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动态合集12篇

时间:2023-07-30 08:51:01

宏观经济动态

宏观经济动态篇1

引言

2011年诺贝经济学奖授予了,萨金特(thomas sargen)、西姆斯(christopher-sime)表彰了两位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两位学者对宏观经济模型中预期的作用、动态经济理论与时间序列分析的关系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使得宏观经济学研究更强调实证分析与理论的结合,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凯恩斯(1936)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凯恩斯的思想和方法之后为萨缪尔森与托宾等继承,从而形成了新古典综合学派。但是70年代的滞涨现象,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预测和解释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挑战。Lucas(1976)指出,政策制度的改变会改变个人对政策的反应方式,而个人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使得很多早期计量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

一、动态计量经济学在理性预期中运用

根据“卢卡斯批判”,经济人会根据变化的经济环境随时调整自身的参数。传统宏观经济学模型不能持续描述经济主体的变化,在拟合一段时间后,误差将逐渐加大。经济学研究者,需要迫切解决的是如何利用随机数据来反映理性预期的思想。在动态时间序列分析中,对一个AR(自回归)过程的估计,可以转化为一个无限期随机项的MA(移动平均)过程,这样就可以利用随机误差项对参数的真实值进行估计了。萨金特(1980)使用了厂商优化模型来体现理性预期的思想。设厂商目标函数为:

■E■■β■(γ■+α■-w■)n■-(r■/2)n■■-(δ/2)(n■-n■)■

(1)

其中,β为贴现率,n■为第t期劳动力投入,α■为第t期技术水平,w■为第t期工资水平。γ■,γ■,β为待估参数。根据利润最大化得:

nt=ρnt-1-(ρ/δ)■(βρ)jEt[wt+j-at+j-γ■] (2)

利用wiener-kolmogorov算子把t+j期工资率和技术水平内生化得:

n■=ρn■-(ρ/δ)Uξ(λ)-1[1+■(■(λ)■ξ■)L■]x■+(ρ/δ)(λ)■[1+■(■(λ)■a■)L■]a■+ργ■/[δ/(1-λ)]其中,λ=βρ,U是一个1×p的向量。定义π(L)=(ρ/δ)(λ)■[1+■(■(λ)■a■)L■],则误差项为α(L)et=π(L)v■■,定义μ(L)=n(ρ/δ)ξ(λ)■[1+■(■(λ)■ξ■)L■],c■=v■■-vv■■。对v■■的OLS估计可得第t期的最优劳动力投入为:

nt=(1-ρL]-1[μ(L)+π(L)α(L)-1vξ(L)]xt+(1-ρL)-1π(L)α(L)-1ct (3)

通过ML估计出参数r0,γ1,δ,v,α(L),ξ(L)这些估计出的参数是具有理性预期的经济人最优目标中含有的参数以及技术水平参数,这样就可以通过所估计的参数来体现理性预期思想了。

二、动态计量经济学在一般均衡中的运用

(一)有关经济周期的计量

与萨金特相比,西姆斯更集中于计量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西姆斯(1972)研究了时间序列数据的区间问题,他认为,二次可积函数中具有滞后分布的时间序列分布模型的时间距离和频率空间是等距同构的。在这个度量空间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可进行普通最小二乘估计,1974年西姆斯提出了消除时间序列季节影响因素的计量方法。

(二)有关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格兰杰因果检验中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确定是假设一个变量为被解释变量而另外一个变量的滞后项为解释变量时,回归结果的整体显著性检验是否成立。该检验只是体现变量与滞后变量的整体性关系,也就是说研究一个变量的历史数据对另外一个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西姆斯(1972)在格兰杰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检验方法,他认为在时间序列中,如果解释变量是外生的,对滞后项的整体性检验存在错误。他提出的因果性检验是通过比较一个变量为被解释变量与另外一个变量的未来值为解释变量时,回归后的整体显著性检验是否成立。西姆斯(1983)对货币供应是否是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怀疑,并对这些实证研究提出了反驳。

(三)有关离散时间模型

西姆斯(1971)认为当把具有连续时间分布滞后的计量转化为离散时间的计量时往往需要对分布滞后项增加平滑约束条件使得估计更准确,西姆斯(1980)把这种思想发展成为后来广泛使用的向量自回归方法(VAR)。西姆斯(1988)认为在贝叶斯分析中由于某些参数是无法量化或量化不够准确因此无法使用事前prior概率分布给参数赋值。研究者从简化模型的角度出发,经常只需估计有限的参数,这样会导致事前事件的似然性降低。研究发现,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中通过模型检验选择模型形式的方法并不可靠。检验的显著性会受到样本数量的影响,而非样本本身。另外,许多研究者经常利用估计好的模型进行事后检验,通过对未来值进行预测,比较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差距,从而检验模型设计是否合理。这种方法在短期时间序列模型中比较有效,在长期却很难成立。在预测方面,往往需要在正则性和协方差平稳的前提下进行,然而在实际预测中,非正则性和非平稳性会经常出现,这使得预测误差变得很大。

三、结论

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统治了近半个世纪后卢卡斯、普雷斯科特等人建立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而2011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萨金特与西姆斯,使得动态宏观计量思想为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可。且对传统经典计量经济学提出了挑战,他们的研究工作使得小样本最小二乘估计法被放弃,而使得大样本的ML、GMM、贝叶斯估计等方法广泛使用。而且VAR模型在经济变量的因果关系分析、脉冲响应分析、波动分析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使得动态计量方法在现代宏观经济研究中既能帮助政策制定者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也可以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一定的评估。因此,萨金特与西姆斯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应用在宏观经济研究领域,在经济决策分析中也能得到极大的运用。

参考文献

[1]Hansen,L.&T.J.Sargent.Formulating and estimating dynamic linear rational expectations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1980(02):7-46.

[2]Sims,C.A.Discrete approximations to continuous time distributed lags in econometrics[J].Econometrica,1971,39(03):545-563.

宏观经济动态篇2

通俗地让学生了解一门相对抽象和复杂课程基本原理,是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兴趣,取得感性认识的基础。经济学科的发展受到物理学的分支动态学的影响和启迪,把动态学这一术语应用于宏观经济分析时构成了宏观经济的动态分析,其目的是探寻和研究变量的具体时间路径,或者是确定在给定的充分长的时间内,这些变量是否趋向收敛于某一均衡值。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弥补静态学和比较静态学的严重不足。在比较静态学中,总是武断地假设:经济调节过程不可避免地导致均衡。而在宏观经济的动态分析中,直接面对均衡的“可实现性”问题,而不是假设它必然能够实现。动态分析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确定变量的时间,这就把时间因素明确纳入分析范围。有两种方式可以做到这一点:可以将时间视为连续变量,也可以将其视为离散变量。在前一种情况下,变量在每一时点都要发生某些变化(如在连续计算复利时那样);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变量仅在某一时段内才发生某些变化(如仅在每六个月才计入利息)。这两个不同的时间概念在不同的内容中各具优势。例如:假定已知人口规模H随时间以速率dH/dt=t-1/2 变化。则要求的是:人口H=H(t)的何种时间路径可以产生相应的变化率?如果起初便知道函数H=H(t),那么便可以通过微分求得dH/dt,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恰恰相反:要从已知的导数求出原函数,而不是从原函数求出其导数。在数学上,现在需要与微分法或微分学完全相反的方法。这种方法称作积分法或积分学。周知,满足于如下观察:H(t)=2t1/2+H(0)。因此,在现在的例子中,任意时点的人口规模由初始人口H(0)与另一个包含时间变量大的项的和组成。这个时间路径的确描述了变量H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因此确实构成了此动态模型的解。

二、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主要目的

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宏观经济动态分析呢?主要是基于它的目的和它的政策意义,以下让我们先来考察它的主要目的,这也是学生首先需要认识的问题。

1、预测通货膨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关系被打破,滞胀成了许多西方国家经济的普遍现象,同时保守的经济政策变得更加突出。在理论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失效了。最显著的变化是伴随着上升的失业率而来的快速(或加速)上升的通货膨胀率,这成为许多西方国家经济的特征。个人开始预期价格会上涨并把这种预期考虑到他们的决策中去。如果这样的行为要被模型化,那就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个宏观经济的动态模型――通货膨胀预期的动态模型。

2、分析浮动汇率

自1973年浮动汇率制的普遍推行以来,商品和服务贸易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快速增长的,更加明显的是国际间资本流动的不断增加。早期的贸易理论关注经常账户,但是,随着资本流动的增加,这样的模型变得非常不符合现实。主体结构的变化和资本流动增长的结合意味着汇率对经济产生持续的影响力。现在已不太可能把宏观经济看作是封闭的并建立相应的宏观经济模型了。但是随着浮动汇率制的广泛实施,汇率变动需要被模型化。像通货膨胀一样,市场参与者开始形成有关汇率变动的预期,并且开始根据预期来行动。因而建立汇率预期模型就变得非常重要。这个模型的建立一定是动态的。

3、了解资本流动

无论是封闭经济模型还是开放经济模型都要产生的一个重要特征的资本流动方面。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了流量理论,这是因为凯恩斯自己对经济的短期运行非常感兴趣。如果仅仅考虑一个或两个时期,这可能是一个合理的近似,然而经济学家们要预测跨越五年或更长的时期。更重要的是,债券发行量的变化(一个流量)改变了国债(一个存量),以及有关这项借款的利息支付。需要认真考虑政府支出及其对财政预算平衡的影响,但是财政预算,或更为显著的国债,对资本规模有长期的影响。政府不能不关心国债规模。对于开放经济来说同样也是如此,支出的平衡是一个流量。早期的模型,特别是那些忽视资本项目的模型,只关注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差额带来的冲击,换句话说,就是针对某个经济领域的产品和服务的流入和流出。但是赤字导致了一个国家资本准备金存量水平的下降,盈余的作用恰恰相反。反复的赤字会导致反复的资本准备金存量和货币存量水平的下降,后者当然可以用增发货币(中性)来弥补,但这只会使调整过程复杂化,它最多只是延迟了所需要的调整。即使这样,调整仍要求流量和存量都发生变化。流量常常是(也不都是)在一个时期,如在一年内发生,在这期间存量维持在一个固定值。要改变存量水平达到一个期望的数量常常需要多个时期才能实现,这就要有存量调整的流量,这些在本质上就是动态的。这种存量调整的流量在20世纪70年代变得非常重要,应当包含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如果模型想要变得更加切合实际,成为更好的预测工具,它就必需更加动态化。

4、掌控经济波动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当中,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宏观经济总量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性质,使得经济运行呈现出波动性,并且由于这些性质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阶段性地重复出现,这就使得经济波动具有周期性的特定现象。通过对经济运行数据的分析以及编制相应的景气数据来说明经济动作处于经济周期的何种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并对下一阶段或下一周期的到来时间、程度进行预测,以便提出顺向或逆向调节经济的相关建议。这种分析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必须建立在相关指标动态监测分析系统的基础上,即动态信息的采集与动态监测的预警分析。

三、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政策意义

经济运行中动态特征的普遍性,使得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动态分析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经济分析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设计或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以下以宏观经济动态分析中常用的非线性方法和混沌方法说明其政策意义。

1、非线性分析的政策意义

一个系统中的非线性是指一个系统的后一期状态以非线性的方式依赖于它的前一期状态。设xt+1是一个系统的后一期观察值,xt是它的前一期观察值,它们两者之间存在关系xt+1=?蕊(xt),x?缀Rt。如果?蕊(xt1+xt2)≠?蕊(xt1)+(xt2),则称?蕊是非线性的。非线性、多重均衡和局部稳定性或不稳定性都是互相关联的。以下以一个简单的非线性差分方程:xt=?蕊(xt-1)为例进行说明。当x?鄢=?蕊(x?鄢),存在一个均衡点(不动点)。假设如图1(a)所示的情形,则?蕊(xt-1)与450线相交的那一点就是一个均衡点。但是在这个例子中,有三个这样的点:x1?鄢,x2?鄢和x3?鄢满足这个条件。而一个线性系统却只能与450线相交于一点(在这里排除了函数与450线重合的情况),如图1(b)和图1(c)所示。由此可知,非线性的存在导致了多重均衡。

