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合集12篇

时间:2023-07-20 09:22:51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篇1

2009年,《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的文章《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该文章从分析工程科技活动的特征及其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要出发,明确界定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概念[2]。

 

1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特征分析

 

传统的"工程"是指将市场需求转化为生产制造的中间环节[3],以顾客(包括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在内)提出需求、营销人员解释需求为前提,通过工程科技人员的设计产品活动形成制造(生产产品)活动的基础。当今,“工程"概念已经得到广泛扩展,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社会需要,综合利用科学理论(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论等)和技术手段,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建构一定的人工世界的活动及其实践成果[4]。

 

显然,在当代工程科技活动中起核心作用的要素是人才。要培养出能够适应、参与并引领当代工程科技活动的主体,就必须分析人才的特征。为此,众多国家与学者都在这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归纳、深入的分析和精辟的总结。

 

美国工程院提出,面向2020年的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关键特征是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交流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终身学习能力。

 

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对工程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制定了一系列评估标准:有应用数学、科学和工程等知识的能力;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有根据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有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对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有所了解;有效的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具有与当今时代问题有关的知识;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关于工程师的"双层素质模型"将工程师的素质分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包括工程学科的知识、正式和非正式的信息源知识、最新技术和技巧、工程工具;基本技能包括职业规划技巧、交流技巧、研究能力、分析能力、信息的选择与决定、发展人际关系的技巧、风险和危险分析、综合的能力、从多个侧面理解失误的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在2007年举办的"新形势下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论坛中指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需要具备以下素质:好奇心和对探究的热情、责任心、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认知模型、有效的终身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山认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必须具备研究开发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攻关能力、综合集成能力。

 

中国工程院谢克昌院士[5]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角度出发,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素质特征归纳为:献身精神、严谨求实、团队协作、创新人格、战略视野、市场意识;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集成能力;科学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经验和人文社会知识。

 

2地方工科院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

 

地方高校既是为地方输送人才、智力、技术的主要源泉,也是实现地方技术创新、文化提升的重要保障。武汉工程大学(原武汉化工学院)是一所典型的地方工科院校,既区别于985、211和部属高校,又区别于具有信息行业背景的工科高校,始终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服务面向对象[6],其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创办于2005年,于2006年开始招生。

 

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学校坚持面向"工程",突出"创新”以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为培养目标。1方面,985、211和部属高校以"研究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部分地方普通高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而我校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显然不适于"研究型"或"应用型",而应突出"工程"传统特色;另一方面,要培养适应当前"工程"科技活动需要的人才,就必须突出"创新”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在创业或就业市场中具有更强、更持久的竞争力[7]。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可以分为领军型人才(科学发现、科学理论创新)、研发型人才(科学方法创新、技术原理创新)和应用型人才(技术集成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通过此前对创新型科技人才共同特征的分析,我们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在基础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计算机科学、智能信息科学、控制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智能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在能力培养方面,要求学生具有使用智能科学与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在基本素质方面,要求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刻苦学习、善于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社会人文素质和敬业爱岗、艰苦奋斗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

 

3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能力是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指导思想。我校智能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在三个方面和三个层次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要求。在低年级阶段,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社会人文素养;在二、三年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能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具备解决本专业

 

领域内简单问题的能力;在高年级阶段,要求学生在经过一至三年级的基础学习后,有能力自主学习交叉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进而具有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能独立承揽小规模工程项目的开发以及参加大、中型项目开发。

 

3.1课程教学体系

 

按照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我校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为实施对象,构建了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课程教学体系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理类、人文类和体育类课程。数理类课程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打下理论基础;人文类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扩大知识视野,培养人文素养,丰富内在品质,提升情感智慧;体育类课程能够让学生练就强健的体魄。

 

2)学科基础课程。由于与智能相关的应用融合了数学、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智能系统集成等众多先进技术,内容丰富,应用面广,因此,在制定学科基础课程时,设置了与计算机、控制论、信息论相关的课程,如电工电子技术、算法与数据结构、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等,这部分课程是各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专业主干课程。智能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强调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以智能为主线,设置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学、机器人控制、机器视觉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在衔接与相互融合,使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特点,是学生学习智能科学的重要专业课程,也是学生今后利用智能专业技术处理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重要基石。

 

4)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承载着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具有显著的能力属性。考虑到本校实际情况,并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专业选择了智能机器人和机器视觉两个方向作为今后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开设的课程有多智能体系统、模式识别、智能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智能信息系统等。专业方向课的设置充分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现状,使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科学研究还是进行工程开发设计,都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确保了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科学的知识结构,奠定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2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工程实际,而工程实际问题与当前智能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在培养方向的设定上,我们选择了人工智能诸多领域中工程性较强的智能机器人、机器视觉等方向,更加适合于学校整体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特色。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其分为课程实验、综合设计、科研训练、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形成_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工程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等。

 

1)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面向课内基本理论的理解及实际验证,同时,在此过程中还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和实践知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由于智能科学与技术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因此在计算机、自动控制、信息处理等方向上,设置了对应的专业核心基础实验课程,以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如"可视化编程技术"是专门的实验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述VC++和Matlab编程,全部课程都在实验室授课,这两种语言是后续专业基础课及主干课的主要编程工具,在实验教学计划安排中给予了大量课时。

 

2)实习教学。在实习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参照专业规范,并借鉴其他高校的办学经验,按照"梯度实习"模式组织学生进入相关单位进行实习。在四年本科教学中安排了认识实习及不同阶段的专业实习。

 

认识实习增强了学生对实际工作环境和内容的了解;专业实习要求学生到相关企业学习基本技能,积累与专业相关企业的管理、开发、生产等方面的感性知识;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阶段就开始进入工作时的角色,承担_定的工作任务,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增强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应用能力[8]。从实施效果看,学生能够深入到用人单位参与实际问题的开发,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应用及开发能力。

 

3)综合设计。将部分课程设计与具体课程分离,强调学生的选题自主性和实践环节连贯性,鼓励学生将实践环节与创新学习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在综合设计实践环节的设置中,不仅设置了软件、硬件等方面的基本综合设计,而且在智能系统方面依次设置了应用型和综合型的设计,侧重开发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达到培养目标中对实践能力的要求。

 

4)科研训练。以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实施对象的科研训练,是以"培养学生科研素质、提高研究能力和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科研互动"为理念,以部级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项目为依托,以"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湖北省重点学科、智能机器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发挥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名师等高水平教师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和兴趣取向,围绕本科生创新型工程能力培养的教育宗旨,构建了适合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科平台的、因材施教的、"阶段一学科一能力"多元能力培养体系。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综合创新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升。高年级所有本科生按组实行导师制,学生直接参加导师的科研训练项目,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项目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撰写科研报告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5)毕业实习及设计。大四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密切联系的整体。在此阶段,要求学生以"准工程师"身份到企业和科研单位实习,参加技术和管理工作,在工程师指导下,把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积累专业经验,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创造技术成果,同时寻找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获得就业的信息和机会。学生毕业论文应从选题开始,严把质量关。选题要符合专业方向,要与企业的实际工作接轨,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在单位实习,通过参与用人单位的项目设计,培养了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和_定的创新能力。

 

3.3课外指导体系

 

课外指导是对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有益补充,以学生自拟题目或者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为主要形式。

 

1)自主项目。中高年级的学生根据将来就业方向和个人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一些具有工程应用背景或研究探索性质的课题,教师按照专业方向进行分组分类指导。这种方式是学生兴趣驱动和就业导向的结果,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有科学新发现,也可能会对原有方法进行改良创新。

 

