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健康教育课合集12篇

时间:2023-08-15 09:28:32

高中健康教育课

高中健康教育课篇1

中学生的健康教育是家长、学校甚至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人的一生。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我们每一方有权也有责任来为孩子的健康教育负责。不管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健康教育万万不可忽视。

一、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描述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善的良好状况,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这说明健康不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是心理的、行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健康者。

为此,我国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设置了新的课程目标,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还片面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呈现出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况。同时,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电视、计算机游戏、网络情结、饮食习惯、运动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变化等,使得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二、重新审视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结合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实施和推广,2001年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和修订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主线的三个领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同时在课程名称上,小学叫《体育》,初、高中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健康教育”,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却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体育+健康教育”,并规定了高中学生必修1个学分,一般18学时。因此,课改后的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中面临的新要求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提高健康体能的重要性;要积极指导学生掌握促进健康的行为;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健康学习的环境;要客观地评定健康资源并提出一个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体育教师应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并创造教育机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体育教师要能深入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个体差异,并能根据他们的差异创造适应这些差异的相应教学指导。

高中健康教育课篇2

一、教学思路

立足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实基础可以发现:第一,高中阶段具有特殊性;第二,心理教学课程具有独特性。基于以上两点,高中心理健康教学应采用的教学思路如下:

(一)深入分析高中生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是一个特殊的时期。高中生一方面摆脱了中小学时期较强的依赖性和较差的独立自主性,一方面又不具有与社会人一样成熟的心智。尽管高中生的智力水平和逻辑能力较之前有了很大提升,但他们仍然具有行为能力不足、自我认识不够全面、遇事易冲动等不成熟之处。通过分析高中生心智特点可以发现,高中生处在一个“不破不立”的特殊时期――他们通过批判看待和评价前一阶段的自己实现自我认知,从而建立全新的人格。这一时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无疑会为高中生带来心理(如性心理的产生)和生理(如第二性特征的出现)上的迷惑和烦闷。因此,教学思路应以高中生心理特点为立足点,针对普遍存在于高中生当中的问题和弊病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二)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高中生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心理教育工作者应从总体和具体、当下和长远四重维度确立教学目标。总体目标即面对某一类具有类似问题的对象所制定的宏观导向性目标,具体目标则更具有针对性,指希望某一个或某几个个例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当下目标具有时效性和突击性,如“月考考前压力疏导”辅导;长远目标则以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旨归,较前者的立竿见影更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使教学工作的展开更具有导向性和规划性,这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应通过对授课对象的年龄阶段、理解水平等进行综合分析,再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要点有三:其一,应不脱离心理教学理论与实践,保证活动内容设置的专业性。其二,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实际状况,保证活动的可操作性。其三,应不忘设置评价反馈机制,注重实际成效。

二、教学实践

(一)互动式教学

将互动教学体验引入到高中生心理健康课堂中来,对开展高效教学和快乐教学以及促进学生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很大助益。互动式教学主要包含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个方面。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普遍存在于高中生当中的考前压力、时间分配、青春期叛逆、情感问题及事业生涯规划等问题对症下药,探寻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正确解决办法。在生生互动阶段,教师应在保证课堂秩序良好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围绕特定话题展开交流,通过交流暴露问题,利用交流解决问题。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坚持尊重原则,进而营造有序而真诚、和谐而开放的沟通交流环境,让学生在聆听与倾诉中排解压力,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二)“私人订制”化教学

立足于高中生所存在问题的共性,教师还应从具体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采取对症下药、量体裁衣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设置心理委员和心理协会,通过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专业培训进而实现对班级学生心理状态的实时掌握。其次,学校应定期组织和举办心理健康主题相关讲座,通过讲座普及知识;学校还应在讲座中增设举手提问等交流环节,专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再次,学校可安排心理咨询师并设置坐班教师,随时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治疗;可以在图书馆、茶室等场所按周或按月组织心理咨询活动,同时对心理社团类组织提供大力支持。最后,应充分发挥师长和朋友的安抚作用,对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的关爱和支撑,自觉自发地提供非功利性帮助,进而使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三)家校一体化教学

通过分析生态理论可以得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分别是学校和家庭。因此,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二者之间实现信息互通就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实现“家校一体化”才能更好地为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一方面,家长应切实履行监护义务,切实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并及时向学校反馈;另一方面,学校对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予以充分重视,并与家长随时保持密切联系。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单独约见家长、开设家长课堂等形式与家长加强联系,进而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切实掌握。此外,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进步,学校应充分利用微信等社交件,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与家庭的通力配合,最终使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最佳的成效。