可以在一个不动点邻域内取线性近似这个事实并不否认可以有多个不动点。就算把它限制在只有稳定均衡的条件下,仍然会有多个不动点。这导致地一些新的有趣的政策含义,在简单的情形下,如用图1(a)来说明,则与x1?鄢点相联系的福利是不同于与x3?鄢相联系的福利的。如果是这样,对政府来说就有可能在两个不动点之间进行选择。或者是,经过考察以后发现一个稳定的均衡总是要比另一个均衡更好。

2、混沌分析的政策意义

周期性的变化往往被认为是由于外部冲击或复杂系统所造成的。然而,简单的确定性非线性系统会引发非周期的或混乱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系统的非线性。对一个线性系统来说,一个参数值的微小变化(甚至特别小的变化),系统的定量和定性过程可能发生剧烈的变化。奇怪的是,非线性却是常态。但是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经济学,三百年来一直以研究线性为主要模式。非线性是系统最常见的特性,因而需要包括社会科学家们给予注意,非线性系统会导致非周期或混乱的状态产生了一个新的研究分支――混沌理论。所谓混沌是指确定性的非线性系统产生一种貌似随机的动态行为。

在研究确定性系统时必须了解系统的三个特征,即时间变化值、参数值、初始条件。所有三个特征都具备的系统称为确定性的。如果这样一个确定性系统表现为混沌,则它对初始条件就非常敏感。如果初始条件有微小的变化,系统在一定时期后的表现会非常不同。但这主要意味着系统是不可预测的,因为在确定初始条件时总有一些不精确的地方,即使系统本身是确定的。混沌的存在产生了一个问题,即经济波动是由于系统的“内生传导机制”还是由于对系统的外部冲击而产生的?支持内生传导机制的理论往往建议来自政府的强有力的稳定性政策。认为经济周期主要由外部冲击造成的理论认为政府的稳定性政策充其量是一种无益的实践,弄得不好还会有害。这一点非常重要。新古典经济学假设,没有外部冲击的宏观经济是渐近稳定的。如果混沌是存在的,这一假设就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假设经济是内在不稳定的。所不清楚的是,这种不稳定是因为随机冲击产生的还是由于混沌的存在而产生的。由于非线性的存在,一个简单的凯恩斯模型可以表现出混沌,因为混沌的存在,对经济进行预测即使不是危险的也可能是无用的。因此,应用混沌理论,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的历史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再利用这一模型分析经济系统产生稳定的、混沌的和不稳定行为的条件,以便设计出更为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动态篇3

中图分类号:F0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11-0083-05

[作者简介]邢国繁(1963-),男,朝鲜族,吉林省吉林人,教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王爽(1979-),女,蒙古族,辽宁朝阳人,教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文化贸易,宏观经济学;王涛(1980-),男,安徽合肥人,副院长,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

[基金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HNSK(YB)16-52);三亚市哲学社会科学资助课题(项目编号:SYSK2016-22)。

一、变量选取、数据预处理与模型设定

(一)变量选取

本文以吉林省历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代表吉林省宏观经济的波动;鉴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代表总投资需求;考虑到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对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将民间固定资产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作为模型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表消费需求;用出口总额代表出口需求。因此,本文共选取5个变量,分别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SI)、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MI)、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SCP)和出口总额(EX)。

(二)数据预处理

本文采用的数据是1978―2014年吉林省年度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吉林统计年鉴2015》。为了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根据吉林省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计算出实际GDP;采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换算,其中1992年之前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缺失,以100进行补缺。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数据进行换算,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为了降低序列中可能存在的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对上述序列取自然对数,分别记作LnGDP、LnSI、LnMI、LnSCP、LnEX。

(三)模型设定

SVAR模型是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简称,是对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改进,这类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在模型的每一个方程中用当期内生变量对模型中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本文采用SVAR模型,揭示吉林省宏观经济波动与投资、消费、出口之间的关系,一个含k个内生变量的p阶SVAR模型可写成如下形式:

Byt=C+Α1yt-1+Α2yt-2+…+Αpyt-p+μt, t=1,2,…,T(1)

其中,y为经济变量向量,C为常数向量,B和A均为系数矩阵,且都为k×k方阵,B的主对角线的元素为1,下标t为时间变量,p为最大滞后阶数,T为样本个数,μ为结构式冲击,且μ~VMN(0,I)。

二、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SVAR模型要求时间序列数据是平稳的,因此,需要对5个经济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其平稳性。本文利用ADF检验对序列LnGDP、LnSI、LnMI、LnSCP、LnEX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序列LnGDP、LnSI、LnMI、LnSCP、LnEX的ADF值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且P值均大于005,因此,5个序列均是不平稳的。在一阶差分之后,序列LnGDP、LnSI、LnMI、LnSCP、LnEX的ADF值均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且P值均小于005,因此,5个时间序列均是平稳的。从而可以将其带入SVAR方程中进行模型估计与脉冲响应分析。

(二)滞后阶数的选择

SVAR模型的估计结果受到滞后阶数选择的影响,而滞后阶数的选择由其相对应的简化式VAR模型决定,因此,首先需要构建变量的简化式VAR模型,对其进行滞后长度标准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LR、FPE、AIC标准均认定应选取滞后长度为3。

(三)模型稳定性检验

模型的稳定性是判断经济理论与模型滞后阶数选择合理性的标准,同时也是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的前提,图1为AR特征根分布情况。

从图1可知,被估计的模型所有根的倒数均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之内,则说明SVAR模型是稳定的,可以用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四)施加限制性约束

如果SVAR模型能得到唯一的估计参数,则需要对结构变量进行限制性约束,否则会出现模型不可识别的问题。k元SVAR模型需要对结构式施加k(k-1)/2个约束条件才能识别出结构式冲击。而本文SVAR模型中包含5个内生变量,因此,模型需要施加10个约束条件才能有效识别结构式冲击。

(五)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本文选取滞后长度为20期,图中横坐标表示冲击发生后的时间间隔,纵坐标表示GDP对4个变量冲击的反应程度。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出口对GDP的20期脉冲冲击(见图2―5)

(1)从图2可以看出,GDP受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一个冲击后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第3期受到的冲击最大,响应为0011。第8期至第15期GDP受到冲击后反应为负,但负效应在第10期达到最大,也仅为0003,16期之后,又恢复为正效应。

(2)从图3可以看出,GDP受到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的一个冲击后在前10期响应波动幅度比较明显,表现为上下波动。第10期之后波动幅度非常小。第3期正效应最大,为0010,第6期负效应最大,为0006。

(3)从图4可以看出,GDP受到消费的一个冲击后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在20期内波动幅度很小,第2期受到的冲击最大,但响应仅为0004。

(4)从图5可以看出,GDP受到出口的一个冲击后在第6期响应达到最大,为0006,其余期几乎没有响应,幅度波动非常小。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出口对GDP的20期累积脉冲冲击(见图6―9)

(1)从图6可以看出,长期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吉林省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对经济影响的长期累积效应较大,第8期达到最大值0037,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对吉林省宏观经济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即具有较大地促进作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短期内有助于吉林省经济增长,长期内对经济影响的累积正效应较大,说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确实起到较大地的拉动作用。因此,吉林省应进一步地突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大对三大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加大对新兴战略性产业,如新能源汽车、航天信息产业等领域的投资以及对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本省的服务外包基地、开展制造业信息服务、云计算及智慧城市云共享服务等业务。总之,吉林省仍处于典型的要素拉动阶段,在产能与内需错位、出口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全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依然要依靠投资拉动,因此,全省应保持投资增长的连续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更要保持适度规模增长。

(2)从图7可以看出,长期内,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对吉林省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小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这是因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一部分,但其仍是吉林省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第4期响应达到最大,为0017,且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对吉林省宏观经济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即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而这与吉林省民间投资呈现出的增速快、占比大、结构优的特征相一致,近年来吉林省民间投资主要投向高技术制造业和技术改造业。因此,两大投资热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显著。且从2006年开始,吉林省先后设立了产业创新引导资金、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科技创新、旅游发展等一批省级专项资金,引导民间投资进入重点领域,有力推动了全省民间投资的快速发展。从长期来看,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确实拉动了吉林省经济的增长。

(3)从图8可以看出,长期内,消费对吉林省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由正效应转为负效应,第4期正效应达到最大,为0008,第12期负效应达到最大,为0004。从第9期开始,消费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由拉动作用开始转变为阻碍因素。究其原因,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其主要是生产生产资料,而在生活消费品产业方面并不发达。因此,消费结构与本省资源与生产制造能力结构不符,存在错位现象。在对生产资料消费低迷的情况下,吉林省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实际产量远远少于潜在的产量,生产能力就不会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而当吉林省对生活消费品消费过热时,本省资源与生产能力与消费需求存在错位,不能满足其内在的消费需求,这种消费需求又超出了本省资源和生产能力的约束,则“欲速而不达”,表现为通货膨胀式的经济增长,其实质就是负增长,由此导致消费的增加对吉林省宏观经济的增长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总之,吉林省庞大的产能没有对接本省的消费需求,消费端的需求不能在本省得到较好的满足,这在传统意义上是产能过剩,而本质上是市场形势的变化带来的产能与需求的错位。因此,吉林省消费更多地是带动省外经济的发展,长期看,对吉林省经济增长还起到反作用。

(4)从图9可以看出,长期内,出口也会对吉林省宏观经济造成冲击,但是影响较小。第7期达到最大值0009,出口增加对吉林省宏观经济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正向效应,即促进作用。但冲击效果较小的原因主要是吉林省出口总量过小,以至于难以对经济产生足够的拉动作用。1978―2014年吉林省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均值为59%,因此,吉林省应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吉林省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东北亚丝绸之路的源头和起点,有多个城市沿边近海,因此,吉林省要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找到契合点;对外,打通向东出海口,对内,向西拓展,构筑开发开放的战略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

(六)方差分解

本文用于说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出口对吉林省宏观经济波动的贡献程度。具体方差分解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产出冲击对吉林省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全社会固定资产冲击和民间固定资产冲击,二者是影响吉林省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而消费冲击和出口冲击的影响较小。根据20期冲击均值可知,产出冲击解释了728%的自身波动,全社会固定资产冲击解释了124%的产出波动,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冲击解释了108%的产出波动,消费冲击解释了19%的产出波动,出口冲击解释了18%的产出波动。由此可知,投资仍是拉动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以上方差分解的结果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所得的结论一致,互相印证。

三、对策建议

(一)保持投资增长的连续性。吉林省经济发展仍处于典型的要素拉动阶段。在产能与内需错位、出口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全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依然要依靠投资拉动。因此,全省应保持投资增长的连续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更要保持适度规模增长,进一步优化二者的投资结构,不仅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政府投资,更要引导民间投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制造业等新的领域,努力提高投资质量与效益。

(二)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提高供给结构对本省消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吉林省庞大的产能没有对接本省的消费需求,消费端的需求不能在本省得到较好的满足,这在传统意义上是产能过剩,而本质上是市场形势的变化带来的产能与需求的错位,这也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使消费拉动经济发展。

(三)扩大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出口是影响吉林省宏观经济波动的次要因素,虽然表现为正效应,但总体影响效果较小。为了进一步提升出口对吉林省经济的拉动作用,应该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在装备制造、农林牧生产、食品加工和冶金建材等领域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进服务外包和跨境电子商务。完善出口服务体系,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赵留彦.供给、需求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J].财贸经济,2008(3):59-65.

[2]任希丽,张兵,李可爱.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14.

