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固定资产定义合集12篇

时间:2023-07-28 09:20:48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篇1

马克思的《fixed capital》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且是一个史料哲学概念。从史料的角度来理解这一点,它不仅是一个固定的资本作为一个物质,它还表现了一个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that is,,资本家剥削劳动者这种扩张关系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新贡献。《fixed capital》的概念是马克思史料与政治经济学的有机统一体。对《fixed capital》的全面理解有助于深化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研究。哈特、内格里等西方学者无法从史料的深层视角理解《fixed capital》,从而扭曲了《fixed capital》的深层诠释无论是对象导向还是主体导向。

马克思。固定资本。Capital Criticism。在国内学术界,一些学者开始从马克思的概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层内涵,如关注商品的概念、使用价值的概念等,但国内学者没有关注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即固定资本。这一概念在哈维、奈格里等西方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中都,他们特别关注这一概念。这些学者之所以重视马克思的固定资本概念,是因为当今社会的生产力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认为,资本已经从工业时代转变为后工业时代,资本的有机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哈维认为,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流通过程领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只调查生产过程中的固定资本是过时的。哈维主要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57-58年手稿》)和《资本论》第二卷为基础,从流通过程中的客体维度分析固定资本。奈格里以《57-58年手稿》中的主体维度分析概念为基础,试图通过这一理论路径找到主体解放的道路。奈格里认为,工人从物质劳动转变为非物质劳动,工人有机会重新占据固定资本,从而完成自我解放。本文试图对马克思的固定资本概念进行重新梳理,以回应西方学者提出的问题。回归马克思固定资本的原始语境,探索固定资本对工人生活政治的影响规律,深刻理解马克思固定资本的哲学意义,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的理解。

。然而,斯密当时处于资本主义作坊的手工业时期,而李嘉图则处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早期阶段。虽然他们已经处于资本主义时期,但他们还没有进入真正的机械工业时代和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时代一代人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时代。因此,他们所使用的固定资本概念与马克思所使用的固定资本概念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具有不同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在57-58年的手稿中广泛使用了固定资本的概念,然后固定资本的概念成为马克思经常使用的一个范畴。如果只把马克思的概念看作是一个类似于劳动资料的概念,就会削弱固定资本概念的理论深度。马克思的固定资本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它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意蕴。为了澄清固定资本的概念,

必须首先澄清固定资本的问题域。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马克思之前,许多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如斯密和李嘉图,没有区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如果他们不能区分两者,就会混淆生产与交换的关系,无法发现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类似地,哈维未能澄清固定资本的问题领域,导致他曲理解了马克思的固定资本概念。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明确固定资本的真正含义。首先,让我们看看马克思在57-58年的手稿中是如何定义固定资本和营运资本的。“作为贯穿各阶段的主体,流通与生产的流动统一,流通与生产过程的统一,资本是流动资本。资本本身在每一个这样的阶段都是有约束的,作为有着自身差异的资本,是固定资本和约束资本。作为流动资本,它把自己固定,作为固定资本,它流动。“[1]8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在定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时犯了两个错误:第一,马克思仍然根据固定资本的特点来理解固定资本关于事物,他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的划分仍然很模糊,第二,马克思没有区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在混合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前提下,他考察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的关系。在

的《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资本是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资本。澄清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将固定资本放在生产过程中,我们才能从固定资本中看到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因此,只有生产资本可以分为固定资本和营运资本。相反,其他两种形式的工业资本,即商品资本或货币资本,都不存在这种对立。这不是这两种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存在于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无论如何发挥资本的功能,如何顺畅地流动,只有当它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流动部分时,才能成为与固定资本相对应的营运资本。”[2]187固定资本和营运资本只存在于生产过程中,不存在于流通领域。流动资本与生产资本并存与流动资本固定资本并存有本质区别。在57-58年的手稿中,马克思似乎把固定资本放在了生产过程中,但他混淆了营运资本的领域定义。他把生产过程中的营运资本与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混为一谈。只有在这里(资本论),他明确限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生产过程。除了生产过程,还有流通过程。马克思把流通过程中的资本称为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明确界定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领域及其划分非常重要方法。只有弄清这个问题,马克思才能真正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内在矛盾。

进一步指出,仅仅从生产过程来研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不够的,还需要澄清如何划分固定资本和营运资本。所谓的固定在物理学中是不固定的。根据生产过程中价值周转的不同方式,确定固定资本和营运资本的划分。正如马克思所说,火车头和轮船可以移动,但它们也是固定资本。“另一方面,一种劳动手段也可以改变它的位置,在物体上移动,但它是不断地在生产过程中,如机车、轮船、牲畜等。一方面,固定不动不会使劳动手段获得固定资本的性质,另一方面,流动也不会使它失去这种性质。”[2]182在这个时候,马克思完成了从价值周转的不同方式来定义固定资本和营运资本之间的区别。可以看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它们本质上是资本运动的两种形式,但从历史起源的角度看,它们是不同的。固定资本是特定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产物,而流动资本自资本主义手工艺品作坊以来就已经存在,固定资本的出现对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变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后,

从历史起源的角度分析了固定资本的出现。“事实上,只有从物质存在形式和社会存在形式的双重视角理解马克思的固定资本概念,才能准确地进入马克思的学术视野。”[3]固定资本的物质存在形式很容易理解。在机械工业时代,机器及其机器系统——厂房等生产资料——是固定资本的物质形式。难以理解的是固定资本的社会存在形式。固定资本有其自身的优势历史存在,是资本存在的一种特殊方式。

固定资本的核心形式是机器及其机器系统。注意机器及其系统非常重要。在政治经济学史上,许多政治经济学家都关注机器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例如,斯密、萨伊、李嘉图和比吉,而尤尔才是真正关注机器及其系统的人。在尤尔的影响下,马克思从机器工业的生产方式上真正理解了机器及其系统。

·斯密在《国富论》中曾涉及机器,但只是偶尔提及,因为斯密在作坊手工艺时期编写了《国富论》,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三版中专门增加了“论机器”一章,但李嘉图仍处于从作坊手工业向机械工业的转型期,机械批量生产的基本特征尚未充分展现。因此,他对机器的理解仍然很薄弱。当然,关注机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影响是一个理论上的进步。萨伊和拜比吉确实非常关注机器,但他们对机器的理解仍然是对整体的偏见。在这些政治经济学家的视野中,更多的关注是工具。是尤尔真正准确地定位了这台机器。他在《工厂哲学》这台机器在,“工厂的标志是各种工人的合作,即成年工人和未成年工人,他们熟练而勤奋地在中央权力的驱动下管理机器系统进行生产。所有的工厂,只要它们的机器不构成一个连续的系统或不是由同一台发动机驱动,都不包括在这个概念中。它们属于后一类工厂——例如染料厂、铜铸造厂等——这个词的确切含义让人想起庞大的自动机由无数机械和自我意识器官组成,这些器官和谐、连续地运动以产生相同的物体,它们由一种自我推进的力量控制。" [1]88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相比,尤尔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这对马克思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前资本主义时代没有固定资本,只有工具。在资本主义手工艺品时代出现了机器,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机器系统。可以称之为什么固定资本是机器及其机器系统,因此固定资本只存在于机器工业时代。这里有一个理论背景:工具-机器-机器及其机器系统-固定资本。通过固定资本,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生产逻辑的转变。这与马克思对技术的理解是一致的在尤尔和其他人的启发下,马克思真正认识到,从工艺学的角度来看,以机器和机器系统为代表的生产资料是唯一的出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本质特征。“因此,只有当劳动资料不仅被定义为形式上的固定资本,而且还发展和抛弃了自己的直接形式,使固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与作为机器的劳动相对立,整个生产过程不从属于工人的直接技能,而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只有这样,资本才能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出,资本的趋势是赋予生产科学性,而直接劳动被轻视为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1]93-94

,那么为什么马克思没有使用机器和机器系统,而是使用固定资本?因为只有固定资本的概念才能描述机器及其系统的本质。机器及其机器系统是从物质和生产的一般功能的角度来解释的。马克思之所以使用固定资本代替劳动工具或机器的概念是,固定资本的概念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机制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景,这些概念无法呈现。

