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2 09:28:05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1

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与现代的农业、工业等更是息息相关,所以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得到重视。近些年来,我国在水利工程方面投入较大,在各地的水利系统方面都进行的水利工程现代化改进,在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建设方面,其核心主要是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是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信息革命为基础进行的,其核心目标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将水利信息集成化,在水利生产方面进行信息化与自动化的管理模式,从而使得水利工程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文章从我国当前的水利工程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应用的现状出发,为我国水利工程发展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1 水利工程信息化与自动化的应用现状

1.1 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的概念

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将水利工程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水利信息的现代化处理模式,使得水利工程能够实现自动化生产。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其主要应用可以体现在水利地理信息自动化系统、卫星定位与水利工程结合系统、水利工程信息网络以及水利工程信息库系统,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其核心就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充分将水利工程传统法的信息处理模式改成计算机处理的模式,在水利生产的过程中,尽可能使得大部分充分性工作由计算机分析计算完成,辅以人工监督与控制,实现水利工程信息的实时反馈与自动化生产的过程。

1.2 我国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现状

我国在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建设上,已经开始向水利地理信息自动化系统、卫星定位与水利工程结合系统、水利工程信息网络以及水利工程信息库系统上投入了大力的发展。在地理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方面,其主要是利用水利信息化系统,将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地理信息全部输入云端计算机,在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能够确切的反应出水利工程整个运行过程中的具置的地里信息状况,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水利地理信息系统还能够将水利工程中水闸、水库、水位检测站的实时信息展示出现,绘制出地理信息分布图,水利地理信息系统,为水利工程的自动化运行提供了基础,有利于水利工程信息化与自动化的发展。水利工程卫星定位系统是与水利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紧密相连的一部分,也是水利工程信息化与自动化发展的重要项目。水利工程卫星定位系统是利用我国当前已经完善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基础,将卫星导航系统与水利信息系统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水利信息自动化反馈的过程,当发生水利灾害时,利用卫星导航系统,能够精确对发生水利灾害的具体状况做出反应,然后为救灾策略的选择提供一个参考,水利卫星导航系统,是水利工程现代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水利信息准确性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水利工程信息网络,是当前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平台,所有的水利工程现代化与信息化技术都是基于水利工程信息网络组成的,水利工程信息网络,其实质上就是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一个专业化的水利信息网络,我国近些年来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发展是具有巨大的突破的,当前是计算机系统,能够非常快速的实现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传输,应用在水利工程当中,就能够实现快速对水利信息手机与发送,满足了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信息时效性的要求,但是我过当前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技术层面还是有一定的缺陷,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的水利信息网络的过程中,要注意网络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维护体系,切实保障水利信息网络的稳定性。水利工程信息库系统,其本质上及时利用云服务区与运算技术,将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的各个信息数据直接反馈到水利工程云端信息库,有水利工程云计算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做到了完全无人操作的前提下实时对树立工程运转状况、水位自动报警等功能,实现了水利工程信息的自动化,水利工程数据库系统,是水利工程信息化与自动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层面,为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性基础。

2 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的发展

2.1 水利智慧网

在我国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建设了水利智慧网的水利信息化自动化平台,其实质是物联网技术与网络信息化技术结合起来,实现水利工程自动化的一个现代化水利信息系统。利用水利智慧网,能够将自动化设备与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个系统当中,通过水利智慧网能够实现水利信息的实时反馈与控制,实现一些简单的自动化水利功能。例如在我国当前的水利智慧网中,已经实现的水利自动化功能包括智能雨量监测系统、智能水位预警系统、智能灌溉系统、智能水质分析与监测系统等。水利智慧网在建设过程中,主要由网络系统与自动化系统组成,网络方面主要考虑到的是组网模式的问题,在最初水利组网过程中,为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一般采用光纤组网的模式,以实体数据的传输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随着我国的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的4G网络技术开始大规模在水利智慧网组网过程中应用,其具有反应快速、网络建设成本低以及应用功能较多的特性,充分保障了水利智慧网系统的稳定性。

2.2 云计算与云服务

云计算与云服务是当前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发展的核心方向,随着云端处理技术的发展,云服务与云计算大幅度减少了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建设的投资,同时能够使得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变得更加可靠。云计算与云服务技术,是利用水利网络信息系统为基础,将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种数据通过网络系统传输到云服务器端,云端服务器能虻饔盟利信息进行实时的分析与处理,然后能够给出特定的反馈。云计算与云服务技术,具有处理速度极快、准确性强、信息安全可靠的优点,在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云计算与云服务技术是发展的核心要点,充分利用云计算与云服务的优势,能够使得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的特性充分展示出来。

3 结语

随着水利工程的发展,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与自动化技术结合起来,为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我国在水利工程的建设方面一直就有较大的优势,在新的发展条件下,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出水利工程建设的特性,充分利用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的特点,利用云服务与云计算技术,建立起现代化的水利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2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水利信息化资源的重要社会价值愈发突出,在提高业务系统之间关联性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信息化资源的整合产生了强烈需求。因此,本文通过介绍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技术路线,提出了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有效措施。

1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1.1确保水利信息化协调发展

现代水利信息实施节奏加快,水利信息运行与发展所面临的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为确保水利部门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协调发展,有必要实施信息化资源整合。长期以来,国家水利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在水利信息化路径探索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现实成就,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实现了以信息化带动自动化的预期目的,促进了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进程。

1.2提高水利信息化规划水平

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特征。现代水利主管部门在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成效显著,克服了传统模式下水利业务系统在目标单一、共享受阻、效能落后、资源浪费等方面的诸多难题。因此,通过实施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有助于提高水利信息化规划水平,推动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全面整合信息化资源的无限价值,促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发展进程更加体系化、稳定化。

1.3减少水利信息壁垒

新形势下,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各构成要素,均对信息化具有较强需求,而长期以来形成的信息壁垒始终阻碍着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发展脚步,严重降低了水利信息化资源的关键价值。因此,通过实施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可从根本上打破水利业务系统在信息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挖掘等方面的桎梏,提高水利信息化运行效率。

2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技术路线分析

2.1数据流定量定性分析

不同的水利业务系统具有不同的信息化需求,所采取的信息化资源整合技术路线也应有所差异,予以区别化对待。纵观广大水利业务系统建设实际,普遍存在着信息化建设系统性不足,共享环境发展受限等共性问题,制约着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实效性的提升。因此,为提高水利数据信息的实用价值,必须以数据流定量定性分析为基础,对水利信息中所涉及到的数据流进行宏观布局,集中采集、存储、管理与使用核心业务数据。只有建立在数据流定量定性分析基础之上的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路径,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可为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系统的构建以及一站式信息服务的运行奠定基础。

2.2构建主体数据库

主体数据库是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重要载体,在储存数据、统计信息、统一标准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主体数据库的构建,应全面充分分析历史水文状况,搜集历史大洪水数据、水质数据、水情数据、雨情数据等,明确掌握不同地域的水资源管理状况、水土保持状况、防汛抗旱状况等。现状表明,在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进程中,构建行之有效地主体数据库,可对水利系统各类专业数据库进行综合与重构,取得多元化、统一化的应用效果,知识管理支持等功能也随之拓展。

