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2 09:28:04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篇1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接到上级通知后,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由宣传部、文明办、团县委、教育局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专题会议,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订了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专门的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文明办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实施工作,并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开展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各有关乡镇(管委会)、县直机关单位及中小学校也成立相应的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缅怀活动,并及时总结活动情况。

二、举行仪式,营造氛围

为了将“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活动落到实处,我县文明办组织全县的学生代表到梓潼宫孙守信烈士墓开展了“学习英烈事迹,传承革命精神”的学习实践活动,并举行了隆重的活动仪式,仪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领导宣传动员,又有小学生代表发言,还有敬献花圈等。同时组织县电视台做好“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活动的宣传报道,在清明节期间,及时反映各地开展“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活动的目的、意义,以及活动进展情况和社会各界的反响。各乡镇(管委会)、县直机关单位和学校积极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橱窗等宣传载体,进行广泛宣传,扩大社会的知晓面。活动期间,全县共悬挂横幅宣传标语100条,发放宣传资料4000份,植纪念树300棵,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掀起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活动的热潮。

三、突出主题,注重实效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篇2

2013年11月,视察山东济宁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济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推动儒学研究与传播寄予了殷切希望;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近年来,济宁市深入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立足济宁作为儒家文化发祥地独特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围绕“打造首善之区,教育先行”的工作目标,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工程。我们希望通过文化经典的熏陶和教育,促使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确立道德行为规范,提高文明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此来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大海航行靠舵手。”请问,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育局是如何进行顶层设计的?

郝民:在市委市政府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我局全面部署、稳步推进,以“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俗风情、科学技术”为重点进行多层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各县市区结合各自实际制订教学、活动计划,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纵向我们主要围绕“传承、挖掘、发展”这6个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精神。自2007年开始,我们首先从小课题入手,找准工作的突破口,提高针对性;然后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推进,有效拓展。横向我们主要围绕“机制建设、课堂教育、活动载体、校园文化”等方面全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市教育局成立了济宁市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起草了《济宁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指导纲要》,为全市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参考和指导。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加深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传统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弘扬中进一步整合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任何一项举措,落地是关键。也就是说,蓝图规划得再美好,须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方可实现。不知道贵市各学校都采取了哪些k法,来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郝民:在工作布局上,我们坚持做到“四个纳入”: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学科融合;将传统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环境育人;将文化素养纳入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和业务考核,提升教师能力;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育督导项目,确保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学科渗透,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学科课程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内容,挖掘传统文化因素,渗透中华文明美德,使学生感受、认同、接受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如: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时间的许可,适当拓展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导。

二是开设“传统文化”地方课程。按照山东省课程开设方案,在1―8年级按照每周1课时的要求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各学校也会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三是活动拓展。分学段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组织多种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团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霍家街小学以“经典文化塑造民族精神”为德育命题,开展系列的文化教育活动,让国学经典“诵进课堂”“书进课堂”“唱进课堂”“舞进课堂”。学校开展的“晨诵、午写、暮读”活动,已成为霍小国学经典教育的每日“文化三餐”。

四是环境熏陶。通过学校宣传栏、黑板报、校报校刊、校园网站等多种形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曲阜市形成了“校校孔子像、班班论语章、处处经典句、园园溢书香”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顶层设计的思想必须通过课程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熏陶。那么,在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济宁是如何将抽象的价值观念渗透到课程之中的?

郝民: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融入到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各学科课程中;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前备课、课中讲课、课后辅导、设置评价;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经典中萃取学习素材,达到“人人学经典,人人修美德”的效果。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国家课程整合。结合区域实际,我们重点探索了国家课程(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适度融合,在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实施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提高两者横纵两方面的融合度,增强课程的弹性。

地方课程渗透。我们还注重挖掘地方教育资源,加强课程建设。我局前后共编写了多本地方课程读本,如《传统文化》《济宁传统文化教育读本――走进孔孟系列丛书》《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读本》(共6本)等,供全市中小学生选用。

校本课程强化。为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推广优秀校本课程,我市各中小学校挖掘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2013年,我市开展了全市优秀校本课程评选活动,评选出儒家国学经典50余部。如曲阜的《走近孔子――家乡卷》、邹城的《走近孟子――故事卷》、嘉祥的《曾子小故事集锦》、泗水的《中华诗文经典诵读读本》、梁山的《水泊名声》等优秀作品,都充分体现了本地特色。

教育是无处不在的,单靠学校的力量,显然效果不能最大化。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合作,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叠加的影响。在济宁市,除了学校积极实施,家庭和社区是否也参与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来了呢?

