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语言特点合集12篇

时间:2023-07-23 08:22:31

公文语言特点

公文语言特点篇1

准确指语言真实确切,无虚假错漏,褒贬得当,语意明确,符合实际。公文是用来指导工作、反映情况和处理问题的,必须强调语言准确,避免产生任何歧义。但有时公文中也需要使用某种模糊语言,如基本、几乎、不少、绝大多数等,在一定情况下适当运用此类模糊语言,不但不会造成文意的模糊,而且恰恰能够达到准确表达文义的效果。比如,“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里用“基本解决”比用百分比的表达效果更强。

朴实指语言平直自然,是非清楚,明白流畅,通俗易懂。公文的着力点应放在说明问题和讲清道理上,注重以理服人,因此,公文语言要实在、质朴、平易。叙事求实,论理有据,不夸张,不掩饰,不追求词句的华丽。当然,强调公文语言的朴实,绝不是说公文的语言不要求生动。公文也要尽可能写得生动些,但这要根据公文的特点恰当处理,不能硬搬文艺作品的语言。

精练指语言简明扼要,精当不繁,服从行文目的及表现主题的需要,当详则详,当略则略。公文的语言必须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当然也要注意不要由于片面追求简练,而使文义不能得到完整、准确的表达。

严谨指语言含义确切,文句严谨,细致周密,分寸得当,忌模糊含混、语意多歧。公文是一种实用文体,它是在公务活动中进行交际、传递信息的文书。公文写作与一般性文章写作有明显的区别,它不需要繁复的细节描写和深入细致的刻画,也不能抒发个人的情感,要求用规范、严谨的语言去表述事实、传达信息。

规范指语句不仅合乎语法及逻辑原则,而且要合乎公务活动的特殊规范性要求。公文要遵守语法规则,使用规范化语言,用词要符合行文的语体风格。要使用书面语言,不用口语、方言。公文起草中必须十分重视语法和修辞问题,要在这方面认真下功夫,做到字斟句酌。现在社会上存在用语、用字不规范的现象,要防止这种现象在公文语言中出现。

公文语言特点篇2

公文语体,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在公务活动中,为适应政务管理和事务交往目的而形成的一系列语言特点。公文的语言特点具体表现为准确性、简明性、庄重性和平实性。我们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接触公文的机会少,缺乏对公文文体的感性认识,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不能适应实际写作的需要。因此,学生在初学公文时,往往会遇到表达不“得体”的写作障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体把握能力呢?

一.认清文种的性质

公文的文种不同,其所发挥的现实效用也各不相同,因而也表现出不同的写作要求和相应的语言运用特点。比如,命令和决定都是指挥性公文,命令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强制性和约束力,要求受文机关和人员无条件地严格遵照执行,因而语言高度准确、简约,语气坚决果断,风格严肃庄重。写作时一般不作解释、说明和说理,而是用较多的祈使语言,直截了当地提出执行要求。决定常常用于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安排,也要求受文单位严格执行,具有行文严肃、用语严谨的语言表达特点。与命令不同的是,决定多用概括性的叙述,更侧重于议论性和说明性语言,语气也稍弱一些。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文种的性质特点和写作要求,从而准确有效地表达公文意图。

二.明确制文目的

写作者在草拟公文时首要任务就是要吃透领导或机关的制文意图,把握公文的制作目的,对公文主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功能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等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和体会,从而正确地领会与把握公文主题。公文是以实用的目的性和表意的准确性为写作原则的,其写作目的直接制约着语言的运用。表达不同制文意图和行文目的的不同公文,其语言运用也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报告和请示,都是上行文,由于写作目的、表述内容的不同,其语体特点也不相同。报告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或答复上级询间的陈述性公文,以叙述为主,叙事较为详尽具体,笔调语气诚恳、谦虚,不能生硬或流于说教,请示是请求上级批准或指示的请示性公文,以说理为主,语言概括简明,说理充分,使用请求性、期复性语气,切忌强硬或要挟口吻。可见,公文语言的运用只有以实际情况为基础,从实用目的出发,才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行文意图,体现公文应有的语体风格。

三.明确行文对象

公文都有明确的行文方向和特定的阅读对象,它要求受文者必须准确理解公文内容并加以操作执行,从而发挥其特定效用。拟写时, 应根据不同的行文关系和阅读对象,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明确的态度以及适当的语气,体现不同表达需要的不同语体特点。按行文关系,公文一般可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上行文是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的行文,多用陈述性和说明性语言,少用议论性语言,笔调语气诚恳、谦虚、恭敬,态度不卑不亢。下行文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行文,一般用于布置工作、阐明道理或说明问题,语言表达夹叙夹议,简明扼要,说理充分,常常使用命令语气、祈使语气和论述语气,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色彩。这些语体特点充分体现了下行公文的严肃性、指导性。平行文是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用来商洽问题、联系事宜的,其语言要求诚恳、礼貌、得体,表达方式多用说明,语气以商量为主,忌用命令语气和训导口吻。由于不同的行文关系和阅读对象,使得公文语体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在学写公文时应准确把握行文关系,注意用语的针对性,力求表达准确、有效。

四.重视词语的运用

1.要使用规范化的书面词语。规范化的书面词语表意明确、单一,风格庄重朴实,符合公文语体特点。应注意选用准确贴切的词语,避免使用有歧义、易误解的词语,少用或不用方言、俗语和口语词,不用描绘性、情感性以及双声、迭韵词语。

2.应掌握一整套惯用词语。惯用词语是长期写作实践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公文专用语,如开端语、引叙语、期望语、询问语、表态语、结束语等。

3.恰当选用一些文言词语。公文写作中保留着较多的古汉语影响,一些文言词语,已经成为现代汉语公文语体的专用语,如“兹”、“兹因”、“欣悉”、“如下”、“为荷”等。这些文言词概括性强,意义单一明了,易于理解把握,是公文作中大量运用的―类词语。

