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0 14:41:18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1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1

美育在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术教育所培育的美育思想,必须渗透到小学教学的其它领域中支。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美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美术教育,因此美术教育作为小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美育能够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塑造健康的人格,提升学生们的精神境界,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小学美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美育与德育同属于小学素质教学的范畴,两种教育有着重要的联系。美术教育与道德教学的主要关系在于,一方面,道德意义是美术教育题材的重要内容。美术教育与美术作品都是通过一定的美术形式去反映作品形式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内容的,美术作品的形式反映的内容通常是具有社会正面意义的题材内容,这些题材的正面价值与意义,往往是与它的具有典型的道德价值与意义是分不开的,比如说像各种爱国主义题材的雕塑作品,表现英雄事迹的作品等等。以雕塑作品刘胡兰为例,作品本身是一件人物雕塑,但是作品反映的是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学生们通过雕塑作品的外在形式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道德教育需要借助美术的形式予以展示。“学校教育在发展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同时,必须潜移默化地渗透社会的某种价值观念。”②美术作品都包含了道德的内容,学生道德情操的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作品的形体美的体验与感昭来实现,实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术教育以美感熏陶入对学生手展开品德与情操教育,远远比一味地灌输思想道德内容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美术教学丰富了道德教育的方式,为道德教育的发展拓宽了新的形式。另外,在美术教育中,自然景物之美也同样具有德育的功能,以自然景观为内容的美术课程能够增强学生们对自然和生的的热爱和责任感培养学生们尊敬自然、保护自然的态度与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小学美术教育与智育的关系

智育,主要学注重开发学生们的智力,美术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美术教育对学生智力开发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人的大脑的特点决定的。现代科学家对人的大脑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两个半球都具有同样的高级智力的功能,两侧大脑的功能各不相同,人的活动对大脑的开发也不相同,美术教学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功能。人的大脑的左半球控制右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主要侧重于人的抽象、分析、计算和求同方面的控制,机时大脑的左半球是人脑处理语言、数字,进行逻辑思维、分析思维、辐合思维等的智力活动控制中枢,被称为“优势半球”。右半球则控制着左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着重于对人的想像性、虚构能力、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的控制,是人脑处理表象、知觉,进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的智力活动控制中枢。可见,在人的智力活动中,理论思维主要靠左半球控制,而形象思维则主要靠右半球。美术教学的特性决定了它是开发右脑这一智力世界的最有效途径。美术教学本身不只是具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但是在其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们对社会及事物的感性及理性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通过具体形象可观的美术作品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创作的潜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与释放,从而开发学生智力能力。一个人的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创造力等,这些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不论是从美术的教学的内容还是从人脑的结构来看,小学美术教育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美术教育与体育与劳育的关系

在小学的教育中,体育与美育二者是各成体系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美育与体育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分别作为完善人的整体结构的过程中的两个侧面,它们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互为目的与手段。以美术教学为主要手段的美育和以运动锻炼为主要特征的体育,在小学的素质教学中联系得非常密切,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首先体育对美育的重要性上,美育是人体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结构是以生理结构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在审美活动或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前,必须要保证学生有个健康和身体条件。通过正确有效果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的身体条件,确保人的审美心理的完善与发展。

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大脑发育,这样便为审美能力的培育与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小学美术教育在体育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美术教育与体育相结合,即培养学生的身体美、精神美、技巧美等,美术教育对体育教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体育活动需要美的思想为指导,美育的思想必须渗透到体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在体育活动中,运动技巧的高难度性,运动造型的艺术性,运动动作的协调性,运动成员配合的默契性以及动作的整体性等等,这要些体育活动取得的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这些都必须要有美育的思想作为指导,则否将无法完成。因此,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美育与体育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为目的和手段的。

美育与劳育的关系,首先表现在热爱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美,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在要从小培育小学生的劳动习惯,要让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其次是劳动创造美。这是马克思的著名论断,指出了人类劳动与美的关系,人类的劳动不但是以创造美的目的,而且劳动过程也是创造美的过程。通过劳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对美的认识与感受暗送具体化、形象化,同时劳动创造性也是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素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劳动可以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而美术课又对劳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将美术课和劳动课有机结合,对儿童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以及综合能力培养,都是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而培养这些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做到美术课的过程就是劳动课的过程,美术课的目的就是劳动课的目的,让学生在美术课中动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让美术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动手操作的实际场所,通过动手,使学生的美术知识与美术实践能得到完美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

四、结束语

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体现了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同时,素质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必然手段。美术教育的内容是,是其它各科的教学手段的补充与完善,而以美术教学为主要手段的美育,则是其它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的,美术教学在小学素质教育中起作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2

素质教育既包括生理元素的健康程度,也包括思维元素的健全程度,它是人在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是衡量一个人综合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社会文明的重视,也体现了现今社会对幼师的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标准要求。本文将以美术教学中灌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全面分析当代幼师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1)美术教育的概念: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是有生命和情感的,它可以作为幼儿的“第二语言”,幼师基于幼儿教育的特点、原则,结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和教育规律,以各种美术活动来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在美术创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审美鉴赏能力。[1]

(2)美术教育的特点:①培养目标:幼儿美术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画家,而是通过这种幼儿比较喜欢的益智活动,传授他们学习方法和灌输一些基础的价值观,丰富其感性经验和审美认知。[2]②判断标准:幼儿美术教育的关键不是看孩子是否画得逼真,而是通过幼儿的画,来窥探其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情况。③成长环境:幼儿的美术表达能力深受其成长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幼师可以通过美术了解幼儿的内心,及时与家长沟通,为幼儿成长携手共创优良环境。④牵引性:美术教育综合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锻炼其表达能力、感悟能力、计算测量能力、观察能力等,它可以将自信、快乐、健康灌输到孩子的综合能力当中,为后续的学习、生活的素质教育打好基础。

二、美术教育渗透素质教育的方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幼儿开展美术教育是为了让其成为开启孩子思想、情感、能力宝库的钥匙,所以要基于孩子自觉、自愿、自发的基础之上,因此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是先决条件。第一,幼师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视觉和思考角度,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绘画方法、色彩搭配来激发其作画兴趣;第二,就是要“寓教于玩”,从脑生理功能开发来看,大脑左半球是记忆、语言、计算、书写、逻辑推理等智力活动的控制中枢,右半球是视觉、知觉、身体协调、情感等神经心理功能的控制中枢。幼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孩子的认知经验积累,充分开发孩子的各项智力水平。

(2)模仿只是方式,创新才是目的。幼儿美术教育的重心不是技能的传授,而是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依据“泛灵论”的儿童心理特点,幼师组织美术教育时,应该尽可能地少设框架、模式或要求,让孩子们尽量在无拘无束、相对自由的氛围下作画,要让幼儿的画作完全是其自由想象,主观情绪的反应结果,多鼓励、少要求,开发幼儿敢想、敢画的创造能力和追求新奇特意的冒险精神和求异精神,让幼儿个性和身心发展顺应自然天性。

(3)让美术教育完善幼儿的道德品质。美术创作活动和美术的表达形式往往可以体现创造者对人、事、物的主观判断和认同。因此美术教育的实质是为幼师引领幼儿人格发展和价值判断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幼师在组织美术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要让画作体现孩子的心理及心理感受,还应该注意传达积极、乐观的正能量,让艺术的熏陶完善幼儿人格,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综上所述,我国自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尤其是城市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孩子身上承载的不仅仅是父母所有的期望,还有国家赋予的时代使命。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会直接影响一代人的综合能力水平和一个国家的兴衰,在幼儿园教学时期,加强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当代人才培养机制对幼师教学提出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3

