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的表现合集12篇

时间:2023-07-24 09:24:53

独立思考的表现

独立思考的表现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基础与前提,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门捷列夫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现在元素周期表的诞生,牛顿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不会有力学经典的三大定律,可见要创新首先就要独立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深人到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分别对应了老师与学生,这是两个截然分开的环节,其弊端在于过分依赖老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结果往往导致老师45分钟都在高谈阔论、曲高和寡,学生沉闷应对、缺乏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使认知主体的独立思维发展受到了压制和阻碍,而且一味被动的获取也造成了很多学生失去了动脑筋的机会与兴趣,创新思维从根本上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教育的创新应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着力于如何“寓教于学、寓学于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从而调动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能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结合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阐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是教育实施的关键,掌握着教育的主动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创造一切有利干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条件。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通读整篇课文后,引领学生仔细体会故事中的情节与心理。同时让学生提出关于课文的任何问题,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离课文内容相差很远,教师就要注意将问题巧妙引导,对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自己备课时设计的问题师生共同筛选,确定课堂研究的主要的问题。再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让学生积极思考解疑。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或者是一个提示、一个比方,都会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这是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发表与众不同见解的有效途经,也是形成浓厚学习氛围、争先恐后发言的简单方法,更是为独立思考的最高境界无师自通创造条件。之后还能可以进行拓展,在得到自己的体验后,引导学生怎样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古人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思考来源于怀疑,也正是由于怀疑的存在,才可以不断激发人们去观察、实验、思考和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应当给予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求异求新。使学生逐渐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学习习惯。教师怀疑精神的具休表现,就是敢于质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坦却敢于怀疑“绝对时空观”,从而超越建立了“相对论”理论;正是由于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怀疑,才提出‘旧心说”的理论。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表现。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在学生善问、会问上多点拨指导,使学生逐渐养成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进而对问题进行思考,最终有所悟、有所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行保护,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即使学生提出的疑问很古怪也不应责怪,应想方设法的去解决,绝不可以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威而强词夺理,并要及时地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积极的评价,以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不会被扼杀,才能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互动交流,强化问题情境教学

为了满足每个学生想都能够独立思考的要求,要及时组织了小组议论和全班讨论。让每个学生在都能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体尝独立思考的乐趣。通过小组议论和全班讨论才能产生不同见解,有不同见解就能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训练,独立思考能力也会有所加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应重视“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依据,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载体,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要有目的地以问题为起点,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核心来组织教学。

四、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

如果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多数学生在思考当中甚至有些学生才开始进行思考,就让思维敏捷的同学发表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一少部分人的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因此,为使全班每个学生的思考能力有所提高,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经过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许多学生会在思考中有所发现,积极参与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不同的看法。

在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时,,要坚决反对那种实际上是形式主义的做法:一是只象征性的留些思考时间进行探究,就开始指名道姓地进行提问;二是对一些无须考虑就能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进行讨论。这些做法,不但不利于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更不可能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必须坚决予以排除。

独立思考的表现篇2

1.培养怀疑精神,鼓励大胆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谁不迷信权威,勇于与传统的观念决裂,敢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谁就能作出创造性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建立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推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怀疑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敢于质疑。质疑是指对习以为常的、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疑问。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即使是学生提出古怪的疑问也不应该急于否定,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作出积极的评价,以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寻根究底,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即要引导学生会疑。

2.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仅仅着眼于创造技法的训练,偏重于智力训练或思维训练,而忽视了轻松的学习心理氛围的创设。实际上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活动。从这一点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氛围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热烈而自由地讨论中,学生非常轻松,思维渐渐放开,不再局限于教师的问题,而是根据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

从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使预习成为有意义学习。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独立思考不是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作准备。

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经常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题目老师讲了我都会,可我自己做时又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他们在听课和习题课中,总习惯于跟着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思路走,当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时,就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留有余地,设法创设情景或条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既要讲清,又不能全讲清。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而某些对理解概念和规律有益的扩展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的对比以及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知识归纳,运用知识时应注意的问题等等,要给学生留出余地,让学生自己去钻研。

独立思考的表现篇3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174-01

一、前言

教育事业的改革,使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发生变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思维锻炼,培养学生全面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逻辑思维,提升抽象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让数学教师不得不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让这成为了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实施数学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对初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是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表现,也是推动数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实践。下面,我们就来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进行几点分析:

