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科思维合集12篇

时间:2023-08-18 09:31:41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2401

地理学科本身具有形象性、辑性和空间性强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学具有培养学生相关思维能力的优势。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最核心的问题。高中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一、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强化语言表达

学生地理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既依赖于一定地理知识的掌握,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具体形象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的直接基础,通过表象概括,发挥语言的作用,才会逐渐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而高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相对有限,所以教师必须要从这一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丰富的形象思维材料,把一些抽象的难以记忆的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并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概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读热带雨林景观图时引导学生描述热带雨林的植物特点――茂密、高大、常绿、多层,以及动物特点――喜攀缘或喜暖湿。这样,很容易就让学生完成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

二、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知识点,很容易出现记忆颠三倒四、似是而非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那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例如,在湿地生态系统的讲解中,利用高台县得天独厚的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让学生发散思维,凭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所见所闻,说出湿地生态系统对本县环境建设的影响和作用,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三、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揭示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就会涉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解“荒漠化”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以反映“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萨赫勒地区大片农田和牧场沦为不毛之地”“西亚和中亚地区频繁爆发沙尘暴”“中国西北部分土地转变为戈壁沙漠”“中国南方红壤退化”等问题,接着让学生观察图片,看这些图片上的景观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相同点比较后,再由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从而分析概括出荒漠化的概念。

四、利用地理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演示、制作、收集资料等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经过独立探究或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而不是先将结论或原理直接告诉学生,再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等加以验证。这样,学生能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获得知识的愉悦,同时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地理教师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见解,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来回答问题。即便遇到“万马齐喑”的尴尬局面,也不妨用幽默和调侃来打破僵局,如:“再没有学生挺身而出,那我就只好亲自回答了。”或改变提问的方式,降低难度,把学生引导到问题的思考上,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和责备。

六、利用丰富有趣的地理思维训练素材,使学生乐于思考

结合地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每一章节或每一堂课,精选一两个典型问题或范例,当作教学中的“思维体操”,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典型的思维素材,可以是具体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形象化、情境化的抽象知识,一般有以下特点:

1.可以是虚设的情境;

2.具有趣味性,能引发思考;

3.对学生的智力和认知形成一种挑战;

4.较大限度地融入地理学科的知识,甚至是学科整合;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篇2

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志。地理思维是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基本思维形式与地理学科内在逻辑融合后,特有的、间接反映地理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也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头脑中的概括反映[2]。高中地理思维能力的类型分为:(1)地理空间思维能力,(2)逻辑思维能力,(3) 创新思维能力。高中地理教育,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运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也是有着一定的研究意义:既是时展的呼唤,又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是应试教育的形晌,也符合其地理学科本身特点。

一、国内外关于思维能力的现状

国外关于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的较早,例如[1]:在美国,1941年,奥斯本的《思考的方法》就总结制定了激发创造智慧的著名的“头脑风暴法”,此方法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91年,美国大学联合会明确指出:“对未来的教师进行预备教学时,应该把未来教师变成一个能运用策略,掌握更高级思维技能的专家作为核心任务。”从相关文献来看,国外关于思维培养的理论较成熟,很有代表性的有[2]:一是赞可夫的思维培育思想,赞可夫是对传统教学理论的一种批判,重视学生智力的培养。他的基本观点之一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二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思维培育思想,他提出了生动地、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中的画面和现象。;三是斯腾伯格的思维培育理论,他提出了促进思维发展的三种教学策略,第一种策略是以讲课为基础;第二种策略是以事实为基础的问题策略;第三种策略最适合思维教学,即以思维为基础的问题策略,或者说是对话策略。

国内关于思维教学的研究时间不是很长 ,研究这方面的代表有:林崇德教授从1978年开始进行了20多年关于学生心理能力发展研究的教学实验,有三千多个实验班,培养了将近20多万学生,可谓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鼻祖。他提出思维训练的基础是在教学中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在具体学科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高思维品质,最终从思维的发展来说是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胡卫平教授从1991年开始研究物理思维问题的,他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水平是和各学科的具体教学紧密相连的,并提出了一些对于思维培育有用的方法以及措施, 温寒江和连瑞庆主编的《开发右脑一发展形象思维的理论与实践》书出版于1997年12月[3],它在该书中总结了许多关于思维教学的研究成果。总之,我国许多研究人员着手研究创新思维,有关创新思维与教学方面的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了广大的教学和教研人员面前。

