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概论合集12篇

时间:2023-07-20 09:22:59

虚拟经济概论

虚拟经济概论篇1

虚拟世界经济的两个前置概念是网络游戏与虚拟世界。因此,从经济学角度定义二者是后续研究的基本前提。

(一)网络游戏的概念

在理论缺失的情况下,研究机构对网络游戏的定义却具有相当程度的规范性。目前,在这一领域较有影响力的两个机构分别是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hinaInternetNetworkInfor-mationCenter,以下简称CNNIC)和艾瑞咨询集团(iResearch,以下简称艾瑞咨询)。二者给出的定义在目前的理论研究中(多为产业经济学领域)引用率较高。根据它们的定义和分类来提炼概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需求并满足理论研究的需要。CNNIC将网络游戏定义为以电脑为客户端,互联网络为数据传输介质,必须通过TCP/IP协议实现多个用户同时参与的游戏产品,用户可以通过对游戏中人物角色或者场景的操作实现娱乐、交流的目的。艾瑞咨询将网络游戏定义为依托于互联网进行、可以多人同时参与的电脑游戏,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达到交流、娱乐和休闲的目的。二者从市场角度进行的定义在考察市场规模进行定量研究时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但是缺乏准确的界定以及理论概念所需要的普遍性和前瞻性。它们关于网络游戏概念的内涵都局限于电脑游戏。事实上,在目前的阶段,还存在通过电视网络、通信网络等来进行游戏的情况。而且,通过手机进行网络游戏还是重要趋势之一。随着各种网络的融合,未来网络游戏通过何种媒介进行并不确定。它们唯一的共性是联系人与人的网络,至于以何种形式来体现则不影响理论研究。因此,从经济角度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只需保留两个要素,即“网络”和“游戏”,可以表达为“通过网络进行的游戏”。在进行理论研究时,这一表述是有效和清晰的。其中网络隐含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游戏是其目的和表现形式。“网络”的界定随着技术的发展会在外延上发生变化,而“游戏”更多体现的是经济学中“博弈”的含义,而不是用来娱乐的游戏。明确这一点至关重要。其他的限定条件都无助于改善最终结果,反而会使概念不具备普遍性。随着后续研究的开展,对“网络”和“游戏”的界定将更加准确。

(二)虚拟世界的概念

在现阶段,网络游戏是虚拟世界存在的基础和主要表现形式。事实上,虚拟世界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网络游戏的“游戏”性质。它不仅是游戏,而且具有社会性。当通过货币将两个层次的世界联系起来时,这一特征更加明显。因此,在其发展初期,虚拟世界总是作为网络游戏的一个产物,但是如今的虚拟世界渐渐具备相对独立性。虚拟世界的“虚拟(virtual)”会给人虚幻的错觉,因此也有很多学者称虚拟世界为“syntheticworld”,即人工世界或者合成世界,此种表述更符合其本质。在中文里,二者都被译为虚拟世界。早期的学者认为虚拟世界是一个供大量参与者以化身形式存在的、持续性的虚拟环境。这一定义界定了虚拟世界的部分关键要素,但是并未指出虚拟世界存在的手段和形式。而Bell认为虚拟世界是指通过计算机系统建立的供人们以化身形式存在的网络空间,它具有同步性与持续性的特点[1]。在欧美学者的研究中,这是认可程度较高的定义。计算机系统是其建立的工具,包括因特网和移动终端等各种网络系统。每个单独运营的网络游戏都是独立的次级虚拟世界,它们的总和就是虚拟世界的整体。网络游戏是现阶段虚拟世界的主要载体。分析虚拟世界与网络游戏的关系是进行相关研究的出发点。在Bell的定义中有四个关键词:Synchronous、Persistent、Networkofpeople和Representedasavatars。其中,同步性强调的是空间和时间的一致性,这是虚拟世界稳定的基础;持续性是虚拟世界存在的前提;关系网强调的是虚拟世界的本质;以化身为表现是虚拟世界中人们的存在形式。狭义的虚拟世界主要指大型多人在线游戏MMOG(Mas-siveMultiplayerOnlineGame)所构成的虚拟空间。而广义的虚拟世界则包括所有类别的网络游戏及类似属性的存在(即通过某种网络使人们进行交流,例如论坛及社交网站)所构造的虚拟空间。广义的虚拟世界是一种动态的网络社会生活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虚拟世界是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由人工高科技技术如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所创造的一个人工世界,它包含了信息技术系统、信息交往平台、新型经济模式和社会文化生活空间等方面的广泛内容及其特征。虚拟世界和虚拟现实是不同的。虚拟现实是由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和高度并行的实时计算技术等集成起来所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现实,是一种能够高度逼真地模拟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视、听、触等行为的高级人机界面。也有学者将虚拟现实视为狭义的虚拟世界。虚拟世界的类别有很多,但大多是以游戏类型进行的分类。从经济研究的角度来看,最有意义的分类是根据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是否能发生直接的经济联系来进行,分为虚拟现实世界和虚拟主题世界。虚拟现实世界的代表有Secondlife(简称SL)和EntropiaUniverse(简称EU),通常运营商会规定游戏货币与美元能够直接兑换。虚拟主题世界通常具有明确的目的和主题,更接近于一种娱乐而不是一种生活,其代表是WorldofWarcraft(简称WOW)和永恒之塔。无论是虚拟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主题世界,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都可以和现实世界发生经济联系①。

二、虚拟世界经济的界定与解析

虚拟世界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概念。不论在信息、管理以至于法律和哲学领域都是相同的。在经济学领域也是如此。在此基础上的虚拟世界经济概念比较明确。

(一)虚拟世界经济的概念

虚拟世界经济是指和虚拟世界相关联的经济现象和活动的总称。考虑到经济联系,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虚拟世界,还有三类情况也符合虚拟世界的特征。第一,根据Bell对虚拟世界的定义,我们通常所说的局域网游戏②最初并不是虚拟世界的组成部分,但是当第三方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长期稳定的服务和空间,那么也应将其视为虚拟世界。第二,QICQ类即时聊天软件最初仅是沟通工具,但是基于此的人们之间的网络也构成了虚拟世界的基础。特别是QQ农场之类游戏的开通,使其虚拟世界的特征更加明显。这类形式的典型代表是Facebook。第三,论坛类网站增加服务内容后,例如提供游戏类和下载类增值服务,并需要支付“论坛币”,这种情况下,以论坛为基础的人们之间的联系也成为虚拟世界的构成要素。虽然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经济联系在不断加深和多样化,但是基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还是主体。与虚拟世界相关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非常多,但其基本模式是通过现实世界中的资金交易,带来虚拟世界中的改变,达到双方的目的。从行为上分析,一端发生服务或者虚拟物品的交易,另一端对应的是资金的流动。正是这种资金的流动,成为联系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媒介,也使对虚拟世界的分析越来越重要。通过这种媒介,虚拟世界的经济变化会传递到现实世界中。

(二)虚拟世界经济的解析

虚拟世界经济包括虚拟世界内部经济和虚拟世界关联经济。前者存在于虚拟世界内部,通过虚拟世界货币与现实货币的兑换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后者则是依托虚拟世界所产生的衍生经济,主要包括RealMoneyTrade(简称RMT)与代练服务。虚拟世界内部经济是现实经济的反映和模拟。JesusDi-az计算出WOW北美服务器的货币供应量超过90亿“gold”,折算为1.92亿美元。假设全球WOW玩家的货币持有量是相等的,那么WOW总的货币供应量是7.47亿美元。这意味着运营WOW的暴雪公司成为一家可以发行多国货币的国际银行①。同时,他验证了在虚拟世界中,货币供给量增加同样导致货币贬值,或者至少说明二者是相关的。虚拟世界货币的价格从2007年9月到2008年12月一直是下降的,它失去了2/3的价值。这期间,货币供给量持续上升至3倍。如果虚拟世界的规模持续扩大,那么其间的货币贬值将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②。RMT通常指虚拟物品的现实货币交易。在虚拟现实世界中,因为虚拟世界货币与现实货币是直接挂钩的,因此,虚拟世界内部的交易会产生和现实货币交易等价的效果。而在虚拟主题世界中,RMT多通过第三方的交易市场来实现。

现实中,RMT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在SL之类的虚拟现实世界中,玩家需要先将美元兑换成LindenDollar(简称LD,中国用户可以通过PAYPAL或者部分外币信用卡来兑换),然后用LD来购买虚拟世界中的物品及服务。运营商主要出售“土地”,而其他物品的生产与交易则会于用户之间实现。如果用户来自不同国家,那么他们之间的交易便是国际经济研究的范畴。虚拟世界的内部经济和关联经济是密切相连的。虽然SL运营商提供即时交易数据,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国际机构进行协调和管理,因此虚拟世界内部交易的整体规模难以进行准确统计。在不严格的情况下,业内人士倾向于按RMT数字的10倍来近似估计虚拟世界的内部交易。

第二,在WOW之类的虚拟主题世界中,运营商通常是禁止RMT交易的。然而,“虚拟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也是围绕着一定的经济利益运行的”[2],由于无法监管,且RMT交易行为不违反法律,因此在现实社会中并未受到限制③。RMT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当一个用户在网络游戏中获得一种虚拟物品(可能是武器、装备或者其他道具),他可以通过虚拟物品交易网站将其出售,获得人民币。也可能某个用户具备某种特殊的技能(例如可以强化武器或装备,这种服务是游戏内部服务,与代练之类的游戏外部服务不同),那么也可以通过出售这种服务来获得现实货币。如果某个网络游戏规模非常大,并且游戏中的货币对现实中货币的汇率较为稳定,那么这种交易也会体现为通过交易获取游戏货币,然后再统一出售以获取现实货币的行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即虚拟主题世界发展到比较高级的阶段,交易的实现形式与在现实世界中是极为相似的。游戏货币被当做一般等价物,成为交易的媒介。当这种交易发展到极限,便会产生一批专业用户,他们通过各种游戏技巧获取游戏货币,之后直接出售给玩家或者通过虚拟物品交易网站出售。在墨西哥和中国等国家,基于这种行为的工作室数量非常多。

第三,在低端虚拟主题世界中运营商直接向玩家出售虚拟物品。这种情况下,由用户提供的虚拟物品非常少。这种运营模式会加快虚拟世界的折旧,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缩短运营时间,因此主要存在于低端虚拟主题世界,在中国网络游戏产业中较常见。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是,这里的“通货膨胀”不仅指虚拟世界中流通的货币增加了,也包括虚拟物品的增加。因为在这类虚拟世界中,游戏内部货币不一定是一般等价物,或许只能购买低端产品。很多物品是不能通过游戏货币购买的,因此某些道具和虚拟物品的发放成为和货币发行并列的行为。运营商相当于现实世界的政府,其发行游戏货币与虚拟物品的成本都接近零,具有纸币的某些特点,过量发行便会导致“通货膨胀”。代练在某种意义上属于“微型”服务外包。在虚拟世界中,用户希望实现各种个人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投入时间,并且可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能力。无论时间的投入或是技能的提升都存在机会成本。当用户认为将这些任务交给专业服务提供者完成能够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时,便会采取将任务外包的做法来达到目的。最初代练之所以能够产生是为了规避运营商设定的规则。在大型虚拟主题世界中,运营商通常规定一部分高端物品是不能够交易的,但通过代练服务可以获得这类非交易产品。代练通常是通过专业的中介及担保机构进行的。在网络游戏多国同时运营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用户通过登录发达国家的服务器进入游戏,完成客户指定的要求,获取收益。个别情况下,即使网络游戏仅在发达国家运营,这一过程理论上也可以实现。但是,由于运营范围小,发展中国家的用户缺乏对这一网络游戏的理解与掌握,因此不具备用户基础及基数,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用户关注这一市场的可能性大大下降。这种活动属于服务贸易的研究范畴。虽然物品的转移是在虚拟世界中,但是资金的流动却是在现实世界中。如果把虚拟世界看做一个“黑盒子”,我们所观察到的只是资金从中国转移到美国,但是并不了解它流动的原因和决定其资金量的因素。在现阶段,虚拟世界的关联经济以“金币”采购与交易为主,而作为将来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代练”,却并没有成为主流。平台的缺乏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三、虚拟世界经济理论研究的相关问题分析

由于虚拟世界经济的发展时间较短,并且直到2001年才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①,因此理论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很多基本问题至今未被明确梳理过,从而导致很多错误的解读。这种状况在中国更加明显。

(一)虚拟世界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很多不同的相关或相近概念在中国都被译为虚拟经济。第一是FictitiousEconomy,主要指的是虚拟资本,比如证券、期货等交易活动。第二是VirtualEconomy,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进行的经济活动,比如外包、资源共享、电子商务等。第三是VisualEconomy,即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的经济活动。在中国,通常所说的虚拟经济一般指第一种。虚拟世界经济在西方的文献中称为virtualeconomy,直译过来应该是虚拟经济。但是在我国“虚拟经济”这个词组已经成为和实体经济对应的概念,并广为接受。因此,为避免混淆,我们的研究将virtualeconomy称为虚拟世界经济。当然,也有学者提出重新规范概念,将“虚拟经济”的名称“归还”给基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经济,但社会重置成本太高,有待商榷。因此,我们将与实体经济对应的称为虚拟经济,而将与现实世界经济对应的称为虚拟世界经济。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上产生的衍生经济,而虚拟世界经济则是围绕虚拟世界产生的直接和衍生经济行为的总和。现阶段,虚拟世界的主要载体是网络游戏。虚拟经济是各国经济学家讨论和研究的热点,而虚拟世界经济在现阶段主要体现为与网络游戏产业相关的经济行为。成思危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3]。这是相对狭义的虚拟经济定义。刘骏民认为如果从广义上来为虚拟经济定义,那么它是观念支撑的价格体系,而不是成本与技术支撑的价格体系[4]。从这个角度分析,虚拟世界经济属于广义虚拟经济的一种。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而虚拟世界经济的交易规模则受虚拟世界内部经济发展的影响。当然,虚拟世界同样受现实世界经济状况的影响,但是其影响和传导机制不同。它主要是通过影响用户的经济状况来改变虚拟世界中的经济形势。(二)虚拟物品的价值和价格问题关于虚拟物品交易的问题在法律界讨论较多,但是从经济角度进行的研究并不多。有种观点认为虚拟物品不具有实体,不能在现实世界中使用,因此不具有价值,不应该进行交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虚拟物品的所有者付出了金钱和劳动,从这一角度分析,虚拟物品是具有价值的。在中国的虚拟物品交易中,偶然获得的装备可以以数万人民币甚至更高的金额成交。那么,价值规律是否还起作用呢?事实上,这一虚拟物品的获得对个体来讲是偶然的,对群体来说却是必然的。衡量价值的不是个体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考虑对裸钻的定价和业的类似特点,理解虚拟物品的价值会更加简单。在此基础上,供求则成为重要影响因素。当然,主流经济学只考虑供求决定价格,其结论更加明确。价格问题是进行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这一问题明确之后才能使用经济学的研究工具②。

虚拟经济概论篇2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瞿强博士说,他所理解的虚拟经济,就是“用钱生钱”。它是从现行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虚拟资本引申而来的,意思是说,像股票、债券等资产具有虚拟的性质。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宋逢明教授说,有很多人认为,虚拟经济就是金融,这个观点可以讨论,因为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金融肯定是虚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而资本市场就是虚拟经济核心的部分。

深圳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曹龙骐教授说,现在关于虚拟经济的提法比较乱,他搜集了一下,对虚拟经济的概念大约有10种说法。有的说钱生钱就是虚拟经济;有的人认为一级市场是实体经济,二级市场就是虚拟经济。实际上过去讲的泡沫经济、富豪经济、货币经济、金融经济等,应该说都是从不同角度说虚拟经济的。

南开大学专门成立了金融与虚拟经济研究中心。该中心主任刘骏民教授说,目前,我国学界研究虚拟经济的时间还不长,有不同的观点是非常正常的。

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义相博士说,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价值表现形式,因此虚拟经济跟实体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相对的。比如资本市场、股票市场,相对实物价值来讲,企业价值是虚拟的。如果把企业价值拿到市场上去卖,变成股票的价值,那么股票的价值就是虚拟的经济。企业本身和企业的利润就变成了实体。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中国证券报》副总编施光耀先生提出,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它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是以实体经济为出发点、立脚点的。如果能够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就可以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如果处理不好,也是会破坏经济发展的。

曹龙骐教授说,虚拟经济不能够离开实体经济,它依附于实体经济。要处理两者的关系,主要是防止金融风险,比如加强金融监管,高度重视资本市场高风险领域的管理。

刘骏民教授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逐渐提高,消费实际正让位理财。原来我们对理财重视不够,都是消费投资,属于实体经济。当个人很富有的时候,他的很多财产如地产、股票、储蓄等,开始用于新的投资,使资产进一步增大,就产生了虚拟经济。

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韩志国教授说,股市属于虚拟经济,拿实体经济来衡量虚拟经济是不对的。如果虚拟经济跟实体经济一样,那谈什么虚拟和实体呢?如果没有泡沫就不能称做虚拟经济,那就叫实体经济了。

虚拟经济不等于“泡沫经济”

林义相说,股票价格对企业来讲有没有泡沫?如果价格过高,可能有泡沫,价格不高可能没有泡沫。这里面完全是相对的概念,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虚拟经济都有泡沫。

虚拟经济概论篇3

关键词:概念管理;虚拟组织;网络组织;概念化

伴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管理学科作为一门仅有百年历史的新学科其发展却尤为突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伴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由于企业日益重视人性化管理,企业的管理重点、方式、手段等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管理正在以硬管理为主走向以软管理为主,企业管理出现软化的趋势,而这种人性化的、软化的趋势的出现实质上预示着以实物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正在向以价值、概念为主的现代管理方式过渡。