第一,有利于数学教学创新发展。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为了将课本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给学生,只顾着自己授课,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很少调动自己的头脑思考数学问题,也很难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需要将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做学生的评价者与观察者,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教师不再像原来一样直接给学生呈现问题与答案,让学生模仿。而是让学生动脑筋去想办法,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加以评价。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课堂教学,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初中数学教学事业的发展。

第二,有利于教师个人成长。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教师要接受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要转变师生观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此同时,教师不能用灌输式的方法继续教学,而是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反应即时更新教学手段。这些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都是教育业务上的挑战,能够落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正在由传统型教师向创新型教师转变。

第三,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是否具有数学学习兴趣,直接关系着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课堂中独立思考问题,可以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让他们一直心系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之前完全无法解决的问题,会明确自己的力量,找到数学学习的动力,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对策

1.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死板的课堂活动,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与操控者,平衡好课堂活动的动与静,适当活跃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能够促进其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游戏,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将游戏活动与初中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复杂数学问题的简化,也能够让数学问题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我与别人不一样”的游戏。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数据,像全班学生的个人信息,身高、体重、三围等,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统计图表形式制作一张信息表。之后,让学生四人一组,与他人表格不同的学生胜出,采取车轮战的方法决定胜负。胜者所用的统计图表,会是课本学习内容中的一部分。利用游戏的方法组织学生思考,展示与竞争,能够让学生尽自己所能去深入思考问题,用尽可能多的角度发现不同。将游戏与课堂活动结合起来,会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实现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2.组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合作学习模式并不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标相冲突,在合作中,学生不只能够独立思考,还能在他人的引导下进行不同角度的独立思考。初中数学中有许多问题具有一题多解性质,一个问题对应着多种解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解决问题,调动每一位小组成员的独立思考积极性,促进他们发言,分享观点,会让独立思考行为变得更加自然。合作,能够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动力,更能让他们发现更多独立思考的空白。

比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一些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只关注边的关系。但小组其它成员提出角这一影响因素,就会给他们的独立思考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合作学习中的独立思考更加轻松,更加多样化,有利于初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

3.利用创新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形成,是其独立思考增多的必然结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创新的引导,让学生主动提出一些问题,给自己的独立思考创造前提条件。在教学时,教师用探究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起开拓课本中的知识,了解数学原理、技能与学习方法,可以带动学生思维运动,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比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在引出移项法时,可以利用“4x-3=-2x+7”这样的例题,让学生帮助数字或者未知数找朋友。将未知数归为一类,放到一起,将数字归为一类放在一起。让学生思考、分类与移动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解方程的方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才能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开展个性化的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诸多个性化需求得以满足。用独立思考活动,促进学生有创造性地学习,感受数学学习的自由,扩展学生的发展空间,是落实创新数学教育的重要实践。

参考文献

[1]饶大敏.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2014,11:125.

独立思考的表现篇4

1 对预习的看法。调查数据:选择“不必预习”的,初一、初二分别为32%、30%,而初三仅为8%,绝大多数是水平较为一般的学生;选择“要预习,有问题请教他人”的,三个年级依次为3%、4%、18%。

分析与建议.这些数据表明,对预习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要求。在初三复习教学中,由于知识容量大,思维强度高,教学节奏快,因此,迫使多数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再带着问题去听课,才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加上初三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完善及学习自觉性的不断提高,从而为思考性预习提供了保证。在初一、初二的教学中,由于英语内容的特点,使多数中等以下的学生觉得进行思考性预习极为困难。为此,教师只能按不预习的要求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挫伤了优秀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从而使预习工作处于自由状态,表现在前三项的选择上数据较为平均。因此,加强预习的引导和督促,并构建在预习基础上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显得非常重要,以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对上课时老师提出问题的态度。调查数据.“习惯独立思考”的选率最高(61%),选者为中上等学生;“偶尔有所思考”的选率其次(26%),选者多数为中等学生:选择“与左右同学商量答案”及“等待老师讲解”的仅为少数基础较为一般的学生,分别占8%和5%。

分析与建议:这些数据表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交谈中,一些成绩一般的学生也懂得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但由于基础和能力等诸多原因,这种独立性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怎样使设计的问题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具有一定坡度和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

