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合集12篇

时间:2023-08-12 08:25:10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篇1

中图分类号:F0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001-02

发轫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经历了在全球的蔓延和深化的荡涤之势后,似乎在渐行渐远。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审视关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种种观点,我们可以清晰的听到“马克思主义”所发出的声音。国际金融危机中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热”向我们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对于经济危机解释力,同时也提供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极具时代性的维度。在这一新的维度中,以科学的态度,清醒的分析、理性的认识当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境遇,并面对“马克思主义热”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一、理性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和回应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以其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阐述了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基本经济制度层面的原因,而且还用经济周期的理论研究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周期性。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写道, 金融危机“就像彗星一样有规律的反复出现,在我们这里现在是平均每五年到七年发生一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这样论述:“这种周期的延续时间是十年或者是一年,但绝不应该把这个数字看做是固定不变的。相反,根据我们以上阐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生产规律,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数字是可变的,而且周期的时间将逐渐缩短”。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告诉我们,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其周期性爆发的内在因素引起的,尽管周期的长短和危机的程度因为各种原因和条件不断有所变化。那种认为周期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消失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虽然是他们所处时代的经济危机发生的周期性,但是他们的理论对于此次金融危机仍然具有一般的适用性。掌握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造的分析工具,结合其他有关研究成果和当代时间不断地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观察和处理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危机周期理论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分析,可以很清晰的看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解释力和回应力。面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解释力和回应力以及“马克思主义热”很容易产生以僵化的思维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有学者就高唱马克思主义的赞歌,甚至鼓吹马克思主义面对金融危机是万能的良药,这种态度是要不得的。就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释不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解释的是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但是此次金融危机是表现为虚假的有效需求旺盛,是信用扩张的结果。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对治理危机是大有用武之地的。暂且不论观点正确与否,这种面对“马克思主义热”的“冷”思考是值得肯定的。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早期的信用发展,是对它的生产方式在一定范围内的扬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但是,在资本主义较为发达的阶段,金融领域的畸形发展,已经日益脱离了实际生产而自我运行,并越来越具有投机和赌博的性质,“赌博已经代替劳动,并且也代替了直接的暴力,而表现为夺取资本财产的原始方法”。这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所导致的金融危机正是如此:美国的大批放贷机构在利润的驱使下,通过各种中介机构的协助,把大量的次贷转换成证券,发售给各类金融投资机构,而投资机构再将其变换成五花八门的金融产品,出售给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等。脱离实体经济的资产证券化的过度泛滥,结果竟然使起初只有1.5 万亿美元的次贷经过一浪高过一浪的“金融创新”之后,吹出了几十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泡沫,并给人以“钱能生钱”的虚幻,似乎只要倒腾一下那些令人神魂颠倒的金融产品,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拥有一切。最终,无论如何金融投机都逃离不出实体经济的决定作用,美国金融危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引爆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对利润永无止境的追求,使之打破了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和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这样一来,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的金融危机理论还表明,资本主义国家以世界市场为依托,在世界范围内运用信用和虚拟资本作为其突破生产限制的手段,最终导致各国普遍地信用膨胀和生产过剩,从而使各国都具备了产生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同时,这也为原本只是资本主义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危机向全球迅速扩散与蔓延提供了便利条件,并可能会因此演变成整个世界的危机,通常情况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愈强大,则其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也就愈严重。

当今时代,世界市场早已演进成人们通常所说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或经济全球化,美国金融危机之所以会迅速演变成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导致的。首先,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国际金融体系的所有制度和政策几乎全部采用美国规则,因此,“国际金融体系实际上成了美国金融体系。”其次,一直享有世界经济“领头羊”之称的美国占“世界金融资产的34%、世界‘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25%、世界贸易额的11%”,因而当美国出现经济下滑和金融危机之时,必然会重挫世界主要经济体乃至全球的经济、金融领域。最后,美国一些金融机构利用其在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打包后向全世界发售,从而将世界各国金融机构盘根错节地联系在一起。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马克思经济理论引起西方国家的重视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代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西方主流经济学界没有改变对马克思主义的敌视和回避态度,也很少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相关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著作却在西方国家出现了热销现象。西方国家的媒体也出现了一些正面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章。西方的左翼经济学家特别是各国共产党,则在他们举办的各类研讨会和控制的报刊、网站上发出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使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出现了日益走出低潮的趋向。梳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声音和观点主要有以下内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被认为是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它的主要特征是全球性和全面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的必然结果。当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奉行的金融自由化政策,金融危机直接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破产。但是有观点认为,面对严重的金融危机,断定新自由主义已经破产还为时尚早,在资产阶级国家权力和金融资本双重力量的推动下,新自由主义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之中了,因此现在离新自由主义的终结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也有报告指出,战后维持世界资本主义稳定的三大平衡都已经被打破:在经济领域,近二十年来日益加大的金融投机泡沫终结;在政治领域,美国一国独大的调控全球的局面正在被打破,多极竞争格局正在形成;在社会领域,贫富差距扩大到十分严重的程度。这些预示着资本主义正在进入危机阶段,面对这场危机应该争取社会主义前景。另外在国际金融危机被背景下,拉美左翼力量势头不减,也削弱了资本主义的影响,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面对着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社会主义主义出现的种种向好现象,需要辩证地认识这种变化,辩证地看待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社会主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才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大潮汹涌的今天,社会主义国家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面临着如何应对危机的问题,面对着如何继承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领导民众参与社会主义实践,使之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的问题。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虽然重创了资本主义,但是从总体上看,当今世界还没有形成社会主义变更的主体力量,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继续存在下去,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共存的“一球两制”现象短期内不会消失。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和科学的预见性,对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形态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是十分巨大的,它也必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的做出调整,以适应变化的时代语境。我们需要对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做出新的分析,得出新的认识。资本主义的变化发展一方面强化了它的生命力,但是又给它带来了更多的否定的因素。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整虽然并不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但是随着这种调整的不断推进,资本主义社会中长出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既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同时印证了人来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这个过程是资本不断调整走向更高社会形态的过程,同时也是更加贴近马克思恩格斯论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乐观的预见社会主义运动的前景。在人类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理论的发展和实现总是既有高潮也有低谷,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实际上仍然处于比较低落的时期。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马克思在国际上的动态表明,马克思主义被没有被遗忘,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不断暴露,马克思主义必能依靠自己对于现实的解释力和理论的包容力以及对未来的预见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

[2] 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白暴力,梁咏梅.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原因与后果[J].经济学动态,2008(12).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篇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严重影响了国际金融和经济体系,而且对世界各国政治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也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虽然出现复苏迹象,但全面好转将是缓慢的过程。这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造成了直接的冲击,这必然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提出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危机,迎接挑战,切实抓好高职院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高职院校关注和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目前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金融危机条件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金融危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挑战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也是党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地位的形象概括。但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人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观念,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把金钱看做最高价值,以金钱作为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无视社会公德,践踏市场准则。WwW.133229.CoM这不仅给即将进入社会的高职大学生带来不良影响,而且对处于知识和文化前沿地带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增长率放缓,大批中小企业停产、倒闭、工人失业,引发很多社会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在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一分子,不仅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还要面临着社会不稳定因素带来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除高职院校自身应加强学校的小环境建设之外,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社会大环境的彻底改善。