2)比赛项目。"机器人足球"是吸引广大青年学生积极进行科学探索、实践开发和团结协作的典型平台,它包括了全面、综合的专业知识,需要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我校已经形成了一个人员稳定、基础扎实、梯队结构合理的"机器人足球"队伍,每年都吸引智能专业许多学生踊跃报名参加,该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的舞台和竞争性学习的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现在,我校的"机器人足球"比赛已经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特色,并取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

 

3)基金项目。自2005年起,我校设立了校长基金项目,旨在推动大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经过七年的发展,智能专业学生有四十余人成功申请了校长基金项目,以"双目立体视觉系统在三维平面重构的方法研究"为代表的校级重点项目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4)科研项目。学生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进行科研项目的开发,建立了导师与学生全程负责制,形成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智力支持关系。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下课后学生在科研室将课堂知识与自学相结合,在导师指导下为完成特定项目,进行探索性学习和项目开发工作,学生还可利用暑假继续开展工作。这种方式将学校培养体系与学生自主发展结合,使学生学习跨越时间、空间,跨越教室与寝室,从更广泛的层面上拓展了学生创新能力的维度与深度。

 

4人才培养成果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我校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样本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走过了由探索到完善直至逐步成熟的历程,在面向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指导下,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1)明显提高了智能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2012年智能专业学生考研率达到25.5%,就业一次签约率达到99%,签约世界500强企业人数逐年上升,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2)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蓬勃发展,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二等奖1项、湖北省一等奖2项。

 

3)促进了机器人足球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在省内高校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2002年以来,尤其是2006年以后,我校以智能专业本科生为主力队员的机器人足球队,在国际机器人足球联盟(FIRA)世界杯比赛中获得9项冠军、8项亚军、9项季军;2010年至今,在国际仿人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中获3项冠军、2项季军;在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中获7项冠军、11项亚军、11项季军。我校机器人足球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在湖北省乃至全国高校中享有较高声誉,同时也带动了湖北省内机器人足球项目的发展。"以机器人足球为代表的研究性教学及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得首届中国化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篇2

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中首次提及智能制造,提出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中将人工智能作为其主要的十一项行动之一。明确提出,依托互联网平台提供人工智能公共创新服务,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推广应用;要进一步推进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2016年1月,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将智能制造和机器人列为“科技创新2030项目”重大工程之一。

2、“互联网+”提速

2016年3月,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人工智能概念进入“十三五”重大工程。

2016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18年国内要形成千亿元级的人工智能市场应用规模。规划确定了在六个具体方面支持人工智能的发展,包括资金、系统标准化、知识产权保护、人力资源发展、国际合作和实施安排。规划确立了在2018年前建立基础设施、创新平台、工业系统、创新服务系统和AI基础工业标准化这一目标。

2016年7月,国务院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泛在融合、绿色宽带、安全智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保障网络空间安全,促进信息技术向各行业广泛渗透与深度融合。同时,研发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以及发展自然人机交互技术成首要目标。

2016年9月,国家发改委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请组织申报“互联网+”领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的通知》中,提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问题,为构建“互联网+”领域创新网络,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将人工智能技术纳入专项建设内容。

3、人工智能加入国家战略规划

2017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7轻量级应用极有可能落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2017年7月,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30年使中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2017年10月,人工智能进入报告,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017年12月,《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它作为对7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补充,详细规划了人工智能在未来三年的重点发展方向和目标,每个方向的目标都做了非常细致的量化。

2018年1月18日下午,2018人工智能标准化论坛了《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宣布成立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专家咨询组,负责全面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并对《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及《人工智能标准化助力产业发展》进行解读,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篇3

论文摘要:针对智能专业中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工程实践、专业设置等问题,在分析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差异性培养目标、课题组制度和以点带面制度等观点,结合河北工业大学智能系三个年级的具体实施情况,在课外实践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和成绩。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把自然科学定义为探索自然界的奥秘,阐明自然现象,发现自然现象之间的规律及定律。具体到智能科学,就是研究人的智慧,建立人机结合系统理论,并用其模拟人的智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技术科学从本质上是有别于自然科学的,技术科学是利用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与理论,研究人造物的构成方法及原理的科学[1]。如智能技术是在智能科学的框架内创建人机结合智能系统所需要的方法、工具和技术。然而,除了智能科学和智能技术,智能科学技术的研究任务还涵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智能工程,即利用智能科学的理念和思想,充分运用智能技术工具创建各种应用系统[2]。由于智能科学、智能技术和智能工程三个领域所强调的研究任务不同,因此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分为科学技术型(或称为研究型)和工程技术型(或称为应用型)。前者是研究型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学术研究或应用研究能力的人才为主,尤其要体现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复合性和创新性;后者是工程型培养模式,以培养在工程领域中具有应用复合能力的人才为主,尤其要体现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复合性和应用性[3]。更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工程问题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也不断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如何解决复杂系统提出的一系列工程问题,培养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工程人才,是新时代赋予新专业的一种使命。 

1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问题分析 

由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仅有短短7年时间,还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一般来说,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存在两种模式:科学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因此,如何根据各个学校的传统优势和培养目标来选择学生的培养模式,非常重要。然而,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即使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对人才的培养仍然偏重科学型,这就导致了目前该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4]。 

1.1缺乏实际的工程训练和实践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虽然重视基础科学与技术课程学习和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对工程实践训练和对学生相关综合素质的培养相对较弱,重理论知识灌输和轻实践能力培养的老问题仍然存在,教学、科研与实际生产的结合不紧密,因此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应对如今复杂系统的工程问题,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5]。 

1.2专业设置缺乏特色 

随着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深入理解,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个专业的重要性和光明前景。近几年,设置这个专业的高校正在迅速增加。然而,深入分析这一新专业的高校分布和地域分布,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有“985”高校、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地方重点建设高校;而地域分布更为广泛,在北京、天津、湖南、杭州等多个区域[6]。智能专业的这种不同水平的高校分布和地域分布决定了每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应该适应我国产业、经济结构多样性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性的需要。因此,院校不问自身条件如何,不看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如何,使得智能专业的办学模式和专业设置大规模趋同的现象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1.3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虽然近几年本科教育模式正在大力革新,如2010年国家层面开始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但是本科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仍然广泛存在,使学生被动地学习,以应付考试。这种模式的后果只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创新意识薄弱,造成了学校培养和实际需要的严重脱节。 

2优秀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探索 

根据目前智能专业中工程实践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下面的解决方法。首先,根据学校的现实情况设置工程实践的培养目标;其次,根据课程设置的不足提出课题组制度和以点带面制度,作为课程设置的有效补充;最后,结合智能专业较新的专业知识实施创新型选题。通过有效实施这三个方法,培养优秀的工程创新人才。 

2.1差异性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实现优秀工程创新人才的关键。差异性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本质属性,孔子早就说过“因材施教”的理念。所以,对智能科学与技术这个新专业来说,由于它仍处于快速发展和完善之中,尤其是不同类型高校又有实际情况,因此应该制定具有差异性和多样化的培养目标。比如说,研究型大学要致力于培养工程研究型、工程创新型的高端人才,以培养学术研究型的科学家、研发人员和设计工程师为主;而教学型大学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要突出应用型,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培养从事工程施工和管理的工程人才。 

差异性培养目标不但体现在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即使在同一所高校,也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即使是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的兴趣和目标也不尽相同,如有的学生立志学好英语,有的学生准备全力以赴考研不顾其他,有的学生准备把自己的兴趣当做追求目标。因此,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目标的差异性,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前提。 