3 对作业的态度。调查数据:“先思考,做不出就问同学”的选率最高(52%),主要以中等或较高水平的学生为主;“必须通过思考后独立完成”的选率其次(35%),选者为具有较高或以上水平的学生:“边做边对答案”及“先参考别人的答案,再完成作业”的选率较低,分别为9%和4%,选者均为学习一般的学生。

分析与建议:这些数据表明,全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整天在一起学习,相互之间可商量、讨论、参考的机会较大。这本无可非议,但长此以往,一旦形成依赖别人的学习习惯,将会对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心理及能力受到极大的影响。此外,这种作业“共享”的做法,不利于教学信息真实有效地反馈,以及教学进程、策略和要求的反馈。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从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教育学生懂得独立完成作业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除了对作业分类要求外,允许有些题目不做或选做,对于暂时做不出的题。允许只写解题思路及在何处受阻的原因分析,以确保作业的教学功能回归其本来面目。

二、调查后的尝试与启示

独立思考的表现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164-03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

党的十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亨利·纽曼认为,大学真正的目的是培养特定的思维方法,建立独特的自我认同;提高一个社会理智和心智的水准;培养高尚的公共意识和文化品位;向公众提供社会的准则;给予人们先进的理念和冷静的思考;促进进步的政治实践;理解、分析、设计、创造和传播本社会的文化模型。

按照纽曼对于教育的理解,在民主自由、信息多元的社会趋势之下,大学教育应该让学生能透过学习活动,去搜集、整理、分析、与运用相关资讯,能独立思考,并有系统判别问题;而能养成沟通协调、讲道理、理性批判事物、容忍不同的意见、与反省的习惯;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和冲突。

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

未来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大学教育特别是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经济管理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为此,高等农业院校的广大教师应积极探索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新思路和培养模式。

二、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

现在的学生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是由父母做主,自己没有任何的主见,从而产生对外界的依赖性非常强。无论事情大小,只要碰到问题,他们不会自己先去思考,这个问题是否自己可以独立解决?自己能否去独立思考?科技的发达,现在的学生每人一部手机,所有事情的答案全部依赖于网络的答案,网络的答案就是真理,不会去分析这种网络答案的真伪,过分地依赖外界,将使学生淡化本身的独立思考、实践。农业经济系的学生是一表招生,生源质量很高,但是,课堂在教学中也能发现这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弱,对于自己未来的规划不是很明确,基本上是随波逐流,终日只跟随着学校的安排和老师的指示做出相应的反应,鲜有对个人事务的预想与设计,更乏对大学生涯的总体规划,故而,有着“过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倾向[1]。纵使有很多学生有自己的规划,但是这些规划大部分都使与自己的实际能力不符,有种好高骛远的倾向。这正是现在学生很自我的表现,这种自我并不是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而是个人主义、责任感缺乏的体现,也是过分自信的表现。只顾个人利益的得失,不重视团队的合作;对于书本的知识识记能力很强,死读书、读死书,正是他们真实的表现。他们更加喜欢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讲课模式,从考试的方式就可以看出,大家都期望开卷考试,同时希望老师给出开卷考试的范围,一旦老师不给出范围,学生就会对老师有不切实际的评价。学生认为,开卷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容易,而实际上开卷考试也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懈怠。现在大部分学生都觉得老师课堂上讲的东西没有用,开卷考试也容易通过,学生开始不重视自身的课程学业,逃课旷课、迟到、早退都成为了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课后不积极做作业,考试时又存在侥幸心理。不主动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上课不是为真正学到技能和知识,而只是为了应付学分。课堂上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交流很少,一旦老师对于某个知识点引申案例,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时候,大家便默不做声,不会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这个问题。大学的课余时间,很少有人去多读书,多去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2]。

三、教师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过程中的作用

教师在日常的授课中应多以启发式的问题来讲解知识点,启发式问题的回答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式或者是全班讨论式进行,需要确保全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去独立思考来分析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得好:问题的构成比其解答更重要,后者可能只是一种数学或实验的技能而已。用一种新角度对旧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或新的可能,需要创造的想象。它建立了创造的里程碑。

