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合集12篇

时间:2023-07-30 08:50:56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篇1

1农村体育的内容 农村体育包括农村学生体育,农村群众体育,农村竞技体育。关注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不得不重聚焦农村学校体育,无论从重视程度,组织体系,管理体系都更成熟与稳定。 1.1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从时间层次上来看,现在农村学校体育较八十、九十年代而言,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体育课从无到有,体育课程设置从单一到繁复,体育锻炼手段形式多样性等等,从空间层次上来看,现在农村学校体育从东部,中部到西部,开展程度依次下降,形成巨大的区域差异性,呈梯状下滑。从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农村学校体育缺乏应有的位置,整体水平低下。从总体来看,农村学校体育存在着如下的共性问题。例如学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提供体育教学的软件环境(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待遇)和硬件环境(体育课的设备、器材、场地)均无法满足正常体育教育学的需要等等。 “三无”现象特别严重。一无符合农村学校体育实际有序的、系统科学的教材;二无一支专职、素质较高的体育教师队伍,三无符合标准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概而言之,农村学校体育问题诸多,不容乐观!令人担优。 1.2农村体育人口概况体育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1996年我国体育人口的调查统计的结果显示;占我国人口73.92%的农业人口,其体育人口仅占44.89%,而我国的体育人口达31.2%,低于工业发达国家。而在农村的体育人口中,100%为在校学生,可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几乎处于是无起点状态。从历史空间上看农村群众体育,竞技体育有所发展,但步伐缓慢如蜗牛爬行;从内容空间上看,也呈现巨大的地域差异性,呈显著的梯状跌落。 2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从整体上可包容着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状况,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状况属于体育发展现状的一个部分,是部分与整体关系。由哲学中的矛盾分析法整体与部分关系及逻辑学原理可知: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状况还涵盖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的所有内容。 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体育文化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思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等等。从文化学角度看,体育不只是简单地开发和释放着人的生物能量。还是在促进着人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和实施着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和谐统一的要素。 农村体育文化层和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它是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参与为主体,以农村体育为主要内容,以特有的生活方式为墓本形态,具有农村地域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 农村体育文化水平的高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体育的文明程度,对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对农村体育完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和体育价值取向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就农村体育文化的结构而言,它是由农村体育物质文化,农村体育精神文化,农村体育制度文化三大部组成。农村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传播和濡化的重要载体,它包括体育环境、设施、器材、教材等物化因素;农村体育精神文化是农村体育文化的核心,它既被人们直接观察到的显性文化,也涵盖人们需理性分析和抽象思维才能认识和掌握的隐性文化,体育行为的动机,体育情感、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等。农村体育制度文化是体育精神文化的外化,是体育文化教化得以实现的制度保障。 如农村体育的法规、制度、系列等。因此,农村体育文化是一个立体的、综合的、开放的系统,它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创新的过程。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深人开展及逐步实施,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成绩,但仍旧发展缓慢,但从总体进程来看,还局限于点的个别突破,尚未形成面的整体推进;从总体特征来看,内容单一、目标模糊、无特色、功利思想严重,低层次化现象较为突出;从总体状态来看东、西部地区农村体育文化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农村体育文化基本不能发挥其强健的功效,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道路既曲折又漫长。 3小结 农村经济生活的改善,最终要依赖的是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直接关系着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关键。现在,农村教育在教育目标、投人、体制制度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加快教育投人力度,培养适合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各级人才。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根本。人力资源的主体在农村,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根本手段是教育。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篇2

1 当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现状

1.1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

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主要有这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二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三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将农村乡土资源进行改造,如对场地进行改造,将乡土游戏如民族民俗游戏引入课堂。如廖金琳的《客家体育与构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研究》,该文对闽西客家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进行了调查。认为:当前闽西客家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场地设施、器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存在问题,指出客家体育的内容在农村体育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认为客家体育运用在体育教学内容时,有教育性、健康性、兴趣性和发展性的特点[2]。颜世刚,沈嘉奇的《贫困地区学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乡土游戏的探讨》,该研究认为,贫困地区引入乡土教材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消除因贫困落后造成的自卑心理、增强学生自信心,同时对尊重传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职能和因地制宜利用体育资源起到积极作用[3]。

1.2 农村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针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一直是农村学校体育研究的重点,这方面的研究有:王涛的《对农村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中指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要创造条件正常开设体育课,进而要注意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进行区域化体育教学,教材内容应多样化,课堂教学组织要“节省化”和“聚散化”,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重其实用性,融竞技、健身、娱乐于一体[4]。汪晓赞,季浏,金燕的《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该调查发现: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产生了积极转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等,针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问题提出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指导、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大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等建议[5]。李忠梅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适用“阳光体育运动”需求研究》,该文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如何适应阳光体育运动需求时认为:认真解读“阳光体育运动”,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明确阳光体育运动指导思想与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把握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加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原则;建立考核监督评价机制,加强监督与评价[6]。

1.3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

关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如孙德朝,陈佳的《四川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该文调查了四川150所农村中小学,对该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执行情况;体育教学计划实施情况;体育教材使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实施情况;学生体育成绩考核评价情况等几个方面对体育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并对调查情况所存在问题,找出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7]。莫少强的《广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该文调查显示,广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不同乐观,其制约因素一是教育观念落后和教学管理不到位,二是缺乏场地器材和具备一定专业水平的专、兼职体育教师,三是缺乏适合农村学校体育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8]。张春一,李正花,姜成等的《吉林省东南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该文对吉林省东南部农村学校体育的开课率、教师实施体育教学大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中学开课率大于小学;90%以上的教师能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教学;85%左右的体育教师能按教案进行教学,88.4%的学校有体育理论课,并且能够实行[9]。

从农村体育教学的研究来看,当前农村体育教学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学者均对农村体育教学的改革献言献策,关于农村体育教学的改革层出不穷。在农村体育教学内容上,重视发挥农村地区的优势,将一些乡土气息较浓的教材引进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在当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如开课率较足,教师能按照教材教案上课,但仍然存在像教学观念落后,缺乏相应的教学大纲等问题。

2 当前我国农村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体育教学设备不足,对课程资源开发不够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一直存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种情况下,涉及农村学校体育设备问题一直是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由于体育教学的大部分课程必须置于相当的器材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器材设备不充足,确实让有些体育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在器材设备不能短时间改善的情况下,体育教师还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农村地区相对较为广阔的资源,自制简易教材,满足体育教学所需。

2.2 在农村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放羊”的现象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课程改革,对以往的教学大纲做了很大的变动。其中之一就是放宽了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可以根据地区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大,这样的规定是符合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现状的,但是有的体育教师却把“好经念歪”,将这类规定理所当然的当作“放羊”课的基础,使得很多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学有名无实。

2.3 农村体育师资力量还有待提高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篇3

中图分类号:G81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01-0095-04

The Research Overview on Rural School Sport Pedagogy in China

JIANG Jianqiang,CHAI Guoro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data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nalysis method this thesis has analyzed the situ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 he sport pedagogy about the rural schools in China. From the analysis, the resul t is that: The numbers of dissertation research isincreased year by year aboutChina’s sport pedagogy in rural schools, specially over the past decade it hasbeen developed more rapidly; In general the number of studies and quality of ph ysical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can not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its development ;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is single; The research degree is not enough in depthabout the various aspects of sport pedagogy in rural areas; the critical resear ch methods are more, but the aspect of how to heritage and carry forward the out standing achievements is few;Research methods is single, most studies used a qu 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hile the case studies, experimental research, histor ical research is fewer. According to the shortcomings in some of China’s ruralschools in sport pedagogy research the theses tries to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 e of China’s rural sport pedagogy research, and hop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 he future study.

Key words: China; Rural schools; Sport pedagogy; Overview

上世纪50年代同志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并说:“体育工作是 管六亿人的大事”;80年代邓小平同志号召“发展体育运动、为国争光”,还说:“体育工 作要从娃娃抓起”。90年代同志号召“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并明确提出:“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增强12亿人的体质。2007年7月1日总书记指 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需要党委和政府 高度重视,全社会要关心、支持。“阳光体育”发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这些倡导都在阐释体育给予人们的无限魅力。而体育教学正是这 些环节中的源头活水,如何保证这潭活水的清澈,如何确保这支活水能源远流长其意义深远 ,值得我们去深度研究。

本研究主要以CNKI网络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以主题“农村学校体育”在CNKI期刊 网搜索:截止2009年9月共有856篇文献,二次检索主题“体育教学”有186篇;另外在中国 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上以主题“农村学校体育”检索结果:从2002年4月到2009年8 月共有记录285条,二次检索“体育教学”有30条记录。对搜集的期刊文献从两个方面进行 统计分类作综述分析,首先从总体研究水平来看: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主要有关于农村 学校体育改革类与现状类的研究;其次从对体育教学各构成要素的研究方面来看:农村学校 体育教学研究重点主要是关于体育教师、学生、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体育教学内 容等方面的研究。

1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研究的总体状况

1.1 研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十年来发展更为迅速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呈逐渐上升趋势,近十年的发展尤为迅速 。从2001年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与实施,到2006年阳光体育工程的启动和2007年中央7号文件 的,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大大超过了前期所发表的论文总和,占了整个领域的70.8%。有 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专著主要有:曲宗湖[1]等1999年出版的《素质教育与农村 学校体育 ――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本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素质教育与农村学校体育(续)――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2],在2004年又出版了《农村 小学体育 课程设计》的专著[3];2005年龚建音[4]在《福建省农村中小学体育研究 》中对福建省各地 区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状况做了详细的调查,其中的实例列举针对许多现实的问题提出了一 些对策。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密切关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正 在成为研究的热点。

1.2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内容的基本情况

图2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各教学要素在历年所占的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出对农 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教学现状、体育教师、学生、体 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体育教学内容项目等几个方面。近十年来,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各方面的 研究明显高于前些年,特别是近五年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是大家最关注的,而结 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有特色的运动项目引发了研究者的思考。此外,教学 改革和教学资源类的研究也是大家一直关心的重点。

