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劳动教育活动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4 09:20:16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篇1

那么,劳动教育在家庭背景下应生成什么呢?我们要本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与立场,即通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各种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变式,我们就会发现在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其实就是培养孩子受用一生的劳动习惯。这些劳动习惯应该包括:高大上的劳动意识;历久弥新的劳动兴趣;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劳动中难能可贵的合作精神。前两者是构建孩子劳动习惯的前提与基础,后两者是家庭教育背景下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应然结果。

劳动教育在家庭背景下的生成应注意什么呢?

一是对孩子劳动意识的养成要及时、及早。现下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都比较金贵,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于是在家中凡事都被父母包揽,唯恐孩子在劳作中受伤害和受委屈,家长头脑中固有的“树大自然直”的思想就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被越来越放大。呈现在家庭情境中是不断上演的不让孩子在家庭中干活,孩子只管吃好、穿好、玩好就行的肥皂剧。岂不知家长的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让孩子干家务会使孩子缺少必要的最起码的初级劳动锻炼,天长日久就助长了娇气与颓废之气,固化、定型了懒惰的坏习惯,甚至影响到日后上学读书的行为习惯,以至于波及学校教师对孩子管理以及家长自身对孩子的教养。因此,针对家庭背景中劳动教育的这一现实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及早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索尼公司创始人、日本教育家深大曾说:“早期获得的信息会像血肉一样长在脑内,长期发挥作用。”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也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作过精辟的论述:“儿童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0~3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3年看作是人的一生。”

二是对孩子的劳动兴趣的养成要警钟长鸣,不可懈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尔基也重复过这句话。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也曾说:“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积极肯定的情绪。”基于此,这就警示我们父母在家庭背景下对孩子的劳动兴趣的养成金钟长鸣,不可懈怠。家长要懂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家庭教育的不同往往表现在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三个方面。因此,家庭中劳动兴趣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究其主要原因是家庭对孩子劳动兴趣的养成既无计划性也无组织性,是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在亲情感召下、在没有剧本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地演绎的。这种家庭劳动教育的环境极容易造成家长对孩子劳动兴趣养成上或掉以轻心,或放任自流,或野蛮生长。为此家长必须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兴趣;教育孩子对自己的劳动学会欣赏;发现劳动中蕴藏的一切机会,用激将法激活孩子沉睡已久的劳动欲望,盘活孩子的劳动冲动;创设情境,让孩子把家庭劳动的感受及时用有效地方式(如口头的、书面的、音像的、电子的等)表达出来;让孩子发现家庭劳动的特殊意义与价值。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篇2

落实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坚持教育政策的整体性,坚持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坚持教育途径的多样性。教育的整体性是指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是指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教育途径的多样性是指教育不能单靠课堂书本教学,还要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针对教育途径的多样性,同志曾深刻指出:“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接触社会实践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科学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系列的目标就必然需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但是,纵观职校现状:在当今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尤其是职校学生,他们聪明活泼,见多识广,但对社会缺乏本质的认识和真实的了解,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顽强进取的毅力;他们不愁吃穿,生活优裕,但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能力差。这些个上的缺失导致了社会实践教育难以顺利开展。究其个发展至此的原因,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学校本身存在的教育缺陷……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的根源,家庭教育走进误区,将直接影响社会实践教育的质量。

所谓社会实践是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为目标,以学习者的兴趣与关心等内部动机为基轴,在课题学习中不受学科分科的束缚,通过实地调查、亲身体验、信息技术应用等过程,综合地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开展活动。

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既包括:一、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二、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实效的有力保障。社会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到同一工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整体情况来看,农村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水平明显高于城市学生。这根源就在于农村、城市两种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同。城市的孩子,生活条件好,衣食无忧。家长以“包办代替”包揽孩子衣、食、住、行,怕孩子脏着、累着而不让他们沾家务劳动的边,所有的一切,家里人都会为他安排好,只希望孩子能读好书,但往往小皇帝、小公主们沉迷玩乐,不争气,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农村的孩子,家长从小就开始培养、教导他为家庭分担家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很多事情都是靠自己努力解决,因此他们的独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就保障了农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的基础。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青少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吃苦耐劳,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有克服困难的毅力。与此相反,中国的青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上不亚于西方,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却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家庭教育观念的不同。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孩子打扎坚实基础,培养孩子成为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锻炼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重要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学会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

观有很大不同。中国的家庭教育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期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

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创优的前提。事实证明,日本的孩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屡创佳绩,而中国的孩子却表现出独立生存能力差,面对困难无所适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两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日本孩子自我管理出色,拉练中集体动手准备野餐,有的孩子带病坚持拉练,个个都能吃苦耐劳,意志坚强。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平时吃苦锻炼的结果,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欧美等国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有人认为这是“残忍”的。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的前提,家庭教育做得好,社会实践教育必然屡创佳绩。

基于上述情况,家庭和学校应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工作,使两者能和谐发展呢?

一、家庭教育

(一)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现代中国人的劳动意识淡漠,劳动能力、自理能力差。生活中有许多本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被家长包办代替了,使得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应当具备的劳动能力减弱或丧失。这是因为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劳动是孩子应尽的义务,家庭是由家庭成员组成的,每个家庭成员在享有家庭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家庭责任,孩子即使年幼或者未成年,他也是家庭成员,他也应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因为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之一。从另一角度来说,劳动是儿童生活的基本权利,因为孩子在劳动中学到知识,获得乐趣,因此,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参加劳动的权利。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大有好处。

(二)注重与孩子的思想、情感交流,鼓励孩子参加实践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者,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经济上的联系,生活上的依赖,使孩子和家长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极易接受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家长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动员和引导,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态度,这是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父母与孩子互动的过程。孩子在参加社会实践之后,父母一定要倾听孩子的感受,与孩子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帮助孩子总结和提高。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要注意与孩子建立良性的积极的双向沟通关系,这样才能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教育活动能在父母、子女之间顺利进行。

