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经济发展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8 09:23:39

口岸经济发展

口岸经济发展篇1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加快口岸经济发展,是当前我区口岸面临的最大课题。我认为,要认真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战略提出的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这一定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对各口岸投入力度。我区应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降低准入门槛,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口岸更多的优惠政策,努力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更多企业和资金参与口岸建设,进一步改善口岸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提高口岸作业能力和过货量,不断提升口岸管理和运行效率。同时,应扶持沿边重点口岸城市加快发展。

口岸经济发展篇2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综合指标体系分析

笔者将经济发展能力划分为四大维度:宏观支持能力、微观服务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外向度能力。本文以此为框架,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来分析新疆巴克图口岸经济发展能力:

新疆巴克图口岸的宏观支持能力分项分析。宏观支持能力是指社会及政府各方面组织为经济主体提供多种服务与政策的能力。首先,宏观政策从中央到地方予以倾斜。整体上,巴克图口岸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具体指标选用:生产总值、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纯收入。

生产总值。2013年,塔城地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8.3亿元,增长13.2%;2013年博州工业总产值90.29万元,比上年增长33.7%,工业增加值20.3亿元,增长35.8%;2013伊犁州工业总产值758.15亿元,工业增加值276.54亿元,比上年增长1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根据2013年新疆年鉴整理可得,2012年塔城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6亿元。2012年,博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1亿元;同年,伊犁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56亿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可得,2013年塔城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1850元,达到18450元;2012年博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10元;2012年伊犁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80元。农牧民纯收入:经查询相关资料可知,2013年,塔城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800元,达到13650元;2012年,伊犁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365元;2012年,博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314元。

综合上文分析,巴克图口岸的宏观支持能力总体上落后于阿拉山口岸与霍尔果斯口岸。具体表现在:生产总值分布较集中在第一产业,发展比其他两口岸相对较慢,其他两个口岸第二、三产业相对发展较快;相应的巴克图口岸所在地区就业人员多集中在第一产业,阿拉山口口岸与霍尔果斯口岸就业多集中在第二、三产业。

新疆巴克图口岸的微观服务能力分项分析。在实际中,微观服务能力具体表现为公共服务能力。巴克图口岸在微观服务能力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色。据统计,该口岸建设累计投资达6000多万元,建成了五栋业务办公大楼、旅检厅、货检厅及其附属设施。2011年,塔城地区整合巴克图口岸、塔城市边境合作区,设立了巴克图辽塔新区。2013年,合作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77亿元,利税总额0.36亿元。霍尔果斯口岸的微观服务能力表现为霍尔果斯中哈自贸区。该区拥有年出入境300万人次,年进出口货物200万吨的通关能力。阿拉山口口岸是西部地区过货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口岸,但不利的是阿拉山口是我国著名的四大风口之一。相较,巴克图口岸处于塔城盆地,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新疆巴克图口岸的市场竞争能力的分项分析。市场竞争能力主要表现为三大产业的经济发展能力。具体选取三个指标: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第一产业增加值:2011年,塔城市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8亿元,增长7.5%;同年,博州第一产业增加值3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该年,伊犁州第一产业295.79亿元,比上年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2012年,塔城市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6.4亿元,增长10.4%;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24:57。2012年,博州第二产业增加值25.2亿元,增长17.8%;2012年,伊犁州第二产业414.25亿元,增长20.4%。第三产业增加值:2012年,塔城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1.5亿元,增长15.3%;2012年,博州第三产业增加值57.66亿元,增长13.4%;2012年,伊犁州第三产业368.5亿元,增长13.1%。

综上所述,巴克图口岸想突出特色,必须在加快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提高第三产业的规模,因为工业发展才是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重中之重。

新疆巴克图口岸的经济外向发展能力分析。经济外向发展能力是指:经济主体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优先考虑发展边境贸易的能力。笔者将该指标分为:进口及出口贸易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进口及出口贸易总额。首先,货物进出口方面:目前,巴克图口岸果蔬农副产品出口份额已占全疆50%以上。2013年,塔城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7亿美元。2013年上半年巴克图口岸外贸进出总额达到5.7亿美元,同比增长349.8%;2013年,博州外贸进出口总额16.1亿美元,伊犁州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97823万美元。其次,接待游客方面:据2013年新疆统计年鉴可知,2012年,游客人数已经超过55.2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479.39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54.1%,66.53%。2013年,塔城市共接待游客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14亿元人民币。2013年,博州接待旅游者154.7万人次,旅游收入3.05亿元;2013年伊犁州全年接待旅游者1385.8万人次,旅游收入55.82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2012年,塔城地区全社会国定资产投资完成25亿元,增长13.6%。2012年,塔城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主要是第二产业,占总投资的60.53%,而第三产业的投资占三产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31.66%。2012年,伊犁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4.19亿元。

巴克图口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制约新疆巴克图口岸经济发展能力的主要因素: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亟待调整、未形成完整的加工业基地等。

巴克图口岸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建设资金不足,口岸和通道基础设施滞后,联检楼、国门、边民互市贸易市场等基础设施还未完善,通往口岸及通道的公路等级低,基础设施落后仍然严重制约着口岸经济发展;二是现行制度和政策,更偏重边境控制和管理,对提高通关便利化制约明显;三是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认识不到位,特别是与相邻国家纵深地区联系、合作较少,资源情况掌握不清;对整个中亚市场的情况了解不深。

巴克图口岸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农牧民纯收入主要来自农业,当前口岸经济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当大,超过50%。巴克图口岸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目前,巴克图口岸及其周边经济覆盖区的农业承载力有限,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巴克图口岸未形成完整的加工业基地。截至2014年末,巴克图口岸仍未形成属于自己加工基地。虽然塔城地区的各类口岸加工业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到目前为止加工贸易贡献不大。新疆巴克图口岸尚未形成完整的加工企业集聚地,未形成良好的企业集群。

对策与建议

巴克图口岸良好的区位优势是发展口岸经济的天然优质基因,应借力“一带一路的建设”,努力促进巴克图口岸经济的发展,缩短民族地区收入差异,加速民族地区经济的提升,从而实现边境民族地区的和谐与稳定。

落实优惠政策。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要发挥沿边地缘优势,制定和实行特殊开放政策,加快重点口岸、边境城市、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把新疆建成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巴克图口岸对外职能和对外贸易基地的作用,抓住国家发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观发展战略的建设,积极实现外向型经济跨越式发展。

完善巴克图口岸产业结构。目前,塔城至乌尔加尔县出入境旅游已实现了常态化。为进一步促进中哈双方在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出台了哈国公民来中旅游的“三日免签”便捷优惠政策,为塔城市旅游业和商贸出口等方面带来较大的收益促使其形成以第三产业为龙头、第二产业为支撑、第一产业为基础的新型、合理、高效的三大产业结构。

加快发展高附加值加工业。针对发展较慢的第二产业,应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加工业,从而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根据产业集聚理论对经济的持续推动作用,发挥规模经济,实现企业间良性互动,为节省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促进企业的横向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因此,企业的集聚效应对巴克图口岸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同样具有很大的助推作用。巴克图口岸想拥有发达的口岸经济也必须落实到建立起强大的本土加工业基础上。

口岸经济发展篇3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大陆海岸线总长3752公里,海岛海岸线总长807公里。2015年,福建省口岸货物吞吐量5.03亿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02亿吨,集装箱1363.69万个;进出口总额10512.5亿元人民币,占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的40.5%。口岸发展对福建地区经济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一、口岸及口岸经济

口岸是由国家指定对外往来的门户,是国际货物运输的枢纽,原指由国家指定的对外通商的沿海港口,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陆、空交通运输的不断进步,外贸货物、进出境人员及其行李物品、邮件包裹等均可通过铁路或航空直达,口岸成为特殊的国际物流结点。同时,世界大多数国家在开展国际联运、国际航空邮包邮件交换业务以及其他有外贸、边贸的地方也设置了口岸。

口岸经济由口岸为基点向外辐射形成,根据经济活动与口岸的相关性,将口岸经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口岸经济的核心,指口岸本身的经济活动,包括口岸管理部门的收费、口岸运输系统的经营活动及口岸特色服务活动和口岸查验系统的税费等;第二层次是指和口岸直接相关的“临港产业”,包括依托口岸优势发展起来的来料加工、保税工厂、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生产经营活动等;第三层次是和口岸间接相关的外向型经济,主要指依托口岸的进出口功能而发展起来的进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福建省口岸经济发展现状

福建省口岸属东南沿海港口群,是国家规划的五大港口群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独特的区位优势下,福建“海陆空”三位一体,成为福建沿海“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接点。

福建省沿海有大小港湾125 处,其中东山湾、厦门湾、湄洲湾、兴化湾、罗源湾、三都澳和沙埕湾等7 个优良深水港可开发建设10 万吨级以上的泊位;有40 多公里海岸线,可以建设20万―30 万吨级大型深水泊位,深水海岸线资源位居全国首位。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沿海港口集装箱航线290条,其中外贸线127条、内支线31条、内贸线132条。

福建省有7条出省铁路和9 条出省高速公路。截至 2015 年底,公路通车里程104585.27公里,铁路营运里程3196.53公里。从空域上看,有厦门高崎机场、福州长乐机场、晋江机场、武夷山机场和龙岩连城机场等。2015 年,民航旅客吞吐量2385.01万人次。

口岸功能方面,一方面口岸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出入境政策不断优化,出台了关于货物贸易的40多项便利化措施,进一步节省了通关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例如,福建省建成了全国第一个跨关区、跨检区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全国率先与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的数据通道对接并实时交换,实现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一单四报”和报关随附单证无纸化,免收报关查验费。与新加坡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船舶信息互联互通,与台湾关贸网路公司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推动了台湾地区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信息互换,企业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明显降低。另一方面,口岸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增强。福建省外贸口岸多、条件好,且存在一定程度“吃不饱”的现象,因此,口岸经济的发展除了依赖自身的港口条件外,还要靠经济腹地来支撑。福建经济腹地拓展先天不足,主要原因是与相邻省份经济关联度不高。从周边省份来看,湖南、江西两省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的经贸交往频繁,经济合作范围广、项目多,已经形成了传统的物流通道和惯性往来,因此很难吸引这些省份的相关企业转为通过福建口岸做进出口业务。近年来,为了扩大口岸经济腹地,福建省改变思路,积极引导省内主要港口企业去省外建设陆地港,目前已在江西的南昌、鹰潭、赣州、新余等地布局建设陆地港。同时,积极“筑巢引凤”,邀请省外物流企业来闽兴建“飞地港”,打造海西货物进出口基地。2015年,通过海铁联运方式进出福建省港口的外省集装箱13384TEU,同比增长12.9%,增长的主要原因为中海集运公司的江西货物通过海铁联运进出福州港实现常态化运行。