宏观经济动态篇4

丁琰鋆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经济仿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研究方法。目前运用经济仿真实验来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已经具备了可行性。在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教学时,要做好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知识背景准备、实验模块制作准备等前期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按照引入问题——演示实验模块——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和讨论——进行强化练习等步骤来实施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他教学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适应高等教育在新形式下对教学新要求的需要,符合授课对象的认知规律,也适应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关键词 :经济仿真实验;初级宏观经济学;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6.030

经济仿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研究方法,它是指以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人行为的特点为原型,将经济系统抽象成为程序模型,在计算机中进行运算,模拟现实经济运行的方法。仿真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是仿真技术发展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有相关的仿真教学软件和实验室。但是,目前在我国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仿真实验的还不多,主要局限于证券市场、议价行为、拍卖行为、公共产品、演化经济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方面,特别是对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运用仿真实验的研究还非常缺乏。笔者认为,经济仿真这一崭新的研究方法可以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1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含义和可行性

1.1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含义

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就是一种根据初级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建立模型,运用计算机技术及软件进行基础性模拟分析,以此来辅助教学的方法。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有两点需要明确:

第一,运用经济仿真辅助经济学教学与经济实验辅助经济学教学有显著区别。经济仿真与经济实验都是当前经济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经济实验所要做的主要是在可控的实验环境下,针对某一经济现象,通过控制某些条件(假设)来改变实验的环境或规则,并观察实验对象的行为,分析实验的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并提供政策决策的依据。经济实验的特点是以真实的人作为实验对象,因而在实验中可以涵盖人的一切特性,只要实验规则设计得当,在实验中可以基本复制真实经济环境中的人的行为特点,因此,它比较适于组织一些与人类智能与偏好相关的微观经济实验。相比之下,经济仿真理论的重点是如何在计算机中模拟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与人脑相比,计算机具有高运算速度和高存储容量两大特点,所以在经济仿真模型中可以实现一些多主体多周期的大型实验,尤其在宏观经济研究领域和假设较为严格的理论模型方面,更显优势。这就决定了运用两者辅助经济学教学也存在显著的区别:经济实验更适合用于在微观经济领域,利用实验室模拟经济环境,让学生充当经济中的参与人,从而亲身体验经济学教材中所分析的各种现象,此时学生会对所教授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而经济仿真实验则更适合用于在宏观经济领域,利用仿真软件,对采集的现实经济运行的数据或模拟设计的数据进行整理、建立模型并加以分析,从而深化对宏观经济理论(模型)条件、结构及结论的认识。

第二,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与运用仿真实验辅助应用经济学教学有显著区别。运用仿真实验辅助应用经济学教学属于让学生了解实际中的实务流程性质的“模拟系统”等类型的实验教学,此类实验教学是在计算机上装有各种实际中使用的系统,其作用是让学生了解实际中的实务操作流程,例如,外贸仿真教学、会计仿真教学等。而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主要目的不在于模拟实务操作流程,而在于将经济数学模型转化为经济实验模型,通过对模型结果的分析深化学生对模型的认识。

1.2经济仿真实验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目前运用经济仿真实验来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已经具备了可行性:第一,宏观经济模型可以用经济仿真的方法在计算机上得到实现。宏观经济模型是否能够用经济仿真的方法在计算机上得到实现是经济仿真实验能否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运用的前提条件。第二,随着经济管理学科也需要实验的理念得到认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经历了较快的发展,这为开展经济仿真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第三,师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英语水平快速提高,这使得高校师生只需要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就完全可以熟练地使用简单的经济仿真软件,这也为将经济仿真实验引入教学提供了可能。第四,软件资源丰富且开发和操作简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仿真软件不断的升级更新,更加智能化、真实化的软件不断涌现。目前可供使用的的经济仿真软件也十分丰富,较为流行的有Swarm、Repast、Ascape、LSD等。初级宏观经济学中的模型大多比较简单,一般而言,实验模块的制作可以由任课教师独立完成。某些相对复杂的实验模块的制作可以由任课教师与专业人员的合作来实现的。而且,这些软件大多操作简单,在教师制作好经济仿真模块后,学生对仿真模块进行参数设置的实验程序也十分易于掌握。

2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步骤

本文以简单国民收入决定动态模型和乘数—加速数经济周期模型为例,说明怎样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经济仿真软件LSD5.9进行实验教学。

2.1实验教学的前期准备

2.1.1教学目标分析

在进行实验之前,要首先对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整个教学设计,并确定经济仿真实验在学习当前“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本案例中,学生应掌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方法、均衡条件以及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因素,理解这些因素的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以及乘数效应发挥作用的条件。

2.1.2教学知识背景准备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这一章内容较多,大约需要9个课时才能完成,而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经济仿真实验应该控制在连续的3个课时之内,因此,在进行经济仿真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先花6个课时的时间对基本理论进行简单讲解,为学生开展仿真实验奠定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①均衡产出的概念;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主要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概念及其关系;③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与产量水平的决定;④总需求变动与乘数效应;⑤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与产量水平的决定;⑥四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与产量水平的决定。在学生完成了上述理论准备后,再将其带入实验室进行经济仿真实验。

2.1.3实验实施的软硬件准备

实验实施的软硬件环境要求不高,在普通机房、电脑安装windows98及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统,安装有LSD5.9版本即可。

2.1.4实验模块制作

教师首先要通过初步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将有关宏观经济学理论转化为经济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合适的经济仿真软件将经济数学模型转化为便于操作的经济实验模块。以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动态模型为例,其基本方程为:

yt=ct+itct=α+βyt-1

其中,α为自发性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0<β<1。国民总产出yt取决于消费ct和投资it两项支出之和,其中,消费ct取决于上期的收入yt-1。在该模型中,设定边际消费倾向β的不同取值将会得到不同的经济运行表现。

利用LSD5.9创建一个新模型。根据基本方程,编写模型程序(见图1)。在编写好模型程序后,进入lSDBrowser界面,建立对象“economy”,并对模型中的基本元素分别进行设定(见图2)。其中,变量有y(滞后一期,因为在模型的计算中需要用到上一期的产出)和c,参数有i(投资在本模型中是外生变量,可以视为参数处理)、alpha(自发性消费),beta(边际消费倾向)。

然后,在LSDBrowser界面中,定义变量和参数的初始值,并设置模型运行的期数。此时,教师可以设定i=1,alpha=1,beta=0.5(见图3),运行期数为25(见图4)。

最后,运行该实验模块,数据记录和总产出时间序列图像截图如图5和图6所示。可以看到,除了可以保留计算过程中所有变量在每一时期的数据以供分析之外,LSD软件还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变量时间序列图。教师可以利用图形分析该模型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经济运行的特点。

2.2实验教学环节设计

2.2.1引入问题

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对这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以便能有足够的求知欲望和成功的渴望支持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能主动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而不轻易放弃。同时,教师将学生按照座位相近随机分成4~5个小组,以便在仿真实验过程中进行协作和讨论。

2.2.2演示实验模块

教师将已经制作好的实验模块进行解释和演示,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和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2.2.3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已经获知怎样设定模型初始条件并观察运行结果。此后可以让学生对模型进行自由探索。通过亲自尝试来获得对该模型展示出来的经济运行情况的感性认识。

2.2.4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和讨论

在学生能够熟练控制实验模块之后,教师应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第一,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的动态调整,国民收入最终在何处达到均衡?第二,在边际消费倾向β取不同值的时候,国民收入的大小和演变趋势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教师可以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别布置一个beta的不同取值(例如,设定beta=0.2、0.4、0.6、0.8),让学生通过修改模型参数值,获得新的模型运行结果,观察在新的参数条件下模型的运行结果与教师所演示的初始模型结果有何共性,有何差异,并根据观察的结果对教师布置的两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终教师要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讲解。

图7~图10分别展示了4组不同参数值所得到的运行结果。通过比较分析,应该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总需求变动会引发的国民收入进行不断的动态调整,最终将达到国民收入的均衡值,这一均衡值满足:

,而且,边际消费倾向beta越小,国民收入趋向均衡所需要的时间越短,而边际消费倾向beta越大,国民收入趋向均衡所需要的时间越长;第二,边际消费倾向beta的不同取值将对均衡国民收入产生重要影响,beta值越大,乘数就越大,均衡国民收入就越大,beta值越小,乘数就越小,均衡国民收入就越小。

2.2.5进行强化练习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练习,供学生进行强化训练:第一,在税收外生的情况下,三部门和四部门国民收入动态模型的基本方程是怎样的?利用LSD5.9进行仿真实验,观察运行结果,并进行解释。第二,在税收内生的情况下,三部门和四部门中国民收入动态模型的方程是怎样的?利用LSD5.9进行仿真实验,观察运行结果与税收外生时的差异,并进行解释。学生通过修改模型结构和参数可以得到不同的经济运行结果,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比较这些结果的差异,并引导其进行解释,以此来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深化理解模型的目的。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他教学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适应高等教育在新形式下对教学新要求的需要,符合授课对象的认知规律,也适应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宏观经济动态篇5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过程中经受了许多波折和教训。但从整体来看,却一直处于积极的改善中。从最初的模仿成熟市场经济体系的做法到今天西方学者掀起学习“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学”的热潮,中国的宏观政策已取得来之不易的成就。然而,中国的宏观政策体系仍不完善,机制和手段仍需改进。尤其宏观政策需要更加密切的配合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

“了解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理念。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必须有新型的宏观经济政策与之相适应。因此,宏观政策创新必须以新常态作为基本的背景和讨论的出发点来进行。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以经济增速回落、增长动力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主要特征。与此相适应,宏观政策基础、主体、目标和方法也必须同时转变。从宏观政策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被动地适应新常态,而必须在新常态下主动作为。因此,基于同经济发展新常态相兼容的新常态宏观经济政策必须被建立起来,此即本文所讨论的出发点。

一、宏观政策新常态的理论背景和现实思考

基于中国宏观政策新常态的背景,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作为出发点来展开讨论。

从理论上讲,主流西方经济学已经开始重新正视中国宏观政策的独特价值,这使得我们在施行宏观政策时更加自信。本文列出了中国宏观政策经验几个高度相关的方面。

首先,货币政策不再以利率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而是采用“利率+其他工具”的政策组合,来实现产出、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的目标。

其次是回归产业政策。在发达国家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眼中,产业政策过去常常被认为是扭曲市场机制的政府干预而被西方主流经济学所批判。然而,最近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促使西方主流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产业政策。他们逐渐认识到产业政策不再专属于发展中国家,它同样可以作为发达国家从金融危机中复苏的秘密武器。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第三个有价值的特征是对结构调整的重视。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背后的重大政策失误是主流经济学者专注于总量指标(如通货膨胀、产出、就业和资产价格)而忽视了对结构性指标(如产出的结构、杠杆率和外部失衡暴露的风险)的重视。后危机时代的反思突出了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上述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新方法,反映了主流学术界关于结构调整的共识。

从实践上讲,宏观政策新常态来源于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现实需求。为了保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平稳和健康态势,必然要求宏观经济政策的创新以及监管方式的改进,以匹配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下滑、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变的现实。

二、宏观经济政策新常态的特征

1、应对经济增速放缓的供给侧管理方法

新常态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结构性减速。因此,未来宏观政策最重要的任务是稳定经济增长和应对潜在增长减速。新常态之前,宏观政策更侧重于对潜在产出和实际产出之间缺口的管理。通常情况下,经济过热(正产出缺口)时应当抑制需求,经济疲软(负产出缺口)时应刺激需求。新常态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最大不同在于所遇到的问题与潜在产出的下降有关。因此,宏观政策应侧重于稳定潜在产出或防止其显著下跌,而针对潜在产出的管理应更侧重于供给侧管理方法,而不是用于针对产出缺口的需求政策。

中长期的经济增速放缓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更凸显了供给侧管理方法的重要性。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在人口和劳动力、资本和金融、资源和产权、技术与创新以及制度体系和分工等方面存在着各种“供给约束”。为了消除“供给约束”,提高潜在产出,可以采取放宽计划生育、降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门槛、减少资本和金融管控、优化土地资源所有权结构、推进低效率部门(如国有企业)机构改革等政策方法。