目前,我国正处在知识不断更新,科技不断进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要想在这一时代中实现把我国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关键在于人才,为此,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政策,想以此来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素质教育的提出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但由于中小学的升学压力大,导致了应试教育仍然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学生升入大学后,素质教育才真正以主题要求、学生自觉的形式表现出来。发展素质教育,就意味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特长和不断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素质教育为艺术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可以得到更好的开展,加强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和更好地实施艺术教育是搞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1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涵

1.1 艺术教育的内涵

艺术教育的根本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从狭义上说,审美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艺术欣赏、艺术知识以及艺术创作的教育;而从广义上讲,审美教育还是一种注重培养人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对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总之,审美教育能够增长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对美的鉴赏力,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人变得聪明、热情、高尚。这种人能够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现实,能够在不断追求美的过程中将自己培养成具有崇高理想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们可以说,审美教育是人类进步的需要,对培养全面型的发展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2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身心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艺术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身心素质就是使学生具有充沛的体力及强健的体魄,使其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迎难而上,乐观豁达。文化素质就是使学生拥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人文修养,使学生的知识能够结构化合理化,能够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思想道德素质的宗旨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艺术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及适应能力等。

2高校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2.1 高校艺术教育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艺术教育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学家对完全沉浸于音乐的人的研究发现,音乐对人的生理、心理、思想感情等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优美平稳的音乐能使人心情平静而愉快,能够起到调节人的中枢神经的良好作用;欢快的音乐能够使人心情舒畅,能够促进人体胃液的分泌,从而起到帮助消化和增进食欲的目的。

2.2 高校艺术教育与科学文化素质的关系

(1)艺术教育有利于全面开发大脑的潜能

人的大脑具有左右两个半球,右脑被称为“形象脑”,具有非逻辑机能;左脑被称为“语言脑”,具有逻辑机能。传统的教育注重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因此就存在重智育、轻美育的弊端,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许多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如果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教育,那么就会使学生的多方面潜能得到开发,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对全面开发大脑的潜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记忆力。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学生都是死记硬背,这样的做法从表面上看是学生记住了许多,但实际上这种记忆存在时间短,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将其忘掉。而如果重视对学生的艺术教育,比如在高校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影片、音乐等形式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内容,就容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深层次地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记住的知识会长时间不会忘记,所以我们说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记忆力,从而最终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2.3 高校艺术教育与道德素质的关系

艺术教育能够使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无形中得到提升。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将音乐看成是教化的工具,他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净化学生的灵魂,优美动听的音乐对学生的精神起到了潜移默化促进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欲望。另外,高校教师如果经常给学生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感人电影,学生也会被影片中的人物事迹所感动,从而自觉地想这些人物学习,这样学生就不自觉地受到了教育,提升了自己的道德素质。

2.4 高校艺术教育与审美素质的关系

社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群体,在这一群体中,正义与邪恶、美与丑、高尚与庸俗是并存的,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一定要通过艺术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审美素质高的人高尚、优雅,而审美素质低的人庸俗、低级。一个画家与一个从来都不作画的人相比更能感受到线条及色彩的审美韵味;一个音乐家与一个完全不懂得音乐的人相比更能感受到和弦及音响的巨大魅力。

2.5 高校艺术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关系

艺术教育是人文学科的组成部分,人文学科又比较集中地提炼和概括了社会中存在的人文因素,这些人文因素是人文教育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艺术在人文学科中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情感的,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和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使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和完美。人文教育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主动、更自觉、更高雅,使其逐渐成为具有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未来的社会充满了更多的竞争和挑战,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以后的高校教育将会更加注重艺术教育,更加注重对知识创新、人格健全人才的培养。高校的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2.6 高校艺术教育与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关系

我国高校艺术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研究证明,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具有开发人的潜能和启迪人的创造力的作用,所以在进行艺术教育的改革中要将新的思想和方法等引入到音乐教育中,比如要将教师对学生的被动灌输改为学生主动的探索,将学生的被动接受改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等。

综上所述,高校艺术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这项工程需要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人都真心地接受艺术教育,才能使学生的知识、思想、审美等各方面的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才能使其成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恩寰.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4

前言:美术教育对小学素质教育具有重要影响,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它能够有效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和健全学生人格,通过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审美欣赏水平,实施美术教育无疑是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教育中,将美术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是十分必要的,必将对小学素质教育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小学美术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促进作用。

首先,美术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充满趣味、人格的感性教育,通过兴趣的激发,使人的感性思维得到培养,从而促进人不断完善。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从中接触到、感受到美的存在,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意识,不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正因为美术教育其独特的特点,使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促进人全方位的发展和素质能力的提升,美术教育能够较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人全面发展。一方面,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并不是依靠简单的说教便能取得预期成效的,通过美术教育能够从思想上培养人的道德观念,从美中孕育德行,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另一方面,通过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知善恶、识美丑,提升思想境界。

2.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在教育中身心获得健康成长。美术教育实践性强,对学生自身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在美术教育中,通常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创作中去,体验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创作乐趣。与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相比,这种实践性的美术教育打破了传统理论型教学魔咒,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教学环境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不断提升,保持愉悦的学习心情,使学生身心保持健康发展,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体现着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内在的必然联系。

二、小学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联系的具体表现

德、智、体、美的全面提升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美术教育在实施中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有着共性和紧密联系。

1.小学美术教育与德育的紧密联系。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与德育教学都属于素质教学范畴,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首先,道育在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中都属于重要内容,美术创作和作品表现通常蕴含情感,是对时代背景和意义的真实写照,在美术作品中彰显社会正面题材和价值理念,与社会主流价值理念和道德理念契合;另一方面,德育观念的培养和宣传需要借助美术教育载体加以宣传和弘扬,不仅使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样,拓展道德素质培养的深度和广度。

2.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又一联系点在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智力的开发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功能。据科学研究表明,美术教育对人体右脑的开发作用明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智力,实现小学素质教育目标。

三、美术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可行性建议

1.强化小学美术老师教学能力,使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考评美术老师是否称职,主要是看其是否具有美术老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不能仅以美术职称和头衔作为教师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毕竟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中学生接触的是最基本的美术知识点,其处于自身审美理念萌发的关键时期,老师基础教学能力和教学理念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要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应该使美术教学生活化,而不是专业化,让美术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注重美术教学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制定科学教育方法,给学生提供发挥个性的理想空间,满足小学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

2.小学美术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的节奏,充分利用现代化美术教学设备,实现美术教育素质化教育目标。在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美术老师应该积极接受现代化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利用信息资源了解、学习美术知识。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美术老师要树立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认真设计美术教学课件,准备教学素材,勇于尝试并创新教学方法,将素质教育理念和方针贯彻到美术教学过程中,探寻出二者间紧密结合点,共同推进小学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小学素质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注重美术教育,探寻其与素质教育的紧密结合点,利用美术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尤为必要的。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找准与素质教育目标的契合点,以现代教育理念和手段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实现小学美术教育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培养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5