2 研究集中的重点及成果

2.1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类的研究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一直是体育教学研究领域的重点。早在1989年,张海红等[5] 针 对影响我国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原因提出:班主任代体育课能解决当前体育师资奇缺的 问题、乡镇配备专职体育辅导员是解决农村小学缺乏体育组织领导的措施、更新农村小学体 育教材可以解决班主任无章可循的难题、因陋就简,自力更生是解决场地设备缺乏的出路。 可见,针对制约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诸多问题,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初期就提出 了许多现实可行的措施,只是改革的成效总是让大家感到困惑,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措 施能否顺利开展,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哪些阻碍?想到能否做到?人们在追求什么?都是 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王涛[6]在2000年从农村学校的实际出发,对体育教学要求 、教材内 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进行区域化教 学,教材内容应多样化,课堂教学组织要“节省化”和“聚散化”,教学方法应有实用性的 改革思路;徐欣,康新斌[7]在2005年就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进行 了探索, 提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中心,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汪晓赞,季浏,金燕 [8]在2007年对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后发现:体育教师的教学 观念产生 了积极转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针对教学场地器材、经费保障、领导支持 、培训与交流的问题提出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指导、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大体育教学 经费的投入的建议;刘凯[9]在2009年对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体育健康课课程改革 中提出, 农村学校体育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就得从当前实际出发,全面更新体育理论思想去面向全体 学生实施体育教学改革。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也伴随着走来了 这30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对体育教学的认识逐渐深入,提出的改革思路也不断创新。 重温这些研究成果,现在看来依然十分重要。

2.2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类的研究

此类研究对各地区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比较多。李华生,杨进,周绍忠[10]在1998 利用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学生暑假返乡之机年对中南6省部分乡镇中心小学的体育师资状况、体 育课上课形式、学生体育学习态度、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场地器材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出 “三缺两差一低”(体育师资缺、体育经费缺、场地器材缺;对体育教育的观念认识差、贯 彻落实“两个条例”的措施差;体育课开课率低)的结论;王德平,任保莲,周天跃[ 11]在 2001年对甘肃省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和实证研究,认为“无体育师资 ”、“无体育经费”和“缺乏体育器材”是农村地区中小学不能开设体育课的重要原因;20 01年范国梁[12]对湖南湘西地区62所乡镇小学的体育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目 标、教学 内容、教学执行情况和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等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政策倾斜和“支教”措 施能够缓解教师学历、职称偏低和教学条件差的问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的运 用能够丰富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结论;2007年王仕虎[13]为了解希望小学二十 年来体育 教学发展状况,调查了六安市14所希望小学的体育教学现状,得出希望小学体育教学总体落 后城市小学,与乡镇小学相当,优于农村小学的结论。

好的政策往往能鼓舞人心,关键问题是教育改革的政策能否落实到体育教学这一领域来 ,社办力量如何借助,靠政策、靠民意、还是靠学校自己呢?哪一种方式会更好呢?面对诸 如“三缺两差一低”这种现状,而不应只是呼吁,如何因地制学、化腐朽为神奇显得更为重 要。比如说:农村学校体育书本教材缺乏是一个普遍问题,而少部分有体育教材的农村地区 却存在不去利用这些教材的情况;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应 该注重开发以后如何实现资源共享;学校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对象不应单单指向农村的农民 ,重点还应该是身临教学一线的教师、领导以及同样“风靡”农村的应试教育观念。

2.3 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研究农村体育教师研究的主题主要有: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优秀农村学校体育教 师的培养方案、 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体育教师教学的关系等等。师资队伍现状包括学历情 况、专兼职情况、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情况、体育教师能否适应农村学校的教学以及农 村体育教师的工作待遇情况等;教师培养包括高校如何培养适合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体育教 师、农村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情况以及面对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体育教师如何开展教学工 作等。李向东[22]经过对中师体育教育三年的改革试验得出:三年中师教育只要对 体育课组 织形式、教材、教法、考试方法等进行改革,加强对学生体育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学生毕业后基本能胜任农村小学中、低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在培养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 教学能力方面,沈会武[23]在2005年对吉林西北部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师素质现状做 了调查提 出:建立符合时代需要的体育师资、提高农村体育教师待遇和福利、增加经费投入的发展对 策;2008年冯瑞[24]针对我国西部农村部分中小学中体育教学没有固定专职体育教 师而实行包班上体育课的现状,采用“走教制” 的措施来弥补师资不足等。

2.4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有关学生的研究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研究比较少。2005年杨焕存[25]认为在农村学校体 育教 学过程中处理好学生的情感因素,对教师树立威信、搞好教学、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 锻炼效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盛昌繁,王洪妮,解毅飞[26]通过对山东省17个地市 县的乡镇 农村中小学领导、体育教师、班主任的随机调查,结果发现山东省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器 材设施和管理观念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其中教师与学生的体育行为起导向 作用,学生的自身因素占主导地位,家庭支持因素和社区协助因素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不 明显;李向东[27]对河南省12所中小学校(其中农村有9所)的5812名中小学生进 行心理健 康调查,就学生表现出的焦虑心理健康现状认为: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女生,在体育教 学时开展合作学习、游戏等活动可以缓解心理焦虑这种症状;刘浩[28]在2008年对 农村留守 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提出,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应采取积极的对策给予干预来促使这群 儿童健康的成长。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体部 分,进一步关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将给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 优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5 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场地设施、课程类教学资源开发的研究 近年来,国家政策的不断惠及,农村学校教育各方面的资源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补充 ,但是政策的全面惠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场地设施、体育课程类教学资 源的开发,目前主要还是要靠教师和学生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发现一系列能服 务于教育教学、简便合理的自然资源课程、教材器具等,通过对废旧器材的重新组建也可达 到“物尽其材”的良好效果。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场地设施、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类研究主要表 现在对现有资源的状况描述以及如何开发和利用两个方面。王明亮,潘玲志[14]在 2006年对 浙江沿海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对人力资源、支教结对、器材开发 、乡土游戏开发、新兴体育项目引进、校内外自然体育资源开发和网络资源利用七个方面来 改善农村学校体育资源不足的现状。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的研究主要有:刘汉坤, 余海涛,梁家劭[15]2006年以肇庆、云浮两市的农村学校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该 地区农村 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和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开发多种形式的民族传统体 育活动以及一些新型的民间活动应用于体育教学;2008年吴凌云[16]通过对农村小 学体育设 施开发的实践研究,提出农村小学针对开发体育教学资源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的 现实问题,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从物力上下功夫,不能等、靠、要,应当通过因陋就简、 就地取材的方式去改善;胡星鸿[17]在婺源县农村山区小学开展了几年的低篮架、 小场地的 校篮球运动项目教学与竞赛的实验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蒋晓培,李洋[18]在20 08年对吉 林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中指出:教学资源的开发要充分挖掘乡土体育 资源的健身性、加强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针对性的提炼体育课题单元、提高传统体育项 目的实用性,同时又提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应遵循健身性、科学性、目标性 、个性化和可行性的原则等。

2.6 有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有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项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把乡土游戏类教材引进课堂、对场地 设施的改造、有关新型体育项目的引入等等。本土游戏作为教材内容有着独特的趣味性和地 方特征,将本土游戏类教材作为课程内容与传统体育教材结合进行体育教学,往往能使教学 事半功倍。颜世刚,沈嘉奇[19]认为在贫困地区的学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乡土教材可 培养学生 热爱家乡、消除因贫困落后造成的自卑心理、增强学生自信心,同时对尊重传统、弘扬优秀 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职能和因地制宜利用体育资源起到积极作用;黄建英[ 20]认为体育游戏的易行性为体育设施缺乏的农村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张 敏[21]针 对农村学校场地器材缺乏的实际状况,分别从体育课的准备活动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三个方面阐述如何运用体育游戏等。

3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存在的不足

3.1 总体上研究的质量不能满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尽管近些年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研究的论文数量明显增加,但高质量的论文只是少数。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需要更多研究者的参与和实践,特别是身居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和主 管体育教学的领导,只有更多的研究者进行实地调查,以不同的视角研究问题,才能发现深 层的问题,才能提出独特的见解,以满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3.2 有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多,关于优秀成果传承发扬性的研究少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基础差、底子薄是不争的事实,短期内也很难明显改变。在教育改革 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一方面可以引进先进方法为己所用,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 去继承前人所创造的许多优秀成果,如何传承发扬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闪光点需要研究者们 一起去探讨、挖掘和宣传。

3.3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内容的深入程度不够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和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形成 各个地区对现状描述大体一样,所提出的建议或措施大同小异,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 法也殊途同归的状况,甚至所看到的可能不是真实的情况。因此,如何解决现实问题、如何 就地取材,因地制学的在现有条件下进行体育教学是目前亟待探讨的。

3.4 研究方法单一大多数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而案例分析、实验研究比较少。运用问卷调查虽然能够用 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多方面的问题,但难以对复杂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也很难适应 每一个被试者的实际情况。而历史研究、实地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等往往能够更加深 入细致的发现和解决问题。我们知道任何现象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发 生、发展的过程,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清楚现存问题的 实质和来龙去脉。“方法学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因此结合研究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 研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4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展望

4.1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整体规划研究方面如何规划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怎样树立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新理念、怎样确保农村学 校体育教学在整个农村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等等都值得我们做深层次的探讨。对农村学校 体育的整体规划研究可以集中在:农村学校体育如何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进行区域化教学 的研究;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关系的研究;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如何促进课外体育活 动、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优化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研究;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理念的研 究;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研究等等。

4.2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类研究方面现状调查类的研究应该突破囫囵吞枣的现状描述,需要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实地, 作长期、细致的研究,实事求是的把各种解决方法应用到现实的困境当中。农村学校体育教 学现状的研究可以表现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的研究;新型农村学 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的研究;现代科技信息如何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运用的研究; 合理开发农村学校现有体育教学场地、设施的研究等。

4.3 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研究方面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不应淡化,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 系十分重要。如何提高农村体育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研究可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研究 ;农村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效果的研究;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教 学能力的研究;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参与新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行列的研究;农村学校优秀体 育教案的研究等。

4.4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针对学生类的研究方面体育教学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更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体育专长,学生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突显自己的主体地位。农 村学校体育教学针对学生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出发:农村学生体育需求问题的研究; 农村学校体育课学生厌课问题的研究;农村学校体育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农村学校 体育课学生用工问题的研究;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农村学校体 育教学如何抓住学生心理发展关键期的研究;农村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与体育锻炼态度的研究 ;农村特殊儿童体育教育教学的研究;农村幼儿园体育教学的研究;农村学生体质的研究等 。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国家的发展规模,农村教育是中 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能否作为解决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相对落后 的一个突破口,能否摆脱大部分农村学校落后的窘境是研究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实意义。 希望以上的研究展望对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科研发展有所帮助,更希望农村学校体育教 学的腾飞能成为一个新的时代标志。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尚大光.素质教育与农村学校体育: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本现状与 发展战略研究[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

[2] 曲宗湖,颜振.素质教育与农村学校体育(续)――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现状 与发展对策研究[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

[3] 曲宗湖.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设计[M].水平1-3分册,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 龚建音.福建省农村中小学校体育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3- 118.

