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1 09:25:24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1

什么是古诗词?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以其深邃的意境、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古人们内心的无法抑制之情。千百年来,这些古诗词以其博大精深,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养分。

二、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意义

小学古诗词以短小凝练、鲜明优美的形式描绘人物、事件或景物,并借事物的特点表现强烈、深沉的思想感情。教师教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诚然,我们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误区:一是填鸭式的背诵。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求学生做好详细的笔记,之后就是单调的背诵、默写等,学生的想象力就在死记硬背中逐渐被消磨掉。二是机械式的问答。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奉行你问我答,看似热闹,实则破坏了古诗词的整体性,使其意境支离破碎。三是囫囵吞枣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了,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难以体会诗歌的情感。诗词是生命之歌,是美的化身,理应跨入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之美。

四、古诗词中的美

1.感受自然美

生活中有美,古诗中也有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而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它们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自然界中那些无情无知的山水,在诗人的笔下,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有情有义的灵动之美。

2.体会韵律美

“文字的诗可以简单解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诗歌是音乐性最强的文学体裁,它的音乐性和韵律美必须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才能深刻体会”。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佳句诗中有画、诗中有情,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在回旋反复中尽显韵律之美。

3.感受人格美

古诗词把意境美、音韵美融合一体,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如柳宗元的《江雪》这样写道:“千山鸟正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意义倾注于所描写的雪景之中了。短短四句话所描写的现实的雪景,经过诗人的心灵再创造,赋予了自然以再生的灵魂,从中透露出人的理想、人生态度。诗言志,诗人的精神追求、人格风范在诗句中表露无遗。

4.形成心灵美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不能分析内在的美和价值。古诗词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正所谓“诗以明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比如:学习《赠汪伦》《别董大》,体会依依惜别之情;学习《静夜思》《泊船瓜洲》,表达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之情;学习《望庐山瀑布》《饮湖上初晴后雨》,倾诉对祖国山水、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学习《游子吟》,歌颂真挚无私的母爱……

五、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美

1.营造美的氛围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图画则可以充分调动人的视觉,恰

当的音乐、图画可以烘托、渲染诗的内容,营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在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选择古筝曲配乐,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再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波涛汹涌的江水,作者随着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感受飞流直下的景象。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

2.运用美的旋律去读

在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读”是第一大法,而小学古词的教学更要注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首先让学生重视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进入诗境,在读中体悟诗意,在读中融入诗情。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例如,我经常就让学生手脚并用,打着拍子来读。《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既然诗人在“永歌不足”时,犹须“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么学生诵读时,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们也一边读一边“手舞足蹈”呢?

3.构建美的画面

“意”是古诗中的意境情感,“象”是诗歌中的形象事物。古诗中的各种情感都融入了意象之中,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揣摩语言,体会意境。例如,我在教《清平乐村居》中小儿“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时,是这样品味“卧”字的:(1)反复品读这句诗;(2)看图观察想象小儿的神态、动作等;(3)让学生把“卧”换成“躺”“趴”,想想有什么感觉。这样一来,学生都能够从中体会到“卧”的情境、“卧”的情趣。教学时,我们不仅要深读文本,更要挖掘其意境,让两者有机地融合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印证,相得益彰。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2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33-02

1.小学语文新课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是在国家教育改革和时展的要求下实施和颁布的。新课标指出应致力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小学语文是基础语言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是有很强思想性的基础工具,它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语工具。

小学语文新课标是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个性教育三大教育理论发展下提出来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充满活力而又多元化的语文课程。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作为我国的一名公民应了解自己祖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小学语文是普及文化的一门基础课程,学好汉语是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掌握了基本的语文文化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小学语文强调引导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同时让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小学语文新课标与古诗词

小学语文新的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培养目标改变了要求,不再是让小学生通过被动地接受知识增加语文知识量,而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明确要求,要求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提高审美情操,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自身的精神内涵,这与通过古诗词对小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理念是相辅相成的。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理想人格的塑造、人生境界的提升,以及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以促进受教育者的人生层次得到不断提升的一种教育方式。人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教育的实现途径主要是借助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熏陶,以及高雅文化进行陶冶,通过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素养以及人文素养来实现的。人文教育更强调通过个人领悟,在反复体味和感知中实现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语文古诗词进行人文教育,是一种很贴切的人文教育途径。由于我国浩瀚的古诗词海洋中,具有大量可以很好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感受人文关怀的诗词作品,因此,通过让小学生在古诗词的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可以不断提高小学生品味古诗词的能力,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精神感受力,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气质,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内涵,并帮助小学生感受生命,促进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新课标下古诗词的教学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含蓄精炼的语言、深邃优美的意境、丰富诚挚的情感,成为脍炙人口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古诗不仅能让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状态及古人的情感,还可以让学生在古诗中领悟到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的文学熏陶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1 创设意境,感知诗意之美。古诗是诗人的感情在特定的环境下即兴地抒发,而此种感情往往是借助一些具体的形象而产生的,然后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古诗教学中,如果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能提供给孩子们鲜明、准确、丰富的感性认识,把学生较快地带入"智力发展区",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力。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一把金钥匙,而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特殊联系。如果在教学中把意蕴含蓄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听觉中的"声",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深入感受古诗中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从而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2 赏词句,品味语言之美。古诗讲求"炼字",其简洁精炼的语言含蓄深沉,使人时常回味。只有引导学生弄懂诗句中字、词的真实含义,揣摩出其精妙之处,他们才会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也才能真正品味出诗的韵味来。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每首古诗时应当先让他们找出诗中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进行讨论、交流,弄懂词义,理清诗句的意思。不过,这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显得有些呆板,学生学起来也感到枯燥无味。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含义深刻的词语,反复琢磨,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3.3 启迪想象,感悟表达之美。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浓缩性,所以给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空白"。而新课标下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有效地启发学生去进行丰富的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切身感受诗的意蕴,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实践证明,在小学新课标的教学指导下,古诗的形、声、情、色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才能有利于把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去感知美、品味美、体会美、感悟美,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诗的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徐国芹. 探索各种教学媒体和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3): 127-128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3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每个学段的小学生古诗词教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新课标在“读”和“背”中均强调了一个“诵”字,这既符合传统诗词的文体特征,也符合诗词的审美及教学特征。因此,如何在“诵”字上下功夫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何为诵?对其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同“吟”、同“咏”,“就是拉长了声音像唱歌似的读”;一种认为同“吟”、同“咏”有区别,“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侧重强调语言本身的节奏,而非音乐的节奏。其实,“吟”、“咏”、“诵”的内涵早就混同合一,之间难以区分明确的界限,当前,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的探索恰恰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这里用“吟诵”一词代替“诵”的称名。用吟诵的方式学习诗歌是先秦以来就建立起来的最基本的方式,其优越性、实效性早被证明,现在强调这种方式不过是对传统的回归。