在贸易监管体制方面,福建省首创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海关根据货物的不同状态实施相应的监管模式,确保实施有效监管。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可以同时经营保税和非保税业务,有效盘活自贸区内的仓储资源,促进区内仓储企业拓展国内市场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以厦门片区为例,截至2016年4月底,有20家企业开展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涉及货值约12亿元,盘活企业闲置库容近6万平米。片区还应用货物分类监管概念,率先在全国实施国际中转直拼业务,这也是我国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开展的首笔业务。此项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自贸区港口功能,还可以吸引更多国际货运将厦门港口作为国际中转直拼的重要基地,推进海运国际中转口岸直拼业务的开展。

三、福建省口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口岸建设和发展方面来看,福建省口岸运输系统不够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两集两散两液”核心港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例如,厦门港海沧港区同时配备了集装箱码头泊位、散货码头泊位,未根据主要发展业务来规划港口的建设。相比之下,新加坡港的专业化分工比较明确,转口贸易在新加坡港口贸易中比例较大,为了支持转口贸易的发展,新加坡政府除了特别开辟自由贸易港区外,还专门投资建设集装箱码头,引进最新式的用于堆垛集装箱的橡胶轮胎式装卸机,有针对性的港口设计和专业化的港口设备使得转口贸易货物的停留时间大大缩短。可见,专业化有利于港口发展。

从临港产业看,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制造环节仍是福建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大多数企业的主业,整体处于“微笑曲线”底部,而价值链高端环节如研发、销售、结算、维修、再制造等所占比重还很低。

从间接与口岸相关的外向型经济来看,福建省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很多传统产业已相对饱和,不少企业面临“两头受压”的情况,即成本上升―订单减少、产品销量下降―利润下滑,一些企业早已没有往日的风光,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陷入了“经营困难―产品过时―供过于求―经营困难”的恶性循环中。企业家普遍反映,在福建东部的生产经营成本出现了“未富先贵”现象,不仅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甚至部分已经超过发达经济体。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减弱,但究其根本是整个产业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层次。

四、福建省口岸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与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全方位合作,如在港口与码头建设、航线拓展等方面积极引导口岸经营实体实行“走出去”战略,开辟市场。充分发挥海西三大港口群的枢纽作用。新加坡港口的发展以及其临港工业的繁荣,与新加坡口岸经营实体积极的“走出去”经营模式密切相关,分散在全球各角落的港口泊位为新加坡本港争取到更多的国际航线,方便这些航线两头的统一管理,提高了新加坡航运业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实力。福建省可以借鉴新加坡口岸经济的发展模式,引导港口企业在国内主要港口以直接投资或者股权互换等方式,进行投资经营,加强福建省口岸与国内其他口岸的联系,形成便利的转运网络,带动转口贸易发展的同时,积极扩展福建口岸经济腹地,着重利用政策吸引对台货物从福建口岸中转。政府应发挥基金的功效,鼓励省内的主要港口企业走出国门,对全球主要港口进行投资,一方面增加福建省港口的国际影响力,获得更多的国际航线;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对航线实施管理和控制,提高福建省港口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吸引货源,发展临港工业。

二是适应外贸发展新常态,整合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近年来,福建省鼓励新型贸易形态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在新型贸易形态下,要最大限度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保税”功能,使配套管理制度趋于完善。运用好“保税+产业”计划,如“保税+金融”、“保税+文化”等,促进新商业模式、新业态的发展,推动全省企业向产业链两端扩展,向服务领域延伸,使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从政策高地转向开放高地。

三是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接,促使福建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接轨。加快国际航运服务、新兴服务产业、现代物流、离岸服务等产业培育,推动全省产业向品牌、研发、分拨和结算中心等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继续大力扶持品牌建设,加强对企业技术进步和改进管理的扶持力度。加快构建“福建制造”在国际市场的网络布局,培育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和旅游购物等新型外贸商业模式。

四是福建省内的港口应根据港区的天然条件,结合货源情况,建设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厦门港海沧和福州港江阴、以大宗散货运输为主的罗源湾可门和湄洲湾北岸、以临港工业为依托、液体散货运输为主的湄洲湾南岸、漳州古雷等核心港区。发挥政策、区位、产业基础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优势,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引领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使开放型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提高福建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口岸经济发展篇4

下面,我简要的谈几点意见:

一、立足开发区发展大局,统一协调、统一规划,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推进开发区建设。

近年来,策克口岸经济快速发展,口岸集聚效应日益增强,入驻企业不断的增加,各类产业和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口岸建设、管理、服务功能亟待进一步加强。通过多次考察、调研,同时借鉴自治区其它地区推进口岸发展的成功经验,盟委、行署同意设立策克口岸经济开发区,我们要认真按照盟委、行署的要求,把以策克口岸建成为通关便捷、服务优良、城镇优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口岸城市为目标,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发展高质量、服务高效能”的原则,立足开发区发展大局,统一协调、统一规划,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推进策克口岸经济开发区建设。首先要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从开发区经济社会各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做到规划先行。坚持高质量、高标准,加快开发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发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工作,要突出规划全局性、协调性、可操作性与科学性,走集中布局、集群发展、集约经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开发区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还要做好协调工作,做到重点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所有建设项目都要遵循规划。筹备组各成员单位要统一配合,落实责任,确保规划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二、抓紧时间组建筹备组办公室,办公室工作人员要尽快到位。

筹备组依法负责策克口岸的管理、协调、服务工作,承担策克口岸经济开发区区域范围内的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施工报批、土地开发、行政事务管理等政府职能以及旗政府授权的其他管理事项。筹备组办公室要抓紧时间组建,工作人员要尽快到位,要进一步明确责任,根据责任,认真落实各项任务,切实承担起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工作。

三、着力抓好投资和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开发区经济发展后劲。

口岸工作已成为全旗、全盟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大家要形成统一认识,深刻领会盟委、行署的战略意图和我旗“口岸兴旗”的发展构想,要有大局意识,牢固树立“全盟一盘棋,发展大口岸”的思想,着力抓好开发区投资和项目建设,切实增强开发区经济发展后劲。

一要加强组织协调,统筹推进开发区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开发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策—达、策—天两条一级公路建设,要落实建设项目的目标责任,创新项目推进机制,设立重点项目推进组,细化任务,明确职责,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统筹、协调和服务,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二要拓展融资渠道,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力争年内完成新建煤炭运输通道建设工程和策克口岸报关楼、边民互市贸易区办公楼及策克口岸“一关两检”部门生活办公楼建设工程。

三要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将策克口岸用水指标纳入黑河二期工程内,着力推进策克口岸供水工程、策克口岸至那林苏海特煤田110KV输变电线路工程,要积极争取落实项目建设条件,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口岸经济发展篇5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口岸是对外开放的门户,是通往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是在双方边境地区开设的供人员、货物和交通工具出入国境(边境)的港口、机场、车站等,满洲里作为东北地区对外联系的窗口,充分发挥了边境口岸城市作为经济实体和服务系统的作用,是东北边境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1992年国家实行沿边开放政策,批准满洲里市为计划单列市,同年满洲里口岸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试点口岸。满洲里口岸基于地缘优势和口岸优势,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资源,发展外向型经济对于促进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促进中俄蒙三国经贸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满洲里口岸经济现状

1.1 满洲里口岸疏运体系情况

随着口岸经济快速发展,满洲里市大力推进铁路、公路、航空三大口岸建设。铁路口岸现有宽准轨到发编组线、换装线和专用线一共140余条,换装仓储基地20余个,口岸日均接俄罗斯重车20列,年综合换装能力3000万吨。1998年满洲里公路口岸投入使用,是我国唯一实行24小时通关的国际公路口岸,日均出入境车辆1300多辆,出入境人员达10000人次,集通关、监管、查验、仓储、运输、生活服务于一体,极大地方便了客户和出入境人员一次性报关和税费征缴等业务。2004年满洲里机场投入使用,满洲里国际航空口岸正式建立,年进出港达到20万人次。由此铁路、公路和航空立体化疏运体系正式形成。

1.2 满洲里口岸对外贸易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后,满洲里市依托口岸优势,把进出口贸易作为主线,2000-2010年口岸过货量累计达18502万吨,对外贸易总额累计达580.9亿美元,年均增长20.3%,占中俄两国贸易总额的17.6%,上交关税、税550.9亿元,保持全国最大陆路口岸的地位不动摇。2002-2010年满洲里口岸进口贸易总额为487.5亿美元,进口贸易占贸易总额90%以上,出口贸易额仅为52.87亿美元,贸易逆差达434.63亿美元(表1)。

1.3 满洲里口岸进出口商品结构

随着中俄两国经贸合作进程加快,满洲里口岸进出口货物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加,但进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较低,且低附加值商品占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经满洲里市口岸进口商品以木材、原油、纸浆、化肥、锯材、铁矿砂、合成橡胶等战略性物资为主,其中原油、木材、纸浆和化肥四种商品成为进口大宗商品,尤其在2009年四种大宗商品总额占进口商品总额的89.5%(表2)。

由于俄罗斯市场经济疲软和蒙古经济落后,两国居民购买力不强,导致经满洲里口岸出口到俄罗斯的货物量增长缓慢,始终在100万吨左右徘徊。2010年经满洲里口岸出口商品,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钢材、鲜干水果及坚果、蔬菜、鞋类、服装、纺织品、耐火材料、艺术品、汽车、粮食,其中钢材达到16.4万吨,出口总值达15762.2万美元,居于出口商品总值排名之首。汽车出口量增长较大,汽车(包括整套散件)出口达573辆,出口总额达1097万美元,同比增长270%,出口粮食达1.7万吨,其中出口至蒙古176吨,剩余全部出口到俄罗斯,价值602万吨,同比增长76.8%(表3)。