的机器和机器系统是固定资本的典型代表。为了理解固定资本的面目,我们必须澄清两个问题:一个是资本家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机器,另一个是为什么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机器。资本家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机器?“如果我们只把机器看作是使产品便宜的一种手段,那么使用机器的界限是生产机器的劳动力成本低于机器所替代的劳动力成本。但是,对于资本来说,这一界限更窄。因为资本支付的不是所用的劳动力,而是所用劳动力的价值,对于资本来说,机器将继续使用[4]451就资本家而言,机器不是随便使用的。只有当他们能给他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时,他们才会使用机器。那么,为什么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机器呢?“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劳动生产力和最大的限度否定必要劳动的改善是资本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劳动手段转变为机器系统就是这一趋势的实现。”[1]92使用机器本身的目的是改善劳动生产力和否定必要劳动。在机械工业时代,

完成了生产力从个人生产力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是否使用新机器不再取决于个别资本家的剩余价值,而是取决于个别资本家的生产力是否与社会生产力相一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以机器系统为核心的生产资料以越来越快的更新速度出现在生产过程中。这一速度正在加快,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逾越的内部矛盾。那么,资本家能选择不使用新兴固定资本吗?资本主义协会已进入机械工业阶段。资本家别无选择,只能选择一个新的固定资本的出现,是因为此时的生产力不再是个人的生产力,而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如果个别资本家的生产力落后于社会生产力,他们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可见,固定资本承载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的固定资本反映了资本的未来走向,走出了一条自我约束的道路。在资本主义,固定资本增加和可变资本减少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从固定资本,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趋势和内部边界。通过对固定资本的分析,马克思清晰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是什么,他的客体线索思想不断成熟。他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剩余价值的开发——资本有机构成的改善——总利润率的下降——资本内部矛盾的崩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如下:1.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使利润率的下降成为一条规律,在某一点上与劳动生产率本身的发展有着最强烈的对抗,因此必须通过不断的危机加以克服。2.生产的扩张或收缩不依赖于d取决于生产和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说,人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取决于拥有无酬劳动和无酬劳动与客观劳动的比例,或者根据资本主义,取决于于利润和使用的利润与资本的比例,即一定水平的利润率在另一个前提下,资本主义对生产的限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的生产不是在满足需求时停止,而是在生产和实现利润时停止。”[5]287-288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分析是不断成熟的,他把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根基置于高山社会的内在矛盾之中。在机械行业的内部矛盾下资本主义社会来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所构成的矛盾。从固定资本的概念可以看出,固定资本也是一种资本。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不是一种东西,而是一种社会关系。“然而,资本不是一种事物,而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的和历史的社会生产关系形式,它体现在一种事物中,并赋予它独特的社会性质。”[5]922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当资本以固定资本的形式出现时,它承载着资本家剥削工人与被剥削的关系,蕴含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虽然固定资本在现象层面上是机器等固定事物的资本,是物质生产资料的形式,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在这种社会关系下,固定资本实现了工人的生活政治规则。

的固定资本概念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资本家在固定资本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固定资本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如果不深入了解固定资本,就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资本扩散的源泉就是这些固定资本。马克思后来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深刻解释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内在机制。资本扩散的源头是可变资本,即来自工人的劳动力资本。正是因为斯密和李嘉图没有澄清这些问题,他们才无法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事实上,固定资本本身来自工人劳动的殖民化。从表面上看,固定资本就像劳动资料。这是资本家首先用钱购买的生产资料,资本家已经拥有了这些生产资料。但事实上,固定资本本身也是由工人产生的。马克思称之为死劳动。当死去的劳动力被资本家统治时,它就变成了固定资本。从本质上讲,固定资本是死劳动,是死劳动衍生出来的资本关系下的物质关系机器之所以被称为死亡劳动力,是因为机器本身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而工人的劳动是已经死亡的工人的劳动。因此,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是工人的死劳动剥削了工人现有的活劳动。这是工人们最痛苦的地方。当固定资本以机器的形式呈现时,没有工人劳动成果的痕迹,因为当工人劳动成果转化为机器时,其自身的真实内容被掩盖了。因此,固定资本的概念可以揭示其真正的来源。正是因为固定资本的本质被掩盖了,工人们才看不到固定资本的真正来源。因此,当工人反抗资本家时,他们经常砸碎机器。他们隐约感觉到这些新兴机器及其机器系统正在利用它们,但他们看不到的是,即使它们打碎了机器,也无法改变固定资本统治它们的事实。相反,资本家将用更先进的机器取代旧机器,以实现对工人更为稳固的统治。

的固定资本不仅承载着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具有深刻内涵的固定资本概念,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分析。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固定资本如何产生资本对工人生活政治的统治。

从历史起源的角度说,固定资本对工人生活政治的控制是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完成的。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固定资本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产物。只有在生产过程中机器系统出现后,才能称之为固定资本。在工场手工业阶段,斯密和李嘉图使用的固定资本不是马克思使用的固定资本。严格说,这不能称为固定资本。在工场手工艺品阶段,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机器及其机器系统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造以及固定资本的扩张,资本尚未完全实现对工人的霸权资本的出现使资本真正完善了工人生活政治的规则。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制造》一词中看到生产方式的历史变迁。“制造”一词最初起源于拉丁语晚期的manufactura:manu(手)+factura(工作),意思是体力劳动。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manufacturing一词的本义是手工生产。手工生产是车间手工艺品的特点,而大型机械制造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词源的变化,可以看出作坊手工业与机械工业在生产方式上的本质区别。

不同的生产模式导致了资本对工人的不同规则。在其1861-1863年的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劳动的从属关系,即从形式从属关系转变为实质从属关系。换言之,在车间手工艺品阶段,尽管生产过程因分工而被肢解,但劳动仍然依赖于工人的技术和熟练程度,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当工人对资本家的剥削不满意时,工人就会反抗、斗争和罢工,资本家的利益就会丧失。“因为手工业的熟练程度仍然是车间手工工业的基础,而在车间手工工业中履行职能的一般组织,没有任何不依赖工人自身的客观骨架,资本必须经常与工人的不服从作斗争。”〔4〕425因此,在作坊手工业下,资本家仍然受制于工人的技能和能力。在大型机械工业体系下,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已从主要地位降低到次要地位。生产过程的主体已成为机器系统,生产过程不再依赖于工人的能力。“机器使手工艺品活动不再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原则另一方面,工人从事某些地方生活职能的技术基础已经被消除。另一方面,这一原则对资本规则的限制也消失了。”[4]426马克思在这里的分析非常深刻。表面上看,用机器代替工人是为了突破工人不驯服造成的资本限制。根本原因是要解除对资本规则的自我限制,资本本身也要挣脱自己的枷锁。最初,工人可以用自己的技术作为资本与资本家谈判。现在工人已经失去了与资本家谈判的筹码,只能顺从资本家的统治。从这个理论层面上讲,工人不受资本家的统治,而是受资本的统治。确切地说,这是以机器系统为核心的固定资本法则。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

,固定资本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那么使用固定资本会给工人带来什么后果呢?可以说,固定资本的使用实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生活政治的更深层次的统治。“资本已经发展成一种强制关系,迫使工人阶级在自己生活需要的狭窄范围之外从事更多的工作。作为他人辛勤劳动的制造者、剩余劳动力的抽取者和劳动力的剥削者,资本远远超过了过去以直接强迫劳动为基础的所有生产体系[4]359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固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更深入的剥削。“作为一个资本家,他只是一个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命本能,那就是自我繁衍,创造剩余价值,并以其不变的部分,即生产资料,尽可能多地吸纳剩余劳动力。资本是死劳动。就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吸纳活劳动才能有生命,而吸吮活劳动越来越重要,它的生命就越旺盛。”[4]269这里的固定资本就像马克思提到的吸血鬼。它是通过吸纳工人的劳动力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吸血鬼。同时,固定资本也反映了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资本家离开劳动再生产吸纳剩余价值工人后,会在生产过程中投资剩余价值,不断进行生产和再生产,不断扩大再生产。“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分离再生劳动力和工作条件。通过这种方式,重新创造剥削工人的条件,使他们成为永久性的……可以看出,当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一个再生产过程进行调查时,它不仅生产[4]665-667可以看出,固定资本对劳动力吸纳的要求正在增加,吸纳能力正在提高。简而言之,这样的吸吮过程不会停止。通过这种吸吮,资本家和工人不断再生,即资本家剥削工人。因此,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固定资本本身反映了资本家不断剥削工人的过程,这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加剧的过程。可见,对固定资本的分析不仅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客观内部矛盾的方法,也是马克思深化哲学的路径。在这次理论展览中,马克思完成了客体线索与主体线索的整合。正是对固定资本的准确分析确定了主体的权力。因为在大型机械行业,工人们已经退到固定资本一边。技术和智力被淘汰的工人如何主动承担解放的力量?马克思的理论思维从早期的主体抵抗路径走向了客体内部矛盾分析路径。当然,马克思并没有放弃主体线索,而是将主体线索与客体线索结合起来。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矛盾来自于固定资本所承载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矛盾客观矛盾运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体。无论是机器还是工人都不能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体。因此,社会解放的路径来自于固定资本所承载的客观内部矛盾。通过对固定资本概念的深入分析,可以实现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统一。