郝民: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人的活动,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区的配合。若只有学校而]有家庭和社区,或只有家庭和社区而没有学校,都不能承担起培养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

我市充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的作用,利用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传统文化知识培训,开展家长与学生共读国学经典活动,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共同创设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如:和平街小学开展了“家长课堂”活动,开设了班级特色课程,融合了折纸、书法、象棋、中华诗词等多种特色,以班级为单位,每周一次,发挥家长的特长,打通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又一个渠道。

与社区合作方面,我们主要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等校外活动场所,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带领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从蓝图规划到落地实践,从课程整合到人才培养,从学校主导到各方合力,济宁市的传统文化教育工程能有序顺利地进行,一定有一些机制和措施来进行保障。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情况吗?

郝民:我们首先积极争取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充分发动社会热心人士进行捐资助学,落实资金,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其次是建立机制。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年度工作中来,分学段、分步骤、有针对性地逐步推进。引导学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安排上立足长远,不断完善,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

再次是优化师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在工作实施上,我们打破文化经典难学难懂的困境,强调传统文化融入师生日常生活中;打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就要配备专任教师的困境,倡导热爱国学的中小学教师人人可做国学导师,要求做到边学边教,以教促学;打破没有时间学习经典的困境,倡导“班前课后、晨诵暮读、午写路背”的学习模式;打破为考试而学的困境,树立以文化人、经典育人的学习理念。

具体来讲,我们组织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外出学习,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应用于我市的教学中。此外,我们还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培训、骨干教师专题研修、国学导师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建立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加强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能力。

最后是完善评价考核。我们把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考核之中,加强督导检查,以考核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程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还是一个长线工程。贵市在推进该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是否面临着一些挑战?又将如何解决呢?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篇3

关键词:

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优秀民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近年来非常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工作,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以期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然而就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现状来看,其同优秀民族文化的整合度较差,致使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不够全面,不利于大学生和谐价值观念的形成。以普洱市为例,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显著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使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得到弘扬和进一步发展。

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融入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1.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质量

就当前普洱市边疆地区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状况来看,整体教学质量相对良好,然而在良好的教育形势下也隐藏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注重边疆优秀民族文化的教育和推广。在当前社会中,各种思潮和文化相互掺杂,再加上一些国外文化的入侵,对普洱市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阻力,甚至导致大学生思想扭曲,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产生质疑,摒弃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这将会严重影响边疆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健康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改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质量,而对于普洱市大学生来说,中华传统文化如果能够同边疆地区的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融合起来,会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对学生正确思想理念的塑造大有裨益。①将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改善普洱市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质量,为边疆地区大学生三观的树立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大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将边疆民族文化精神发扬光大。

2.使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得到提升

根据国家党中央的会议决策,边疆民族地区要积极开展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不断推进我国文化建设进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保障。然而针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还要考虑到普洱市地区的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抛弃珍贵的边疆民族文化,否则会影响大学生正确文化观念的形成。从整体角度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涵盖了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下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普洱市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融入优秀民族文化能够使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得到大幅度提升。②大学生在充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优秀民族文化的精髓也体现出来,为不同文化的融合提供有利的条件,便于大学生将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并对民族文化进行创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贡献。

3.激发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我国是由不同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汇聚了多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文化的过程中,还需要不同民族共同努力。在对普洱市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合理地融入边疆优秀民族文化,这不仅能够体现出民族和谐的本质,而且还可以发挥促进民族团结的功效。③精神文化在提高民族团结性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经济手段、政策体制等方式存在本质的区别。精神文化能够从本质上拉近不同民族间的距离,消除不同民族间的歧视,从而正确地看待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差异。然而在普洱市大学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普遍将关注点放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上,对边疆民族地区优秀民族文化地宣传和推广力度欠缺,大学生在不了解边疆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很难融入到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中。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边疆优秀民族文化进行整合,能够激发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消除大学生内心的文化矛盾,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处理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高效地解决文化冲突问题,为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4.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