[5] 张海红,廖福祥.浅论影响我国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教育 学刊,1989,6.

[6] 王涛.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岱宗学刊,2000(3):77-78.

[7] 徐欣,康辉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 005(3):77-79.

[8] 汪晓赞,季浏,金燕.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 学报,2007(6):62-67.

[9] 刘凯.浅议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体育健康课课程改革[J].中国西部教育,2009(10 ):75-76.

[10] 李华生,杨进,周绍忠.中南六省部分乡镇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J].湖北体育科技 ,2000(3):86-89.

[11] 王德平,任保莲,周天跃.甘肃省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 ,2002(3):58-59.

[12] 范国梁.湘西地区乡镇中心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2 (2):232-235.

[13] 王仕虎.希望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8(4):102-105 .

[14] 王明亮,潘玲志.浙江沿海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资源的调查及对策的研究[J].浙江体 育科学,2008(1):98-100.

[15] 刘汉坤,余海涛,梁家劭.充分开发农村自然资源促进体育新课标的实施[J].肇庆 学院学报,2007(2):81-84.

[16] 吴凌云.农村小学体育设施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J].科技信息,2008(17):658- 659.

[17] 胡星鸿.山区小学开展低篮架、小场地、小篮球运动的探究[J].新课程研究,2008 (131):70-72.

[18] 蒋晓培,李洋.吉林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与途径[J].通化师 范学院学报,2009(4):76-77.

[19] 颜世刚,沈嘉奇.贫困地区学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乡土游戏的探讨[J].贵州教育学院 学报,2004(4):95-97.

[20] 黄建英.体育游戏在农村中学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3):6 4.

[21] 张敏.体育游戏在农村初级中学的运用[J].内江科技,2007(10):157.

[22] 李向东.培养身体强健,能胜任农村小学体育工作的教师[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3(2):69-75.

[23] 沈会武.关于吉林西北部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 学报,2005(2):110-112.

[24] 冯瑞.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走教”效果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3):84-86.

[25] 杨焕存.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应注重情感的培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5,(8):47 -48.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篇4

引言

农村体育属于我国体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关系到我国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一方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任务。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促使农村体育消费市场不断[1]。同时,我国地大物博,有着十分大的农村人口基数,因此,研究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与需求对认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路线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内外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的概括

经查阅一些亚洲、欧美发达国家相关资料,专门研究农村居民体育消费方面的不多,由于先进国家城乡差别并不大、经济较发达,不管是城市亦或是农村居民均具备较强的体育健身意识,他们均由大众体育形式存在,同时他们有着十分完善的大众体育管理机制,居民体育消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再加上政府十分关注,在政策、经济都给予了极大的扶持力度,西方大众体育发达国家还有着提供自愿服务的特征[2]。现阶段,全面范围内诸多国家体育俱乐部均为不以盈利作为目标的社会公益团体,他们通过组织体育经营活动,不是为了获取报酬,还只是筹集自身发展经费,作为民政部门,他们享有免税待遇等[3]。伴随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国内学者对体育消费展开了大量的研究,针对城市、城镇体育消费的研究要多于农村体育消费,本文就此方面研究结合农村居民体育消费展开了下述几方面的归纳:I.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意识较为传统薄弱;II.农村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不足;III.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结构与体育消费方式过于单一。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将成都六县下辖部分乡镇及村落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为成都下辖的6个县,包括双流县、郫县、大邑县、金堂县、蒲江县、新津县等。将接受研究调查农村居民实际体育消费行为等一系列因素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式:本文资料通过网络、期刊、著作等查阅获得。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文献分析法:主要利用学术期刊网和超星图书馆,检索和综览国内外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较为认真、细致的梳理、归纳与演绎等分析工作。(2)定性定量法:本文计划通过网络、体育宣传手册和相关的书籍,对国内外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的问题进行相关的统计,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定性研究的方法,为成都农村居民体育消费行为与需求存在问题的发现以及相应对策、实施建议的提出提供依据。(3)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础方法,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研究对象的现实情况和历史资料进行收集的方法,其主要包括历史法、观察法等多种方式,并通过沟通和问卷的形式对目前的研究情况和实际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综合的了解,并对调查完成后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归纳和总结,将其转化成一般性的共性知识。

3.结果与分析

3.1成都市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研究

在对成都六县2014年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中,以农村居民个人体育消费方面为例,从未参与体育消费的人数占比21.8%,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下的人数占比23.6%,体育消费在51~100元之间的人数占比13.1%,体育消费在101~150元的人数占比16.4%,体育消费超过151元的人数占比25.1%。2014年,成都六县农村居民个人体育消费总而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化态势。

3.2成都市农村居民体育消费购买行为研究

经对“体育消费参与体育活动”的调查得出,“非常必要”占比6.1%、“必要”占比32.7%、“有点必要”占比35.9%、“没必要”占比23.5%、“完全没必要”占比1.9%。可见,在农村开展体育健身投资已得到大部分农村居民的认可,“体育消费购买健康”的行为观念以逐步为大部分农村居民所认同,然而受农村经济、文化及体育基础设施设备薄弱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体育消费意愿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接受调查的农村居民中,人均年收入不足1万元的约占调查总人数的58.0%,其中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的约占28.4%,农村居民中大多数人个人经济只够维持基本生活,根本难以进行体育消费,进一步引发存在健康意识、健康追求而没有体育消费能力、体育行为的情形。该问题充分反映了农村居民对生活水平的追求与自身经济能力有限性存在冲突。

3.3对成都市农村居民不同群体消费结构研究

实物性消费指的是购买运动服装、体育器械及体育图书等,非实物性消费指的是购买体彩、到健身场馆消费等[4]。调查发现,成都农村居民实物性消费和非实物性消费占比分别为76.3%、23.7,说明成都农村居民体育消费仍旧主要为实物性消费,但正逐步向非实物性消费转变。I.不同性别的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在购买运动服装、到健身场馆消费消费结构方面,女性人群相较于男性要更多,在购买体育器械消费结构方面,男性与女性有着大致相同的占比,这可能是出于女性相对较为关注减肥、瘦身等方面;而在购买体彩消费结构方面,男性占比则要高于女性,可见男性更乐于博弈性消费。II.不同年龄段的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各个年龄段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各不相同,未满18岁及18岁~35岁年龄段农村居民购买运动服装占比较高,分别为31.5%、36.3%;购买体彩消费结构以46~55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达到41.3%;56岁以上年龄段农村居民则更接受购买体育图书消费结构,占比21.3%。

3.4对成都市农村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研究

体育功能有着多元化的特征,如此说明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有着不同的需求。人们通过消费动机展开体育消费进一步满足自身体育需求目的的内在动力,这其中体育消费行为则属于内在结果[5]。在本次研究被调查对象中,参与体育消费的目的多为强身健体、体现娱乐以及社交、改善运动水平等,这表现成都农村居民体育消费观念已发生一定的变化,基于过去传统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目的,不断朝体现娱乐、社交等目的方向转变,成都农村居民体育消费需求正逐步丰富。I.不同性别的农村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研究显示,男性在强身健体体育消费需求人数方面要远远超过女性,而女性在体闲娱乐、改善运动水平等体育消费需求人数方面则要多于男性。II.不同年龄段的农村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各个年龄段农村居民均有着共同的体闲娱乐主要体育消费需求,除去未满18岁年龄段外其他年龄段均占有最大需求份额;在强身健体消费需求方面,以18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达到39.1%;在改善运动水平消费需求方面,55岁以上年龄段占比为0;在社交消费需求方面,46~55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达到16.9%。

4.推动成都市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的策略

4.1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体育产业为第三产业,要想改善人们体育消费水平,就务必要基于国家、社会经济水平背景,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发展社会生产力极为重要。在我国,消费水平高低受收入优劣很大程度影响。农村居民自身收入水平制约购买能力,其消费结果同样遭受影响。体育消费是位于生存消费之外的发展、享受消费。因此,农村居民经济收入提高了,自然其体育消费水平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唯有让农村居民经济上实现富裕,不存在后顾之忧,调动起他们的消费主动性,改善消费水平,方存在可能激活消费,推进成都经济可持续增长。本次研究结果得出,成都农村居民现阶段鲜有高收入者,且低收入者占据很大份额[6]。所以,强化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是推动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的重中之重。

4.2树立体育价值观,形成积极体育态度

通常而言,可见体育价值观理解为个人对体育活动行为的喜好、重要性的个人主观评定。人们透过体育价值观认识体育事物,透过体育价值观获取参与体育行为的精神力量。可见,唯有树立科学体育价值观,方可自源头上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态度指的是个人基于价值观、道德观对外界事物形成的主观评价、自我反应。个人体育行为需要得到积极体育态度的支持,负面体育态度会对个人体育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形成积极体育态度,可帮助人们消除一系列不良思想、坚持体育锻炼等。所以,树立体育价值观,形成积极体育态度,使农村居民主动自觉参与是推动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的重要途径。

4.3加快农村城镇化,优化农民体育消费

即便我国现阶段已经是一个中等水平的工业化国家,然而城市化水平相较于国家平均水平仍旧远远不足,严重滞后于工业后。城市化水平的不足,势必会对第三产业发展产生束缚。城镇化指的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自农村型朝城市型过渡的历程,明显体现于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可见,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脚步,提升成都城市化水平,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村人口朝城市转移速率,转变农村社会结构、生活方式。进一步使体育产业随着第三产业发展逐步发展起来,农村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伴随农村居民经济水平改善及消费观转变而逐步优化起来[7]。

5.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促使农村体育消费市场不断。为了推动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专研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农村居民体育消费行为,清楚认识农村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树立体育价值观,形成积极体育态度”、“加快农村城镇化,优化农民体育消费”等,积极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成都市农村居民体育消费及需求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5Z18

参考文献:

[1] 姚磊,谭明义.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心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分析――以安徽省农村中心镇为调查个案[J].体育文化导刊,2007,(2):10-12.