二、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要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起主导作用,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中不是没有得到开展,而是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不广、影响不深的缺陷。这源于社会支持不够、学校改革力度不够、家庭渴求愿望不够。因此学校在办学思想上应重视社会实践,在活动组织上做到求实创新,做到排除万难,坚定信心,开拓新颖、简单可行的实践方式,才能争取到社会、家庭更多的信任,把培养学生的任务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二)充分发挥学校在指导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篇3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产生进行研究,可以为我们今天研究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家庭教育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一)家庭教育活动的产生

原始社会是人类的第一个社会形态,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原始人类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人们依血缘关系聚族而居,一起捕猎野兽、采集野果、抓鱼。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人们在劳动中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积累了生活经验。为了使人们的生活得以延续下去,使年轻人更好地进行生产劳动,大家庭里的年长者需要把生产生活经验传授给年幼者。

在原始大家庭里,出于生存的需要,年长者在劳动过程中,将劳动技能、生活经验等向年幼者传授,如此代代传递并不断改进,原始大家庭的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终身性,也正是这种教育活动使得人们得以生存并逐渐进步发展。

(二)家庭教育活动的发展

在前氏族社会,男女结成没有性别分工的原始群,成年男女都出去狩猎,老人与儿童则负责看管猎物及构建住所,由老年人指导儿童参加劳动的方法;在母系氏族社会,幼童都由母亲照管,大约到了8岁以后,男孩由男人指导其做男子应该做的事情,女孩则由女人指导练习女子应该做的事情;到了父系氏族时期,教育小孩的责任由大家庭成员共同承担,实际上就是一种“公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社会适应能力、劳动技能、身体锻炼、符号记事等,到原始社会末期则增加军事技能的教育。

父系氏族特别是原始社会末期的这种教育,实际上就是原始形态的家庭教育,是传统家庭教育的萌芽。“劳动即是学习,父母即是教师,猎场与牧地即是学校,教育与生活是一致的。”富有经验的长辈对晚辈进行生产方式、生活经验等内容的教育训导,受教育的儿童、青少年只能从长辈那里学习到生存技能,这几乎是纯粹的经验传授型的教育。

二.传统家庭教育的产生

(一)传统家庭教育的萌芽

专偶制家庭“是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交替的时期从对偶制家庭中产生的;它的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男人积累了更多属于自己的财产,专偶制家庭是建立在丈夫的统治之上的,从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开始,对子女的教育由父母亲自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就此产生。

在奴隶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原始社会的公有制被私有制所代替。战俘由原来被杀死的命运转为沦为奴隶,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以及大量的奴隶,剥削与被剥削阶级形成。就在这个时期,家庭教育逐渐从活动转向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教育,主要方式是长老训教,在春秋战国时期,家训还没有独立成文,多为后人追忆而成。商周时期文化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学在官府”,“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二)传统家庭教育的产生以及方式、内容

在奴隶社会,教育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随着奴隶社会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家庭教育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在奴隶主家庭中,专设师、傅、保来教育子女。奴隶社会的家庭教育既是为生产服务的,更是奴隶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启打破禅让制是宗法政治的开端,宗族的成员聚族而居,宗族内部有着共同的生活方式及文化传统。“宗族的家庭教育主要由宗子负责,教育内容包括生产、生活、军事、祭祀等方面,其中祭祀共同的祖先,是宗族大家庭的主要教育内容。”在夏商周时代,注重“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只有贵族子弟能够接受完整的“六艺”教育,贫民和手工艺者阶层只能接受“小艺”教育。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但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也是终身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也是终身教师。所以,孩子的教育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谆谆教诲我们:“教育儿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我们的儿童是我们国家末来的公民,也是世界的公民,他们将创造历史。我们的儿童是末来的父亲、母亲,他们也将要成为自己儿童的教育者。我们的儿童应当成长为优秀的公民,成长为贤良的父亲和母亲。但是,这还没有概括一切,我们的儿童又是我们晚年的希望。因此,正确的教育是我们幸福的晚年;不好的教育是我们将来的苦痛、辛酸,是我们对其他的人们和整个国家的罪过。”可见,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多么重要。

然而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过去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价值观正在遭到破坏,重智轻德逐渐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价值趋向,由此导致家庭也逐渐成为第二课堂,学校应试教育成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家里其他什么都别管。”这句话几乎成了很多家庭的通用语,也集中反映了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只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忽略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很多孩子在家里的普遍现象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小学阶段的孩子,每天整理床铺和书包,削铅笔,换本子,诸如此类的事情大都是父母包办。中学的孩子在家里一点家务活都不干。十六七岁的孩子不洗自己的衣服是正常的事;父母不在家,宁肯吃零食也不做饭的孩子大有人在,他们视父母为家庭为自己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事。家长对孩子唯一的要求是学习成绩。这种对孩子学习的苛刻和高要求与对孩子生活习惯培养的过分迁就形成了鲜明对比。家庭教育中这种价值观的扭曲,对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其可怕的后果是:孩子的责任感和劳动意识的丧失。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篇5

一、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1.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在生理需要方面的自我服务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中、大班的孩子在以上几个方面基本能独立完成。如,自己吃饭,中、大班分别有66%、75%的幼儿能独立完成;自己喝水,中、大班分别有65%、79%的幼儿能独立完成;独立上床睡觉方面,中、大班分别有41%、52%的幼儿能独立完成。而幼儿在生活方面处于低级水平,如收拾餐具方面,中、大班分别有37%、38%的幼儿能独立完成,大多数幼儿都不能独立完成。从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在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提高。

2.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途径

(1)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榜样。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带动并教育孩子。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件复杂的事情,家长应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与孩子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对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细节方面教育孩子,如自己穿衣、自己吃饭等。

(2)教师要学会增强幼儿自信心 。教师要组织幼儿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我服务竞赛活动,可以让会做的孩子去教不会做的孩子,孩子教孩子效果会更好,这样也会把不会做的孩子带动起来。幼儿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自我服务能力得到了培养,学会了一些简单的事情,继而他们的自信心会得到增强。

