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能力的培养合集12篇

时间:2023-08-18 09:31:41

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1

一、改变教学模式,树立探究意识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提倡学生与教师相互讨论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学生养成探究意识的基础。

如:在讲“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教材上先把广口瓶的容积分成五等份,然后再做实验,最后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为此有的同学提出异议:“我们要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我们并不知道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为什么我们要先把广口瓶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呢?”我让同学先做实验,然后再测量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占整个广口瓶的几分之几。我又设置了如下问题:

红磷为什么要过量?

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约是1/5?此实验体现了剩余的气体主要有哪些性质?

在讲到碱的性质时,我又设置了问题:如何用硫来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

在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得到了放松,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巧妙激发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探究成为一种习惯。

例如,学习水电解实验时,理论上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是1:2,实际上细心的同学发现实验初期二者的体积比并不是1:2,这一现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我请同学们分析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我让同学们查氢气与氧气的溶解性表,发现氢气的溶解性远远小于氧气的溶解性,答案也就自然得出了。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验现象分析,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也促使了学生探究精神的养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深挖课本内容,提高探究能力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因此灵活运用教材对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有意识地让学生联想。如讲到硬水的软化时,联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烧水的锅炉为什么要经常清洗?如不及时清洗会有哪些后果?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联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后应如何处理?拓展到氢氧化钠使用的注意事项。讲到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联想到久置澄清石灰水瓶内壁白色固体的清洗。联想让学生学会了知识的运用和迁移。

2、鼓励学生猜想。如:讲到原子的结构时,为什么电子受到原子核的吸引,不能被吸到原子核上而在原子核周围不停地高速运动?讲到“用带正电荷的氦原子核轰击金箔时,大多数微粒穿过金箔后运动方向不变,少数微粒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极少数微粒被弹回”。由此体现了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猜想和质疑,我都及时地加以肯定、称赞和鼓励。

3、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讲解金属与稀酸反应时,练习绘制反应时间与产生氢气质量的图像,体会金属活泼性不同,金属与稀酸的反应速度不同。为了使学生顺利解决图像问题,避免思维定势,让学生分析镁和铁分别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稀盐酸的质量关系。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2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的奇观怀着好奇心和敬畏”,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探究周围的事物。但由于他们的年龄小,他们的探究只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科学课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的探究,使他们成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智慧的人”。

“科学探究室”为我们把学生培养成为“会思考”的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场所。在“科学探究室”里,学生可以懂得“潜水艇的原理”,可以清楚地感知什么叫“静电屏蔽”,可以制作出“人工彩虹”,还可以明白“地球为什么是圆形的”道理――我们可以利用科学探究室中的设备让学生感受科学的探究:可以通过学生观察“自动上坡的旋转体实验”,让他们自己探究为什么会上坡的奥妙。可以通过让学生玩“手动仿古鱼洗实验”,使他们探究“水为什么会溅出来”的道理。从这一个小小的课题里,学生体会到科学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验了如何做才叫科学的探究。每一个小课题,学生都会像这样,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过程,而真正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探究还有科学的方法,也体验了科学探究带来的快乐。

二、积极营造实验的氛围以培养学生探究的个性

研究认为,如果对新奇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探究的欲望。兴趣越多,求知欲越强。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与老师思维的灵活性、丰富性和学校的氛围密切相关。因此,老师和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引起探究兴趣的环境,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科学探究室”恰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探究个性的形成提供了物质的基础。

1.启发猜想。课堂上我们要利用“科学探索室”的实验仪器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猜想。如实验前先启发学生猜想:袋鼠是上爬了,还是下滑了;潜水艇的上浮与下沉和哪些因素有关等。教师力争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告诉学生科学家的新发现也离不开猜想,这是培养自己探究能力、形成探索个性的最基本的方法。通过启发学生猜想,使学生体会到重要感、主题感,实验后又增加了一份成功感。

2.鼓励操作。学生动手实验最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通过动手掌握操作技巧,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接受情况设计一些实验,布置课外小实验从而既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也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亲手做实验,亲眼观察实验现象,亲自归纳实验结论,通过实验不仅锻炼了操作技巧,而且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到其中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如当学习了有关地球的知识后,就让学生根据科学探索室所提供的材料设计“地球是球体的”实验,再如当学生有了“折射、反射”等概念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科学探索室的材料制造“模拟彩虹”等等。

3.做后思考。实验结束后,对实验记录数字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受到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的熏陶,并认识到数字对研究科学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推理的方法。每次做完实验我们都应鼓励学生对实验装置、步骤、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探讨怎样会更好,每个学生要有属于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见解,自己的发明。这是一个人探究能力的表现,谁越能表现自己,谁的探究能力就发展得越快。

三、使学生在试探究、做探究中培养探究的能力

1.在“试探究”中培养探究能力。“试探究”是一种对科学家、教师的模仿,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探究会有深一层的认识。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探究室的材料,如怎样制作“望不到尽头的长廊”,怎样证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等。我们要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不退缩,碰到问题时不害怕,发展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思维素质、思想品德素质。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3

