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食品行业分析合集12篇

时间:2023-08-12 08:25:10

粮油食品行业分析

粮油食品行业分析篇1

关键词:粮油食品行业;大学生;就业;对策

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以及我国进一步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体呈现从“精英”转向“大众”、就业体制从“计划”转向“市场”、就业市场从“卖方”转向“买方”和就业重点从“总量”转向“结构”的四大特点。①近年来,我国在世界经济环境整体颓势的背景下仍然保持了GDP的高速增长,对扩大就业产生了强有力的拉动。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大力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大大推动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②然而,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产业结构的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最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一、我国粮油食品行业发展趋势及就业现状

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粮食问题。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中国政府将着重推进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使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紧密联结,多层次转化增值,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和农民收入,保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同时我国的食品行业也正在飞速发展中,但从事该行业人才较欠缺,因此对于中国整体环境和市场环境来看,粮油食品行业就业前景较好。

1.粮油食品行业发展趋势

可以看出,粮食产业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同时,新的经营环境对粮食产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作物的供求和价格方面,它对参与者的战略定位、商业模式、核心能力、业务组合、区域布局、竞争方式、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参与者重新思考自身的战略定位和商业模式。

目前,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中国油脂市场原料与加工及其食用油供应的75%以上已被拥有百年历史的四大跨国粮商“ABCD”所控制,即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国际巨头凭借资本和历史与经验的优势,已完成对上游原料、期货,中游生产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场渠道与供应的绝对控制权。中国粮油行业在国际竞争中整体处于上升趋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对于我国的食品行业而言,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食品产业在分享市场成果的同时,也需认真面对原料成本上升的风险,由于各领域的竞争结构各异,市场议价能力不同,因此各对农产品价格继续上升的风险化解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

农副食品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与上游的大农业直接相联,其中包含着彼此互相渗透、合作的大量成果,并往往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产业的核心主体。该行业相对低的原料成本、规模化经营的优势,令业者在市场上对上下游厂商拥有更大的定价权、话语权,它有望成为未来几年农产品市场中的最大赢家。

食品制造业:在产业链上,食品制造业对风险转嫁的能力最差,这一状况在未来几年不会有大的变化。行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仍会保持高水平,但平均利润将有所下降。可依靠品牌优势控制渠道、主导市场的乳制品业,高附加值的营养保健业,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制成品等一些领域会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综上所述,未来持续旺盛的国内需求,是拉动食品产业的主要动力。在由农产品牛市引起的通胀环境下,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业的经营者将能较充分而直接地分享有关市场成果,并适时转嫁通胀的不利。

2. 粮油食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根据上文的分析,新的营销环境已对粮食产业产生了根本影响,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需要求职者时刻把握其中的变化趋势,并适时对自己进行调整,让自己能时刻成为此行业的对口人才。这样才能在不断地竞争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在食品行业中,招聘企业主要以外资企业和民营大中型公司为主。外资企业方面,从其在各大网上所的职位显示出,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有明显的人力资源匮乏的现象。同时,因为受所需人才专业度和地域的限制,外资企业虽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有竞争力的酬薪待遇等优越条件,招聘到所需的研发技术人员也有一定的难度。民营企业方面,中层的管理人员变成了企业急需的人才热点。自2002年起市场营销专业方兴未艾,粮油食品行业大量的市场、销售人员,特别是品牌建设人员流向其他行业,而从其他行业流向该行业的市场人员并不多。因此,相关企业将有必要继续对此类人才进行储备。另一方面,在整个行业表现出对品牌建设热情不减的时候,不少大型的食品企业却转而开始关注产品本身,所以相关人士认为,将来有关市场类产品方向的人才将成为最大缺口。因此从事粮油食品行业的相关销售岗位,前景最为看好。从事此方向的工作者,需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需要对市场需求敏锐的感知力,即具有较高的获取、领会和理解外界信息的能力,以及汇总分析能力,同时还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客户沟通能力及亲和力,较强的公关活动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及现场控制能力。

二、解决粮油食品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 充分合理高效地利用和挖掘就业资源

首先应该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网络信息渠道,提高就业资源使用率。在学校设立专门部门统一负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及时地就业信息,统筹全校就业工作。为保证就业需求信息充分使用,应对就业需求信息公布,实行就业信息飞信、QQ群传达、校园网上公布、设立橱窗就业信息专栏等方式,力争使每一个就业信息都能被每个同学在第一时间知道,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学院设置就业工作指导小组,要统筹信息资源,做好学生就业定位的指导工作,既要保证就业信息充分利用,不落空,也要合理调配就业信息资源,防止出现供求偏差。在班级,建立信息员制度,统计全班同学的移动联系方式,通过电话、群发短信等方式建立起快捷的联络机制。

其次,要提高现有就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贯彻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保持与现有用人单位长期稳定的人才合作关系,不断促进毕业生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和创业基地的建设,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供应。也应及时解读政策导向,了解行业动态,通过电话、走访等多种形式对中储粮、中粮、益海嘉里等业内极有影响力的用人单位工作的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调查,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粮油食品专业毕业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评价意见,并通过与校友的沟通了解用人信息。

最后,要发挥多渠道就业,改善就业质量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就业,如公务员及选调生考试、参军入伍、自主创业、大学生西部计划等。③

2.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粮油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学校应结合各专业方向的发展趋势和社会未来的需求,进一步细化相关专业设置,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这样笼统的专业进行分流,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在实践方面,学校应当继续推进实践+就业的模式,与企业建立社会实践和实习基地。让学生提前体验工作,增进企业和学生的相互了解,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奠定基础,缩短学生的试用期,提前为企业创造效益,达到双赢的目的。最后,要建立回访机制,以院系为单位组织专业课教师回访用人单位,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并据此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走访用人单位的同时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3. 完善就业工作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运作

高校在原有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对就业信息网络的升级,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信息服务,建立内容丰富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可分为毕业生基本信息系统、就业需求信息系统、就业工作进程信息系统、就业工作咨询信息系统等几个子系统,这些系统分别由班级以及负责就业工作的相关办公室负责,方便对于就业资源的统筹分配,也方便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政策、需求信息。

据调查,目前许多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着“就业难”与“就业资源浪费”并存的现象,比如有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平均拥有几个就业意向,而有的学生却屡战屡败,就业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为避免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确保每个毕业生对学校和学院公布的就业信息首先享有公平的知情权,可以进行自主双项选择。其次要实行严格的面试登记制度,对每个来招聘的用人单位,实行《面试情况登记表》制度,便于对就业进程进行及时监控。对院系就业资源的面试试行《就业面试登记卡》制度。每个同学首先根据自身条件和就业意向,进行自我合理定位,有效使用面试机会,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用人单位达成初步录用意向的毕业生,在《就业面试登记卡》意向栏登记,意向超过两个,即停止面试,直至毕业生取消一个意向后,方可继续参加下次面试。对一些优质就业资源,应采用提高进入门槛的办法,减少盲目面试。最后还要加强毕业生的诚信教育和行为管理,对涉嫌恶意违约、影响学校声誉的同学进行严肃处理:如取消相荣誉和企业奖学金评选资格、不予推荐、建议单位不予录用、暂缓办理有关手续等。

4. 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构建就业弱势群体帮扶体系

广大高校就业工作中要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辨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毕业生解疑释惑,稳定毕业生心态,引导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积极主动地就业。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对于一些就业“弱势群体”,学校也应采取鼓励措施,引导学生考取各种证书、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参加礼仪培训,为毕业生求职增加砝码和资本;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增加社会经验。

总体上,粮油食品行业的发展在不断加快,未来潜力巨大,对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对于广大粮油食品专业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其中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要积极从自身着手,转变落后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而作为人才培养单位的广大高校也要根据市场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为大学生就业创建一个公平、积极的就业环境。(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

注解

①李迎果.国家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2:52.

②孙长缨.大学生就业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02:38.

③孙官耀.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41

参考文献:

[1]李迎果.国家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2:52.

粮油食品行业分析篇2

1.我国粮油检验工作的发展趋势

1.1检验标准的国际化

近年来,粮油检验标准的发展趋势为逐渐向国际化转变。标准通常统一规定了重复性的事物,从技术上支持中人类的社会各类生产活动。在粮食安全工作中,粮油检验标准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技术基础,对粮油生产、加工等一系列问题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对人类规范化生产粮油产品、合理开发利用粮食也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1]。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国际粮油贸易量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我国粮油检验标准正在逐渐接近国际化标准。

1.2检验行为的全程化

近年来,粮油检验行为的发展趋势为逐渐向全程化转变。粮油食品生产包括很多环节,且这些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即种植—加工—储藏—运输等。粮油产品的生产和保管均具有较高的要求,粮油食品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或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传统粮油检验工作给予粮油产品的收购环节检验以充分的重视,但是该单一环节是无法完全保证粮油食品安全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在粮油生产和流通的整个过程坚持进行粮油检验,确保粮油产品任何一个阶段的质量,将任何食品安全隐患有效消除掉,从而使人民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

1.3检验分析的信息化

近年来,粮油检验分析的发展趋势为逐渐向信息化转变。对于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是一场重大的革命,在分析和统计粮油检验结果的过程中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能够为准确衡量粮油检验机构的管理水平提供良好的条件。粮油检验的专业性较强,需要将大量的数据记录下来,同时在计算的过程中还需要运用大量相对复杂的公式,因此检验工作人员不可避免会具有较大的工作强度。现代粮油检验将电子表格软件及数据库等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了起来,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粮油检验工作效率的显著提升,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分析结果的指导价值[2]。

2.我国粮食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思想陈旧

现阶段,在面对国内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时,我国一些从事粮食检验的管理人员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已经无法在传统的监管方式下得到有效的满足。随着各项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对质检机构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相关粮油检验人员必须对自身的检验能力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显著提高自身的检验水平。