2.金融危机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面临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向教育对象实施教育的具体要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在其反映和体现时代与社会发展的最新要求时,才有可能被大学生所普遍接受,形成大学生群体意识。但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发展的滞后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于经济发展,滞后于国内、国外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对学生的危机意识教育和与金融危机相关的知识教育,不适应时展要求这引起了大学生思想上的巨大震动,动摇了大学生长期信守的很多观念,致使他们对党和政府能否控制金融危机在我国的蔓延信心不足,甚至有学生已经怀疑,过去我们的改革方向是否正确,市场导向是否恰当,加入wto是否过早。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立足当前现实的需要,根据学生思想变化,不断补充新知识和新内容,在对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基础上,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和新主题。

3.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与心理健康面临严峻挑战

2008年突然而至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也被卷入到这场金融风暴中。由于不少中小型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导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求职困难或起薪过低的窘境。据教育部统计分析,2010年全国毕业求职大军预计将达630万人,加上去年未就业的,待就业的毕业生将超过700万。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与此同时,受复杂多变的金融危机影响,不少高职院校大学生出现了对未来的迷茫,对就业的恐惧,对经济来源的担忧,出现强烈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压力,从而引发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有些学生对个人价值感和自我认同产生动摇,不同程度地出现迷茫、压抑、空虚、烦躁、悲观、失望、自卑等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出现学习兴趣消退,学习行为被动的现象,严重的还出现心理失衡、思想极不稳定的情况,给正常的学习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化解,就有可能演化为严重的心理危机,进而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二、金融危机下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1.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认识金融危机的实质

由美国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将其归咎为“金融市场上的投机活动失控”、“不良竞争”或“借贷过度”,也有学者认为是由多年来全球经济超速发展不平衡和过度的经济泡沫所造成的,但这些解释都停留在表象层面上,而没有涉及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问题。此次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长期积累引发的,也就是由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只不过这次危机间隔的时间比以前任何一次危机间隔的时间长,其表现形式也与以前不同而已,但其实质并没有不同。只要不改变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资本主义内部固有的矛盾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周期性经济危机就无法避免。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金融危机这一历史机遇,帮助大学生了解金融危机的相关知识,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金融危机的实质。对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来说,必须从根本上找到规避、防范、克服金融危机的办法和措施,建立防范危机于未然的制度性、长效性的规避防范体系。最后,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引导教育学生沉着应对危机,树立起必胜的信心,相信我国在30多年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较为强大的综合国力的支撑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一定能战胜金融危机。

2.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任务。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因此,在金融危机条件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形势,积极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国白加入世贸组织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直接面临发达国家经济扩张与思想渗透的双重挑战。首先,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科技扩张的挑战。其次,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又直接面i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西方发达国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以经济、科技、信息为载体或渠道,积极向我国推行其自以为公正的法规,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向高职学生扩散西方思想与价值观念,大肆鼓吹普世性价值,炒作“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论调,妄图借助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打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将资产阶级政治理念和价值标准扩张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进而主导控制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还利用各种手段推卸责任,企图把金融危机的责任转嫁给其他国家,更把全球失衡和中国顺差视为危机的起因。在西方国家这种强势推进与顺势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给予正视和应对,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科学人生观、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3.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篇3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严重影响了国际金融和经济体系,而且对世界各国政治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也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虽然出现复苏迹象,但全面好转将是缓慢的过程。这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造成了直接的冲击,这必然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提出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危机,迎接挑战,切实抓好高职院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高职院校关注和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目前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金融危机条件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金融危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挑战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也是党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地位的形象概括。但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人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观念,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把金钱看做最高价值,以金钱作为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无视社会公德,践踏市场准则。这不仅给即将进入社会的高职大学生带来不良影响,而且对处于知识和文化前沿地带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增长率放缓,大批中小企业停产、倒闭、工人失业,引发很多社会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在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一分子,不仅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还要面临着社会不稳定因素带来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除高职院校自身应加强学校的小环境建设之外,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社会大环境的彻底改善。

2.金融危机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面临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向教育对象实施教育的具体要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在其反映和体现时代与社会发展的最新要求时,才有可能被大学生所普遍接受,形成大学生群体意识。但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发展的滞后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于经济发展,滞后于国内、国外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对学生的危机意识教育和与金融危机相关的知识教育,不适应时展要求这引起了大学生思想上的巨大震动,动摇了大学生长期信守的很多观念,致使他们对党和政府能否控制金融危机在我国的蔓延信心不足,甚至有学生已经怀疑,过去我们的改革方向是否正确,市场导向是否恰当,加入wto是否过早。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立足当前现实的需要,根据学生思想变化,不断补充新知识和新内容,在对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基础上,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和新主题。

3.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与心理健康面临严峻挑战

2008年突然而至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也被卷入到这场金融风暴中。由于不少中小型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导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求职困难或起薪过低的窘境。据教育部统计分析,2010年全国毕业求职大军预计将达630万人,加上去年未就业的,待就业的毕业生将超过700万。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与此同时,受复杂多变的金融危机影响,不少高职院校大学生出现了对未来的迷茫,对就业的恐惧,对经济来源的担忧,出现强烈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压力,从而引发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有些学生对个人价值感和自我认同产生动摇,不同程度地出现迷茫、压抑、空虚、烦躁、悲观、失望、自卑等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出现学习兴趣消退,学习行为被动的现象,严重的还出现心理失衡、思想极不稳定的情况,给正常的学习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化解,就有可能演化为严重的心理危机,进而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二、金融危机下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1.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认识金融危机的实质

由美国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将其归咎为“金融市场上的投机活动失控”、“不良竞争”或“借贷过度”,也有学者认为是由多年来全球经济超速发展不平衡和过度的经济泡沫所造成的,但这些解释都停留在表象层面上,而没有涉及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问题。此次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长期积累引发的,也就是由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只不过这次危机间隔的时间比以前任何一次危机间隔的时间长,其表现形式也与以前不同而已,但其实质并没有不同。只要不改变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资本主义内部固有的矛盾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周期性经济危机就无法避免。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金融危机这一历史机遇,帮助大学生了解金融危机的相关知识,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金融危机的实质。对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来说,必须从根本上找到规避、防范、克服金融危机的办法和措施,建立防范危机于未然的制度性、长效性的规避防范体系。最后,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引导教育学生沉着应对危机,树立起必胜的信心,相信我国在30多年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较为强大的综合国力的支撑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一定能战胜金融危机。

2.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任务。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因此,在金融危机条件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形势,积极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国白加入世贸组织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直接面临发达国家经济扩张与思想渗透的双重挑战。首先,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科技扩张的挑战。其次,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又直接面i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西方发达国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以经济、科技、信息为载体或渠道,积极向我国推行其自以为公正的法规,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向高职学生扩散西方思想与价值观念,大肆鼓吹普世性价值,炒作“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论调,妄图借助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打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将资产阶级政治理念和价值标准扩张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进而主导控制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还利用各种手段推卸责任,企图把金融危机的责任转嫁给其他国家,更把全球失衡和中国顺差视为危机的起因。在西方国家这种强势推进与顺势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给予正视和应对,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科学人生观、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3.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篇4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严重影响了国际金融和经济体系,而且对世界各国政治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也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虽然出现复苏迹象,但全面好转将是缓慢的过程。这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造成了直接的冲击,这必然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提出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危机,迎接挑战,切实抓好高职院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高职院校关注和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目前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金融危机条件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金融危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挑战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也是党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地位的形象概括。但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人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观念,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把金钱看做最高价值,以金钱作为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无视社会公德,践踏市场准则。这不仅给即将进入社会的高职大学生带来不良影响,而且对处于知识和文化前沿地带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增长率放缓,大批中小企业停产、倒闭、工人失业,引发很多社会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在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一分子,不仅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还要面临着社会不稳定因素带来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除高职院校自身应加强学校的小环境建设之外,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社会大环境的彻底改善。