2.3数据环境重建

数据环境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整体效果,与水利信息化资源的重要价值密切相关。经过多年探索与发展,我国多个省份的水利主观部门均构建起了性能可靠、功能健全的数据通信网络系统,开辟了数据信息传递的高度通道,为水利信息化资源的整合营造了优质的数据环境。在数据环境的支持下,数据文件及各类数据库的价值进一步提高,水源管理、水质监测、流量调整、应急指挥等方面的工作实效性进一步加强,所获取到的水雨情信息、水文流域情报等更加精确。

3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具体措施探讨

3.1强化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各类现代化、数字化、自动化的资源共享工具层出不穷,使得传统模式下难以完成的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任务具备了更大的可行性。因此,应始终坚持完善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硬件建设,构建性能稳定、功能强大的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对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所涉及到的各类数据信息进行集中统一化管理,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立足于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各相关部门数据信息交换与传递实现了无缝对接,切实提高部门协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信息重复与资源浪费。需要指出的是,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应遵循适用、科学、高效等基本原则。

3.2坚持水利信息化发展方向

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摒弃传统保守的水利信息化发展思维,突破僵化固化发展模式的桎梏,自觉运用新形势下水利信息化发展理念,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应立足于水利事业发展现状,建立健全水利信息化发展管理制度体系,为相关具体措施与方法的制定提供制度性依据与保障,使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信息资源具有重要的时效性价值,任何背离了时效性原则的信息化发展策略,均难以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必须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将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核心,推动形成良好的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成效。

3.3优化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在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中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对于保证整个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关键作用。现状表明,因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而造成的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缺陷和短板比比皆是,降低了水利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具体而言,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基础硬件设施主要包括:网络设施、通信设施、软硬件设施、安全配置设施等,这些不同的基础设施构成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应从整体角度出发,统筹协调各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将相对分散的构成要素整合为一个系统化、协同化、高效化的有机整体。同时,要对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各类基础设施进行动态化监测,对于监测到的故障隐患问题,第一时间做出技术处理。

3.4优化信息管理模式

在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过程中,信息管理模式的特殊性不言而喻,高效可靠的信息管理模式可提高水利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工作效率。在现行技术条件下,可通过构建数据信息采集站网和采集系统的方式,制定行之有效地信息化管理方案,为信息化资源整合全过程提供方向性保证。同时,水利部门在优化信息管理模式过程中应当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及部门间的协调来确保信息采集的唯一性,并重点进行各类水利基础数据的整合,才能够建成的各类数据库为基础来实施数据库整合,为建设各层次的水利数据中心奠定基础。现状表明,在当前科学技术水平下,打造最为优化可行的水利信息管理模式,是极为可行,也是极为便捷的。

3.5信息资源规划的实施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3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142-01

1 水利信息化概述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旱灾害又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水资源需求的数量与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我国地处东亚大陆,降水时空分配不均、人口众多、季风气候特征明显,致使全国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仍十分严重,水利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趋于复杂,尤其是有限的水资源和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矛盾越来越尖锐。水利信息化建设要在国家信息化建设方针指导下,适应水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新形势,以提高水利管理与服务水平为目标,以推进水利行政管理和服务电子化、开发利用水利信息资源为中心内容,立足应用,着眼发展,务实创新,服务社会,保障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水利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水利信息化现状

在全国范围内80%以上的历史水文整编资料已经入库,初步能够对外提供查询服务。部级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初步建成,也已提供社会公众服务。其它在建的数据库有:综合性数据库。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专业数据库。灾害监测与评估专业数据库。虽然数据库建设已涉及相当多的水利业务,但这些已建或在建的数据库模式多样、标准化程度低、存储数据难以同化、安全与更新机制缺乏、技术水平差距明显,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2.2 水利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

(1)水利信息化管理体制还处于完善阶段。

随着各种先进技术在我国水利设施上的应用,我国水利信息化水平和处理险情的能力显著提高。一些水利部门还根据本地区水利实情,积极协调各部门,做好信息化条件下险情处理应急预案。但是这种情况只是在局部地区实行。因此,我国水利信息化管理体制还处于完善阶段:一是我国在水利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政策落实情况不乐观。主要体现相关的水利主管部门不能及时协调各部门动作,工作落实情况监督不到位。二是我国水利主管编制问题。部分单位的编制不完善,导致信息传递的不通畅,不能形成良好的上下信息通道。

(2)对水利信息化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水利信息化管理发展的瓶颈除了受到信息发展条件制约以外,最大的问题还在于资金不到位。主要集中在水利基础设施上,而对实现水利信息化管理重视不够。因此,造成我国水利信息化水平偏低,这与我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很不相符。我国现有体制下,水利信息化发展必须要引起领导重视,做好沟通工作,用数据和资料方式及时向上传递建设水利信息化的重要性,提高相关单位和领导对水利信息化的重视程度。

(3)水利信息化建设缺乏维护。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水利建设的不断重视,水利部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的设备设施逐步更新换代,信息化体系逐步完善。但是,实践表明,我国很多水利信息化设备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一是水利部门信息化设备设施基本都是高、精、尖设备,要求使用设备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而我国水利工作者的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非常强的实践能力,但是在掌握高端信息化设备方面很欠缺。二是水利部门信息化设备设施在运行中很容易发生故障,而我国并没有足够的水利设施维护人员,大部分的技术工人还只简单操作和简单维修,缺乏对机械故障深层维护的能力。

(4)水利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

我国水利信息资源开放利用率比较低,这是水利工作者经过长期实践经验总结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统计出来的结论。但是,我国水利信息资源滥用情况非常严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领导层对水利信息意见不统一,部门领导特别是地区领导,出于地区经济发展考虑,明知超过水利开放的范围,但还是坚持开发。我国并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具有统一标准和行业规范的开放和利用体系。

3 加强水利信息化管理对策

3.1 加强水利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

要想实现水利信息化,就必须要加强对水利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一是我国水利相关部门要根据我国水利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发展情况,深入基层进行调研,进而制定我国水利信息化管理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我国水利信息化管理工作有序展开。二我国水利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大对水利信息化在人力、物力,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坚持立足水利发展实际基本原则,以创新为指导思想,做好水利信息化建设,同时做好水利信息化资源的合理分配。

3.2 加强水利信息化在处理水利资源的能力

当前,我国水利信息化管理的重点是如何做好合理开放利用水利资源。因此,水利信息化管理必须以坚持合理开放利用水利资源为前提。水利信息化建设要围绕着合理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在信息化条件下,量化开发利用水利资源标准,从战略角度,对水利资源开放和利用进行制度规范。水利部门要做好水利部门内部和与其他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各部门之间的水利资源共享体系。各部门的工作都必不可免的与水资源打交道,因此做好水利部门的资源合理开发、保护及水利资源共享体系,是实现水利部门上下级信息沟通的有效手段。

3.3 加强水利部门专业人员的培养

水利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人才的引进。引进国外具有先进水利信息化管理知识的人才,扩展水利信息化管理思路和提高水利信息化管理水平;从高校选拔具有水利知识背景的学生;加强内部人员在培训工作,提高内部人员在水利信息化管理意识和能力。通过鼓励内部人员去学校进修,加强与国外水利部门交流等手段。

3.4 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加强水利信息化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保证整个水利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国水利部门必须要认真研究国外水利信息化发展过程,借鉴国外在水利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水利部门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好水利信息化规划和管理机制。只有形成了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才能彻底解决目前我国水利信息化工作要靠领导重视才能发展的现状。