(3)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家长和老师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影响源,家长和老师的言行举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的行为举止,家长要促使幼儿巩固和发展在幼儿园获得的学习经验;同时,老师也要使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及时有效地应用。家长要和老师定期沟通,及时进行教育培养方面的计划调整。

二、幼儿参与家庭劳动

1.幼儿参与家庭劳动的现状

(1)幼儿方面。调查结果表明, 29%的幼儿会主动参与家庭劳动。例如,一些幼儿可以自己穿鞋,穿衣服,自己主动做一些简单的家务。60%的幼儿会在家长的协同下参与家庭劳动。例如, 一些幼儿跟随爸爸妈妈一起扫地、擦桌子及收拾餐具等。

(2)家长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2%的家长会对幼儿进行家庭劳动教育,会主动教幼儿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传授、亲身示范等手段对幼儿进行家庭劳动教育。有73.5%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在他们看来,幼儿参与家庭劳动不仅会给自己添麻烦,还具有危险性,甚至还有家长认为幼儿参与家庭劳动会弄脏衣服。

2.培养幼儿参与家庭劳动习惯的建议

(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劳动教育观念。调查结果显示,有的家长很少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甚至从不让孩子参与劳动。动手操作是孩子认识世界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孩子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体验愉快与成就感,从而逐步建立自信。

(2)家长要正确地运用教育方式方法。第一,家长要对幼儿的劳动行为进行及时的表扬。幼儿劳动的目的性不强,有时难免会对家务劳动产生厌烦情绪,不愿意参与家庭劳动。在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想尽一切可行且有效的办法来激发孩子参与家庭劳动的积极性。

第二,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幼儿经常有意无意地模仿成人的生活,通过模仿成人行为的方式来探索未知的世界。家长应该利用幼儿善于并喜欢模仿的本能,抓住示范的机会,当好幼儿的第一位老师。

家长应该充分重视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幼儿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篇6

【中图分类号】 G622

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孩子少,必然有更多的抚养和教育时间,家庭条件也相应宽裕。孩子的一些合理要求,如参观游览、购买玩具、图书等家长一般也会尽量满足,这就使得孩子们见多识广,智力发展较快,自尊心、自信心强。但由于他们是在“独生”的这一特定环境中成长的,因而也容易导致他们变得骄横、任性、孤僻、自私、独立自主能力差,不善于吃苦耐劳等,甚至发展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 给新时期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带来全新的挑战。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正确对待独生而导致过分溺爱

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家长们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连自理劳动也由家长包办。盛饭、穿衣、削铅笔、戴红领巾、洗手绢、袜子等等,都由家长代劳。久而久之,孩子把家长当成了拐棍,一步也离不开。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降低了这一代人的素质,孩子不仅不能成为强者,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窝囊废和寄生虫。结果就出现了《中国的“小皇帝”》里所描绘的,儿子在夏令营时住在学校里,父亲半夜爬到儿子床底下守着,怕儿子掉下床来。这种过度保护极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

(二)因是独生,家庭环境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

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其幼年期的心理发育,需要一定的条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幼年期的心理发育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孩子在其幼年期的心理正常发育,需要有与其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交流,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产生童心的共鸣,相互促进,保证身心的健全、健康发育。对此,国内外儿童心理学家都是共同肯定和强调的。因此,独生子女自幼缺少小伙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围和保护着,这样的生活环境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再则,儿童的独立性和独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训练和养成。而独生子女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过度保护之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择其佳、饭择其精的生活,样样都能顺利的得到满足,整日与各种高档玩具相伴,因而容易养成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自幼好逸恶劳、追求享受、不识五谷春秋等弱点和缺陷。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

(一)家长教育素质的欠佳是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

与非独生子女家庭不同,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不会受到兄弟姐妹的影响,他们接受家庭教育的主要对象就是家长。所以,家长教育素质的欠佳也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水准,乃至使家庭教育出现种种失误。

(二)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是家庭教育失误的根本原因。

独生子女的教育对大多数家长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独生子女家庭的特珠性势必增加了家庭教育失误的可能性。

(三)生活方式的改变 。

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竞争越来越激烈,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了。家庭成员往往是各忙各的;家长们为了生计,忙于充电、赚钱和工作;孩子们忙于学习和各种考试,使一些人的家庭观念淡漠了许多。家庭成员相互之间感情交流却越来越少,相互理解也更差。

三、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要把孩子看成是家庭中的一个普通成员。疼爱孩子并不完全是给孩子买好吃的、穿的、花多少钱,而是指在家长心目中孩子是在什么地位。如果把孩子放在所有家庭成员之上,家长的所作所为很可能都是骄惯,在这样的地位上,孩子必定产生特殊化的思想。家长要把孩子看成家庭中一个普通的成员,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知道他有责任、有义务为家庭、为他人做点事情,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二)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和选择。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孩子,固然给与他很高的教育投人和热情,也希望他有个好的未来,但是家长应该明确“儿童自然发展观”,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言:“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术划,毋宁展个性。”不能把成年人的意愿强加在儿童身上,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给孩子自。

(三)家长要把期望合理地传达给孩子。父母的期望只有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现在孩子都有自己的愿望,做家长的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天性、个性和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潜能开发和培养,注重方法的给予和能力的提高,不搞家长制教育。

(四)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有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意识。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特别是爸爸妈妈必须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素质去影响、熏陶和带动子女的进步与发展,在家里建设一种讲学习、求向上、助快乐、促幸福的文化氛围,从而训练、培养孩子具有高智商、高情商的品位,将来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直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学校与家庭要密切配合。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家长要和学校密切配合。

(六)建立民主的家庭。家庭中,个体间互相尊重,彼此平等,长辈给予晚辈理性的关爱,晚辈要给予长辈尊重和关心;小孩有自己独立自主的空间,遇事互相协商而不是由父母全权决定;孩子作为家庭的组成成员之一,与父母共同经营家庭,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篇7