[2] 李雯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2):99-101.

[3] 徐现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消费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豫北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17):223-226.

[4] 郭立平.吉林省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137-139.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篇5

2

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我国协调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不仅要解决农村的生产方式,提升物质文明建设水平,同时也要在农村建立现代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深入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进一步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和在农村中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更加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基础,农民是关键。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健身,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体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村体育的整体状态和趋势不容乐观,农村体育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和盲区。

3现状及其分析

3.1廊坊农村农民对有关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

通过廊坊农村农民对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认识程度的调查表明,广大农民对体育法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普遍偏低,仅有3.1%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很了解;有28.7%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略知情,而有68.2%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毫无所知。以上问题说明,廊坊农村农民对体育法律法规了解缺乏,农村体育管理法制化程度不高,宣传体育法规政策方面力度不够,加强对体育政策法规具体内容的贯彻落实及宣传教育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要部分。

3.2廊坊农村农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通过调查,廊坊农村农民认为增进健康的主要方式依次是:增加营养,保证睡眠,改掉不良习惯和体育锻炼。

3.3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情况

3.3.1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项目状况

项目秧歌武术气功交谊舞羽毛球篮球混合项目数量201697666百分比28.5%22.9%12.8%10%8.6%8.6%8.6%从表1中可以看出,廊坊农村的体育锻炼点内容选择比较单一,其中民族传统项目占的比重较大,主要是由于传统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比较简单,容易开展。而羽毛球、篮球项目主要的人群是青壮年。廊坊农村的体育锻炼点中气功练习点较多,因为廊坊是我国推广保健气功的试点,所以气功活动点不仅发展规范,而且发展的速度也较快。

3.3.2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场所现状

活动的场所村委会的活动场地村头巷尾麦场空地树林河边其他数量25181764百分比35.7%25.7%24.3%8.6%5.7%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迅速提高,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增大,对体育需求不断的增长,以农村现有的条件看,正规场地设施很少,农村人的体育活动场主要是有村委会提供的平坦的空地。并有很多农村把活动场所扩展到了村头巷尾、麦场空地等地方。这与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体育资金匮乏、场地设施稀少造成的。

3.3.3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锻炼时间状况

通过调查廊坊农村有70%的体育锻炼点在晚上活动;有58.6%的体育活动点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到2小时之间;有75.7%的锻炼点受季节的影响。这非常符合农村的生活习惯。一般在早晨农民都会去田间劳作,而且在春播秋收的季节由于农活劳累,多数锻炼点由于没有人员参与而暂时停止。

3.3.4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经费情况

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村委会支持,占48.3%,有86.7%的锻炼点经费缺乏。由此可以看出,廊坊农村体育管理部门对体育锻炼点的资金投入与扶持少,大部分还处于一种由村委会自由组织与发展的状态。经济条件是影响廊坊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基本符合我国的国情。

3.4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社会指导员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几乎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在70个体育锻炼点中,共有通过正式培训和考试的社会体育指导员7人,且均为3级。

这与廊坊市城市社区体育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体水平差距很大,说明廊坊市的体育管理部门没在技术上对农村体育的扶持,必将会影响到廊坊农村体育科学、快速的发展。

4建议

4.1政府部门应发挥其政策导向的作用,尽快完善农村体育组织建设,落实健全农村体育法规、制度建设与宣传,全面提高农村体育组织的组织化、社会化。

4.2适当增加农村群众体育事业经费,积极引导和加强农村体育消费意识培养;逐步引进体育产业化运作方式,摸索建立体育创收自给的渠道。

4.3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注重业务培训,建立常设培训系统,培养合格的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农村体育活动质量。并进一步加强与周边不同单位的合作,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凯珍,任海,王渡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7,17(5):6—10.

[3]胡国雄,王牡娣.我国农村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2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篇6

1.研究概述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普及开展,农村城镇化的进度也加快,农村的生产方式与农民群众的生活也出现了巨大的改善。文章主要针对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进行研究,从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入手,研究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以及后续的发展战略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对于提高我国农村体育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找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百度学术、道客巴巴等搜索引擎来查阅相关资料。搜索了关于农村体育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体育院校等相关文章;查阅政府相关网站和讯息,了解政府对于农村体育发展的政策更新,从中得到研究所需要的数据与相关资料。

(2)专家访谈。通过与相关专家、农村体育研究学者进行访谈,虚心求教关于文章所需的知识和数据,找出能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支持的数据与真实资料,给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战略提供积极的意见与建议。

(3)实地调查。通过对 A地农村群众进行实地调查,内容包括当地群众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体育锻炼开展的现状、参与人数与锻炼方式等。本次发放250份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18份,有效问卷200份。

2.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综述

2.1农村城镇化的影响

关于农村城镇化的影响的文献众多,主要多在于研究农村城镇化对于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的影响。陈荣的《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对农村城镇化的影响作出了分析,他提出,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品质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需要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并且展开密切的配合。苗华南,陈金福《城乡协同发展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模式创新》一文中提到,农村城镇化给农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不单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其生活品质获得了转变,农民群众开始关注生存以外的生活享受。

2.2农村城镇化对农村体育发展的作用

农村城镇化对农村体育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甚至可以说农村体育发展的所有改变都是农村城镇化所产生的作用。农村体育的发展需要社会环境的稳定,而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体育事业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社会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体育事业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由于受到农村社会发展制约,因此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十分缓慢。

3.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3.1农民体育意识增强

体育活动开展的态度与积极性是个人对体育锻炼价值的意识标准。个人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主要体现在认识身体锻炼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从而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表1为A地农村群众10年前与现在对体育作用的认识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A地农村群众已经意识到了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在十年前,农民群众由于对体育知识不够了解,大多数农民认为农业劳作完全可以替代体育锻炼的作用,其认为体育锻炼除了有一部分的健身作用外,并没有其他实质性的作用;而在2013年农民群众对于体育锻炼开展的作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3.2农民体育活动丰富

(1)体育健身地点与方式改善。体育锻炼的地点与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而生活环境也是改善农村群众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的前提。在城镇化之前A地农村没有专门的提供给农民群众健身的场所,部分农民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场所主要集中在田间、村头等地方。而在城镇化进程后A地农村开始建设了专门提供给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文化广场。另外,A地农村地处环境优势明显,周围河流众多,当地村政府还利用环境优势开展了野外观赏旅游健身一体的体育活动,以满足年轻群众的需求。

(2)健身内容更加多样化。在十年前,A地农村由于受到场地、技能等因素的限制,健身内容种类十分有限,农民群众健身仅仅集中在散步、随意身体活动等。在新型城镇化后由于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A地农村群众积极开展组织各种体育健身团队,将农民群众熟悉喜爱的体育项目加入其中,例如跳绳、拔河、踢毽子等。并且由于A地农村专门进行体育锻炼场地的出现群众也逐渐开始进行腰鼓、跳舞、秧歌、球类等活动。

4.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战略

随着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不断改善和优化,要进一步发挥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就应该针对当地农村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通过科学的策略来实现其积极作用。

4.1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农村体育

城乡统筹即为需要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研究,落实与构建和谐社会向适应的农村体育发展体系。将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强化农民体育活动意识作为新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指标。在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生活的前提下,着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需求。将场地、组织以及活动三个关键部分作为关键环节,通过三个关键环节的工作逐渐改善农村群众进行体育活动的现状。

4.2加大经费,大力发展健身设施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篇7

1.研究对象。以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计划》贫困县名单中所列的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长治市、忻州市、晋中市、临汾市、运城市、吕梁地区九个地市的35所部级贫困县的农村中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各贫困县农村中学学校体育教学、体育经费与场地器材设施、课外体育活动、训练、体育师资现状进行考察研究。

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系统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研究方法。发放教师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6份,问卷回收有效率84.0%。发放学生问卷370份,回收有效问卷326份,问卷回收有效率88.1%。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山西省部级贫困县农村中学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分析 1.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调查显示:完全执行大纲的占28.6%;部分执行大纲的占36.5%。有34.9%的学校使用自编教材,这与山西的特殊地理概况以及新大纲规定的一些内容需要更多的场地、器材设施有关。在学校体育经费、场地、器材十分短缺的情况下,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自编教材确定教学内容。每学期都具备教学计划的学校占50.8%;部分学期按计划执行的占38.9%;而有17.5%的学校无教学计划。

2.体育教学教案的执行与教师上课的基本情况。调查显示:每学期都具备教案的学校占51.6%;但是,也有20.6%的学校教师无教案。这也反应出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学期教学计划、教案的检查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能按照体育课的三部分(准备、基本、结束)进行教学的占22.5%。教师在上课时只带准备部分和下课前进行集合的部分,课的基本部分让学生自由活动,教师只在旁边进行看管,以免学生发生意外。较正规上课教学的学校占35.6%。而教师只在课前集合发放器材,然后学生自由活动。教师不管不问的“放羊式”教学占调查学校的42.9%,这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体育课的开课情况。调查显示:每周开设两节体育课占86.5%。每周开设一节体育课,占11.9%。还有两所学校不上体育课。造成体育课开课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体育教师缺乏、追求升学率以及受“智育第一”的教学观念影响。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学校体育的检查与评估,以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转变教育观念,制止为追求升学率而少开体育课的现象。

(二)山西省部级贫困县农村中学学校课余体育现状

1.早操、课间操开展情况。早操、课间操是学校体育及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文明的窗口,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早操、课间操活动能使学生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正确的身作姿势,并对调节学习节奏、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有良好的作用。调查显示:山西省部级贫困县农村中学有11.3%的学校做早操,有近90%的学校不经常做或不做早操。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农村中学生源较分散,走读生较多,学生家离学校较远,无法按时出早操;第二,体育教师都住校外,组织早操确实有困难,因此不开早操或天气好开展,不好则不开展;第三,农村大约90%以上的中学在山区、半山区,不利于开展早操。《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普通中小学、农村中学、职业中学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调查显示:有大约18%的学校不做课间操或不能坚持天天做课间操。主要原因农村中学缺少场地设施和体育教师。部分农村边远中学除了进校的路是平整的外,其余的就是坑地和山沟,学生无法集体做操。还有的学校没有体育教师,无人组织课间操。部分学校对体育工作不重视,使课间操时间成为自由活动的时间。