对普洱市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④但是仅仅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普洱市大学生来说远远不够,还需要将边疆地区的优秀民族文化融入到教育过程中,这样才能够完善和丰富传统文化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职责,努力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任务。普洱市大学生在认真学习边疆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以身作则,根据道德标准严格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效率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效果。在中华传统文化和边疆优秀传统文化的联合教育模式下,使普洱市大学生能够摒弃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坚守自身的道德品质,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普洱市大学生在深刻意识到边疆优秀民族文化的宝贵之处后,才会积极弘扬和发展边疆优秀民族文化,使边疆民族精神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二、边疆民族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边疆民族大学同汉族院校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普洱市高校在针对大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进行区别性的对待,对边疆地区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和研究,采取融合中华传统文化、边疆优秀民族的途径。在全新的、融合性的文化教育模式下,有目的、有目标的开展大学生文化教育工作,使普洱市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得到改善,培养出道德文化修养较高的人才。

1.基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大力开展优秀民族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各个民族均具有其特殊的民族文化,对于边疆民族地区来说,传统文化在割裂边疆民族文化后,并不是完整的整体。所以普洱市大学生一方面要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另一方面更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边疆地区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进行有机融合。⑤在尊重民族文化差异的前期下,肯定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借助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开展一系列融合性文化教育活动,以此来激发普洱市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并形成较强的民族凝聚力,提高普洱市高校文化教育工作的质量。普洱市大学生在认同中华民族文化与边疆优秀民族文化的不同后,会更加尊重和肯定边疆民族文化,端正自身的民族价值取向,更加主动地传承边疆优秀民族文化,这对边疆地区和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渠道的效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普洱市大学生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联合边疆优秀民族文化教育工作时,可以通过已经构成的文化教育渠道,逐步渗透边疆优秀民族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中,应从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状况出发,结合实际的社会热点话题,潜移默化地将边疆优秀民族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整合起来,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和边疆民族文化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和塑造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⑥此外,普洱市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中,要合理、恰当地穿插一些边疆地区民族文化,使二者有效地衔接起来。教师可以结合文化教学课程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手段和措施,便于普洱市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边疆民族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并将此作为思考和行为的准则,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水平,树立良好的民族使命感。

3.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实施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的融合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的融合教育工作也必然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和作用。高校网络普及程度逐渐提升,这就为传统文化和边疆民族文化的融合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普洱市高校可以为大学生构建一个开放性的文化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和全面化的传统文化融合边疆民族文化教育的知识信息。⑦考虑到普洱市大学生的特殊性,高校文化教育平台的打造要尽量迎合大学生的需求,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来开展文化思想教育工作,使边疆地区民族文化能够实现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教育质量和效率,激发大学生学习边疆民族文化的主观能动性。依靠优秀传统文化网站,普洱市大学生能够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深刻地理解边疆优秀民族文化所占的比重,体会优秀民族文化散发的魅力,进一步致力于创新传统文化与边疆民族文化融合网络教育模式,保护好边疆优秀民族文化,使大学生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断奋斗。

4.依托传统节日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的融合教育

普洱市大学生的生长环境导致其对边疆文化有着充分的了解,在把边疆地区优秀民族文化融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一定要利用好传统节日这一机会,有效地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普洱市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可以选取边疆地区的几个典型传统节日,以此为契机来分析节日中所体现的中华优秀文化,并向大学生普及边疆传统节日的发展、意义,让大学生更加尊重优秀民族文化。⑧还可以将汉族传统节日与边疆民族地区的节日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中华传统文化与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的相同点,研究节日寄托的思想和情怀,消除民族间的距离,提高大学生对边疆民族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经过不断发展和积累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而且还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在推进国家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同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融合。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进行融合,是当前时展的必然趋势,是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从传统文化教育渠道、先进网络文化教育技术、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和边疆民族地区传统节日等角度入手,让大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魅力,提高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边疆优秀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杨维杰 李昳华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

引文注释

①杨晓婉.普通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培养与教育机制研究——以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商,2015(07).

②卫军帅.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③于静,刘世强.活化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02).

④蔡英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⑤周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8).

⑥黄昕,姚婕.文化多元背景下构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体系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8).