很多家长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其实也是教育者的身份,多数家长都认为花钱让孩子上好的学校,教育是老师的事,是学校的事,自己的责任只需要让孩子,吃好,穿暖,物质上一切高标准,从不关心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变化,把自己的置身于孩子教育之外,扮演孩子教育的监督者和检查者。这种只重视学校教育,把所有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的观念,是对教育含义的片面理解,是主观的、不全面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家庭教育优良传统的国家,早有孔子就主张以家庭伦理为宗旨实施家庭教育,使之转化为社会公德。历史上各类蒙学教材,也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1]从很多成功家教范例看,无不都是坚持德育为本的。如:“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幼童,在家庭环境中营造尊老爱幼的家风,这是父母给孩子的第一堂课。要搞好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必须从重视家庭教育开始,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想要改变孩子,首先要还改变家长,通过班会,茶话会,家长访谈等形式与家长沟通,提高认识,使家庭教育这一短板得以弥补与学校教育共同进步。

二、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长的率先垂范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最早、最先接触的社会,父母的心理品质常常通过各种渠道、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教育子女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要率先垂范。古人云:“儿子不孝,孙子来报。”意识是说,做儿子的现在不孝敬老人,将来他的儿子也一定不会孝敬他,这种事在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家长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应以身作则、自我实践。如果家长自己艰苦朴素、尊老爱幼、和睦邻里、乐于助人,就会使孩子耳濡目染,其心灵不断体验着这些传统美德,久而久之,便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反之,如果家长自己言行不一、碌碌无为、目无尊长、见利忘义等,就难以使自己是言教有说服力,反而为孩子树立了坏的榜样。家长只有以自身模范的言行去教育孩子,才能激发起孩子对传统美德的美好情感,家长对其进行的传统美德教育也就能够化为孩子的美好道德[2]。

三、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

家庭教育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具有“随机性”。例如:在家务劳动时,或是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或是在走亲访友中、或是在游戏娱乐中,都是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大好时机。比如:儿童吃饭,碗里的饭往往吃不干净。这时应该及时抓住时机,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这首诗背给他听,教育孩子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加深他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劳动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很大作用。通过劳动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认识到劳动是光荣,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第一需要。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影响孩子最深,最先的是父母,孩子是模仿起步,孩子从出生就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这个成长经历父母要言传身教,一言一行为孩子塑造人格品质,有意识的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四、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

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往往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并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此,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相结合,使孩子喜闻乐见,乐于接受。比如:假期经常带孩子外出旅游,参观富含传统美德内容的名胜古迹;购买有关书籍和孩子一起看等等。教育的艺术不在于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在于给予激励、唤醒、鼓舞。家庭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能使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取得更大、更佳、更优的效果。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努力做好今天的家庭教育,使中华传统美德在孩子身上弘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黄可心,王圣祯.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3(21)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篇8

中图分类号:F2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107-04

自从1978年实施全面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以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历程,我国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下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历经传统社会、“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达到经济“起飞”阶段,目前,正在趋向技术成熟和高额大众消费的时代(赵伟,2007)。这表明中国社会经济正在迎来大众消费时代。但由于工资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导致我国国民财富的分配率(指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偏低①,造成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繁荣与社会不富裕并存的尴尬局面。作为强大拉动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难以启动,这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本文将对合理工资标准的形成理论进行初步探讨。

从形式上看,工资是劳动者付出劳动以后,以货币形式得到的劳动报酬。国际劳工组织《1949年保护工资条约》中对工资定义为“‘工资’一词系指不论名称或计算方式如何,由一位雇主对一位受雇者,为其已完成和将要完成的工作或已提供或将要提供的服务,可以货币结算并由共同协议或国家法律或条例予以确定而凭书面或口头雇用这一定义,一是明确合同支付的报酬或收入。”这一定义,一是确定了工资的支付者和工资的收入者。支付者为雇主,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雇主应统称为用人单位;工资收入者应统称为劳动者或工资劳动者。二是明确了支付工资多少的依据,应是劳动者“已完成和将要完成的工作或已提供或将要提供的服务”。三是明确了工资支付的方式,即不论名称或计算方式如何,均应以货币结算并支付报酬或收入。四是明确了工资支付的标准,即应依照由共同协议或国家法律或条例的规定以及书面或口头劳动合同的约定。马克思经济学则认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者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的价值取决于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家庭即赡养老人和养育后代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费用。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的高低取决于:“由自然的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首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和范围,工人的教育费,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的作用,劳动生产率,劳动的外延量和内含量。”(马克思,1867)即工资决定应当考虑: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和替代关系,劳动时间的长短和劳动强度的高低。我们把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工资称为工资率,用w来表示。

所谓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或最小限度,是劳动力的承担者即人,每天得不到就不能更新他的生命过程的那个商品量的价值,也就是维持身体所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马克思,1867)因此,最低工资应当由维持劳动者本人和家庭的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来决定。国际劳工组织制定《1970年确定最低工资公约》和《1970年确定最低工资建议书》中明确提出,在确定最低工资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工人及其家庭的需要;(2)社会总工资水;(3)生活费用及其变动情况;(4)社会保障津贴;(5)其他社会阶层的相应生活标准;(6)经济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经济发展需要、生产率水平、实现并保持高就业率的愿望等。我国《劳动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就业状况;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们把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最低工资称为最低工资率,用w来表示。

合理工资是指在市场出清的条件下家庭和企业都愿意接受的工资,是既能使家庭收入实现最大化又能保证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实现的均衡工资。因此,合理工资取决于家庭的劳动力供给行为及劳动者本人的劳动供给行为和企业的劳动需要行为。从此定义出发,我们认为所谓合理工资应当符合三个条件:符合家庭消费均衡、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均衡,市场出清。我们把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合理工资称为合理工资率,用w*来表示。