2.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次数与时间情况。调查显示:山西省部级贫困县农村中学每周安排课外活动的学校有65所,占调查学校总数的51.48%。每周开展三次活动以上的学校仅占4.68%;有48.52%的学校不开展课外活动。这说明山西省部级贫困县农村中学多数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课外体育活动。农村中学每次坚持~小时以上课外活动的学校有10所,占调查学校总数的7.53%;每次活动时间在30分钟~1小时的学校有46所,占到36.82%大部分学校每次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内,可见山西省部级贫困县农村中学学生每天活动的时间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相差甚远。

3.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内容与形式。山西省部级贫困县农村中学所有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开展的内容男生多数选择运动量较大,竞争性较强的项目;女生则选择一些强度中等、游戏性较强的运动项目。访谈发现以田径类项目作为活动内容的主要是参加中考的初三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无体育教师指导、无人组织的学校占一半以上。这说明有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只是一种形式,没有认真组织管理,没有把学生课,体育活动作为一项工作认真去抓,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课,体育活动开展的质量。

4.课余体育训练与比赛。《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山西省部级贫困县农村中学仅有16所学校有代表队,有87.6%的学校没有任何代表队。整体评价:山西省部级贫困县农村中学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工作较为落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四章第十四条规定:“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以上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有24.9%的学校不组织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主要原因是经费不足、场地器材的限制,导致只能举行一些单项比赛,如广播体操比赛、拔河比赛、乒乓球比赛等。

(三)山西省部级贫困县农村中学学校体育经费、场地器材设施现状与分析

1.体育经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占的比例不得低于1%。体育经费短缺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学校体育经费按照教育经费的1%计算,曲宗湖、刘绍曾1997年在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本现状和发展战略的研究中指出,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中学生人均体育经费应在2.6元年;并运用探索性外推法等方法预测到2000年时,我国农村中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为4.34元年。通过调查得知,山西省部级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体育人均经费远远低于这个标准,应加大投入力度。

2.体育场地、器材现状。调查显示:足球场地,校均拥有0.14块;篮球场地,校均拥有1.22块;乒乓球台较多,共311副,校均拥有2.47副。乒乓球场地最多,其次是羽毛球场、篮

球场,主要是因为这些场地的占地面积较小,器材投资较少。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多数学校场地是田径场地套用的,这样一来,难免会出现几种活动在同一场地上进行的场面。这种状况必然会影响正常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开展,容易发生运动时的意外事故。大约90%以上的中学分布于山区、半山区,学校体育场地面积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也会造成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场地不标准。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与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有显著的差异。

(四)山西省部级贫困县农村中学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分析

1.体育教师的配备情况。通过访谈了解到,山西省部级贫困县农村中学专职体育教师缺乏。主要原因是当地农村经济水平较低,体育院系的毕业生不愿回到当地农村教学,而是通过各种路子进入到地理位置较好、交通便利、福利待遇较高的城镇中学去;还有一部分体育生毕业后,不愿选择体育教师职业而另谋高就,致使山西省部级贫困县农村中学的学校专职体育教师的缺额。

2.体育教师的年龄与性别结构。山西省部级贫困县农村中学学校中青年体育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占调查总人数的86.2%。体育教师队伍呈年轻化趋势。《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除普通小学外学校应当根据学校女生数量配备一定比例的女体育教师”。根据专家意见,中学体育教师中,体育女教师的比例在25%~30%比较合理。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女体育教师占体育教师总数的16.56%。显然女体育教师所占比例偏低。

3.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调查显示:山西省部级贫困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非常少;大专学历者占61.8%;中专学历占19.8%。可以看出山西省部级贫困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普遍较低,这可能与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缺乏继续教育有关,也可能与体育的学科特点和学校的不重视有关。

三、发展对策

1.组建一支数量更大、质量更高的合格体育教师队伍。调查发现,制约山西省部级贫困县农村中学学校体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体育教师队伍是十分突出的因素。应当根据农村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需求状况,有计划地为各农村中学定向培养体育教师。为了稳定体育师资队伍,尽可能的改变农村体育教师待遇,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地位、荣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改善体育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为有效开展学校体育提供保证。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篇8

该课题组的20余位专家及500多名调查员,于两年时间内先后在北京、山东、河南、浙江、新疆、内蒙古、湖北、广东七省(区)一市发放调查问卷近万份,并以乡镇及乡村的完全中学、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小学和乡村教学点五类学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方法获取了大量数据,尤其是关于我国乡村小学和村教学点的有关研究数据和结果,填补了国内同类研究的空白。

农村学校体育在发展

调查显示,在各类农村学校中,体育课正常开课率,完全中学和中心小学可达到87%左右,初级中学和乡村小学达到82%左右。尤为可喜的是村小及村教学点的体育开课率已达到77%左右。这说明各地教育部门在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方面给予了实质上的重视。在“两操”方面,农村学校开展早操率达61%以上,其中完全中学达72%,村教学点达56.1%;开展课间操率近70%,其中完全中学达80%以上,村教学点为54.2%。在课余训练方面,研究结果表明,80%的农村学校参训学生文化课成绩较好或与不参训学生无差异,说明体育活动对学生文化课学习有促进作用,也表明大多数农村学校比较重视参训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已形成农村课余训练的良好势头。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近些年来通过培养和培训,专职体育教师已达61.8%。体育教师的学历和合格达标率也比前些年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一批青年体育教师的充实,为农村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与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向前发展并存的,是令人焦虑的问题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学校中完全实施体育教学大纲率为44.3%,其中村小和村教学点仅为29%左右。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农村学校体育规范化教学水平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现行大纲严重脱离农村学校实际。在依教案教学方面,中心小学以上为80%,村小和教学点仅为50%左右。这表明农村学校体育的随意性教学现象还十分严重。在制约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中,缺乏教师占首位,其次为缺乏器材。学校类型越基层,缺乏教师和器材的阳性率越高。例如,完全中学缺乏体育教师阳性率为10.11%,村教学点为26.67%。另外,对体育课无要求,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这说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状况,不仅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取决于社会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率较低(仅为55%),带来的后果是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难以落实。近年来,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缺额数字仍然较大,职称和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其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尚不足7%,中、初级职称和无职称教师占93%以上;中老年教师不足20%,40岁以下教师占80%以上。这一结果提示,今后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将是一项巨大工程。调查还表明,近三年体育教师减员比重约为11.15%,相当于每年减员近4%。在教师减员的因素中,非自然减员比例过大,内地省份约为3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达69%。体育教师转业流向,主要是公安、税务部门和从商或回家务农。其主要原因是地位低下、工作劳苦而酬劳低等。在体育器材方面,调查学校的体育器材达标率为39.1%,村小和村教学点仅为34%。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体育的位置没有摆正、缺少经费,但也与现行体育器材配备规定指标与农村学校体育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有关。

建议与参考对策

为实现下世纪初叶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目标,专家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

不断完善农村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教育部门主管,体育部门配合管理,“教体结合、优势互补”,建立自上而下的网络性体育教研组织。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篇9

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体育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体育发展差距较大;农村体育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缺乏相应的体育管理组织;参与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流失等[1、2]。虽然总体上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比较滞后,但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体育也开始呈现出可喜的局面,如“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农村体育初见成效,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体育组织网络正在形成”。制约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的观念等4个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的体育健身观念淡薄是核心影响因素,以经济中等发达和欠发达地区最为显著[3]。这表现为,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其农村体育发展的也就越快速,这与当地农民的知识获得和社会影响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当人们的知识结构和社会影响越是丰富,其当地的体育发展也就越快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从总体上来说,有关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与现实社会的大背景联系不够紧密,缺乏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条件下的深入研究,缺乏与农村改革紧密相关的深入研究,多学科理论视角渗透不足,理论色彩淡薄,致使某些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受到影响。

2.农村体育公共服务

王海宏等的研究表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差距显著,绝大部分政策在农村体育实施过程中还停留在口头表述层面,并没有落实到农民基层中,缺少操作性强的刚性保护措施。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农村基础性公共体育服务严重滞后、农村公益性公共体育服务严重缺乏、农村信息性公共体育服务渠道不畅等方面,这对农村体育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相对国内学术界对包括农村在内的公共服务问题的关注,体育学术界对公共服务问题、特别是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问题的关注明显不足。在我国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过程中,公共服务的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4]。在体育公共服务领域有许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它呼唤着体育学术界重视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断将其引向深入。

3.农村体育人口

体育人口(狭义上)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青睐,自然也成为了农村体育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城镇居民有13.1%达到“经常锻炼”的标准(即为我国目前常用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乡村居民为4.1%,城乡差异较大[5]。从中可以看出,农村人口在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还是少数,很多还没有运动,或者说很少有运动的农村人口。而今后,如何加快农村体育人口的发展,将是农村体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min、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体育人口有1.4亿人,其中城市人口占55.11%,约为0.77亿;农村人口占44.89%,约为0.6亿。而在占全国总人口73.92%的9亿多农业人口中仅有0.6亿参加过体育活动,农村体育人口的比率仅为7.13%[3]。然而农村体育人口数量的多少是农村体育锻炼程度的直接反应。因此,农村体育人口能否增加,农民参与体育健身程度能否提高,是检验全民健身中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指标。

4.农村体育文化

有学者对农村体育文化的概念、特征进行了界定,认为农村体育文化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体育文化价值观念、心态、精神、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等的总和[6]。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有:农村体育文化基层组织管理和指导的作用比较薄弱;农村居民体育文化意识薄弱,参与的自主性缺失;农村体育文化投资、开发梁道少,资源匮乏;农村体育文化教育功能弱化,无法满足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7]。

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应积极推进农民的公益性教育,在落实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还应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及思想文化教育,帮助农民群体提高知识和能力,拓宽视野,培养造就知识型农民,从而提高农民群众自觉意识到体育健身锻炼重要性的可能性[8]。

5.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体育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因此,新农村体育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赋予了农村体育新的历史使命[9]。

在新农村建设中为农民带来的直接利益是物质上的,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精神上的利益[10]。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推行信息“村村通”,最大变化就是一些实用性传媒工具“走”进村民家中[11]。全民健身条例第三章全民健身活动第二十条指出: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和互联网站等应当加强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报道,增加公民健身意识,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因此通过这些实用性传媒工具,农民能够接受体育健康教育,获得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农民的主动体育锻炼意识[7]。

6.建议

发展农村体育应首先调查当地农村体育发展方面的真实数据,建立客观、有效的农村体育发展评价体系,公正地评价当地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通过广播、电视、媒体等多种渠道,改变农村所认为的体力劳动就是体育锻炼的这种思想,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建立激励机制及奖励措施,鼓励群众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根据农村生活环境、经济状况等客观条件,充分利用农村体育发展的有利方面,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活动,培养群众从事体育活动的习惯。(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郭琴.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综述及其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4):34-38.