三、教学评价

(一)重视教师的自我提升

保证教师教学素养的专业性是探索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实现自我提升:其一,教师应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意识,在书本中汲取知识;应紧跟时代步伐,善于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介获知外部信息。其二,教师应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在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学辅导能力,切实解决学生的问题,真正成为可供学生信赖和依靠的对象。

(二)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

在健康教育课程展开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的优点,并在适当时机予以鼓励和支持,最终使学生在实现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收获自信。此外,教师应注重表达的方式方法吗,在合理化的尺度之下对学生表现予以反馈。

总而言之,高中时期的特殊性决定了探索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该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摆脱负面情绪,形成独立人格和健康心理,并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高中健康教育课篇3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72-02

青海省高中阶段从2010年9月开始至今正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生理、心理机能能力;发展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等,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体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根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而提出的,其目和任务也就是为了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由此可见,体育教育本身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尤其是全面实施身体素质教育的任务。

素质教育是根据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创造出来的教育学概念。它从培养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素质教育具体地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体育教师最本质的工作。教师只有上好体育课,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才能使每个学生受到应有的体育教学,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学校体育要树立以体育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全面提高体育教学效益

1.1转变教学观念,实施主动式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应首先把教学氛围变得宽松和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敢于把权放给学生,自己要由过去的"主演"变为"主导",这样学生才能由被动变为主动,也才能真正在体育课中体验到运动乐趣。

1.2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体育教学必须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育技能技术的形成,主要是从实践中练出来的。体育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身体素质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性;(2)心理素质方面的能力:主要指竞争力、意志力、创造力和人际关系的协同能力;(3)"五自"能力:指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自我锻炼、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的能力,从而与终身体育接轨。

1.3发挥体育教学育人的功能。体育教学应当以育人为目标,传授体育技能技术只是育人的手段。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体育教学的各种因素自始至终像一条红线贯穿体育课的始终。只要我们吃透教材,研究教法,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相接轨并不难实现。

2.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2.1理论素质:一是政治方面的理论,应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法,明确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教育的各项法规,有明确的工作目标;二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能运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教学,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体育教学效益。

2.2思想素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对工作的责任感,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第,具有协同能力。

2.3业务素质:从理论到实践掌握体育教学的各种专业知识技能技术,并能根据教改的需要,要断地学习和掌握其它新的与体育教学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技术。

2.4文化素质: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众多学科相联系,除体育专业的各种文化基础知识外,它还与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相联系。体育教师特别应当在文学方面加强自己的修养,使自己在讲话中词汇丰富、准确简炼、生动形象,并富有幽默感和号召力,这样才能大大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3.注重"两全"教学

3.1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学困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尖子生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学困生也能达到体育教学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3.2体育教学的全面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 器材美等。作为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5.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 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 "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

高中健康教育课篇4

从各方面学习数学的发展史,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收集一些数学家相关的故事,这样当在课堂上涉及相关知识时就可以随时插入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使数学知识折射出数学家的坚韧意志和智慧,让学生在感动之中培养良好的品质,并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可以介绍数学家欧拉,介绍他在双目失明后,凭着顽强的意志,继续从事数学研究,发表了400多篇论文和出版了多部专著,被后人誉为天灾人祸压不倒的科学巨人;在讲柱、锥、球等几何体体积时,可以介绍祖■及其父祖冲之,以及著名的“祖■原理”,也可以介绍故事曹冲称象;在讲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高斯的故事,鼓励学生向小高斯学习;在讲二项式展开式定理时可以介绍杨辉三角,等等。总之,如果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就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家探索数学世界中所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像他们那样用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去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让学生体会数学美,从而感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

数学存在着形式多样的美,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让他们去发现数学中的各种美。数学符号和各种图象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征,所以在新课教学中介绍一些数学符号的来历,或者在讲图象课时让学生自己作图,去发现数学图象的美,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符号和图象特征的深刻体会,而且能从中得到乐趣。例如,在讲分段函数、二次函数、图象翻折问题、三角函数等,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从图象中发现数学的对称美和生活美,例如二次函数的图象既可以描绘乒乓球的运动路线,又可以刻画宇宙天体的运动轨道,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数与形的变化规律竟然统一于如此简单的数学关系式中,真是美妙之极。诸如此类的例子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赏心悦目,感知数学的和谐、欣赏数学的美,并利用数学中的美陶冶自己的性情,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原来生活也可以如此的美,使其心理健康得到良好的发展。

