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小课堂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6 09:01:54

科普知识小课堂

科普知识小课堂篇1

二、信访人在信访时应遵守哪些规定?

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不得有下列行为:非法聚集,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堵塞、阻断交通;携带危险物品、管制器具;侮辱、殴、威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或者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国家和公共安全的其他行为。

三、医疗纠纷该找谁反映?

老陈:同志,我爱人到医院做阐尾炎手术,因医生手术医疗事故鉴定;不当致残。你们信访部门不予受理,我该咋办?

工作人员:一是医患双方可以自行协商解决;二是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辖区医学会申请医疗事故鉴定;三是鉴定后仍存受在争议的,可以向当地基层人民

法院提出诉讼。

四、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找谁反映?

老陈:涉法涉诉案件到信访部门反映行不行?

老李:咱到上面反映一下看看。

老李:同志,我的孩子在放学途中,被同学段打致残。当事人已被抓多日,但法院迟迟没有判决结果,我想见上面领导反映情况,为我主持公道。

工作人员:您反映的问题因属涉法涉诉类信访问题,由司法机关按法律程序处理。

五、上访该找谁?

老陈:同志,上访该找谁?

工作人员:信访人可以到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信访工作机构或有关工作部门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

六、人多势众,问题好解决?

老陈:大伙儿的事,人人都要出力。上访机关每家每户都要去人。

老李:我们今天这么多人,都是来上访的。

你们来这么多人反映同一问题,领导重视程度和办理程序与来一人是一样的。

工作人员:《信访条例》规定:多人采用走访是来上访形式提出共同信访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能超过五人。

七、上访后,要等多久能解决问题?

老陈:我们反映的问题很急,十天内不解决,我们就去北京上访。

工作人员:老乡,你们不要着急,你们反映的问题符合我们受理的条件,我们将及时转交责任单位,他们将在15日内以书面形式告知你们,60日内办理,情况复杂的,最多可延期30日,并告知你们延期理由。

八、我对信访处理意见不服怎么办?

老陈:对政府的处理决定,我不服,咋办?

工作人员:信访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不服的,可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向原办理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本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申请复查。

九、不得非法聚集,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或者堵塞、阻断交通。

2018年,某村村民到政府上访。上访期间,部分村民围堵政府大门,扰乱机关正常办公秩序。公安机关以扰乱为依据,依法治安拘留2人,传唤教育6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500元以下罚款。

十、不得携带危险物品、管制器具进入接待场所

携带危险物品,爆炸品以及管制器具进入接待场所,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不够刑事处罚的,予以治安处罚;危害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

十一、不得侮辱、殴打、威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

2018年4月,某村160余名村民到政府上访。上访期间,少数人漫骂、殴打接待人员,社会影响恶劣。

公安机关依法传唤参与上访的19名骨干人员,其中治安拘留3人。

殴打,威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谁谤他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予以治安处罚。

十二、国家信访局进一步明确从2014年5月1日起不予(再)受理群众越级上访

越级上访是信访人跨越本级和上一级机关提出信访事项。国家信访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的办法》规定,从2014年5月1日起,信访部门将不予(再)接待越级走访,但通过网络、邮件等形式进行信访不受限制。

十三、不予受理与不再受理

工作人员:老陈,您还有什么问题?

老陈:同志,我还想问问你们不予受理的信访事项还有哪些?

不予受理

1、属于县级以上人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职权范围内的信访事项;

2、对跨越本级和上一级机关提出的信访事项,上级机关不予受理;

3、对已经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信访事项;

4、信访事项已经受理或者正在办理的;

5、对信访处理(复查)意见不服,未提出复查(复核)请求而到上级机关再次走访的;

科普知识小课堂篇2

一、相关定义

科普的英文是“popular science”,翻译过来就是大众科学或通俗科学。关于科普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定义。科普就是以社会和大众为对象,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为目的,以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为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传播科技的活动。

旅游科普活动与高职课堂教学都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载体,二者并不是孤立的关系,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旅游科普活动是依据高职学生发展阶段、心理特点而设计的旅游科普实践活动,与旅游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不论是在内容的深度,以及知识的广度包括活动形式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存在着不同。

二、旅游科普活动的特点

(1)科学性。旅游科普活动的科学性是旅游科普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实验等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不然就会误人子弟。所以,作为旅游科普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一定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的领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在保证了科普活动科学性之后,再加入其他元素才成为可能。只有传递正确的、科学的旅游知识,才能使学生构建起正确的旅游知识理论体系。(2)生活性。当今社会,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科技相连而科技发展的主要作用也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科学教育不能单单为了发展而发展,科学教育需要以生活为基础,偏离了生活实际也就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所以旅游科普活动也要与生活相结合才能比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学生的所有认知活动都与生活紧密相连,如果旅游科普活动与生活相脱节,则会造成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反作用。(3)趣味性。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等现象非常普遍,原因是很多学生觉得上课无趣、无聊、或者所学课程非自己的兴趣所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旅游科普活动的趣味性正好迎合了学生的趣味要求。为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设计旅游科普活动的时候要注意活动本身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受到旅游文化带给人类的乐趣和帮助。

三、旅游课堂中旅游科普活动的组织形式

科普知识小课堂篇3

应用效果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在校学生获得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最有效的学习渠道之一。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效果对高校人才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状况更多的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法为核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1]。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使得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单向活动,缺少学生的参与互动,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佳[2]。面对这样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增添课堂讨论环节无疑是有益的补充。课堂讨论是一种以学生自我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如果设计合理,运用有效,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我们尝试开展了以“外来种与生物入侵”“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与保护”一系列主题的课堂讨论,并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普通生物学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的必要性

普通生物学是一门通识性课程,其内容覆盖细胞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遗传学、生物进化、生态学等生命科学多个学科知识,其课程任务主要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全貌,获得普遍规律性的知识[4]。普通生物学属于广州医科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理论共设54 学时,教学过程中一直面临着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各教学内容中需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相对独立、前后衔接性不强,且不少知识点高中生物已有涉及等问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情况下,会出现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现象,虽然授课教师可以采用增加课堂提问等互动方式,但是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参与度仍有限,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课堂讨论是一种互动性较强的授课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并获取新的知识,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如何针对课型特点和教学内容,协调教与学的活动,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作用,就需要教师认真探索和思考。因此,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选取部分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堂讨论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合理设置课堂讨论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愿

