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0 14:41:31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篇1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032070

1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休闲农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东部沿海城市发展时间最早,并且也是当前休闲农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继而就是我国的云贵、东北以及华北和新疆地区。这些地区本身的旅游业和特色发展十分发达,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有着先天的优势。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形式和种类非常多,观光休闲农园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种休闲农业发展方式。比如我国广州市的番禺区所创建的农业大观园和农业公园就将农业生产基地与消费市场和休闲场所融为一体;再比如江西省的农业公园和科技农园等等。从一般意义上说,休闲旅游在大城市的郊区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较大,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休闲旅游需求较高、当地经济发达以及交通与基础设施也非常完整,这也就使得我国的北上广等发达城市近些年不断地开发和推广休闲农业,而休闲农业进一步促进了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进而提升了当地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益。比如我国广东省目前全省内拥有近百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高达500多万人,旅游收入超过10亿元。从20世纪90年开始,我国旅游局积极地推进休闲农业与农业旅游的发展。尤其是在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发展口号,自此也使得农家乐旅游这一旅游新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2007年,国家旅游局又推出了“中国和谐城乡游”,提出“魅力乡村、和谐中国”的宣传口号,倡导将城乡旅游资源进行共享,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旅游人数高达3.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420亿元。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也解决了我国农村地区近两千万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极大的带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2我国休闲农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1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中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和理解休闲农业的概念和发展形式,再加上当地政府对农业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缺乏正确引导,使得很多投资者在缺乏对市场的科学论证的周密规划的前提下,出现了同一地区的休闲农业项目与发展模式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现象;在园区的建设上也缺乏相应的规划且其建设规模也比较小,都是个人或者民间资本进行投资,从而使得园区总体建设水平偏低;在园区的布局上多数都是以观光、度假以及娱乐这3种类型为主,而新兴的购物、疗养以及知识型模式却非常少;在基础设施上建设上也非常滞后,整个园区的设计上内容单一。仅有住宿、垂钓、打牌等传统娱乐项目。总而言之,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休闲农业在建设与发展上呈现出水平低、规模小、布局散的特点,对市场缺乏准确的地位,照搬照抄现象严重,没有打造出具有本地特的休闲旅游品牌,从而也就无法对旅游者形成吸引力。

2.2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专业人才紧缺

当前我国休闲农业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业、旅游部门和相关部门在对休闲农业的管理上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另外,休闲农业企业在财务、人力以及旅游等方面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这对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以及非相关领域的业主来说是非常为难的。除此之外,业主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也比较低,没有经过专业性的培训,从而在具体得项目建设与企业经营上只能够凭借经验来制定决策,而这样的经营方式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最后是在园区休息、卫生以及消防和娱乐等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建设上也存在不健全的问题,这些领域的从业人员通常都是当地农民,其与专业的服务人员在能力上还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对这部分人员的管理上也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当前我国休闲农业不论是在经营管理上,还是在人才培养上都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3科技含量较低,经济效益低下

目前我国大部分休闲农业在经营过程当中的科技含量都比较低,对农业科普教育的开发严重不足,多数还停留在农业生产尝试层面。同时,在各类农业资源的搭配上也非常不合理,农作物的成熟时期过于集中,这直接造成休闲农业园区在忙闲上出现严重的不均衡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园区种植的品种比较少,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大,使得资源不能够被充分利用;另外就是由于园区整体档次比较低,无法对游客形成较大吸引力,从而造成大量游客流失,进而就无法提升园区的经济效益,使得园区经营进入困境。

2.4缺少农味,缺乏组织体系

当前我国部分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和建设上严重脱离了农村地区原有的自然、朴素,过于依赖科技手段,从而对农村地区的土地形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园区建设上的人工与城市化比较明显,这也就失去了休闲农业最本质的特色。同时,由于当地政府对本地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得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失去平衡。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在经营上除了企业以外,还存在农民共同经营组织这种形式,但是这类组织缺乏统一的组织体系,从而使得其在经营中难以对盈余、权利以及义务进行合理的分配,再加上休闲农业在布局上多以点状分布,从而使得园区各个部分无法进行紧密关联,严重破坏了整个园区的协调性,最终使得其在发展上无法与新农村发展挂钩。

