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的计价方法合集12篇

时间:2023-07-20 09:22:59

资产的计价方法

资产的计价方法篇1

一、绪论

1.资产重组简述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资产重组以及资产计价方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资产重组可以简单的定义为,企业利用重新获得或者配置的资源来把现有资产转换成另一种资产的相关经济行为。资产重组如果成功,那么将会对企业产生积极影响,能促进企业的二次发展,而与其相关的资产计价方法也会多种多样,促使企业规范化进行经营。

2.资产重组中新增固定资产来源

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时,主要借助以下方式取得新的固定资产,例如:对其他企业进行资产置换。这一方式主要应用于上市公司和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之间,基本表现为上市公司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将低价取得的资源以最低的价格卖出,把利用效率较低的资源定高价,从而取得市场的定价权;也有可能因为公司经营状况的不理想,为了使现金更低的流出,会以用固定资产来换取其他企业的固定资产等企业资产。但从长期的发展来看,这种措施可以让公司的资产能够更好的保值,从而让企业有充足的资金去经营;另外还有其他方式,例如:大额馈赠,大额捐赠也往往是大型企业进行升级的一种重要方式,公司可以把拥有的资产大额捐赠给更大规模公司,这样也可以让企业的资产进行保值。

二、可变现净值与成本孰低法理论上的缺点

可变现净值与成本孰低的计价法是对历史成本计价法的一次重要修正,虽然在实际计价方法中得到大范围的使用,但发达国家对此计价方法存在着一些看法。

1.可变现净值与成本孰低计价法不是以企业取得的价值为基础,也不是以投入的资产价值作为计价基础。企业所储存的存货不是为了生产就是为了销售给其他部门或者个人;在现实中,对于存货,企业对其如何应用是不能确定的,所以,在进行资产计价时会有各种差异很大的计价基础,例如:以产出价值为基础和以投入价值基础。以产出价值所表达的是企业在当前经营或者以后出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能够确定取得的预期资金,尤其是以企业产成的产品作为交换价格为依据;以投入价值为基础反映的则是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为了得到各类物品的使用权而必须付出的经济补偿,即投入资源的确定。

2.可变现净值与成本孰低计价法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还表现在,违反了我国会计政策所要求的一致性原则。根据可变现净值与成本孰低计价法,在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与成本孰低计价法计量,期末存货的计价则是将历史成本和可变现净值中较低的一方,即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改变存货的会计属性。

3.可变现净值与成本孰低计价法,还处在其他问题。它会影响会计报表可靠性,在会计报表采取什么样的计价方法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回对使用者造成较大的误导,造成记录信息的多种计量,会对企业的成本计量产生较大影响,甚至会掩盖会计报表的某些信息。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存货跌价准备金额需要转回,而在这种方法下就没有体现这个信息。近几年来,盈利能力较差的上市公司为了避免退出上市市场,千方百计的利用存货跌价准备来对利润项目进行调整,欺骗广大的报表使用者的时间时有发生,从而导致上市公司的形象大打折扣,使股票乱象丛生,导致股民对上市公司失去投资信心。

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在实际工作中的缺陷

1.所谓成本,是指企业期末存货的实际成本,要财通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存货计价方法,对期末存货进行计量所确定的期末存货账面成本。而可变现净值是指在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掉到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如果一个企业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期末存货进行计量,当某项存货的可变现净值跌到成本以下时,就说明该项存货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低于账面成本,企业应该按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确认存货跌价损失,并将其从存货价值中扣除。否则,就会虚记当期利润和存货价值。当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时,企业则不能按照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的金额确认这种尚未实现的存货增值收益,否则,也会虚记当期利润和存货价值。

因此,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体现了谨慎性的会计原则。

2.可变现净值的数额确定存在不准确的问题。企业在进行对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在进行数额的确定时要估算产品的至完工时将会发生的成本,至完工时将会发生的成本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到至完工时将会发生的成本的价格,因为产品到完工时的时间是不确定的,一旦估算不准确,就会对可变现净值产生影响由上述两个观点可以看出,企业在使用这种方法在进行计算成本时,成本的数额会出现比较大差异,企业在进行会计报表的填写中,会利用这个手段来调节成本,导致企业会计信息的失实。相关的会计监察部门要注意这个问题,对企业的成本进行严格的监管,从而促进企业的规范经营.

四、期末存货按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

1.产品以公允价值计量作是我国会计界一个争议的问题。公允价值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里进行平等正常的交换时的价格,它准确的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部门在制定会计工作的各项法规时鼓励企业以公允价值作为一个计价的基本手段。但是,企业以这种计价方式作为计价手段有着弊端。例如:产品以公允价值会使企业所得的利润增加,但是在报表上却没有很好的显示出来,因为产品有着本身的产出价格,如果产品的价格不是以出厂价,而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的价格,从而导致企业可以用产品价格来调利润,从而减少了国家的税收。然而这种方法的支持者认为,以公允价值为计价基础,可以更好的与世界接轨,随着国际化的进程不断深化,世界上的大多数企业都是以产品的公允价值作为计价基础,如果企业坚持这种做法,可以更好的与世界进行业务的交流沟通,达到国际化的经营效果。

2.公允价值计量是否比其他的计价方式更具优势。企业除了可以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还可以以其他的方式进行计量。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时应该“不得多记资产或收益,少计提负债或者费用,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在进行日常的经营中应该正常的进行资产的计量,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使用各类计量方法,公允价值计量有它的优点,例如:可以让产品的价格尽可能的接近市场,无论采取什么类型的计量方式,都应该与企业本身的经营情况相结合;在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中,二者选择的计量方法有着较大的差异。各个公司要对本公司的会计政策进行有效的选择,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的规范化。

3.公允价值计量是否符合我国国情。我国的会计制度大多都是对外来制度进行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济制度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比我们的先进。但是我国有自己的内部和外部情况。在我国的企业,小企业的数量近8成,这些企业的规模不是特别的大,如果建立一个相对复杂的会计制度,那么有些小企业将受不了繁杂会计制度的重压。公允价值计量适合那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因为它们所生产的品数量巨大。所以选择什么类型的计量方式是由企业自主选择的。各种计量方式只要符合经济法规和市场道德,都是值得鼓励的。

4.公允价值计量是否能给报表的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我国当今的市场处于一个上升的水平,伴随着竞争程度的激烈,有些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利用其上市资质,千方百计的进行融资,其年终提供的会计报表往往会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一种基本计量方式,利用这种方式的有点来进行会计信息的披露,普通的投资者很难发现其中的猫腻,上市公司利用报表信息的不对等性,来对投资者进行误导,利用股市来吸引资金,谋求不法利益。

5.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具有实用性。无论是何种的计量方式,都离不开人的影子,这就要求要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要想避免企业会计人员利用这种方式来谋求自身的不正当利益。相关的会计监督部门要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以达到监督效果。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主要调节的是利润项目,所以要对企业提供的利润表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督,防止不法企业利用这种方式减少利润以及逃税漏税的行为。

五、如何确认固定资产

1.如何确认资产计价和收益

资产的计价和对收益确认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因为企业只有拥有资产才会有盈利,盈利离不开资产,同时,收益的增加又会使资产不断增多。在实际工作中,确定收益的主要依托下列两种手段:收入费用法与资产负债法,第一种方法是较为原始的一种方法,企业在进行交易时应该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将收入费用按照比例进行计算,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是计量收益非常客观,没有丝毫的主观性。而资产负债法作为一种根据时间进行计量的方法,摒弃了简单使用历史成本为计价基本方式,将期末留下的净资产减去期初净资产数额的价差作为企业在当期所获得的收益,这种方法确认资产价值会减少波动,并且计价过程较为简单,在实际中应用程度较高。企业在重组资产时固定资产的增多,并不意味着生产销售的商品和其他产出品,因为固定资产变化过程代表着把一种企业拥有的资源转化为另一种方式的资源。按照传统的观点,在此过程是收益不应该体现,但是企业在资产重组时,应该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需要按照会计所记录的账上价值来体现这个过程。公允价值是指在交易双方的交易中,双方对交易的物品的价格都能够接受,是市场价格,是公平的,不存在任何方式的强买强卖。但是以公允价值为记账基础也存在很大的缺点,例如:在资产重组过程中的利润,各方往往对其进行掌控。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企业能够掌控的资源,是企业现今所拥有的。这类资源在将来的时间里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资产计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指对资产按照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划分、金额的多少应该予以会计信息的记录,计量属性主要包括、重置成本、当期成本,市面价值、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金流量净等方面。对重组后的固定资产应选择什么样的计量方式进行计量也是资产重组考虑的重要问题。

2.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

按照我国2001年1月1日起实行的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中的规定,资产进行交换必须按照相同的价值进行交换,确认损益时只得采取补位方式,并必须取消以公允价值为记账方法的方式,各个企业要采用历史成本的计价原则。在国际会计制定部门颁布的《不动产、厂场和设备》2003条规定中。在会计信息记录中,除了无法确定为资产的公司拥有资源中,所有的资产必须按照公允价值为价值基础。在2006年末,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颁发的FAS153《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中明确规定,非货币性的交易入账必须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资产交换,但是业务和功能功能相似的生产性资产除外。国内的多数学者建议,资产价值需按照历史成本法,才更加标准的计价方式,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对价格的公正制定有消极的影响。我国在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公允价值又进行重新的规定,从中显示了我国的会计制度要与世界进行接轨。的确,我国要想让资产的计价方式有所发展,必要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会计信息的系统化,国家化和信息化建设。尤其,实现世界正处于经济危机阶段,我国以及世界上其他的国家的经济制度存在的各项问题都以及显现出来,我国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来反思我国的经济制度,这样才能对包括资产计价反思在内的各项内容进行学习和借鉴,从而更好的进行制度建设

六、小结

1.重视资产重组在会计领域的地位

要想让经济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得重视资产重组的作用。资产的各项功能正常的运行是各类会计活动进行的一个重要基础。资产价值的确定完全是按照市场的供需等其他情况来决定的。要保持市场的竞争性,这样,各类商品的价格就会正常的进行波动。要尽量避免市场垄断的情况发生。资产重组要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想要建立这样的市场要这样做:首先,要让消费者和产品售出者有足够的数量,这就要求政府要降低市场的准入门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市场的交易中来。其次,要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有力监督,对于那些粗制滥造的企业要立即清除出市场。再次,要保持市场的流通性,只有保持市场的顺利周转,才能够使消费和售出行为不断的进行下去。最后,要尽量的让每个人都了解市场的相关信息,这样才能保持市场

交易行为的公平性。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市场,只有重视市场的作用,企业才能都对资产计价的方式有一个全面的衡量,这样也能促进我国会计制度的进步。

2.会计相关信息的披露

资产计价包含了很多种方式。对成本的计价是一种方式,对存货就可能是另外一种方式。正是由于方式多样,这就要求企业要对资产的相关信息进行适当的披露,这样做可以让其他会计部门对资产的计价方式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让资产计价方式更加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成杰.永不放弃[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2]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陈志萍.会计信息[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7.

[4]邓春华.财务会计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5]谷栗.梁丽媛.王骞.财会通讯(综合版)[M].北京:龙门书局2008.