4.注意选用一些专业术语和行业用语。在特定的公务活动领域中恰当选用本专业的用语,有利于表达得准确、简洁,符合公文特定的表达需求。

五.选用恰当的句式和句型

公文语言特点篇3

公示语作为一种实用的语言,它最主要的目的是快捷、明确地传递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示语用语应简单朴实、平白无华。西方修辞学的传统一直就以“不示人以其艺术性的艺术是最高的艺术”为语言使用的规则,语言使用不张扬,不堆砌,这似乎也成了公示语的标签。但是,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文化的这些特性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化与西方不同,往往注重语言的修饰,孔子指出“信,辞欲巧”、“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强调语言要有所修饰,更好地传情达意。 六朝美文的出现,掀起了一股语言使用的精雕细刻热潮,骈文注重字句的工整,强调用事、用词华美。这种传统也反应在了公示语上,使公示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文学色彩。 公示语具有了语言的文学色彩,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文学语言。关于文学语言的特殊性,理论家们做了细致的研究,什克洛夫斯基把语言分为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并建立了“陌生化”理论,罗曼•雅克布逊把语言区分为诗歌语言和实用语言,简•穆卡洛夫斯基则将语言分为标准语言与诗的语言,瑞恰慈从语言的用法区分出语言的科学用法和情感用法,恩斯特•卡西尔则分出两组语言:一组是概念语言与情感语言、一组是科学语言与诗意语言,符号学家苏珊•朗格则认为科学语言是一种推论式语言,而诗歌语言是创造性语言。不论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诗学的角度或是从语用的角度、符号运用的角度、甚至是语言整体的角度。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文学语言具有日常语言没有的特点,乔纳森•卡勒说:“文学到底是一种专门的语言,还是语言的一种专门用途?它是以特殊形式组织的语言,还是语言被赋予了特殊的权力?”同时,他也认为:“简单地选择一个或另一个答案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因为文学既包含语言的各种特点,又包含对语言的一种特殊的关注。”①所以,在关注文学语言特殊性的同时,不能把它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而应把它看作是语言的一种用法。文学语言是无法脱离日常语言这个母体的,也就是说文学语言的文学因子是在日常语言中孕育出来的,因而它与科学语言、实用语言等等不同称谓的语言之联系无法割裂,它们不是对立的,反而是有机共存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试图找到区分诗与非诗语言的语言学特征是基于一种误解。诗并没有偏离语言的日常用法,因而它不是反常的或有独立的特权地位;日常语言包括了诗的语言同样的复杂性(虽然也许程度不同)。”②因此,日常语言具有文学语言的复杂性,可以从诗学角度看待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示语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文学语言的特性,分析这个问题有利于人们重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语言美,形成日常审美、大众审美的习惯。公示语的文学色彩本文将做如下分析。 首先,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表现在它的音韵美上。语言的声音层面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声音对思想情感的表达有重要影响,现象学家英伽登就曾把声音层看作文学文本的一个独立层面进行研究,我国的诗学传统中更有诗乐一体之说,所谓“言为心声,音为心语”,《诗大序》中也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国古代文学中的诗、词、曲、赋等等都是与曲结合在一起的,对这些作品的赏析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朗读、吟咏上,也要配合着固定的曲牌、曲调、声律谱等以歌唱的方式领略其艺术风貌。当今我们虽已无法重现诗乐一体的艺术美,但这种形式赋予汉语的音乐魅力仍然在人们的用语习惯上沿袭了下来。人们惯于押韵,强调四声声调的变化,形成韵律,这些无不使得汉语的音乐性突显出来,这也是其他语言不能媲美的。 汉语公示语继承了这一优势,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以及尾字用韵的习惯,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更好地达到以声传情的作用。 “严是爱,松是害”③、“酒后超员又超速,驾车难行平安路”、“绿水青山是我家,大家不要破坏它”,前两则是交通公示语,后一则是垃圾筒上的环保公示语,都采用了末尾字押韵的方法,第一则尾字用汉语拼音韵母“ai”、第二则用“u”、第三则用“a”,这种尾字用韵的方法,符合普通大众的朗读习惯,便于记忆。汉语的四声声调有其独特的作用,它可以使语调发生变化,而且尾字的声调往往可以更好地起到情感表达的效果。汉语由于有了四个声调,使得语句读起来高低起伏,有似五音声响,这不仅体现在古典诗歌音韵的平仄变化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日常表达中不自觉地在语调上寻求变化,上述几例公示语也是如此。 另外,文字的声音层面往往会形成一种情绪情感的基调或氛围,从而让人在这种情绪氛围中领略文字的意味。韦勒克、沃伦指出:“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系列,从这个声音的系列再生出意义。”④文学文本如此,其他语言文本又何尝不是。我国古代诗论《元和韵谱》中对四声声调的发声及其暗示的情绪基调给予这样的总结:“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每个声调都能赋予每个字特殊的情感。在一个语流中,末尾字的声调起到的作用更明显,以上面两例交警公示语为例,这两例公示语末尾字均采用去声字,想要起到警戒规劝的作用,去声字清而远,现代汉语中的去声字又包括古代汉语的一部分入声字,而入声字直而促,所以这样的声调使人感觉急切、严肃,暗示着交通警察呼吁市民能够理解他们严格执法的初衷,以及迫切地希望驾驶员能够做到不酒后驾车,确保走平安路的心情。这样更能在不知不觉中传递出情感来,能够很好地起到警示作用。再如赤峰桥北新区宣传语“比完美更好,比梦想更真”、“家是人生的港湾”、“喧嚣中的宁静,您桥北的家”等等,这些公示语尾采用了阴平调,平声者悠远,容易引起人的畅想,桥北新区的这些宣传语就是想要把消费者带入对未来新区的一种美好憧憬中,激起人们的温馨遐想,从而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当然,交通公示语也不全是冷峻严肃的面孔,也有类似“找点空闲,学点交法”、“绿灯可以再等,生命不能重来”、“红灯心中亮,绿灯伴一生”等,这些公示语尾字用的是平声调,平声调所谓哀而远就带有一种意味深长之感,这些公示语因此带有了一种娓娓道来的劝告之意。#p#分页标题#e# 其次,语言形式本身具有审美性。我国古典诗学主张文词美巧、对仗工整。特别是到了六代,人们对语言的形式美追求更是达到极致,重视凝炼概括,喜欢华丽渲染。这种语言传统也反映到了公示语上。公示语尤其是宣传用语,往往表现为注重格式排列的工整、善用铺排、常大量使用成语或典故等等。 汉语在形式美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汉语一个音节即为一个汉字(也有极少特殊),这就为它形式上的整齐排列提供了极大便利。古典诗歌大多追求形式工整对仗,其他语言遗产也是如此,对联、俗语、说书人讲故事等都习惯用一个上下对应工整的句子结尾,这种用语习惯沿袭至今。公示语也具有这一特点,虽然有些公示语不是严格遵守对仗要求,但形式上符合了字数相当,词意或词性上基本对应的要求。如小到三个字的“严是爱、松是害”,大到十一个字的“春华秋实看山城沧桑巨变,科学发展绘集宁美好明天”⑤都力求字数相等,句数为偶数句,格式工整。再有随处可见的宣传语,如赤峰市桥北新区的宣传语“红山侧卧,松林连绵,高速互通,绿水鸣唱”,还有社区里的文明公约“热爱祖国,热爱集宁,民族和睦,热爱劳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维护秩序,见义勇为,美化市容,讲究卫生,绿化集宁”⑥,还有校园里的学生守则,虽然篇幅不大,但是一样追求工整,一般来说这些公示语都选择偶数字成句,或四字句或六字句,这可能是受到了骈文的影响,但也有极少采用奇数字成句的,如赤峰市“瓜子张”这个企业的宣传公示语“瓜子张、住赤峰、营炒货、始清末、续民国、衰、兴改革、现如今、已四世、货品质、尤初衷、继传统、容新时、不图利、只为名、传历史、展未来、四方朋、共鉴之”,全文都用三字句,竖行排列,沿用三字经的语句形式,具有强烈的形式感。 公示语的语言形式美还继承了六代以来善铺排多用事的传统,特别是一些宣传公示语,如“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虎豹集团,信守孜孜、永不言退的发展理念,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任凭浊浪排空,惊涛拍岸,独有胜似闲庭信步的自信,处变不惊,运筹帷幄……虎豹人以其特有的灵气,极目一流,精益求精,集世界顶尖服装技术装备之大成。裁天上彩虹,绣人间缤纷,开设计之先河,臻质量之高峰,领导服装潮流,尽显领袖风采”⑦,这样的公示语华丽铺张,多处化用古典诗词和大量成语,好似汉赋气势宏大,有一种排山倒海之势,这些大量的排比句形式工整而且繁复密集。与此同时,把典故融入其中更见语言的华美,“浊浪排空,惊涛拍岸”化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胜似闲庭信步”出自词《水调歌头•游泳》,这些典故都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博襟,读来让人感觉气势磅礴,显示出大企业的大气势,起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 第三,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最大不同在于功能,俄国形式主义学者托马舍斯夫斯基认为诗歌语言的交流功能不再像日常语言一样是最重要的功能,诗歌语言的这种交流功能已经退居二线。基于此,文学语言的文学性被人们称为创造性的语言,形式主义理论家还提出了“陌生化”、“突出”的理论,以解读文学语言的特殊性,且不论这种理论是否是封闭的理论,不可否认的是,文学语言总是含有字面以外的意义,并吸引着人们去思索。反过来,语言的文学色彩也可以指语言的非交流信息功能,或者说语言的文学色彩是指它对日常语言的一种偏离,这种偏离集中体现为阻拒性、自指性上。 阻拒性与自动化相对,是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阻拒性语言可以消解日常语言的惰性,它是“对普通语言的‘有组织的’侵害”,是对普通语言的故意“破坏”。⑧ 文学语言中阻拒性语言是创作者的追求,因为阻拒性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克服人们对常见语言的惰性和不新鲜感,或者说能够吸引人的目光,延长人们的审美时长,增加人们的审美难度。 公示语也越来越注重以变求新,更好地吸引人的目光,使观者能在“一目不了然”的下一秒了然于胸,从而让人过目难忘,可能这才是公示语的最高境界吧。如赤峰市的一个美发店店名“行行行美容美发店”,三个“行”字,引人联想,可以读作“xíngxíngxíng”意指此美发店实在是行(xíng),强调此店美发技艺高超;也可以读作“hánghángxíng”意指店主干哪一行(háng)都行(xíng),言外充满自信;还可以读作“hánghángháng”意为行行(hángháng)在行(hang),要比行行(hángháng)行(xíng)更专业;也可以加标点符号解读作“xíng!hángháng”也显示出对自己技艺的自信。这则店名利用“行”这个字的多音特点,造成复义,吸引人们解读它,甚至以解读它为乐趣,从而使观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人们对语言意义完美解读的追求,正如批评家们所认为的这些复义的各种意义之间并非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最终可以形成一个意义丰富的复合义,钱钟书也认为复义“二意之须合,即所谓‘法以两解为更入三昧’、‘诗以涵虚两意见妙’”⑨。指出字面以外的意义会衍生出更丰富的意义来。再如另一个理发店名“佳剪陈除理发店”,这个店名巧妙地化用加减乘除这一习语,同时利用汉字字意的变化来赋予其新意,值得玩味,意为一把好剪刀把陈旧的东西去掉,寓意美好,而且与理发店的经营项目吻合。 日常语言是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世界,即它的意义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应让人一目了然。但语言为了突出往往会先指向自身进而指向外部,有的公示语就体现出了这一特点,先指向自身的语言形式,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语言的自指性、内指性。语言的自指性不是文学语言的专利,公示语从外在形式上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达到自指。例如上文所举“行行行美容美发店”、“佳剪陈除美发店”利用了汉语多音字的音变突出自身的语言形式,此时的“行行行”游离于日常语言逻辑的单一指向之外,而遵守着形式的逻辑。#p#分页标题#e# 再如赤峰“花之语鲜花店”店名用“语诺”二字,字面意义“用语言来承诺”,用“花的语言来承诺”,但这些意义是他指的,与日常语言所遵循的现实逻辑吻合,但“语诺”二字的英文音译“youknow”则把这两个汉字引向自身,因为它还要突出一种交流和沟通,承诺于对方,对方也要心领神会,此时,语言的意义由单方的承诺转为双向的沟通,两个字的意义世界变大了,这个例子借助了英汉音译的方法使其语言形式得以突显。同样的例子还有赤峰市的一个服装店“衣着馆”来自于英译“enjoy”,把快乐穿衣的哲学传递出来,这些简短的公示语同样有自身的一个丰富的意义世界。此外,公示语还可以借助图画、色彩等其他元素完成对文字的形式突出,这是纯粹的语言文本没有的优势。 由于公示语较少甚至几乎没有上下文语境的约束,所以它可以自由地穿梭于语言的他指性与自指性之间。当然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是绝对自指的,哪怕是文学语言,最终也要指向外部,才能实现它的审美价值,公示语也是如此。 还有一类公示语是直接来源于文学文本的,或以文学作品形式出现的,例如在许多公共场所,我们会看到一些熟悉的文学作品的片段,这些公示语大多是一些温馨的劝勉、鼓励、表达关爱、启人心智的文学作品。例如,赤峰市附属医院病房通道张贴着“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家无礼则不兴,国无礼则不宁”,取自《荀子》,劝勉医患双方都要崇尚礼仪,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兔年春节期间,赤峰市交警通过电子屏幕传递春节祝福,用对联的形式宣传春节期间市民要安全通行,“北斗回寅万户金鸣争唱晓,东风送暖九霄玉免喜迎春”“、南北往来满载春风行万里,东西驰骋轻舒笑貌进万家”等等。这些公示语由于脱胎于文学作品,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无需赘述。