1.4 满洲里口岸贸易方式

满洲里口岸对外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2010年进出口总值达66.9亿美元,占全部进出口总值的69.2%。边境小额贸易居于第二,2010年进出口总值达28.5亿美元,占进出口总值的29.5%。近年来口岸出入境旅游人数持续增多带动旅游贸易快速增长,2010年旅游贸易额达到9.3亿美元。进口加工贸易和过埠商品进行增值加工业成为口岸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满洲里口岸多种贸易方式并存的对外贸易格局基本形成。

1.5 对外投资与合作

近期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正在逐步加快,两国投资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果。满洲里驰誉经贸有限公司投资2亿人民币建设的后贝加尔克口岸联检楼房地产项目已交付使用;满洲里一阿金斯克工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俄罗斯伊利托集团投资近4亿元的汽车物流中心项目已落户满洲里市新国际货场。自2000年以来,中俄两国经济合作进度加快,我国到俄罗斯承包工程项目和劳务项目达到605项,合同金额2.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1533万美元,实际外派劳务人员28267人。经济合作领域包括森林采伐加工、农业种植、铁路换装和建筑工程等多个合作领域,经济合作辐射到俄罗斯赤塔、伊尔库茨克、乌兰乌德等地区。

2 满洲里口岸经济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s)

2.1.1 地缘优势

从区位上看,满洲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其位于内蒙古东部,背靠我国东北三省,经济活动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环渤海经济圈联系密切,成为我国东北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从国际角度看,满洲里市位于“亚欧第一大陆桥”的要冲,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具有链接中俄蒙三国的地缘优势(图1)。距离俄罗斯赤塔427公里,距离乌兰乌德1029公里,距离伊尔库茨克1487公里。满洲里铁路口岸向西延伸可以连接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货物经莫斯科、圣彼得堡,最后到达荷兰鹿特丹港,远销到欧洲;向东延伸到俄罗斯远东地区,货物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出港,经过海上运输,最后可以到达朝鲜、日本、韩国和北美洲等国家。

2.1.2 自然资源优势

满洲里市下辖的扎赉诺尔矿区蕴藏百亿吨的优质褐煤、石灰石、硅石等资源。中蒙边境上的呼伦湖,盛产鱼虾,呼伦贝尔大草原有着丰富的乳肉资源和旅游资源,为口岸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毗邻蒙古国东方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黄金、铜、铁、煤炭和萤石等矿产资源。毗邻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是石油、煤炭、森林资源富集地区,被誉为“二十一世纪人类自然资源宝库”。满洲里依托口岸优势,从俄罗斯和蒙古国进口木材、有色金属、矿产品、原油等产品,以进口资源加工区为基地,大力发展进口加工贸易,吸引国内大型企业来满洲里投资,带动口岸经济快速发展。

2.2 劣势(Weaknesses)

2.2.1 相关政策缺乏支持力度

1992年我国实行沿边开放政策,国家批准满洲里为沿边开放城市,设立了两个部级开发区(中俄互市贸易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配套实施了相关政策。并为满洲里发展对外贸易、边境旅游、口岸通关、税收优惠等项目上也给予了众多优惠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口岸经济发展,促进了睦邻友好。近年来,国家所给予的上述政策陆续取消,没有新政策跟进,使满洲里发展口岸经济已无政策优势支撑,不利于满洲里口岸经济发展。

2.2.2 产业基础薄弱

1992年我国实行沿边开放政策以前,满洲里市曾是边陲小镇,第一产业自由发展,第二产业空白,第三产业疲软,依靠国家拨款维持运转的单纯性消费城市。1992年国务院将满洲里批准为沿边开放城市,满洲里市把商贸业为主要产业,不重视工业发展,导致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偏低(见表4)。目前,虽然满洲里市对外贸易、进口加工、商贸旅游等产业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经济总量偏小,严重缺乏外部资金、尖端技术、高级人才、先进管理经验、信息等经济要素。特别是远离国内中心市场、投资吸引力不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等劣势凸显,导致经济自主增长机制不健全。

2.2.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建设资金

虽然铁路、公路和航空立体化口岸疏运体系初步形成,但是口岸基础设施欠账较多,铁路运力紧张。公路外送距离较远,航空运输长期性国际运营航线未批,已开通国际航线仅为临时航线。立体化口岸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口岸站场功能缺失,各类专业货场严重不足。究其原因,最关键制约因素就是建设资金不足,这也成为完善口岸疏运功能的主要瓶颈。

2.3 机遇(Opportunities)

2.3.1 国家开发战略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由于蒙东地区是东北三省的能源接续地,经济互补性强,2006年国务院将蒙东地区正式纳入东北经济区,为满洲里市实施“链接俄蒙,融入东北”发展战略提供了广阔舞台。2010年国家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建设广西东兴、云南瑞丽、内蒙古满洲里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使满洲里成为国家唯一面向俄蒙的开发开放试验区,对于推动整个内蒙古乃至东北地区深化开发俄蒙市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3.2 中俄两国经济合作范围更加广阔

中俄两国已建立了全面深化双方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元首定期举行会晤,在经济技术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保护等项目上都取得重大进展。2008年中俄两国元首签署《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地区及东西伯利亚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支持利用双方确定的合作机制开展两国地方合作,将满洲里和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列为开发的重点地区,将满洲里境外加工园区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加工产业正式列入纲要。中俄两国政府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双方重点合作地区辟建经济特区,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满洲里发展口岸经济提供了千载难逢机遇。

2.4 挑战(Threats)

2.4.1 毗邻口岸地区竞争激烈

东北地区边境口岸数量多,各口岸经济内容雷同,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抵御地域分工带来的好处,最终导致整体经济效益下降。满洲里口岸与毗邻中蒙两国最大陆路口岸二连浩特口岸和黑龙江省对俄开通的15个国家一类口岸,造成毗邻口岸之间相互争夺腹地,抢夺货源,严重影响了口岸的整体效益;其次,美国、日本及欧洲各国与俄罗斯和蒙古在木材、石油、煤炭、矿产等资源方面实行合作开发战略,为争夺资源,竞争非常激烈,影响了满洲里口岸进出口贸易,对满洲里口岸形成巨大压力。

2.4.2 俄罗斯市场经济疲软和缺乏对外贸易政策和制度约束

满洲里口岸主要是面向俄罗斯开展进出口业务,由于俄罗斯国内经济转型和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俄罗斯市场持续疲软,国家货币持续贬值,满洲里口岸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服装、鞋类、果菜等大宗商品出口数量和种类大幅减少,口岸过境人员和车辆也大幅下降。满洲里毗邻俄罗斯地区由于缺乏稳定、透明、统一政策和共同认定的外贸合作制度,导致中俄贸易在国际贸易结算、货物运输保险、大宗商品进出口业务缺乏保障机制,对满洲里口岸对外贸易带来诸多障碍。

3 满洲里口岸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3.1 国内国外“多方联动”战略

为了促进满洲里口岸经济快速发展,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和发展氛围,满洲里口岸应当借鉴其他沿边口岸的先进经验,认真梳理促进口岸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向国家相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争取设立口岸发展基金,增强口岸经济发展实力,力争把满洲里口岸经济发展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上,保持我国最大陆路口岸地位不动摇。在完善口岸疏运体系建设时,积极与哈尔滨铁路局协调,加快国际货场和集装箱专办站等专业货场建设进度。与海航集团协作,进一步完善满洲里国际航空港配套设施。近期将满洲里口岸物流园区、满洲里到伊敏地方铁路、满大高速公路三大项目作为重点建设项目,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口岸畅通是发展口岸经济的关键因素,借助中俄两国政府高层领导定期会晤平台,就满洲里赤塔伊尔库茨克铁路复线、满洲里后贝加尔公路口岸货运通道,开通中俄定期国际航线展开谈判,确保口岸进出口物资运输畅通。随着中俄经济合作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中俄两国决定实施“大开发和大开放”战略。辟建双向开放的平台和载体。满洲里抓住这一契机积极与俄罗斯协调构建边境开发开放试验区的经贸合作平台,在满洲里建立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跨境经济合作区、保税物流园区等,最终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

3.2 口岸腹地“联合发展”战略

东北地区与俄罗斯和蒙古一共有26个公路、铁路口岸,各个口岸应该遵守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合理分工,密切协作和一致对外的原则。根据区位优势和外部市场环境,确定各自的经济腹地,满洲里重点发挥中俄贸易“国际大通道”口岸优势,与毗邻的额布都格口岸、阿日哈沙特口岸、海拉尔航空口岸、黑山头口岸、室韦口岸形成“整体效应”,以满洲里“大口岸”为主体,其他5个口岸为补充,逐步建立中俄蒙边境口岸集群,带动呼伦贝尔腹地经济发展。沿东北第一条欧亚大桥滨州线和滨绥线,将满洲里和绥芬河两个边境口岸城市对接,逐步形成“点轴”经济地域系统,建立满(洲里)绥(芬河)沿线经济带。满洲里市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开通满洲里到伊敏的铁路,连接两伊(伊敏-伊尔施)铁路,经乌兰浩特、白城、通辽、阜新,最后达到锦州港,构建陆海联运大通道,将进口的大宗商品运送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3.3 大力促进“新兴产业”战略

满洲里借助口岸优势,将满洲里建成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完成新城区商业网点规划,重点以国际机电(汽车)物流园区、建材采购中心、空港物流园区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借助口岸和地缘优势,在原有物流业发展的基础上,引进大型物流公司,发展第三方物流业,在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形成专业化、国际化物流服务网络。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口岸出入境优势,将边境旅游业作为“立市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贸易。多方筹措资金,完善旅游设施,提高经营层次和水平。联合国内外大型会展企业,组织承办中、俄、蒙三国层面的高水平展销会,把国际旅游节、冰雪节、中俄高新技术展览会打造成集商品交易、投资洽谈、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精品盛会,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会展品牌。满洲里经济远期发展战略应以“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集约”的思路,把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平台,根据俄罗斯市场需求状况,发展进口资源加工业,进行产品精深加工,出口高附加值产品,增强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3.4 全面开展“对外开发”战略

口岸经济发展篇6

中图分类号:F326.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增-0097-03

甘其毛都口岸由1989年对蒙边境贸易临时过货点发展为2009年6月通过国家常年开放验收,成为内蒙古继满洲里、二连浩特的第三大陆路口岸。出口产品由日用百货和生活用品扩大到矿山开采所需的机械设备等,进口产品由废钢铁、废金属,皮毛畜产品等逐渐向境外合作投资煤炭、有色金属的勘探、开采及进口业务拓展。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小额贸易下降幅度较大,但煤炭贸易呈快速上升势头。2009年前2个季度小额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857.9万元,同比减少17%,其中2季度比1季度下降93.6%;而同期累计原煤进口量达到92.7万吨,同比增加51.5%。其中2季度较1季度增长6.66倍,仅6月份当月进口原煤达40.2万吨。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口岸经济稳健发展动因

