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合集12篇

时间:2023-08-17 15:53:22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篇1

水利水电工程“个性”较强,不同的工程之间条件千差万别,工期较长,季节性强,技术复杂、设计变更一般较多,需要协调的关系多,规模和投资一般都比较大,且涉及征地、移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诸多环节。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难度大,问题多。如何通过推行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控制投资和质量,缩短工期,达到既定的质量和安全目标,成为水电开发投资企业和有关方面关注的重要问题。项目法人(建设单位)作为整个工程的责任主体,已越来越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许多水利水电工程在准备阶段,就开始着手构建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已在工程建设活动中展露其无限的生机,工程的建设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传统的方式已被信息技术所代替。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除了常用的文档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功能外,一般应集成项目管理模块。

2、构建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2.1共享资源的要求

工程建设过程中由项目法人、设计、监理、施工各方往来产生的文件繁多,各方下达或上报的信息复杂多样,如何共享这些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方便查找利用,就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

2.2管理决策实效性的要求

系统能够实时汇总、分析当前发生的各种信息,自动进行计算并按设定好的格式输出报表,便于完成统计数据上报和计划下达工作。另一方面,工程管理人员能够根据这些信息迅速作出反应,及时进行决策,对资源、进度、质量安全措施等进行调整,提高工程管理效率,有利于工程质量、进度、投资3大控制指标的实现。成功的信息系统应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率。

2.3管理决策科学性的要求

科学的决策建立在有效的数据基础上,通过对工程各方面信息资源的准确搜集、加工、整理,把握工程全局,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和采承措施,科学地作出决策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实现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流程化管理过渡。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系统应以实用、易用为原则,以建设公司现有工作流程为依据,按照企业管理电子化、信息化的要求,引入项目管理思想,可以作为水电工程建设高效、科学、规范管理的有效工具。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工程各类数据和工作流程的电子化、信息化,而且可根据既定的工程进度计划和阶段目标,实时跟踪、比较分析,动态调整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为工程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达到全面控制施工进度、成本和质量,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目的。信息系统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础的手段。

3、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情况

3.1项目管理方式

3.1.1文档管理系统+独立的项目管理软件方式有些工程不使用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只针对迫切需要的文档管理购买相应的管理系统或自行开发文档管理系统。同时,借助于当前流行的项目管理软件,主要是MicrosoftProject和PrimaveraProjectPlanner(简称P3),有的工程甚至只进行简单的进度管理,使用MicrosoftExcel绘制横道图,使用AutoCAD绘制网络图。

(1)MicrosoftProject.MicrosoftProject是一种功能强大而灵活的项目管理工具,可用于控制简单或复杂的项目。它能够帮助您建立项目计划、对项目进行管理,并在执行过程中追踪所有活动,使用户实时掌握项目进度的完成情况、实际成本与预算的差异、资源的使用情况等信息。

MicrosoftProject的界面标准、易于使用,上有项目管理所需的各种功能,包括项目计划、资源的定义和分配、实时的项目跟踪、多种直观易懂的了表及图形、用Web页面方式发丰项目信息、通过Excel、Access或各种ODBC兼容数据库存取项目文件等。

(2)PrimaveraProjectPlanner.PrimaveraProjectPlanner(简称P3)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是美国Primavera公司的产品,国际上流行的高档项目管理软件,已成为项目管理的行业标准。

P3软件适用于任何工程项目,能有效地控制大型复杂项目,并可以同时管理多个工程。P3软件提供各种资源平衡技术,可模拟实际资源消耗曲线、延时;支持工程各个部门之间通过局域网或Internet进行信息交换,使项目管理者可以随时掌握工程进度。P3还支持ODBC,可以与Windows程序交换数据,通过与其他系列产品的结合支持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风险分析。

3.1.2购买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加以改造购买利用在水电工程中应用较成熟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得到并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并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造,系统中也可集成第3方项目管理软件或是系统本身自带的项目管理模块。缺点是水利水电工程的个性差异大,现有有软件往往满足不了要求,需要进行大量的改造工作,有时甚至需要推倒重来。

3.1.3自行组织编制本项目专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利用自有的软件开发人员或委托有实力的软件公司,针对本工程特点,借鉴现有的信息系统经验,编制本项目的专用管理信息系统。优点是能针对具体工程特点进行信息系统的构建,容易满足实际需要;缺点是开发周期可能较长、开发难度较大,有时编制出来的软件通用性、可操作性不强,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不明显。

3.2水电工程中应用较多的管理信息系统

3.2.1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TGPMS)是由三峡总公司与加拿大AMI公司合作开发的大型集成化工程项目管理系统,1995年10月启动,1999年4月正式上线动行。TGPMS以数据为核心,功能包括编码结构管理、岗位管理、资金与成本控制、计划与进度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工程设计管理、物资与设备管理、工程财务与会计管理、坝区管理、文档管理等13个子系统。支持各项工程管理业务,为工程各阶段决策服务。TGPMS在项目管理领域具有一定程度的通用性和较强的拓展性,系统可以集成办公自动化和P3等专业软件。作为一个原型系统,目前已在新疆的吉林台、贵州的洪家渡、清江水布垭、溪落渡工程等水电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而且还跨行业应用于北京城远市政工程、京沪高铁工程等。

据了解,该系统前后耗资1亿多元开发,功能上比较全面,也可进行扩展,能够满足工程需要,在质量、成本模块的数据融合上很有特色。但该系统比较庞大,购买费用较高,在操作界面的简易性、友好性和系统的实用性方面还有提高的空间。

3.2.2化科软PMS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由北京化科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包括:施工管理、概算管理、计划管理、合同管理、结算管理、统计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物资管理、机电安装管理、监理日志、移民搬迁管理等模块。该管理系统针对不同的工程,进行适应性的开发,在水利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已开发了几套在水利工程工地使用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包括黄河公伯峡工程、广西百色工程、黑龙江尼尔基工程、泰安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广蓄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等。该系统数据事合方面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系统操作界面不太统一,几乎每个工程都不一样,如果能够对界面进一步规范统一,用户使用起来会更简便。

3.2.3梦龙管理系统梦龙开发有LinkWorks协同工作平台,在此平台上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增减模块,功能比较全面,尤其是进度管理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可以很方便地绘制和修改进度图、网络图,网络计划技术方面领先于国内其它同类软件。在项目管理方面,PERT项目管理软件经过在三峡工程一期围堰、茅坪溪泄水建筑物、导流明渠和大江截流等重点施工项目中结合生产深入研究并投入实际应用,已充分展示了它先进、科学、灵活、高效、功能强大等优势,为三峡一期工程加快施工进度,提前10个月浇筑混凝土和安全、正点实现大江截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的来说,该系统在水利行业应用还不是很多。

4、当前水利信息化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为特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但进展比较缓慢,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各水利业务领域发展也很不平衡,覆盖全国的水利信息我络沿未形成。对照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当前水利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信息资源不足