3.利用好奇心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浓厚兴趣,塑造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探索,这样就能保持学生求知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新事物的兴趣,塑造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在讲椭圆的定义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里的探究,自己用细绳、铅笔画轨迹,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动点满足的条件,得出椭圆的定义,再由学生自己推导出椭圆方程,而整个过程教师只需要在旁边指导就可以,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热爱数学,渴望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新事物的浓厚兴趣,塑造其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4.营造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压抑感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知识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意志,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并尽量使课堂教学活动安排得有张有弛,张弛结合,保证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压抑感,这样就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紧张情绪,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5.消除学生学习的忧虑情绪

高中健康教育课篇5

关键词:

高中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

高中阶段,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重视对文化课的学习,忽视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等课程。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体育锻炼,高中体育教师就要对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构建高效的体育教学课堂,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一、注重情感教育

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后,学习压力增加,面临高考时,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加。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没有考试的压力,因此大部分的学生不能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性,甚至有部分学生会占用体育课的时间用于学习文化课,对体育课缺乏学习的热情。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在教学中存在动作不协调,不能掌握教学内容,而对体育课产生抵触心理。为了避免同类现象的产生,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参与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乐趣和加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能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1]。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体育代表人物或是奥运会冠军以及运动团体的事迹,如中国女排精神等,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教师还可以结合体育与健康的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多方面的因素,建立起体育教学与学生实际的情感结合点。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有关于排球课程的教学内容。这一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的体能,锻炼人的反应能力,还能加强团队之间的合作。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使学生分组组队,在反复的技能练习后进行分组对抗比赛。学生通过比赛,不仅进行了身体锻炼,还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有效地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二、应用先进的媒体设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充分应用先进的媒体设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图片或者播放一些视频资料。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视频资料,如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中的一些精彩的片段,如羽毛球男单比赛、乒乓球女单比赛等片段,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该运动的规则和战术的了解,并且,惊心动魄的比赛过程也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教师向学生讲解该运动相关的规则、技术要点以及战术时,学生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教师也可以通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课件,应用多媒体中对图片、声音以及影像处理的软件,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演示,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构建起高效的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课堂[2]。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完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掌握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开展教学活动,让其他组的学生对该组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并评价其中哪位学生的动作及技术较为良好,哪些学生的动作和技术存在问题,指出该学生可以改进的部分。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体育技术和战术的理解。也可以将这种形式演变成一对一评价的形式,学生在互相点评交流的过程中,也会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互相学习优秀的技术技巧和经验。教师在评价结束后,要给予及时的反馈与指导。部分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对一些体育技术和技巧的掌握存在困难,评价成绩不理想,教师就要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情况,并指导学生练习,提高学生的水平。对一些评价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积极鼓励,树立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信心,激发其不断参与和挑战的积极性。

四、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有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也有利于其成长发展[3]。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对行为活动有正确的判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对抗性的练习和教学,使学生能够渐渐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方面,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学生在实践体育技术和战术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完成。学生完成任务后比较容易获得成就感,可以增加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鼓励学生,可以使学生参与到示范活动中,增加学生挑战体育技术和战术的勇气。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进行适当的“抗挫”教育,锻炼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对体育技术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如篮球对战战术的练习中,亲身参与其中,并指导相关的学生共同完成。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面对挫折会激发其求胜的心理,并能使其积极地探索方法来应对教师的“攻击”与挫折。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制定积极的战术,充分发挥掌握的体育技术。并能帮助学生提高其抗挫能力和抗打击的能力,使其乐观地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失败。

五、结语

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媒体设施。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体质,还能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者:李继良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兴业县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健康教育课篇6

1、积极发掘教材中可以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政治的许多内容是与公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教材中有许多的知识点直接或间接与心理健康的内容有关。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在讲授学习《经济生活》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时,我采用了四人为一研究小组,通过调查表的形式,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对学校在校生进行调研,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自我研究性学习,通过他们的调查报告,发现他们的自主性和团结意识都较以前有所增强。