2.2改革培养方式与途径 

目标确定以后,接下来就涉及到优秀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如何实施的问题,其核心是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工程训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真正放到竞赛的赛场上,如参加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的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设计大赛、“盛群杯”单片机创新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等。这些竞赛都是以创新为主要诉求,课题的名称自拟。因此,通过这些比赛,学生们可以从选题、制作、参赛、完善作品等多个环节体会工程创新的全过程,大大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成为工程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根据智能专业的特点,并结合各种创新竞赛,来实施这样的工程训练呢?通过下面两种制度可以有效实现。 

第一,实施课题组制度。即把智能系的学生分成多个课题组。如我校的第一届学生分成了7个课题组,每组4~5人,在课题组的基础上实行导师制,每位导师可带1~2组。课题组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但是,有一个前提,课题组制度要保证让学生广泛参与,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和最大范围地培养优秀工程创新人才。因此,实施下面的以点带面制度,对保证学生的参与广度和培养质量非常必要。 

第二,实施以点带面制度。随着智能专业的快速发展,学生越来越多,课题组越来越多,但教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难以指导太多课题组的学生。我们采用以点带面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从横向方面看,我们采用组长负责制和核心组员制,每个课题组的组长和核心组员由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担任,作为导师和课题组组员之间的联系纽带,导师仅仅将相关的课题任务传达给他们即可。这样既能够大大降低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性,锻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组织管理的能力。从纵向方面看,在课题组还涉及到不同年级的情况下,以点带面制度就是核心组员指导低年级学生。这样就实现了同一年级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的良性循环,保证无论那个年级的课题组,总有一个核心组员在指导,而指导教师一般仅仅亲自指导核心组员,最终实现使用指导教师的有限时间,而使学生的收益最大化。以点带面制度保证了教学指导质量和学生深入、广泛、全过程参与工程训练活动,从而锻炼他们的工程创新能力。

2.3重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教育部实施的“质量工程”的核心。对智能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选题。该专业学生一般会接触到最新的智能传感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执行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这些新的技术自然带来一批新的元器件和新的信息处理方式。因此,使用这些新的元器件和新的信息处理方式,结合我们的生活需求,就比较容易实现具有创新性的选题。选题确定后,就可以采用课题组的方式和以点带面的模式,通过“实践学习”方式,将专业理论的学习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在项目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最终培养一批兼具创新力和领导力的精英之才。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实施,智能系的几个课题组在“挑战杯”、“盛群杯”单片机创新设计竞赛等创新类比赛中制作出很有创意的作品,应用了智能专业的许多知识,取得了优异成绩。这极大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初步达到了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3结语 

在国内各个专业普遍重视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笔者为培养优秀的工程创新人才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案。笔者提出差异性培养目标、课题组制度和以点带面制度,并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智能系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上,确立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方式。学生做出了优秀的创新作品,通过在创新竞赛中的全过程“实践学习”,增强了实践动手、团结协作和组织协调等工程能力,最终成为能够提出创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人才。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和良好的效果,初步达到了将智能系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蒋新松. 智能科学与智能技术[j]. 信息与控制,1994,23(1):38-39. 

[2] 杨鹏,张建勋,刘冀伟,等.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10(19):11-14. 

[3] 魏秋月. 关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9):18-19.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篇4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把自然科学定义为探索自然界的奥秘,阐明自然现象,发现自然现象之间的规律及定律。具体到智能科学,就是研究人的智慧,建立人机结合系统理论,并用其模拟人的智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技术科学从本质上是有别于自然科学的,技术科学是利用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与理论,研究人造物的构成方法及原理的科学[1]。如智能技术是在智能科学的框架内创建人机结合智能系统所需要的方法、工具和技术。然而,除了智能科学和智能技术,智能科学技术的研究任务还涵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智能工程,即利用智能科学的理念和思想,充分运用智能技术工具创建各种应用系统[2]。由于智能科学、智能技术和智能工程三个领域所强调的研究任务不同,因此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分为科学技术型(或称为研究型)和工程技术型(或称为应用型)。前者是研究型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学术研究或应用研究能力的人才为主,尤其要体现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复合性和创新性;后者是工程型培养模式,以培养在工程领域中具有应用复合能力的人才为主,尤其要体现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复合性和应用性[3]。更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工程问题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也不断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如何解决复杂系统提出的一系列工程问题,培养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工程人才,是新时代赋予新专业的一种使命。

1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问题分析

由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仅有短短7年时间,还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一般来说,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存在两种模式:科学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因此,如何根据各个学校的传统优势和培养目标来选择学生的培养模式,非常重要。然而,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即使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对人才的培养仍然偏重科学型,这就导致了目前该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4]。

1.1缺乏实际的工程训练和实践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虽然重视基础科学与技术课程学习和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对工程实践训练和对学生相关综合素质的培养相对较弱,重理论知识灌输和轻实践能力培养的老问题仍然存在,教学、科研与实际生产的结合不紧密,因此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应对如今复杂系统的工程问题,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5]。

1.2专业设置缺乏特色

随着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深入理解,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个专业的重要性和光明前景。近几年,设置这个专业的高校正在迅速增加。然而,深入分析这一新专业的高校分布和地域分布,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有“985”高校、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地方重点建设高校;而地域分布更为广泛,在北京、天津、湖南、杭州等多个区域[6]。智能专业的这种不同水平的高校分布和地域分布决定了每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应该适应我国产业、经济结构多样性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性的需要。因此,院校不问自身条件如何,不看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如何,使得智能专业的办学模式和专业设置大规模趋同的现象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1.3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虽然近几年本科教育模式正在大力革新,如2010年国家层面开始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但是本科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仍然广泛存在,使学生被动地学习,以应付考试。这种模式的后果只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创新意识薄弱,造成了学校培养和实际需要的严重脱节。

2优秀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探索

根据目前智能专业中工程实践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下面的解决方法。首先,根据学校的现实情况设置工程实践的培养目标;其次,根据课程设置的不足提出课题组制度和以点带面制度,作为课程设置的有效补充;最后,结合智能专业较新的专业知识实施创新型选题。通过有效实施这三个方法,培养优秀的工程创新人才。

2.1差异性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实现优秀工程创新人才的关键。差异性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本质属性,孔子早就说过“因材施教”的理念。所以,对智能科学与技术这个新专业来说,由于它仍处于快速发展和完善之中,尤其是不同类型高校又有实际情况,因此应该制定具有差异性和多样化的培养目标。比如说,研究型大学要致力于培养工程研究型、工程创新型的高端人才,以培养学术研究型的科学家、研发人员和设计工程师为主;而教学型大学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要突出应用型,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培养从事工程施工和管理的工程人才。

差异性培养目标不但体现在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即使在同一所高校,也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即使是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的兴趣和目标也不尽相同,如有的学生立志学好英语,有的学生准备全力以赴考研不顾其他,有的学生准备把自己的兴趣当做追求目标。因此,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目标的差异性,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前提。

2.2改革培养方式与途径

目标确定以后,接下来就涉及到优秀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如何实施的问题,其核心是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工程训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真正放到竞赛的赛场上,如参加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的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设计大赛、“盛群杯”单片机创新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等。这些竞赛都是以创新为主要诉求,课题的名称自拟。因此,通过这些比赛,学生们可以从选题、制作、参赛、完善作品等多个环节体会工程创新的全过程,大大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成为工程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根据智能专业的特点,并结合各种创新竞赛,来实施这样的工程训练呢?通过下面两种制度可以有效实现。

第一,实施课题组制度。即把智能系的学生分成多个课题组。如我校的第一届学生分成了7个课题组,每组4~5人,在课题组的基础上实行导师制,每位导师可带1~2组。课题组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但是,有一个前提,课题组制度要保证让学生广泛参与,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和最大范围地培养优秀工程创新人才。因此,实施下面的以点带面制度,对保证学生的参与广度和培养质量非常必要。