[6]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7]刘仲文.人力资源会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资产的计价方法篇2

按照我国颁布的《企业价值资产评估准则》中,企业的价值资产评估需要根据评估的目的、价值类型和资料情况等选择适宜的价值评估方法。对于当前的企业会计要素的评估方法有成本法、可变现净值法和公允价值法等。第一,成本法主要是指重建或者重置评估资产,投资者在投资某项资产时,愿意支付的价格不会超过该项资产的构建成本,被评估的资产会处于一种使用的状态,具备一定的可利用历史资料,成本法的应用能够满足评估价值类型的要求[1]。第二,可变现净值法,在可变现净值下,资产会按照正常对外销售收到的现金或者是等价的条件用于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第三,公允价值计量法,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下,当处于一种公平交易的环境中,交易的双方在熟悉情况的前提下进行资产交换金额计量。一般的企业在进行会计计量的过程中,会采用成本法、可变现净值法和公允价值计量法等,要始终保证会计要素金额能够获得可靠计量。

二、资产计量在资产评估准则中的相关规定

目前企业的资产价值评估主要采用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三种方法。第一,市场法。这种评估方法主要是借鉴评估企业近期的一些市场交易价格,按照该种价格评估企业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但是市场法一般没有能够比较的交易案例而很难被采用。第二,收益法是将企业未来预期收益折合成现金,来评估企业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第三,成本法。成本法的计算需要将企业的资产现值扣除所有损耗之后去除负债后的一种评估方法[2]。

在企业的会计准则和资产评估准则中,这两者应用的计量方法都是相通的,但是其本质是有很大的不同,会计准则中的成本法计量资产是遵循会计中的谨慎性原则,计量依据也是相对比较充分,但是在实际的计量过程中,不能体现企业资产的真正价值,会影响到会计工作的相关决策。资产评估准则中的成本法是计量资产在现在市场上购买的成本,能够体现资产在评估时的价值,但是获得相关资产市场价格的难度相对比较大。

三、会计准则中运用评估技术的问题

在会计准则中会引入公允价值法、现值净值法和成本重置法等计量方法,这些计量方法能够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也会改善会计报表质量,需要通过加强企业外部的审计工作,防止一些滥用会计制度的现象[3]。在当前新会计制度的改革,企业会计评估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充分保证评估技术的客观真实,保证结果的一致性。

资产的计价方法篇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是否具有商业实质、能否可靠计量公允价值,分为四种情形,具体见表1:

下面分别分析会计处理和所得税处理的差异,并举例说明。

第一种情形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会计准则规定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除外。发生补价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1)支付补价的,换入资产成本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2)收到补价的,换入资产成本加收到的补价之和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商业实质:会计准则规定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一)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二)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会计准则以上表述以等式来表示:

换入资产入账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补价(支付补价方+、收到补价方-)

或者=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当期损益=换入资产入账成本-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补价(支付补价方-、收到补价方+)

=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

或者=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补价(支付补价方-、收到补价方+)

税法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以非货币形式取得的收入”的收入额。此“公允价值”是换入资产(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存货、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的公允价值(当然还包括劳务以及有关权益的公允价值);税法规定企业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投资资产、存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或成本,此“公允价值”亦是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税法以上表述以等式来表示:

换入资产计税基础=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相关税费

换出资产计税收入额(非货币易视同销售收入)=换入资产公允价值±补价(支付补价方-、收到补价方+)

换出资产计税成本额(非货币易视同销售成本)=换出资产计税基础

计税损益=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计税基础±补价(支付补价方-、收到补价方+)

会计与税法差异:(1)“公允价值”的含义存在差异,会计准则规定的“公允价值”一般是指换出资产公允价值,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税法规定的“公允价值”是指换入资产公允价值。(2)“相关税费”的内容存在差异。会计准则规定的“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是指与非货币资产交换相关的各项税费(不含增值税),包括交付换出资产和接受换入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税费(下文分别称交付税费和接受税费);税法规定的“相关税费”是指接受换入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税费(接受税费),如接受资产发生的契税、车辆购置税、装卸费等,而交付发生的各项税费直接税前扣除,即上述“计税损益”等式右方还应减去交付税费。

计税损益=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计税基础±补价-交付税费(支付补价方-,收到补价方+)

1.当会计计量以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作为计价基础,且未发生交付税费时,不产生差异。

2.当会计计量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作为计价基础,且该交换是等价(公允价值)交换,且未发生交付税费时,不产生差异。

3.当会计计量以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作为计价基础,或虽会计计量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作为计价基础但该交换是等价(公允价值)交换时,发生交付税费的,产生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交付税费)。

4.当会计计量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作为计价基础且该交换不是等价(公允价值)交换时,产生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入资产公允价值±补价+交付税费(支付补价方+、收到补价方-)

5.当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存在不予税前扣除项目时,产生永久性差异,调增应纳税所得额或调减资产计税基础。

6.当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存在差异(包括暂时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时,转回或冲销其暂时性差异,调整其永久性差异。

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换出资产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永久性差异

【例1】A公司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17%,以商品(存在市场价格)交换B公司的房屋(不存在市场价格),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A、B公司均为居民企业。具体情况见表2。

A公司:换入房屋入账成本=117+3-5=115(万元)

当期损益=117-98=19(万元)

换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110+20-17-3=110(万元)

计税损益=110-98+5-3=14(万元)

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15-110=5(万元)

B公司:换入存货入账成本=117+10-17=110(万元)(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更可靠)

当期损益=100-90-5=5(万元)

换入存货计税基础=117+3-17=103(万元)

计税损益=100-85-5-7=3(万元)

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10-103=7(万元)

调整永久性差异=90-85=5(万元)(假定为永久性差异)

说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视同销售货物和转让财产,发生增值税纳税义务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包括销项税额,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包括进项税额。

通过上述分析和举例说明,第一种情形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影响较小。本文认为,税法与会计准则应相互借鉴以消除差异:一是税法借鉴会计准则的方法确认和计量公允价值,消除公允价值含义不同产生的差异。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规定更为系统和完善,更具可操作性。二是会计准则借鉴税法规定处理相关税费,消除相关税费内容不同产生的差异。交付税费计入当期损益,接受税费计入资产成本,会计确认和计量更为谨慎和公允。

第二种情形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会计准则规定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发生补价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1)支付补价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2)收到补价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收到的补价并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会计准则以上表述以等式来表示:

换入资产入账成本=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补价(支付补价方+、收到补价方-)

当期损益=0

税法的规定与第一种情形相同,以等式来表示:

换入资产计税基础=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相关税费

换出资产计税收入额(非货币易视同销售收入)=换入资产公允价值±补价(支付补价方-、收到补价方+)

换出资产计税成本额(非货币易视同销售成本)=换出资产计税基础

计税损益=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计税基础±补价-交付税费(支付补价方-、收到补价方+)

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主要在于两者的计价基础不同,会计确认和计量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为基础,而税法以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

1.产生暂时性差异。计算公式如下:

暂时性差异=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换入资产公允价值±补价+交付税费(支付补价方+、收到补价方-)

2.当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存在不予税前扣除项目时,产生永久性差异,调增应纳税所得额或调减资产计税基础。

3.当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存在差异(包括暂时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时,转回或冲销其暂时性差异,调整其永久性差异。

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换出资产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永久性差异

【例2】A公司是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税率3%),以储存于甲地的商品交换B公司储存于乙地的相同商品,B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率17%)。A公司将商品从乙地运到丙地入库,B公司将商品从甲地运到丁地委托加工。该项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A、B公司均为居民企业。具体情况见表3。

A公司:换入商品入账成本=98+2=100(万元)

当期损益=0(万元)

换入商品计税基础=120.51+2=122.51(万元)

计税损益=120.51-98=22.51(万元)

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22.51-100=22.51(万元)

B公司:换入商品入账成本=90+5=95(万元)

当期损益=0(万元)

换入商品计税基础=120.51-3.51+5=122(万元)

计税损益=120.51-3.51-85=32(万元)

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22-95=27(万元)

转回应纳税暂时性差异=90-85=5(万元)(假定为暂时性差异)

不具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一般都是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现实交易较少,但会计与税法的差异较大,因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该差异能够确认且计量简便。

第三、四种情形

这两种情形会计确认和计量相同,所得税处理相同,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也相同,故合并分析并分别举例。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但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或者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会计的确认和计量与第二种情形相同,以等式来表示:

换入资产入账成本=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补价(支付补价方+、收到补价方-)

当期损益=0

税法未对在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不能计量的情况下应如何处理作出规定。本文认为,在不适用特别纳税调整的情况下,税法应该且只能认可会计的确认和计量,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为基础确定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可以确认和调整的会计与税法差异:

1.发生交付税费时,产生暂时性差异。

2.当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存在不予税前扣除项目时,产生永久性差异,调增应纳税所得额或调减资产计税基础。

3.当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存在差异(包括暂时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时,转回或冲销其暂时性差异,调整其永久性差异。

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换出资产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永久性差异

【例3】A公司以在建工程交换B公司的专有技术,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在建工程和专有技术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B公司专有技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确认,A、B公司均为居民企业。具体情况见表4。

A公司:换入专有技术入账成本=98+3-5=96(万元)

当期损益=0(万元)

换入专有技术计税基础=98-5=93(万元)

计税损益=98-95-3=0(万元)

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96-93=3(万元)

转回应纳税暂时性差异=98-95=3(万元)

B公司:换入在建工程入账成本=90+10+5=105(万元)

当期损益=0(万元)

换入在建工程计税基础=90+3+5=98(万元)

计税损益=90-90-7=-7(万元)

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05-98=7(万元)

冲销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35-90=45(万元)(不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说明:研究开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转让该无形资产的,加计部分不得税前扣除。

【例4】A公司以在建工程交换B公司的在建工程,该项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两项在建工程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 A、B公司均为居民企业。具体情况见表5。

A公司:换入在建工程入账成本=98+7-8=97(万元)

当期损益=0(万元)

换入商品计税基础=98+1-8=91(万元)

计税损益=-6(万元)

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97-91=6(万元)

B公司:换入在建工程入账成本=90+7+8=105(万元)

当期损益=0(万元)

换入商品计税基础=90+2+8=100(万元)

计税损益=90-85-5=0(万元)

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05-100=5(万元)

调整永久性差异=90-85=5(万元)(假定为永久性差异)

通过以上分析和举例说明,第三、第四两种情形可以确认的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主要是因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的“相关税费”内容不同而产生的。如前所述,会计准则可借鉴税法规定处理相关税费,以消除该差异,减少纳税调整的项目。

上面分析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四种情形,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计价基础的差异,二是相关税费的差异。现将计价基础的差异列表小结如下(见表6)。

二、 会计准则的滥用

企业在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会计计量时,滥用会计准则,应该确认而不予确认当期损益,将对所得税产生影响。一是将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判断为不具有商业实质;二是将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判断为不能计量。对此,企业应当作为会计差错予以更正,税务机关应当调查并进行必要的调整。下面以涉及多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涉及企业合并中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例5】A公司以设备、专有技术,交换B公司的房屋和对C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A公司认为换出资产和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B公司认为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A、B公司均为居民企业。具体情况见表7。

说明:接受税费为换入该项资产的公司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如设备的接受税费1万元为B公司支付。

A公司会计处理:换入资产总入账成本=98+90+5+2-5=190(万元)

换入房屋入账成本=188×105÷(105+100)+2=98.30(万元)

换入长期股权投资入账成本=188×100÷(105+100)=91.70(万元)

当期损益=0(万元)

A公司会计差错更正:换入资产总入账成本=110+105+5+2=222(万元)

换入房屋入账成本=220×110÷(110+105)+2=114.56(万元)