“能力”,就广义上来讲,是指人做事的本领,在这里特指歌唱能力,就是指我们演唱歌曲的本领。我们知道,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对歌唱能力的培养来说,就过程来看,它是一个长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就培养的内容而言,它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也十分丰富;就培养的方法来看,在目前的声乐学科中,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从实际情况来看,不论国家艺术教育的宏观指导,学校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单从声乐教学“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上看,经验教学成分比重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规范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声乐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常常存在“见子打子”、就事论事的现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往往局限于解决训练中出现问题的表面现象上,不能很好地处理当前与未来、当时课堂效果与今后发展前景及内在的必然趋势,时常出现走极端的情况:夸大自己作为一个声乐指导者的作用,或是过分注重每次训练时学习者完成练习的质量和效果的表象。多数时候,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不能很好地利用声乐教学“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统揽声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能很好地运用科学、发展和综合的人才培养观,正确处理好现在与将来、声乐初期训练时期、当时课堂效果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声乐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当时的质量,过分强调每次训练的效果。常常因要求过高,使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在现有声乐认知和能力的基础上,松弛、自然地完成好每一次声乐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歌唱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在声乐的学习中,无论是进行有效的发声技术训练,还是声乐作品的练唱,都是提高歌唱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中,二者均是培养歌唱意识、歌唱状态,建立歌唱通道、训练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知道,声乐教学的这种基本模式,是千百年来在总结世界各民族中早已存在的、被现代人称之为“原生态”唱法各流派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声乐学习中要研究这一课题,势必就需要我们再对今天仍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民族民间的“原生态”唱法的各流派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吸取营养。

一、“原生态”唱法与歌唱能力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就自然成了声乐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这里,文化知识的学习暂且不论,在专业的学习方面,除了一切与声乐演唱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外,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人体机能进行有效的训练,实际上就成了培养和提高歌者歌唱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我们认为,无论专业歌手,还是业余歌手,甚至包括民间歌者。只要他们的演唱做到气息畅通、声音流畅,并能坚持长期的练唱,他们的歌唱能力总是会逐渐提高的。不过对于业余歌手,特别是民间歌者来说,这些歌手们的演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人爱美、追求美的本能而产生的,他们往往是自娱自乐,一般不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歌声中,总是洋溢出表现美、赞美生活、歌唱人间真善美的愉悦心情。很多时候,民间歌者的演唱往往是借助山歌、小调抒发对异性的爱慕,传达爱的真谛,歌唱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们的演唱常常是为了给人们的婚丧嫁娶烘托气氛,营造喜庆氛围或是寄托哀思。总之,他们这些自娱自乐的歌唱,从专业发声技术训练的要求上来看,由于他们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歌唱往往是自觉的行动,所以他们的演唱不像专业训练时那种纯粹为了提高歌唱能力时的练唱一样,有极强的严谨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目的性。专业训练概念中提倡的发声训练、人才培养等观念,往往在他们的演唱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经过调查分析得知,他们的那些演唱,虽然不如专业训练那样总是需要对歌者进行一整套的、规范的、科学的训练,需要提高歌唱能力的发声练习和作品练唱,并伴随着很多的要求和严格的程序。也正是因为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专业训练中那样多的要求和目的,所以在他们的演唱行为中,基本上都是他们自觉的行动。而实际上,他们的那些歌唱行为基本上是符合声乐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进”客观规律的。因此,许多民间歌手都是随着演唱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歌唱机能得到训练,歌唱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当然,许多民间歌手的成长,并不是完全没有受过前辈们“口传身教”“师傅带徒弟”式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在他们的成长中,自然的成分和自发的行为总是居于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在声乐人才培养工作中,这样的发声技术训练等方面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的。

二、科学发声训练与歌唱能力

专业训练中,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要遵循声乐人才成长这一循序渐进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专业训练的目标性、时间性和目的性等因素,往往使我们的学习者在漫长的训练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正确认识声乐基础训练中发声练习在歌唱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往往忽视发声技术训练在培养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中所处的前提和基础地位,或者片面扩大发声技术训练在提高歌唱能力中的作用。训练中,总是出现耐不住发声练习的寂寞这一问题。一些人认为,唱好了几首练声曲,掌握了几个发声知识点和技能,就能够去演唱分量很大、程度很高的声乐作品,结果往往出现事倍功半,甚至是功败垂成的情况。

我们说,科学的发声训练是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大幅度降低音乐技术难度的前提下,把歌唱中音乐和文学等方面很多规律性的知识点和技能,设计成为比较规整的,便于学习者在训练中按照声乐技术训练成分的要求,掌握发声技术的各要领,从而比较容易完成练声曲的学习,并以此为载体,学习和掌握歌唱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发声练习对歌唱能力的培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机能的锻炼和歌唱能力的提高,却远远不如歌曲作品。但是,任何一位优秀歌手的成长,他们在掌握娴熟技术的过程中,无不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声曲的练习。我们知道,对科学发声技术的技能和要领,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认识。通过每天完成练习曲的过程,逐一认识和领悟,对机能进行科学的训练,对歌唱知识和技术逐一学习和把握。这一阶段的声乐训练,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歌唱意识,培养科学的歌唱状态,从而把握科学发声的技术要领。总的来说,就是以苦练歌唱的基本功,对机能进行训练为前提。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歌者完成每一次练习的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必须符合歌唱基础训练阶段的实际,严格遵循声乐人才成长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这时,任何不切实际、操之过急的盲目行为,都将给训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使训练步入死胡同。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训练中有一种情况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那就是在基础训练阶段中,从数量上来说,歌者对发声技术练习曲熟悉的还很少;从歌唱的知识面上来看,还比较狭窄;对歌唱的能力而言,他们实际上都还很弱。这时,如果硬要他们去完成和他们认识、能力不相符的练习曲,硬要让他们达到难以达到的程度,那么,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他们即使对启迪认识领悟得非常到位,但由于歌唱能力还不能满足他们完成练习的要求,所以练习中,首先受到影响的就必定是歌唱的气息。而我们都知道,气息不畅通的练习和演唱,对声乐训练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声乐的基础训练就是苦练内功。在声乐人才的成长中,科学的发声基础训练阶段是一个漫长而又不能跳越的重要阶段。只有在这一阶段,经过漫长的苦练,经过一首首练声曲、一首首歌曲的练习,才能锻炼好歌唱的机能,增长歌唱的文化和专业才能。实际上,歌唱的基础训练可谓是非一日之寒,只有不间断的学习和把握,并且是长期完成了相当数量的练声曲和作品练习,歌唱能力才能随之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里的学习和训练,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歌唱能力的提高,而更应该注重发声训练的科学性,对学习效果的要求要具有合理性、适度性,使学生经过长期的刻苦练功后,感受到完成基础训练阶段的任务后那种“功到自然成”的乐趣。