2.金融危机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面临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向教育对象实施教育的具体要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在其反映和体现时代与社会发展的最新要求时,才有可能被大学生所普遍接受,形成大学生群体意识。但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发展的滞后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于经济发展,滞后于国内、国外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对学生的危机意识教育和与金融危机相关的知识教育,不适应时展要求这引起了大学生思想上的巨大震动,动摇了大学生长期信守的很多观念,致使他们对党和政府能否控制金融危机在我国的蔓延信心不足,甚至有学生已经怀疑,过去我们的改革方向是否正确,市场导向是否恰当,加入WTO是否过早。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立足当前现实的需要,根据学生思想变化,不断补充新知识和新内容,在对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基础上,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和新主题。

3.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与心理健康面临严峻挑战

2008年突然而至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也被卷入到这场金融风暴中。由于不少中小型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导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求职困难或起薪过低的窘境。据教育部统计分析,2010年全国毕业求职大军预计将达630万人,加上去年未就业的,待就业的毕业生将超过700万。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与此同时,受复杂多变的金融危机影响,不少高职院校大学生出现了对未来的迷茫,对就业的恐惧,对经济来源的担忧,出现强烈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压力,从而引发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有些学生对个人价值感和自我认同产生动摇,不同程度地出现迷茫、压抑、空虚、烦躁、悲观、失望、自卑等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出现学习兴趣消退,学习行为被动的现象,严重的还出现心理失衡、思想极不稳定的情况,给正常的学习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化解,就有可能演化为严重的心理危机,进而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转贴于

二、金融危机下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1.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认识金融危机的实质

由美国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将其归咎为“金融市场上的投机活动失控”、“不良竞争”或“借贷过度”,也有学者认为是由多年来全球经济超速发展不平衡和过度的经济泡沫所造成的,但这些解释都停留在表象层面上,而没有涉及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问题。此次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长期积累引发的,也就是由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只不过这次危机间隔的时间比以前任何一次危机间隔的时间长,其表现形式也与以前不同而已,但其实质并没有不同。只要不改变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资本主义内部固有的矛盾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周期性经济危机就无法避免。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金融危机这一历史机遇,帮助大学生了解金融危机的相关知识,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金融危机的实质。对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来说,必须从根本上找到规避、防范、克服金融危机的办法和措施,建立防范危机于未然的制度性、长效性的规避防范体系。最后,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引导教育学生沉着应对危机,树立起必胜的信心,相信我国在30多年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较为强大的综合国力的支撑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一定能战胜金融危机。

2.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任务。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因此,在金融危机条件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形势,积极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国白加入世贸组织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直接面临发达国家经济扩张与思想渗透的双重挑战。首先,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科技扩张的挑战。其次,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又直接面I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西方发达国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以经济、科技、信息为载体或渠道,积极向我国推行其自以为公正的法规,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向高职学生扩散西方思想与价值观念,大肆鼓吹普世性价值,炒作“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论调,妄图借助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打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将资产阶级政治理念和价值标准扩张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进而主导控制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还利用各种手段推卸责任,企图把金融危机的责任转嫁给其他国家,更把全球失衡和中国顺差视为危机的起因。在西方国家这种强势推进与顺势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给予正视和应对,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科学人生观、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3.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篇5

本次金融危机的显著特点是危机并不是由外部因素,例如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油价造成的,而是由金融系统本身导致。目前普遍的金融理论认为金融市场最终趋向均衡,而偏离均衡是由于市场难以调整某些外部突发事件导致的。而金融系统本身存在缺陷这一事实促使人们开始怀疑这一理论。我总结了另外一种理论,与现在的理论主要有两点不同。第一,金融市场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当前的市场环境,他们反映出的总是对现实状况的偏离或曲解。第二,市场参与者所持的并在市场价格中体现的这些曲解的观点在某些情况下影响了本应由市场价格体现的所谓基本面。我将市场价格和现实状况之间的双向联系称为“反身性理论”。

我认为金融市场具有反射性特点,并且在某些时候,他们会与所谓的市场均衡相去甚远。尽管金融市场总是具有反射性特点,但是金融危机只是偶尔,并且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发生。通常来讲,市场会自动修正本身的错误,但有些时候市场上会出现某些错误的观点或认识,这些错误观点或认识会寻找一种方式强调正确的趋向,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强调了这些错误观点或认识本身。这种自我增强的过程可能导致市场远离均衡。除非能尽快消除这种反射性的互动,否则这种趋势将持续,直到这些错误观点或认识足够明显,而必须被人们所意识到。当上述情况发生时,当前的错误趋向难以为续,发生逆转。因而当这种自我增强的过程反向运行时,将造成市场灾难性下跌。

市场繁荣和危机爆发总是不对称的。市场总是逐渐进入繁荣阶段并逐渐加速发展。市场危机的爆发总是在非常短时间内发生,并会迅速造成大幅的经济下滑。这种不对称性是由信用发挥的作用决定的。当价格上涨时,同样的抵押品可以获得更大额的信贷,而不断攀升的价格也创造出乐观的市场气氛,鼓励人们更多地利用信贷。市场达到繁荣的顶峰时,抵押品价值和财务杠杆的利用肯定也达到了极致。而当市场价格开始下降时,市场参与者无法承担追加保证金,正如我们现在看到的,抵押品被迫清盘导致市场发生灾难性下滑。

由此,市场泡沫由两部分组成:现实的趋向和对这种趋向的错误认识。最简单和最常见的密斯例子就是房地产。房地产市场的趋向是,一方面是贷款方不断提升的贷款意愿,另一方面是不断攀升的房地产价格。这其中存在的误解是房地产的价格在某种程度上是独立于贷款意愿的。这种错误观念促使银行家在价格不断上扬以及抵押贷款违约率减少的情况下放松了对贷款程序的管制。这就产生了房地产泡沫(包括美国最近发生的房产泡沫)。尽管房地产泡沫破裂已经有很长时期,但这种错误观念仍然以各种不同形式存在,着实令人吃惊。

市场泡沫不是金融市场反身性的唯一证明,但却是最显著的。市场泡沫总是伴随着信贷的扩张和收缩,并且带来灾难性的恶果。由于金融市场容易产生泡沫,而泡沫会扰乱市场,因此金融市场大多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在美国设有美联储、财政部、证券交易委员会等多家金融监管机构。

我们必须认识到,金融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一样,利用曲解的市场观点做出判断。而金融监管机构可能尤甚于市场参与者,因为他们不仅是自然人,同时也十分官僚,而且受制于政治因素的干扰。因此,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的互相影响也具有反身性的特点。与偶尔爆发的市场泡沫不同,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猫鼠游戏一直在持续,因此反身性的特点也一直存在,而忽略它的影响是错误的。但是当下普遍的金融理论恰恰忽略了反身性的特点,因而引发了当前严重的金融危机。

1987年,我在出版的第一本书《金融炼金术》中,曾经阐述过我总结的金融市场理论。最近出版的《金融市场新范式:2008年信用危机及其意义》一书中,我又更新了这一理论。在该书中,我认为,当前的金融危机与以往发生的很多金融危机不同。这个论断是基于这样的假设: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引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更大的“超级泡沫”。