换入长期股权投资入账成本=220×105÷(110+105)=107.44(万元)

当期损益=110+105-98-90+5=32(万元)

A公司会计与税法差异调整:换入房屋计税基础=110+2=112(万元)

换入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105(万元)

计税损益=110+105+5-98-85-5=32(万元)

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222-112-105=5(万元)

转回应纳税暂时性差异=90-85=5(万元)

B公司会计处理:换入资产总入账成本=110+105+7+1+5=228(万元)

换入设备入账成本=227×98÷(98+90)+1=119.33(万元)

换入专有技术入账成本=227×90÷(98+90)=108.67(万元)

当期损益=110+105-105-100=10(万元)

B公司无会计差错。

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不能计量,计价基础差异无法确认和计量。本文认为,在不适用特别纳税调整的情况下,税法应该且只能认可会计的确认和计量,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换入资产公允价值。

B公司会计与税法差异调整: 换入资产公允价值=110+105+5=220(万元)

换入资产计税基础=220+1=221(万元)

换入设备计税基础=220×98÷(98+90)+1=115.68(万元)

换入专有技术计税基础=220×90÷(98+90)=105.32(万元)

计税损益=110+105-103-80-7=25(万元)

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228-221=7(万元)

调整永久性差异=105-103=2(万元)

转回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00-80=20(万元)

税务机关还应关注企业滥用公允价值,以不“公允”的公允价值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调节当期损益,影响所得税。本文认为,既然税法已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有必要规范和完善公允价值在所得税处理事项中的应用,并协调会计与税法的差异。

三、关联交易

关联方之间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符合独立交易原则。关联交易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企业或者其关联方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税法规定的“合理方法”有三类:调整价格(收入)的合理方法、调整利润的合理方法、调整应纳税所得额的合理方法。调整价格的合理方法包括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成本加成法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符合独立交易原则:判断是否按公平成交价格交换;判断是否按营业常规交换。前者是定量判断,后者是定性判断。本文认为,资产的公平成交价格即是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市场价格)。税法规定的调整价格的合理方法可以用来验证会计计量的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举例说明。

【例6】A公司以生产线交换B公司对C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A、B两公司均为D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企业所得税税率均为25%, A、B公司均为居民企业。具体情况见表8。

A公司计税损益=2000+50-2400=-350(万元)

B公司计税损益=2400-2000-50=350(万元)

A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所得额350万元,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

税法尚未定义“营业常规”,无法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或公平成交价格时,无法就交易本身进行特别纳税调整。税务机关可以通过对关联各方的经营结果和整体业绩进行比较分析,对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情形,按照调整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的合理方法进行特别纳税调整。税法对非关联交易不公允的情形一般不作调整,但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除外。

四、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

如果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作为获取不当税收利益的安排,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而减少其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税务机关也将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税法未定义“商业目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解释“不具有商业目的”:是指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不具有商业目的,除了获取不当税收利益外,还包括粉饰业绩、规避法律、转移资产、获利套现等目的,对此税法作了缩小解释。“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是定性判断,具体标准有待进一步明确。作为一般反避税条款,目前其理论意义大于现实意义。试举一例,略作说明。

【例7】20×8年12月,A公司以专有技术交换B公司持有的可供出售债券投资,A、B公司无关联关系,专有技术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 A、B公司均为居民企业。具体情况见表9。

两公司约定,A公司将于20×9年1月以2050万元的价格回购该项专有技术,A公司为B公司提供贷款担保。交换日后,A公司将公司债券以2000万元变现并借给B公司,20×9年1月A公司回购专有技术。

A公司此项安排实质在于: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多计税前扣除的资产成本350万元。根据对相关的约定、行动和交易等事实情况的考量和推断,可以认定A公司实施安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不当税收利益(减少所得额,减少或者推迟缴纳税款),并非出于正常的商业目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

资产的计价方法篇4

从资产评估的角度,为交易双方提供资产在评估时点的公允价值是资产评估的一般目的,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包括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其中市场价值是公允价值的基本表现形式,非市场价值则是公允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无论评估资产的市场价值还是非市场价值都可以通过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三种基本评估方法获得,三种基本评估方法为资产评估一般目的的实现提供了各种技术手段。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了五种主要的会计计量属性,会计不同的计量属性也说明了在会计中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的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本文从资产评估的角度对会计计量属性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评估价值结果与会计计量属性类型的比较

(一)收益现值与现值的比较在资产评估中,收益法是指通过估测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来判断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通过此方法得到的评估价值结果称为收益现值。该方法认为,任何一个理智的购买者在购置或投资于某一项资产时,所愿意支付或投资的货币数额不会高于所购置或投资的资产在未来能给其带来的回报。收益法对价值的评估,是从购买者(需求者)的角度来进行的。在新会计准则中,现值作为主要的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其具体含义是指: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通过上述对比可以得出:评估中的“收益现值”与会计计量属性中的“现值”在估价上具有相同的思想,即资产的价值是由其预期的未来收益决定的,两者在本质是相同的。只不过资产评估中的未来收益具有更为宽泛的概念,在具体的评估操作中,该未来收益会由于评估对象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形式,如净利润或净现金流量。而会计计量属性中的现值对未来收益明确界定为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相比较而言,净现金流量是比净利润更为科学、合理的指标,其不会受到会计政策不同的影响。采用现值的计量属性,从会计中对资产概念界定的角度来说,使得资产在概念上和计量上获得了统一,即资产是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其价值衡量在于能够带来未来收益的多少。

(二)重置成本的比较资产评估中的重置成本是通过成本法获得的评估价值结果,成本法是指从现在重置同样全新资产的价值中(即同样全新资产的现行再取得成本)扣除业已存在的各种贬损因素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方法。该方法所体现的思想是:资产的价值取决于资产的成本,即劳动中的消耗(成本)是形成资产价值的基础,同时这些消耗应体现社会或行业平均水平。在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采用重置成本计量属性时,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资产评估中得到的“重置成本”与会计计量属性中采用的“重置成本”,在各自含义的表述上具有一些差别,但二者具有相同的估价思想,即都是从再取得资产的角度反映资产的价值,两者在最终的表现结果上应该是趋于一致的。区别在于成本法中获取的重置成本是从同样全新资产的现行再取得成本中做一些贬值因素的扣除之后取得,而会计中的重置成本则是直接地获取同样状态的资产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三)市场价格与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的比较资产评估中的市场价格是通过市场法的评估方法得到的评估价值结果。市场法是指利用市场上同样或类似资产的近期交易价格,经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以估测资产价值的各种评估技术方法的总称。可见市场法直接利用了市场交易中的现行市价来进行资产价值的评定估算。新会计准则中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时,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可变现净值计量时,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资产评估中的市场价格与会计计量属性中的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也存在联系。市场价格是会随着时间经常发生变化的,市场价格按照时态可分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三种。过去的市场价格在会计中的反映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在其发生时买卖双方所达成的按那时的相同商品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或参照这一报价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所作调整的成交金额。这种成交金额在会计上会转化为历史成本,即过去的市场价格转化为会计的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的获取也要依赖于资产现在或未来在市场上销售时所能实现的市场价格,在此基础上扣除相关成本、税费,即现在或未来的市场价格是获得可变现净值的基础。

(四)公允价值的比较不论是在会计中还是资产评估中,公允价值都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重要术语。但在这两个不同的专业领域中公允价值具有不同的地位、作用、表现形式以及涵盖的内容。在资产评估中,提供资产在评估时点的公允价值作为资产评估要达到的一般目的,提供的评估价值是否公允是衡量资产评估结果的标准,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是获取公允价值的不同的技术手段。即从资产评估的角度,公允价值是作为一种价值衡量标准而存在的,其作用在于明确资产评估的行为方向和工作目标。公允价值是一种相对合理的评估价值,是一种相对于当事人各方的地位、资产的状况及资产面临的市场条件的合理的评估价值,是评估人员根据被评估资产自身的条件以及所面临的市场条件,对被评估资产客观交换价值的合理估计值。公允价值的显著特点是,其与相关当事人的地位、资产的状况及资产所面临的市场条件相吻合,且并没有损害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亦没有损害他人的利益。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包括市场价值和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根据《国际评估准则》,市场价值界定为:“自愿买方与自愿卖方在评估基准日进行正常的市场营销之后,所达成的公平交易中某项资产应当进行交易的价值的估计数额,当事人双方应当各自精明、谨慎行事,不受任何强迫压制。”根据《国际评估准则》关于对市场价值的其他补充说明,我国将资产评估中的市场价值定义为:市场价值是指资产在评估基准日公开市场上最佳使用状态下最有可能实现的交换价值的估计值。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也称非市场价值,《国际评估准则》并没有直接定义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而是指出凡不符合市场价值定义条件的资产价值类型都属于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不是一种具体的资产评估价值存在形式,而是一系列不符合市场价值定义条件的价值形式的总称或组合,如在用价值、投资价值、持续经营价值、保险价值等等。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市场价值是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是资产处于最佳使用状态下的价值;是资产评估中最为典型的公允价值,是公允价值的坐标。在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的一种,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其他计量属性并列存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

资产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的金额计量。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出,会计中公允价值产生的市场条件是公平市场,而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既包括了在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也包括了在非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这是由于资产评估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资产及市场条件,既要提供处于正常市场条件下的资产价值,也要评估处于非正常市场条件下的资产价值。不论评估什么样的资产和处于什么市场环境中的资产,资产评估的第一任务都是要给出与资产自身条件和市场条件相吻合的合理价值。因此,会计中的公允价值只是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的一个典型,即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的实现值。而对于资产评估而言,只要评估结果与被评估资产自身的条件、评估时的市场条件相吻合,且没有损害交易各方的正当权益,亦没有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这个评估结果就可以被认为是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属性中的定位及衡量标准

(一)公允价值的定位在资产评估中,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衡量评估价值结果的标准、检验尺度而存在,其定位十分清晰,获取的途径也很明确,三种评估结果共同服务于一个目的,受一个标准检验,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也很明确。而在新会计准则中,各种计量属性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不是十分清晰,而且关于公允价值并没有明确其获取的途径。关于公允价值能否作为单独的计量属性及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本文主要从资产评估的角度探讨。目前我国学术界较为流行的一个观点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全新的复合计量属性,并非特指某一种计量属性,而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这一观点是根据公允价值的多种获取途径和表现形式而提出的,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可分为三个主要层次:第一层次,当资产存在活跃市场时,以活跃市场上资产的市价作为公允价值的金额。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计量所反映的信息是相同的,都是以资产取得的市场价格为基础,所以可靠性程度最高;第二层次,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可以使用活跃市场上与被计量资产类似的项目来确定公允价值;第三层次,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且无法找到与被计量资产类似的参考项目的情况,需要通过价值评估来确定公允价值,价值评估方法包括前述的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即此时公允价值也可以表现为重置成本、现值等计量属性。通过上述公允价值的获取途径可知,资产评估和会计在进行价值确定方面存在着密切关系,资产评估的基本评估方法和会计计量属性中公允价值的获取完全联系在一起了。不论是在资产评估中还是在会计中,公允价值都表现为多种计量属性的复合体。

资产的计价方法篇5

一、引言

特定条件下会计计价需要利用资产评估结论,资产评估也需要参考会计数据资料,这说明资产评估与会计计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联系并不代表着能把资产评估与会计计价相提并论,评估注重市场价值,而会计注重成本,这是它们的重大区别,由此也衍生出它们在计价原则、计价方法等方面的差别。