二、学生关于地理思维能力问题及其策略

在高中的地理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极其相似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是造成学生地理学不好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

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到位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1]。这就决定了学生需要对高中地理的学习进行思维的转化,对许多的地理问题要去全方位考虑,不能以偏概全。许多学生把地理局限于文科,他们初中对地理知识形成不全面认识,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就靠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只对地理结论进行掌握,不懂对地理基本原理的探究,最后造成遇到新的问题就不知所措,缺乏思维的变通。

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思维的很大局限性,片面性和孤立性,致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

有的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虽然知道了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条理不清,结果却是错误的结论。比如在认识经纬网的时候,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最后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以及最后无法辨别经纬度。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我们教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案例,对学生的思维形成正确的引导帮助。教师要加强启发诱导学生,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地理思维;在地理教学中,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从学生的自身认知能力出发,结合实际生活,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最后结合相关论文资料及教师、学生个人的访谈我们总结出几点提升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策略:(1)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2) 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关于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几个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2]第一,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引导者。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输,而是通过师生合作,学生自下而上参与到这种活动中,并积极主动地改变自身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以求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前提要求是独立性,一个学生如果思维不独立,根本谈不上培养思维,所以要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思想。第三,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进行,因为应试教育客观存在性促使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背景去探索,并最终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第四,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在一定基本前提条件进行;第五,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应具备一些“下游”条件,要落到实处,不是流于口号;第六,思维能力培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都需要我们在培养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时候不断改进。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利于高三整个阶段地理复习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宋建军 边鹏翥. 高中地理思维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4):106.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篇3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88-1

一、理化类

理科组合中对纯理性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最高的一种组合。综合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来看,此类组合比较适合两种学生群体去选择:

对于语数外成绩比较好的,对理化学科基本功扎实且感兴趣的学生,去选择理化类,在以后高考时冲击名牌大学或一般大学的理科名牌专业时,没有选科上的障碍,相对而言此组合知识较为模块化,对机械记忆的要求较少。

对于语数外成绩很一般,甚至是语数外成绩较差的学生,但对理化学科比较有兴趣,或对理化学科兴趣也一般,但对文科和艺术又很没有兴趣的学生而言:

首先,这部分学生以及家长要转变观念。

其次,即使从现实的角度讲,大多数四星级的县中,本二升学率基本上也就在80%左右而已,江苏省2011、12、13年的本二及以上录取率都在24%左右而已。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要去上专科或本三的。

再次,我们的家长都要冷静地分析自己孩子的学习现状、学习潜能,进而去谋划未来,要定位准确。

如此说来,对于那些“语数外成绩很一般,甚至是语数外成绩较差的学生,但对理化学科比较有兴趣,或对理化学科兴趣也一般,但对文科和艺术又很没有兴趣的学生”而言,选择理化科目(此点分析同样适用于那些“语数外成绩很一般,甚至是语数外成绩较差的学生,但对理生或理地学科比较有兴趣,或对理生或理地学科兴趣也一般,但对文科和艺术又很没有兴趣的学生”),在未来学习那些就业前景较好的应用型、操作性强的技术行业,将是理智的选择。

二、理生类

理科组合中对纯理性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相当于理化组合而言略低一些。就学习的思维方式而言,生物学科中不少问题对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即记忆能力)要求较高一些。对于记忆能力不能完全理解为“天生的”,生物学科以及下面所要说的理地组合中的地理学科比较类似,是标准的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带有理性思维的记忆,当然所有“记忆”的要求,除了“在理解基础上”之外,多次反复的记忆都是必须的。

但有一点是非常现实的,对那些纯理性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太强的,而又想学理科的学生而言,这一选科组合是比较适合的(或者直白一些说,对于那些想学理科的,但不喜欢或害怕化学学科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适合的)。

另外,对于语数外成绩很一般,甚至是语数外成绩较差的学生,但对理生学科比较有兴趣,或对理生学科兴趣也一般,但对文科和艺术又很没有兴趣的学生而言也是比较适合的。

三、理地类

在理科组合中对纯理性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相对于理化组合而言略低一些。就学习的思维方式而言,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理兼跨的学科,基本上一半是理科型的自然地理,一半是文科型的人文地理,自然地理思维要求是纯理性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人文地理思维要求是介于纯感性的形象思维(如文学创作)与纯理性的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思维方式。