公文语言特点篇4

一、引言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中,公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在对当代公文语言的研究中,袁晖(1995)《试谈公文语言的口语化和形象化――论公文语言发展的一个新走向》一文提出“公文语言的口语化和形象化是公文语言发展的一个新走向”,这是在总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公文语言用例的基础上得出的语言发展结论。近年来的语料表明,相对于1995年的公文语言使用情况,当代公文语言在口语化表达方面有弱化倾向,而在书面语语法方面更加规范、严谨,这两方面都促成了当代公文语言风格有向书面语回归的趋势。

二、近20年公文中口语化成分分化与消失基本情况

袁晖(1995)指出:“建国以来,公文词语的创造和吸收有口语化和形象化的倾向。”1995年以前,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许多新事物、新现象大量涌现并引起了语言领域的深刻变化。近20年来,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公文语言口语化成分逐渐减少,具体变化情况如下:

(一)口语中的比喻性用法在当代公文语言中的弱化

1.词汇方面的分化

改革开放初期,公文用例以袁晖(1995)举例为参照,文中“敢于碰硬”“决不手软”“挂靠在民政部”“价格多次浮动”中,像“碰硬,挂靠”这些属于当年的新造词。袁晖认为,“手软,浮动”这样从其他语体吸收进来的现成词,口语化和形象化的色彩都是很鲜明的。本文认为,上述词语都是在当时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经济领域、政策领域的新事物,围绕市场经济价格、市场行为规范等提出的,多数词语借用其他领域的词语比喻性地表达,属于极具时代感的词语。

在袁晖的文章中,“出台”一词在当时是新词语,是戏剧用语中孽生出的新义。而当前公文使用中,该词已经约定俗成地专指“政策和计划制定完毕、开始实施”一义,并成为基本义,而其背后的本义“戏剧用语”却多半不为人知。与此相同的还有“货币回笼”“与经济利益挂钩”“红头文件”中的“回笼”“挂钩”已由原来的比喻义和借代义演化成为常用词。“菜篮子、米袋子、不折腾”等鲜活的口语也经过了时间的考量,成为固定化的表达。

“一刀切、关系网、豆腐渣工程”等在袁文中分析为比喻用法或借代用法的词,在当今已经产生了分化:“一刀切、关系网、豆腐渣工程”等词语使用频率降低,被更为直白的“一概而论”“关系链”“利益链”“贪腐链”“劣质工程”等替代。

2.比喻性熟语和惯用语的弱化

“两条腿走路”“既要看到九个指头的成绩,也要重视一个指头的问题”中,“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等具有比喻用法的词语现今只能在口语中出现,公文语言中几乎没有。如“蹲点时解剖几个麻雀”当今则完全不知所云了。比喻具有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这与当时国民整体认知水准较为低下有关。当今社会,即使在反腐背景中提出的“既要打老虎,也要打苍蝇”,也不以公文形式表达,而只能以文学性社论之类的形式作为政治原则进行表达,这反映了公文和行政工作思维更加严谨、精致、科学的特点。

3.比喻性修辞法在公文语言中的式微

(1)国家用于贫困地区的资金和物资,不能采取“撒胡椒面”的办法平均使用,更要严禁挪作他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1984年第25期,第866~867页)

对于文中的比喻“撒胡椒面”,在现代社会公文中将会以平易直白的“不能采取等量平均分配”代之。

当然,袁晖提出的表达新事物、新制度的词语以比喻形式从其他领域借入作为一项规则还在起作用,如: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其中“准入”“召回”含有拟人或者拟物的特点,也是当今经济生活中产品与企业法人具有不可分离的相关性的体现。但相比而言,当今公文中口语化表达局限在名词和极为个别的动词上,一般所涉名词属于新鲜事物,动词多属于坊间用语的比喻性用法,如“不折腾”等。名词中与现代信息社会相关的“云端”“大数据”等词也在相关领域的公文中出现,个别文种有差异,报告(尤其是政府工作报告等需要经由口头表达的文种)多一些,通知、通告、通报、决定、意见、函等文种少一些。除报告外,每篇公文至多有3~5处。

(二)数字缩略语语用表达的式微

较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期的公文,现代公文还有一个较大的变化是:各领域动辄出现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搞好三项建设,达到六好要求”“211”工程(1995年提出)之类的数字缩略语渐趋消失。当今各行各业所发公文中除了有“年内为百姓办十件实事”等缩略语之外,很少出现类似的缩略语,取而代之的是“几个增长点”之类的更为确切的、可衡量的发展指标。

三、当今公文语言在词汇、语法方面出现的书面语色彩加强的趋势

(一)词汇方面固定短语整合为词语

当今时代是个注重效率的时代,语言在整合效率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体现为一些固定短语兼容合并为词语。例如:

监管――监督管理

扩容――扩大容量

准入――准许进入

听证――听取证明

上述词语一般涉及新制度的表述,且该制度具有一个复杂的流程,反映了现代行政工作思维的精致化、精细化与复杂化等特点。

(二)语法方面更为严谨

从“五四”以来,现代白话文发展刚刚经历了百年的历程,语法日趋规范。从20世纪末至今,公文语言的语法更趋严密、规范,这体现在介词的使用、长句和复杂结构的使用等方面。

1.句式上对偶成分的广泛使用在现代公文中有增强的趋势

(2)为了规范电信设施规划和建设,加强电信设施保护,维护电信用户和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电信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该句的对偶不仅表现在句子上,也表现在句子成分上。对偶成分往往是近义词或反义词,这使得句子表义严密、完整,体现了现代公文思维理性、逻辑缜密的特点。

2.虚词的用法更加规范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

上述公文的标题“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中动宾短语宾语前置少了介词“对”。这种省略在当下的公文写作环境中是不允许的。

3.长难句与复杂结构广泛使用

当下的公文写作广泛使用联合结构、动宾结构、受事宾语前置组件等表达含义丰富、完善复杂的长难句。

(4)这实际上是一种行贿受贿、损公肥私的行为。这种行为,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不仅存在于集体所有制的社队小企业中,而且存在于全民所有制的大企业中;不仅存在于一些自产自销活动中,而且存在于一些计划购销活动中;不仅存在于一些社会闲散人员中,而且存在于一些企业购销人员中,以至存在于一些领导人员中。(国务院《关于制止商品流通中不正之风的通知》)

以上排比形式存在于现在的口语讲话中,但在公文中则会将7种并列成分囊括在一个复杂长句中:这种行为相当普遍地存在于集体所有制的社队小企业和全民所有制的大企业中、自产自销活动和计划购销活动中、社会闲散人员和企业购销人员甚至一些领导人员中。

动宾结构受事宾语前置组件具有很强的可生成性,在现代公文中被广泛使用和推广。

(5)周日下午,我们将进行青少年教育、研讨及总结活动。

该结构的特点是具有可套叠性,即无限延展性,前一成分不断地构成后一成分的受事宾语。该句含有“对青少年的教育”“对青少年教育的研讨”“对青少年教育的研讨的总结”三个层次结构,需要不断地通过“对+受事宾语+的+及物动词”的结构来达成句法理解与生成。

四、结语

公文语言的口语化特征逐渐减少。与之相反的是,近年来的公文书面语特征增强,表现为更加重视语法的严谨性,如:公文长句与复杂结构的运用、虚词的合理运用以及用数字目标代替原则性宏观目标的描述等。这是社会进步在语言上的反映,也是根据行文的情景和题旨表达的需要而进行的语用策略调整。公文书面语标志的长句与复杂结构愈益强化的特点,正是现代行政事业日益精致化、思维日益精细化的表现。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认为,公文语言不存在口语化增强的趋势。当代公文语言将保持其书面语本色,这是由公文的庄重性、严肃性、涉及利益的宽泛性等因素所决定的。

(本文为宁夏大学校内社科项目“应用文语言中口语化现象去除规律与方法研究”[编号:sk1271]。)

注:本文语料均出自袁晖(1995)在《试谈公文语言的口语化和形

象化――论公文语言发展的一个新走向》一文用例和2014年9月1日实施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电信设施建设与保护办法》。

参考文献:

[1]袁晖.汉语语体概论(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M].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5.

[2]袁晖.试谈公文语言的口语化和形象化――论公文语言发展的一

个新走向[J].语言文字应用,1995,(3).

[3]赵世芳.公文语言中动宾结构受事宾语前置现象分析[J].现代语

文(语言研究版),2011,(12).

[4]赵世芳.应用文语言中不合理口语化现象去除规律与方法研究

[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3).

[5]马国竞.例谈公文语言的错位倾向[J].应用写作,2002,(6).