3解决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相关措施

3.1加强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全面认识,发挥其引导与扶持职能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自觉地增强自身对休闲农业的全面认识,并且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的投入。比如我国台湾地区在休闲农业发展上之所以如此快速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区域政府都将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改善本区域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民收入的重点项目,并且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统筹指导和规划,以此来将旅游、交通以及文化和土地等部门进行联合,从而为本区休闲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再比如意大利在农业旅游发展上就施行了政府给予旅游单位一定的农业低息优惠以及减免税收的扶持政策。所以,我国政府应当借鉴台湾地区以及国外的先进发展经验,来在政策、财政以及制度上全面的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良好健康发展。

3.2科学规划本地农业资源,打造区域休闲农业品牌

我国休闲农业在开发与建设上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遵循因地制宜、生态循环的发展原则,结合当地自然、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来因地制宜的对本地的人文历史景点与农业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避免过于追求华而不实的奢华建设行为,以此来体现出休闲农业本有的朴素、自然特色。比如我国云南省的元阳的哈尼梯田就是其最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景观,而重庆垫江的牡丹栽培则是其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其次是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业资源的规划意识,必须要同城市发展、城市旅游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进行统一融合,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休闲农业产业布局,同时还要将基础设施与农业资源以及农业企业的布局进行合理化的设计,以此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产业园区;再次是在重点项目的建设上,要对区域农业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主题鲜明、规划合理以及设施齐全的经营项目,同时还要结合市场需求来对以往经营模式进行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在经营模式创新中必须要始终坚持“以农为本”的建设原则,从而形成以农民为发展主体,以农村为发展特色,以新农村为发展特色的特色休闲农业园区;最后在经营内容上要拓展思路,围绕“农”字来运用先进生产方式提升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以此来体现出农耕文化与农业的特殊品质。比如天津市塘沽地区所推出的“做一天渔民”这样的体验农业生产的活动,这不但能够形成该区域独有的“捕鱼”农业文化,而且也对游客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从而实现了本地休闲农业效益的提升和影响力的充分发挥。

3.3创新休闲农业经营理念,加强对业主的培训教育

休闲农业作为近些年来新兴的一项产业,其经营内容囊括了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的所有经营内容,并且在经营项目上涉及了农业、生态、旅游、文化等产业,这也就要求园区的经营需要多个专业的优秀人才来能够实现整个园区的正常运转。因此,当地旅游部门以及园区业主要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尤其是对园区现有工作人员更是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以此来更好地提升园区的经营与服务水平。另外,当地政府还要定期组织休闲农业园区业主进行旅游管理以及生态农业等专业领域的知识培训和教育,尤其是在农业旅游管理的培训上要结合业主所在园区的经营状况来帮助其分析和制定出合理的经营规划,以此来全面提升业主的经营水平和园区的经济效益。

4结语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但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而极大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有力的体现出我国在三农建设以及惠及城乡发展上的强劲发展势头。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研究,在政府职能发挥、业主经营能力提升以及产业格局合理规划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笔者希望能够为休闲农业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何伟.休闲农业的特点及淮安市休闲农业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08).

[2]孙兆慧.台湾休闲农业推动策略与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08(01).

[3]徐明华.开创湖南省休闲农业新局面[J].湖南农业科学,2010(14).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篇2

近年来,酒泉市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制定规划,完善设施,着力打造有机、绿色、健康、安全的休闲农业品牌,有力地推动了酒泉市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形势与特点

近几年,酒泉市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依托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示范园区,大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度假休闲农业,打造旅游观光农业品牌,截止目前,酒泉市有各种形式休闲农业经营主体760 家,年营业收入38545 万元,接待人数338 万人次。目前全市有各种形式的农家乐620 家,占全市休闲农业的81.6%,农家乐仍是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建成敦煌市、金塔县两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建成敦煌市阳关镇龙勒村、肃州区生态植物园、金塔县航天神舟休闲生态园3 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肃州区克华红房子农庄、金塔县金塔镇金大村2 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打现代农业发展牌打现代农业发展牌,拓展休闲农业新功能