⑦马菊霞.关于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0(34)丁群安.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篇4

0 引言

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人们也逐渐重视起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因此各高校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到文化发展与思政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深入钻研与探索,积极营造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文化环境,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文化自觉与含量,在实践教育中全面发掘学生的文化潜能,进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在开展教育工作的同时也使我国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弘扬。

1 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当前,在很多高校思政教育中,大部分教师到都忽视了其文化育人的功能,通常只是通过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以及一些简单的实践教学活动来培养和发学生的文化与道德素养。思政课与相应的教学活动虽然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但是由于其属于显性教育活动,因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文化具有感染性、渗透性和多样性等优势,可将原本枯燥、抽象的思政教育内容转化的更加形象化与艺术化,进而使大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快速、容易,也使学生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培养与发展,也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各高校思政教育者在实际教学中,应积极采用文化育人的措施,进而有效弥补传统显性教学方式的不足之处[1]。

二是,能够充分地满足建设文化强国的实际需要。文化发展视域下,强调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推动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能够为祖国建设与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科学人才,而针对现阶段社会发展现状正是需要这样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其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我国社会文化建设有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政教育文化育人过程中,在不断消费文化的前提下,也在积极的生产文化,在生产科学、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的创新文化,进而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

2 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措施

一是,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守。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促进全面团结一致的重要思想基础,而作为未来社会建设与党的接班人,大学生应将其作为重要的思想支柱,并一直坚守下去,进而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理念,这也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应始终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社会注意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利用相应的哲学、科学促进社会文化环境得到不断优化,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地分析和引导社会思潮,进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主义价值体系的地位得到有效巩固。同时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除了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弘扬、培育和凝练,还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理念与政治方向。

二是,创新、发掘我国大学优秀文化。大学在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发展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使传承、创新和发展文化的重要阵地,具有积极的教化作用,因此高校应积极构建思政教育文化高地,在不断消费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地生产文化,积极传承文化的同时还应该试着创造优秀文化。各高校只有不断引领与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才能够充分满足高校广大师生不同阶段对文化的实际需求。对大学文化的发掘、创新,主要可以从网络、制度、艺术和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还要充分重视起对大学精神的弘扬、培育和凝练[2]。

三是,加强对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在全球文化、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形态也不断以各类方式进行渗透于传播,并且对我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生活理念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文化自觉也逐渐成为了思政教育文化高地构建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想我国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弘扬,大学生思政教育应从我国传统文化出发,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外文化优劣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大学生文化创新思维与能力,进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多大学生的接受与认可,并积极的传承、弘扬,最终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四是,构建优化、净化的大学文化环境。对大学文化环境的优化与净化主要可以从方面入手,也就是文化软环境与硬环境,这两方面在发展中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中,教师应尽量做到统筹兼顾,全面优化。艺术馆。博物馆和图书馆等房屋建筑,以及一些自然和人文景观都属于学校的文化软硬环境。其布局与风格等方面都蕴含着相应的文化内涵,进而实现物质与精神有机融合的目的,也能够使硬环境在与人方面的积极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而学习、校风,以及舆论氛围与网络文化等方面作为大学生精神的重要载体都属于文化软环境[3]。其建设质量的高低对大学生教育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影响,因此为了不断提高其环境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应对大学生文化软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并不断增强宣传力度,进而使大学生能够拥有更多获取和创新大学文化的途径与平台,充分满足大学生成长不同阶段的精神文化需求。

3 结语

总之,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不论是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还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得到不断提升,使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过程中得到更全面培养与发展,进而为未来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和文化品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篇5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努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华文化的旗帜下。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善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

第一,认真挖掘和提炼祖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价值。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这无疑是民族文化的思想根基,也是今天弘扬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我们要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进行科学梳理,挖掘符合时展要求的内容,汲取合理思想内核,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当前,特别要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等,进行深入研究和阐发,并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我们强调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为了在历史的高起点上创造出符合当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而不是要回到过去、守旧复古,更不是像有人提出的用儒家思想来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

第二,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流传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也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说、传统艺术、民俗活动、节庆礼仪、民间工艺等。这些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好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继续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采取有力措施抢救濒危文物古迹,重视重要革命文物的收集和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制度,切实做好基本建设中抢救性文物保护和考古挖掘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定专门资助办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编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加强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少数民族史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继续实施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重点抓好中华古籍全书数字化、中华大典编纂出版等重大项目。

第三,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面向大众的宣传普及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作。要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包括编写通俗读物、拍摄电视专题片、在媒体上开设专栏专题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要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设置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奠活动,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充分发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使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渗透和融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推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在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和数字娱乐产品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高新技术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篇6

2、说好普通话,迈进新时代

3、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5、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扬爱国情

6、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7、推广普通话,共筑中国梦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篇7

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国家主席亲切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新华社北京2017年1月25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这是我国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可以说,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诗词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于2017年1月29日至2月7日期间连续在央视播出。最终,武亦姝获得冠军。这一节目的热播,激起了人民群众学习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热点解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

有利于净化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有利于陶冶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情操,做一个有品位的现代人;

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有利于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有利于传递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支撑。

三、良好的家风对人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良好的家风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良好的家风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良好的家风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就美好人生。

四、如何形成良好的家风?