为美术基础教育储备高品质的优秀师资力量是我国美术教育专业的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就当下我国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发展状况而言,其与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联系不够紧密,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过于局限,科目大都偏重在某画种的技能技法上,没有以美术基础课程内容为依据,使受教者在有关教学内容上存在知识空缺,在一定程度上为受教者毕业后的实践教学工作造成了阻碍;我国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教育以美术技法为核心,另一方面,现代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为设计应用与赏析评论,二者强调重点不同,缺乏协调性;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美术基础课程为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而逐渐加强了教育中的人文性。相对而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人文性内容依旧不足,二者在发展中的错位状况十分明显。

(二)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标准陈旧

我国部分美术教育专业的管理人员及有关专业教师,对新时代的人才要求没有明晰的认识,对素质教育实施和推行的目的及意义理解程度不够,忽视了以新《标准》为背景的教育专业发展的新趋势。与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内容脱节,未能充分重视美术教育专业的师范属性,忽视了素质教育推行要求下的教育专业转变的必然性,过于强调美术教育专业中的“美术”性质,单纯以美术文化的传授及延续为教育重点,受教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及教学能力的提升,被作为非重要教学内容而忽视了。在教学方式上依旧沿袭旧有的理论知识传授和美术技能灌输,课堂内容单调,限制了受教者的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而教学评价标准过于重视教学成果,不可避免地为学习过程添加了一定的功利性色彩,不利于受教者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甚至不利于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三)人才培养观念不正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使美术专业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认可和欢迎。美术教育专业的生源不断增多致使高校产生了安于现状的消极思想,竞争意识不断消减,对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在未来激烈的岗位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不关心、不重视,无论在教育教学理念还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上都存在十分明显的消极特征。美术教育专业将重点集中在美术知识及技能考查上,并不重视对考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核;对其他学科的综合成绩要求过低,学生未能为其后所要接受的高等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涉及美术领域的考试内容单一不变,疏于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衡量,刻板的人才筛选模式消磨了受教者的艺术天性。

二、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

(一)实践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从其本质上看,美术是实践性艺术,美术教学工作究其根本来说是一种实践性的艺术教学工作。因此,我国美术教育工作需要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艺术性实践内容作为教学侧重点和重要评价标准。只有技巧同个人综合艺术素养的有机融合,才能充分体现出个体在美术领域中的艺术魅力,美术教育本质上可以说是以实践为媒介的审美教育。因此,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坚持实践与审美的有机融合。

(二)多元化与民族性的统一

在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现象频繁。基于此,我国美术教育专业应坚持有本国特色的民族性发展趋势,改变旧有的侧重西方美术文化的教育模式,以中华民族美术文化为框架和基础,创建并完善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三)与美术基础课程的统一

我国美术教育专业的受教群体是美术基础教育的后备师资力量,美术基础课程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方向。因此,我国美术教育专业应注意与美术基础课程的教育理念及发展趋势保持一致,重视专业的师范性、学术性,引导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美术专业技能与综合文化素养的积累,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综合的发展,进而顺利适应之后的美术基础教育工作。

三、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构建的设想

(一)明晰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方向

我国教育部门在关于艺术教育专业的规程中明确表示,师范教育的发展要以构建具有开放性和终身性的师范教育体系为目标,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无论是在数量、规模还是在质量、构成上都能适应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新趋势的师资力量。为美术基础教育培养能够适应其发展趋势的师资队伍是我国美术教育专业必须担负起的重要职责。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美术教育专业大都存在办学理念模糊、人才培养目的不够明确的缺陷。因而明晰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凸显专业的教育属性,改革传统上以培养美术创作人才为教育目的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师范性为中心、培养学生美术知识技能和综合文化素质为目的的科学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模式,是我国美术教育专业在新时展下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优化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

1.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比例

我国美术基础课程包括“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四大学习模块,内容丰富多样且涉及领域更为广泛。相对而言,我国美术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内容大都为西方油画或中国国画技法,课程比例畸形且多样性差,涉及范围过窄。突出体现为美术教育专业中关于设计类的教学内容过少,课程不足,与美术基础教育之间的差异性过于明显,这将导致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构成不能与美术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相适应的不利情况出现。因此,美术教育专业应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比例,适当增加有关设计类的课程教育内容。

2.增强专业教育的人文性色彩

由新《课标》内容可以看出,我国美术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美术文化素养,而非针对某画种技法的教授。因此,我国美术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具备深厚的美学素养和较高的人文素质,这与我国现有的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建有很大的差异。就现实情况而言,我国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建及人才培养的重点依旧落在专业知识的储备和技能学习与实践上,人文色彩淡薄,不利于受教者个人人文素质的积淀,影响了教师人才的全面综合发展,难以满足美术基础课程对教师的全新需求。因此,美术教育专业要适当增加人文性内容。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6

(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形成及发展遵循社会和人们的需求,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不仅注重开发学生智慧潜能,而且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及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1]在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会生活、会做人、会审美、会学习、会健体的人。简单说来,素质教育是对全面性的强调,是与人、社会发展紧密配合的,只有将人的智慧潜能充分激发出来,才能培养学生顽强的心理素养。从素质教育主要的特征层面分析,其所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要求的是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弘扬的是主体性的人格,注重的是学生最终所形成的精神力量。

(三)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基础,是将“德智体美劳”有效连接起来的桥梁。众所周知,体育文化是囊括在校园文化之中的,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其必须在校园文化长期的构建中不断发展、积累和充实,通过整合校园文化中不断渗透进来的一些有益于师生发展的文化,创造出良好健康的体育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体育文化环境中对自己原有的行为及心理进行规范和调节。[2]显然,只有两者间有效结合才能推动学生整体素质及个体素质的全方位发展。

二、学生素质教育受到体育文化的推动

(一)学会做人积极、健康、文明的行为是体育文化倡导的。作为教师,要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只有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之后才能够看见“彩虹”,并在团队协作中展现出坚韧不拔、同甘共苦的坚韧意志,这是精神文明及校园文明的重要体现,是素质教育有序进行的基础保证。学生在体育文化创设出的特殊文化环境下学习,能够实现日常课堂中难以取得的教学效果及教学目标。[3]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只有在适当的行为习惯、情感沟通及思维感化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教育目标。因此,学生只有在学会做人的层面上,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道德观念、道德风尚。

(二)学会学习体育文化受到新文化的熏陶及滋养,在校园内的构建需要循序渐进。其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意志培养有一定的助力,还会对学生的人生方向做出正确引导。只有在体育文化教学中彰显其坚韧不拔的意志信念,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的目的。

(三)学会生活体育文化是有效维系学生团体的精神力量,其构建者有必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处理,自身意念、理性及情感的关系处理,人与社会关系处理等。[4]教师可以针对性地举办一些体育文化活动,让学生通过与社会接触、与教师和同学交流,能直接或间接地培养学生勇敢进取、团结协作、理性推崇的良好精神面貌,从而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四)学会审美世人皆有爱美之心,美无处不在。其在生活之中,直接或间接地被我们发现、欣赏。体育文化作为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及推动个性发展的综合体,需要学生正确地看待和认识。[5]例如,笔者在往常的体育文化宣传中会给学生讲一些有关美的故事,如在古希腊时期,人们推崇的是健美,拥有强健的身体一直是当地人民最基本的审美追求,他们总是将速度、人体、运动及力量等衔接在一起作为体育美评判的标准,因此也就延伸了健美文化。

三、结语

素质教育是在时展下延伸出来的,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体现;体育文化能够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及行为价值等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学生素质教育改革能否顺利推进依赖于体育文化能否在校园内得到良好构建。可见,只有在充分认识和理解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素质教育的有序进行。

作者:王楠 单位:辽宁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林锋.论高校体育文化的素质教育价值[J].体育科学研究,2010,(1):107-111.