三、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在浩瀚的艺术世界中,声乐艺术被称之为表演艺术。声乐演唱中,人们所发出的那些美妙、悦耳的声音之原理,就是我们的气息吹击声带的结果,而气息的动力源泉就是我们的呼吸。而在声乐的训练和声乐的演唱中,科学发声要求我们的气息始终要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保持气息自然的属性。也就是说在歌唱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声乐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声乐的教学活动中,声乐实践教学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可以说,它渗透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声乐的教学内容始终要通过声乐的发声训练、作品的练唱和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演绎来完成。在这些环节中,都包含着声乐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声乐人才的培养正是需要通过这些途径,对歌者进行音乐知识、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传授,以及声乐的理论学习与技术训练,实施对机能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从声乐教学的实践性来看,应该注重抓住课堂和舞台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歌者驾驭作品、演绎作品的能力。

1.课堂教学实践性环节与歌唱能力

声乐课堂教学,始终应遵循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学科本身固有的属性,采用启发性教学,让歌者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去感受、领悟、把握声乐演唱的真谛,避免说教式、灌输式教学,充分体现声乐实践性教学的魅力,有效地培养歌者演唱作品的能力。

2.舞台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学校声乐教学活动,始终是围绕培养声乐教育工作者和演唱者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今天的声乐学习者,无论将来担负声乐教育工作还是声乐演唱工作,对他们来说,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在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上,舞台实践性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人天生都具有表现的欲望,声乐学习者更是如此,声乐艺术被称作是表演艺术。因此舞台的实践性教学,更符合声乐人才成长和声乐教学的客观要求。研究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歌者在他们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对声乐作品的演唱同他们在舞台实践中的演唱,差距是很明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由于歌者与生俱来的,以及后天专业学习和训练中培养起来的表现欲,加之音乐和文化修养的驱动,在舞台上,他们真情实感的演唱更加能够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舞台实践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效果是更佳的。

总之,歌唱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综合、长期和科学的系统工程。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无法离开声乐训练和演唱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就学校教育而言,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势必要紧紧抓住声乐教学中课堂的发声训练、作品练唱和作品的联唱,以及舞台表演的实践教学环节等。当然,歌唱能力的培养,同声乐理论知识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等也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因此,为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必须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歌唱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4

关 键 词:原生态 歌唱 能力

“能力”,就广义上来讲,是指人做事的本领,在这里特指歌唱能力,就是指我们演唱歌曲的本领。我们知道,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对歌唱能力的培养来说,就过程来看,它是一个长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就培养的内容而言,它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也十分丰富;就培养的方法来看,在目前的声乐学科中,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从实际情况来看,不论国家艺术教育的宏观指导,学校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单从声乐教学“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上看,经验教学成分比重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规范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声乐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常常存在“见子打子”、就事论事的现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往往局限于解决训练中出现问题的表面现象上,不能很好地处理当前与未来、当时课堂效果与今后发展前景及内在的必然趋势,时常出现走极端的情况:夸大自己作为一个声乐指导者的作用,或是过分注重每次训练时学习者完成练习的质量和效果的表象。多数时候,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不能很好地利用声乐教学“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统揽声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能很好地运用科学、发展和综合的人才培养观,正确处理好现在与将来、声乐初期训练时期、当时课堂效果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声乐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当时的质量,过分强调每次训练的效果。常常因要求过高,使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在现有声乐认知和能力的基础上,松弛、自然地完成好每一次声乐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歌唱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在声乐的学习中,无论是进行有效的发声技术训练,还是声乐作品的练唱,都是提高歌唱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中,二者均是培养歌唱意识、歌唱状态,建立歌唱通道、训练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知道,声乐教学的这种基本模式,是千百年来在总结世界各民族中早已存在的、被现代人称之为“原生态”唱法各流派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声乐学习中要研究这一课题,势必就需要我们再对今天仍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民族民间的“原生态”唱法的各流派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吸取营养。

