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0 14:41:19

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

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篇1

高职“三生教育”实践不能脱离“工学结合”的大环境。工学结合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尝试,学生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生产性的实践锻炼合为一体,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的“三生教育”实践提供了优势。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为“三生教育”提供了真实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了与社会、企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三生教育”跟进企业,以企业和实训基地作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使得高职院校的“三生教育”环境不同于以往校内环境,也不同于普通高校社会实践环境,而是过渡到了企业和社会,不但具有真实性而且内容丰富。实践的教育内容模块也具有了鲜明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岗位性。企业生动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现实的教育平台、丰富的教育题材、生动的教育素材为拓展高职“三生教育”载体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但同时也给工学结合背景下,如何搞好高职“三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阶段主要分为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三种基本形态。实训中和实训后正是学生思想观念波动大、心理困惑多、人生目标迷茫模糊、不良情绪集中、心理跨度大的阶段,也正是“三生教育”的重点阶段,而我们目前的实践情况恰恰是忽视和遗漏了实训中和实训后的“三生教育”,出现了“校内满堂灌、校外再不管、企业不过问”的局面,致使高职的“三生教育”脱节、断裂,缺乏针对性和连续性,导致费了力却效果不佳,大打折扣。因此,高职的“三生教育”不能照搬普通院校的实践模式,而是应与专业教学同时跟进,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机制。笔者试图从工学结合的角度,构建高职“三生教育”的实践模式,以期从根本上解决“三生教育”实践的日常实效性、连续持久性和科学发展性,实现高职“三生教育”实践的常规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工学结合下“三生教育”实践模式——四个“复合”

(一)三位一体——“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的复合

1.三位一体的内涵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阶段主要分为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三种基本形态。“三生教育”也可相配套的分三个阶段进行: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的三生教育。所谓“三位一体”即工学结合不同阶段“三生教育”实践的一体化。就是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工学结合全过程中的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的具体要求,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三个阶段“三生教育”的复合。所谓“复合”,不是简单的对接和链接的结合,而是有机的叠加和重合的融合。实现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三生教育的复合,可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三生教育”的连续持久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三位一体的内容

(1)“实训前”三生教育

顶岗实习意味着学生到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新角色的扮演、管理方式和人际关系环境能否适应是学生面临的第一挑战。因此,“实训前”的三生教育非常重要,应该围绕如何快速适应企业进行,如开展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和实训中高职学生的自身定位教育。

(2)“实训中”三生教育

顶岗实习通过让学生在社会、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对社会、企业及“社会人”、“企业人”所要求的信息有较真实的体验,能自觉地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磨炼和自我完善。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不免因为心理跨度大而出现心理困惑多、不良情绪集中等问题。此时,要加强对学生实训过程的跟踪指导,特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心态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挫折教育,及时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有效保障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

(3)“实训后”三生教育

就学生个人而言,经过几个月工作回到校园后,感触颇多。“三生教育”要趁热打铁,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习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反思与总结。

(二)见识、感悟、体验三种实践方式的复合

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形成学生个体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素质的过程。学生的素质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等要素组成,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行为是目的。通过见识实践以实践的方式实现认知上提高,在此基础上,通过感悟实践,实现情感上升华、理性上感悟,通过体验实践,实现行为上欲试,培养行为能力,建立正确的行为。从见识到感悟再到体验的实践方式遵循了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实际,符合其态度和观念形成、行为养成发展的特殊规律。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生在与情景的交互过程中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建构主义在本质上真正恢复了教育视野中的学生主体性,体现了以学生的成长为本、发展为本的教育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见识、感悟和体验实践方式的复合,以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成为真正的体验者,关注体验者的体验过程,重视关系互动和情绪、情感的作用机制,强调“三生教育”的情景性、建构性、生产性和创造性。[2](P12)

1.见识实践

见识实践就是把大学生应知应会、必知必会的人生道理经过概括、提炼,用简洁的文字、明了的图片、典型的事例,制成可视、可听的课件与图片,让学生一看便懂。通过展厅布置,以实物、课件、图片等视听类资料的形式创建见识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参观平台的过程中,通过平台设置的场面和画面感同身受,从而实现对三生教育实践的感性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德育实践观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实践不仅仅指做与行,更包括了主体的各种见识、体会、体验。见识实践的目的是解决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知问题,但又不同于传统的认知教育,而是以实践为主要手段和方式的认知教育。传统的德育认知教育是一种单向传输式教育,以灌输知识为中心,只注重认知、推理,重认知轻内化,重灌输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现代学习理论指出,通过学生实际的做与行,使认知实现内化,形成一定的品质和能力,进而外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见识实践扬弃了德育传统教育模式的片面性,突出了德育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见识实践的教育方式不仅赋予了“三生教育”以知性品质,更强调了见识实践是“三生教育”中一个特殊的实践形式。[2](P3)

2.感悟实践

感悟实践就是在见识实践的基础上,利用所创设的特定场景进行活动训练,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实践训练、素质拓展等活动项目,使学生的认知、情感、领悟和行为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感悟道理,从而确立正确的观念和行为的一种实践训练活动。感悟实践项目是实施感悟实践教育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训练、心理素质训练和素质拓展训练三个部分。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思想观念和外在行为方式的积极变化,而这种变化首先来源于学生对外界情景的感知。当这种感知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上逐步深入时,他们就会在心理上逐渐认同,并开始用理性去指导行为,进行自我教育。在感悟实践过程中,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和领悟做人处世的道理,增强他们良好的品质意识和行为能力。感悟实践所创设的特定场景能为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余地,让学生充分地表达思考的结果和做人的感悟,既能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又重视行为训练,既进行了做人做事的教育,又训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把理论与实践,认识与行为统一起来。在此过程中,感悟实践实现了活动训练和人生感悟相结合;实现了理性认知和行为训练相结合;实现了情境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2](P110)3.体验实践体验实践是指建立在以实践训练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高尚情操、爱心、责任感、正义感、意志力和健全心智,树立积极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为目标的“三生教育”实践教育模式。体验实践包括校园体验实践和社会体验实践两大方面。校园体验实践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校内实践活动,如校内工厂实习实践、校内工作岗位实习实践等;企业体验实践主要指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作为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锻炼学生,通过精心设计的体验项目,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和经验,从而达到学生个人能力的有效扩张,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目的与价值,从而形成使自己终生受益的人生观和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的教育目的。通过体验实践,把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理论付诸于人生实践,锻炼能力、砥砺品格、健全心智、提升素质,把人生的感性认识实现理性的升华。见识、感悟、体验三种实践方式的复合整合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可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目标。

(三)三师一友的复合

“三师一友”指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3]“三师一友”的复合指学校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相复合,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三生教育”格局。在“三师一友”工作机制下,发挥企业的作用,创新教育主体,在实习单位建立“三生教育”实训基地,把“三生教育”延伸到工厂。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我们根据学生专业实践课多和实习时间长的特点,通过学校与实习单位的沟通,直接在实习单位建立“三生教育”实训基地,邀请实习单位领导、负责人和实习带队教师一起组成学生“三生教育”实训指导小组,共同指导学生“三生教育”实训。在实习开始之前,由德育理论课教师和实习带队教师共同制定周密的“三生教育”实训教学计划。实习期间,由实习单位领导、实习指导师傅和实习带队教师负责实施,德育理论课教师也要经常到企业进行跟踪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同企业职工一样参加所在实习单位的政治理论学习、党团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三师一友”工作机制使“三生教育”渗透到“工学结合”的全过程,在专业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企业实习的各个环节,形成宽泛而多层次的教育主体,构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篇2

课 题:2011年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校企一体化模式下中职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A04。主持人:曾俊香。

专业课教学是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基本途径。在以专业共建、师资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和文化互融为主要内容的校企一体化模式下,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积极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对学生明确学习与劳作的目的意义,端正学习与劳作态度,产生学习与劳作的动机、兴趣与热情,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不懈地奋斗,把学业与劳作做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下面,笔者探讨在校企一体化模式下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发现与有效做法。