二、资产评估与会计计价的联系

1、计价依据

(1)会计数据和现代会计计价方法是资产评估的重要依据。资产评估中常会利用和参考会计数据。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充分发育完善的资产市场,对资产未来收益额的预测还存在条件上的限制,目前国内评估中使用最多的是重置成本法。而重置成本法是把资产的时间差异、功能差异等对历史成本的影响加以量化,在账面历史成本基础上修正得到的。如运用价格指数法测算重置成本时在被估资产的历史成本上调整时间差异后为重置成本。因此,大部分资产的评估要以会计数据作为基础性资料。即使采用收益现值法和市价法进行评估,某些账面记录也可作为最主要的依据,因为现金入账是以票面金额计价;应收账款在报表上列示的净值是估计的可变现净值;短期有价证券也可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这几项资产评估的结果只需在账面记录的基础上稍加修正即可。

(2)资产评估是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模拟市场对资产在一定时点上最有可能实现的市场价值的估计和判断活动及其过程,它强调的是资产的评估时点的市场价值。我国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除历史成本的会计计量属性外,还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四种属性引入了会计准则当中。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在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股份支付、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具体会计准则中都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但是,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确定没能做出具体规定,使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超过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而资产评估行业在公允价值确定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评估师的专业服务有利于公允价值的科学计量。评估是以提供估价意见为目的的专业活动,在长期的实践中,不仅在评估理论方面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而且在实务方面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评估结果是评估人员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得出的,具有客观公正性,能够满足公允价值计量提出的要求。故而,当会计师选用重置成本,变现价值及收益现值标准作为会计计价的价值基础时,资产评估的结论就可以成为会计计价的依据。

2、计价方法

资产评估中大量运用现代会计计价方法,其很多估算方法都来自于会计计价方法。如用于估算资产重置成本的价格指数法、功能价值类比法、重置核算法、统计分析法等借鉴了会计中的现代计价法。现行市价法也来源于会计中的市价法。

三、资产评估与会计估价的区别

1、资产范围

会计学中的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会计中的资产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不包括个人资产,目前的会计不对个人资产进行核算。而资产评估中的资产更为广泛,是泛指特定经济主体拥有或控制的,能给特定经济主体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如:企业的某些自创无形资产(商誉),在资产评估中将其视为资产,会计计价则不视其为资产,不在财务报表中计价反映。此外,评估有时也要对会计上的负债进行评估,负债不是会计资产,而评估资产有时也包括评估负债。

2、计价依据

尽管新会计准则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四种属性引入了会计准则当中,历史成本仍是会计的基本计量属性。会计师注重成本而评估师注重市场价值,这仍是评估与会计计价的最大区别。资产评估中的资产确认和评价主要是以效用和市场价值为依据和基础的。评估并不反映历史成本和未来价格,而是反映某一时点的重置价值、清算拍卖价值等。评估标准随评估目的不同、财税政策不同而进行具体选择。当在资产市场发育良好,能够找到与被评估资产相同或相类似的参照物时,对资产的评估计价往往采用现行市价法。会计记账和算账中的资产确认和计价主要以历史成本为依据和基础的,即按照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要求,将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在资产处置前保持其入账价值不变,其依据为成本是实际发生的,有客观依据,便于查核,也容易确定,比较可靠。即使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以后,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股份支付、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但会计中的公允价值和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是广义的公允价值,既包括了资产在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合理价值,也包括了资产在非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合理价值;既包括资产在持续使用条件下的合理价值,也包括了资产在非持续使用条件下的合理价值。而会计中的公允价值是狭义的公允价值,只是正常市场条件下和持续经营条件下资产的合理价值。此外,也不能拿资产评估中的市场价值直接作为会计的公允价值,它们之间也有差别:第一,资产评估中的市场价值表现为资产客观价值的估计数额,而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更倾向于资产交易价格本身。资产评估强调市场价值是一种估计数额,是由资产评估一种专业咨询活动的性质决定的,资产评估本身不能取代资产交易当事人的交易决策。公允价值是作为会计资产计价的一种属性或标准,它服务于会计核算,作为一种资产计价属性或计价标准完全可以选择活跃市场中的交易价格本身或其他价值表现形式。第二,市场价值作为评估师的主观判断结果,这个判断结果需要依据活跃市场中的相关数据,在许多情况下评估师还必须借助于一些评估假设来完成对资产市场价值的判断,如公开市场假设及最佳或最有效使用假设等。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资产计价属性或计价标准之一,标准的确立更多地是建立在现实的活跃市场及其交易价格的基础之上。但是,由于会计中的公允价值与资产评估中的市场价值在本质上、内涵方面的趋同与基本一致(这是两个概念的主流或基本方面),当不存在活跃的市场及其资产的现实交易价格的时候,即无法直接取得资产会计上的公允价值的时候,资产评估中的市场价值就是资产的公允价值的最好替代。

3、计价方法

资产评估是根据特定的评估对象,评估目的和市场环境,选择适当的评估假设,通过资料收集、检验、并运用恰当的资产评估途径和方法,分析判断资产的交换价值或“价值”。除了可以利用核算方法外,还广泛应用预期收益折现法、市场售价类比法等多种技术方法。而会计计价是在确定了的资产计价标准的前提下,主要采用核算的方法来确定资产的“价值”

四、结论

上文分析了资产评估和会计计价在计价依据和计价方法等方面的关系,尤其着重探讨了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以后,会计计价中公允价值的运用为二者的联系带来的新契合点和具体运用上的差别。由于资产评估和会计的作用不同,二者在计价上确实存在有较大差异。在实践中,我们不能完全以市价取代现行会计计价,必须理清它们的关系,即使同在一个管理平台,也应当注意二者的适当分离。但是,也要注意好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它们能相互衔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义策、路云飞:新会计准则:资产评估界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商业,2007(2).

资产的计价方法篇6

1 资产计价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

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会计计量相对以往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会计计量的发展逐步发展成了两种不同的计量方向:一是以资产负债表为主的计量方向,另外的是以利润表为主的计量方向。在会计理论上把它们分别定义为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两大理论。其中资产计价指以一定的货币单位计量资产的价值。独立核算企业所具有的资产,有些是货币性的,有些是非货币性的;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各项资产(包括货币资金)都需要用一定的货币单位计量其价值。在会计实务中,资产计价主要是对非货币性资产进行货币计量。这是进行价值核算的必要前提,也是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会计研究中资产计价是研究的重要部分,会计在每个会计分期的期末对本期的资产的增减数额都要进行统计和计量,来确定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企业是否具有收益。资产计量是在收入与成本、费用间的配比程序中必经的一个过程。而企业在这个会计分期中是收益还是亏损都取决于收入总和与成本总和之间的配比结果。

2 资产计价对企业盈利的影响

企业中财务管理者在会计政策选择上的不同会对企业盈利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将直接引导企业领导者的投资决策行为以及利益分配结果,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资源分配和生产效率。

2.1 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盈利的影响

存货是企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它是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资产,在整个企业的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选择合理的存货计价方法对整体企业的运营中都具有很大的帮助。存货的主要用途是对外进行销售,带来企业收入的同时构成销售成本。还有一些存货因损耗等转变为费用,但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存货计价方法造成存货价值的差异对经营成果的影响主要通过销售成本发生作用。

个别计价法又称为分批实际法,该方法主要是假设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实务流转是相同的。即对于各种存货要逐一区分清楚分批发出的存货和期末存货的购进批号和生产批号,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作为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比较合理、准确,但这种方法的前提是需要对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以辨别其所属的收入批次。这种办法工作量繁重、成本较高、困难较大,并且很容易被用作调节利润的手段。在企业运营情况不佳、利润较低的情况下,管理人员可能采取高价售出低成本的商品来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或以相反的方法调低利润。

先进先出法是指根据先入库先发出的原则,对于发出的存货以先入库存货的单价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是先按存货的期初余额单价计算发出的存货的成本,领发完毕后,再按第一批入库的存货的单价计算,依此从前向后类推,计算发出存货和结存货的成本。此办法在通货膨胀时期销售成本偏低,从而可能导致利润虚增。

加权平均法也称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指以期初存货数量和本月购进存货数量作为权数来确定本期存货发出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这种方法实际操作中比较方便。但由于这种方法只是在期末进行一次,所以我们无法随时在账面上计入存货的结存金额,对日常存货的管理带来一定的不便。

2.2 新会计准则资产计价方法对企业盈利的影响

2007年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了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中提到了许多资产计价方法的规定。这些规定给整个企业的盈利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重新调整了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在新会计准则中,取消了后进后出的存货计价方法,企业原来使用的后进后出计价方法变更为个别计价方法、先进先出计价方法、加权平均法来计算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通货膨胀时期,由于存货的价格不断上涨,故存货成本相对较低,企业的当期利润将增加,而期末的存货成本则会增加;但如果存货的原材料的价格不断增加,那么存货成本也将增加,企业当期利润将减少,期末存货曾本则减少。

第二,借款费用将被计入存货成本。2006年2月我国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明确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包括需要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以及存货等。需长时间才能达到的可销售状态就包含了借款费用。对于那些需要花较长时期来形成存货的企业来说,将会有一些财务费用被转入到存货的成本中,这样就会造成利润表中企业的经营成果有所增加,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金额也会有所上升,于是,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总额也就相应的增加了。需要注意的是,在税法规定上,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可以作为税前损益扣除,因此我们还需关注会计与税法之间的差异调整。

第三,劳务费用将计入存货成本。在《企业会计制度》中,生产成本是指企业进行生产各种产品时所用的原材料、设备、工具、等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当余额发生在借方时,表示未完成的产品的各项成本。劳务成本则是指对外聘请的劳务所发生的成本,当余额在借方时,表示尚未发生的劳务成本。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企业已经把劳务成本计入到了存货成本中,这样使得存货成本更明确的延伸到了产品和劳务的领域。

3 固定资产折旧对企业盈利的影响

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对公司盈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按不同层面分为国家折旧政策和企业折旧政策。不同折旧政策下企业运用的具体折旧方法也有所不同,相应给企业造成的盈利影响也有所不同。具体折旧方法的应用和计算结果使每个经营阶段的折旧费用都不同,故会直接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产品的定价、收入、以及企业的应缴税款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4 结语

不同的资产计价方法会给企业盈利带来不同的影响,企业对计价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状况,并直接影响企业的积累和成长。所以选择一个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计价方法对企业在市场中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啸江.资的未来属性与资产计价——基于新会计准则的思考[J].,2007.