水利工作管理要面对洪涝、干旱及水污染灾害的防范、水资源调配、水土保持和水环境监测四大主题,所需支撑信息在内容上涉及面广,信息采集的时空间隔、数据类型、数据精度、交换格式与表达方式具有多样化特征。

尽管多年来水行政主管部门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积累了一些基本观测资料,初步建设了一些基础数据库。但涉及减灾决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利建设管理等众多急需的相关基础信息资源建设还极不完善,如服务于多层次业务需求的空间数据,水资源调度,工程现状与工程规划设计及其他各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尚未全面启动。

信息资源不足主要表现为:时效较差、种类不全、内容不丰富、基准不同、时空搭配不合理等,特别是信息的数字化和规范化程度过低,更加重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

此外,信息的规范化和数字化程度过低。从水利系统自身的角度看,一是动态信息采集环节薄弱,二是信息积累未能全面规范化,有许多宝贵的原始观测记录、历史文档、规划与设计等资料已因年代久远,未能得到妥善保护而损毁或散失,造成信息损失。与相关行业的信息交流受信息交换机制的制约,要么获取困难,要么因业务侧重。

4.2信息共享困难

可重用性的共享性是信息资源价值优势的突出体现,共享是充分开发和广泛利用住处资源的基础。由于水利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仍不配套,导致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目标单一,导致条块分割

目前在水利系统结合各项业务应用目标,开发建设了一些专用数据库用相应的应用软件。但由于各自技术水平、任务来源和资金渠道不同,这些数据库及其应用大多分散建设在各个地区和不同业务部门,呈现条块分割的特征,形成以地域、专业、部门等为边界的信息孤岛。各数据库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机制与手段,有些内容还相互重复、甚至互相矛盾。许多数据库为解决特定研究或业务应用而建,服务目标单

一、相关文档不全,给后续扩展和改造增加了困难,更难以被其他系统调用和共享。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数据库不具备持续运行条件,难以向外界用户提供服务。

(2)标准规范不全,形成数字鸿沟

水利信息标准规范尚需进一步健全,行业内大多数数据库与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服务目标单一,多数已建数据库规范性较差,自成体系。对数据库文档普遍不重视,导致数据库只能在有限范围、有限时段内由少数人员熟悉使用。在共享环境中,这些数据库内的信息内容很难理解,其价值无法判断。客观上形成了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3)共享机制缺乏,产生信息壁垒

由于以信息共享政策法规为主体的信息共享机制还未建立,社会公益与市场化服务界限不清,信息服务合理补偿机制尚未形成,导致信息资源的占有者都希望共享其他占有者的信息资源,却不愿意将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提供共享,单向的共享愿望形成事实上的信息壁垒。

(4)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

在当前水利行业网络系统等软硬件基础设施还不很完善的条件下,难以构成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支撑环境,导致信息交流的通道不畅、能力不足、效率不高,安全没有保障,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4.3应用基础薄弱

信息开发与应用的基础是信息的共享与水利业务处理的数字化,除因信息资源限制导致的应用水平低外,对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应用的研究不充分、大多数水利业务数学模型还难以对实际状况做出科学的模拟。各级水利业务部门低水平重复开发的应用软件功能单

一、系统性差、标准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成本高、维护困难,不能形成全局性高效、高水平、易维护的应用软件资源。

5、结语

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随时关注世界前沿科研成果,引进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规划,进行创造性劳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取得良好成绩。

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多元化。随着遥感、卫星及雷达等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提供了多元化的更丰富和更准确的信息,如防洪抗灾信息,卫星和雷达信息的引进,推进了“数字化流域”,从而使流域的规划、开发、管理全面实现信息数字化。

(2)信息传输快和资料共享。先进的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传输数字化、网络化,大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如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中,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使得在30分钟内收集齐全国的水雨情信息目标成为现实,比一在的2~3个小地缩短3/4~5/6倍,将为全国的防汛决策提高及时可靠的信息。此外,互联互通的计算机网络,将大大提资料的共享程度,提高资料的利用率。

(3)信息处理快速、可视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处理速度快、可视化程度高、表现直观,增强了决策支持的能力。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篇2

1.1 信息资源匮乏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针对水污染、干旱及洪涝等水灾害进行水土保持、水资源调配及监控、检测等预警防范工作,因此要求给予支持的信息资源设计范围宽、层次深。但由于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资源匮乏,不能满足管理信息化对信息资源的要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1.2 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信息资源共享是实现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及开发的必经之路,但由于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停留在初期阶段,管理信息化系统及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使得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1.3 信息应用环节薄弱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应用建立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共享及业务信息数据处理工作之上。造成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应用环节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信息资源开发限制及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同时也包括水利工程及水利行业中信息技术的限制。由于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软件及系统存在重复开发、实用性低、规范性差、功能过于简单以及开发成本高、利用率低、不易于维护等弊端,因此,水利工程信息应用环节异常薄弱。

2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社会的发展使管理信息化成为水利工程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水利行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水利行业的重要工作内容。

2.1 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涉及面广、牵扯层次深,为适应现代化、科技化的社会环境,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及智能平台,将水利工程相关数据、文档、信息以电子传输的方式进行传输及通信,以确保水利工程管理中的相关数据及资料能够得到统一的保管及处理,同时实现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以及宽带网络的融合统一。

2.2 建立防灾预警系统

建立防灾预警系统,以便于系统对洪涝、干旱等灾害进行预测、监测及分析,同时通过卫星接收数据,对降雨、水情等进行科学分析及预测。防灾预警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及时勘探、预测洪涝、干旱、降水等情况,以便于及时了解灾情动态,并对受灾程度及灾情发展趋势进/:请记住我站域名/行分析,从而及时制定相关抗洪、防旱措施,最终避免灾情造成的损失,或将损失降到最低。

2.3 建立水质监控、检测系统

水质监测系统的建立,通过对水资源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及应用,其输出形式采用了多媒体报警信号的方法,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是实现科学监测水质的必要基础设施。

2.4 建立水资源调配系统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篇3

中图分类号:TV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1.070

1 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建国以来,政府一直比较注重对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历经几十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现代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管理观念落后,缺乏科学手段指导。当前我国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中,工程建设实施的很多方面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如招投标与工作量的估算,主要依靠个人经验,较少使用历史数据分析以及客观指标评价;重视进度与成本控制,缺乏对工程质量和风险的控制,由于水利建筑工程的自身特点,存在较大的结构风险与质量风险。(2)管理模式落后,内部之间不够协同,流程缺乏系统性。水利建筑工程一般工程较大,设计政府、项目管理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咨询单位、施工单位、供应商和质量检测单位,专业领域涉及地质勘查、水工结构设计、环境生态、水文与移民等,由于各个参建方相互独立,彼此之间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缺乏主动协调沟通医院,容易出现问题纠纷,从而难以达到较好的整理管理效果。(3)传统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由于各个参见方各自的指导目标,一般是单独管理,大多数项目的联席办公也限于重点问题的研究与决策。而在项目的实施和日常管理中,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数据缺乏共享使用,造成资源严重浪费。(4)传统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工作效率低下,难以实现规范化管理。由于水利建筑工作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存在大量的文件收发与签署,而各参见方还经常异地办公,尤其是项目建设的初期,即时协调主要依靠电话沟通,不但管理效率低下,而且有些重要决策可能会存在传达与执行上的误差,无法实现高效、规范的管理。(5)传统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数据的归档难度大,历史数据的使用效率较低。由于水利建筑工程的建筑和服务周期都比较长,建设中产生的很多重要数据信息需要归档保存,现在的归档主要是人工归档,而且对于归档数据的使用也主要是过程监督及作为经验数据参考,电子政务管理应用有限。实际管理中,缺乏对于海量数据的集中存储与分析处理。