房地产泡沫十分简单;但超级泡沫则复杂得多。超级泡沫的发展趋势源于信贷和负债的不断增加。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的信贷增长速度远远快于GNP。可是,当罗纳德·里根担任美国总统,玛格丽特·撒切尔担任英国首相后,市场被错误认识所笼罩。因此,增长率不断加速,并在80年代呈现了泡沫的特点。

错误认识来源于当前的金融理论,正如我之前提到的,该理论认为,金融市场趋向均衡,偏离均衡只是由偶然的外部因素引发的。这种理论被用来说明追逐自我利益不应受到约束以及市场应放松管制是合理的。我把这种说法称作“市场原教旨主义”,并且我认为这种论断是建立在错误的论据基础上的。仅仅因为监管和其他形式的政府干预被证明是有缺陷的,并不能说明市场是完美的。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篇6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致使正常的投资活动无法继续的情况。2008年,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寻求破产保护,将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高等院校也难逃金融危机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作为高校教育重中之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给高校师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金融危机对高校师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1.金融危机下的高校师生思想现状

    (1)对当前的就业危机产生了恐慌心理。可以说,这一点在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企业纷纷面临减产、裁员甚至破产倒闭的困境,致使就业岗位急剧减少,使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在一项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50%的学生表示,目前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就业压力,远高于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而且不断加大的就业期望值与实际情况的落差也加剧了他们恐惧和逃避就业的心理。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很多在校大学生也对自己上大学的目的、所学专业产生了迷茫和质疑,进而产生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和有害的思想倾向。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更不利于高校开展全面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另一方面说,受危机影响下降的高校就业率,也给高校教师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例如,就业危机对高校声誉的不良影响,对专业发展的禁锢,以及对高校收入的冲击,都会使高校教师群体的情绪及思想产生波动,进而影响高校就业励志教育的效果。

    (2)对高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疑。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的群体,他们对各种教育模式认同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高校的思想教育仍以管理学生为主,未能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质结构还有提升与完善的空间,课程设置的时代感、现实感也不强,理论对现实的诠释能力更有待提高,无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实严重脱节,既没有就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门讲述,又没有对学生讲清国家宏观形势、高等教育形势以及学校改革发展形势,无法引导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因而也就无法让他们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认同感。对高校教师来说,学生对教育模式的否定,也容易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前景、授课方式、学校发展等产生迷茫,进而影响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开拓专业研究的兴趣以及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热忱。

    (3)对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心态。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高校师生的经济保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部分学生来说,家庭收入的减少,使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经济来源不断缩减,给他们的在校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负担。与此同时,社会助学来源和资金都有所减少,这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经济来源。而对高校教师来说,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冲击必将波及高校,进而影响高校的整体收入,导致教师的各种待遇难以调高甚至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产生一些消极的态度,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2.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提出了挑战。过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得比较少。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社会性,根本无法回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如果仍然把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做一种单一的学校行为,将无法向学生解答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因此,高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需求出发,自觉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下,建立起一整套良性的社会和家庭运行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单一的学校行为变为整体的社会和家庭行为,为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金融危机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挑战。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在思想、学习、就业及发展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学生各种有益的指导。因而,他们的个人品质、思维观念、教育手段都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仅引起了大学生思想的巨大震动,更动摇了部分大学生长期信守的很多观念,使他们在就业压力增大、经济持续低迷的现实面前充满了悲观情绪,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抵触,这就在无形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大挑战,要求他们不但具有较强的政治发展敏锐性,更应具有一定的金融危机意识和知识。因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金融危机应对教育为契机,通过对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针、教育方法等的全方位改革,建立一整套与金融危机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用以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调整提出了挑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很少根据现实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无法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主题提出了新要求,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特征。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根据金融危机的本质特点和大学生思想变化及时作出调整,通过强化信念教育、责任感教育、挫折教育、危机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可能遭遇的各种严峻挑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预见性、前瞻性,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及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命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也是高校师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1.高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1)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高校师生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念。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各种思想观念交融激荡,各种社会问题交织缠绕,导致部分高校师生在理想信念、精神需求与认知需求上存在误区,不但不能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对高校及整个社会的影响,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甚至在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这不但不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而且也不利于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时代的变化,并且善于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其早在100多年前就对经济危机有了全面论述,为我们今天更加理性地认识和应对金融危机指明了方向。因此,只有积极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才能使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并树立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念。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篇7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致使正常的投资活动无法继续的情况。2008年,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寻求破产保护,将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高等院校也难逃金融危机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作为高校教育重中之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给高校师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金融危机对高校师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1.金融危机下的高校师生思想现状

(1)对当前的就业危机产生了恐慌心理。可以说,这一点在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企业纷纷面临减产、裁员甚至破产倒闭的困境,致使就业岗位急剧减少,使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在一项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50%的学生表示,目前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就业压力,远高于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而且不断加大的就业期望值与实际情况的落差也加剧了他们恐惧和逃避就业的心理。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很多在校大学生也对自己上大学的目的、所学专业产生了迷茫和质疑,进而产生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和有害的思想倾向。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更不利于高校开展全面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另一方面说,受危机影响下降的高校就业率,也给高校教师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例如,就业危机对高校声誉的不良影响,对专业发展的禁锢,以及对高校收入的冲击,都会使高校教师群体的情绪及思想产生波动,进而影响高校就业励志教育的效果。

(2)对高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疑。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的群体,他们对各种教育模式认同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高校的思想教育仍以管理学生为主,未能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质结构还有提升与完善的空间,课程设置的时代感、现实感也不强,理论对现实的诠释能力更有待提高,无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实严重脱节,既没有就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门讲述,又没有对学生讲清国家宏观形势、高等教育形势以及学校改革发展形势,无法引导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因而也就无法让他们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认同感。对高校教师来说,学生对教育模式的否定,也容易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前景、授课方式、学校发展等产生迷茫,进而影响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开拓专业研究的兴趣以及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热忱。

(3)对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心态。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高校师生的经济保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部分学生来说,家庭收入的减少,使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经济来源不断缩减,给他们的在校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负担。与此同时,社会助学来源和资金都有所减少,这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经济来源。而对高校教师来说,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冲击必将波及高校,进而影响高校的整体收入,导致教师的各种待遇难以调高甚至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产生一些消极的态度,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2.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提出了挑战。过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得比较少。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社会性,根本无法回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如果仍然把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做一种单一的学校行为,将无法向学生解答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因此,高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和需求出发,自觉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下,建立起一整套良性的社会和家庭运行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单一的学校行为变为整体的社会和家庭行为,为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金融危机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挑战。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在思想、学习、就业及发展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学生各种有益的指导。因而,他们的个人品质、思维观念、教育手段都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仅引起了大学生思想的巨大震动,更动摇了部分大学生长期信守的很多观念,使他们在就业压力增大、经济持续低迷的现实面前充满了悲观情绪,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抵触,这就在无形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大挑战,要求他们不但具有较强的政治发展敏锐性,更应具有一定的金融危机意识和知识。因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金融危机应对教育为契机,通过对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针、教育方法等的全方位改革,建立一整套与金融危机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用以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调整提出了挑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很少根据现实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无法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主题提出了新要求,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特征。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根据金融危机的本质特点和大学生思想变化及时作出调整,通过强化信念教育、责任感教育、挫折教育、危机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可能遭遇的各种严峻挑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预见性、前瞻性,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及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命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也是高校师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1.高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1)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高校师生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念。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各种思想观念交融激荡,各种社会问题交织缠绕,导致部分高校师生在理想信念、精神需求与认知需求上存在误区,不但不能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对高校及整个社会的影响,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甚至在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这不但不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而且也不利于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时代的变化,并且善于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其早在100多年前就对经济危机有了全面论述,为我们今天更加理性地认识和应对金融危机指明了方向。因此,只有积极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才能使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并树立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念。