实际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一种动态整合。本科教学的课程中应多设置些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课程及实践,使得学生有机会去思考、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而不是答案是老师唯一给出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强弱也反映出学生学习能力与沟通协作能力的好坏,是独自和团队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学校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做到:(1)认识到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是学习的两个相互作用的不可或缺的威力部分。(2)在问题的解决途径中可以充分认识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3)洞悉解决问题的脉络,以抽象、概括、总结及一般化问题特征的能力。(4) 应用不同的策略,以及运用各种合宜的推理思考方式去解决问题;并对新的情境,采取适当的解题策略或方法。(5)在解题时,能监督并反省其思考过程,以及发展并评估其论辩与证明。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被引导,也应该被学生有意识地自主学会!教师在教学中及课余必须多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知识点的讲解可以通过形成问题(包含时间与空间)的方式来抛给大家,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的、优良的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教师要按照不同学生的个性选择适合学生程度的问题,把握学生以往分析问题的经验,以利其思考与探索,去寻求答案。

教师可以遵循前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五大步骤,去培养学生的解题与思考技能。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去定义问题,以了解以下疑问:问题的最初状态是什么?目标状态是什么?能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有何限制?有效的解决方式同时要能质疑所获得的资讯的可靠性,并且清楚了解问题的哪一部分是资料?那一部分是推论。让学生口头定义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可以判断他们能否建立一个良好的问题表征。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做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计划,在计划中要多做不同的假设条件下,不同的预判结果是什么?哪一种预判是最符合我们现在需要解决问题的答案,不同的假设条件的具体解题路径是什么?自己心中的疑惑越多,那么,问题的解决思路就越宽阔。这样,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不仅注意到现在的问题与过去某些问题的类似性,也要仔细察觉其相异处,思考有效可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同时,学生在验证不同的假设条件下的最优解时,教师应时刻提醒假设条件的变化可能会对问题的解释的偏差,注意假设条件的不同应用变化,检查学生解题的过程。学生的反馈结果教师应及时回馈,对学生结果进行评价,并且训练学生换位思考,尝试运用各种解题策略。不能让学生陷入死胡同的解题方式里,适当引导其改变策略,有些问题或许有很多的解答方案,第一个方案不见得就是最有效率的,教师要帮助学生评价其答案。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一些因素(成本、时间、准确性和完全性)影响答案的价值,那么教师需要提醒学生依据一些准则,去判定解答的优先等第,例如社会上的问题,必须考量伦理和道德的议题等。这些判定的准则,有时候甚至是矛盾对立的。

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避免陷入惰性思维的僵局。学生解题的能力往往会受到自己主观意图的影响,受到自己对解答的意图、知觉与方式的倾向的影响。有些倾向有助于解决问题。但当先前的解答经验不适于新情境问题时,惰性思维模式就会将常识和前人的经验作为金科玉律,事事以此为基准,阻碍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因此,在大学教育中要注意问题的多变性和新奇性,这有助于发展有效的认知策略。为了避免或减低僵化,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解题历程,而不是只看正确的答案而已[3]。

教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反省的习惯,将有助于提升学生推理能力和解题能力。为激发学生的创意与批判力,首先教师要建立一个良性的、积极的学习环境;在教室课堂中,要鼓励学生提出新奇的,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于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带有色眼镜去给学生定格贴标签。当学生看到他们能毫无畏惧提问他们想问的,而不担忧教师的反弹,且获教师的肯定时,其批判和创意方能自然产生。教师要详细向学生说明他的期望与要求,并且有系统奖励学生的创意。

总之,要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尽量多地掌握科学知识,尤其是跨学科的知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解决问题的思路,丰富知识结构。如此,才会多一种专业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会比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更容易产生丰富的联想,因而也更加容易形成新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大学老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识的传授是大学老师必须要尽心尽责完成的首要任务。除此之外,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安排上,老师应该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教师必须作为学生的典范,在课堂上表现自己是个独立思考的学习者,也是一位优良的问题解决者。大多数学校设有规划学生的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尽管这种自由增加了学生的选择范围,但也造成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在知识学习阶段的无助与迷茫。因此,大学老师应该适当的增加大学跨学科知识结构搭配方而的指导。此外,知识的更新也与大学老师课堂教学息息相关。教师也要期许建立教室成为合作解题的群体文化的学习社区。解题不只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工具;学生透过解题方法,来进行新知的探究。因为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可增加对新概念的了解,同时能提高加深学生原有经验的能力。解题是整合所有学习的过程,因此各领域课程中应该有解题的安排,让学生能熟悉解题的历程,以培养解题的能力。除经由解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外,也能发展一般化和抽象化的能力,以及各种表征方式,使学生能应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并能对新情境采取适当的策略;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反省并监控解题时的思考历程[4]。

参考文献:

[1] 程斯纳.成长的思考——浅谈当代大学生自主独立能力的缺失与培养[J].科技导刊,2012,(2):4-16.