4 结语

现代技术的日新月异为我国水利信息化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水利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管理工作,提高我国水利信息化管理水平,为我国水利资源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4

水利设施是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而水利行业又是一个信息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是21世纪水利可持续发展思路的基本要求。水利信息化是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必要前提和保障。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的效能及效益。

1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七五”期间,当时的工作重点是水情信息汇总和处理展开的。80年代开始信息源的处理。1990年左右逐步向以微机和网络为平台转型。自1998年以来,我国水利信息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了,现已取得较大的成绩。1998年洪水之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的构想加快了进程。2001年水利部党组确立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并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定名为“金水工程”, 2002年“金水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期间要建设的12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2003年《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全国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展开。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稳步加强、业务应用逐步扩展和保障环境持续改善。水利信息化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水利信息化建设仍村子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信息化的标准化和通用性差:

目前我国水利行业开发应用的信息化软件,通用性和模块化程度较低,软件在应用上缺乏良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多数已建数据库自成体系,数据库与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服务目标单一。对数据库文档重视不足,导致数据库只能在有限范围、有限时段内由少数人员熟悉使用。在共享环境中,相关信息的价值难以判断,非常容易形成数字鸿沟。虽然国家近几年出台的各项信息化标准已经日益增多,但是对于具体到省级区域的具体问题仍有待解决和加强。

2.2 信息共享水平低:由于信息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信息资源分散于不同地区和业务部门,形成大量信息孤岛;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建设不配套;小型系统支撑环境配置过多,大中型系统支撑环境严重不足;对信息的开发与综合利用的能力尚有待提高等问题。使得有限的信息资源没有成为可以共享的公共资源,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效益差,整合难度大,共享困难,严重制约着水利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

2.3 投资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水利建设长期依赖国家投资,各级地方水利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经费尚无专门的资金渠道,一般都是采用“工程带信息化”等各种补救措施,资金渠道没有稳定保证。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长期规模不足,规划实施效率低,系统建成后的运行维护经费更是难以落实。使得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源开发不足,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较为落后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水利信息化的良性发展。

2.4 信息化人才匮乏:在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匮乏始终是主瓶颈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水利系统内部信息化普及程度偏低;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网络管理和软件开发技术骨干引进难。这种现象制约了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 加快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水利信息标准化程度,促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

为保证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及应用软件的相互兼容,实现各级各类水利信息处理平台的互联互通,水利部早在2003年就颁布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对水利信息化标准的编制与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应统筹安排各地区、各业务部门依据《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年度,多渠道,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化标准,提高我国水利信息标准化水平。

加大在网络与通信设施、硬件设备、基础软件、安全系统等方面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采集系统,制定综合利用方案,促进部门之间的共建共管,建设信息采集系统的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各种已建业务应用系统的作用,逐步建立支撑业务应用的平台架构,并基于统一平台架构进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和建设,逐步优化已开发业务应用中同类、共性的功能模块,推进业务软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3.2 建立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投融资机制: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大,为有效解决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投资机制不健全问题,可以实行分项建设、分级负担的投资模式。随着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级政府应将水利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水利基本建设计划,各级财政预算要有水利信息化科目,水利信息化资金在水利投入中应占一定的比例,逐年投入,分步建设,逐步完善。在水库、河道、灌区、水电等新建和改造项目中,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规模,确定项目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比例,吸收一些水利信息化受益单位、企业投资,外资投资,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3.3 转变观念,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水利信息化集水利、信息产业于一体,科技含量高,对实践经验要求更高,这就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水利信息化专门人才。在我国当前水利人才队伍中,水利和信息化复合型人才明显匮乏。为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彻底转变人才观念。首先是突破传统的用人机制,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骨干化。通过优厚的待遇、丰富的培训和实践机会和广阔的个人发展前景吸引IT人才到水利行业就业、创业。同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充分挖掘、利用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借助“外脑”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另外,吸引高水平的专业信息化公司参与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升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4 结语

新的历史时期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于在我国经济转型期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尽快将中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纳入正轨,早日实现“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邓波,蔡荣波.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必由之路——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谈水利信息化建设[J].信息化建设,2003,(5)

[2] 鄂竞平. 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推动水利事业发展[J].中国水利,2003(11)

[3] 李芳.水利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和技术发展[J].广东水利水电,2002,(4)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5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我们国家的社会主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科技也在不断的提高。我们的生活当中随处可见水利工程。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当中都在应用高新科技。水利设计是一项具有专业化、科学化、艺术化的工作,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影响下,形成了水利设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水利设计信息化不但可以提高水利设计的水平,更可以提高水利设计服务的范围,将水利设计工作做到全面地提升与深化。应该从水利设计的应用系统建设出发,达到水利设计的设施基础,在坚持水利设计信息化原则的基础上,更好地运用各种先进思想来进行水利设计,提高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

一、水利设计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

1、应用基础水平低

随着近年水利信息化的进步,水利工程设计单位都进行了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在工作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以前的网络建设仅限于眼前的应用,并没有顾及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水利设计信息化的作用十分有限。水利工程设计是十分专业的工作,仅在水利工程内部就分堤、闸、坝等分项以及岩土工程类、混凝土工程类、机械电气类等多个专业。以上专业的设计人员对信息化专业并不熟悉,因此影响了信息化融入水利工程设计的广度与深度。

2、水利设计应用系统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水利设计信息化工作以局域网、数字加工、办公信息化为主要代表,在水利设计工作中办公软件以OFFICE为主,绘图软件以AUTOCAD为主,这些应用软件和系统已经在水利设计中得到广泛而成熟地应用。但是,我们要看到水利设计信息化是一个讲求无缝连接、无障碍沟通的概念,当前的应用系统还存在不同部门、专业之间的相关沟通和连接的问题,这导致,应用系统间不能进行实时通信和数据交换,阻碍了水利设计速度的提升和质量的提高。

3、水利设计基础设施的现状与问题

在现实的水利设计工作中基础设施已经有了一定的保证水利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基本上实现了一人一机,在网络技术上,高速的局域网使水利设计单位实现了办公网络化和远程化交流,这有效提高了水利设计的质量与效率。但是,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特别是水利事业扩展的速度迅猛,这会导致水利设计工作的质量与数量需要呈指数性的增长态势,这就产生了基础设施和水利设计发展的矛盾,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巨量的信息需要传输,如果依旧以现有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无疑将会延长水利设计的时间,出现对水利设计效率的影响。数据库缺乏共享通道,存在系统条块分割现象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水利工程设计单位及运管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即计算机网路系统。由于这些系统是分别针对特定的专业或项目建设的,相互之间没有必要的互联通道,因此无法交流沟通,造成不能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共享,从而使得系统条块出现明显的分割现象。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因此各部门在技术利用、任务分配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分割界限,各部门、专业彼此孤立,经常存在信息之间的矛盾和重复现象。

4、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存在信息壁垒在目前的水利信息化系统中,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更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导致在各单位及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垄断现象。在实际工作中,有条件的单位或部门收集到信息后往往独自占有,甚至信息提供方在提供完信息后都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单位的信息,形成信息壁垒。

二、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措施

1、 普及专业设计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利信息化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渗透到水利设计及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作为水利设计单位,如果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还是按专业分配任务,信息化便无法真正融入水利工程之中,而成为简单的组合和叠加关系。要想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真正融入信息化,就必须在专业的设计人员中普及信息化知识,使他们对信息化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能在水利工程设计中明确提出信息化需求,然后再由信息化技术人员进行深化和细化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信息化融入到水利设计当中。