2 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的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观点还需创新,模式还需优化。由于信息技术具有智能化、自动化程度高,方便快捷、处理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与传统方式相比,信息技术在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与过程控制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水利信息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项目管理信息化就是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通过信息技术来优化管理过程,改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管理质量。本文结合笔者水利工程建设经历,借鉴信息技术在其他行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经验,总结了水利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信息化的作用主要有:(1)改变管理观念,科学指导招标过程和风险管理。以往的水利建筑工程招标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评标、中标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工作量与成本的计算主要依靠有关专家凭经验测算,存在很大主观性,为权力寻租创造空间。信息化管理中,已经有很多采用神经网络进行招投标和风险控制管理的成功案例,而随着大数据时代,深度学习等更智能算法的出现,让计算机代替人完成相关管理过程不再是奢望。(2)优化管理流程,缩短工程施工周期。水利建筑工程一般建设周期长,不断变化的施工环境给很多技术操作带来困难,通过精益思想优化项目管理流程,采用各种进度控制软件合理安排和控制施工进度,缩短施工时间,减少不可控风险。(3)加快信息流通速度,提高工作效率。现代水利建筑工程中采用管理系统、办公邮件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加快项目管理中繁重的多行业、多专业和交叉作业的管理过程,同时,通过对各类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实现水利项目工程的动态化管理。(4)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减少重大水利工程灾害的发生。

大多数水利工程会存在影响其使用功能的质量通病,通过建立质量通病信息库,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专家系统等信息技术对以往质量事故数据分析,为类似工程质量管理提供决策,利国利民。

3 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虽取得了阶段性进步,但是仍在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对水利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探析及改进,是实现水利工程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问题一:水利建筑工程企业对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足,投入有限。大部分企业人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与网络的总和,信息化管理就是对建筑过程、人员信息及文档资料的存储,没有对信息化管理与分析系统给予高度重视,信息化成了一项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工作,缺乏加大工程管理信息化投入的主观动力,从硬件到人才的投入都非常有限。

问题二:缺乏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标准规范和流程。水利建筑工程不同于一般的民用建筑工程,一般工程庞大,参见方众多,各参建方的规模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目前还没有国家强制的行业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规范,各个企业的信息化流程有很大不同,限制各方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影响信息化管理进程。

问题三: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存在较大局限性。目前,大部分所谓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水利建筑工程企业,都是在工程管理的部分阶段穿插了信息化应用。例如,水利工程设计院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根据现场勘测数据对工程主体进行三维结构重建,模拟各种灾害情况,评估工程的结构合理性及风险性,有得施工单位在进度控制、合同管理和原料采供上采用了相关的管理软件,工程的整体管理与协调能力较差。

问题四: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存在孤立性。目前,对于大部分水利工程单位而言,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在单个企业内部的共享与流通已经可以做得很好,局域网信息共享,办公自动化和邮件系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单位的工作效率,但是各单位由于现有大型水利工程管理模式问题,各自的有用信息多形成信息孤岛,很多原始数据重复存储,处于多种原因也难以实现信息的综合处理与利用,大大降低了有用信息的效能。

问题五: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存在误区,使用深度不够。很多工程建设单位不重视信息化管理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对于信息化存在认识误区,将信息等同于计算机记录数据,信息共享等同于网络与通信技术,造成大部分工程的业主、施工和监理方的一般信息交换实现数字化办公,忽视了信息技术在管理优化与数据分析方面的强大优势,使得信息化虽有广度但缺乏深度。

问题六:水利建筑工程企业从事信息化管理的人才匮乏。水利工程的业主、施工、设计和监理方都是专业背景比较强的单位,缺乏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尤其是施工单位,人员的文化素质整体不高,推进管理信息化,要从提高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做起。

问题七:缺乏水利建筑工程项目关系信息化的评价体系。由于国家暂时还没有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标准规范出台,也就难以对现有建设单位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行客观评价。河海大学的丰景春教授虽然已经做了一些水利信息化成熟度方面的工作,对于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程度进行客观评价,但是,这种评价主要针对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后的信息化建设。若要评价项目管理信息化,还需考虑相关管理因素。

4 提高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建设目标明确。首先要有明确的信息化管理战略目标,学习国外与国内相近行业的成熟经验,以现代化管理为最终目标,进行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优化。(2)制度保证。相关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化流程也应该尽快出台,对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单位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制度约束。(3)人才培养。信息化管理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是提高各方信息化管理参与热情的源动力。(4)提高工程管理的适应性。目前,针对水利行业建筑工程的管理信息系统还比较少,大部分单位所使用的多是通用管理系统,亟需开发定制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5)完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成熟度是评价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指标,需要相关人员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深入研究。

5 结束语

管理信息化不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管理变革。要完成这一转变,必须抛弃原有的思维习惯、工作方式,更新观念。不仅要领导决策层高度重视,也要全员动员,整体规划,系统性推进,促使我国水利建筑工程建设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迈进。

参考文献

[1] 谢志平. 浅谈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方案研究[J]. 江西建材,2013(5):170-171.

[2] 毕连涛.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应用现状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5):223-224.