讨论是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阐述自己个性化见解的一种形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普通生物学课程的通识性特征,使其内容覆盖生命科学的众多学科领域,但不是所有的授课内容都适合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课堂讨论题目的选择必须要符合三个要求。第一,课堂讨论的主题不宜过于理论化,必须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并突出实用性和启发性,选择贴近于生活实践的问题,这样才能迅速把学生吸引到讨论主题中去,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第二,课堂讨论的主题设置应当具有阶梯性。若选题过易而缺乏挑战性,则无法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若选题过难,则学生的储备知识不足以满足其讨论需求,亦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第三,能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结合授课内容,合理选择讨论主题,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愿,尽可能地让处于不同专业知识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

(二)合理配置讨论小组的成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小组讨论是最常见的课堂讨论形式,小组成员中每位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会存在普遍的差异。为了取得良好的讨论效果,教师应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基础,合理配置讨论小组的成员。我们在食品与质量安全专业开展的普通生物学的课堂讨论,就采取了小组讨论的形式,每小组成员约6 人。结合学生前期的课堂表现及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授课教师酌情进行分组,确保每小组各层次水平成员的配比大体保持一致。讨论小组形成后,小组成员自由选择授课教师提供的备选讨论主题之一,分工完成资料搜集、讨论主题框架的构架、演示文件的形成、小组代表(问题的主要阐述者)的选定等流程。通过这些流程的逐步实施,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思考、撰写、发言等能力提升的全过程。

(三)合理安排讨论实施的时间,保证讨论主题的深入

进行课堂小组讨论是一项比较耗时的课堂讨论形式,若授课教师怕耗时会影响教学进度而迫不及待地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便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那么也就失去了课堂讨论的意义。课堂讨论的有效开展,在于重视讨论的过程,应根据讨论小组的人员组成,留给各个层次的学生足够的准备和讨论时间,让学生逐步进入状态,充分调动思维,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在思维碰撞中获得真知。在现有的课程的理论教学计划中,安排运用于课堂讨论的教学学时非常有限,因此仅靠课堂时间完成讨论课的各环节是不可能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做法是,授课教师在讨论课正式实施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提前给学生布置讨论课的备选主题,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进行讨论主题的选定、小组成员的分工、课堂展示的准备等工作,以保证学生在课堂讨论课时是有备而来,确保课堂讨论的充分高效进行。

(四)重视课堂讨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堂讨论除了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愿,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讨论虽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但并不代表课堂讨论就只是简单的师生角色单纯互换为“学生讲、教师听”。授课教师除了是课堂讨论的参与者,更是课堂讨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各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展示、观点阐述和参与课堂讨论的小组成员发言的过程中,授课教师除了认真倾听和适时引导以防跑题之外,还应该保障学生在符合讨论主题范围内,拥有充足的自由探索与思维想象空间。对于各小组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而不能直接给出观点正确或观点错误的判断,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积极参与讨论。在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授课教师还应该认真倾听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包括展示的文本与主题是否相符、论证论据是否选取得当、语言表达是否流畅等方面,及时归纳总结相关规律,以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五)重视小组讨论后的课堂总结

在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以后,授课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对讨论和交流结果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和评价。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展的普通生物学课堂讨论过程中,会同时安排两位教师参与授课。小组讨论开展时,由授课的两位教师共同参与、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的进行,以及讨论结果的评价,最终形成课堂总结。此外,我们还可让学生进行小组的自评和各小组之间的互评,使各位参与讨论的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习方面的不足,并找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最后还要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三、课堂讨论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从本校2016 级至2018 级最近三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课堂反馈结果来看,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课堂讨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与讨论主题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各讨论小组的成员能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或通过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或组织完善演示文件,或撰写发言稿,团结一致,学习气氛不再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得以提高。从近两轮的课程考核和评教评学结果来看,学生对本课程教学的满意度高,考试成绩较为理想。同时,以“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为主题的课堂讨论也得到了学校督导组教师的好评,并认可授课教师能及时对每一讨论小组进行针对性点评的教学行为。

四、结语

在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同等重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除了学生的充分准备和积极参与,还离不开授课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在课堂讨论中既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避免学生无话可说,不参与讨论;又要及时点拨并引导回归话题的方向,避免讨论偏离原来的主题。同时还要把握好进度,预留出对讨论主题进行归纳总结和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补充的时间。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各小组成员间的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包容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巧艳,王继平,王红洁,高义民.课堂讨论与同伴学习在工程材料基础课程教学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7 (17 ):175.

科普知识小课堂篇4

随着课改的深入,现代学校教学模式已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化。尝试教学法属于“认知――发现”模式,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酝酿思考,到80年代正式启动教学实验,邱学华老师对“尝试教学”进行了长达五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从“学生能够在尝试中学习”到“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观点的提出,尝试教学从无到有,从实验到理论,在中小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九年级化学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教学内容及方式却多种多样,尤其是科普类课型,教师容易将其上成科普介绍,学生感觉无趣从而丧失学习兴趣。想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则必须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尝试法教学在数学领域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化学科普类教学中是否适用?本文就结合尝试法研究课《化学与材料》来探讨尝试教学法在初中化学科普性知识教学类型中的实效性。

一、公开课《化学与材料》的教学设计与过程

【课前预习】

【课堂教学】

1.交流课前预习

2.设计情境,学生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五项选择:

选择一: 碗的选择――瓷碗、不锈钢碗、塑料碗;选择二: 塑料袋的选择――聚乙烯材质、聚氯乙烯材质;选择三:桌脚垫的选择――纤维型、橡胶型、塑料型;选择四: 布料、被子的选择――羊毛、棉、纤维;选择五:洗涤剂的选择――普通洗衣粉、羊毛专用洗涤剂。

通过尝试分析,了解各大材料的优缺点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3.出示衣服的标牌,各种成分的出现引出复合材料,学生尝试分析复合材料出现的必要性。结合图片,发现生活中的各种复合材料。

二、公开课《化学与材料》教学后的实效性调查

1.学生方面:

(1)第二天课堂上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进行摸底:82%的学生完全掌握,16%的学生基本掌握,2%的学生略有遗忘。对各材料的区分和检验,掌握程度比另一个寻常教学班高出35个百分点。

(2)学生谈课堂的感觉:

学生甲:这课堂有意思,内容都来自生活,不枯燥。

学生乙:不错,没多花时间在死的知识上,大家分析得都很有劲。

2.同行的评价:很好,书本上一眼能找到看到的知识没花时间,课堂深刻地挖掘了化学内涵,有化学味,学生课堂表现也很精彩。

本节课实效性结论:省时、实用、高效,学生学习分析能力有所增长,学习兴趣加大,符合课改要求,达到了减负增效。

三、用尝试教学法开展科普类化学知识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反思

《化学与材料》的教学是成功的,我认为尝试教学法在这类课型中要成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利用生活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真正的学习应发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创设尝试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尝试情绪。