一、企业概念管理的内涵

1、概念管理的定义。概念管理是指在社会经济、企业组织日益虚拟化的条件下,将管理对象、管理形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组织形态本身等从客观实体上升到一种代表各自价值去向的观念,通过对观念的管理来实现组织的各自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概念管理不同于依靠投入强制性的制度和物质手段的传统管理,它主要依靠思想的灌输和在同一组织中价值观的认同以及感情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理念来使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概念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虚拟化的管理,但它仍要以传统的组织结构和形态为载体,以某种有形和无形的产品为依托,并要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和信息网络技术,不过这种无形或有形的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事实上只是一种“概念”产品。

2、企业管理概念化趋势的内涵。

(1)企业组织形态的概念化。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网络组织作为一种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企业组织模式,不仅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而且改变了传统管理的刚性思维,实施开放式的柔性战略,这使得企业在知识经济中的战略视野开拓更加开阔。所谓企业组织的概念化是指企业借助于INTERNET设立虚拟橱窗、虚拟展销会、虚拟经销商等,使企业组织由实体走向概念化,并不断完善其内在功能。企业组织形态的日益虚拟化、网络化,形成虚拟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是指为实现对某种市场机会的快速,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以及时的开发、生产、销售的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至于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则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与组织创新要求的新型组织模式,它能使组织更好地适应复杂、不确定的环境变化,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外界环境日趋复杂、变化日趋迅速的要求相适应的。网络化运营的跨国公司、虚拟国家、战略同盟都是网络的形式,小企业网络是中小企业赢得协作竞争、多营优势的模式选择,新兴的虚拟组织、WEB公司都具有网络组织的特征。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概念公司,将会随着技术发展日趋成熟,人们对企业组织的认识也将从实体化本身向概念化转变。

(2)企业管理对象的概念化。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实体要素,但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将管理对象只停留在人力、财力、信息等实体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对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做进一步的研究。事实上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发现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是对人的能力和潜力的管理与开发,对物的管理其实是对物的效能的管理和开发,对财力的管理其实是对投资行为和资金所蕴含的资本属性的管理,这些上升为概念化的能力、知识、功效、属性等所蕴含的无形资产是巨大的,这将不仅在理论界,而且在实业界越来越成为管理和研究的重点。在实践中,企业经营者日益重视声誉、价值、文化等无形资产的管理,这些概念化的管理对象对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以企业管理对象的核心要素“人”为例,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已不满足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的人性假说了,出现了“观念人”、“概念人”等更为虚拟化的人性假说。事实上,以自由、开放为特征的现代经济环境,使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的合理流动不仅是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创新和注入活力的需要,企业经营者一味的把心思放到如何留住人才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而应当把重心放到优秀人才给企业所创造的人格化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上。信息资源作为信息社会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对象,其概念化的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之,管理对象的概念化必将导致管理科学的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3)企业管理方式的概念化。由于受传统企业组织和管理对象的观点的束缚,一般企业在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方面总是站在传统经济学基础上认识管理方式的变革。笔者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企业内部环境下或许还有用武之地,但对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到来的今天,对以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主宰全球的时代背景之下,企业组织的外部的管理控制靠传统的经营方式很难取得佳绩。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的网络组织的出现,以及企业组织日益对管理对象无形化、价值化、概念化认识的发展必然导致管理方式的转变。首先是其经济学基础从传统的信息经济学向注意力经济学、虚拟经济学发展,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信息不是真正稀缺的资源,它能通过INTERNET等各种物质的技术的手段获得,甚至会过剩,但人的注意力和虚拟产品却是真正的稀缺资源,这也正是现代企业和一些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重视顾客管理、服务管理的原因所在。目前,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其实质就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而是注意力。注意力正在成为“虚拟经济的硬通货”,与此同时,虚拟产品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所谓虚拟产品是以传统的产品实体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形成的品味、潮流、时代感、服务等后续产品,虽然它是传统有形或无形产品的衍生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结构层次的变化,这种传统产品的衍生物在消费者和顾客心目中的地位逐渐占据中心地位,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消费者市场的这一变化不能视而不见,这就要求管理、营销方式与之相适应。

二、企业概念管理展望

概念管理思想虽然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时期,但它的实践却有近十年之久,自九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就已兴起。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产品本身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比以往更加丰富,大多数产品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同时由于企业间接国际交流加深,技术信息管理方法的传播更加迅速,使得产品差别化越来越少,以传统的产品本身去拓展市场越来越困难,企业只有通过对传统产品的功效进行延续、衍生将产品上升到“概念”层次来吸引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注意力,扩大企业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组织再造、组织创新。虚拟组织、网络组织作为适应各种环境的新型组织形态,将成为组织再造、组织创新的必然趋势。其次,需要管理对象和组织目标的再造和再认识,无论是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的管理,还是对企业组织内部的产品、市场、顾客的管理都需要重新定位和组织。真正能给组织带来利润的市场的不是管理对象本身,而是这些对象所蕴含着的一些无形的“概念”,这些概念如知识、有效信息、技术、企业文化、价值观、声誉等,一旦借助于其载体,如企业员工、企业组织、企业营销网络等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是巨大的,是其他同类企业无法超越的,要比技术领先而占领的市场制高点更加巩固,这一点已被一些新兴的网络公司首先意识到并取得成功。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一点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另外,还需要营销管理方式的再造和创新。营销方式的概念化趋势将在一些传统组织向现代网络组织转变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突出,概念营销方式将成为在未来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中的重要营销方式。当然,“概念”营销的关键在于获得消费者持续的注意力,若企业组织完全脱离其载体,如产品和其提供的服务等,只是搞些文字游戏,或一些虚假的热点新闻来追求其轰动效应,这只会是昙花一现,最终只会导致失败。这些所创造的概念事实上并不是虚拟、虚构出来的,它实质上是企业在探寻组织实体要素的原动力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加深了我们对企业组织实体要素的再认识,从这一点上讲,概念管理的提出将会对未来组织的发展带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将会对企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经营理念和思路。

参考文献

[1]丁宁、张金成《企业概念创新的实质》(《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7.8-9)

[2]孙选中《重塑企业竞争新理念》(《经济管理》2001年第21期)

[3]李显君《论企业竞争力及其培育》(《光明日报》2001.5.22B②)

[4]陈佳贵、罗仲伟《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期)

[5]林润辉、李维安《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第3期)

虚拟经济概论篇4

摘要:网络虚拟货币在交易中体现了经济价值,结果上引起了权利变动,具备了一定的财产内容。但是,网络虚拟货币的本质是虚拟数据,能否将其视为财产值得商榷。因此,有必要从网络虚拟货币的经济价值人手,以主体的行为为视角,借助权利客体的理沦解析网络虚拟货币的实质。网络虚拟货币带来的经济价值赋予了其财产属性,但其性质是由相对权利带来的经济利益,并非法律意义上的“财产”,对网络虚拟货币的使用,亦不过是操作权限的获取与扩大,无法成为法律上的财产权利。

关键词 :网络虚拟货币;操作权限;权利客体;虚拟财产

中图分类号:DF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33(2015)08-0161-10

近年来,普通意义上的财产概念在网络这一新事物面前,似乎已不再稳固,而网络虚拟货币的产生与兴起向财产概念发起了另一轮挑战。就法律意义上的财产而言,必然存在特定的范围,换言之,法律对财产的定义关注的应是主体对财产的支配行为,而非结果。特别是在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中,对财产的认定几乎均以占据绝对支配地位的主体所享有的所有权为前提,从这个层面来看,将网络虚拟货币归于法律意义上的财产没有实质依据,虚拟财产的概念亦不属于法律范畴。

一、网络虚拟货币的财产定位

(一)虚拟数据的价值分析

虚拟数据的经济价值是财产权利产生与变动的根源,其所谓的财产属性正是以权利衡量经济价值的直观体现,因而,厘清网络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需从虚拟数据的价值分析人手。从网络虚拟货币的发展路径来看,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运营商主导发行、流通的传统网络虚拟货币;一类是基于网络P2P技术与TCP4/TCP6协议,依据密码学原理由系统自主生成的新型网络虚拟货币。后者与传统网络虚拟货币的主要区别在于去中心化的特点,即摒弃了运营商主导的单一模式,转而由全体网络用户共同管理发行与流通。并且,法定货币(以下简称“法币”)的回笼机制也无法适用于此类网络虚拟货币。无论哪一类网络虚拟货币,实质均是二进制代码(由“0”和“1”组成)构成的虚拟数据,与其说网络虚拟货币具有经济价值,不如说其反应的是虚拟数据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由于虚拟数据的虚拟性特征以及根植于网络的运用途径,分析虚拟数据的经济价值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虚拟数据本身的经济价值,即由其特性带来的使用价值;其二,行为主体在使用网络虚拟货币时,赋予虚拟数据的经济价值,即由有效流通带来的交换价值。

虚拟数据自身价值源于它的效用性,即是价值作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性,其存在必需要以客体的某种属性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作为前提。而价值客体本身即可以是实体,亦可以是事物的属性,它可以是一切事物。只有通过主体的行为虚拟数据自身的价值才能得以彰显。就效用性来讲,虚拟数据具备了一定的稀缺性、创造性与新颖性,技术上的程序支撑也使其具备了生存空间。换言之,虚拟数据本身就体现了效用性,能够满足主体的消费欲望与实际需求,带来了精神满足与部分经济利益。如网络用户直接将网络虚拟货币视为财富的象征,能从虚拟数据本身找到归属感,此时这些虚拟数据对网络用户而言达到了愉悦身心的效果,体现的是虚拟数据的使用价值。

虚拟数据的产生于特定的虚拟环境,其应用范围一般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这也决定了虚拟数据的运用仅存于对其认可的群体中。换言之,虚拟数据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使用群体的认可度,集中体现在认可群体之间的交换价值。网络虚拟货币的流通是实现虚拟数据转移的主要形式,转移的方式有两个,第一是法币购买的转移;第二是购买实物的转移。网络用户用法币购买网络虚拟货币主要用于满足其交换的需求,因为这种传统类型的网络虚拟货币主要通过法币直接或间接换取,与其持有网络虚拟货币来展示社会地位,不如直接展示其拥有的法币数量。例如,用法币购买的游戏币,能够在游戏中购买高级虚拟装备等特殊虚拟数据,从而更容易的获得等级的提升、游戏中的威望等等,这不属于使用价值的运用,而是交换价值。如果将虚拟数据用于购买实物,更是直接体现了虚拟数据的交换价值。

互联网中凡被网络用户认可效用性的虚拟数据均有价值,或者说网络实际上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财富形态,更为直接地体现出了价值的主观契约性质。离开了网络环境,这些数据便没有价值可言。即,网络虚拟货币所创造的财富与带来的经济利益均来自于主体对网络中虚拟数据的运用,而虚拟数据本身的价值只在运营商降低管理成本与满足网络用户的精神利益时具有效用性,对于虚拟数据价值的直观体现,更多的是交换价值实现时,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二)网络虚拟货币财产属性之体现与财产概念的不适用

网络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经济价值;其二是财产利益;其三是权利变动。前两者伴随主体行为而生,后者是主体行为的结果。具体而言,主体使用网络虚拟货币的行为赋予了其经济价值与财产利益,对数据信息的控制引起了权利的变动。法律意义上的财产并非观念意义上的财产,即财产作为权利客体必需实际存在,且能够受到主体的控制。网络虚拟货币流通的结果必然引起权利的转化,但其具有怎样的财产属性,或者说是否归于法律意义上的财产,亦只能从主体的行为出发,结合网络虚拟货币本身的价值属性与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否则将会驶入以“财产权利变动结果推出财产归属”的逻辑怪圈。按此逻辑,任何带来经济价值的事物都将被纳入财产之列。

“财产”的概念由来已久,且在不同时期具有符合历史阶段特性的法律内涵与形式。早在古罗马,定义财产采用了较为宽泛的方式:“可以让人觉得幸福的东西”。此种定义将财产作为了物的客体,并受主体支配。至盖尤斯提出了无体物作为拟制物的存在,权利也被纳入到了财产范畴。罗马法中的“财产”概念涵盖了物与权利,乌尔比安在《论萨宾》第49卷指出:“财产”不仅包括现金,而且包括所有的物品,即所有物体。赫尔莫杰尼安在《法律概论》中认为:“财产”除现金之外还应包括有体物与权利。英美法用“Property”一词不加区分的表示个人所享有的利益,包括个人对任何物进行支配的权利,而各种事物本身是不受有体形态限制的。即“一个人有权排除任何他人而享有和拥有某种事物,这就是普遍意义上的‘Property’的意义”。英美法系并不存在绝对“所有权”与“物”的概念,其财产的内容极其宽泛,对财产的认定主要强调的是一种权利的绝对支配,在此不论支配的方式与是否实际占有权利物。因而,在英美法系国家,网络虚拟货币作为虚拟财产进入了法律意义上的财产领域。而大陆法系国家对财产概念,如作出了规定,均有较严格的条件,典型的可参见《法国民法典》第878条(涉及继承中的财产分割)与2092条(可用来清偿债务的财产)。或者不作出具体关于财产概念的界定,仅从权利的角度论述财产,如《德国民法典》中就没有统一的财产概念。

我国民法沿袭了日耳曼法系惯有的观念,法律意义上的财产往往都与所有权相关联。正如注释法学家马卡德对财产的理解,他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都是物,其中对某人有利益,并处于其所有权之下的物,才属于财产。学界在对网络虚拟货币的性质认定上观点较为繁杂,多倾向于将其归于财产一类,并纳入财产权范畴加以保护,归纳起来有物、智力成果与债权三种。本文的观点是:网络虚拟货币并非法律意义上的财产,亦无财产权可言,不能因为其带来的经济价值与权利变动而肯定其自身的财产属性。从主体行为与权力客体的理论来看,无论是将网络虚拟货币归于物、知识产权或是债权都缺乏实质性依据。

首先,我国《物权法》所指的“物”包含了有体物与权利两类,即能够在法律上称为“物”要么是权利的客体,要么是基于该物所有权进行处分的权利。卡尔·拉伦茨将权利客体分为了两个顺位,他认为,第一顺位的权利客体是物,这个物仅指有体物以及在其上可以有效成立一个第三人的支配权或利用权的无体物,如精神作品和发明。因此,属于某人所有的物就是一个第一顺位的权利客体,而存在于这个物之上的所有权,作为可被处分的对象则是一个第二顺位的权利客体。换言之,权利客体有两类,一类是物本身,一类是主体通过法律行为对物的权利延伸。就网络虚拟货币而言,其虚拟性与有体物相悖,关键是网络虚拟货币能否成为被处分的权利。答案是否定的,理由在于,即便是作为客体的权利也是建立在实体物所有权之上的权利,权利客体所指向的权利实际内涵仍是物,只是处分的是所有权,而非对物的处分。

鉴于此,如一种权利能成为权利的客体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被设定权利的“物”是有体物;其二,主体对该“物”享有所有权。第一个条件的欠缺不言而喻。就第二个条件来讲,通说认为所有权具备占有、使用、处分与收益四种权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占有与处分,这是一种绝对权利的根本。而网路虚拟货币的这两种权能均无法实现。这源于其本质是基于网络的虚拟数据,存在的形式必须依托于网络环境,所谓的权利人不可能实现实际占有,只能通过网络进行适当支配,一旦离开网络,虚拟货币本身就不复存在了。除此之外,实体物满足了随时支配的特点,其处分权利可以涉及到所有权的方方面面,甚至是将其消灭(法币除外),而设定好的网络数据一般而言无法被个人销毁,即便销毁也能由服务终端技术性恢复成原状。事实上,虚拟物品不存在折旧与消灭的说法,因此,主体对其不能随意处分。基本权能的丧失无疑使得主体不具备对网络虚拟货币的所有权。这就决定了作为一切客体对立面,称之为主体的“人”无法在网络虚拟货币之上随意实施处分的法律行为,网络虚拟货币自身即不能成为物的客体,亦不能成为权利的客体,其体现的只有主体的操作行为。

其次,前文提及网络虚拟货币的产生有两种,将其定性为创造性智力成果是基于第二种获取方式,即在通过完成运营商与系统通过程序编码设定好的任务获取奖励的过程中,网络用户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是金钱,并伴随着智力性投入,因而可归于知识产权。此种观点是将网络虚拟货币的创造者(运营商与新型网络虚拟货币的开发人员)与使用者的知识产权进行了混淆。网络用户在使用网络虚拟货币时绝非对知识产权的运用,更不享有该项权利。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驳斥:第一,任何精神智力成果均可排他使用,可以理解为对于同一个权利客体一般只能由一个特殊的主体享有权利内容。而网络虚拟货币根本不具有专有性,网络用户不能排斥他人对该类网络虚拟货币的使用,对同种技术种类不同名称的虚拟货币更是没有抗辩的依据;第二,通过完成任务获取网络虚拟货币从技术上而言是网络用户通过写入既定数据的方式促使原始数据改变成另一个既定数据。从头至尾,代表网络虚拟货币的数据都存在,不以用户的行为而发生转移。就写人数据本身来看,也没有任何独创性,所有网络用户写入的数据无论从方式、内容、对象上都是一样的,这些都被运营商与系统事先设定,实质仅是一种按规则执行的游戏。因而用户对网络虚拟货币的使用既无创造性亦无新颖性,不满足归属知识产权的特点;第三,知识产权一般均具有法定的期限,网络虚拟货币的使用期限取决于运营商的运营情况,也取决于大众对该类网络虚拟货币认可度的持续时间,其使用期限既不具体,也不可控。

再次,将网络虚拟货币归于债权的观点是基于网络虚拟货币在使用过程中所形成债的关系,网络虚拟货币仅是网络用户得以请求运营商为其提供特点服务内容的证据。而债的关系源自于运营商与网络用户之间的合同。新型网络虚拟货币没有运营商,合同仅存于网络用户之间,基于TC P4/TCP6的网络协议本身就是网络活动所有参与者认可的合同,因此,债权的说法具有可取之处。按此观点网络用户的权利不来自于网络虚拟货币本身,而来自于合同。即主体对网络虚拟货币的使用权利来自于运营商在知识产权之上设定的相对权利。但需要注意的是,就债权本身而言,处分的是基于合同产生的权利本身,即处分法律行为的客体是权利,而非权利客体,因而,债权没有客体可言,其客体就是债权本身。据此,债权的实现虽带来财产的变动,但其自身并非财产,仅表现为主体之间的债权债务行为。