[3] 丰景春, 高佳旭. 基于AHP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项目模糊综合评价[J].项目管理技术, 2012(10):38-42.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篇4

1 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信息资源匮乏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针对水污染、干旱及洪涝等水灾害进行水土保持、水资源调配及监控、检测等预警防范工作,因此要求给予支持的信息资源设计范围宽、层次深。但由于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资源匮乏,不能满足管理信息化对信息资源的要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信息资源共享是实现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及开发的必经之路,但由于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停留在初期阶段,管理信息化系统及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使得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1.3 信息应用环节薄弱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应用建立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共享及业务信息数据处理工作之上。造成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应用环节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信息资源开发限制及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同时也包括水利工程及水利行业中信息技术的限制。由于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软件及系统存在重复开发、实用性低、规范性差、功能过于简单以及开发成本高、利用率低、不易于维护等弊端,因此,水利工程信息应用环节异常薄弱。

2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社会的发展使管理信息化成为水利工程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水利行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水利行业的重要工作内容。

2.1 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涉及面广、牵扯层次深,为适应现代化、科技化的社会环境,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及智能平台,将水利工程相关数据、文档、信息以电子传输的方式进行传输及通信,以确保水利工程管理中的相关数据及资料能够得到统一的保管及处理,同时实现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以及宽带网络的融合统一。

2.2 建立防灾预警系统

建立防灾预警系统,以便于系统对洪涝、干旱等灾害进行预测、监测及分析,同时通过卫星接收数据,对降雨、水情等进行科学分析及预测。防灾预警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及时勘探、预测洪涝、干旱、降水等情况,以便于及时了解灾情动态,并对受灾程度及灾情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而及时制定相关抗洪、防旱措施,最终避免灾情造成的损失,或将损失降到最低。

2.3 建立水质监控、检测系统

水质监测系统的建立,通过对水资源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及应用,其输出形式采用了多媒体报警信号的方法,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是实现科学监测水质的必要基础设施。

2.4 建立水资源调配系统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篇5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国家的建设设施中,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项基础设施工程。将整个水利工程进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将会极大的提高使用效率,在对水资源的利用上面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所以对于现阶段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任务相当紧迫。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在日常的工作中总结经验,对整体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一、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1、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不仅限于单纯的项目信息系统规划

信息化以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效益最优为原则,而不是阶段最优,尤其不是建设阶段最优。目前,大多数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在建设前都没有明确的建设目标、远近期规划,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大盲目性,导致信息化建设成为办公自动化的一部分,而不具有全局性。系统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标准,导致基础设施、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等难以整合,造成资源浪费。此外,信息化建设中没有考虑建设的可持续性,将信息化作为一次性项目完成,缺乏后期的维护,使得系统跟不上业务发展,最终导致系统不可用。

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是全生命期的信息化

整个生命周期应当执行统一的、分层次的信息化规划。目前的信息化建设集中于工程运营期,工程建设的规划决策期即工程前期和建设期的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工程运营期的管理工作较为常态化,信息化建设体制、信息化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体系最为成熟。管理前期即管理的规划期,由于涉及管理的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决策等业务工作,对于信息智能化支持要求较高,所以信息化程度较低。管理的建设期涉及参与方最多,信息交换及共享较为复杂。其信息化的程度与水平较低。在管理的生命周期当中,运营期的业务流程清晰,管理常态化,信息化的程度高,而其他时期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在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由于信息化的水平差距较大,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问题亟待解决。

二、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规划的策略

1、建立良好的信息化系统机制

水利相关部门应该尽快解决信息化管理的维护体制问题,加强研究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合理化进程,

并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组织保障能力。水利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水利信息化的工作机构,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规划、立项、协调和监督等工作责任。在统一的规划目标下,充分发挥水利部门的业务职能和技术优势,提高信息化系统维护管理的重视度,尽量避免重复立项、重复建设、资源分散等问题的出现,使水利工程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工作全面到位。

2、完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相关设施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未能有效实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基础设施不完善, 须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信息化设施。一方面需要增加经济投入, 水利工程信息系统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人,但是由于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有限, 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系统完善。今后政府需要进一步增加财政资金投人, 同时吸收一些民间投资,不断促进水利工程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另一方面需要完善信息网络。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大量水文信息,水利工程建设中需要增加水文信息采集系统和分析系统,促进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保障水利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3、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应用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实现需要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但是由于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中, 一些网络设施不完善或信息收集比较困难, 导致信息共享遇到困难, 信息应用程度不高。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水利工程信息网络建设, 通过建立数据共享系统,对数据信息进行共享和利用。为了更好地适应水利工程发展需要及现代化的社会环境, 需要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络, 将相关的水文数据和信息进行传输, 确保数据信息能够得到统一保管和处理, 尽量实现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有机结合。

4、提高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素质

作为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水利建设信息同时需要掌握相应的信息分析能力。随着水利建设项目的逐渐增加及建设难度的增加,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人员的素质要求也逐渐提高。水利工程信息化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数据分析能力, 更好地为水利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利工程工作人员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意识, 更好地为水利工程建设服务。另外水利工程建设单位需要引进一批高素质水利工程信息工作人员, 不断壮大工作人员队伍, 提高水利工程建设人员整体素质, 更好地为水利工程建设服务。

5、建立水文灾害预警系统

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建立水文灾害预警系统, 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进行数据预测和分析, 了解灾害现状及造成的损失, 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有利于制定相关的防洪和抗旱措施,尽量降低灾害损失。通过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信息化管理可以为有关部门提供相对准确和详细的数据信息, 促进水利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6、 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

信息化产业的发展要以信息资源作为基础与发展依据。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也要以水利相关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作为基础与依据, 信息资源是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无形资源, 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对水利工程进行信息化的管理首先要做到能够将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合理的调配与运用。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 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 同时将这种工作不断的规范起来。专业的管理机构必须要将各种不同的信息进行整合和统一管理, 使其实现系统性, 使得不同的专业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都能够实现共享, 使得信息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起来。同时要注重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建设, 将信息化管理不断完善。

7、 增加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维护费用投入

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相关管理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工作重点,努力建设出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长效发展机制,在重视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信息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使水利工程的信息系统能够长期发挥其功能。在自身资金条件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尽量引进、应用一些其它水利单位已经开发成功的管理软件和应用程序,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软件开发项目的成本投入,也节省了大量的工程时间,并能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后期的系统运行和维护,使水利工程的信息系统的运行功能长效发挥。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水利信息是国家基础国情信息之一。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信息化,增加水利的科技含量、降低水利的资源消耗、提高水利的整体效益是21 世纪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立磊. 赵佩资. 浅谈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J]. 价值工程, 2011 ( 25 ) : 77.

[2]吴祥. 张坤. 陈欣. 水利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 10) : 16 - 18.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篇6

目前,水利工程技术档案管理的现状是:

(一)技术纸质档案完善。从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档案管理的调研中发现,水利工程技术纸质档案比较完善,这得益于工程基本建设程序的规范化程度,工程竣工验收必须先验收工程技术档案,使得工程技术档案的齐全、完整。

(二)信息化管理起步。现在江苏省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档案管理普遍使用了档案管理系统,一般是由江苏省档案局或是地级市档案局开发的两种,其中也有技术档案管理的相关应用。

(三)信息化建设意识初具。由于档案纸质件的完善和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完善,现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所聘用的档案管理人员都以高学历、精通计算机应用的年轻人为主,已经初步具备一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识。

二、水利工程技术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目前,水利工程内部技术档案信息化建设开始使用计算机开展档案信息的存放、检索,增加了档案利用的查找效率和准确度,但是依然出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部门一直比较注重工程技术纸质档案的管理,而在新形势下,对技术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从未进行过专门、系统研究,无论从档案形成的流程,还是从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都缺乏最基本信息化管理意识。