在讲授学习《文化塑造人生》时,我运用多媒体首先给大家展示了我们最为熟悉的《葫芦娃》的主题曲,引导学生去体会七个娃娃身上的性格,通过播放不同时期的流行歌曲,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懂得不同的文化可以塑造不同的人生,进一步体会优秀文化的作用。下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学一首你认为对你的人生起很大作用的歌曲,并在班上演唱给大家听。通过交流,我发现有些学生有了很大改变,这些歌曲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许多教师都无法在教学中做到的。因版面要求,其它例证不再赘述。

2、创造机会、适时鼓励、增强自信,营造学习氛围

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个公式:信心+恒心=成功。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某一件事情的心理。还有: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可见自信心在人生通往成功之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与自信心相抵触的是自卑感,它是自我意识中的一种消极因素,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损坏身心健康,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绊脚石。因而,要帮助学生克服与防止自卑感的产生,培养与树立自信心。

我采用一个自信训练方法,就是要求全班的同学上课时老师的提问按座位逐个顺着回答,这样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还有,在每一节课的开始环节,课前可留3分钟进行一个小型演讲,思想政治课课堂中首选的是“时政演讲”。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时政热点,温习所学,锻炼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完成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还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心理潜能被挖掘出来。他们开始也许是生疏的、笨拙的、表达是不流畅的,观点是不成熟的,但教师如以宽容的心态、极大的耐心包容学生的不足,并给予适时的点拨、鼓励和纠偏,将它们看作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会逐步的学会认识自己,热爱自己,肯定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有了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作基础,对学习和生活是大有裨益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很有效果的。特别是自信心的培养。现在我所任教的班的学生,他们的自信心比以前强多了。3分钟的演讲既没有量化的学习任务,也没有知识掌握的硬性要求,学生的心理感受是轻松的,正是在宽容的情感,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的自主之树、自信之苗才生长得更加茁壮。也正是通过这样一段前奏,为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掌握课本知识与培养自信心双赢的效果。

3、充分运用角色渗入法

高中健康教育课篇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其中就包括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也应该帮助学生塑造成一个心理和生理都健康,满足时代需要的人才。而各种资料显示,由于各种压力的存在,学生现在的的心理情况不容乐观。《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这样写道:“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有必要担负起这一责任,讲心理教育贯穿到课堂中去,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的策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和指导。

一、充分开发数学教材的思想教育因子,进行德育渗透

学生在学校期间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和同学,而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直接而又重要,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自身的工作,把自己良好的心态展现给学生。

首先,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要精于专业,把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也才能让学生以教师为榜样,把兢兢业业的精神运用到学习上。教师的敬业精神,对学生影响很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严谨,一丝不苟,对于一些数学知识,教师必须做到非常的精通,不能出现学生在请教的时候,教师对知识缺乏清晰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和对学业的态度。

其次,教师要有意识的把数学课程和德育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数学是抽象的,但数学课程同样的丰富多彩的,教师可以凭借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于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有重要的意义,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同时,也可以提高数学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第三,教师也可以结合数学课堂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数学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在中国数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下,数学在新中国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尖端科技等等诸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可贵的是中国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杨乐等人对数学作出的贡献更是为世人所瞩目,在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穿插这些研究领域的成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社会性动机。

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心理教育

1.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学生。美国总统林肯说:“每一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学生也不例外。教师要正面地评价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特别是对有自卑心理倾向的学生更应该这样做。教师只有不断地肯定自己的学生,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才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持久兴趣。

2.不吝啬自己的表扬与鼓励。经常在课堂上甚至作业本上试卷上给学生写上鼓励的话语,及时与学生交流。这时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观察与分析学生通过神情、语言反馈过来的信息,我欣喜的发现老师的话给了他们很大的鼓励,尤其是对学习求助无能者帮助更大。

3.积极引导学生的发展欲求。常常在课堂上发现一个爱出风头的学生,他们也许有时会影响了课堂的正常秩序。但是,我们细思量,不难发现,他们虽然成绩不是很优秀的,但他们恰恰是靠着这种好表现的心态维持着学习活动,老师要因势利导,利用这种表现来引导他们学习,不妨多给他们一些积极的机会。老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多与学生沟通,要给予他们参与的权利,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抓住教学契机,锻造健康人格