2、 强化信息化技术人员的水利知识作为水利设计单位的信息化专业人员,必须对各水利工程知识有所了解,只有了解了这些方面的知识,才能深刻理解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并能与其深度沟通,进而提出更深的要求并做出合适的方案,从而设计出真正融合信息化的现代水利工程。

3、建设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要实现水利设计信息化,就必须真正实现信息的共

享。信息共享依赖于统一的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系统,因此需要从全局出发,建立涵盖所有专业和部门的共享网络,在网络中设置分布式数据库,各类信息采用统一的格式进行存储和读取,建立真正的信息共享资源。硬件上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要加强规范和制度建设,由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的维护,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各设计部门按照统一的规范进行数据管理,保证信息可用性。

4、推进水利设计应用系统的建设一方面,要建立起集成化的水利设计应用系统,实现水利设计中办公、管理、技术等各个子系统的综合,实现彼此间相互的沟通

与共享;要做好水利设计信息化的资料整理和归档工作,为提升水利设计信息化效率和质量找到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建立起水利设计信息化的管理系统,通过流程管理、分解管理、跟踪管理等各种措施使水利设计信息化的各项工作做到全面对接和联系,确保水利设计信息化的质量。另一方面,当前应该大力实现三维设计在水利设计工作中的应用,通过三维设计技术实现水利设计信息的共享、优化,达到提升水利设计信息化水平的目标。

5、加强水利设计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利用新技术和新网络系统软件对当前的局域网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网络带宽,结合具体需求对无线网络资源进行划分,为局域网高效运行提供健康、良好的环境,以适应未来对大量数据流传输的需求。加大对网络信息化硬件系统的投入力度根据实际需求配备各种应用服务器并配置网络数据存储设备,确保数

据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全面实现信息共享。再次建立管理数据库、电子文档数据库以及设计规划数据库等,以此为支撑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全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实现数据共享和再利用提供可靠保障。加大信息安全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配置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和软件实时监控和管理计算机网络使用情况,并对不利状态进行实时干预避免内部人员非法应用网络资源的行为给网络管理带来混乱。

6、体现环境保护思想

在水利设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融入到水利设计信息化的具体工作中。应该加大水利设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将环境保护的意识建立在设计人员的思想深处,这样有助于水利设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设计是形成水利工程技术功能和使用周期的基础性步骤,也是水利建设的关键环节,要将高新科技元素全面地应用到水利设计之中,这样才能使水利设计符合时代和行业的趋势,创新出水利设计的新局面。水利设计信息化就是当前适应发展和趋势的一条捷径,要把握水利设计信息化的现状,充分认识水利设计信息化的各类问题,通过对水利设计信息化深入地研讨,探寻水利设计信息化发展的方法和措施,维持和促进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我们国家的水利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6

(一)缺乏专业人才

人力资本一直是企业内最为宝贵的财富,对现代水利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实施的整个过程来说,专业人才具有的综合素养对该项工作实施的效果及效率有着极大的影响。我国现代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道路经历时长较短,具备水利档案管理及信息技术双重技能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仍旧处于发展阶段,人才市场中相关人才数量较为短缺,进而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所阻碍,产生相应的不利影响。另外,相关部门并未制相应的培养计划,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提升缺乏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对现代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有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网络环境的不安全性

现代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道路的发展,主要是对信息技术加以运用,将档案相关的信息放置于互联网环境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网络环境本身具有的不安全性直接或间接地对现代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系列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黑客等不法分子的存在,由于其大多具备较为高超的信息技术,极易通过互联网环境对水利档案管理的相关信息实施窃取、篡改、删除,从而给水利档案管理带来损失;第二,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地形地势的影响,网络的状态经常不稳定,如果正当处于水利档案管理过程中,网络的突然中断,极有可能造成信息的大量丢失,从而造成不利影响。

二、现代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道路的对策

通过对现阶段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状态的分析,对整个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以期促进现代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顺利实现。

(一)现代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步伐需要加快

现代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是时展下的结果,为了更好的实现该目标,应不断加快现代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步伐。首先,相关部门应明确意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道路逐渐成为一种必要,该项工作的开展极具紧迫感。另外,相关部门应专门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将该项工作正式提上会议议程,不断加快其发展步伐。现代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对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

现代水利档案管理人才是影响其信息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相关教学部门首先应重视该类人才的培养,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并予以切确实施。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及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学校不应和社会脱节,而应在满足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下,开展实施制定相应计划及目标的相关工作。行业内人才招聘的过程中,既要提高人才待遇,又要提高招聘人才的要求,招徕综合素养较高的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对于行业内现行水利档案管理人才,应开展相应专门性的培养活动,鼓励员工积极参加,提升员工的综合素养。

(三)强化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网络安全建设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7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310107-02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发展已经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信息时代,信息的影响渗透到各个领域,水利行业也不例外。水利信息化已经成为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走进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在水文信息采集、防洪抗旱、水污染整治、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计算机网络技术条件下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全国已经建立了各类信息采集网络设施,水利业务应用的各类系统开发也逐步深入,形成覆盖七大流域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计算机骨干网络和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安全体系也逐步建立健全,计算机网络技术、电话、视频会议等网络通信技术、水利综合管理网络技术有效的支撑了水利勘测建设、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特别是在应对频繁发生的洪涝台风干旱灾害、地震地质灾害、供水安全保障、水量流域统一调度、水资源坏境监测保护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水利信息化利用领域比较狭窄,利用的广度亟待加强。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水利行业各领域信息的获取和传递进一步增加,水利信息技术和长远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以新疆引额供水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为例,该系统形成了包括内部通信专网、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采集、闸门远程自动控制、各类电视会议和水电厂监控系统等子系统,为疆内引额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提供了先进的信息自动化技术手段。

然而,尽管多年来水利信息化技术手段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些水利的基本数据库,但涉及防洪救灾、水资源配置、水利开发管理等基础信息资源还有待完善,服务更多层次需求的水利调度,水利工程规划及其它专业数据库尚未形成。信息资源也存在时效性不高、种类不齐全、信息的数字化和规范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特别是一些宝贵的原始水文观测记录、历史文档、规划与设计等资料已因年代久远,有的来不及更新,有的为得到妥善保护遭受损毁或者丢失。

2)水利信息资源共享不足,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整合。

水利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式可以更好的将水利信息资源、水利业务应用、水利基础设施等水利信息化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整合,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和效能,增加水利行业各级各部门的协作,节省维护建设资金,进而促进水利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以某流域的洪水预报及防洪决策支持系统为例,由于流域覆盖不同地区,各个地方都需要掌握和了解流域水文信息和洪水预报监测,决策系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交互性,系统也涉及各个地区的防汛、水文等多个部门,这样系统的机构和工作机制就要通过计算机网络机构、分布数据库及其通信技术加以解决。