其实,很多作品可以配乐吟唱,可以拉长声调吟诵,这些不仅仅本身是切入诗词情境的方式,也由于其形式活泼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

2诗与画──悟得其境

宋张舜民有诗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自古至今,便有诗画同源之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二者同体也。人们也常说“如诗如画”,由此可见,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经常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歌里的画,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诗歌里的诗,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里蕴含的情思韵致。诗画相融的境界即是所谓的意境。中国的优秀诗歌都是有意境的。而阅读、欣赏诗歌一个必要的也是一个很难的环节就是入画入境。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诗词多属于不必解作品,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作必要的字词疏通外,不必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旨意的挖掘上,而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入画入境。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就是一首将多幅富有动感的画面高度浓缩于46字之中的传世佳作。但它又只不过是等待读者激活的一串符号,在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从文字进入画境,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气韵生动的画面,显得尤为重要。窦桂梅老师执教该课时,她先引导学生想象茅檐、青草、小溪等单独的画面,然后又通过小溪这条线将“瓮媪”、“大儿”、“中儿”、“小儿”等多幅画组合成一幕有立体感的生活场景图,然后,她又引导学生想象画中人物的动作、神态……不知不觉中,孩子们脑海中的画面被激活了,变得有血有肉有生命了。

这就是诗中的画,它的意蕴无限,内涵无穷,它能将人带回到古代诗人的生活中,让读诗的人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诗激活画,让孩子们脑海中的意象立起来的过程,不就是学生读懂诗词的过程吗?

3诗与情──品得其意

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歌的目的即表情达意,情意统称为意蕴。意蕴中情是根本。因此读诗的最终旨归是入得其情、会得其意。

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老师可谓引导学生在诗画中品情会意的高手。例如: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这个“卧”。看图,小儿的“卧”是什么意思?

生:(七嘴八舌)趴、躺。

师:把“趴”“躺”送进诗句中,说说感受。

……

师:小儿的两个脚丫翘起来,想分开就分开,想合上就和上,想前后摆就前后摆……总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送他一个词!

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天真无邪。悠闲自得……

师:这是“卧”动态的时候,可“卧”还指“睡觉”或休息的时的安静,例如“卧佛”,多么安详宁静。那你再看小儿“卧”剥莲蓬的表情,再送小儿一个词!

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旁若无人……

……

老师从诗中的一个“卧”字入手,让学生反复咀嚼想象,不仅激活了孩子们脑海中关于小儿的那副画面,而且又透过画面十分自然的想到了使这幅画面有灵性的小儿身上流溢出来的那份悠闲自得,若无旁人之情。

同时,“醉”字也是窦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的一个诗眼。当学生明白了瓮媪为什么而醉,醉成什么样的时候,我们也醉了。诗人心中那丰富的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不就跃然纸上了吗?诗中有画,诗中有乐,画乐中渗融情意。从教学步骤看,似乎是诵韵在先、悟境其次、品意为终,实则不分先后,尤其入情品意贯串始终。

4诗与诗──联得其类

当我们立足教材和孩子们一起诵诗赏画品意之后,我们还得丰富拓展诗词的学习空间,以一诗为端绪,联类引带,诗外觅诗,以诗带诗,用诗比诗。使孩子们在老师的比较教学中学会举一反三,自读自悟。如:

同一词牌不同作者的对比,纳兰性德有《长相思》、白居易不是也有《长相思》吗?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4

从古至今,古诗词滋养了无数读书郎,对儿童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华,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故事的热情、学习诗人的遣词造句,同时要引导学生剖析其语言,品味古诗词,探索其真谛,汲取其营养,使学生在精神上充实和提升。现在我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古诗教学的看法。

1 古诗词教学要以读为本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在低年级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的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20遍,学生读的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的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该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 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

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香炉”就一语双关,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示山极高。“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我主要用以下几种赏析诗的语言: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3 换词对比,体会意境

在教《泊船瓜洲》这一首古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让学生当小诗人,把诗中的“绿”字换掉,用另一个字代替。当学生换上“到”、“过”、“入”、“满”等字后,再比较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用上“绿”字就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的写出来了。根据诗句想象意境。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飞泻而下是怎样一幅画面,再引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从而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境。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

4 指导吟诵,让学生表达美

学生喜欢古诗,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传统的古诗教学中,老师往往通过自己的范读指导学生朗读,但是,同样的一首古诗,有的教师能读出感情,引起学生共鸣,而有的教师平铺直叙,缺乏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范读教学不尽如人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录制好的由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朗读录音,效果会更好。由于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把握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古诗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握得非常到位。

5 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活动,多媒体教学平台,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方式,力求使活动活泼有趣。针对小学生思维模式和年龄特点:以眼、手、耳的活动为中心,言语、文字描述相辅相助。要尽可能利用他们的形象思维优势,通过观察、言语,描述等活泼生动、趣味性强的形式来表现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古诗《村居》时,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春游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天的景物,然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观察到的及我在多媒体上精心制作的课件记述春天的景色。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领导者,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学生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教师应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做到不但自己能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把握古诗词的情感,而且能在课堂上将自己所想到的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以便背诵、记忆。其次,由于语文是以文化为起点的学科,尤其是古诗词,其本身是一种优秀的古代文化,因此教师应不断增加文化知识的储备,深厚自身的文化底蕴。例如讲《清明》一诗时,教师应该首先介绍清明节的来历,以及清明时节人们的情感,以便于学生把握整首诗的情感,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本诗。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5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校的重视,而作为一门致力于提高学生素养的学科,语文也渐渐得到了重视。在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发现了许多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就有关古诗词教学难的现状。对于理解能力不足、生活经验也不丰富的小学生硭担学习这些表达较为委婉的诗词可能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古诗词,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探索,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的理解状况,一味要求死记硬背