2.2管理体制、思维方式及运作方式陈旧

在粮食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时代下,当前的粮食检验及管理机构逐渐建立起来,并一直在我国运行,国有粮食企业内部各流通环节是传统质量监控的主要对象。随着粮食购销的逐渐市场化,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也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管理方向逐渐转变为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粮食质检工作范围和管理体制需要得到不断的完善,其运作的要求已经在传统的思维方式下得不到有效的满足。

2.3监管不到位

由大单位到小单位的一条龙式的监管网络在统购统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较为快速和准确的监管速度,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对损失的进一步扩大进行了有效的预防和避免。在多渠道经营实行以后,粮食的自由流动性越来越大,民营粮食企业的数量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却增加的速度极快,同时一些国转民改制企业也在逐渐增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监管难度,监管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质检工作的开展,对粮油检验的质量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3]。

3.加强粮油检验工作,保证粮食安全

3.1加强检验人员队伍建设

执行和操作检验工作的主体是粮油检验人员,检验工作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粮油检验人员素质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相关部门应该给予检验人员队伍建设以充分的重视,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首先,促进粮油检验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显著提升。粮油检验和粮油经济在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后变得极为密切,很多经济利益均诱惑并考验着粮油检验人员,如果粮油检验人员缺乏较高的道德素养,没有给予人民的利益以充分的重视,则给予经不起重重考验;其次,促进粮油检验人员职业技术素养的显著提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进步,粮油检验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更新,粮油检验人员要想跟上时展的步伐,就必须不断学习。粮油检验机构应该将更多的学习机会提供给检验人员,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最后,将公平的奖励激励制度建立起来。粮油机构负责人应该将良好的人才机制建立起来,对所引进的人才进行良好的培养和应用,使其长期坚守岗位,从而将一支高素质的检验队伍打造出来。

3.2推动检验技术的提高

在有效提升粮油检验工作质量的过程中,应该给予检验技术以充分的重视。首先,粮油检验机构应该将农业高效的技术优势充分利用起来,有效对接科研发展和检验实践,使农业高效的科研成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向生产力转化,同时将更多的第一手资料提供给农业高效的科研工作;其次,加大支持粮油机构人员科学研究的力度,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粮油检验科研成果以一定的奖励,从而将广大粮油检验人员的科研热情充分激发出来[4]。

3.3建立规范科学的检验标准体系

粮油检验机构应该将一个规范科学的检验标准体系建立起来。首先,以国内粮油市场和国际粮油市场为双重导向,将和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及政策逐步健全和完善起来,是指从技术上切实保障粮油产品的生产;其次,依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对国外粮油的先进检验方法进行积极的借鉴和引进,从而对我国粮油检验标准体系进行进一步的补充;最后,将和检验标准体系向配套的保障实施规则制定出来,并督促检验机构及工作人员对该标准进行严格的遵守和执行[5]。 [科]

【参考文献】

[1]田慧光.食品安全控制关键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赵蓓.浅谈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及对策[J].科技传播,2010(06).

粮油食品行业分析篇3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218

粮食安全问题历来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安全的要求也在提高。讷河市是黑龙江省产粮大市,相关部门和单位积极做好监管检验工作,是确保讷河市粮食储备、运输、加工的重要保障,是为人们提供放心粮油的前提,更是确保粮食安全的牢固基石。

1 粮油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粮油质量安全是在粮食储藏、运输、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中,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进行管理检验,有效地控制和消除在各环节中可能受到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排除各类不安全因素和隐患,使粮油达到安全标准,使消费者买到放心、安全、健康、营养的安全粮油食品。近年来,在市政府及主管部门领导下,讷河市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加快农业高产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升产能,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为粮食增产创造了先决条件。2014年粮食总产比上一年超58亿斤,为国有粮食储备打下坚实的基础。粮食增收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加强粮食检验监督工作,确保质量安全。

2 粮食监督检验的重要性

粮食监督检验是粮食工作的基础部分,是粮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粮食质量的安全卫士。粮油检验监督是一项极具政策性和社会性的工作,不仅承担着国家交付的检验监督重任,更肩负着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期待。质检人员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关系到粮食质量安全,缺乏必备的责任心、责任感,必会造成质量安全问题,导致重大损失,危害群众利益,给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不安定因素,威胁社会秩序的健康发展。

粮油检验工作具有很高的科学性、技术性、准确性、严谨性和责任性。粮食检验不及时、数据不准确、结果不真实都会造成不合格粮食的生产、加工、储存、调运、销售、出口等,不仅损害消费者健康,更会影响企业声誉和发展。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是企业良好发展的前提,没有高标准的质量作支撑企业将无法立足。粮油检验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粮油及制品的物理特性、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储藏品质和卫生指标等进行分析并作出科学评价,及时检验出粮油食品中的安全隐患,使粮食产品达到国家安全标准,有效控制和消除不合格产品上市销售。

3 粮油检验监督工作的特点

粮油检验监督工作在粮管工作中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粮食质量安全具有隐蔽性、慢作用性、相对性的特征,粮油质量必须通过专业仪器设备加以检验检测,通过一系列检测数据得出准确、安全、可靠的结果。不合格粮油对人体危害不是即刻呈现,而是一个长期、缓慢、隐性的危害结果。长期以来国家及相关部门十分重视粮油质量监管工作,相继出台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质量、原粮卫生和储粮安全检查规程》《关于执行粮油质量国家标准有关问题的规定》等法律法规,使检验监督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

4 粮油检验工作多面临的问题

粮油检验存在于粮油管理工作的全部环节,存在于市场流通的全部过程中,始终具有无法取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随着粮食购销市场的全面开放,粮食流通主体呈现市场化、多元化特点,粮食经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但有的企业存在只重视生产、只抓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粮油质量的检验工作,对国家规定视为可有可无,未完全按照国家现行标准严格执行。有的企业不够重视,未设置监督检验岗位;有的虽有此岗位,但却由不具备专业知识、水平、技能的人员来担任,给粮油质量安全埋下极大的安全隐患。

5 粮油检验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粮油检验监管在粮食质量安全、质量评价、市场监管等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是确保粮油质量安全的关键。通过专业仪器对所检产品进行具体检测、分析研究,最终得出科学、公正、客观的数据和结论。送检企业可根据相关结果对生产工艺进行相应整改,使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提高粮油质量,保证企业效益和粮油制品的质量安全。加强粮食及粮油制品的检验监督工作,必须要齐抓共管,要加强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和监督监管,对粮油企业进行全面清查,对不符合行业标准的企业勒令整改,对企业的专业质检人员定期定时、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综合考评,保证检验检测的准确性、安全性、真实性,提高粮油食品检验工作的行业标准,促进行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因此,进一步加强粮食及粮油制品的检验监管工作,切实保障粮食及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突出粮油检验监督工作在粮油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对保护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粮油食品行业分析篇4

粮油食品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保障,其安全管理重于泰山[1]。因安全监测不严格而导致的粮油食品安全事故近些年偶有发生,带来极坏的社会影响。在保安全,促民生的社会大局下,强化粮油食品安全监测等级标准,采用更为先进有效的监测管理模式就值得相关部门认真思考研究。

1粮油食品安全监测基本概述及其实施必要性分析

粮油食品安全监测是我国粮食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带有极强的社会性和政策性,关乎社会安全,民生推进。从内涵上看,粮油食品安全监测主要是借助科学的方式方法,围绕粮油食品及其制成品进行卫生指标评价分析,其中,卫生指标涵盖了粮油食品的物理特性、营养特性、食用特性、工艺品质、储藏特性等多个方面。粮油食品安全监测贯穿于粮油行业运行流通的整个过程。而从社会实际看,随着粮油市场竞争加剧,粮油食品市场格局更具多元化,以次充好的现象屡见不鲜,粮油食品安全监测及行政执法更具紧迫性和现实性[2]。特别是近些年来涌现的许多粮食经营企业,其对粮油食品生产过程疏于监督,在安全及质量标准的执行上有所折扣,相关岗位质检人员经验短缺,工作随意,导致粮油食品问题层出不穷。例如,广受社会关注的地沟油、农产品农药成分超标、红心鸭蛋、陈粮变新粮、转基因大豆油、三聚氰胺奶粉、增白剂面粉、食品运输包装污染等公共食品安全事件极大损害了民众的生命利益,从侧面也揭示了当前开展实施粮油食品安全监测的现实必要性。

2创新改进粮油食品安全监测机制的相关措施

2.1实行粮油食品质量追根溯源制度,从源头封堵安全事故隐患

粮油食品安全监测要进行前提,在源头上即展开相关的质量监管。首先,建立并实行粮油食品质量追根溯源制度,在粮油食品的原料进货环节,把好质量关,守好安全线。各地方粮油食品监测管理部门,要对区域范围内的粮油食品供应源头进行普查,建立动态信息档案,严格检测货源,封堵质量不合格或源头即有污染的粮油食品入市。其次,对粮油食品的出库、包装、运输环节进行分段式质量检测。1)选取无污染无毒副物质的包装;2)对粮油食品包装环节及运输环节进行防污跟踪;3)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人和处罚细则。

2.2完善粮油食品质量检验体系,及时跟进粮油质量安全检测

在粮油食品质量检验体系的构建上,要对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建立覆盖上级管理、中级监督、基层执行的质量监督及规范机制。针对当前粮油食品市场化开放背景,明确粮油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的标准,让基层粮油食品质量监测部门可以复制,推进粮油食品质量检验的规范化程度。特别是在一些农业生产及主产粮基地的质量监测上,要将粮油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全面覆盖到粮食种植、粮食出产、粮食加工、粮食包装、粮食运输、粮食流通等各环节。采取不定期抽查及专人跟盯的方式,确保粮油食品质量可靠安全。