第二,实施以点带面制度。随着智能专业的快速发展,学生越来越多,课题组越来越多,但教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难以指导太多课题组的学生。我们采用以点带面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从横向方面看,我们采用组长负责制和核心组员制,每个课题组的组长和核心组员由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担任,作为导师和课题组组员之间的联系纽带,导师仅仅将相关的课题任务传达给他们即可。这样既能够大大降低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性,锻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组织管理的能力。从纵向方面看,在课题组还涉及到不同年级的情况下,以点带面制度就是核心组员指导低年级学生。这样就实现了同一年级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的良性循环,保证无论那个年级的课题组,总有一个核心组员在指导,而指导教师一般仅仅亲自指导核心组员,最终实现使用指导教师的有限时间,而使学生的收益最大化。以点带面制度保证了教学指导质量和学生深入、广泛、全过程参与工程训练活动,从而锻炼他们的工程创新能力。

2.3重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教育部实施的“质量工程”的核心。对智能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选题。该专业学生一般会接触到最新的智能传感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执行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这些新的技术自然带来一批新的元器件和新的信息处理方式。因此,使用这些新的元器件和新的信息处理方式,结合我们的生活需求,就比较容易实现具有创新性的选题。选题确定后,就可以采用课题组的方式和以点带面的模式,通过“实践学习”方式,将专业理论的学习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在项目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最终培养一批兼具创新力和领导力的精英之才。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实施,智能系的几个课题组在“挑战杯”、“盛群杯”单片机创新设计竞赛等创新类比赛中制作出很有创意的作品,应用了智能专业的许多知识,取得了优异成绩。这极大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初步达到了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3结语

在国内各个专业普遍重视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笔者为培养优秀的工程创新人才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案。笔者提出差异性培养目标、课题组制度和以点带面制度,并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智能系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上,确立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方式。学生做出了优秀的创新作品,通过在创新竞赛中的全过程“实践学习”,增强了实践动手、团结协作和组织协调等工程能力,最终成为能够提出创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人才。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和良好的效果,初步达到了将智能系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蒋新松. 智能科学与智能技术[J]. 信息与控制,1994,23(1):38-39.

[2] 杨鹏,张建勋,刘冀伟,等.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10(19):11-14.

[3] 魏秋月. 关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9):18-19.

[4] 王万森,钟义信,韩力群,等. 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9(11):10-14.

[5] 王玺. 如何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工程师[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4):7-11.

[6] 蔡自兴. 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学纵横谈[J]. 计算机教育,2010(19):2-6.

Research on Intelligent Majors’ Teaching Method for Training Creative Engineers

CHEN Haiyong, ZHANG Lei, XING Guansheng, YANG Peng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篇5

机械电子工程技术是一个宽泛的领域,知识结构庞大、理论丰富、应用范围广泛的特点使其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中脱颖而出,同时也与其他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1现状

机械电子工程技术隐藏着巨大的潜力,它在早期引领的制造机械工程和动力机械工程技术革新中将自动化运用到机械工程中,很大程度上取代传统的人力劳动,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不仅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成为业界的风向标,还给各行各业抛来了橄榄枝,造福了整个行业和社会。机械电子工程技术在按例坚持多方面发展战略的同时难免会忽略个别独立技术的轻重,“重机轻电”或“重电轻机”现象在高校教学课程中已十分突出,更何况广泛应用机械电子工程技术的企业和工厂等。机械电子工程是由多种技术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它包含着所组成部分技术的各种优点,也正因如此,“通而不精”的缺陷在生产技术和运作模式的变革中被日益扩大。2016年阿尔法围棋战胜韩国围棋棋手李世石,标志着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人工智能的新信息技术时代。现在,机械电子工程技术在企业的生产中应用虽比较广泛,但其在应用时仍存在效率低、周期长、故障多等问题,还需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技术和模式的完善与监测减少失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问题[1]。

2发展

任何形式的企业和集体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技术创新要从多方面着手,考虑到发展的方方面面,殊途同归。人才、设备、机制创新均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的概念,时代、地域、背景不同,其含义也大不相同。而无论给技术创新作出怎样的界定,我们都无法否认人才创新是知识载体、设备创新是科技根基、机制创新是中流砥柱。在发展方向的选择、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三者均具有全局性的影响或不可替代的作用。机械电子工程技术要自主创新,必须紧抓关键词“智能化”,即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发展成为具有高技术、高效率、低成本的新技术运营形态。智能化生产力规定了自主创新的内容和方向:自主创新必须以科技创新,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创新为创新方向。为了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电子信息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还需实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保障,管理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条件,文化创新是自主创新的精神支柱。创新不是一蹴而就,领头人和企业还应未雨绸缪,早做准备,以强大的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作后盾,以及时且准确地应对创新过程中的种种突发情况,最终取得成功。

3前景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篇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制造业向着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一代工业发展,社会对机械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同时对人才的质量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要求。笔者将从智能制造基础和内涵出发分析智能制造高职院校机械教学影响和启示。

一、智能制造的含义及关键技术

制造是从概念到实物的过程,通过制造活动把原材料加工成适用的产品,智能制造是在网络化、数字化基础上融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形成的人、机、物之间相互交互与深度融合的新一代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的本质特征是分布于各个地方的单个制造者自主性和整个制造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实质就是应用快速可靠的通信传输网络建立的分布式多自主体智能系统。

智能制造系统的基础技术。

1.数控机床技术

数控机床技术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智能制造系统最终产品的生产都依赖于数据机床技术。

2.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在制造过程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使生产从概念、设计到制造联成一体,做到直接面向市场进行生产,可以从事大小规模并举的多样化的生产。

3.工业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

利用工业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发明的机器人开创了工业智能新局面,使生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使制造过程更富于柔性,扩展了人类工作范围。

4.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的目的是为了用技术系统来突破人的自然智力的局限性,达到对人脑的部分代替、延伸和加强的目的,使那些单靠人的天然智能无法进行或带有危险性的工作得以完成,从而使人类的智慧能集中到那些更富于创造性的工作中去。人是制造智能的重要来源,在制造业走向智能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5.通信网络技术

构成智能制造系统的基础就是高可靠实时通信网络,通过通信网络高速可靠实时传输智能制造系统中各个制造者所需要的所有信息,通信网络技术主要包括嵌入式网络技术、高可靠无线网络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和异构网络间无缝交换技术。

二、智能制造对机械教学影响及启示

机械专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机械专业的人才将是工业4.0时代弄潮儿,为了适应智能制造工业发展的需要,在机械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作为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摇篮,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只有满足智能制造的需求,才能立足于未来工业发展,否则培养的人才将被现代工业社会所淘汰。因此在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是大势所趋。

1.不断完善机械专业教学内容

智能制造所需要的机械人才已经不再是仅仅懂得机械专业的人才,而应该是对计算机技术、工业控制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智能制造基础技术都要熟悉和了解的人才,这就需要学校在进行机械专业课程设计时要在加强传统机械专业课程的同时,增加计算机技术、工业控制和微电子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课程,老师在教授传统机械课程的同时,把计算机技术、工业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从而使学生熟悉在机械制造工业中如何应用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实学生的技术储备,为学生的就业打好基础。

2.在机械专业教学中不断创新应用教学方法

智能制造对机械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加强对机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要熟悉了解计算机技术、工业控制和微电子技术和人工智能知识,这就产生老师传统教授机械知识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用于这些新知识教学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深入研究计算机技术、工业控制和微电子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学方法,并结合适用于机械专业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新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理论实践能力和学习的方法习惯。同时要不断提高任职教师能力素质,加强学习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相关知识。