独立思考的表现篇6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104-02

在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除了对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及四大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外,还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因此,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中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1.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般的,越是优秀的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就越好,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又转化为一种能力,从而为独立思考活动提供支撑和保证。为了形成这种良性循环,教学中对各类学生只有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采用的方法是: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应采用“放”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中等生应采用“激”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要求适中的问题,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中差生应采用“诱”的方式,多给一些鼓励和启发,形成独立思考的自我意识。如在“实数”一章的教学中,结合数学的发展史,如无理数被发现的坎坷历程,让学生感悟独立思考的人格魅力。课上让不断取得进步及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介绍自己学好数学的经验,并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具体做法作详细讲解。

2.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从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使预习成为有意义学习。我的做法是通过问题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做准备。以“实数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为例,随着学生在课上的讨论不断深入,师生共同构建起实数概念的知识结构,并在此解决的过程中提炼出一些思想方法。

3.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以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以“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为例,我把侧重点放在了问题结论的探求上,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应用功能的理解。

4.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要提倡开放式,决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例如,运用二次函数图像――抛物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我要求学生提出一些解决问题办法,结果学生表现极为踊跃,整理后共提出十多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此外,还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思路。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

1.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以“三角函数”的教学为例,我列出了以下背景材料供学生思考:不爬上旗杆用米尺和量角器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比的知识,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里锐角和所对的边有没有联系,能不能运用直角三角形里的一个锐角和一边求其他边?这些问题串,提高了学生对三角函数概念进行独立思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恰当地给问题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他们都沉浸在独立思考的情境中,经过独立思考体验之后进行讨论。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可能会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又会激起他们的“反思”,最后把认识统一到真理上来,所以说“集思”是“智慧的摇篮”。

独立思考的表现篇7

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个年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只有教师能提供给学生思考的内容,学生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堂作业本》中有这样一道题:下面哪一张是小花拿着的?

[(1)

(2)

(3)]

在练习中,我不急于让学生用卡片对着镜子直接演示(动手操作),而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镜面对称知识去想象、去思考(空间想象),当学生出现答案不统一时,再进行演示。这样的练习安排,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因为通过提供形象性的思维材料,能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操作中学习知识,在独立的思考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二、有效追问——打开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追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同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充裕,尽可能让他们得到充分发挥个人见解的机会。

由于受到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在教学《十几减九》时,一些学生看到算式就马上脱口而出: 11-9=2、12-9=3、13-9=4……但是教师千万不能被学生这种看似热闹的表现给骗了:以为学生都会了。其实教师应该了解到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过幼儿园的学生,而那些没上过幼儿园的学生则一无所知。即使那些学生能脱口而出,但是由于受到理解水平的限制,对算理的掌握程度也会参差不齐。因为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当被问到:“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他们就会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关于十几减九的相关知识。而对于那些第一次接触算理的学生则可以引导:“小朋友们,虽然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减法算式,但是我们也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调动起来了。之后,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三、搭建平台——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基本方法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但是如果学生没有通过独立思考找到相应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数学知识就会失去作用。因此教师不应该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考的基本方法。

独立思考的表现篇8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特殊的存在,由于他们生活的环境、经历的事情不同,他们的智力因素、情商的差异、思考方式肯定也是有所差异的。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样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思考过程中也会产生异样的火花。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就应善于发现和运用学生思考的独特性,灵活的引导,巧妙的解答,使学生独特的思维活动得以延续,为知识的学习和拓展做好铺垫。

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在任教一年级第八单元的复习课时,被我们班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和不同的见解惊呆了。此单元中,学生认识了加减法的含义,知道从总的数量中去掉一部分数量,求剩下的数量,可以用减法计算,并能运用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复习中的第10题是以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故事为题材,引导学生根据图中不同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用加法或减法解决。在课前的预设中,有以下几种列式方法:7+1=8,1+7=8,8-1=7,8-7=1,其中8表示一共有8人,1表示白雪公主,7表示有7个小矮人。但在课堂上汇报时还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师:除了这四道算式,你还能想到哪些?