[2]任世驰;资产计价基础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资产的计价方法篇7

会计行业和资产评估行业是市场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性行业,会计主要提供的是有关事实判断的服务,而资产评估主要提供的是有关价值判断的服务,在这方面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在有关经济领域里面又有着很深的内在联系。

一、概念比较

(一)会计

会计是指使用专业的技术方法对一定资产的运行过程进行全方位,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把凭证作为主要依据,把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把会计信息提供给相关单位,帮助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行为。

(二)资产评估

资产评估是指相关的评估工作人员或者是评估机构,使用专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程序,把货币作为计算权益的统一尺度,在一定时点上对一定资产进行评定、估算的一种行为。

二、两者的联系

(一)主要对象都是经济主体的资产

首先来说,资产评估的概念还是在会计发展之后才提出的,所以资产评估的很多相关工作都离不开会计。我国资产评估关于评估对象的划分,是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资产分类来划定的,所以资产评估与会计在各项评估项目上的阐述口径是一样的,同称为资产。类别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等等。在物价上涨的时候,如果产权发生交易,历史成本计价不能反映出资产的现时价值,这时候就必须要通过资产评估来对资产的账面价值按照市场价值进行调整,并把资产评估的结果按照会计科目分别陈述方便社会接受。

(二)会计计价方法在资产评估中使用频繁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般来说企业都是统一用历史成本来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的。这种使用历史成本的方法称为传统计价法,其他的方法我们称为现代计价法。使用传统计价法的优势就是能够简化手续,保证客观性,并且还有原始数据保留,防止出现人为的对账面记录进行改动的情况。但是传统计价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当货币价值不稳定或者是物价波动较大的时候,历史成本无法真实的反映出经营业绩和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影响会计信息的可用性。所以,在进行资产产权交易的时候,一般采用的是现代计价方法来进行资产评估,因为在进行资产评估的时候,作为产权变动的交易价格必须是资产公允的现时价值,历史成本往往无法满足这个要求。产权交易的时候必须要使用现代计价方法对资产的现值进行更加精确的计价,但是目前资产评估中使用现代计价方法的,只有少数企业和部分产权发生变动的资产。因为现代计价方法的操作成本更高,操作的难度更大,只在少部分有需要的地方使用,比全面推广的难度要低很多。

(三)资产评估结果的作用

公司法和相关法律有明文规定,如果投资者者在进行资产投资的时候,使用的是非货币资产,那么在进行投资的时候需要进行资产评估,并根据资产投资的结果,确定投资的货币金额。而在财务处理上,公司会计入账的依据就是资产的评估结果。并且,在企业发生重组或者是兼并等产权有变动的情况下,企业重新建账、调账的依据就是资产评估结果。因此,资产评估结果对于会计计价来说有着很多帮助。

三、两者的区别

(一)不同的前提条件

会计学的资产计价发生前提是企业会计主体不发生变动,并且是处于持续经营的状态中,而且要严格遵守历史成本原则。相比而言,资产评估发生的前提条件则是产权发生变动或交易的情况下,资产计价无法真实的反映企业资产的时候。根据发生前提条件的不同,我们可以知道资产评估不能完全否定会计计价使用的历史成本原则,而且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条件下,不可随意以资产评估价值替代资产历史成本计价。如果这样替代的话,不但会破坏会计计价的严肃性,违背历史成本原则,而且会对企业的成本和收益计算产生不利影响。

(二)两者的计价原则不同

资产评估强调的是特定资产评估时点的市场价值,会计工作中资产的计价强调的是历史成本。会计具有客观性,即资产是以购买时的价格或生产时的成本减去折旧,即净历史成本计价。然而,资产评估计价的标准是可选的和可变的,即资产评估并不反映历史成本和未来价格,只是反映某一时点的重置价值、清算拍卖价值等,资产评估标准随评估目的不同、财税政策不同而进行具体选择。因此,会计计价所反映的是以往发生过的业务,而资产评估是以现在已经发生或未来将要发生的客观事实为依据,加上评估人员的职业判断及推理而计算出结果。

(三)两者的计价方法不同

资产评估需要在评估之前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在拥有详细资料的前提下,对评估实体的价值做出公允的判断。它往往需要运用供求原则、替代原则以及预期收益原则尽可能地做出符合市场要求的估价,它强调更多的是评估师的判断,这也为评估结果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会计计价则只需要用核算的方法确定资产的价值,而且这个价值往往是在原始价值的基础上得出的,虽然会与市场价值有一定的差距,但它在计价中则更为可靠。

(四)两者的工作程序不同

资产的计价方法篇8

关键词:公允价值 获取 现实来源

公允价值的含义

1989年美国高等法院对史密斯与阿迈斯一案的判例,当时法院判定投资者应允许按投资财产的公允价值,而不是按历史成本来获得公正的利润;其次195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公允价值引入无形资产的初始确认成本方面,从而在会计上正式提出了公允价值的概念;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1990年9月,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风险,美国SEC主席理查德•C•布雷盖在参议院银行、住宅、都市委员会作证时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

对公允价值具体含义的界定各个准则有不同的表述,但从实质来看大体是一致的。例如IAS中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自愿当事人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而FASB的定义是:“在自愿双方所进行的现行交易中,即不是在被迫或清算的销售中,能够购买(或发生)一项资产(或负债)或售出(或清偿)一项资产的金额”。两种定义均指出公允价值是一种以市场输入变量为参照基础的估计价格,不同点在于前者强调公平交易,而后者则提及现行交易,这两种交易的具体含义在定义中均未明确给出。后来FASB对公允价值又给出两个定义:一是公允价值是一项资产或负债在熟悉业务的、没有关联关系的、自愿的各方在当前一项交易中的价格,二是公允价值是在资产或负债的参照市场下,市场参与者在现行交易中接受一项资产或转移一项负债的价格。例如参照市场是指主体交换该资产或负债的有利的市场,可以在以下市场中加以考虑:主体从事交易的商业活动;主体交换该资产或负债最有利市场上的资产或负债的估价单位;如果资产或负债有多个市场且具有不同价格,该资产或负债为主的市场假定能代表最有利的市场。从中可以看出一条基本假设是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时是资产得到最大限度和最佳利用的;定义中的现行交易说明:在计量日之前,交易已向市场充分暴露;相关主体意欲成交,但双方可能尚未进行契约所约定的交易。因此,在计量时,只能参照资产和负债假想交易价格进行估计。公允价值不同于其他计量属性在于,它所建立的现行交易只能参照市场的当前交易价格进行估计。现行交易一般形成的是以市场输入或输出变量为基础的估计与预期价格,而没有实际价格。

公允价值获取的来源

本文认为公允价值的估计可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一级估计是指在活跃市场上有相同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信息时,所使用该报价信息所估计的公允价值;二级估计是指在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但有相似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三级估计是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个级次的优先层次是递减的,即当一级估计不可能时,才考虑二级估计,而当一、二级估计均不可能时才考虑三级估计。一级估计中参考市场是企业可以立即进入的活跃市场,优先度最高。二级市场中利用相似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估计时,应当调整相同与相似之间的差异。三级估计中的市场法是以假设市场中的价格为基准,假设市场中主体之间进行的交易是公平的,所涉及主体的行为是理性的,并且市场上交易足够活跃使所产生的交易具有代表性;收益法则是用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表示;成本法主要是指用现行成本度量而不是历史成本。归纳起来,实践中公允价值获取的现实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公开市场的活跃报价

公开市场的活跃报价涵盖了上述一二级估计以及三级估计中的市场法,一级估计中公开市场要求具有众多的市场参与者,活跃报价是通过市场机制能够表达金融商品的公允价值,它具有可观察获得、具有可验证性等特点。如果公开市场没有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而有与之相似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则可用到二级估计方法,也称为现行市价法。现行市价法是比照计量对象相同或相似资产的近期交易价格,来确定计量对象公允价值的一种估价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存在一个活跃的公开市场;二是该公开市场上有可比的资产及其交易为参照物;三是所选定的参照物的各项指标、技术参数是可收集的。通常,这类资产包括以外销为主的库存商品、产成品、可以对外销售的半成品,以及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可贴现的应收票据、准备外售的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等。其确定方法需要在一级估计的基础上根据参照物的价格调整确定,概括地说主要包括直接确定法、调整确定法和整体确定法。三级估计中的市场中活跃报价则通过假设和模拟得到。公开市场中的活跃报价作为公允价值的现实来源之一,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二级估计中的现行市价法,因为一级估计对市场的条件要求太苛刻,现实中很难找到满足条件的市场;而三级估计中用假设市场法得到的数据,其可靠性则大大降低。

(二)现值法

现值法是通过计算计量对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其公允价值的方法。资产的定义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能给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经济资源。从这个定义出发,对资产最准确的定价应该是现值法,因为一个人购买一项资产主要是为了获得未来收益,而不是过去形成这项资产所花费的代价或者现在重置这项资产的耗费。运用现值法需要计算三个基本要素:预期现金流量、折现率和折现年限,现金流量的获取主要建立在合理且有依据的假设基础上,以及在管理层已通过的最近财务预算或预测和合理增长的基础上。折现率则可以采用合同规定的报酬率或者项目确定的期望报酬率,市场折现率等。

预期现金流量的估计一般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限制现值法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原因。由于经济环境的多变,在现在某个时点预计未来几年的现金流量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需要建立在很多假设的基础之上,附带的风险很大。因此,现实中现值法主要应用于一些市场价格无法获得,也无类似资产的价格可供参考,而其所带来的现金流量及折现率可以较为客观地估计的资产负债项目。无形资产的市场价格难以获得,所以其价值一般用其所带来的未来收益,即比较使用和不使用该项无形资产的收益之差来确定。

期望现金流量法的发展拓宽了现值法的应用范围,它是一种更有效的现值计算方法。它是对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按照每期现金流量期望值乘以相应的发生概率,然后再加总的计算现值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现金流量期望值=∑现金流量×概率。这种方法的出现使应付账款、应收账款等项目的现值估计法得到推广,因为它们未来的现金流量发生时间、金额、发生概率等均基本固定,现值法应该是其公允价值最佳的获取方法。运用期望现金流量方法时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及管理层的决策方式。期望现金流量法的优点在于它将计量的重心直接放在了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和计量时所采用的各种假设上。

(三)现行成本法

现行成本法又称重置成本法,是从购买人的角度来确定计量对象公允价值的方法。由于公允价值立足于现时,因此,现行成本实际上是在计量当日重新购置或购建被计量资产所需要的成本。之所以能以现行成本法作为获取公允价值的现实来源之一,是因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潜在的投资者在决定投资某项全新的资产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都不会超过购置或购建该项资产的现行成本,如果投资对象并非全新,投资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会在投资对象全新购置或购买成本的基础上扣除各种贬值因素。

现行成本法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金融工具计量(金融负债)、资产减值测试、企业合并、融资租赁、政府补助等会计准则,它的应用范围与其内涵是紧密联系的。如上所述,现行成本是从重置资产的角度来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的,这其中隐含着一个基本假设是资产能持续使用,因为只有当计量对象能够持续使用,且在持续使用中为现有或潜在的所有者和控制者带来经济利益,资产的重置成本才能为潜在的投资者和市场承认和接受,若不能持续使用,重置该项资产将变得毫无意义。这样在计量对象的性质方面,适用于一些不能外售或变现的资产项目;在计量对象的用途方面,主要适用于一些自用为主,不准备外售或变现的资产项目;在计量对象所适合的计量属性方面,现行成本法还适用于虽然准备外售或变现,但其取得成本更能体现其真实价值的资产项目。若以现行市价对这些项目进行计价,会夸大其本身的价值,因为这些资产尚未销售;在估价方法方面,计量对象必须可以再生或可以复制,计量对象的实体特征、内部结构及其功能必须与假设的重置全新资产具有可比性,否则不能采用现行成本法。总之,对于未来使用中逐步转移其价值的在用资产来说,现行成本是唯一合理的公允价值获取方法。