当然,强调供给侧管理方法并不意味着忽视需求政策。短期内对于稳定宏观总需求它仍然是必要的。然而,实现短期宏观经济稳定和中长期经济增长的目标常常不可兼得。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需要各国政府谨慎解决。

2、注重结构调整

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由经济的不均衡和增长的不平衡导致的结构性问题。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可以概括如下:一是涉及国有和私营部门、制度变迁和双轨过渡、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政府和市场角色等多重关系的体制结构;二是包含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分配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多重经济结构。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体制结构上的问题将会逐步解决,但经济结构问题将继续长期存在。因此,结构调整是中国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坚持结构调整将是宏观政策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

3、强调战略规划,扩大宏观政策视野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由发改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来组织实施。其中,国家发改委是最主要的职能机构,其职能范围涵盖了经济运行的大部分宏观和微观领域。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在政策制定和实施时都受到发改委的指导和约束。经济政策必须符合国家战略规划,未经发改委批准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不得实施。

宏观政策的新常态要求,必须努力加强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宏观指导作用,协调好各项职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在政府预算安排、财政资金使用、土地开发和资源合理配置等政策措施中的作用。

4、重新制定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基准

2015年初,中国地方政府异乎寻常地下调GDP增长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新的宏观政策不再将GDP增长作为政府绩效的唯一基准。但是如果不将GDP作为地方竞争的基准,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激励机制,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呢?本文认为,在新常态下,地方竞争应从GDP竞争转变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将诸如市场监管、就业水平、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作为地方政府绩效的新基准。

5、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宏观政策的各种利益相关者都是具有利益冲突的相对独立的实体。宏观经济政策通常具有扩张和收缩两种类型。无论采取哪种类型的宏观政策,各利益相关说客总是会提供他们自己的分析和建议,进而影响政府决策。然而,普通老百姓的声音却永远很少被听到。因此,应以谨慎的方式制定和实施公平有效的宏观政策,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改善人民群众的福利为最终目的。

6、实施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政策的新常态要求在制定发展规划和宏观经济政策时,应考虑对外部世界的潜在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将给其他国家创造更广阔的市场以及更多的潜力,给世界经济带来更积极的溢出效应和正能量。因此中国的宏观政策必须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同时负责。同样,其他国家也应该考虑本国经济对中国的影响,采取负责任的经济政策。

7、尊重市场规律,正确认识宏观政策的局限性

宏观政策其本质是一种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必须建立在尊重、遵守和信任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而不是相信宏观政策是万能的。这是理解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前提。宏观政策新常态要求以市场规律为基本出发点来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巩固宏观政策的微观基础,完善政策传导机制,依托市场手段调节经济。

8、创建宏观政策的基本框架,推进制度建设

经济制度需要遵循一套标准和规则来建立,以创造稳定的市场预期。如果没有标准和规则,任何部门可能采取任何政策工具,随意的宏观政策将带来不利后果。一些学者建议制定宏观政策法来推进制度建设,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

三、结束语

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宏观经济政策应相应调整。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宏观经济政策新常态的理解总结如下:

首先,宏观政策的新常态的提出来源于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反思,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迫切要求。其次,宏观政策新常态不是针对经济新常态的简单的被动调整,而是应该明确哪些政策应被纠正或逐步淘汰(如宏观政策的泛化和非市场手段的广泛使用),哪些政策应被坚持(如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时俱进,从而积极引导经济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使劳动分工日益细化,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 Tiebout,Charles M. 1956.“A Pure Theory of LocalExpenditures.”Th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64(5)416-424.

[2] Ouyang,Rihui.2007.“Mechanism of Gaming between Centraland Local Governments under Macro policy.”Journal ofBohai University,no.4.

[3] 新常态下影响经济转型的制约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5.37(3)34-37.

宏观经济动态篇6

中图分类号:C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02

在全球经济发展历程中,人们已经将关注点越来越多地落在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上。随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范围的不断延伸、扩大,暴露出了一些潜在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的长足发展。本文深入研究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问题,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主要方法、理论基础、作用以及内容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针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策略,使其能够与大数据时展趋势相一致。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进一步扶持中小型企业,构建一个完成而科学的指标体系,以促进改革投融资体制的进程,并使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

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基本内容介绍

宏观经济理论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主要依据,通过对统计资料的合理应用,来对宏观经济运行规律形成一个基本的认知,该过程被称为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实证经济统计分析,即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该体系由经济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相互整合而成。在市场经济国家中,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主体,统计资料以及经济理论二者均为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涵盖了理论计量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两方面内容,通过对事实统计数据的分析,来进一步探索经济规律。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宏观经济统计学的核心,其是也是作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准存在的,专题性统计分析工作与制度化统计分析工作均被列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范畴。其中,前者要求通过多样化的调查方法,开深入定性认识所研究的问题;后者则指每年地方统计局根据前一年度的统计分析数据,做出相应的报告内容。

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途径

宏观经济分析途径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主要包括比较静态分析、静态分析、边际分析、均衡分析、比较动态分析以及动态分析。其中,比较静态分析是指通过比较对两个及其以上均衡位置所形成的分析途径;静态分析指将经济变动过程以及时间因素进行完全抽离,继而实现的一种经济均衡状态现象,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方法即静态均衡分析法,也被称为静态分析法;边际分析是指通过边际概念,采用数量分析法来分析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对自变量变动于因变量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凸显与强调;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两种途径,代指对经济均衡的变动条件与形成条件进行分析的过程;比较动态分析是指比较分析两个经济过程,继而得到变量之间的具体关系;动态分析则要对时间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目前已经由新的均衡的分析途径代替了原有的均衡分析途径。

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理论基础以及作用介绍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旨在对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与矛盾进行客观的揭示,并预测经济运行态势以及经济发展趋势,根据相关经济管理的建议,来进一步精确的判断经济运行情况。在此过程中,经济学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础,按照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目的,来对计量经济模型以及统计模型进行科学的构建,以此来科学的验证经济学的多种理论。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滞后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滞后是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为主要的问题。追溯其缘由,相关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创新思维,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不能有效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不能充分认识对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大数据时代的作用下,被赋予了一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新型时代特点,这就对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但由于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认识大数据时代特征方面仍处于初期阶段,使得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经济统计分析模型的构建面临重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不能够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及时预测。

3.缺乏必要的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还包括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明显不足。追溯其缘由,主要是在国债技改投资贴息措施的作用下,在一定程度上再加了投资规模。与此同时,在不断削弱的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下,企业出口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再加之,企业无法按照实际情况,及时改变通货紧缩状况,致使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激化,上述因素均会影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长足发展。

4.不能够顺应大数据时展趋势

我国政府比较重视信息化领域与电子政务行业,硬件设施、信息网络以及软件设施均为大数据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机会和条件。但由于各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的财务信息、活动统计、业务统计以及行政记录均未实现科学的统计数据转化,这是源于其并不能够顺应大数据分析使用趋势,在不一致的指标口径、指标体系、指标、空间、分类以及编码的情况下,数据库相对混乱,无法实现最基础的常规统计描述、整理以及分析。该现象反映了社会统计素质的缺失,由于政府领导缺乏对统计作用的正确认识所致。在这种态势下,无法真正实现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决策科学化管理。

三、推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1.全面贯彻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需要依托于科学的理念,包括灵活性、发展性、多样化、全面性理念。其中,灵活性理念的积极贯彻,旨在我国政府能够结合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规避经济风险问题;发展性理念的积极贯彻,旨在推动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发展,能够使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得到强化;多样化理念的积极贯彻,能够起到推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该理念倡导协调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目标;全面性理念的积极贯彻,能够促进我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整体情况的把握,为对与之相关的一些列问题的综合性分析提供有力的支持,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头筹发展。由此可见,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要基于上述理念的全面贯彻来实现。

2.保持社会总供求处于平衡状态

目前,我国面临着社会总供求失衡的问题,而导致该问题出现的因素较多,包括我国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及公平的城乡居民收支,再加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等因素影响了我国社会总供求处于平衡状态的保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要通过多样化的措施积极的治理该现象。

其一,对我国的就业率进行不断的提升,使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得到不断的完善;其二,适当的增加政府支出,使国民收入分配中消费的比例得到合理的增加;其三,促进货币流动,并投入大量的公共物品投资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做支持,使内需得到充分的拉动;其四,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减小城乡之间收入水平的差距;其四,在分配个人收入中,要全面贯彻效率优先以及公平原则,使城乡二元结构得到科学的清除。与此同时,我国政府要大力扶持贫困灾区,并不断完善对公平竞争机制,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的积极导向下,使消费内需得到不断的扩大,从而使经济得到科学而又快速的增长。

3.进一步提升经济宏观调控能力

由于经济的流动性较强,那么在经济运行也会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发生。为此,我国政府要对经济宏观调控能力进行不断提升,有机整合我国的政治外交与宏观调控,并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积极的贯彻,使宏观调控目标得到进一步明确。与此同时,我国要按照时间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调控手段,科学划分宏观调控目标的层次,以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从而使其市场机制的效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实现经济调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的目的。

4.科学的革新投融资体制

经济市场的有效运行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前提,为了加快科学的革新投融资体制目的的实现,我国要对风险投资基金进行科学的建立。与此同时,我国政府要促进出口退税进度的加快发展,为出口信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投资过程中,要严格杜绝重复建设现象,由扩大消费代替原有的扩大投资,并社会保障资金国家统筹的全面实施,强化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并通过对出口的科学刺激,增长出口量,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的流动资金匮乏的现象,这就对其长远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为此,我国政府要不断强化扶持中小型企业,并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从而促进中小型企业的长足发展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可持续发展。

5.抓住大数据时展机遇

相对于美国而言,大数据时代下中国发展和多方面情况与其存在明显的差异。自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的总结了跨越历史、超越自己以及积极发挥政府组织效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功转型发展的经验。大数据时代为我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超越、追赶发展的契机,为此,我国要以政府各部门的信息数据为切入点,不断的推动政府公共数据共享平台发展,并给予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中长期发展政策科学规划、分析研究和实施以及科学管理高度的支持。

为了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可持续发展,要抓住大数据时展机遇,使研究更具前瞻性,海量的信息网络数据进行充分的利用,包括深入研究相关微观到宏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数据的分析以及搜集整理的手段,从而形成一个全新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系统思想的创新模式,为监测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过程提供科学的已依据,同时,也为我国中长期发展的政策的制定以及科学分析提供良好的服务。

基于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网络技术的视角,以服务业各个部门管理的监管信息/业务统计、行政记录以及经济活动的实物量统计作为切入点,根据最终统计的财务等价值量,逐渐形成一套有效的服务业统计核算和统计推算的科学统计方法体系。与此同时,当地相关部门可以以管道运输、河运、公路、航空、铁路等地理信息系统、物感网、信息化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统计数据作为主要依据,对能够顺应大数据发展的平台进行大力发展,并强化对我国物流网络体系的服务业统计以及能够适应我国交通运输情况体系的建设,为国家物流业以及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较为基础的建设服务。

另一方面,当地政府要以资源环境、能源生产企业、电网供求等信息数据为基础,对我国能源发展建设大数据平台进行科学的建设,继而为国家能源发展规范、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最终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健康发展。为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要走在大数据时展前沿,合理的分析相关数据信息,并通过对多样化统计方法的整合,深入的了解宏观经济,实现合理化、科学化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大数据时代的背景,我国政府要不断完善数据集中平台、经济发展体系的构建,统筹管理社会各项经济数据。与此同时,政府要对自身的职能进行充分利用,全面贯彻协同理念以及合作理念,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优化,并为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长足发展提供有利的契机。虽然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中仍面临着比较多样化的问题,但相信通过政府以及各方力量的共同支持与努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将会为人们谋取更多的福祉。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5):23-34.