。在社会领域,金融领域和信用体系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在生产过程中开始出现以人类智力因素为主的体系。在这种社会转型机制下,以哈维、奈格里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更加关注固定资本。然而,如果我们不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固定资本进行深入分析,必然会曲解马克思的固定资本概念。因此,拾起固定资本的概念,回应西方学者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

的社会转型机制,西方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关注固定资本。哈维从客体维度关注马克思的固定资本。哈维在其著作《与大卫·哈维一起阅读资本论》(第二卷)和《资本的限度》中,专门开辟了讨论固定资本的章节。奈格里在2017年出席南京大学会议时提交的会议论文中,专门讨论了固定资本——固定资本的占有:隐喻?》。为什么以哈维和奈格里为代表的西方学者重视马克思的固定资本理论?他们如何理解固定资本?他们对马克思固定资本的理解意味着什么?接下来,详细讨论了这两位学者对固定资本的分析。

首先讨论了哈维对固定资本的分析。哈维对固定资本的分析集中在两个方面:

·

。一方面,哈维,与许多国外学者一样,关注固定资本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章,这在固定资本研究中是不可避免的。“人类创造力的免费礼物,如科学知识和‘春蚕纺纱’的劳动,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资本周期。然而,马克思只对他所谓的‘普遍知识’感兴趣,特别是技术和科学知识如何嵌入固定生产资本以实现机械自动化(在我们这个时代,通过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和剥夺劳动。它以固定资本的形式影响着劳动生产率。马克思认为科学知识本身是一种自由的产品。”[6]哈维的评论是在讨论马克思手稿57至58年中的固定资本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章节,该手稿被翻译成“机器论片段”外国学者。从翻译中可以看出,哈维和大多数外国学者是从事物的维度来看待固定资本的。从

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来看,哈维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一样,只将事物视为事物,缺乏社会关系的维度。马克思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双重维度物质和社会关系。固定资本不仅是机器和工厂等有形和有形的东西,而且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资本家剥削和工人剥削之间的关系。因此,马克思使用的固定资本概念指的是固定资本正是因为哈维无法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他认为马克思“似乎掉进了拜物教大学的陷阱,而拜物教大学是他极为频繁地谴责的”[7]另一方面,

,哈维的固定资本理论视野从生产过程延伸到流通过程,并批评马克思将理论领域局限于生产过程。“可以看出,如果我们不彻底调查货币资本和利息,我们就无法深入讨论这种固定资本的流通形式。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关于固定资本的一段中排除了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调查,而只讨论了在生产过程中关闭的固定资本。”[7]364哈维对《资本论》的分析集中在第二卷和第三卷。理论视野的转变是因为他看到了资本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现象。他将理论视野扩展到信用体系和金融领域,从固定资本的生产过程扩展到流通过程。

不能否认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论述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但尽管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分析了流通过程,但其理论基础是第一卷,而第一卷分析了流通过程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运动机制。第二卷和第一卷之间的关系是本质在现象层面上的展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是马克思从抽象方法论到具体方法论的逻辑过程。如果我们不能理解第一卷的基本内容,那么在现象层面上对第二卷本质的呈现将被理解为经验。哈维从现象层面理解《资本论》第二卷的内容。因此,哈维对循环过程的理解是经验性的。

分析固定资本折旧时,哈维称马克思的固定资本折旧为“线性价值转移”模型。事实上,他自己在线性水平上解释资本,这可以从他的水循环图中看出。哈维的水循环图显示了资本循环,这大大削弱了资本的社会和历史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说:“显微镜和化学试剂都不能用来分析经济形式,两者都必须被抽象力所取代。”[4]8抽象力应该用来研究社会和历史过程,而不是解剖刀。事实上,哈维用手术刀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问题,但如果他在研究具体的社会问题之前不理解抽象的理论问题,他只会停留在现象层面的分析。哈维强调《资本论》三卷的完整性是非常准确的,但哈维将这三卷从线性层面划分开来。真实的事实上,《马克思资本论》三卷是一条从抽象到具体的理论路径,是在现象层面上对本质的逐步展示。金融等领域的矛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本质矛盾的新矛盾现象。如果我们不抓住本质矛盾,就会被这些现象所迷惑。哈维批判的理论观点是合理的,但这些问题不是本质问题。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哈维对固定资本的关注是在客体层面,而奈格里对固定资本的关注是在主体层面。

·奈格里认为,马克思当时讨论的理论视界是机械工业时代。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生产方式已经从物质生产转变为非物质生产,工人的劳动也从工业社会的物质劳动转变为后工业社会的非物质劳动,工人再次成为生产主体。他对固定资本的理解也在学术层面得到了提升。在会议论文《拥有固定资本:隐喻》中,他重点分析了固定资本。

·奈格里认为,当今社会已进入数字机器时代,工人的劳动已成为认知劳动。由于劳动方式由物质劳动向非物质劳动的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可以重新占有固定资本。当马克思断言《资本论》中通常被理解为机器网络的固定资本已成为“人自己”时,他预言了当今资本的发展。虽然固定资本只是资本占有的劳动产品。尽管生产力和科学活动的积累称为马克思的“通用智能”被纳入资本控制的机器中。最后,虽然资本免费占用了所有这些——但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某些时刻,活劳动运用力量扭转这种关系。[8]从这里可以看出,与哈维对物体的关注不同,奈格里对机器理论碎片的关注是“环绕太平洋”和“活劳动””他更注重主题的力量,这与他早期作品《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中的想法一致,但它已经发展起来了。在本文中,他仍然是张扬革命的主体性,但他的主体性在这里是基于他对新时代的判断。奈格里认为,马克思早就预言了生产方式的转变,这是马克思在57-58年的手稿中所讨论的,“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在多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直接生产力,从而使社会生活过程本身的条件受到一般情报的控制和改变(general intellect)。”[1]102在这里,马克思将固定资本等同于一般智力,这是奈格里和其他人关注机器理论碎片的背景,“节省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个人充分发展的时间,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看,节约劳动时间可以看作是生产的固定资本,这就是人本身。“[1)107-108这正是奈格里等意大利自治产生的革命主力军的出现路径。他们认为固定资本节省了劳动时间,因此个人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马克思对当代资本发展的预测,因此他牢牢抓住了“活劳动”的倒转力量““今天,我们可以真正谈论在自治社会控制下的智能机器的整合以及工人对固定资本的重新占领。”[8]事实上,奈格里没有看到马克思讨论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即马克思《固定资本就是人本身》的分量。”虽然马克思预言了我们时代资本的发展,但我们看不到奈格里所说的活劳动主体的力量资本完成了所有工人的劳动殖民,无论是物质劳动还是非物质劳动。从经验来看,工人的劳动方式确实发生了变化。一些工人出售自己的知识、智力和其他因素,即奈格里提出的非物质劳动,但这并没有改变资本统治工人的方式。物质劳动和非物质劳动都没有改变资本统治的命运。