(二)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流程不完整。当前,水利技术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的流程都不完善,一方面,水利技术档案形成的环节只是部分实现了信息化,而不是整个流程;另一方面,水利技术档案的资料只是个别实现了信息化,而不是全部资料,这造成档案信息化整个流程的不完整。

(三)档案信息化系统兼容性不高。水利工程技术档案的内容涵盖了工程研究、设计、招投标、审查、施工、竣工验收、备案、监理等各个环节,涉及的专业、部门众多,这造成每个专业、每个部门所采用的软件和系统都不一样,档案信息化系统难以兼容这么多的软件形成的资料,缺乏统一的标准。

(四)档案信息化管理应用不多。虽然当前档案管理系统中涵盖了部分技术档案管理功能,但是由于技术档案管理功能的单一和应用不便,还仅能提供简单检索和查找,在技术档案的调档和图纸查阅中,还不能提供完整的资料信息,这也造成技术档案应用时往往还是查找纸质图纸和技术资料。

三、水利工程技术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的几点建议

技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作用在于:确定技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则、开发档案管理应用软件,注重电子文件档案的管理,确保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完整、齐备、规范,有效利用区域网络和全国档案信息网络。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篇7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c)-0243-02

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工作保证水利工程运行的正常管理与控制,要做好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工作,就要将计算机、交换控制设备、通信设备、遥测遥控设备等软硬件设备处理安排好,将这些设备进行协调调配,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样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能够实现管理的自动化以及远程控制、异地通讯等信息处理功能,这样一来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便会在效率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1 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概述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是将计算机、通信、光电、微电子、遥感等高科技技术普遍而又系统地应用到水利工程管理上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与发展,这些技术使我们在水利系统信息获取上能够更加便捷,在水情、雨情以及联机预报方面的工作也有了显著的进步与提高,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的发展,在防洪抗旱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已经日益突出与显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方面的建设也却得不小的成绩与进展。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大致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工程建设管理系统、水资源分析和处理系统、水环境实时监测系统、工程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工程实时运行监控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水利工程信息资料中心等。

2 水利工程管理中应用的信息技术

要加强水利信息化的管理,必须要将现代化的信息积水与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充分的协调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目前,在水利工程中得到普遍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有WDS9002技术和GPS技术。其中WDS9002技术是水情水调自动系统,其能够较好地应用到信息化管理中来。其工作的优点就是能够将欣欣最大化的搜集并进行专业的处理,这样可以对水利信息进行自动化的分析与管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水利测绘变得更加方便、便捷。使用GPS全站仪自动成图系统能够将工程相关信息数据进行搜集汇总并且能够绘制成图可以进行工程方面数据的采集及测绘成图,它对于水库坝址的地形及河道的地形图的绘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GPS系统具有高精度及高效的信息自动化处理的特点,能够全天候、精确的完成各种水利工程的数据的采集,并能够为水利工程图形的精确绘制提供科学的依据,能够为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提供很大的帮助。

3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实例

温州赵山渡引水工程是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综合性的水利工程,珊溪水库发电尾水进入下游赵山渡水库,通过水库的反调节,经引水渠道向温州市沿海平原河网自流供水。工程由赵山渡引水枢纽和渠系两大部分组成,以供水为主,兼顾防洪、发电、灌溉。工程由浙江省和温州市共同出资兴建,于2002年11月投入试运行。供水调度采用了计算机远程控制和现地控制相结合的运行方式,调度中心设在温州。计算机监控系统由引水枢纽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包括泄洪闸监控)和输水渠系计算机监控系统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组成。两个子系统的主计算机通过远程以太网与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管理控制中心计算机监控系统相连接,向管理控制中心传送数据和接受管理控制中心的调度指令。通过温州工作站控制沿线渠系节制闸的开启,实现远程供水调度,如中心控制出现问题还可通过实地控制站启闭闸门,同时全线关键节点安装了流量计和水位计,使沿线供水调度信息一目了然。

4 当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水利工程信息化技术管理体制不完善

现在我国水利工程都采用信息化管理,虽然水利信息化管理优点很多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国家在知道这一问题后,也提供了相关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和协调部门,并依照现状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政策,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主要是相关部门领导,落实的情况不怎么好,监管部门的管理体制也不健全有相应的漏洞。管理部门对水利工程信息不能很好的把控和其他部门配合不当,自己的职责也弄不清楚,比较模糊,现在在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全面开展进行,但是还是缺少相应的监察和管理部门进行监督,是的全国各个地方的水利化建设工程,没有统一标准,不能够达成标准化,管理存在瑕疵还是存在漏洞。

4.2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维护体制不健全

水利工程实施信息化管理,就必须配备相应的管理系统进行管理,但是管理系统需要相应的人员进行维护,但是维护不到位,在水利系统使用的过程中,很多功能,模块都不能完全发挥出作用,达到预期的要求,也经常出现设备或者软件故障造成系统瘫痪。这样就对信息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致使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进度缓慢。系统虽然已经上架,但是还处在试运行阶段,必须对其各个功能进行系统的完善,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顺利进行,达到预期,以前做过的不会因为系统的问题而重新在做,这样才能使水利信息化系统发挥应该发挥出的功能,对水利工程做到事半功倍。

4.3 水利工程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众所周知水中还有很多的矿物质,这些矿物质都是一些重要生产材料,但是在我国这些矿物质不能得到完全的开发和利用,我国现在对这些资源开发利用率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是比较低的,但是水利资源的利用率是使水利信息化管理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必须重视。但是我国各个地区对其的重视程度一直都不是很高。这样就对水利资源开发的各个属性和标准值有很大的出入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要素的不能统一,形象到了我过水利工程的长期发展,拖延了工程的周期浪费了资源,使发展停滞不前。所以我国必须重视对水利资源开采的高度重视,对开采高度重视也是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因素,所以国家应该对这一现象提高警惕2011年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的顺利进行和开展及最后的开展成果以及后期的开发和使用,我国坚信采集利用率低管理不完善的现象,一定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变,真正是我国水利工程成为世界上的强国。

5 问题的解决对策

5.1 加强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的重视

必须对水利工程信息化加强注重和管理。专业的管理部门要考虑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工作的需求,制定水利工程信息化长远发展的目标与战略。要重视系统的建设以及管理保养,要对现已存在的系统进行定期的维护,使其能够具备较长的使用年限,保证最大的使用率。相关部门要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充分的利用好资源,在建设中敢于创新,要能够将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来。在管理中要能够找到重点,节约相应的成本,并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够使得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变得更加的轻松和有效。

5.2 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

信息化产业的发展要以信息资源作为基础与发展依据。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也要以水利相关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作为基础与依据,信息资源是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无形资源,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对水利工程进行信息化的管理首先要做到能够将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合理的调配与运用。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同时将这种工作不断的规范起来。专业的管理机构必须要将各种不同的信息进行整合和统一管理,使其实现系统性,使得不同的专业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都能够实现共享,使得信息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起来。同时要注重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建设,将信息化管理不断完善。