2.3强化各级粮油食品安全监测化验软硬件建设

首先,在各级粮油食品安全监测化验单位硬件设施建设上,应重视其在整个监测化验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投入充足的建设资金,用于粮油食品监测化验仪器设备的更新上。随着化验技术的发展进步,在粮油食品安全监测上可以借鉴药品监督管理模式,配置完整成套的化学试剂检验装置,更好地服务于粮油食品安全监测实践。确保粮油食品监测设备能够全面检测粮食的发芽率、面筋吸水率、粘度、蛋白质溶解比率、脂肪酸值、油脂过氧化值、油脂酸价等指标[3]。其次,在粮油食品安全监测软件建设上,应正视基层粮油食品安全监测人员素质不高,数量不足的弊端,广泛招揽专业化验人才,让其补充到基层化验岗位中,通过人才高质量配置,扩大粮油食品安全监测的辐射范围,提高监测精度。

2.4做好粮油食品安全监测依据提供,提前预判质量监测风险

粮油食品安全监测监管部门除了对市场上的粮油食品进行监测监管之外,还要注重发挥自身在粮油食品安全监测信息依据及标准服务方面的职能。例如,在粮油储藏环节,相应的安全监测部门可以对储藏的技术标准及依据给出建议,如大豆、玉米、水稻的储藏环境、储藏温湿度数值、储藏时限等,便于粮油外观及内在营养成分的保持。此外,在粮油入库时,重点对粮食可能产生遭遇的微生物入侵、霉变、芽变、陈化、鼠虫害等情况进行预防,通过粮食分级储藏的方式,不定期设置专人对粮食加以抽查,查验其各类指标是否存在不良变化,根据变化情况及时对储藏方法及储藏工艺进行调整。而在粮油食品安全监测风险因素的防控及预判上,应先做好粮油食品风险监测计划,根据计划要求,确保前期开展的各项监测结果精准无误,然后结合粮油特性及生产加工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形成安全质量监测风险控制点,对这些风险点进行专项的质量数据跟踪和分析,及时发现质量安全隐患并予以消除。

3结语

粮油食品安全是民生之本,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随着各类食品安全事故频出,人们对粮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空前提升。作为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粮油食品安全监测时时在路上,步步不停歇。在创新粮油食品安全监测管理机制的过程中,要从粮油食品的生产、储藏、包装、运输、流通等各个环节入手,强化质量监督意识和手段,完善质量安全监测软硬件配置,提高预防质量安全隐患点,多管齐下,使粮油食品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的状态中。

参考文献

[1]王瑞军.简述食品粮油的安全监测和防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2):293.

粮油食品行业分析篇5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资粮油企业依靠雄厚的资本纷纷进入我国粮油食品市场,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国内粮油食品企业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不少消费者对国内粮油食品企业信任度降低,转而选择外资食品企业或纯进口食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一些国内粮油食品企业试图通过“全产业链”运作模式确保食品安全,提升企业竞争力,获取消费者信赖,抵御市场波动。

所谓“全产业链”,一般被认为是企业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将原料供应、加工生产、仓储运输和产品销售等各环节均纳入同一企业组织内部的经济行为,最终形成覆盖种植养殖、加工生产、仓储物流、分销零售、品牌推广等各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李韬,2013)。在农产品领域采取“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是国际四大粮商:ADM、嘉吉、邦吉和路易达孚。它们控制着国际粮食市场80%的市场份额,已成为“全产业链”战略的楷模(姜晔、黎倩、金泰成,2013)。国内农产品企业纷纷效仿,也开始推行“全产业链”战略,如志元食品、牧牛源、东阿阿胶、寿仙谷药业等公司,其中以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战略最为典型。不难发现,尽管国际四大粮商参与粮食的生产、收购、仓储、物流、加工、分销、金融等环节,但其更注重发展核心产业的价值链,专注于核心业务和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而目前国内企业的“全产业链”主要表现为“大而全”的特征,企业通过兼并与投资不断扩大规模,力图控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粮集团也不例外)。企业在打造“全产业链”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同时其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管理体制及营销策略势必要随之发生变化,能否有效应对这些变化成为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企业有必要认清该模式的利弊,避免陷入困境和危机。

“全产业链”的理论分析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市场和企业是两种组织劳动分工的方式,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交易机制(或治理机制)。受交易者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动机、信息不对称以及市场不完全与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市场交易会产生较大的交易成本,包括搜寻、谈判、签订契约、执行及监督等交易费用,而企业可以通过将市场交易内部化,消除机会主义和市场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用。只要企业将市场交易内部化所产生的成本和管理费用低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那么企业替代市场交易就是有益的。国内部分企业(包括中粮集团)提出并实施的“全产业链”战略,本质上是运用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将市场交易内部化,用企业替代市场交易,以降低交易成本和规避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通过纵向并购,可以保证货源的质量和价格稳定,减少与上下游企业的谈判、签约和监督等成本。

“全产业链”的整合包括纵向一体化和紧密多元化。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纵向一体化方式即单一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有利于提高企业对原材料及销售渠道的控制,从而提高对产品市场的控制,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价格竞争力;紧密多元化即多条紧密相连的产业链在渠道、物流、财务、品牌等环节实现横向一体化的整合,同时可用原有的营销平台、销售渠道和品牌优势为新产品开拓市场,形成差异化优势,扩大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多元化经营可分散经营风险,单一的产品和生产部门易受市场需求、外部环境、政府政策等变化的影响,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多元化可分散风险,使企业保持经营的稳定性。但是,“全产业链”所带来的巨大的管理成本也不容忽视。“全产业链”的实质是用集团内部管理成本来代替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集团过于庞大会大大增加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若管理成本超过了交易成本,反而会使企业总成本增加。此外,各个子公司之间的资源配置与互补,单一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横向产业链之间的关联与协作,产业链扩展的边界等都是“全产业链”构建与实施中不容忽视的关键性问题。克服了这些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全产业链”的范围经济与成本优势,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全产业链”战略与企业绩效:以中粮集团为例的分析

(一) 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的提出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粮集团)成立于1949年,是中国领先的农产品及食品领域的多元化产品和服务供应商,居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之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ADM、嘉吉、邦吉和路易达孚等著名跨国粮商在中国粮油市场的扩张与竞争,2009年初,中粮集团正式确立了“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将打造“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作为战略目标,致力于由原来的粮油产品原料提供商与贸易商转型为 “全产业链”综合型粮油食品企业。其“全产业链”涉及养殖屠宰、种植采购、加工与分销、物流与贸易、品牌推广和食品销售等从“田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是一条从种植养殖到加工运输最后到销售的完整链条。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战略模式可分为两个层次:纵向单一产品的产业价值链和横向多种产品之间相互联系的空间产业链。纵向产业链控制产品的原料种植――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以保证产品质量,提升产品价值;横向产业链则将不同产品的产业链链接起来,在物流运输、渠道管理、市场运作、品牌推广等方面相互关联,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综合竞争力。

(二)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的构建实施

虽然中粮集团在2009年1月才正式确立打造“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的战略目标,但其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集团有限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的发展战略,通过重组、并购、拆分、整合、上市与新建等一系列手段拓展业务单元。在“全产业链”的战略确定之后,中粮集团又加速进行了并购与资本投资,完成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张,逐渐实现“全产业链”的打造。其业务扩张与产业链构建的具体举措按时间顺序如表1所示。

通过这一系列大规模的资本活动,中粮集团的业务迅速扩张,目前已拥有中国粮油、中国食品、中粮粮油、中粮置地、中粮屯河、中粮肉食、中粮包装、中粮土畜、金融事业部、工程科技公司、中粮电子商务、华粮集团及蒙牛乳业十三大下属业务单位,主要业务板块包括种植养殖、农产品收储物流、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品牌食品、产品包装、电子商务、商业地产、住宅地产、旅游地产、酒店和金融服务。通过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中粮集团目前已在稻米、小麦、玉米、肉食、油脂油料、葡萄、番茄、茶叶、糖和乳业十个领域分别搭建起了从种植养殖到加工销售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并形成了香雪、福临门、兹彩、五湖、红枫、东海明珠、家佳康、金帝、美滋滋、屯河、山萃、长城葡萄酒、中茶、悦活、蒙牛、欢腾等多个食品品牌。以小麦为例,图1为中粮集团小麦产业链示意图,基本实现了从“田园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同时,除构建农产品产业链外,中粮集团还通过对商业、工业、住宅、旅游地产和酒店业务的整合初步完成了“全服务链”的布局,力图打造集办公、居住、购物、餐饮、旅游、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城市生活服务链。

(三)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实施效果分析

自中粮集团2009年初正式确立“全产业链”战略,该战略实施已近5年,目前其已初步完成了“全产业链”的布局。该战略的实施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标,有待于进一步检验。由于集团整体经营数据较难获得,因此本文选取中粮集团旗下中国粮油控股、中国食品、中粮屯河、中粮生化和蒙牛乳业5个以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为代表,通过财务指标方法来分析这5家子公司在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实施前后的绩效变化,以此对“全产业链”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检验与评价。本文采用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同比增长率这三个财务指标来分析这5个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变动,用产权比率分析其长期偿债能力变动情况。并将这5个公司的财务指标与其所属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做对比,一方面可间接剔除金融危机等外部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判断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1.中国粮油控股绩效分析。中国粮油控股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油籽、生化及生物燃料、大米、小麦及啤酒原料的加工及销售业务。从表2可看出,2009年中粮集团开始实施“全产业链”战略后,中国粮油控股的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都较2008年下滑了近50%,营业利润增长率更是由正值变为负值,2010年业绩继续走低,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虽然在2011年受惠于油籽加工业务的产能释放及产品价格上涨,公司业绩有了较明显回升,但2012年营业利润又大幅下滑,销售净利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再次跌倒低谷。而该公司的产权比率由2008年的77.27%上升到2012年的144.73%,公司负债相对于所有者权益大幅上升,长期偿债能力下降。总体来看,“全产业链”战略实施以来中国粮油控股有限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未能得到增强,业绩反而总体呈下滑态势。

2.中粮屯河绩效分析。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主营番茄加工、食糖加工贸易、果蔬罐头贸易业务。如表3的财务指标所示,该公司自2009年中粮集团实施“全产业链”战略后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营业利润除2011年外皆负增长,2012年陷入业绩泥潭,营业利润同比下跌2300.95%,亏损78108万元。而其产权比率逐年上升,2012年增长至362.59%,公司存在较大的长期偿债压力。