[2]李国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中国经贸,2015 (7):281-281.

[3]李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经贸实践,2015 (6):19.

[4]杨永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9):21-21,23.

[5]王惠.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探讨[J].财经界,2015 (12):18-18.

宏观经济动态篇7

前言: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而正确的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可以使宏观经济的发展具备一定的稳定性特点。当前,对通货膨胀的研究局限于动态结构的状态下,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用非常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对三者进行科学的协调,是很多经济研究领域重视的问题。

一、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工具选取同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关系

(一)三者研究具备较强的联系程度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运行摆脱了改革开放初期以“高增长、高通货膨胀、高波动”为特征的大起大落局面,进入“高增长、低通货膨胀、平稳化”的轨道,无论从水平还是波动幅度来衡量,我国通货膨胀处于由高向低转变的态势。但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的持续性或者惯性仍然较高。长期形成的通货膨胀持续性特征,现阶段劳动力、资源能源约束和流动性过剩形成的通胀环境,都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构成一定挑战。随着通货膨胀问题的出现,货币政策必须进行调整,可以根据中介目标的状态,对信贷机制实施良好的控制,使通货膨胀问题的处理能够具备更强的现代性特点。对通货膨胀问题的分析,可以根据货币供应体系的基本模式进行推进,使宏观经济的管理可以更好的利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实现通货膨胀问题的解决。要根据经济数据的波动情况,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宏观经济发展规律进行判断,使经济的发展趋势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要按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过程,对经济发展的横轴进行判断,以便宏观经济可以更好的根据横轴的状态进行调节。可以按照信贷量的具体情况,对宏观经济稳定性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便通货膨胀问题的分析可以更好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可以在通货膨胀问题的演变过程中,对相关经济数据的峰值情况进行统计,使货币的供应可以同研究方案实现统一。如果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使用经济危机方面的理论进行支持,则可以按照正规金融活动的模式,对通货膨胀的构成要素实施判断,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研究,使宏观经济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够更加准确。

(二)货币政策工具对调整通货膨胀具有重要作用

在分析货币政策工具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信贷冲击的模式对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科学性进行判断,使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能够更具针对性。可以对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因素实施了解,使货币政策能够根据宏观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发展方案的制定。在分析的过程中,货币政策会成为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状态的首要因素,如果能够正确的实施货币政策的调节,将使得宏观经济在增长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保证经济政策的平稳性。货币政策的研究还能够使宏观经济的波动状态受到影响,如果货币政策在调整的过程中可以对信贷投放状态进行研究,则可以使宏观经济以较为缓慢的形式变换到正常的状态,使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模式能够更加健康。

二、处理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经济稳定关系的建议

(一)提升对通货膨胀基础性因素的研究

在进行通货膨胀预期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对影响宏观经济的主要因素实施了解,可以按照分析的基本方法,对三类主要因素的协调关系进行明确,使未来的宏观经济调整工作能够具备充足的实践经验。可以按照央行机构的指示情况,对外汇体制改革环节实施了解,使外汇体制改革可以更好的适应利率的变化情况,如果能够对现有的市场模式做出正确的调整,可以按照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要素,对经济的调控技能实施了解,使通货膨胀问题可以得到根本性转变。要根据复杂状态下的宏观经济调节基础,对经济波动状态实施有效的研究,通过通货膨胀的影响深度,进行宏观经济复杂性的控制,使宏观经济可以更好的利用外汇资源进行稳定性修补。要根据当前通货膨胀的严重性,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性能进行研究,如果能够保证对通货膨胀问题实施有效的控制,则需要根据货币紧缩的状态对宏观经济实施调控方案的更正,使宏观经济可以在更小的波动周期内实现影响力的提升。

(二)加强对货币政策合理性的分析研究

在进行货币政策工具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货币投放的需要,对宏观经济的具体投放规模进行研究,使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可以符合货币投放的时机。要根据货币政策工具调整过程中的收缩状态,对影响货币投放风险的因素进行控制,使货币的投放具备更强的准确性。要根据货币当前的汇率情况,对货币运行过程中的供给状态进行研究,以便货币能够更好的通过浮动政策的调节实现汇率的有效控制。可以加强对货币政策的出口途径分析,通过固定时期的货币政策状况,对货币的供给机制进行调整,以便货币的运转数量可以更好的实现调整。在进行信贷投放研究的过程中,要按照信贷投放的具体机制,对提升信贷投放质量的因素实施了解,以便信贷的投放环节可以更好的适应货币供给的需要,促进货币政策供给科学性的提高。

结论:通货膨胀问题很容易导致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在实施货币政策工具选用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保证选用的正规性,则可以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性进行维护,深入的研究通货膨胀问题与经济稳定性的关系,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津燕.后危机背景下控制通货膨胀预期的思考[J].大江周刊:论坛,2010(03).

宏观经济动态篇8

关键词:拉姆齐模型 微观基础 连续时间 动态经济 变分法

一:西方宏观经济分析的现代变革

七十年代震惊资本主义的“经济滞涨病”的出现,不仅对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挑战,更是对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资本主义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孕育了经济的“凯恩斯革命”,创立了近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而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兴起正是源于经济学家们对多年以来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奉行所带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滞涨病”的反思,在对当时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批判中崛起。在凯恩斯所创建的宏观经济学框架的基础之上,萨缪尔森实现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新古典综合”。从四十年代创立一直到七十年代,“新古典综合”学派一直处于主流经济学的地位。然而,面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滞涨病”,“新古典综合”学派即不能在理论上解释“滞涨”,更不能在实践中提出解决“滞涨”的政策主张。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使得“新古典综合”学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之中。与此同时,以卢卡斯,萨金特为代表的持“理性预期”观点的经济学家们更是在理论基础上给“新古典综合”学派以致命的打击,他们认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宏观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隔离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应该是建立在理性预期的微观基础上的,然而,“新古典综合”的宏观经济学却和微观经济学在微观基础上不能一致。首先表现在宏观经济学建立在不合理的预期基础之上,大部分的表现为适应性预期而非理性预期,而且,个人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中的行为存在矛盾,不能协调一致。其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未必是个人的最优目标。 所有的症结都归结于所谓主流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分析竟然建立在缺乏微观基础之上。在“理性预期学派”和其继承者“新古典主义”的抨击下,在“新凯恩斯主义”对“凯恩斯主义”微观基础的修补下,现代宏观经济分析逐步摈弃了对宏观经济问题超脱微观基础的简化研究的方法。简化终于证明了极大的误入歧途,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正是在长时间里采用了这种简化。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所要研究的是产出,失业,通货膨胀等大范围的经济活动的现象。宏观经济学企图回答的问题内在的就是困难的问题,现代宏观经济分析就是面对这些困难的问题,在一定的微观基础上,试图回答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对不完全(及可能不完整)的市场进行动态一般均衡的研究,分析和力图理解经济中产出,就业和价格的运动。通过共同采用冲击-传导机制框架和有关的时间序列分析,把波动方面的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结合到一起。到为止,真正统一的现代宏观经济学还没有产生,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正处在最富创造性,最为多产的阶段。

二:拉姆齐模型简介

在如今的多数的前沿宏观经济分析的专著之中,都会出现拉姆齐的名字和拉姆齐模型这一术语。拉姆齐模型已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弗兰克拉姆齐是英国剑桥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1928年12月,他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储蓄的数学原理]一文,建立了拉姆齐模型。该模型在确定性的条件下,分析最优经济增长,推导满足最优路径的跨时条件,阐述了动态非货币均衡模型中的消费和资本积累原理。这个模型被后人称为拉姆齐模型。拉姆齐研究的中心问题是跨时资源的分配,在任何时刻,国民产出有多少应该分配给消费以产生当前效用,又有多少应该储蓄并投资以提高未来的产出和消费,从而产生未来的效用。模型如下:

假设用两中投入:资本K和劳动L,生产函数是Q=Q(K,L),无技术进步,人口为恒量,但提供的劳务可以变动。产出可用于储蓄或消费,储蓄导致投资和资本积累。则Q=C+S=C+K`或C=Q(K,L)-K --(1) 消费通过一个社会效用函数U(C)来衡量。U”(C)〈=0,劳动的负效用D(L),D”(L)〉=0。所以净社会效用函数为U(C)-D(L),那么经济计划者的问题是最大化当前一代人和未来所有代人的社会效用:MAX

--(2)为了克服没有采用贴现因子所带来的函数可能发散问题,拉姆齐用MIN ---(2`)求解得FL=-U”(C)〆C/〆L+D’(L)=-U”(C)QL+D’(L);FL`=O;FK=-U’(C)〆C/〆K=-U’(C)QK;FK`=-U’(C)〆C/〆K=U’(C) 通过以上导数,运用变分法,得D’(L)=U’(C)QL 对所有的t>=0,--(3)解释为在任何时候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必须等于消费的边际效用和劳动的边际产出的乘积。〆U’(C)/〆t=-U’(C)QK对所有的t>=0—(4)解释为消费的边际效用在任何时刻必须等于资本边际产出的负值的一个增长率。我们得出最优投资和资本路径 *K’(t)=[B-U[C(t)]+D[L(t)]/U’[C(t)]—(5)这个结果被称为拉姆齐规则:(5)式这个欧拉方程描述了在任何时间路径上都必须被满足的必要条件。这是边际替代率等于边际转换率的标准有效条件的连续时间模拟。对该模型之所以是简介是因为我们省略了其中复杂的欧拉方程的变分法推导和随后的抽象的相位图分析。

拉姆齐模型在其出现后的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由于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与主流经济学的不一致,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在七十年代,当宏观经济分析出现“理性预期革命”之后,拉姆齐模型似乎又被重新发现。弗兰克`拉姆齐提出的问提是一个国家应该储蓄多少,并用模型去求解,用模型去解出资源的跨时最优配置,最优消费和投资决策。中央计划人员将作这些选择,他们利用模型使具有典型性的个人效用最大化,我们可以证明这种中央计划分配等价与竞争性经济。在竞争性经济中,个人根据相关联的当前与预期的市场出清的工资和利率,作出最优的消费和投资决策。

所以,不难看出,拉姆齐是要去解决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一个国家应该储蓄多少。在一个动态的时间序列内,应该选择怎么样的一个消费和资本积累路径。然而,这个宏观问题的求解却是从微观的角度出发,通过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的约束,在满足最优化的条件下,从微观角度求解出宏观的最优消费和资本积累路径。所以这个模型体现了宏观和微观的紧密结合,从静态到动态的演变,较好地实现了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一国经济中的资本随时间积累的路径。该模型虽然是讨论一个宏观经济的增长问题,但却深刻的把宏观分析紧密的建立在有效的微观基础之上。因而,对后来重新发现它的经济学家们产生了虽然是迟的但却是深远的影响。正是由于该模型提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思路,给后来的经济学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摈弃了宏观和微观相互脱离的状态,在微观中分析宏观,在宏观中把握微观,从而开创了在微观基础上分析宏观问题的较早先例,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都对现代宏观经济分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拉姆齐模型在研究思路上对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影响