数学是一门严谨而又艰深的科目,随着学习的深入,尤其是深入到微观世界,不少学生的畏难情绪开始抬头,焦虑心理一日甚似一日。于是,不可避免地在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厌学、退缩、混日子等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矫正,防止出现更严重的不良心理问题。

进入紧张的竞争激烈的高中,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有些学生情况比较严重,必须寻找机会进行疏导。为了不让心理问题影响了复习与备考,我们总是相当重视考前心理疏导,教给良好的应试技巧,培养良好的考试心理。在平常的测试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有意识地创造一个紧张的氛围,紧张之后又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经历了这一松一驰,可以帮助学生摆正心态。当面临大考时,考前的心理辅导教育当然更加少不了,任何一场考试都是一场实弹演习,所以都要慎重对待;但每一场考试只要不是高考,又都是一场对自己实力的摸底,对自己知识结构的一次疏理,查漏补阙,考得不佳,正好可以暴露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及时弥补善莫大焉。

在适当时机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鼓励积极进取,克服厌学情绪,增强学习自信、消除自卑,增强学习毅力,培养学生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

四、教会学习,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高中健康教育课篇8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00-01

高中数学新课程强调课堂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部分,所以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1.高中数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1 积极调动原则。判断一节高中数学课的好坏,不在于教师教的有多好,语言多么的精美,而重点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调动起来,是否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当中来。因此教师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做好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及时肯定学生课堂表现出来的优秀举动,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乐学。

1.2 成功体验原则。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问题的解决,积极地参与发言,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在成功的体验中,学生得到认可,学习动机增强,愿意与同学分享成功的体验,从而使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教师适时的点拨,课堂的肯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备教材备学生,注意考虑问题的设置,给学生增加体验的机会。

1.3 和谐民主原则。和谐民主的氛围是高中数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与指导。不使用语言暴力及体罚待,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对待学生因非智力因素出的错误,应以一种宽容的态度面对,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爱和关心中成长。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培养学生自觉、自强、自律的能力,能够做到以正确态度面对自己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因为教师的威慑强迫自己去做。

1.4 渗透灵活机动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渗透没有定法,在实施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为目的,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不能死板渗透,留下很重的渗透方式的痕迹,这样就会有作秀的嫌疑,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2.高中数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

2.1 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课堂教学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情绪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识解释,认识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心情良好则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情绪低落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所以,在教学中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

1.1.1 重视教学民主,参与群体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既是教学目的,又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一种自主的境界。学生具备了学习能力后主动地获取知识,做到无师自悟,无师自通,而它的基础就是教师平时的民主教学风格,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学民主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并能主动地提问,敢想、敢表白,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要敢于让学生想、说、做,敢于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去获取知识。

1.1.2 运用合作教学,培养群体意识。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学生必须了解群体的目标任务,然后试着去达到这些目标,而这样的了解不是自动的调节结果,必须经过学习,考虑到合作活动中方法和观点的多重性,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因而学生在观点上会有一个较大的协调过程。这种协调大致有两类:顺应和同化。同化大多被看作是一种主动的调整,顺应则是个体认识结构的变化。这种协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有效地防止孤癖型学生的产生。

2.2 克服浮躁心态,强化内控心理。由于学生的浮躁心态,造成学生在"反馈控制"阶段所做的大量工作是:纠错、改进、提高。要改变这种现状,措施很多,其中确定一套正确的操作程序是非常必要的。

2.3 确定评价导向,体验成功愉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效果的价值判断,评价的形式一般有相互评价、自我评价等。学生参与的评价过程实质也是学习做人的过程。相互评价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步肯定评价法,不要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这样的相互评价,不仅保护了同学,帮助他树立自尊、自信,鼓励他自强,同时也培养了自己对人、对事客观公正,善于待人的品质。而自我评价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通过评价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从而提高学生做人的品质。

2.4 培养创造性思维,促进素质全面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有利于他们将来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进行更大的创造,更好地为人类造福。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不仅加深对教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灵活运用旧知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发现教学的规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通过这样有序、有目的引导、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高中健康教育课篇9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81-01

高中体育课最大的特点是教学的实践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使教学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均能学有所获。因此,教师在教育改革大潮中更应把握学生层次,采用层次递进教学法,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得到提高,从而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

一、采用分层次教学法的必要性

(1)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每名学生的身体素质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从平时达标五项素质测试中可充分体现出来,这种差异直接影响课堂内容完成和学生对技能掌握程度。