地理学科中纯理性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比化学以及生物学科要低一些,其中较多问题对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即记忆能力)要求较高一些。对于记忆能力不能完全理解为“天生的”,理地组合中的地理学科是标准的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带有理性思维的记忆,当然所有“记忆”的要求,除了“在理解基础上”之外,多次反复的记忆都是必须的。

但有一点是非常现实的,对那些纯理性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太强的,而又想学理科的学生而言,这一选科组合是比较适合的(或者直白一些说,对于那些想学理科的,但不喜欢或害怕化学学科和生物学科的学生来说,这一组合可能是不二选择)。

对于语数外成绩很一般,甚至是语数外成绩较差的学生,但对理地学科比较有兴趣,或对理地学科兴趣也一般,但又不喜欢或害怕化学学科和生物学科的学习,而且对文科和艺术又很没有兴趣的学生而言也是不二的选择。

四、史政类

属于纯文科组合,政治、历史学科学习所要求的思维方式基本相通。思维要求是介于纯感性的形象思维(如文学创作)与纯理性的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思维方式。在文科的名牌高校或一般高校文科的名牌专业招生时,没有选科上的障碍。

对于两种学生:第一种是对文科比较感兴趣的学生,第二种是纯理性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见长的学生而言,这是一种首选的组合。这种组合中较多问题对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即记忆能力)要求较高一些。对于记忆能力不能完全理解为“天生的”,历史、政治学科是标准的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带有理性思维的记忆,当然所有“记忆”的要求,除了“在理解基础上”之外,多次反复的记忆都是必须的。

五、史地类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篇4

当前,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深化,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随之不断推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高中阶段文理学科思维互补受到了学校教育的广泛关注。

一、文理科思维互补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贯彻以生活为基础的新型教学理念,从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出发,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围绕学生生活主题,通过感知生活现象,把握生活逻辑,引领学生感受应用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深刻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意图,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学习文理学科时的思维差异,培养学生文理学科思维互补的能力,这已成为教师在目前教学中思索探究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理学科思维的互补并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与交融,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的创新互补与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针对目前现有的文理分科的现实,需要教师深入细致地探索与研究文理学科思维互补的途径,启迪学生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勇于创造。只有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念。

二、文理科学生的思维特点及互补策略

(一)文理科学生的思维特点

经过学者们大量的分析与研究,我们知道理科偏重逻辑思维,文科偏重形象思维;理科多严谨和理性,文科多激情和感性。理科的思维模式是线性或所谓聚合思维,是一种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首先定义概念,定理,然后再去推理得出结论;而文科生则是离散思维,是一种丰富的联想思维方式,从一个点转跳到另一点。因此,文理科学生的思维结构就出现了差异,理科生的思维呈树状结构,而文科生的思维则是网状结构。由于理科思维侧重由因到果,而文科思维多是由果到因。因此,理科生往往关注目标如何实现,更加侧重关注细节和过程,至于结果只是过程要达到的目标而已;文科生通常会先规划一个远景或者系统运行图,然后在论证目标如何实现。理科思维体现的是一种求真的工具理性;文科思维侧重的是一种唯美的人文关怀。

文理学科思维互补立足新课程改革,基于文理学科思维本身,基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升的现实诉求,构建具有学科交叉特色的课堂,培养学生文理学科互补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丰富的学科基础知识,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及终身学习的科学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自身全面发展和成长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把文理学科知识的学习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文理学科思维互补策略

文科知识和理科知识呈现的是互补关系,文理科知识的学习对思维训练也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文理思维互补训练,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衔接,夯实基础、适度拓展思维的宽度和深度。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改变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在发展创造中学习,建立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在理性认知中成长。

教师可以从思维品质形成的机理上研究学科内、文理学科群内、文理学科群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融合的关系,从形象思维入手,通过感性材料,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不同见解,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

教师也要学会充分开发和利用第二课堂,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进而归纳、梳理找出让学生文理融合的思维培养模式,认真细致做好研究方案,通过实证研究,把握文理互补的教育规律,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和提升。

三、文理思维互补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文理学科思维互补充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成果,关注文理学科知识的思维特点,把握文理学科间的逻辑联系,对课程内容重新组合编排,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文理两类学科思维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与唯美追求。