(一)国家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对口岸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

1.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甘其毛都口岸2009年在基础建设实施十项工程完成5.75亿投资,主要有新建口岸8公理过煤专用通道及四个车检厅;改建口岸会晤专用公路和实施703号界碑周边硬化工程;口岸集镇绿化及道路两侧硬化工程、绿化工程;开工建设海关、国检、口岸综合楼、办公楼及室内装修、院内硬化和附属楼建设;口岸联检楼中厅装饰工程; B型保税仓库改扩建工程;建设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区;援建蒙方口岸边检营房和过煤专用通道等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完工后,硬件设施在全国沿边开放公路口岸中处于领先水平。

2.配套设施趋于完善。受益于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支持,总投资2618.25万元的甘其毛都口岸输水工程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甘其毛都口岸自来水工程全线贯通,结束了无自来水的历史。

3.工业园区开工建设项目明显增加。立足全旗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截至2009年6月末,全旗招商引资已引进到位资金30.9亿元,同比增加116.6%。口岸工业园区已开工建设项目9个,投产2个。如乌拉特中旗毅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400万吨洗煤扩能建设项目在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区开工建设;山西美锦集团与益得矿业合作建设300万吨煤焦化项目,已经取得蒙古国合法矿权,一期工程240万吨洗煤、100万吨焦化正在做前期工作;庆华集团利用白彦花煤田褐煤资源发展煤制气项目,已经取得自治区发改委准许开展前期工作的函;丰达矿业公司120万吨洗煤项目等一批大型工业项目相继开工。

(二)蒙古国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变推动了原煤进口增长

新一届蒙方政府积极推行对外政策,出口原煤是其主要财政收入之一,对中方在其境内的能源开采及进口业务给予大力配合,尽可能提供便利,这是金融危机背景下口岸原煤进口数量快速增加的重要因素。

(三)地方政府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一是投资建设了口岸过煤专用通道及四个车检厅,使甘其毛都口岸年吞吐能力由最初设计的5万吨提高到500万吨;二是口岸联检部门加班加点,实行早8:00到晚8:00工作制,极大地提高了通关效率;三是强化协调联络,实行主要领导到口岸蹲点制度,及时协调原煤进口中出现的问题,理顺中蒙各方面的关系,确保了口岸进出口业务顺利开展。

(四)各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提高,甘其毛都口岸通过国家常年开放验收

区、市、旗三级政府高度重视甘其毛都口岸的扩大对外开放工作,抓好口岸基础设施及口岸旅检通道、货检通道、查验场地和配套设施,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服务质量明显提高,能够承担口岸扩大对外开放后的监管服务工作,口岸扩大对外开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2009年6月3日口岸通过国家常年开放验收,同年7月30日,乌拉特海关建关通过预验收,口岸对外开放层次实现历史性跨越。

(五)口岸经济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多方体现

1.原煤进口成为进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口岸贸易在全市对外贸易中所处的地位不断提升。2009年上半年口岸原煤进口量达到92.7万吨,同比增长51.5%。特别是进入6月份,口岸原煤单日进口量平均超万吨,当月原煤进口量达到40.2万吨,同比增长54.6%;入境车辆达到4343辆次,同比增长49.7%,一举刷新口岸开通18年来的月进口贸易和入境车辆的历史记录。运煤量持续增长,口岸贸易在我市对外贸易中所处的地位不断提升。2009年上半年全市外贸进口总额完成6930万美元,同比增长61.8%,其中口岸原煤进口额占外贸进口总额的94%,较上年同期占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

2.口岸地区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周边地区。上半年乌拉特中旗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7085万元,同比增加6617万元,增长32.3%,仅口岸和工业园区多征税款3998万元,成为全市财政收入增幅最高的地区。而全市财政总收入同比减少8.4%,绝对额少近8个亿。

3.口岸地区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2008年乌拉特中旗地区生产总值为38.2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8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77元,较2000年分别增长431.1%、1734%、929.4%和150.8%。2009年上半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均居全市首位,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倍,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86.2个百分点。近几年当地政府依托口岸贸易发展经济,经济总量明显增加,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4.交通状况明显改善。资料显示:2008年乌拉特中旗全旗公路总里程达3744公里,公路通达深度迅速提升,公路等级明显提高,“三纵三横九出口”的骨架路网初步形成。在铁路建设方面:神华甘泉铁路即将组织实施征地;西小召至加工园区铁路正在进行拆迁,两条铁路建成后口岸运输能力提高10倍,另外口岸支线机场项目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同意列入“十二五”民航规划。

5.城镇化建设加快。乌拉特中旗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图镇新区道路工程建设加快,城镇框架明显拉大,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总投资2.9亿元的43万平方米房地产和公用建筑项目全面推进,投资1.1亿元的集中供热工程全面实施。

6.口岸工业基地一体化建设初具规模,就业人员增加。近几年来,乌拉特中旗精心构建“一线三区” 即以甘其毛都口岸――海流图镇――金泉工业基地铁路公路为主轴线,构建口岸贸易区、海流图城镇区、金泉工业区三区联运互补、内外资密集、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经济增长带。目前,该工业基地正进行全面开发,并将形成煤化工、有色金属加工区、非金属加工区、电力等产业发展功能分区,已引进基础产业19家,引资额达19.6亿多元,吸纳就业人员1800多人。

二、金融危机对甘其毛都口岸经济的影响

(一)口岸经济单一,稳定性差,容易受外部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

巴彦淖尔市口岸经济由于贸易的单一性,稳定性较差,对全市经济的整体推动、辐射作用不够明显和强劲。一是甘其毛都口岸主要业务是原煤进口,原煤进口额占口岸全部进出口总额的96%。受金融危机影响,进口原煤价格波动较大,从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这3个月期间,口岸进口原煤业务属于停滞状态。同时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金融危机冲击,口岸没有大型的采矿机械设备等生产生活物资出口,小额贸易出现大幅度下降。二是加工业对口岸经济的贡献不大,尽管工业园区已开工建设,但刚刚起步,还没有完全建立起进出口商品加工基地。

(二)国内外原煤价格倒挂,参与企业少,进口原煤计划难实现

2009年市政府计划完成原煤进口500万吨,并积极协调各方面情况,保证企业进口原煤的速度。从参与进口原煤的企业数量来看,2009年3月至5月仅有2家企业断断续续的进口原煤,到6月份,进口原煤的企业达到5家,是去年同期参与企业数量的62.5%,且这5家中有2家还处于观望阶段,时运时停。据调查,在2008年至2009年5月间,企业从蒙古国进口原煤的报关价最高为140美元/吨,最低为40美元/吨,而国内原煤的同期价则维持在500-600元/吨之间。由于国内外煤价倒挂,企业每进口一吨原煤,在国内销售大约损失50-60元。如果国内煤价维持目前的价格,据口岸有关部门估算,全年最多能达到350万吨左右,要完成市政府原煤进口计划,从目前情况来看很难实现。

(三)对蒙企业投资举步维艰,投资意愿弱化

截至2007年底,经商务部门批准的对蒙投资企业8户,项目协议投资总额8232.4万美元,中方投资6867.72万美元,从2008至2009年上半年,对蒙投资没有新增企业。主要原因是尽管国家出台了《关于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支持对外投资企业发展,但由于国内金融机构跨境服务不能完全满足境外投资企业的需求,再加上民营企业是巴彦淖尔市境外投资的主体,由于自有资金的限制,虽有政策支持,但难以对其境外企业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据了解,对蒙投资企业投资领域集中于矿产资源开发,在支付了大量前期费用之后,后续资金跟不上,举步维艰。

(四)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口岸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是乌拉特中旗外汇支局虽然已经挂牌,但还没有开展业务,具体业务仍需要去市外汇管理局办理。二是现金需求量大。按口岸年进口原煤500万吨,每吨500元计算,进口总额为25亿元,如果有一半在口岸现金交易,仅进口原煤一项就需要12.5亿元现金,而口岸地区没有1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三是私带现金隐患多。据客商反映,由于蒙古国银行大部分是私有的,信誉度不高,所以多用现金支付,用现金支付除了不安全、不方便、成本高以外,还存在诸多隐患。如现钞的真假、腐败现象及其他风险隐患等。

(五)政策因素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有关口岸经济发展的政策基本上是参照沿海地区的口岸现状来制定的,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对于处于西部偏远地区的口岸实际情况,这些政策往往是照顾不到的,包括海关、边检及外汇政策等方面。

三、对进一步拓展口岸经济的思考

(一)拓展中蒙双方合作范围,提高口岸经济的稳定性,进一步扩大地区经济总量

在口岸经济的发展上,地方政府既考虑眼前的发展,更侧重于从战略角度规划、发展甘其毛都口岸,要加大两国高层互访,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双方农牧业领域和文化、卫生、教育、旅游等领域合作,逐渐改善变目前单一贸易的不确定性,确保口岸经济长期繁荣稳定以此带动全市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扩大,提升辖区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二)依托甘其毛都口岸,融入呼包鄂经济圈,做大做强地方经济

1.加大甘其毛都口岸建设的扶持力度。在充分利用自治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继续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据国际咨询公司论证,甘其毛都是我国利用蒙古国资源运距最短、水电兼备、最经济便捷的口岸通道。通过口岸进口蒙古原煤、铜资源,不仅惠及当地,而且将为呼包鄂及周边地区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因此,应该加大甘其毛都口岸项目和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更好地开发利用境外资源,尽早融入呼包鄂经济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口岸经济发展篇7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084-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需要为之坚持与奋斗的目标。相应地,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地区在未来经济发展路上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因素之一。而这对于海峡西岸的经济区来说,也有着同样具有价值性的意义。但就海峡西岸经济区而言,虽然该地区在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有所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此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本文作者站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角度,对其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现状

纵观历史漫漫发展历程,新时代下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也有了全新的发展。同时,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中融入的新元素。相应地,对该地区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现状予以全面而准确的分析,能够为该经济区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埋下伏笔。总的来说,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海峡西岸经济区呈现出这样的面貌。