酒泉市把做精一产作为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发展蔬菜、名优果品、现代制种、特色中药材、草食畜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依托肃州和敦煌两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7 个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不断拓展农业功能。一是按照“有景可赏、有色可观、有物可采、有鲜可尝、有园可游”的标准,建设集生产、科研、休闲、观赏、体验、采摘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精品园区,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围绕农时季节开展采摘体验活动。目前,肃州区泉湖乡开展草莓采摘、树莓采摘,金佛寺镇、西洞镇的蟠桃采摘,玉门市清泉乡的人参果采摘,金塔县羊井子湾乡、敦煌市阳关镇的葡萄采摘,都极大的丰富了市民的节假日生活,实现了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态旅游。二是以特色产业为主体,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肃州区沿山乡镇发展观光旅游产业带,金佛寺镇定期举办每年的杏花节、西洞镇举办桃花节;金塔县按照“一乡一品”的发展思路,依托特色林果专业乡、专业村,发展休闲观光园,金塔镇每年举办杏花文化艺术节。

(二)打城郊结合牌打城郊结合牌,加快休闲农业融合发展

酒泉市紧紧围绕“为城而农、为文而农、为游而农”、建设“田园城市”的发展思路,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做为拉动消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特色化的要求,在城区周边乡村,精心培育和打造以乡村旅游为主体的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专业村,带动休闲农业发展。一是利用城郊乡镇农民自有住房,创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为特色的农家乐,吸引城市居民休闲渡假。二是依托城市周边自然风景优美、交通方便快捷的优势,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设“家庭式”的小别墅和休闲农庄,开展以“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酒泉市现有休闲农庄19 家,占全市休闲农业的2.5%,建成了以肃州区果园山庄、水磨花园、金塔县青山村庄,敦煌市的圣都月泉等为代表的休闲农庄。三是利用城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农家乐集中的乡村和旅游景点周围,通过改造提升,建设农家乐一条街,农家乐专业村和乡村旅游专业街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肃州区水磨沟农家乐一条街、金塔县金大村、红光村农家乐一条街、敦煌市月牙泉镇农家乐一条街。敦煌市围绕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阳关景区三大景区建设集农业景观、休闲观光、艺术鉴赏、乡村文化展示和特色商品展销融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旅游风情街,建成了敦煌古城休闲度假村、敦煌森陇休闲度假村和敦煌杨家桥休闲餐饮街。通过发展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搭建了平台,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三)打特色文化牌打特色文化牌,挖掘休闲农业内涵。

酒泉市按照传承、保护、创新、开发和利用相结合的理念,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农村文化艺术和少数民族文化,促进休闲农业创意产业发展。一是挖掘农耕文化。通过深度挖掘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精心培育和打造以农业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主体博物馆、民俗文化博览园、传统农村食品加工园,通过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展示农业生产、生活场景,介绍农业的发展历史。目前,已建成了肃州区银达镇农耕文化博物馆、下河清科技农场农耕文化博物馆、敦煌市莫高镇农耕文化博物馆。二是挖掘农村发展历史。通过实景布置,展现农村发展历程,唤起市民对农村发展历史的回忆,典型的有位于肃州区禹苑景区内的酒泉民俗文化博览园。三是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肃北、阿克塞两县依托当地的民族文化,发展集观光、民族特色餐饮、歌舞表演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肃北县建成了党河峡谷风情园和蒙古包民族风情园,阿克塞县利用当地的大苏干湖、野生动物园、海子草原等景点和哈萨克风情城特色,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闲农业,使观光旅游的人数得到较大的提升。

(四)打资源优势牌打资源优势牌,丰富休闲农业内容。

一是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利用现有的水库、湖泊、湿地、养殖水面等自然资源,开展划船、垂钓、烧烤等休闲活动。如肃州区铧尖乡海马泉渡假区、花城湖渡假区,金塔县神舟山庄、鱼岛山庄,瓜州县双塔湖风情山庄。二是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敦煌市依托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月牙泉乡月牙泉村围绕增强旅游服务功能,发展农家客栈和骆驼队,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服务,满足了游客“游有行、看有景、玩有兴”的要求;阳关镇龙勒村借助毗邻阳关风景区的优势,围绕葡萄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开展葡萄采摘、葡萄酒加工、酒庄、酒堡展示,葡萄酒品尝等活动,成为酒泉市第一个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二、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看,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建设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缺乏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与特色营销,缺乏对农村景观的提升改造。产品特色不明显、经营方式单一、产品结构单一,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简单仿效,粗放经营,无法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休闲农业主体多数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公共卫生、道路交通、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休闲辅助设施、信息网络和消防安全、医疗卫生、餐饮住宿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与消费者对休闲体验的需求不适应。如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用地严重不足。