2.1家庭的劳动供给行为分析

家庭作为劳动的生产者和供给者,其生产和供给劳动的行为是通过家庭的消费活动和培养活动实现的。生产劳动的目标是通过将来劳动的销售以取得最大化的收入来满足家庭全体成员消费。家庭生产劳动的成本主要由劳动者从出生到成为合格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费、教育培养费等。家庭为实现收入的最大化目标时在劳动力的供给上面临如下选择:供给劳动力的质量,即供给智能劳动还是普通劳动;向谁供给劳动,追求较高的收入。设家庭供给劳动为L和L,分别代表智力劳动和普通劳动,劳动力人数为N,w,w分别表示两种劳动的工资率。由于劳动的生产成本由生活费和教育费组成。因此,家庭的目标函数可以表示:

max y=w•L+w•L(1)

S•T:L+L=N

根据收入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可得

dy=w+w=0

即:=-(2)

如果w≥w,家庭会投入更多的教育费,供给智力劳动力;反之,如果w≤w家庭会减少教育投入供给更多的劳动力。由于人力资本具有很大的岗位伸缩性,智能劳动者当然可以胜任普通劳动者所做的工作,但普通劳动者却鲜有胜任智能劳动岗位。因此,家庭在做出决策时往往不惜成本地对劳动进行人力资本投入。在w,w已定的情况下,家庭将根据劳动市场的情况决定供给L和L。在以后的分析中我们假定家庭供给的劳动是同质的劳动。至于智力劳动可以根据其人力资本的大小按一定比例还原为普通劳动。

2.2家庭理想工资的确定

2.2.1劳动力生产成本与最低工资率的确定

家庭作为生产劳动力要素的生产单位,跟一般企业一样,也要考虑劳动力的生产成本与收入的比较。劳动力的生产成本TC主要由劳动力要素的生活费和教育费构成及其机会成本构成。我们用C表示家庭生产劳动力要素的生活费,用BL表示劳动力要素的教育费。劳动者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都需要生活费,因此C就是由劳动者一生的生活费构成。我们可以将劳动者一生的时间分为从出生到就业前的成长期T,就业后到退休的工作期T,退休之后的养老期T;相应的各时期的平均每天的生活费用为AC、AC、AC。TC=365(T•AC+T•AC+T•AC)。劳动者在成长期中,其实家庭的选择不仅要付出生儿育女的费用而且还发生机会成本。这个机会成本可以用银行的存款利润加适当的通货膨胀来确定。因此,在成长期的生活费用总成本可由下式来确定:

TC=365×AC-1(3)

式中:TC为成长期的生活费用总成本;

AC为平均每天的生活费用;

r为机会成本因子,等于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加通货膨胀率。

T为成长期年限,根据劳动者的素质不同成长期也不同,简单劳动力的成长期为16年,大学本科平均为22年,硕士和博士分别为25年和28年。

成长期的生活费用总成本要在未来工作之后每年分摊。有点类似于我们将一笔款项按整存零取方式存入银行,因此可用整存零取的公式确定:

FC=(4)

式中:FC为工作期每年分摊的成长期成本;

T为工作期年限。

工作期的总成本按各期每年的实际发生额由下式确定:

TC=365•AC(1+p)(5)

养老期的生活费按下列公式确定:

TC=365•AC(1+p) (6)

式中:TC为养老期的生活费用总成本;

AC为平均每天的生活费用;

p通货膨胀率;

T为养老期年限,全国平均寿命减60(女性减55)。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劳动者每天的生活费成本为

AC=[FC+(TC+TC)÷T] ÷365(7)

教育费由成长期的教育费和工作期的教育费构成。

成长期的教育费(用TB表示)比较复杂,一般讲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支出较少,但到非义务教育阶段支出则逐年增加。一般讲从出生到入托前教育费少,从入托到6岁费用较高,从6―15岁费用较低,16―18岁是高中三年费用次高,而大学和研究生阶段费用达到最高。我们分别用B、B、B、B、B、B分别代表0-3,3-6,6-12,12-15,15-18,18-22(或者25、28)阶段的教育,则TB=B+B+B+B+B+B。成长期的教育费需要在工作期进行分摊,其分摊办法跟生活费的分摊办法相似。

FB=(8)

式中:FB为每年分摊的成长期教育费;

TB为成长期教育总费用。

工作期的教育费由日常岗位教训费和学习费构成,我们按平均每年给一个固定的教育培训费确定,设为B。

则劳动者每天的教育费成本为:

AB=[FB+B] ÷365

劳动者每天总成本TC=AC+AB

家庭作为劳动力要素的生产都也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设家庭的劳动收入等于W,由于L是w的函数,所以W=wL=wL(w)。家庭利润等于

π=W-TC=wL(w)-TC

家庭要求的工资率是大于至少等于劳动的成本。令π=0,于是

π=W-TC=wL(w)-TC=0

w=TC÷ L(w),这是家庭的最低工资要求。

2.2.2 家庭消费效用最大化与理想工资率和劳动供给量的确定

家庭生产劳动力的过程就是家庭的消费过程。家庭消费是十分复杂的,既包括物质的消费也包括精神的消费(我们可以把这种消费看做是家庭消费闲暇),家庭消费需求量取决于家庭的收入、家庭的成员数及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家庭消费行为的目标是家庭消费效用的最大化。设家庭消费效用为U,家庭消费商品和劳务的消费量为X;家庭消费闲暇的消费量为Al,是家庭供给的各个劳动力闲暇消费量l的总和。因此,家庭消费效用显然取决于:(1)家庭收入Y,收入越高消费水平超高,代表着家庭将获得更高的效用;而收入的高低又取决于家庭的劳动收入W和非劳动收入YR,我们假定非劳动收入为常数,因而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动收入,而劳动收入显然是工资率w和家庭就业人数N的函数。(2)家庭的人数,显然家庭人口越多,每位家庭劳动者需要的养育的人口越多则家庭消费水平越低。我们将家庭人口数A与家庭就业劳动人数N之比称为人均赡养系数,用Us表示。显然赡养系数高低与家庭消费效用的高低呈反比。(3)商品和劳务的价格p,显然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家庭消费效用水平与p呈反比关系。(4)Al的消费随着劳动供给的增加而减少,其关系为Al=Nl=N(24-L)或者NL==N(24-l)。为简便起见,我们假定家庭供给的劳动都具有同质性,于是我们可以构建家庭消费效用函数如下:

U=U(X,Al)(9)

x=x(p,Y)(10)

Y=f(w,N,Y)=NwL+Y

=Nw(24-l)+Y(11)

代(11)式入(10)式可得

X=X(Nw(24-l)+Y)(12)

U=U(X(Nw(24-l)+Y,p),Al)(13)

家庭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行为可以表述为:

maxU=U(X(Nw(24-l)+Y,p),Nl)s.t ww;pX=Nw(24-l)+Y(14)

根据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

=s.t ww;pX=Nw(24-l)+Y(15)

解(4)式得:l=24-w=Mu(16)

式中:Mu和Mu分别为商品和闲暇的边际效用。

这里的w就是家庭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理想工资率w。

企业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活动主体,在商品市场上卖出商品和劳务,而在要素市场上买入生产要素。企业的利润不但与要素投入量及其生产效率有关,而且与产品的销售价格和劳动的使用价格有关。对于竞争性企业来讲,他只是价格的接受者,价格是利润最大化问题的外生变量。根据效率工资理论,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依赖于工资,并随着工资的增加而增加,而且一开始有一个“收益递增”区域,即增加的生产率是递增的,其后进入“收益递减”区域,即增加的生产率是递减的。我们把劳动生产效率与工资的这种关系表达为效率函数(苗建军,1996):

λ=λ(w)(17)

假定企业只有一种劳动力投入,生产函数为Q=Q(E),这里E为有效劳动投入,若企业雇佣L个相同的工人,则E=λ(w)L。企业利润最大化问题就是在既定产量Q要求下如何确定劳动要素的有效投入量以使利润达到最大的问题。企业的目标是实际利润最大化,即

=pQ(λ(w)L)-wL

由一阶条件,易得:

=pλ′LQ′-L=0=pλQ′-w=0

由此,λ′(w)=pλ(w)Q′(λ(w)L)=w(18)

由(18)式中上式给出的解w称作愿意支付的效率工资w*,当工资为w*,每效率单位成本最小。由下式给出的解L=Q′(w/λ)/λ厂商的劳动力需求。

这一模型的经济学涵义是这样的:当工资低于w*时,若增加工资,厂商从工人的高生产效率中的获利将超过劳动力成本,但当工资高于w*时,若再增加工资,厂商从工人高生产效率中的获得将低于劳动力成本,因此,厂商恰好以效率工资的w*雇佣工人。

4.1产品市场出清条件下的合理工资率

社会总需求(用AD表示)则由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支出G和出口需求X两部分构成。用公式表示就是:AD=C+I+G+X。

消费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收入是主要因素,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即C=f(y)。理性的消费者根据一生的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的收入与消费相等。家庭的收入Y包括劳动收入Y和财产收入Y,劳动收入是工资率w的函数,消费者供给劳动的数量也取决于w,因此Y=w•L(w)。财产收入是利率r的函数。家庭总收入按照国家规定的所得税率t向政府纳税后即为可支配的收入。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a和储蓄倾向s,a+s=1。所以,家庭的消费函数是:

C=a(1-t)(Y+Y)

=a(1-t)(Y(r)+Y(w))

=a(1-t)(Y(r)+w•L(w))(19)

投资需求来自于储蓄S,是收入扣除税收和消费之后的余额,因此:

I=(1-t)Y-C=(1-a)(1-t)(Y(r)+w•L(w))

政府支出来源于居民缴纳的税金是所得税率t和收入的积,即G=t(Y(r)+w•L(w))。

社会总供给(用AS表示)由国内企业的总产出AQ和进口的产品构成,AS=AQ+M。总产出Q是要素投入量X的函数,因此,总供给函数为,AS=AQ(X)+M。企业投入要素的需求取决于要素的价格,要素需求量X是要素价格的函数。如果不考其他要素,而只考虑劳动要素的投入,则总供给函数为AS=AQ(L(w))+M。

我们定义一个超额需求函数E为:

E=AD-AS=C+I+G+X-[AQ(L(w))+M]

=[C+I+G-AQ(L(w)]+(X-M)

=[a(1-t)(Y(r)+w•L(w))+(1-a)(1-t)(Y(r)+w•L(w))

+t(Y(r)+w•L(w))-[AQ(L(w)]+(X-M)](20)

当E<0时,则供过于求;当E=0时,市场处于均衡;当E>0时,则供不应求。在市场出清时,E=0,因此:

E=[a(1-t)(Y(r)+w•L(w))+(1-a)(1-t)(Y(r)+w•L(w))+t(Y(r)+w•L(w))-AQ(L(w)]-(X-M)=0

整理得:

(1+2at)(Y(r)+w•L(w))-AQ(L(w)]-(X-M)=0

w=(21)

这就是说,从宏观的角度看,社会的合理工资率取决于社会供给市场的商品和劳务和总规模AQ、进出口差额、财产性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a与所得税率t。

4.2劳动市场出清条件的合理工资

在劳动市场上,企业固然有根据劳动者的努力程度确定工资的能力,但同时也要受到劳动者劳动供给和其他竞争者劳动雇佣行为的影响。因此,在劳动市场均衡的条件下应能确定出合理的工资水平。前面我们分析了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行为和企业的需求行为,在市场出清的条件下合理工资的确定将由下列方程组

L=pλ(w)Q′(λ(w)L)=ww=Muλ′(w)=L=L(22)

式中L、w分别为劳动的供给量和供给价格

L、w分别为劳动的需求量和需求价格

在市场出清的条件下劳动的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是一致的,这个价格应是合理工资w*;劳动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一致,这个量为均衡量L*。根据(28)式,则w*=pλ(w)Q′(λ(wL*)=Mu。

总之,合理工资率的形成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家庭的效用最大化行为、进出口差额、财产性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与政府个人所得税率等多种因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4,47.