一、主要步骤

1.提高认识,增强“渗透”的自觉性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关于某种职业对人的作用、意义价值的观点、看法和态度。中职学生职业价值观,主要是指他们在选择专业学习与工作时的择业观,是学生在选择专业学习与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的价值取向。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两大作用:一是奠定职业人生的基础,引导职业人生的方向;二是提供精神动力,激发职业情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使之自觉行动。

劳动者个人素养和品质以价值观为核心,素质教育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职业价值观教育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是中职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育人教书,培养有见识、负责任的公民和职业人,是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

而现实的中职专业课教学还比较严重地存在以下现象:重组织价值,轻个人价值;重知识技能,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近期功利,轻长远人性。这就难以满足学生对多元职业价值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首先要深入研修,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增强“渗透”的自觉性。

2.明确目标,落实“渗透”任务

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教师就要以专业知识与智慧和自身人格的魅力去吸引感染学生,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更教出知识技能背后的那些东西,那种理性的精神、专业的意义与价值,那种待人处事对物友善、积极、严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使学生明确学习与劳作的目的意义,端正学习与劳作的态度,产生学习与劳作的兴趣和热情,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劳作,并且落实以下任务。

(1)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劳动观、职业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人生而平等”“社会分工,人无贵贱”“勤劳致富”“劳动光荣”“人人有才,个个成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正确认识自我,理解尊重他人,正确对待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热爱专业学习与劳作,具有一定的职业价值评价和选择能力。

(2)要使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交往、同事关系、监督关系和管理”,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和相处,懂得诚信、敬业和负责任,具有一定的伦理价值评价能力,形成积极的伦理价值取向。

(3)要使学生正确看待“利他主义、经济报酬”,学会关心自我与他人,关心专业学习与劳作,关心自然环境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和经济价值评价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经济价值取向。

(4)要使学生正确看待“智力刺激、独立性、创新性、成就感和美感”,学会学习与劳作,发挥智能优势、创造潜能和个性特长,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探索能力和劳作创造力,形成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个人成长与成就感和审美价值取向。

(5)要使学生正确看待“安全感、变动性和工作环境”,学会选择职业、制订生涯规划和学习工作计划,具有一定的就业或创业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适应岗位变化能力,形成积极的安全价值取向。

3.精心备课,预设“渗透”学案

教师要根据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规格、职业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研究学生,积极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精心预设“渗透”学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策划、预设、组织、引导、示范、鼓励到位,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2)突出专业课教学的职业情境性、综合实践性、实际应用性和时代特性。

(3)体现“渗透”方法的自然渗透性和参与体验性。

(4)使学案具有自主建构、情境学习、合作探究、适合学生、具体明确、可操作性等特征。

4.全情投入,生成“渗透”过程

精心备课、预设“渗透”学案是关键的一步,而师生全情投入,互教共学,实践体验,生成“渗透”过程,即师生“生命在场”, 产生、分享“精彩”的观念和多元的职业价值,是更为重要的一步。理想的专业课教学根植于学生的多种能力与兴趣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满足学生的多种能力与兴趣发展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专业学习与劳作的尊严与欢乐,学会关心,学会负责任。

(2)深入思考,多作自我反思:一是我们所教的专业课如何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二是我们的教学怎样才能适应学生并且促进他们的智慧、道德、精神和社会各行各业发生关系?三是如何才能与更多的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式”师生关系?四是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自信、自立、自强和职业责任感,教给学生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创造潜能和个性特长,提高其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适应工作能力?

(3)更多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体验式、现场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我评估、他人评估、小组评估等教学方式方法。一般不主张教学鼓励竞争,评估应不涉及比较;更多地依靠学生自己,鼓励负责任的自我评价,学会准确地评价自己的学习与劳作,并智慧地吸取同学和老师评估的意见。

二、基本方略

职业价值认识与知识技能学习是不一样的。知识技能学习可进行客观的专业知识考评或职业技能鉴定,而职业价值认识是无法在一个短时间内被普遍实证的,需要个体在知识技能学习、实验实训、见习实习过程中甚至是在今后劳作或人生经历中才能逐步体验、感受、领悟和认同。职业价值认识不能教会,只能靠个体参与实践,自己去体验、感受、领悟和认同。职业价值观培养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慧和心灵、思维和情感,引导人自己去设计,去实践,去体验、感受、领悟和认同职业价值。

围绕“尊严与责任”这一中心价值观而展开的中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工作包含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一是榜样、实践、反思和认可。即通过职业人的言行、师生或师徒关系显示人格的尊严、劳动的尊严和责任的内涵与形象。二是所有学生参与学校或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和教学、实验实训、见习实习和社区服务等。三是在活动或以对话的方式交流中唤醒学生的自主、自尊、自信和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关心,激励学生反思,促进学生职业价值目标的构建。四是对学生中值得赞扬或接受的专业学习与劳作事务多方面表示认可,鼓励学生发展更好的自我。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提供可自我发挥的条件和环境,组织指导学生参与专业学习与劳作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受、领悟和认同职业价值,确立职业价值目标,发展职业价值评价能力,形成职业价值取向。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可采取以下四种方略。

1.榜样与示范

中职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和“偶像情结”。在教学中,教师或师傅应重视利用那些最有可能被学生记住的语言和行为,包括人们期望行为及其理由,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说服力的、鲜活的职业榜样;介绍一些描述正面或反面职业范例的文字材料及媒介资料,如中职学生成才案例、行业企业中先进模范。

教师或师傅给予学生关爱与尊重,帮助学生在校企学习中获得成功,建立自尊自信,感受职业的价值,体验到职业道德就是教师或师傅以道德的方式对待他们。

职业榜样显示出有见识、有道德的人的敬业心、责任感,他对校企生活和国内外大事的反应,成为职业技能教学、职业道德关注和行业企业精神的示范。

教师或师傅通过实操、演示、讲解、讨论、讲故事、个别谈话和鼓励等方式来提供职业技能教学、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使学生做出正确反应。

2.实践中体悟

学校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课程教学和环境熏陶,是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外因;个体在实践中的体悟,是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内因和机制。学校和企业共建专业、共建师资、共建实训基地和文化互融,真实的专业教学与劳作,为学生在实践中体悟职业价值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与环境。

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发挥校企一体化培养人才的优势,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发现、提问、讨论、反思、合作和锻炼,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体验、感受和领悟职业的价值。

其方法有参观见习体悟法、模拟仿真体悟法、实验实操体悟法、社区服务体悟法、社会调查体悟法、企业实习体悟法等。

3.反思与交流

在多元价值观、多种多样的信息选择面前,要让正在成长的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还是比较困难的。在提供榜样示范、实践体悟的同时,教师还要深掘专业课教学中所蕴含的职业智慧、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反思,进行对话交流,以提高他们的职业价值认知、判断和选择能力。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故事讲述。通过讲述美德故事,提供有关职业生涯先进或落后的人、事物的视频等方式,引发学生观察,对照反思,展开对话交流,以提高其职业价值认知、评价能力。

(2)合作探究。通过若干拥有共同学习目标的学生,独立思考,一起探讨,共同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合作交往和探究能力。

(3)重点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重点、难点或关键处设问,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进行对话交流,分析解决问题。

(4)两难道德。为学生提供一些真实案例,每个案例都提出了学校或企业工作场所中遇到的两难困境,让学生反思、评论、争论或辩论和角色扮演活动。

(5)价值澄清。要引导学生对职业价值进行审慎思考、自己选择,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进行选择,对每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完成选择;珍爱、愿意向别人确认自己的选择;根据选择行动,以某种生活方式不断地重复行动。

(6)评估反馈。学生根据提供的评价标准要求或项目任务评估表对学习活动或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形式有自评、他评和互评,或学生评估、教师评估、小组评估和集体评估等。

4.多方面认可

学校的师生员工、家庭的亲友以及行业、企业、社区、政府部门等各组织、各方面对学生专业学习与劳作行为的优点进行确认和鼓励,对其所为所思所感的正向动机加以确认,形式有两种。