仔细研究我们近些年来的教学就不难发现,多数课堂都多多少少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当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有类似情况。尤其是在古诗词的讲解过程中,许多教师不管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体会了诗词中的含义,只是一味地要求他们背诵,并能在考试中一字不差地默写下来。这样读书不求甚解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成绩,但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究竟能有多大助益?我们心里自然都清楚。在这样缺乏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强硬的记忆,只会让学生有暂时的记忆,对诗中各种美好的意象都完全没有体会,甚至可能会使他们产生厌烦的心理,更加不利于以后的学习。

2.忽视古诗词的意境分析,讲解只停留在表面

古诗词最美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上,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却默契地忽略掉了这一点。许多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都只是逐字或者逐句地将诗词拆开来解读,从而忽视了整首诗的意境美。比如,在讲《村居》一诗时,以往的老师只是按照课下的注解一点一点拆开来给同学们讲解,什么叫纸鸢,什么叫东风。这样枯燥的讲解不但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达不到教学目标,更是将诗歌中原有的意境打散,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观念没有任何帮助。

3.忽视学生的兴趣培养,教学方式较为枯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好奇心和求知欲都相对强烈的小学生来讲,培养他们的兴趣是提高他们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的最简单方式。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内容无非都是简单的词义讲解、单句含义、全诗的中心思想等几个方面,每节课都这样就略显枯燥,对于好动爱玩的小学生来说,这根本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激情。没有了兴趣,每一堂课上的讲解就都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没有观众,没有捧场,没有应有的回报。

二、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改进教学理念

要改变你做一件事的方法,首先要改正的就是你自己的观念。所以,要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首先就要改变我们以“应试”为主的传统观念。我们要明确,古诗词是蕴含了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瑰宝,其中的文化底蕴是难以估量的,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作考试的一项内容,更要把它当作一种传承和发扬。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单纯地强调,这首诗要考所以你们必须要背下来,这样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的社会。比如,在讲《石灰吟》的时候,我们就不要再告诉学生这首诗必考或者不考,而是耐心地讲解这首诗中蕴含的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坚持,告诉学生这才是他们真正要学习的东西。

2.丰富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注重的就是诗句的直观理解和表面意义,为此经常将一首诗拆开来分析。这样的讲解虽然是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那些较为晦涩的句子,但是整首诗的意境也随之被打散,所有的美感也都不见了。所以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多注意教学的内容,保证在让学生理解的前提上进行完整的意境赏析。再比如,在讲《元日》时,教师可以把诗中的意境细化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把这些传统的春节习俗和现在的春节联系起来,帮助他们体会诗中的情景:在一声声的爆竹声中,你们都长大了一岁,家里的大人们也都喝着新酒,初升的朝阳洒在每一户的窗上,家家都忙着把旧的桃符换下。这样的整体分析过后不妨再加上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者背景小知识,让学生能更形象的体会。

3.改善教学方式

传统的课堂总是避免不了一些枯燥,为了保证课堂的活力,教师可以在课上加入一些小游戏和活动。比如,在讲《清平乐・村居》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亲身体会生活中的乐趣。这样的教学过程将更加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课堂氛围的保持。

总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已经渐渐露出了弊端,所以我们必须要不断地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保证古诗词的教学效果。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6