教师角色也在文理思维互补的教育理念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育改革的落实、教育效果的提高,都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将人本教育的思想落实到教育实践中,真正地实现教育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本质要求。

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能力与水平决定着教育的效果,教师应当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学科基础知识,不断努力进行教学研究和实践,提高自身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有说服力。教师只有坚持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幸福感,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将教书育人当做自己的事业看待,才能在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创造幸福和享受快乐,真正实现每个教师心目中的职业梦想。

参考文献:

[1]王鼎宏.新课程高中政治教师手册[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04.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篇5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地理学的显著特征是:第一、地理学具有地域性。地域性是特征是地理学科的核心内涵之一,也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本质特性。第二、综合性。从学习范围上讲,地理学的分为非常广,不但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而且包括大气、岩石、地形、水体、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也涉及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等经济活动,还包括人口、聚落、社会、文化、宗教等等,可见地理是涉及多要素、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系统。第三、实践性和应用性。地理学科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生并发展的,对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实践、验证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得以应用。可见,地理这一学科是一门非常全面的学科涵盖内容多,涉及面广。

对许多刚进入高中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有些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没主动学习过地理这一学科,导致这些学生对地理缺乏兴趣爱好,逃避地理学习。也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最终导致地理成绩差,学生厌学,没有积极性等。

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多年的地理教学和对高三学生地理学习的研究,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1]。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忽视了地图在地理学习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

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三、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那么我们要如何来处理这个问题呢?如何能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呢?我认为,既然地理这门学科来源于生活实际,那么我们就要用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运用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

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

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

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的好坏。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利于高三整个阶段地理复习的开展。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篇6

1 计算思维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定义了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它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教育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并从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层次上进行研讨和不断探索,分析了计算思维的基本涵义和基本特征,指明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路和教学改革的方向。2008年6月,美国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师学会在网上了得到美国微软公司支持的《计算思维:一个所有课堂问题解决的工具》(Computational Thinking:AProblem-Solving Tool or Every Classroom)报告,对计算思维的基本涵义的理解进行了总结。英国计算机协会(British Computer Society,BCS)组织了欧洲的专家学者对计算思维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欧洲行动纲领。中国科学院李国杰院士主持撰写的《中国至2050年信息科技发展路线图》认为计算思维是克服“狭义工具论”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其他信息科学技术难题的基础。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董荣胜教授对计算思维在学术层面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教授提出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新思路和新模式。

计算思维是信息科学高度发展的产物,是新的概念。董荣胜教授等专家从学术研究角度针对计算思维进行了深入研究,清晰地阐述了计算思维的内涵,明确了计算思维的基本特征。那么,如何通俗、简单地理解计算思维,进而更广泛地推广,使其能被更广泛地接受和认可呢?文献给出了一个比较贴近生活且通俗的定义:计算思维是指受过良好训练的计算机科学工作者面对问题习惯采用的思维方法。面对同样的问题,具有良好数学思维者会习惯于考虑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函数)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良好计算思维者习惯于设计流程图,借助计算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是要转变教育观念,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将计算思维有意识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构建基本的计算机文化素养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2 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长期、系统地学习中积累而成,并不能通过一门课程在短时间内形成。高校计算机专业设置了成体系的、有助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而非计算机专业并没有为此开设成体系的课程,往往只是在第一学年开设一或两门计算基础课程,这就对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提出了挑战。陈国良院士、李廉教授等专家学者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训练计算思维的最重要且最好的课程。这样,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重任就落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有限的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就成了一个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教学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还是无意识的,甚至是缺失的,没有重视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提高,片面和过度地强调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高。学习过程就是学生机械模仿教师操作步骤的过程,教学中没有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领会计算机科学的精髓。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主要就是将计算机当作一种工具向学生介绍并讲解其应用方法,学生会因为枯燥的演示及简单操作而轻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失去学习兴趣,导致最终的学习效果与预期落差较大。

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最终还是要以课堂教学为着力点,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计算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笔者从教学研究角度探讨如何在有限时间内通过有限的课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计算思维能力。

3 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计算思维能力涵盖了基于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方法和思想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不仅要能够应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还要能够运用其去自主学习和开拓性地研究。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在教学中不仅要突出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方法和思想的理解,更要教会学生运用已学的概念、方法和思想去开展后续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并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在后续的学习和实践中体会计算思维的本质,并将其内化于思维中进而逐步形成计算思维。在课堂教学方面,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促进学生有效地形成计算思维是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焦点。