一、“原生态”唱法与歌唱能力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就自然成了声乐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这里,文化知识的学习暂且不论,在专业的学习方面,除了一切与声乐演唱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外,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人体机能进行有效的训练,实际上就成了培养和提高歌者歌唱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我们认为,无论专业歌手,还是业余歌手,甚至包括民间歌者。只要他们的演唱做到气息畅通、声音流畅,并能坚持长期的练唱,他们的歌唱能力总是会逐渐提高的。不过对于业余歌手,特别是民间歌者来说,这些歌手们的演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人爱美、追求美的本能而产生的,他们往往是自娱自乐,一般不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歌声中,总是洋溢出表现美、赞美生活、歌唱人间真善美的愉悦心情。很多时候,民间歌者的演唱往往是借助山歌、小调抒发对异性的爱慕,传达爱的真谛,歌唱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们的演唱常常是为了给人们的婚丧嫁娶烘托气氛,营造喜庆氛围或是寄托哀思。总之,他们这些自娱自乐的歌唱,从专业发声技术训练的要求上来看,由于他们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歌唱往往是自觉的行动,所以他们的演唱不像专业训练时那种纯粹为了提高歌唱能力时的练唱一样,有极强的严谨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目的性。专业训练概念中提倡的发声训练、人才培养等观念,往往在他们的演唱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经过调查分析得知,他们的那些演唱,虽然不如专业训练那样总是需要对歌者进行一整套的、规范的、科学的训练,需要提高歌唱能力的发声练习和作品练唱,并伴随着很多的要求和严格的程序。也正是因为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专业训练中那样多的要求和目的,所以在他们的演唱行为中,基本上都是他们自觉的行动。而实际上,他们的那些歌唱行为基本上是符合声乐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进”客观规律的。因此,许多民间歌手都是随着演唱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歌唱机能得到训练,歌唱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当然,许多民间歌手的成长,并不是完全没有受过前辈们“口传身教”“师傅带徒弟”式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在他们的成长中,自然的成分和自发的行为总是居于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在声乐人才培养工作中,这样的发声技术训练等方面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的。

二、科学发声训练与歌唱能力

专业训练中,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要遵循声乐人才成长这一循序渐进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专业训练的目标性、时间性和目的性等因素,往往使我们的学习者在漫长的训练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正确认识声乐基础训练中发声练习在歌唱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往往忽视发声技术训练在培养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中所处的前提和基础地位,或者片面扩大发声技术训练在提高歌唱能力中的作用。训练中,总是出现耐不住发声练习的寂寞这一问题。一些人认为,唱好了几首练声曲,掌握了几个发声知识点和技能,就能够去演唱分量很大、程度很高的声乐作品,结果往往出现事倍功半,甚至是功败垂成的情况。

我们说,科学的发声训练是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大幅度降低音乐技术难度的前提下,把歌唱中音乐和文学等方面很多规律性的知识点和技能,设计成为比较规整的,便于学习者在训练中按照声乐技术训练成分的要求,掌握发声技术的各要领,从而比较容易完成练声曲的学习,并以此为载体,学习和掌握歌唱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发声练习对歌唱能力的培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机能的锻炼和歌唱能力的提高,却远远不如歌曲作品。但是,任何一位优秀歌手的成长,他们在掌握娴熟技术的过程中,无不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声曲的练习。我们知道,对科学发声技术的技能和要领,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认识。通过每天完成练习曲的过程,逐一认识和领悟,对机能进行科学的训练,对歌唱知识和技术逐一学习和把握。这一阶段的声乐训练,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歌唱意识,培养科学的歌唱状态,从而把握科学发声的技术要领。总的来说,就是以苦练歌唱的基本功,对机能进行训练为前提。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歌者完成每一次练习的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必须符合歌唱基础训练阶段的实际,严格遵循声乐人才成长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这时,任何不切实际、操之过急的盲目行为,都将给训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使训练步入死胡同。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训练中有一种情况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那就是在基础训练阶段中,从数量上来说,歌者对发声技术练习曲熟悉的还很少;从歌唱的知识面上来看,还比较狭窄;对歌唱的能力而言,他们实际上都还很弱。这时,如果硬要他们去完成和他们认识、能力不相符的练习曲,硬要让他们达到难以达到的程度,那么,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他们即使对启迪认识领悟得非常到位,但由于歌唱能力还不能满足他们完成练习的要求,所以练习中,首先受到影响的就必定是歌唱的气息。而我们都知道,气息不畅通的练习和演唱,对声乐训练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声乐的基础训练就是苦练内功。在声乐人才的成长中,科学的发声基础训练阶段是一个漫长而又不能跳越的重要阶段。只有在这一阶段,经过漫长的苦练,经过一首首练声曲、一首首歌曲的练习,才能锻炼好歌唱的机能,增长歌唱的文化和专业才能。实际上,歌唱的基础训练可谓是非一日之寒,只有不间断的学习和把握,并且是长期完成了相当数量的练声曲和作品练习,歌唱能力才能随之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里的学习和训练,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歌唱能力的提高,而更应该注重发声训练的科学性,对学习效果的要求要具有合理性、适度性,使学生经过长期的刻苦练功后,感受到完成基础训练阶段的任务后那种“功到自然成”的乐趣。

三、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在浩瀚的艺术世界中,声乐艺术被称之为表演艺术。声乐演唱中,人们所发出的那些美妙、悦耳的声音之原理,就是我们的气息吹击声带的结果,而气息的动力源泉就是我们的呼吸。而在声乐的训练和声乐的演唱中,科学发声要求我们的气息始终要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保持气息自然的属性。也就是说在歌唱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声乐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声乐的教学活动中,声乐实践教学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可以说,它渗透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声乐的教学内容始终要通过声乐的发声训练、作品的练唱和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演绎来完成。在这些环节中,都包含着声乐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声乐人才的培养正是需要通过这些途径,对歌者进行音乐知识、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传授,以及声乐的理论学习与技术训练,实施对机能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从声乐教学的实践性来看,应该注重抓住课堂和舞台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歌者驾驭作品、演绎作品的能力。