[2]赵伟.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三个视点的判断[J].社会科学战线,2007,(5).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篇9

一、对目前学生劳动素质的反思

劳动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点,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逐步形成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珍惜劳动成果的品德。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建设的接班人。然而,纵观少年劳动素质和劳动习惯的现状,不得不令人担忧。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劳动,正在一片溺爱的氛围中被淡化。学生的劳动观念淡薄,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劳动教学不感兴趣。我曾经对六年级家处农村的学生作过调查发现,36名星期天与父母一道参加过力所能及的劳动仅有1名,自己洗衣服的7名,自己煮饭炒菜的4名,父母给零花钱的29名。更让人忧虑的是:花钱“代劳”的事在校园也悄然发生。如花两毛钱请人打扫教室,花一毛钱雇人做作业等等。从这些天之骄子、掌上明珠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现在少年儿童劳动素质的现状,不能不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

究其成因:一是家庭教育的误导。当前90%的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无论是男是女,皆为父母的心肝宝贝,捧在手里怕摔,含在口里怕化,风不能吹,雨不能淋,日不能晒。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唯一的任务是学习。只要孩子学习好,父母再苦再累也无所谓。这样的家庭教育,不仅化解了学校有限的劳动教育效果,而且使孩子的生活能力得不到锻炼,不知不觉铸就了怕苦怕累、不爱劳动的习惯。二是学校劳动教育也存在问题。绝大多数学校既没有劳动教育基地,而劳动课的教学又只限于纸上谈兵,甚至有些老师把劳动课置于冷落位置,让语文、数学占领了“市场”。一些劳动教学落实的班级,学生在校劳动表现不错,但回到家里又成了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小皇帝”、“小公主”,难怪有人说:“5+2=0”,就是说5天的教育加2天的星期天等于没有教育。

在西方国家,父母十分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他们尽量主孩子自己由发展,做自己欢喜做的事,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日本小学生定期举办“田间学校”、“孤岛学校”,让孩子从小就经风雨、见世面,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由此可见,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十分重视儿童劳动素质的培养。

二、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

1. 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劳动素质的培养。家庭教育是劳动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而家长观念的变革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孩子多数时间生活在家庭,家长劳动观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劳动素质的培养。困此,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素质,就历史地落在了家长的身上。目前,有些家庭条件不错,或父母都是双职工,或家处农村的家庭,有余钱剩米,或有大量的存款,用不着孩子劳动。但如果娇生惯养,孩子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躺在父辈的财富中享受荣华富贵,到时终会坐吃山空、使万贯家财烟消云散。古今中外,众多误入岐途的人,皆始于从小好逸恶劳。所以,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兴旺,每一位家长都必须重视对孩子劳动素质的培养。

2.家长要创设环境,注重对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18世纪欧洲最伟大的思想家卢梭说过:“在人们生活中最主要的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能有正常人的生活。”可见,父母要使孩子将来能够自己享有正常人应有的生活,在家庭中让孩子参加必要的劳动煅烧是必不可少的。懦勒·凡尔纳说:“从儿童时代就知道劳动是生活规律的人,从青年时代起就懂得粮食是用汗水换来的人,就能够做出业绩来。因为在必要的日子和必要的时刻,他就会有完成业绩的意志和作者功绩的力量。”不错,要使孩子将来能够有所作为,家长必须让孩子参加必要的家务劳动和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用劳动的汗水洗掉孩子身上的娇气和傲气,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幸福生活要告劳动创造,劳动永远是光荣的事。

3.学校要重视劳动课教学,让知识与能力并举。指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学校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高考的指挥棒,左右着学校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死读书、读死书、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模拟练习、地方资料、知识竞赛、作文训练、数学奥林匹克等等满天飞。小学为早晨8点以前早读,上午4节课,下午2节课或3节课,晚上为家庭作业,星期六为各科兴趣活动,星期天文化宫跳舞、弹琴、书画等等。请问,十岁左右的小孩哪有那么大的精力应对这么多繁琐的事情。“高分低能”、厌学弃学导致学生畸形发展,应当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篇10

在学校管理中,常常会听到不少家长、老师感叹现在的孩子懒得不像话,总是眼高手低,什么都不会干。下面一组现象更能说明这个问题。

现象一:在学校,一节中规中矩的体育课,常有人因为怕苦怕累,以种种理由逃避。久而久之,一旦强制上一节课,45分钟后总会有人脸色煞白,更有甚者晕倒和休克。这绝不是稀奇事。

现象二:学校只要搞一些大的值日或卫生整治活动,有人总会面对劳动感到头疼,更有人想出奇招,干脆花钱雇个同学去干。

现象三:家长让孩子出去办点事,或者在家干点家务,小嘴巴总会噘得老高,口里直说:“累死我啦!”

专家分析认为,家庭劳动启蒙教育的不足及扭曲是导致孩子懒惰习气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劳动启蒙教育不足的表现症状

1.有不少孩子由于不良的家庭习染,鄙视普通劳动者

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总用“现在你不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就去扫马路、掏大粪、当工人”之类的话教训孩子,于是,这些普通体力劳动就成了孩子心目中“下贱”的代名词,干这些活的人在他们心里缺乏了应有的地位,躲避、鄙视劳动成了一种必然。

2.有的父母无意间挫伤了孩子的劳动兴趣

当孩子对劳动表现出好奇和兴趣时,有的家长总认为“孩子太小,与劳动无关”,更有甚者对孩子说:“一边去,别给我帮倒忙,不用你插手!”也有一些家长,总认为孩子干不好,不如自己干,排斥孩子参与。这样,挫伤了孩子的劳动兴趣,让劳动慢慢远离了孩子。

3.有的家长把劳动当成了影响孩子学习的负担,怕一旦让孩子参与劳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其实学习要劳逸结合,适当的劳动是学习的调节和放松,也是孩子所学知识的运用和检验,同时也是对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炼。其实,学习并不是孩子的唯一任务,也不是成长、成才、成功的唯一条件。