纵观拉姆齐以前和拉姆齐之后几十年的经济思想,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似乎各自独立的向前着。微观经济分析忽视了宏观方面,而宏观经济分析则超脱了微观基础。然而,整个经济研究就如一个有机生命体一样,也许我们从外观上根本就看不到有机体内部的细胞的活动,但这个有机体的一切外部表现无不受到其内部细胞的特性和活动的制约。物发展就经历了一个微观粒子世界的研究深入而改变了宏观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二十世纪初,许多物理学家都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在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今后物理学的研究也莫过于在此基础上的修修补补。然而随着对射线的发现和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探索,人们对微观离子世界的认识彻底改观。微观粒子世界出现的大量新事物,使得经典物理学家们束手无策,经典物理学面临极大的危机。而在这场危机当中,诞生了狭义和广义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彻底的改变了物理学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当今我们的现代物质文明大部分都来源于这一次物理学的大革命。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正如宏观物理学的研究不能脱离微观粒子世界的运动规律去讨论宇宙的发展、黑洞的演变一样,宏观经济学也不能脱离微观经济主体的特性去讨论投资,利率,资本积累等宏观经济现象和宏观经济运动。我们的研究可以在简化的前提下,抽象地去讨论宏观经济,但目前世界经济的复杂联系,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达,使得我们不能脱离微观经济基础去研究宏观经济。经济首先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由一个个在外型,思想,行为上都不相同的具体的人的汇总,我们的任何一个宏观经济活动都是微观经济主体集体活动的汇总。我们可以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抽象和简化去研究宏观经济,但不能不谈微观基础而超脱的去求解宏观经济的答案。从西方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边际革命’开创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凯恩斯革命”则奠定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然而,两者的发展却是基本上各自较为独立的在各自的领域内完善。虽然“新古典综合”在理论体系上实现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结合,但这种结合是不完善的和不严谨的。

拉姆齐模型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从宏观和微观结合角度来研究宏观经济的增长问题,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卓越的思想,自从它又回到主流经济学的领域之后,深远的影响了当今的经济学研究。该模型首先研究了经过了一定抽象的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在建立了在一定假设基础上的微观基础之后,拉姆齐开始讨论微观经济主体在追求其行为的最优化的过程当中,宏观经济的路径是如何确定的。也就是说,投资、资本积累、储蓄的宏观经济的时间路径是如何受到微观经济影响的。所以,拉姆齐模型是在微观经济主体的最优选择过程中,确定了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就是这种在微观基础之上,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思路,使得现代的经济研究人员在研究问题时广受启发。而拉姆齐模型也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经典工具之一。

四:拉姆齐模型在数学上对宏观的

在数学方法上,拉姆齐模型采用了当时前沿的数学分析方法:变分法,来处理连续时间路径上的经济。在跨时效用函数的处理上,以积分的形式完成了对跨时效用函数的描述,从而较为精辟的概括了经济主体在连续时间路径上对效用的评价。这一方法被以后的经济人员在处理连续时间上的效用函数的评价时所广为采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拉姆齐模型的效用函数采用了加法可分的处理方法,从而对连续时间上的动态分析产生了很强的效果。但该模型没有采用指数贴现的处理方法,因为拉姆齐认为当代人对未来的人的效用函数进行贴现是不道义的。但后来的经济学家还是广泛的采用了指数贴现的处理方法,因为指数贴现和加法可分一样都可以产生很强的理论效果。后来的经济学研究人员对这两种假设加以拓宽,放松加法可分的假设导致更为复杂的动态,对指数贴现的时间偏好率差异的引入,以及对取决于效用的贴现率的引入,使得抽象经济更多的符合实际经济的状况。在对连续时间路径上的效用函数的设定上,拉姆齐模型做了开创性的贡献。

拉姆齐在对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长期动态分析中,采用了变分法对经济行为的最优化进行分析。在变分法被拉姆齐引入经济分析的数学工具之后,后来的经济学家在分析动态最优化问题时,广泛的采用了变分法来分析动态最优化问题。在拉姆齐模型当中,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是跨时的,消费者选择消费水平和储蓄水平的行为不仅依赖于当前的经济状况,而且还会依赖于消费者过去的消费储蓄行为。而变分法在处理这一类问题时,首先将连续时间路径上的问题化为离散时间上的问题,并采用非线性规划的最优方法,得出连续时间路径上的最优条件。在这一过程当中,欧拉方程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拉姆齐采用变分法分析跨时最优行为以后,变分法在这一类问题中被广泛的运用,但更为广泛的被最优控制论所代替。最优控制问题和变分问题是等价的,一般的能用最优控制方法求解的问题都能用变分法来求解,但最优控制方法显得更为直观,虽然,在现代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最优控制方法逐渐地代替了变分方法的分析,但变分法在动态经济最优问题分析中的基础地位还是没有动摇。拉姆齐在连续时间路径上对经济问题所做的数学分析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对后来者的影响是深远的。拉姆齐为了更直观的将经济最优路径的动态过程表现出来,采用了相位图来进行图形上的分析。相位图就是用坐标图形演示动态微分方程的解及其稳定性,可以将复杂的经济动态过程直观的在坐标图形上演示出来。从而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复杂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更直观的讨论动态经济变量的稳定性问题。

拉姆齐综合的运用上述方法于宏观动态经济的最优分析之中,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并被后来者广泛的运用于宏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之中,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希得劳斯基对货币的研究成果,新古典主义对实际经济生产率冲击的讨论等等,以至于在许多宏观经济学的高级教科书里,拉姆齐模型总是处于前两章就要介绍的重要。

五:拉姆齐模型对我国经济研究工作的启示

我国目前正处于建立和完善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进程之中,在经济研究领域内,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同时也必须充分借鉴现代西方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适应的经济学研究理论和方法。在这一方面,拉姆齐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研究工作是有借鉴作用的。

目前,我国的经济学研究在某些方面也是在超脱了微观经济基础的简化形式上讨论宏观经济问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微观经济主体在利益和行为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别,所以,如果能在一定的微观经济基础上讨论宏观经济问题,似乎更能有说服力。另外,在我国的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当中,定性研究方法历来处于主流研究方法的地位,但是,在经济研究工作当中,很多问题却需要用定性的方法研究。在语言逻辑层次上讨论一个问题,能够清晰的剖析事物的本质,揭示出内在性,但如果能够加入一定的定量分析,则更能说清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经济现象的发展演变。而且有些问题是语言逻辑难以描述清晰的,这时我们可以考虑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难题,因而,适当的数理分析在经济研究工作当中是很有必要的。

拉姆齐模型在数学建模和研究思路上对我国的经济研究工作是有启示作用的。我国的经济研究工作可以考虑在宏观和微观结合的方向上多做探讨。例如,就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研究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宏观的经济问题,但券商,散户和机构投资者在行为方式和利益目标上的差别,使得微观市场的结构必然影响到整个宏观市场的运作,并可能影响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撇开拉姆齐错误的效用价值论不谈,无论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还是西方的市场经济,经济学都是研究人的理性行为,研究范围包括消费者,厂商的均衡行为,储蓄投资,资本积累等。在宏观经济当中,人们必然要考虑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在时间上的运动,如随着时间的变化,产出,消费水平,工资水平,资本存量如何变化。如果采用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的数学工具,用变分法,最优控制法等数学方法,则更能说明一些复杂的而非语言所能够解释清楚的变化过程。所以,对于我国的经济研究人员来说,掌握适当的数学工具,适当的数学分析是有益的。

当然,拉姆齐模型也有糟粕和局限性所在。拉姆齐模型的抽象简化条件即是其分析问题的优点所在,而抽象简化本身又构成了局限性所在。如在该模型当中,人都是长生不老的,因而用该模型分析政府发行债券或讨论征税时,李嘉图等价的命题便会成立。但人并非长生不老,在世代交叠模型中,李嘉图等价就很成问题。所以,该模型的许多结论只适用于该模型所规定的经济环境。另外,就该模型的价值论来说,是庸俗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是主观唯心的和为资产阶级辩护的。除去这些缺点而论,拉姆齐模型在研究思路和数学分析上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宏观经济动态篇9

一、宏观经济学及其应用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它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和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宏观经济的短期动态稳定性是指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在总量与结构之间的短期平衡性。这种稳定关系体现在各种宏观经济变量上,这些宏观经济变量相互作用,并在其他变量的影响下发生变动,反过来,这种变动又对其他变量产生影响。当各种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某种平衡、彼此不再变化时,总体经济就达到了均衡状态,也就达到了一种相对稳定状态。也就是说,只要最终的均衡点是最优的,那么其过程并不重要。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经济形势已变得更加复杂化,近几年世界各地频发的经济危机也说明抽象的理性假设很不真实。在金融市场中,其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也是难以预料的。尤其是并不十分完备的金融市场,并不是在按部就班地平稳运行,做为宏观调控的政府,理应对经济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负责。

二、把握系统思想的要点

系统是多方面复杂因素的综合,一个优秀的结构工程师,必须要把握系统思想的重点,即通过确定合理的系统参数防止正反馈回路从而维持系统的动态稳定。同样,在宏观经济或金融市场系统中,也存在着许多可能的恶性正反馈回路。比如在宏观经济系统中,有新兴市场的货币危机及形形的金融危机;在金融市场中,有银行、证券、保险等投资行为产生的风险,所有这些都会对所在的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根据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设理论,该假设原有的核心内容是强调资产价格与其背后的基本面紧密相关,由于基本面呈随机游走的形式出现,价格的变化在统计上也因此呈正态分布。这种假设理论也证实了金融系统有一种基于负反馈回路的自我修复机制。而在真实的金融市场上,价格变化的概率比正态分布大得多,这也说明金融市场存在某些正反馈回路。

造成这一正反馈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现状。在市场出现急剧波动时,金融机构对交易对手的信用产生怀疑。由于无法知道对手真实的财务情况,因此对整个市场产生的正反馈的恐惧而濒临崩溃的边缘。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允许参与者通过逐个试错找到最终均衡。有效的市场假设就是比较正确的猜想,而这一理性预期是一种对事后变量的无偏估计,也是各种可能的试错结果加总的均值。如果某个关键变量正处于随时可能引发正反馈回路的阈值,该变量就只能单侧变化而不能随机试错。三是由于市场参与者没有充分的时间评估所掌握的信息,因而出价过低,影响了收益。虽然理性预期一派的理论家的均衡观点自有其内在的逻辑力量和审美价值,但其却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由于这些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因此也只能应用在短期的以适应性预期为主导的研究方面。要想完善和体现金融市场的真实情形,应把有关宏观经济短期动态特性的研究提上议事日程。下面就借助系统动力学理论来阐述宏观经济管理的系统思想。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也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的交叉综合学科。它是福瑞斯特教授于1958年为分析生产管理及库存管理等企业问题而提出的系统仿真方法,最初叫工业动态学。系统动力学可以描述内生动态变化的真实的动态理论,同时还可探寻系统本身的维持能力。而理性预期学关注的重点是长期的均衡,一种静态分析。从动态系统观点分析来看,如果调整可能引发某些正反馈回路,系统无法维持,本身会发生重构,所有的参数都会因此发生巨大的变化,此时的均衡概念变得完全没有意义。因此,即使认定长期是最重要的,短期的维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实现长期最优均衡的必要条件。如果宏观经济学者仅着眼于系统的边际意义,而对系统本身的问题不予以重视,那么其逻辑本身就是荒诞的。

三、政府与宏观经济管理

根据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所强调的宏观经济管理的工程逻辑不是为政府的干预提供理由,而是指在市场出现问题时,政府可以充当防火墙或当回路被激活后运用政策手段切断回路。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市场或整个宏观经济会呈现出一种内在的动态稳定性。政府的愿望是无为而治,既通过适时恰当的机会给予一定的干预,使其走上正确的轨道。就短期而言,市场主体的预期形成机制以适应性预期为主,此时的商品流动和要素流动均呈现出一种边际意义上的流量变化,而作为政府在这一系统中要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一些微观调整。只要系统本身不存在大的正反馈回路,一旦遇到正向或负向外生冲击,系统就会自动修复。

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系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动态特征。当变化曲线接近谷底时,如果能提供一个正向冲击,即使量很小,也会立即产生显著的正面效果,会起到西两拨千金的奇特效果。所以当宏观经济系统内部存在明显的正反馈回路时,这时的政府为了切断正反馈回路,就要主动出击去干预;如果系统本身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这时的政府急于注入正向流量,其动态效率往往并不高,其效果也会微乎其微。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动态篇10

一、引言

利率期限结构是指在某一时点上,不同期限资金的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它反映了不同期限的资金供求关系,揭示了市场利率的总体水平和变化方向。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等原因,利率作为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价格变量及货币当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观测变量,其在金融市场上所起的杠杆功能显得日趋重要。