现行成本的具体确定方法有具体分析法、功能价值法、功能指数法、物价指数法、统计分析法和回归直线法等方法,这些方法都是现行资产评估中通用的重置成本获取方法。在此基础上,可结合会计估计的特点,总结归纳出现行成本确定的三种方法:成本替代法、购买价格法和回收净额法。成本替代法是指在经济坏境相对稳定、物价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直接以计量对象的历史成本或账面价值来代替现行成本的方法。购买价格法又称具体分析法,它是利用现行购买价格直接估算计量对象的现行成本。回收净额法是根据资产负债的现行市价(售卖价格)扣除相关税费来倒挤现行成本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资产的计价方法篇9

一、所有者权益价值类型及计量方法

所有者权益是指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应享的剩余利益,即一个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所拥有或可控制的具有未来经济利益资源的净额,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目前,主要运用的会计计量模式主要有四种:

1.历史成本法体现资产的属性是资产投入价值。即过去形成资产投入的成本或者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其对应的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属性也是投入价值,即反映投资者过去在不同时点上累计的投入资本。

2.重置成本法计量模式表现出资产的属性是资产重置价值。即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其对应的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属性是重置价值,即在现时购买相同的所有者权益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价值。

3.公允价值计量法体现资产属性是资产交换价值。即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其对应的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属性是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格。

4.在现值计量模式下,资产的属性体现是资产在用价值。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其对应的所有者权益价值属性是其内在价值即投资价值。可见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在影响资产、负债的价值同时,也会影响所有者权益的价值,选择恰当的计量模式来计量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就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真实价值,还决定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用。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所有者权益的价值计量

在名义货币发生变化的今天,随着社会生产率大幅提高,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弊端已日益显现,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使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严重失真,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已越发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财务报告目标的改变,报告使用者越来越关注会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效,以有助于评价与决策,越来越凸显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越性、必要性,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下,会计要素是按照同一时点市场价格计量即会计要素在不同时点具有不同的价值,在不同一时点不具有可加性、可比性,使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市价存在差异,即

资产市价-资产账面价值=资产的价值变动

资本市价-资本的账面价值=资本的价值变动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所有者权益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将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视为利得或损失计入利润,反映在所有者权益当中。将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视为所有者权益价值变动,并作为所有者权益的现行价格,即形成会计等式:

资产市价=负债市价+所有者权益市价

实际中发现会计所反映的现时所有者权益价值并不是该时点的股权市场价格,对上市公司而言,该时点的股权价值即股票的市价,非上市公司而言,要采用技术评估的方法,确认所有者权益的真实价值,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所反映的所有者权益价值会计信息并不真实、有用,使投资者无法进行评判、决策。仔细分析发现,采用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反映的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属性既不是投入成本价值,也不是重置成本价值、交换价值、更不是在用价值,它反映价值是介于在历史成本与市场价值之间的价值,显然不符合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属性的特点,使价值属性与计量模式之间没有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会导致其反映的会计信息失真。

根据资产的定义最恰当的计量属性应该是现值计量方法,反映是资产在用价值即内在价值或投资价值,对应的股权价值也应是在用价值,其体现的计量方法也应该是现值计量方法。只有在无法采用现值计量的情况下或者可以采用但受未来不确定性因素较大时,退而次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计要素的市场价值,这样使会计要素的账面价值与市价之间存在差异,产生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变动这一新的会计要素,这一价值变动不应该对股权价值产生影响。

所有者权益代表了股东的权益,由于其不同的价值属性,采用的计量方法就不同,产生了很大的价值差异,根据价值属性选择恰当的方法计量所有者权益价值尤为关键,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由于所有者权益的属性与计量模式之间存在逻辑上的缺陷,应当予以修正,以真实、准确反映所有者权益的真实价值。

资产的计价方法篇10

一、评估价值与货币的时间价值 中国

评估价值是根据特定目的,按照法定程度,应用科学方法,通过对被评估资产进行全面分析和评定估算,以货币为单位而核定的资产现时价格。它与资产的原值、净值不同,也与资产的市场价格不同,它是评估人员根据评估的特定目的,运用所掌握的有关资料,对被评估资产的现时价值所作的一种评定估算。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推理性。如对某一企业资产进行评估时,需根据该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行业发展情况及市场环境,对该企业的未来收益进行预测、推算,再依照一定的方法确定被评估企业价值。又如用市场法评估某一资产时,在市场上寻求具有可比性的参照物,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推算这些异同因素对价值的影响,从而确定该资产的评估值。2.变现性。资产都具有变现的能力和特性,但在市场条件下,变现方法不同。其变现价格也不同,相同资产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因评估目的不同,其评估价值也不同。3.时空性。所谓时空性是指评估价值受时间、空间因素的影响,这要从资产本身或市场条件受时空因素的影响来考虑。由于时间变迁,所处地区不同,市场环境不同,资产在获利能力、市场价格上也不同,在用市场法进行评估时,时空因素的影响特别明显,由于这一特性,评估时要确定评估基准日,评估结果亦有时效性。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资金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时间价值原理正确的揭示了不同时点上资金时间的换算关系。货币时间价值理论是资产评估中计算资产现行市价的重要理论,其基本思想对资产评估结果有重要影响。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的基本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把一定数量的货币存放在银行时,经过一段时间。可以取出比原来多出一些的货币,这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又叫资金的时间价值(thetimevalueofcapital)。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就是货币在银行的存放可以带来利息。又如,将资金运用于公司的经营活动可以获得利润,将资金用于对外投资可以获得投资收益等等。这种由于资金运用实现的利息、利润或投资收益就表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的运用需要一定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资金不断周转使用,时间价值不断增加。由于货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时间价值,所以同量的货币资金在不同的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今天的100元和一年后的100元是不等值的(前者大于后者),在进行价值对比时,必须将不同时间的资金折算为同一时间后才能进行大小的比较。货币的时间价值一般用现值和终值两个概念来表示不同时期的价值。现值(present value)是指资金现在的价值,又称本金。终值(finai value)是指资金经过若干时期后包括本金和时间价值在内的未来价值,又称本利和。进行现值和终值的换算,有单利(single rate)和复利(compound rate)两种方法,因此有单利终值与单利现值、复利终值与复利现值之称。复利就是不仅本金要计算利息,本金所生的利息在下期也要加入本金一起计算利息,即通常所说的“利滚利”。复利终(finalvalueofcompoundrate)是指一定数量的本金在一定的利率下按照复利的方法计算出的若干时期以后的本金与利息之和。

二、货币时间价值理论对选择资产评估方法的启示

目前国际上采用较多的资产评估方法有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三种。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资产评估范畴中。其中收益法最能体现货币的时间价值。

众所周知,一宗资产为其持有人带来的收益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一定时期内连续不断地为持有人带来收益。如企业的机器设备、厂房无形资产等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在为企业带来收益。资产持有人总是希望自已持有的资产能够具有较高的收益率、较强的流动性和较高的安全性,从而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收益性一般用资产的平均收益率来衡量,平均收益率越高,资产的收益性越好;流动性通常用资产变现的速度与变现中的损失大小来衡量,变现速度越快且变现中的损失越小,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强;安全性则用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来衡量,可能性越小,资产的安全性就越高。当流动性和安全性既定时,资产的价值将主要取决于其收益率的高低。按照货币时间价值理论,获得不同时点上的相同数量的收益,其价值是不同的。这一基本思想告诉我们,如果采用收益现值法评估,就必须首先将不同时点上的一系列收益分别进行折现处理,然后再加总,而不能将资产创造的收益流简单相加。总之,凡是采用收益现值法对不同资产进行评估,都必然要涉及货币收益的时间价值问题,因此都应该按照上述折现原理对资产为其持有人带来的收益流进行折现,折现后的价值就是被评估资产的现行市价。由于长期资产时效性较长,采用收益法对其进行评估最能体现其真实价值。

三、货币时间价值在长期资产评估中的应用

新会计准则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长期资产的评估中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使得资产确认的可靠程度和相关性进一步加强,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一)货币时间价值在长期投资评估中的应用

新准则中规定确定持有到期投资初始成本时,就应当计算确定其实际利率,并按实际利率进行持有到期投资资产的溢价或折价的摊销及投资收益的确认。这种按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确定投资收益,充分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因为,企业持有到期投资(比如购买企业长期债券)的未来现金流入量是按票面利率计算的每期的利息和到期的本金,按照前述资产价值的确定原则,这些现金流入量的贴现之和应该等于企业投资该项资产的初始成本(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和相关费用之和),这也是企业利用收益法评估该项资产的评估价值。从财务的观点考虑,企业持有到期投资所获得的实际收益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根据这一思路计算出来的实际利率,并确定投资的收益体现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二)货币时间价值在融资租赁资产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转贴于中国

新会计准则规定,承租人确定的融资租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将最低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如果以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作为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就是认为现在所取得的融资租人的固定资产价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每期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之和,而不是日后不同时点还本付息金额之和(最低租赁付款额)。这样处理充分考虑了货币时间的价值,如果目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最低付款额的现值,按照谨慎性原则就以公允价值作为固定资产的评估价值并据以入账。  (三)货币时间价值在评估盘盈和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价值中的应用 中国

接受捐赠方确定的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证,则按凭证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此时不涉及货币的时间价值问题;如果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证,可利用市场化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活跃市场估计价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该项资产的评估价值,此时也不涉及货币的时间价值;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则应采用收益法按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评估价值并据以入账,此时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

盘盈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评估确定与此类似,即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同类或类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入账。

(四)货币时间价值在固定资产折旧中的应用

固定资产的价值是通过折旧的形式逐期转化为成本或费用的,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取决于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和固定资产的预计残值三个因素。因此对于这三个因素是否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影响了固定资产价值的可靠性。前面讨论了在固定资产初始价值中如何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下面我们分别分析如何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残值确定中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1.现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中体现货币时间价值。现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主要有直线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从会计处理方法本身看都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但新准则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上允许企业按照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这样使企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有了比较大的空间。如果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企业在前期多提折旧额而后期少提折旧额。虽然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额的总和扣除残值都等于固定的初始成本,但从财务的角度来讲,周定资产每期的折旧额是现金的流入量,企业如果采用加速折旧法前期流人的现金流量大于同期按直线折旧法确定的折旧额现金流量,那么加速折旧法的折旧额所产生的现金流入量的总现值大于直线折旧法现金流入量的总现值。所以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会计处理从财务的角度分析由于货币的时间价值的作用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现金流量。

2.新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所体现的货币时间价值。另外一种将货币时间价值直接应用到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中的方法原理:由于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是企业的现金流入量,是对固定资产价值的补偿。因此固定资产每期计提折旧额的现值之和应等于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所以可以将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看作年金,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值-预计残值的现值=各年折旧额现值之和”确定每年计提的折旧额。较加速折旧法,这一方法更能直接体现货币时间价值,使得折旧额能真正起到补充固定资产价值的作用。

由此可见,采用不同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其评估结果有一定区别。

3.预计净残值的确定所体现的货币时间价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是折旧额的影响因素之一,关系到每期折旧额。新会计准则规定: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这一定义强调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其金额应为其折现值。

在长期资产评估中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一方面能使得资产评估价值更能反映它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由于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后进行贴现所计算的资产价值一般低于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所计算的资产价值。所以也符合谨慎性原则。

参考文献:

[1]任华,王玉萍,张弘,浅谈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投资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7(02)

[2]牛海霞,关于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的探讨,现代商业,2009(33)

[3]刘晓梅,在企业投资决策中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9)

[4]夏萍,小议货币时间价值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06)