[2]林燕荣.素质教育与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133-134.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7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075

所谓的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高职教育的改革以及发展重点是:将人才培养从过去单纯注重职业能力升级为注重综合素质。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提高全体学生基本和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一致性。那么,当今社会,透过美容美体专业如何了解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面临的情况以及其在未来如何发展?

一、从美容美发专业透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

1.以全面发展为起点。

美容美体是一种适应社会消费需求而新兴的专业,由此决定其专业课程在设计和安排上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对应,为此,在教学方面,专科美容,实战美容以及研修美体成为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专业理论知识,疗法与技法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培养。同时,针对美容美体专业学校引进资深美容老师,专心研究新式的教学方法,秉承技术优势,追求高品质的教学效果,在激发学生潜力的同时综合培养学生的内在与外在知识,力求将学生培养成全能人才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美容美体学生在充分了解本专业的知识基础学习和就业前景后,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与老师密切交流,在学习中能够根据自己的缺点制定详细的计划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到术业有专攻,使自己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使自己具备独特的技能,为将来的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切全面体现了高职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起点。高职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将人作为被教育的对象,同时帮助人获得发展的教学活动,而高职素质教育的最深层含义就是科学发展的观点,培养出不仅拥有过硬专业技能的专职人才,并且还是能够完全融入社会环境与自身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人。

2. 需求多层面。

(1)满足社会的需求。

当代中国,美容大势已是来势汹汹,势不可挡。源于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亦在逐步提高,伴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和形象的重视,对美容美体有强烈需求的消费者数量在翻倍增加,美容美体行业已经成为吸纳众多从业人员的行业之一,社会对从事美容美体的人员需求大,为满足社会各种消费需求,职业院校开设美容美体专业,培养美容美体专业人才以此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从职业院校毕业的专业学生在经过系统的培训之后掌握了美容美体专业技能,亦能够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填补了社会需求的空缺。如今,伴随经济发展,社会用人结构发生很大的变革,随之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根据社会需求来培养专业人才向社会输送众多中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以此满足社会需求。

(2)满足学生自身的需求。

高职学生所处的阶段是人成长关键时期,也是由学生身份向拥有职业专长外加综合素质的社会人士转变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爱好兴趣广泛,学习能力强,能够主动接受外来事物并化为己用,可塑性强。高职院校在开设课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爱好和需求。如今,高职院校开设的美容美体专业应用性和实用性强,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够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其自身的需求。所以,怎样使学生实现真正全面的发展、建立自主的进步需求,这是高职院校在保证学生生源之后在实行素质教育中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3)满足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需求。

在如今的美容美体专业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同时学校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开设选修课的形式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坚持内涵发展,严格执行教学质量标准,采取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立求提高学生的其他能力和水平,实现高素质高能力的双重教学培养目标,以此为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人才培养目标,为促使这一目标的实现,学校应当将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需求紧密联合起来,高素质与高技能必须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元素,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无法分割,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相辅相成,而这一目标在高职院校开设的美容美体专业中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二、从美容美发专业窥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发展探索

1.高职素质教育的总体思路。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总体思路在美容美体专业上得到充足的体现。美容美体专业专业性强,就业方向明确,毕业的学生将来会从事美容美体培训学校、美容美体连锁机构、会所和养生会馆、美容形象设计公司、广告公司、电视台、影楼和彩妆专柜等。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其重点在于为本行业内的经济建设服务,以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中心,创立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将所设专业、具体行业发展、社会需求作为总方向的高职素质教育系统。高职院校在素质教育方面虽然和普通的本专科有相同之处,不过其仍然具有自身独有的特性。其独特性在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教育的方式与方法上与普通本专科院校不同。所以,基于高职教育的特有属性,造就了将各个专业、众多行业的实际需求作为方向的素质教育体系。

2.素质教育的关键点。

(1)关键点之一―转变素质教育的理念。

目前在中国出现用工荒的现象,究其原因则是需与求的不对称。面临此种状况,高职院校应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始终贯彻人才培养盯住市场需求、办学方向盯住市场走向的方针,建立极富高职特色的针对性素质教育系统,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得以达成,提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能型高素质人才。而美容美体专业则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们对美与健康的消费需求,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在不断转变和发展。

(2)关键点之二―融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8

美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肯定。审美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覆盖了人的整个生命活动。当今社会,人类生活需求的变化更加突出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的素质与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关系重大,教师的美学修养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密切相关。可见,素质教育不需要“教书匠”,需要的是“灵魂工程师”。它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心灵、宽广的胸怀、果敢的作风、渊博的学识、不断吸收新信息,提高从教本领,坚定从教志向,以苦为本,执教为乐,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

二、加强美学修养的必要性和作用

绝大多数教师能够以美育人,用自己的言行传播美,但不容忽视是他们的美学理论水平普遍较差,美育活动随意性很大,严重影响美育效果。少数教师职业道德和工作水平低下,有的甚至师德沦丧,从媒体近段时间频频报道的事件充分说明这一问题。可以说,当前教师的美学修养与形势任务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现状不容乐观。

教师的美学修养受思想素质、理论功底、生活环境、工作条件的制约,表现了较大的差异性、层次性。一是认识不到位;二是落实不得力;三是传统束缚多。

三、怎样加强教师美学修养

1.抓基础

现有教师的美学理论功底差、美育水平低与其接受的教育关系很大。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抓现在

教师的素质要与时俱进,过去胜任工作,今天也许落伍了。在职的教师要加强学习,弥补美学修养方面的不足。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要加强学习。学习是第一性的东西,是提高素质和做好工作的前提。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随意的。二要开展活动。以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改变以前溺爱德育、智育、体育,遗弃美育的观点和做法,让师生在丰富的美育活动感受美、欣赏美,养成“与美为伍其乐无穷”的良好志趣和习惯。三要遵循规律。坚持与时俱进是存在的根本,遵循客观规律是成功的保证。要让师生都不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及格率,给教师松绑,给学生减压,把他们从重重桎梏中解放出来。把教与学的主动权还给他们,特别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3.抓机制

忽视教育的代价是沉重的。不断提高教师美学修养增强素质教育效果,要依靠机制作保障。

一要进一步落实科学教兴国方略,营造一个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支持关心教育的良好氛围。二要建立一套科学、客观、易于操作的评价教师素质和工作效果的标准体系。三要强化师德和创新教育,从思想上、业务上促成教师美学修养的提高。

四、提高素质教育效果,适应现代教育需要

1.改革课程和教材

教育界人士普遍反映,现行中小学教师严重滞后于时展的脚步,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吻合。

2.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

过去强调把德育工作放到首位,解决了德育与智育的结合问题。但是把德育和美育相结合的问题,喊了很久,就是落实得不好。一方面,德育讲真和善,真和善其实也是美的,德育中包含有大量的美育内涵,由于美育的乏力,致使德育的效能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美育与德育密不可分,美育的阵地往往也是德育的阵地,实施美育往往也实施了德育。把审美教育与德育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树立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在真、善、美的历练中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育与美育结合,事半功倍。

3.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9

二、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艺术教育不是素质教育,二者是相互渗透但又彼此独立的关系”。