4.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生活富裕了,没必要让孩子劳动”

有了劳动自己干,或者干脆花点钱雇人干。这种意识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的劳动体验,让孩子丧失了获得劳动技能、检验劳动技能、提高劳动技能的机会。这些年出现的大学生不会洗衣服、离开父母生活不能自理、孩子一升学父母必去当“搬运工”的现象,就是教训。

5.有的家长在管理孩子时把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一种手段

有的家长,孩子一旦犯错,就用劳动来惩罚,这使得孩子从小对劳动产生了不良的心理阴影,时间长了,即使家长有心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也很难调动起孩子的劳动热情。

鉴于此,我们学校、家庭都应重视这一问题,形成联动机制,应从培养孩子的全面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出发,积极引导。

二、正确树立家庭劳动启蒙教育观念

1.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一切。我们的历史与现实有着丰富博大的素材,足以让孩子感受劳动的无穷魅力。关键是家长要有正确的劳动观,才能引导、教育孩子放弃对劳动的鄙视和厌弃,从而正视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把劳动看做是创造现实与未来的力量源泉,看作是一种生命运动的艺术。生命离不开劳动,生活离不开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不仅是生存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劳动

劳动和学习是不矛盾的,二者相辅相成。况且孩子的劳动毕竟在量上和强度上都是极其有限的。劳动可以增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和丰富创新能力,学习可以促进劳动技能的改进和提高。同时,劳动有利于学习疲劳的缓解,有利于健康体魄的培养,可以为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学习强度很大,更需要适度的劳动活动调适孩子的学习生活。

3.劳动体验有利于良好品质的养成

无忧无虑的幸福环境,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通过必要的劳动体验和磨炼可以让他们体味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财富的创造凝聚着许多人的汗水。这样,就可以逐渐养成他们节约、朴素、勤快、吃苦的人格品质,对于全面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人格、意志品质大有益处。

4.劳动可以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

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人才竞争异常激烈,许多经济、教育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加强学生的生存教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适当施加劣性刺激,给以必要的挫折教育等作为培养现代人才的必要途径。我国有识之士不断呼吁加强学生的生存教育、挫折教育,不少学校也增加了以磨炼意志、培养坚强性格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学生在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过程中,培养了不怕吃苦、敢于挑战的品质,增长了解决问题、勇于创造的才干,提升了生活、生存的能力。

5.通过劳动可以增强创造的快乐

劳动者是快乐的,劳动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让孩子通过劳动可以让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社会,由技能的简单运用到创造提高,增长新才干,在创造中体味劳动的快乐、成功的快乐、收获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总之,现在的中小学生养尊处优,安逸的生活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住风吹日晒,更难抗御各种挫折和困难。为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应重视家庭在劳动启蒙教育中的优势,学校、社会互动,让他们更多地接受磨炼、挫折,树立健康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真正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篇11

一、开展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形成一个整体有效教育。

在这个整体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一致,使学生每时每刻都处于同一个要求之中,这有利于良好劳动行为习惯的形成,也就是说在整体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碰车”,如有“碰车”现象就会使教育效果相互抵消,如学生在校懂得了劳动最光荣,应该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劳的好习惯和自理能力,而,某些家长害怕累着自己的宝贝,凡事都代替包办,这样就出现了校内、校外表现不一致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劳动行为习惯的培养A。

影响学生成长的有学校、家庭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前二者是可控的,但社会这宏观的信息通道往往因其广泛、复杂、多变而难以控制,尽管这样我们还要去研究,力求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的过程中认识社会,在为社会服务培养锻炼自己,也就是还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并积极参与社会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

二、重视劳动课,上好劳动课。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篇12

2.德育内容太单调由于家长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培训,所以对于家庭德育处在“想当然”“我认为”的认知层次上。大部分家长在有了德育意识后,对于孩子的德育并没有具体、实在的东西,只不过一味要求孩子“学好人,做好人”,偶尔用简单的名人小故事来告诉孩子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在家庭教育中,公益心、孩子的爱国情感、公民意识、社会公德和中华传统美德等等,都是家庭德育的内容,但家长只强调德育的某一方面,不能使孩子发展成为一个德育健全的人。未成年人家庭德育问题探析高韵淇(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家庭德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直接、基础、深刻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家庭德育却存在重智育轻

3.德育方式不恰当现在很多家庭对孩子的德育主要在于说教,效果不佳,甚至引起孩子与家长的对立情绪。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生活在家庭溺爱的环境中,家庭德育已偏离正轨,剥夺了孩子独立发展的机会。家长对于传统教育故事,不能结合当代社会实际进行选择;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就是板着脸进行的教育,让孩子们难以接受;更有些家长的道德规范缺失,言行不一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四)校园德育和家庭德育脱节德育仅仅靠家庭教育是不行的,还是要与学校德育教育配合,两者共同对孩子的思想言行进行引导和管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学校的教育是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学校里,孩子们能按照老师教授的德育知识去做,一旦走出学校大门,就全部抛到脑后,恢复到自我状态。

二、家庭德育的对策

1.重智育更要重德育父母素质不断提高,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种早教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开发孩子智力、为孩子的将来插上翅膀、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已经深入民心。然而,在重视对孩子进行智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基本上每个家庭的教育都是从德育入手的,从孩子牙牙学语时,家长们就会教给孩子“你好”“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家长要告诉孩子尊老爱幼,懂得感恩。家长还需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给他们独立展示的机会,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担当、懂得包容。因此,家长要与时俱进,切实改变重智轻德的思想。

2.德育教育内容要丰富多彩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是未成年人的特点,家长要根据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充分利用身边各种资源,丰富家庭德育的内容,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德智健全的人。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和爱心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有爱心的孩子;通过家庭劳动、社会实践劳动等,帮助孩子理解劳动蕴含的意义,知道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从而磨炼孩子意志,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珍惜劳动成果。除此之外,还要开辟途径让孩子形成正直、勇敢、诚实、上进、有毅力等优良品格,让孩子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