3.1 突出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方法及思想的理解

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只有掌握了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思想这些抽象的内容,才能理解计算思维的本质,才能在实际应用中习惯性的运用其解决问题。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课程较少,要想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方法和思想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受到课时和教学内容的限制,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学习和掌握到更丰富、充实的知识,从而构建完整的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体系。在完整的计算机科学知识体系基础上,从全局高度理解计算机科学的精髓,更有利于计算思维能力的形成。

在教学中突出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方法及思想的理解,相当于将计算机科学的一般规则传授给学生。学生掌握了这些一般规则后能更容易地去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复杂问题。相反,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去灌输,学生的视野也将局限于应用计算机去实现某些具体的任务,从而对来自交叉学科的复杂问题望而却步,更谈不上在自主学习能力基础上形成计算思维能力。

在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中,变量是最基本的概念。对变量概念的理解是学习计算机科学最基本的要求,否则学生无法开展后续自主的学习,更谈不上更深层次地理解计算机科学的精髓。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时感到困惑,换句话讲,就是没有入门。学生自己的认知与课本内容不一致,往往强迫自己去认同课本上观点或者死记硬背知识点,造成虽然也很努力地学习但总感觉“飘”在课本上的现象。长期这样的累积造成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失去学习兴趣。究其原因就是基本的概念没有掌握,很多学生刚开始学习计算机科学时总是拿数学思维来套用,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并形成困惑。例如,在变量的理解上,总是习惯地运用数学思维从数学角度去理解和认知变量,而忽略了计算机变量的本质。变量的定义是:“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可以改变值的量。”理解变量时不仅要理解变量名、变量值及变量地址的含义,还应理解变量表达式与数学等式的区别。变量表达式代表计算机执行的某个行为,数学等式代表一种状态(某个量与其他量是相等的)。例如,数学等式f(x)=ax2+bx+c,表示f(x)与ax2+bx+c是相等的;计算机科学的表达式:

t=a;/*第1步:变量a的值赋给中间变量t(备份变量a的值);*/

a=b;/*第2步:变量b的值赋给变量a,变量a原来的值被覆盖;*/

b=t;/*第3步:中间变量t的值(变量a的原始值)赋给变量b*/

功能是实现变量a、b值的交换,执行过程见图1。理解诸如这样的基本概念能帮助学生跳出惯性思维,养成计算思维习惯。

3.2 基本技能掌握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当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实践性和实用性为原则,突出应用、强化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实用工具,重点讲解计算机软、硬件的使用方法或操作步骤。这种将计算机作为工具的教学思想,过度强调计算机本身的技术应用,很少将计算思维融入教学中,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缺失。因此,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机械地模仿教师演示的过程,即使掌握了这些具体的操作过程,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却无法灵活应用。一个典型的实例:一些学生学习过网络技术基础和浏览器的使用方法,却不知道如何在网络上准确地查询资料或有效地寻求帮助。

计算机基本技能是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是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应从全局角度审视计算机基本技能在整个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地位,过度强调基本技能会造成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和思考,忽略了基本技能的掌握,导致学生无法很好地在实践操作进一步认知和领会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将计算思维融入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索,逐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是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科学途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本技能过程中加深了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在掌握基本技能基础上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并促进计算思维能力的形成。

3.3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在非计算机专业中,特别是文科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在计算机基本概念的理解、方法的应用及思想的领悟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且由于课时和教学内容的限制,基本概念、方法和思想无法系统地、详细地讲授,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为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践环节的设计,学生通过科学的实践操作训练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方法及思想。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包括实验内容的安排,还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习惯,规划实验流程和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更认真地分析学生的特点,全面把握知识体系,科学规划实验内容,恰当选择案例,生动设计实验形式,打造能够训练基本技能、启发学生思考的实践教学平台。

《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是一本面向青少年的信息科学普及教材,通过一些既有趣又容易的活动来达到学习计算机科学的目的。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实用教程,该教材着眼于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方法及思想,生动地展示计算机工作原理和流程,让学习者理解新技术原理,开发学习者的计算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该书不必用到实体计算机就能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本概念、方法及思想。该教材中的实践教学理念、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及案例选择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4 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