5.3 设置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与控制机构

水利工程信息化的革新与发展必须有比较健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这是进行管理的基础与保证。水利管理与组织部门必须进行相关管理机构的建立以及解决资金问题,注重对管理机构的设置。在进行统一管理过程中,要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信息化管理职能,从而使得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更加的便捷与高效。

6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正在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就是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的转变,水利行业属于我国的重点行业,其向着信息化转型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和趋势。相关人员必须要在转化过程中不断开拓进取,注重在水利工作的各个部分加强管理与控制,采用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方式,不断推进水利行业的进步与转型。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篇8

目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主要问题

在水利工程管理实践中,无论是采用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并加以改造,还是自行开发系统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采用现有的一些方式构建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对提高工作效率作用不大,往往纸面工作、上机工作还需要重复进行,用户仍然偏向先用Excel处理数据,然后再向信息系统中输入一遍,这样反而还增加了工作人员的负担。现行的软件和系统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受软件开发平台的限制,现有的专业软件往往缺乏可视化分析技术的支持,对于管理的对象只能进行抽象的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大大限制了管理人员的参与程度。在基于地理信息的基础上实现工程的可视化和空间信息管理方面的开发存在明显不足。2.系统多采用C/S结构,不能满足目益增长的,面向水利信息资源共享的B/S结构的开放式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3.软件开发标准不统一,工程建设管理的专业化必然形成各类专业信息系统产品,因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复杂性,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和发展。4.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工程建设通过社会化劳动过程形成庞大的数据集合,这些数据的获取建立在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基础上.具有极为宝贵的应用价值,现有的技术尚未做到对工程数据进行统一的时间属性管理、空问属性管理、对应关系管理以及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化管理。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GIS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更加广泛。GIS作为储存和分析空间资料的强有力的工具,将GIS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可以将复杂施工过程用动画图像形象地描绘出来,为全面、准确、快速地分析掌握工程施工全过程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目前。GIS在水利工程信息管理中用到的大部分是C/S结构,企业的网络和数据安全维护成本低.但其缺点是不利于实现数据共享。在水利工程中将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三者结合起来对整个流域地形进行三维观察.利Hj-GIS分析实际问题将是GIS的发展方向。网络技术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将更有利于处理具有分布式特点的水利问题。三维GIS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三维数据结构的设计、优化与实现技术的运用,三维系统的功能和模块设计等方面。网络GIS的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水利工程中地理信息和大量的空间数据都是以文字、数字、图形和影像方式表示的,将它们数字化,发挥GIS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价值。

2.先进的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传输数字化、网络化.大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对各种系统进行整合。有利于快速建立起水利工程建设的信息化体系。应全方位构建水利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启动、建设并完善一大批利基础数据库.包括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综合数据库、国家水文数据库、水利空间数据库、全国水资源数据库、水利工程数据库、水利经济数据库等,使我国的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形成一定的规模.为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篇9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电力系统、交通等方面的应用已经变得越来越来普及。而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上的应用不仅促进了这一项目工程的自动化和专业化,还加强了该行业的科学管理,这对于水利行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 信息化技术的内涵及其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优势

1.1 信息化技术的基本内涵

信息化技术实际上就是通过计算机这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将科学的管理和监控应用到水利建设当中。其作用办法是对具体的地形特点进行分析,利用相关处理技术得到数字地图,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更加科学的监测和安全监控,进而保障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创新性。水利工程管理中通过利用计算机这类设备,往往可以有效地进行数据的采集,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在进行地图设计的时候更为准确。另外计算机还可以对整体水利工程监测,对其的宏观把握可以有效的提升整个项目的安全性。精准和准确是信息化应用到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意义,也是提升整体施工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

1.2 信息化技术引入到水利工程当中的优势

(1)测绘的图形更为精确和准确:信息化技术相比较传统的测绘方式,更加具有精确性,避免了很多的误差,在一些地理事物和地貌特征分析的时候,可以更好的将那些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在此基础上得出更加具有科学性的分析结果。水利工程项目进行施工的时候,总会出现因为地形原因或者勘测难度较大造成的困难,这就需要信息化的技术引入其中,帮助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勘测,获得更为精确的结果。

(2)提高了工作和测绘的效率:信息化技术引入到水利工程管理中可以实现一体化的管理,更加高效率的完成对水利工程的测绘,从而不断的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一体化就是是指通过计算机完成对于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完善统计,一步到位,将从前众多的步骤连续起来完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测绘的时候,传统测绘一个工作组一天也最多只可以测绘200个地形点,而现在的数字化测绘则可以轻松的完成每天测绘400个地形点的工作量。这就是典型的效率的提升,对于水利工程的整体发展都具有推动作用。

1.3 对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更加科学到位

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因为水利工程项目自身的特点,具有跨度大,难度大以及材料复杂等,这就使得对其的管理难度不断的加大。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对水利工程进行管理,可以更加科学,严谨,也可以做到有条不紊,同时也可以提升施工的安全性,对于科学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2 信息化技术在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当中具体的应用

2.1 在施工制度和体系设定中的应用

为了保障工程的质量,水利行业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工程当中比较容易出现问题和隐患的环节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核,以此保证工程的安全进行。具体办法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第一,要逐步的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施工单位进行和实施相应的检查和严格的监督,这样才有利于质量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于施工的开展具有制度性的保障。第二,对于水利工程施工图以及相应的设计进行严格的勘察,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科学的勘测和制定。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要进行更为严格的标准,当发现出现违章状况的时候,要及时的采取措施,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宏观的把握和勘测,使行为得到修正和改正,从而不断的提升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2.2 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

由于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这一项目的特殊性,它在时间跨度上比较大,另外也比较容易出现时间比较长,跨度比较广等问题,因此在施工的安全管理上必须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施工现场是责任落实的最终地方,也是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有效地对施工的整体运行状态进行整体宏观的勘测,实现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把控,切实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例如在工地的一些相对危险的区域,设置预警灯,当危险即将出现的时候都有相关的预警出现,相应的制动系统也会起作用,最大程度上减少危险的出现,当危险发生的时候也可以第一时间进行预防。

2.3 在投资管理方面的应用

针对水利工程项目独有的特点,使得其需要较大的前期成本投资。因此只有尽可能的节约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对资金的把控。将信息化的手段利用在投资管理方面,可以科学有效的对资金进行把控,也可以有效的保障水利工程项目的资金安全。

(1)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工程的价款进行把控:一般而言,工程的价款发生变更是水利工程发展中常见的现象,主要原因就是在起初的工程预算和勘测的时候没有做好充分和细致的考虑,以至于在后续的工程开展当中,与预算发生了不一致,大多数都是实际的款项超出了预算,导致价款不得已发生变更。另外就是一些不可控原因造成的,比如说自然原因导致工期的延误或者临时的停工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这一部分价款都是由施工方承担,所以减少不可抗拒因素在其中的影响,就可以有效的实现对工程款的保障。将信息化手段引入其中,往往可以科学的计算出一些价款,进行的预算更为合理,使得最终的支出和预算相差较少。