3.逐步完善改进教学模式

智能制造需要新的理论知识体系,原来的机械专业知识的教学模式可能已经不再适应新知识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不断研究新知识理论,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牢固、快速掌握新知识。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篇7

新课改要求教学应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中,对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视。初中阶段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是每一个教育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拥有创造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开发的,并对学生人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如何科学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离不开对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发现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多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为学生主动创造做准备。

2.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途径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途径有很多,初中阶段学校的数学课、自然科学课、社会实践课、信息技术课等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其中以人工智能教育为重点的信息技术课可以利用编程技术、信息化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学习,高效、系统地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科学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人工智能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的融合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得如火如荼,语音识别、机器翻译、计算机交互、计算机视觉、机器阅读识别等技术的突破,向我们展示了人工智能的优越性和未来前景,很多地区和学校也已将人工智能教育,如编程、信息处理,作为必修内容纳入了学校的教学大纲之中。人工智能教育包含编程、大数据、机器人等多个技术领域的学习,中学阶段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课将人工智能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教学中,例如:Python编程、APP制作、机器人教育。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当向学生传授编程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初步认识编程、了解编程常识,并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编写代码。利用现代教学思路和教学创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课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打造智能化、个性化,富有创造性的学习体验。

三、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要求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编程等人工智能知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同时也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好奇心,转化为实践、创新的动力。但是在实施人工智能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以信息技术课中编程教学为例:

1. 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度,体现量力性教学原则,不超纲不越级。

2. 要注重环境的创设,打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热情,帮助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机。

3. 要注重编程常识的普及和实践引导,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和操作机会。

4. 要注重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加强编程技术同信息技术知识、其他人工智能技术的关联,为学习的水平、顺向迁移打好基础。

只有明确教学目标,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监控各个环节,加强与学生沟通,积极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才能将人工智能教育的效果最大化,从而不断提高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学质量。

四、人工智能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新课改提出了信息化教育后,我国不少地区已经开始探索人工智能教育问题,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人工智能教育,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基础、教学水平和资源条件不同,正面临着诸多问题。

目前在我国中学阶段,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存在着地区不均衡、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学水平不均衡、学生学习程度不均衡等多方面问题,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持续投入,优化人工智能教育平台,完善人工智能教育基础设施,让人工智能教育更规范。同时,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不断研究、调整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五、结语

本文通过中学生信息技术课和人工智能教育的结合,浅谈人工智能教育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关系。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有利于中学生开发创新思维,提升动手能力,可以和多学科联动教学,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在我国中学阶段,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存在着地区不均衡、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学水平不均衡、学生学习程度不均衡等多方面问题,仍需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改进,让人工智能教育更规范,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篇8

此次技术大会,分为主题论坛、智能终端产品技术创新论坛、智能终端应用技术创新论坛等三个部分,同时举办圆桌论坛。大会内容涵盖手机研发策略、平台与芯片技术显示技术、电源管理计划、边框设计与整机配置、操作系统及交互技术、UI创新、生物识别技术、语音智能、安全技术、位置技术创新以及终端技术趋势等。产业链领导企业华为、中兴、联芯、恩智浦、阿里巴巴、TCL、龙旗、德赛君正等做主题报告,君正、映趣、爱佩仪、硅展、元心、中科创达、云狐等一大批创新企业在大会上亮相了崭新的智能终端领域创新与创意。大会还特别邀请了智能终端与移动互联领域资深资本与投资人分析创新技术投融资热点。

把握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机会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乔跃山指出,中国智能终端产业正在面临新的发展机会,业界必须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核心能力;注重趋势研判,前瞻产业未来,开展产业协同,构建良性生态。智能终端产业正在置身一个丰富并不断创新的产业生态环境中,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只有产业链上各环节紧密协作,开放共赢,才能创造产业以及每个企业更大的成功。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会上做了题为《发展自主可控的移动操作系统》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领域,我国被别人卡了脖子,应当发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发挥我国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尽快予以解决。

倪光南解释说,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具有高度垄断性,也是信息领域生态系统的核心,在《国家安全法》所强调的“战略高新技术和重要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中具有重要地位,必须尽快实现安全可控,这样才能“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和发展利益”。所以,现在我们应当发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倾举国之力发展一个系统,而不是分散力量搞多个系统,要使中国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成为世界上继苹果、谷歌和微软后的第四家系统。

投资热点层出不穷

随着4G网络的全面部署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澎湃喷涌,智能终端已经处在高带宽、多应用的良好市场环境中。良好的市场环境,催生智能终端创新的高潮。与此同时,伴随芯片技术、显示技术、电源技术、制造工艺、配套技术的提升和手机软件与应用开发的创新,中国智能终端正在进入技术创新的快车道。在技术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中国智能终端正面临转型升级难得的战略机遇期,相关的创业与投资仍然充满机会。

IDC终端产品高级分析师闫占孟表示,智能手机技术创新将在八个层面展开。第一,Chipset效能和IoT融合:手机处理器发展方向是CPU的优化能力和综合效能,不是频率和核心数。其次是Chipsetd的IoT互联和融合。第二,性能更高,功耗更低的新型存储LPDDR4。第三,未来屏幕的创新趋势在外形的变化:弯曲、柔性、OLED。第四,新识别技术将成一个很大的细分市场,指纹识别会有更高的普及度,眼纹识别将是过渡技术,虹膜识别将有很大发展空间。第五,操作系统层面竞争难度非常大,终端企业创新须兼容Android APP,避开直接竞争或者通过强应用捆绑。第六,用户界面UI技术发展趋势在两个层面,一个是方便生活服务类,另一个是智能家居与IOT类。第七,未来交互技术的趋势是基于多种识别的综合交互。第八,摄像头的急速对焦以及与识别技术和认知技术的融合是创新趋势。

中兴合创董事总经理唐祖佳以投资人的视角分享了智能终端的投资热点。他表示,目前,全产业链上都是存在投资机会的,只不过创新变得很难,到了攻坚的阶段。更低成本、更小功耗、更小尺寸、更安全、更强供电、射频提升、更多人机交互方式等仍存在机会。

唐祖佳还给创业者送上了“金玉良言”:用户体验永远放第一位;不要轻视能降低成本的创新;核心技术上一定要有差异化的门槛;切入点很重要,投资人要明天也要今天。

另一方面,智能手机市场增长放缓、用户需求和使用习惯多样化发展、移动应用生命周期持续缩短。

2015年,众多信号表明,过去被市场所熟知的移动市场正在震荡,把握时展需求的难度开始增加。在创新工场投资总监孙志超看来,移动互联网遇到瓶颈,正是整个行业进入发展深水区的标志。

他认为,未来,去库存类、互联网改造类、在线教育类三大类移动互联网项目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未来,基于这三类项目的创新将层出不穷。

炫酷黑科技登场

作为一场智能终端技术大会,自然少不了炫酷的创新技术。来自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企业展示了虹膜识别、光学防抖、人工大脑等黑科技。

爱佩仪光学技术公司推出的“移轴式”光学防抖马达可以实现光学镜头组向相反方向运动,来抵抗在手机拍摄时引起的抖动,形成运动补偿,达到稳定图像的作用。

灵聚人工大脑是如何改变智能手机思维的。灵聚人工大脑,把手机变成助理机器人,无屏化智能交互,打电话、收发短信、提醒和备忘都不再需要用手和眼了;同时,为APP驾车模式、行车记录仪、车载电脑、视障手机等拓展新的应用场景设计。

思源科安带来的虹膜识别技术,用户只需要对着手机屏幕眨一下眼睛便可以解锁手机,并可以完成支付功能。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篇9