综上,网络虚拟货币权利客体的缺失致使其不能成为物,亦非权利范畴。其存在形态与技术特征决定了虚拟性是网络虚拟货币的核心所在。“货币”只是象征性的词汇,旨在体现兑换功能。虚拟数据信息的流通带来了一定经济价值与利益,结果上伴随权利变动,但其自身不是财产,不具有法律财产概念的属性,网络用户对其亦不享有财产权利。

二、网络虚拟货币的虚拟财产误区

(一)一般意义上的虚拟财产

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前,“虚拟财产”一般用来形容无形的财产价值,例如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电话号码,演员的艺名等等。而在网络技术范式下的“虚拟财产”最早源于对BBS( Bulletin BoardSystem)的运用。其实质体现的是账号积分带来的权限扩张。随着积分制度的成熟,虚拟点数逐渐转换成各种网络虚拟货币,作为典型的虚拟财产类型运用于网络。除此之外,网络游戏的兴起将游戏中的化身角色( Avatar)相关的虚拟物品同样算作是虚拟财产一类。新型网络虚拟货币的产生扩大了虚拟数据带来的经济价值,理所当然也被纳入了虚拟财产的范畴。

对于虚拟财产而言,没有统一的定义,普遍认为存在狭义虚拟财产与广义虚拟财产之分。狭义的虚拟财产仅指存在于网络游戏中,能够为玩家所支配的游戏资源,包括游戏账号、游戏金币、虚拟装备等。而广义的虚拟财产指在网络环境下,模拟现实事物,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独占性的信息资源。归纳起来有几个共同特点,其一是对网络环境的依赖,其二是存在的实质是虚拟数据,其三是具有可利用性。即:对“虚拟财产”的理解建立在了主体对虚拟财产权的支配之上。换言之,由于“虚拟”与“现实”的联系,“虚拟财产”也必然与“财产”相关联。财产的独占性与排他性同样适用到了虚拟财产的领域。据此,“虚拟财产”被放人了“物”的领域,既可以被看作是有体物的延伸,亦可以归于基于虚拟物本身而产生的权利。虚拟财产具有民法上的有体物的所有特质,与民法理论上的有体物基本属性是相同的,因此把虚拟财产认定为有体物,适用法律对物权保护的有关规定,对其进行法律保护是必然的,可行的,也是最快捷和保护最充分的方式。虚拟财产因本身的独占性、支配性、独立性,并可以用金钱进行估价因而需要受到法律的保护,“虚拟财产权”的概念也随之产生。

至于虚拟财产的权利归属,以网络虚拟货币为例,在传统网络虚拟货币领域,有权利归属于运营商或网络用户两种对立观点。归于运营商的说法基于两点:其一,网络虚拟货币的取得形式需遵循运营商指定的游戏规则,属于游戏的一部分;其二,网络用户在使用网络虚拟货币之前需要与运营商签署网络服务的电子协议,协议中往往有关于“电磁记录属于运营公司所有”的约定。网络用户对网络虚拟货币仅享有使用权。而归于网络用户的说法在于网络用户在取得网络虚拟货币时已然取得了所有权,该观点成立的前提亦有两个:其一,网络虚拟货币存在所有权概念;其二,无论以何种方式取得均视为所有权的转移。新型网络虚拟货币由于没有运营商,网络用户在获取该类网络虚拟货币后即视为取得了所有权。

(二)虚拟财产与财产的界限

前文说明了“虚拟财产”是如何成为一个广为应用概念出现在法学领域,并被部分学者收录研究的过程,其研究主要包括虚拟财产的权利客体,性质,归属与保护等问题。这使得虚拟财产倾向于被纳入了财产范围,并类比财产进行定性保护。此观点主要源于英美国家对虚拟财产的认定与法律规制。我国学者在对虚拟财产的界定上,几乎都是从法律属性人手,抱着进行法律保护的目的分析其特点。实际上,“虚拟财产”并非法律概念,其实质是虚拟数据带来的经济价值,准确来说,应称作“虚拟财产价值”。对虚拟财产的现存认识,以网络虚拟货币为代表,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三个误区:

第一,逻辑误区。对类似网络虚拟货币的虚拟财产需要受到法律保护的普遍逻辑是:首先,产生于网络并在网络社区使用或能够进行实物兑换的有价的虚拟货币属于虚拟财产一类;其次,该类虚拟财产具备了财产价值与属性,应归属于财产之列;再次,由于虚拟财产属于财产,应将其纳入法律保护范畴,遵循法律对财产的相关规定。至此,虚拟财产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一种法定财产概念,虚拟财产所有人亦随之享有相应权利。殊不知,这样的逻辑思维在某些层面上已经本末倒置,其缺陷在于虚拟财产概念的由来在这种逻辑中已经不复存在了。对于任何一种观念意义上的财产是否能归于法律意义上的财产进而受到法律保护,其核心在于是否具备法律上的财产属性,即主体行为的对象是否具有财产属性。对虚拟财产的认定,正常的逻辑应是:首先,某些在网络上产生的虚拟数据具备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与可利用性;其次,可以将这些虚拟数据看作是财产一类,适用对财产的相关认定与保护;再次,由于这些数据的虚拟性,可以将其称为是虚拟财产。换言之,虚拟财产的概念并非天然存在,更不能将虚拟财产直接推人财产领域,而是由于其本身具备的部分财产属性使得其成为了虚拟财产。

第二,定性误区。将虚拟财产归于财产,主要源于将“虚拟物”归入了“物”的领域。例如有的学者认为,虚拟财产是客观实在之物,原因在于网络空间虽独立于物理空间,但它是物理空间的延续。存在于网络空间的虚拟财产,虽与物理空间无关,但与其他人类劳动创造的物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这里所指的网络空间,可以理解为虚拟数据的形成占用了一定的内存量,技术上来讲,一种虚拟数据如要被网络用户使用必定需要占用一定大小的硬盘与内存。除去以权利客体为依据将虚拟财产排除在“物”的范围之外,就虚拟财产本身而言,亦不具有物的属性。首先,客观实在之物不等于客观存在之物。客观存在是哲学上的概念,在此概念上,人的思想,精神同样是客观存在的。而法律上对“物”的定义在于客观实在之物,即必须存在物理空间,或基于占用物理空间产生的权利。虽虚拟财产是一种客观存在,但非法律意义上的“物”;其次,占用了硬盘与内存不能推导出虚拟财产具有实体特征。虚拟数据本身是无形的,数字与字符在计算机中仅是信息的表示。如将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放在同一地位,那么作为主体的网络用户从事所有基于网络的行为都将被物化,例如,发送的邮件、储存的电子照片、电子文档、聊天记录等等按此逻辑都应受到物权法的保护,这显然有悖于物权法的立法宗旨;再次,虚拟数据本身就是一种抽象,并非是对实体物的抽象化。实际上,虚拟财产没有任何的实体依托,这不同于网络银行交易中银行卡上数额的增减,虽然账面上只有数字的变化,看不见实物的转移,但其依托的是法币数额的变动,主体所拥有的法币发生了实质性的增减。而以网络虚拟货币为典型的虚拟财产的转移只能是虚拟数据本身的再编码,伴随的物权变动仅在结果上体现,其本质是抽象数据,而非抽象物。

第三,可控性误区。虚拟财产不能归于财产主要归根于主体对任何形式的虚拟财产均不具备完整的所有权。可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所有权概念是针对于“物”而言,虚拟财产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物”在此前提下,所有权概念无法适用;第二,前文在对网络虚拟货币财产实质的论述中已说明主体对网络虚拟货币不具有实质性的权利,也无法对其独占性与排他性的使用。对虚拟财产的使用,以网络虚拟货币为例需满足四个特定要求:一是特定主体。表现为网络虚拟货币的认可群体;二是特定环境。一般在虚拟社区中使用,受运营商或网络用户监督;三是特定使用手段。只能通过网络与计算机系统进行使用;四是特定的购买力。传统的网络虚拟货币用于兑换服务与虚拟物品,新型的网络虚拟货币对实物的购买力仅能存在于认可群体之间。无论是哪一种,其购买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不具有普遍性。这说明主体不能随意的使用虚拟财产。事实上,由于虚拟数据的产生与流通遵循的是程序设定而非人的主观意志,因而虚拟财产对网络用户而言不具备性可控性的特点。

总而言之,“虚拟财产”是一种通用说法,而非既定法律概念。其本身不属于法律上的“物”主体对其不享有所有权,虚拟的数据信息的经济价值与引起的物权变动不是决定其属于财产的必要条件,而是伴随虚拟数据流通产生的效应。即,是否属于财产关键取决于主体是否具有完整的支配权,而非效应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包括网络虚拟货币在内的“虚拟财产”,均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财产。

三、网络虚拟货币的财产实质

网络虚拟货币的运用集中在产生与流通两个领域。无论是传统网络虚拟货币还是新型网络虚拟货币,其产生形式均有法币兑换与既定任务奖励丽种,可将其称为网络虚拟货币的原始取得。例如直接用法币向运营商购买虚拟货币、游戏点数、积分,或者通过完成“挖矿”、“上传数据”、“Boss击杀”等特定任务获得虚拟货币奖励。在流通领域,传统的网络虚拟货币原则上禁止了逆向兑换,流通介于运营商发行网络虚拟货币与网络用户的接收使用之间;新型网络虚拟货币的流通则存在于任何认可该类虚拟货币的网络用户之间,可将其称为网络虚拟货币的继受取得。例如将网络虚拟货币转让给第三人使用,直接用于购买实物等。

网络虚拟货币产生与流通的结果均带来了经济价值并引起了权利变动,典型的如在法币购买网络虚拟货币时,类似商品的买卖,权利主体丧失了对法币的所有权,转而换取了一定数量的网络虚拟货币。即使是在新型网络虚拟货币领域,直接用其购买实物必然促使现实商品流通。而从权利变动的结果来看,对网络虚拟货币的使用体现为法币与现实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其结果是物权的变动。但是,网络虚拟货币产生与流通的本质是基于行为主体的使用行为。从这个角度而言,体现的仅是主体对某种行为的支配,类似于相对权利的让渡与转移。不同之处在于,这里所谓的支配权并非绝对权利,只可理解为基于相对权利的操作权限。

技术上来讲,网络虚拟货币的实质是一种信息流,体现为由服务终端创造并加密的数据信息。但就“比特币”等新型的网络虚拟货币而言,其技术特征发生了改变,基于P2P技术结合去中心化的特质使得该类虚拟货币的可控性被削弱,哈希算法的加入与验证交易真实性的“挖矿”设计使其更具有自主性,可以理解为智能性的提高。即便如此,虚拟性仍是主要特性,在交易时的流转依然只是数据信息的转移。而操作权限则体现为对这些虚拟数据进行处分的权限。可作如下理解:

首先,在原始取得领域,运营商或是网络虚拟货币系统基于创造虚拟货币取得的知识产权,赋予用户与网络虚拟货币等值的操作权限,体现的是用户相关操作权限的获取。这里不涉及操作权限的转移,因为转移必须伴随着一方权限的彻底丧失,而运营商与系统本身不可能完全丧失对网络虚拟货币的权限。传统的网络虚拟货币,以Q币为例,用户在获得Q币后(无论何种方式获取)将最终用于兑换腾讯公司旗下的服务,服务的范围仅限于虚拟社区,如QQ空间的装扮、QQ秀的兑换、VIP升级等等,而服务的实质则是用户获取了特定领域中的操作权限。并且,这种操作权限在使用Q币后被扩大或者被解锁以便用户操作。当使用期限届满时,网络用户需要使用更多的Q币来维持这种操作权限。对于新型的网络虚拟货币,以比特币为例,系统根据设定好的程序生成了比特币并奖励给网络用户,及时赋予其对比特币的操作权限,用户依自己的需求进行使用。

其次,在继受取得领域,网络用户之间的网络虚拟货币交易所体现的是基于相对权利操作权限的让渡。假设两个网络用户,甲与乙分别使用Q币与比特币进行交易,第一类情形,甲通过出售、交换等方式转让Q币给乙,实际上,是甲将该Q币的操作权限让渡给了乙,此时甲丧失了该类操作权限,同时获得了他认为与这种权限等价的物(一般为法币),而乙通过交换取得了该类操作权限,进而可以使用从甲处换取来的Q币向腾讯兑换服务(操作权限扩大或解锁),也可以将Q币出售给第三人。无论乙选择哪种方式处分Q币,同样都是转移自己的操作权限,账面上则表现为乙所拥有Q币数额地减少或者归零,受让人的Q币将相应增加。区别在于,当乙使用Q币兑换服务时,乙的操作权限在进行操作后丧失,而腾讯公司并不需要取得该Q币的操作权限,因为腾讯公司始终享有对Q币的绝对控制权;第二类情形,甲将通过“挖矿”得来的比特币的操作权限让渡给乙。在实践中,由于比特币的特殊性,转移有两种形式,第一种似于Q币,由乙用法币购买;第二种是充当交易媒介直接购买现实商品。第一种形式较易理解,数据信息操作主体的变动正是比特币操作权限的转移。关键在于第二种形式,由于比特币没有发行机构,流通不存在运营商环节,并被一些商家所接受,其职能已高度近似于法币,对实物的购买力直接带来了物权的变动并体现了自身的财产价值,如何还能称作是操作权限的让渡?理由有三:

其一,不同于法币,缺乏纸币依托与国家信用保障的前提下,用比特币购买实物并不能说明比特币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而只能认为其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扮演了一次交易媒介的角色。并且,操作主体对比特币不享有所有权,对数据亦无绝对控制权,比特币的购买力是使用方与接收方达成合意的结果,交易的实质仍是操作权限的让渡。

其二,比特币不仅是观念上的虚拟,亦是实质性的虚拟,这就决定了比特币的流通只能是虚拟数据的变化。事实上,一枚比特币自产生到流通的每一个步骤都被比特币系统记录,该枚比特币所经历的每一次转移都被打上了特定的符号以示来源的合法性与真实性。从技术上来讲,比特币的流通是以二进制代码从一个lP(公钥地址)到另一个IP来实现的,流通仅体现为在原有的二进制代码上加了一个新印记。即便比特币转移的过程与结果伴随着实物的交换,但就其本质来讲,依然是操作权限的让渡。

其三,比特币的使用依托于网络环境。即基于网络协议串联起整个网络用户实现P2P的交易模式。换言之,对比特币的操作,无论带来了怎么样的经济价值与权利变动结果,其内涵是对数据的处理,电子钱包中比特币数额的增减仅是虚拟的数据变动。接收方在收到一定数额的比特币后,只能表明其对比特币的操作权限扩大了。

虚拟经济概论篇5

伴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管理学科作为一门仅有百年历史的新学科其发展却尤为突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伴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由于企业日益重视人性化管理,企业的管理重点、方式、手段等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管理正在以硬管理为主走向以软管理为主,企业管理出现软化的趋势,而这种人性化的、软化的趋势的出现实质上预示着以实物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正在向以价值、概念为主的现代管理方式过渡。

企业概念管理的内涵

1、概念管理的定义。概念管理是指在社会经济、企业组织日益虚拟化的条件下,将管理对象、管理形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组织形态本身等从客观实体上升到一种代表各自价值去向的观念,通过对观念的管理来实现组织的各自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概念管理不同于依靠投入强制性的制度和物质手段的传统管理,它主要依靠思想的灌输和在同一组织中价值观的认同以及感情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理念来使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概念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虚拟化的管理,但它仍要以传统的组织结构和形态为载体,以某种有形和无形的产品为依托,并要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和信息网络技术,不过这种无形或有形的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事实上只是一种“概念”产品。

2、企业管理概念化趋势的内涵。

(1)企业组织形态的概念化。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网络组织作为一种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企业组织模式,不仅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而且改变了传统管理的刚性思维,实施开放式的柔性战略,这使得企业在知识经济中的战略视野开拓更加开阔。所谓企业组织的概念化是指企业借助于INTERNET设立虚拟橱窗、虚拟展销会、虚拟经销商等,使企业组织由实体走向概念化,并不断完善其内在功能。企业组织形态的日益虚拟化、网络化,形成虚拟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是指为实现对某种市场机会的快速,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以及时的开发、生产、销售的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至于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则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与组织创新要求的新型组织模式,它能使组织更好地适应复杂、不确定的环境变化,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外界环境日趋复杂、变化日趋迅速的要求相适应的。网络化运营的跨国公司、虚拟国家、战略同盟都是网络的形式,小企业网络是中小企业赢得协作竞争、多营优势的模式选择,新兴的虚拟组织、WEB公司都具有网络组织的特征。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概念公司,将会随着技术发展日趋成熟,人们对企业组织的认识也将从实体化本身向概念化转变。