(三)服务管理水平不高

缺乏休闲农业专业知识储备,存在重硬件建设、轻服务管理的现象。管理服务比较粗放,没有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对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力度不够,导致企业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较低,很难实现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如饮食卫生、住宿环境、产品品质等环节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三、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措施

发展休闲农业是挖掘农业潜在优势资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针对目前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下一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引导健康有序发展

通过规划引导逐步改变目前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规模偏小、分布较散、经营单一、档次不高、发展无序的状况。强化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意识,突出生态效益;推进行业协会和服务组织建设,规范行业发展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环境;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主导产业发展,赋予休闲农庄在房屋建设,环境营造,活动设计等方面的个性特色;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鼓励引导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参股、合作,开发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大力发展集观光、体验、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大型休闲农庄,促进休闲农业集群发展和健康有序发展。

(二)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宣传先进的发展经验,引领和规范服务质量。按照发展休闲农园、农庄要求提升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标准和管理手段。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公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国家重大工程,完善交通、物流、网络、水电、安全、卫生等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旅游电商平台大数据资源,实现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匹配和需求对接。根据当地气象特征,利用科技手段改进休闲农业生产技术,提升设备设施,提高休闲农业产品品质,增强季节性客户体感舒适度。加强与劳动部门合作,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服务接待、教育解说实用人才,推进服务人员持证上岗,标准化服务。积极引进农艺师、花艺师、策划师、营销管理、经营、公关礼仪、导游等方面的人才。扎实搞好环境卫生和餐饮卫生,让城里人在农村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开心,确保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打造特色品牌

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尽快改变当前我市休闲农业低、小、散的现象,依托当地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毗连的独特西北风光,冰川雪景、平原绿洲、沙漠戈壁的地理条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明确品牌定位,通过要素流动、资本重组和品牌整合,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并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同时,继续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建设,带动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开展最美休闲乡村推介,最美田园推介和最美乡村旅游线路推介活动,创建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品牌培育工程,培育地方知名品牌。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篇3

当前休闲农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作用巨大,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助推了农村 经济 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三农”建设的步伐,惠及城乡,彰显出强劲的势态。因此,笔者以为很有必要研究休闲农业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的发展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依托科技,因地制宜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休闲农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作用

1.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开始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进入21世纪,观光、休闲农业有了较快发展。我国休闲农业经历了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的早期兴起阶段、以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为主要形式的初期发展阶段,已步入功能拓宽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的规范经营阶段[1]。

纵观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东部沿海省、市、区是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内地云南、四川、河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发达,也间接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2]。休闲农业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有观光休闲农园(指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进人园内摘果、收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如广州番禺区龙化农业大观园、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如江西农业公园、教育与科技农园(以农业生产为主,向游客展现农业科学技术),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民俗观光村(利用农村特有的 文化 和风俗作为休闲农业活动的内容)等。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批引人注目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休闲类型,如湖南省内的张家界、炎陵桃源洞、永州阳明山等。一般来说,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较为强烈,社会经济条件优越, 交通 比较便利,发展休闲农业的 市场 潜力大,而像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不仅本地居民多,收入水平高,潜在客源市场大,而且具有吸引全国乃至国际观光客进入的优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如广东现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旅游局也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农业旅游的发展,1998年,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推动了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在1999年,又推出了“生态旅游年”。2006年推出“

2.2缺 管理 ,少人才

休闲 农业 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 旅游 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经营管理不够规范。休闲农业企业的 财务 管理 、 人力 管理、导游管理都需要专业人员,而这些对以往专注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农业生产者和来自其他领域的业主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由于经营者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 市场 对其发展的要求。园区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也很不完善,从业人员与休闲农业服务应达到的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服务水平较低,缺少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

2.3缺科技,少效益

大多数休闲农业在经营活动中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普 教育 开发不够,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上,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作物成熟期也过于集中,造成园区经营忙闲不均,一方面因品种少,出现受农业季节性瓶颈制约而使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吸引力、影响力不大,游客停留时间过短,消费减少,园区效益低下,使得经营难以为继。