(2)学生思想意识的差异。小学阶段教师主要以兴趣项目为主,只要学生能玩起来即可;初中阶段,虽以增强体质、增长体育知识、提高运动技能为主要任务,但又受到体育会考项目的制约,教师为了让每个学生在会考中达标,体育项目在无形中被减少,体育教学形式单调;到了高中,学生素质差异更加明显,对体育学习失去兴趣,抱着应付的心态上课。由于思想的不积极影响学生对动作的掌握,也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

(3)学生学习兴趣的差异。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格不同,他们对体育内容必然有不同的兴趣。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针对这一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教学手段,使之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由感兴趣到有乐趣,并逐渐向志趣方面发展。以兴趣为导线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能力。

二、分层次教学法的尝试

根据教师配备、场地器材进行全员排课,课堂上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尝试分组教学法,即固定分组、一主自选两种方法,都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1)固定分组类。首先,按学生身体素质差异(速度、力量、耐力)分组。例如,对每位学生进行速度测试,得分在80分以上的为A1组,60~79分的为A2组,59分以下的为A3组。在进行素质练习时,根据分组情况制定不同任务进行练习,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成绩上得到提高。随着素质的不断增强,A1组人不断增加,学生对自己有了信心。例如,在进行50米跑教学中,根据学生速度不同进行组合分组,让他们站在不同起点,都在同一时间到达终点,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感,使得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其次,按兴趣爱好分组。课前对学生进行各类体育项目兴趣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组。例如,喜欢足球运动的学生为A1组,喜欢篮球运动的为A2组,喜欢舞蹈韵律操的为A3组。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特长,为其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2)“一主自选”式分组。“一主自选”即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和学生自由选择项目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一主”是指基本部分的第一时间,由教师教授给学生大纲规定的必修内容,在这一时间内所教内容仍采用分组教学方法。“自选”是指基本部分第二时间,安排给学生,让学生在规定的活动区域或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活动。在这一时段内所有上体育课的学生可以打破班级、年级界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交友情况等自行选择活动项目、活动场地和活动伙伴。教师则根据所学专项分工,对学生分组活动进行归类管理,并适当给予专业知识指导和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练习内容可选择教师推荐的,也可选择自创的,人员自组,方法自定,并由学生参与组织和管理。例如,学生中有比较喜欢舞蹈的,但又觉得教师所授内容不合心意,就自由组合成小组,教师提供录音机进行自编操练习。学生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项目,课上参与锻炼人数不增断加,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3)按场地设计分组。上课前将练习场地画出基础组、一般组和提高组三个圆,根据学生自评情况分组。部分动作没有学会的学生,进入基础组圆内。例如,在进行华尔兹基本步及花样教学时,当教师教完新动作以后,由学生自评,分别进入相应的圆内练习。对于基础组,教师要“手把手”反复教,对错误动作予以矫正;对于一般组学生,教师可通过示范再现,并做简单讲解,以便提高动作质量;对于提高组教师只需用简短语言手势达到矫正效果,同时加大表演幅度,以便达到以一带十的作用,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进步。

(4)完整动作分组法。教学中某些动作需要将完整技术教完后才能分组,如跳箱、跳远等。如果在某一阶段进行分组练习必然会破坏技术的衔接性,因此必须将全部技术教完,再根据学生对完整技术掌握情况进行分组,侧重指导,共同提高,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给予不同评价,使每个学生都有奋斗目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分层次教学法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很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体会体育运动的乐趣,并为其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高中健康教育课篇10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与研究。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现象,学校除了专门开设心理健康课外,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实际上,各科教材中都蕴藏着不少适合于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辅导的教育情景。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以收到心理健康辅导的实效。而政治课教学由于其特定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更能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我国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据有关部门对甘肃省白银市的400名高中生进行“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发现:首先,在问卷中有100%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调查结果还显示:有36.84%的学生存在学习障碍,有16.17%的学生存在人际关系障碍,有12.78%的学生存在逆反心理,有11.65%的学生存在性格障碍。这说明,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中学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2.心理健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新课改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而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特别是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穿插心理健康教育应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高中政治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高一的《经济常识》、高二的《哲学常识》、高三的《政治常识》,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特别是《哲学常识》教学单元任务的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等4个方面的知识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资源。

三、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应该结合所授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实现“1+1>2”的整体效应。