(2)企业管理对象的概念化。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实体要素,但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将管理对象只停留在人力、财力、信息等实体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对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做进一步的研究。事实上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发现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是对人的能力和潜力的管理与开发,对物的管理其实是对物的效能的管理和开发,对财力的管理其实是对投资行为和资金所蕴含的资本属性的管理,这些上升为概念化的能力、知识、功效、属性等所蕴含的无形资产是巨大的,这将不仅在理论界,而且在实业界越来越成为管理和研究的重点。在实践中,企业经营者日益重视声誉、价值、文化等无形资产的管理,这些概念化的管理对象对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以企业管理对象的核心要素“人”为例,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已不满足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的人性假说了,出现了“观念人”、“概念人”等更为虚拟化的人性假说。事实上,以自由、开放为特征的现代经济环境,使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的合理流动不仅是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创新和注入活力的需要,企业经营者一味的把心思放到如何留住人才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而应当把重心放到优秀人才给企业所创造的人格化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上。信息资源作为信息社会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对象,其概念化的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之,管理对象的概念化必将导致管理科学的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3)企业管理方式的概念化。由于受传统企业组织和管理对象的观点的束缚,一般企业在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方面总是站在传统经济学基础上认识管理方式的变革。笔者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企业内部环境下或许还有用武之地,但对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到来的今天,对以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主宰全球的时代背景之下,企业组织的外部的管理控制靠传统的经营方式很难取得佳绩。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的网络组织的出现,以及企业组织日益对管理对象无形化、价值化、概念化认识的发展必然导致管理方式的转变。首先是其经济学基础从传统的信息经济学向注意力经济学、虚拟经济学发展,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信息不是真正稀缺的资源,它能通过INTERNET等各种物质的技术的手段获得,甚至会过剩,但人的注意力和虚拟产品却是真正的稀缺资源,这也正是现代企业和一些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重视顾客管理、服务管理的原因所在。目前,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其实质就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而是注意力。注意力正在成为“虚拟经济的硬通货”,与此同时,虚拟产品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所谓虚拟产品是以传统的产品实体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形成的品味、潮流、时代感、服务等后续产品,虽然它是传统有形或无形产品的衍生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结构层次的变化,这种传统产品的衍生物在消费者和顾客心目中的地位逐渐占据中心地位,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消费者市场的这一变化不能视而不见,这就要求管理、营销方式与之相适应。企业概念管理展望

概念管理思想虽然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时期,但它的实践却有近十年之久,自九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就已兴起。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产品本身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比以往更加丰富,大多数产品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同时由于企业间接国际交流加深,技术信息管理方法的传播更加迅速,使得产品差别化越来越少,以传统的产品本身去拓展市场越来越困难,企业只有通过对传统产品的功效进行延续、衍生将产品上升到“概念”层次来吸引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注意力,扩大企业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组织再造、组织创新。虚拟组织、网络组织作为适应各种环境的新型组织形态,将成为组织再造、组织创新的必然趋势。其次,需要管理对象和组织目标的再造和再认识,无论是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的管理,还是对企业组织内部的产品、市场、顾客的管理都需要重新定位和组织。真正能给组织带来利润的市场的不是管理对象本身,而是这些对象所蕴含着的一些无形的“概念”,这些概念如知识、有效信息、技术、企业文化、价值观、声誉等,一旦借助于其载体,如企业员工、企业组织、企业营销网络等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是巨大的,是其他同类企业无法超越的,要比技术领先而占领的市场制高点更加巩固,这一点已被一些新兴的网络公司首先意识到并取得成功。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一点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另外,还需要营销管理方式的再造和创新。营销方式的概念化趋势将在一些传统组织向现代网络组织转变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突出,概念营销方式将成为在未来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中的重要营销方式。当然,“概念”营销的关键在于获得消费者持续的注意力,若企业组织完全脱离其载体,如产品和其提供的服务等,只是搞些文字游戏,或一些虚假的热点新闻来追求其轰动效应,这只会是昙花一现,最终只会导致失败。这些所创造的概念事实上并不是虚拟、虚构出来的,它实质上是企业在探寻组织实体要素的原动力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加深了我们对企业组织实体要素的再认识,从这一点上讲,概念管理的提出将会对未来组织的发展带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将会对企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经营理念和思路。

参考文献

[1]丁宁、张金成《企业概念创新的实质》(《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7.8-9)

[2]孙选中《重塑企业竞争新理念》(《经济管理》2001年第21期)

[3]李显君《论企业竞争力及其培育》(《光明日报》2001.5.22B②)

[4]陈佳贵、罗仲伟《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期)

[5]林润辉、李维安《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第3期)

虚拟经济概论篇6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012-03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研究回顾

(一)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的概念是由马克思最早提出的,他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第 25章及以后的几章中,对虚拟资本作了很多论述。他认为,虚拟资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虚拟资本是指债券和股票等有价证券;广义的虚拟资本是指银行的借贷信用(期票、汇票、存款货币等)、有价证券(股票和债券等)、名义存款准备金以及由投机票据等形成的资本的总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虚拟资本在内涵和外延方面有了很大的拓展,在传统虚拟资本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许多现代虚拟资本。《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如此定义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指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通资金。”(第二卷,第340页)。相应对虚拟资本的分类也多种多样.王雪苓对虚拟资本的分类可以说是对虚拟资本各种表现形式的比较全面、细致的概括。如图1所示。

(二)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Factitious Economy)是从虚拟资本演化而来的和实体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虚拟资本是虚拟经济的运动对象,金融系统是虚拟经济运动的载体。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也就是说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 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与金融衍生工具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是通过金融创新使资本脱离实体经济而在定价与运行机制方面较实体经济有很大区别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一种新生经济力量。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和以资本证券化和以金融衍生工具为标志的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虚拟经济将会继续快速发展。

(三)实体经济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词语――“实体经济”,尤其在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以来,它的使用频率显得日渐突出。“实体经济”并不是一个专用术语,至少有时候这个词语甚至被应用得很通俗化。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早在讲资本循环的过程时就指出,先用资本货币去雇工人、买原料、购机器、建厂房,然后通过生产形成产品,产品通过流通变成商品,商品通过交换才能变成货币,这就是实体经济。

自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后,美联储就曾有过如下表示:“金融市场动荡没有损及实体经济”;“为防止市场动荡损及实体经济”;“短期货币政策应该致力于稳定实体经济增长”等。可见,在2007年中,美联储使用“实体经济”这个词汇的频率是非常之高的。 美联储所频繁使用的“实体经济”这个概念,是指除去金融市场和房产市场之外的部分。由于不包括房市和金融市场这样的特殊的部分,所以“实体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国内市场运行的“流水账”部分,因为“实体经济”往往反应的是民用普通领域。尽管不是要害部门,但“实体经济”显然对于市场的日常运行具有关键意义,一旦“实体经济”出现震荡或反复,往往反映到大量中小企业的运行态势和人民的生计问题上。像大众十分关注CPI等指标,就说明“实体经济”反映了一个市场的基本面运行状态,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民生疾苦”和“企业疾苦”的问题。

(四)本研究定义的界定

借鉴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从整体上把握虚拟经济的概念,在研究我国具体问题时,本文所研究的虚拟资本是指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房地产市场中,独立于现实资本之外、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并能够给持有者带来收入的资本;虚拟经济是指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与金融衍生工具循环运动有关的活动,是通过金融创新使资本脱离实体经济而在定价与运行机制方面较实体经济有很大区别的, 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经济活动。从对虚拟经济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的分析中我们对实体经济的定义进行界定:实体经济是与虚拟经济相对立的经济系统,是房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以外的成本和技术支撑的价格体系。

二、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发展

(一)我国虚拟经济发展概述

金融资产总量反映一国金融部门的总体规模和金融发展绝对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资产总量增长十分迅速,1978年我国金融资产总量只有3 418亿元,到2000年已增加到17万多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4%,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从金融资产结构看,二十多年来,证券类金融资产的比重迅速上升。1991年,各类有价证券在金融资产的比重达到6.72 ,保险类金融资产的比重为1.32%。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壮大,有价证券类金融资产的比重上升很快,2000年己上升至17.77%,保险类金融资产的比重已接近2%。

从融资结构来看,我国直接融资发展也很快。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直接融资才刚刚兴起;2000年,我国以股票和债券形式进行的融资额已达到2 186亿元,占当年新增融资额的27.94%。在直接融资中,股票融资发展很快,到2003年4月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己达1 243家,股市总的筹资额达9 025.79亿元。2000年底股票总市值(包括非流通股)曾达48 091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79%。债券形式的融资虽然比股票起步早,但发展慢,截至1999年底债券发行余额约13 402亿元,其中银行持有的债券为6 354.6亿元,占债券总额的47.4%。证券投资基金及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形式已开始起步,2001年,我国开放式基金正式推出,发展也很快,截至2003年3月底,证券投资基金净值1 329.77亿元。

在理论上,虚拟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衍生,应该是受到实体经济要素制约的,但虚拟经济价值的增值的独立性,使得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成为必然。克雷恩(Craine,1994)、邦德和德弗罗(Bond and Devereux,1998)等指出,资本存量变化和资本市场的价值的相关程度很低,所以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相关性是很低的。此外,行为金融理论对金融市场过渡波动性的研究也从侧面证明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相对独立性特征。德龙和贝克特(De Long and Becht,1992)指出,二战后德国的股价波动远大于实际股价的波动,亦从相反的方面证明了分离现象的存在。

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虽然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但整个社会从经济形态到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产品、融资方式以及各金融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甚至货币与宏观经济之间内在的相关关系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97年以来,我国持续的通货紧缩与股票价格的持续上涨,随后,2001年以来,股票市场持续下跌与实体经济高速增长。截止至2010年3月底,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已经达到1 807家,总市值24.5万亿人民币,居全球第三位;总市值与2009年GDP的比例为170%。这些都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提供了事实的根据。

(二)构建我国“虚拟经济指数”

戈德史密斯曾预言,金融相关率达到100%―150%的程度时就会保持稳定。但随着虚拟经济独立性的增强,各国金融相关率远远超过了戈德史密斯的断言,世界总体水平达到330.8%。自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金融相关率远远地超过了200%。同时,货币化指标在2005年达到了175%。随着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我国经济虚拟化程度正在急剧加深。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虚拟资产在私人财富的构成比例中逐渐增大,相当部分居民的财富积累中虚拟资产占居民总财富比例远远超过了有形资产的比例。

由于近些年来,我国流动性过剩使得大量的资金流入虚拟经济领域。自1999年以来,居民储蓄存款平均增加21.62%,贷款平均增加14.13%,大量的货币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其中,房地产领域吸收了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的资金来源年均增长23.32%,销售额年均增长45.43%。需要指出,国内学者关于房地产市场的研究认为,房地产市场具有典型的复合型特征, 这种复合型即与房地产市场的虚实两重性有关。房地产和金融系统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房地产的虚拟化趋势使房地产成为了虚拟经济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房价与宏观经济走势的相关性越来越不明显, 甚至出现了“ 房经背离”的怪现象。另外,国债市场也在迅速发展,国债价格也有10%以上的升幅。

为了进一步研究我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需要选择能够代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走势的指标。由于工业增加值可以得到月度数据,这里选用工业增加值作为衡量实体经济的指标。对于虚拟经济,需要构建一个既能体现其内部结构,又能从总体上反映虚拟资产价格水平的指数,定义为“虚拟经济指数(X)”。

构建方法为:以各虚拟资产交易资金成交额为权数,对包括股票、房地产和国债这几个典型的资本化定价的资产价格进行加权。公式如下。①

X=

其中:

A:国房景气指数(基期为100);B:上证综合指数(基期为100);

C:深证综合指数(基期为100);D:中信标普国债价格指数(基期为1000)

a:商品房销售额(亿元);b:上证成交额(万元);

c:深证成交额(万元);d:国债成交额(万元)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规模扩张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量的扩张轨迹完全重合或同步。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量的差异反映着二者之间在规模上发展轨迹的不一致性和独立性。

虚拟资产价格的涨跌对投资以及私人消费的影响不可忽视,它已经逐渐影响到了宏观经济走势。从图4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动态比例中可看出资金的流向,两者的比例关系极其不稳定;两者的动态比例增大且呈不规律变化,这说明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动态不一致性,可以用“分离”来描述。

四、 结论

借鉴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从整体上把握虚拟经济的概念,在研究我国具体问题时,本文所研究的虚拟资本是指: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房地产市场中,独立于现实资本之外、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并能够给持有者带来收入的资本。虚拟经济是指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与金融衍生工具循环运动有关的活动,是通过金融创新使资本脱离实体经济而在定价与运行机制方面较实体经济有很大区别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经济活动。

从对虚拟经济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的分析中,我们对实体经济的定义进行界定。实体经济是与虚拟经济相对立的经济系统,是房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以外的成本和技术支撑的价格体系。

在理论上,虚拟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衍生,应该是受到实体经济要素制约的,但虚拟经济价值的增值的独立性,使得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成为必然。目前,全球实体经济的规模已经远被虚拟经济超过,我国经济虚拟化程度亦正在急剧加深。我国虚拟经济都呈现出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和独立性特征,大量虚拟资产并不为实体经济的生产服务。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动态不一致性,可以用“分离”来描述。

参考文献:

[1] CraineRoger,1994,“Asset Price and the Fundamentals: A Q tes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25,(5),871-80.

[2] Bond Stephen R. and Michael P. Devereux,1998,“Financial Instability and the Stock Market Crash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Fiscal Studies,9:2,72-80.

[3] Delong,J. Bradford and Marco Becht,1992,“'Excess Volatility' and the German Stock Market, 1876-1990”,NBER Working Paper,No.4054.

虚拟经济概论篇7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3) 04-0085-12

A Latest Review on Fictitious Economy Theory: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ZHOU Yong-gang WANG Zhi-gang(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The mode of world economic growth has experienced from being driven by a single real economy to both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 fictitious econom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financial engineering. In recent years,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derivatives, as a major representative of the fictitious economy caused many economic crises and world economic growth being in a standstill. The destruction was serious so that people have to rethink the function of fictitious economy. In previous studies, the review of fictitious economy is short and lack of being summarized and combed systematically. Consequently, taking fictitious econom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ses fictitious economy’s concept and extension, theory development, policy application and existing difficulties, and prospects the development of fictitious economy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follow-up study.

Keywords: fictitious economy, real economy, research review,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一、引言

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关闭美元窗口,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制度宣告结束,运行了近三十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大厦轰然倒塌。美元与黄金最后一丝脆弱的联系被切断,货币与贵金属的彻底分离标志着人类历史上货币第一次成为虚拟化的价值符号,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技术革命和消费革命的兴起,为经济的虚拟化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世界经济开始呈现以资本证券化为代表的虚拟性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虚拟经济的快速膨胀,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比重出现倒置,形成了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虚拟资本从实体资本的附着物发展成社会总资本的相对独立的代表。迅速泛滥的各种金融资本和金融衍生工具一改过去“温柔乖顺”的形象,犹如“猛虎下山”般横冲直撞,致使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频发,世界经济踌躇不前。各国不得不对虚拟经济进行重新审视、考量各自虚拟经济的发展之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泰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股市和汇市一泻千里,诱发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中国香港虽然在这场“金融阻击战”中取得了胜利,保住了几十年的发展成果,但经济也遭受了重创。中国虽然在这次危机中所受冲击较小,但已经开始意识到要想真正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之中,就必须对虚拟经济的特点及运行规律等进行更为深入的认知与把握,做到趋利避害。

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开创性地开展了对虚拟经济的研究,其中以刘骏民(1996)[1-2]对虚拟价值增值和虚拟资本的研究为起点。近十多年来,学者们先后就虚拟经济的产生机理、概念内涵、理论支撑、运行方式等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当前国内鲜有学者对虚拟经济研究的脉络给予梳理与归纳,评述相对较少。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该学科发展历程的回顾,构建了基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理论关系框架,以期系统地展现其全貌,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本文余下章节构成如下:第二节虚拟经济的概念及其外延;第三节虚拟经济的理论视角;第四节虚拟经济的政策应用;第五节虚拟经济的现存困境;第六节前景展望。

二、虚拟经济的概念及其外延

(一)实物(体)经济

回顾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从远古的蛮荒年代到如今的现代社会,人类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诉求。在这一过程中,实体经济扮演着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根基角色。马克思(1975)[3]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价值通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来体现,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而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则是基于功能化的视角对商品价值的外化形态,是马克思关于传统经济(实体经济)的注解。他还认为,实体经济运行遵循G―W―G的过程,期间只要有一个环节停滞,都会形成堵塞流,对经济的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在西方主流的经济学著作中,从《国富论》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理论到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再到西方近代主流经济理论基础无不建立在“物本经济”即“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在一定程度上,实体经济俨然成了世界经济的代名词。那么究竟何为实体经济呢?对此学者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理解:陈文玲(1998)[4]指出,实物经济是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也是有形的物体运动与再生的过程。实物经济的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状况以有形的物质作载体,进入市场的要素禀赋是以有形的、刚性的实物形态为主体,包括有形的商品、货币、市场、资产等。王国刚(1999)[5]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指出,“实体经济”是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吴立波(2000)[6]指出,实体经济是生产可以增加人类使用价值、效用和福利的产品或为其服务的经济活动,其基础是物质生产部门。刘骏民,王国忠(2005)[7]从系统论的角度认为,实体经济系统是社会生产、交换、消费的物质系统,也是以成本为支撑的价格系统。目前,虽然学界对实体经济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但就实体经济的特点的认知基本一致,即依托于有形物质载体,以成本加成为计价手段的生产部门。

(二)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一词最早来出自于1840年威・里瑟姆的《关于通货问题的通信》一书中,主要指空头汇票等票据。马克思(1975)[8]在《资本论》第3卷中对虚拟资本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他指出,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的逻辑起点在于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自身不具有价值,却可以同实际资本一样,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产生利润,进而提出公共有价证券(国债券、国库券、各种股票)以及不动产抵押单等都属于虚拟资本。刘骏民(1996)[2]基于马克思的视角将虚拟资本定义为:同实际资产相分离的,本身无价值却可被作为“商品”交易的各种凭证。在此基础上,刘骏民(1997)[9]指出,发达国家银行业存在过度投机的倾向,为各国金融当局间的合作与协调提出了挑战,而这种利益冲突的不可调和性,使国际货币体系的崩溃将不可避免。就虚拟资本的特点而言,虚拟价值增殖不受时间、经营活动条件的限制。而且,就其收益来看,也是生产活动无法比拟的,所以虚拟资本对投资者往往更具吸引力。然而,虚拟资本的虚拟性越强,市场的投机性就越强,甚至演变成为完全的以钱生钱的活动。与此同时,成思危(2002)[10]对虚拟资本作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并将其外延进行了扩充。他认为,生息资本的社会化,使金融市场得以产生,从而为货币供需双方利用各金融衍生工具,实现借贷行为搭建了制度平台,从虚拟经济的观点来看,所有的金融市场工具都是虚拟资本,包括信用资本、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类型。进一步地,成思危(成思危,2009a,2009b)[11-12]强调,马克思提出的虚拟资本实质上是属于信用资本范畴,没有完全满足当前虚拟资本无形的、价值不确定的和本身不能独立创造价值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他给出了虚拟资本的定义,即虚拟资本是指既不具有实物形式、又不具有货币形式的、价值不确定的、但可以产生利润的、建立在信任关系基础上的资源。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王彦亮,林左鸣(2010)[13]建设性地指出,虚拟资本的出现意味着唯实物价值才为价值的时代已成为过去,非实物价值也就是虚拟价值已经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信用制度则是资本主义虚拟资本产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将资本主义推向经济危机的深渊并为新的社会生产方式所扬弃的重要原因。