公文语言特点篇5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传播知识经验的媒介。任何深刻的思想,典型的材料,精巧的构思,都必须借助于语言才能表现出来。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社会团体的统治阶级在管理和处理各种公务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文字工具。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刘勰的《文心雕龙·书记》也有“艺文之末品,政事之先务”之说,这些论述都揭示了公文的本质。语言文字是公文的外衣,公文质量的高低,除思想内容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文字的表达。那么,公文作为领导者决策的重要工具,在语言上有哪些特殊的要求呢?试作如下探讨:公文所使用的语言应当是规范的现代汉语,由于受公文内容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制约,其具有区别于其他体裁文章的语言特质。

一.公文语言表达要准确、严谨

语言表达准确是公文的生命,古人云:“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如对下行文有时是要求下级遵照执行或办理的,如有表述不准确的内容,就会造成下级人力和物力的浪费,甚至酿成事故;对上行文有时是给上级提供信息,以供领导决策的,如语言表述不准确就会信息错误,从而导致领导做出错误的决策。所以说,准确是公文语言的生命,公文的语言表达一定要一是一,二是二,实事求是,不能夸大成绩,缩小问题。汉语中的词极为丰富,公文撰写中首先要按表现公文主旨的需要进行选择词语,准确用词用语,务必细心分辨词语的特定含义,尤其是近义词的差别。要避免使用“大概”、“可能”、“基本上”、“差不多”、“十分可观”等模糊词语。汉语中有一部分词意义相近,但在感彩、语意轻重、适用范围与对象等方面往往有所不同,稍微大意,就可能错用,甚至产生歧义。

要使公文语言表述准确最基本的保障是准确使用字、词、句和标点符号。公文语言表达,一是要避免错别字、避免产生歧义。注意语言的分寸感和语气的程度感。二是要防止褒贬失当。注意词的感彩,把握好褒贬义词的区别,对先进者不能过多用形容词和副词加以修饰、夸大,对发生事故单位不能一味地用一些苛刻的词语讥讽、嘲笑。三是要防止出现语法错误。四是标点符号的使用要规范。语言表述准确才能保障本级起草的公文准确领会上级指示,准确引用文件数据,准确体现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准确反映本级情况、意图。

二.公文语言表达要规范得体,庄重贴切

语言文字表达规范是公文写作的客观要求,主要包括句法、文字和标点符号的使用要规范。公文写作应使用规范化的书面语言,在长期的公文写作实践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简练、明确、用途专一,又文雅别致、不可替代的专用词语。如引序语:根据、依据、遵照、参照、业经、责成等;综合用语:综上所述、因此、为此等等。由于受机关隶属关系、行文目的和具体文种的制约,公文语言的运用要特别注意“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讲究措词得体,用语有分寸。如请示、报告,措词用语要谦恭。请求上级机关批准解决某个事项,宜多用“拟办”或“拟开展”之类的词语,不用“决定”一类的下行文语言。命令、决定宜乎庄重、严谨,通知、通告讲求简约、明白,商洽工作的函应是平等、谦和。忽视这些基本要求,不仅文不合体,而且往往事与愿违,达不到行文目的。公文语言必须严肃、庄重、贴切,公文用语端庄、格调庄重,有助于表明发文权力机关的严正立场和严肃态度,从而对受文单位产生强制性影响,这是由公文的权威性和约束性决定的。要做到庄重贴切,不仅应从公文思想内容上考虑用语的分寸,还要和所拟制文书的文体吻合,比如批评性通报,提出希望时语气要委婉;上行文用语要谦恭,讲究礼貌;而指示则要用语贴切、逻辑严密等。

三.公文语言表达要简练生动

公文语言要字斟句酌,炼字炼句,要删繁就简,不能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公文要用最少的文字,准确严密地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做到篇无累段,段无累句,句无累字。即每一段、每一句话、每个字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列宁说过,写公文要用电报文体,要像打电报那样推敲斟酌。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文字精练,特别是那些有作为的政治家,都不是繁文缛节的文牍主义者。汉高祖《入关告谕》、汉武帝《示茂才异等诏》、曹操的《论吏士能行令》等著名公文,都只有二三百字,甚至百把字。要使公文语言简练并非易事,如果没有对业务的博采广知,就很难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涉及面很宽的各种文体的内容。正如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说:语言的提炼有如“镭的开采”,“一个字安排妥当,就需要千吨语言的矿藏”。所以,博采广积,熟悉业务,吃透精神,是达到公文语言简洁明确的前提条件。

公文语言不仅要简洁,而且还要生动,这是提高公文效力的重要条件。生动主要是指语言的运用灵活多样、新鲜别致、活泼动人,不枯燥乏味,不呆板沉闷。同志就把生动性作为文章和文件必备的性质之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丰富、艺术、形象、生动的语言,能使公文具有一种打动人心的浓浓情意,从而增强其执行的自觉性。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一口气用24个四字格成语和熟语来说明的“主要表现和危害”,这段话在句式上使用了排比、层递修辞手法,词法上运用了借代、比拟及象形词和成语,形象地把的丑恶嘴脸活生生地描绘在人们的面前,具有强烈的雄辩性,让人感到无可辩驳,且理直气壮,一气呵成,势如破竹,感染力强。这启示我们,在公文写作中,应该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追求公文的艺术效果,努力使语言表达确切而不单调,庄重而不刻板,平实而不枯燥,简明而不平沓,更好地达到鲜明性、生动性之要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写作的媒介,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直接影响文章的质量,可见,加强语言修养是提高公文写作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公文语言特点篇6

前言:公示语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见到,汉英公示语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过程中,作用更是巨大的。公示语是给特定人群看,以求达到交际目的的文本,汉英公示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国际文化交流过程中,英语是最常见的交际语言,正是如此,汉英公示语在我国非常常见。但是由于各类原因导致我国汉英公示语翻译存在诸多问题,像语言丢失、语言错误、语言基本信息缺失等问题,因此必须要采取更多、更有效的措施来完善汉英公示语的翻译。

1.汉英公示语翻译现状

1.1翻译时丢失语言中的基本信息

公示语是指公开并面向公众,其生活、生产紧密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这些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最常用,最实用的语言。因此公示语的双语化是大城市国际化进程的必然。但是,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发现公示语的翻译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公示语在应用过程中,都具有一语双关的作用。公示语的英语翻译在交际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表达不准确甚至意思完全相反,重复,原创之意很容易丢失,引起读者错误理解,甚至会导致不正确的行为发生,如“小心落水”的译文。但是一旦存在翻译不当的问题,就会出现很严重的后果,这就是语言基本信息的丢失。

1.2翻译中的语言丢失和语言错误

这方面的主要问题出现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交际中相同语言不同的表达、实际翻译情况、公示语中的语义及语境等都不相同,正是因为这样,在翻译时经常会引起语言丢失或理解方面的错误。如“警务工作站”,其翻译为“Police Affairs Station”,但在有些地方,这句话的意思是公共厕所,这就是所谓的语言丢失和语言错误,这样的翻译所造成的错误,会引起很严重的误会。由于交际和翻译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同时还有断不开的联系,所以作为公示语翻译者要不断总结整理专业知识,全面掌握语言的特点和使用技巧,尽全力避免误会和错误的发生。

1.3标牌制作的问题

标牌制作粗心大意是汉英公示语翻译及制作过程中最经常发生的问题,我国有很大一部分汉英公示语制作人员对于英语并不熟练,更有甚者根本不懂英语,他们在公示牌制作的过程中就经常会出现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等问题,比如将“洗手间”写成了“Wishing Hand Room”,这种情况很常见。不但拼写有错误,而且这种表达方式在语法上也是存在着问题。这种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不仅给外国游客造成很大的困扰,而且还严重地损害了我国的形象,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此一定要重视起来。

2.汉英公示语翻译中的问题及翻译策略

2.1掌握公示语语言特点

公示语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区别,从语义上讲,翻译应当注重对原创性思维过程进行解读,遵循并保持原创的中心思想,完整地再现语言的表达功能,而交际翻译的关键是传递,让受众在看到公示语时,就能思考其深层的含义。因此,在翻译时,必须要明确公示语的使用对象,一定要从使用对象出发,让读者去思考,并根据公示语引导自己,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 其次,语言是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其自身就是元素,而这个元素是丰富多彩的,一句话中词或者字都具有意义,并且不同的词还分为不同的词性,如名词、形容词,不同的词性在应用中的意思也不同,所以,在翻译时,必须注重各短语在使用中的区别和内容特点。相同的词语在不同行业领域中的应用差异是十分明显的。语言的文化博大精深,专业人士应深入学习思考,并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利用。

2.2注意公示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

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民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积累形成的,不同国家的人们在社会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许多差异,在语言表达上也同样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也都充分地体现在现代国际公示语中。在翻译公示语时,如果不能知晓文字隐含的文化背景,就不可能完美地完成从原语到译入语的转换。比如,在西方“fox”隐含有“狡猾,奸诈”等贬义,然而在汉语里,虽然也隐含贬义,但是“狐狸”还常常给人以“美丽、迷人”的联想,很多作者笔下的美丽女子都是由狐妖变化而来。由于这种文化差异,直接翻译“fox”就不合适了,简单的直译,会使不少西方人误解。因此,在做商品说明书、路牌的翻译时,我们可以采用标注拼音的方式,以减少误会的发生。

针对两种的语言以及文化差异,语言习惯和语言中的主语谓语的位置等问题,应当尽可能地采用当地的语言习惯进行翻译,这样可以更容易地解决由于文化差异所产生的问题。很多人对外语不习惯,主要还是由于其中的语序语法的不习惯。更好的将现阶段的翻译进行整合,不仅限于直译,还要将字面意思进行变换,适当了解并融入当地的语言文化、言语方式、语言环境,就可以更好地完成现阶段的翻译。

2.3遵守公示语借译原则

在进行公示语翻译时,译员一定要准确地表达出公示语的真实意图,要做到这点译员就必须要更深入地去探究语用意义,只有这样公示语的翻译才能更加准确。在公示语翻译时,一定不能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必须要多查阅资料来确定那些不能准确翻译的字词,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同时还要遵循借译原则。有些公示语翻译显得比较生硬,虽然意思能够传达出去,但是一来不够美观,二来给他人留下的印象也不好,多少也会影响我国的形象。这种公示语翻译事实上也不算成功,比如“游客止步”译成了“Guest Go No Further”,这种翻译给读者传递了不要再靠近的信息,给外国读者留下了不友好的印象。

结语:

现代化的社会要想与国际接轨,必然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语言交流环境。以环境的方式影响着每一个个体,这样才能提高外语学习的质量。所以,汉英公示语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更好的解决翻译公示语中出现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好翻译方向的研究,提高公示语翻译的质量,对于现代社会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掌握好语言的特点,每个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注重语言相互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尊重民俗文化和。翻译时也要注重公示语的真正意图,否则就会引出一堆笑话。有时,公示语翻译不仅包括翻译技巧的问题,还包括人们的思想问题。因此在翻译公示语时,应把风俗习惯,语言习惯放在首位, 正确运用交际翻译方法对汉语公示语进行翻译,才能得到准确无误的公示语译文。