现在有了固定资本的新内容。除了马克思所讨论的大型机械工业下以机器系统为代表的固定资本外,在后工业时代,资本追求的是无形的固定资本,即工人的智力、知识等。奈格里所提到的非物质劳动已成为固定资本的一个新内容,这表明资本在更新和更广泛的意义上牢牢地统治着工人,完成了对工人更广泛的生活政治的统治,牢牢地掌握着自己统治下的所有劳动模式。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的固定资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承载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这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因此,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深化对固定资本的理解,找出资本主义在固定资本中所体现的内在矛盾。以哈维、奈格里为代表的西方学者,面对当代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从固定资本概念中可以延伸出来的哲学内涵无非是人类生产或创造事物的解放意义,但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削弱生产过程的社会历史内涵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我们无法从社会历史过程中理解固定资本,所以我们要么走现象层面上的流通过程实证分析,要么走中止主体阻力之路。如果我们清楚地把握固定资本概念的社会历史内涵,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内涵,那么,固定资本所包含的解放意义,实际上就是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包含的解放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3]唐正东。一般智力的历史作用:马克思的解读视角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4):42-4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篇2

在施工企业经济核算中,利用企业内生产总值、总收入、可支配总收入和总储蓄等企业经济总量指标推算企业内生产净值、净收入、可支配净收入和净储蓄等经济净值指标时,总要面对一个重要的指标——固定资本消耗。由于它是增加值或企业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的准确性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各项净值指标的测算以及用输入法测算增加值或企业内生产总值的准确度和可靠度。如何准确的推算固定资本消耗价值,是企业经济核算应该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1固定资本消耗价值测算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固定资本消耗,在我国通常称为“固定资产折旧”。它是指核算期内生产单位为补偿生产活动中所耗用的固定资产而提取的价值,它的内涵是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损耗和转移的价值。固定资本消耗价值的理论和实际核算中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难以客观准确的计算固定资产消耗的价值

这是因为实际生产中引起固定资产价值下降的因素较多而且比较复杂。这些因素中,既有正常使用的磨损,也有事故灾害引起的磨损;既有技术进步引起的价值变动,也有由于价格引起的价值变动。在实际计算中不易分清各种因素对固定资产价值下降各自引起的作用大小。从固定资本消耗的本身含义讲,它应该是固定资产在生产活动中的正常磨损部分,而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下降,则属于固定资产的损失,不能做为消耗,因为这种消耗的价值并没有转移到产品中去。

1.2难以直接利用工商企业会计中的有关核算资料

企业经济核算中的固定资本消耗与工商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固定资产折旧”在测算上并不完全相同。会计核算中的固定资产折旧,一般是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计提的,即:

年固定资产折旧额一(某项固定资产历史价值一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这就给直接利用工商企业会计的固定资产折旧资料带来一定的困难。根据企业经济核算的“现期市场价格原则”,在进行企业经济核算时,若要采用会计核算资料,就必然存在一个核算口径和方法的转换问题。即必须将用实际成本法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资料转换为按限期市场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资料,才能满足企业经济核算的要求。

1.3工商企业会计核算中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所使

用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是预先难以确定的主观预计量

这使得工商企业会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行为带有很大的主观}生和不确定性,往往本核算期内提起的固定资产折旧并不一定能真实或相对真实地反映本期生产活动中的固定资产正常消耗价值。

2对固定资产消耗价值测算若干问题的思考

为了确保固定资本消耗价值数据的真实可靠,认真研究和解决以上问题和困难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固定资本消耗价值是增加值的重要构成项目,它的统计数据的真实与否直接影响到增加值或企业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数据的质量。解决以上问题的基本思路应该是针对不同的问题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推算,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

(1)由于技术进步的速度越快(如机械设备的技术更新),技术进步引起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下降速度就越快,2者成反比关系。因此可以考虑结合一定时期的技术进步增长率,确定一个技术经济参数——技术进步引起的固定资产减值率()。例如本期技术进步增长率为5%,可以近似地确定本期技术进步引起的固定资产减值率为5。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下降,可以考虑根据当前时期的该项固定资产市场物价指数的降低幅度,也确定一个参数——价格下降引起的固定资产减值率(

)。例如本期某项固定资产的物价指数为95,降低幅度为59%,则可以近似地确定该项固定资产本期由于价格下降引起的减值率为5oa。至于事故灾害等非正常原因引起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下降,则可以根据历史上正常年份事故灾害的发生率及其对固定资产的损害程度,估计出另一个参数——事故灾害引起的固定资产减值率()。再令正常施工生产磨损引起的固定资产减值率(),一定时期固定资产价值的总的下降率为()。由于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的价值下降,是以上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样就有:

根据此公式可以求出由于正常施工生产磨损引起的固定资产减值率,即:

在已知一定时期固定资产减值总额()的情况下,就可以求出本期固定资产由于正常生产磨损而减少的价值总量,即:

而本期固定资产由于正常生产磨损而减少的价值,就是所要测算的所谓“固定资本消耗价值”。以上的口、j8、y必须由施工企业核算部门根据一定时期内技术进步、价格变化以及事故灾害情况变化的规律,结合对核算期它们可能发生的变化所做的合理预计,并根据具体变化情况随时进行必要的修正。

(2)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微观会计核算资料,更好地实现企业经济核算与微观会计核算的有机对接。①针对施工企业可以考虑在微观会计核算中增设“累计折旧调整”科目,专门记录按现行市场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价值。即在日常的实际计提过程中,除了保留传统的“实际成本法”计提折旧外,还需要采用“现行市价法”计提折旧。其计提公式为: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篇3

对固定资产的二者定义完全相同,都是指超过一年的使用期限房屋、机械、机器、运输工具、建筑物。以及与生产经营其他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不属于经营、生产主要设备的物品,在2000元以上单位价值,并且超过2年的使用期限,也应作为固定资产。将固定资产分为7类:财务会计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租出固定资产,土地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税法将固定资产主要分为3类:火车、轮船、机器、机械,房屋、建筑物和其他生产设备,和火车、电子设备以外的轮船运输工具以及与营业务、生产经有关的工具、器具、家具等。笔者认为,不同的二者分类原因主要在于:按固定资产的前者使用情况和经济用途进行综合分类,是加强管理,组织会计便于核算;而以该分类为基础后者的着重点,不同类别按照制定统一的残值率折旧和年限,应用简易分类法提取折旧。

二、固定资产的计价

1.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税法规定,租入的固定资产以融资方式,合同确定的价款按照租赁协议,加上途中保险费、运输费、投入使用前发生的利息支出以及安装调试费汇兑损益后的价值计算。这种便于操作规定体现了其特点,保证会计数据的有效可靠性。而为更向国际会计标准财务会计靠拢,体现作为资产的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特性,并遵循谨慎性原则,因而在《制度》中规定:固定资产中的融资租入,开始按租赁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与日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进行比较,较低的作为入账价值,按照重要性原则,占企业资产总额比例如果融资租赁资产等于或低于30%,在租赁开始日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企业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在租赁期内,最低租赁付款被支付的各种款项要求,企业应支付或可能在一定情况下加上由企业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资产余值(不包括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还加上购买价格。

2.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

《办法》规定:对固定资产捐赠的计提折旧不准许,除非另有规定。固定资产计税成本即捐赠的是零。在企业所得税上企业没有付出任何代价,所以这是因为不能将任何折旧费用扣除。而在《制度》中规定:固定资产接受捐赠的,提供捐赠方有关凭据的,金额加上应支付按凭据上标明的相关税费,作为入帐价值;没有提供捐赠方有关凭据的,而固定资产同类或类似存在活跃市场的,固定资产按同类或类似的市场价格的金额估计,加上相关税费应支付,作为入帐价植;固定资产同类或类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固定资产的接受捐赠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预计,作为入帐价值。这是因为捐赠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设备工具,符合《制度》对资产的定义、侧面将其按照公允价值列示为企业的资产并计提折旧。”

3.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

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未在《办法》中规定的,固定资产按照与接受捐赠的计价原则,规定在《制度》中其计税成本中的所得税会计核算中是零,在也不应当计提折旧。因为这是企业未支付任何费用而获得的资产。但是由于其符合《制度》关于资产的定义,因而在财务会计处理中计入企业的资产并计提折旧。

4.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对固定资产《制度》规定,市价持续下跌,应当企业按期逐项检查,如果由于或长期闲置、技术陈旧、损坏等原因,帐面价值高于可回收金额,固定资产减值作为帐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作为差额准备,为了加强固定资产减值提取准备,保证可靠的企业会计信息,将资产的价值进行真实反映,使其更符合资产的定义。纳税人之间的为保证税负公平,任意避税行为都要防止,《办法》规定,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税法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以及之外任何形式的准备金.不允许在税前扣除。因此,不准在税前扣除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篇4