生1:我能想到7-1=6。

师:说说算式的意思。(犹豫一下,想否定孩子的回答,因为在老师的想法中,这孩子肯定是用小矮人的数量减去公主的数量。)

生1:7-1=6表示一共7各小矮人,减去藏在白雪公主后面的一个小矮人,还剩6个小矮人在玩耍。

师:(有惊喜)你很会观察!

另一个孩子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

生2:老师,我列的算式也是7-1=6!

师:嗯?能说说你的想法吗?(第一反应是这孩子也希望老师表扬他)。

生2:一共7个小矮人去掉一个在睡觉的,就还有6个小朋友在玩耍。

一点点思维的火花像被串燃,孩子们滔滔不绝,还有的学生将整幅图分成了左右两部分进行列式。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很为他们自豪,自豪他们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也暗暗庆幸自己没有打断孩子们的话,让他们在课堂上自由发表见解,畅所欲言地表达。

二、数学思考的独立性

1.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思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良好的思维方式,可以借助操作活动使许多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把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帮助思考。在教学8的分与合时,让学生借助圆片,有序地摆一摆,边摆边说“8个圆片,左边放几个,右边放几个”,使学生在摆中理解分与合的含义。

2.借助问题引发思考

问题的解答过程就是思维活动激烈碰撞的过程,其中既有对与错的判断,又有优与劣的选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问题引发思考,对问题进行剖析,寻找出解决路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对于问题的思考也会进一步加深。但是引发思考的问题要有选择性、代表性和针对性,不能将无关紧要的一般问题作为思考的内容。这种选择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和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做出选择。

三、数学思考的发散性

1.在教学中把部分讲解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所谓的部分讲解是学生将对一般的知识技能部分的认识理解通过学生的表述有条理地再现,进而体现了学生不仅参与了学,也参与了教的过程。如此训练将对学生的认知和发展大有益处,知识点得以强化,胆量得到锻炼,表达能力也得到很好的提升。

2.在教学中把部分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要将所有的知识点全盘托出,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如果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的顺畅性和完美性,忽略学生的自主性,将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如此教学将没有学生自主形成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自主解答问题的权力,没有个性化的思考与解答,没有思维的发散和延伸。

3.在教学中把部分评价权交给学生

课堂评价的权利不专属于教师,学生同样拥有评价的权利和自由,尽管有时会表现在语言上,但更多的时候会是心理的一种想法和内心的判断。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也是一种可用的教学资源,正因为出错,才会有教师的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思维的碰撞,才会有对与错的选择。

独立思考的表现篇9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59-001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已经二十年了,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着:每一个班上总会有一些学困生,在小学阶段,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优补差,而要提高班级的教学质量,补差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在课堂上都特别关注那些学困生,总是千方百计在课堂上请他们回答问题,总是想,只要他们会了,别的同学也就没有问题了。说实话,这些学困生在我的长期关照下,课堂表现也确实挺让我满意,由刚开始的“一问三不知”逐渐到“支支吾吾”,最后基本问题都能顺利解决,“瞬间的精彩”让我满足,照这样看,他们考试要考到及格似乎不存在任何悬念。可现实往往出乎我的意料,这些学困生在考试时却经常考不及格,究其错误原因,有的都是课堂上会的问题,为什么考试时学生就不会了呢,我有点百思不得其解?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开设思维训练班进行培优,我任教二年级一个班的教学。班上有个学生,回答问题特别积极,课堂表现非常出色,“瞬间的精彩”让我赞叹,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个优秀生,可事与愿违,在独立完成练习时,他的表现却和课堂上的反应无法相提并论,这又是为什么呢?相同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现代数学教育导论》这本书:朴实的语言、生动的课例,好像道出了我心中一直有而说不出的感觉。读到这一段:“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的教学。郭思乐等认为,作为数学教学,必须挖掘数学科学的表和理,揭示并依据教学需要改造有关的思维过程,付诸课堂,才能培养人的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至此我才豁然开朗,原来课堂上学生的回答问题都是在老师和同学的不断启发下才能侃侃而谈,离开了教师和同学的启发,让其独立思考,他们就会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处下手。

看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我需要重点学习的地方,也是需要培养学生的一种重要的能力。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我更加用心的读起了这本书,把从书中所学的,逐步付诸行动,感觉学生的进步非常明显。