但是长期以来,水利信息化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或者难以付诸于实施,也就使得水利信息网络造成了地方割据的现象,局限于自身的应用实际,大多数数据库与水利系统应用技术的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计算机硬件、信息化基础软件与每个地区和业务部门相联系,造成了水利信息化系统各类资源分散建设在各个地区的不同业务部门,水利信息化形成了地域、专业、部门、系统等资源割据的局面。同时,受客观条件制约,很多网络技术不具备持续运行的条件,外界用户很难利用资源,信息共享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机制没有建立或者健全,信息化市场化机制也没有形成,水利信息化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而计算机系统硬件、软件老化的问题,给水利信息后续扩展和改造造成了一定困难,这些都使得水利信息化资源不能合理充分利用。

3)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管理和技术开发力量薄弱。

水利事业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不同流域、不同工程直接信息化建设千差万别,有的水利网络技术系统建设工期较长,受季节性强,技术复杂、设计变更等因素影响,水利信息化需要协调的关系多,规模和投资一般都比较大,有的工程还涉及征地、移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诸多环节。因此,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和技术开发难度大,问题多。如何吸引优秀人才,采用科学化、现代化的水利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控制投资和质量,缩短工期,达到信息化控制既定的质量和安全目标,成为水利信息化建设关注的重要问题。

无论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还是技术开发,最终都需要相关技术去解决。一些水利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建设受资金和技术条件限制,缺乏精通水利信息资源开发、系统的维护、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等专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人员,造成了水利信息化应用软件功能单一、系统性差、标准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成本高、维护困难。

2 计算机网络技术条件下水利信息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促进水利信息化的有效手段,深入开发和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广泛利用各种水利信息资源,促进水利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实现水利行业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保障,因此,充分认识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针对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水平。

1)充分认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发展作用和趋势,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水利信息化中的作用。

在信息化条件下,水利事业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水利信息化建设呈现新的发展要求和趋势。如卫星及雷达等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交叉应用,对水利信息化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准确的信息,也大大提供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使得水利信息处理速度快、可视化程度高、表现直观,增强了决策支持的能力。这就要求,一方面,大量的水利信息,如水文资源信、水资源环境监测、汛情旱情信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等都迫切需要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应用,特别是3S技术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因而水利部门要根据信息化发展新的特点和趋势加强技术开发,建设以计算机网络技术新的应用平台,确保信息化系统开发更新升级。另一方面,在加大计算机网络技术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大网络技术应用的安全保障。应用各种先进的安全加密技术,加强信息化管理软件开发和应用水平,对目前现有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的软件数据库技术存在的时效性和应用差异性等问题,构建大众的、操作维护更简单的信息系统,保证信息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保证水利业务系统建设上软件平台的开发与设计,与硬件建设同步发展,使水利信息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另外,信息化安全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的联系更加密切,越是信息化程度更高,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也将更复杂,必须采取更加安全的技术手段,加强管理,防止计算机病毒和非法人侵,保障水利信息的重要网络和应用系统运行安全。

2)不断提升水利信息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体系建设步伐,整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资源,实现水利信息化的互通和资源共享。

水利信息标准和规范化建设体系不够健全,水利信息化应用支撑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管理标准等缺乏统一的业务标准,这样也造成了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建设,也不利于水利信息的资源共享。要加强建设水利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在认真落实执行现有的水利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的同时,统筹规划水利信息化安全体系的建设,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领导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建设管理体制和制度,保证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设计的科学性。如发挥七大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信息骨干网络信息交换与共享,统一管理,强化共享利用。在计算机机房环境建设方面,应逐步整合或取消各业务部门自建的内部机房,实现机房的统一管理和开放利用。在计算机硬件设备和基础软件方面,要加强统一部署、集中管理和共享利用,逐步构建相对统一的基础硬件运行平台,提供统一的基础硬件支撑环境,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益。应尽可能依托现有的水利信息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分析处理、应用支撑平台等基础软件,开发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在水利信息系统安全方面,要从全局出发,建立统一的防范机制和安全策略,要在统一的规划系统下,抓好基础信息采集和数据库建设,为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打基础,杜绝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

3)加强水利信息化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探索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市场运作新途径,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水利事业建设中的现代化水平。

水利信息化建设受资金、人才、基础信息资料等诸多方面的约束,一些基层水利系统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较低,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匮乏,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的系统建设和管理人才队伍。特别是一些水利工程中应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等IT技术的建设项目,对人才的实践经验和技术要求高。要根据现有人才队伍的特点,重点强化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培训,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不同领域的人才细化,分门别类进行专门培训,促使技术人员在短时间内既掌握水利专业知识又精通某方面的信息技术。还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水利信息化人才的引进要注重转变人才引进方式,吸引更多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积极投身水利信息化建设。其次,探索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市场运作途径,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基本特点运作机制,解决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问题。随着水利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要利用水利主管部门职能转变的有利条件,尽快研究出台相关的政策,努力扩大水利投资渠道,尽快健全投资体系,改变过去各种水利资金相互挤占的状况,如果着力在运作机制上下功夫,建立良性运作机制,形成水利资金的良性循环,必然会吸引社会各方面的投入。如建立合理的水价、银行贷款、债券和等解决资金难问题,还应加大水利信息化科研建设,发挥科研项目和建设项目双重身份优势,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有效地服务于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总之,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基础和标志,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各类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只有深刻认识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和问题,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坚持用高新技术对水利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遥感技术等综合应用,才能可实现水利工作信息化、智能化,促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科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8

中图分类号: C9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飞速发展,测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神舟六号的发射、回收,需要测绘的支持;国家“十二五”要制定各类和区域地域、空间有关系的规划,需要测绘保障;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地质、气象的重大灾害的应急救灾和灾后重建,需要测绘先行;各类大型工程的建设,需要测绘贯穿其中;老百姓要出去旅游、出行、探险,需要测绘的服务。因此,现代测绘技术和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

1.现代测绘技术简介

测绘技术起源于社会的生产需求,有着悠久的历史,并随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现代测绘就是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核心,将地面已有的特征点和界线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子信息。

当前,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测绘地理信息发展的总体战略是“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它要求积极促进地理信息应用社会化,大力发展卫星导航、位置服务、现代测绘装备制造、网上地图服务以及经营性测绘等产业,测绘的应用更为广泛。

2.测绘技术在精确定位与导航的应用

人们进入了使用电子地图时代,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车载导航系统作为高附加值的电子产品在汽车里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同时,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智能手机的普及,电子地图、手机导航的需求量和使用量也越来越大,生活中,人们利用电子地图寻找美食、店铺等。测绘技术正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为我们生活的便利、丰富添彩。

GPS即为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的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各种类型的GPS接收机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便于野外观测。GPS已遍及国民经济各种部门,并开始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由中国自主研制和建立的用于导航和定位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GPS、俄罗斯格罗纳斯、欧盟伽利略系统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正式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

3.现代测绘技术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应用

进入21世纪后,测绘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农业信息化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许多发达国家的信息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出现了数字农业、智能农业、精细农业等来称谓以信息为基础的农业。农业信息化系统通过GIS与GPS、RS以及INTERNET的集成,实现农业相关资源信息的搜集、监测和分析。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就。当前,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目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利用GIS技术建立农田土地管理、自然条件、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等的空间数据库;对作物苗情、墒情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模拟,为分析农田内自然条件、资源有效利用状况、作物产量的时空差异性和实施调控提供处方信息。再利用GPS技术对采集的农田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利用遥感技术(RS)技术获取农田小区内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和空间变异的大量时空变化信息;GPS、RS、GIS技术及自动化控制技术为支撑的精确农业将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它能够收集土地利用现状、植被分布、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农作物的灾情分布、土壤肥力等多种信息,将信息技术与农艺、农机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优化各项农业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获取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现代测绘技术在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现代测绘新技术实现了对灾害过程的实时监测,为各级领导、各级部门的指挥调度、快速响应、联合行动提供着可靠依据。灾害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灾害的监测、预报、评估、恢复、管理等每一个过程都与地理空间信息密切相关,地理空间信息分析和处理已经成为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尤其目前将“3S”(即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集成使用,可以更好的预测预报灾害,并为相关部门提供实时的决策参考。