(2)利用信息化手段在相应的索赔项目上进行严格的把控:在任何一项工程承包或者是工程的开展与建设的时候,索赔都是非常常见的一个现象,比如说因为一些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导致的工期延误或者是暂时性的停工,或者是因为图纸发生变更导致与最初的基础预算有所差别等。要想正确并且积极的进行索赔,就必须对索赔进行相应的严格的把控和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索赔方面的预估,可以使得索赔的金额更加的科学,既能够做到积极的进行索赔,又能够谋求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3 结语

信息化手段应用在水利工程管理中,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提升施工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确保水利工程资金的安全性,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丰收。信息化手段是科学进行施工的保障,也是水利工程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篇10

中图分类号:TV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51

1 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的现状分析

1.1 水利工程规模大,管理难度提高

近年来水利工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水利工程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却增加了企业的管理难度[1]。

1.2 缺乏专业素质人员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工作人员大多数为经验较为丰富的老员工,这些员工在业务技能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但是在专业领域上却还有提升的空间[2]。此外,这些工作人员的信息操作能力明显存在诸多不足,是促进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阻碍。当然,这与许多水利企业对本企业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不重视是相关的,企业缺乏规范的人才培养计划会影响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工资水平较低难以吸引专业的优秀人才。

1.3 企业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

水利工程建设规模较大,工期较长,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需要企业加强对其的资金和技术投入[3]。

2 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

2.1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对于水利工程和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来说,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均显得至关重要。企业要加强对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重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水利工程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保障,企业加强度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重视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企业在招聘人员的过程中必须要以人员的专业素质为唯一标准,而对于的工作人员,企业则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水利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提高员工的信息操作能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需要企业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形式来完成,提高工资标准,采用激励机制可以有效达到这一目标。

2.2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完善制定管理制度需要企业从3方面着手:建立健全的信息勘探体系,加强对影响水利工程施工效果的水文、气候等因素的实时监控和预测。气候等的变化对水利工程的施工成果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企业需要在雨季加强风险防范,做好相关防洪防涝措施;建立信息化管理责任制[4]。对于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企业必须要加强对其重视,建立完善的管理责任制,明确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责任,使工作人员和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做好信息化管理工作;完善信息化管理网络建设。建立完善的水利信息网,及时获取水利相关信息有利于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2.3 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

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需要企业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资金投入是稳定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主要保证,但是加大资金投入也需要企业严格控制成本,保证成本和效益的平衡。技术投入对于加强信息化管理的系统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3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的问题主要有:水利工程规模大,管理难度提高;信息化管理缺乏专业素质人员;企业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新时期也改变这种现状,加强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必须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

参考文献

[1]艾萍,吴礼福,陈子丹.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核心内容分析[J]. 水利信息化,2010(02):9-12.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篇11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从根本上提高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效率,应努力完成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将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交换控制设备和其相关的电子设备的硬件设施协调完整,形成相应的管理系统,使自动化的处理功能更加简便,远程控制能力更加强大,做好其管理才能保障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设。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目前我国水利建设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各个地方政府水利部门对于水利建设和维修都没有专门的资金渠道。一般都采用“工程带信息化”等各种方法来保障,使得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渠道没有稳定的保障,造成了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从而导致了水利建设尤其是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不够,实施过程的效力低下,信息化后的系统维修难以保障。对此我们可以尝试建立水利信息化的长期投融机制,一是实行分项、分级的投资模式,二是实行招商的形式,吸引一些投资,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2、水利信息设施基础的建设迟钝

水利信息的采集设施达不到要求,全国各地很多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尚未建立安全监控系统,大量的堤围泵闸主要是手工操作运行管理,实时工情自动化采集几乎还是空白,急需建设以自动化监控和安全监控为重点的水利工程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同时,水利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不能满足要求、急通信保障措施不够。同时,由于水情遥测通信设备24小时不间断工作,设备内部电子元器件老化现象普遍存在,从而降低了数据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在设备管理上思想比较陈旧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跟不上新技术和新设备发展的速度,设备和技术更新换代后逐步的应用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观念的陈旧难以真正的接受先进的管理经验。设备管理人员承担着生产与安全的责任,如果不深入现场及时掌握工程设备的运行信息并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就很难把工程设备的竞争能力提高起来,也就使得设备管理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

4、工程施工与设备管理严重脱节

设备管理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在大量的调查论证之后发现水电水利工程施工、生产组织经营和设备信息管理上不能有效结合。首先是在施工组织上缺乏设备管理人员的参与,第二点作为生产管理者也很少去考虑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情况,在只考虑生产的情况下做出的施工计划与设备管理的要求存在偏差。在设备管理中不能只注意购置、出厂及检验等表面性的资料,也要根据实际生产中设备的运行状况作出具体的分析,达到全面的设备管理要求。

5、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人才匮乏

总的来看,“十一五”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与“十五”末相比,到2010年底水利系统职工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由10%提高到了18%;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由51%提高到了6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比例由10%提高到了13%;具有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人员占工人队伍比例由3%提高到了6%。但和其他行业还存在较大差距,如2012年环保行业中,本科生占比25%,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比8%,中专生占比约为60%另外信息化运行管理保障人员缺乏,人才队伍亟待扩充和加强,水利部门的待遇较低,无法吸引到高水平的IT技术人员,除此以外IT技术管理人缺乏,复合型的信息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化建设的向纵深发展。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1、增加政府的资金投入

水利信息化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事业,政府投入是资金的主要来源。总体上看,水利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资金来源更加广泛,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大,但重要的是确保落到实处,应将信息化建设资金列入各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财政专项预算和水利发展基金,确保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资金投入。

2、加强水利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建设

各级水利信息化工作机构应主动研究水利信息化发展战略,紧跟国家信息化发展方向和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研究制定水利信息化相关的政策、规划和标准。并遵循国家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结合水利工作实际,进一步修订完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表,对必要性不大的要予以调整,对内容相近的要合理归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完成各单项标准制定、修订任务,尽快建立起完善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避免重复建设,保证不同网络系统间互联互通,提高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益。

3、深化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

水利系统是一个信息密集的行业,一方面要大量输出,旱情、水情信息,水文水质,水环境、水利工程项目信息等。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的引入与应用对水利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共享的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水利行业在面临全球信息化技术的大发展的背景下,当前重点发展的水务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水环境综合治理监控系统,都需要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微电子技术、AUTOCAD等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支撑。

4、水利信息化的环境建设

水利信息化建设另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环境建设,主要是保护环境。因为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设有利进行的基础。为此水利部门于2003年相继出版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水利部信息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全国水利信息规划》。水利信息化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水利周围环境保护建设,水利生态保护管理及水利安全等几个方面。