要将以重技能培养的教学转变为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教学,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理念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切实为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而开展教学活动,构建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学生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学习,认真思考,积极探索,这就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去思考和设计能促进计算思维能力形成和提高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也要求学生放弃简单、机械模仿的学习习惯,高度认识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教与学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促进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较快地形成计算思维。

其次,要全面梳理和优化教学内容,做到详略得当。非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计上有很大区别,相比较而言,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很少且不成体系,课堂教学时间也十分有限,对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重大挑战。因此,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安排就不能像计算机专业那样全面和系统地讲授,必须在继承现有教学内容基础上全面、科学地进行优化。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理念,重新审视教学重点内容,突出能体现计算机科学核心思想内容的讲解,删减工具软件的演示教学。因此理论课堂上重点讲授计算机科学的重点概念、方法和思想,突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少讲甚至不讲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实践课堂上,以经典案例作为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思考和探索。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篇7

前言:思维的创新和提高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工作。高中学生的学习结构基本已经确立,在针对一些理科学科类有关的学科,学生的创新思维占据了优势。更因为地理所属于文科类,相比较理科类学生的数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发散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地理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高中地理思维能力的类型

高中地理的思维能力培养主要应该分为三种类型,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高中学生的思维模式还在建立的过程,可以加大培养力度,为日后的大学学习或社会实践增加创新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是指地理教学中涉及到的地理时间的空间分布和结构差异、空间的联系和空间运动变化规律等,对空间的思维能力具有分析、概括和评价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又被称作为抽象思维能力,是对地理实物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科学的逻辑方法表达出自己的思维想法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在学习地理课程时,能够对问题进行创新、对问题具有创造性思考方式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脑部智力的活动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又分为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结合。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潜移默化的构建学生心理的地图,增强空间意识。学习地理的学生必然需要构建一个心理地图,这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地图进行详细的了解,让学生具备较高的地图识读能力和运用能力。从地理表象、各类地图的三维效果、人口分布等在思维中构成图像,心理地图的形成是积累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反复的观看并加以运用,这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直观的思维培养,可以借助工具来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方便理解、建立直观的空间思维[1]。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依靠想象形成的问题,这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教学,逻辑思维是正常的讲授、学习,学生的学习结构便是逻辑思维的一种体现方式;非逻辑思维是不按照现有结构进行思考、分析事物,在两者之间隐藏的内容进行推导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逻辑思维相比非逻辑思维,较难获取突破性的创新。

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特点、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在遇到新问题时通过已有的学习结构,从规律中找到问题、方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地理时间准确的分析和讲述,利用明确的本质特征,在基础之间进行各要素的联系,并加以概括。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推理是从一个或者多个已知判断中创新出来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从问题条件到推理结果,从中寻找事物因果关系的过程[2]。

(三)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应该基于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之上,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在平常事物中以创新思维发现问题。创造性的问题是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好奇心也可以通过学生进行挖掘,能够变成学习的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从创新思维中得到能力提高,教师将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正确的引导,将创新思维能力维持的更持久,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3]。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应该激发、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再加以各种思维训练来培养创新能力。思维的训练应该在以下几方面:①逆向思维的训练;②思维流畅性的训练;③求异思维的训练;④灵活性思维的训练;⑤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对于这几方面的思维训练,教师需要集中训练并强化训练的过程,保证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4]。

地理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并不能够达到全面性,因此,教师应该多加组织并且参加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利用地理墙报、模型制作、气象预测、环保等方面的组建,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创新,并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地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构成。

地理课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最基础的能力,教师应该围绕地理的逻辑性、思维性,将地理的教育当作一个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对于培养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加以运用,提出创新性问题并得以解决,这样才能够全面、彻底的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5]。

结论:综上所述,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创新性思维具有空间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三种思维能力。在学习中,结合创新思维训练将地理知识得以贯穿,构建学生的学习结构,使高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明显提高,对日后的大学学习和社会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陆玲.挖掘学生美术思维“火花”――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4,03(06):15.