本课中就是利用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碗、塑料袋、桌脚垫、被子、洗涤剂等物质展开,让学生有亲切感、熟悉感,从而勇于分析、敢于交流。

2.储备基本知识,提供尝试条件。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足够的条件:(1)要让学生储备书本中浅显的知识,有知识可依;(2)课堂上要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束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索、讨论,有时间可用;(3)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讨论,如若出现阻碍、分析片面等情况,可适当做出引导。

课前预习很重要,要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学生在课前将浅显的知识掌握,才能在课堂利用这些知识进行探讨。

3.创立合作尝试小组,提供尝试分析氛围。 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相互学习、帮助。小组合作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同一现象,经过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学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平等关系以及学习时的合作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发展。

科普知识小课堂篇5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07-01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普及到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且创新丰富了教学模式,为各个学科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从当初的多媒体课件到现在的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等形式,不同的课堂形式有不同的特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班级之间的差异,现代信息技术为各种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提供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资源。中职教育在文化课上虽然与普通高等学校有一定差异,而且,语文学科无论是在中职还是在普通高中都是同等重要的一门学科,所学知识都是相似的。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绩效,我认为,应广泛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提高课堂的创新性,继而丰富课堂形式。

1.语文学科在施教之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前置评价

虽然语文学科是学生从小就接受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但是若从个人的语文能力方面来看,一个班级的整体语文水平差距不会很大,但是个人之间最高分与最低分可差出三四十分,语文能力较高的学生语文单科成绩能够达到130-135之间,由于大作文的原因,语文成绩一般没有超出140的,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的,也应该是一百分左右。中职学生统一学习的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然后其他的根据个人专业进行不同的学习。

中职学校毕业之后都是中专学历,但是中职学生也与普通高中学生一样具备考取大学的资格,这就决定了文化课的重要性。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差异一般在数学英语学科上体现得比较明显,那如果学生在数学、英语方面没有出色的成绩,语文是最能帮助学生赢得分数的学科了。现在很多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都已经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了,所以,中职的学业压力并不小于普通高中。

由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新课之前,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教授,尽量与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由于普通高中现在都是以高考作为最终目标,而中职学校不仅有文化课的压力,同时还有专业课。所以,在新授课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前置评估,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有所取舍的去进行授课,这样的目的主要是尽可能地让学生领会更多的知识,更有实效的接受知识,而不是学一些自己理解不了的知识,这样就相应地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前置评价简单来讲就是在讲课之前对学生进行知识性检测,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开展微课模式,增强独立自主性

微课是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堂形式创新的一种极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核心内容就是课堂教学视频,教师根据课堂内容主题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测试以及教学视频的录制。微课模式对于中职学生来讲再合适不过,微课本身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的特点,教师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便于学生接受,这与中职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与学习特点非常相符,而且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具体来讲,微课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时间较短,课堂大部分时间主要是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视频进行自主探究。微课相对来讲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但现在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职学校也具备一定的设备支持,所以,开展微课是非常现实且有效的教学手段。直白的讲,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学习的程度不能相提并论,但凡事都是辩证去看待的。中职学生因此有更多的机会去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教师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反复观看,有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单独与教师探讨交流,这些都是非常便利的,相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时间,普通高中的学生就比较紧张了没有这么多的时间进行微课学习。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中职学生偏重实践性学习,微课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意识,为学生的独立意识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3.翻转课堂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

语文学科包含的知识是没有办法限量的,语文知识博大精深,这就意味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语文学科是无止境的。从现实意义来讲,为了自己的将来能够取得更高的分数,上一所更好的大学,接受更高的教育,语文学科是最容易也是最有成效的一门学科。换种角度讲,中职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应的专业学习,进入大学,学生还可以深入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那样起点就会高于同级纯文化课的同学。所以,无论是从现实意义来讲还是从个人发展来讲,语文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文化课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学生的综合能力应体现在自主性上,学生不管是对文化课的学习还是对专业技能的培训都应该有极大的自主性。而翻转课堂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自主安排学习计划,翻转课堂与微课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在学生自主性的培训方面相对微课更有实效。翻转课堂的核心就是将课堂的主动权接近完全的交给学生,学生根据教学安排以及结合自身的学习特点,对语文学习进行安排。举例子来讲,语文中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都与学生自身的阅读水平有关,利用现代信息资源,更好的去搜集语文资料,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加强自主创新性。

4.根据已有的课堂模式自主设计课件

科普知识小课堂篇6

精心选择阅读素材

科学知识类阅读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选择并建立一批丰富的阅读素材库。而今,随着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学校都有着比较丰富的科学类藏书;在书店里,针对小学生的各类科普读物也是卷轶浩繁;网络上,各类科普资料更是无所不包。面对如此多的阅读素材,如何选择最切合小学生实际的、最被他们所接受的内容成为教师开展阅读指导的前提。

以课堂教材为中心 把《科学》教材同其它教材相比较,就会发现教材中有大量的图片、趣味性文字,可读性非常强,表面上看起来教材比较简单,但是在貌似简单的背后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小学生理解领悟能力较差,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科学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堂教材,引领学生阅读、讨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青岛版《科学》教材中,阅读材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知识补充型,如三年级下册《骨骼》中“怎样补钙才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中“避震小常识”等。二是课外拓展型,如五年级上册《地表的变化》中“京杭大运河”、六年级下册《开发新能源》中“可燃冰”等。三是思维启发型,如五年级上册《谁能传播声音》中“声音的波浪”、六年级下册《电脑与网络》中“因特网”等。对于这些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或课下自行阅读。