(1)表扬奖励。表扬奖励是强化和传播正确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方法。教师对学生专业学习与劳作的出色表现给予表扬奖励,对从小较少获得表扬奖励的中职学生来说意义重大,有时其作用不可估量。方法有外在奖励,如表扬、其他同伴的掌声鼓励,设立光荣榜或学生优秀作业作品展览展示,以及通讯表彰、特定的优先权、证书或奖品等;还有内在奖励,如合作交往满足感、探究乐趣、自我价值感、个人成长感、成就感等。内在奖励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更持久更强大,教师应加以培养运用之。

(2)批评惩罚。批评惩罚是对学生专业学习与劳作中出现差错做出的一种否定性评估或处理,也是教育另一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它对于帮助学生在任何情况下而不仅是在别人控制下才对自己的专业学习与劳作负责,培养学生对规则、对他人的权利和义务的理性尊重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具有较大的负强化作用。

当然,要坚持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批评惩罚也要建立在理解、信任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律、责任心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及时帮助学生改进与提高。

三、案例列举

1.体悟导游价值

旅游专业的一位老师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认真钻研导游游览服务实训项目内容,采用模拟实训、角色扮演等方法,精心预设了“六步”教案。一是以优秀导游视频导入。二是创设教学情景,即接待来自区内职校的近百名师生前来学校参观游览,作为学校“溜哪儿”旅行社的导游,学生为游客们提供学校景点游览导游服务。三是布置工作任务。全班30个学生分成5大组,每位学生按要求掌握导游游览服务工作的五大环节,并完成《导游游览服务工作表格》;各组分别推选出一名导游,五名导游分别完成游览服务中的五个环节;其他学生以组员形式进行协助配合。四是引导学生做好导游服务,并全程抓拍记录:出发前的导游服务,抵达景点途中的导游、讲解服务,抵达景点后游览前的游览服务,游览中的导游服务,返程中的导游服务。五是请学生观看实录、谈感受,学生自评、他评,教师总结。六是评选最受欢迎导游。

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独立给游客提供游览服务,根据景点的特点和价值进行导游讲解,知道怎样处理在带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初步掌握游览服务的程序和内容。通过实录回放,学生发现优点,分析问题,互相学习提高。师生互动互评,引导、调动积极性,让学生热爱工作岗位,根据导游教学特点,融合现代行业文化,学生体悟到了职业的价值。

2.59比60差几

汽车专业的老师教“发动机气门间隙调整”,把教学设为:集合点名,检查按指纹,布置任务―提问复习―安全教育―分组操作―现场考核―集中小结―进厂实习―总结。要让学生通过校内实训考核后,再到汽修厂实习。在考核中某学生初考59分,再考60分。老师严肃认真地说,“59比60差几?”让学生反思、议论,他们意识到不只是差“1”,更是差认真、严谨、安全和忠诚的问题。教学要由实训室到汽修厂,按校企管理要求进行,理实一体,学用结合,现场考评,规范操作。

3.从模仿到创作

在烹饪实训室里,老师给一年级学生创设了“王浩同学考证和备赛,在西园饭店进行教学见习,跟从冷菜制作师傅学冷菜制作,为泰国代表团用餐而临时受命用单拼和双拼手法创作一个冷拼菜品”的教学情景。以任务驱动学生,尝试完成考证和备赛当中的双拼项目,要求学生用单拼和双拼手法创作冷拼菜品。各组学生分工协作,模仿单拼和双拼手法创作出寿桃、太极、灯笼等蕴含传统文化的冷拼菜品,自评互评,评出最佳作品,体验到了共同创作、服务他人的快乐。

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篇3

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要有禅者的智慧和感悟,认真思索企业为什么要生存,为什么要发展,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企业如何看待利润等问题,如果无法厘清这里问题,企业的发展就缺乏方向和持续动力,这就好像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既没有导航器,又缺乏动力的轮船一样,是非常危险的。那如何才能找到答案呢?也许从对“禅”的参悟中能找到解决方法。

现在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在提炼哲学,都希望能够参悟企业生存与发展之道以指导企业的持续、协调发展,笔者作为中国第一个企业哲学咨询项目《白鹤电力企业哲学宣言》的负责人,深刻体会到,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它的过程与参禅的三个阶段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参禅的三个阶段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禅宗的时候,经历的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我们的企业发展、个人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咨询经历,向大家介绍企业文化建设三个阶段的问题和重点。

第一个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刚刚学习或导入一种文化理念,往往产生一种看似简单的感觉,然后是“照猫画虎”,但只是“形似”而非“神似”。这是企业的必经阶段,企业的文化建设不可能一下子就变得很卓越,必须经历一个由混乱到有序的阶段。这个阶段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宣传与贯彻,结合公司的实际进行学习与研讨,领导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要流于形式。

笔者在进行企业文化咨询时,刚开始进行企业文化诊断时,往往有不少人对企业文化是一种片面理解,一种是知道一些,但是感觉自己什么都知道;一种是不知道什么是企业文化,但对企业文化产生强烈的质疑,究竟这个东西有没有用;只有极少数的人对企业文化有一定的正确的认识,但往往是太着急,不知道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这个阶段,是典型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主要是因为孤立的、静态的、片面的看待企业文化,而没有把企业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动态的工程对待。

第二个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经历了第一个阶段的企业,企业文化的各种理念都得到了大家的理解,但是不一定是认同,如果没有认同,就无法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企业文化仍然不能“落地”。这个时候产生的感受就是“似是而非”,本来以为企业文化很简单,但虽然高层努力在推,可“雷声大、雨点小”,感觉对企业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所以对企业文化就产生怀疑的态度,甚至是打入“冷宫”。这个阶段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努力把打造一种“执行文化”,把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的制度、流程、考核、奖惩等,笔者认为,文化与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管理是基础、文化是方向,只有这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企业文化的巨大威力!

企业文化咨询进行到这个阶段,最典型的问题是企业人士在接受了企业文化的培训和研讨后,对企业文化产生了“敬畏”感,“敬”的是原来突然感觉企业文化原来这么重要,成为优秀的企业必须有优秀的文化;“畏”的是企业文化这么复杂,从理念、制度、行为到物质四个层面,每个层面都有这么多的内容,企业该如何实施,该如何落实。有的企业是知难而退,把企业文化作为宣传的工具,可是换汤不换药,企业原来是什么样的文化,现在还是什么样的文化。企业管理者们不免陷入困惑之中:究竟企业文化能不能得到有效实施?究竟能不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究竟能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个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个阶段的企业,首先需要企业高层,尤其是总经理自己先悟透什么是企业,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什么,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是什么。

企业与社会是一种共生互生的关系,企业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企业必须追求利润但又不能惟利是图,企业必须要与社会、股东、员工和客户和谐相处、互利互惠,企业必须有物质基础上的精神追求,这就是基本的企业哲学思想,企业总经理必须深刻理解。

这个阶段的企业文化建设,要处理和长期与短期、物质与精神、有形与无形、制度与文化的关系,强调和谐与平衡,要注重企业理念的制度化、企业精神的行为化、企业制度的执行化、企业管理的人性化。这个阶段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品牌的结合,用文化作为企业致胜的“终极武器”!