1.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多的相似性,故可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适时的进行心理指导。如在“意识的能动作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提到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此处教学,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心理常识:不良情绪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和工作。在持续的消极情绪反应作用下,首先受到影响的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抑制大脑皮层高级心智活动,破坏大脑皮层兴奋性与抑制的平衡,使得正常的判断力下降,甚至使人的大脑功能严重失调。常见的抑郁症、神经衰弱等生理、心理疾病的成因中情绪问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从中体悟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何等重要。

2.树立优秀的师表形象

教师要以自身的良好形象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把微笑带进课堂,给每个学生以宽松、尊重、支持、鼓励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在政治课堂中感到身心愉悦。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和打动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3.探索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

在每一堂课的开始,可留5分钟时间让那些成绩差的学生进行一个小品表演,内容主要是围绕最近发生的热点事件。成功的表演可以使这些学生获得成就感,并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在这一过程中成绩差的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心理潜能被挖掘出来,他们开始也许是生疏的、笨拙的、表演是不协调的,表达是不流畅的,但教师如以宽容的心态、极大的耐心包容学生的不足,并给予适时的点拨、鼓励和纠偏,必将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勇气和信心,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也有助于引导其他学生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相信在这一活动中全体学生会逐步的学会认识自己,热爱自己,肯定自己,敢于表露自己的情感。有了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作基础,对学习和生活是大有裨益的。

根据思想政治课知识容量相对较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中,教师要多采用看书提问,分组讨论,辩论、点拨等不同形式,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情感目标、心理素质目标的达成度。在提问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给同学们提供均等的回答机会。上课时,老师按座位逐个提问,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以避免那些得不到回答问题机会的学生产生退缩与自卑。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都有民主、平等的需要,中学生尤其如此。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学生还能从与同学,老师的合作探究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能够比较客观的评估自己和他人。

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教学艺术。只要我们潜心钻研,一定能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知识教学与情感化的统一,从而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艺术,避免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自行消除心理障碍。进而在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和谐统一合力的作用下,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余建林.浅谈当前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南平师专学报,2005.

高中健康教育课篇11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106-01

心理素质是健全人格的核心素质。高中阶段是就业升学的分水岭,学校教育不只是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技能的同时得到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驾驭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走向社会,从事工作。心理素质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成功,而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如何呢?《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形势下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体现了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全面性、深入性、发展性。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以下几点:

一、教师自身要有健康的心理

教师的心理,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首先要求历史教师是一个心理健康、个性健全的教师,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在当今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金钱、权势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教师待遇低,担子重,压力大也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师,由于历史学科在各科中的“尴尬地位”导致教师的心理落差更突出,历史教师更要加强自身修养,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性格开朗、乐观,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有涵养,不冲动、不浮躁,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不要把生活中的怨气和情绪带到学校,不要把工作中的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如果因为在生活或工作中受了委屈,或者说某个学生太不像话了,就带着激动的个人情绪去上课,把握不好尺度,就很容易把气发泄在全班学生身上,让全班学生都成为你情绪的受害者,破坏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甚至使更多学生因为你的缘故而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在教学内容中挖掘历史学科的潜能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

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使个人的各方面素质都得以完善、升华与提高,养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历史素材中丰富的历史事实,优秀杰出的历史人物,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生存环境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方面有着无比巨大的优势,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比如前段时间听到一位班主任跟学生交谈的时候,学生透露出班上有几个本来和她关系不错的同学因为现在学习成绩不如她而孤立她了,这种现象在现在中学生中,特别是女生中是比较常见的,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也许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会带来恶劣影响。正好那天我们上课的内容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有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我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最后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发展中国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对于教材内容,学生能得出这样的认识,教学任务基本上已经完成,可我并没有就此打住,顺势提出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应该这样应对,那么我们同学在应对自己学习中的竞争“对手”时又该如何呢?结果那堂课下课后我听到学生还在讨论这个问题,其中包括上面提到的那位同学和“孤立”她的几位同学。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必须的,利用历史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锻炼学生的心理,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从教学方法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

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高中阶段的学生,意志品质方面的缺陷比较突出:依赖性还很强,遇事容易冲动,固执而执拗,这对将来走向社会十分不利。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时,我们应该反对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要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灵活生动、富于生活气息,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挖掘历史学科潜能,在教学内容上精心选择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亦要考虑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和群体性的心理问题,可以设计一些必要环节,增强他们的健康心理意识。