以课外阅读为延伸 在做好教材阅读的基础上,围绕课堂知识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阅读,不断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学习完青岛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密切联系的生物界》,让学生在课后阅读《澳大利亚为什么要进口屎壳郎》(选自《小学生无敌百科通》)和《钉在树上的茧,生与死的斗争》(选自“果壳网”)两篇科普短文。学习完四年级下册《热胀冷缩》,让学生阅读《生活中的智慧:热胀冷缩》(选自2006年4月24日《科技日报》)。通过课后阅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生活中存在的科学,实现了课堂和生活的紧密结合,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以相关书目为拓展 科学专职教师执教的平行班级较多,教师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的需求提供一份适合的书单。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科学》教材涉及的总体内容,按照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科学与社会发展、科学与技术等七个大类进行书目的精选。选书时,要遵循以下几点:一是图文并茂。书籍的视觉美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假若翻开书本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介绍,对于这些没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来说,顺利阅读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一定要挑选插图精心设计过的书籍。二是浅显易懂。小学生的背景知识较单薄,所以教师推荐读的书内容一定要符合所在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利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趣味性强。常见的一些百科全书式的科普读物,其实不怎么受学生的喜欢,因为缺少趣味性。近年来,以德国少年儿童百科知识丛书《什么是什么》为代表的一批国外优秀科普读物,以新颖活泼、好玩易懂的形式,带领小学生进入浩瀚的科学领域,畅游在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太空科学、气象学、古生物学等学科中,都深受学生的喜爱。

大力营造科学阅读氛围

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是小学生心智成长的重要特征,科学课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特征,以教学课堂为中心,大力营造科学阅读氛围,不断激发学生进行科学阅读的兴趣。

教师带头阅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故而有“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的说法。就科学阅读来讲,教师首先要成为科学阅读的忠实践行者,通过阅读尽快熟悉和掌握相关的科学故事、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科学事件等,并与教材知识融会贯通。然后,以科学课堂为载体,把科学故事、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科学事件等知识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也产生自觉阅读的需要。科学课教师要用自身渊博的知识来让学生佩服,并不断鼓励学生进行阅读。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慢慢培养学生的科学阅读习惯。

举办读书活动 以班级为基地,举办“科普图书漂流活动”。由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课外科普图书拿出来,和同班同学进行互相借阅,建立班级科普图书漂流和定期更新制度,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图书馆借书、到书店买书,带学生到学校阅览室进行科学阅读,让他们感受科学阅读的吸引力。

提供展示平台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们的意志是很薄弱的,经常是虎头蛇尾。这就需要科学课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来调动学生科学阅读的意愿。比如,利用课堂举办科技新闻、科学故事演讲比赛、科普知识竞赛、评选阅读之星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阅读成果带来的喜悦,使每一名学生都被科学阅读氛围所浸染。科技新闻会可以每周举行一次,时间放在上课前十分钟,主要由学生讲述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收集到的最新、最感兴趣的科技新闻,让学生在相互分享中强化科学兴趣和科学意识;科学故事演讲比赛可以每一个学期举办一次,有学生收集与教材相关科学家的故事,向科学家学习其探究的精神;科普知识竞赛可以每一个学年举行一次,通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来做题,检验其科学阅读的成效,选拔一批有潜力的苗子参加上级的比赛;评选阅读之星是对科学阅读的综合性奖励,每学期评选一次。

有效引导课外科学阅读

单靠每周两节课的科学学习,学生学到的东西非常有限,只有引领学生进行课后延伸性、拓展性的阅读,扩大知识面,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科普知识小课堂篇7

关键词

微视频;课堂教学变革;教学资源

一、引言

2006年3月,博客技术先驱埃文•威廉姆斯(EvanWilliams)与另外两位合作伙伴共同创建了以提供“互联网短信”服务著称的Twitter网站。[1]随着Twitter的兴起和广泛运用,人们发现这种被称为“一句话博客”的微博虽然有140个字符的限制,但其所传达的内容同样可以发人深省。同年10月,谷歌公司以16.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在线视频网站YouTube[2],预示着以微博、微视频、微电影为代表的“微时代”已经来临了。此后,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录制微视频解决教学难题,以微视频开展教学的理念似乎一夜之间深入人心。在教育领域,微视频是指具有完整意义的知识模块或知识点,时长约为2~20分钟,是由多个“知识原子”构成的微型教学视频资源。事实上,视频类教育资源并非新生事物,其经历了教育电影、教育电视、网络课程视频、微视频等多个阶段。[3]早在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A.McGrew教授就提出了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的概念。[4]2008年,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Penrose综合了以往设计短小课程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的理念。但这些构想由于受到各种限制而得不到实施。近年来,随着Wi-Fi、4G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iPad、Surface等移动终端的飞速普及,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走向移动化、微型化和碎片化已经成为可能,学习资源内容的微型化、移动化改革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微视频作为智慧学习的重要资源,能够满足学习者入境学习、泛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对均衡教育资源,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变革教学与学习方式能起到重要作用。虽然国内部分学校(如山东省昌乐一中、重庆市聚奎中学等)开展了校内翻转,微课大赛等赛事的举办也使微课的制作和应用得到了推广,但是由于微视频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新宠,所以取得明显实效的实践案例较少,能从区域范围以微视频促进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的案例则更是凤毛麟角。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上海市普陀区实施的“J课堂”项目作为案例来进行深度分析,以期获得区域内推进微视频应用的有益启示。

二、上海市普陀区“J课堂”项目的实施现状

一直以来,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是制约普陀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下面详细介绍上海市普陀区推出“J课堂”项目的实施背景、实施方案和微视频应用模式。

1.实施背景

上海市普陀区区域面积55.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30万,属于城乡结合部。它是以人口导入型为主的教育大区,随迁子女较多。作为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区,普陀区“J课堂”是“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实验”项目的核心课题,2015年5月23日在青岛举行的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中,普陀区“J课堂”实践案例参展,并得到专家领导和现场观众的高度关注,它被收录到教育部区域信息化案例库。

2.实施方案

(1)组建项目团队

普陀区“J课堂”平台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云研究院和普陀区教育局共同打造,是由教育局副局长牵头,教研员、一线教师、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团队组建的。普陀区教育局行政上的推进,更多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引领;专业引领还是依靠普陀区教育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项目学校实践研究,多方参与,构建了一个集资源共享、在线互动、智能推送、学习分析于一体的“J课堂”云平台。

(2)微视频开发

普陀区教育局根据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反映出的初中理科教育偏弱的现状,从学科团队的视角出发,分别组成初中数学、初中物理、初中化学三个主力研究队伍。每一支队伍都由市区级教研员、学科专家和骨干教师组成,并聘请市级专家进行备课指导,集中精力打造适合区情的初中数理化优质微视频资源。从选题、方案、设计、预录、录像五个环节设计了微视频“五步骤、三循环”的研究结构。[5]“J课堂”微视频的开发重点发挥课堂一线教师的作用,研究团队共同确定学科微视频的选题和录制计划,并由录制教师对录制方案和教学设计进行迭代设计和反复打磨,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3)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开发与使用