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84-02

通过对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毕业生及企业营销相关岗位能力需求的调研,笔者发现企业对从事营销岗位的人员能力与素质要求很高,如对学习能力、积极工作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营销专业技能等很多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其中对悟性与工作激情格外重视。这意味着培养合格的职业营销人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悟性及其充满激情的职业素质十分必要。在营销职业能力中的营销策划与执行能力是职业营销人的营销综合能力,但其形成的难度较大,如何利用课内外的教学实现培养目标,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培养过程需经历“观、习、仿、试、析”五个基本环节,即观察、学习、模拟、分析、实践五环节的循环往复。通过这五个基本环节,对实现学生悟性的提高、营销素质的养成及营销策划能力的提升有一定效果。

实施基于悟性培养的五步教学法的必要性

营销工作更需要悟性 有学者说:“营销,学了不等于懂了;懂了不等于会做;会做不等于能成功”。仔细分析,这其中包含了两个内容,即理解力与悟性。能否学会,更多地是由理解力决定的;学会能否用得好则是由悟性来决定的。可见,悟性是一种不同于理解力的心理能力。理解力依靠理性的分析,遵循逻辑过程,能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清晰认识;而悟性则是人们以体验、领悟的方式把握事物及其内在意义的心理能力,凭借全身心的体会,最终能自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客观世界,需要悟性,进行营销策划工作尤其需要悟性。

悟性培养的“瓶颈”因素 悟性培养受到来自传统教学模式及应试教育的制约。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三段式,将悟性视为是学生的天资,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一直以来,为适应高考的普通义务教育养成学生习惯于与教师核对答案,而教师也一向要为学生提供标准答案。这也在某程度上对悟性的培养有一定的约束。对于营销专业学生来说,这种三段式的培养尤显不足。对于营销策划能力的培养更是需要突破原有教学模式。

基于悟性培养的教学五步法实施

观,即观察 观察可以用“二进”来概括,一是进图书馆,通过阅读商界知名成功人士的传记、故事,利用榜样的精神力量感召学生、启迪学生,培养其积极、乐观、自信及健康向上的心态,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二是进市场,通过逛街,感受真实氛围,使学生认识到为何有的企业繁荣、有的企业衰败,从而认识到出奇制胜的营销策划与执行是何等重要。通过观察,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的形成,而内驱力是悟性形成的前提。

习,即学习 这里的学习是指问题式学习,即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的主动学习,而非传统的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那种应试性学习。问题式学习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内容融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中。如讲解营销策划之广告策划中的广告策略时,运用问题式学习法,即先给问题,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学习新的知识点。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仿,即模拟 设计仿真情境,以模拟的方式运用所学的营销策划原理解决营销中的问题,以此来验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知识的实用性。具体操作是对“习”过程的逆向设计,即通过对营销策划的相关原理学习的检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所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即在模拟中学。具体表现如表2所示。

试,即实践 “牛刀小试”是营销策划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这一环节,终会使营销策划仅限于纸上谈兵。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指出的“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应“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更应如此,“让学生走进企业,体验营销氛围”走进企业,体验未来要从事的岗位工作,积累经验、提高悟性。具体表现为“走出去、请进来”,把学生以5~6人为一组,分成若干个团队,到企业中去自行找服务项目,把项目拿回来进行营销策划。具体如表3所示。

析,即分析与总结 此环节对学生悟性的形成是个拐点,效果好会大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致。应用的时机一般应选择在“观”、“习”、“仿”及“试”之后,及时进行分析与总结,鼓励学生在互动中共享收获与遗憾。需要教师帮助时,教师又成了主角。但此“主角”非彼“主角”,此时的学生是带着困惑主动学习,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对亟待解决问题的期盼会使教学效率达到顶点。如此反复,会引导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探求,这是提高悟性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连漪.市场营销学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张白瑜.高职营销专业学生交叉培养模式的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

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篇5

德育教育要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进一步来体会周蔚华教授所言:“德育课是养成教育、感悟教育,非知识教授”,更是深有感悟。

一、德育教育是养成教育

德育教育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养成教育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形成良好的习惯。

可是良好的习惯不是靠一天两天,说养成就能养成的。为什么老师和社会评价我们的中职生素质很低?这个素质到底指的是学习能力的素质还是做人的道德素质?作为中职学校德育教师,我们始终认为中职学生聪明、懂事,他们会察言观色,动手能力强,会感恩;他们比同龄人成熟,是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孩子们。只是在我们这种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他们属于没法跟上的那一批孩子。对于他们出现的种种道德问题,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多注重用说教或抓典型、树模范、大张旗鼓地搞宣传的方式进行品德教育,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却忽视了对个人良好习惯的教育培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养”。

一个人道德品质的确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在于一点一滴的养成。古希腊的哲人就曾指出:“德是表现在行为上的习惯”“德只能在习性或制约中寻求”。实际上,一个人日常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道德判断之类的理性使然,更多的是习性使然,所谓“习惯成自然”。要养成一种习惯,需要我们给予耐心和关爱,给予信任和鼓励,给予重视和培养。学校老师曾经和企业的管理者做过交流,企业普遍认为学生的技能可以在企业中再次得到专项培训以适应企业需求,但是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企业实在是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给予培养。

所以,我们应该从思想上重视德育课程,极力发挥好德育课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二、德育课的“体验性”学习

在德育课堂上,如何实现德育课的养成教育,有这样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在培养中成长。”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养成教育尤其强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为此,我们应注意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学生普遍参与,让他们在自觉参与中深化道德认识,践行道德规范。中职生的道德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中职德育教师应该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根据不同专业班级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

体验教育是由参与活动的学生自愿参与一连串游戏及户外活动,然后分析所经历的体验,总结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获得一些知识和感悟,并且能将这些知识和感悟运用到日常生活及工作上的一种教育模式,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学习方法,即“体验性”学习。学生在自觉参与活动中道德情操得到陶冶,道德习惯得到养成,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1.原则

(1)主体性原则。德育活动课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自愿性和自主参与性,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已经安排好、策划好、完全确定下来的程式去做,不给学生一点发挥和展示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主体性或主体地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活动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活动方式和具体要求由学生自己安排,活动的材料也由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二是体现学生参与程度。一堂德育活动课是否成功,关键看学生参与的人数。如果一次活动只有少数几个人参加,多数同学只是听客、看客,这样的活动是无法收到人人接受教育的理想效果的。我们应该给每一个学生机会,在活动中大胆尝试,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

(2)实践性原则。实践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德育育人的实践过程是内含于生活之中的过程,不可能脱离生活,凌驾于生活之上。因此,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

2.三个阶段

“体验性学习”的模式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体验—感悟—反思。

(1)体验。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时间、空间去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探究、经历,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亲身感受和体验,自身举例、现身说法等来调动自己的主体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摸拟情境等体验性学习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体验中用。

(2)感悟。提倡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3)反思。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取了大量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占有了大量的第一手的感性材料,包括参观访问的所见

所闻、活动操作的亲身体验、调查(考察)的结果、社会实践的亲身经历等等。教师应指导学生对上述感性材料进行辨别、分类、筛选,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的分析和综合,上升为作为理性认识的结论,使学生从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一个搜集材料并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分析、归纳、总结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自己思考、自己提高的过程。 3.方法

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篇6

   课程中,无论是廖佑庆、林伟贤、张又为老师,都或多或少的提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另外,在刘一秒的《灵光乍现》中,也有这样一段话,刘一秒说:“中国民营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解决的是商业文化氛围。换句话说,社会各阶层比较认可咱们的时候,咱们的企业才能变大。为什么有些企业长不大,就像种树一样,无数老板一心往上长,从来不往下长。结果上面不断长,下面没有扎根,如水中浮萍。而只有根深蒂固,上面不用规划,他也会不断的再生长。”

   我的理解是,这个根就是企业文化。联系到去年冬天在河北参观时,走入鑫华新的感触就是:这个企业的文化太深厚了,扎下这么厚重的仁义礼孝的正义之根,因此他会不断的再生长,企业才会有生命力,才会不断长大!这都是学习和落实传统文化带来的。这就自然成为了这个企业的主旋律,也就是他自身的企业文化,不管是客户还是员工,影响他的就是这种企业固有的文化,只有他适应企业,而非像某些老板一样,去适应员工。这就是文化的震慑力!

   要想企业有文化,那么归根到底老板需要有文化、有思路、能够认可文化的重要性,并能够根据自己企业的特性来生发出自己的文化来。还有一点更重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做下去,企业文化这株小树苗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为企业遮风挡雨!