[2]张杰,王振.中国农村体育研究综述[J].凯里学院学报,2011(1):170-173.

[3]林彦芸,倪依克.《全民健身计划》视野下农村体育发展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1-15.

[4]余近能.建设农村全民健身体系的构想[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1):13-15.

[5]李相如,张建业.中国全民健身工程发展的现状与特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1):6-8.

[6]韩军,王斌,马红宇.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9(6):16-20.

[7]朱早林,朱婉宁.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体育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辽宁师专学报,2011(1):52-53.

[8]刘玉,方新晋.我国农村体育发展进程中的利益机制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134-138.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篇10

中图分类号:G8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60-03

所谓边缘化,就是“指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所排斥而不被包容的那一部分”[1],而农村留守儿童则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家乡外出工作,而留在户籍所在地,无法与父母(或父、母其中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儿童”[2]。农村留守儿童是改革开放政策得以继续深化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的结果所至,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被边缘化现象的存在,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中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或农村留守儿童从体育教育中心地位持续滑向边缘的实际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热点,因为它既关乎一代人健康成长又关系到城乡经济发展、和谐社会构建乃至国家未来前途。健全的人格必须内发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等四育,而过于强调智育、德育、美育而轻视体育自身所蕴含的价值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育。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所处的尴尬地位不能不说是我国留守儿童教育中最值得予以关注的问题。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倡导体育教育的公平性,将处于尴尬地位的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从边缘拉回到中心,以便使之健康成长,真正地实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乡镇行政管理的乡村小学定义为农村小学。各省区均以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二层,每层以学校为单位按各类学校容量比例随机抽样构成研究样本。西部地区样本来自四川、贵州、重庆、甘肃的乡镇,样本容量为1149所小学;中部地区样本来自湖南、安徽、河南的乡镇,样本容量为1187所小学。这些省份农业人口多,经济欠发达,都是我国当前的劳务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童较为集中,他们代表了全国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集中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水平(表1)。

1.2研究方法分别设计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以在校小学生和农村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学校体育主管人员及学校体育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留守儿童生活地域的居民为调查对象。经专家预调查验证效度和信度、统一培训调查员,计算机逻辑检验剔除缺项较多问卷,总有效回收率达到93.2%,其数据则由FOXBASE和SPSS软件包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农村小学体育课教学现状分析

2.1.1体育课程实际开课率经调查发现,农村小学体育课开课率为81.7%,与全国城乡学校体育课平均开课率87.20%相比差5.50%[3],尚有15.3%的小学没有开设体育课。这一现象反映了体育课程在农村小学实际处于不受重视的尴尬境遇甚至被边缘化的状态。

2.1.2教学计划编写及实施率根据调查,农村小学中仍然有8.4%的体育教师不知道《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何物,目前51.86%的小学部分实施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6.74%的小学表示正在准备实施,此外还有13%的小学体育课依然处于随意教学状态。这一调查结果不但表明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规范化水平尚在低端徘徊,而且反映了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村小学的体育教育实际不符。与此同时,在被调查的963名体育教师中,有18.63%的教师制定了学年教学工作计划,67.62%的教师有能力制定学期教学计划,82.73%的体育教师有能力编写全部课程或部分课程教案,使用教案教学率达72.35%,100%的体育教师无单元教学计划。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正常开课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率及使用教案上课率,无论从数量方面还是从规范化方面,都表明体育教育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均处于明显落后的状态。

2.2学校“两操”及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状况调查结果表明:中、西部农村小学有46.37%能够坚持早操,50.77%的小学能够坚持课间操,有28.53%的小学无早操和课间操;29.82%的小学能够组织课后体育活动,18.75%的小学拥有本校的课余体育训练队,64.87%小学表示赛前有临时性训练;37.22%的小学不知道“阳光体育运动”何时启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完成学校体育使命的必由之路,劳务输出大省的农村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严重不足是农村小学体育教育被边缘化的又一表象。

2.3学校体育资源状况

2.3.1体育场地及器材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中小学学生人均场地面积不得少于小学生人均5 m2[4]。经调查,截至2006年12月底,我国中部农村小学学生人均场地面积为3.5 m2,西部农村小学学生人均4.5 m2,其中37%的小学只有一块兼学校集会、体育课等公共的操场,而无规范化、标准化的运动场地。依据小学体育器材国家最低目录标准予以评价,有47.34%的小学才达到国家最低目录标准的30%,且均低于国家最低目录标准的50%。场地器材的匮乏是农村小学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3.2体育教师数量及配备

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城镇小学和农村中心小学每6个教学班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而针对各级学校学生人数与体育教师人数问题又作了如下规定:“中学每300名学生应配备专职体育教师1名,小学每400名学生配备专职体育教师1名”[5]。 我们从表2的数据不难看出,虽然体育教师与班级的比例近于合理,但是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则远远超出《意见》的规定,这一现象的出现恰恰证明了农村小学体育师资的严重不足,不得不全依靠增加班级人数完成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的教学工作。

正如表3所示,尽管各省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以中师为主的学历基本符合国家要求,但是距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到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及初中阶段教育专任教师学历分别提升至专科、本科层次”[6]的要求依然相差甚远。不仅如此,经济欠发达地域的农村小学还存在着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和年轻教师比例不足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到,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和年轻教师比例不足乃是由于年轻教师不安心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而导致纷纷外流的缘故。

2.3.3体育经费使用各省农村小学体育经费不等,中部省份的农村小学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为2.02元/年,西部省份的农村小学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为1.52元/年,但是在地区分配方面中部与西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经调查,64.63%的农村小学领导对小学体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比例不够清楚,这主要还是因为小学管理制度中无明确的体育经费开支要求或者无法保障体育经费的专款专用。调查中还发现,在一些县一级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尚无学校体育经费及农村小学体育经费的立项。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学校体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1%,从而才能保证学校体育正常、健康运行。

2.4农村社区体育教育现状所谓农村社区,其实是指农村地区的行政村,而在本文指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区域。在被调查的农村社区人群中,有23%的人认为当地每年几乎不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66%的人认为很少(最多不超过2次)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仅有11%的人认为每年开展体育活动较多(不少于3次)。经调查:中、西部有76%的农村社区无专门的体育锻炼场所,有的只是一块土坪既当晒谷场用又做大人及孩子们嬉戏的地方;有24%的农村社区建有篮球场地,尽管在农闲季节开展活动,但是既缺乏组织性又无法保证经常性;有87%的农村社区无制度化体育活动安排,即使开展体育活动主要也是在节假日,由农民自发组织,如端午节的龙舟赛和春节的舞龙、舞狮、秧歌、武术等。各省大多数县文化体育局无专门的农民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如此状况,岂能寄希望于这些农村社区会开展上佳的农民群体活动。

2.5农村家庭体育教育现状经调查2 509户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后发现,购买羽毛球、乒乓球等简单体育器材的仅占19%,即使这19%亦无定期的体育活动安排,只有极少数家庭在外出打工的父母回家时才能进行一些具有节庆性质的游戏活动。据2509户中91%的家庭临时监护人坦言,没有精力考虑这些问题,更没有资金购买孩子们喜爱的体育用品,再说每天忙于农活和家务已劳累不已,没有心思参加体育活动。

3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边缘化的因素分析

3.1外部因素

3.1.1农民的弱势境遇由于传统社会遗留问题的未被彻底解决和建国后亟待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现实发展需要,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上选择了“坚持工业优先,以牺牲农业来加以发展工业”的模式[7]遏制了农民和农村的发展,因而也就人为地把城市和农村分隔开来,再加之传统社会鄙视农民的遗存,也已形成严重歧视农民的社会管理机制,从而促使全社会普遍地歧视农民,且又将农民、农村发展搁置一边甚至被无限边缘化,其结果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只能成为今天之所以被边缘化的诱因之一。

3.1.2农村穷困地位我国各省总体经济水平依然参差不齐,中、西部经济处于全国落后地位,也是全国劳务输出大省较为集中的地域。如湖南省拥有6 732万人口,仅乡村人口就占63%,与众多人口相比,其自然资源显得相对不足,由此越发暴露出环境承载能力的薄弱性。外出打工的流动人口达1 000余万,这是因为该省目前尚有部级贫困县20个,其中邵阳地区的隆回县被指定为国家特级贫困县[8]。经济落后、经费匮乏的农村穷困地位乃是导致农村体育发展滞后于其他省市直至农村小学体育教育裹足不前甚至被边缘化的另一个重要诱因。

3.1.3分配有失公允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时办法》;国务院于2001年取消了外来打工人员暂住费且又对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予以了改革;教育部、公安部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多个部委于2003年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打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9]。然而,政府出台的这些政策和措施主要关心的是流动儿童,却疏忽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应有的教育。况且经济欠发达地区本身所具有的诸多不利条件,越发使得农村体育无论从资源分配、财富积累还是从经济收入、权利运用等方面都与本省及全国发达地区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显然,社会财富分配的这一有失公允既给中、西部农村小学依靠自身能力发展体育教育设置了不少障碍,又给中、西部农村小学适应目前我国体育管理改革增添了许多困难。

3.2内部因素

3.2.1校内管理缺失调查显示,有43%的被调查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小学领导轻视体育教学,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应试教育,由于学校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考试课程,加之小学领导缺乏科学的管理意识,所以仅有的一点点体育经费无法确保能够用于学校的体育教育,致使体育教学大纲及新体育课程标准形同虚设、学校体育课程名存实亡、课外体育活动或有或无、体育教师待遇普遍低于其他科目教师、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不被重视。可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体育教育不仅在外部很少得到或得不到关注,甚至在农村小学内部体育课也不及语数等其它应试科目光彩,使得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必然享受不到处于边缘地位的体育教育。