3.中粮生化绩效分析。中粮生物化学(安徽)股份有限公司主营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产品,主要包括燃料乙醇、生物乙烯及其衍生物、L-乳酸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等。从表4可看出,自中粮集团实施“全产业链”战略后该公司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利润同比增长率整体较2008年有较大幅度增长,盈利能力明显增强,同时产权比率逐年下降,长期偿债能力增强。2012年该公司营业利润增幅放缓,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都较上年降低了近50%。但总体来看,“全产业链”战略实施以来中粮生化的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还是较2008年有所提升。

4.中国食品绩效分析。中国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酒类、饮料、包装烹调及其他相关产品及糖果业务。由表5财务指标可看出,该公司销售净利率从2009年开始持续下降,净资产收益率与营业利润增长率一直上下波动,2012年数值均低于2008年战略实施前水平,盈利能力下降。根据财务报告显示,中国食品的净利润2012年为59215.8万港元,较2008年的62007.9万港元下降了4.5%,未能实现利润的持续增长。此外,其产权比率持续上升,长期偿债能力下降。综合来看,“全产业链”战略实施后中国食品的绩效并未改善,反而有所下降。

5.蒙牛乳业。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主营液态奶、冰激凌及其他乳制品业务,中粮集团为构建“全产业链”于2009年7月入股成为蒙牛乳业第一大股东。由表6可看出,中粮2009年入股后,蒙牛乳业的产权比率大幅下降,长期偿债能力增加,但其盈利能力却并未明显改善。2010年公司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增长率都较上年下滑,虽然2011年业绩有所回升,但2012年受食品安全事件对蒙牛品牌形象的影响,其营业利润同比增长率变为负值,销售净利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均下降,低于2009年同期水平,公司盈利能力下降。

为进一步分析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的实施效果,并综合考虑金融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外部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笔者将中粮集团这5家上市公司按二级行业标准划分为两类,将公司2008-2012年的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和产权比率与其所属二级行业上市公司的整体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对照,可判断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变化情况。本文采用申万二级行业标准,按照该标准划分,中国粮油控股、中粮屯河及中粮生化属于农产品加工行业,中国食品和蒙牛乳业属于食品加工制造行业。行业平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和产权比率的数据来自Choice资讯金融数据库,比较结果如图2至图7所示。

由图2可看出,2008年中国粮油和中粮屯河的销售净利率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自2009年后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到2012年中国粮油控股的销售净利率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中粮屯河销售净利率则跌至-19.77%,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中粮生化的销售净利率与行业整体变动趋势相同,到2012年基本与行业平均值持平。如图3所示,2008-2012年食品加工制造行业上市公司销售净利率的均值呈先升后降态势,而中国食品销售净利率处于连续下跌态势,蒙牛乳业销售净利率波动不大。中国食品和蒙牛乳业的销售净利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差距有扩大趋势。

如图4所示,2008-2011年农产品加工行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均值总体呈下降态势,2012年有所回升。中国粮油控股的净资产收益率在2008年明显高于行业均值,但此后却逐步下降低于行业均值,虽然2011年受惠于油籽加工业务的产能释放及产品价格上涨而有所反弹,但2012年又大幅下滑,仅略高于行业均值。中粮屯河净资产收益率在2008年与行业均值基本持平,在中粮集团实施“全产业链”战略后除2011年外均低于行业均值,到2012年跌至-30.96%,远远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中粮生化2008年净资产收益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此后与行业平均值的差距逐渐缩小,2011年与2012年其净资产收益率均高于行业均值。而中国食品和蒙牛乳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在2008-2010年与食品加工制造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拉大,2011年与2012年由于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食品加工行业绩效整体下降,而中国食品和蒙牛乳业净资产收益率波动不大,因此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见图5。

由图6可看出,农产品加工行业上市公司平均产权比率2008-2010年呈下降态势,2011年大幅增长,2012年变动不大。中国粮油控股产权比率2008-2012年总体呈上升态势,但2012年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中粮屯河产权比率则持续攀升,2012年显著高于行业均值。中粮生化的产权比例逐步下降,由2008年高于行业均值,降至2012年显著低于行业均值。即截止2012年底,中国粮油控股和中粮生化的长期偿债能力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中粮屯河长期偿债能力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如图7所示,2008-2012年间,食品加工制造行业平均产权比率逐年降低,即整体长期偿债能力提高,蒙牛乳业的产权比率也一直维持在行业均值之下,其长期偿债能力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中国食品的产权比率则持续攀升,到2012年已明显超过行业均值,长期偿债能力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知:中粮集团实施“全产业链”战略后,其农产品和食品领域的5家上市公司中,仅中粮生化的经营绩效得到了有效提升,在行业中竞争力有所提高,但其盈利能力2012年也仅仅与行业平均水平持平。其余4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也未显著提升,没有达到中粮集团最初提出“全产业链”战略时宣称的“提升经营效率,减少交易成本和风险,使企业更有竞争力”的效果(宁高宁,2009)。

(四)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面临的问题

市场中的企业受到市场规则的约束和外部竞争压力,因此它必须是有效率的才能够生存。企业在选择上、下游合作伙伴时通常也会选择产品质量最优,运营效率最高的企业。但“全产业链”战略的构建需将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内部化,一旦某公司成为了该集团内部的子公司,无论其效率如何,集团都必须使用其所生产的产品,这反而可能会削弱该公司的创新动力,使其效率下降,进而影响集团整体效率。同时构建“全产业链”使得集团内部专用性资产增加,对外部市场的灵活性降低。 “全产业链”虽然在理论上有利于提高综合实力,但不同部门和单元的业务环节不同,位置不同,利益也不相同,在实践中要使众多业务板块真正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目前中粮产业链之间的衔接就不如预期的好,彼此之间存在割裂。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也承认,“发展全产业链最大的困难就在于产业链之间的衔接。根据目前的状况,有些产业链之间的确还没有达到匹配融合的程度。”

中粮集团在构建“全产业链”过程中的一系列收购、兼并重组、分拆上市及投资新建的举措,将其自身打造成为了一个超级航母企业。它不仅仅需要资本支撑,最根本地是需要强势的品牌支撑,只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走得长远。但目前,中粮做食用油不如益海嘉里,方便面不如统一和康师傅,巧克力不如德芙,肉食不如双汇,饮料不如汇源,其缔造的福临门食用油、五谷道场方便面、金帝巧克力、家佳康肉食、悦活饮料等品牌在与同行的竞争中,都不占据领先优势。全产业链布局导致集团资源分散,反而难以形成核心品牌优势(赵春凌,2013)。目前中粮的“全产业链”摊子铺得很广,有限的资源被分散到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包括一些非核心环节和不相关环节,反而对核心业务和产品支撑不足,没有在核心领域形成绝对优势(李韬,2013)。

中粮确立“全产业链”战略后,业务扩展十分迅猛,在短期内并购、重组了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原有的企业文化、经营模式、管理层水平都各不相同,如何建立一个统一、完善的组织架构,使之与中粮集团的发展理念相融合,提升整体经营绩效,这对集团的综合管理系统提出了巨大挑战。从目前来看,无论是五谷道场还是蒙牛乳业,整合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距离真正的“一个中粮”目标还较遥远。

研究结论及启示

即便是在理论上,“全产业链”战略也不一定有压倒性优势,付诸于实践,更是高度依赖于经营能力。即便是一种好的战略,也未必能带来好的结果。中粮集团的案例表明,“全产业链”模式在短期内不能显著提高企业绩效和竞争力。虽然国际四大粮商均采用了“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它们皆经过了百年的风雨洗礼,其“全产业链”并非一蹴而就,实乃厚积薄发。构造“全产业链”绝非简单的规模扩张,其对企业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我国企业不可盲目效仿,过度扩张反而可能会使企业陷入困境,只有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才是最好的。分工与合作仍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将核心业务做强,在产业中获得专业化优势,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于已经实施“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的企业,不妨适当放慢“全产业链”步伐,规模的扩张应视企业的管控能力而定,做好产业链中各环节的衔接,比一味强调延伸产业链的“长度”更为重要。同时,应专注于产业链中的关键高端环节,把非核心环节外包出去,将资源集中起来专注核心业务,建立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杜朝辉.产业组织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冯长利,兰鹰,周剑.中粮“全产业链”战略的价值创造路径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2(2)

3.姜晔,黎倩,金泰成.国际4大粮商发展经验探讨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2)

4.降蕴彰,郭清保.中粮全产业链宏图[J].农经 2010(1)

5.李韬.不要盲从“全产业链”战略[J].企业管理,2013(8)

6.宁高宁.产业链[J].中国企业家,2009(10)

7.廖贤兵.中粮集团“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12

8.邵军,王洁婷.并购对企业长期绩效的影响―基于中粮集团的案例分析[J].会计之友,2008(10)

9.孙莜.中粮集团并购战略及其效果案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2

10.唐文龙.中粮"全产业链战略"思辨[J].中国品牌与防伪,2010(4)

11.王先知.中粮艰难的全产业链[N].华夏时报,2013-02-25

12.韦三水.中粮全产业链的美丽与荆棘[J].中国品牌,2010(4)

13.吴勇毅.中粮“全产业链”并非全能 [J].现代企业文化,2010(7)

14.许加海,徐振宇.国际四大粮商产业链经营揭密[N].中国改革报,2010-07-05

粮油食品行业分析篇6

通过开展保证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严肃查处辖区内扰乱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的案件,曝光违法违规经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形成打击扰乱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的高压态势,营造粮油市场正常供应和价格稳定的良好环境。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保证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的组织领导,区政府决定成立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粮食分局,具体负责粮油市场保供稳价日常联络和协调工作。