①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和睦相处,建立团结、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②重视道德修养,追求积极向上、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家庭中的父母长辈要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影响教育未成年子女。③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举办《中国诗词大会》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和重要的精神支撑。

(2)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延续中华文明的必然选择,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支撑,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六、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对待优秀传统文化?

①保护本民族文化。②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③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④认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⑤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⑥结合时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中考典例】

1.(2016・山东烟台)“家风”是什么?有人说,“家风”是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有人说,“家风”是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有人说,“家风”是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倡导这样的“家风”有利于( )

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家庭和睦,下一代健康成长 ③全面汲取中华传统文化 ④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辨析题肢选项,依据教材知识,作出正确选择。倡导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家风,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家庭和睦、下一代健康成长,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①②④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③说法错误。故选B。

2.(2016・湖北黄冈)材料一 2015年10月19日,新华社全文播发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6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

(1)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答出四点)

材料二 2015年10月13日,第五届道德模范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什么?

材料三 2016年3月22日,在湖北罗田县城南新区中央街,一位捡破烂的老汉突然昏倒在地不省人事,路过此地在罗田县人民医院实习的黄冈职院在校女大学生余康颖见状后,连忙下车跪地给老人按压肺部,做人工呼吸,嘴对嘴吸痰40分钟进行施救,被评为“最美女孩”。

(3)余康颖的做法对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何启示?(回答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知识。第(1)问“怎样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的是“是什么”和“怎样做”,从这两个方面来回答即可。第(2)问要求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用娴募壑底荚颍回答时需要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第(3)问是启示型试题,可以从“怎样做”的角度来回答。

【参考答案】(1)①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本民族的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②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千万不能迷失自己。③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④宣传、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⑤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⑥结合时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2)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要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靠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等等。

【强化练习】

1.举办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属于社会主义( )

A.物质文明建设 B.精神文明建设

C.生态文明建设D.政治文明建设

2.2016年9月,含江南风韵、诗情画意的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惊艳全球”,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中国文化和为全球经济复苏与发展贡献智慧的“中国方案”,共同铭刻在世界记忆中。这表明( )

A.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B.所有的中华文化都值得世界继承和发扬

C.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决定性因素

D.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优于西方文化

3.武亦姝,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生,《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创造了《中国诗词大会》有史以来最高分。她庞大的诗词储备量、沉着冷静的心态让很多观众感到惊艳。更令人为之倾倒的是武亦姝在赛场上的从容自信,比如抢答时表现勇猛,用她的话说:“先抢下来再说,反正我都会的。”武亦姝从小喜爱读诗词,强烈的兴趣所致,也是她惊人诗词储备的必要条件。她坚持背古诗词,特别在学业繁重的时候还能如此。用她的话来说,“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就够了。”作为一名“学霸”,武亦姝令周围师生印象深刻的不仅是才华,更是其淡定的心态。电视里在播放她的节目,家人在看,她却不看,只管自己写作业,不是一般的淡定。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表现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捧。

(1)武亦姝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佩服?

(2)武亦姝的成功带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哪些有益的人生启迪?

参考答案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篇8

高职教育给人普遍的印象是较为重视技术、技能型的教育模式,因此总会给人一种错觉:高职思政教育并不重要。实际恰好相反,正因为高职教育体系里更倾向于技术、技能教学,因此,学生的思想及价值观念等问题就成为了短板。高职思政教育有效性的实现,能够最大限度地弥补技能教育模式在思想观念教育这部分的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传统文化中较为积极的、能够激发人奋发向上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是正能量传播的根基,是促进和谐社会进程的精华部分,具有多元统一、连续性等特点。

1、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只有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的历史渊源和基本走向,才能领会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行为准则,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增强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就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并始终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以此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性转变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的结合,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明确自己在新时期所处的位置,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目标,能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思想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巨大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也面临西方思潮的影响和多元文化的冲击。高职学生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很容易出现迷失自己、模糊信仰的情况;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大数据时代使得信息传播更为简单、快捷,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他们想知道的任何资讯和信息,由此,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纷杂的信息中迷失自己,容易受到拜金、享乐、实用等思想的侵蚀,从而出现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的现象,以及团结意识淡漠、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大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有着极大的关系,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为学生奠定文化自信心,并使学生能够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而不断努力。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政教育中应用的主要内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的结合,既是弘扬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途径。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来看,能够与高职思政教育结合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精神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开始面临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进步,使得许多西方思潮涌进新一代群体的视野中。处于青年阶段的高职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极易受到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诱导,进而造成难以挽回的品格缺憾。针对这一现状,只有让高职生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信仰,培养良好的意志力方能抵抗,才能经受住各种思想的考验。