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的设计理念是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从普陀区的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求出发设计开发,致力于打造集学习与评价于一体的网络学习云平台。下面从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的三个方面功能,即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数据记录分析学情和知识导航助力个性化自主学习对其应用进行分析。①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一校名师,全区共享。普陀区从教育教学改革优质资源匮乏,优秀师资有限、分布不均衡等瓶颈问题出发,组织参与课题的所有学校的特级教师们一起开发微视频资源,供全区所有学校的师生共同使用。②数据记录分析学情。“J课堂”平台是以“数据驱动的教学”为核心理念。首先,通过学习过程记录、智能反馈等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观看微视频的暂停和回放情况、学习次数、学习时间等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其次,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学生可以在“学习社区”相互提问和回答,教师可以为学生解惑答疑,指导学生的学习。最后,教师在制作微视频的过程中,可以在视频中插入一些题目让平台自动判断,根据学生观看视频和做练习的情况,为学生个性化地推荐接下来要继续学习的内容。③知识导航助力个性化自主学习。“J课堂”平台借鉴了可汗学院制作知识地图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导航系统,将片段性、碎片化的微视频学习资料形成知识体系。在平台内,不同的颜色标识不同的学习进度:蓝色表示已经学过,黑色表示正在学习,灰色表示尚未学习。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由点到线再到面,按知识结构组成一个知识网络。

3.微视频应用模式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各所学校根据学校的情况、生源等特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应用模式。“J课堂”云平台上的微视频旨在帮助学生为课中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所以应鼓励学校和教师尝试创新教学的主体需求和学校特色。在实践中形成了如下三种微视频应用模式。

(1)洛川学校“三段式”应用模式

由洛川学校刘爱武校长带领的E教易学工作室,致力于微视频应用于教学的研究,他们开发了将微视频应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三段式”应用模式。在课前,教师根据所在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于本班学生的微视频,学生利用微视频进行预学习,完成导学单上的内容。教师通过人工批阅或问卷星统计导学单的完成情况,对正确率高的内容可以不处理,对错误率高的内容要在课堂上着重讲解,同时为课堂内容的调整做准备。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课后,以单元知识点为单位,复习并完成检测题。学生整体建构所学知识,及时查漏补缺。虽然微视频是由单一知识点录制而成,长此以往可能会使学生学习呈现碎片化,但是学科知识有其系统性,能完善“J课堂”平台微视频的系统性,让学生实时查漏补缺。学生可以利用“J课堂”平台上的微视频知识导航框架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统整。

(2)北海中学“四驱学习”应用模式

北海中学借助微视频打造初中“四驱学习模型”应用模式。该模式分为四步:第一步是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驱动预先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观看微视频学习知识内容。第二步是预学交流,主要是驱动学生的思辨意识,提升积极思维品质。学生在家根据导学单自主学习,教师上课时把导学单收回,通过对大数据和导学单的双重分析,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组织教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讨论思辨,培养思维品质。第三步是主题探究,主要是驱动师生活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每节课上教师会设置不同的主题进行探究,培养多样性思维、数学建模思想等。第四步是当堂反馈,主要是即时检测,驱动自我检测,提升即时学习效率。

(3)金鼎学校“AB组分层教学”应用模式

金鼎学校成立于2009年7月,是上海市唯一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模式的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学生多数是从乡村进入上海的“留守儿童”,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较差,存在一定的行为偏差。为了实现均衡优质的教育,学校根据学生期中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A组和B组,分层教学,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J课堂”正是通过因材施教的理念实施教学,所以自参与普陀区“J课堂”以来,金鼎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

三、“J课堂”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的启示

1.微视频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根据学校特点、学科特点和课型灵活开展

微视频作为开展翻转课堂的核心学习资源,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器”。通过对普陀区各类学校不同学科的微视频应用的分析,笔者得出有效利用微视频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过程,需要根据学校特点、学科特点和课型灵活开展。首先,每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不同,微视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其使用要讲究前提条件,因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的社会文化实践的复杂过程。例如,对于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的学校,名师微视频并非是拯救教学质量的“救命稻草”,也并不能实现教育的共同发展。普陀区“J课堂”微视频能根据普陀区学子的学习情况进行应用,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其次,根据学科特点选择微视频。微视频短而精,知识点明确具体,所以在教学情感教学类内容时,它的适用性不强。最后,要根据课型及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设计开发微视频。教师不仅能在讲授新课时应用微视频,而且在课外内容拓展、总复习考试的时候也可以使用,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

2.构建基于知识地图的微视频学习体系

知识地图是一种以可视化方式展现的显性化、结构化的知识关系网络,具有知识管理、学习导航、学习评估等功能。一门课程所承载的教学内容往往具有很强的逻辑结构,这就要求教学必须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比较差,而微课程大多是单个或者零碎知识点的堆积,这对学生理解单一知识点会有较大的帮助。“J课堂”基于学科的微视频知识地图的构建,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框架,他们通过观看系统的学习微视频,能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基于知识点、章节、主干知识的逻辑知识框架,有了这个框架,学生很容易找出自己学习的不足。该体系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举一反三,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为可视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3.利用微视频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平台的建设不可或缺

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是中国本土缩小版的“可汗学院”。从“J课堂”云平台推进普陀区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不难发现,云平台上可以同时实现学生微视频学习、教师教学任务、师生课程在线讨论、学情分析等功能,实现教学的线上互动。同时,微视频学习平台根据课程学习视频的点击数据,如学习时间、点击数量等,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提供给教师一整套学情分析资料,供其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

四、结束语

普陀区“J课堂”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满足了普陀区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需求,就如同可汗学院的成功是因为其满足了当今世界的需求一样。微视频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有效教学,从而高效率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它让课堂教学起点从知识传授提升到理解与应用;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选择;让学情分析从模糊走向精准;让交流从单边走向多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应用与理解知识上。在多元文化、多重视角、多重知识交互的环境下,微视频能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经验的建构,完成学习过程,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总之,“J课堂”平台对推进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变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作者:李南南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Twitter[DB/OL].[2016-5-13].