公文语言特点篇7

纵观历史,英语是一系列的民族迁徙和民族征服、融合的产物。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当中的日耳曼语支。印欧语系是全世界最大的语系之一,属于这个语系的语言地理分布最广,说这些语言的人数最多。那英语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呢?学者们通常把英语的历史分三个时期:①古英语(Old English,OE)时期――公元445年至1100年;②中古英语(Middle English,ME)时期――公元1100年至1500年;③现代英语(Modern Engish,ModE)时期――公元1500年至当前,现代英语时期又细分为:a)早期现代英语(Early Modern English)时期――公元1500年至1700年,b)后期现代英语(Late Modern English)时期――公元1700年至今。

一、古英语(Old English)

大约公元五世纪中叶,三个日耳曼部族:盎格鲁人(Angles)、撒克逊人(Saxons)和朱特人(Juries)侵入英国。历史上称为盎格鲁撒克逊征服(the Anglo-saxon conquest)。这些侵略者带来了各自的方言,这些方言逐渐融合在一起,成为古英语(Old English)。到了公元六世纪末叶,英国原先的居民――凯尔特人(Celts)或被杀戮,或被赶入山区,或沦为奴隶。入侵者成为英国的主人,古英语或称盎格鲁撒克逊语(Anglo-saxon)成为英国的语言,凯尔特语只出现在某些英国地名中,进入英语词汇的凯尔特语为数极少。因此,我们可以说,随着盎格鲁撒克逊人对英国的征服,才真正诞生了英语。

古英语时期共有四种主要方言:①诺森里亚方言――洪伯河以北的方言;②梅尔西亚方言――界乎洪伯河与泰晤士河之间的英国中部地区的方言;③肯特方言――居住在英国东南部地区的朱特人的方言;④西撒克逊方言――泰晤士河以南的方言。诺森伯里亚和梅尔西亚这两种方言又合称盎格里亚(Anglian)方言,即盎格鲁人居住的地区的方言,早期古英语文学作品是用诺森伯里亚方言创作的。例如,史诗《贝奥吾夫》(Beowulf)。由于斯堪的纳维亚人的侵入,英国的文化中心由诺森伯里亚移到海尔西亚,到了公元九世纪,又迁至西撒克逊地区的首府威赛克斯(Wessex)。西撤克逊国王艾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一方面武力抵抗丹麦人的侵略,另一方面大力提昌文艺和教育,亲自组织并参与外国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的翻译(主要是把拉丁语泽成古英语),以及本国文学的抄写和校订工作,古英语诗歌作品,通过西撒克逊抄写者的努力,才得以保存下来。这些活动促进了英国文化特别是语言文字的发展。

古英语的词汇不同于现代英语的词汇,大多数的古英语词都是西日耳曼语的固有词,古英语词汇中也有一些从其它语言借来的词:如,从拉丁语借来的词:cheese(

二、中古英语(Middle English)

大约在公元1100年和1500年之间,英语的结构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古英语逐渐变化成中古英语。北部方言较南部方言变化要早,速度更快,于是在公元1100年以前北部方言已明显地具备中古英语的特点,而南部方言直到公元1150年时期仍基本上保留着古英语的面目。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丹麦人的统治和后来诺曼人的征服,结果完全了英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在这个动荡的时期,语言不受社会制度的严格约束,比较自由地向前发展,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也加速了语言的变化。在中古英语时期晚期,英语的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元音的大变化(the Great Vowel Shift),例如,古英语中ded变成现代英语deed;元音a,o,u和e在非重读音节中的变化(如古英语中nama变为现代英语中name)等。到了乔叟(Chaucer)时代,英语已经成功地替代法语和拉丁语,成为人们的书写语言,英国民族标准语开始形成,英语有了比较稳定的文学形式。这个时期的英语就和古英语大不相同了。

词汇方面的变化:古英语的词汇约有五万到六万个词,法语大量进入英语词汇中。例如:reign(

在中古英语时期,由于通过拉丁文译本把《圣经》(the Bible)译成中古英语,于是拉丁语词继续进入英语词汇中,结果使英语特别富于同义词(synonyms)。往往有三个同义词表达同一个概念。三个词当中,一个来自古英语。一个来自法语,一个来自拉丁语。如:fire(

在中古英语时期,伦敦方言逐渐成为英语的民族标准语言和标准文学语言。这主要归功于乔叟(Chaucer)、威克里夫(Wickliffe)、马罗里(Mallory)等几位作家用英语来进行创作这一行动,加之卡克斯顿(Caxton)于公元1476年把印刷术传入英国,促进了英语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L.Ben Crane Edward Yeager and Randal L.Whicman.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2]Joseph H.Fried.An lntroduction to English Linguistics.

公文语言特点篇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83-01

公文,又称行政机关公文。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下文简称《办法》)第二条给行政公文下了一个定义:行政机关的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公文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它有其特殊性,因此,公文的语言也应有一些特殊要求,概括地说,就是准确、简练、生动、朴素。

1 公文是办事的工具,它与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不同,必须明确表达办事的意图

这样的根本性要求,就要求它在内容上必须联系工作实际,语言上必须做到准确无误。语言准确性的要求,就是要做到判断明确、推理严密,每个句子、每个词语都要认真推敲,不能含糊不清,程度上的估计要准确,“完全属实、基本属实、完全遵照执行、参照执行、主要是、基本是”,这些句子中词语的意思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因此,选词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感,也就是说一定要精确。

2 公文语言具有明晰、准确、简朴、庄重的特点

2.1 删繁就简

鲁迅先生在其《答北斗杂志社问》中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郑板桥也提倡“删繁就简三秋树”这些虽然讲的是文学创作,但对公文同样适用。用较少的文字去表达丰富的内容,公文主旨才会更突出,才会适应高速度的社会发展的要求。

(1)去掉套话、空话。

公文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必须言之有物。但许多公文却忽视了这一要求,开头无论如何要加几句套话,有近似于“”时的文风。如“在××的英明领导下,在××的力大支持下,在××的密切配合下,经过××的共同努力,我们如何如何”,再就是写一通背景材料,如“目前,我们正处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通过什么什么……”这种写法,不仅使公文冗长拖沓,而且直接会影响公文的办事效率。正文是公文的主体部分,在主体部分中,要总结经验,汇报工作,阐明理由,提出措施要求等,以把事情讲清为目的。文字使用上要简洁明了,抓住要点,尤其对于那些双方都清楚的问题或不言自明的问题,不要过多的解释。有这么一道公文,文种是批复,在批复意见前,写道:“经慎重讨论研究,按照下级服从上级的通知的精神和原则,本着尊重你局领导的意见,发扬顾全大局,勇挑承担责任的精神,原则上同意……”这段文字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而且显得别扭。批复正文在引叙来文后可直接说明上级意见。

(2)去掉无关紧要词。

许多公文充满一些不切实际词,什么“大力……、狠抓……、深入……、认真……”等等,在谈到怎样“深入”、如何“狠抓”就没有下文了,这既不符合公文的用词要求,也与公文的实事求是的文风相抵触。

(3)讲究庄重典雅。

公文一般是代机关立言,代表上级意图,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因而具有强制性和指导性,这就决定了公文语言有庄重严肃的特点。公文语言不凝炼与其不符合庄重严肃的风格有关联的。试看这段文字:“2013年4月22号下午三点来钟,我们厂劳资科的王师傅、张师傅,两位师傅偷偷地把三吨铲车开出厂房大门,打算干点私活。车刚刚开到××路口,看见前面有一辆卡车卸货挡道,王师傅心里着急,打轮过猛,一下子把站在车上的张师傅甩下车去,张师傅当时就昏过去了,马上送到某医院抢救,到现在还没脱离危险。”

这是一则通报初稿中的文字,不象公文,存在的关键问题一是使用了不少的口语,如“号、三点来钟、偷偷、大门、打算、前面、心里着急、一下子、昏过去了、马上”等等;一是使用多余的词语太多,如“我们厂、两位师傅、看见、一辆、车子、到现在”等等。正是因为存在以上问题,使公文语言不简练,缺乏庄重典雅的色彩。可以作如此修改:“2013年4月22日下午3时许,我厂劳资科的王××、张××,为干私活,擅自将三吨铲车开出厂区。行至××口时,见前方有一卡车卸货挡道,王××因操作不当,将站在车上的张××甩下车去,致使昏迷,立即送往×医院抢救,至今尚未脱离危险”。修改符合公文的语言特点。

2.2 选择生命力强的词语

(1)多用公文语体专用语。

公文在用语上有独特的风格。很多词语经过长期使用,逐步成为公文语体的专门用语。如用于文章开头的开端用语,用于承上启下的过渡用语,用于结尾的结束语等,这些专门用语有不同的作用和确定的含义,很好的体现了公文语言的简明性和庄重性。如“当否,请指示、欣悉、为荷”等,“当否”在口语中是“这么办,行不行”之意,“欣悉”即“高兴地知道”之意,“为荷”是“给您添麻烦”之意。

(2)适当使用文言词语。

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词语容量较大,内涵更丰富、大量文言语语如“兹、欣悉、惊闻、奖惩、资金周转、为荷”等的使用,一方面使公文词语简洁有力;另一方面使公文具有庄重的风格。

3 公务文件只有写得简洁明了,才便于迅速阅读和处理,从而提高办事效率

比如,写一份报告,不能写成报告文学,把人物的活动情况、思想感情写得细腻;写一份规章制度和通知,也不能像写学术论文那样长篇大论,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文章的语言要求简洁,用最简练的文字,把发文的意图表达清楚就行了。公文的语言要简明扼要,切忌冗长空泛,华而不实,写公文要以凝练的艺术,惜墨如金的态度。下功夫练字、练句、力求最经济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内容。

总之,公文的语言应当力求简练。但是,不能够为简而简,这就同文章的长短一样,要以能否达意为准,该长就长,该短就短。由此可见,文学的繁简没有定则,应各随其宜,做到简而不陋,繁而不赘。语言的简练在于“意多期多,字惟求少”,所以必须有丰富的积累,也就是说,只有知道得详尽,才能写得简练,只有对事物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从大量的事实和现象中,把最确切而又富于表现力的词语精选出来,运用语言时才有余地。