2、崇高的追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的结合,除了对爱国精神这一支柱思潮进行充分利用外,还应将崇高的追求这一人生定位引入到思政教学中去,为学生增添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动力。高职教育的性质是职业教育,所以学生自进校起,基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可以寻找到方向。

3、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高职生成长过程中,总会面临各种烦恼和困扰。在面对压力和挑战的过程中,思想积极进取的学生凭借顽强乐观的态度会安然度过,但是内心脆弱的学生便始终走不出怪圈。因此,思政教师还应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纳入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一套自我防御机制,在遇事的时候能有自己的判断,遇到不好情绪时能够进行及时调整,而这一防御机制就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结合的有效措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的结合,是弘扬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现阶段高职思政教学质量及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可谓是一举两得。笔者将从高职思政教育的特点出发,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有效的结合办法提出具体建议。

1、充分利用故事教学法,培养学生爱国信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引导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精神潮流和支柱,将爱国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高职思政课程,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免疫力,在洪流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故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教学中的应用,首先需要对预习环节进行有效利用,做好准备,避免让学生接受起来感觉唐突。在利用预习环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将要开展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而且最好是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说起来大家都知道,但是如果要想更为立体地呈现和展示出来,故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其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明白一些优秀品质或是文化精神的重要性及价值。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因感觉新颖而兴致勃勃,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渗透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比如,在讲高教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文化这一节时,可以结合本校的所继承的船政文化来渗透,通过介绍船政学堂的先辈诸如,林则徐、左宗棠、沈葆桢等人在当时传统封建制度和封闭锁国思想禁锢下,砺志进取、改革创新、忠心报国的事迹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信仰。以故事为基础来凸显一些品质的价值,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一些优良品质的重要性并接受,付诸实践,这样的思想教育才有效。

2、对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有效利用

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的结合来说,要将精神力量注入到他们的思想里去,教会他们追求梦想,带领学生发现学习和工作的乐趣。因此,在课程教学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平台去搜集一些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或是某一思想相关的故事,越简单深刻越好;在选取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兼顾正反两面的材料,从两个方向进行文化趋势利与弊的分析,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明白形成和养成一些传统优秀品格或是思想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传统讲的方式外,最好还能对多媒体播放器进行充分利用,将相关案例或内容播放给学生看,加深学生的印象,丰富整个课堂教学的张力,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参与兴趣。

3、加强教学内容与专业的联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的结合,还应从学生的专业领域出发,从专业岗位或是渠道中提炼素材,拉近传统文化或是优秀品格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觉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切实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平凡的岗位、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等,都是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素材。只有将文化建立在实际之上,才会更具有说服力和号召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今后可能会从事的专业方向,挑选教学案例,以较为平常的工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引导学生用一种更为成熟的方式面对今后工作岗位中可能出现的挫折。

四、结束语

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来说,应始终遵循理论源于实践,实践需要检验的原则,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联系,充分利用故事教学法,从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熟悉度高的场景入手;对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有效利用,丰富整个课堂教学的张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参与兴趣以及感知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所在,提高高职思政教学质量和有效性的同时,帮助学生走上全面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篇9

河南地处中原,九州之中,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向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有22个王朝在此建都。孕育和创造了灿烂光辉的民族历史和文化 ,“知河南者知中国,得中原者得天下”,说河南是中华民族的缩影,河南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一点儿也不过分。