(2)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不可否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教育学生过程中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理论教育薄弱、教育形式单一、课堂教学多照本宣科等,无法及时准确地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难以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因此,当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学生由于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和疑虑,无法利用所学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来正确认识和处理面临的各种新问题。为摆脱以上困境,就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而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高校应通过教育机制、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来丰富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学生头脑的形式,用以开阔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思路;另一方面,可经常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授学术界、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共识,帮助他们厘清一些认识上的困惑和误区,使之增强理论对现实的理解能力,并掌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从而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2.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篇8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致使正常的投资活动无法继续的情况。2008年,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寻求破产保护,将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高等院校也难逃金融危机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作为高校教育重中之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给高校师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金融危机对高校师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1.金融危机下的高校师生思想现状

(1)对当前的就业危机产生了恐慌心理。可以说,这一点在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企业纷纷面临减产、裁员甚至破产倒闭的困境,致使就业岗位急剧减少,使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在一项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50%的学生表示,目前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就业压力,远高于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而且不断加大的就业期望值与实际情况的落差也加剧了他们恐惧和逃避就业的心理。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很多在校大学生也对自己上大学的目的、所学专业产生了迷茫和质疑,进而产生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和有害的思想倾向。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更不利于高校开展全面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另一方面说,受危机影响下降的高校就业率,也给高校教师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例如,就业危机对高校声誉的不良影响,对专业发展的禁锢,以及对高校收入的冲击,都会使高校教师群体的情绪及思想产生波动,进而影响高校就业励志教育的效果。

(2)对高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疑。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的群体,他们对各种教育模式认同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高校的思想教育仍以管理学生为主,未能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质结构还有提升与完善的空间,课程设置的时代感、现实感也不强,理论对现实的诠释能力更有待提高,无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实严重脱节,既没有就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门讲述,又没有对学生讲清国家宏观形势、高等教育形势以及学校改革发展形势,无法引导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因而也就无法让他们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认同感。对高校教师来说,学生对教育模式的否定,也容易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前景、授课方式、学校发展等产生迷茫,进而影响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开拓专业研究的兴趣以及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热忱。

(3)对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心态。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高校师生的经济保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部分学生来说,家庭收入的减少,使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经济来源不断缩减,给他们的在校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负担。与此同时,社会助学来源和资金都有所减少,这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经济来源。而对高校教师来说,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冲击必将波及高校,进而影响高校的整体收入,导致教师的各种待遇难以调高甚至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产生一些消极的态度,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2.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提出了挑战。过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得比较少。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社会性,根本无法回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如果仍然把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做一种单一的学校行为,将无法向学生解答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因此,高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和需求出发,自觉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下,建立起一整套良性的社会和家庭运行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单一的学校行为变为整体的社会和家庭行为,为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金融危机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挑战。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在思想、学习、就业及发展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学生各种有益的指导。因而,他们的个人品质、思维观念、教育手段都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仅引起了大学生思想的巨大震动,更动摇了部分大学生长期信守的很多观念,使他们在就业压力增大、经济持续低迷的现实面前充满了悲观情绪,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抵触,这就在无形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大挑战,要求他们不但具有较强的政治发展敏锐性,更应具有一定的金融危机意识和知识。因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金融危机应对教育为契机,通过对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针、教育方法等的全方位改革,建立一整套与金融危机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用以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调整提出了挑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很少根据现实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无法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主题提出了新要求,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特征。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根据金融危机的本质特点和大学生思想变化及时作出调整,通过强化信念教育、责任感教育、挫折教育、危机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可能遭遇的各种严峻挑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预见性、前瞻性,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及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命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也是高校师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1.高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1)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高校师生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念。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各种思想观念交融激荡,各种社会问题交织缠绕,导致部分高校师生在理想信念、精神需求与认知需求上存在误区,不但不能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对高校及整个社会的影响,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甚至在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这不但不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而且也不利于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时代的变化,并且善于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其早在100多年前就对经济危机有了全面论述,为我们今天更加理性地认识和应对金融危机指明了方向。因此,只有积极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才能使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并树立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念。

(2)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不可否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教育学生过程中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理论教育薄弱、教育形式单一、课堂教学多照本宣科等,无法及时准确地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难以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因此,当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学生由于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和疑虑,无法利用所学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来正确认识和处理面临的各种新问题。为摆脱以上困境,就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而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高校应通过教育机制、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来丰富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学生头脑的形式,用以开阔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思路;另一方面,可经常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授学术界、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共识,帮助他们厘清一些认识上的困惑和误区,使之增强理论对现实的理解能力,并掌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从而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2.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篇9

祝敏毅、白钦先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鲁迅在《过客》里描写的过客总是在走向未知,他问老翁,“你可知道前面是怎么一个所在么?”老翁说,“前面是坟”。“可是走完了坟地之后呢?”老翁道,“那我可不知道。我没有走过”。但小女孩说,“不,不,不是的。那里有许多许多野百合,野蔷薇,我常常去玩,去看他们的”。在现实的社会与经济活动中,人们常常说各种事物之间的认识方式是相互渗透的、相互结合的,是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的,这些说法的正确性完全可以使人无可置辩。但正因为无可置辩,也就没有了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于是这些辩证的术语就常常成了人们逃避矛盾的遁词,而在这些遁词下面所掩盖的可能正是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悖论。

由白钦先和祝敏毅撰写的《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价值认识》试图将金融学中金融衍生产品风险在金融市场中的主客体关系纳入哲学价值认识的层面来讨论,在金融学与哲学的交叉和边缘地带,搭起上下沟通的桥梁。把价值和价值认识理论纳入实践的范畴,赋予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研究以一定的内涵,彰显哲学的价值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意义。这不仅对经济学、金融学,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以往的哲学,一般认识论、科学方法论以及专门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是在不同层次上分别地(在一定程度上是各自孤立地)加以研究的。这样,一方面,哲学的认识论就显得耸入云端,不着实地;另一方面分门别类的具体科学研究(如经济学与哲学)又缺乏相互联系和统一概括。显然,作者针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价值认识研究,是为哲学认识论通向金融及金融工程学领域这门具体科学架设了一座桥梁,集哲学与金融经济学思维于一体,为金融理论书籍闯出了新路子。