5、做好运行和维修管理

运行和维修管理模块的基础是日常维护与保养,主要就是对单体设备的审核与信息统计,详细记录下设备保养周期和运行时间,并可以根据保修时间设置报警系统定期警示使用者对设备去进行维修与保养,同时也可以详细的了解到常见故障的分析结果和解决措施,根据以往的经验及时的把故障排除,保障设备正常运转。此外,为了实现对工作人员对日常设备管理工作的知道和即时向上级反馈精确数据的需要,不仅要分析系统数据库中的档案数据更要分析其中的运行数据,大致上有以下几个方面:对比设备管理技术和费用指标以及设备机型、设备的使用周期和使用费用、设备的维修费用预测和事故情况,通过对上述几方面内容的分析,可以使管理人员清晰的明白不同类型设备的使用情况以及投资的效益,从而更好服务于为企业的发展战略。

6、引进和培养是和水利信息化的高水平人才

水利信息化工作是涉及面广,专业要求高,知识密集型的行业。行业要求,对人的从业素质要求很高,从业人员具有创新化的思维,具有先进的理念,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熟悉水利专业的特性等特征。根据水利系统现有人员的现状,建议一方面可以加强现有技术的培训,使其逐步成为一专多能,综合素质高,适应新时代水利信息化要求的员工。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引进工作。水利部门要结合当地薪酬情况,利用高福利,高待遇,吸引专业人才尤其是高水平IT人员投身到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来。

结束语

水利工程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时期有新的要求,水利建设只有与时俱进,实行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水利信息化管理,才能促进水利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篇12

1 前言

我国现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现已经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同时已经有了显著的效果。水利项目作为我国的重要基础工程之一,为了确保水利项目得以正常运行,首先应确保水利建筑的施工质量,从这一角度上来看,有必要将信息技术融合使用到水利建筑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进而使施工进度、施工材料、施工技术等,得到更为有效、充分的管理,同时使水利部门及时了解到水利建筑项目的施工情况。从而增强水利建筑事故防范以及问题处理的效率。

2 数字测量信息技术于水利建筑项目施工测量中的具体应用

在水利建筑项目施工测量方面,现常用的几种数字测量信息技术为原图数字化测量手段、GPS数字测量技术以及地面数字测量手段。其中原图数字化测量手段指的是,通过各种软件、设备,如绘图仪、扫描仪器以及数字化软件与绘图仪等处理、操作以及测量所收集到的数字地形,既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非常精确的测量结果。由于原图数字化测量手段只是将所测绘得到的地貌以及物体及时的体现于白纸成图上,精确度要略差于原图,缺乏一定的实际性。所以为了提升成图的精确度,还需选取补测以及修测等手段来弥补原图数字化测量手段的缺陷,从而保证原图精确度;地面数字测量手段常被应用在地质情况较为特殊,以及没有大比例尺地图的水利建筑项目施工测量工作中;在使用GPS数字测量技术进行水利建筑项目施工测量工作时,需着重处理测量的选点以及观测这两部分。选点上需基于水利建筑项目所确定的埋设地点设定埋点,然后需根据顺序建立编号。一般来说选点需尽量布设于视野开阔的区域,从而使GPS接受仪器能够牢固安装。了在选点时,应当确保周围无无线电发射源,从而防止GPS接受仪器受到高压线以及无线电信号的不良影响,确保GPS接受仪器能够准确而又快速的接受信息。应尽量防止选点周围存在障碍物,以防止GPS信号受到遮挡。除此之外,在选点的过程中还需要开展水准联测施工,同时对水准路线进行实地勘察,从而提升选点的稳定性;在观测方面,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要求开展埋设施工,同时基于此开展GPS观测作业。另外必须要保证埋置点的可靠、稳固性,最好能够使埋置点经过一段雨季的测试,确保埋置点稳定后才能够开展观测作业。在开展观测作业时,需对观测设备实施严格、仔细的检查,同时通过GPS软件对可见性报表进行详细查找,并基于根据报表确定最佳的观测点,同时编订观测计划,确保观测工作的效果。在观测工作中,需使用GPS技术的静态定位模式开展观测作业,并确保作业时间不超过所规定时间要求,并做到对同一个卫星系统实施同步观测。

3 通过信息手段,控制施工进度、质量以及技术、材料

由于水利建筑项目的施工周期较长,具有诸多分部分项项目,所以为了确保水利建筑项目能够在规定期限内保质保量完成,有必要使用通过信息手段,控制其施工进度、质量以及技术、材料。首先在施工材料的控制方面,可通过科学使用信息监测技术能够帮助水利建筑项目管理人员及时的了解到施工材料的使用情况以及质量情况;在控制施工进度时,可通过网络计划技术实时显示各关键特性,比如说相互制约关系、关键工作以及机动时间等内容,同时还可以以施工进度为基础,对资源施以及时的调整,并及时优化施工时间安排,满足施工现场不同时期的需求;在控制施工质量时,需通过质量管理软件实现对施工质量的实时控制,通过对质量管理软件的有效运用,能够使施工管理人员得到更为有效的质量监测结果;在控制施工技术时,由于水利建筑项目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所以需根据各个技术选择相应的技术控制软件,比如说在管线设备安装方面,可使用三维效果设计程序,大型构件吊装施工可通过自动化控制软件完成,通过专业软件开展深基坑设计以及计算方工作等等。

4 编制标准化以及多层次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从项目流程角度上来看,水利建筑项目主要是由管理系统的确定、职能分解、管理设计以及信息管理流程与不同管理规则等管理任务构成,各管理任务之间均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所以为了对所有管理任务均进行有效的管理,有必要建立起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该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所涉及到的管理领域,需要包含水利建筑项目的方方面面,从而提供给水利建筑项目施工方面的信息交流途径。从施工流程角度上来看,水利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会涉及到资金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质量安全管理与定额成本管理等几部分。在设计平台的过程中,需全面考虑以及整体分析上述因素从而确保各个管理工作均能得到有机的结合,另外还需要处理好项目管理阶段各部分管理之间的关系,从而打造出一个科学以及系统的工作环境。

5 结语

水利建筑项目管理信息化不但代表着管理技术的改革,同时更是代表着管理模式的更新。为了使信息技术更为充分的被应用到水利建筑项目施工建设管理过程中,确保施工材料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使施工进度得到更为有效的管理,一定要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思维习惯,优化管理观念,从而使信息技术被投入应用到水利建筑建设的各个环节中。除此之外,领导人员也需要意识到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水利建筑项目的重要意义,做到整体规划以及系统性推进,从而推动水利建筑项目的施工管理过程由粗放型管理逐步转为集约型管理。

参考文献

[1]于世坤,王波.基于BLM的世博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探究[J].科技与管理,2011,03:49-53.

[2]龚升乾.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探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1,15:76+78.

[3]劳洪岭.探究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J].才智,2014,36:380.

[4]崔江.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方法探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4:191-192.

[5]叶格林.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管理技术探究[J].城市建筑,2014,04:135.

[6]毕连涛.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应用现状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05:223-22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