近年来,多次见到党报党刊上呼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感慨万分。但往往仅是吹风而已,见不到更多实质性的行动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又令人惋惜。一些本属于我们河南的文化却被别人“借”走,经过打造,成了人家的“固有文化”或品牌,一些我们河南也有的文化现象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重视而被不断遗失,这着实又让人心酸。“商山四皓”本在河南济源境内的商山居住,因避秦乱在王屋山下的“避秦沟”(又名“远尘沟”)隐居,由于史料记载的错误,被历史嫁接到陕西一带的商洛山,而陕西就此打造出了“四皓文化”。济源境内现存有绮里季墓、三皓墓和东园、绮里、三皓、商山、远尘沟等地名。又如 “仙女下凡,董永招亲”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体现了劳动人民心灵美好的寄托,触动了中国固有的孝文化根底,不断被演义传诵,山东、江苏、山西、湖北、安徽等地把它作为自己的区域文化加以打造利用。如安徽的黄梅戏曲《天仙配》、湖北打造的孝文化、山东申报该故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而河南济源的王屋山下同样流传着 “董永招亲”的美丽传说,故事发生在济源市西南的大峪镇槐姻村一带。相传仙女下凡,震怒天庭,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将仙女抓回,拆散了姻缘,气死了当年为媒的老槐树,当地群众为纪念汤帝的点化,取老槐树的躯干盖成了槐姻庙汤帝殿(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槐姻村也由此而来。目前还有董岭、仙口、槐姻等地名和董永墓、仙口寺、槐姻庙等文化遗存。

其实,河南的文化遗产被遗失或者被他人“借取”的还远不止这些,也就是说因文化“丢失”给我们河南人带来的悲哀还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不主张名人争夺战,从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言,好的文化得以弘扬,我们为之欣喜高兴,但就保护和发展区域文化而言,就不可为之而欢欣鼓舞了。那么怎样才能抢救、保护、传承、弘扬河南固有的地域文化,发展创造河南的未来文化呢?我想最根本的途径是群策群力,其基本办法有三: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03-03

保护与弘扬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6月1日文化部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要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要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载体是人,只有众多的人来共同参与学习、研究、推广,才能使文化得到承传与弘扬。而学校则是聚集的地方,是文化普及、推广、繁荣、发展的中心,是优秀文化的未来和希望。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应从校园文化建设抓起,突出优秀传统太极拳文化的学校教育保护与发展。其意义在于,第一,可以协调太极拳的保护与传播方式,对太极拳及太极文化进行科学、系统、规范的挖掘与整理,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良好的继承;第二,可以调动更多青少年参与到太极拳文化的承传过程中来,既实现了文化惠民,又促进了河北省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高了青少年的健康水平;第三,可以继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对提高我省、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河北邯郸作为杨、武式太极拳的中兴发祥地,更加注重太极拳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在邯郸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和各级学校的努力下,太极拳文化在邯郸中小学得到了广泛普及与推广。太极拳文化学校传播的举措使太极拳传承老龄化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太极拳文化的健身价值、艺术表演价值均得到了体现,在内容、形式、风格、特点等方面也较为统一和规范。但受到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升学等方面的局限,太极拳的文化价值、技击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尚有待开发,太极拳文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传承以及太极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强化。因此,学校太极拳文化发展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太极拳文化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保护与繁荣发展[1]。

要使太极拳、太极文化能更加深入地走进校园文化,让学生们真心喜欢太极拳,让优秀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保护与繁荣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宣传,激发兴趣

请民间大师到学校做现场表演,重点突出他的防身技击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太极拳的优秀影片;利用地域优势引领同学们到广府城太极圣地去参观学习;充分利用校园宣传场所进行太极文化宣传,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太极拳的魅力,并逐渐产生兴趣,让学生不自觉地喜欢上太极拳。

二、提高太极拳在中招考试中的比重

将太极拳考试成绩按中考体育成绩的一半记入中考总分。升学考试对教学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想让学校、家长、学生充分重视太极拳教学,把太极拳作为中招体育考试单列项目列入考试范围将是十分有效的方法,他所占的比重更是家长和师生所关注的焦点。

三、依据青少年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结合学校体育教育和青少年及儿童的生理发育、心理特征、兴趣导向等诸多内在因素,以杨、武式太极拳为基础,编写出统一的,适合各级学校、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学习的太极拳故事、太极拳基本功、太极拳基础套路、太极推手入门、太极拳初级教法等太极拳文化系列基础教材[2],为太极拳文化在中小学的普及奠定基础。

在教材编写上按学生年龄分为五个年龄段,即小学低年龄段(1~3年级)、小学高年龄段(4~6年级)、初中段、高中段、大学段;内容、练习方法等具体设定如下(见表1)。

四、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技术水平

依托邯郸学院、邯郸太极文化学院建立太极拳师资培训基地,聘请杨、武式太极拳大师、传人、专家等担任教练,对邯郸市所有担任或能担任体育课教学的教师和从教人员进行分期分批集中培训,培训周期为一个月,要严格考核制度,一期不合格的要进行多期培训,直至合格为止。首次培训可由政府或单位承担所需培训费用,二次培训的要自费参加,以确保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前期确保使全市中小学都能有一至两名教师得到先期培训,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通过轮流培训,最终使所有中小学太极拳任课教师都能得到规范培训,以确保师资的数量。同时,每年都要对这些经过培训的教师进行验收和再培训,以确保技术的规范和师资的质量。