(三)虚拟经济

20世纪90年代金融工程学的兴起,使金融创新速率大大加快,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虚拟化时代。虚拟经济再也不是那个曾经依附于实体经济的“附庸”,其逐步挣脱于实体经济的束缚,自成一派,游走在国际贸易体系的各个角落。那么,何谓虚拟经济呢?当前学界对此看法不一,大致分为三种:其一是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fictitious economy);其二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virtual economy),也可称为数字经济或信息经济;其三是指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visual economy)。马克思(2004)[14]为虚拟经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开端。他指出,产业资本只有在完成与其当前职能相匹配的流动之后,才能取得进入下一转化阶段的资格。他还强调,资本循环过程会游离出货币。换言之,如果出现形态锁定,则势必会产生实物经济的断裂层,造成资本游离于实物之外,使资本带上虚拟色彩,产生凹陷性泡沫;而如果这种锁定的时间过长,则很容易形成劳动力或产品过剩,产生凸现性泡沫。

现阶段,学者们对虚拟经济的概念理解主要表现为价值论、金融(技术)论、系统论和二元人本四个角度。首先,价值论角度。刘骏民,姚国庆(2003)[15]认为,世界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显现经济虚拟化的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结构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比重倒挂,进而导致其价值结构中二者的倒挂,即双重倒挂型的“倒金字塔型”结构。进而,刘骏民(2003)[16]以价值系统作为出发点,从一般和广义两个视角对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作了定义:从一般看来,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的价格系统,其运行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内在的波动性;从广义上看来,虚拟经济是观念支撑的价格体系,而不是成本和技术支撑的价格体系。因此,广义的虚拟经济是指物质生产活动和与其有关的一切劳务以外的所有经济活动。

其次,金融角度。彼得・德鲁克(1988)[17]更倾向于将虚拟经济理解为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认为符号经济取代实体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飞轮,而且大体上独立于实体经济,这是一个最为醒目而又最难理解的变化。吴立波(2000)[6]表示,虚拟经济(virtual economy)是指最初产生于实体经济,但已脱离、独立于实体经济、大范围普遍出现的以投机牟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王兆刚(2003)[18]认为,货币和金融资产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基本的交易媒介,是虚拟经济运行载体与活动结果的体现,二者密不可分。经济虚拟性增强的直接原因就在于,金融资产的无序膨胀和金融交易的无限制发展所导致的经济失衡。

再次,系统论角度。成思危(1999)[19]指出,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是指以金融体系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即钱生钱的活动,主要涵盖证券、期货、期权等内容。在充分考虑虚拟经济演进路径之后,他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5阶段论,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五个阶段。

最后,二元人本角度。林左鸣(2005)[20]认为,人类已从“衣食住行”的发展阶段超脱出来,进入了“衣食住行乐”为主的新的发展阶段,狭义的虚拟经济概念已难以把握其本质,人类应拓宽视野,建立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吴秀生,林左鸣(2007)[21]指出,创造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使用价值的经济活动是实体经济,而创造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虚拟价值的经济活动是虚拟经济。在价值日益虚拟化、生活化的今天,人们应挣脱“物本主义”的枷锁,由“劳动价值论”向“生活价值论”转移,寻求一种“人本主义”的和谐。基于此,王彦亮,林左鸣(2010)[13,22]将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往往是以心理需求为主导)的经济,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总和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广义虚拟经济一经提出,便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这一点在学者们对《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的评论中可见一斑。其中,李克安认为,以“二元价值容介态”为基本依据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提出,是经济学理论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一次跃升;黄书元指出,该书敏锐地把握了浩荡的世界大势,捕捉了瞬息万变的经济走势,为广大读者呈现了一个崭新的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提供了一把理解和把握未来和社会发展的钥匙①。关永强,张丽(2012)[23]认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是对政治经济学的一种回归,“制文化权”等理论的提出,坚持了传统的政治和文化视角,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而且为增强国家影响力、参与世界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夺取虚拟经济的主导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虚拟经济的理论视角

早期,虚拟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有益补充,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而随着技术革命的兴起,虚拟经济逐步与实体经济发生异化、分离,进而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在现实的经济中,虚拟经济以产权、信用和风险为交易标的与实体经济发生交互作用,导致资本流动性不断加大,资源配置领域不断变化,经济规模成倍扩张和“泡沫”成分的虚增,而风险与信用之间的交换,最终使人们意识到虚拟经济的扩张已经和实体经济的扩张完全无关。

20世纪后半叶,虚拟经济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对虚拟经济的认知呈现阶段性的特点,主要分化成如图1所示两大阵营。其一是狭义的虚拟经济,即早期的金融论。其中多以金融工作者为代表,他们认为虚拟经济即金融,是高新技术的产物。其二是广义的虚拟经济,主要包括系统论、价值论和近年来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二元人本论。系统论强调,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的关系,应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利用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等知识系统地进行。价值论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出发,利用资本定价模型,探究虚拟资本的价值增值规律。而二元人本论则吸收了系统论和价值论的理论精华,并将人本理论、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纳入其中,从生活对象化的视角对虚拟经济进行了重新的认知。

国内外学者关于虚拟经济的主要研究如表1所示。具体的文献综述如下。

(一)金融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促使世界经济往来的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国际贸易已突破地域等物理性界限,实现了时空上的快速对接。因此,虚拟经济(virtual economy)是网络经济和信息经济催生的产物,是技术变革和创新的结果。宗寒(2012)[30]分析了虚拟经济与西方金融危机间的关系。他指出,在金融垄断资本主导和推动下,西方国家为缓和内部矛盾、增加就业、稳定经济,逐步形成了举债的发展模式。西方国家经济的持续低迷,使这种依赖性逐步增强,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造成金融衍生品的泛化,金融诈骗行为多发,而在这一过程中,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曾鸿(2012)[31]认为,虚拟经济的工厂是各种金融机构,其产出物是货币、债券、期货等金融工具,交换场所则是各种虚拟资产交易市场。在此基础上,他构建了一个测度虚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虚拟资产总价值(不含房地产)、虚拟资产总交易额、经济虚拟化度以及虚拟经济灵敏度等四个方面。陈吉磊,王红蕾(2011)[32]强调,金融创新所导致的杠杆活动泛化,使虚拟经济的传导性和放大性极大地增强,从而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他们认为,要想有效地避免这种风险,必须要从营造信用制度的软环境、建立公平的信用评级制度和完善金融监管等三个方面着眼。

(二)系统论

有关系统论的观点主要源于成思危。成思危(1999)[33]将系统科学的知识运用到对虚拟经济的研究中来。他认为,可将虚拟经济视作一个系统,从系统内部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考察其特性,以更好地揭示其演化规律。按照该理论,他指出虚拟经济系统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寄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在研究方法的选取方面,成思危(2003)[34]认为,研究虚拟经济应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按照复杂科学的研究要求,实现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辩相结合。在理论工具的选取方面,主要应包括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技术、复杂数据的分析技术、群体决策技术、综合集成技术、计算机模拟、计算智能及数理逻辑等内容。

(三)价值论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物质系统还是价值系统,将影响到一系列基础理论的走向。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将经济的本质认定为“物质系统”,而马克思却走在了另一条通往真理的道路上。在他看来,经济的本质是“价值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对资本的理解已超脱了“物”的阶段,他强调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精髓在于其指出了财富的社会性质,将价值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而虚拟经济理论的出发点恰好就是对财富性质和经济系统本质属性的认识。据此,刘骏民(1996)[1]利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构建了实际价值增值与虚拟价值增值关系的模型,并就实际价值增值、虚拟价值增值与货币供求量之间的运行关系作了图示化的说明。进一步地,他指出,中国的证券、房地产业正处在起步阶段,要防范资金的过度炒作,控制好货币流向。刘骏民(2000)[35]认为,研究虚拟经济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从本质上认识当代经济运行的基础。更进一步,刘骏民(2003)[16]构筑了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虚拟经济的行为基础、运行特征、国际化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的相关宏观调控等方面。

(四)二元人本论

在中国朴素的自然观中,物质和信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表现有二:其一,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人与人间的关系已超越了动物简单的生理需求,更多的展现了其社会性一面。在这一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双向互动,正是建立在广泛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的基础之上,这一点在现代社会表现的更为明显。其二,就物质本身而言,其能量通过信息扩散的形式得以有效传播,而来自于外界信息的回馈,又将反作用于物质,故而,宇宙就在物质―能量―信息―物质的这种循环中不断演进。钱穆⑨在评述中国文化时,关于“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的论断,也从侧面印证了二元人本思想。林左鸣,尹国平(2011)[36]认为,传统的价值理论面临着对“新经济”解释力、引导力、指导力不足的困境,而以生活价值论、二元价值容介态经济以及新的“三位一体”为主要解释框架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正是对“新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创新研究。更进一步,王延亮,林左鸣(2011)[37]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研究并结合马克思关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论述后指出,宇宙的运动就是在“物质态”和“信息态”循环作用下发生的。一方面,“信息态”的信息容纳于“物质态”之中,推动了“物质态”的进化发展;另一方面,新的物质形态又释放出新的信息再容纳于“信息态”之中,推动了“信息态”的进化发展。他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容介态”。据此,他们将“自然容介态理论”运用到经济领域,将经济活动划分为物质范畴和精神范畴,提出了“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林左鸣,吴秀生[38]强调,在新经济背景下,财富标志已发生了异化,人们应该重新对其价值进行认知,挣脱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思想桎梏,构建起基于“使用价值、虚拟价值和价值”的新的价值体系。人类已经进入了广义虚拟经济的时代,“劳动对象化”将被“生活对象化”所取代。

四、虚拟经济的政策应用

(一)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是国内学界对虚拟经济进行研究的起点。因此,对虚拟经济的研究自然离不开金融危机。陈文玲(1998)[4]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互动的角度,探究了引起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她认为,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的极度膨胀是引发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而政府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开放度失衡,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体制性原因。在此基础上,她指出,政府应加强对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的联动关系的关注,提升其监管水平。奇平(1998)[39]在评论虚拟经济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关系时指出,当前的金融危机,是人类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过程中必然的阵痛。这种阵痛的摩擦点在于:信息文明的比特(信息量单位)要求高度的流动性,而工业文明的原子要求高度的非流动性。货币与信息的这种流动性差异,是当前金融危机的核心。与此同时,成思危(1999)[19]认为,金融危机的成因主要在于虚拟经济的内在特性,加之外界的扰动。他形象地将实体经济比作雪山下的岩石,将虚拟经济比作覆盖其上的雪层,而金融危机就像是雪崩,从而产生“滚雪球效应”。更进一步,成思危将金融危机的成因归为5个方面,即实体经济运行失常、政府宏观管理失误、金融系统幼嫩脆弱、投资人群信心动摇与国际投机资本冲击,并指出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以客观的态度对待虚拟经济的发展,认真研究其运动与发展规律,防范并消除其不良影响。萧琛(2001)[40]从网络经济的角度,探究了美国“增长性衰退”问题。他认为,走出这场“准危机”主要靠“真实经济”的调整。刘骏民,范晓云(2003)[41]从经济虚拟化的视角对金融危机做了解读。他们指出,经济结构的倒金字塔结构必然对经济危机的发生形式产生影响。当今世界,生产结构、经济增长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金融危机至关重要,而中国要想走向富强,就必须革新发展理念,与时俱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林左鸣(2011)[42]认为,财富和其标的的分离,加之社会多元化的心理需求,致使财富标志泛化,这正是泡沫经济发生的直接原因。更进一步,“财富标志”必须与金融产业相互依存,成为金融产业的立足之基,成为经济平稳发展的定海神针,而加强金融监管和规范“财富标志”的设计,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是当前增加“财富标志”物品供应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和现代通信技术的运用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插上了隐形的翅膀,至此,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进入了“比翼双飞”的时代。起初,虚拟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有益补充,能为实体经济带来规模、效益上的提升,似乎是一件无上荣耀的事而被业界津津乐道。然而,随着各种金融投融资衍生工具的日益泛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逐步出现了貌合神离的迹象,甚至是相互脱离,昔日的“随从”如今大有翻身作“主人”之势,世界范围内频繁出现的各种金融风波、危机俨然已成为虚拟经济的“代言人”。那么,究竟该如何处理这二者的关系呢?学者们就此给出了不同的见解。在定性研究方面,齐援军,石康(1999)[43]认为虚拟经济引发的金融危机的负作用表现有三:其一,IMF提供的传统的反危机措施将导致相关国家的经济产生强烈的收缩效应;其二、抑制消费;其三,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从而,金融危机对实物经济的破坏力度逐步加大,并与全球金融衍生物交易额度和频度呈现高度的相关性。基于此,他们给出两点建议:第一、宏观经济政策必须符合本国国情;第二、建立以充足的外汇储备和可靠强大的外援为基础的对冲基金机制。秦池江⑩在描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时,曾形象地指出,实体经济犹如锅炉中的水,虚拟经济好比把水转化为蒸汽,一台锅炉如果没有装入足够量的水,不可能产生足够强的蒸汽;如果只有水,没有蒸汽,就不能做出新功;如果只注重取得蒸汽,而不注意锅炉内水量和温度的变化,也是极其危险的。孟令国,邓学衷(2000)[44]认为,虚拟经济自诞生之日起便对实体经济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动员储蓄转向直接投资,便利资本流动和产权复合,改善风险管理,传递投资信息,调节国民经济等五个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二者也存在着诸多的矛盾。诸如,二者发展速度和规模严重失衡,出现了所谓的“倒金字塔结构”,致使民众在“金钱游戏”中沉醉,将经济的泡沫越吹越大,并一发不可收拾。基于此,他们在强调防范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时指出,必须强化实体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优化其结构并保持良性运行状态,以便从根本上消除虚拟经济以泡沫的方式对实体经济的增长所带来的冲击。在定量研究方面,王爱俭,张全旺(2004)[45]从传统的总需求四部门理论(即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出发,研究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微观领域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地,他们指出,虚拟经济与宏观经济的运动方向、增长、稳定具有一致性。刘思峰等(2011)[46]利用种群生态学中的logistic方程,构建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型,结果表明,只有在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适度时才能使经济保持平稳发展趋势。

(三)虚拟经济的风险治理

虚拟经济产生的初衷在于通过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交易机制,促进资本在供需双方间的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增长的目的。但不知曾几何时这只“温顺的羔羊”(初期的虚拟经济)已变成掀起经济界腥风血雨的罪魁祸首,让人们闻之色变。如何把这只“老虎”(后期的虚拟经济)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已成为当前学界绕不开的议题。仲大军(1998)[47]认为,一个国家经济中虚拟成分的大小关键在于资本市场的规模,虚拟经济是看菜下饭,其看重的不仅仅是自然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人文资源与政治资源等。整个资源价值都在观念和信心的主宰下浮动、变幻,人们只有把握其特点、规律,才能在虚拟经济的波动中处变不惊。周铁水(2000)[48]认为,虚拟经济的存在为剩余资金的流出打开了一个突破口,才不至于导致传统实物产品严重的价格上涨,但存在于其中的风险却不容忽视,必须予以积极应对。吴立波、郦菁(2004)[49]在分析了虚拟经济的本质、作用与历史地位后,不禁反思,虚拟经济是否是实体经济面临增长极限状态后资本挽救危亡的最后一跃?如果是,那么这一跃之后的结果是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的重复还是新的经济运行模式的来临?而其中的关键在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是否能通过彼此间的互动,创造出符合大多数人需要并良性循环的社会经济运转的新方式。吴秀生(2010)[50]基于生产关系的视角,对广义虚拟经济的生产方式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广义虚拟经济的生产力以信息这种特殊的产品为生产对象、具有产量的增长倍率大、生产不平衡性的特点。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制信息权为核心的,重塑了产品货币关系、突出了泛媒体在生产中的参与性和文化与生产的关联性,同时也对企业经营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并正视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的汹涌之势,研究并破解其发展规律,以适应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五、虚拟经济的现存困境

(一)虚拟经济的概念不一致

国外学界很少使用虚拟经济的概念,大多用符号经济进行替代。虚拟经济一词的创设灵感来自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可以说是国内理论界的首创。然而,自虚拟经济学说提出以来,学界就争议不断,一直没能给出统一的概念定义,但对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予以肯定。其中,突出表现在对虚拟经济一词的翻译方面,fictitious economy, virtual economy, symbol economy等词汇随处可见,随意性较大;而且各学派对虚拟经济的认知也存在差异:成思危与刘骏民认同将虚拟经济翻译为“fictitious economy”,而林左鸣却主张将广义虚拟经济翻译为“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众所周知,经济学的传播得益于其概念的统一性与唯一性,而这正是当前国内虚拟经济所欠缺的,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沟通、研讨,以达成共识。就虚拟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有学者将虚拟经济等同于虚假经济,认为其有坑蒙拐骗之嫌;而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非生产性的,而非生产性的就不是正当的,就是应当消除的,因此试图用符号经济取代虚拟经济。后来,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学者逐步开始了对虚拟经济系统而规范的研究,分别从系统论、金融论、价值论、人本论的角度对其做出了阐释,理论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但美中不足的是,上述理论很难获得较为统一的肯定,概念不一,大都处于“单打独斗”的水平,理论生命力不强。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不明确