对于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解长久以来都是金融家和宏观经济学家研究的主题,但是,二者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区别。一方面,金融家主要集中在有价证券利率的预测和定价上,并没有指明利率期限结构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家专注于理解利率、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关系,为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他们往往信赖“预期假说”,而不管其贫乏的实证记录。结合这两条线的研究似乎是富有成效的,因为两种方式都有潜在收益(Hordahl等,2006)。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将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进行联合研究的成果,从金融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审视利率期限结构,以此加强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解。本文主要包括加入宏观因素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利率期限结构与单一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以及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关联性的研究。

二、加入宏观经济因素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传统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主要是针对期限结构本身的研究,没有考虑宏观经济因素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随着利率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人们开始重视利率期限结构中包含的宏观经济信息,并尝试将宏观经济变量引入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发现在模型中加入宏观经济变量后,对利率变动的解释度显著增强(Kozicki和Tinsley,2001;陈哲,2008)。

1.国外研究现状

泰勒规则和新凯恩斯理论的提出,引发并促进了加入宏观因素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即宏观-金融模型(Macro-finance Model)的研究。Kozicki和Tinsley(2001),Ang和Piazzesi(2003)首次在期限结构模型中加入宏观经济变量并证明这样做是合适的。Ang和Piazzesi认为宏观经济变量对收益率起到重要的解释作用,这些变量在期限结构模型中能改善其预测效果,在这一开创之作后,宏观-金融模型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并不断被修正和发展。

Hordahl等(2006),Rudebusch和Wu(2008)将期限结构模型追加到新凯恩斯宏观模型中。Hordahl等构造了一项完全基于宏观经济因素的动态期限结构模型,模型包括通货膨胀率、产出缺口和短期利率三个关键的宏观经济变量,考虑了短期利率到宏观经济产出的明确反馈。Rudebusch和Wu的建模与前者类似,他们均在建模过程中将定价核心看做是外生决定的,但二者都在供给和需求方程中添加了带有几分任意性的滞后结构。

由于大多数的宏观模型中的关键变量是通货膨胀、产出缺口和短期利率,但是由于这类模型的过度简化揭示了非常有限的有关货币权威性和私下部分(private sector)的信息量。众所周知,货币政策的运行环境是需要大量的数据的,所以,通货膨胀、产出缺口和短期利率难以充分地预测货币政策未来的表现。因此,Bekaert等(2010)完善了带有无套利仿射期限结构模型的结构化新凯恩斯宏观经济框架,与前面所提研究不同,除了通货膨胀、去趋势化的产出和短期利率以外,他们在潜在的宏观模型中引进了两个不可观测的变量——随时间变化的通胀目标和输出的自然增长率,构建了一个五因素的清晰的结构化模型,促成了期限结构动力的一个有意义的经济解释。

此外,学者通过不断修正和完善,将宏观—金融模型进行拓展。例如,achter和Iania(2011)通过引入额外的流动性相关和回归预测因素,扩展了仅包含标准宏观经济因素的基准宏观-金融模型,模型在使用横截面数据修正收益率曲线上,显著优于Dew大多数的结构性和非结构性宏观-金融收益率曲线模型。Benchimol和Fourcans(2012)遵循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提出并测试欧元区的模型,特别强调了风险规避和货币的作用。Dewachter等(2012)开发了空间向量自回归模型,在模型中同时考虑了经济冲击的时间和空间维度,通过这一框架来分析欧洲地区通过宏观经济冲击(通货膨胀,产出缺口和利率)的空间和时间进行的传播。

2.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于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因而有关宏观-金融模型这一领域的理论及建模方面的研究还较缺乏,新起的研究都是基于国外学者的理论及模型框架上进行的。

朱波,文兴易(2010)根据宏观经济结构和微观金融模型的结合方式,对国外新近的宏观-金融模型进行区分,主要分为仅在仿射期限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宏观经济变量的简约型宏观金融模型,以及对利率期限结构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考虑的结构化宏观金融模型两种类型。沈根祥,闫海峰(2011)也是在国外文献的基础上,按照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因子来源将其分为内基模型和外基模型。其中内基模型的因子不可观测,其经济含义往往难以解释,而外基模型中的因子为宏观经济变量,模型具有明确的经济含义。

孙皓,石柱鲜(2011a,2011b)首次使用宏观-金融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但他们并没有构建新的模型,而是基于Oda和Suzuki(2007)的模型框架,先是对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动态过程中的时变宏观经济风险价格进行定量估计,随后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

三、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

利率期限结构中包含了宏观经济的信息,同时,宏观经济因素会对利率期限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

1.利率期限结构与单一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

目前,研究宏观经济所涉及的范围已经相当广泛,主要包括生产、消费、投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供给等。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宏观经济因素,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利率期限结构与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情况。

(1)利率期限结构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利率期限结构包含通货膨胀的信息(Mishkin,1990a,1990b;Fama,1990),对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预测功能(Ang等,2006),李宏瑾,钟正生,李晓嘉(2010)通过对中国银行间市场国债利率期限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短期利率期限结构(特别是中短端)包含了未来通货膨胀变动的信息,可以作为预测变量用来判断未来通货膨胀走势。

但是,不同学者关于利率对通货膨胀的预测功能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Ribba(2011)通过将预期通胀对利率冲击的瞬间响应限制到零,发现短期名义利率不能作为通货膨胀的预测器来解释,至少不是长期预测器。陈鹏,徐炜(2009)则认为10年期与7年期利率差对未来3个月的通货膨胀预测能力最强,利差增大预示着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增大,而陈红霞等(2011)表明市场利差与未来通胀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对未来通胀具有持续显著的负效应。

除了能够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测功能外,利率与通货膨胀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Yuksel和Akdi(2009)就探讨了不同通货膨胀对美国利率不确定性测度的影响,脉冲的不确定性对短期和长期利率有负面影响,而结构的不确定性对短期和长期利率有正面影响。Tillmann(2011)在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框架内,根据货币传导成本渠道,评估了利率对通货膨胀动态的影响,研究表明,更高的利率转换成更高的边际生产成本,并最终成为更高的通货膨胀。Hagedorn(2011)根据理性预期和全可信度下的标准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模型预测,名义利率应该下降以实现低通货膨胀目标,而实际利率大致维持不变。Ehrmann等(2011)使用高频率债券收益率数据来研究欧元区的通胀预期,发现更低的长期利率,更高的稳定性,以及更好的锚定反应,能够大幅增加长期通胀预期的锚定。Wright(2011)提供了期限溢价,通胀不确定性和二者关系的跨国实证证据,这些证据表明长期通胀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收益率曲线斜率向上进行解释。

(2)利率期限结构与实际经济增长的关系。关于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的联系,早在Estrella和Hardouvelis(1991)就通过美国季度数据,证明10年期和3个月期的国债收益率之差能够很好地预测未来的消费、投资和产出情况。Haubrieh和Dombrosk(1996)通过研究说明利差对GDP增长也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对宏观经济走势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孙皓,石柱鲜,2011),利率期限结构是宏观经济波动态势的“指示器”(孙皓等,2012)。

于鑫(2008)认为长短期利差对我国未来经济变化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但利差的边际预测效果较差。况山(2009)研究发现银行间市场不同长短期利差结构对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的预测能力不同。其中,2年期国债利率与同业拆借1天的利差对一致指数解释力度较强,且一致指数与利差呈负相关关系系,利差越大,未来10个月的一致指数越小。陈鹏,徐炜(2009)则认为10年期与3年期利差对经济增长的预测能力最强,利差增大预示着未来经济的增长。此外,利率期限结构对还能对经济周期波动进行预测,孙皓,石柱鲜(2011)研究表明,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变动能够较为稳定地指示未来3个月的经济周期波动状态。

最新的研究由Favero等(2012)等做出,他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状态空间模型框架,用来分析无套利和大型信息集的预测功能,发现非套利模型在较短的期限较短的范围内更有用,大型信息集则在较长的范围和较长的期限内更有用;收益率曲线模型可以利用宏观经济变量来预测宏观经济。

(3)利率期限结构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大量文献都表明利率期限结构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利率期限结构中蕴含着货币政策信息(徐小华,何佳,2007;郭涛,宋德勇,2008),通过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中央银行可以获得金融市场对未来通货膨胀以及利率变化的预期信息,从而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同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它的具体操作和传导机制对利率期限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Dai和Philippon,2006)。另外,贾德奎(2010)还从货币政策透明度角度上进行研究,发现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更有利于引导市场预期和形成稳定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

不同期限利率受货币政策的影响不同,货币政策对我国短期利率的影响要远大于对中长期利率的影响(刘海东,2006)。货币政策对期限结构不同因子的影响效果也具有显著差异,孙皓,石柱鲜(2011)表明货币政策作用下,利率期限结构水平和曲率因子减小,而斜率因子增大。在货币政策的宽松期和紧缩期,面临货币政策从紧的冲击,水平因子的响应分别为正向和负向,而斜率的响应均为负向;当货币政策由宽松期转向紧缩期时,水平因子变大,斜度变小(潘敏等,2012)。但是沈根祥(2011)的研究指出,货币政策和利率期限结构之间的短期动态影响表现出非对称性,即债券市场对货币政策变化的反应较为迟缓,但货币政策对市场利率的变化反应敏锐。而长期均衡关系则表明,货币政策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期限结构有显著影响,但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央行的利率调控目标不敏感,不能形成明确预期。

2.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关联性的研究

除了分别研究利率期限结构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外,国内外学者也尝试着探索利率期限结构与多种宏观经济因素间的动态关系,从整体上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胡雪琴,陈勇(201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我国国债市场的三因子动态模型,分析利率期限结构、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三者的关系。Reschreiter(2011)研究货币政策制度的转变对英国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目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货币政策改变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实际利率的均值回归水平下降,实际利率的波动性也降低了,实际利率偏离均值的持久性则增加了。Orphanides和Wei(2012)则探索了宏观经济结构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表明实际GDP增长、通货膨胀和名义短期利率的递归估计的VAR产生与调查预测更为一致的预测。

宏观冲击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也引起学者的关注,但宏观冲击对不同期限利率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货币冲击、供给冲击和价格冲击对短期利率具有持续显著的影响,而对长期利率则没有显著作用(刘金全等,2007)。同时,不同类型宏观冲击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也不一致,于鑫(2009)认为利率的水平因子受价格水平的影响最大,货币政策变化主要引起倾斜和曲度因子的变化,但季绍波等(2010)则认为货币政策主导水平因子变化,实际经济变化才是倾斜和曲度因子变化的主要原因。孙皓,石柱鲜(2011)模拟了宏观经济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冲击效应,认为宏观冲击长期对利率期限结构的整体水平具有明显影响,而对坡度的影响仅在短期内有效。

宏观经济动态篇11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经济经历几次严重的经济,导致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就是总供给以及总需求间出现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过其内在缺陷以及不稳定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1 经济波动理论概述

(1)经济波动周期的划分

我国宏观经济的常态可以说是不同时期常态,所以宏观经济波动也就是不同时期出现的波动,因此划分经济周期的范围就需要将不同的经济时期作为界限,并且在划分的具体过程当中还应当注意,经济波动理论是同社会经济的稳定性相关,并且同政府的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存在一定的关系,这就要求严格地根据紧密相邻的常态时期当作一个周期加以划分,周期较短的情况,例如两三年及以下的相邻小波动,一个当合并作为一个周期[1]。我国经济波动特点主要体现为经济态势伴随经济制度改变而不断改变,经济发展的速度从慢变快,经济波动从大起大落转向平缓稳定,并且经济周期越来越长。这显示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改革,政府对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力度不断加大,同时根据经济波动理论,将我国的经济划分成为三个历史阶段,讨论其具体的特点,可以说是制度不连续的反映,并且从经济波动相同态势及其表现而言,也反过来印证我国经济制度存在的非连续性特点。