例如,应用GPS技术可监测活断层的现今活动状态和构造应力场状态,利用测出的地壳变形资料等可对地震活动进行预测,也是对地震活动、地震危险性评价的依据;RS可进行对活断层

遥感技术(RS)能对大江、大河和湖水水位进行及时监测, RS和GIS集成能及早预报洪水淹没范围和干旱灾情范围,为防灾、抗灾提供准确信息。遥感技术还可调查地下水资源状况,监测水污染。在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后,需对水库大坝、大型桥梁等进行连续的、精密的监测。现代测绘技术提供了连续、实时的安全运行监控手段。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或数字测图技术建立数字地面模型,应用GIS的分析决策功能,可以方便快速地进行水库大坝选址、库容计算、引水渠修建、受益范围等设计工作,为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和部门建立了众多的灾情预报系统,它们将在防灾、抗灾、救灾中发挥重大作用,为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5.现代测绘技术推进数字城市建设

“十二五”期间,将在全国全面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力争完成全部333个地级市和部分有条件的县级市的数字城市建设。

建设地理信息数字城市,所涉及到的几乎所有的管理和运营对象都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地理信息系统(GIS)是重要的基础,它管理城市基础地形数据、城市部件数据等空间数据,以及基于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城市管理本身也从单纯的管理、执法,向管理、执法与服务相结合过渡。借助GIS这个平台,城市管理能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城市基础功能和公共空间服务,使全体市民都能够公平合理地分享。

结束语

测绘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9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62-1

1 水利信息化的内涵及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1 水利信息化的内涵

所谓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并科学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资源共享以及信息交流,以便使得各类水利信息的本身甚至其获取和处理方式不断趋于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最终使得水利建设对社会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服务能力以及服务水平获得显著的提高。总之,水利信息化是不断完善水利系统、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必要前提和有力手段。

1.2 水利信息化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科学发展是社会以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可以说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自建国以来不断取得可喜的进步及成就。但是,水污染、水土流失以及洪涝灾害等各种直接阻碍和谐社会建设的水利问题还是不断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而日益显现出来。并且,对信息密集型水利行业而言,其复杂的水利问题几乎不能单凭工程设施来很好的解决。

可见,水利信息化是解决现有水利问题、改善水利现状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水利现代化进而促进水利事业、国民经济同步发展的必要前提。然而,当今水利信息化建设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如:一是迟滞的水利建设发展速度。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资金投入的不足,往往直接导致水利建设信息化发展速度的迟滞、缓慢,严重阻碍了现有水利问题的有效解决和水利建设信息化的进展;二是整体框架未被合理、有效地构建。当下,大多数单位并未对水利的信息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其主要根据自身需求、结合自身资金情况,独立进行相关建设,技术标准难以统一,这就直接导致信息资源难以共享,水利设备的可扩展性差,严重降低了水利建设的效率;三是薄弱的维护管理环节。就当下现有的信息系统来说,其运行维护的不健全经费投资渠道致使该系统的效益大打折扣,反而加重了管理方的负担;四是相关人才的缺乏。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进展不甚理想,最基本原因还是相关技术人员的欠缺,没有合理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建设性意见,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严重受阻。

2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新技术

近年来,我国科技不断进步,信息技术更是迅猛发展,各类新产品、新平台、新技术逐渐显现。具体就水利信息化系统来说,其主要被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和层次:

“数据采集传输层――数据存储层――应用系统层――展示层”

为了使得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能被更好的展开和完成,高新科技在信息化建设各个层次中的应用和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便主要介绍、分析部分改善水利信息系统的新技术。

2.1 远程视频智能、实时监控技术(针对“数据采集传输层”)

远程视频智能、实时监控技术主要用以实时掌握监控终端的现场情况,以便及时对灾情、险情、汛情等采取相应的补救、预防措施,作出合理、有效的处理。此外,就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而言,该技术的作用也可谓举足轻重,对工程现场以及水库周遭的实时远程跟踪监控使得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2.2 空间信息技术

空间信息技术是远程视频监控的补充和扩展,主要借助GPS、GIS、RS等成熟技术的合理运用,结合远程接入技术,使得整个系统的状态以及进程等均能受单点控制,最终达到降低系统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的目的。

2.3 数据库以及数据仓库(主要针对“数据存储层”)

数据的集合即为数据库,主要体现一组或多组相关组织的动作。高级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在实现数据录入、计算、统计以及存储和查询等基本功能外,还新增有存储并管理矢量信息、地图信息以及空间数据等功能,对分布式两点数据共享向分布式多点数据共享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系统可扩展性的提升提供条件。

2.4 中间件技术(针对“应用系统层”)

所谓中间件,指一种基于分布式处理的独立服务程序或系统软件,主要分布在服务器/客户机的操作系统内,用以实现互连和互操作等网络技术。与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操作系统共同完成支撑基础软件体系的任务。

针对“展示层”,主要侧重提高显示等技术。

3 关于水利信息化的几点意见

除以上具体技术的应用外,我们还应注意:加大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相关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从各方面为水利信息化建设做好铺垫,以便从根本上改善水利系统现状。

4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水利现状(水利问题)得出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并且,本文针对水利信息化系统的各个模块和层次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新技术,并在最后针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出宏观性意见,以便为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提出科学合理的具体化建议。

参考文献

[1] 汤法利,胡建跃.水利信息化建设新技术研究[J].万方数据・中国水运,2009,7(7).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10

中图分类号:G647;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114-01

近段时间内,伴随着中国效益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高级教学从人才化时期迈向了群众化教学时期,高级教学的教育水平变成了民众注重和探讨的角度主体。与此同时,数据技能和网络技能在此时期快速进步,并慢慢将运用深入到每个制造区域和时代生存。应对快速增加的教学能源和教育管控信息,以及即时、变动的教育进程,人力已经不能达到要求。高级院校必须不断强化自身教育管控能力,中国也要肩负着对院校教育基础状况监督和引导的职责。

一、确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填报责任主体

教育基础状况信息是以教育任务为中心的,与院校的各个层面有关,必须搜集每个功能单位的信息,每种类别信息的搜集途径也大不相同。搜集指令下达的时期,会产生部分信息由多个单位掌管,或者没有单位掌管,比如专职和兼职老师数量、老师课程数、学生课外科学学术项目、试验室构建利用状况等等。诸多单位计算出来的数据并不能得到验证,甚至存在冲突。还有少量信息没有单位掌管,比如岗位资历训练、素养教学基地等。此类信息无效,必须切实掌管单位切实有关任务,整合、计量、检验相关信息。所以,以教育基础状况信息搜集为机会,理清功能单位的任务分配,确立信息报告职责对象,各个功能单位共同协作,一起完成信息搜集的任务。