一是:在可持续发展路上,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它起到推进作用的因素。对于该地区来说,一些因素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好了铺垫。这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的政府部门把环境保护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还采取了可行的措施来对环境予以改善。随之,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加强了环境方面的监督管理,还使人们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相应地,在环境的各个方面,该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可见,在可持续发展漫长的道路上,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二是: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方面的不利因素。随着该地区人口日趋增加,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环境资源造成的压力也处于上升趋势。对于人口与环境资源来说,它们之间是密切相连的,有着相互影响的作用。但就有关部门调查的数据表明,该地区人口数量不断的增加,使资源、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承载着巨大的压力。除此之外,新时代下,海峡西岸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越。随之,在人们消费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对资源的消耗也在扩大。很显然,资源消耗的增加必将会对环境乃至生态造成巨大的威胁。进而,随着排放的污染物逐渐增加,环境已处于恶化的状态之中。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虽然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很重视,但就现状来看,环境污染依然比较严重。比如,在废水以及废气的排放量方面,每年都在逐渐上升。在环境污染方面,酸雨以及室内空气方面的污染问题是最为严重的,急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此,来减少这两方面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使可持续发展路上的阻碍减小。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来说,能源的消耗比较大。同时,在对外方面,还存在较高的依存度。新时代下,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该地区的能源供给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要求。相应地,对于该地区来说,所具有的能源并不是很丰富,尤其是煤炭和水资源。而对于煤炭的储存量来说,它是非常有限的。相应地,在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之下,能源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针对这种情况,在一些重要能源方面,海峡西岸开始向外部寻求支撑,对外依存度逐渐增高。而在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方面,能源资源起到的阻碍作用并没有消减,反而更加严重。相应地,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有关部门把节能减排理念引入到其中。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战略措施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很显然,所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只属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内涵。因此,本文作者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首先,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把经济发展作为基础是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之一。相应地,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经济发展方面,主要是以经济增长的质量来作为目标。同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想要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得以提高,需要对这些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予以改变。进而,来使环境、人口、资源这三者之间能够处于和谐的氛围之中。同时,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来说,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为该地区人口资源环境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好依托。其次,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来说,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需要资源以及生态相融合,为其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总的来说,不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发展都不能违背自然的承载能力。也就是说,在进行经济建设的时候,需要用全面的观点来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应地,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能够使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得到协调,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环境能够承载的基础之上的。与此同时,在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采取这些措施来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比如,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在对资源开发的同时,需要对它加以优化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到对环境的保护,对污染物予以合理地处理。通过这些方式来使该地区在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拥有更好的外部环境。最后,在可持续发展路上,需要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该地区的目标。在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之间,人口问题是它们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也是重要的阻碍因素之一。而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它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但就新时代下人口方面的情况来看,人口老龄化是最主要的特征。当然,也存在其它方面的问题,比如,人口不断膨胀,环境恶化的程度加剧。面对这些问题,在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上,需要采取一些可行的策略。如,在人口问题方面,需要对人口加以合理的控制,并提高人口的素质。在自然资源方面,可以对社会资源以及智力资源进行优化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进而缓解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构成的威胁。同时,使人口的增长能够和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相协调。而这也是在该地区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坚持的目标。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海峡西岸经济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的来说,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该地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它遇到了挑战。换句话说,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因此,本文作者以宏观的角度,从这几个方面来对该地区在可持续发展路上遇到的机遇与挑战予以了分析。

首先,在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上,需要对和谐社会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构建。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来说,科学发展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行科学发展观方面,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去构建和谐社会。同时,在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可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把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融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而这也正好和该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协调持续发展的要求相吻合。其次,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推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随着国家对地区不断重视,长江三角以及珠江三角迎来了全新的面貌,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相应地,在海峡西岸地区来说,福建是其中的中心地带。而福建也正好是长江与珠江三角之间的纽带。这两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会对这个中心纽带起到推动作用。进而,影响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为该地区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最后,在福建地区,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被提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国家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注,福建地区成为了其中被建设的重要对象,来促进海峡西岸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海峡西岸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比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缺少优秀的人才,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加重。简单来说,在该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并没有处于协调的状态,而是各种矛盾不断突出。

四、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策略

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现状来看,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这也是新时代下社会谈论的话题之一。相应地,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方面,有很多可行的措施可以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前行路上的重要基石。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的路上,需要对人口数量加以控制,并提高人口的素质。一是:在实行计划生育的同时,要对那些早婚早育、晚婚晚育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予以解决。对于这方面,需要把农村的生育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对这些地区人口控制的力度予以加强,并提高人们的意识。以此,来使人口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二是:针对人口素质问题,需要对教育制度进行合理的改革。通过适合新时展要求的教育制度来对人们进行对应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进而,让他们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在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把所有有利的因素优化利用,来发展循环经济。一是:政府部门需要对教育的宣传力度予以加强。在宣传的过程中,让人们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所认识,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同时,国家可以制定一些可行的政策,鼓励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循环经济建设之中。二是:政府部门可以从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三是:对于该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仅需要资金的投入,还需要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不仅是已经建设好的生态工业园区还是即将需建设的项目,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税收等优惠政策为生态园区的发展埋下伏笔。相应地,还能减少对应企业成本的支出,使他们经济利润最大化。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对经济发展方式予以合理的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在该地区经济发展方面,需要把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以加大投入、增加能源的消耗、以及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而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和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相应地,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现状,需要采用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把科学技术作为其中的核心要素,来加强企业的管理,提高员工的素质。同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节约型建设。比如,建设节能又省地的建筑物,使用那些节能节水的产品。通过采取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来对资源进行优化利用,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除了上面这些策略以外,还有一些其它方面可行的措施。如,在海峡西岸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环境予以全面的整顿和治理。在该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加大宣传的力量,来对人们进行相应方面的教育。

总而言之,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方面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该地区的环境得到保护,人口容量符合自然的承载能力,经济得到持续发展。更是重要的是,它能够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在发展的路上走得更久远。

参考文献:

[1] 林 芳.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2012(10):36-40.

[2] 苏明城,张向前.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09(2):134-138.

[3] 李晓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J].闽江学院学报,2007(1):5-8+15.

口岸经济发展篇8

【关键词】口岸经济城市 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

口岸经济型城市主要就是指临近我国边境的口岸,并且是基于口岸产业发展起来的城市。因为口岸经济型城市对口岸依附性非常大,其主要经济来源以及经济产业都是基于口岸带来的优势来发展的,若是口岸发生波动,那么对于口岸城市的经济具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加大对口岸经济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研究力度,是确保口岸经济型城市长久发展的基础。

一、口岸经济型城市的发展现状

口岸经济主要以口岸为核心,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口岸而生存的一种经济。对于当前我国基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口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同样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产业结构不协调

从近几年来看,口岸经济型城市在一些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量上有很大的提升,但其实在出口商品中的占比并不是很高,并且大力推进我国新兴产业是我国口岸经济型城市长远发展的基础。若是依然拥有传统的产业创造经济价值,对于口岸经济型城市发展而言存在着巨大的阻碍,只有基于不断革新的长远发展才会将该地域的经济带上一个新的高度。在当前,由于一些口岸开发区未有一个完善的长远结构,因此,造产业依旧停留在传统经时代,使当前的服务行业有待提高与创新,出现服务业较为缺乏的现象。

(二)口岸经济基础有待提高

我国口岸经济型城市在过去十年发展过程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优秀的结果,但由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建设设施也相对落后,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规模,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我国口岸城市与其周边国家口岸经济型城市相比较,进出口贸易份额相对来说是最少的,所以想要发展经济必须建设新的基础设施,运用创新思路。工业基础差、经济起点低都是经济发展滞缓的重要原因。即使是改革开放经济政策放宽的情况下,相对于其他港口贸易区所占比重还是较低的,近几年我国口岸城市对外出口的的经济总额高达几十个亿,同比传统要增长很多。因此需要在一个经济基础不高、财政情况不乐观的城市要采取开放式的经济发展策略。

(三)口岸贸易对象有待完善

对于目前口岸贸易服务的对象只有一个外国,这一个比较大的业主,因其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只有航空港岸有与外界贸易莱西较多,一些公路、水路等口岸只能依靠于与邻国相近的口岸进行贸易。主要依靠于临边城市,然而单单依附旁边的城市对于自身产业发展起到一定制约作用,因为自已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发展体系。若是过度依赖于其他城市,那么所针对的贸易对象是十分单一的,只能是通过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带动,才可进行发展,这对于我国口岸城市而言是具有巨大的影响,因为一个地区的发是离不开多元化的贸易对象的。

二、口岸经济对外开放策略分析

(一)加快口岸平台现代化和专业化的建设。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的口岸建设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供求,尤其是现在对外贸易的发展,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技术提升了口岸的运营与管理,大大加强了工作的运作效率,这也是口岸经济城市今后的发展趋势。现在口岸经济与现代化的结合运用,大大提升了规模化经济,更缩小了运输成本,共同构建了口岸运输的新篇章,更极大的发展了货运能力。另外,为了使资源配置优化,提高生产的效率,我们要建设专业的口岸,使现在的口岸向专业性发展更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例如口岸都是根据去向与来源经由3到4个口岸通过,在重点口岸上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在更专业化的建设,建成石油。木材、煤炭口岸上来。

(二)加强沿边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口岸要加强设施的基础建设,这是对外通道的重要保证,以及对外贸易的重要环节,从而使口岸建设发展的更迅速。也是烟台开发口岸经济的关键。在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中,口岸把提升周边地区的互相通信,互相联系作为首要任务,重点提高铁路大通道建设,开展国境的道路桥梁建设和口岸经济铁路建设,实现现代化的流通体系,积极发展陆海联运航线,从而实施“借港出海”的工程,使基础建设得到共享共建,提高效率,发挥效应,进而推动产业的协同,功能的联动,力求实现空间化向网络化的渐变,起到了发展壮大城市群的作用。

(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招商引资是对口岸经济型城市发展的必要手段,这也是对国家的政策执行。从而争取国家的有关部门对口岸地区的支持,发挥政府对我们起得关键作用,筹集多方面的资金,确保资金落到建设的项目中去,更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规划众筹、优先效益、布局优化,增强设施的基础建设改造。把口岸城市之间的联动充分发挥,在新一轮的建设中起关键作用,共同促进口岸经济型城市的对外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想要推进口岸经济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切实的实施口岸的基本建设,加快对口岸的平台现代化和专业化的建设,政府也应加大力度的对其口岸经济进行支持与帮助,根据所提出的战略思想,保证口岸经济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口岸经济发展篇9

abstra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population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realize the overall prosperity of the economic zone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strait. although this area has certain conditions, there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affecting its future development such as growing population pressur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nergy shortage, etc.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loc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achieved by carrying out population contro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veloping circulation economy, and transforming economy growth pattern, etc. 