三、工作机制

(一)建立辖区粮油市场供求和价格定期监测、分析、会商机制。

区物价局、区中小企业促进局、粮食分局指定专人负责辖区粮油市场主要粮油品种(大米、面粉、菜籽油、大豆油、小麦、玉米)批发、零售数量和价格监测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和报送工作。具体监测方案及统计口径,由区物价局会商区中小企业促进局、粮食分局确定。

区保供稳价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上一周来自各自渠道全区监测数据进行整理、校核、分析,形成《区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监测报告》,及时将监测数据和分析结论向区保供稳价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区保供稳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论,适时组织召开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会商辖区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变动情况,研究采取应对措施。

(二)建立辖区粮油市场定期巡查机制。

区物价局、粮食分局、工商分局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在区保供稳价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下,定期对辖区粮油市场经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粮食经营者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串通涨价、价格欺诈、掺杂使假等违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按照有关规定严厉打击并予以公开,以维持市场正常秩序。

工商分局将辖区粮油市场定期巡查情况和违法行为查处情况统一汇总,适时报区保供稳价工作领导小组。

(三)建立辖区粮油市场保供稳价信息通报机制。

区保供稳价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确定的职责和工作安排,及时将有关保供稳价工作动态和市场供求、价格情况,报区保供稳价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粮食分局负责汇总、整理,编写《区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简报》,发送领导小组各成员。

四、工作任务及分工

(一)定期监测粮油市场供求和价格形势,及时准确掌握市场动向

区物价局、区中小企业促进局、粮食分局在区保供稳价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下,充分发挥各自的监测力量,按照统一的监测方案,加大监测力度,提高监测频率,对重点粮油加工企业和经营规模大、库存粮源多、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零售企业实行全覆盖监测,及时掌握其粮油库存、销售数量和价格变化趋势,形成《区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监测报告》,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客观、准确、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对于辖区粮油库存下降较快和价格涨幅较大的粮油经营企业,经领导小组同意,区物价局、粮食分局要及时发出预警和通报。全区确定12户粮油经营企业(见附件),其中粮油经营企业4户、超市5个,个体粮油经营户3户,纳入保供稳价工作重点监测范围,随时掌握其库存、销售数量。这些企业要按照保证供应、稳定价格的要求与区保供稳价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签订责任书,落实保供稳价工作责任;建立和完善粮食经营台账制度,定期如实向粮食分局报告有关经营资料;在政府宏观调控需要时,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府相关部门的统一部署,调整企业销售计划和销售流向;进一步加强成本控制,提高企业购销能力,扩大粮油商品市场投放量。

(二)充实粮油经营规模,适时投放市场

粮食分局按照全区总体部署,及时完成《区粮食应急预案》修编,健全应急粮油供应网络,落实应急运力,保障应急能力。当辖区粮油市场出现异常情况时,或者价格超过规定涨幅、销售量增加较大情况下,按照《区粮食应急预案》规定及时启动预案,适时加大供需,投放粮油市场,保证供应。

(三)积极抓好粮食购销衔接,确保后续粮源供应

粮食分局要与重点粮食经营企业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组织指导粮食经营企业加强与产区粮食经营企业的沟通协调,及时反映企业粮油运输需求。区交通局要加强运输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营运,必要时为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协调社会车辆提供运力支持。

(四)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正常的市场供应和价格秩序

区物价局、粮食分局、工商分局要建立执法联动机制,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对辖区粮油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串通涨价、价格欺诈、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确保粮油市场价格和供应基本稳定,维护正常的粮食市场供应秩序。对于查获的违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要按照有关规定严厉打击并予以公开。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稳定群众心理预期,为促进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工作要求

粮油食品行业分析篇7

一、提高思想认识,完成编制工作

各区县(自治县)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2009〕47号)精神以及国家和*市有关法规和政策,按照《*市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编写提纲的要求,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粮食资源情况、利用现状,以及加工业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认真做好本地(公司)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专题规划和单项规划,要求做到进度快、质量高、效果好。

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为切实加强全市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我委成立了由委领导任组长、相关处室为成员的规划编制组。各区县(自治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在规划编制组的组织协调下,把规划编制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三、正确把握方向,提出基本要求

编制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把握发展内涵,始终把“一保一建三打造”贯彻在规划中;要突出针对性、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要本着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深入调查研究,集思广益,提高规划质量。

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分正文和说明两个部分。正文包括粮油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布局、行业准入、重点项目投资分析、政策措施等。规划说明要重点阐述粮油加工业与相关领域的关系、粮油加工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面临的形势、发展趋势、目标指标预测分析以及有需要说明的问题、履行的有关程序等。基本要求是:

(一)做好与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衔接,并加以细化和落实,使粮食加工业发展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宏观调控有效结合起来。

(二)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编写工作,充分吸纳促进玉米、大豆加工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成果,并借鉴国外粮食加工业健康发展的经验。

(三)加强粮油加工业发展重要问题的软科学研究。注重从宏观、系统的角度,研究粮食加工业的发展。立足近期,要突出操作性;着眼长远,要具有前瞻性。要认真总结近年来粮油加工业发展基本特点、主要经验,针对粮食加工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建议,为规划编写提供理论支撑,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写工作。

(四)鉴于粮食加工业市场化程度高,规划实施的主体是企业。各区县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多与粮食加工企业沟通,可组织有影响力、有特点的粮食加工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子公司、产业园区)、放心粮油企业编制本地区、本单位的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

(五)加强与有关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和衔接。各区县和有关单位规划编制组要加强与市商委粮油管理处的联系配合,保持规划的一致性。要主动听取当地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统计、经信等部门关于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密切配合,多协商、多沟通,建立高效、良好的部门协作机制。广泛听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专家的意见,确保规划质量。

(六)加强重大项目研究。“思路决定规划,规划决定项目,项目决定投资”,准确把握中央和我市粮食加工业发展方向与投资建设重点,结合当地实际,研究提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要求的粮食加工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健康全谷物食品工业化和现代化示范、食品装备自主化、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与节能减排等重点项目。强化项目意识,精心策划一批高质量的重大粮食加工业闪光点项目,特别是2009年和2010年需要办的具体项目,建立市级“十二五”项目储备库。

(七)《规划》中的目标设为2012年、2015年、2020年,同时“十二五”期间规划内容应更具体。规划编制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目标指标须有定量预测分析及说明。规划中所涉及的数据要采用国家统计局数据,迄始年份统一使用2008年数据。

(八)鉴于《规划》的编制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粮食加工业涉及面宽,各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强协调沟通和组织保障,抽调业务骨干参加。严格按《规划》提纲编写,突出重点,确保按时完成规划专题报告起草工作。市商委将在市粮油质检站、市粮油行业协会、粮食集团、红蜻蜓油脂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全国放心粮油企业、中国名牌企业等单位抽调有关专家和业务骨干进行规划的集中修改。适时请有关单位给予支持。

粮油食品行业分析篇8

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新沙工业园区主要是以粮油生产、展销、加和仓储为一体的工业园。园区主要分为浪油展销区、食品产业区、中粮产业区、港口物流区和其他产业区。麻涌粮油食品加工综合产业园占地10.7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拥有粮油仓储食品加工企业5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25家,投资总额约60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8家,20亿以上企业5家,30亿以上企业3家。世界五百强企业3家,包括中粮集团、益海油化、益海嘉里;央企3家,包括中粮集团、中储粮、中纺粮油;台资企业2家,包括顶志、福满多。年加工大豆630万吨,年生产油脂203万吨,产能居镇级第一。以外,年产面粉280万吨、年产面粉280万吨、饮料134万吨,米油食品产能及产值均居全国前列,加上在建粮油项目全部投产,年产值将超500亿元。

近期,麻涌镇与海底捞、周黑鸭等知名食品品牌企业签订了华南供应链总部的合作协议,为麻涌发展终端食品及知名品牌供应链基地打下很好的基础。同时,京东现代服务产业园、菜鸟网络华南区总部等一批电商集聚成为麻涌产业集聚跨越的坚实基础。经调查,中国麻涌粮油产业集聚区能挤进全国三大粮油生产基地,现分析如下:

一、现状分析

1.粮油重大项目引进势头强劲

2015年,麻涌镇洽谈粮油食品项目40多宗,引进粮油食品大型项目13宗,涉及投资总额近200亿;新签约与增资项目有7宗,投资总额达27.2亿元,其中嘉吉食品项目计划投资4.3亿元、益海嘉里小麦粉及挂面项目投资3亿元、中央粮库项目投资1.6亿元、中储粮粮油项目投资4.2亿元、不二食品项目投资5.6亿元、农垦嘉益粮油投资2.5亿元、周黑鸭食品投资3亿元和海底捞投资3亿元等。

2.粮油产业支柱企业发展迅猛

中粮产业园、国丰粮油、深粮粮油及中央储备粮库四个项目作为省、市重大项目,涉及固定资产投资额9.8亿元,占全镇重大项目投资额的61.2%。同时,协助中储粮申报成为100亿元以上培育企业,协助中粮、嘉吉粮油申报成为50亿元以上培育企业。

3.粮油产能产值居全国前列

2015年麻涌镇粮油加工企业大豆加工能力为630万吨,年生产油脂203万吨,产能居全国镇级第一。此外,年产面粉280万吨、饲料134万吨、方便面1000万箱,粮油食品产能及产值均居全国前列。2013年,麻涌镇荣膺“中国粮油物流加工第一镇”。2014年,麻涌镇代表广东省参加“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技术展览会”,并作为优势产业展区进行参展。

4.粮油食品仓储物流量大

港口年接卸进口粮食300多万吨、大豆218万吨、豆粕113万吨、植物油244万吨;粮食仓储能力达400万吨,加上中粮产业园规划的58万吨仓储和省储扩建项目等,总仓储能力将超过500万吨。

二、麻涌镇政府的主要举措

1.力推粮油商贸易工作

2014年以来,为加快麻涌粮油产业集聚区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完善粮油产业链,麻涌镇制定了《麻涌镇关于加强粮油贸易工作的工作方案》,并成立了粮油贸易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麻涌镇扶持粮油贸易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通过财政资金扶持粮油贸易做大做强,全年实现贸易总额约36亿元。