新会计准则刚刚出台,就引起了不少的关注。对于这一新准则,意见不一。这是对企业中会计职务的新的要求准则,使得会计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有一个进一步的准确认识与理解,这样,在以后的会计实务中可以更加规范标准。本文通过阐述企业固定资产以及资产的管理进行深入地探析与研究。

一、理解固定资产的涵义,以及新准则带来的影响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出现,尤其是财务会计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对会计这个职业的实务操作进行初步的了解:

1.企业的固定资产的概念特点:固定资产就是企业为了生产其产品、经营管理所持有的,使用年限大于1年,而且单位价值比较高的资产。这是目前比较准确而严谨的关于固定资产的涵义。固定资产是一个企业重要的资产之一,因此,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根据它的定义可以看出,固定资产的使用是有一定的期限限制的。新准则的,对其范围产生了影响。新准则规定了它的适用的范围不包括某些建筑物以及生产性的生物资产,也就是说,固定资产包括的是除上述条件以外的资产,这与旧准则相比,在内容上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的。固定资产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个是固定资产是企业的有形资产,这是它的基本特征,也是把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第二个是它的使用的期限比较长。第三个是它的单位价值比较高。

2. 新准则的带来的影响:首先,对固定资产的成本计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新准则这个全新的体系之下,企业的相关内容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旧的准则中,同样也规定有各种内容的费用问题,但是在新准则中,企业的实际成本计量发生了变化。其次,对企业的债务重组所得的资产计量引入公允价值。这样,就与原先的旧准则有很大的变化,把旧准则的许多弊端给剔除了。如此一来,在经济计量上保证了资产账实相符,也使得会计的信息能够真实有效。再者,它取消了计量规定中的盘盈捐赠资产,企业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处理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自。最后,新的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弃置费用做出了有关的规定。

二、固定资产的管理在企业研究当中的意义

一个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的好或者坏都会影响到这个企业未来的发展前途。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值得每一位企业家高度地关注。每个企业的正常的经营发展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但是相对于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固定资产管理,每个企业都会对其相当地重视。以下几方面主要是讲述了在一个企业当中,固定资产管理所存在的普遍问题。

1.认识不足:固定资产管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有其重要性的,对这一点认识不足,就会导致账实不符,导致账簿设置的不健全等问题。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影响之下,一部分的企业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认识不够,没有很好地重视起来,企业在购置、盘点等方面的工作做得不扎实。尤其盘点方面,很多企业都只是走走形式,许多的审计为了完成报告而敷衍了事。

2.管理模式松懈:有些企业的管理手段及方式比较落后,而相关部门之间也是缺少应有的沟通与协作。固定资产的管理、财务及使用部门都是各自为政,整个工作的沟通与协调仅仅是局限在部门内部,这就使得整体的效率比较低下,各种账目也不经常核对。这种比较分散的、松懈的管理模式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无疑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致命点。

3.固定资产的核算很不规范:如果企业固定资产已经投入了使用,因为决算书没能及时地出具,按照相关的规定,应当立即办理它的入账,并且要计提折旧,但是很多的企业就没有做好这个账务的处理问题,造成了虚增利润,使得企业要提前交纳其所得税,这就给企业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三、针对管理中的问题缺陷,应当进一步加强对管理的对策

固定资产的管理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种种问题,使得固定资产这一问题在企业的管理现象中产生了连锁反应是的不良影响,为了加强和改善企业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来对企业进行发展和完善:

1.从企业领导入手:固定资产的管理应当得到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大其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在这个企业中的地位,使得全体员工都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同时,在企业中,还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合理的组织结构,由高层人员做出相关的严格规定,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2.对固定资产分级管理:由企业的财务部门做出统一的协调,按照固定资产的类别,交由各单位负责对其进行具体管理。有一些可以落实到班组以及个人中去,这样可以做到层层担负责任,确保好固定资产的安全。分级管理利用了人人负责任的原理,让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在企业的相关工作当中切实理解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并且切实地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去。

3.要把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制度落实好。按照规定,建立一个实物账簿,把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记录完整,并且最后交由财务部门做出审查核对。通过盘点,摸清企业的资产,把应该要及时处理的问题尽快处理好,并且把相关的手续办理好。最终通过开展各项有效工作,来提升固定资产本身的价值,让更多的员工充分认识到每一项制度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对于员工个人,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前景。

总结:综上所述,企业固定资产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状况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个企业能够正常开展经营业务的基本保障,是各种设备能够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做好对固定资产的相关对策,这样,可以使企业可以朝着快速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辛爱萍.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21) .

[2] 秦宝坤,许旭. 浅析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0(01) .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篇5

二、充分认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管理的政策内容是关键

我们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75号),《关于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06号),这两项政策内容的规定,都将为推动我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要紧抓这两项政策不放松,牢固树立起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的科学思想,一步一个脚印,从狠抓落实开始,改变原来的传统发展思维,积极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面对我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过程中,一定要科学利用,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盲目的追从是不可取的,一定要深入到发展的实际当中去认真领会固定资产折旧管理的政策性倾向是重在科学化的管理,不是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往往由于不够重视管理工作,从而严重的影响到固定资产的保护,造成的损失是得不偿失的。从另一个方面出发去看待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管理工作还会带动我国其他行业的建设发展步伐,因为,折旧的新办法涉及到其他行业的管理,所以,不光要从折旧发展层面上考虑固定资产的加速过程,还应该注重从其影响层面扩大范围进行考虑,这对于我国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管理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新购进”的界定

我国的国内环境已经使得该项政策要严格按照国家发展实际制定,在研究具体的时间界定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现实的发展实际,不能够盲目跟从,使得其反的结果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国家对此有详细的规定。其规定“新购进”是指2014年1月1日之后或者2015年1月1日之后购进的固定资产和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这样一规定就很好的将我国的固定资产折旧管理更加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当前,要治理新购进的界定工作,必须从加大相关说收管理为着力点,紧紧抓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相关管理办法不放松,通过认真的研究相关政策的精神实质,从而指导具体的折旧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将我国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管理的有条有序。

此外,我们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时间关键点,不能够将一些不属于“新购进”的规定按照规定来操作,这样就失去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管理的意义。因此,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要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放松,一定要严管严抓,这样才可以顺利的完成国家相关政策的落??。

(二)单位价值的界定

单位价值的界定主要体现在如何才能够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的发展,因为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关系到单位价值的定位,所以要注重从抓好单位价值的界定是关键。一般情况下,我国在具体的界定过程中,所遵从的办法是“新购进”的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的规定。

三、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策的意义

(一)减轻企业资金负担

我国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管理过程中,主要在于减少和减轻税收,这对于刺激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带来减少税收的压力,使得企业成本效益增强,有利于企业应对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还在于通过新的税收管理政策,将引进一些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从而加速企业优化升级的能力。综合这两方面的好处,我们可以真正让固定资产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受益,从而为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科学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从全方位进行有序管理,因为,企业的发展不光靠国家税收的减少来推动,还需要从最基本的应对市场发展能力方面下工夫,这样才能够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管理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推动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技术更新

我们在研究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一些新的规定给予把握,及时的纠正一些背离政策的做法,将完善好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制度,紧紧抓好当前固定资产折旧管理工作的落实不放松。在面对任何困难时,一定要将企业的发展与固定资产技术更新管理相挂钩,一方面要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还需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在不违背新管理政策的规定下,及时发挥好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医药制造业2014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205.43亿元,同比增长15.1%,高于9月的同比增长幅度14.4%;专用设备制造业2014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1387.82亿元,同比增长14.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2014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3146.79亿元,同比增长16.1%,高于9月的同比增长幅度15.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14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7951.65亿元,同比增长10.7%,高于9月的同比增长幅度8.8%;仪器仪表制造业2014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478.86亿元,同比增长4.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14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186.97亿元,同比增长38.6%,高于9月的同比增长幅度34.4%。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发现,2014年六大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额都保持在较高比率,与此同时,上述大部分行业每月的投资额增长幅度都有所增加。这说明,2014年10月20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75号)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物药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服务业进行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进步。