(一)艺术教育与道德素质教育的关系

传统的道德素质教育主要依靠填鸭式教育,即通过讲事实和摆道理的方式让学生学习道德素质。艺术教育则恰恰与之相反,即可以借助艺术这种媒介将道德素质教育中的说理性的内容和道理用简洁、明朗、生动的方式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能够导致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之后收到道德素质教育的效果。比如对于爱情的忠贞这一素质教育的讲授,若是单纯的摆道理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可是,小说《巴黎圣母院》中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为了救吉卜赛姑娘艾丝美拉达宁愿用舍弃自己生命的方法来诠释伟大的爱情及对爱情的忠贞,这就一下子让受教育者心领神会及印象深刻了。艺术教育通过这种自由的方式,不仅使接受者将原本概念化的东西明朗化,也使受教育者很快收到了学习的效果。

(二)艺术教育与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

1.艺术教育有利于全面开发大脑的潜能众所周知,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机能,右脑具有形象机能。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了升学而考虑只是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则忽视了美育等方面的传授,因此导致学生的左脑得到了开发而忽略了右脑的开发。艺术教育通过艺术媒介,使人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直接感知美的事物,从使人们的审美境界得以提高,这对于右脑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对于全面开发大脑的潜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艺术教育有利于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艺术教育含有许多科学文化内容,比如有关历史的、哲学的、语言的等等。例如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围绕主人公获释罪犯冉•阿让试图赎罪的历程,融进了法国的历史、建筑、政治、道德哲学、法律、正义、等。艺术教育利用艺术这种媒介,将一系列社会知识生动具体的传授给受教育者,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

(三)艺术教育与身体素质教育的关系艺术教育能够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比如常常倾听音乐,可以让人消除工作紧张、减轻生活压力、避免各种慢性疾病等。在医学研究中发现,经常接触音乐会对人体的脑波、心跳、肠蠕动产生有利作用,进而促使人身心健康。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功能也能够影响着身体素质教育。例如,在观看芭蕾舞、艺术体操表演时,观察者往往会注意到表演者的体态、动作、步伐等显示出的优美感,进而会主动学习这种有教养的行为,这必然会有助于身体的健康发展。

(四)艺术教育与审美素质教育的关系艺术教育的实质是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通过人们对艺术品的鉴赏来陶冶人们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提高人们的素质。例如,一个从来不会画画的人不会感受到线条、色彩、构图的审美韵味,但是开始学画后经过施教者的讲解和引导,往往能够感知到这种形式美。

(五)艺术教育与劳动素质教育的关系艺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想通之处。我们面点课上“拉面”的表演,一块和好的面团凭借着厨师熟练的手工在双手伸拉间上下飞舞,一会儿摆个麻花状,一会儿摆个丝带状,面在厨师手中看起来像是在舞蹈一样。在这种艺术行为中融入劳动技艺,能够为劳动技术的传授带来很好的效益。

三、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促进和完善

“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实现素质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可以归结为:“使受教者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终将受教育者引向人格高尚、具有潜能、身心健康、具有审美情趣、文明向上的发展道路。”下面就从素质教育总目标的五个方面谈一下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促进和完善。

(一)陶冶丰富情操,培养完满人格,提升道德素质由于艺术教育是通过对艺术品的鉴赏来陶冶人们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侧重于意象对心灵的净化,所以说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完满的人格、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因而艺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感和培养完善的人。

1.艺术教育借助艺术媒介提升人的道德素质艺术教育中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影响是借助艺术这种媒介的,因而艺术教育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以情感人”。艺术教育在提升素质教育的时候,因为有了深厚的情感作为基础,所以能够使人们在感情的引导下主动追求完美、厌恶丑恶,从而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塑造。[2]比如,当学生在欣赏《自由引导人民》这幅油画时体会到艺术家带给自己的震撼,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了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而使学生在这种艺术情境中陶冶了丰富的情感,提升了道德素质。

2.艺术教育通过艺术家本人提升人的道德素质艺术教育影响学生的道德素质也不仅仅要借助艺术这种媒介,艺术家的高尚行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心灵的净化产生影响。肖邦怀着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为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在音乐创作中,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病痛,只知道用自己的作品来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这种对和平的追求,对战争的鞭挞,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

(二)开拓学生视野,沟通多元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1.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通过艺术品这种媒介,留下了他们对文化的独特见解。因此,借助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形象的接触到除了本国家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生活,从而拓展了视野,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进而使学生在全球文化融合背景下增强合作能力。比如,明清时期是小说史的繁荣时期,这些小说广泛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能够使学生形象生动的想到明清时期文化的繁荣和交流的广阔;对古罗马文化时期的建筑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西方文明的起源,也可了解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不同,进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2.艺术教育有利于文化和艺术的传播不论是在听一首优美的旋律,还是在欣赏一幅名画,都会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尝试了解艺术的门类、风格等,也需要了解不同的历史文化知识。艺术教育往往就是让人们在欣赏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等传达自己学到的不论是风俗、社会还是历史方面的文化知识,从而促进了文化和艺术的传播。

(三)增强人的体魄,洗涤心灵创伤,提高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教育不仅仅包括体能教育,也包括心理层面的教育。

1.艺术教育与体能教育体能教育就是指增强人的体魄的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修养、强健体魄。通过学习艺术教育中的体态的优美,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修养,强健体魄。像专业的京剧表演者,他们学习京剧身段,不仅通过优美的动作、灵巧的身姿来达到动作没、造型美的要求,也可以使他们在自然生活中养成优美体态,让人们一看就充满着一种别样的精气神,当然通过锻炼身段,也可以帮着他们强健体魄。2.艺术教育与心理层面的教育心理层面的教育是指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减轻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例如,听一首欢快的曲子,可以让自己融入歌曲之中,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统统抛开,可以在艺术情境中得到解脱。艺术家的坚强表现也能够帮助意志低沉的人走出困境,使心灵得到洗涤。贝多芬在耳朵失聪后仍然坚持音乐创作,《第九交响曲》就是他凭借这顽强的意志和对音乐的感悟创作的。在欣赏《第九交响曲》时,人们会在了解作品背景的同时感受到贝多芬坚强意志带来的震撼,从而使自己鼓起勇气走出困境,变得更富有进取精神。

(四)强化审美直觉,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审美素质艺术品是艺术家按照审美规律创造出来的,反之,人们又能从艺术品上受到审美能力的教育,因此会强化审美直觉,提高审美能力。一般地讲,观赏艺术品的数量越多,就越能够积累欣赏艺术品的能力,越能够培养艺术素养。因此说,多欣赏一些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最具典型的艺术品,有利于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陶冶艺术欣赏情操。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讲的一样,艺术教育能带给人以高尚的影响,通过美的教育和美的影响可以使大学生的道德习惯、信念、理想构成大学生的心理动力,从而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说,“艺术教育能够强化审美直觉,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审美素质,从而使得学生自己觉得的完成审美境界的塑造”。

(五)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劳动素质艺术教育能够给予受教育者一种审美能力,将这种审美能力融入到劳动素质中,对于改善劳动素质的质量和水平有极大的帮助。将艺术教育中的审美素质融入生产劳动之中,可以调节生产者的情绪,是生产者的心情明朗,有利于劳动者对劳动技术的把握,有利于创新能力的产生,有利于技术的艺术化,有利于将劳动技术活动引上自由发展的道路。因此说,艺术教育能够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劳动素质。