一、引言

我国从1992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开始了可持续发展的历程,到目前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全国上下各族人民经过十几年的共同努力,我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上的理论研究和战略实施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可观的成果。同时,随着科技进步的迅猛发展,与其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问题日趋凸显,可持续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海峡西岸经济区位于中国东部,人口较多,但高素质人才还较欠缺;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省份,淡水、耕地、矿产资源不足的问题已日趋明显,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问题已经严重地威胁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经济迅速发展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尤为复杂和突出,只有协高和控制好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全面繁荣发展。

二、海西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现状

(一) 海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有一定基础

近几年,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围绕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把构建可持续生态支撑体系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九大支撑体系之一,坚持在加快发展中加强环境保护,在加强环境保护中加快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环境监管能力明显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普遍提高。据统计,近两年,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大气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生态环境质量名列全国前茅;环境保护力度加大[5] 。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公众意识有很大的提高,海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具有一定的基础。

(二)人口的增长对环境资源的压力日增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人口与环境资源的相互关系过程中,人口是开发环境资源的力量和动力,环境资源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尽管福建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已呈良好态势,但也应该看到,人口数量的压力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性。2006年,福建省人口已达3558万人,净增人口23万人,自然增长率6.25‰,人均耕地面积还不到0.48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大大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随着福建人口低速增长的延续,人口规模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将呈日趋增大的发展态势。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人均消费的增长将驱动资源总量消耗的扩大,使得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污染排放不断增加,导致环境恶化,对海西可持续发展形成严峻挑战。

(三) 环境污染仍较为严重

虽然,福建省近几年环保力度明显加大,比如,2005年,全省环保投入145.1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0年的1.57%提高到2005年的2.21%,投入的加大推动了环保项目的落实,重点污染治理工程任务按期完成,“十五”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确定的任务也基本完成。2006年,全省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357个,投资1.77亿元。有12512家企业办理了水污染物排污申报登记,5193家企业办理了大气污染物排污申报登记,2398家企业办理了固体废物污染排污申报登记;关停并转迁210家生产工艺陈旧、能耗物耗大、污染环境严重而在限期内整治不能达到环保要求的企业。共建成烟尘控制区119个,面积1057.50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95个,面积573.30平方公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90%;城市污水处理率58%。但是,全省的废水、工业废气排放量依然每年较大比例递,2005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21.24亿吨,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3.09亿吨,比上年增长13.6%。全省工业废气排放量6264.91亿标立米,比上年增长24.8%,其中燃料燃烧排放废气量3284.19亿标立米,比上年增长16.5%;生产工艺废气排放量2980.72亿标立米,比上年增长35.4%。酸雨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问题仍较突出,据调查,2005年,23个城市中,有21个城市出现酸雨,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表明,甲醛和二甲苯严重超标。

(四)能源消耗大,对外依存度高

当前对能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上升,福建省的一次能源主要是原煤和水电,而煤的储量有限,据《福建省“十五”和2015年能源需求发展研究报告》,截止1999年底,煤炭累计探明储量为13.74亿吨,保有储量为11.47亿吨,在保有储量中,已建井利用的占63.61%,其中精查、详查终、普查终的已建井利用的已占86%。水电的开发利用已达80%。2005年福建省能源消费对省外依存度高达62.5%,而“十一五”期间福建省能源60%以上需要从省(国)外引进的格局不会改变,能源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当前,福建省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慢于gdp增长;单位gdp能耗近年有所下降,2006年福建省单位gdp能耗0.907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3.4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99吨标准煤,节能降耗减排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持续走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偏低以及能源消费刚性增长,福建省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任务艰巨。

三、 海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

(一)海西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增长是国家势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但可持续发展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目前,海西经济发展迅速,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没有完全转变,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实现海西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也就是经济增长中要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使经济的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反映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海西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 海西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条件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唯物辨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5]。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人口、资源、环境进一步协调是海西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实现海西人口资源可持续发展要选择有利于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搞好环境污染的处理,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持续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为实现海西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三) 海西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最大的问题之一,人口老龄化是新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的制约性日见凸显,归根结底资源是家底,环境是家园[5]。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在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条件下,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从依赖自然资源、稀缺资源转向偏重社会资源和智力资源,才能够实现人口与资源可持续发展。使人口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海西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海西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应是我国在新世纪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海西实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基于这个主题提出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长三角珠三角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推进

长江三角与珠江三角,在改革开放以来都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目前仍然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势能,以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也留下了不少的问题,如人口压力较大、耕地流失严重、能源缺口较大、交通运输紧张及生态环境恶化等,这两个地区还是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实施进程较快、力度较大、政府重视程度较高的地区,不能让这些问题制约其未来的发展。因此,近几年随着不断整合、治理与调适等力度加大,各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某些方面不可持续的状况也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可持续发展正向成熟稳定的高级化阶段演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随着经济较活跃的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将为海西可持续发展创造积极有利的发展环境,对海西整体实现可持续发展将起到有力的拉动作用。

(三)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国福建省委认真贯彻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思想、决策部署,着眼于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而提出并实施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6]。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视察福建,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寄予厚望,都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福建发展的极大关心和支持。在中央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时期,是全面推进海西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海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同时,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合作与竞争势头强劲、两岸三地经贸关系日益密切,新形势下,使海西处于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位于中国东部,人口较多,但高素质人才还较欠缺;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省份,但淡水、耕地、矿产资源不足的问题已日趋明显,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问题已经严重地威胁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经济迅速发展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尤为复杂和突出。这都使海西实施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五、 海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对策

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应是21世纪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现实要求我们刻不容缓地保护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采取相应的措施已是当务之急。

(一)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身定位,对人口质量的要求将更高。要认识到提高人口质量的紧迫性,从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加快从控制人口数量向提高人口质量的战略转变和替代的进程。首先,虽然目前已基本进入低生育水平了,早婚早育、未婚先育等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农村,群众意识还普遍不足,人口控制力度还将增强,但之前的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已适应不了新时期人口与计生工作的开展了,且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方式也应有所改变,包括从单纯改变人的行为向转变旧的婚育观念、建设新型生育文化转变;从说教式向群众参与式宣传转变;从一般化的宣传内容向有明确针对性的宣传内容转变[13]。其次,应继续加大教育制度改革力度,随着社会的进步,群众的求知欲望越来越强烈,可由于教育制度的不够完善,往往给求知者带来的仅仅是文凭而不是真正获得知识,导致调查显示群众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其实真正的人口素质并没有明显的改变。

(二)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循环经济

近些年来,经过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探索,各省已经陆续开展了在区域发展循环经济试点、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和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福建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还处在试点阶段。福建现已确定南平炉下镇循环经济实验区、厦门鼓浪屿循环经济实验区、福州青口汽车城生态工业园区、三钢(集团)生态工业园区、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试点[14]。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理念的灌输力度,提高群众意识,制定相关政策或建立相关组织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循环经济的推进,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8]。其次,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有高心技术的支撑,需要政府或者其他规划者有敏锐的、长远的眼光,充分重视高新技术企业的参与。第三,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和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已经建好的生态工业园区,目前,政府还未从全省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考虑经理完善的资金支持体系,应该在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园区必要的支持,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为企业间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增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14]。只有这样,调动政府、企业、群众一切积极的因素,形成共识,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建设中来,才能加快推动海西繁荣发展。

(三)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经济增长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不同的方式:粗放型是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增长;集约型是靠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增长[9]。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多,所以经济效益比较低,而且要受到资源稀缺性的限制,增长是有限的、不可持续的;集约型的增长主要靠科学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资源消耗低、利用效率高,更能开发新的、更丰富的、清洁的资源,环境污染少,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能力更强,增长则是高效率的、可持续的。因此,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化升级,已成为海西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高度重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加强经营管理,以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7]。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逐步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水平,理顺比价关系,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结构调整。采取综合措施,强化计量管理,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减少损失浪费,保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四) 强化环境综合整治

坚持防范与治理相结合,立足于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加强污染治理、监测和监管,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化学需氧量,建立完善以生态补偿为主要内容的利益补偿机制,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水环境治理,强化水源保护区的执法监管,保障饮用水环境安全,规范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管。深入推进“五江两溪”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重点流域沿岸乡镇垃圾集中处理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提高流域水环境质量。加强对江河入海口、陆源对海排污口和重点养殖区的监测,对重点污染源实行溯源追究制,改善海域环境质量。落实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强化对重点煤炭开采区和其他矿产资源开采区综合整治,加快生态恢复。推进主要江河水源地、严重水土流失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与生态重建,加强对水电开发项目建设管理,严格河道采沙监管。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推进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依法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保“三同时” 、排污许可证制度,促进建设布局与环境保护相协调[11]。

(五) 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实现“生态文明”

第一,全面实施对重要生态功能区抢救性保护、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强制性保护、生态环境良好区和农村生态环境积极性保护、风景名胜资源严格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第二,强化主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防风固沙区、河口湿地区、重要海湾和重要渔业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继续推进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强化风景名胜区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恢复和发展珍稀物种资源。第三,推进部级、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村镇)、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积极创建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城市和环境优美乡镇,推进生态城市、绿色社区和生态村镇建设。第四,加强区域环境安全危机防范,提高环境日常监测监管和预警能力,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城市环境、近岸海域、空气质量和重要污染源设立自动在线监测,提高对突发性环境安全事件的处置和应对能力[11]。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反映出我们党不只是想着创造当代的政绩,还要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着想。

(六)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对可持续发展理解存在偏差,不能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甚至为了一些眼前的和局部的利益,无视环境保护;公众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意识还相对薄弱。因此,加强对环境资源意识的教育十分重要。通过宣传,增强公众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识和对未来环境资源负责的意识;通过宣传,增强人们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全民环保自觉性;通过宣传,使决策者能够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六、总结

总之,21世纪头二十年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实现繁荣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走出人口、资源、环境的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在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目标,只有协调和控制好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才是完整意义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因此,应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使经济的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关系,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体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理念;控制人口、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和资源状况相协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共同繁荣的和谐海峡西岸经济区。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建设海峡经济区纲要[n].福建日报,2007-2-16.