(三)推进新型企业的发展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篇6

1 引 言

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是指为推动国防科学技术进步、扩大生产能力及满足国防科技工业自身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相关建筑、设备设施(可形成固定资产)和手段建设等方面的投资,是由国防科工局或国防科技领域主管机关负责审批和管理的研制保障条件建设项目投资或技术改造建设项目投资。国防科工局或国防科技领域主管机关根据型号任务的研制需求,向军工单位和承担型号配套任务的民口科研生产单位进行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军工单位和其他科研生产单位的发展曾经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传统的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进行改革的战略需求。

2 投资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2.1 建设模式以保障型为主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建设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任务保障型建设。此种建设模式任务针对性强,在满足重点研制生产任务需求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同时也存在如下缺点:保障条件建设被动滞后,不适应整体提升国防科技工业能力水平的要求;缺乏柔性和弹性,在研制生产任务完成后,固定资产闲置严重。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任务保障型向任务能力结合型转变的过程中。

2.2 投资方式以政府投资为主

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长期实行以政府为主的方式,政府既是投资主体,又是审批部门。近几年虽有改变,但总体上还没有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比较成熟的投资、融资方式,社会融资力度不够。这样导致政府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投入负担过重,政府投资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2.3 投资项目管理不规范

虽然国防科工局和国防科技领域主管机关加强了投资项目的咨询评估、规划计划、项目审批、监督检查、竣工验收和后评价等管理工作的力度,但与提高政府投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要求还存在差距,部分管理还不到位。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后评价管理、档案管理、招投标监管、保密管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4 投资重点不突出

在传统的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过程中,各个军工单位和承担型号配套任务的民口科研生产单位都把争取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增强自身科研实力、增厚“家底”的珍贵机会,争取每一次申请投资的机会,国家在投资方面重点不突出,虽然满足了部分单位科研生产任务的研制保障条件需求,但是没有在国内形成较大规模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研生产能力。

3 投资模式改革的战略需求

3.1 国外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的借鉴

在国际形势十分复杂的今天,各国之间的军事实力竞争日益激烈,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也备受各国政府的重视。其他国家的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对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美国为借鉴对象。美国的国防科技工业是全世界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其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军工企业、研究所、高等院校和营利性机构作为美国国防科技工业产品的承研单位,与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是合同关系,负责具体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任务,自主经营,以赢利为目的。其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是联邦政府投资为主导,以风险投资为支撑。我国的军工单位大多是国有、国营单位,不完全是以赢利为目的,国家投资是其获得发展的唯一源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壮大的原动力不足。

3.2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改革的战略方针

近几年来,我国中央政府和国防科工局都已经认识到了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思路和战略方针。《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发展和改革意见》中提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战略是加快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其主要内涵:一是建设模式由任务保障型转向任务能力结合型;二是体制机制由计划指令为主转向更多地采用市场手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三是科技发展由跟踪研仿为主转向自主创新为主,努力掌握和拥有支撑武器装备和高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前沿技术、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四是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大力推进产业的高技术化和集约化,加速机械军工向数字军工转变。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

4.4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

其根本目的是要大力推进产业的高技术化和集约化发展,加速机械军工向数字军工转变。所以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必须注重能力建设投资项目的内涵需要,突出集约化发展要求,加强柔性化建设,不能一味地追求扩大能力。在投资项目建设中,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从而推动和加快国防科技工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4.5 完善和建立政策法规,强化监督评价机制

要以满足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改革的要求为根本出发点,认真理清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有关法规,协调解决因时间、环境和管理部门不同等造成的不同法规之间的冲突和不协调,理顺投资管理体制和机制,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满足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固定资产投资政策法规,制定可操作的投资管理办法和规定,将转型升级战略以法规要求的形式落实到投资管理工作中。

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突出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管理机构、项目法人和社会中介机构不同层次的要求和特点,研究制定监督评价指标体系和工作方案,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投资使用的有效性,提高投资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实际效果。

5 结 论

从世界范围发展的趋势来看,寓军于民、军民结合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的改革,对提升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整体实力,推动军工单位和其他科研生产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健康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李庆剑.对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与转型升级战略的思考[j].研究与探讨,2007(2).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篇7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在我国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中,逐渐暴漏出了一些弊端与问题,其中配置不合理、账实不符、使用效率较低等问题尤为突出,进而导致国有固定资产的浪费或流失。因此,在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中,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要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强化对于政府部门投资的控制作用。

一、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各级政府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性社会的理念指导下,全面加强了固定资产的投资,并且采取科学、合理的审计措施和方法,实现了对于政府部门投资动态监管与科学控制的作用。

(一)缺乏必要的行政监督与管理

目前,在我国尚未出台对于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进行监督与管理的专项法律、法规,这就导致审计行业的外部环境较为混乱。在国内审计行业中恶意竞争的现象极为严重,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的素质也普遍较低,这些问题都是必须引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结果将直接关系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最终决策,尤其是一些重大项目得资金投入达到千万或者亿元,一旦出现投资错误现象,极有可能引发政府相关部门的投资失误。因此,适时出台和执行必要的行政监督与管理制度,并且逐步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的动态监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审计部门的作用都是具有深远时代意义的。

(二)审计结果缺乏科学性与准确性

目前,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审计时间被层层挤压,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的时间都比较紧。在短时间内,审计人员根本无法按照规范流程进行操作,部分相对次要的审计项目多被忽视,这就必然造成审计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难以保证的现实问题。同时,某些缺乏职业道德的审计人员往往视执业原则与审计准则于不见,随意删减审计程序,进而导致固定资产投资的决策风险的无形加大。

二、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控制作用分析

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对于国有资产进行综合管理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提升国有固定资产利用率的重要途径。目前,各级政府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逐渐改革了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并且加大了创新审计理念及方法的应用,进而促使其在政府部门投资控制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促进了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的科学决策与监督

在我国现行的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机制中,为了实现政府性投资行为的科学决策与监督,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逐步制定了项目储备管理、专家论证、职能部门评审等科学的审计体制,并逐渐加强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二)突出了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实际效果

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贯穿于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全过程,其在项目的决策、实施、审核、监管等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兼顾规范和效率原则的运用,不但充分体现了审计工作对于确保行政权力依法、公正行使的约束作用,而且体现了现代财政管理工作简便、实用的时代特征。特别是在强调政务管理实效性的时代背景下,实施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还可以有效提升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效率,并具有促进政府部门和谐发展的保障作用。

三、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科学发展趋势

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及经济制度下,政府部门的投资管理工作逐渐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科学转变,其转变的核心任务是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但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以及政府部门职能转型的实际需要,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还要注重加强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科学发展。

(一)加强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的全程跟踪审计

为了改善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局限性,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组建专业的审计机构,积极参与到项目的全过程投资控制当中。在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决策和实施各阶段,即从可行性研究、设计、实施、决算等阶段,广泛参与和获得各种工程信息,制止各种不法行为和非法程序。

(二)适时加强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对于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院系及专业设置也较少,这就必然导致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的匮乏,从业人员中也存在较为严重的素质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不但要具备专业的财务、会计知识,还要熟悉国内相关法律规定及建筑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熟练的应用审计标准、技术和程序等。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还必须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素质和技能。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关系到审计行业及政府投资科学性和客观性,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综上所述,在政府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要积极开展综合审计,并逐渐加大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的审计比重,以期不断提高审计能力,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篇8

一、施工单位固定资产概述

(一)施工单位固定资产的含义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一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二是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比如办公场所、塔吊、挖机、装载机等。固定资产不仅是施工单位赖以生产经营的主要资产,也是其劳动手段。从会计的角度划分,固定资产一般分为生产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用固定资产、租出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等。

(二)施工单位固定资产特性

施工单位的固定资产普遍具有价值高、数量巨大、使用周期长的特点,而且与其他行业固定资产相比,施工单位固定资产因项目所在地的不同,还具有品种多、使用地点分散的特殊性,这就造成了固定资产核查困难,加大了固定资产的管理难度。因此,各施工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确保固定资产得以保全和创造效益。

二、施工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通过对固定资产实施有效管理,贯彻落实相应的管理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规范各部门、各项目部员工的工作流程,有助于全体员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管理,能够促进单位全体员工形成高度的责任意识,切实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