   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也不是表面做些宣传能够凑效的,我的想法是由心底生出来的,与相由心生的道理一样。

   学习企业文化个人心得2    作为xxx公司的一名新员工,我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岗前培训。

   培训期间,我们学习了公司的员工守则,部门规定,礼仪,员工服务守则等。这些知识让我这个以前对通号只有些简单认识的员工有了很大的收获。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即“一业为主、相关多元”的战略思路,致力打造七大业务板块,开启了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新征程,使公司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现代的企业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提供了衡量内聚力的尺度,没有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无异于一盘散沙,没有正确价值观的企业就像大海中失去了航向的船只。它为企业在树立品牌、创建商誉、建立声望中起着主导作用。我们通号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创新求进、安全至上、共创价值。

   关于以人为本,作为一名新人,我感受到公司对员工的伙食、交通、工作环境、劳保等等的关心,此外,还对员工的爱好,近来心情如何,业余生活如何度过,个人发展的目标在那里,他的人生理想是什么等等精神追求的关心。这就是以人为本,能让我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作为一名通号新员工,我深知作为通号人应必备较高的道德操守和职业素养。我们应深入的学习通号企业文化,将其具有的精神贯彻到每一个工作的细节之中。我深知作为新员工我对公司的了解和一些制度仍有一些不了解和不明白的地方,但我们应贯彻通号的精神,将其作为我们的精神指导,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工作,努力将工作做得最好。

   我们坚信,在我们的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下,我们的企业将建造得更加的美好和坚固。我们企业的理念会深入每一个员工心中,我们的企业形象也会是世界企业中一道经久不衰的亮丽风景线。

   学习企业文化个人心得3

   企业文化没有固定统一的定义。依笔者的感悟,企业文化可能本就不应该是定义出来的,而恰恰是悟出来的。假如你到通用、奔驰、松下等企业参观,事先你不必被灌输一通他们的企业文化如何如何的好,只需到其厂区和职场里走一趟,你就会有感觉、有感受、有感悟。而这种感觉、感受、感悟是你永远说不清、说不准、说不透的,只能在心间产生共鸣、共识和敬佩。现在有些人以熟记了人家的几句被广泛流传、津津乐道的理念口号,就自以为学到了他们的企业文化,其实不然。

   企业文化是"软件",是需要细心地"营造",而不是"创造"出来的。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应该是你看不见但能感悟到,自愿接受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你自己的心灵和行为中的那部分,虽然无法逼真地写出来,但我们完全可以从一个企业的人文环境、氛围、机制、服务、精神态度等方面感悟出来。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企业文化理应是百年大计,一脉相承的。那些用一、两年时间就"搞"出企业文化,那些换一任领导就换一句理念口号,那些心血来潮而"搞"的零碎活动,说到底不过是贻笑大方的作秀而已,与真正的企业文化是不搭界的。

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篇7

8月24日至8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山西省统计局举办的2015年第1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统计业务培训班的学习。来自全省煤炭系统的统计人员共196人参加了培训,国家统计局能源司司长文兼武出席了开班仪式并讲话。

本次培训班准备充分,培训课程针对性强,授课专家规格高,除了省统计局的专家,还有相关统计行业的专家,讲授的内容都是授课专家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该行业处于领先水平,课程安排紧凑、内容丰富,让所有参训学员受益匪浅,本次参训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提高了思想认识

从事统计工作多年,觉得统计数据水分多,工作压力大,感到从事统计工作很困惑、很痛苦,有时产生抵触情绪。通过各专家系统的讲解,使我豁然开朗,明白了统计数据并不像财务数字那样精确,只要方向对、趋势正确就行;统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认真学习,掌握了较为全面的统计专业知识,提高统计分析能力,才能做好统计工作,才能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

二、强化了统计理论知识

此次培训组织严密,学习扎实,在培训老师的精心设计与合理安排下,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系统学习了《统计基础知识》、《能源统计基础知识与主要内容》、《煤炭企业能源统计》、《节能指标评价》、《能源统计分析》等内容,此次学习不仅增强了自己的统计理论基础,而且明白了数据是统计分析的眼睛,分析是统计数据经过深加工的最终产品,统计分析起到参谋和预警作用。

三、提供了互相交流平台

培训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同时也增进了同行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机会。通过此次学习我认为在统计工作中要做到坚定信念爱岗敬业、抓实统计基础,搭建管理平台、吃透文件准确业务处理、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努力提升工作协调能力、挖掘数据资源,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开拓视野重视统计调研分析、善于思考总结,做企业管理的多面手。

四、指明了工作方向

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篇8

1.喜欢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是当代中职学生的突出特点和优势潜能,也是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有利条件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差,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缺乏自信和兴趣,但他们对具体形象的、活动变化的、可操作性强的东西感兴趣,愿意接触、探讨和学习。他们有自己的目标愿望、兴趣爱好和特长,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个性特点,有自己的观察、思维与想象力和创新潜力以及执行能力,他们热爱群体活动,乐意与人交往,喜欢在实践活动中学习锻炼,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笔者对2191名中职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对“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你最喜欢的教学方法是什么”的回答,9.8%的学生表示最喜欢教师讲授,5.4%的学生表示最喜欢自学,4.7%的学生表示最喜欢考题练习,74.8%的学生表示最喜欢实操、模拟仿真、职场学习等,5.3%的学生表示喜欢实例分析、讨论、辩论等。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8种智能: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判断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然智能。这8种智能在每个人的身上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组合,就形成了每个人的智能优势,使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使每个人都有成为某方面人才的可能。人类的思维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动作形象思维,一种是抽象逻辑思维。中职学生多以动作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逻辑思维为辅,他们的智能优势不在言语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上,而是在其他方面。脑神经科学最新研究表明,人脑对周围环境发生的种种变化,始终保持着浓厚兴趣。活动可以增加通过脑部及全身的血液流量,而脑中血量充足对海马体有效发挥记忆功能非常重要。活动还可以触发大脑中释放一种对神经系统有益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能保持幼小神经元的健康,使新生神经元得以顺利成长。在学校多开展身体活动和实践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及能力水平。从教育角度来说,具有正确知识、价值观、态度、行为和技能的中职学生,需要在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的大环境中,全面参与,并专心、高效、敬业和负责地学习与工作。知识按其性质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按其范围可以分为科学知识(概念、公式、原理等)与技术知识,技术知识又可分为明言知识(如程序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与难言知识(如创新精神、应用价值)。要使中职学生成为未来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就应该注重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锻炼体能体力,欣赏生活艺术,开展教学实训,发展兴趣特长,了解行业企业要求,要学习一些科学知识,更要学习技术知识,要学习动手动脑,学习沟通、合作与交往,学习劳作、建设和创造。因为生产生活不是从科学理论体系开始的,而是从需要、问题开始的,是从人自身的学习需要、劳作需要和生活需要开始的,是从学习中的问题、劳作中的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开始的。从学习途径方式来说,“我听过,我忘记;我看过,我记得;我做过,我学会”。中职学生就是由于不能接受传统的教学方式,才在应试教育中败下阵来的。他们大多在直接面对问题时,才开始真正的学习。在技能需要的驱动下,他们才会重视知识学习,对知识学习产生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学习锻炼,中职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和学习得更多更好,而且个性可以更健康全面地发展,不仅可以拓展学习活动的时空,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而且可以在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个人创见,展示个体智慧。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学习锻炼,学生能化各种信息为知识技能,化知识技能为能力智慧,化能力智慧为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如果学生缺乏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锻炼,就不可能接触和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个性健康的全面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所学的知识技能,不可能悟出职业能力和智慧,也不可能产生职业的情感、态度,因而也就不可能把职业的情感、态度内化为职业价值或精神、外化为职业行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不可能悟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如英国著名教育家怀特海所说:“如果你想了解一种东西,就亲自去做它,这时,你的各种智力功能都将处于活跃的状态,你的思维活动在转变为行动的过程中充满了活力。你的概念会获得那种真实性,这是因为你看见了这些概念适用的范围。”可见,喜欢在实践活动中学习锻炼是当代中职学生的突出特点和优势潜能,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职业价值观的有利条件。2.实践中体悟是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内因与机制,也是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佳方式学生到中职学校来,是要成长的,是要教学训练的,是学习与人相处和生活常识的,是发展思维的,是要发展其劳动能力的。说到底,是为了学习劳动、创造人生职业的价值,是为了过有尊严的幸福的生活。人内心最真切的需要是受人尊重、得到他人认可。在诸多的职业价值观要素中,学生最关注人格的尊严和劳动的尊严。尊严与责任源于自主。人因自主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因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而做好人、做好事,因做好人、做好事而体悟到人生职业价值,最终实现自我发展的人生职业价值目标。学生有了自主性和超越性,才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尊严与责任使学生高贵,尊严与责任是学生生命的价值,是学生的权利被尊重,是学生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基本生长点和归宿,是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培育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就是唤醒学生的尊严感与责任感。韦某,职业院校文秘专业毕业,几经周折才进到某生物技术公司实习,因勤学好问,被公司留用。他觉得这份工作来之不易,非常珍惜。韦某边工作边自学,坚持参加生物专业函授学习,取得了专科毕业文凭。大忙时节加班加点,工作很苦很累,但他经受住了考验。公司的技术员都很喜欢他,并耐心指导他学习技术、操作技能。他逐渐了解了生物工程、生产原理,熟练掌握了操作规程,学会了独立做事。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学习和工作,他通过了初级到中级职称评定,成了名副其实的技术工程师。他高兴地对别人说:“我这辈子就吃这碗饭了!”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对自我、对职业价值的认识需要个人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反思和提升。人的需要及职业需要如果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职业情感,职业情感内化积淀就成为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认识与知识技能的学习不一样,主要是个体在实践中体悟的。职业价值观培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慧和心灵、思想和情感,引导人去设计、实践,去体验、感受、领悟和认同职业价值。围绕尊严与责任这一中心价值观而进行的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工作有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榜样,反思,实践,认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可采取以下四种方式:第一,榜样与示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榜样,“行不言之教”,进行示范教学,让学生观察、模仿和学习。第二,反思与交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反思,进行对话交流、价值澄清,提高学生的认知、选择和评价能力。第三,实践中体悟。通过家校联手、教学实验实训、校企深度合作,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体悟、认同职业价值。第四,多方面认可。家庭、学校及社会各组织、各方面对学生积极正向的表现及态度给予肯定、鼓励和确认。榜样与示范、反思与交流、多方面认可,包括学校与企业的课程教学和环境熏陶,是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外因与条件,实践中体悟是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内因与机制,也是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佳方式。