本书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如何进行金融创新及如何应用金融创新提出了大胆独到的见解,为人类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提出了警告。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在美国由“次级贷款”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整个世界都为之困扰,而由于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引发的诸多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及雷曼清盘等一连串事件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让整个世界无论是金融强国还是金融产品匮乏的发展中国家都见识了虚拟经济的力量。虽然对这场危机原因的研究已经大体告一段落,但是,围绕这场实际灾难的反思才刚刚开始。金融衍生产品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作为一种新的技术产品,它的出现、使用及其发展对于解放人们的思想和理念,可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在思维与认识上把科学理想化、绝对化,把金融衍生产品视为金融市场上一种绝对的真理,那么将会不可避免地再次导致世界金融危机的悲剧。而需要我们警示的是,这种偏激的价值认识已经成为经济学、金融学和金融市场的主流意识,具体表现在:第一,金融创新的工具理性导致了人性的扭曲、人格的畸变及整个社会的病态发展。第二,金融衍生产品已经成为经济学、金融学和国际金融市场中一个绝对的现代信仰,是对科学的亵渎。第三,金融衍生产品所内含的科学价值理性,在经济学、金融学和国际金融市场中并未得到任何的体现。第四,专业研究领域的细分使科学的求真价值本质弱化。第五,科学理性已经被追求功利意向的技术行为所遮蔽。第六,世界工业化和全球金融化的趋势,使科学的趋利倾向日益显现。诚然,金融衍生产品是人们为实现趋利性目的而设计的程序,但无论是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归根结底都是围绕人来展开的,人是金融市场的主体,是金融市场系统运行的核心。如果过于单纯地强调金融衍生产品的工具理性,而忽视其价值理性,那么,金融行为学最终也会把自己逼到尴尬境地招致扼杀的同时,毁灭世界经济。在1000万户美国人尽情地享受着“人人有房住”的美梦时,他们也得饱尝由于次贷危机带来的恶果;当一些经典经济学家沉浸在由于不断创新产生了日益众多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推动了美国金融市场繁荣的喜悦时,他们也得接受人们对其所导致的金融崩溃与灾难这个后果的无情指责和鞭挞。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篇10

一、金融危机下劳资矛盾的特点和维护职工权益的难点

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的基本情况,主要表现为开工不足、产品滞销、效益下滑、融资困难,这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冲击尤为强烈,对转型升级尚未彻底完成的企业的影响也更力突出。为了降低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企业往往会以减少投资、限制生产、裁员、降薪、缓缴或不缴社会保险等措施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通过减负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沉重压力;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下产生的物价上涨,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更需要通过稳定就业来保障自己的生活来源,更希望增加工资以稀释物价上涨造成的购买力下降,更需要社会保险以解决金融危机带来的信心危机。

企业与职工不同的利益需求,必然产生利益的冲突。企业为应对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会牺牲职工的利益;职工为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企业的压力与困难。由此就形成了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与职工之间矛盾的焦点。同时,由于新的《劳动合同法》是2008年1月1日施行的,此法侧重于对劳动者权益的合法保护,对用人单位则强调了更多的责任,金融危机暴发时正值此法施行不久,许多企业根据此法有关规定的整改尚未完成,而劳动者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要求依据此法规定支付加班工资、获得经济补偿、享受福利待遇等类型的案件越来越多。这就更加加剧了金融危机下劳资矛盾。

在这种形势下,金融危机下维护职工权益的难点在于:从理论上讲两者是必须兼顾的,但在实践层面,却往往忽视了职工权益的保护,有人说企业与职工如同水和鱼,水无,鱼焉能存?但谁是鱼、谁是水,却住住本末倒置。这是由于对于一家企业来说,职工往往弱势的一方。就更加需要企业管理者以高度的自觉性做好维护职工权益的工作,最终造就劳资共赢的和谐局面,以此促进企业的发展。

本人所在的企业,这几年同样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给企业的产品出口、生产经营带来严重影响,致使企业订单减少、开工不足、经营亏损,但本着以人为本和社会责任感,我公司克坚攻难,依然努力做好维护职工权益的工作,营造和谐劳动关系,建立起了有利于企业发展和职工权益保护两者双赢、相互促进的新型劳动关系。在这过程中所采取了“六大积极措施”值得总结,并由此给金融危机下维护职工权益的路径探索带来些许启迪。

二、金融危机下维护职工权益的路途探索

路径之一,积极推进劳资协商制度,建立劳资沟通平台。协商机制是《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关于处理劳动关系的重要形式。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其应当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集体谈判不仅是一种调整劳动关系、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的方式,也是一种“工资分配方式”,劳动报酬是集体合同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如果没有建立集体合同制度,劳动者和雇主单独协商交涉,单靠劳动者个人力量是难以实现公平的劳动报酬的。同时,对于企业主来说,协商机制也是解决金融危机下劳资矛盾的比较稳妥的办法,是协调好保持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利益的关系的比较管用的途径。

推进劳资协商制度,尤其要重视建立长期性的劳资沟通平台。我公司一个赋有启发意义的探索,是尝试建立利益对话机制。企业面临困难情况下,职工权益利益诉求更加强烈。为维护和谐劳动关系,我公司建立完善了纵向多层次、横向全覆盖的对话机制,包括内部劳资协商沟通平台和劳资协商制度,以畅通员工诉求渠道。协商沟通平台包括基层工会、集团工会、公司调解委员会等三级诉求环节,员工有诉求,劳资有纠纷,就通过这一平台予以解决。并建立了案件快速处理机制,确保案件处理的质量和结案率。

路径之二,建立集体劳动争议和劳动关系突发事件预警机制。集体劳动争议是指发生在企业内部的3人以上职工与企业就劳动关系某些方面如就业、分配、保障等问题发生的争议。突发事件是指发生集体上访等事件。金融危机使集体劳动争议和劳动关系突发事件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建立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就显得尤其重要。

我公司的做法是,凡是有涉及劳动关系问题的上访苗头,劳动保障部门在第一时间积极介入,协调相关部门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和疏导。同时主动出击,召集有类似问题的下属单位和部门了解情况,通报当前出现的问题,明确政策注意事项和处理方法等,预先打预防针,将问题化解在源头;同时,及时将出现的问题、反映的矛盾、了解的情况向公司高层报告,及时与相关部门通气。通过统一了解情况,统一的政策依据,统一的解答口径,统一的处理标准,有效的规范下属企业用工行为,从根本上解决职工群体性上访问题。对于加班加点工资、社会保险、分配制度、年休假等容易发生集体争议的问题,事先通过完善相关制度预防争议发生。实现这一预警机制后,有效避免了劳资纠纷的,使一些隐性的劳资矛盾未出现集中爆发的可能。

路径之三,积极保障员工就业稳定和收入稳定,全员签订劳动合同。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时,我们曾在公司内部作过职工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收入减少和工作不稳定已经超过子女培养压力大、住房压力大以及医疗没保障等几个方面,排在了“职工最关心”的前两位。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有很深切的感受,随着全社会企业用人需求的下滑,企业员工的就业稳定需求更加强烈,对失业恐惧感更容易产生。

通过这次调查,为稳定员工队伍,促使员工安心工作,我公司更加强调全员签订劳动合同,合同签订率长期保持在近百分之百。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企业在订单减少、曾一度出现停机关机的情况下,亦未实行裁员减员。同时,为建立长远和谐的劳动关系,我公司在一度关机停机、经营严重亏损的情况下,仍积极维护员工收入稳定。根据行业性质,坚持实行综合计时工资制,做到停机不停薪、减产不减薪。同时,努力使员工福利制度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娱乐健身,从培训辅导到个人发展前途,从关心员工家庭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路径之四,积极扩大社会保险面,增加社会保险覆盖率。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根据我们的调查,在不同职工中,是有不同的认识的,一部分职工由于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劳动风险意识和劳动风险损失补偿意识,对社会保险的认识不足。他们没有意识到社会保险是自己应得的保障权益,不情愿从为数不多的工资中扣除一部分参加社会保险。有的职工急功近利,认为社会保险不可靠,缴纳的是现钱,受益则是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没有长远的忧患意识。有些职工虽然认识到社会保险的重要性,但不理解缴费与受益之间的关系,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当然,也存在个别下属企业规避社会责任、少报参保人数和缴费基数,或操作不规范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我公司对员工扩大了社会保险面,增加了社会保险覆盖率。除正式员工全部参保外,对本地临时用工在公司工作也尽可能给予参保,外地短期临时工则采用回乡金的形式作为补充。同时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工作氛围。丰富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把有关社会保险政策法规送到每个职工手中,不断提高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加强风险防范教育,使其逐步认识到参保的必要性,同时使他们了解社会保险的各种知识,消除对社会保险的不信任感,提高依法参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此项工作的顺利推进,为金融危机下的职工消除了后顾之忧。