3.文本鉴赏法吴永福

4.对高效率语文教学的再认识——走出追求高效课堂的误区马原

5.初探文本解读的层面阅读与鉴赏(教研) 穆春华

6.高效课堂,让学习变"苦"为"乐"陆云芳

7.浅谈如何创设和谐美的语文课堂环境沈红丽

8.让语文课堂开出更加灿烂的花朵高海云

9.精心导入引"生"入胜邢菊芳

10.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上的有效运用郭静

11.充分利用学校微机房,促进城郊学校语文教学公平吴银红

12.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吴玉霞

13.多元激励助学生后继学习陈高产

14.文言文教学应该用"两条腿"走路巫小才

15.换位体验激活思维——谈"换位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张欣

16.细品精读教散文成晓燕

17.提高初一学生阅读能力的初步尝试江秀川

18.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品味顾绍竹

19.指导课外阅读的几点体会许映琴

20.浅谈品读教学的艺术化董家峰

21.插上"声""情"之翅,飞向文学殿堂陆桂珍

22.巧用策略,从"阅"读到"悦"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小谈柴清川

23.有效课外阅读"四个一"韩莉梅

24.关系微妙,境界不同——解读《红楼梦·宝玉挨打》之二沈林昌

25.一腔碧血洒热土——有感于刘和珍君尹业强

26.浅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情感的表达孔娟

27.《景泰蓝的制作》个性解读宗茂

28.中学语文课本中古典诗歌的理趣季建飞

29.叶雁酒月:古代羁旅思乡诗的四大意象王新华

30.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王维山水诗的鉴赏陈晓英

31.乐观自信积极向上情感奔放——浅析杜甫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张晨

32.浅谈诗词中的美育袁贤河

33.春愁难释韶光易逝——李清照《如梦令》赏析牟新苹

34.对农村中学落实新课程改革措施的体会与思考翁淑芳

35.浅谈提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王雅敏

36.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王中跃

37.写出个性写活人物蒋志广

38.创设情境激趣作文何跃彪

39.阅读与鉴赏(教研) 让语文味重回语文课堂孙建春

40.初中口语交际教学实践点滴曾莉

41.让有效评价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王世琴

42.初中语文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初探徐玉珍

43.对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精神的几点思考夏小勤

44.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感想唐敏

45.创设高中语文氛围的小方法高曙燕

46.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这一科姚瑞萍

47.对比,初中小说教学的最佳切入角度之一陈燕

48."周记"在教学管理中的功用解玉玲

49.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激趣吴炳林

50.语文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冒小阳

51.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陈玉琴

52.准确定位要求教学说理性课文李寿芹

53.明概念,析语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王针桂

54.《三峡》之所写和作者之辨高叶辉

1.浅谈旅游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孙良同,倪素梅

2.超脱现实的高歌呐喊与回归生活的坦然苦笑——李白与苏轼豪放之区别李华香

3.谈联想想象在诗歌鉴赏中的运用顾世菊

4.浅议古典诗词赏鉴的方法——读《千秋一寸心》有感赵飞华

5.古诗词——情感教育之"源头活水"任健

6."可怜"一词在古诗文中的运用摭谈孔令旭

7.试谈古诗词中的"用典"张长友

8.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刘春燕

9.谈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刘曙光

10.学会咬文嚼字品读语言滋味伞海艳

11.关于如何构建高中语文理想课堂的几点思考汤洋

12.用音乐扮靓语文课堂——浅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丁秀娟

13.生态教学的点滴思考高曙燕

14.高效课堂:情感激荡的溪流胡美娟

15.论大众文化对乡村初中生文学阅读的冲击及对策蔡向红,龚郑勇

16.平行研究启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黄建玉

17.小说阅读教学的三个关键环节徐曼宇

18.学生阅读问题查因阅读与鉴赏(教研) 朱永道

19.中职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曹海娟

20.凸显主体放飞想象——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思维成晓燕

21.我的课堂谁做主——论阅读教学对话中话语权的迷失昝娟娟

22.小故事,大世界——浅谈低年级绘本阅读姜春霞

23."自主、合作、探究"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潘翠霞

24.文本分析法吴永福

25.薛宝钗性格浅谈周HttP://

26.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杨春魁

27.常读常新——魅力恒远的《朝花夕拾》陈云戈

28.《囚绿记》:哲理和爱国之情的交融曹刚

29.诗化的散文精美的语言——谈《听听那冷雨》的语言美陈海霞

30.用评价手段来引导学生作文生活化陈启友

31.用语文实践活动触动学生的写作情思李海林

32.作文的源头活水——练笔陈守龙

33.借鉴《背影》写感人文章杨振亚

34.在课文阅读中学习作文张开梅

35.我眼中的语文有效教学王斌

36.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印度洋上生死夜》教后感李玉兰

37.我们的思考:如何杜绝书写"龙飞凤舞"陈彩虹

38.语文课堂呼唤纯真颜娟

39.践行课改,增强职高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性黄春秀

40.小议语文课堂"热闹"中的寂静张丽敏

41.对《荷塘月色》中几处修改的教学设想张昌军

42.教师要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王祝映

43.为何宴游才"始得"彭宇松

44.让语文课堂更精彩——浅谈多媒体教学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张茹青

45.个性化作业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徐淑静

46.浅谈小学议论文写作教学康华

47.浅析苏北县城小语教学积弊与对策朱咸华

48.我的"策略"——《日月潭》案例反思孙亚英

49.多元评价精彩无限——谈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有效性穆惠

50.语文课堂教学的层次感——《范进中举》教学思考季旭君

1.姓名——理解人物卑微人生的切入点——鲁迅小说阅读例谈徐曼宇

2.浅谈朱自清散文叠字运用的艺术魅力董正锋

3.《归去来兮辞》中的隐士情怀李军梅

4.《台阶》:生命的诗意和生活的沉重彭明凯

5.悲天悯人的痛,锥心彻骨的恨——《哀江南》的情感赏析樊学英

6.从《阿Q正传》解读鲁迅的教育思想郑露露

7.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语文教育改革初探杨薇

8.以美去突越语文教材之爱情樊笼郑素萍

9.阅读与鉴赏(教研) 语文课,寻"美"之旅裴友军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7

引言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国古代诗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特别是在文学和艺术的花园,它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供我们学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因为古代语言是逐渐远离我们,加上古诗词大多是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充满了让人深思的字里行间的思考空间。因为它是让小学生难以理解的顾问,但是又散发出古代语言的魅力。为了指导小学生学习古代诗词,我们做出了以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一、学会知人论世

由于很多古诗词作品的作者都是具有丰富人生经历的大家,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和社会影响,旁征博引小学生身边能理解接触到的事例,加深小学生对作家的理解。例如李白,老师可以告诉李白是当时的大诗人,他诗词非常受到当时社会上的人推崇,就像现在流行的《爸爸去哪儿》的歌曲一样流行,大家都喜欢读。李白一生不喜欢做官,并且不畏权贵,批判当时腐败现象,给后人树立了一番正义的形象。同时,还可以讲到李白的很多趣事,李白还是一个习武者。这就要求小学教师掌握大量的古代诗词的知识储备。只有通过细致、认真的准备工作,为学生的独立阅读、自觉思考做好前期铺垫。

二、学会阅读,鼓励多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考虑到很多老师小时候读古诗也是经过一遍又一遍的阅读才搞懂了文章的内容,这种经验需要传承。因此,只有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阅读,学生才能真正体验诗歌的魅力、吸引力和诗人的气质。特别是经常读古诗的小学生,会发现他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会比读的比较少的小学生要强,并且接受新的古诗词的时间也更快一些。可见,积累对语文素养的影响。老师必须鼓励小学生多去阅读古诗词,提供他们的古诗词文化底蕴修养。

三、循序渐进地诗歌欣赏能力培养

小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恐惧,常常感到难以理解,不知道如何开始。因此,小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先安排比较简单易懂的古诗词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再循序渐进地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必须因人制宜,按照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去制定一个适合学生的欣赏能力培养教学计划。该计划要充分考虑到课程教学进度、学生理解程度进度,按照教学月、教学周、教学日设计学生的欣赏能力培养计划。

四、学会自主阅读

通过逐渐的主动学习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会找到学习古诗词的感觉,进而可以发展自主阅读。古典诗歌的阅读,教师要充分引导小学生学会自主阅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多问问老师、家长和同学,通过阅读能力发展去解决阅读发展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诗歌个性化解读,充分发挥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的作用,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中充分理解古诗词,学会自主阅读。

五、从教法上引导学生学好古典诗词

1)教学内容更新

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例如在教科文组织演讲中至少8次引用名言诗句,例如:

2)教学兴趣激发

小结

考虑到大部分小学生没有学习古诗词的基础,因此,老师需要攻克多个教学难点来弥补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理解能力有限的现实情况。通过总结现行的教育教学经验,我们语文教学课题组通过多年教学的摸索总结出以下四点经验:一、学会知人论世;二、学会阅读,鼓励多读;三、循序渐进地诗歌欣赏能力培养;四、鼓励以兴趣为导向,学会自主阅读;五、从教法上引导学生学好古典诗词。这五点教学体验如果能够与现实教学紧密结合,将会促进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功力方面的长进;同时,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之美,促进其文学底蕴修养。

参考文献:

[1] 骆玉明, 张培恒. 中国文学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2] 郑宝江. 浅吟轻唱古诗词[J]. 生命世界,2008, 09:44.