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篇9

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无论是私营企业还是国营企业,办公室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机构。办公室工作涉及到单位工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企业,由于办公室工作的性质使然,工作很没规律而且待遇相对较低,故有人戏说是有水平的人不愿干,没水平的人干不了。办公室工作纷繁复杂,包罗万象,要干好办公室工作,工作人员一定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工作态度。笔者认为办公室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要始终保持五种态度。

一、潜心自学的态度

办公室工作无论是文字工作,还是接待等其他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与时俱进、与势俱进、与事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要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快乐学习。要选择自己的兴趣点和需求点,有意识、有目的地学习,“缺什么、补什么”,精益求精,务求实效。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驱使自己去领会、去理解、去钻研、去探索,自身素质就会不断提高。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不断探索思考。只有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才能认真地思考,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把零散的知识连接成整体,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形成系统思维方式,推动工作创新。只有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才能善于从实践中读“无字书”,有意识地从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增长经验和智慧。

二、善思自悟的态度

办公室工作的复杂性,就决定了很多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经验,需要用心去领悟,才能干好,所以在工作中善思自悟就非常重要。善思不仅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更要精于反思,反思是自悟的开始,是学习的基础,是品格的体现,能激发真正的学习,通过学习和实践悟出道理、悟出精华、悟出真谛。自悟包括感悟、领悟和觉悟三个境界。感悟就是对事物的真实感觉和总结。领悟就是从对事物的反应和判断中领会处事艺术,举一反三,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这是智慧的象征和体现。觉悟是做人的境界,是操守和美德。

三、谦虚自知的态度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就是指人要具备正确认识、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个人如果只知他人而不知自己,往往就会走向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两个极端;如果只知自己而不知他人,就会坐井观天,闭门造车。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位置、方向、使命、责任、目标,特别是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短处,这样才能“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缺点只是发现了问题,而知道改正缺点和立刻采取行动去改正缺点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说,知不足就是境界和胸怀,补不足就是能力和水平,纠不足就是进步和超越。

四、团结自融的态度

自融就是把个人自觉融入单位、融入团体、融入事业。一个自然人的能力再强、本领再大,都是沧海一粟,只有把自己融入一个组织、一个团体,才能使自己的才能得以充分展示、发挥。要融入团体,必须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团队意识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讲究专业和分工的现代社会,“独木难成林”,仅靠单打独斗式的个人英雄主义难有作为。

要融入团队,必须有敢于担当的精神。“事不避难,敢于担当,奋勇向前”。担当,就是一事当前勇挑重担、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是一种信念、一种责任、一种品质,。一要担当任务。,二要担当责任,。不敢担责任的人就不配有权利,要想在工作上有所作为,就必须要有所担当。

要融入团队,必须有敢于攀登的勇气。大的困难,险的道路,往往意味着更大的机会,正所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无限风光在险峰”。敢于攀登,才能赢得团队成员的尊重、拥护和爱戴,才能达到事业的一个又一个高峰。

要融入团队,必须增强钝感力。钝感力是对周围事物的一种柔性能力,是相对于反应激烈、一触即发、遇事就急、张扬刚强而言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在复杂的环境中,在浮躁心态盛行的社会,这种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也蕴涵着深刻的人生智慧,是不屈不挠摆脱不利环境、克服困难的一种韧劲。钝感力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迅速忘掉不快;二是对认定的工作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即使遇到暂时的困难甚至失败,仍要矢志不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三是坦然面对流言飞语;四是常怀感恩之心;五是低调做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篇10