(2)经济波动的原因

我国经济波动呈现出上述特点,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制度存在不连续性,这就使得不同经济制度决定经济常态不同,不同经济常态则反映不同的经济制度。对我国当前状况而言,经济制度发展已经到了市场经济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制度主要是市场经济制度以及非市场经济制度联合决定,也就是既存在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地带,也存在非市场发挥作用的地带,同时还有二者联合发挥作用的地带。在这样的体制之下,市场机制的主体是企业,在经济活动当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在资源配置中也发挥着最为基础的调节作用,政府在此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同时作为公共利益代表,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运行机制主要是非市场的。所以经济波动一方面是微观经济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受宏观调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是两者互动的结果,既是市场经济调节出现问题,也有可能是由于非市场制度调节出现问题,或者是两者不够协调而引发经济波动[2]。不过政府作为经济制度重要的供给者,在宏观调控的过程当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对于经济波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不会伴随经济制度的改变而改变。

2 经济波动与财政宏观调控政策

经济学领域往往通过经济波动周期分析为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提供建议,具体而言则是根据经济波动的趋势图预测运行的走势,并且推论所需要的财政宏观宏观调控措施,例如某个年份经济增长率显著超过上一年,就可以认为经济开始复苏,并进入经济波动的上升发展阶段,然后在今后几年可以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因此财政宏观调控政策也应当做出调整,应当进入财政紧缩或者松紧适度的阶段。不过分析的结果显示,经济波动往往是财政宏观政策调控的结果,而并非财政宏观调控的依据,换言之某一阶段经济发展状况是受到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并且后续阶段的经济发展态势可能上升同时也可能降低,具体而言需要根据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的变化状况。只是借助于经济波动周期图预测运行态势缺乏充分的根据,并且作为财政调控的依据也存在着本末倒置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制度改革之间存在的不连续问题,因此即便可以借助于经济波动的周期预测经济发展的态势,也无法预测经济发展将持续高于常态或者是低于常态,因此无法确定财政宏观调控的措施。如果假设经济发展的态势高于之前的经济常态,如果经济常态收到制度改革的影响而在某个阶段发展甚至超过预期的发展状况,紧缩性的财政宏观调控并不适当,反之要是经济发展态势因为制度的改革而出现下降,相应的紧缩性的财政宏观政则属于理性选择。现实情况下,因为制度改革导致经济出现严重的波动,借助于经济波动周期图根本难以准确预测经济发展的走势。所以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同经济波动理论存在一定的区别,并且在调整财政宏观政策的过程中,并不能从经验描述的波动曲线当中得到准确的指示,因此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在参考经济波动理论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来最终确定财政调控政策。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主要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当代市场经济本质上属于混合经济,也就是市场机制以及非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经济。不过我国的市场经济并未达到高度市场化,市场机制以及非市场机制停留在简单混合阶段,甚至存在着此消彼长的问题,同发达国家非市场机制根据模拟市场机制原则运行有着很大不同。可以说我国市场经济的体制属于双轨制,非市场机制也有着计划经济的特色,市场机制缺乏足够的效率,因此经济发展呈现特殊的缩长现象,就是双轨制的一种反映。所以从市场机制的效率性出发,建立我国市场机制同非市场机制协调均衡的经济制度,可以说是财政宏观调控政策解决经济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避免出现经济波动的关键举措。具体而言,应当高度重视市场体制构造。非市场机制虽然同市场机制的配置资源方式存在很大的区别,不过现代经济作为一种混合经济,非市场机制需要根据市场方式来贯彻效率原则,一方面需要模拟市场,从而构造可以确保非市场机制发挥充分作用的制度,确保政府命令符合市场效率原则,同时也要面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过程当中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建立完善市场机制运行的相关制度。市场机制安排可以说是非市场机制顺利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保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应当根据市场效率原则进行干预,并非指的是政府从市场经济的维护人转变成为市场当中的经济人,从而完成资源的配置,也不意味着否定市场在配置资源过程当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需要退出资源配置的环节,即便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过程当中出现失效问题,政府也不能用经济人身份替代市场的角色,而是需要作为公共制度管理者从事节约市场交易费用、遏制市场经济人非不经济活动并提供安全环境管理等服务,这些活动无法用货币表达。

目前我国的财政宏观调控政策从积极的财政调控政策转变为稳健的财政调控政策,并且将减少赤字、减发国债作为原则,更好地实现区别对待以及有保有压的目的,更加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是为借助于通过减少赤字以及减发国债等措施,对结构性的经济矛盾加以合理调整,从而有效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以及持续稳定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基础。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说,稳健财政政策可以说是针对经济形势改变,政府主动选择的熨平经济周期的一种调节措施,并且调节措施执行的效果,需要同经济波动阶段性的运行吻合才可以发挥其应用的效果。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经出现部分行业以及产业的持续过热问题,为了防止出现结构性的经济危机,根据经济周期相关理论,政府应当选择稳健的财政调控政策,因此通过经济波动理论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为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确保政府应当经济过热或者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宏观经济动态篇12

关键词: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关键问题

从概念上来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建立在经济学、统计学知识体系基础上,以统计知识为核心,围绕经济学知识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也经历了几个不同发展阶段。在以计划经济为主时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利用数理统计和模型分析,来完成对国民经济运行系统的优化和平衡。同时,借助于政府统计系统,从国民经济运行相关数据分析中,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研究,改进下一阶段计划经济重大问题。这一时期的计划经济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但是,对于统筹兼顾、优化管理为主体的计划经济管理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从我国统计学发展历程来看,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概况的讲,主要是围绕国民经济主要经济指标来展开,如利用国民经济账户、投入产出、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等,从各个核心部门、核心指标、核心统计体系中来分析国家、产业的发展状况,减少经济危机的发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借鉴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计划经济管理理论,同时借鉴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理论思想,完善了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方法,逐步实现了财政、信贷、外汇、物资的四大平衡。在以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为特征的第三阶段,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特别是经济学与现实问题的关联,大数据环境下数据的可比性,统计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等。

一、宏观经济统计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概念研究

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主要依托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经济循环理论下的宏观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以及各类标准、统计分类等内容。宏观经济统计,从概念上理解为从宏观上来探讨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统计测度理论和方法。从统计范围来看,主要从经济活动中来获取统计数据,包括各类经济活动的信息整理、也包括各类统计部门设计的用于统计实际数量的调查资料。统计学是依据统计学理论,运用统计学方法来对各类经济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如利用抽样调查来进行统计分析,以实现对样本总量的推断;在获取相关统计数据内容时,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分类法、关联统计法、变化率统计法、总量统计法、结构统计法等。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独立性和地位更趋重要。概括来讲,经济统计分析从统计方式、统计数据上来全面认识经济获得,并从有效分析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统计数据的测度方式及搜集方法,与传统的调查方法,如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相类似,在现代经济统计中,增加了软统计内容,如抽样问卷、心理量表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建立在宏观经济统计基础上,利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以实证经济分析来处理统计结果。从概念上来看,广义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包括的经济活动较多,不仅有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内容,还有其他与国民经济管理相关的统计分析。微观来讲,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从经济问题的统计分析研究中,来构建统计分析模型,并从统计分析变量或指标中探析统计数据所反映的结果。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研究

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包括宏观经济学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宏观经济统计目标三项内容,对于宏观经济学目标,主要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象,如社会总供给、总需求等建立均衡统计分析,从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中来构建各项统计指标,如产业结构统计分析、经济周期统计分析、知识经济发展与创新统计分析、消费-投资需求分析、通货膨胀统计分析等等。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主要从宏观经济运行体制及组织结构上,围绕国家经济社会重大战略开展统计分析。如创新型国家经济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城镇化区域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宏观经济统计目标主要从国家统计、部门统计、行业统计、区域统计等层次化统计数据基础上来开发,围绕社会创新、政府管理、科学研究等内容展开统计方法创新。

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政府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归结为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另一方面表现为专题型或问题型统计分析工作。在制度化统计分析工作中,围绕政府统计调查指标体系,从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中来搜集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并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综合表现上来剖析主要问题和成功之处;对于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对执行效果进行对照分析,并从存在问题中来提出应对建议。如国家统计局和各下属统计单位,每年要对上一年度的统计工作进行汇报,以经济分析白皮书形式进行综合。制度化宏观经济分析工作,能够从社会生产、市场供需、收入分配、金融市场化、国际收支等多方面进行呈现,既有动态指标,也有近期、中长期发展趋向分析。宏观经济专题统计分析具有灵活性和变化性,主要是围绕不同时期的经济工作,从经济问题中来展开针对性调查统计分析。其特点表现在:一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或专题具有较深的研究;二是多采用多重调查方法来实现对专题问题的全面分析,如抽样调查、软实力调查、问卷调查等的综合使用;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统计分析能力,特别是用网络化平台技术来弥补传统调查方法的不足,改善数据质量等。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具有多样性,针对不同问题,有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方法,也有针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还有基于统计描述和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总的来看,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工作,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提升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不同领域所涉及的统计方法具有交叉性。但对于宏观经济分析中动态经济分析、静态经济分析、比较动态经济分析、比较静态经济分析方法所反映的经济学问题,能够从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中体现目标、过程、方法、绩效、因素等统计描述信息,改善统计分析的应用实效性。主要常用的方法有因素分析法、指数分析法、弹性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应用回归分析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法等。对于不同经济变量体系的描述,根据经济运行过程及数量特征,从所选定的指标变量上来进行估计,包括推算、核算和估算等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是基于统计分析应用,从构建基本逻辑架构中来分析客观存在的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由于经济活动中各经济关系之间存在动态性,需要从经济分析的聚类、因子分析等方法中,运用分层回归、分位回归以及协整分析方法来转换,以促进对各项分析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和反映。同样道理,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中,面对大量微观性数据,如何发挥统计变量测度及过程变量特征分析优势?实践中常用统计系统描述方法,将系统分类及归纳至分位、分层、立体、动态的复杂系统中,从探索各关系变量及因素之间关系上来进行描述性分析。如在人口普查以及经济普查中,对于各类模拟系统方法的运用,主要从各因素的顺序识别和组内方差缩小、组间方差扩大上来实现动态过程的科学推断,提升核心主体的统计分析精度。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趋向研究

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应用来看,当前社会环境下面对更多挑战,其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几点:一是做好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的重要决策导向研究,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从海量数据分析中来挖掘科学的信息资源,来优化和辅助市场化竞争、产业竞争及区域、国际间的竞争需要。哈佛大学加里·金(GaryKing)提出“信息革命背景下,对于海量数据资源的统计分析,将席卷商业界、学术界和政界”。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精细化测量行为研究,从经济领域、商业领域来拓宽延伸,以促进社会发展;二是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机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关键期,从协同政府、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以政府公共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来完善社会发展科学管理水平,从中长期发展政策分析中来进行科学谋划和实施。对于统计信息平台中的活动、业务、行政记录、财务信息等资料,要按照统计数据的统一化要求进行科学转换,增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决策科学化能力;三是强化创新型国家建设统计分析工作,围绕国家创新能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展要求,从国家科技政策制订,到各项经济统计工作的实施,都应扎实推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经济建设中的核心和驱动地位;四是构建高端化的产业结构统计分析模型,围绕我国全面转型过渡期的产业结构现状资料,从构建“三高一低”产业结构高端化统计目标入手,加大对信息化金融产业的创新,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强产业辐射及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进程转移;五是注重金融统计分析,完善我国金融管理体系,提升金融管理效率。在建设金融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上,发挥统计手段来全面跟踪和优化我国货币政策服务环境,挖掘金融数据,加大金融风险监测和防范;六是注重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依托大数据时代数据集中化平台,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创造有利环境,实现大数据的共享、合作和协同发展,真正实现大数据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周芳.试论大数据时代中国政府统计改革发展新模式[J].教学与研究,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