[3] 王先荣. 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阅读与写作, 2004, 09: 24-29.

[4] 佟立红. 激活语文课堂方法谈[J]. 文学教育, 2010, 06: 60.

[5] 苗灵芝. 浅谈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J]. 科学教育, 2010, 3(16): 3-4.

[6]牛建英.小学古诗词教学心得[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1):31-33.

[7]黎雪梅.小学古诗词的审美化教学[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1,(9):40-42.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8

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对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策略:

一、诵读,把握诗歌的韵律美

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中,很多都是千古绝唱,在这些诗句中,诗人讲究一个“炼”字,往往用词精妙。如果教学时能认真揣摩、品味,并引导学生加以赏析,就能使学生体味语言之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由于当今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古代语言接触得不多,他们对其中的一些词语觉得难以理解,对全诗内涵的把握不够。教师要善于捕捉关键字词,因为这些字词往往能画龙点睛,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表现全诗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着独特的作用。

刘禹锡的《望洞庭》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意味隽永。对诗的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中“和”的理解是个难点,怎么理解呢?在教学时,还得借助插图。图上画着月亮升起,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与天上的月亮正好相互辉映,远远望去,水色、月光融为一体,显得多么和谐。理解这个词后,再去读后面的诗句,就相对浅显易懂了。

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

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作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我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如教《游子吟》这首诗,有的学生想象的意境是儿子睡在床上,母亲在床边灯光下给儿子缝衣服;有的想象的意境是儿子在灯下看书,母亲在灯光前缝衣服;还有的人想象到意境则是儿子到临行时穿着衣服,母手拿针线在儿子身上缝补。如果每课都用出示画面的方式进行教学,那就肯定会影响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就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需依照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的原则,两个方面各取所长,以补其短,以此取得古诗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淡化诗意,渲染意境,体会诗情画意

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然而,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要让学生领略到诗歌中那妙不可言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

如教学《登鹳雀楼》,出示画面,有太阳、群山、黄河、鹳雀楼等,师问:“同学们看,这就是诗人王之涣在一个傍晚登上鹳雀楼所见的情景。大家看都有什么景物呢?”同学们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诗人王之涣,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会怎么描述它呢?”老师引导学生去描述当时的情境:登上鹳雀楼向远处望去,只见一轮落日正在渐渐地向绵延的群山中缓缓下沉,慢慢地消失了,只看见黄河的水,汹涌澎湃,滚滚向前,朝着大海的方向奔流而去。多么壮美的景象啊!我好像听到了黄河水奔腾咆哮的声音,同学们听到了没有?”(这样做,情景更加逼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看到这里,我们还能看到什么?”“什么也看不到了。”“想不想看得更远一点呢?”“想!”“那怎么办?”“再登上一层楼。”“对!”“再往高处走,我们登高后看到的景色会是怎么样呢?”“更美。”“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h。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这句话,因为它不仅仅是指看景,同学们想想,还指什么?”这样的讲解,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诗意,掌握了诗词中应该掌握的字、词、句,而且,还使学生感受了诗词的意境美,另外,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创设情景,轻松入诗境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很快进入诗境。又如我教《鹅》这首诗,它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上课初始放映多媒体课件,画面上:池水清清,杨柳依依,几只毛色雪白、红掌、长颈的大白鹅欢快的游来游去,不时对天“嘎嘎”欢叫,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才有利于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品味生活情趣。

参考文献:

[1]吴月圆.“唐宋词”教学的“已然”“实然”与“应然”――例谈“学为中心”背景下的“唐宋词”教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2)

[2]徐毅.小学古诗词“五步教学法”探究[J].学周刊.2016(08)

[3]常兰香.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6(05)

[4]余映潮.余映潮教语文(小学卷)[J].语文建设.2016(04)

[5]李彩香,孙珍卿.走进“生活”――《清平乐・村居》课例分析[J].语文知识.2016(04)

[6]孙娟.浅谈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原则[J].语文知识.2016(04)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9

雾之美 张恨水

《海世间》 许地山

苍茫过后悟人生--巴金的《随想录》 袁一同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许文青

我想你们 董玉洁,鲍亚民

立正 许行,周国安

儿子睡中间 张卫民,周德富

请给我五分钟 朱成玉,苟大权

《我的母亲》和《我的父亲》比较阅读 老舍,罗兰,谢振信,谢军

爱 石怡

背叛者犹大

古文千年 叹为观止 --集名家大成的《古文观止》 元鹏之

海象--海底耕耘者 李文祺

畏影恶迹 庄周

认真读点书 陈原

绣口一开 余光中

励志小品二篇 宋瑞

新闻点击 果长亮

2003年中考新题亮点解析 周旺平

在比较中撷取 --谈谈怎样解答比较阅读题 李阳海

现代文比较阅读训练 王孔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 方铭

对比鲜明 显豁文旨 --《风筝》赏读 曹津源

《木兰诗》中的"虚数"和"虚位"