[2] 向冬玲.“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其实践[j].国际资料信息,2007(7):16-17.

[3] 林爱文,胡将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0):241-246.

[4] 朱建营.试论可持续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j].经济师,2007(4):38.

[5] 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统计年鉴2006[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53-58.

[6] 教育部社科司主编.马克思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24.

[7] 钟水映,简新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9):363-370.

[8] 钱易.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国土资源,2005(2):55-57.

[9] 教育部社科司主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8-90.

[10] 申钢强,金素.福建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与启示[j].福建财政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9-11.

口岸经济发展篇10

近年来,二连浩特坚持以同志指示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向北开放、西部开发、加入世贸有利时机,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口岸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与2000年相比,2007年各项经济指标呈两位数递增趋势。地区生产总值25.5亿元,年均递增30.2%;固定资产投资15.1亿元,年均递增45.7%;地方财政收入2.5亿元,年均递增2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18元,年均递增12.7%;人均消费性支出11148元,年均递增13.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2.1,年均递减1.39个百分点。

一、破解难题。口岸加工业取得历史性突破

二连市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夯实发展基础、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攻方向,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初步闯出了一条蒙俄资源落地加工、转化增值的新路子。在国家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基础上,规划了18平方公里口岸加工区,投资6000多万元加强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企业人区条件。目前,口岸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人驻企业8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形成了以进口蒙古国、俄罗斯资源落地加工为主的产业,涉及木材加工、矿产加工、水泥生产等行业。2007年,园区协议引资19.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3亿元。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到2007年底,二连市工业总产值达14.8亿元,较2000年净增14.5亿元,年均增长73.8%;工业增加值6亿元,较2000年净增5.9亿元,年均增长73.1%;工业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5%,与2000年相比提高20.3个百分点。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达142%。

二、依托优势,第三产业互动发展

第三产业一直是二连口岸经济发展的传统主导产业,也是凝聚人气的“立市”产业,已连续多年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75%以上。近年来,二连市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等地缘优势,进一步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一)旅游业发展持续升温

二连浩特既有美丽的草原大漠风光,也有独特的边关风情,国门界碑,边关哨卡,岩画石林,驿站古寺,荒漠戈壁,风光独特。蒙俄两国自然风光秀丽,原始特色突出,民族风情浓郁。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各民族生活习俗的竞相展现,城市中小巧精美的建筑,处处吸引着中外游人前来驻足游览。二连是亚洲最早发现恐龙及恐龙蛋化石的地区之一,沉睡亿年之久的恐龙化石埋藏区内,化石丰富,俯拾皆是。2007年,二连浩特市发现了史上最大的恐龙化石“巨盗龙”,该化石的出土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7年世界十大科学发现之一,引起中外生物界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早在7000万年前,这里湖泊密布,气候湿热,是恐龙繁衍生息的乐土。近年来,为了保护这些极具研究价值的化石,让中外游客清晰了解这些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珍宝,正在建设国际恐龙博物馆,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恐龙博物馆、恐龙广场、恐龙化石挖掘现场、国门、界碑是二连市最为靓丽的独特旅游景点。每年都有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考察,特别是新国门整体气势恢宏,目前堪称世界第一门。站在国门上眺望远方,蒙古国扎门乌德市景观尽收眼底。2007年,二连市开通了第三国公民落地签证业务,前来参观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年内进出境人数达159.4万人次,国际旅游创汇2.16亿美元。与2000年的进出境人数58万人次和旅游创汇8459万美元相比,均有大幅增长。

(二)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二连市逐年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大为改观,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公路方面,二连浩特是208国道(二连到云南河口的二河线)的起点,经208国道可通向国内各地,其中,3-6小时可达呼和浩特、包头、张家口和北京等地。铁路方面,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月1日,集宁至二连浩特铁路线开通,以集宁为枢纽向南直通北京、天津,向西经呼和浩特、包头与内蒙古的中西部地区相连;向北经蒙古国乌兰巴托直抵莫斯科并通往东欧各国。二连―锡林浩特的区间铁路也在积极推进和实施中。航路方面,早在1958年二连建有航站点,筑有土质跑道、滑行道、停机坪。1960年,二连浩特航站改为导航点,为北京至乌兰巴托、北京至伊尔库茨克国际航线提供通讯导航服务。目前,二连机场已开工建设,将开通二连至呼和浩特、北京、乌兰巴托等城市客货运航线。届时,二连口岸将形成公路、铁路、机场客货空港“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将对二连市的交通运输业、口岸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品位的不断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007年,二连市进出口货物619.5万吨,较2000年增长了近3倍,年递增16.6%。其中2005年进出口货运量达到854万吨,创历史新高。

(三)贸易业持续稳步发展

二连自古就是重要的通商要道,南北往来的必经之地,负有“茶叶之路”的美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贸易业已成为二连市发展基础较好、对经济贡献率较高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9.2亿元,较2000年增长2.8倍,年递增率为16.1%,其中餐饮业年均增长15%,批发零售业年均增长15.6%。外贸方面,采取政府推动方式,积极“走出去”,与俄蒙有关地区就拓展资源市场、增加过货品种进行反复磋商,建立了双边对外贸易政府促进机制,主动为外贸企业牵线搭桥。出台外贸纳税奖励办法,积极与外贸企业对接,鼓励外贸企业变一般贸易为边境小额贸易;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防假冒伪劣商品流出国门,维护国货商品信誉,敞开进口俄蒙资源,扩大出口国内产品。经过努力,全市有经营业绩的外贸

企业由2005年的57家发展到172家,其中,5家外贸企业荣获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4家外贸企业进入全区出口20强行列。出口商品由2005年的1574个品种增加到1742个品种。2007年,新增38家企业开展边境小额贸易。中国有色金属建设集团、山西阳煤集团等10多家外贸企业以边境小额贸易方式在二连过货经营。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4.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6倍多,年均递增29.5%。其中,进口额年均增长26.4%,出口额年均增长39.7%;全年实现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额8.8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倍多,年均递增13.4%。二连口岸的边贸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四)物流业发展拉动作用日渐彰显

随着口岸经济的快速发展,口岸物流企业和市场规模日益壮大,不同经营规模和服务模式的口岸物流企业群体基本形成。目前,从事物流服务的各类企业有31家,市场从业人员1.2万余人,年销售额达20多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百货大楼、恒源商城、中外商品交易市场、宝鼎菜市场、三星建材城、义乌商贸城、盛同国际商贸城、温州国际商贸城、金叶时代广场等13个大型专业批零市场,总投资4.2亿元,总建筑面积36.7万平方米。益德物流园、利众物流园、新型建材城等5个重点物流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不久将投入运营。特别是“如意号”集装箱专列的开行,途经二连,缩短了通往蒙古国、俄罗斯及东欧各国的运距,沿途经过6个国家,5国首都,运行时间为14天,比海运省时27天,进一步发挥二连口岸作为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作用和交通枢纽功能,为口岸物流业的发展和国内商品进入欧洲市场,尤其是我国加工出口至欧盟的电子、家电、纺织品、食品、稀土等高附加值的商品创造了方便快捷的物流运输保障体系。

三、夯实基础,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近年来,二连浩特市按照“建设15―20万人口规模,小而精、小而巧、小而美明星口岸城市”的要求,坚持“中西交融、民族特色、现代气息”的城市建设理念,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几年来,改造旧城区面积40万平方米。一批风格各异的精品街区相继建成。建成5处大型专业市场和一批具有蒙俄特色的餐饮娱乐服务场所。建成城建、名人等18个住宅小区。城市绿地面积扩大到223万平方米,广场、公园和临街建筑基本亮化。加大城市供热管网改造建设力度,集中供热面积由2005年的36万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126万平方米,冬季供热“老大难”问题有效解决。一些重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城区面积将由2005年的18平方公里扩展到45平方公里,城市发展框架已经拉开,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力度加大,“精、巧、美”风格进一步显现。先后完成铁路站场改扩建、二满线、208国道(二赛线)、疏港公路、市区至盐池公路等一批牵动口岸发展大局的重点工程,市区道路和境内公路网全部贯通。二连机场开工建设。新建了3座35千伏输变电站,220千伏输变电项目批准立项。供水有丰富的地下古河道水资源,生产、生活用水充足,多年来城市用水已经得到可靠保障。公共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新建了宣传文化活动中心,包括电影院、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和室等多项设施,丰富了广大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教育方面,市内有普通中学4所,小学7所,幼儿园7所,2007年新建了国际语言学校,学校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在医疗卫生方面,市中蒙医院购进先进设备,聘请专业人才,委托内蒙古附属医院托管,市民就医条件得到保障。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和生态移民工程,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中外客商和广大市民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创业发展平台。

口岸经济发展篇11

(一)吉木乃口岸的历史演变

吉木乃口岸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口岸,又处在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联邦、蒙古国四个国家的交界区,是我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联邦、蒙古国三国进行国际贸易最便捷的通道。吉木乃陆运(公路)口岸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境内,对面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哈萨克斯坦州,是一个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老口岸。1912年,吉木乃口岸为我国新疆通往俄国的主要通道之一。1913年,俄国在新疆阿山(今阿勒泰)设邮台,通过吉木乃与俄通邮。1917年,中俄两国又在吉木乃设交换台,处理两国间的邮件事宜。1931年10月,金树仁统治新疆时期,吉木乃成为通商口岸并划定为自由往来贸易区。新中国成立后,在吉木乃设立边防检查站、海关支站、对苏联贸易交换台。“二五”期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居新疆对苏四大陆地口岸之首,占39%,到1962年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口岸被迫关闭。1991年9月10日,经中哈两国政府协商,吉木乃口岸被批准临时过货。1992年8月26日,中哈两国政府正式批准恢复开放吉木乃迈哈布奇盖口岸。1994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吉木乃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常年开放,常年过货。2003年3月1日,经中、哈、俄三国批准,迈哈布奇盖口岸正式向第三国开放,它标志着吉木乃口岸已经面向哈萨克斯坦等中亚诸国,并辐射到俄罗斯腹地,成为我国西部一条重要国际通道。