参考文献

公文语言特点篇9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05-01

公示语是指能够传递给人们信息、指导或者警告人们行为的信息表,它随处可见。公示语带给人们信息、指示或者说明。公示语是一种具有感召功能的文本,以公众的反应和行动为目的,为公众提供信息,指示其行动。公示语的感召功能体现了公示语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只有那些让读者产生了反应并且达到了公示语功能的翻译才是有效的公示语翻译。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奈达在广泛的翻译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是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所谓“功能对等”,是指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是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该理论强调准确表达原文的信息,在必要时,可以忽略其文学形式、本来的字、词顺序、原来的语法甚至是时态特征,换言之,就是抛弃两种语言在表面形式上的对等,而是追求其功能上的一致。这一方法强调译文的可读性和意义的绝对忠实性以及功能的对等性,根据公式语的特点和感召功能,这一理论成为了公示语翻译的重要依据。因此,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公示语翻译时应该遵守的基本理论。

公示语的重要性决定了公示语翻译的重要性。但是,目前而言,公示语的翻译现状却不容乐观,有的让人莫名奇妙,有的甚至让人啼笑皆非。从公示语的翻译结果和效果来看,很多公示语翻译根本没有传递出原来汉语公示语想要表达的意思,有的翻译一味的追求表面形式的对等,结果意思却面目全非,有些甚至是错误的。公示语翻译错误的原因,从根源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是语言方面的原因。就语言本身而言,有拼写、用词、句子结构乃至篇章方面的错误。如把Road 误写为Roade; 除此之外,还有句子结构的错误:如有一句这样的公示语:"小心地滑",其翻译为:slip carefully。这个翻译不仅没有表达出原文信息,还让读者“小心的滑到”,让人倍感莫名其妙。其正确的翻译应该为:Caution! Wet Floor。第二是文化方面的原因。由于忽视中西文化的差异,或者说译者的跨文化意识不够而造成的公示语翻译的错误。比如:有家超市的名字叫“白象”,其译文为:white elephant supermarket。外国游客,特别是来自印度、泰国的游客就觉得难以接受,因为他们认为白象是昂贵但没有实际使用价值的东西,所以他们是不会进入超市购物的。这些翻译错误就是由于译者缺乏跨文化意识所造成的。

根据公式语的特点和作用,公式语的翻译应该遵循以下两条基本原则。第一:以读者为中心。翻译公示语的目的就是让看不懂中文的外国朋友明白公示的内容,公示语的直接服务对象是读者,因此,以读者为中心就成了公示语翻译的首要原则。只有那些让读者产生了反应并且达到了公示语功能的翻译才是有效的公示语翻译。只注重译文语言对应,缺乏翻译服务意识的翻译就是没有以读者为中心。第二:规范性原则。规范性不仅指语言层面的规范性,即语法、词汇的正确性,而且还指翻译时时态、语态、语气使用的规范性。国内的公示语大多还保留着过去的公文式的书写方式,有的公示语表达生硬,语气较为强势,然而在翻译这些公示语时,就应该统一规范的使用英语读者能够接受并且习惯的表达方式,采用较为客气的表达法,多使用现在时和主动语态来翻译,结合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尽量让读者能够快速的明白公示语内容,并愉快的接受其内容。

功能对等理论为公示语的翻译提供了理论指导。根据该理论,在翻译公示语时,不应该只是追求两种语言表面形式上的对等,而是力求其功能上的对等。因此,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音译法。有些公示语,特别是旅游景点名,多采用音译法。如成都的锦里,普遍接受的翻译就是Jinli。将景点名直接用汉语拼音标注,是景点名翻译中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文字的读音,对于扩大景点的影响力有很大作用。第二:直译加注法。该方法指在进行公式语翻译时,对那些指示方向或者地名的字句翻译的一种方法。因为涉及到地名,外国游客对中国景点不熟悉,所以对地名的翻译采用先音译,再加以说明的翻译方法。比如在翻译"此处乘坐缆车上金顶"就可以直译为:Here, take the telpher to the Jinding, the highest top of EMei Mountain。第三:语义翻译法。语义翻译也称为释义法,或者意译发,指不局限于单个字、词的意义,而是追求译文与原文所表达意思上的等值。由于汉语词语意义的多样性,有的公示语的意义比较夸张,只可意会,而不能完全按照字面含义理解。(桑龙扬,2011)比如,在公园里随处可见这样的公示语:请你远离小草,它会对你微笑。在翻译这样的公示语时就不必字对字的翻译,而是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表达为:please love the grass,或者是keep off the grass.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连,互相依存。翻译则是语言转换的手段,因此,翻译必然和文化必不可分。根据公式语的特点和功能,在进行公示语翻译时,既要力求符合公示语字数少、语言精练、冠词略而不用、使用祈使句等语言及文体特点的要求,又要简明易懂,不追求表面形式上的一致,而是要力求功能上的对等。而且译者还要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但又不必完全迁就外文读者而丧失中国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 廖素云,杜春雷.明示所指, 提高公示语英译交际效率 [J].中国科技翻译,2011,2:50-52.

[2] 牛新生.从感召功能看汉语公示语英译-以宁波城市公示语为例[J].中国翻译,2007,2:63-67.

公文语言特点篇10

基于法律活动自身所具有的严肃性,就决定了法律文书语言必须具有准确性的特点。准确性是法律文书的生命线。所谓准确,是指用书面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与客观存在的情况相符合,与表达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相吻合。它如实记载与认定了侦查、、审判、执行等诉讼活动及非诉讼事件的处理活动,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法律文书。这些文书具有威慑敌对势力、惩治犯罪、保护人民、宣传法制和调整国家、集体、法人、公民等相互之间法律关系的作用。因此,法律文书一经公布,必然会引起有关当事人乃至全社会的密切关注。且法律文书的法定效力,又决定了一部分文书要依照国家强制力来保证执行。显然,任何含糊不清及语有两义在文书中都没有容身之地,语言准确是法律文书语言最基本的格调,是法律文书语体中最本质最重要的特色。有人把准确性比喻成法律文书的“生命线”。这种比喻一点都不为过。“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这些话极为形象地道出了法律文书语言的重要性。作为表达和实施法律的重要工具,法律文书首先必须突出其准确性的特点。

法律文书语言的准确性特点,主要是通过遣词造句体现出来的,词义单一,语义明确,符合语法规范,是法律文书遣词造句的最基本的原则,如果法律文书语言在准确性上失误,特别是在关键问题上,即使是一字之差,一语之误,也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一份刑事判决书认定被告人犯盗窃罪,叙述犯罪事实时却写成了“在2006年年初至2006年年未盗窃”,其中将“末”写成了“未”,仅仅一字一差,就使案件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又如一份经济合同中因写入“货到全付款”一条,使双方当事人产生歧义而引发一场不必要的官司。还有一起民事欠款纠纷,是因为所出欠款条上的一句“今还欠款2000元”中的一多音字“还”,致使双方当事人各执一词,双方为此进行了三年多的诉讼。

法律文书语言的准确性包含两方面内容:

用准确、恰当的句式客观反映法律文书的各项内容。就法律文书写作而言,其词语的选择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对动词的选用,“操起一根木棒”与“顺手拿起一根木棒”,就关系到行为动作的性质差异,一个有准备,另一个则无准备。再如,表示事物性质状态的形容词和副词也不容忽视,如“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这些情节的认定,在刑法理论和司法解释中均有具体的适用说明,一般不能作随意的解释和使用。法律文书中的句式也很讲究,恰当的句式有助于内容的准确表达。它一般要求简练、紧凑,同时还讲究一定的风格。或者是犹如和风细雨、或者是语气铿锵有力、或者是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如在法院刑事裁判文书中,常用到“被告人刘××出于报复,持刀杀人,性质恶劣,危害严重,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民事判决理由中表述“本院认为,双方虽是在家长主持下定婚,但结婚时王××已成年,对婚姻并未提出异议;婚后双方感情虽有些隔阂,但经调解,双方尚能相处。只是因为被告王××与他人关系暧昧,加之原告陈××处理问题欠妥,才使双方感情趋于恶化。今后只要被告王××与×××断绝来往,双方尚有和好的可能。陈××也应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主动搞好夫妻关系。原审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王××的诉讼请求并无不当,本院予以维持”。从上面两段文字的比较可以看出,刑事判决书处理的是犯罪行为,对刑事被告人以惩治为主,多用四、六格的句式,读起来抑扬顿挫,气势不凡;而民事判决书处理的纠纷是平等主体间民事权利和义务纠纷,其是非问题的判断,应以说服开导为主,句子可长可短,错落有致,读起来温润平和,语重心长。

正确使用法言法语。法言法语是法律文书语言的独特风格,运用法言法语,以充分地体现法律的内涵及精髓。法言法语主要包括法律专业术语和法律习惯用语。法律专业术语,来自于法律条文,是对法律行为和法律事实的科学概括,有其特定的法律内涵。正确使用法律专业术语,有利于实现表达上的准确性。如,刑事诉讼活动中使用的“刑事责任”、“罪刑法定”、“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民事诉讼中“诉讼请求”、“诉讼标的”、“第三人”、“反诉”、“诉讼保全”等。同时,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被广泛认可的法律习惯用语,也为法律活动提供了大量的规范的句式和固定的词语,极大地方便了法律文书的写作。如,“综上所述,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条第××款之规定,涉嫌××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条之规定,特将本案移送审查,依法”。在法律文书写作中,应注意避免法律术语及法律习惯用语的错用,如将“免予刑事处分”写成“不予刑事处分”,表达就是错误的,免予刑事处分是刑法中对成立犯罪而不予刑罚的处理,刑法中没有不予刑事处分之说。又如“侦查终结”写成“侦察终结”,侦查是指刑事诉讼中,侦查人员为了查明案情,查找证据,查找犯罪嫌疑人所进行的专门的刑事调查工作,它属于刑事诉讼法律术语。而侦察属于军事用语,用其他行业的术语随意替代法律术语,会导致语义混乱,意思不明,影响法律文书语言的准确表达。