《卖油翁》的艺术特色

《驿路梨花》的遗憾 唐世明

让笔下的人物个性飞扬 汪明

我以我文鉴我心--谈怎样才能写好"我"这类作文 崔显升

成功在山后 福建考生

为自己点灯 刘晓辉

与人有关的称谓 黎土

素材卡片 潘洪刚

风吹过 张蓉

明天,今天, 昨天 颜廷

怎样对待挫折 闫玉龙

我家的那两口"人" 卜少华

紫色的祝福 许佳妮

云歌三部曲

亲情 高扬

那一段难忘的日子 巨龙娟

独坐夕阳 熊孟

友谊的自述 徐丹丹

卷子发下来后 周沫

我想有个幸福的家 佚名

感悟生命 刘杨

牢记母亲的希望 张金一

村里来了个"北京人" 李梅

大自然的精致 戴珺

悟 林佳颖

生命之爱 张利

校园的呼唤 梅先蓉

月中情思 李永霖

发现 袁丹萍

可怜天下父母心 赵健伯

死亡诗社 严靖

狼的故事 谢国平

与人有关的数字 凡江紫

"心"、"气"、"力"另解 凡若

中国古典文学十大悲喜剧 王玉

纪晓岚妙语戏和珅 许青华

郑板桥咏蟹斥知府 张国学

对联中的叠词例话 赵奎生

"相濡以沫" "劳燕分飞"专门形容夫妻吗? 盛丽平,仇桢

常见用词不当例析 杨帆

一种富有诗意的心灵对话--与初中生谈个性化阅读 常红艳

下棋 梁实秋

2003年5月12日-6月12日 梁捷,果长亮

借幻写真--《格列佛游记》导读 包丽丽

刀爱 乔叶

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 苏霍姆林斯基

好个"天凉好个秋"--读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罗小军

幽默小品

《岳飞》赏读训练 李秀莲

《冬天》阅读训练 谢振信

《山市》三辩 蒋兴超

《读书断想》阅读训练 王丰松

文言文阅读训练 孙民立

景物描写如何出彩--第一册第三单元景物描写艺术浅析 张国东

让景物接受主题的光照 曹津源

话题作文拟题技巧 段军彦

记叙文的几种写作模式 胡悦昌

要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马正友

成语中的哲学思想例析 白乐敏

《背影》创作动机探析 张俊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读朱自清散文《春》 段崇轩

《故乡》指瑕 郄中坚

谈《古代英雄的石像》的思想内涵--兼与赵刚先生商榷 吴晓泳

简约·空灵·旷达--《记承天寺夜游》三美

"属国"该作何解释 窦梅

考查写作能力的"轻骑兵" 严敬群

语言连贯题解题探究 王新祥

小议"除官" 李廷斌

哀溺者

潘多拉的盒子

古代寓言

"言在此意在彼"的句子浅析 朱占怡,代立强

巧妙应答 佚名

此"洋"非彼"洋"也 殷晓杰

鲁迅、老舍撰写的书刊广告 滕亚香,娄国忠

一副对联 六个典故 张国学

诗歌的"欧·亨利式结尾"艺术趣谈 祝令杰

与名人一起幽默 刘万春

此处"式微"为误用 王生兵,钟金全

"划"与"画" 宁金华

勇敢的心 刘国贞

卡萨布兰卡 李乾坤

相信自己 徐迟

你 闫素早

戏说"狗咬耗子" 曹云鹏

心灵里的那辆空缆车 吴明

小白鼠 王芳

题赵树理像 弓木

名师风采--马正友

深夜,那盏灯 付东流,李阳海

札记摘抄 阿·达尔切夫,田刚

板儿娘(节选) 郑万隆

《西游记》导读 冰火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 彳亍

大智无言 娇友田

伟大的人们 鲁先蚤,王淑英

楚人遗弓 吕不韦

弹钢琴 佚名,吴银春

寻找圣人 刘燕敏,张平

锁 李敏

时间(节选) 蒋子龙,崔虹

爱的阅读 徐慧芬,周鹊虹

双鱼座

母亲是一种岁月--献给5月8日母亲节 张建星,李微文

屈原之《楚辞》 法布强

卷心菜毛虫 法布尔

塞翁失马 刘安

手帕 秦敢

我的乳娘 爱新觉罗·溥仪

新闻点击(2003年3月-2004年4月) 果长亮

古诗词对比阅读训练 高月夏

写作之源--亲近生活 释放情感 白新绘

中考作文应试"七注重" 潘洪刚

坚守生命中纯洁的心灵空间--2004年中考话题作文训练 朱庆和

话题作文写作导引及文思点拨 袁韩

那一夜我没睡着 刘齐

把握今天 杨梅娟

那根橡皮筋 周颖

关于游戏的记忆 刘超

给和坤的一封信 庄红军

报到 孙威

日记 阳阳

想写出中国《哈利·波特》的阳阳 赵静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林静

两天和六年 李艳

校园组诗(四首) 苏庆华

倾听静夜 李长勇

飞来的春燕 马睿琦

生活需要微笑 王文娟

片段 侯聪

线--不限 代杨香惠

家 糜晓洁

心中的梨花 胡婉

美丽的谎言 张婧

风景这边独好 刘昭雪

无题(外一首) 王湾

由夕阳想到的 廖颖

一次成功的喜悦 丁敏

珍珠不懂鱼的泪 周程

这是我的悲哀 孙哲

回到现实中来吧 甘霖

幸福 江荷

诗 刘锋

加糖的咖啡

"酒中乾坤大"--简谈初中课本古诗文作者与酒 徐大学

"天涯海角"在哪儿? 冯守富

中国现代诗人的别称 桑进林

说"三"道"四" 华明

巧识成语中的别字 惠新猛

重视古典文献学习推进域外汉籍研究——访南京大学中文系张伯伟教授 桑哲

元人小令"俗"之美浅论 张明远

古籍毁损淆乱原因浅析 赵有福

袁中道诗学思想及其时代特征 邓新跃,易琳

苏轼的实用理性表现及溯源 王淑春

浅析韩愈的佛教观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 张勇

花雅合流,卓然一家——花雅之争中的清代戏曲家唐英 郑(韦华)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简论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及归隐原因 吕爱梅

师法前人,求新求变——浅谈黄庭坚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学习 袁立寰,张雪玲

露珠映旭见光辉——论张松在《三国演义》人物塑造及情节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陈丽媛

试论"教化为先"的文学传统观念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 杨力

清空隽永潇洒疏落——论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 戴光明

逝川·春水·意蕴悠微——试论"水"在宋词中的意蕴 李学宏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崔莺莺形象的再解读 赵彩娟

士魂与商才的融合——蒲松龄小说《黄英》的文化内涵 曹莹

《江南》"鱼"字义辨 陈柏华

重读经典——《项脊轩志》美感探因 王科

此恨绵绵无绝期——中国古代相思诗歌鉴赏 周大山

三个叛逆的女性——解读《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窦娥冤》 李桂林

语词的叠用,诗歌中靓丽的风景 李振才,曹余祥

谈《山居秋暝》的禅境禅趣 饶树金

浓墨重彩绘诗篇——浅谈古代诗词中的色彩美 李波

青红祭——浅谈李商隐的色彩世界 王冰鸿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浅谈李煜的故国情思 曹丽敏,杜振庭