路径之五,提高员工适岗转岗能力,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逐步深入。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为从转型升级中寻生机、求发展,必须对部分员工进行转岗。公司积极做好转岗适岗培训工作,提升员工一岗多能、一职多岗的能力,提高员工适应多个岗位工作的意识和素质,既保障了员工的就业,又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逐步深入。考虑到金融危机对中年员工的冲击最大,而企业转型升级依赖的主要力量也是中年职工,所以在转岗培训中尤其对中年员工培训的培训。启动了中年员工职业振兴培训计划,根据不同岗位类别、工作层级中年员工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培训需求,细分培训对象,将中年员工转岗培训和适岗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分类制定培训标准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解决方案,并统一了培训教材,安排了一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通过开展适岗培训,使岗位能力尚存在差距的员工能够适应岗位要求;通过开展转岗培训,使即将到新岗位从事新工作的员工顺利实现岗位转型,拓宽其职业发展通道。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篇11

1、97东亚金融危机的打击使东亚各国清醒的认识到,为抵御金融风险不能仅仅寄希望于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必须在区域内部加强合作,共同合作防范金融风险;

1997年开始于泰国的金融危机最终波及到整个东亚地区,给东亚各国的货币金融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由于东亚国家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的相似性,货币危机的“传染效应”非常明显,在东亚各国货币遭遇冲击,出现短期国际性支付危机的时候,本可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紧急资金援助,但实际上,IMF对危机国提出了一系列紧缩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苛刻要求,客观上增加了谈判难度,延误了解救时机,最终加剧了危机。由于东亚地区缺乏相应的应对机制,难以应付危机的“传染效应”,又无法求助于外部力量,各国紧紧依靠自身的力量对抗国际游资短期性冲击,最终导致各国经济遭遇衰退。

2、全球货币体系的变迁,20世纪80年代后货币集团化成为一股潮流并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美元区的建立和欧元区的成功经验使人们对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充满了信心;

在经济、金融一体化背景下,世界上出现了一股货币集团化的潮流,产生了不少区域性货币组织,如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等。2002年3月1日欧元作为唯一的法定货币开始在欧元区12国流通,拉美地区一些国家美元化等现象的出现,反映出货币联盟理论在实践上的应用是成功的,货币金融合作有利于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3、区域性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国际投机资本规模巨大,东亚国家认识到仅凭一国的力量都不可能单独对抗巨大的游资冲击;1992年英镑危机,1994年墨西哥、阿根廷金融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相继发生,使东亚各国认识到面对巨大的国际投机资本,如果不加强合作、共同抵御危机,势必难以防范和化解危机,进而影响到本国经济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二、基础:

(一)理论基础

货币金融合作是以最优货币区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从蒙代尔(1961)提出最优货币区(OCA)理论开始,OCA理论由最初的单一分析方法到加入OCA成本、收益综合分析,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OCA一般均衡模型与OCA指数的建立,以及关于OCA内生性和政治因素的分析等,逐步将各种复杂的标准系统化,并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为货币金融合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完备的理论基础。

   (二)经济基础

1、东亚区域内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成员国之间宏观经济依赖性加强,客观上需要实现区域内汇率稳定,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开展货币合作。东亚区域内贸易额在80年代后半期显著上升,而区域内贸易量越大,开展货币合作给成员国带来的利益就会交易成本的降低而越大,所以各国普遍也有深化货币合作的愿望。

2、东亚各成员国拥有丰富的外汇储备,区域内部直接投资的趋势不断提高,资本流动方面显示了比较高的合作性。在此基础上开展金融合作无疑有利于防范金融危机或进行时候救援。

3、亚洲金融危机使东亚各国认识到区域内各国加强汇率机制的协调,开展货币合作有助于防范货币冲击,缓解金融危机。东亚各国在危机中的惨痛教训使其认识到仅凭本国的力量无法对抗巨大的国际游资冲击,更无法有效的遏制危机扩散,合作成为各方的共识。

4、欧洲货币联盟的成功经验证明货币金融合作是可行且有效的,东亚地区关于加强货币合作的呼声受欧元成功启动的影响再度高涨,为货币合作提供了舆论准备。目前,东亚各国在开展货币合作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实质性的工作:1999年11月,东盟10+3峰会在马尼拉通过了《东亚合作的共同声明》,同意加强金融、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对话、协调和合作;2000年5月东盟10+3财政部长在泰国清迈达成了《清迈协议》(Chiang Mai Initiative),使东亚货币金融合作从构想变成为现实。2000年8月东盟10+3的中央银行又将多边货币互换计划的规模由2亿美元扩展到10亿美元。2000年11月互换协议扩展到所有东盟成员,总额达到10亿美元,扩展了东盟互换协议(ASA)与双边互换网络和回购协议(BSA)。2005年5月27日中、日、韩三国央行行长在汉城签署了新的掉期协议,韩国央行与中国央行和日本央行达成协议扩大换汇数额分别达40亿美元和30亿美元,该协议成为“清迈协议”的延续。清迈构想的实现及其拓展显示了东亚各国开展货币金融合作的信心,为进一步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基础

1、随着欧元区和美元区的建立,国际货币体系正在经历改革,东亚各国政府、商界、学术界对于货币金融合作的热情高涨,这无疑为合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准备。

2、日本长期以来实行依附美国的政策,但为实现其在亚洲地区的支配地位,迫于东亚其他国家的压力,也需要联合区域内其他国家对抗来自区域外的竞争压力;另外,日本长期以来受经济衰退困扰,为重振国内经济,日本也积极开展对内金融改革和对外金融合作,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作为东亚经济龙头的日本积极开展货币金融合作既有力的推进了合作进程,又给区内各国做出了示范效应。

三、障碍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篇12

2008年金融危机对世界造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许多经济体至今仍在恢复之中。这场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始于美国,后来逐渐向其他地区蔓延,演化为一场百年难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我们发现,从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次级房屋贷款”的资产证券化和华尔街的高杠杆率运作模式,到金融危机的爆发――“房利美”、“房地美”两大金融机构被美国政府收购,雷曼兄弟银行的破产与美国证券市场大幅波动,再到金融危机的深化和蔓延――以通用汽车公司破产为标志的实体经济萎缩,欧洲、新兴经济体等国家股市集体下挫,最后到金融危机的反思与应对――加强金融监管,控制金融风险等,无不与《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紧密相关。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们需要根据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和调整。