二、规范数据标准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

就教育基础状况信息搜集的层次而言,范围比较广泛,由院校、年级、专科等构成,与老师、体系、课时等微小视角信息无关。只有通过完成微小视角的基本信息构建的完善和保护任务,才能精确填报大范围信息,此为高级院校数据化构建的领域,由每个院校各自构建和管控。

高级院校的微小视角分布在原本比较独立的工作体系、教育管控体系、图书管控体系、互联网教育空间、科学研究配置管控体系、人力能源体系、同学管控体系、财产管控体系等等事务职能体系中,每个体系中包含着信息复杂和信息差别等状况。比如同学管控体系和教育管控体系中的同学数量可能存在差异,人力能源体系和互联网教育空间上的老师数量也会具有差异等等。在搜集教育基础状况信息时,一般要调整、判定每个体系中信息的完全性和准确性。与此同时每个事务体系间还包含信息条件不一致的情况,信息的展现方式复杂多样而且独特。每个功能单位的信息时刻发生着变化,每个时间段获得的信息都不一样,比如同学信息、老师信息在每个学年,甚至相同学年都有可能产生专科、职位等数据的转变。

三、通过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教育基础状况信息搜集结束,能够即时检查,有助于院校各个功能单位之间完成信息分享。以往各个功能单位间信息传播要求一一对应,较复杂。教育基础状况信息包含了教育工作的各个层面,数据完整。各个功能单位需要的宏伟视角信息不再要求反复搜集和整合,比如招生办事处不再要求通过专科领导、职业办事处、人力部门等就能够经过教育基础状况信息直观获得院校情况、专科配置、老师资源、入职等状况,有利于招生宣扬。经过信息分享,删除了原来各个单位间的协作和信息传播,完善了处理过程,提升了工作水平。教育基础状况信息展现了院校教育基础、教育状况、教育水平等实质,主要突出了院校的教育思想,院校干部能够即时查询,全方位把握院校的总体状况,精确了解院校当前的教育状况,有专门性地完成任务。高级管控单位能够即时审查教育基础状况信息,并运用体系信息进行比较、研究和预期,提升教学的质量。

四、对照评估指标体系常态化自评自查

院校参照教育单位的考核标准,任何时间都能够开展自我评价和自我判断、院校干部经过查询教育基础状况信息,对照本科教育考核标准系统和条件,构建自身的信息对照要求,设定要求底限。进而准时找出漏洞,发现距离,编制改善策略,防止状况的累积,提升工作水平,持续改善教育水平保障系统。院校内能够构建一般化监督制度,对院校的教育基础状况信息按时研究,按时反应,有利于各功能单位掌握好工作核心,编制科学的规则机制,提升工作水平,更高效地服务于教育活动。

五、利于了解学校全貌便于决策

院校内经过水平对比,能够找到各个院校、专科、功能单位间在参加同学课外运动小组、进展位置、校外见习训练场地构建、精英培育目的服务等等层面的差异。奖赏、攒钱和推崇那些定义位置精确、方式恰当、绩效明显的途径。指引和督导低效的途径,持续推动院校内教育水平保证系统构建。经过对院校历届教育基础状况信息的垂直对比,能够发现院校近段时间的活动核心,鉴证院校、专科教育管控质量的逐渐提升,教育保证体系持续改善的发展历程。与此同时,也能够看出依然置于弱势阶段的关键点,指引往后的活动导向。与此同时经过院校内部微小视角的垂直对比,能够清楚地发现老师、专科、体系的进步过程。经过对院校之间历届教育基础状况信息的水平对比,高层教育管控单位能够掌握每个院校的基础状况和特征,为引导和监控院校的进步提供参考。经过利用教育基础状况信息,教育考核人员可以精确、全方位、迅速地达到考核目的。

六、深度数据挖掘及时调整发展方向

经过对院校历届教育基础状况信息的深层次发掘,能够看出院校各类信息之间的内部关联。比如:每个专科历届的就职概率对新生入学率和招生的作用;每个专科培育策略的调节对就职的作用;活动教育在专科培育规划中比重的调节对见习场地构建的作用;英语类别专业层次教育改进对大学生四级、六级英语及格率的作用;同学们参加老师科学研究与参加竞赛得奖状况的关联等等。

信息发掘有利于院校发现表层下的内部因素,经过治理本质来实现目标。院校干部阶层依照教育基础状况信息的深层次发掘成果,冷静研究信息间的内部关联,披沙拣金,找到院校进步应对的首要冲突。进而明确下个环节院校活动核心,准时调节投资导向,标准化对应的管控机制。

综上所述,彻底而科学地运用教育基础状况信息,有助于高级院校自我判断,增加投资,持续调节活动核心,标准化管控措施,促进数据化构建,并且最好完成提升教育水平和管控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成杰,朱永江,任永峰等.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数字化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170-172.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11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近年来在治水实践中逐步得出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所谓水利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的效能及效益。对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措施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的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

1.水利信息系统的现状分析

1.1水利信息资源共享困难。(1)数据库的信息不能共享,致使系统缺乏整体性。当前,信息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各个部分所要解决的任务不同以及资金的来源渠道不同,使数据库及相对应的使用软件在不同的专业领域里形成了不同的类别,因此在不同部门中其使用的信息系统是孤立的,缺乏整体性,各自形成了独立的信息孤岛,这就导致各个专业及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比较困难,沟通难度增加,各部门之间出现信息重复及相互矛盾的现象。总之,由于各自技术水平、资金渠道、任务来源的差异,各种类别的专用数据库及相对应的应用软件都分散的构建在各个不同部门,呈现出条块分割特点,各个数据库间缺乏信息共享机制,使得各个部分的信息出现冗余现象。(2)由于缺乏信息的共享机制,系统产生信息壁垒。目前在我国还没有确立有关信息共享机制的相关政策及法规,这就导致各个信息占有者只想获得其他信息占有者的相关信息而不愿提供自己现有的信息资源,这就形成了单向的资源共享模式,信息壁垒也随之产生。(3)数据库的信息内容构建不规范,导致产生数字鸿沟。由于目前有关信息资源的规范并不完善,再加上许多数据库因部门与专业的不同而不同,使得数据库的信息服务比较单一。此外,已经存在的数据库在建立初始都是自成一体,没有严格的标准规范,而且工作人员在处理数据库设计出的文档时也是力不从心,只有少部分高素质工作人员能在有限的时间及规定的范围内完成。信息资源在共享过程中,由于数据库里的内容理解难度大,让人不能衡量出数据库的价值性,这就导致数字鸿沟的出现。(4)水利信息的标准化和通用性差。目前我国所开发出的信息化软件开发标准大多存在着通用程度不高、性能单一的问题。发达国家水利信息化软件比较成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比较注重其通用性和模块化,开发出的信息化软件在应用上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我国水利信息化软件研发刚刚起步,且大多数由一些水利信息化公司完成,各公司之间由于存在着技术垄断或各自为政,开发出的软件无法保证通用性。

1.2水利信息资源缺乏。由于水事活动在进行过程中,需要参考的信息资源多,涉及的内容涵盖面广,那么在信息收集时,需要将以往很多年的资料进行整合汇总,而在进行汇总时,数据类型跨度大,数据准确度高,在进行信息表述及信息交换工作时,多样化是其明显特征。但是,由于信息系统内的信息不能共享,标准规范不完善,工作人员很难顺利获取有效信息。