成人培训时,左右脑协调很重要。工作过几年以后,不少人习惯于任务导向。一遇到问题,便启动“打开左脑、思考解决方案、落实行动计划”的作业循环。这些人坐进培训课堂也是一样:光顾着用左脑CPU做运算,右脑的巨大硬盘基本上闲着没用。网络时代,个人的记忆确实不那么重要了,可核心知识点、关键案例、学习心得的整理与记忆,会为思考的左脑添加很多润滑油的。 在一个为期三个月封闭式工业品营销培训上,叶敦明所在的联纵智达培训团队,特别强调了学员记笔记、温习笔记和梳理心得的重要性。这不,在认真阅读完32个市场经理学员的课堂笔记之后,笔者按自己的方式给出了评点。 叶敦明对学员听课笔记的第一种评价方式,是以常规的措辞,点出学员笔记的优点,并着重指出有待改进之处。在此,摘录出6条,我们一同感受学员听课时的状态。①记录详细,但细节丰满、逻辑条理上,尚需加强;②条理性强,能有简单的图示标明所学内容间的关系,不容易。这样的笔记,在往后的温习中,定会启迪你的新思维和新智慧的;③个人思考部分用心、细致,希望在各个细节点中,再多一些关联、再多一些结构性,就会更为实用;④用心处,皆细节。所记内容虽不多,可点滴心得,如涓涓溪流,终成大河,望持之以恒;⑤讲师PPT里的内容记得比例过多了一些,讲师和个人的心得感悟过少了一些。营销在于细节,细节之处见真功,望改善之。⑥记录详实,可个人思考的东西太少,如同赏一首诗、听一只曲,领悟多少,全在自己。 也许是离开大学课堂有几年了,不少学员一开始还不习惯记笔记。认真积极点的,干脆把讲师PPT、板书和口头表述的要点,统统笑纳。投机取巧点的,带着录音笔一网打尽,留着以后慢慢消化。 其实,听话听音、听课听清。讲师有自己的理解,他的授课方式也就打上了自己的逻辑烙印。而PPT就是他的逻辑框架和讲课脉络的主线,把讲师口头讲的,与PPT提纲对照一下,就能大致得出。这些部分,你用左脑领会就可以了。至于右脑,则要捕捉讲师阐述的微妙之处、学员互动的智慧碰撞,以及自己在课堂、课间和课后的领悟。而右手呢,就要快速地把这些东西写下来或者直接录入电脑。 好啦,叶敦明先收起讲师教训人的架势吧,还是继续欣赏我对学员课堂笔记的评点。下面录入的七首打油诗,都是在批改学员课堂笔记的即兴之作。还不知道学员在拿到如此“搞怪”的评点,会做出如何的反应呢。不过,二周内、接连5天半的工业品营销和销售方面的培训过程中,学员与我彷佛形成了某种默契:营销无处不在,创新绽放光彩。 ①细节之处见真功,营销理念要行动;专业修为常用心,沈机发展露峥嵘。 ②个人心得少,感悟自难找;营销如生活,付出才得到。 ③讲师引导是为纲,学员心得织成网;营销实战为方向,听课笔记要加强。 ④只记短句太匆忙,营销需要多思量;点滴思考筑高墙,实战实效方为纲。 ⑤笔记结构有点乱,左拉右拽忙连线;边听边记确实累,不下苦功咋贡献? ⑥听课笔记论短长,细节领会费思量;线索结构盖仓库,能力达成实为上。 ⑦笔记短小而精干,听课会意胜蛮干;营销学习靠多练,专心专意神功建。 七首打油诗,写的很HIGH。不过,我就这么点文采,这下子全都抖落光了,让您见笑了。文人以诗明智,叶敦明则拿打油诗当幽默,把硬邦邦的评点,变成活生生的交流。工业品营销咨询式培训师,当然不会像大学老师那么以灌为荣,也不能像演讲式培训师那样以吐沫为傲滴。咨询式培训师,因材施教是方向,深入沟通是过程,感悟分享是本分,教学相长是收获。 讲师授课结束后,客户方委派的班主任就会根据学员的评价、自己听课时的感受,为每个讲师打分。讲课得分的高低,如同企业家财富的多寡,它只是对认真备课、专业研习、工作热情、讲授技巧的一种客观的判定,结果取决于过程。 建议客户企业在对讲师授课打分的时候,也要把学员课堂笔记的质量加入进去。老师的引导水平、课堂的互动气氛、学员的全心投入程度,基本上都能从学员课堂笔记中看出端倪。叶敦明有一种感觉,课堂笔记是学员自己绘制的“剧本”,心得是灵魂,感悟是角色,内容是情节,课堂本身就是大舞台。 叶敦明,联纵智达咨询集团项目总监,工业品营销研究中心主任,工业品营销传播网创建者。7年、ABB和韩国现代电子等2家世界500强企业中高层管理经历,10年营销咨询实战经验,横跨消费品和工业品两大咨询领域。致力于工业品营销咨询、企业营销和销售顾问、工业品营销实战训导,帮助工业企业走向务实高效的大营销之路。 理论与实践微妙地融合,创新与老成不期而遇,把握行业演变与企业发展的战略对接,推行战略、营销与品牌传播三结合的立体营销,为工业品企业的营销转型找到坚实的立足之地。叶敦明的联系方式,email: 51gyp@.sina.com;QQ:934594925;MSN:360gyp@gmail.com;电话:13788905300(上海),工业品营销传播网:www.360gyp.com。

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篇11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如何充分发挥德育课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生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与求善、求美的人文情怀,达到教书和育人和谐统一的良好教学效果,是德育课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入情境体验教学法,在教学中从学生的需要和愿望出发,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和现场感受,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

一、情境体验教学法的内涵

1.情境的含义

情境,在《辞海》中被定义为“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则被解释为“情境、境地”。笔者从教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情境是指作用于学生而引起其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是促使学生主体体验与实践于其中的被优化了的教学环境。情境具有心理效应性、形象性、需要性、预设性、宽松性等特点。

2.体验的含义

体验,在《辞源》中有两种解释:其一是领悟、体察、设身处地;其二是实行、实践、以身体之。笔者从教学的角度审视,认为体验是学生主体的一种生命活动,是指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或实践,用心智去感受、关注、觉知、理解周围事物,用情感去领悟和体会生活意义,探寻生命存在的价值。体验具有心理性、参与性、层次性、亲历性、情感性、感知性等特点。

3.情境体验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体验教学法是基于“情境”和“体验”两个核心理念,糅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教育思想等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将其进行有机整合而形成的一种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发生发展过程,基于学生情感、心理需求和学习需要,从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入手,以学生的体验、反省、感悟为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依据,从而实现师生间生命的交流、沟通,达到产生教学共鸣,提高参与兴趣、激发创新潜能、促进学习成果内化的目的。

二、情境体验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1.情境体验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情境体验教学的核心因素是学生的主体体验。按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体验的过程是一个感知、内化、超越的过程。因此,情境体验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要素为:创境―感悟―生成―升华。

创境,是指教师创设情境,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发展的教学环境,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教学阶段。

感悟,是让学生在参与教学全过程的同时,对学习材料、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一种全身心的领悟和体验,为情境体验课堂教学的核心阶段。

生成,是指学生在充分地感悟、认知学习材料后,教师通过训练、评价等方式,引发学生进一步反思、质疑,在主体参与中学生完成知识、技能和价值系统的建构,它是一个具有生成性价值的阶段。

升华,是指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正确指导下,实现学生认知、感悟、情感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潜质得以激活,情感态度得以提升,精神境界达到更深层次的价值追求,它是课堂教学整体价值提升的阶段。

2.情境体验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情境是教学手段。情境并非是游离于学生学习之外的一种单纯的教学环境,而是将体验教学纳入其视野,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教学功能的课堂因素。其最突出的功能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

情感为教学起点。情境体验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其前提条件是要使学生具有参与学习的意愿和情感,因此,情感因素是制约情境体验教学的首要因素,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动机上去寻求教学的起点。

体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性。情境体验课堂教学追求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感悟生命意义和富有生命活力的教学境界,通过师生间的交往互动、相互合作和共同经历,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生命的快乐和学习生活的乐趣,同时,也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由此体现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性。

关注学生课堂的幸福度。情境体验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课堂教学的情趣,体验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积极、主动和愉悦地发展。

三、情境体验教学方法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艺术情境悟理法

艺术情境悟理法是指教师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如文学作品、故事、绘画、音乐等再现教学内容情境或结合教学内容构建一种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主动学习。如在教学就业课程时,笔者选取了全国某些地区及当地劳动力市场供需两旺场景的新闻图片,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充分感受劳动者就业面临的激烈市场竞争,进而明确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重要性,最终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2.问题情境探究法

问题情境探究法是指教师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积极动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激发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如在教学价值规律的作用课程时,笔者在展示了手机发展简史的材料后,设置了以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究:(1)手机价格从原先的上万元到如今的几百元,为何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2)面对白热化的价格战,假如你是手机生产商,怎样做才能使企业站稳脚跟,做大做强?(3)每家手机生产商都想在价格大战中取胜,他们都能如愿以偿吗?为什么?学生对此积极思考、讨论发言。结果显示,学生不仅正确理解了价值规律的作用,而且还为手机生产商如何做大做强提出了一些新奇的办法,其探究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也得以养成。

3.表演情境感知法

表演情境感知法是指教师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创设一种具有一定规模的模拟表演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扮演特定角色,使其如身临其境,通过表演体验自己与角色的心理或行为,获得真实感受,达到增进认识和培养情感的目的,进而使学生牢固地把握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面试技巧课程时,笔者创设某单位人才招聘会情境,学生选派3位同学扮演招聘单位的面试官,5位同学扮演不同学历层次的求职者,按抽签次序参加应聘面试,其余学生则认真观看表演,并评价求职者在面试过程中的良好或不当行为。

4.语言情境讲述法

语言情境讲述法是指教师用语言以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讲述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把知识寓于形象化叙述、提问之中,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教育和感染学生。如在教学职业道德课程时,笔者在播放了最美司机吴斌的监控录像之后,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充满敬意地讲述了吴斌的先进事迹,学生被吴斌在遭到重创后保证乘客安全的英雄壮举所感染,对其用生命履行岗位职责的行为肃然起敬,由此深刻领悟到职业道德的内涵,并从内心将吴斌视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行动的标杆。