(二)吉木乃口岸的发展现状

1.口岸贸易完成量。2012年,吉木乃口岸进出口贸易额完成70629.65万美元,同比下降29%。其中,进口570.54万美元,下降26%;出口70059.11万美元,下降29%。进出口货运量119075吨,同比下降15%。其中,进口2781吨,下降58%;出口116294吨,下降13%。2013年,进出口贸易额完成53750.89万美元,同比下降24%。其中,进口2413.75万美元,增长318%;出口51337.14万美元,下降27%。进出口货运量177350吨,同比增长40%。其中,进口113545吨,增长3932%;出口63805吨,下降48%。

2.口岸的人流量和车流量。2012年,吉木乃口岸进出境人员累计达138792人次,同比增长26%。其中,入境人员68228人次,增长27%;出境人员70564人次,增长24%。累计出入境车辆11217车次,同比下降9%。2013年,吉木乃口岸进出境人员累计达115007人次,同比下降17%。其中,入境人员57286人次,下降16%;出境人员57721人次,下降18%。累计出入境车辆6639车次,同比下降41%。

3.边境居民互市贸易。2013年,吉木乃县边民互市贸易累计销售中国商品总金额为393.65万元人民币。入市4726人,开市138天。边民互市市场交易货物主要以果蔬、日用百货、地毯、纺织品、服装、建材、家电产品、机械零配件为主。

4. 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自2007年以来,吉木乃口岸基础设施状况有所改善,修通了2万平方米的规划01、02、03和货运道,建成了1000平方米国门(货检厅),投资50万元完善了口岸联检设施建设,增加了出入境旅客通道及服务设施。此外,对道路实施拓宽改造及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对口岸规划区综合大楼进行维修改造,完善和修编了口岸规划区的布局。

二、吉木乃口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吉木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吉木乃口岸是新疆最早的陆路口岸,由于历史的原因,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繁华,特别是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直接影响口岸的业务以及口岸周边的经济发展。当前,吉木乃口岸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仅有自治区边境转移支付资金和地委、行署拨付的配套资金作为支撑,无法满足当前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口岸和通道基础设施滞后,联检楼、国门、货场、边民互市贸易市场等基础设施还未完善,查验工具落后,交通运输不畅,难以适应一类对外开放口岸的需要。

(二)吉木乃口岸的管理机制不合理

吉木乃口岸坐落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6团,距吉木乃县23公里,归吉木乃县管辖。吉木乃口岸的建设用地都由186团提供,但税收收入全部归吉木乃县所有。同时,吉木乃口岸相关部门的隶属关系较复杂,权责不清,且管理机制不健全,部门之间相互的协调分工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国家可否出台相关政策,来协调186团和吉木乃县的利益关系,使双方更好地来管理口岸发展,促进“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哈国对推动双方口岸发展的积极性较低

吉木乃口岸为哈萨克斯坦东哈萨克斯坦州迈哈布奇盖口岸,距中方口岸0.5公里,距哈萨克斯坦斋桑市60公里。为了满足哈国边民的购物需求,在吉木乃口岸规划修建了边民互市贸易市场,而且规模逐步扩大。为了促进县域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经吉木乃县战略决策,拟将吉木乃口岸的边民互市贸易市场延伸至吉木乃县城。然而,哈萨克斯坦对推动双方口岸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并没有在迈哈布奇盖口岸建立边民互市贸易市场,只是允许哈国公民通过“一日免签”政策来吉木乃、北屯以及乌鲁木齐等地购物经商,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边民互市。

(四)吉木乃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迟缓

吉木乃部级边境经济合作区规划控制面积14.39平方公里,吉木乃口岸是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具备开发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基础条件和区位优势。近年来吉木乃县利用自身优势区位条件,迅速启动边合区申报工作,邀请北京交通大学、新疆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吉木乃边境经济合作区规划方案》等,但由于受到资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吉木乃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迟缓。目前,吉木乃边合区先后投资3315万元完成部分区域的“五通一平”等前期工作。广汇引进境外能源加工项目和宏泰商贸3万吨果蔬保险库项目已落户园区,这些与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开发建设速度相差甚远。

(五)打击灰色清关导致口岸物流阻滞

由于俄白哈三国关税联盟的实施,三个国家内部的清关作业被废止,以减少关税损失为目的,哈中边境口岸打击灰色清关变为常态化。通过要求统一过境程序,取消“海关简化制度”,即“灰色清关”,使得清关作业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对入境混装货物严格查验,对纺织品、鞋类日用百货商品等混装货物的出口通关手续复杂化,并且严格控制对进出境集装箱和集装箱式货车所载货物总重量要求等,使得边境小额贸易及口岸物流受到严重影响。

三、加快吉木乃口岸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积极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有利政策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作为中国通往中亚和欧洲等国的口岸所在地,新疆这个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重要的战略要冲,依然发挥桥头堡的作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国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及实施相关的便利措施,依托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因此,吉木乃口岸要准确把握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规划部署,争取国家倾斜政策,如:允许吉木乃护照办理实行按需申领,积极与中亚五国协商签订互免签证协议;在吉木乃口岸设立签证代办处,给予其办理落地签证以及入境人员与车辆特别通行证权限等政策。

(二)加快口岸区基础设施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三部曲包括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其中,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是促进贸易便利化措施的体现之一。为了改善吉木乃口岸基础设施现状,应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口岸办资金支持,如自治区口岸办计划投资600万元,建设3000平方米集中独立的报关报检大厅,实行查验单位集中办公,为企业提供便利服务。同时,需加快对口岸区周边的商贸、餐饮、金融、电信等的规划建设,提高口岸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吉木乃口岸从事商贸活动,扩大口岸的外贸业务。此外,还需加快北通道建设,推动落实准东―富蕴―北屯―吉木乃口岸铁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

(三)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吉木乃商贸物流中心建设

在大力支持乌鲁木齐、喀什、霍尔果斯等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同时,应加快推进吉木乃商贸物流中心、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商品集散地的建设。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及各专业市场交易信息平台,使吉木乃口岸与中亚和内地的物流信息网络功能更加齐全。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在商贸物流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应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推动设立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在喀什、阿拉山口保税区和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基础上,依托吉木乃口岸设立综合保税区,努力将吉木乃口岸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对外开放的示范区。

(四)建立科学的口岸管理体制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需要先进的管理体制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在口岸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中,要按照国际外经贸发展的要求,要不断提高口岸公务员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同时,要增强服务意识,推行以绩效导向型公务员制度改革。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以提高口岸管理部门的行政效率和行政效能。目前,吉木乃口岸位于186团,归吉木乃县管辖。因此,要想发展吉木乃口岸,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兵地融合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口岸的管理仍应由吉木乃县和186团分工协作,共同管理,共同建设发展。

(五)加快吉木乃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口岸经济发展篇12

2011年,甘其毛都口岸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068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27.71%。其中,进口量完成1024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25.43%;出口完成44.40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20.60%。完成贸易额157636.57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3.47%。其中,进口额97247.74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2.57%;出口额60388.83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2.28%。出入境人员429351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37.20%。其中,入境214024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37.30%;出境215327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37.00%。出入境车辆292874辆次,较上年同期增长35.80%。其中,入境145465辆次,较上年同期增长34.40%;出境147409辆次,较上年同期增长37.30%。

二、巴彦淖尔市区位和地位优势

甘其毛都自古就是中蒙边民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其作为主要商道的历史可追溯到元明时期,在蒙古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区域经济位置上,巴彦淖尔市处在欧亚大陆桥上,是环渤海经济圈通往华北连接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甘其毛都口岸位于中蒙边境线的中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正南方,是中国距离乌兰巴托最近的对蒙口岸,是蒙古国与中国及亚洲国家国际间沟通最近的通道,对蒙来说也是气候条件、经济发展和人居最好的地区之一。巴彦淖尔市口岸建设及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已具备边境贸易、进出口加工、保税物流等基础功能。巴彦淖尔是国内国际重要交通枢纽。按照国家“五横五纵”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规划,市政府所在地临河区将是“一横一纵”的交汇点。一横,东起天津经北京、包头到临河,通往哈密,直到新疆的土尔尕口岸,将是一座新的欧亚大陆桥;一纵,北起临河向南经银川、兰州、昆明、南宁直达广西防城港。向北建设西小召至甘其毛都口岸铁路,蒙古国也正在规划建设甘其毛都口岸至乌兰巴托铁路。随着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巴彦淖尔将形成铁路、公路、航运综合交通体系,战略区位优势将得到极大提升。

全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一产比重趋于下降、二产比重快速提高、三产比重逐渐提升的演进趋势,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0:56:24演进为2011年的18:558:25。2011年工业占GDP比重达到48.4%,实现了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变的历史性突破。

与此同时,周边盟市也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特别是呼包鄂“金三角”地区,五年间,经济总量增长了1.9倍,财政收入增长了4.7倍,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4.3倍,几项指标占自治区的比重均超过50%。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达到了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水平,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西部乌海、鄂尔多斯棋盘井、阿拉善盟乌斯太工业园区也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小“金三角”,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对照周边地区,巴彦淖尔市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总列自治区中下游发展水平。2011年GDP生产总值排全区第八位,仅占全区的5.2%,只相当于包头和鄂尔多斯的四分之一、呼市的三分之一。产业总量小、延伸加工不足等工业初期阶段特征明显,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发展任务非常艰巨。

三、甘其毛都口岸经济贸易低迷原因分析

甘其毛都口岸自1992年通关以来,从季节性通关到2009年8月17日与蒙古国嘎顺苏海图口岸正式实现双边常年开放期间,口岸贸易出现低迷现象,既有政策方面的原因,又有管理缺失的因素。概括起来,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未能形成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的协调机制,制约着边境贸易的顺利发展。

甘其毛道口岸属国家一类季节性口岸,边检、商检、海关、动检、口岸办、工商、公安等部门较多,而这些部门执法管理侧重点不同,管理层和管理权限多样。如口岸未设海关机构,开关时,自治区海关委托包头海关进行验关检查、口岸办、工商、公安、属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但各自为政,相互推诿的现象非常严重,边检由于人员变动频繁,对政策,法规理解不一,出现前后执行标准不一的问题,有关部门进行协调极为困难?所有这些现象和问题给投资商带来诸多不便,本来属于顺理成章可办的事,但由于缺乏沟通,简单事情却复杂化了,严重制约着口岸贸易和投资的健康发展。

(二)对蒙谈判机制缺乏统一性,规范性,企业无序竞争愈演愈烈,蒙受损失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