3.2.2体育课程陈旧新一轮课程改革必须伴之以相关的硬件做保障,反之其所推行的改革将会无果而重。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认识上的严重错位,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中小学生器材和场地》标准与农村小学的诸多现实条件不相匹配,即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场地及器材极度匮乏的状况下是无法达到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相关标准,至于全国优质课模式及教材只能适合于经济发达地区和绝大多数的城镇小学而不合乎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妨碍着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有效实施,因而也就成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被边缘化的又一个不可逾越的重要诱因。

3.2.3体育教师流失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以中师为主,但这些体育教师还存在着年龄结构不合理和年轻教师比例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年轻教师不安心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而导致大量流失的缘故。专业的体育教师是成功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保障,而年轻教师大量流失的状况下现有的农村小学师资又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致使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小学失去了重要支撑而无法得以真正落实到位,导致农村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滞后于形势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1) 农村小学体育课开课率达81.70%,这一比率与全国城乡学校平均开课率87.20%相比低5.50%。

2)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得留守儿童家庭的体育教育缺失。

3) 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被边缘化的外部及内部原因为农民弱势境遇、农村贫穷地位、分配有失公允及校内管理缺失、体育课程陈旧、体育教师流失。

4.2建议1) 制定和实施予以全面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得以切实改变弱势境遇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从而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真正享受到教育乃至体育的惠泽。

2) 倡导发达地区、现代都市对落后农村的科学管理与经济扶持,以加快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

3) 国家应在考试制度及培养人才规格要求上加大改革力度,农村小学的领导层应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转变办学思想、注重素质教育和强调“健康第一”理念等的落实。

4)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不再继续坚持以城市辐射农村、以个别辐射全国,而需另辟蹊径,重视农村学校的实际状况和鲜明特点,编写适合于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实际的教材,创建适合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模式。

5) 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及业务水平,加强在职体育教师的定期培训。

6) 建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争取政府或民间力量支持,建立寄宿制学校或寄宿班,对留守儿童予以全程监护。

参考文献:

[1] 辰目.论“边缘化”[J].出版发行研究,2004.

[2] 周林,青永红,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3] 周君华,原丽英,解毅飞.中国东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现状比较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4).

[4] 项乔荣.培养自锻习惯: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 law.省略/newlaw2002/slc/slc.asp?db=chl&gid=74822.

[6] 省略/zuzhi/ywdd/files/014.htm.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篇11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3-0105-0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和农业问题一直关系到经济发展、国民素质、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所以“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大事。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亿人,其中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为51.27%,农村人口为48.73%[24]。农村人口仍然占据我国人口的重要比重。“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体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所谓农村体育是指在县及县以下广大农村开展的,以农民为主要参加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25]。“十一五”以来我国学术界涌现了一大批关于“农村体育”的研究成果(约1296篇),2011年我们迎来了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计划,在这重要的历史时期,回顾和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重要进展,提出新时期有待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将具有现实意义。

1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现状

1.1 研究成果(论文)发表情况分析

“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党和国家做出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的战略部署。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特别提到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战略。随着我国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体育问题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关于农村体育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跟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紧密相关,涌现出了一大批关于农村体育研究的成果,通过以“农村体育”为题名对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显示在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共有1296篇,以“农民工体育”为题名检索的结果显示共有107篇文章发表,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题名进行检索共有377篇文章发表。其中关于农村体育问题研究的1296篇论文在各年度分布如下,2006年为123篇、2007年为235篇、2008年为254篇、2009年为253篇、2010年为234篇、2011年为197篇(见图1)。

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学者们对农村体育问题关注度较高,主要集中在:1)对农村体育思想与制度的研究;2)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资源配置方面的研究;3)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的研究;4)以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为契机的农村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5)农村体育组织研究;6)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7)农民工体育与体育权利等几个研究领域。

1.2 研究成果(部级课题)立项情况分析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水平课题,通过对“十一五”以来的课题立项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至2011年期间共有关于农村体育问题的课题研究24项(见表1)。

通过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研究主要涉及“农村及农民工体质健康研究”,“农村体育服务产品研究”,“农民工及子女体育教育研究”,“农村体育服务的法律保障研究”,“农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时效性研究”,及“民俗与人类学视域下的农村体育活动”等几个热点领域。

2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四个热点述评

2.1 关于农村体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农村体育的发展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农村体育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结果,不同的地域环境和经济背景也造就了不同的发展状况。黄北翔等(2010)对湖南省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后认为“湖南省农村的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体育场所占用或挪用情况较多,农村体育组织以基层和村委组织为主,体育经费缺口很大。经济、文化素质、体育资源、管理体制等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建立保障制度、健全农村体育管理体制,发挥传统体育项目优势,整合农村体育资源,依托学校体育资源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1]。韩军(2009),奚风兰(2006)认为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差距较大、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体育管理组织、参与农村体育的主要力量流失是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的基本现状[2][3]。王洋等(2006)对陕西省农村体育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认为资金缺乏、体育组织建设落后、思想重视程度不够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王绍军等(2007)对江西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研究的结果显示江西省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匮乏,体育组织和管理工作薄弱,农民健身意识淡薄,缺乏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郭敏刚等(2007)在梳理农村体育思想变迁的基础上认为农村体育的发展策略应集中体现在建立农村体育组织、大力兴建场馆设施,充分发挥民族体育的多元化优势,引导农民体育锻炼习惯。刘玉等(2009)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比较落后呈现不均衡局面[4]。闫艾萍等(2011)对太原农村体育发展的研究结果认为体育组织人员不足、体育活动较少、资金来源单一、体育健身设施缺乏、管理制度不健全是农村体育的基本现状。董静(2007)认为场地器材不足,农民本身对体育健身认识不够,体育社会指导员较少,体育健身消费水平较低是吉林通化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的基本现状。王程等(2006)认为提高领导认识,强化政府职能作用,解决体育发展经费问题是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策略[5]。胡庆山(2006)袁文惠(2009)则认为整合农村学校体育资源,培养农村体育主体力量是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的策略[6][7]。田雨普(2006)认为经济社会、经费投入力度、主体力量、文化素质、导向机制等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建立农村体育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培养农村体育主体力量是农村体育的发展策略。林彦芸(2011)认为加大农村体育投入、改善农村生活、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完善体育组织网络是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策略。

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人的本身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表现为农村体育发展不均衡,体育场馆和资源设施缺乏,农民体育锻炼意识不强,体育组织不完善等几个方面。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状况是相一致的。笔者认为目前关于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策略的研究缺乏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存在着理论深度不够、研究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差的弊端。因此构建和提炼多学科理论、建立与社会变迁相结合的创造性理论仍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2.2 关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就目前而言对农村公共产品的相关研究已经较为系统和成熟,但是对于公共产品的子系统之一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方面的研究关注较少[8]。“十一五”以来关于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围绕着体育公共产品的概念,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模式策略,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制约因素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在概念上学术界对于该方面内容存在着“体育公共产品”和“公共体育产品”两种表述。汪艳等(2007)将体育公共产品定义为“体育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和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体育产品”[11]。张建明,田雨普等(2008)认为“体育公共产品是指用于满足人们体育需要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完全提供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或服务”[9]。那么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是体育公共产品的子集是以农村为服务区域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即包括公共体育设施等实物产品同时又包括体育服务、法规政策等非实物的产品[10]。第二,关于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研究。大部分研究结论显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存量较少,分布不均衡。如秦椿林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王园园等(2006)的《贵州省农村体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李萍美(2006)的《浙江省农村体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冯建(2008)的《对我国农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的分析研究》等等。第三,关于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制约因素研究。张建明等(2008)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整体供给不足、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健身意识不强等是主要因素。许月云等(2008)则从体制与制度上面的得出了答案,认为缺乏公共政策的支持是制约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主要因素[12]。高军(2008)则认为资源不足是制约供给的主要因素。第四,关于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制度和模式研究。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体育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其中部分学者研究认为我国大部分农村没有体育管理组织,如张峰(2007)《对陕西农村体育人口现状的调查研究》,于向(2007)《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等等均反映了农村体育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的现状。在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模式方面张建明(2008)等倡导以国家供给为主将公共产品供给放在农村的供给模式;许月云(2008)则认为应建立供给决策机制和供给监督机制加强供给。汪艳(2007)等认为应避免行政手段倡导经济手段加强供给。田雨普(2007)和虞重干(2007)则认为政府应重心下移,大力提倡以广大农村为核心的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模式。

综上所述“十一五”以来我国学者对于体育公共产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现状、制约因素、模式策略等方面研究。研究结果呈多元化趋向,但是从总体来看研究的抽样、研究的实用性、研究方法等仍然困扰着我们。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进一步开拓研究视角、倡导跨学科理论的应用,围绕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财务管理、模式与体制制度、资金筹集与使用等应用领域的研究将进一步凸显。

2.3 关于农村体育保障机制问题研究

解决“三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2006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自此新农村体育也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政策的实施离不开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自此农村体育保障研究也开始方兴未艾。张宏伟(2011)研究认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应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体育财政体制,完善城乡一体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城乡体育一体化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体育资源的布局等机制作为保障[13]。王联聪等(2010)认为农村体育保障是国家社会保障的一个组成部分;村落社区体育保障则是具体服务的提供对象,农村体育保障应是实现社会福利的手段。研究农村体育保障应以社会福利、社会服务以及社会保障研究作为基础[14]。李宗山(2010)认为农村体育保障体系的建立应从完善机构、多元化融资、队伍建设、宣传营销、扩大约束等方面入手[15]。

农村体育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体制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体育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一部分应该得到法律保障,在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均等化早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基本施政纲领。在我国对于保障体系的建立略显滞后,尤其是体育权利的保障体系更是起步甚晚。通过“十一五”以来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涉及甚少。特别是从法学的角度上对于农村体育保障进行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仅仅停留在制度上的建构较多,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非常少,因此农村体育发展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将是“十二五”期间研究的重点。

2.4 关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问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符号象征,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在农村体育建设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繁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构建农村体育文化氛围、繁荣农村体育文化是发展农村体育的首要路径。徐成立等(2009)认为体育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的有效手段,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16]。刘玉等(2009)认为保障乡村和农民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提高农民的体育话语权,倡导建立国家主导下的农村体育文化市场服务和体育文化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服务体系[17]。任宝国等(2007)认为农村体育文化是新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体育文化整合、改革体育文化传播体制、加强城乡关联是发展繁荣农村体育文化的必要途径[18]。陈浩然等(2011)利用帕森斯的AGIL模式建构了乡村节庆体育文化社会功能的AGIL模型,认为乡村节庆体育文化具有情感目标、文化维模、个体适应和社会整合4个功能取向[19]。魏强(2009)认为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需要乡(镇)村两级政府的重视,需要政策和体育设施的保障[20]。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问题石冰等提出了利用大学生村官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举措[21]。孟凡强(2011)认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主要表现在培养新型农民为根本、以和谐为主题、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以建立农村体育良性发展机制为内核的生态体育价值诉求等方面[22]。