探究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谢宜伶

朱自清早期散文艺术风格探微 沈建华

文艺要反映人生根本问题——浅论丰子恺的文艺观 向诤

五四乡土小说:中西强烈对比中的自我反省 李中华

《莎菲女士的日记》与"人的文学" 张凌

边城烟火色希腊人性美 朱刘霞

理想人生形式的诗意表现——沈从文小说《边城》探略 蒋芝芸

《雷雨》解读史(上)——政治和社会层面上的《雷雨》解读 刘建设

网络文学勘探——对安妮宝贝的一种解读 雷娟

细读经典《孔乙己》 王飞

东西与《反义词大楼》中的深层东西 车瑞

创作抒写自己的心——简论《复仇(其二)》对"耶稣受难"的改写 班业新

纤手绘图画,伤情忆美人——读林徽因的《钟绿》 阎开振

横看成岭侧成峰——对《错误》主旨的多层次解读 杨亚棉,李虎润

一曲"闺怨"唱古今 刘用奇

戏谑、幽默的语言与沉重、悲凉的故事——谈《青衣》的反讽艺术 刘新征

不老的情人——解读《心经》中的父亲形象 孙秋英

一脉相承的桃源情结——从《边城》到《受戒》 刘秀凤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 比较赏析 吴名赓

谈《祝福》中祥林嫂的"手" 杨秀江

郭沫若众多笔名的来历与含义 莫娟娟,傅嘉明

反向承合逆差呈美——重读《一代人》有感 刘俊国

《大海哪,大海》中的"双性同体"写作策略 孟智慧

沉重的记忆——记忆理论视野中的托尼·莫里森小说解读 王敏

莫里森《宠儿》中塞丝的悲剧性命运分析 牛磊磊,万佳

沙恭达罗的悲与歌——析迦梨陀娑剧本《沙恭达罗》 黄高峰

生存的尴尬 张勇

徘徊在你的身影里——对勃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之六的解读 滕斌

浅析简·爱与林黛玉的性格与爱情 董玉芝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爱情悲剧的美学意义 骆礼鹏,佟云

一只鸟笼在寻找一只鸟——谈别里科夫婚姻事件中的隐性亮点 沈良捍

超越后到哪里去——读《恋爱中的女人》想到的 任丽

浅论中国古代自然成文的文艺美学思想 何崇见

"隐秀"对古典诗词理论发展的影响 刘新林

论魏晋文论重悲怨的审美倾向 孙德彪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之三层次论 苏小芸,周一飞

论文艺与社会之间的重要中介——社会心理 戴婷

文字中的一叶醉舟——罗兰·巴特印象 蒋朝群,欧阳兴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10

腹有诗书气乃华——谈如何激发并培养高中生的阅读能力

多媒体辅助诗词教学的探讨

比较教学法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中的运用

展开双翼才能腾飞——浅谈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课堂中给学生多一点赏识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试论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与反思——杜郎口教学模式探索

浅谈初中古代诗词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

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的设计运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浅谈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如何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怎样使学生爱好写作

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

白裤瑶服饰文化刻录的上古文明

马洒侬人古乐的传承与发展探析

论闽粤地区的花园神话

壮语地名的命名特点及文化内涵——以广西马山县金钗镇为例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行政区划调整研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与生态整合发展研究

基于网络治理理论的区域公共管理主体间合作关系构建——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石——诚信教育

90后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及其对策探究——以南宁市某中学学生为例

大学生抗挫折现状及干预后效果评价调查研究

大学生消费伦理失范现象分析及对策

高师生在教育科研中利用数字资源的问题探析

体验的阐释与二度阐释——“文艺心理学”课程之纲

《古文观止》对语文教材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本质辨析

以教育信息化建设刺激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

论宋代僧诗中的偈颂赞

大地之爱——广西当下诗歌创作的生态情怀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熙的绘画理论对杨万里自然山水诗的影响

红水河流域壮族蛙神崇拜的美学阐释

布洛陀信仰的社会功能探析

《诗经·陈风·宛丘》主旨辨正——兼及《诗经》主旨阐释的方法问题

对墨家“兼爱”概念的逻辑分析

略论余上沅、赵太侔和熊佛西“国剧”理念的差异——“国剧运动”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论广西贺州客家民歌的音乐特色

中国艺术对罗可可艺术的影响

铁凝农村题材小说研究综述

帝王与文学关系研究的新开拓——读龙文玲《汉武帝与西汉文学》

构建和完善广西终身教育体系的对策

广西新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努力管理学习策略的内涵及其培养

“概论课”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下的立体化与人性化教学模式研究

艺术化方式教育与知识构建问题

以学生学习为导向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探讨

新加坡的教师和教师教育状况

美、俄、日三国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11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字句押韵是古诗词最大的特点,每一句诗词都是以平仄作为基本韵律开始创作的,古人熟练地运用这两个韵律作出无数的华丽诗篇[1]。正因如此,每一首诗词才能读起来朗朗上口。其次,古诗词还有一大特点,便是简短而不失深刻寓意,每一句诗、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包含丰富的含义,所以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不仅要会读会写,还需要认真地理解其中的涵义,从而更好地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各种高尚情怀和美丽意境。然而,当今很多学校的老师淡化了培养学生理解诗句涵义的能力。虽然他们也会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关键词和句的涵义和蕴意,但是他们并没真正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古诗词,只是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而让学生将一些考试中比较常考的诗句和诗句意思,或者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心境和情怀等内容死记硬背下来。这并不是真正正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教学就应该不断地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然后改进问题,从而在实际意义上提高教学质量[2]。

1.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育方法的缺陷

目前,教育局对小学古诗词的学习要求并不像初、高中那么高,但是在对小学各校的教学质量评估方面,古诗词的考查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评估要求更多的是测试学生能否正确默写和背诵古诗词,所以教师为了应付这些评估考查,保证自己的教学质量,就采取应试教育的方法,课堂上只是简单地介绍诗词和诗人的背景,对于古诗词的翻译,也只是轻描淡写地翻译一遍,然后就是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背诵记忆所学内容,直到他们能够达到熟练默写出来为止。这样的教学过程,根本无法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很多学生可能只知其然,但并不知其所以然,这也辩证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感到乏味无趣,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学懂过古诗词[3]。

1.2教师自身素质对古诗词教学的影响

应试教育只是从某方面影响了古诗词的教学质量,老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诗词的教学质量。在一些小学,还存在一些自身教学素质不是很高的教师,他们对古诗词的把握并不全面系统,无法准确地讲解诗词本身的意境和情感,只能对诗词大意做浅表的解释和翻译,不能更深一步地对诗词做讲解,把握不到诗词更深层次的涵义和意境,所以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生硬,无法鉴赏诗词中美丽和深刻的画面,学生也因此比较缺乏综合学习能力。