虚拟经济由实体经济产生的观点无可非议,并获得研究者的首肯,但就二者的关系,学界却看法不一。成思危(2002)[51]认为,虚拟经济系统是经济系统中的软件,实体经济系统则为经济系统中的硬件,虚拟经济系统依附于实体经济系统。虚拟经济直接以货币增值为目的,是“用钱生钱”的经济活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相悖离,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拟经济只能产生财富而不能创造财富。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如何确立二者在经济中的比例关系应是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而这一点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论点较为契合。吴立波,郦菁(2004)[49]指出,虚拟经济最初产生于实体经济但已脱离实体经济的真实需要,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应针对其特点、运行规律进行专门性研究。2013年6月刘骏民在广义虚拟经济论坛中,就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问题提出两点看法。其一,从理论层面看,当前的虚拟经济仍未获得主流经济学的肯定,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因而,有必要构建一整套的理论研究体系,结合一般均衡、局部均衡等理论,探究虚拟经济已有理论与主流经济学的契合点,最终使虚拟经济成为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从实践层面看,当前关于虚拟经济的实证研究偏少,理论研究与生活实践部分脱节,应坚持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以不断检验、修正理论的科学性。此外,以林左鸣为代表的广义虚拟经济学派则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推向了另一个极端。林左鸣(2007)[52]认为,物质财富是今天经济要件中的“皮”,非物质财富则是今天经济构成中的“毛”,要获得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应该是“皮”和“毛”按一定比例协调起来,形成有机结合的“皮草经济”。进一步地,该学派摒弃了传统的“二元价值论”,将虚拟价值融入产品价值构成要件之中,形成了“三元价值论”,构筑了基于“生活对象化”的全新财富观。众所周知,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无不受心理活动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广义虚拟经济似乎已囊括了所有的经济活动。

(三)虚拟经济的价值尚待评价

实体经济的价值判断依托于劳动价值论,但虚拟经济的价值衡量却显得无所适从。如今,虚拟经济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大多数人只能在其价格浪潮中“奇幻漂流”,而他们的财富梦想却在这场追逐中散失。那么,虚拟经济的价值运行规律究竟是否可寻呢?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第一、虚拟经济的价值衡量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否则就是无本之末[53];其二、虚拟经济的价值判断可以从“生活价值论”的角度出发,只要是能给人带来(主要是心理的)满足都是有价值的,而这种感受价值却具有非边际化的特点,且大小也因人而异。吴秀生(2011)[54]认为广义虚拟经济对虚拟价值的引入,打破了人们求解价值源泉问题上的理论困境,价值的时间维度被打开,价值变动不定将成为其基本的存在状态。近年来,陆续有学者展开了对虚拟经济的实证研究。萧琛,蒋景媛(2011)[55]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智能虚拟资本品动态估值的整体化模型。该模型依托于价值探索者模型,并将企业外部风险囊括其中,有效避免了其他模型的不足,效果良好。张明立等(2011)[56]运用广义虚拟经济的相关理论,对顾客感知价值及其对满意、忠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顾客的感知价值由使用价值和虚拟价值构成,且均对满意、忠诚有显著影响;情感型产品的虚拟价值对满意、忠诚的影响大于功能型产品的虚拟价值对满意、忠诚的影响。闫妍等(2011)[57]以房地产作为财富标志,分析了房地产、房地产金融衍生品等的发展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房地产及其金融衍生品的虚拟价值具有“边际永不存在和边际无时不在”的非边际化特征。王文龙等(2012)[58]基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视角,利用综合评价法,对A股上市公司依据投资价值进行了评价,通过进行物质态和信息态的两步筛选,最终得到该年A股市场排名前50的股票,为投资者的投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总的看来,就虚拟经济价值计量而言,多集中在定性分析上,定量研究依旧偏少。

六、前景展望

国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已近20年的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各界开始关注虚拟经济,诸多学者为我们开启了虚拟经济这扇大门。2000年10月,天津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虚拟经济研讨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2010年,中航工业广义虚拟经济研究所成立,下设广义虚拟经济研究所(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广义虚拟经济研究专项办公室(行政事务、项目管理)两个办事机构,以更好地促进广义虚拟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运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研究产业实践问题的应用研究。截至2012年,国内发表的有关虚拟经济的文章已有4000余篇。2013年,中航工业了广义虚拟经济50指数。该指数为衡量证券市场的风险及运行态势,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同时也为规范投资者行为,弱化其投资风险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

但是,我们还应认识到虚拟经济的研究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在理论层面,主要表现为对虚拟经济的概念界定、评价体系、运行规律、风险防范、经济地位等方面认识不深;在实践方面,多数学者未能很好的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挖掘其深刻的生活内涵,发挥实践对理论研究的导向作用。此外,在科研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者的积极性。

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日益频繁,彼此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虚拟经济理论的支撑。因此,国内学界同仁应在参与国内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同时,构建起支撑虚拟经济发展的科学的理论框架,丰富虚拟经济理论的内涵、外延和功能,并不断依托实践对该理论进行修正和完善,最终使虚拟经济理论更好地指导中国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 编者.《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新书会[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2):74-80。

② 王谢勇.基于神经网络的中国虚拟经济投资方向定量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33(1):35。

③ 李剑阁.正确认识虚拟经济[N],人民日报,2003-02-24。

④ 周复之,关国辉.“金融虚拟性”研究综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6。

⑤ 叶雄辉.虚拟经济理论研究述评[J].甘肃金融,2012(6):30。.

⑥ 刘茂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EB/OL].http:///user78/liumaocai。

⑦ 樊纲,李杨.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研讨会发言纪要[J].闽发证券,1999(12)。

⑧ 巫继学.社会财富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劳动性[EB/OL].人本经济学―自主劳动网,。

⑨ 钱穆.钱穆:论天人合一[EB/OL]. [2012-03-20].http://.cn/shixueqian.。

⑩ 周德文.必须摆正经济发展“实”与“虚”的位置[J].财经界,2012(7):104。

参考文献:

[1] 刘骏民.虚拟价值增值与实际经济运动[J].南开经济研究,1996(6):38-43.

[2] 刘骏民.论西方国家虚拟资本的新发展[J].经济学动态,1996(12):47-52.

[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陈文玲.论实物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从崭新的视角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J].管理世界,1998(6):33-42.

[5] 王国刚.虚拟经济并非虚假经济[J].农村金融研究,1999(9):4-7.

[6] 吴立波.虚拟经济及其影响[J].经济学家,2000(5):46-51.

[7] 刘骏民,王国忠.虚拟经济视角下的汇率理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24-30.

[8]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9] 刘骏民.国际虚拟资本与国际货币体系[J].太平洋学报,1997(1):77-82.

[10] 成思危.虚拟经济与货币市场[J].经济界,2002(6):4-10.

[11] 成思危.成思危谈知识资本和知识经济[J].今日中国论坛,2009a(10):56-58.

[12] 成思危.虚拟经济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J].管理评论,2009b(1):3-18.

[13] 王彦亮,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的马克思经济学哲学基础[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3):23-39.

[14]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5] 刘骏民,姚国庆.从经济虚拟化角度来理解金融危机[N].金融时报,2003-04-12.

[16] 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4-40.

[17] 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前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

[18] 王兆刚.论经济全球化与金融虚拟性[J].金融论坛,2003(8):2-7.

[19] 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管理科学学报,1999,2(1):1-6.

[20] 林左鸣.虚拟价值引论――广义虚拟经济研究视角[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3):22-25.

[21] 吴秀生,林左鸣.价值创新: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三农问题”及解决路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4):80-85.

[22]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3] 关永强,张丽.回归失落的传统: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政治经济学解读[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2,3(1):5-14.

[24] 王爱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5] 郭华平.虚拟经济特征及功能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1(09):39-43.

[26] 钟伟.对虚拟经济的一些反思[J].当代经济研究,2001(5):15-20.

[27] 林左鸣,吴秀生.虚拟价值的人类活动论依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02):43-40.

[28] 易纲.金融不是虚拟经济[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33-39.

[29] 张仁德,王昭凤.虚拟财富与真实财富――与刘骏民教授商榷[J].天津社会科学,2004(02):99-104.

[30] 宗寒.从虚拟经济看西方金融危机[J].求是,2012(8):57-59.

[31] 曾鸿.虚拟经济测度指标体系探索[J].商业时代,2012(32):6-7.

[32] 陈吉磊,王红蕾.虚拟经济与金融风险[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11,6(1):51-53.

[33] 成思危.虚拟经济与企业环境[J].中外管理,1999,(5):4-6.

[34] 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经济界,2003(1):4-10.

[35] 刘骏民.论虚拟经济的研究[J].环渤海经济望,2000(5):5-9.

[36] 林左鸣,尹国平.价值理论的困境、出路及创新研究――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关于价值的主要观点[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1):5-14.

[37] 王彦亮,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中国文化思想基础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3):5-22.

[38] 林左鸣,吴秀生.从生活价值论解读财富属性[J].经济体制改革,2006(1):16-20.

[39] 奇平.比特比原子先行――我读世界经理人文摘网站[N].互联网周刊,1999-05-17.

[40] 萧琛.从网络经济看当前美国的“准衰退”与“新周期”[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8):4-10.

[41] 刘骏民,范晓云.经济虚拟化与系统性风险[N].中国经济时报,2003-01-23.

[42]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论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5):1-15.

[43] 齐援军,石康.关于虚拟经济的初步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1999(5):27-29.

[44] 孟令国,邓学衷.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建议[J].广东社会科学,2000(6):34-39.

[45] 王爱俭,张全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作用机制研究[C].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集,2004:160-168.

[46] 刘思峰,袁潮清,王业栋等.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模型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2):35-40.

[47] 仲大军.认识虚拟经济――正确看待股市和人民币[J].企业家天地,1998(9):4-6.

[48] 周铁水.虚拟经济与资本运动[J].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2000,14(4):41-43.

[49] 吴立波,郦菁.论虚拟经济的本质、作用与历史地位[J].海派经济学,2004(1):120-142.

[50] 吴秀生.广义虚拟经济生产方式初探[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2):16-23.

[51] 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12):1-4.

[52 林左鸣.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理论的创新[J].理论视野,2007(8):43-46.

[53] 秦立杰.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J].经营管理者,2012(1):93.

[54] 吴秀生.虚拟价值:价值规律的新视野[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4):36-45.

[55] 萧琛,蒋景媛.智能虚拟资本品动态估值:一个整体化模型[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1):37-47.

虚拟经济概论篇8

中图分类号:F323.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4-3277-03

国外学者对虚拟水的研究相对成熟,虚拟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作物领域,尤其是粮食问题。1993年Allan[1]首次提出虚拟水概念,1996年正式定义虚拟水为生产商品或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量。虚拟水是很多国家解决国内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新思路,虚拟水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前沿领域。目前,虚拟水的概念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都得到了拓展,Hoekstra等[2]认为测算一国的虚拟水流量并不能真正反映一国水资源的真实需求,随即提出水足迹(Water footprint)的概念和测算方法,通过水足迹将虚拟水概念与消费联系起来,拓展了虚拟水概念的范围,为水资源供给和需求管理提供了新视角。虚拟资源(如虚拟土地、虚拟氮、虚拟二氧化碳等)概念的出现也是虚拟水概念的不断拓展。

国内学者对虚拟水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全国或部分地区农作物、畜产品虚拟水含量的测算上,研究区域以干旱或半干旱地区为主。程国栋[3]较早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水资源社会化管理与水资源恢复重建的关系。靳军英等[4]针对虚拟水在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水资源富足地区应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和生产水资源密集型产品;水资源缺乏地区则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特色农业,通过虚拟水贸易减缓水资源压力,实现生态—经济—水的良性循环。可见,对虚拟水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这对水资源贫乏的地区有重要意义。

虚拟水是在研究水资源配置效率过程中伴随资源流动而提出的概念,被认为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重要策略。虚拟水对于水资源紧缺、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地区来说,提供了水资源的一种优化配置途径,并且不会产生恶劣的环境后果,能较好地减轻局部水资源紧缺的压力,虚拟水已成为缓解水资源短缺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有效策略。基于此,对西安市的农作物虚拟水进行分析,以期寻求缓解水资源短缺和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1 西安市水资源概况

陕西省是全国水资源最紧缺的省份之一,省会西安市是陕西省关中经济区的核心城市,现已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农业、科技、商贸、旅游和文化中心。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安市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加。西安市的水资源总量仅占关中地区的31.22%、占陕西省的5.54%;年人均用水量为184.9 m3,低于关中地区和陕西省的平均水平。作为陕西省的粮仓,西安市的农作物生产对陕西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农作物生产耗水量较大,水资源短缺已成为长期制约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2 西安市农作物虚拟水实证分析

2.1 研究方法

2.2 数据来源与选取

研究数据主要包括气象数据、作物参数和农作物产量数据。其中气象数据包括太阳辐射、月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月降水量及土壤条件,作物系数是作物需水量与参考蒸散量之比值,以上数据都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农作物产量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的《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和《陕西统计年鉴》。

西安市是关中地区的典型代表城市,陕西省农作物生产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考虑西安市气象数据的代表性和易得性,选择西安市气象数据作为计算作物需水量的依据,这与陕西省农作物的实际生产状况基本吻合。

2.3 实证分析与结果

3 结论与建议

基于CROPWAT模型对陕西省西安市主要农作物的需水量和虚拟水含量进行测算,初步得到以下结论:①在选取的7种主要农作物中,作物需水量最大的是水稻,需水量最小的是花生;所选取的粮食作物需水量普遍大于其他农作物的需水量。②通过对比分析,花生和棉花是生产过程中单位虚拟水含量较高的农作物,蔬菜则是生产过程中单位虚拟水含量最小的产品。因此,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用水,使整个农业产业的总体经济效益得到提到,并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整。

1)应适当调整农作物的生产与种植结构。西安市的水资源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从时间分布看,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份;从空间分布看,径流主要分布在山区,山区径流占地表径流总量的86.4%;平川和台塬阶地区仅占13.6%。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不适宜建设商品粮基地,应当压缩高耗水的农业产业,大力节约实体水资源。西安市应根据本区域的水资源实际储存、利用状况适当调整农作物的生产与种植结构,在人均水资源利用率较低的情况下适当减少水稻和花生的生产,同时增加其他粮食作物和蔬菜的生产。

2)加强国内地区之间的农作物虚拟水贸易。依靠虚拟水战略,加强国内的粮食贸易,缺水地区从国内粮食生产富足的地区购进粮食,实现地区粮食供给平衡,以缓解自身水资源的紧缺压力,更好地保证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地区的粮食生产,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在农产品贸易结构调整时,应参考各类农产品具体的虚拟水含量,采取相应的对策,对虚拟水资源密集型产品主要采取进口替代政策,而出口时尽量以虚拟水资源含量较低的产品为主导,以淡化风险,保障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 ALLAN J A. Fortunately there are substitutes for water otherwise our hydro-political futures would be impossible [A]. Priorities for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C].London:ODA,1993. 13-26.

[2] HOEKSTRA A Y. Virtual water trade: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xpert meeting on virtual water trade[A].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12[C]. Ihe Delft: Hoekstra A Y,2003:13-17.

[3] 程国栋.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18(4):260-265.