2016年,麻涌镇成立了东莞市麻涌电子商务协会,粮油贸易协会作为其子协会,承担着加强粮油企业间的沟通联系,协调麻涌粮油报价、仓储费报价,协调相关部门为粮油企业解决节能减排、污水排放、蒸汽价格、公用管道、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等领域涉及的问题等作用。目前,麻涌镇正在努力设立粮油贸易展销平台,要求现有企业成立贸易公司或将其与麻涌相关的一级经销商纳入该贸易平台。

2.建粮油食品加工体验销售基地,探索发展工业旅游

依托拥有年产值超500亿元的粮油食品产业集聚优势,麻涌镇拟建设粮油食品加工体验销售基地,探索发展产业旅游。麻涌镇已经投入1.56亿元启动新沙工业园整体景观改造工程,以工业旅游为导向,结合麻涌镇粮油支柱特色产业,在新沙工业园内,以建设“粮油食品加工展销体验基地”作为旅游亮点,消费者既可在游玩之中了解粮食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更可以“出厂价”购买到安全、优质、便捷的粮油食品。

3.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1)科技创新颇见成效。出台科技创新奖励政策,鼓励粮油食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2014年,麻涌镇粮油企业又新增了2个研发中心。2015年,康达尔获认定省工程中心,发展丰益油脂成为国家高企。

(2)品牌建设实现有效提升。积极引导粮油企业建立品牌意识,支持企业开展与国际接轨的各种质量认证。中粮粮油的“谷花”品牌荣获“省级以上著名商标”称号;广东康达尔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康大宝膨化小猪配合饲料”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

4.大力发展粮油电商产业

2015年年初,麻涌镇成功举办了 “互联网+物流・麻涌电商生态圈签约”会,签约引进15个优质电商项目,总投资达208亿元,签约的电商项目涉及粮油、汽车、钢铁物流、网络购物、食品配送等多个领域。近期麻涌镇已规划一块近400亩用地,专门吸引国际级“食材”知名企业投资,下来我们会召开专题招商会,吸引世界各地的优质食材企业前来麻涌考察。通过推动粮油电商产业发展,形成线上线下销售,实现粮油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存在问题

目前,麻涌镇新沙工业园可招商的工业用地已不多,而往往大项目需要连片发展的用地,土地资源瓶颈已成为影响招商引资的重要因素。加上有限的土地资源大多不具备用地指标,麻涌镇只能通过申报重大项目争取用地指标,但优质的小型项目将无法通过上述途径解决用地问题。

四、实现粮油产业集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关意见和建议

1.尽快建立粮油贸易展销平台。建议麻涌镇政府要求现有企业成立贸易公司或将其与麻涌相关的一级经销商设在该贸易平台中。麻涌镇政府租用合适的大厦临时贸易展销平台,免费安置粮油贸易展销商。

2.确定粮油贸易金融合作方案。建议麻涌镇政府加大力度联系金融机构,包括招商、农发行、兴业、交通、汇丰、花旗、东亚、恒丰等没有在我镇设立的金融银行,明确在贸易展销平台中设立的粮油贸易公司全部打包在1家金融机构开基本户,要求各银行为这些贸易商开具对应的金融政策,通过有效竞争选定一家银行,免费在贸易平台中提供办公场所,为粮油贸易商进行金融服务。

粮油食品行业分析篇9

1.全力抓好粮食购销工作,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认真落实国家粮食购销政策,全力做好粮油收购工作,最大限度地收购农民的余粮,最大程度地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最大幅度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重点围绕粮食收购变化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分析把握市场变化的新形势,积极引导企业转变思想观念,精心谋划市场粮购销工作。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做好市场粮购销工作。围绕抓好与中央企业、龙头企业、储备企业以及销区企业的对接,指导企业适时加快粮食销售,搞活粮食经营。

2.准确分析粮油供求形势,切实加强宏观调控。按照省政府《关于稳定市场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的要求,准确把握市场变化趋势,做好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确保全省粮油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确保粮食市场正常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适时召开全省主要粮食品种收购工作会议,深入分析粮食生产、收购、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指导各地做好粮食收购工作;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测和分析,进一步健全完善粮食信息制度,扩大信息公开范围,丰富信息内容,拓展信息服务渠道,提高信息的及时性,正确引导粮食生产,促进粮食流通。

3.逐步完善粮油储备体系,夯实粮食调控基础。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粮食流通工作的通知》,按照粮食市县长负责制要求,督促和指导有关市尽快落实应急成品粮油储备任务,确保在2012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地方成品粮油储备计划。二是本着“布局合理、兼顾品种、高效灵活、便于调控”的原则,在调查摸底基础上,按照区域调整省储粮的品种,因地制宜适度增加早籼稻、粳稻和优质稻比例,实行多品种、分区域错位轮换,适当延长轮换期。三是依据《省省级储备粮管理办法》、《省省级储备粮轮换办法》等规定,指导各地规范储备粮油管理制度,落实储备粮油利息和费用补贴,建立健全储备粮油轮换的长效机制,确保全省各级粮油储备安全。四是探索省级储备粮动态管理办法,做好储备粮相对集中管理。

4.加强粮食应急体系建设,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一是抓好市场粮油价格监测工作,密切关注粮油市场价格动态和供需变化,完善粮食监测预警机制,及时预警信息。二是指导各地加强对粮油应急指定加工和供应企业的管理。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加工、运输和供应体系,与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和应急供应企业签订责任书,实行紧急事件快速报告和处置制度。三是做好省级粮油应急指定加工和供应企业专项补助资金的落实和授牌工作。四是做好省政府应急平台数据库(粮食部分)的信息数据的正常维护保障工作,确保信息数据准确及时上报。五是进一步加强粮食应急工作的培训,增强应急意识,全面开展应急实战和模拟训练,提高应对突发粮食事件处置能力。六是抓好全省粮食应急示范点建设工作。

粮油食品行业分析篇10

一、2011年重庆粮油运行走势分析

(一)粮油价格总体运行情况

2011全年每个月价格均高于2010年同期,表现出同比价格大幅上涨。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农资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上涨。二是国内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下降。根据从第八届国际油脂油料高级研讨会消息,预计2011年中国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下降0.6%。三是由于欧洲国债危机向纵深发展,部分资金涌入大宗农产品,国际粮油价格走高,输入型通货膨胀带动了国内物价上涨明显。四是我国为提高种粮积极性,稳步提高了主要作物收购价。根据国家政策,2011年生产的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每50公斤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102元、107元、128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9元、10元、23元。

从分析看,食用油、油料、粮食价格上涨幅度都较大。中稻涨幅最大,2011年零售均价2.51元、同比涨0.53元、涨幅26.7%。 小麦全年市场零售均价2.51元、同比涨0.35元、涨幅16.1%,全年最大波动幅度为8.33%。玉米全市零售均价2.59元、同比涨0.33元、涨幅14.76%。

(二)重庆多灾之年粮食未大幅减产

1、灾害发生情况

2011年度农作物受灾主要以气象灾害为主,病虫害较上一年轻,包括冻害、低温等情况,但由于隆冬重庆市气温持续偏低,有利于杀死在土壤中越冬的病菌虫卵,油菜菌核病、小麦蚜虫等主要病虫害发生程度轻。5-8月期间重庆市又经历了史上最热高温天气。据气象局资料,主城共出现了57天的高温天数,超过2006年的51天,也是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对秋粮影响较大。

2、粮食生产基本稳定原因分析

尽管2011年气象灾害重于2006年,但并未出现2006年那样的粮食大幅减产,保持了全年粮食1100万吨以上。分析原因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病虫害减少,主产区的玉米、水稻生产气象条件总体较好,光温水匹配较好;二是早期预警,农业部门紧紧围绕防洪抗旱和田间管理两大主题,做足了抗灾夺丰收的准备;三是2006年大旱后,重庆市强化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四是国家和市内抗灾资金下达及时,保证了抗灾工作有序开展;五是灾害发生后农业部门进行补救,保持了粮食生产的基本稳定。

二、2012年粮油市场预测

总体看,不利于粮价调控的因素很多:一是重庆市内粮食略有减产;二是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输入型通货膨胀仍在继续。三是海湾地区危机四伏,对燃油不确定性增加。但也有许多有利的调控:一是尽管气象原因重庆市粮食生产比去年减少,但是在国家粮食产量8连增的情况下,开放的粮食市场将有效弥补本市粮食减产带来的影响;二是粮食价格本身就处于高位,在国家物价调控政策作用下,粮食价格继续上涨的空间已非常有限;三是2011年四季度猪肉价格回落可能影响饲料用粮消费;四是国家一直对粮食生产高度重视,农田水利、整治、补贴持续增加。如无重大气象和病虫害发生,预计粮食价格保持高位小幅波动运行。

粮油食品行业分析篇11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19-04

随着外资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国内粮食市场及流通领域总体格局正在并将发生一些变化,并可能导致粮价波动变得更加频繁,对国有粮食企业形成压力,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威胁。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我国粮食产业化水平不高,国内大型企业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比差距还很大,中小企业又十分分散,整个市场的集中度不高,如果不加以控制,外商很容易凭其雄厚的实力兼并尚“幼稚”的大型企业和实力更弱的中小企业,从而控制产业链条的关键点,逐步形成一定的优势甚至控制性的地位。以大豆压榨行业为例,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有外资背景的油脂厂达到66个,年加工能力为3800万吨,占国内有效加工能力份额的56%。如果考虑到国内很多压榨企业由于缺乏资金,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外资企业在实际压榨量中所占的分额更高。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已给我们敲响了“粮食安全”的警钟。

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到2008年已经结束。也就是说,现在外资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国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因此,需要深入分析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策略,以便我国政府及粮食企业做好应对。目前,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是以加工环节为切入点,然后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产业链条控制,我国大豆、油脂产业的失利过程足以说明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策略。