四、素质教育对艺术教育的带动作用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业余爱好者在画画时总是在画布上罗列出一个个的细节,而专业的画家的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画面的整体关系,在这个大关系的带动下才精心勾勒出细枝末节。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属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时也有着相通之处,因此说,素质教育对艺术教育起着带动作用。例如,要想通过一件艺术品来陶冶人们的情感,培养完整的人格,这件艺术品的创作者就必须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完满的人格,很难以想象一个没有接受完美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教育的创作者怎么能够创作出一件令别人启迪心灵的作品。再比如,一件件创作出来的雕花桌椅能够让使用者感觉到艺术与劳动者的辛勤劳动的紧密结合,但是创作者若没有扎实的技能和高超的技术,没有一定的劳动素质,又怎么能够将头脑中关于艺术的想象变为现实。因此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对于艺术教育有带动作用。

五、现阶段学校利用艺术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不足

(一)观念上的误区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艺术教育并不能代替素质教育。比如说有一些学校仅仅开设了诸如美术、音乐一样的艺术课程就认为是进行了素质教育,这种随随便便用兴趣班来搪塞素质教育的做法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素质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方面面,开设兴趣班只是进行了素质教育中单一的一面,并不能真正地做到实现素质教育。

(二)实施上的不足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有一些高中学校因为升学率的原因,甚至都没有开设艺术欣赏课;某些小学和初中的艺术教育缺乏统一的标准……这些事实都显示出现阶段学校利用艺术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不足。归结起来就是:没有高水平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教学大纲和教材不统一;教学设施不健全等。

六、加强艺术教育,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寻求大胆的探索,改善教育模式,真正达到艺术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要加强艺术教师的素质水平在我国,大部分学校的艺术教师的数量还是很有限的,为了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首当其冲的就是增加艺术教师的数量。学校也可以聘用一些兼职讲师来进行讲授艺术教育课程,使人尽其才。另外,教师的年轻化,更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10

关键词 :中职教育;心理素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美育

作者简介:罗丽静,女,忻城县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广西师范大学在读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0-0072-03

心理素质是社会个体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是社会个体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心理素质养成的过程中,后天的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的现代社会,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心理素质的养成并非一项单纯的技术性程序,而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单靠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难达成。[2]已有的相关研究及实践证明,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必须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相关教育因素的协同推进。在这些因素中,美育对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作用是独特而有成效的,然而,美育在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和作用,却较少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职教育领域,这方面的讨论更少。因此,有必要将之作为研究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切入点,进行必要的思考和探索。

一、美育在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一)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迫切任务

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同时,也面临着更为复杂多样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产生更为复杂多样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问题。随着人们心理和精神问题的日益突显,人的心理素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实施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教育,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围绕心理素质培养而开展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正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因此,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全局性意义和作用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在传统上往往被认为专指“艺术教育”,侧重以培养对象具有审美素养为己任。[4]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已发展成为以狭义美育为手段,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从学校美育来说,美育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作用:(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不难看出,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与同为非智力因素的心理素质培养一样,成为现代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但在实践中,学校教育一直以来并没有对美育有足够的重视,对美育在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也没有充分的认识。

(三)美育对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积极意义

美育对心理素质培养的积极意义是多方面的。美育可以培养人的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其本身与“应试教育”偏重智育的格局性质有着极大的不同。同时,美育以提升人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本身即要以学生智力、道德为基础和前提,因此,美育反过来对学生的智力和道德提出了要求,对学生文化心理结构产生积极的制约和促进作用。美育的宗旨在塑造完美的人格,通过美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能帮助中职生正确处理其自身与外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为缓解和减少中职生的内在心理冲突打下良好基础。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并列起来的,重视美育,将美育视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要利用审美规律开展教学,这就必然要在教学形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有所改变,对中职生的素质教育亦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5]

二、中职生心理素质养成对美育的现实需求

(一)中职生心理素质的现实特殊性

中职生是青少年阶段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需要克服更多自身思想观念和生活中面临的一些成长性问题。而且,当下的中职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独生子女所占比例也较大,即使非独生子女,也较少兄弟姐妹,相当一部分还是“留守儿童”。当代农村生活的特点使他们从小缺乏与人交流和沟通,参与社会生活程度低。他们大多来自底层家庭,教育环境相对恶劣,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人生阅历不够丰富,这些成长条件和过程使得中职生与其他同龄人面临更多的心理和社会压力,这导致中职生群体呈现出更为广泛而明显的心理问题:(1)在学习上缺乏兴趣和信心,畏惧学习;(2)意志力不足,做事缺乏耐心,自卑感相对较强,一有困难挫折就灰心丧气,无法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自己,严重的甚至自暴自弃;(3)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较强,在心理和行为上对学校的教育体现出较强的阻抗性;(4)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力差;(5)人生观价值观不够完善,心灵空虚,责任感较差;(6)存在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合作精神不够,对集体生活适应能力较差。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中职生的成长极为不利,也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中职生心理素质提升面临的主要挑战

针对以上问题,中职教育领域都在努力探究具体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实践上看,中职学校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致使中职生心理素质的提升陷入了困境。主要问题在于,中职生心理问题的激发因素是多方面的,中职学校虽然疲于奔命,但也难以一一应对。从社会影响上看,当前的学校生活难以隔离社会因素的不良影响,如社会上一些人对中职生的偏见和歧视,强化了中职生的自卑心理和叛逆行为。从家庭影响上看,家长文化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当下的家庭生活模式也很难在短期内有质的变化,家庭正面影响有限,学生缺少关爱与温暖,这会都对中职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从中职生自身情况看,由于学习基础不扎实、价值观念体系不科学、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要求不高、生活习惯松散、动力不足等,这些问题早已存在,也不断地诱发其心理问题的产生。从学校教育方面看,在现实的教育评价机制中,功利主义思想突出,传统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使中职生在学校和班集体中仍难得到教师的认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效果也并不理想,在这样的学校教育环境下,不少学生仍然难以克服孤独、自卑的心理,很难找到自尊、自信,从而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

(三)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需要加强美育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解决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问题,单纯依靠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家庭、学生自身、学校教育等各方面的协同作用。归根到底,各方面力量的作用最后要通过中职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实现。实际上,心理问题和障碍仅是问题的表征,内在原因还是在于学生自身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对现实环境的不适应,着眼学生的内在因素,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根本途径。而美育,为由内而外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提供了良好的着力点。

中职学校美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健全和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包括内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文明行为习惯,这正是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由内而外的和谐统一。美育通过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感受、理解、欣赏、创造美的能力来推动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的形成,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的形成反过来又可以推进美育。美育指向的是美的对象,它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令人生爱,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促使人们出自内心的意愿和需求,怀着浓厚的兴趣,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实现美育的陶冶情操功能,这不仅有利于中职生修正现实生活中对人和事的态度,也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并最终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提升。通过审美活动提升审美能力,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如通过中职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各种审美活动,不仅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还能促进心智开发,端正学生态度,提高学习效率,最终促进心理素质的提升。

三、充分发挥美育在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

当前,中职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条件一时难以改变,加强美育,发挥美育在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关键在中职学校。各中职学校应主动承担起相关职责,积极推动中职生美育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一)树立全员美育的科学理念

各中职学校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美育对提升中职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切实将美育作为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发动全体教师积极树立科学的美育理念,在做好行为示范的同时,大胆拓展学科课程的功能与目标,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美育因素,准确把握切入点和结合点,在日常教学中,注重结合学科教学渗透美育,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专业课程教学中美育的内容和形式。