资产的计价方法篇11

我国所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指出交易的公平在于交易双方应当都是持续经营的企业,经营规模不会有较大程度的缩减,或者是在不利于自身的条件下仍然会坚持交易的正常进行。公允价值的定义根据机构的不同各有其特点和重点,但是都反映了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公允价值形成于双方自愿交易基础上的公平交易;二是公允价值计量对象的全面性,体现在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上;三是都有公允价值形成的有利条件。公允价值着重强调的是公开、公平的原则,面向市场,对外开放,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借鉴国际的财务会计准则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的情况下制定的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财务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评估是价值的实现条件,强调的是为达到某一结果的过程的一种技术形式。公允价值的评估技术所采用的计量标准与资产计量的属性都有着相同的特点,即都可以采用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重置成本等的现值。尤其是随着会计计量方式的转变,由过去主要依赖于历史成本逐步过渡到公允价值之后,计量标准与资产计量之间的关系也将深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资产计量与资产评估可以统一于公允价值的评估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的评估技术是交易双方在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上全面的一种公平交易的科学合理的方式。

二、公允价值评估技术特点

(一)公允价值计量层级与获取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 对于会计核算对象来说,如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租赁和套期保值等,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相对于其他的计量方式明显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公允价值评估技术也必须面向市场,从市场得到的信息分析问题,不要把企业内部的估计和假设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

公允价值计量层级反应的是变量的优先选择次序,也就是计量时的优先等级,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变量之间的关系来获取公允价值,这就需要获取技术的支持。公允价值的计量就需要通过与特定环境相适应的并且可以获取较为准确的信息的估价技术。从图1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计量层级和估价方法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二)公允价值评估技术及方法 (1)市场法。市场法强调的是价值的对等性,是一项资产或负债的替代品的市场价格等值。公允价值中的市场价值是资产评估中最为典型的计量方式,通过被计量的资产或者是负债与市场上的同类的交易情况进行对比,与此同时根据市场反应的信息必要时进行适当的结构调整,以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其运用的条件是:一是要明确价格可比的对象和目标;二是形成评估对象和目标之间联系因素,为两者之间的对比创造条件;三是调整在对比中发现的问题;四是通过分析定评估结果。市场法评估资产须选择与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之间存在一定的对等关系的交易条款或是交易条件作为参照物。在不受外来因素影响的条件下,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和参照物之间应该是完全对等的关系。但在现实的情况下是很难达到完全的对等的,须适当调整以满足市场评估的可靠性。

当在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较有利的活跃市场的条件下,通过市场法进行资产评估的公开标价是公允价值的最有效地证据。其中,所谓的活跃市场是指必须满足这几点条件的市场:一是从事市场交易中项目的性质具有相同的特性;二是买卖的双方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存在的普遍性;三是价格具有公开的特性。根据市场法的新要求及固有的特点,在债务的变动中涉及到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可以根据市场法进行评估。

(2)期望现金流量法。期望现金流量法是在计量对象现金流量的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估算未来现金流量情况的期望值来得到现值的计算方法,期望中的现金流量是通过计量对象所反映的情况得到的数据,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就其本质来说,公允价值它反映的是资产内在价值的计量属性。在资产价值评估中,“内在价值”的观念尤为重要,也就是资产在它存续期间所能产生的现金流量折现值。对于资产内在价值来说,资产是能够带来未来收益的经济资源,所以另一种表达方式就是从发展的角度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其内在价值的职能就是它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创造未来经济收益的能力,未来现金流量也常常用来反映未来经济收益的情况。同时,也为了使不同时点之间的现金流量形成具有对比的条件,通过数据的分析统一为现值,对公允价值评估的表达式为:

P=■■,E=∑Ri·Vi。

E为期望现金流量;r 表示折现率;n 表示收益期限;Ri表示的是第 i 种现金流量值可能出现的概率; Vi表示的是第 i 种现金流量的可能取值情况。其中∑Ri=1,且0≤Ri≤1。

期望现金流量法是一种较为广泛的公允价值方法。只要满足计量对象的未来现金流量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估算出来,并且有一个能与其现金流量相匹配的折现效率,那么,期望现金流量这一方法就适合于任何项目的公允价值的运用。

从公允价值的角度分析来期望现金流量法,对于具有未来获利能力的资产来说,进行公允价值评估都是可行的方式。

(3)期权定价法。期权通常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其属性,是一种在金融市场中诞生的一个新的名词。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会计准则第133号文件《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的会计处理》中指出:“公允价值是计量金融工具最有效的计量属性,对衍生工具来说则是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我国所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对于金融工具初始化确认和计量及后续的计量等都应把公允价值作为其参考的标准,其本质就是要求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在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或负债采用,为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提供较为可靠地依据。

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采用布莱克—舒尔斯期权定价模型来实现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评估较为可行。公式为:

C=SN(d1)-Xe-rtN(d2)其中 :

d1=ln(S/X)2+(r+0.5?滓2)t÷?滓■,d2=d1-?滓■

公式中的C 为看涨期权价格;S 为标的资产初始价格;X 为执行价格;N(d1)、N(d2)分别是 d1、d2的标准正态函数值;r 是连续复利计算无风险利率;σ代表的是资产价格波动的标准差;t 为时间,表示的是距期权到期的时间段。

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评估不仅适用于期权定价法,而且,对于新的高科技成果的应用,同时也存在部分领域的设备更新方面的问题,无形资产具有投资不易于把握,所以对于投资、高科技企业并购等方面涉及到无形资产公允价值评估,可以参考期权定价模型的方式来分析解决。

三、公允价值与评估技术的联系

(一)新准则有关公允价值的规定 我国的新会计准是根据交易双方在资产交易市场上的活跃程度来确定的,按照市场活跃程度可将公允价值的运用划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交易主体的活跃性,此时应当把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来应用于市场交易;第二层就资产本身而言,不存在活跃市场,但是在类似的资产中存在较为活跃市场,这时公允价值的基础应当以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来确定;第三,对于交易主体较为稳固,不存在交易价格的资产可比的活跃市场时,应当通过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

(二)评估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服务 在《资产评估价值类型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中的第21条明确规定了资产评估师得注册需要通过财务报告做为当前的资产评估业务,应当对会计准则及会计计量的基本概念和要求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之上选择恰当价值的类型及定义。在会计准则计量属性规定的条件下,一般来说公允价值就等同于会计准则指导意见下的市场价值;从公允价值的评估角度分析,会计准则涉及的公允价值与处置费用之差、现值或者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资产预计现值可以理解为于此相对应的市场价值之外的其他价值类型。

从《资产评估价值类型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中,通过“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业务”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评估可以服务于公允价值,其影响的因素就在于公允价值在会计实践中运用计量存在较大的困难,而且难以把握。从新准则在公允价值中运用的角度分析,公允价值的计量主要是通过估计的方式,新准则则是在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中产生,所以对公允价值的评估则需要上面的三个层次,其中,第三层次中只能采用估值技术来评估公允价值在资产评估中的发展是最成熟的,因此在涉及到公允价值的计算中,可以通过会计评估领域的价值为公允价值计量服务,来实现会计计量的准确性。

四、新评估体系中公允价值应用比较

(一)长期资产计量中公允价值应用比较 除了金融工具以外的长期资产在传统的环境中是按照历史成本估算计量且考虑到资产的时期的变更性及减值的影响因素外,从近年的公允价值发展模式中也可以看出有向长期资产会计处理发展趋势。下面就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会计处理应用作简要分析。

(1)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应用比较。

第一,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和生物资产准则。投资性房地产其目的就是为了在投资中赚取资本增值的一种手段,但是用于管理目的的房地产或是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以及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销售的房地产并没有参与资本的赚取或是买卖活动。生物资产指的是具有生命的个体或集体,生物资产会计则在一定的程度上为公允价值创造了有利条件,给公允价值评估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对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的市场发展状况,企业会计准则分别制定了CAS3和CASS用于应对会计的处理,根据国情不同,在美国就不存在专门为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而设立的综合会计准则。

第二,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领域会计处理中公允价值的应用。一是CAS中公允价值的应用。CAS3和CASS中都要求对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的报告主体按照历史成本模式进行计量。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来说,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和生物资产有较为广阔的市场,而且这方面的市场也较为活跃;(2)投资市场具有指导性企业可以根据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获得的信息应用到其他的地方,指导同类相似于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等信息,从而给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中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二是在IFRS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在IAS40的报告主体被初始确认之后,投资性房地产通过公允价值模式进行会计处理,这就要求在投资性房地产中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及相关的收益或是损失在会计损益表中得到确认。而对于IAS41的要求,在公允价值无法得到较为可靠计量的情况下,生物资产应该按其公允价值减去在估计中的销售时所长生的费用并在初始确认和各个资产负债表日内完成计量。

在IAS40和IAS41中赋予了公允价值一个假定,一个也许并不成立的假设,公允价值的主体将能够在持续的基础上可靠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然而,在特殊的情况下,当投资的主体首次取得投资性房地产或是在主体的用途有变更时,主体将无法对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公允价值评估进行确定。但是像这样只有可比的市场交易情况是不会频繁的发生的,只有在公允价值例如折现的现金流量预测中可靠地评估无法失效的状况下才会产生。在本准则假设的条件下,能够可靠地计量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但是这只是在假设的条件下才会产生可靠的公允价值计量,然而初始确认生物资产时,是无法取得其市场价格的,很明显,公允价值的其他的评估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可靠,并不能为公允价值的评估提供有力的证明,所以假设的情况无法成立。

第三,公允价值应用的比较。虽然在CAS和IFRS中都对公允价值应用于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领域的应用没有反对的态度,但是从具体的应用角度分析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分歧:首先,IFRS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要明显的低于CAS中的规定,在CAS中强调的是确凿证据证明对于公允价值可靠条件的必要性。但是在IFRS中,对公允价值模式的采用只是要求在没有证据表明在初始确认时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而没有严格规定公允价值可靠计量必须要活跃的市场作为前提条件。所以,在其他的估价方式中也可以接受公允价值所提供的信息。其次,在公允价值运用的模式不 同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应对,CAS相对来说偏向于成本模式。IFRS则倾向于公允价值模式,如果对公允价值的计量主体有较为准确的信息,那么就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2)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关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会计准则,在IFRS中与此相对应的分别是IAS16准则和IAS38准则。在CAS4和CAS6中计量模式是按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成本模式而进行的后续计量,是通过初始确认金额与减值后的金额之差来计量的,所以在后续计量中对于公允价值来说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公允价值的应用情况。IAS16和IAS38中都没有要求规定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后续计量中的估价模式定位,这就意味着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后续计量中可以采用重估价模式,重估价模式是指在公允价值与减值后的余额的差值,即是在确认为资产之后,假如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得到可靠有效地计量,那么其账面金额就应该是重估金额。IASB给重估价的定义是资产在重估日的新起点计量,其目的就是为了按照公允价值在重估日对资产进行计量,已达到公允价值的评估。因此准则中对于重估应有必要保证运行的常态化,以确保其账面价值对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较为新的可靠的信息不至于该项资产的价值间距的扩大。

(二)长期负债的公允价值:以养老金为例 通过IFRS、CAS以及美国GAAP中养老金规定的相关准则,面对我国的实际国情,并没有提出关于收益计划离职后的福利负债计量的问题,只是对短期和传统的职工薪酬的会计做处理。

(1)退休后福利计划。关于退休后雇员福利计划从理论上讲可以划分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两种类型。相对于设定收益计划来说,设定提存计划的会计处理较为简单,报告主体的义务取决于提存的金额;而设定收益计划是资产负债表上确认负债金额,是以下各项目的总计净额:一是资产负债表日设定受益义务的现值;二是未予确认的无损失的任何精算利润所得;三是尚未确认的服务多花费的成本;四是履行义务的计划资产。