1人工智能定义详解与发展

1.1人工智能定义详解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智能。人工智能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模拟、延伸以及拓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式、技术以及应用系统的全新技术科学,它同时属于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人工智能试图理解智能的实质意义,且产生一种新型的、能够以人类思维相似的方式作出相对的反应的智能机器,基于此,虽然人工智能无法真正拥有人类智慧,但是人工智能在未来的创新发展过程中,极有可能会超越人类的智慧,具备更先进的思维方式。

1.2人工智能的发展

目前国内的计算机网络中所产生的数据和信息一般使用数字、符号、文字等形式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在数据信息进行转化的过程中对其自身的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逐渐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计算机网络对该方面的能力进行有效加强,以此为基础,保障数据信息的高效转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国家对人工智能实施进一步的创新研发,现阶段国内的人工智能已经能够街互助自身特殊的编辑、数据处理、操作技术以及较高的分析能力,提前实现了信息翻译、信息处理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自动化革新。国家相关科研部门之所以重视起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其自身具备先进的科技性和一定的合理性,能够帮助工业领域、生产领域以及科研领域等领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其发展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上;首先是人工智能的快速成长强化了计算机网络信息表达的图标、音频、视频等表现形式,通过对人类思维的模仿,实现了模拟人类行为的目标,除此之外,还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谨慎、全面以及系统等方面的相关能力;其次是其快速的发展对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处理空间产生了积极影响,拓展了计算机网络中信息处理的场所与途径,能够将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多项工程信息进行有机融合应用,真正实现了集成管控的应用目标,以此为基础,达到智能化操作标准[1]

2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实际应用

2.1计算机网络多种途径信息的处理与集成

诸如网络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之类的现代先进技术介入了计算机网络的创新发展后,为计算机网络的未来发展前景带来巨大的机遇,基于此,国内相关部门对人工智能的体现方式和研究方向进行革新。人工智能随着在计算机网络中应用时间的增加,对自身的数据处理方式进行了自我调整,由传统的定向数据处理模式逐渐转型向大批量、高密度、高频率的数据处理模式发展。人工智能数据处理方式的转变在日常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据处理工作上等方面都有体现,例如,目前国内的网络运营安全管理工作中,实现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管理系统中添加防火墙功能的预期目标,相关安全系统就可以通过防火墙功能对存在与网络中的各种不良信息进行自动拦截,并对往来信息数据进行高效的自动化识别与判断[2]。

2.2人工智能在网络管理方面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数据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计算机网络的数据管理系统一般比较繁琐,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工作之所以实施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网络的实时动态和变化速度较快,为保证对网络数据的管理工作效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将会发挥关键作用。一般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对人工智能专家知识库、问题求解技术的灵活运用实现对计算机网络的综合管理效率的提升。相关专家系统是一种较之传统计算机技术具有更高智能化的计算机程序,通过对各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的累积,对其进行有效梳理后录入至专家系统。以此为基础,完成整个计算机系统的高效性与全面性的创新发展任务[3]。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篇10

通常认为智能制造是智能制造技术(IMT)与智能制造系统(IMS)的总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快速兴起,智能制造的内涵有了新的完善和丰富。我国将智能制造定义为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泛在感知条件下的信息化制造。智能制造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创新性。智能制造是一种全新的制造方式,将改变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带来制造方式、商业模式的创新。二是系统性。智能制造贯穿于研发、生产及管理服务等产品生产全过程,不仅包括智能制造装备,还包括软件及系统集成,以及智能管理和服务平台。三是可扩展性。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进步及在更多领域的推广应用,智能制造的范围将不断扩展。

发展智能制造是推动江苏经济迈上新台阶的客观要求。制造业是江苏经济的支柱。实现江苏经济强,制造业必须首先要强。制造业要强,就必须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从国内外的实践看,智能制造既能为传统产业提供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资源节约、节能减排、提升信息化水平的技术和先进装备支持,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也能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电网、绿色运载工具、生态环保、海洋空天、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助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因此,发展智能制造,必将推动江苏制造业产业链重构,必将带动江苏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从而提升江苏制造业整体素质,为实现江苏经济强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智能制造是破解结构性矛盾的迫切需要。“十二五”以来,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不容忽视。一是产业结构偏重。江苏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5%,传统重化工业增加值占工业的70%左右。二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60%左右,高于创新型国家30个百分点。江苏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全国领先,但成果转化率还不高。三是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较低,从事加工组装的较多,研发设计、品牌经营等高附加值环节较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不多。发展智能制造,为攻克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首先,发展智能制造有利于促进加工制造的精密化和快速化、自动化技术的柔性化和智能化,改变制造业的设计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使生产系统具有更完善的判断与适应能力。其次,发展智能制造有利于优化生产过程,将人的生产活动与智能机器有机融合,形成精益制造信息化管理系统,降低用工成本,降低物耗,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出效率。最后,发展智能制造有利于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为消费者定制生产,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做出快捷回应,进而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因此,发展智能制造,必将促进江苏制造业行业结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江苏制造业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

发展智能制造是缓解环境资源约束的重要途径。江苏人均环境容量小,能源资源紧缺,经济发展面临土地、资源、环境等巨大压力。智能制造在提高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配套、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节约资源能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广泛运用知识、技能相结合的绿色制造生产模式,综合运用先进制造技术与工艺,为实现制造业低能耗、低污染排放提供了现实可能。尤其是在循环经济领域,对回收再生技术进行智能化改造,将有效减少生产制造过程、报废产品对环境的污染。

发展智能制造是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制造业竞争合作的必然选择。当前,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进行改造升级,部分高端制造业出现了向欧美等回流的趋势。同时,东南亚、南美等一些新兴经济体正利用劳动力、土地、融资、原材料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加速在中低端制造环节的竞争,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了向其他新兴经济体分流的迹象。发展智能制造是江苏应对日趋加剧的国际竞争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智能制造网络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打破地理、时间的限制,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高效配置,将有力地提高制造业的产出效率。另一方面,智能制造作为物化了的最新科技成果,既能推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等产业的发展,又有助于推动在线监控诊断、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等生产业的发展壮大。由此可见,产出效率的提高、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不断形成,必将有力地促进江苏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二、江苏智能制造喜中有忧

近年来,江苏智能制造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亟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智能制造发展基础良好。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万亿元,总量居全国第一,十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突破4万亿元,在若干细分行业中已有一批企业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三方抽样调查表明,江苏企业信息化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的0.69%,75%的企业设置了信息化部门,81%的企业编制了信息化规划,超过85%的企业对编码进行企业级统一管理。目前,全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达到500家,试点企业3000家。软件产业10年上了7个台阶,年均增速40%。2014年,软件业务收入突破5000亿元,软件企业数超过5000家,均居全国第一。集成电路封装技术水平国际领先,下一代互联网、未来网络、北斗导航核心芯片和设备的研发取得明显进展。组建了大数据产业联盟,大数据在装备、汽车、电力、能源等行业逐步得到应用。2014年,全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92.17,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迅速。江苏大力实施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高速电梯等技术质量攻关,支持首台(套)重大装备首购首用,组织认定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产品380多个,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激光打印装备、高端仪器仪表等重点产品产销都保持较高增幅,全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装备自动化率达85%以上。2014年,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74万亿元,数控成形机床占全国市场份额41%,数控金属切削机床占全国份额12%。

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大力实施“百项千亿”技改工程、大中型企业智慧化推进计划,引导企业围绕智能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提升智能制造水平。2014年,安排2亿元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等自动化、智能化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建设具有行业示范效应和推广作用的智能车间。全省重点技改项目中,智能制造项目占43.7%。