科普知识小课堂篇8

水是生命之源。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破坏引发的环境灾害和生态灾难事件触目惊心,世界各国都开始对水问题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逐渐对水资源危机形成共识。了解水环境,传播水知识,守护水安全刻不容缓。

少年儿童是世界未来的主人,环境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以水环境公益科普课堂为载体,探索环境教育新形式对小学生环境意识的启蒙、环保技能的训练、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资源概述

(一)世界水资源现状

众所周知,全球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极其有限。淡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体总量的2.53%,且大部分是分布在两极的冰川冰盖,人类生产生活可利用的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仅为淡水资源的1%。当今世界,一方面是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不合理的利用以及水体的污染、水质的恶化,全球淡水资源紧缺的局面正在逐渐显现。联合国水资源大会曾经指出:“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水资源紧缺时代”。

(二)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水资源短缺状况古已有之。从历史上来看,干旱频发、十年九旱一直困扰着我们。目前,我国的淡水资源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水污染严重。

1.水资源短缺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是世界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水资源总量虽居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却是世界第121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已被联合国类为全球最缺水的13个贫水国之一。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问题严重存在。

2.水污染严重

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注重发展速度、忽视环境影响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使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水质性缺水呈现恶化趋势,水污染已由支流向主干延伸,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由地表水向地下水渗透,由陆地向海域发展。

(三)我省水资源现状

辽宁省水资源总量34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82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3,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12。除东部地区外,辽宁省其他地区属于严重贫水区。

二、水环境科普课堂的开展和成效

节约用水,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期,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住建部联合印发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G《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并指出,当前我国水资源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用水效率仍然不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节水制度建设有待完善、节水内生动力不足、节水设施水平有待提升、节水监管能力还需加强和节水理念意识还不强。《规划》提出,提高公众对我国水情的认知,加强公众参与水资源节约保护的能力。

为了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对水环境知识的了解,传播节水爱水理念,从小培养正确的环境价值观,2016年3月,辽宁省环境保护厅、辽宁省教育厅联合印发文件《关于在全省小学开展“科普课堂――生命之水”活动的通知》(辽环发[2016]6号),决定在全省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开展公益水课堂科普活动。活动得到了各市环保和教育部门的积极响应,2016年3月至6月间,全省4500余个班级参加了公益水课堂活动,受众小学生近20万人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看短片、参与实验等方式对水的特性,水与生命及水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环境科普效果。

(一)科普环境知识

水科普课堂向小学生科普了丰富的水知识,从分辨自然界的雨、雪、露珠、雾、冰、霜、水蒸气等自然现象人手,认识水的三态,了解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通过对比,发现水果中的西瓜和动物中的水母含水量最高,达到97%;懂得了水在人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参与溶解、消化、代谢、调节、排毒等过程;了解在不同年龄段人体内含水量的变化、缺水时身体会产生的症状,及饮用水的选择和健康的喝水方法;同时还学会了利用pH试纸来判断天然水与纯净水的酸碱性,了解到水中的矿物元素对生物细胞、对生命的的重要性。课堂上,老师还向学生们征集了生活中简单易行的节水小窍门,例如:淘米水浇花、先摘菜后洗菜、减少洗衣粉用量等等。懂水,爱水,节水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知识的链条,在小学生心理深深扎根。

(二)激发环境意识

由于小学生年龄、知识、经验、以及天性活泼好奇、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很容易被鲜活生动的环境科普课堂模式吸引。集中的照片展示、有趣的实验操作、真实的视频再现等等,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带着丰富的感情融入预设情境,去看待人类的环境行为,爱恨越强烈,认识就越深刻。这样,保护水资源这个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大事,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牢牢地扎根,促使他们自觉地去行动,去宣传,去监督,达到“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社会”的良性效果。

(三)指导环保实践

一杯天然水,一杯纯净水,看起来清亮透明完全一样。将两张PH试纸分别投入杯中并轻轻摇晃,两杯水逐渐产生了明显的颜色变化:对照PH值比色卡,天然水呈蓝绿色为弱碱性,纯净水呈黄色为弱酸性。简简单单的小实验,学生们兴趣盎然,乐在其中。实践出真知,动手操作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养成意义更重大,效果更显著。

(四)培养环境能力

科普知识小课堂篇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1-0092-04

引言

2006年3月,博客技术先驱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与另外两位合作伙伴共同创建了以提供“互联网短信”服务著称的Twitter网站。[1]随着Twitter的兴起和广泛运用,人们发现这种被称为“一句话博客”的微博虽然有140个字符的限制,但其所传达的内容同样可以发人深省。同年10月,谷歌公司以16.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在线视频网站YouTube[2],预示着以微博、微视频、微电影为代表的“微时代”已经来临了。此后,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录制微视频解决教学难题,以微视频开展教学的理念似乎一夜之间深入人心。

在教育领域,微视频是指具有完整意义的知识模块或知识点,时长约为2~20分钟,是由多个“知识原子”构成的微型教学视频资源。事实上,视频类教育资源并非新生事物,其经历了教育电影、教育电视、网络课程视频、微视频等多个阶段。[3]早在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 A.McGrew教授就提出了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的概念。[4]2008年,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综合了以往设计短小课程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的理念。但这些构想由于受到各种限制而得不到实施。近年来,随着Wi-Fi、4G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iPad、Surface等移动终端的飞速普及,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走向移动化、微型化和碎片化已经成为可能,学习资源内容的微型化、移动化改革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微视频作为智慧学习的重要资源,能够满足学习者入境学习、泛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对均衡教育资源,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变革教学与学习方式能起到重要作用。虽然国内部分学校(如山东省昌乐一中、重庆市聚奎中学等)开展了校内翻转,微课大赛等赛事的举办也使微课的制作和应用得到了推广,但是由于微视频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新宠,所以取得明显实效的实践案例较少,能从区域范围以微视频促进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的案例则更是凤毛麟角。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上海市普陀区实施的“J课堂”项目作为案例来进行深度分析,以期获得区域内推进微视频应用的有益启示。

上海市普陀区“J课堂”项目的实施现状

一直以来,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是制约普陀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下面详细介绍上海市普陀区推出“J课堂”项目的实施背景、实施方案和微视频应用模式。

1.实施背景

上海市普陀区区域面积55.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30万,属于城乡结合部。它是以人口导入型为主的教育大区,随迁子女较多。作为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区,普陀区“J课堂”是“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实验”项目的核心课题,2015年5月23日在青岛举行的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中,普陀区“J课堂”实践案例参展,并得到专家领导和现场观众的高度关注,它被收录到教育部区域信息化案例库。

2.实施方案

(1)组建项目团队

普陀区“J课堂”平台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云研究院和普陀区教育局共同打造,是由教育局副局长牵头,教研员、一线教师、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团队组建的。普陀区教育局行政上的推进,更多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引领;专业引领还是依靠普陀区教育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项目学校实践研究,多方参与,构建了一个集资源共享、在线互动、智能推送、学习分析于一体的“J课堂”云平台。