(二)建立健全美育落实机制

着眼全局,创造必要条件,构建学校美育平台。开设美育课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美育课程规范,把美育纳入学校常规课程体系。根据美育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美育目标,编制校本教材,保障美育的基础设施及人员配备。制定灵活有效的美育评价标准,将美育活动纳入校园素质教育活动体系,开展丰富有趣的校园美育活动。完善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将行为美育内容融入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将审美要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校的各项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中。

(三)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重视审美环境的陶冶作用,加强校园软硬环境的美化建设。通过文化景观、警示语等方式让美育渗透到校园的物化环境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征文、演讲、辩论会、小品、班会、礼仪风采大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为校园增添美和寻找校园的不文明现象等文明创建和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师生自觉奉献美,抵制不文明现象,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氛围,让中职生在生活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滋养。

参考文献:

[1]于文杰.中学美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李高杰.美育教程[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3]赵江玲.美育与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J].新课程,2010(12):93.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11

一、素质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人的素质得到可能和充分的发展,发展的方式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机械的、呆板的。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设计出一个阶段特征明显、连续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结果,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质量标准,是实施素质教育、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评价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素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全面发展在中小学生成长阶段的具体化,是学生个体的素质发展目标。目标体系的构建,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人的素质的结构和发展规律,从特定的历史、地域和教育条件出发,在素质结构、育人方向和现实条件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理论性、技术性都非常强的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工程。在目前,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提出的要求,结合各个特定的地区的实际进行。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在目标水平的把握上,要坚持全面自由发展的方向性与现实社会条件下人的具体发展的可能性的统一;在目标所涉及的对象上,既要重视学生群体的一般素质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重视每个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在发展的内容上,既要重视先天潜能的开发,更要重视后天素质的开发,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还必须坚持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这个总目标。在构建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时,必须坚持全面性,即必须包括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各个方面,同时必须注意各个方面素质的相互协调、和谐统一,以保证每个学生个体的整体最佳发展。避免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去强求学生的均衡发展,也要避免由于重视某些单项素质的培养而轻视甚至忽视某些基本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片面、畸形的发展。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构建的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六个一级素质指标组成,每个一级素质指标包括若干项二级指标。一级和二级素质指标,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素质要素构成具有不同的要求,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和阶段特征。素质构成要素的一、二级指标以及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具体特征,构成一个阶段性特征明显、连续性强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

身体素质:较强的体质,健康的身体。包括健康卫生概况、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四项二级指标。健康卫生概况除一般健康要求外,还包括体育与卫生知识、锻炼身体的方法、健身和卫生习惯等要求。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保证,也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身体素质是整个素质结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和物质基础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个性。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健康人格五项二级指标。健康人格是指为预防人们在高科技、高竞争、高速度的现代社会中易患的各种心理疾病,而必须打好的早年心理素质基础心理素质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和发展人的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的基础,在人的素质形成中发挥着调节机制。心理素质教育是被中小学教育轻视甚至忽视的一个工作领域,为使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获得健康发展,很有必要确立其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独立地位,建立学校有关体系,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从而能真正按照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智能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初步能力。包括语文、数学、社会(历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政治)、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劳动等二级指标。这是学生将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的挑战的必备素质,是他们将来获得谋生手殷和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

智能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中心,是基本素质形成的智能基础智能素质的要素中,能力要素是重点之一。智能素质中的能力要求与身体上的运动能力、心理素质中的智力和特殊能力、品德素质中的道德能力、审美素质中的审美能力等共同构成了青少年基本素质的能力体系。

转贴于 品德素质: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尝观点和态度,基本的思想意识,初步的道德品质及道德能力。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三项二级指标。这是一个合格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条件,是做人的根本。品德素质的形成以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智能素质为基础,又受到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的制约和促进。

审美素质,基本的审美知识,正确的审美观念,初步的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欣赏能力、审美表现能力(技法技能)、审美创造能力三项二级指标。良好的审美素质有助于人追求真善美,是青少年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美育是中小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美育实施中不仅要加强艺术教育和挖掘各类课程的美育因素,而且整个教育工作都要体现美育的要求,使学生的审美素质得以不断发展。

劳动素质:正确的劳动观念,初步的劳动知识,基本的劳动技能,良好的劳动习惯。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四项二级指标。这是青少年将来参加社会劳动的基础,是其它素质的体现和运用。劳动素质一经形成又能促进其它素质的发展。中小学应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对青少年从劳动观念、习惯、态度、技能各方面进行培养,为他们将来成为合格劳动者打好基础二、“一基三元”: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由“四个体系”组成。一是素质培养目标体系,二是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四是素质教育保障体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后三个体系是素质教育的三个层次的内容,?他们都建立在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个“基幢?之上,四个体系形成“一基三元”结构。

关于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素质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化,它规定了中小学校学生的具体素质结养规格和质量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具体化,它规定了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公民应在身心各方面素质达到的质量规格。

关于素质教育工作体系。素质教育工作体系是指为完成素质培养目标而建立的课程体系、教学工作体系等。素质教育工作体系决定于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对素质教育工作体系具有指导作用和支配作用,它支配着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影响着学制年限的确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及教学方法的选用,它是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以它为依据展开,一切素质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素质培养目标。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使得全体学生形成所既定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中的素质,尽量使得每个学生所形成的素质具备个人发展的特性,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向高一层次素质水平发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途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用那种途径、方法,都必须追求更有效地使学生素质得以形成和发展,具备较高的质量,有助于向高一层次素质水平发展,必须在提高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上下功夫。为此,要整体规划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使得教育教学工作牢牢地落在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核心上,对学校各项教育教学进行协调、优化,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最优的综合效果;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形成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诸素质的最佳结构。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12

目前美国医学教育制度较稳定、评价系统严格、经费充足、支持体系完善,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医学素质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课时安排、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不足。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兼备专业性与人道性,从而奠定了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地位[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是21世纪医学教育目标之一。通过中美对比了解自身不足,促进我国医学素质教育更好的发展。

一、中美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对比

(一)学生来源与人文基础。美国医学院校学生大多来自理工科大学的毕业生,入学前必须通过国家医学统一入学考试(TheMedicalCollegeAd-missionTest,MCAT),不同医学院校要求学生成绩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且要求严格的面试。美国医学院校竞争激烈,录取比例约为1001左右,成功申请到美国医学院校的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较高,医学教育相当于精英教育[2]。经过系统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学习能力较强,从医的意愿及目标性明确,进入医学院校之前早已获得系统的文理知识,培养了广泛兴趣爱好,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中国医学院校学生大多来源于高中毕业生通过全国大学统一入学考试(National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NCEE),成绩达到一定的要求,身体健康如无特殊疾病即可申请医学院校。相比而言,中国医学院校申请容易很多。由于NCEE压力存在,学校、教师及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程度较低,加之过早文理分科,学生在历史、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知识明显欠缺,语言沟通能力及人文基础知识较薄弱。美国医学教育是本科毕业后教育,相当于国内研究生高等教育,而中国医学教育则是高中毕业后本科教育,这必然导致我国医学教育起点上落后于美国,人文素质教育存在先天不足。