一、外资实现控制我国大豆、油脂等产业的主要策略分析

早在2001年,我国已对外开放大豆市场,外资企业开始涌入国内,跨国巨头也开始染指中国大豆业。外资通过投资办厂、参股控股等方式控制加工环节,通过国际市场打压国内大豆加工企业、控制上游原料,并通过引领消费主导下游产品终端市场等策略,使得国内大豆行业价值链一蹶不振。

(一)通过投资办厂、参股控股等方式控制加工环节

外资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战略布局,往往会利用其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和雄厚的资金,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利用压低利润水平,甚至进行恶性竞争,扼杀竞争对手。国内大豆压榨企业由于资金薄弱,不但难以快速扩张,而且难以承受行业恶性竞争所带来的亏损,最后陷入困境,不得不被并购或者破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对食用植物油的需求快速增加,为大豆压榨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特别是1999年我国恢复征收进口豆粕增值税,大豆压榨行业利润丰厚,国内外企业开始竞相投资大豆压榨行业,新建或扩建大豆压榨厂,带来了我国大豆压榨行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从2002年起我国大豆压榨能力就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如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在2003年的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大豆压榨行业产能过剩,全国榨油工业产能利用率仅17.2%。而2002年至2004年,外资在中国建设了一批规模庞大的大豆压榨企业,2004年以来,由于进口大豆猛增,国内豆油和豆粕供过于求,产能过剩更趋严重,压榨行业利润经常处于负值,但外资企业仍然大举投资,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不但扩建和新建,而且对陷入困境的大豆压榨企业进行并购和参股。截止2006年6月底,跨国粮商在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企业参股控股,占总股本的66%。

(二)通过国际市场打压国内加工企业

随着国内压榨行业的不断发展,大豆需求快速增长,大豆进口量随之大幅增加。大豆的定价权在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国内市场只是影子市场,话语权的缺失使我国被动追随。国际上大宗商品买卖大多以期货价格为基准,国际竞争已从传统制造业领域演变为金融衍生品领域的竞争。由于国际粮商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控制了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原料市场及全球运输和仓储系统,因此,期货市场的定价权被跨国资本操纵。国际粮商利用中国国内期货市场、远期合同等风险管理工具不健全,期货和现货市场发育不成熟,在国际贸易上没有话语权,以低价采购大豆,然后通过左右国际期货市场,再以高价卖出。中国企业在2002-2004年连续三次遭遇国际粮商和投资基金的疯狂打压。如2003-2004年初,正值美国对中国纺织品限制,为缓和中美经贸关系,中国向美国派出农产品采购团采购了150万吨大豆。美农业部称当年大豆收成不好,中国采购团到美国,大豆期货价已达4300元人民币/吨。中国代表团在这一价位签下订单,且未作任何套期保值处理。在中国采购团走后的一个月,大豆价格跌至3100元/吨。事后证实:当年美国大豆产量创历史记录。这显然是国际粮商和基金联手做“局”。据调查这次采购使中方多花15亿美元冤枉钱。这一年,参与采购的中国企业全面亏损达80亿元以上,一半以上的中小大豆加工企业停产倒闭。跨国粮商则借机兼并企业,淘汰大量竞争对手。

(三)通过国际市场控制上游原料

外资独资的油脂加工企业多数建设在沿海港口城市,原料大豆直接通过进口获得。而外资参股的油脂加工企业,外资一般持有企业股份不超过30%,为什么它们只参股这么多呢?这表明跨国粮商并不企图赚加工环节的钱,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以参股的形式,获得进口大豆的话语权。合资企业一般都把购买外资企业大豆作为参股条件的。内资油脂加工企业由于进口大豆价格低于国内大豆,迫于成本压力,也纷纷将采购转向了进口大豆。到2006年,我国大豆净进口2800万吨,是国内产量的1.77倍,进口依存度高达64%。2007年中国净进口更是超过3000万吨。而进口大豆的贸易对象仍然是跨国粮商,因为跨国粮商早已控制了南美大豆和美国大豆,而巴西、阿根廷和美国是世界上三个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国。为此外资在控制了中国大豆60%的实际加工能力后,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四大粮商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形成了原料在国外、加工在中国的

布局。跨国公司买入南美廉价大豆和享受巨额农业补贴的美国大豆,再高价转卖给中国的压榨企业,赚取垄断的贸易利润。留给中国的是压榨行业的低利甚至亏损、本土大豆的滞销。正是进口豆子把中国农民给冲击了,使得中国豆农“弃豆”而去,大豆种植面积大幅缩水。由于种植面积减少,而需求量还在持续上升,我国对进口大豆的依赖还将继续存在。

(四)通过引领消费主导下游产品终端市场

在我国油脂产业的食用油市场走过从精炼油、小包装油到健康油脂的20年中,每一阶段外资企业都成为行业引领者。上世纪90年代初,当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对食用油认识还停留在深色的、粗炼的散装油阶段时,外资企业就将业务定位为精炼油。其依据在于,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一定会对食用油产生新的需求。当市场开始认可和接受精炼油后,外资企业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大规模精炼油脂和小包装食用油生产企业――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开创了我国小包装食用油先河。其战略抉择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随着人们对食用油品卫生要求的提高,拎着瓶子到粮店买油的状况肯定不能适应需求。而后,面对我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人们食用油、脂肪摄入量已与发达国家区别不大,人们对健康营养要求越来越高的实际,从2002年开始,外资企业率先推出脂肪酸配比合理的健康概念植物调和油,通过不断引领消费主导下游产品终端市场。

通过上述四步曲,外资在形成对中国大豆、油脂产业的垄断布局后,也就基本完成了对我国大豆、油脂产业的控制。

二、外资进入我国粮食市场的发展策略――以“益海嘉里”为例

益海嘉里集团是在中国油脂业涉足最深、运作最成功、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外资企业。近两年来,益海嘉里集团还加快进军国内面粉和大米加工业的步伐。益海嘉里集团进入我国大豆油脂产业实施“产业链一体化、布局规模化”的发展策略,坚持“规模与利润兼顾”的重点。一体化提高了协同效应,规模化产生了规模效应,从而获得更低成本、更高效率。通过规模布局先进人加工环节,再同时进入上游原料市场和下游的产品销售市场来实现整个产业链的控制,这一做法正在被复制到面粉和大米加工业上。

(一)益海嘉里集团在我国粮油市场发展策略分析

一是以规模布局进入加工领域。针对我国国内粮油加工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的特点,益海嘉里集团凭借强大的资金优势在我国投资建设上规模的粮油加工厂,以规模化的生产来挤压内资加工企业。2006年12月20日,马来西亚棕榈油公司丰益国际完成了对中国最大豆压榨企业益海集团的完全控股。12月25日,以生产“金龙鱼”食用油闻名的嘉里粮油公司,与丰益国际合并。丰益国际在整合嘉里粮油和益海两个集团的资源后,合并成立了新公司――益海嘉里粮油有限公司。目前,集团旗下大豆压榨企业12家,日压榨大豆能力3.4万吨,年加工大豆1000万吨;花生、棉籽和菜籽压榨企业8家,日精炼油脂能力1.3万吨,年精炼油脂能力400万吨,年精炼特种油脂40万吨。小麦年加工能力已超过100万吨,远期规划时占全行业加工能力10.0%以上。

二是以控制原料采购环节成本。粮油行业在加工环节的竞争非常激烈,获取利润的机会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后向的原料控制。在大豆原料控制上,益海嘉里集团也主要通过国际市场购买进口大豆原料,但由于防范风险机制更健全、操作手段更成熟,加之集团实力强大,防御市场风险能力更强。在加工基地布局上益海嘉里集团已充分考虑到原料运输问题,大豆压榨工厂多建设在港口城市,并通过运费节约、信息畅通,有效节约原料采购成本。在小麦、稻谷原料控制上,由于原料来自国内,益海嘉里集团主要以加工基地的布局来控制原料采购成本。小麦加工基地布局兼顾主产区和主销区,河南、河北是我国小麦主要产区,嘉里粮油在此设厂可以降低原粮采购和流通方面的成本;同时河北紧邻北京、天津等全国一线城市,居民消费水平高,有助于嘉里粮油产品的销售。稻谷加工基地设在“东北稻米之乡”的黑龙江和辽宁,可降低原粮采购和流通成本。同时益海嘉里集团侧重于和当地粮食部门合作,将其资金和管理优势与粮食企业的收储网络优势结合,进一步降低原料采购成本。

三是以构建营销网络做好产品销售。益海嘉里集团在全国设立东、南、西、北四大营销区域,完成全国营销网络布局建设,建立一级网络遍布全国(含香港、澳门)500个大中小城市、二级网络几乎覆盖绝大多数县级以上城市,其中沿海发达地区的市场渠道已延伸至乡镇和村庄。还与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华润、华联、京客隆等大型零售企业建立紧密型战略伙伴关系,成为其小包装食用油销售的重要渠道。庞大细致的营销渠道,使益海嘉里集团拥有中国最大、最完善的小包装食用油分销网络。通过食用油已经建立的全国性营销渠道和品牌优势,益海嘉里集团将更快速地实现其面粉和大米产品的销售,逐步开拓市场。

(二)从益海嘉里集团的发展看到的挑战

一是以加工环节为切入点,加速形成整个链条控制。通过先期的参股、控股等方式,跨国粮商主导了中国大豆进口,扰乱了国内大豆市场,并趁机向上下游渗透。如益海嘉里集团侧重于和各地粮食部门合作,将其资金和管理优势与粮食企业的收储网络优势结合,通过食用油已经建立的全国性营销渠道和品牌优势,逐步开拓市场。益海嘉里集团不断对地方粮库进行收购,特别是对全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县级基层粮库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攻城略地”,更是足以彰显跨国粮商卡位流通领域的野心。