(2)微视频开发

普陀区教育局根据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反映出的初中理科教育偏弱的现状,从学科团队的视角出发,分别组成初中数学、初中物理、初中化学三个主力研究队伍。每一支队伍都由市区级教研员、学科专家和骨干教师组成,并聘请市级专家进行备课指导,集中精力打造适合区情的初中数理化优质微视频资源。从选题、方案、设计、预录、录像五个环节设计了微视频“五步骤、三循环”的研究结构。[5]“J课堂”微视频的开发重点发挥课堂一线教师的作用,研究团队共同确定学科微视频的选题和录制计划,并由录制教师对录制方案和教学设计进行迭代设计和反复打磨,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3)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开发与使用

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的设计理念是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从普陀区的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求出发设计开发,致力于打造集学习与评价于一体的网络学习云平台。下面从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的三个方面功能,即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数据记录分析学情和知识导航助力个性化自主学习对其应用进行分析。

①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一校名师,全区共享。普陀区从教育教学改革优质资源匮乏,优秀师资有限、分布不均衡等瓶颈问题出发,组织参与课题的所有学校的特级教师们一起开发微视频资源,供全区所有学校的师生共同使用。

②数据记录分析学情。“J课堂”平台是以“数据驱动的教学”为核心理念。首先,通过学习过程记录、智能反馈等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观看微视频的暂停和回放情况、学习次数、学习时间等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其次,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学生可以在“学习社区”相互提问和回答,教师可以为学生解惑答疑,指导学生的学习。最后,教师在制作微视频的过程中,可以在视频中插入一些题目让平台自动判断,根据学生观看视频和做练习的情况,为学生个性化地推荐接下来要继续学习的内容。

③知识导航助力个性化自主学习。“J课堂”平台借鉴了可汗学院制作知识地图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导航系统,将片段性、碎片化的微视频学习资料形成知识体系。在平台内,不同的颜色标识不同的学习进度:蓝色表示已经学过,黑色表示正在学习,灰色表示尚未学习。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由点到线再到面,按知识结构组成一个知识网络。

3.微视频应用模式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各所学校根据学校的情况、生源等特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应用模式。“J课堂”云平台上的微视频旨在帮助学生为课中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所以应鼓励学校和教师尝试创新教学的主体需求和学校特色。在实践中形成了如下三种微视频应用模式。

(1)洛川学校“三段式”应用模式

由洛川学校刘爱武校长带领的E教易学工作室,致力于微视频应用于教学的研究,他们开发了将微视频应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三段式”应用模式。

在课前,教师根据所在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于本班学生的微视频,学生利用微视频进行预学习,完成导学单上的内容。教师通过人工批阅或问卷星统计导学单的完成情况,对正确率高的内容可以不处理,对错误率高的内容要在课堂上着重讲解,同时为课堂内容的调整做准备。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课后,以单元知识点为单位,复习并完成检测题。学生整体建构所学知识,及时查漏补缺。虽然微视频是由单一知识点录制而成,长此以往可能会使学生学习呈现碎片化,但是学科知识有其系统性,能完善“J课堂”平台微视频的系统性,让学生实时查漏补缺。学生可以利用“J课堂”平台上的微视频知识导航框架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统整。

(2)北海中学“四驱学习”应用模式

北海中学借助微视频打造初中“四驱学习模型”应用模式。该模式分为四步:第一步是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驱动预先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观看微视频学习知识内容。第二步是预学交流,主要是驱动学生的思辨意识,提升积极思维品质。学生在家根据导学单自主学习,教师上课时把导学单收回,通过对大数据和导学单的双重分析,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组织教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讨论思辨,培养思维品质。第三步是主题探究,主要是驱动师生活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每节课上教师会设置不同的主题进行探究,培养多样性思维、数学建模思想等。第四步是当堂反馈,主要是即时检测,驱动自我检测,提升即时学习效率。

(3)金鼎学校“AB组分层教学”应用模式

金鼎学校成立于2009年7月,是上海市唯一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模式的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学生多数是从乡村进入上海的“留守儿童”,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较差,存在一定的行为偏差。为了实现均衡优质的教育,学校根据学生期中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A组和B组,分层教学,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J课堂”正是通过因材施教的理念实施教学,所以自参与普陀区“J课堂”以来,金鼎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

“J课堂”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的启示

1.微视频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根据学校特点、学科特点和课型灵活开展

微视频作为开展翻转课堂的核心学习资源,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器”。通过对普陀区各类学校不同学科的微视频应用的分析,笔者得出有效利用微视频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过程,需要根据学校特点、学科特点和课型灵活开展。首先,每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不同,微视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其使用要讲究前提条件,因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的社会文化实践的复杂过程。例如,对于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的学校,名师微视频并非是拯救教学质量的“救命稻草”,也并不能实现教育的共同发展。普陀区“J课堂”微视频能根据普陀区学子的学习情况进行应用,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其次,根据学科特点选择微视频。微视频短而精,知识点明确具体,所以在教学情感教学类内容时,它的适用性不强。最后,要根据课型及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设计开发微视频。教师不仅能在讲授新课时应用微视频,而且在课外内容拓展、总复习考试的时候也可以使用,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

2.构建基于知识地图的微视频学习体系

知识地图是一种以可视化方式展现的显性化、结构化的知识关系网络,具有知识管理、学习导航、学习评估等功能。一门课程所承载的教学内容往往具有很强的逻辑结构,这就要求教学必须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比较差,而微课程大多是单个或者零碎知识点的堆积,这对学生理解单一知识点会有较大的帮助。“J课堂”基于学科的微视频知识地图的构建,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框架,他们通过观看系统的学习微视频,能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基于知识点、章节、主干知识的逻辑知识框架,有了这个框架,学生很容易找出自己学习的不足。该体系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举一反三,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为可视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3.利用微视频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平台的建设不可或缺

科普知识小课堂篇10

课堂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的主阵地,所以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入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科技发明和创造带来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充分运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展示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通过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观察,让学生总结、概括、抽象出物理概念、定理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避免概念、定理的抽象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科学、热爱科学,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

2.结合物理学史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物理知识以及物理学的发展过程,选择恰当的物理学史材料,以材料中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为基础,有机地渗透有关历史、社会和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精神,同时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例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也可以将物理学发展过程与当代科技进步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意识。通过这些物理史的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生活中蕴藏的奥秘,学习科学家们探究科学的方法以及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知道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

3.强化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很多物理知识也是需要实验验证的。所以,平时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堂演示实验,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分组实验,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实验,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观察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课堂演示实验,不能停留在教师动手实践上,应尽可能让学生上台演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分组实验时,教师可以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实验步骤展开,当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与书本知识矛盾时,要组织学生认真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情况填写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情况设计实验习题,让学生练习。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二、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科技意识,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1.设计充满趣味性的课外活动

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这些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2.督促学生读些相关的科普读本

科普读本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物理科技读本很多,教师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有选择性地帮助学生选择科普读本,以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大有益处。

3.开展物理科技小制作竞赛活动

科普知识小课堂篇11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我们要引领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那么教师怎样引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学习呢?