(2)设定福利负债的计量方法。对于设定福利负债的计量方法,最理想的计划负债是同计划资产一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是由于活跃市场的要求较为严格,而满足条件的市场又极为有限,所以其公允价值则需要通过估价方法的验证。有预期福利法和应计福利法两种方法可设立福利负债的估价,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对货币时间价值的处理的方式的不同。预期福利法强调的是所有应计利息平均性,要求成本在雇员服务期内平均分摊,所以在预期福利法之下无法反映负债的公允价值,产生的负债只是成本分配的结果。在应计福利法之下,在雇员服务期间按照正常方法对该折价进行摊销,在每个雇员服务期间对未折现成本产生的负债进行折现,按照这样的计量方式,随着雇员临近退休,成本折现的影响会减轻,所以雇员服务期后期成本肯定会远远高于早期的雇员服务成本。IAS19和SEAS87中所采用会计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都与应计福利法相同。

IAS19的折现率是通过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场收益率来确定的,但是折现率的使用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义务都可以进行,他是不允许采用短期折现率对长期义务进行折现,折现率反映的是在资产负债表日范围内的市场收益率,所以他所参照的债券预期期限和该义务的预期期限应该达到相互一致。对于SFAS87来说它所采用的是实际结算利率的折现率,其实际结算利率可能是高质量投资的收益率或者是用作实现债务中的有效清算年金合同的利率。这些收益率作为新的市场收益率的替代产品,在其适用的阶段有可能会造成现值计量的结果与公允价值计量目标的相互冲突,然而这也是正常的现象,新的事物的发展总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市场的认可阶段。

(3)养老金负债计量的评论。受益计划的计量方式对于公允价值在长期的负债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是长期负债体系的活跃市场的获取上存在较大的困难,所以,IAS19和SFAS87都强调应用专业精算人员服务的重要性,使市场参与者对负债评价更加全面。其次,养老金负债的公允价值在现值技术估计的理论运用上道路曲折,原因是没有体现债务人的信用状况,反映的只是报告主体应承担的义务。

(三)特殊业务:企业合并中的公允价值应用 对企业合并行为,各国各机构都制定了相关的企业合并的会计准则。CAS20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两种类型, 其依据主要是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所受到的控制情况而划分的。CASZO中对于不是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则要求通过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购买方在购买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的合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必要的义务,把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范围之内。当所取得的被购买方的各项资产在有保障的前提下,并且公允价值也能够得到可靠的计量,此时应当照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单独予以确定企业合并的情况。

IFRS3和SFAS141和CAS20不同,他对企业不是根据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所受到的控制情况而划分的,所以就没有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之分,只是要求按照购买法来处理。新准则的规定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产权交易市场还在一个发展阶段,公允价值条件难以满足。

(四)公允价值在非金融工具中应用比较 在长期负债和长期资产中与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相比,公允价值在非金融工具中的应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应用范围的差别。IASB极力倡导公允价值,并将公允价值领域应用覆盖到资产和负债的长期计量之中,以公允价值的模式向报告的主体提供公允价值的相关信息。我国在非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应用上坚持以历史成本为主、公允价值为辅的会计模式。而美国GAAP则不承认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模式,以及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重估价模式也持否定的态度。

(2)应用要求的差别。非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对于新准则体系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在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的则中,要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就必须有活跃的市场价格,在企业合并中,购买法的运用条件必须是在非同一控制下进行的,通过公允价值计量所取得的购买才可以判断资产和负债,这种规则上的不同,并不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上的会计准则本质上的不同。

(3)非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中尚有一些未解决的难点。我国在非金融工具 的公允价值运用上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我国现行相关法律的不够完善,没有设定收益计划等方面的会计准则,所以新准则没有涉及到长期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从FASB和IASB对设定受益计划方案负债的计量的情况可以看长期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阶段。

资产的计价方法篇12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6.2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6-47-03

一、资产评估与会计计价内涵

(一)资产评估的内涵及特点

资产评估就是对资产重新估价的过程,是一种动态性、市场化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其评定价格是某一时点的价格,也是一种模拟价格。资产评估具有市场性、公正性、专业性、咨询性的特点。

(二)会计计价的内涵及特点

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目标,采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阶段,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即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以会计凭证为依据以及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和综合性。

二、资产评估与会计的联系

(一)会计信息是资产评估的重要依据

在进行资产评估的过程中经常会利用并参考会计信息,包括会计数据和会计方法。评估人员无论采用何种评估方法,会计信息都是资产评估专业人员进行资产评估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同时会计信息的质量还对资产评估的质量有重要影响。

(二)都以经济主体的资产为主要对象

资产评估的发展起源于会计,其许多概念源自于会计,其很多工作也与会计密切相关。资产评估对象的分类是依据财务会计制度对资产的分类划分的,资产评估在评估项目方面的阐述口径与会计也是非常一致的。

(三)现代会计计量方法在资产评估中得到大量运用

资产计价方法有历史成本法、现行市价法、重置成本法等多种方法。其中:历史成本法是最传统的计价法,其他方法简称现代计价法。分析其特点,历史成本法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长期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的会计准则中都规定非货币性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价。但现在通货膨胀变得非常严重,大大动摇了会计关于币值不变的假定,历史成本法的弊端就自然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虽然在理论上现代计价法能更好地反映出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当期经营成果,但由于多种原因,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目前在会计实务中现代计价法还行不通。但是,在发生产权交易、变动时,必须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交易的依据,因为历史成本不能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只有采用现代会计计量法,引入公允价值才能反映资产在交易时点的现实价值。

三、资产评估与会计计价的区别

(一)假设前提条件不同

资产评估中的基本假设是持续使用假设、公开市场假设和清算假设;会计的基本前提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会计须同时满足四个基本假设,而资产评估只满足其中一个假设即可。

(二)目的不同

会计中的资产计价是就资产而论资产,是货币能够客观的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量,资产计价的目的是为投资者、债权人和经营管理者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资产评估是就资产论效益,资产评估价值反映资产的效用,并以此作为取得收入或确定在新的组织、实体中权益的依据。资产评估的结果则是为资产的交易或者投资提供了公平的价值尺度。

(三)二者所指对象的范围不同

资产评估中所指资产,是指为特定主体拥有和控制的能为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会计计价中的资产是指为经济主体拥有和控制的、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比如:资产评估可以对一些自创形成的无形资产进行评估,但会计工作中,只有在企业重组时才能对自创无形资产予以确认。此外,会计计价将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等也作为资产,而在资产评估中,只是以能够为特定主体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为评判标准,这样,一些无用的待摊费用、过时的设备的价值为零或者只有残值。

(四)二者的计价基础不同

资产评估得到的是评估时点的市场价值,在会计中资产计价依据的是历史成本。时点不同,资产评估的价值也会不同,而会计上账面原值不会改变。就资产评估而言,大多采用现形市价法。现在,物价水平波动很大,时间越长,历史成本与现行市价间的差距就越大。专业人员须了解所评估的资产的市场价值。对于会计计价而言,则更多是考虑历史成本。

(五)二者的计价方法不同

在评估之前,资产评估专业人员需要收集被评估资产各方面的信息,在获得详尽资料的前提下,对被评估实体价值再作出相应的判断。在评估过程中,往往要根据评估原则,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进行估价,它更多的强调评估师的判断,这也带来评估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会计计价则简单得多,只需要在原始账面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核算即可确定资产的价值,而且这个价值往往是直接计算得出的,与市场价值存在一定差距,但在计价中也非常可靠。

(六)二者的程序不同

会计计价有较固定的程序和准则,根据相关法规和会计准则,即使是对不同人员,如果是同样的工作,能够得到一致的结果;而资产评估就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自由度,对同样一项资产的评估,不同的人,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评估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差异,这就要求资产评估专业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谨守职业操守,为客户和信息使用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利用资产评估更好地服务于会计工作

(一)改变会计报告格式,实行会计报表表内信息与表外资料披露相结合

按照我国目前的相关规定,除上市公司在发行股票或者发生交易行为时需公布其资产评估及账项调整的资料外,有关资产变动、物价波动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未纳入会计报表信息的范围。但是根据相关规定,要求会计报表附注中对企业会计报表中未能列示的重大的信息必须予以披露。根据以上的分析,会计报表无法提供企业真实的价值等方面的信息,所以,笔者认为,应该改进相关会计准则,用资产评估报告对现有会计报表的不足进行修正,即改变会计报表格式,实行会计报表表内信息与表外资料披露相结合。这样,表内信息就反应传统的会计方面的信息,表外信息反映资产的评估价值,既不随意调整账面价值,又让报告使用者全面了解资产的价值。达到资产评估和会计计价的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让会计报告尽可能给报告使用者提供最充分且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信息。

(二)在会计计价中,进行财产清查时资产评估往往必不可少

按照相关财务制度,会计计价中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财产清查,并根据清查结果进行账务调整。对于盘盈的实物资产,需要对进行资产评估确定其现实价值,以资产评估结果入账,这个时候资产评估就是必不可少的。

(三)在对外投资中,资产评估定价是会计计价的基础和前提

企业对外以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投资,如果以账面价值直接计入被投资企业,实物资产往往价值非常低,有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为0,为什么?投入研发的费用直接被分摊作为以前的费用了,账面价值没有反映,就算反映也只是成本,一些专利等无形资产,其实际价值可能比投入部分上涨了几十倍或者上百倍,必须要进行资产评估确定其价值,并根据评估结果入账,这是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

(三)尽快制定财务报告利用资产评估结果的相关准则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已于2007年颁布了《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指南(试行)》,在实际工作中,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报告越来越多。曾经有一个上市公司公布了一项土地资产账面价值为5000多万元,但在财务报告时点的实际评估价值达到3亿元,而企业在账面上一直以历史成本记录,没有进行调整,本次评估结果公布后立刻引起股价连续多个涨停。这充分体现了资产评估对财务报表的修正作用。当然会计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也提到了很多,财政部在很多文件中也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但财务报告如何使用资产评估结果进行修正?关于这方面的具体操作性的准则还非常欠缺。需要有关部门尽快制定更具可操作性和更加细化的具体准则。

(四)评估界与会计界的协调发展势在必行

资产评估与会计尽管在遵循的理论、工作程序和方法上有各自的特点,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与资产评估的联系已经变得更加紧密,二者既相互依存,又需要相互合作和支持,达到共同更好的发展。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会计需要学习和研究资产评估,包括评估技术,并及时向资产评估界寻求技术支持;反过来,新会计准则也给资产评估界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比如,由于物价波动比较大,注册会计师在编制报表提取减值准备时,仅凭账面历史价值无法准确的进行减值准备的测算,需要借助资产评估师了解资产的现值。当然,资产评估行业要更好地服务于财务报告,这也对资产评估师提出了要求:注册资产评估师要抓紧学习并掌握新会计准则,研究和掌握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的具体规范和技术要领。随着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会计报表披露资产现值需求的提高,资产评估必将更好地为会计服务,财务报告也将为报告使用者提供更丰富、更充分、更准确的信息资料。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评估界与会计界的协调与合作,实现评估界与会计界的有效互动,促进各行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杰.会计视角下的资产评估[J].商业经济,2011,(11).

[2] 刘萍、徐泓.资产评估会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