1.课堂教学实践性环节与歌唱能力

声乐课堂教学,始终应遵循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学科本身固有的属性,采用启发性教学,让歌者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去感受、领悟、把握声乐演唱的真谛,避免说教式、灌输式教学,充分体现声乐实践性教学的魅力,有效地培养歌者演唱作品的能力。

2.舞台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学校声乐教学活动,始终是围绕培养声乐教育工作者和演唱者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今天的声乐学习者,无论将来担负声乐教育工作还是声乐演唱工作,对他们来说,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在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上,舞台实践性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人天生都具有表现的欲望,声乐学习者更是如此,声乐艺术被称作是表演艺术。因此舞台的实践性教学,更符合声乐人才成长和声乐教学的客观要求。研究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歌者在他们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对声乐作品的演唱同他们在舞台实践中的演唱,差距是很明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由于歌者与生俱来的,以及后天专业学习和训练中培养起来的表现欲,加之音乐和文化修养的驱动,在舞台上,他们真情实感的演唱更加能够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舞台实践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效果是更佳的。

总之,歌唱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综合、长期和科学的系统工程。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无法离开声乐训练和演唱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就学校教育而言,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势必要紧紧抓住声乐教学中课堂的发声训练、作品练唱和作品的联唱,以及舞台表演的实践教学环节等。当然,歌唱能力的培养,同声乐理论知识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等也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因此,为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必须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歌唱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5

创新是当下的主题思想,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创新的基础是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加以重视,积极探索、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全面提高教学水平。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逐渐地养成爱探究的好习惯。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人们深刻认识到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另外,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在此提出几点简单的建议。

1.营造积极的探究氛围

探究氛围的营造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基础,环境对于学生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倡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回答已经存在的问题,还要让学生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探索环境,使学生喜欢探索、善于探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使探索成为一种习惯。

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更加高效、准确的获取信息,是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学校的教育本质不是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拥有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这是未来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初中数学老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教会学生深化课本的知识点,逐渐学会对知识点的归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不懂的知识善于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思考的好习惯。在课堂上,每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从中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善于探究和思考的习惯。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人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后,就有欲望去研究和探索它,这是人的本性。因此,在数学教学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从多方面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3.1 增加课堂趣味性

由于数学本身的特点所限,理论性知识比较多,容易使学生形成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认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数学课没有乐趣,只是学生还没有意识到罢了。在课堂教学时,老师应为学生创造趣味性的情景,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喜欢上数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便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3.2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遍布了很多学校,老师要积极运用科技成果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加直接的刺激到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利用视频演示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因此,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形象的演示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3.3 建立奖励机制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可知,他们对于老师的奖励还很重视,即使是得到老师的一句夸奖也会觉得很开心。老师适当的奖励对学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受到老师表扬后,他们的学习热情会大大的提升,不论是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是在完成作业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对学生的奖励次数要适当增加,奖励的内容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奖励机制应适当的调整,不能单单的奖励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于进步大的学生更应该给予奖励,从而使整个班级的学生都能积极向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知识进行解释,解释就是提出新的见解,这就会对学生现有的理解进行更新。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也不相同,即便是同样的问题,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每当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后,老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直接的讨论或者同桌之间的讨论,使学生之间进行想法的交流,对各自的想法进行探究,在通过学习他人的探究经验后,进行相互的比较,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结论。这样的合作探究能够弥补自我探究的片面性,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5.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基础差的学生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思想,在学习中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大胆猜想是探究能力培养的基础,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的猜想和假设更贴近真实答案。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猜想和假设的确定就决定了探究的方向,只有通过多次的失败和验证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猜想。每当学生探究一个新问题时,就会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通过结合相关的知识进行排除,直到找到最可能适用的知识点,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新旧知识的整合,并达到了巩固旧知识的效果。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大胆地猜想,不局限于课堂之上。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导教学,指导学生对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要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弥补自主探究的局限性,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6

一、教学需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没有兴趣,一味地靠教师和家长逼迫学生学习,对学生而言是痛苦的,学习效果也一定很差。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要从引导学生的探究兴趣入手。而教学联系生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当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紧密时,学生就能够体验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愿望就比较强烈,在此基础上,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的兴趣就很高。比如,在教学平行线的性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内容,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学习有关内容。首先,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示两张图片:铁轨和双杠。然后提问学生“两条铁轨、双杆给我们怎样的图形形象。”这样,通过生活图片可以给学生直观的平行线形象,从而引出课题。接着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给人们以平行线的形象”。这样,大多数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都很强,在学生寻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给平行线下定义。通过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结合,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努力探究问题的本源,这对学生探究兴趣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留给学生自我探究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探究过程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时间是被教师占用着的,教师要不断地讲解教学内容,学生努力听讲,努力做笔记,学生是没有自主探究的时间的。要想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就需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己的探究实践中获得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把一些学生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留给学生,突出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的高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设置“帮小蚂蚁找最近的回家路线的问题”,使学生能够联想到已有的知识“走垂线段这条路线最近”。然后开展以下内容:比如引导学生描述三角形的高,使学生自己动手画出三角形的高,让学生比较哪些画法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能够正确地使用三角板的直角边画出三角形的高等。通过学生自我探究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高这一教学难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有效锻炼,这对学生学习数学是极为重要的。

