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新格局范文

时间:2023-07-24 09:24: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农业发展新格局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近年来,针对干旱发生频率高、水资源匮乏的实际,白城市掀起了以打井抗旱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同时,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目前,全市抗旱井总数达到10万多眼,解决了800万亩易旱耕地春季播种水源问题,作物全程灌溉能力达到420万亩。全市已有大、中、小型喷灌设备10382台(套),节水灌溉能力达到359.76万亩,其中喷灌、微滴灌138.22万亩,地面管道(小白龙)和地埋输水管道灌溉面积达到216.74万亩,渠道防渗4.8万亩。同时建成了14处高标准节水增效示范区。温室、大棚滴灌、果树微喷也正在有计划地发展。

2.推广旱作农业技术

2.1推广机械抗旱技术 通过推广机械深翻(深松)、机械化节水保墒、抗旱机械播种、苗带重镇压和保护性耕作等机械抗旱节水技术,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增加入渗深度,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和贮水量,减少水分流失和蒸发。2011年,全市春翻地面积174万亩,机械化节水保墒技术120万亩,抗旱机械播种面积365万亩,苗带重镇压面积50万亩。

2.2推广农艺抗旱技术 加强以根茬粉碎还田和增施农肥为重点的有机肥投入,注重传统施肥向节水高效施肥制度改革和施肥结构、施肥技术调整,突出以肥调水和水肥耦合技术措施的应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供肥性能。2011年,全市实行机械灭茬面积68万亩,施用农肥2030万立方米。

2.3推广化学抗旱技术 在生产上大力推广应用抗旱种衣剂、抗旱蒸腾剂和土壤保水剂等,增加作物的抗旱能力。2011年,全市推广化学抗旱技术180多万亩。

2.4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是传统耕作技术的一次革命,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农业耕作的根本出路。它特别适合白城的条件,通过秸秆覆盖和减少耕作次数,不但极大限度地增加蓄水保墒,培肥地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也把农民真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而实现节本增效,提高经济效益。2006年,白城市开始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当年试验、示范和推广面积达到12190亩。通过大力宣传、技术培训和机具研改等措施,2011年全市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推广面积达到了10万亩,比2006年增加了9倍。目前主要推广两种模式,一是秋季玉米收获时对秸秆不做处理,秸秆直立在地里进行的免耕播种;二是秋季玉米收获时留高茬的免耕播种。

3.推广抗旱、耐旱作物品种

篇2

正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实践和群众反映看,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急”。对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工作上操之过急,缺乏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二是“偏”。对目标的全面性、完整性认识不够,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新村建设”,偏重于新村规划和村庄整治,对发展生产、农民增收、深化改革等任务重视不够。三是“冒”。脱离当地实际,超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盲目攀比发达地区,把标准定得过高。四是“同”。不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不区分轻重缓急,一种模式,一个步调。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上来。

抓住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一是抓好农业生产,切实让农民得实惠。重点抓好生产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多下功夫。为此,应继续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二是突破资金投入瓶颈制约。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土地征用制度改革。适应取消农业税的新形势,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四是真正把决策权交给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向和物资运用都应让农民知情,接受农民监督。五是搞好分类指导,突出特色、注重实效。进一步细分地域类型、工作措施,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正确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和总体要求。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基于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不断满足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稳定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保障国内产业和供给安全;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多元模式。

拓宽农业发展思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开发农业在特色产业、生物质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农业文化产业等方面新的产业形态,构建现代大农业产业体系,把农业基础建设好、发展好、巩固好、维护好;立足产业特色和地域条件,发挥产业优势,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推进规模扩张,形成产业群;大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或集团,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体系,不断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实现农业科研与推广应用的有效对接;用现代科学文化、科学技术武装农民,着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篇3

一是全会科学准确地判断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决定”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一个“发展阶段”、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重要时期”的科学判断,表明了农村改革仍然是国家改革的关键环节,农业发展仍然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基础。

二是全会描绘了未来农村发展的美好图景。“决定”提出了今后12年,也就是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为核心的六大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群众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六大目标任务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对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构想的进一步细化,为农村发展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奋斗目标。

三是全会作出了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三大部署。“决定”指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这三大部署,既切中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有力应对了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绘制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蓝图。

篇4

二是全会描绘了未来农村发展的美好图景。“决定”提出了今后12年,也就是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XX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为核心的六大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群众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六大目标任务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对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构想的进一步细化,为农村发展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奋斗目标。

三是全会作出了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三大部署。“决定”指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这三大部署,既切中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有力应对了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绘制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蓝图。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