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脱颖而出。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建立了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聚集了通用、博世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徐工集团4个大型智能化制造基地,机器人、数控中心等智能制造装备占比达70%以上,大吨位装载机智能化制造基地具有长达7公里的全自动装备流水线、AGV运输机器人等自动化物流系统,工程机械领域智能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对智能制造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江苏先后出台了《江苏省信息化条例》、《“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以及扩大信息消费、建设“宽带江苏”等政策文件。2014年10月出台的《关于推进智慧江苏建设的实施意见》及《智慧江苏建设行动方案(2014~2016年)》,以信息化升级版为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化引领产业转型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2015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更大力度实施技术改造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意见》,与工信部签署了共同推进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省财政厅、经信委和科技厅等部门都安排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智能制造的支持力度。

可以说,江苏智能制造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为其他地区发展智能制造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但在看到江苏智能制造成果斐然的同时,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

智能制造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建设亟待加强。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是发展智能制造的基础,但是,对于智能制造的发展规律以及3D打印机、工业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等,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江苏智能制造的发展侧重技术追随和技术引进,基础研究能力不足,原始创新匮乏,控制系统、系统软件等关键技术环节薄弱,许多重要装备和制造过程尚未掌握系统设计与核心制造技术,大部分高端装备的核心控制技术(包括软件和硬件)严重依赖进口,精密测量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智能化嵌入式软件等自主技术缺乏。

发展智能制造的技术路线尚待明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将包括智能制造在内的先进制造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尽管我国一直重视智能制造的发展,及时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但国家和省级层面智能制造发展的技术路线图还不清晰,智能制造发展的宏观协调和管理工作尚待加强。

智能制造装备对外依存度较高。江苏智能装备的现状难以满足智能制造发展的需求。据有关方面调查,65%的工业机器人、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核电等重大工程的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严重依赖进口,船舶电子产品本土化率还不到l0%。以高端机床为例,一些机床企业主要借用美国、德国、荷兰、瑞士等国家的技术开展整合组装,竞争力较弱,高端机床市场几乎被国外品牌占据。

企业生产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水平较低。据调查,江苏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平均为32%,其中,大型企业平均为50%;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为23.9%,其中,大型企业为40.4%;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为27.8%,其中,大型企业为49.9%,数控化率低于30%的规上工业企业比例达52.9%。无论是装备数字化水平、数字化装备协同作业能力,还是过程数控化水平都不高,影响了企业生产装备优化调度和现场数据的采集使用,影响了生产制造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三、江苏智能制造前景广阔

智能制造将带来生产制造方式的创新转变。智能制造将智能技术和装备渗透进制造业领域,在制造业内部构建信息物理系统,将改变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带来制造方式、商业模式的创新。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制造业产业链的前端是研发,中端是制造,后端是服务,前端和后端是制造业高附加值区域,未来的制造业业态将融合更多的现代服务业特征,智能制造的发展必将推动制造业由传统的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智能制造将设计、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各个阶段融合起来,必将带来制造业领域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据有关方面测算,传统产业实施智能改造后,平均运营成本将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能源利用率提高4%。

智能制造将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智能制造不仅改变企业生产模式,也将改变居民“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一方面,随着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智能交通工具、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的需求空间将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芯片、传感器、仪表、软件系统等智能化产品嵌入智能装备,使得产品具备动态存储、感知和通信能力,实现产品的可追溯、可识别、可定位和线上线下服务。例如,在医疗领域,智能技术的运用和诊断网络化的推进,就有可能推出家庭级疾病诊断设备,使诊断数据能够通过网络上传给医生,并通过医患互动做出建议或推荐专门医院和医生进行进一步诊疗,这就将引发全新的家庭医疗服务行业和全新的医疗保险服务品种。

智能制造将深刻影响劳动力结构。随着经济增长以及劳动力结构的改变,江苏劳动力成本显著增长。实施智能制造以后,一方面,将整体削减普通劳动力数量,降低用工成本,特别是从事危险、环境恶劣、简单重复操作岗位的工人数量会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对具有智能制造知识和技能的软件设计人员、远程维护人员、管理人员的需求则大幅度增加,这必将推动劳动力由加工制造向生产业转移,进一步调整优化劳动力结构。

四、江苏发展智能制造的基本路径

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从事智能制造的经验,可以为江苏发展智能制造以重要启迪。如明确发展战略,大力度多元化投入,标准化引领,制定专门法律,重视高端人才,等等。因此,江苏发展智能制造,要准确把握世界科技革命新趋势,主动适应国际需求调整、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新要求,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新突破:

突出重点环节。一是加快智能车间建设。智能车间是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的基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苏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加快应用虚拟设计制造、智能测控以及集成协同等技术开展智能化改造。研究制定智能车间建设标准和认定办法,选择有意愿且行业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企业进行智能车间建设诊断、认定和授牌。以现场会等形式,适时宣传推广先进智能车间经验。在智能车间建设的基础上,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向智能工厂发展。二是推进关键生产环节智能化改造。以冶金、化工、建材等主要耗能行业为重点,推进耗能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加强重点耗能工序用智能监测监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围绕细分行业,支持徐工、南京高速齿轮、无锡一棉等重点企业应用智能装备和技术,支持苏宁云商、联创集团等重点企业探索智慧服务新业态。三是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专项。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重点开发航空、航天、船舶、汽车、能源设备等行业需要的关键高精密数控机床与基础装备。实施“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重点在石化、冶金、食品加工、纺织、印刷等行业,推进传统机械装备数控化区域和企业示范。在电力、节能环保、农业、资源开采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分步骤、分层次开展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应用示范。

主攻关键技术。首先,加快发展工业核心软件。推进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核心软件技术研发,重点突破工业控制芯片、数控设备、国产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指导行业协会优秀工业核心软件目录。其次,突破一批关键共性环节。围绕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工艺技术等领域,系统突破设计、材料、工艺、试验、检测等一批关键共性环节,提高制造业基础能力。最后,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政策引导,健全技术转移机制,促进先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推广运用新技术、新产品,优先将智能装备技术产品列入全省重点推广应用目录。大力推进产学研金介政“六位一体”协同创新,支持骨干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强化市场应用。推动信息网络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支持和鼓励大数据技术在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工业行业管理和经济运行中的应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模式,实现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鼓励制造业创新销售和服务模式,引导企业充分运用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模式实现产品营销。加快推广运用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积极应用智能技术进行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信息技术与企业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管理的全面融合。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一批智能核心装置,推进信息技术嵌入式应用,提高智能制造发展水平。

健全服务平台。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制造资源开放共享,在全省范围内搭建智能制造供需对接平台。完善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推动中小微企业数字技术应用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信息咨询等方面存在的困难,提高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积极发展咨询服务机构。支持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培育一批既熟悉制造业生产流程,又具备信息系统集成能力和互联网思维的智能制造咨询服务企业,充分发挥咨询服务机构在发展智能制造中的作用。培育一批联合研发和成果交易平台。建设一批面向智能制造的技术研究机构,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基础,推动企业和科研机构、高校共建智能制造领域产业研究院、公共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一批有发展潜力、有行业特色的电子交易平台。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篇11

01 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1. 人工智能学科的起源

2. 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

研究目的:探寻智能本质,研制出具有类人智能的智能机器

研究内容: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

表现形式:

会看:图像识别、文字识别、车牌识别

会听:语音识别、说话人识别、机器翻译

会说:语音合成、人机对话

会行动: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

会思考:人机对弈、定理证明、医疗诊断

会学习:机器学习、知识表示

3.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4. 人工智能发展历程的重要启示

尊重发展规律是推动科技健康发展的前提

基础研究是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应用需求是科技创新的不竭之源

学科交叉是创新突破的”捷径”