[2]郑浩然.我的一节地理课――地理竞赛课《设计旅游活动》教学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12):110-111.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篇8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起护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的方法。本文主要通过思维导图对教师的意义、对学生的作用,以及思维导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其在护生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内科护理学的特点及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内科护理学涉及的内容很多,并且直观性很差。大多数学院的内科护理教学主要基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及单一的教学手段、方法,课堂缺乏生动的教学效果,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以致课堂气氛比较呆板,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护生没有临床护理经验,又要在课堂教学中接受临床实践知识,使之无聊乏味。此外,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目前是各大学院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其信息量太大,课堂讲稿难以被完整记录,且缺乏师生的互动,特别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思维导图及其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思维导图也被称为心智图或脑图,是由一位名叫托尼・巴赞的英国人提出来的一种思维工具。它通过图像绘制的方法,将人们解决问题、认知知识和创造想象的思路、方法以及对它们进行的有效配置通过图像表达出来。它一般以主题为中心,有组织、分层次地放射和互相关联地展现,充分展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有机整合[1]。近些年来,思维导图作为可视化的教学工具,已经被中外学者广泛地关注,已在各种学科教学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如周晨惠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2],李莉等讨论了思维导图在基础护理学实验课集体备课中的应用。

三、思维导图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1在“内科护理学”中思维导图应用的目的

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可视化的工具,能充分调动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大力发展个人潜力。为了更好地理解“内科护理学”中很多的抽象知识,使用思维导图这种工具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思维导图的逻辑性在帮助护生掌握知识点间的联系继而掌握整个知识的框架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2在“内科护理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意义

(1)对护理教师的意义。有效处理教材、合理把握教学的思路能够极大地影响护理教师教学的效果。但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能够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绘出“内科护理学”中对应章节的思维导图,它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的思路,提高教学效果。

(2)对护生的意义。教师绘制的“内科护理学”的思维导图可以印发给学生,作为课堂笔记的基础,学生可以根据上课的情况自由添加内容,这样既可以节省记笔记的时间,也可以建立起引导―发现式良好的教学互动。经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勾勒出相应的知识框架,它也可以作为复习回顾的资料结合教材进行复习,同时,鼓励学生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从而掌握知识点和整体上下文的脉络结构。此外,思维导图具有发散性的特征,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3]。不管是临床病例,或是科研进展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等都可引入思维导图中。

总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的辅的手段,在“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教学中合理、正确地使用思维导图,引导和鼓励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相关理念,采用思维导图这种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医学护理知识点,应该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及护生的学习效率,并有助于护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篇9

一、思维课堂教学评价的思想依据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作为文化基础方面的两大素养之一,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由此可见,思维方式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学科教学,尤其是高考科目的学科教学不能只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做文章,而是要在引导、启迪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上下功夫。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际上提出了育人的目标体系,它是课程体系设计的总原则,将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指导教师专业的发展,促进学校课堂教学评价的改进。

二、思维课堂要着力培养四种思维能力

我校推进的思维课堂,其核心价值是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训练学习习惯,优化思维品质,培养学科思维,提高核心素养。思维课堂着力培养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学科思维等四种思维能力。

1. 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学科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同时也是高中生学科学习的重要工具之一。

以数学学科为例,数学是以概念和命题为主要内容的一个演绎体系,数学概念的分类、定理的证明、公式法则的推导等都广泛地使用了逻辑推理,可见数学知识的学习与逻辑思维的训练是不可分割的。一般来说,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逻辑思维能力一定较强,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

2. 创造性思维

思维课堂要培养的创造性思维,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思维主体而言的,凡是那些新颖、独到的思维见解都可以视之为创造性思维。

以物理学科为例,它是一门实验学科,物理知识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联系非常密切,许多公式、原理、定理等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具体的例子。我们的学生要想真正学好抽象的物理概念,必须进行大量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而且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好的策略,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收集必要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和判断,从而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3. 批判性思维

传统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现代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掌握和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所倡导的思维课堂教学,其价值取向不仅仅是传统权威(主要是固有知识)的确立,也强调对传统权威的质疑、破解甚至是否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我们推进的思维课堂教学范式,其一般流程包括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和课堂训练三个部分,核心是由分组讨论、代表展示、相互点评与质疑等环节组成的课内探究。课前预习部分为学生提供了自己发现、自己思考问题的机会;课内探究部分的分组讨论、代表展示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表达和相互交流的机会;课内探究的相互质疑环节则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碰撞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提出新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观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学科思维能力