一、独立思考在课前――从改变预习形式开始

“先学后教”理念的普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尊重孩子们的学情,毕竟长期形成的“在课堂上听课学知识”的模式不可能立即彻底转变,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每个班中总有那么一些需要老师管理才能学习的学生,课前预习、独立思考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任务,在预习中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掌握,更别说独立思考了。所以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多动脑筋,改变预习形式,可结合“翻转课堂”的理念,精心设计预习单,巧妙制作预习视频,合理提出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欲望。

二、独立思考在课中――以创设问题情境为抓手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学生也懂得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但由于基础和能力等诸多原因,这种独立性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怎样使设计的问题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具有一定的坡度和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

首先,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从而使独立思考具有可能性。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同学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最后,独立思考也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

三、独立思考在课后――让学生作业复习为补充

学生课后复习的态度对数学学习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那些具有独立性的优秀学生,在复习理解的同时,独自感悟,勇于思考,才能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从而成为驾驭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特别要加强复习方法的指导,突出自主性、思考性、针对性,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由于课后作业的统一性及量的扩张,使许多中差生忙于应付作业,无暇顾及巩固复习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即使是一些水平较高的学生,当复习中遇到疑难时,为了节省时间,动摇了独立思考的决心,而求教于家长或他人,有时干脆放弃,等待教师的讲解而被动接受。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除了对作业分类要求外,要允许有些题目不做或选做,对于暂时做不出的题,允许只写解题思路及在何处受阻的原因分析,以确保作业的教学功能回归其本来面目。

对于学生作业或考试中的错误,大部分老师喜欢先讲解,学生听明白了,再去订正,这样二次批改的速度就会快很多,教师也减少了作业批改的时间。但这样做,学生错误的印象并不深刻,下一次,或许再下一次,学生依然会犯同样的错误。因此,在订正作业或考卷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去独立订正、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写出错误原因。只有这样,学生对错误的原因印象才会深刻,才有可能减少或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或多次发生。

独立思考的表现篇10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并尽可能提高其参与度;其次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1.分类指导,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教育学生,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以及统计、分析和判断,我们发现,独立思考与学习效果具有正相关关系。一般地,越是优秀的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就越好,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又转化为一种能力,从而为独立思考活动提供支撑和保证。为了形成这种良性循环,教学中对各类学生只有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创设情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地胡思乱想,必须遵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于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做准备。以“复数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为例,随着学生在课上的讨论不断深入,师生共同构建起复数概念的知识结构,并在此解决的过程中提炼出一些思想方法。

3.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推迟判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

4.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要提倡开放式,决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

三、确立思考对象,提高独立思考的有效性

1.对知识形成的背景、过程及作用作思考。

以“函数周期性”的教学为例,我们列出了以下背景材料供学生思考:什么叫周而复始?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少?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少?物理中是怎样定义周期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正弦函数图像的作法(单位圆等分后移动描点法),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思考图像出现不断反复的物理意义及数学表示,逐步抽象出函数周期性的定义。

2.对解题的策略作思考,对解题后的回顾作思考。

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我们常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本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差异?(2)你知道什么与本题有关的问题吗?如何想出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更一般的问题?一个类似的问题?(3)能否找到一个解决计划并实施这一计划?在教学中,我们用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因而不少学生也逐步学会了如何寻求解题策略的方法。

通过解题回顾,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思维不断走向深入,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如解题完毕后向学生发问:(1)能检验你的结果吗?能说出你解题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吗?(2)能否用其他方法得出结果?(3)能否用这一结果或方法迁移到别的问题上去?(4)能否把结果或方法加以推广?学生一旦养成这种自问自答的习惯,对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无疑是很大的。

3.对学习中的错误作思考。

对错误的解法作思考,不仅是为了找到改正的依据,而且有着更深层的作用:其一,它是正确思路得以产生的“母机”,错误根源的暴露往往伴随着正确认识的产生,导致正确思路的出现;其二,对各种可能思路的研究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可使解题方法不断优化,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其三,在纠错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竭尽全力,寻找漏洞,构造反例,调整策略,即学生必须经历复杂的心理变化,才能达到纠错的目的,因而其过程本身是独立性很强的思考活动。

独立思考的表现篇11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博学并不能使人智 慧。”只有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独立思考,才能开出智慧的奇葩。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