2.教学目标的明确及改进

2.1教学观念的缺陷

对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培养,在当今教育界已经被渐渐淡化了,应试教育悄悄地成为教育方向的主宰者。目前,教学中出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很多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评估水平,开始对考试出题进行研究;研究出题者的出题规律;研究近几年出题的方向,通过对这些的研究,帮学生找到应付考试的最佳方法。这种现象也只是在中国内地才会出现,中国的教育慢慢演变成了纯粹的应试教育模式。教师不再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只是一味地灌输,强制学生学习。这样的教学观念已经深深影响了很多代人,正因为这样死板的教学方式,中国人才严重缺乏创新性,导致在创造和发明领域,我们更多地只能墨守成规、一板一眼,只知道参照国外模型进行改造。前几年一直流行这样的话:在所有国家中,中国的学生是最聪明的,但创新力是最低的。这都归咎于中国的教育观念、考试制度让老师和学生只关注自己的成绩是否优异,而忽视了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拿对古诗词的学习来说,老师只采取讲、记、背、写的教学原则,却忽略了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4]。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这种教学方式,多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2.2明确教学目标和改进教学观念

首先,如果有能力的学校,老师可以找一些音频和视频资源给学生播放,让学生对古诗词的意境有更直观的理解,这样就有助于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背诵[5]。其次,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应该多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注重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在最初的教学中,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对每一句诗句的意思做出翻译,让他们充分理解诗句的意思,再为他们讲解诗词中所蕴含的已经和所表达的情感[6]。当学生对古诗词有一定的积累以后,老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先翻译诗句,尽自己所能地理解自己能理解的诗词的内涵,哪怕是最表浅的层次也是一种很大的进步。然后老师针对学生们所理解的层次做进一步的补充和讲解,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能培养他们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能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更具创新性。

参考文献:

[1]张敏.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审美体验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3).

[2]江平,朱松生.小学语文教学论[M].上海:上海三联教材文库,2001.

[3]周一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M].宁波:浙江宁波出版社,2000.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12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社会人民群众生命体验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精湛的文字、深刻的意境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成果。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加入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目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对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所裨益。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 教学模式亟待改革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小学古诗词教学开展面临诸多阻碍。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着重点都主要集中于应试层面,由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模式上也是围绕考试展开,为了适应“应试教育”需求,教师在古诗词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关注介绍诗词作者和诗词大意以及诗词背诵与默写,而忽视了诗词鉴赏方面的内容。新课标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出新要求,更加注重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要求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语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未能对课改完全适应,在教学理论和方法上跟不上理念的更新,还是采用过去的“填鸭式”机械教学,不能实现课改教学目标,教学课堂死气沉沉。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适应新形势的现实要求,教学模式亟待改革。

(二)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自身文学功底有限,轻视古诗词教学。经大量调查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数量的语文教师在课程计划编排中都将现代文作为教学重点,对古诗词教学的态度则比较微妙,部分教师甚至对古诗词教学采取“忽略”态度,对古诗词相关文本的解读单纯停留于文字表面理解和作者简介上,而对古诗词鉴赏方面不予深入探讨。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不高,在课堂教学中只能简单地将诗词画面展现给学生,教学始终处于表面层次,无法深入把握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导致在教学中忽视了古诗词本身的逻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词本身的完整性和艺术性。

二、提高小学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教学模式

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教育教学设施也逐渐趋于完善,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电教设备的作用,结合古诗词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PPT、纪录片、动画、专题片、背景音乐等音像资料辅助教学,有效锻炼学生逻辑思维,通过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帮助学生更直接地理解诗词内容。小学生尚处于形象思维形成时期,古诗词通常文字简洁凝练、意境深远,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的运用,给学生带来更加生动直观的感官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力。新型的古诗词教学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起来轻松,教学效果显著。

(二)提高教师文学素养

教师文学素养博大精深,通过言传身教,学生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当代小学生聪明、好问,语文教师必须依赖渊博的的专业知识教育、说服学生,相反,小学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学素养,很难在教师岗位上立足。特别是在古诗词教学上,对语文教师人文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教师应定期参加培训进修,以不断提升自我文学素养,完善知识储备。只有具备渊博精深的文学素养,才能真正走进课本,充分挖掘教材中深藏的内涵,从而更深层次地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才能适应新课改的现实要求。

三、诗歌学习策略研究

(一)熟悉背景,理解诗意

古诗词一般篇幅较短,文字高度凝练,跳跃性较大,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如果教师能够在进入正式学习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知道诗人所处时代环境和创作时的心情,就能够在理解诗意、感受作者表达情感上事半功倍。

如在《送元二使安西》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为学生讲述诗人王维送别即将去往西北边疆友人的创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不仅蕴含有诗人与友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还包含着对友人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学生在感受诗词的过程中如身临其境,也体会到了离别的淡淡忧伤。

(二)发挥想象,感受情感

古诗词学习最需要的就是想象力。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正好符合诗歌学习的特点。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注重诗歌画面感的讲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内容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切身感受诗人感情,体会诗歌意境。

如诗歌《清平乐?村居》的学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词句大意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请同学们闭上双眼,听老师有感情地吟诵。在轻柔的背景音乐声中,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展开想象,完全沉醉到原词的意境之中。于是,教师提问:“来到村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岸上长满碧绿的青草,随风摇曳,还仿佛闻到了泥土的清香。”在课堂热烈的讨论中,教师逐步将学生引入到生活场景之中去想象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勾起了他们对词中所描述的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出的情感也真切而朴实。

(三)熟读成诵,其义自现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的就是反复诵读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理解课文之后反复诵读,理解其节奏韵律,有感情地背诵过程中对古诗词进行再学习、再创造,加强(理解和记忆,在诵读的抑扬顿挫中再度与诗人产生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其次,在韵角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培养,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学习如何创写诗词,因教学难度较大,可以采用因材施教策略,从小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利于学生今后向此方面的发展。

四、结束语

古诗词是我国劳动人民社会活动的精神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教育部门和教师在课堂课外教学引导中应注重古诗词教学的策略艺术,培养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