模糊语言的运用是准确表达的必要补充和替代

法律文书语言的准确性,需要用准确、恰当的词语和句式反映法律文书的各项内容,以达到明确各方权利义务的要求。但法律文书对于模糊语言的运用并非一味排斥,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模糊语言可以使法律语言达到实质上的准确。所谓模糊语言,是指内涵无精确含义,没有明确的范围,即表述没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的语言,如“可能”、“情节恶劣”、“上午十点钟左右”、“数额较大”等。模糊语言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弥补人类语言表现力的不足与缺陷,留给人们一个可供把握的空间。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在法律文书中无法用精确词语描述事实或者用精确语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时,模糊语言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涉及未知事项时,需要用模糊语言进行客观表达。如果事件细节尚不明朗,公安、司法人员对当事人姓名、身份、年龄及事件起因等问题只能做逻辑上的法理推断,因此,在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因为该诉讼阶段的特点,一切均为未知,往往需要运用大量的模糊语言对案件情况进行分析和推断,如:“受害人,女,二十岁左右,头部有轻度挫伤……”、“根据现场勘查发现的情况初步判断,犯罪嫌疑人可能为流窜作案……”、“犯罪现场在……广场一带,案发时间大约在凌晨2点钟左右”、“被害人死亡时间在3日下午3点至5点之间”。法律语言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重述和再构,而这种重述和再构不可能与当时所发生的事实完全吻合,所以一些特定的要素,如“案发时间”、“案发地点”、“犯罪手段”、“犯罪动机与目的”等,只能根据科学的推理确立一个大致范围。在上述例子中所用的大量模糊语言,完全符合客观情况,也是最为科学的表述方法,也避免了在以后的侦查、排查、审讯中形成主观臆断甚至武断的现象。

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及当事人的个人隐私等内容时,应选用模糊语言进行概括表达。对于法律文书涉及的国家机密、党政军机密、商业秘密以及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等内容时,应该遵守保密原则,尊重企业及公民的合法权益,这就需要恰当运用模糊语言进行替代,而不能运用精确语言进行具体表述,以防止泄密。如“19××年1月至20××年12月,王××先后向台湾某组织投寄密信19封,明文报安信12封,提供了大陆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形势等情报……”,描述中涉及国家机密时,用“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形势等情报”进行了指代,已经足以表明其行为的犯罪性质及危害社会安全的后果。相反,如果对其用精确的词表述情报内容,不但达不到揭露犯罪事实,打击犯罪的本来目的,而且无异于二次泄密,还可能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甚至会损害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以及公民个人利益。因为绝大多数法律文书尤其是裁判文书具有专公开性,需要向全社会公开,即使是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其裁判文书也要向社会公开。文书记载的内容过于准确,将不能公开的事项公之于众,会产生不良影响。可以说,法律不是僵硬的,在法律的适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到法律本身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维护以及法律对人权的尊重与关怀,以充分体现法律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关怀。

涉及犯罪细节、反动言论及污言秽语等有碍社会善良风俗的内容时,需要运用模糊语言替代。在诉讼活动中,对于涉及、侮辱、猥亵及其他具体犯罪细节时,如果用精确、细致的语言去再现,虽然可以达到真实的要求,但对于受害人一方来讲,必然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有损于受害人的个人名声及个人隐私,且有悖于社会公德和社会良好风尚。从另一方面来看,大多法律文书尤其是裁判文书具有公开性,需要向全社会予以公开、公布,其中涉及的、侮辱等犯罪细节过于精确、细致的话,势必会产生有碍视听、有伤风化的负面影响,甚至会被犯罪分子利用,从中掌握犯罪方法,这与刑罚的预防目的相违背。如:“犯罪嫌疑人刘××先后将20名女青年骗至家中进行猥亵,让她们看书籍和录像,灌输思想……刘××利用上述手段,奸淫1名,女青年16名。”在这一叙述中,涉及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时并没有详细地描绘具体细节,而是用模糊语言进行了巧妙的概括,既完整地对案情做了介绍,又避免了对犯罪细节的描述,从而避免了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维护了法律文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模糊语言是准确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正如前文所说,法律文书是具体实施法律、体现法律尊严和公正的文字载体,是打击犯罪、惩治犯罪、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工具。因此,法律文书语言的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法律文书语言的准确表述,有利于法律的公正实施,有利于促进国家民主法制建设。尽管法律文书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准确性和严密性,但模糊语言客观地存在于司法实践中并被广泛应用,在特定情况下,使用模糊语言进行表达,可以达到实质上的准确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律文书多为说理文,理由是法律文书的灵魂。如法律文书中对于案件证据的分析、案件事实的认定以及裁判理由的论证等均属于法律文书说理的主要内容,而说理的内容离不开模糊语言的运用。如刑事判决书中:“本院认为,被告人褚××、罗××、乔××利用职务之便,私分公款35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870万元,其行为已构成贪污罪,且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被告人褚××在共同犯罪中起决定、组织作用,系主犯,应对其组织参与的全部犯罪负责,但鉴于其有自首和重大立功表现,以及退还全部赃款,依法应当减轻处罚,被告人罗××积极参与犯罪,具体实施转款行为,作用明显,鉴于其系从犯,案发后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并揭发他人的违法事实,认罪态度较好,依法可以从轻处罚。被告人乔××受邀约参与犯罪,系从犯,情节较轻,依法可以减轻处罚。”再如:“被告人黄××先后将多名受害人骗至家中,以测试游戏为名将受害人进行捆绑,并用布条将其勒死,共作案17起,导致18人死亡,1人受伤,手段残忍,情节恶劣,影响极坏。”这里所用的“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手段残忍,情节恶劣,影响极坏”等一系列模糊语言的运用,是对被告人犯罪行为特征及处罚的理由进行的概括,用来表达程度、情节和性质。这样的语言是在案件事实叙述之后,在被告人的具体犯罪情节、手段等要素已经交代得很准确、清晰的基础之上,运用的模糊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前文精确事实的总结和复指,也是对前述事实的另一种表述方法。虽然使用的是模糊语言,但它具有精确表达的效果。非但没有给人留下含糊不清的印象,反而加深了人们对于被告人犯罪性质的理解。这样从模糊中求确切,从另一方面看,适合一定语境的模糊语言又是准确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当然,这种词语的使用是有条件的。假如在案件事实不清楚,当事人法律责任区分不明,运用模糊语言就是含糊不清,真正成为模糊的了。

公文语言特点篇11

公示语,是指公开面向人民大众的告示、指示、提示或者警示的相关信息,是一种常见于生活周边的简短文体形式,其作为一种特定功能的文本形式应用历史悠久,在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协调、保障等机制和作用。在中国,人们习惯把公示语称为“标语”。在日本,也通常把公示语称为“标语”。公示语是标语的书面表达,文章中也多次提到标语,其意义是相同的。

一、中日公示语的语言特色

历史的传承不同,中日两国的公示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公示语中可以看出两国语言特色的差异。汉语公示语反映的不仅是中国的语言,也是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日语的公示语也是如此,它所反映了日语的语言特色、日本社会的文化及生活习俗等。所以,研究中日公示语的语言特色是很有必要的。

(一)中文公示语的语言特色

1.中文的公示语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明显的节奏感,常常采用排比、叠加等方式来编写标语。中国汉字的发音本身就存在很多有趣的奥妙,音调、平仄、押韵等都影响着中国公示语的编写。如学校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个标语,就利用了汉字的叠加,读起来琅琅上口。还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就采用了有声的反复,不仅体现了奥运主题,更突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下的传统文化美德,很好地宣传了我们的国家。

2.数字化一直是被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广泛使用的一种书写方式,中文公示语很讲究“数字化”。这里的“数字化”与工作中做报告时采用的数字化不同,而是标语的前后字数要保持一致的数字化。在中国的城市,标语大部分是前后字数一样。诸如“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团结,奋进,创新”等这些标语,用相同的数字组合起来形成许多二字式、三字式等简短明了的标语。

3.中文公示语逐渐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中文的公示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曲折,改革开放以前,中文的公示语在当时只集中表现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号召人民大众的劳动、解放运动。这个时期的公示语,还没有很广泛地涉及到城市文明建设中来,对公示语的语言表达方式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语言的表达比较生硬,强制化。如在土地革命期间的“打土豪,分田地”“穷人不打穷人”的标语,语调都比较强硬,能够高调的激发起人民群众的热情。而从中国加入WTO国际贸易组织之后,国际的交流日益深入发展,国家越来越注重城市文明的建设,公示语的应用的也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注重公示语的表达方式,语言文化。公示语的语言表达趋于委婉、文雅,透露出幽默、诙谐的风采。例如,某公园的“手下留情花更艳脚下留情草更翠。”这条标语生动形象地提醒了行人要爱护花草,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词语却达到了设立标语的目的。可见,现在生活中的标语得到极大进步和发展。

(二)日文公示语的语言特色

日文公示语称为“标语”,日本政府机构、社会团体每年也会向社会公众中征集许多有代表意义有价值的标语进行编制。日本的标语有以下几个语言特色。

1.敬语应用广泛。敬语就是在说话或写书信文章时,需要注意对对方和话题人物表示尊敬或谦逊之意。这种用心良苦并非只能在日本人身上看到,但日语标语中的敬语更加突出了敬语的表现。例如:“水にごf力をおいいたします”“犬を公@趣摔膜欷长蓼胜い扦ださい”日文公示语注重敬语的运用,这与日本的社会风气、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