太极拳教师除了进行业务培训外,还要定期举办太极拳技能比赛,太极拳技术水平、教学能力突出者,要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并给予年终评优优先权,从而提高太极拳教师学习太极拳、提高业务能力的积极性。

五、改进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攻防促兴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了动作的技击含义,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要推广太极拳就要从它的历史渊源抓起,从它的本质功能抓起,让太极拳真正地成为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健身项目[3]。

另外,在师资水平不够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聘请专家到校讲学等多种方法,以保证太极拳教学动作教学的规范性。

六、强化巡回督导

建议由市教育局组织成立“太极文化进校园”督导组,进行巡回督导;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高度重视,成立相应机构,制定有效措施,落实到人,广泛发动,大力推进活动的开展;督导小组将对督导结果进行及时通报;把太极拳督导结果和比赛成绩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条件之一。

从总体情况看,邯郸市委市政府、邯郸市教育局等主管部门对太极拳文化的普及推广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扶持,邯郸市(县、区)中小学太极拳文化的普及、推广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如能在学校太极文化发展中从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出发优化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师数量与水平,完善考试与奖励机制并且加大宣传力度,将对太极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繁荣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靳周祥.太极拳走入中小学课堂的必要性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8):99-100.

[2]李建设,李敬勇,牛秀荣.太极拳锻炼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43-44.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篇11

2月10日至11日,国家广电总局在北京召开全国影视创作座谈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在九次文代会、八次作代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达学长春、刘云山、刘延东同志对这次会议的重要批示,分析形势、总结经验,研究进一步推动影视创作繁荣的思路和措施。蔡赴朝同志在会上作主题发言和总结讲话,田进同志主持会议,张丕民、李伟同志出席会议。

蔡赴朝在主题发言中重点谈了五点意见:一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重点,进一步促进影视创作繁荣发展。提高质量、实现影视科学发展,是增强影视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根本要求,是我国影视繁荣兴旺的必由之路。要把更多注意力和资源聚焦到创作上,打一场质量攻坚战,用源源不断的优秀作品,实现影视剧发展方式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转变,形成持续健康、良性循环的影视科学发展新格局。二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己任,以提高原创能力为根本,打造更多现实主义影视精品。影视作品要想叫得响、立得住,必须在创作中铸思想内涵、丰富艺术表现、提升品格境界、引领价值追求。铸思想内涵,就要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丰富艺术表现,就要生动地唱响主旋律。提升品格境界,就要加强影视剧作的原创能力。引领价值追求,就要把现实题材作为影视创作的主攻方向。影视创作者要担负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教育人鼓舞人的历史责任,用更具吸引力的内容和更富有感染力的形式,传播先进的思想观念、弘扬积极的精神价值。三要以真实可信为生命,以导向正确为灵魂,发挥历史题材影视剧以史为鉴、传承文明的重要作用。要准确地把握历史题材,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在基本史实上力求准确、力求全面、力求客观。要正确地反映历史题材,把握好思想导向、价值导向和文化导向,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道德,激励中华儿女自尊、自信、自强。四要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以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为推动力,履行影视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要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影视评价体系,推动影视作品更好地面向市场、为人民服务。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影视批评工作,形成影视批评与影视创作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五要以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为目标,以加强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为影视剧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蔡赴朝在总结讲话中概括了会议形成的共识,强调繁荣影视创作,提高质量是关键、坚守立场是前提、深入生活是根本、促进发展是目的、良好环境是保障。蔡赴朝要求把这次会议的成果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着力在办实事、求实效、出成果上下功夫。一是各级广电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履行好抓影视创作生产的职责。二是要采取措施,促进优秀国产影视剧更好地占领市场、走进大众。三是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抓好迎接党的十献礼影视剧创作生产。蔡赴朝还就会议代表提出的比较集中的意见建议作了初步答复。

文艺局,各省(区、市)广电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电局,总局机关有关司局、直属有关单位,相关电影集团、影视制作机构负责人,电影电视剧编剧、导演、评论家代表等120余人参加了会议。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篇12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