1.3水利信息化的投资不足。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资金长期以来是靠国家投资,各级地方水利部门依赖国家水利投资搞信息化建设,省级和省级以下水利部门的信息建设经费一般都没有专门的资金渠道,项目建设资金一般都是采用“工程带信息化”的各种补救措施,资金渠道没有稳定保证,这样势必造成水利信息化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源开发不足,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较为落后的问题。

1.4应用水平不高。一般而言,信息的有效开发与应用是建立在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上。但是,目前许多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方面是信息系统模式的标准缺乏规范化,无法形成良好的系统性,这主要是由于每个部门及专业建立的数据库的目的性比较单一;另一方面是信息系统的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成本高但是本身其利用价值却不高,信息系统的维护的难度大,导致工作人员不能构建高水平高效率的信息软件资源。

1.5缺乏水利信息化人才。缺乏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尤其缺乏IT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要达到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必须具备一批精通水利行业的IT人才。目前我国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普及程度不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网络管理和软件开发技术骨干引进难。

2.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措施

2.1加强新技术的使用。通过分析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构建新的信息平台对于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有重大促进作用。根据现在的研发,建设以B/S模式为基础的信息平台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B/S(Browser/Server)模式是以HTTP作为其传输协议,以TCP/IP技术作为支撑,用户通过Browser对服务器进行访问,同时可以访问其后台数据库。该模式主要是由数据库服务器、浏览器、应用服务器及web服务器组成。相比从前的C/S模式而言,B/S模式能更好的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客户端通过浏览器就能访问数据库,这对于克服数据库存在的空间与时间上的局限性有很大突破。

2.2加强管理力度。相关管理部门应尽快推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管理力度,使其有法可依。此外,水利工作部门要明确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职责,并熟悉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制度,使其整个建设过程具有科学性。同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水利信息化程序的建设,确保系统内的信息能高效运转。

2.3加强规划与服务

2.3.1水利项目系统的规划方面。水利工作部门要注重规划,应提早建立功能齐全并且完善的水利信息网络,它包括水资源的调度、工程管理、防汛抗旱等功能。运用计算机、通信等技

术,扩大信息的搜索范围,全面收集水利信息的资源,使各种水利信息的资源能迅速传递并储存,更好的做到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此外,可以完善水利信息的使用软件与信息系统,实现高水平的无纸化办公。要实现这一步骤,就必须注重数据库的建设与利用,构建一个交流灵活的信息平台,及时将水利相关数据收集并整理放置系统中参考。

2.3.2水利项目系统信息服务。水利项目系统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活动、管理信息资料过程、公开有关政务的内容、资源服务过程、交互信息的活动及项目的建设活动等。水利项目系统的信息服务的提高不仅促进了工程内部的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升,还有利于项目的对外宣传。

2.4重新构架信息化建设网络。水利信息化的网络构架里,Internet是数据传输媒介,TCP/IP技术是支撑点,HTTP是传输协议,结合Access 2003的中文数据库,将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作为项目系统整体的服务及运作机构。这种信息平台使用的是全新的管理理念,架构了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时采集水利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类不同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及处理,更好地实现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项目工程建设交易远程管理与在线管理的目标。

2.5注重人才的培养。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是国家的基石,人才发展关键在于教育。人才不仅推动整个水利事业的发展,也让社会不断进步。注重人才的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助于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更完善。公司可以从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信息规划以及软件操作等方面开展业务培训,尤其是注重加强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培训,努力建设具有高素养的专业队伍。

3.结语

水利信息化模式建设因其具备专业性强、真实广泛等优点,不仅有助于水利工作人员进行准确的信息记录,还可以促进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发展。同时,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和谐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柱,它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庄广生,信息化工作交流:实现信息化是设计院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重要途径,北京:中国勘察设计,2004.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12

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于“七五”期间起步,最先仅仅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随后才逐步引入了全方位的现代信息技术,至今已有20 年历史。从1979~19 80年开始,水文信息化开始一些信息源处理,水利信息化大规模开展主要还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现代信息技术日趋成熟之后。2001年水利部党组确立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同年召开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定名为“金水工程”,2001年是水利信息化建设标志性的一年。2002年“金水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期间要建设的12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到2003年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全国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展开。目前在电子政务、 防汛抗旱、水文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水资源调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水利信息化建设重要性

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日趋明显、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日益深入的形势下,解决我国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四大水问题,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必须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着力做好民生水利工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程度、更好水平上造福人民群众。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水利工作正在调整思路、锐意创新,积极向现代水利、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长期水利实践证明,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信息化是新世纪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

水利信息化是实现资源共享、降低行政成本的需要

有效地利用政府内部和外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改进政府职能、实现资源共享和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利信息化可以把一定区域乃至全国的水利行政机关连接在一起,真正实现信息、知识、人力以及创新的方法、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各种资源的共享,提高包括信息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利用的效率。

水利信息化还可以大大降低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在电子网络政府状态下,由于行政系统内部办公自动化技术的普遍运用,大量以传统作业模式完成的行政工作,可以在一种全新的网络环境下进行,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水利信息化是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水利信息化对于建立包括节水型农业、工业在内的节水型社会,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资源共享程度,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只有把水治好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国民经济才能协调发展;只有实现水利现代化,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也才能为实现其他方面的现代化提供保障和支撑。

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

水利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

遵循“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方针,结合《全国水利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规划》,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急用先建,务求实效。

规范信息化建设标准

标准化是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的技术支撑和重要基础,标准化的有效运用可使建设资源得到 充分利用,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水利部2003年出版的《标准指南>对水利信息化标准的编 制与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及应用软件的相互兼容,实现 各级各类水利信息处理平台的互联互通,在国家提出后续的水利信息化标准编制计划后,各级水利部门应进一步规范建设标准。

强化水利信息化的资源整合和共享

水利信息网络建设和水利基础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是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信息网络的建设可为防汛抗旱、政务、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水土保持等各种水利 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传输平台。经过2005年的重点建设。水利信息网络已成一定规模,并发 挥了效益,在今后的建设中必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在未来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建 成的水利信息网络,实现对各种水利信息资源快捷、有效、全面地开发利用和管理以及实现 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将成为建设重点。在具体实施细则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工作需 要,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打基础,要坚决杜绝低水平开发和重 复建设。同时,要加强对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的维护和管理,让建设好的信息化项目 效益最大化。

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引进

水利信息化行业是一项集水利、信息产业于一体的新型行业,科技含量高,智力密集,涉及 领域宽广,对实践经验要求高,这就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专用人才。而在我国的水利系 统人才队伍中,存在着“懂水利多,懂计算机少”的现象。要改变现有的人才现状,突破传 统的用人机制,改变论资排辈的局面,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骨干化。对信息化建设的一线人员要把掌握信息化知识的程度和计算机应用水平作为重要的考核 内容。要提高水利信息化一线员工的福利待遇,改善办公环境,吸引IT人才到水利行业就业 、创业,吸引一些专业信息化公司涤事水利信息化工作。同时,要会同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开展联合攻关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

结语

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差距也大。水利行业还不是一个国内领先的 行业,水利信息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水利人前赴后继的不懈 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完善。务实、创新,使水利信息化建设早日步入良性循环阶段,使水利行业真正成为一个自主运行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的目标,才能为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 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邓波,蔡荣波.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必由之路―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谈水利信息化建设[J].信息化建设,2003,(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