虚拟经济概论篇9

 

一、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 逻辑

虚拟资本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对此人们了解得更多的是股票,而股票为什么和怎样成为虚拟资本,则往往做一般地分析。要深入 地理 解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虚拟资本论,必须考察其思维逻辑。

1. 虚拟资本想象论。在马克思以前,法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西斯蒙第曾提出过“想象的资本”这一概念,他说:“国家有息 证券 不过是一种想象的资本,它代表有来偿还 国债 的一部分年收入。与此相等的一笔资本已经消耗掉了;它是国债的分母,但国家有息证券所代表的并不是这笔资本,因为这笔资本早已不再存在。但新的财富必然会由产业劳动产生;而在这个财富中每年都有一部分预先指定给那些曾经贷出这个被消耗的财富的人;这个部分是用课税的方法从生产这些财富的人那里取走,然后付给国家债权人的。并且人们根据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① 西斯蒙第《 政治 经济学新原理》第2 卷,第229 - 230 页,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 卷,第540 页】。这样的论述表明:在西斯蒙第看来,国债之所以是“想象的资本”,是因为“与此相等的资本已经消耗掉了”。而以后通过发行国家有息债券,以利息的形式,偿付给国家的债权人,只不过是以征税的形式,从创造的 社会 财富中取走的一部分,这部分的多少取决于“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也就是说“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额度,使“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可见, “想象的资本”,是由于国债不代表资本而产生的,但为了从财富中取走一部分用于对国家债权人付息,又不得不“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用过“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这一概念,他也是从给国家的贷款“本来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这一角度阐述的,由于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因而这种贷款作为资本已经不再存在,所以才把“国家付款看成是自己的幼仔(利息) 的资本,看成是幻想的虚拟的资本”。如果仅从这一点来观察,则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斯蒙第的这一学说,但需要提出的是,马克思的论述比西斯蒙第前进了一大步: (1) 假定“债权人不能要求 债务 人解除契约,而只能卖掉他的债权,即他的所有权证券。”这样的假定,意味着政府只付息,不还本,国债所有者要收回本金,只有把它卖掉。(2) 假定国债能在 市场 上卖掉,“一旦债券卖不出去,这个资本的假象就会消失”。(3) 指出了“不管这种交易反复进行多少次,国债的资本仍然是纯粹的虚拟资本”。马克思的论述表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是对 投资 者即购买国债者而言,因为购买国债的人把它的投入当作对国家的贷款,即当作生息资本来看待,而出卖国债的政府又不把它当作资本来运用。

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以后,进一步考察股票。他认为:股票是信用制度创造的联合的资本,这种资本的价值也纯粹是幻想的。为什么是幻想的? 他们分析的逻辑是: (1) 股票本来是代表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代表的是现实的在企业中执行职能的资本,代表的是股东预付的货币额,但具有双重的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即股票的资本价值的存在;另一次是作为这是企业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的存在。作为所有权证书产生对这个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所有权;作为实际已经投入的资本创造并实现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资本具有双重的存在是矛盾的,也就是说,既然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就不能作为职能资本。(2) 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 马克思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让股票在市场上买卖, “a 可以把这个证券卖给b ,b 可以把它卖给c ,这样的交易并不会改变事情的本质。”【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 卷,第530 页】也就是说,通过交易使卖者把它的证券转化为资本,使买者取得预期可得剩余价值的证书,体现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3) 既然要让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在市场上买卖,其资本价值如何确定,是考察股票是否是虚拟资本的又一逻辑起点。马克思认为,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价值与它代表的现实的职能资本的价值变动无关,而与它的收益大小有关,收益的大小怎么体现股票的价值,也就是把收益资本化。进一步说,也就是以现有市场利息率去衡量,所得到的收益是多少投资带来的, “假定一张股票的名义价值即股票原来代表的投资额是100 镑,又假定企业提供的不是5 %而是10 % ,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利息率是5 %时,这张股票的市场价值就会提高到200 镑,因为这张股票按5 %的利息率资本化,现在已经代表200 镑的虚拟资本。用200 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到5 %的收入。”【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 卷,第529 页】 这样的假定表明:股票的价值也就是它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始终是资本化的收益,而资本化的尺度是“现有利息率”,换句话说,股票的价值是按现有利息率计算可取得的收益所幻想出的资本。为什么是“幻想的资本”,因为股票的价值不是由现实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收入决定的,在上述假定的条件下,用200 英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出5 %的收入。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因为股票的价值除了决定于收益的大小外,还决定于其他因素,如投机等。

从马克思考察股票为什么是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发现,股票之所以成为虚拟资本,不在于股票本身,而在于股票买卖。从股票不能作为职能资本与所有权资本的双重性存在,导出股票必须买卖才能体现它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再从买卖的价值确定,导出虚拟资本。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体现在收益的资本化上,其资本化以现有的利息率和未来的收益为尺度。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不同,前者含有实现预期的价值的含义,而后者没有这一层意思,因为国债的收益是既定的,而且是有保证的。

2. 虚拟资本制造论。除马克思考察国债和股票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外,恩格斯还指出商业汇票也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在 资本主义 经济条件下,在商业信用中商品的买卖,其贷款的清算,能够通过商业汇票来进行,商业汇票是企业开出的定期支付的凭据。如果开出的汇票时间间隔过长,得到汇票的企业家就可以把汇票拿到银行去贴现,以期获得货币资本。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指出, “在东印度贸易上,人们已经不再是因为购买了商品而开出汇票,而是为了能够开出可以贴现、可以换成现钱的汇票而购买商品”。① 意思是:人们不是为了支付而开出汇票,开出汇票是为了贴现,获得资金。恩格斯认为,这是一种“创造虚拟资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存在着漫长的商品 运输 时间,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制造虚拟资本的方法便丧失了基础。也就是说,由于商品运输时间过长,买者难以在短期内收到卖者发的货,卖者也难以在短期内收到买者支付的货款,因而才具有开出汇票并以汇票向银行贴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便消失了。恩格斯把开出汇票并把汇票贴现看成是“制造虚拟资本”,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个以商业汇票代替货币资本作为货币来支付;二是将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提前获得货币资本。前者,是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后者,是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前一个取代节约了社会货币资本,后一个取代,新增了

社会 货币资本,可见,恩格斯论述的因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而制造的虚资本,有节约和新增社会货币资本的意思。恩格斯从这个意义上考察虚拟资本与马克思考察 国债 是虚拟资本不同:国债之所以是虚拟资本是因为它本身不作为资本而存在,但又要设想出一个资本额度去付息;也与马克思考察股票是虚拟资本不同,正如上述股票之所以为虚拟资本,其价值具有幻想的成份;而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的虚拟资本,其价值不具有幻想的成份,因为一般说来它们的发生都是以贸易为基础(当然在贸易上也会存在着欺诈) 。

3. 虚拟资本派生论。继恩格斯考察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以后,马克思指出 银行 家资本的最大部分是纯粹虚拟的,这是因为: (1) 银行家资本的一部分投在有息 证券 上,这部分资本不在银行的实际业务中发挥资本的职能,而是作为准备金看待,其中包括国债、股票、汇票以及土地抵押证等。国债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股票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应当说与利率相关,都是有息证券,而汇票对开出和收取汇票的人来说,虽然不是有息证券,但对贴现者(即银行) 来说,也是有息证券,也与利率相关,贴现要权衡当时利息率的高低。既然与利息率相关,而且利息率是变动的,那么它们的资本的价值就不以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进一步说“既然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就会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② 所以,这里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首先是指他拥有的作为准备金看待的资本价值即取得收益的权利的不确定(不断变动的) 而言。其次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并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是代表公众在他那里存入的资本而言。第三,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还是就“有各种方式使用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人手里以不同的形成出现”而言,因为,在这种状况下,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对此,马克思引用了亚当·斯密的论述加以印证,斯密说:“即使在货币借贷上,货币也似乎只是一种凭证,依靠这种凭证,使某个所有者不使用的资本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资本,同作为资本转移工具的货币额相比,不知可以大多少倍;同一货币可以连续用来进行许多次的借贷,正象可以用来进行许多次的购买一样。”③马克思引用斯密的论述旨在说明: (1) 对出卖商品的人来说,货币代表的是他商品的转化形式,即实现的价值,但在每一个价值都表现为资本价值的今天,如果出卖商品的人不是将货币作为购买而是将它贷出,则这样的货币就是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2) 货币在贷出者手中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能够由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转移是代表一个资本,还是代表多个资本, “取决于它有多少次作为不同商品资本的价值形式执行职能。”也就是说要看它实现了多少次商品资本的价值。(3) 由于商品资本的价值实现为货币后能够用于借贷,而且借入的货币又能够用于购买,所以同一个货币在实现许多次购买的同时,在借贷中又先后代表着各个资本。(4) 货币在借贷中,先后代表着资本,使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甚至增加两倍,其实这只不过是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所以,马克思所谓的银行家里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包含着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从而使一切资本翻倍增加的意思。第四,就发行银行而言,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缺乏黄金保证发行的那一部分银行券。由此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之所以是虚拟资本就在于银行家能够通过发行银行券扩大贴现,贴现是要扣除利息的,因而用于贴现的银行券是银行家的生息资本,只不过由于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缺乏价值保证即黄金保证,所以是虚拟的。综述以上四个方面考察银行家的资本绝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内容,能够发现虚拟资本,既反映在银行家的非实际业务中,如保存的准备金中,又反映在银行家的实际业务中,如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中,同时表明,银行家的虚拟资本既在职能资本中存在,又在非职能资本中存在。

4. 虚拟资本的相对论。“虚拟”的德文fiktiv 有两个含义: (1) 是“der phantasie ent stammend ,nicht wirklich :einc - e welt beschreiben”,即“来自想象,幻想的,非真实的,如:描述一个虚拟、虚幻的世界”; (2) 是vorgetauscht ,即“装的、假装的、模糊的”。在德文中,与“虚拟”对应的词是wirklich ,意思是:真正的、现实的、事实上的。所以,我们能够确定,马克思指出的虚拟资本(das fiktiv kapital) 是相对真实资本(das wirkliches kapital) 而言。真实资本是指“已 投资 于企业,并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或由股东支出的,用于企业中起资本作用的货币”(《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第484页) 。相对而言,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都可以认为是“虚拟资本”。货币资本也是货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没有作出这样笼统的概括,而是针对具体的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同视角,考察“虚拟资本”。可见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总是相对不同的事物而言。如果我们设定在什么条件下,确认某一事物是真实的,那么,离开了设定的条件,就能够确认某一事物是虚拟的。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二、考察虚拟 经济 需要界定不同的概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考察虚拟资本时,运用了不同的概念,如“虚拟资本”、“幻想资本”、“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虚拟的货币资本”、“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等,应当说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含义,表达不同的意思。

但在我国,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总是把不同的概念搅在一起,混为一谈,比如把虚拟资本等同于有价证券把虚拟经济等同于虚拟资本、网络经济、泡沫经济等。由于概念不清,讨论问题时,往往对不上口径。如果细致地思考则:

1. 虚拟资本不完全等同于有价证券。评介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 逻辑 ,我们能够发现虚拟资本存在的形式有:国债、股票、汇票、缺乏价值保证的银行券等。它们作为虚拟资本的物质载体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价证券,有价证券作为虚拟资本的载体,相对职能资本来说,有以下特点: (1) 它不是劳动生产物,本身没有凝结价值。(2) 它不能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不是职能资本。(3) 职能资本是现实的资本,它的 市场 价值即是它的价格一般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有价证券是非职能资本,因而也是非现实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它的价格,一般不完全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期。(4) 它不是价值符号,而是价值收益索取的证明书。价值符号是价值实体的代表,它能兑换,但不能增值。而价值收益索取证明书,一般不能与价值实体对换,而寻求增值。有价证券的特点表明:虚拟资本只不过是能代表取得一定收益的所有权证书。由于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表现在不断变动的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上,所以把有价证券称作虚拟资本。由此,我们能够说虚拟资本是其价值不确定的生息货币资本。生息货币资本与货币资本不同: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相联系,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过渡的资本形式,而生息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没有直接的联系,不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更不是一种资本的过渡形式。生息货币资本与信用制度、利息相联系。

有价证券是虚拟资本的载体,但不能说虚拟资本都反映为有价证券。从上述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中,我们

能够发现,他们从多种角度,在不同的意义上定义了虚拟资本。概括地说,马克思从 国债 运用的非资本性和利息支付的资本设想,表明国债是虚拟资本;从股票 市场 价值取决于股票收益资本化,表明股票是虚拟资本;恩格斯从商业信用取代 银行 信用,银行信用又取代商业信用,指出开出汇票和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马克思从银行保持的准备金不代表资本,只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其价值是不确定的意义上,指出了银行家资本的构成大部分是虚拟资本。如果说上述虚拟资本都因以有价值 证券 作为载体,因而与有价证券有关,则马克思指出的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代表存款人的资本,以及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使得一切资本好象增加了若干倍,因而也是虚拟资本的论述,就不纯粹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而是以所有权的归属和转移作为载体。可见,马克思所指出虚拟资本的含义,既包括着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也包含着所有权归属的不确定性,前者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后者以运用资本的权利作为载体。

2. 虚拟 经济 不完全等同于虚拟资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为了表达新生事物,人们引进了“虚拟”这一概念,如虚拟工厂(virtual factory) 、虚拟办公室(virtual office) 、虚拟银行(virtual bank) 、虚拟大学(virtual university) 等。在这里virtual 没有虚假、虚幻的意思,而是指事实实际的而不是名义上的状态(almaost what is stated in fact but not in name) ,也就是说事物的现实状态与它自身的过去传统的名义状态相分离。如果我们把这种状态分离用 哲学 的“异化”来表达,则虚拟是对事物状态异化的理论概括,虚拟经济也就是对经济事物状态异化的概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载体异化的经济活动,如 电子 商务 。电子商务在网上为顾客提供信息,让顾客选择,提供商品,送货上门,一般人称为“虚拟企业”,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相比有它们的共性,即提供商品信息,满足顾客需求,但有它们的个性,没有可供观感的商品,没有可容纳顾客的营业场所等,所以,载体异化了。虚拟资本如股票,即可以把它称为载体异化的虚拟经济(因为它的载体是表现为所有权资本的有价证券,而不是职能资本的产出要素) ,又可以把它称为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股票之所以称为虚拟资本不存在于它具有分割剩余价值的功能,而在于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通过买卖实现增值,这就说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实现价值增值,赋予了它新的功能。除了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外,还有形式异化的虚拟经济,如一种权利派生或转化为另一种权利,如银行资产证券化和期权等。这种状况表明:虚拟经济能够有多种活动或状态存在,如果以货币来计量这种活动的价值,并以此求得增值,则以货币计量的价值便成为虚拟资本,可以说虚拟资本是人们从事的实体经济以外的,以一定的价值求得价值增值的活动。这表明,虚拟经济中包括着虚拟资本,但虚拟经济不完全等于虚拟资本,二者涵盖的内容是有差别的。

3. 虚拟经济不同于网络经济。网络是一个系统,网络经济是通过系统提供信息的一种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的存在为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如果从网络的客观存在来说,它不是虚拟的,而是实在的,比如it 产业,它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体经济而非虚拟经济。但如果以网络为条件构建电子商务活动,形成虚拟企业,则网络产生的活动又成为虚拟经济。问题在于基于什么而言,或者说从什么意义上讲,它是虚拟的或非虚拟的。

4. 虚拟经济不同于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转瞬即逝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一般通过市场价格的急剧上升又急剧下跌表现出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为的操纵、人们预期的失误等。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别于经济周期正常的波动。经济周期正常波动受客观因素制约,时间较长,呈现着阶段性;泡沫经济的波动是非正常的、受主观因素制约、时间较短、不呈现阶段性。泡沫经济除了反映在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外,还会反映在其他领域,如虚报产值、虚报gdp 等。前者可称为价格泡沫,后者可称为产值泡沫或gdp 泡沫,可见泡沫经济有多种表现形式。在虚拟经济中有可能存在泡沫经济,但不能说必然存在泡沫经济。这就是说虚拟经济中还会不存在泡沫。所以虚拟经济不等于泡沫经济。而且泡沫经济不等于价格泡沫。这就是说泡沫经济不一定反映为价格过度上涨。

5. 泡沫经济不同于经济泡沫。经济泡沫是指经济增长的状况中存在着泡沫,如价格泡沫、产值泡沫等。在经济增长中存在一定泡沫是不可避免的,从一这意义上说是正常的。经济泡沫进一步发展,可能成为泡沫经济。可以说从经济泡沫到泡沫经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泡沫经济是不正常的,畸形的经济。

三、当代值得关注的虚拟经济

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多注重有价证券的市场特别是股票的上市流通,这自然是需要的。但在当代经济 金融 化的趋势下,更值得我们关注的虚拟经济,应当是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

1. 衍生金融商品是在原本金融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如果说原本金融商品是银行借贷契约、公司股票和政府或企业债券,则衍生金融商品便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派生的金 融资 产证券、股票及债券 期货 和期权。衍生金融商品相对于原本金融商品而言有其共性,但更有其个性。最重要的个性是与实体经济过程的联系不同,从而增值能力不同。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是实体资本的副本,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但这一点,国债却不同:国债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而取决于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取决于国家的 财政 收入,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与整个 社会 经济活动相关。如果我们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的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称为第1 类虚拟资本,则我们能够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不密切相关,而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国债,称为第2 类虚拟资本。

按马克思虚拟资本的相对论,没有 投资 于实体经济企业,不在实体经济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求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则银行借贷的货币资本也应列入虚拟资本之列,银行借贷活动也是虚拟经济活动。银行借贷活动关系的载体是借贷契约,借贷契约与实体经济活动过程密切相关,因而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但银行作为“存款者的集中和贷款者的集中”,其增值能力又不完全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取决于社会经济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虚拟资本的银行借贷资本,处于第1 类虚拟资本和第2 类虚拟资本之间,可称作准第2 类虚拟资本。

金融衍生商品是在前三类金融原本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比如 金融资产 证券,便产生于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贷款资产证券化使得债权 债务 关系起了变化:证券化以前,银行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双向的、个别的。证券化以后,银行把债权转让给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使得债权债务关系集合化和社会化,也就是说,债权人是广大的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债务人不是个别的借款人,而是集合的借款人。这样,证券化资产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借款人的经济状况,而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资产证券与个别经济过程的关系不直接。由此我们把它称作第4 类虚拟资本。

股票、债券的期货、期权交易,其对象是期货、期权 合同 ,由于买进与卖出的合同能够抵消,不必在合同到期时实地结算、交割某一种金融资产,所以,绝大多数交易者不必在实际结算时,真正拥有这种商品,只是根据其价格的涨落支付差额。其增值能力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 心理 预期,可以说这类交易完全与实体经济过程无关,由此我们能够把这一类交易活动称

作第5 类虚拟资本。把虚拟资本从而虚拟 经济 作以上的划分,表明在当代,虚拟经济活动有相当一部分,独立于实体经济过程。影响虚拟经济活动的因素有别于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因素。虚拟经济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2. 电子 货币的兴起,对 社会 经济生活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1) 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消费者与企业家之间的交换方式。网上购物,电子交易能够完全取代支票和现金。但在这里需要权威机构的支持和信任,包括商家和 银行 ,它们是能够被充分信任的第三者。(2) 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人们储蓄与 投资 的方式,有剩余的收入者能够在家通过电脑储蓄和投资,并获取大量的 金融 产品变动的信息,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去希望去的交易场所。(3) 电子货币的出现,使90 %以上的财富在电脑网络里从一个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并大大提高创造和追逐财富的速度。有人说,这个速度相对于20 年前大约有3 倍以上的提高。有人说,流通中的货币相对于中央银行的真实储备,从1974 年的8 :1 上升到20 :1 。(4) 货币电子化,不仅能节约资金给付、交换的时间,而且能从优选择资金的 成本 和收益,如能够在最佳的时刻上选择最优的利率和汇率。