比如有次期中考试,由于卷子难度较大,很多学生考试不理想,卷子发到手后,有个别学生忍不住掉下了眼泪,趁着其他同学还在分发试卷的时间,我跟她进行了简短的对话,以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告诉她要坦然面对失败,争取下次成功。等试卷全发下去准备讲评时,我又发现许多同学看到平时比自己用功的人成绩比自己好不到哪儿去时有点儿幸灾乐祸,接下来的讲评也不好好听。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马上中止了讲评,把选择题的答案写到黑板上后明确表明这节课的任务就是订正这些选择题,每个人把自己做错的题目的错误原因和正确思路写在错题集上。

总之,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师, 应进一步挖掘、发展历史教育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高中健康教育课篇12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6-0038-02

高中生除了承受繁重的学习压力外,还会因身心的快速发展而引发诸多心理困扰。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现行高中生物课程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致力于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利用学科优势,在教学中观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普遍问题

面向全体学生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自当贯彻这一理念,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1. 品味科学家故事,学会面对挫折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学习和模仿习得的。树立良好的榜样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1]。中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加之现在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耐挫折能力较弱。为此,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科学家的人物故事资源,以科学家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复做了三千多次实验,不断吸取失败教训,终于成功培育出世界第一批雄性不育杂交水稻。再如,“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八年辛勤耕耘不辍,经过大量的杂交试验,才最终发现两大遗传定律。教学中,我们可适时引入这些故事,让学生“亲历”科学家曲折的科学研究之路,体验其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领悟到在现实生活中,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学会从失败中汲取力量,不断增强意志力和心理承受力。

2.立足学科知识,科学认识性健康

高中生逐步走向“性成熟”,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历程。学生的身心在短期内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往往因缺乏必要的认知和准备,会对“性”产生诸多困惑、羞愧、焦虑甚至厌恶等心理。我们在生物课教学中,结合生物遗传与进化等模块教学,帮助学生科学认识“性”。

例如,在教学《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我们通过学习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青春期的生理卫生知识等,指导学生学会与异性正常交往,正确对待性冲动,形成健康的性心理,遵守性道德规范。而在学习《免疫调节》时,可由人类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如传播等,教育学生洁身自爱,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凸显学生主体,实现自我教育

高中生物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积极创设各种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形成主体自觉和探究精神,学会自我教育,助力其身心健康发展。

1. 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20世纪初,杜威提出了“附带学习”的概念,即伴随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情感态度,最重要的态度是养成继续学习的欲望[2]。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改变“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脱水缩合”是生物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如下活动:学生起立,打开双臂,扮演氨基酸:左、右手分别代表氨基和羧基,腿代表H,头代表R基;同桌两人手拉手,代表“脱水缩合”,拉着的手代表肽键,拉手的两个学生代表二肽。第一排学生手拉手,表示一条多肽链,让他们算出肽键数;第二排学生手拉手,与第一排学生形成两条多肽链,再算出肽键数,由此可得出“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通过生动的角色扮演,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强化了生物学认知,不用死记硬背就深刻理解了概念。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既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又释放了心理压力。

2. 积极动手实验,提高学习主动性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生物课教学可充分利用课内生物实验,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和动脑,形成主动探究学习的品质。

例如,在《显微镜使用》这节实验课上,我们让学生除了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和哺乳动物红细胞等永久装片外,还亲自动手制作临时装片来观察。他们不但制作了两种植物黑藻和水绵的临时装片,还制作了自己口腔上皮和红细胞的临时装片。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细胞后,非常兴奋,并用手机拍下观察到的显微图像。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的实验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借助生物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主体自觉,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三、尊重学生差异,突出因材施教

古往今来,因材施教一直是教学提倡的原则,但往往知易行难。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生物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因材施教元素,在教学中,我们可搭建多种平台,实施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增强自信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例如,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我们鼓励他们参加生物课外兴趣小组。而在制作生物模型活动中,让学生各展所长,通过分工与合作,完成模型制作,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对于乐于挑战难题的学生,我们则鼓励他们参加各级生物学联赛,让他们体会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克服自傲自负的情绪,学会戒骄戒躁,稳步成长。而对于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我们则引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开展生物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观察学校附近的外来入侵物种,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探究白花鬼针草对小白菜的化感作用”。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虚心向老师和社区居民请教,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

生物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我们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