(二)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

首先,通过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能够防止固定资产流失,特别是能够有效制止一些违法行为,保障施工单位固定资产的安全使用。其次,加强施工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固定资产进行合理利用,实现资产的增值保值,有效挖掘固定资产的潜力,能合理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增强其竞争力,从而提升施工单位的综合实力,使其在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施工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领导的思想意识决定了单位的发展方向,施工单位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必须从领导做起,树立起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单位领导要充分认识固定资产是施工单位参与项目投标、承包工程、开展工程施工、创造效益的物质基础。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行动上要积极建立和健全固定资产购建、保管、使用、维护、盘存及处置工作制度;在日常工作中要自觉学习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督促与监督单位各个部门、各项目部贯彻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奖励、鼓励固定资产管理的先进做法,打击和惩处不良行为,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施工单位健康全面发展。此外,应通过文件、会议等形式加强宣传、教育,促使单位全体员工树立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达到上下齐心协力、全员参与,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才能够通过意识支配自身的行为,最终促进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全面开展。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

必须紧紧围绕施工单位固定资产种类多、分布广、价值差别大、使用部门分散等特点,结合施工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例如,物资设备采购制度、验收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固定资产核算制度、验收制度、报废制度、维修制度、资产评估确定制度、资产使用情况分析报告制度、审计制度、资产档案管理制度、定期盘点清查制度、资产的内部转移制度、资产价值的增减变动制度、固定资产卡片制度、各项目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各个部门、分公司及项目部的职责。同时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基础,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教育,达到从施工单位管理者到全体职工都能结合工作实际,了解、掌握相关制度,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另外,在施工单位内应有专门的部门来制定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督促相关部门及项目部切实履行其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定期对其部门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固定资产的审批、采购、使用、保养、报废等各个程序都要严格执行相应的规章制度,严格履行报批手续,通过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来保证施工单位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规范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编制

决策机构应联合财务部、物资部、使用部等相关部门对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进行合理预算、科学筹划,为企业节约成本。特别是在购进大中型设备时应根据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发展目标、前景规划、固定资产使用状况等进行分析和论证,确定固定资产的投资项目并对准备投资的固定资产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从应用和性能等方面全方位论证购买大中型设备的可行性、必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编制相关的投资预算,以防因决策失误造成盲目购置给企业带来损失。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篇9

固定资产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地位,同时也是企业维持简单生产和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主要是追求经济效益,积累相关财富。而资产保值增值的过程中,固定资产总占据着重大的比例。一般企业在提升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中,主要是通过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也就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资金管理为主要内容,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使其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

二、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

就目前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隐患,尤其是在固定资产核算工作中,由于管理机制不科学、不健全、管理程度不合理等造成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企业发展,更是对资产保值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更是引起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应用与贯彻不够切实。就其在管理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固定资产判断不明确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应用,其在固定资产中也做出了明确的定义。但是由于其只给出了生产商品、提供服务以及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而对于产品的使用寿命等问题并未曾加以衡量和判断,这就造成了固定资产判断标准中存在的混乱不明的局面。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工作中主要是强调自身的经营和发展要求,而对于市场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探索很少投入,因此若想达到市场优化与资源配置的目的,就需要在工作中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现状为基础,以市场发展规律为准则进行深入的总结与普及,从而形成了一种能够发挥企业资产灵活性,有效判断企业资金价值的管理模式。但是如果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操作和判断标准,就很容易将企业中的各种观念混淆,从而成为企业操纵利益的手段。

2.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与计量难度大

固定资产在计量的时候,其产值变化的关键在于未来企业经济发展利益与效益,同时对于企业资产中存在的金额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关系要给予确认和分析。然而,新的会计准则知识对其中可收回的金额进行了定义与管理,而对于资产销售价格以及费用咨询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全面、系统的定义,使得可收回的资金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一种依托与附加的关系,是以会计工作人员判断为主要的工作标准,这也就容易造成工作结果的因人而异。另外在我们在工作中对于可收回的资金预计管理胡规范,常常会造成在工作中出现各种不稳定的因素,进而导致资产出现弹性过大或者缺乏衡量标准的现象,而且容易出现约束手段不健全,不科学的工作模式。

三、解决的对策

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固定资产已成为企业经营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企业发展中的核心资源,因此其在企业工作中的管理价值和探讨意义也必然会越发的受到管理工作人员的重视。尤其是在社会发展中,随着企业改革和重组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种企业资金管理也必将延伸到企业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1.资产减值的方法措施

资产减值工作的主要方法措施在于加强管理资产减值准则的可操作性要求。在这种管理措施和方法中,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加强其职业道德修养和判断能力;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的完善资产减值标准和会计规范基础能留,从而制定出一种具备可操作性、可扩展性且又能够满足时代潮流的工作模式和标准。并且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必然愈演愈烈,因此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结合各种相关的管理策略和工作手段进行深入总结与分析,对其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和隐患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处理,并形成一套系统化的管理工作体系,使得财产减值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能够尽可能的缩小到会计工作人员人为评估和判断的范围,从而为工作人员的指导性标准做出相应的参考。

2.合理谨慎地运用公允价值

在工作中,我们要充分的考虑我国国情和未来社会发展要求,将公允值看做是一项企业发展的辅助手段,从而将其科学、合理的应用在企业工作的各环节,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若想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在工作中加强会计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培训,使得其在工作中能够明确工作的重要性与责任感,从而发挥应有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要求,实现企业未来发展要求。同时随着国家对市场指导性作用的进一步加大和完善,以活跃、公开为准则的交易市场逐步完善,这就为固定资产的管理与交易提供了基础,进而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3.规范固定资产的核算

固定资产的核算主要是对固定资产价值的取得、折旧的计提、后续支出的处理以及固定资产处置和期末计价等内容的核算。通过加强固定资产核算,加大会计监督力度,保证固定资产的正确计价、合理摊销折旧成本等,从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篇10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准则确认方式,“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第四条还特别指出,“存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①该存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例如,开发商建造完工并用来出售的房屋,应作为库存商品核算,而不是固定资产或房地产投资。

可见,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与库存商品核算还是容易区别的。同样是劳动资料,前者持有为了使用,故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后者持有是为了销售,故作为库存商品核算。

二、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界限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一)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二)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同时,该准则还特别强调,固定资产符合定义,且“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一)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可见,固定资产不仅包括房屋建筑物,也包括机器设备、运输车辆、仪器仪表等各类大型劳动工具,同时也仍然包括过去已经估价单独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同样是土地使用权,当前企业取得的,作为无形资产者,则不能再作为固定资产入账。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准则定义,“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但是,无形资产中的土地使用权是指企业当前可作为无形资产单独核算或当前作为无形资产核算以备以后用作固定资产建设用地的无形资产。在正式转为固定资产建设用地前的土地使用权,列作无形资产;正式作为固定资产建设用地时,也不再按照土地使用权的净值,转入“在建工程”账户。而是在工程完工后,这部分土地使用权成本单独作为无形资产核算不再构成固定资产价值的一部分。

三、固定资产与房地产投资的界限

作为不动产,企业投资目的不同,核算方式也不同。如前所述,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且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列作固定资产。但是,这些固定资产如果超出使用范围,改为增值目的,或者兼赚取租金,则不宜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因此,《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建筑物,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而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当然,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也有不尽人意之处,那就是固定资产确认条件里“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中的“出租”与“投资性房地产为赚取租金”有交叉之处。实际上,这里“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中的“出租”房地产属于“临时出租”,而不是持有目的就是为了长期出租,赚取租金。否则,则作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

同样,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房地产投资》会计准则的定义,“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建筑物、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但自用房地产则不属于房地产投资,而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甚至,原作为房地产投资的房地产,如果自用,也不再作为“房地产投资”核算,而应及时转为固定资产核算。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篇11

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它的实施对象为建筑物及土地、机器、设备等实物。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以固定资产再生产过程的经济现象为统计对象,包括从建设准备到建成投产的全过程。按照北京市统计局规定的方法制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执行四种定期报表制度,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why――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意义何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其适度的规模和合理的结构对于实现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固定资产投资也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重要手段,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基础,也是各级政府制定政策和进行宏观管理的依据,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who――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由谁来填