二是国内中小油脂企业受影响大,国内油脂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油脂业要获取高额盈利必须实现规模经济,要形成规模必须以资金为后盾,但中小油脂企业基本不具备竞争实力。加之食用油行业属于食品工业范畴,随着国家对散装油销售要求越来越严,更多企业将重点转向小包装生产和贴牌销售。后期中国油脂市场将在原料和品牌方面展开竞争,这对中小食用油企业影响很大,并可能导致行业洗牌,国内油脂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三是在高端产品市场形成主导权,最终形成垄断。在食用油行业,1991年,嘉里粮油的“余龙鱼”小包装调和油问世,使得国人逐渐抛弃了没有卫生保障的散装油;2002年,倡导“1:1:1”膳食脂肪酸平衡的“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面世,使国人的食用油消费观念从“安全”向“健康”的高度跃升;同时也牢牢控制了食用油高端产品市场。以益海嘉里集团为代表的一些跨国粮商又瞄准了我国稻米和面粉市场巨大商机,加快投资设点建厂,以发展中高端米面产品为主,并可向终端产品延伸,产品附加值较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高端产品需求将不断增加,如果益海嘉里集团在中高端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提高,最终占据主导权,赚取

高额回报,这对我国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将十分不利。

三、启示――应对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薄弱环节

纵观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可见,自大豆油脂加工业“失守”,到大米、面粉等行业的紧锣密鼓的行动,都说明,外资依靠其资金实力、经营优势等内在因素,并借助国内的法规不健全、市场不成熟、企业不强大等外部条件,企图逐步控制我国整个粮食流通领域。这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相关政策法规迫切需要建立健全

一方面,粮食政策规定不合理。如,2004年颁布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八条规定,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经营者,应当具备的条件:具备经营资金筹措能力,拥有或者通过租借拥有必要的粮食仓储设施,具备相应的粮食质量检验和保管能力。如果外资粮商通过委托、租用或直接收购一大批具有采购资格的由原国有粮库改制过来的公司,那么就可以合法地大举收购粮食。从目前执行的2007年国家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看,大豆、油菜籽食用油脂加工和玉米深加工已被列为限制外商投资产业,但对于外资已完成中国的油脂产业布局、具备行业控制力的情况下,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对其发展影响不大,在一定程度还起到抑制其现实和潜在竞争对手发展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目录》中尚未对外资进入我国稻谷和小麦产业设置必要门槛。因此,当前迫切需求调整和修订相关政策规定。

另一方面,粮食立法工作滞后。我国自1993年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但粮食市场管理到目前仍是依靠政策和行政命令的方式为主,至今仅出台了一些行政部门对收购、储备、流通环节的行政监督管理办法,如《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对法律而言,行政规章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同时由于理解上的差异,往往导致执行上的随意性。我国要参与国际粮食经济活动和市场竞争,就必须尊重并运用国际统一规则,必须在粮食流通领域实行法治,由主要依靠行政管理粮食变为主要依靠法律手段,把粮食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只有实行法治,依法规范外资企业的经营行为,同时增强国内粮食企业法律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才能保证粮食流通的正常运行。

(二)地方政府维护粮食安全的积极性亟待激发

中央政府为了维护粮食安全、社会稳定需要获得地方政府的高度支持,从而理性地加强粮食安全。然而,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一方面,中央政府要激发各级政府制度创新和努力程度,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在改革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力图实现自身利益。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最大化,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来扩大地方财政收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领导千部政绩,不可避免地会与中央政府粮食安全政策背道而驰。

1 在粮食体制改革中为解决地方粮食企业的困境、盘活粮食部门闲置资产,通过招商引资是见效最快、投入最少的方法,只需给政策优惠即可。从短期来看,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发展壮大了一批粮食加工企业,扩大了所在地的经济总量,增加了税收,拉动了消费,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活力。自从粮食购销市场化之后,国家不再给县级粮库拨款,使得这些粮库完全自负盈亏。由于自由资金缺乏,贷款渠道又不畅,收购价格也毫无优势,县级粮库逐渐被粮农和粮食经纪人所抛弃,许多粮库处于闲置状态。现在和外资合作,搞一些短期的周转经营,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取得了不错的收入。而在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外资优于内资”的思想,这给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提供了方便。

2 地方政府在土地使用上仍然存在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现象,这为外资投资办厂提供便利。2009年2月26日,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8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中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中国耕地总量仍在不断减少,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上涨。在2008年度新增建设用地548.2万亩中,建设占用农用地466.8万亩,其中占用耕地287.4万亩。截止2008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又比上一年度减少29万亩,这已经是耕地面积第12年持续下降。与1996年的19.51亿亩相比,12年间,中国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2526亿亩。为保证粮食安全,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18亿亩,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政策“红线”。照此趋势,耕地数量越来越接近“红线”,情况非常严峻。

3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上投入不足,部分地区已出现外资企业在当地开展订单农业的情况。目前国家已取消农业税,农业对地方政府来说是只有投入和补贴的产业,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重在工业化的投入,对农业投入不足;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即使想在农业上投入但财力有限难以开展。而土地流转政策目前亦在各地逐步落实,农业用地在土地承包期限内,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承包权,而对受让方条件的规定较简单。这种情况下,外资凭借其资金实力,较容易介入“田间地头”。

(三)国内粮食企业的竞争力急需提升

外资企业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具备迅速延伸完善产业链能力、规模化经营能力和高端产品开发能力,从其控制我国大豆、油脂产业已充分表明,目前国内粮食企业在这些方面均存在“短板”,难以与外资企业竞争,更难以与其抗衡。

粮油食品行业分析篇12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中储粮申请的境外期货交易品种是大豆,但也有分析称,中储粮境外期货交易的粮油品种包括大豆、玉米、小麦、豆粕、豆油等,每年中储粮进口大豆约为100万吨,所占进口粮油的比重并不大,中储粮本次申请的境外期货交易粮油品种应该还包括玉米、小麦、豆粕、豆油在内。

国家一直希望中储粮这样的政策性企业能承担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市场和确保食品安全的职责。去年国内食用油跟风涨价,国家发改委曾多次约谈嘉里粮油、中粮等企业,要求这些大型油脂企业配合政府限价销售,但这些企业之后的表现并未让官方满意,这或将导致相关部委把政策支持的力度进一步倾向中储粮。

不过,由于中航油等国有企业曾在期权交易中出现巨大损失,相关部门对国有企业获得境外期货交易的资格把关从严,再加之申请境外期货交易还需要经过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证监会等同意,因此中储粮能否正式获得境外期货交易资格,最早也要今年下半年才能见分晓。

高调全产业链

中储粮内部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储粮从事粮油加工业务的企业共有74家,业务范围主要涉及大米加工、油脂加工、面粉加工等多个领域。据介绍,目前油脂和大米的加工能力排在最前面。

中储粮大举扩张油脂加工是在近两年,仅仅是在2011年,中储粮就在江苏镇江、山东日照、天津等地开建了数家日处理超过3000吨大豆的油脂加工厂;去年底,中储粮又推出“金鼎”牌小包装食用油,开始在上海、江苏、浙江、天津等省市进行全面铺货。

业界对中储粮快速发展油脂加工业颇多质疑,其主要原因是认为中储粮是政策性、公益性粮油国企,进军国内食用油终端市场是在与行业内企业争利,竞争的结果可能是使国内一些民营油脂公司被洗牌出局。

对于外界的批评和质疑,中储粮的回应颇为高调,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民称,“金鼎”小包装油业务虽然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但并未得到任何经济层面的补贴。中储粮参与粮油终端市场,采取相对低价的策略,一方面有利于逐步增强国资品牌的市场话语权,打破外资垄断国内食用油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尽量让利给消费者”,是在“为民争利”。

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庆荣则表示,该公司随后还将推出其他一系列食用油系列产品,中储粮油脂公司未来“目标是最终进入市场前三”。

自2000年成立之日起,国家对中储粮的定位是“政策性”粮油储备国企,发挥国家调控粮油市场的作用,近几年中储粮实施粮油加工、贸易也招致业内外的广泛质疑。前述国有粮企高层对此分析说,中储粮近年来实施的一些粮油加工、贸易项目,包括去年底正式申请境外期货交易资格,都是有相关部委在做“后盾”,而中储粮谋求拥有境外期货交易资格,很大程度上是在为打造中储粮全产业链“帝国”作准备。

实际上,近年来中储粮通过多种渠道招聘了一些期货高端人才,在全国各地筹建了许多粮油储备库,并全资或控股拥有各类油脂油料加工厂、粮油中转、贸易、期货经纪公司等,在粮油领域的生产规模、技术研究实力都已经非常强大,此番申请境外期货交易获得批准后,有望逐步跻身国内粮油加工、贸易企业前列。

交易品种扩展

目前业内所传中储粮申请的境外期货交易品种是大豆,但中粮、中纺集团等国有粮企的专业人士给出的分析是,中储粮本次申请的境外期货交易粮油品种应该还包括玉米、小麦、豆粕、豆油在内。

中纺集团的一位分析师表示,近两年中储粮进口大豆每年大约是100万吨,远远低于进口玉米、豆粕的数量,中储粮方面申请境外期货交易必定会把进口数量较大的玉米、豆粕包括在内,中粮期货的一位高级分析师表示,近年来,中储粮在油脂加工、小麦加工、玉米加工以及其他食品加工方面明显加快了扩张步伐,再加之有相关部委的支持,中储粮在申请境外期货交易资格中必然会争取较多的粮油品种。

去年国内粮油等跟风涨价,国家发改委曾多次约谈益海嘉里、中粮、中纺、五得利等国内大型粮油加工企业,要求这些粮油加工企业配合政府限价销售,当时官方设定的“规则”是,如果企业想涨价,需要先向发改委申请,在获得批准后才允许企业产品提高价格。当时相关部委为这条规则所作出的承诺是,限量给这些企业提供较为低价的国储粮油产品或原料。

从之后的发展来看,去年官方对几家粮油企业实施的限价措施并没太多成效,官方最后调查的情况表明,事实上,一些被限价的企业在获得低价粮油原料或产品之后,并未积极将生产的粮油产品投放市场,而是趁机从中捞取“好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