3. 网络银行的出现是上个世纪90 年代金融领域中的一件大事,网络银行又称虚拟银行,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虚拟经济不能不关注网络银行。1995 年10 月,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 在美国诞生。这家银行没有地址,只有网址,营业厅就是主页画面,所有交易都通过互联网进行,员工只有10 人,1996 年存款达1400 万美元,估计1999 年存款金额达4 亿美元。在美国,已经有400 家 金融机构 推出了网络业务。据 调查 ,在2000 年以前,有16 %的家庭使用互联网的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所有银行利润的30 %。网络银行的出现对经济的影响是: (1) 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银行的规模不能再以分行数、人员数去衡量。(2) 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各银行的金融产品一目了然,客户很容易挑选出最有利的产品,银行很难再靠单纯的存放款业务生存,而必须推出特殊、高附加值的投资理财业务。(3) 不论是实体银行还是虚拟银行,当前都处于一个以客户为导向的金融时代,设计出高附加值、个人特色强的金融产品是银行经营的核心所在。个人只要在网络银行上留下姓名、年龄、职业、家庭等资料,只要用鼠标回答薪金所得、不动产状况,电脑就可以自动评估信用等级。中国 台湾 玉山银行开办了个人贷款业务,只要信用评级在60 分以上,就可获得60 万元以下贷款。(4) 网络银行对人才的需求有新的标准,不仅需要银行家,而且需要 经济学 家、 数学 家和自然科学家,他们能设计模型,预测发展趋势,成为金融世界的先知先觉者。当然,网络银行的发展也要受到制度 环境 、投入成本、运作条件和 法律 保障等约束,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理念的更新,网络银行在虚拟经济中的地位将与时俱进。

虚拟经济源于经济主体又超越原经济主体,扩展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缩短了人类经济活动的时间,改变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观、信息掌握、资源配置以及运作方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李晓西、杨琳,2000 : 《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 《财贸经济》第6 期。

刘立达,2000 : 《论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 《金融研究报告》第11 期。

刘骏民,1996 : 《论西方国家虚拟资本的新发展》, 《经济学动态》第12 期。

虚拟经济概论篇10

[关键词]客观经济环境变化会计影响

一、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影响

为了适应客观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和与国际财务会计趋同的需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要求越来越重要。财务会计念框架作为会计理论范畴,是分析、评估和指导会计准则发展的一个规范性理论基础。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涵义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ofFinancialAccounting,CF)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6年12月2日公布的《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等3个文件中。FASB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定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一体系能引导出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做出规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主要是明确财务会计中一些基本的也是核心的概念,它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记录等的研究,形成一个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一体化使财务会计的空间变得更大,构建立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愈显必要

近十几年来,在世贸组织的自由贸易机制作用下,各国相继推行了不同程度的开放政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增加,生产经营和消费日益具有全球性,如电讯业、银行和保险业、运输业等服务业的全球性特征尤为明显。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全球经济一体化将呈现如下特征:国际金融网络使国际商务在时间上连续,价格上联动,随着交易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创新,交易额会迅速增长,竞争更加激烈,风险也加大。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传统的财务会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它使财务会计工作的空间变得更大,常常出现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的会计核算;而且,由于风险的增加,特别是在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今天,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大,因此,必须构建立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引导出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有效规避财务会计的风险。

(三)对我国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议

1.立足中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

因为会计具有双重属性,既具有技术性又具有社会性。会计的技术性使得在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经验教训,从而节省制定成本,提高制定效率。会计的社会性使得在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从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出发,立足中国实际,充分考虑我国会计环境的特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2.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在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对财务会计需要提供什么质量的信及怎样提供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等内容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系统科学、逻辑严密并对我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实务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3.确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机构

考虑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多特有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会计准则可能没有规定,但由财政部组织、学术界、实务界以及企业界共同研究制定,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这样可以具有法律约束力和较强的权威性,切实对会计准则、会计实务起指导作用。

4.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应当完整严密

在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对其构成概念框架的子系统都应涵盖,缺少任何一个子系统,都不是一份完整的概念框架。具体来说,由于我国会计环境的特殊性,在构建概念框架时,要充分考虑我国的会计环境,可以将其作为概念结构的一个边缘,然后将概念结构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会计假设、会计目标;第二层次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第三层次包括会计要素及确认、计量报告原则;第四层次为财务报告。这些内容层层推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严密的概念框架系统。

二、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客观经济环境的发展导致了财务环境的新变化,财务边界变得模糊、核算重点多元、核算期多样化、本位币和币值不变假设弱化等等。这些都对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也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无法解决的,只有依靠网络会计模式才能自如地应付。

(一)知识经济的兴起使会计核算重点由单一的有形资产向多元转移

知识经济是知识和经验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它一方面是指知识和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增加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高新技术本身的快速发展,增加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改变了企业的资源结构,它和货币资本一样,是一种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无形资本。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货币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发生了变化,知识资本包括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商誉、信息资产以及与此相关的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都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出现了以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企业的新的资源配置结构,使如何对知识资本的价值进行计量和管理成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课题,会计的核算重点也要单一的有形资产向有形和无形资产等多元化转移。

(二)虚拟企业和虚拟经济使会计主体由传统意义上的“实”的企业扩展为暂时的“经济相关的联合体”

20世纪90年代后期,虚拟企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开始出现在经济生活中。所谓虚拟企业,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H.J.Bulliger认为虚拟企业是一种网络组织:通过网络,应用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分散的互利互惠的合作,一旦合作的目的达到,这种合作的关系也就解除了。这是一种暂时的,空间跨度很大的合作,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突破了传统的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如合资企业、跨国公司等。虚拟企业的出现也就产生了所谓的虚拟经济。由于虚拟企业充分地利用了网络技术,所以也有人把虚拟企业叫做网络企业,实际上虚拟企业的概念要比网络企业更为宽泛,网络企业只是虚拟企业的一种形式。

虚拟企业的出现,使得会计主体假设下的“企业”的概念变得模糊,会计主体的概念也就变得不那么确定,既实也虚。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是由以下两个条件来确定:一是能控制资源,承担义务并进行经济活动的经济单位,二是特定的个人、集团或机构的经济利益范围。这两个条件中有一个共同之点是实际边界清楚的“单位、个人、集团或机构”,而虚拟企业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变化的。也就是说,能够用来确定会计主体的传统意义上的依据已有些不适应了。现在的会计主体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而且也是由某一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的“经济相关的联合体”。美国会计学者瓦尔曼指出:“虚拟企业使企业的空间能够根据迅速变化的市场灵活地重构和分合,从而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并使传统的会计主体具有新的意义。”这里所说的虚拟企业和虚拟经济的“虚”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的“实”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

虚拟企业也是企业的一种更新潮的重构形式。企业重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当时还只限于企业内部的重构,如精简和调整机构、剥离企业的非核心业务等,其目的是使管理更为灵活,竞争力更强。到90年代又出现了企业之间的并构和重组。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重组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企业重构,而虚拟企业则是一种暂时的企业重构。企业重构目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活动。不管是那种形式的企业重构,都给会计主体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三)会计核算期变得多样化,即时核算与实时报告将是会计核算期的主要形式

会计核算期是指将持续不断的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前后连续,时间相等的会计期间,定期地向有关方面提供财务信息。财务年度报告是我国长期以来最常见的一种报告形式。

持续经营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的基本特征,会计主体都将持续地,无限期地正常经营下去,而不会终止结算。虚拟企业是一种暂时的经济相关的联合体,有利则合,无利则分,也许会较长时间地延续下去,也许会很快解散,而更多的可能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合作方。有时即使合作方没有增减或解散,但没有持续的经营活动,这就使得持续经营的假设变得较为模糊。因此,它对会计核算期的要求也变得模糊,一般是某项经济合作一旦完成就要立即提供会计核算报告,根本不需要等到某一个固定的核算期如年、季、月的结束。一般情况下,虚拟企业也无须对社会提供财务报表,只须对虚拟企业内部各成员提供财务报告即可。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特别是虚拟企业和虚拟经济的兴起,会计核算期变得更加多样化。当会计信息成为一种重要资源而使经济活动增加附加值的时候,即时核算和实时财务报告将是主要形式,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三、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它是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导致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具有不确定性。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延续已导致全球经济受挫,国际金融市场也正在经历着重组与改变。导致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对某些衍生工具的风险没有进行真实的披露。因此必须加强风险的披露和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

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本意是为了降低企业各种投资的风险。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IFRS7)对金融工具有全面披露的要求。披露不仅包含关于金融工具重要性的信息,还要包含相关的风险性质和程度。而对后者的披露,即是对风险的定性和定量的描述。性质上要求披露每种金融工具所面临的风险,管理层的目标,政策和风险管理的过程等。程度上要求披露在报告日的风险暴露程度的定量的描述,这包含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风险集合的描述。

此次次贷危机中,对某些衍生工具的披露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次贷危机的核心是非传统贷款的爆发,包括次级抵押贷款。这些贷款由房屋抵押经纪人卖给华尔街的投资银行,而投资银行再次将它们包装成更加复杂的结构债券,将大量的信贷违约调期(CDS)及其它与债券有关的金融衍生产品销售给各种金融机构、对冲基金和投资人。由于CDS是场外交易的衍生工具,没有专门机构监管它的交易,另外持有者不愿对其风险进行真实的披露,导致CDS的市场有很大的不透明性。

虚拟经济概论篇11

一、虚拟经济的概念与特点

虚拟经济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语,其释义尚无定论。最为普遍的解释,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虚拟经济”的概念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他在《资本论》第3卷第5篇中,特别是在论述信用和虚拟资本的第25章及其后,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认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但它却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这是它与实际资本的共同之处。

虚拟经济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私人间的商务借贷行为。例如某甲急需购买某种货物,但他本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某乙手头正好有一笔钱闲置未用,于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数额的钱,许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一种雏形,它通过借款与还款的循环活动而取得增值。这时某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

由此可见,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时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可以引导资金从不能用于生产、流通等实体经济活动的人们手中,转移到能将其用于实体经济活动的人们手中,并可以将分散在各人手中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较大规模、收益较高的经济活动,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个阶段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即有价证券可以根据其预期的收益而自由买卖,从而产生了进行虚拟资本交易的金融市场,例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市场化不仅能使人们手中的有价证券可以随时变现,大大提高虚拟资本的流动性,还能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能在国际范围内引导资金向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可以大大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时还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市场——外汇市场。

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即各国国内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间的影响也日益增大。随着因美元脱离金本位而导致浮动汇率制的形成、金融创新的增强、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虚拟资本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流量越来越大,从而使得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增大。

虚拟经济具有五大特性:

1.复杂性。虚拟经济是一种复杂系统,其主要组分包括投资者、受资者,以及金融中介者,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在金融市场中进行虚拟的经济活动。虽然每个人都有按照自己对环境及其发展前景的了解及其预定目标独立决策的自由,但每个人的决策又不能不受其他人的影响。

2.介稳性。所谓介稳系统是指远离平衡状态、但却能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维持相对稳定的系统。这种系统虽能通过自组织作用而达到稳定,但其稳定性很容易被外界的微小扰动所破坏。虚拟经济是一种介稳系统,必须要靠与外界进行资金交换才能维持相对的稳定。

3.高风险性。虚拟资本的内在不稳定性导致其价格变幻无常,而金融市场交易规模的增大和交易品种的增多使其变得更为复杂;人们对市场及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不足,从而较易导致决策错误;还有许多人因为追求高收益而甘冒高风险,从而促使各种高风险、高回报的金融创新不断出现。

4.寄生性。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虚拟经济由实体经济产生,又依附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相关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可看成是资本的循环运动。

5.周期性。虚拟经济系统的演化大体上呈现周期性的特征,一般包括实体经济加速增长、经济泡沫开始形成、货币与信用逐步膨胀、各种资产价格普遍上扬、乐观情绪四处洋溢、股价与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外部扰动造成经济泡沫破灭、各种金融指标急剧下降、人们纷纷抛售实际资产及金融资产、实体经济减速或负增长等阶段。但是这种周期性并不是循环往复,而是螺旋式向前推进的。

二、实体经济的概念与特点

实体经济并不是一个专用术语,至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词语,有时候这个词语甚至被应用得很通俗化。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频繁使用实体经济这个词语,与之相关联的是除去房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之外的部分,就美国经济数据的构成来看,其中包括制造业、进出口、经常账、零售销售等的部分被美联储笼统地概括为实体经济。由于不包括房市和金融市场这样的特殊的部分,所以实体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国内市场运行的“流水账”部分。之所以这样来描述,是因为虽然实体经济往往不是要害部门,而是民用普通领域。

尽管不是要害部门,但实体经济显然对于美国市场的日常运行具有关键意义,一旦实体经济出现震荡或反复,往往反映到美国人的生计问题上,像美联储十分关注食品价格指数和消费者核心物价指数以及库存和零售销售等指标,这说明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反映的是市场运行基本面的状态好坏。

我们还可以认为,美联储把核心能源消费这一块也排除在实体经济之外,理由就是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健康”往往与能源价格走势相反。而且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美联储所关注的实体经济指标往往同时反映大量中小企业的运行态势。这样看来,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与中国的“民生疾苦”问题大同小异,不过美联储同时十分注重大中小型的工商企业的运行态势等“企业疾苦”的问题。

在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结构是不断调整变化的,既有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也有发达国家夕阳产业苦苦维持起死回生的挣扎,当然还有发展中国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全球化这样一种趋势。那么在这样一个经济结构普遍调整的年代,美联储坚持盯住实体经济这个概念,并为了维护实体经济的运行态势而在所不惜的答案或许很简单,那就是实体经济尽管不包含要害部门和尖端领域,但它却是一国市场稳定运行的最广泛基础,实体经济指标的偏差往往反映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直接与民生疾苦和企业生存联系在一起,越是在经济结构经历深刻变革的时期,实体经济的稳定运行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往往越重要,这正好与剧变裂变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美联储把近年来出现泡沫的房产市场和快速变化的金融市场排除在实体经济之外,由此也可以看出,美联储维护实体经济的良苦用心。

实体经济具体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实体经济的特点表现为: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

三、准确把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是和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匹配良好时,虚拟经济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融资渠道,转移市场运作的风险,从而有效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然而,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时,就会产生泡沫经济或者金融危机。因此,必须准确把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以维护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就是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

1.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这表现为三点: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资金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

2.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理由是:第一,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因此,它不是吊在天上,而是立足于地上。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它就成了既不着天也不着地的空中楼阁。第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它将“消失”得更快。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虚拟经济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第三,实体经济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即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样,实体经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在制定宏观政策时,首先要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虚拟经济系统中的主体行为;其次要规范、完善资本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效规避和转移风险;其三要加强监管和严格执法。

虚拟经济概论篇12

(一)经济学教学内容枯燥而难于理解

经济学属于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科目,所涉及的内容众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经济学课程,是从学生职业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于经济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但是,面对经济学知识面的广泛、知识内容的庞杂,要在一个学期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基础知识普遍薄弱的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经济学所涉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颇多,诸如价格、利润、成本、边际等等,虽然从理论的角度不难理解,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就难以界定。如果经济学教学过于抽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难以对概念具体把握,就会将经济学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

(二)虚拟公司经营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

二十世纪50年代,德国就开启了虚拟公司经营。作为模仿经济运行活动的模拟环境,学生处于环境中可以从事金融、财务、销售的等等业务活动。这种模拟现场可为经济学教学提供了实践舞台。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虚拟公司经营模式使用软件设计,将经济学概念通过虚拟公司环境具体化,可以更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些教学条件较好的职业技术院校,甚至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创设虚拟创业课堂板块,学生登录虚拟创业平台后,就可以运用软件启动创业程序。虽然所有的过程都是运用计算机模拟操作的,但是,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实际案例运用于虚拟公司经营模式中,有助于学生不断地探索。在经济学教学中,将虚拟公司经营模式加以运用,可以引导学生从公司经营的角度对经济学概念进行理解。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对经济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过渡到深入行业角度的具体分析,可以总结出适合于自身的学习方法。经济学中涉及到诸多的计算知识,将虚拟公司经营模式加以合理运用,学生可以针对具体公司的问题对成本、价格以及所获得的利润进行分析。

二、经济学教学中虚拟公司经营模式的实施

经济学教师将学生按照座位分布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七八个人,构成一个小型公司组成人员。

(一)公司的设定

教师要求每一组学生都要以讨论的方式将公司的名称设定下来,也可以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案例设定公司名称、产品和经营范围等等。当公司的基本信息设定完毕,小组可以评选首席执行官,由首席执行官在其他组员的建议下设定财务、人力资源、销售、生产等环节的主管人员。这个过程是在经济学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学生可以对公司的一般情况有所感性了解,且学会管理分工,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当公司组成设定完毕,经济学教师给予点评的同时,将企业基本知识系统化地传授给学生。

(二)将经济学教学内容融入到虚拟公司经营管理模式中

教师将《虚拟公司经营管理手册》发放给每一组学生,让学生研读、讨论。其中的内容是公司管理制度、员工工作分工、人力资源管理程序及绩效考核办法、工作任务等等。手册由小组中的专人负责填写,以作为课程考核依据。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等等展开,虚拟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开始运行。经济学教师将相应的教学内容渗入到虚拟公司经营中。比如,学习成本和利润部分的内容,学生则要开启虚拟公司营销环节,对公司产品的产量进行判断。这个阶段如果采用真实的公司情况作为案例效果会更好些,可以激发学生对该公司实际的营销运行情况深入探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将公司利润计算出来,且根据行业市场态势制定出公司营销获得利润最大化的方案。

(三)课程内容的学习要重点突出

每一次课程学习都有重点内容,学生所构成的虚拟公司就要对内部分工做出调整,将与重点内容相关的部分突出出来。比如,教学内容关乎到财务问题,这部分就主要由财务主管来完成,其他主管人员配合。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根据财务情况重点完成公司决策。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分为两个环节来完成。虚拟公司运营是实训部分,教师将理论内容适时地渗入到公司运行中。当工作任务完成后,进入到讨论环节。学生可以针对公司运行情况畅所欲言,可以是点评,也可以是探讨,最后由虚拟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做出总结。教师对虚拟公司经营模式的运行情况做出点评,公布考核成绩。(四)成绩纳入到期末考核范畴为了使虚拟公司经营模式在经济学教学中获得更好的效果,教师要将成绩纳入到期末考核范畴。经济学期末考试成绩占有50%,虚拟公司经营模式考核成绩占有50%,其中30%为小组成绩,20%为个人成绩。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从市场经济环境的角度对相关知识以了解,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