一、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原因

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席卷了虚拟经济领域,而且冲击了实体经济领域,给世界各地区、各产业、各部门都带来了负面影响。据估计,金融危机给全球所造成的直接损失不低于30万亿美元。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发源地华尔街,包括雷曼兄弟、贝尔斯登、房利美房地美在内的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或遭到兼并;美国各州的许多银行也纷纷陷入经营困境,一度曾出现挤兑风潮。实体经济方面,汽车产业遭受重创,美国汽车业三大巨头之一通用公司破产。此后,欧洲、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经济体均受到波及,出现了经济负增长或低增长。中国的出口也遭到严重冲击,产品需求下降,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空间缩小。同历史上许多次经济危机一样,此次经济危机的发源地正是经济体系的核心领域――金融。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虚拟经济的无限制膨胀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前,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主要是依附关系,国际金融的功能以服务国际贸易为主。8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放松,虚拟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金融产业的迅速膨胀,虚拟经济逐渐从实体经济中独立出来,并凌驾于实体经济至上,成为最大的经济板块。各银行、各投资公司推出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资产证券化趋势愈演愈烈,出现了花样繁多的新型金融衍生工具,如ABS,RMBS,CDO,CDS等。这些金融产品往往具有同样的特点,如高利润、高风险、高杠杆率等,它们不仅无法起到保值和避险的作用,反而将风险转移给了投资者。据统计,1990年,全球的虚拟经济产值与实体经济产值之比约为1.5:1;到了2007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产值的比例已经接近4:1。在这种泡沫膨胀的情况下,一旦经济环境发生改变,虚拟经济的脆弱性就会暴露出来,将整个金融体系推到崩盘的边缘,进而冲击到其母体实体经济,造成经济长期萧条和不景气。

二、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改革

这场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严重,影响深远,给我们作出了如下启示:首先,以金融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不能无限制地膨胀。因而必须加强金融监管和金融风险控制。其次,在理论的角度,应该加强对货币危机和国际金融传导机制的认识,从而为及时应对金融危机提供认识依据。第三,从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人员自身的角度,应该增强风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能在金钱至上观念的指导下,一味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国际金融》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应该体现这些方面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传统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目标是面对国际金融业人才竞争激烈的态势,培养出国际金融基础知识扎实,语言交流能力强,国际结算和金融投资技能熟练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这种片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需要根据新形势进行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

首先,在注重专业性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宏观性理论性教育,更加紧密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金融危机中,华尔街的(上接第228页)金融机构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操作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他们能够将信用等级不高的证券产品进行包装后向客户推销出去,然后再通过保险公司把风险转移给其他金融机构。尽管做的“天衣无缝”,但他们忽略了对宏观经济状况的考量,也就是忽视了金融体系运行机制的特点――多米诺骨牌效应。虚拟经济再膨胀,也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上,否则,只要其中任何一个链条“坏死”,多米诺骨牌效应就会迅速把自己所在的企业推到破产的边缘。

其次,在注重技能培训的同时,应该加强道德风险意识教育。以华尔街为代表的众多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金融危机前后的行为,表现出了明显的金钱至上观念和唯利是图性质。法国路透社总结了2009年“美国十大金融丑闻”,其中,纳斯达克前主席麦道夫的“庞氏骗局”高居榜首,该骗局造成难以计数的投资者总共损失650亿美元。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的“奖金门”事件也位列其中,该集团在接受美国政府180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后安全度过了金融危机,却在事后向其雇员发放了1.65亿美元的奖金,遭到社会舆论的一致谴责。种种丑闻给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坏,也暴露出他们的道德信用水准确实存在问题。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发生变化,应该致力于培养专业技能熟练、理论基础扎实、风险意识明确、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独立反思精神的高素质综合性金融人才。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国际金融是一门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研究宏观层面国际金融体系与货币传导机制等理论问题,还要涉及微观层面的国际结算、金融营销等实践知识的运用。对于国际金融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方面,要加强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形成机制方面的分析。国际金融理论包括国际收支的调节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国际储备理论、货币危机理论和债务危机理论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应该加大对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理论方面的讲授,结合东南亚金融危机、欧洲货币危机等案例,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理论。国际金融政策包括外汇管制、外汇市场干预、汇率制度的选择等内容,应通过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来分析东道国应当采取的策略。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人民币升值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了解金融政策与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第二,在国际金融市场方面,要加大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创新的相关内容的权重。国际金融市场板块包括外汇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货币市场、欧洲货币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等内容。由于虚拟经济的极速膨胀,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量迅速增长。金融创新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产值,但也带来了更大的投资风险。在这部分教学中,可以结合巴林银行倒闭的案例,重点介绍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创新产品的知识,使学生了解金融衍生产品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性。

第三,在国际金融实践方面,通过外汇模拟交易,加强学生的风险操作意识。这部分的教学中,以前往往只重视外汇交易操作的基本技术培训,而相对忽视了外汇风险控制操作的训练,通过模拟教学,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外汇金融操作的收益和损失,从而增强其风险控制意识。

第四,紧跟学科发展趋势,加强数理逻辑分析和大量引入数学分析工具。从理论层面看,任何学科都有科学化的趋势,国际金融学也不例外;从应用层面看,金融投资运作的重点是对数学工具的熟练运用。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突出数理逻辑和数学分析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同时加强计算机操作等信息技术的培训,使学生能够适应学科和实践发展的趋势。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必然伴随着教学方式的变化。在国际金融的课程教学中,应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更加丰富多彩的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追求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改革国际金融的教学方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参与互动式教学

国际金融是一门实践性和时代性非常强的学科,通过开展社会热点讨论,举行课堂辩论赛、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采取参与互动式教学方法,把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例如,为了理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和造成的影响,可以就金融危机发生机制、传导方式以及后续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在观点的相互交流切磋中提升对于金融危机的理性认识。人民币汇率问题是近年来国际关注的焦点,在教学中,可以“人民币升值利大还是弊大”为题目,举行一场课堂辩论赛。正方和反方分别就各自的观点进行阐述,然后自由辩论,经过双方的总结答辩,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另外,还可以就中国巨额的国际收支顺差举行演讲比赛等。采用丰富多彩的参与互动式教学,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适应国际金融学的变化发展趋势。

(二)案例启发式教学

国际金融是一门与时代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其教学内容需要根据时事的发展不断进行更新发展和完善。利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而且能够将抽象的理论通过生动的例子表现出来,加深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讲到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时,可以给学生讲述美国奥兰治县财政破产事件、日本住友商社金融丑闻、日本三和银行亏损事件、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等案例,让学生了解到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应该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在讲到汇率的决定一节时,可以就1985年的“广场协议”和日元被迫升值事件,给学生谈谈当时日本经济所受到的影响,从而加深他们对汇率决定的认识。这些案例分析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开拓学生的眼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模拟实践式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金融实践技能,模拟实践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版块。例如,加强国际金融实验室的建设,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下进行金融交易的操作,如黄金期货模拟交易、证券模拟交易、银行前台业务模拟等,使他们获取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有效解决理论上的困惑,熟悉工作业务流程。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网络模拟外汇交易比赛,利用国际公司提供的免费模拟外汇交易平台,与全球外汇行情24小时同步,进行外汇虚拟交易。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给予指导,提高他们的实际分析能力和操盘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与银行、证券公司、期货交易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延请优秀的金融从业人员到学校开展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到金融企业中进行参观等,引导学生与国际金融实践领域发生多方面的联系。

(四)双语教学

为了适应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本课程还应积极推行双语教学,培养学生。采用双语教学大纲,制作外语电子教案,帮助学生阅读有关的英文文献,培养学生撰写英语论文和从事涉外经济活动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国际金融的相关工作奠定必要的外语基础。

参考文献

[1]常亮,刘芳.对后经济危机时代下《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9(32).

[2]邓晓霞.新经济形势下国际金融课程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