(二)人文素质教育对比。

1.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人文素质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递、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3]。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逐渐突显。新诊疗仪器引入及基因工程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导致医学面临更多伦理道德问题及挑战,如人工受精、安乐死、出生缺陷婴幼儿处理、器官移植、克隆等。人文素质教育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新的重要命题,一切医疗道德规范如尊重生命、尊重病人、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均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美国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实现人文与医学完美的融合,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医学生克己奉公、热爱生命、尊重病人的内在素质和崇尚医德。中国人文素质教育适应医学发展的新要求,培养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探索人类生命活动和疾病防治的规律,促进人类健康,服务社会。殊途同归,中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大致相同,均将人文素质与医学教育融合,建立合理知识结构,最终为医学生步入医疗服务体系提供相应支持。

2.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美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投入精力较多,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占总教学20%左右,以人文科学与医学交叉性学科为核心课程(如医学伦理、医学哲学等),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合适课程。如美国密苏里—堪萨斯大学医学院,在前1/3的课程中,75%时间学习文化艺术,后2/3的课程中,近25%时间继续学习文化艺术和人类学[4]。中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大致可分为三类:政治、哲学类,历史、文化类,社会、经济类。各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课时及考核标准不相同,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少数医学院校(如原北京医科大学,原上海医学大学等)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度较高,在开设的30多门课程中,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时占总学时的17%-20%;大部分医学院校仅占8%左右[5-6],8%课程中“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文教学重心,医学卫生法规、医学伦理学等交叉学科为辅助,加之美学欣赏、音乐欣赏等选修课构成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框架。

3.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美国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具有关联性、序贯性和实用性,并重视人文学科(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之间的相互渗透,课程多在临床前期开设,且持续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即体现了纵向循序发展的“序贯性”。如肯塔基大学医学院将“病人、医生、社会”课程放在第一、二学年连续开设,课时长达67周;夏威夷大学医学院将“社区医学”课程在第一、二学年分四个单元连续开设,课时长达44周[7]。纵向循序且持续于整个临床教学中的人文社科课程,有利于医学生长远发展,更使素质教育深入人心。美国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种类丰富、实用性强,重视对当前医学领域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我国医学院校过分偏重理论教学,如相关概念解释及基本原理灌输,相比之下实用性较弱。灌输式教学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学生只能从概念上肤浅地了解人文社科基本内容,而对其内涵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比较模糊。由于课时少,教学内容枯燥,难以吸引兴趣,最终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积极性差。国内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多在临床前期开设,可供选择的种类少,临床后期课程基本结束,直接导致学生毕业后人文素质基础薄弱。

4.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美国医学院校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专题讲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等。院校注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广泛地收集、整理及分析相关资料,提高思维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美国医学院校先进的教学方法如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TBL(Team-BasedLearning)可被广泛借鉴,促进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中国医学院校以班级为单位,课堂讲授为基本教学方法,具有集中、短时、高效的特点。传统教学方式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具有一定的价值与生命力,但其形式单一,易造成上课看课件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遗忘的现象。课前未充分预习,课堂讨论效果不佳,课后未及时回顾和思考,导致学生的主动性未被充分调动。传统教学方式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淡化人文关怀,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差,人文素质综合能力提升幅度不理想。

二、中美人文素质教育启示与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点,调整课程设置。人文素质的培养取决于教育观点的转变,这是医学教育的先导。早在80年代初,美国医学教育委员会就提出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英国在“明日医生”报告中指出使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医学相互渗透达到统一;我国十六届五中全会也对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即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公众利益、解决人民切身利益,实现社会和谐。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医学资源进行整合。综合性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设可通过医学院与其他学院(文学院、哲学院、法学院等)密切合作,利用其优秀资源开设交叉课程。医学院讲师可加强与其他学院讲师的合作,共同商讨出适合医学院的实用叉课程;而其他学院亦可根据自身能力及教学资源,适当安排初级入门选修课程(如建筑艺术欣赏、古典诗词鉴赏、陶艺制作、茶艺、书法及绘画等)。跨学院交流,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更有利于医学生扩宽知识面,提升人文素质修养。高校应打破专业限制,鼓励跨专业选修人文医学相关课程,形成医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存的全方位医学教育体系。总之,高校领导者及决策者应更加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促进医学与人文良好交叉融合,理解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逐步形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理论性医学交叉学科,更是培养职业道德,提高法律意识,提升文化底蕴的实用性学科。因此,评价体系不能简单以知识点的记忆与重现为主,可尝试开放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课程考核可根据课程特点制定个性化综合评价系统,如系统理论及综合性强的“两课”仍然以闭卷为主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做出相应评价;开放及主观性强的人文社科(如艺术欣赏、绘画及书法)可通过撰写读书报告,了解学生理解及鉴赏能力;实用性综合性强的人文社科(如卫生法规、医学伦理学),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考察学生的实际运用及沟通交流能力。医学生最终服务对象是患者。关注疾病本身,关爱呵护患者,加强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是医学服务的宗旨。不同学习阶段受知识及能力的限制,医学生可选择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低年级学习期间,可义务照顾孤寡老人,前往特殊教育学校支教等;高年级学习期间,可参加义诊、社区医疗服务、流行病调研考察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素质教育效果。

(三)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课堂及社会实践活动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及内容,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营造则相得益彰。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拥有大量书籍,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等,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阵地,帮助医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图书馆也是天然优质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医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阅读相关书籍,通过学习基本的信息检索方法查阅文献,了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方方面面,及时获得该领域最新最权威的数据[3]。利用图书馆公共资源平台开展讲座、读书会、阅读辅导等,使学生读有所获、读有所感、读有所得。

(四)优化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优质的师资队伍资源亦是美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成功关键因素之一。美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得到国家人文科学基金会的支持,而且还得到社会上公共机构的关注,此外还有大量师资培训,为其提供保障[8]。承担人文社科教育的讲师中有医学教授、主任医师、社会医学教授及社会工作者,他们当中绝大多数在医学及人文科学中均有一定的成就。强大的师资力量给医学院带来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相对而言,中国医学院校参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学历参差不齐。部分直接来自医学院校的毕业生,未过多的接触人文素质教育;部分来自文、史、哲学院,学习期间未接触医学领域,参与医学教学,无法避免存在沟通交流问题,直接导致整个大环境下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差别较大。通过上述对比,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可从以下方面优化。首先,加强师资培训。高校组织加强跨学院间交流合作,鼓励教师跨学院学习,提高人文素质,并系统学习教育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其次,丰富教学形式。鼓励教师创新教学内容及形式,开展多元化教学,回归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吸引学生兴趣,扩宽思维。再次,加强高校之间合作。高校在人文社科教学上各有特色,交换教学可能会给学生引进新观点,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水平。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与美国医学院校对比,认识我国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弊病与不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不断学习、实践交流及总结,可逐步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凝聚力量、转变观点、加强实践、营造氛围、优化师资力量,提升我国素质教育水平。医乃仁医,医乃仁术。我国从古至今推崇医者在提升医技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及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当今医患关系较紧张,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能从源头上避免问题产生,构建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人文素质教育应与医学教育融为一体,深入人心,得到高度重视,为提升医者综合能力,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晏锋,郭莉萍.医学人文教育与转化医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1-13.

[2]沈风雷.中美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比较与启示[J].医学与社会,2002,15(4):54-55.

[3]张敏.浅议高校图书馆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5):56-58.

[4]吴冰,金忠山.论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价值功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4):104-106.

[5]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与哲学,2000,21(5):51-54.

[6]彭丽,冉素娟.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929-93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