固定资产投资报表严格执行“法人经营地”原则,即各法人单位按照实际生产经营地向当地政府统计机构报送统计数据;产业活动单位由其归属法人单位进行统计;若一个法人单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经营地的,按法人总部所在地上报统计数据。简单地说,如果您是法人单位且发生了计划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您单位就需要填报固定资产投资报表了。

when――什么时间来填报

当您已经对固定资产投资有所了解并且知道您的单位需要填报这张报表时,那就需要进一步知道何时开始填报这张报表。在这里,笔者将固定资产投资报表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报表,另一类是除房地产开发以外的城镇及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报表。两类报表的具体填报时间如下图所示:

how――注意把握两个填报原则

固定资产投资月报目前种类较多,表间关系复杂多样,下面笔者将以固定资产投资及资金来源表(206表)为例,在数据指标解释的基础上总结一些日常工作经验,希望对大家更好地填报固定资产投资类报表有所帮助。

明确指标含义,数据来源是关键

固定资产投资报表指标较多,一张206表,从头到尾涵盖了企业投资额、新增固定资产、房屋施(竣)工面积、项目个数和投资资金来源等多项指标。同时,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不像工业、商业等有连续的会计报表等资料,所以明确取数来源就成为指标填报正确的关键所在。

1.投资额部分。206表中的“自年初累计完成投资”是投资指标的核心,它是指从本年1月1日起至报告期末止累计完成的投资(不能出现负数)。所谓完成投资是以货币表示的工作量指标,其分类构成共有四个方面,具体情况如图所示:

在填报这四项指标时,有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1)“建筑工程”是指各种房屋、建筑物的建造工程,又称建筑工作量。其数据应来源于施工单位或者工程监理单位,以监理公司根据工程形象进度确认的投资额为准,没有监理部门的工程,数据应直接取自施工方工程部门。在日常报表中,经常出现统计人员按照财务账面的支付数填报的情况,这是与实际工程量不相符的,所以是错误的。(2)“安装工程”与“设备工器具购置”是一对配套指标,数据应以建设单位和安装设备单位的报量单为准。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安装工程中不含设备价值,只用在需要安装的设备开始安装时,才能填报这项指标。(3)“其他费用”是指除建安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以外的费用(按照会计制度应计入项目建设成本核算的费用),不指经营中财务上的“其他费用”,填报时数据取自于财务账上的实际发生额。

由此可见,“自年初累计完成投资”数据应分别从监理施工方以及财务账目上取数。同时应注意的是没用到的工程实体的建筑材料、工程预付款和没有进行安装的需要安装的设备等,都不能计算投资完成额。

2.房屋面积部分。固定资产投资报表中涉及的面积指标主要有施工面积、竣工面积、规划用地面积、土地购置面积及成交价款几个方面。“房屋施工面积”数据取自施工许可证,房屋施工面积以房屋单位工程为核算对象,一栋房屋开始施工即按整栋房屋的全部房屋建筑面积计算施工面积;“房屋竣工面积”数据取自项目的甲方、乙方、监理、设计四方竣工验收记录单或竣工验收备案表;“规划用地面积”数据来源于规划委员会颁发的《规划用地许可证》;“本年实际征用和购置土地面积”指报告期内通过征用等各种方式(无偿和有偿)获得使用权的土地面积,只填第一次从土地局购置的土地面积,要填相应的土地成交价款和土地购置费。

3.资金来源部分。在填报资金指标时,要注意三点:(1)资金填报只计来源不计去向,即:资金来源均按项目投资的实际发生数累计,而不考虑会计核算的转出;(2)本表填报的资金是为建设项目而使用的资金,不是企业财务账上的全部资金;(3)资金来源是累计数,所有指标不能为负数。

关注数据变动,数字之间合逻辑

在填报固定资产投资报表时,由于各个企业自身情况不一,建筑工程复杂,在明确了各项指标来源后,仍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关注数据间的变动,填报的数字应符合日常逻辑。笔者结合企业日常报表中经常出现的逻辑问题总结一些审核要点,希望引起您的足够重视。

(1)房屋施工面积一般应大于规划用地面积,尤其是办公楼、大厦等高层建筑物;(2)安装工程一般应小于设备工器具购置;(3)建筑工程量每月一般不应超过一亿元;(4)有银行贷款一般应注意填写贷款利息;(5)有建筑工程发生时,应注意核查是否漏填房屋施工面积和规划用地面积。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篇12

关键词 医院固定资产 管理 核算 对策

前言

在定义上,满足下列条件的资产,可称为固定资产:(1)单位价值超过五百元或专用设备设备的价值大于八百元;(2)使用时间不小于一年的;(3)资产使用中,原来的物质形态没有太大改变。根据相关规范制度,医院的固定资产主要由医院的楼房建筑、医疗专用设备、书籍资料等几大类。目前,随着医疗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暴露了种种弊端,例如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管理混乱、设备盲目购置、固定资产缺乏有效维护,利用效率低、固定资产核算缺少有效方法,核算数据不准确等问题。为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实现集约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及时解决上述问题是十分迫切的。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我国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典型问题

1.1固定资产界定不清晰

尽管学术界早已根据价值、使用期限、物资属性等特征对固定资产下了明确的定义,但在实际的资产管理工作中,物品分类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一些医院的物品如使用年限超过1年的病床之类,并没有划入固定资产的管理中,而是当做了库存物质,导致其相应账目、数据资料并没有计入医院固定资产的核算。固定资产的分类较为笼统,容易忽略掉一些重要的物质,不利于资产的统筹管理。

1.2医院固定资产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资产的使用部门责权分配不明,导致管理混乱,管理效率低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的购置比较重视,轻视资产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在购建资产过程中,还缺乏可行性论证,尽管资产达到了一定规范,却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为医院医疗工作提供高效服务。

1.3医院固定资产的购入核算问题

医院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核算起点普遍不高,并且医院在修购基金的使用上存在入不敷出的问题。所谓的修购基金,就是固定比例从固定资产原有价值中提取的的资金。提取修购基金实质上就是提取资产的折旧费。修购基金主要是用于固定资产的维护更新,不算入成本费用开支中,有些医院因修购基金的不足而从运行成本中找补,影响到医院整体收支结余的平衡。

1.4医院固定资产的处置方法不当

按照最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医院固定资产达到报废期限时,无论折旧费或修购基金是否提取够量,都将按照资产的原有价值,对资产和基金进行冲减。长期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处置方式不够合理,核算太过简单,不能对原有的固定资产实施有效地补偿。另外,固定资产的清理收入,一般都算入修购基金,修购基金的成分比较混杂,不利于修购基金的管理。

1.5固定基金科目设置混乱

固定基金科目是净资产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固定基金科目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将修购基金从固定基金中去除,导致不准确的因素渗入到净资产当中。

2.解决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问题的对策措施。

2.1对固定资产的定义重新作出更加详细科学的解释

由于当下医疗机构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如高科技的医疗设备更新代换速度较快,价值也较高,原来五百元或八百元的资产核算起点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再继续沿用只会增加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负担,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重新定义固定资产,制定行业新规范。新的规范应具有更强的适用性,指导不同资产规模及管理水平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2.2建立健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有利于规范医院的管理行为,提高财务的管理效率。资产管理制度与专业管理人员的有机配合,对医院的固定资产进行专业化管理,保证固定资产的营运效益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对资产的用途、规格参数进行统计,收入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医院固定资产实行信息化、标准化管理。

2.3科学地对修购基金进行计提

医院在进行修购基金的计提工作时,可参考国家相应的规范制度,实事求是地体现固定资产的具体情况,使固定资产的更新率、折旧费用、净值能够清晰明了地显现出来。

2.4做好医院固定资产的审查、清查工作

在需要对医院固定资产进行审查和清查时,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明确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盈亏情况,要确保账目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对不同账目要心中有数。

2.5不再设置固定基金科目

医院虽然属于事业单位,但也有其特殊性。固定资产的管理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在进行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可以采用固定资产借记,贷记银行存款的方式,避免专用基金的使用出现问题。

2.6增设相关科目

增设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新增的累计折旧科目在核算固定资产折旧时,可以真实地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以便于确定实际的折旧费用。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意义在于体现资产实际的损益情况,确定清理过程中实际的费用及收入。

3.结语

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事关医院的发展,一个高效的资产管理模式有利于医院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也与新时代下的医疗体制改革相符合,最终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实现社会与医院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