培养学科思维是我们所推进的思维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之一。在我们看来,学科思维就是基于对学科本质的认识,在学科学习中以及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反复运用的那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观念、思维和意识。

学科思维训练,就是在某一具体学科的教学(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中,从学科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出发,遵循科学的思维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的系统性的思维训练活动。学科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比较复杂而完善的思维器官,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熟练地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借助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未知问题、甚至是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

学科思维训练是高中教学的中心环节,我们在推进思维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体会到:教给学生思维远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因为知识的记忆是有时间性的,也是容易遗忘的,而学科思维一旦形成,它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持久而深远的。

三、思维课堂力求优化的五种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它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林崇德先生认为思维能力的高低是通过思维品质的差异体现出来的,思维品质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五个方面。受其启发,我们在推进思维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五种思维品质。

1. 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为:在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和归类,逻辑抽象性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

以语文科为例,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生成,必须以深度阅读为前提。学生只有认真研读文本,通过推敲、咀嚼,即所谓的深度阅读,方可走进作者的心灵。应该给予学生思考的r间和空间,让学生提出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思维的含量,有助于理解文本的核心或深层意义。

2. 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灵活的思维应当包括:①思维起点灵活,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方面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②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能够全面地进行综合性的分析;③概括和迁移的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④思维的结果多元化,有时候往往得出多个合理的结论。

思维灵活性强的学生,智力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去思考问题,能够比较全面地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

3. 思维的独创性

独创性,即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对我们的学生来讲,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往往来源于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的高度概括,高度概括之后还要再进行系统的迁移,以利于进行新的组合分析,找出新的层次和交叉点。

4. 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指的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来自于对思维活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它具有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和正确性等五个特点。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不少学生在学习上常常存在一种思维的惰性力量,把现有的教材和资料当成不可改变的真理,这种惰性力量严重地束缚了他们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在推进思维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时常鼓励学生做有思维批判性的人,在学习中敢于有批判和怀疑的精神,敢于怀疑传统的理论和方法,敢于标新立异。

5. 思维的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有了思维的敏捷性,学生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适应变化的情况,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得出结论。从我们对学生进行学科思维培养的实践来看,对学生进行限时训练是个不错的办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训练,不仅要有数量,还要提高质量。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高速运转,提高他们思维活动的速度,锻炼他们的专注力和解题速度。

四、思维课堂评价的八个维度

思维课堂的评价应当关注思维过程、思维策略和问题解决。思维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思维能力,就是在这些思维过程中进行心理和智力操作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因此对思维课堂的评价应当关注学生思维的过程。由于每个人在知识背景、经验水平和思维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思维效率各不相同,因而是否采用有效的思维策略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效率的高低。所以对策略使用情况的评价也是思维课堂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能力总是在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脱离具体的问题情境将很难对人的思维能力进行评价。因此思维课堂评价的核心依据是问题解决能力。

虽然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我们认为思维课堂的评价一定要从“评价老师”转向“评价学生”,从评“如何教”转向评“如何学”。以下几个标准应该是一节好的思维课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①学生爱思考,有问题、有兴趣;②学生在思考,有时间、有方法;③学生会思考,有探究、有合作;④学生敢思考,有质疑、有想法;⑤学生能思考,有交流、有展示;⑥学习有价值的内容(有启发意义、主干、重难点等);⑦学习“背后的知识”(知其所以然,悟后的知识);⑧学习有逻辑的知识(知识逻辑变成学习逻辑)。

由此,我们认为对思维课堂教学的评价应当涉及以下八个维度:

1. 教师能否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维持学生思维的动力;

2. 学生的参与度、投入情况,学生的交流与表达情况;

3. 学生思维的碰撞、升华;

4.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有价值、深度、梯度;

5. 教师为达成目标是否采取了恰当的策略、方法;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篇10

一、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2.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如右图),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三、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3.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篇11

1.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地理之难,许多学生认为当推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学生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几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我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2.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都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1]。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时地理知识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于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时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偏东的地方到底早几点钟,所以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许多教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导致学生在思维能力上产生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迷糊。

2.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2.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经纬网的地图上,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我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3.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教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教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是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4.结语

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强弱。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充分理解,而且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利于高三整个阶段地理复习的开展。

高中地理学科思维篇12

1 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2 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1]。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2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3 运用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3.1 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3 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

4 结语

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的好坏。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利于高三整个阶段地理复习的开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