三、巧设实践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169-01

一、精心设计、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切入点

实验探究就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完成教学应该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力求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或理念。具有探究意识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所遇到的问题,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探究意识的切入点。

1、借助物理学发展史上的著名实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物理学发展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实验,它给我们留下了不仅在于实验的结果,更在于实验探索的本身。物理学家精巧的设计、独到、深刻的分析方法。例如,伽利略著名的斜面实验,牛顿研究苹果运动的实验,富兰克林探索雷电的实验,都可以去追溯物理学家思考、研究问题的源头。我们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某些著名实验的设计思想,可以找出实验中要解决的物理现象或规律的方法、探究设计者完成这一实验可能用到的思维方法和过程,给学生相应的探究思维的启示,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

2、用实验探究的观点、方法解决物理相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不在教师的设计和期望的轨道上时,教师不能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中,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应引导学生用实验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提出一个观点不能靠逻辑推断而必须用实验验证。例如,在光的反射的实践教学中,如果你这样设问:透明的物体和不透明的物体都能反射光吗?很可能有的学生回答是透明的物体能反射光而不透明的物体不能反射光。这时候,教师用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不能一票否决。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氛围。为学生的思考、实验探究提供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和选择性的自由空间,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更好的培养。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建构探究性演示实验

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探究性的教与学。教师在课堂上建构探究性演示实验,不但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给于示范,而且培养他们不迷信课本,敢于对前辈们所做的实验质疑,从而产生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兴趣。例如,教师画出如图1所示潜望镜的结构后,设问:我们要看到远处的物体应怎么办?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就会得出如图2所示的潜望镜。教师进一步设问:我们要看到清晰、放大的像,应怎么办?学生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进行实验探究,可能会得到如图3所示的潜望镜。这样一步一步地进行设凝,一步一步地对实验进行改进。

学生通过教师这样的长期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长期这样做,学生可能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的探究意识。

二、充分铺设、激活学生探究欲望的兴奋点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类比等探究方法,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激活探究欲望。探究性实验教学比验证性教学更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探究和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究”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我们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探究的内容,在实验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探究欲望的激活,利用学生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

三、教师要着力开发探究能力的生长点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去探索的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要充分挖掘课本中理论知识与实验的结合,强化实验设计的探究性。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的原理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使学生在实验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验技能知识应用、分析问题、去了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从而开发探究能力的生长点。

1、科学的设计实验装置

设计实验装置,这是实验操作的起码要求。设计实验装置科学的真伪性,对研究的物理现象或规律,直接地、间接地有所不同程度地影响。同样的仪器,设计的装置不同,所研究的物理现象、规律就有所不同。实验装置的设计的合理性的程度,对学生的探究思维的培养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8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036-01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好奇心较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应积极创设活跃的教学氛围,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优良的环境,培养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趣味性的教学活动相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数学体系,为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来一场猜数游戏。让学生在心中随便想一个数,加7减3,再乘以3,最后除以3,然后将计算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可以猜出学生心中所想的那个数。学生纷纷表示不相信,于是猜数游戏开始了,学生1先说出了自己计算出的结果为8,教师说学生1所想的数字是4。学生特别疑惑,老师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学生2说自己的计算结果是23,教师说想的数字是19。老师把两个结果都猜对了,学生纷纷表示很惊讶。紧接着又有几名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计算结果,教师又都一一做出了正确的回答。学生对此表示很好奇,对这次游戏中的奥秘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因此,积极创设数学教学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提供可靠的基础,能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加强沟通和交流,构建自主探究平台

积极的沟通和交流能够为数学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自觉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究并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学会主动获取知识,通过交流和沟通,为学生构建优良的自主探究平台,增强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为强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到交流环节中,适度进行点拨。也可以对学生的数学探究互动进行组织和指导,促进数学自主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学生创建优良的合作交流空间,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比如在二年级“时分秒”的教学过程中,为强化沟通和交流的效果,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深化学生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可以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播放到一分钟时停止,让学生互相交流,说一说对一分钟的感受。有的学生说,一分钟时间挺长的,过得有点慢。教师对此并未作出评价,接着让下一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另一名学生说,一分钟的时间太快了,我还没有看够动画片。教师说,还有哪些同学有这样的感觉?许多学生都举起手。教师说,那我们来静坐一分钟,看看这次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受。静坐一分钟后,教师让大家谈一谈对一分钟的感受。有学生说,一分钟时间太慢了。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看动画片的时候,一分钟过得很快,而静坐一分钟时间就过得很慢?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指出时分秒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告诫学生学会珍惜时间。通过高效的沟通和交流,构建科学合理的自主探究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比如在“多边形面积”的学习中,在讲解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鼓励学生分组探究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排数与每排个数的乘积。

三、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多样化的数学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亲自体验观察、动手操作,并进行自主推理和判断。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并掌握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在“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过程中,为了深化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布置相关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借助于竹竿、卷尺等工具以及相关数据信息来计算学校操场上的旗杆高度。通过课外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在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9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8―0078―01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的训练、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可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应该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认识到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是前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标准,未来需要的人才不仅是会识字的人,而且是能够自主探究、追求新知识的人。因此,语文教师应在意识和行动上充分认识到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及教育功能,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纳入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凡是学生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定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统一,才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提高,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造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基础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建立平等、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及课堂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时,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要鼓励学生去探究课堂中的各种知识,敢于和教师、同学争论。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并且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分享,教师做适当补充。然后,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阅读古诗,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借助课后的注释学习每句诗的意思,并组织学生将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三、设计合理准确的问题是关键

自主探究离不开问题的设置,语文课堂探究活动主要是围绕问题展开。所以,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引起全体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欲望,问题的设置要找准切入点,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了解新课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教师可先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去预习:1.你对于诗人都有哪些了解?2.诗人的故友是从哪里辞行的?3.辞行的时候是哪个季节?你是从哪句诗中读出来的?4.你知道诗句中的“阳关”是现在的哪里吗?5.你想象一下当时诗人送别故友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复习,就不会出现无功而返的消极心理,反而能够激发好奇心,增强学习的信心。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10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重视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在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侧重于学生智力发展、个性发展及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多种环节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初中化学教学中,依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欲望,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索来获取新知识.