从目前研究的成果来看,学术界对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成果质量不高,尤其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成果不多。这充分显示了两方面原因,首先是学术界对农村体育文化这一命题关注度不够,其次也体现了部分学者关于体育文化研究思路的闭塞、方法的单一。因此,“十二五”期间广泛汲取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和史学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

2.5 关于个案研究与田野调查方法在农村体育研究中的应用

田野调查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之中,采用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研究所需资料,然后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是指对一个人、一件事件、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23]。个案研究与田野调查的方法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法。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体育的现状也不尽相同,这正符合进行个案研究的需求。个案研究与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在农村体育中的运用使一大批有一定价值意义的研究成果开始涌现。如《广西红水河流域农村族群体育活动的体育人类学审视》(2011),《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与促进湘鄂渝黔边区农村妇女健康研究》(2010),《青南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藏族农牧民体育健身的研究》(2008),《新农村建设中村落农民体育发展环境分析——安徽小岗村、小井庄和落儿岭3村实证分析》(2011),《农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及救赎——以盐城地区义丰龙舞及楼王莲湘为个案》(2011),《小康社会中的村落体育——山东三村的调查》(2009),《禄村变迁中的传统体育流变研究》(2010),《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变迁》(2010),《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与传承研究——以广西南丹那地村板鞋运动为个案》(2008),《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以湖北省大洲村为个案》(2007)等等。

3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展望

3.1 国家提倡的文化繁荣战略将推动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当今世界的发展将面临多极化、各种思想相互交融的挑战。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与地位越加凸现。为此2011年11月18日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重要举措。一直以来中国农村发展一直跟党和国家的政策紧密相关,上述文件的颁布实施势必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体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受到影响。“十二五”期间围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方向的研究命题研究将成为热点,为此体育界应未雨绸缪围绕这一命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仅要思考如何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问题,还要思考与体育文化相关的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管理、文化引导以及如何促进城乡合作、城乡融合、统筹发展、探讨不同模式和发展路径等问题。《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的出台实施以及《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等都将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特别是《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在“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指出“加强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创造出更多青少年喜闻乐见、益智益德的文化作品,广泛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在“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中指出,“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我们坚信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在伴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全民健身和文化产业的大势中必将迎来新的学术热潮。

3.2 农村体育的深入研究将影响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格局

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的辉煌成绩奠定了我国体育大国的地位,也拉开了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序幕,特别是总书记在2008年9月29日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表彰大会上提出“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号召后,为我国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因为群众体育短板所产生的“水桶效应”成了制约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主要因素之一。正如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同志在2010年体育局长会议上曾经指出,“群众体育是我国体育的薄弱环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与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是制约我国体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农村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子系统,农村作为中国最有潜力的群众体育发展“基地”,农村体育的发展必须与我国体育的发展战略相契合。因此提高农民体育参与热情,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向体育强国迈进成为未来中国体育工作的重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农村体育也势必成为未来群众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推动群众体育发展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我们期待“十二五”期间将会有更多的学术团队和学者投入到农村体育研究与实践之中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4 结语

从总体上来看“十一五”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农村体育的研究方法呈现深入化和细致化,涌现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学术界关注农村体育解决农村体育问题的主体诉求。“十一五”期间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农村及农民工体质健康研究”,“农村体育服务产品研究”,“农民工及子女体育教育研究”,“农村体育服务的法律保障研究”,“农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时效性研究”,及“民俗与人类学视域下的农村体育活动”,“农村体育思想与制度的研究”,“农村体育组织研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农民工体育与体育权利”等方面几个方面。但是研究方法单一陈旧、不规范、难与国际接轨,研究结果应用价值不高等因素仍然困扰着我们。通过对“十一五”以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体育研究”、“农民体育权利研究”呈现“沙漠化”,“十二五”期间“农村体育发展策略”研究,“农村体育文化”研究,“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研究中的供给制度和模式的研究,“农村体育发展的保障机制”研究,“农村体育组织”研究,将是农村体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北翔,等. 新时期湖南省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制约因素与战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7):26-30.

[2] 韩军,等.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9,(6): 16-20.

[3] 奚凤兰.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我国农村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 2006,(9): 8-10.

[4] 刘玉,等.我国农村体育发展进程中的利益机制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134.

[5] 王程,等.农村体育不能承受之轻[J].体育文化导刊,2006(6): 10-12.

[6] 胡庆山,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 J].体育科学, 2006,26 (10):21-26.

[7] 袁文惠.我国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状况与发展策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4): 339.

[8] 张小林,白晋相. 国内、外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研究述评[J].中国体育科技,2009,(6):97-99.

[9] 张建明,田雨普.改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统筹城乡群众体育发展[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21(4):9-10.

[10]张洪武,等.公共体育产品非政府供给的可行性与途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5):602-604.

[11]汪艳,等.论我国体育产业化进程中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J].山东体育科技,2007,29(4):27-29.

[12]许月云,等.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8):22-25.

[13]张宏伟.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价值维度与实践保障[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1):11-12.

[14]王联聪,等. 经济发达城市农村体育保障的基本理论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10,(7):21-22.

[15]李宗山.新农村体育发展保障体系探究[J].农业考古,2010,(3):390-391.

[16]徐成立,等.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体育文化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66-67.

[17]刘玉,等.后现代行政视角下的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2020-203.

[18]任宝国,等. 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1):14-16.

[19]陈浩然,等.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乡村节庆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9):16-18.

[20]魏强.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及策略[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1):63-64.

[21]石冰.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5): 51-53.

[22]孟凡强,等.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101-102.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篇12

中图分类号:G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94—02

我国是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农村人口就占9亿多,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我国实现包容性增长要坚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手段,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而农村市场则是有待开发的隐形市场,我国农村体育事业正该以此为契机,充分挖掘农村体育市场,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对实现我国经济均衡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包容性增长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

(一)体育意识淡薄,体育人口偏少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直接导致农民对体育的漠不关心,缺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长期以来,就出现了农村体育人口偏少的现状,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显示,我国体育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1.20%,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在全部1.40亿体育人口中,城市人口占55.11%,约为0.77亿;而占全国总人口73.92%的农业人口中,体育人口仅占其44.89%,约为0.63亿。在我国9亿多农村人口中仅有0.63亿参加过体育活动,农村体育人口的比率仅为7.13%。

(二)体育指导员匮乏

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中,农民参加体育锻炼中,由于对体育认识不够成熟、深入,在锻炼中更希望对体育技能有科学系统的认识,有专门的体育指导员进行技能指导,体育指导员则起着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而我国现有体育院校毕业生,体育专业人员大多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导致现有的体育资源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影响农民不能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二、对包容性增长的理解

“包容性增长”一词,是2007年由亚行首先提出来的,主要基于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快速增长出现的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收入分配结构、收入分配状况、城乡差距比较大,这种经济增长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均衡增长。在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国家主席在会上提倡将包容性增长加入“十二五”规划内,认为实现包容性增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更多的普通人群生活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和改善。

三、农村体育事业对我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影响

(一)对阻碍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因素的分析

1、政府对农村体育事业的宣传力度不够

我国农村无论是体育场地、器材,还是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参与度都落后于城市,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国农村贫困的面貌逐步得到改善,但是业余生活文化确实十分贫乏,【3】主要由于对农村体育宣传力度不够,正确的体育观念还没有在较广的范围建立起来。

2、农村体育的组织不够完善,缺乏科学管理

农村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全面性,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体育文化的需求,没有充分发挥体育社会团体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对体育场所、体育器材缺乏管理,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大对体育组织的管理。

(二)体育事业对农村建设的重要影响

1、体育事业带动相关体育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国农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显著表现在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运动正在成为一种时尚逐步进入农民的视野。农民参加体育的意识逐渐增强,通过体育锻炼,农民不仅达到了强身健体、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节省了看病的开支,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节省下来的钱,农民则更愿意将之投入到购买体育器材、体育产品上,这样就会拉动农村体育消费,重要的体育市场来源,是形成农村体育产业的重要动因。所以挖掘农村体育市场的潜力,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个新亮点,也是包容性增长中农村建设的核心。

2、体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农民的精神层面十分匮乏,业余生活也是相当单调,闲暇之时也只是通过聚众唠嗑、打打麻将,高雅一点的也只是下象棋来打发时间,似乎除了这些就没有别的事情去做,而体育正好填补了农民业余生活的空白,通过集体或者个人的参与,农民形成了体育锻炼的意识,有了一个很好的体育氛围,会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这不仅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还能促使群众间的交流、增进团结,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塑造了新农村下的新农民形象,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3、体育事业对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

农村政治文明主要体现在农村社会民主完善的程度,农村社会民主化表现在农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保障。而体育不但对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影响,又对政治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参与度就会加大,从而就会建立起一系列规范制度来保障其参加体育锻炼的权力,农民由原来被动的参加体育活动到如今的积极主动行使自己的参与权。农村社会的政治民主在逐步改善,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团结和稳定,为农村的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三)农村体育在农村建设和对包容性增长的巨大作用

1、减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农村建设中,体育事业的发展,首先,刺激农民对相关体育产品的需求增加,例如:体育器材、体育场地、体育产品,有了足够的体育消费市场作保障,必定会促使农村体育产业的形成。其次,增加农村的就业岗位,体育技能指导、体育场地和餐馆的建设、运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需要相关人员的介入,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2、推进民生建设,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包容性增长要求政府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充分供应包括教育、卫生、电力、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尽可能使社会所有成员能够平等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农村建设中,注重路、水、电和人居环境等硬件设施外,农民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精神方面也得到重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必然会加大体育公共场地和设施的投入、体育知识的普及,民生得到改善,包容性增长使全体成员得到实惠的要求才算实现。

四、结语

在我国,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成为农村建设的主题,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刺激农村消费,拉动农村体育产品内需,形成农村体育市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对农村经济良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体育带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十二五”规划的精神,也是实现我国包容性增长的要求和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