5.实践情境活动法

实践情境活动法是指教师采用社会调查、实地参观考察、参加招聘会等方式,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思考”“实践”“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如在教学企业经营课程时,教师安排学生到本地区知名企业去调查访问,观察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了解企业的发展史、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理念及方式等。在活动中,学生内心感触颇深,既提高了对企业和职业生活的认识,激发了职业兴趣,又从中获得了一定的企业管理或创业的经验,促使了正确职业观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6.生活情境历练法

生活情境历练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具体化,以此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产生学习需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能力。如在教学投资理财课程时,要求学生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与父母共同商量选择适合自己家庭的投资理财方式,并至少参与其中一种方式的理财全过程,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理解使财富增值的相关知识,为今后踏入社会提升生活品质打下一定基础。

7.合作情境交流法

合作情境交流法是指教师创设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和谐的教学气氛,启发、诱导学生产生交流的愿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团结,密切配合,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如在教学劳动争议处理课程时,笔者将班级分成6个学习小组,选取相关劳动争议案例,向各组下达学习任务书。学生按照任务书的要求,落实各自的责任,彼此交流分享信息,合作完成对劳动争议案的处理,教师则巡视检查各小组的活动和个体行为情况。最后,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师生对各小组活动过程和学习效果予以评价。由此既使学生掌握了如何按流程解决劳动纠纷,又培养了学生的交往、协作和竞争能力。

8.辩论情境陈词法

辩论情境陈词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用背景和设置辩题,将学生分为正反方,围绕学习情境,在讨论学习中形成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在陈词表述中展示观点,在质疑反驳中深化观点,在交流交锋中论证观点。如在教学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课程之前,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孟母三迁”的故事及一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图片后,出示辩题:正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方“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这样让学生课余广泛查阅资料做好充分准备。上课时,正反方各推出3位同学上台进行自由辩论10分钟,总结陈词各2分钟,教师则作为主持人。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中不仅正确理解了内因和外因等相关知识,而且还通过辩论拓宽了知识面,增长了见识,学会了正确看待、分析和处理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情。

四、情境体验教学法实施的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对其运用不当,则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因此我们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把握。

1.避免主观臆断学生的情感实际

情境体验教学是通过构建具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场景,以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获得独具个性特点的身心体验来组织教学的。如果教师只是以主观的臆断去判定学生的情感实际,忽视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动力,想当然地认为学生的情感一定是按照教师引领的方向同步展露,就很容易将教学重新演变为典型的授受式的情感的单向教化与灌输,这样的教学也就不再具有情境体验功能。

2.避免片面夸大主体的体验功能

德育学习过程是知、情、意、行等多种心理要素的整合,其具体学习路径从何入手,要根据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状况等条件而确定,教师可以从行为入手,实践导行,也可以从情感入手,感受体验,还可以从认知入手,知行统一。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片面夸大体验的功能,让学生仅靠体验去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形成思想品德,而是应与其他行之有效的德育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穿插交替使用,使其珠联璧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避免生搬情境教学与体验教学

情境教学与体验教学有着自身一套完备的模式体系,情境体验教学是在实施过程中,将教学情境的创设作为前提,以此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通过自身的体验来达到感知、认识、内化并建构知识和能力。同时,情境体验教学也是一种动态因素多边互动的复杂活动过程,强调师生活动和生生互动,师生可以共同参与到情境的设计、体验活动中。教师不能将情境体验教学进行简单分解,生搬情境教学和体验教学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活动。

总之,在德育课教学中,我们运用情境体验教学法,不但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有个性,而且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因此值得教师用心尝试和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齐健,李秀伟,王钢城.活动建构: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篇12

学习兴趣是引起学习动机,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学习兴趣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潜在的某些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河南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发源地,特别是北宋的都城开封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北宋9帝168年间,餐饮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豫菜已成为色、香、味、形、器俱全的完整体系。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开封市老字号又一新饭店,请河南烹饪大师卜百顺厨师长说工作、谈生活、讲待遇,以及烹饪行业的美好前景等等。通过参观、座谈,学生亲身体会并深刻认识到:烹饪不仅仅是做饭,更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一门文化,一门技能;从事烹饪专业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前途光明。

二、开展讲座,增强信心

信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可以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打开自身潜能宝库的钥匙,对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及发展前途心存忧虑,积极性起伏波动。毕业学生在社会上和现实企业中的发展状况,对在校生信心和学习最具震撼力和感染力。我们邀请91届毕业生、部级烹饪技师、开封市著名餐饮企业家、市人大代表姚璐到校讲课、座谈。通过他的成功经历,感染和打动学生,增强了学生学习烹饪专业的决心和信心。

三、电化教学,拓宽视野

叶圣陶曾指出:“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

运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DVD或VCD光碟教学等)弥补教师示范操作局限性,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另外,电化教学还具有重复性强、原料无消耗、展示面广、灵活性高等优点。

运用电化教学与课堂教学相配合,通过生动的画面、直观的演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和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内化为内心的需要,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关键能有效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专业知识,是全面了解博大精深烹饪技能和知识的重要措施之一。

例如,讲授《烹调技术》中“炸”的技法时,先让学生观看笔者在河南电视台“香香美食”栏目表演制作的四种炸制类菜肴,使学生对“炸”有一定的认识。再讲理论课时,不仅十分顺利,学生们还能主动投入到有关“炸”的相关理论讨论中去,最后,再示范一道“炸八块”。这样使学生经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堂示范,讲授指导

知识点讲授后,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牢固掌握,进行规范的实践操作示范,是烹饪专业教学重要的措施之一。操作示范可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以科学合理的流程、巧妙灵活的手法、纯熟精练的技艺、严谨恰当的点评等,结合学生的观察、思考、询问、感悟,加之教师高超的烹饪技艺水平和人格魅力等方面,处处启发学生,调动学习的动力,真正学会、学懂,理解、掌握烹饪知识和技能的难点和重点。

例如:在示范烹调技法熘制“糖醋鱼”时,以牡丹花刀处理、两次油炸作为重点,糖醋汁的调制则是重点更是难点。同时,根据制作步骤,一一抛出“加工鱼的花刀很多,为什么要用牡丹花刀”,“为什么要将鱼炸两遍”,“老师是如何制作糖醋汁的”,“制作糖醋汁有几点需要注意”等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中一直保持兴奋状态,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感悟深思,最终学懂、学会。

学生在示范课堂的“看”和“思”,课下的记忆和背诵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实践,从开始的由教师指导操作,逐步到独立实践练习的阶梯式发展和提高,学生对重点、难点和烹饪技艺的理解也由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形成质的飞跃。

五、理论实践,勤学苦练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指出:“人的能动性、人的目的、人的思想都离不开行动,都是在行动中获得的,在行动中通过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烹饪技艺的学习和掌握也如此,应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反复锻炼,并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掌握技能。

六、技能比赛,竞争学习

“普通学校看高考,职业学校看大赛。”通过举办技能竞赛和技术展示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风采的平台,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竞争观念和竞争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临场发挥的能力,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还可检验学生实际水平。例如,组织“刀工竞赛”、“擀皮比赛”、“雕刻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学习技艺的热情更高了。比赛的开展促进了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之间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七、企业实践,静动互补

企业实践能够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烹饪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企业实践中充分应用,并学习新的知识技能,使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我们知道,在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基础技能,教学内容相对稳定,可谓“静”;餐饮企业的烹饪产品较多,高中低档皆有,经常创新变化,日新月异,可谓“动”。组织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到餐饮企业实践,可“静” “动” 互补,“内”“外”兼修,学生除了牢固掌握学校所学知识外,还能开阔视野,激发求知欲、创新意识等。

例如,安排一半学习较努力的学生到大酒店见习,另外一半继续在学校学习,一个月后交替(近似工学交替)。在学生见习前,给学生留下作业:举例说出六种常用烹饪原料能制作哪些菜点品种?学校与企业中相同的菜点有哪些不同和变化?创新菜点的潮流、趋势是什么?等等。这些作业在见习结束时上交。通过学校教学的“静”与餐饮企业的“动”有机结合,让学生感悟到自身水平与企业实际需要的差距,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弥补;同时,为创新和创业打下良好基础,也为毕业的求职和工作做好准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