1.生活情境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生活中选取实例,作为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素材,能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化学,对探究化学奥秘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学习“碳酸氢铵”时,笔者设置了一个生活情境:气温较高时,水稻对碳酸氢铵这种肥料的吸收较好.一天,中午12点,王大娘要去给水稻施碳酸氢铵肥料,可是,王大叔坚决不同意,让她到下午3、4点钟再去施肥.两人为此还发生了争执.对这件事,你怎么看?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时间去给水稻施碳酸氢铵化肥.为了能切实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2.谬误情境

生活经验不全部是正确的.利用人们的错误认识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探究化学的兴趣.

学习“分子”时,我问学生50+50等于多少?学生异口同声“100”,我追问:“任何情况之下都是这样吗?”,学生不敢大声回答,悄悄地言语“应该是吧!”我出示了两瓶液体:1瓶是50mL的水,另1瓶是50mL的酒精.o学生看清楚了他们的体积,然后将2瓶液体倒在一起,再拿给学生看,学生发现50mL的水与50mL的酒精放在一起,其总体积小于100mL,看看周围一滴也没有.再让学生走到前面自己操作了一番,仍是这个结果.新旧知识的矛盾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3.实验情境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主干线,教学中,通过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如,初中化学“导言”第一节课,课前我在一张白纸上用酚酞写了“同学们好”四个字,然后把它与另一张白纸一起贴在黑板上,上课的时候,我向其中写有字的一张白纸上喷上无色的碳酸钠溶液,“同学们好”立即呈现在大家面前.神奇的现象,激发了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兴趣.

4.故事情境

初中化学教学,通过讲故事,提出相应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时,我讲了一个故事,并由此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寻宝者牵着一只小狗来到一座少有人去的山洞.走着走着,牵着小狗的绳子牵不动了,低头一看,小狗已经没有生命迹象,就在低头的过程中,手上燃着的火把突然熄灭了.寻宝者很害怕,边走边喊…….故事讲完,笔者提出2个问题:(1)你知道狗是怎么死的?(2)火把是什么原因熄灭的?

二、借助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对实验现象充满好奇,对实验结果充满期待.借助实验,特别是学生自主实验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重视实验操作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时,注重设计一些操作环节,让学生亲手操作,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探究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时,学生自己操作往往是实验中间的一部分,如果做好了,下面的实验就能顺利进行,否则,实验结果就不会如愿,从而促使学生认真反思.

2.学生自主实验

初中生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不满足于知道实验的现象,更迫切想知道出现实验现象的原因.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实验兴趣,也让学生亲身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如,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笔者打开一瓶啤酒,这时啤酒泡沫溢出瓶外,笔者随即问学生,这能确认这是二氧化碳吗?如何验证?学生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出了验证该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的方法.接着,笔者抛出新的问题,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吗?学生设计了对比实验――一瓶装着空气,另一瓶装着二氧化碳,向两瓶注入等量的水,充分震荡,观察现象,以此证实.

3.家庭实验和生活实践

生活与化学息息相关,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

如,学习“酸和碱”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对本地土壤的酸碱性进行调查,然后让学生说出治理这种土壤的最佳方案.学习“水的净化”时,笔者带了一杯被污染的河水到教室,上课前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司空见惯.笔者提出一个问题,你想使河里的水变得清澈吗?如何才能使之清澈呢?学生自主设计了一些方法,相互间进行了讨论,方法逐步完善.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11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34-01

学习方式的革新是新课改的基本特征,课堂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前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最好的训练。现结合小学六年制数学第六册“圆柱的表面积”一课,作如下探讨。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经历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渗透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合作探究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底面的周长。

教具准备:自制圆柱、易拉罐、小剪刀、直尺。

教学过程:教学预设。课件出示:(一则公益广告)一个易拉罐,在车厢内被踢来踢去,最后被一个人拾起来了。画外音:球进了,公德比赛今天起正式开赛。引出制作一个易拉罐需要多少平方厘米铝板的问题,并告诉学生这节课师生一起来解决这一问题。第一,发现问题。同学们请拿出你制作的圆柱体,在制作圆柱时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第二,提出问题。我们研究“圆柱的表面积”具体要解决哪些有关问题呢?通过学生回答,归纳出以下问题: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的什么有关?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第三,探究问题。接下来我们逐个解决这些问题。问题一: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让学生复习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再观察圆柱回答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大家发表见解,相互补充。问题二: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受表面积;再思考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回答质疑,相互补充。问题三: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的什么有关?一是联想猜测:圆柱表面积与什么有关?二是出示两个高矮不同、底面积相同的圆柱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与圆柱的高有关。(幻灯片出示)三是出示两个高矮相同、底面积不同的圆柱进行观察,引导发现与底面半径有关。(幻灯片出示)问题四: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探究计算方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自己制作的圆柱展开,观察圆柱的表面积由几个面组成?师同时操作,并将圆柱的表面积展开图贴在黑板上加以说明。把自己制作的圆柱量一量,小组想办法算出它的表面积。汇报交流,共同总结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板书)。第四,解决问题。想试一试自己的研究结果吗?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的研究结果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出示例1,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独立解答,汇报板演,相互补充。出示例2,(特殊表面积的计算)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后独立解答,汇报补充。教师重点引导“进一法”的使用。第五,拓展问题。(1)判断对错。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两个圆柱侧面积相等,它们的底面周长一定相等。( )表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柱侧面积也一定相等。( )一根圆柱形木料半径是2厘米,把它平均截成2段后,表面积可增加12.56平方厘米。( )(2)做2节长2米,直径1分米的圆形通风管,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