一、打破传统式课堂,让学生走出课堂去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不能等同于课堂教学,它旨在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内化知识、运用知识,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实践竞赛不失为一种良好途径。如组织开展“护蛋”比赛。比赛的具体操作设计可以这样进行,赛前宣布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蛋,要求大家在吃饭、睡觉、上学时间随身携带一个生鸡蛋,看谁能在一天一夜时间里出色地保住这个蛋不破。活动结束后学校还要评出“护蛋大王”,予以奖励。又如,在教学“花卉与生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常见的一些花卉,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种植的花卉,看一看、闻一闻,初步感知校园里花卉的外观和气味,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回家查找资料,对这些花卉的产地、花型、花色、花期等进行研究。学生经过研究后,交流汇报研究成果。之后,我又让学生制作花卉标牌,把汇报的内容写在标牌上,并带领学生把这些标牌立在花卉的旁边,这种走出课堂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知识得以运用,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几次走出课堂,亲自拍摄照片,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同学们也非常乐于接受这种开放式课堂的学习方式。

二、挖掘校园资源,为学生搭建实践活动的平台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以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课题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例如,在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春天》时,可以让学生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变化、春的气息,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描述更有说服力。

今年学校科技节的主题是“普及科学知识,树立创新意识”。活动内容丰富,一、二年级的同学观看了科普电影,三至六年级的同学参加了车、海模竞赛、七巧板比赛、益智游戏乐园、科普秀活动、“变形金刚”机器人展览、科技绘画、科普作文展示活动。通过此次校园科技节活动,我们认识到:为学生搭建科技实践活动的平台,胜过空泛的宣传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胜过部分学生的比赛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意识,胜过空洞地说教。在科普教育活动中,学校能够做到的就是脚踏实地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技实践活动平台。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践

科普知识小课堂篇12

“四合一”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是“课堂四十分钟解决问题,不搞加班加点,学生学得高兴,素质全面发展”。教学原则是:极积参与、阶梯难度、讲求效率、即时反馈、互助合作。显然,这都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

二、教学组织和教学手段的普适性

“四合一”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首先根据有科学依据的“全脑偏好图”进行编制互助合作小组,实现真正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同时实行有效的激励措施,为活动提供动力源泉,这样才能使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从而区别于传统班级教学。

由于各互助小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由此增强了小组取胜的信心,促进了小组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了他们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团结互助,互相沟通的精神。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领悟的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稍慢一些的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思考与表述,而这种领悟快慢并不固定在某一人,特别是当进行不同学科、不同内容学习时,更是增强了每一位成员的信心。

通过经常性的互助小组学习活动,可以看到的好处是:

(1)从正面影响了学生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世界方法的社会化。

(2)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3)有利于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4)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社交能力的发展。

(5)促进情绪、情感的稳定与意志品质的发展。

(6)促进学习上的进步。

在教学手段方面,“四合一”教学模式有“学习日记”和“信息卡”。

每位学生有四张不同颜色的单面卡(背后一律为白色),上面分别有A、B、C、D字母各一个,可作多种用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书提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学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浪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信息卡的使用,可以很好地实现这种交往。

三、课程目标和教学观念的普适性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并强调以下教学观念: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和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合一”教学模式主张写好“有效教案”,应当是没有多余的话,或者说惜字如金。要求写好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是每一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目标决定内容,内容体现目标。而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应当把它们分割成三个独立部分。知识与技能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怎样掌握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在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中培养。教师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也是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所以,没有必要规定教学目标要分成三部分写。“四合一”教学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关注人的发展、人的生活和人的生命的“以人为本”的模式,讲究的就是在进行的过程与方法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所以,更没有必要每次都再提一次。

教学流程讲究的是整节课教学过程的的流畅,所以叫教学流程。主要是“定向——行动——反馈”的流动过程。当我们明确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后,就应当设计好教学流程,具体地说:首先营造情景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这节课,然后通过讲解让学生获得这节课应有的知识后,组织他们进行操作与迁移,具体地,就是设计好选择题、口答题和板演题,进行即时反馈,当然,最后有一个反思性的小结更好。

在写教案时,实际上教学流程主要是写清楚如何导入,何时板书,何时出选择题,何时小组合作,何时板演等,这些具体操作环节。当然,如果没有一本专用的同步练习,就还要有一份练习题备用了,或者是一份供学生使用的学案。

这些,恰好符合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观念。

四、学校类型和学科共性的普适性

为了检验“四合一”教学模式的普适性,课题组选定了20间不同类型学校进行实验。这其中有城区普通中学,郊区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民办中学,城区小学,课外辅导机构。这些学校根据本身情况,开展了重点和形式不同的“四合一”教学模式普适性研究。

在各间实验学校,按照各自的办学特色和特长,选定了不同学科进行实验。例如西关培英中学就在数学和英语学科普及开展,广州高级贸易职中则选定会计学科首先开始。三间小学则分别主持语文、数学、英语的统筹实验。

由上述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四合一”教学模式是适用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认真下功夫进行普适性研究,所以有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的立项和实验,取得一系列显著成绩。

2009年3月,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教授说,为了借鉴“四合一”教学模式的经验,中国教育学会与广州市教育局、教育学会特举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研讨暨“四合一”教学模式观摩会。会议主题:观摩“四合一”教学模式,探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在会上谈到对“四合一”教学模式的再认识说:这是基于变革性实践的创新。立论点是:

1. 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实验。

2. 着眼于课堂教学改革和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3.“大容量,强节奏,高效益,活全体”的宗旨。

面对发展极不平衡的办学条件、生源条件,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加课时,有效提升学习水平。提供的重要启示(创新点)是实现了学校教学从“工具论”到“发展论”研究主题的转换。指出研究具有的特色是:

(1)借鉴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脑科学等有关研究成果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相关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