宽容失败应是支持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实事求是设定科学目标

02 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

人工智能60余年的发展道路虽然起伏曲折,但成就可谓硕果累累。无论是基础理论创新、关健技术突破,还是规模产业应用,都是精彩纷呈,使我们每一天都享受着这门学科带来的便利。

人工智能因其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大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1. 专用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面向特定领域的人工智能(即专用人工智能)由于应用背景需求明确、领域知识积累深厚、建模计算简单可行,因此形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单点突破,在局部智能水平的单项测试中可以超越人类智能。

专用人工智能成功应用

2. 统计学习成为人工智能走向实用的理论基础

2.1 技术发展

2.2 强化学习

通过奖惩机制构建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与行为策略,能够与深度学习相结合在策略类问题上达到实用。

2.3 生成对抗学习

构建生成器模型与判别器模型,通过相互博弈,达到生成器与判别器性能的协同提升。

3. 产业史:新老IT巨头抢滩布局IT生态

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如火如荼:

2017年全球新成立人工智能创业公司1100家,人工智能领域共获得投资152亿美元,同比增长141%。

4. "智能+"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创新范式

"智能+X"应用范式日趋成熟,AI向各行各业快速渗透融合进而重塑整个社会发展,这是人工智能驱动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最主要表现方式。

5. 世界各国人工智能竞争白热化

6. 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得到广泛关注

7. 人工智能领域的误解和炒作普遍存在

机器学习≠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机器学习

图像识别≠人工智能

大数据≠人工智能

专家系统≠人工智能

机器人≠人工智能

专用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

…….

8. 人工智能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

通用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依然任重道远。

现有人工智能的局限性:

9. 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问题

10.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

03 人工智能有望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

人工智能将是未来十年最具变革性的技术,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将成为趋势。

1. 从专用智能到通用智能

如何实现从专用智能到通用智能的跨越式发展,既是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研究与应用领域的挑战问题。

2. 从机器智能到人机混合智能

人工智能(或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各有所长.因此需要取长补短,融合多种智能模式的智能技术将在未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人+机器"的组合将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主流方向,"人机共存"将是人类社会的新常态。

3. 从"人工+智能"到自主智能系统

4. 学科交叉将成为人工智能创新源泉

5. 人工智能产业将蓬勃发展

6. 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将更为健全

7. 人工智能将成为更多国家的战略选择

8. 人工智能教育将会全面普及

结语

人工智能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

人工智能既具有巨大的理论与技术创新空间,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高科技本身没有天使和魔鬼之分,人工智能亦是如此。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是天使还是魔鬼取决于人类自身。

我们应未雨绸缪,形成合力,确保人工智能的正面效应,确保人工智能造福于人类。

11月25日,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学科前沿研讨会在自动化所召开。会上,谭铁牛院士做“人工智能新动态”报告,回顾了近代以来历次科技革命及其广泛影响,并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解释了当前人工智能备受关注的深层原因。报告深入分析了其当前存在的局限性和面临的瓶颈问题,整理并列举了2017年人工智能的十件大事,全方位、多维度展示了人工智能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基于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报告总结了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在科学研究中,从方法论上来讲都应先见森林,再见树木。为了更好地带领大家认识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报告回顾了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主要包括从16世纪到现在,世界上发生的两次科学革命与三次技术革命。

报告指出,这五次科技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也影响了整个国际格局的调整,伴随着大国兴衰。过去的五次科技革命,我们国家都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甚至严重缺席,因此我们国家的GDP从曾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下滑到新中国建立前仅占全球大约百分之几,我们应该从这惨痛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篇12

如何描绘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蓝图?中国怎样建设世界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如何让人工智能“P其所长,避其所短”,为人类造福?

蕴含科技创新的“因子”、破解时代前进的“密码”,新华社记者为您勾勒“大智能”时代的AI图景。

新一代人工智能有多火

人工智能到底有多火?

2016年全球科技巨头人工智能投资已达300亿美元!2015~2016年,人工智能的媒体关注度暴涨632%!2017年上半年在此基础上再长45%……重视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

什么是人工智能?人类会被机器取代吗?当新事物扑面而来,人们内心总是会充满迷茫与不安。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器等技术的加速突破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一阶段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和自主操控等新特征。”科技部部长万钢说。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看来,中国人工智能正进入升级时代。未来,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相结合,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能介入的产业规模非常巨大。

科技界和产业界普遍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具有多学科的综合、高度复杂的特性,它将引发科学技术产生“链式”的突破,带动“面上”的发展,帮助各领域创新能力快速跃升。

连珠的妙语、闪烁的字幕……通过智能语音识别技术,演讲者的内容能够实时以中英文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反应迅速、几乎没错。科大讯飞开启了一场“以语音和语言为入口的‘认知革命’”。过去6年中,他们的语音识别技术准确率从60.2%提升到95%以上。

“人工智能的关键是把复杂的世界简单化。”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未来30~50年,人工智能将成为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最大动力。

未来中国AI有多强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世界各国纷纷抢滩布局。

力争到2030年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新目标”――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规划》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进行了战略性部署,描绘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蓝图,提出“三步走”的目标,明确以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以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国防深度融合为主线。

“《规划》的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份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首份战略规划,重点对2030年前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了系统部署。”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说。

以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带动国家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为我国未来经济繁荣创造一个新的增长周期。李萌认为,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支撑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也能为世界人工智能发展作出贡献。

语音识别、机器视觉、机器翻译领域全球领先;人工智能创新创业非常活跃,影响力不断增强,我国在人工智能多个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

“应该清醒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有短板。研发上,基础理论、核心算法、高端芯片等方面原始创新成果还比较少;产业生态上,还没有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潘云鹤表示,希望通过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来加速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进程。

有AI的世界怎么变

人工智能有多强?它就像传说中“别人家的小孩”一样:记性比你好、算算术比你快、体力还比你强……

人工智能,这一火爆的词汇其实诞生至今已有60多年,正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联合推动下深刻改变人类生活。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新一代人工智能也将改变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说。

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成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重点,受脑科学成果启发的类脑智能蓄势待发,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

“今天的人工智能,往往流于让机器模仿人,让机器去做人做的事。这是对‘智能’的肤浅理解。”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认为,发展机器人,更应让机器做人类做不到的事情,中国有机会走出独特的发展之路。

新一代人工智能将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

同时,新一代人工智能也将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城市运行、司法服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提高公共服务精准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中国AI路如何闯

“发展人工智能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复杂系统工程。”李萌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已被列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此前明确提出的15个重大项目,现在加上就有16个了。

据悉,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将和已经安排的项目任务,共同形成国家人工智能研发的总体布局,形成“1+N”的人工智能项目群。“1”就是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专门针对新一代人工智能特有的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攻关。“N”就是围绕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支撑、领域应用形成的各类研发任务布局。

李萌介绍,“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是动态的、开放的,将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趋势及时调整。此外,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将充分调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社会资本等各方积极性,多渠道出资、共同发力。

专家建议,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应注重把握发展新阶段,重点发展以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为基本特征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突出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建立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体系;形成前瞻系统布局,坚持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

“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重大项目,主要瞄准人工智能技术前沿,结合国家重大需求进行设计。”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司长秦勇介绍,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混合智能、群体智能、自主智能系统,这些恰恰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AI之路如何“控”

高技术有时会像“脱了缰的野马”肆意奔腾。既要让马儿跑,也不能让它“脱缰妄为”。

有不少科技界产业界知名人士在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也对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就业、伦理、安全等方面的挑战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