二、教后反思

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无论是课堂活动设计还是练习设计都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为前提。教师的教学预设,尤其是问题设计必须要让学生的思维有层次感,即要能抓住教学的核心问题,一线串珠。这样既可以避免问题的繁多与无序,不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又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本节课学生在发现并提出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的问题层层递进,既富有逻辑性又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还凸显了问题的核心所在。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的什么有关?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过程中,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加深了对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三、结束语

学习方式的革新是新课改的基本特征,课堂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学生的发展而言,随着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发挥,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学习的深入,学习效果会更显著,探究能力会更强。

探究能力的培养篇12

通俗地讲,探究能力就是探索未知的能力。科学在不断进步,各国都重视科技发展,新课标要求基础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一项占领世界科技制高点的战略决策,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重视实验的教学作用,实验是化学教学的根,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顺理成章的事。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逐步提高他们动手做实验的能力,老师要给学生更多探究机会,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一、大胆探究,培养学习兴趣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需要优化教学措施,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给学生探究机会,老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做实验,而不是担心他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如学习在实验室里制取H■的时候,老师完全将Zn、Mg、Al、Fe、稀盐酸、稀硫酸等化学药品分发给学生,让他们比较产生H■的速度,然后选择实验室制取H■的最佳药品,这个实验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打下知识基础。当学生探索出制取H■最佳反应药品的时候,再分析讨论仪器的最佳装配方案,并与实验室里制取O■的装置进行比较,从而使制取气体、收集气体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完善。由于这个实验是学生亲自探索的,学生的积极性远远比观看老师做演示实验高,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初中学生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就是满足学生解开未知之谜的渴望,因此,让学生大胆探究,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高的,而且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研究科学经历的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总结结论等过程。实验的设计、精心操作、仔细观察、思考总结等,都属于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给学生更多探究实验的机会,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二、破旧立新,培养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不仅对学生来说是趣味盎然的,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要破旧立新,不能按照老方法,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变实验教学,尽量使实验过程充满悬念、新奇,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思考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学习酸的通性知识时,演示稀H■SO■与Cu(OH)■的化学反应,先给学生看H■SO■与Cu(OH)■的颜色,然后将稀H■SO■溶液倒入装有Cu(OH)■的试管里,此时,老师可以用手遮挡住,不让学生看见。过一会儿,再给学生看。这个过程有点像变魔术,对学生来说充满悬念,让学生看到试管里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成蓝色,则学生内心充满好奇,求知欲大增。

三、重视实验的过程,提高科学素养

实验对学生来说是很有趣的,现象是能抓住学生眼球的,但初中常常将实验的观察停留在现象上,越好看就越好奇。只看实验的现象是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没有一定科学素养无法真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毕竟,探究能力需要一定的科学素养作基础。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老师不能只给学生看现象,而要重视整个实验过程。比如,用一个烧瓶收集CO■气体,将一个小气球系在导管上,然后导管插在烧瓶的橡皮塞里。此时,拔开带导管的橡皮塞,迅速向烧瓶里倒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再插上橡皮塞。照理,会看见导管上的气球变瘪,因为CO■气体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学生期待能看到气球变瘪的情况,但他们真正看见的是气球膨胀了。此时老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由于NaOH溶液的浓度可能不高,CO■反应消耗的量并不多,但加入NaOH溶液后,烧瓶里的气体压强增加了,因此气球反而膨胀了一点点。假如不重视实验过程分析,只看结果,那就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切实做好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切实做好探究式教学,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比如,在探究CO■气体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时候,不能简单地请学生做一个CO■气体通过紫色的石蕊试液,看看是不是变色就完事了。而应该引导学生思考,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色是不是CO■的原因?是不是水的原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排除CO■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可能?排除是水的可能?然后请学生领取需要的器材,开始探索。只要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学生,都能想到:用干燥的CO■气体,通入紫色的石蕊试纸,或者石蕊固体,看看能不能变色?将水滴加于固体的石蕊上,看看能不能变色。当然,没有固体石蕊,可以用石蕊试纸代替做探究实验。从这个教学例子可以看出,老师在探究教学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对学生探究式学习起的作用不是包办代替,而是指导与帮助。真正的实验设计与实验过程,以及分析思考都是由学习的主人――学生完成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具体教学中,也不是说探究实验越多越好,毕竟初中生化学知识基础不牢固,老师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工作,诸如,观察、动手操作、思考分析等能力的培养,而且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在课堂教学上,课后作业完全可以布置做实验探究,不一定都是书面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