2.语境深刻浓厚。日本的标语语境和语意比较深刻,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当你碰到一个日语的标语时尤其是汉字版的日语,看到它的汉字意思简单易懂,而它的实际意义却与表面翻译过来的意思相差甚远。例如,“油断一秒,怪我一生。”乍眼一看,很有可能翻译为“缺油一秒,怪我一生。”然而这条标语是一条交通标语,意思为“疏忽一时,悔恨终生。”还有这样一条标语,“おみやげはo事故でいいのお父さん”(爸爸,最好的礼物是不出事故)这句话的意义深刻,看似很随意的一句孩子对爸爸的说话,其间却透露出交通中应注意的问题,语境唯美,增添了标语的生动性。

3.语序放置准确。在语序上,中文和日语本就有明显差异,中文一般是主、谓、宾形式,如“请遵守交通规则”。但是日语版却是“守ろう,交通のル-ル”。也就是说把句子的谓语提前,把宾语放在句尾,强调动作和行为本身的重要性,从而增强语言效果,起到标语口号的作用。这种倒装的方式通常要比主、谓、宾的形式的日语结构句子表达效果要好得多。

4.“川柳”和“徘句”可以称为日语语言形式的一大特色,川柳、俳句都采用5、7、7的形式来描写诗歌或一些语句。而在日语的标语中,俳句形式运用的甚多,最为常见的就是用5、7、5的く音节形式编写成的标语。例如奉劝勿开快车的“狭い日本,そんなに急いで,どこへ行。”这种俳句的形式表达准确,清晰明了,突出了很强的标语感召功能,是日语最为突出的语言特色。

二、中日公示语语言特色的差异

以上详细介绍了中日公示语的语言特色,根据资料,笔者总结出中日公示语在语言特色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规格形式不同。中文公示语文字规格整端性较强,不管是对仗的五言字句、七言标语还是简短精悍的二字格、三字格书写形式,标语的书写注重前后一致,字数整齐。而日语的公示语在文字规格方面就比较随意,除了5、7、5形式的俳句,标语的字数是没有限制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书写符合大众兴趣爱好的任何标语。

2.语序差异。语序的放置差异是中日公示语最明显的差异,前文已经讲过,相对中文的主、谓、宾结构,日语标语常把宾语放在谓语前面,简称“宾语前置”。语序的不同突出日语语言的特点,把人要做的动作放在最前面,强调了动作的重要性,而动作也就是一个句子中的中心环节,由此可见,日本人在写作时也很注重主次分明这一原则。日语标语的语序倒装是很讲究的,用得十分恰当。

3.日语公示语的敬语较多。尽管现在中日都越来越注重人文关怀,但中国的“虑它文化”和日本相比还远远不足。日本的提示性标语几乎每一句都会用敬语的形式来传达信息。如贴在自动售票机上的一句标语“切符はこの毁uCでお求めできます”,而在中国的自动售票机上常见“在此买票”或者直接是“自动售票机”等形式,而像“请您在此买票”这种形式的出现还是很少的。其次,日语的标语经常用“ください”类似的句型表达。像“ごh]ください”这样的句子随处可见。日本的谦虚敬语文化在世界上都是遥遥领先的。

4.语境差异。语境有高低之分,本文主要强调的是情境语境的差异。在情景语境中,日本的公示语算得上是高程度语境语言了,而中国的公示语则是低程度语境公示语。一条标语,如果不理解其语境,很有可能会出现翻译上的偏差,导致意思理解错误,行为动作不向指示的目标去行驶。中文的公示语简单明了、语境浅薄,容易使人理解。如“来也冲冲,去也冲冲”看到这句话,我们不用想就能知道这是厕所的标语。而日本的标语单独看到时有时会让人难以理解,主要是因为句子的情境语境程度高,往往会省略某一成分但又不影响句意,这样就增加了我们理解的难度。只有了解了相关知识才有可能读懂其意思。如“子供はひとり”这条语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一个孩子”。很多人会不理解标语想要表达的意图,其实这是一条省略了谓语的计划生育的标语,意思是“生一个孩子好”。可见,日语中的标语语境有时是很难理解的。所以,看似简单的标语如果不了解其语境有时也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5.语感差异。尽管说中日公示语现在都越来越注重更多的人文关怀,语气从生硬变得委婉、风趣,但中文和日语的公示语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这与中日文化的差异息息相关。日本自古以来就有谦卑、以和为贵的浓厚思想,可以说日本社会的基础是个“间人主义”意指社会并不是由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所组成的,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的一员,社会最根本的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日本人非常在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话时非常在乎对方的感受,对于问题的回答常常都是模棱两可、委婉礼貌。这种浓厚的谦卑思想,直接影响着日本公示语的设置。语气委婉、温和生动,可以说是日语标语最为准确的形容了,即便有时是表示禁止的标语,日语也会采用比较委婉的语气来警示人们。而在中国仍存在很多强硬性的标语,给人一种居高临下,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如“禁止踏草坪,违者重罚”“闲人免进”等。可见,中国在公示语的语感表达上还是比较欠缺的。我们注重文明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要在物质方面进行改造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标语的语感亲和力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研究推进发展。

本文从中日公示语的语言特色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了两国公示语语言特色的五点差别。中日公示语各自代表了本国的文明建设、精神文化,研究两者之间的差异,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两国的文化、社会世情等。中日两国都在不断地加强城市文明建设,创建文明城市,走向城市化、国际化是两国政府人民共同的愿望,所以,公示语的规范化、国际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对公示语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在当今对中日公示语研究甚少的时代下,更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从多个角度全面地研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公示语走上国际大舞台。

参考文献:

[1] 新日汉辞典(增订版).辽宁人民出版社.

[2]谢桂梅.公示语翻译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

[3]吕和发.公示语的功能特点与汉英翻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05.

[4]杨永和.我国新世纪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外语教学,2005.

[5]日本纵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徐明淮.从标语口号看日语特色[J].教学研究,1986.

[7]屈志凌.浅谈标语口号的语言特色[M].读与写,2007.

[8]刘丽芸,黄成洲.新编日本概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

公文语言特点篇12

党政公文特别是讲话和书面材料,除了体现领导集体的意志,还会体现领导个人的风格。领导同志由于经验阅历和知识结构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公文语言表述上的不同风格。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公文语言都是特定的时代精神和人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在语言中的反映,罗常培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一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那时代的语言内容;也可以说,语言的内容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面影响,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1]

由党政公文语言风格上的特殊性,可尝试归纳出语言风格的共通性。

1、 尽可能地多使用通俗生动的群众化民族化的语言。

2、 注重修辞方式、修辞手段的选择与运用。

二、党政机关公文语言的美学原则及实例

(一)党政公文语言的情感性分析

长期以来,公文语言在遵循着准确规范、真实得体、简洁庄重等特点的基础上,公文语言的艺术美感作为情感性成分也慢慢加入了要求之列。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文语言的表达效果,还可促进公文实际效用的发挥,从而使得公文更好的贯彻执行,更易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其实中国写作理论中并不排斥公文的情感性,从古至今的公文写作都不难找到情感性用语的例证。最早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2]他强调了情感与“文”的关系,认为五性生发是文章形成的法则。苗枫林先生也在《中国公文学》一书中提到:“情理动人,具有政治上的感染力”。[3]梁启超一向重视文学作品中情感的熏陶作用,他为此指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容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4]

由此看来,党政公文用语要适度增加形式上的美感和语义上的丰富内涵,将公文中的情感性上升为社会集体价值观的情感,形成催人奋进、引人向上的正面情感。

(二)情感性和庄重性在党政机关公文语言中的不同运用

同志是一位旷代少有的公文语言艺术大师,在大力倡导改进文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细读《选集》,细细推敲他充满情感性的语言艺术。

1、形象化的比喻是毛氏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同志在讲到游击战时,他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比作“纸老虎”;他用“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个梨子,亲口吃一吃”的比喻方法来说明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同志又把不调查不研究的作风讽喻为“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这些出神入化的比喻艺术,极大地增强了行文的表达效果。

2、成语典故的灵活运用使公文用语言简意赅。

关于重庆谈判的必要性,同志讲道:“‘针锋相对’,要看形势。有时候不去谈,是针锋相对;有时候去谈,也是针锋相对。从前不去是对的,这次去也是对的,都是针锋相对。”[5]由于使用了“针锋相对”这个成语,让人读起来不仅极其精粹,而且富含哲理。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公文中,同志使用的古语、成语、典故及名言不下二十处,诸如“文质彬彬”、“道不拾遗”、“越俎代庖”等,把这些成语、典故与所要讲的事理融汇在一起,有声有色、言简意明。

3、幽默与夸张的修辞格使用让公文用语生动活泼。

毛氏公文用语中情感性凸显,幽默和夸张也曾被很多人误认为有损公文用语的庄重性和实用性。其实不然,公文修辞并不排斥夸张,问题的关键要看使用得是不是地方,是不是恰到好处,这就是公文语言的美学运用。例如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当分析到小资产阶级的发财观念极重时,他讲:“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又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的“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上述两例中的“垂着一尺长的涎水”与“钦差大臣满天飞”都是在公文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夸张的辞格,它不仅不损害公文的实用与庄重,恰恰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和文件大多数属于公文题材,收录在《邓小平文选》中,这些论著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1、平实通俗、要言不烦是邓小平同志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平实讲求的是公文语言实事求是、言之有物,不矫揉造作。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文中提到:“现在有的人家里有老人孩子,一个月工资几十元,很多时间用于料理生活,晚上找个安静地方读书都办不到,这怎么行呢?对这些人的政治要求要适当。他们在政治上要爱国,爱社会主义,接受党的领导。他们做好研究工作,出了成果,就对政治有利,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好处。”[6]这段话体现出公文语言要善于把文件语言和学术概念转换成易读易懂的群众语言,坚持用事实说话,推论自然正确可信,由此才能使人易懂践行。同时,邓小平公文的主题皆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篇幅也是简短精悍、意尽言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