笔者认为,抓独立思考,必须扩大思维空间。扩大思维空间,就是要把学生思考问题的范围放大,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多选择、多判断、多思维。有人曾说过这样一个形象的例子:一名教师领着班里的学生去游玩,到目的地有多种走法,可以找一辆车拉着去,可以由教师领着学生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找路走到目的地。聪明人应该选择第三种走法,原因是:坐车快是快,但学生没有经受锻炼;开动四肢排队走,锻炼的是腿脚,路是怎样走的呢?因为有老师领着,学生没有思考这个问题;自己找路,学生要经受多方位思考才能走到目的地。当然,相对老师来说,不是要求放低了,任凭学生随便走,而是更高了,老师要有孙悟空的本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困难了扶一把,有挫折了不失时机地鼓励……所以说教师担负的责任更重了。

作为教师,首先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自觉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讲课不宜过细,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不要让学生养成依赖心理。学生何时因独立思考问题的兴奋而累,而不是因为纯粹的记忆而累,何时便是教育成功之时,因为信息时代的来临意味着处理信息比记忆信息更重要。不是因为我们不需要记忆信息,而是因为我们只有十分有限的大脑“内存”空间。与其把有限的心智资源用来记忆互不相干的事实,不如充分发挥大脑的思维功能,连贯地思考问题。

在讲课过程中,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刻让学生回答。于是,学生七嘴八舌,或是老师总结问题答案,或是老师说出自己的答案。这种教学只能满足于给问题找答案,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独立思考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它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寻求自我提高阅读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提出问题,然后教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一次思考不出来,可以两次、三次……学生实在思考不出来,老师可以适当提示,予以引导,让学生真正思考起来。

如此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会增强。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时表扬独立思考较好的同学。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了,就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其次,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

组织课堂讨论是启迪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方式。问答式也能使学生思考,但老师有问题在先,起到了一个定向的作用;讨论式也是提要求铺垫,但学生讨论的方向不那么明确,讨论时可能会偏、会出错,这对学生也是一种锻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判断,要选择,这就扩大了思维空间,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更有利。老师要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提出问题,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启发学生讨论思考,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比如听人讲话要想一想:你认为他讲得对还是不对?对,为什么是对的?不对,错在哪里?怎样才是对的?好还是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同意?不同意又是为什么?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就是你的见解,经过你独立思考产生的独立见解。不仅是听人说话,对待周围的事物都要善于想一想,训练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的表现篇12

一、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有人评价以前的课堂是“满堂灌”,现在的课堂是“满堂问”,两者都压缩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为此,教师要善于多提富有思考价值的“大”问题,减少“打乒乓球式”的你来我往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主要问题作深入思考。比如,学生“认识百分数”,在众多问题中要筛选出“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有什么意义”“百分数有什么作用”“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等重要问题,让学生思考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意义、作用以及知识联系等。

同样,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不能简单地问“你明白了吗”。教师要学会延迟判断,研究和事实均证明,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3秒提高到5秒时,就会出现下面一些结果: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增加,回答不出问题的情况减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主动回答问题的情况增多,学生的自信心提高等,做到这些只需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教师也要善于补充和追问,将问题引向深处,让学生体会思考的价值。如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当学生意识到黄色球多,摸到黄色球的可能性大,蓝色球少,摸到蓝色球的可能性小时,教师立即追问:“是不是任意摸一次,一定能摸到黄色球,或者一定摸不到蓝色球?”这样的追问可以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即可能性大的事件不一定就发生,可能性小的事件不一定就不发生。

二、打开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给孩子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给孩子们充分感悟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大量感性材料中自觉地提取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对照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当一题有三解、四解甚至五解时,学生会有思考的冲动,学习的情绪也更高涨。究其原因,是开放题打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依此类推,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首先要努力走向开放。课堂绝不能是“一言堂”,否则学生的独立性就是无源之水。教师的讲解也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学习画图中留白的手法。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问题提的多与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比如,高年级学生阅读统计图表时,一些学生能提出谁多谁少、求和求差等单一问题;一些学生能提出求总数、两个量之间比较等反映稍复杂关系的问题;有少数学生还能提出反映趋势性、预测性的问题。

打开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还要求尊重学生的差异。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应采用“放”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中等生应采用“激”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要求适中的问题,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后进生应采用“诱”的方式,多给一些鼓励和启发,形成独立思考的自我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在“大问题”提出后,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尊重差异、分层教学。

三、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