2.4失农味,少组织

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这些基本原则,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贪大求洋,追求豪华,大兴土木,变更土地使用形态,致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 建筑 物富丽堂皇,忽略原有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及特色,扭曲休闲农业的本质,脱离“农”字,“农”味不足,失去特色,也就没有生命力。同时由于不合理、过度地开发,破坏了当地资源和 环境 ,破坏原有生态,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当今休闲农业的经营除企业集团以外,部分农民仅采取共同经营的组织形式,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体制,在经营中难免产生盈余分配、权利义务分担等方面的纠纷,且休闲农业多为点状布局,组织化程度不高,整体意识不强,相互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组合,各自为政,缺乏与大环境的协调性,与新 农村 建设脱钩,很难融入到新农村整体布局中去。有的甚至因为一己之私利而影响整个环境建设,最后导致新农村无从规划,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深入。

3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3.1提高认识,政府引导,政策扶持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顺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新趋势、新需求而在功能上进行的延伸。为保障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规律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对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要性[4]。同时,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到发展休闲农业所能带来的 经济 、 社会 和生态效应。发展休闲农业在丰富城乡居民休闲、游憩生活的同时,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 传播 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业社会效益的重要措施,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大力扶持。 台湾 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正是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扶持[5]。地方政府尤其是区(县)乡(镇)两级政府应该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大事来抓,统筹规划 指导 ,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 文化 、 交通 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并给以政策及资金扶持,为本地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如意大利对已经开展农业旅游的单位给予享受政府的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 税收 减免政策。因此,我国亦应由政府颁布一定的法令和规定,以鼓励、管理、规范休闲农业,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通过抓示范、树样板等形式,扩大示范辐射效应,使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3.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特色品牌

休闲农业的开发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因地制宜、统一布局、生态循环”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当地的 历史 人文景观和自然农业资源,切忌“求大、求洋”,贵在因地制宜,形成特色优势。如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正是由于其独特的魅力而深受游人的青睐;重庆的垫江则是利用其悠久的牡丹栽培历史特色。强化规划意识,要与城镇发展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衔接,科学规划休闲农业企业的空间布局,考虑交通区位和休闲农业资源条件,设计区域内休闲农业企业密度,准确选址,掌握规模(按国际通例,农业旅游区市场半径大于9.5km的区域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合理布局。建设上要重视项目的设计,要整合资源,主题鲜明,功能区分明确,规划景观搭配和基础设施建设,精心选择经营项目,研究市场需求,策划经营模式。经营中必须坚持“以农为本”,以农业为基础、种养产业为核心、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发展农业产业、扶持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同时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好的休闲农业产品、知识和服务。在经营内容上开阔思路,以“农”字为特色,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开发和保护,弘扬农耕文化,提高农业品位,注重“土、特、奇、鲜、知识、参与”,如天津塘沽北塘镇推出的“做一天渔民”活动,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形象、吸引游客,实现其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3更新理念,规范管理,促进多元发展

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包涵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涵盖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兼具系统知识的专业人才。可借鉴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建立、完善休闲农业经营管 理学 科体系,传授景观生态学、旅游 经济学 、农业规划学、生态经济学、市场 营销 学等内容,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另外定期对休闲农业经营者及从业人员进行旅游管理、生态农业等知识的集中培训与教育,提高他们的经营素质、文化素质和环保意识等,使其自觉维护乡村景观资源及其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请进来”,邀请国外和台湾地区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前来指导,以举办“研习班”、“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交流探讨,“走出去”现场学习先进经验,努力做到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更新理念。要加强行业自律,成立休闲农业协会,把从事休闲农业规划、经营、服务、推介、管理、研究等工作者组织起来, 总结 休闲农业实践,加强理论研究,引导休闲农业企业科学规划,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产业经营,市场化运作,注重信息服务,加强宣传,发挥行业整体优势,提升实力,扩大影响力,培育客源市场。如北京休闲农业协会作为全国第1家休闲农业领域的行业协会于2004年成立,正是由于其介于政府和休闲农业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短短3年来北京的休闲农业就得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要积极引导 工商 和社会资本 投资 休闲农业,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推进协作,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休闲农业多元化、合作化发展。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篇4

当前休闲农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作用巨大,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助推了农村 经济 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三农”建设的步伐,惠及城乡,彰显出强劲的势态。因此,笔者以为很有必要研究休闲农业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的发展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依托科技,因地制宜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休闲农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作用

1.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开始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进入21世纪,观光、休闲农业有了较快发展。我国休闲农业经历了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的早期兴起阶段、以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为主要形式的初期发展阶段,已步入功能拓宽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的规范经营阶段[1]。

纵观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东部沿海省、市、区是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内地云南、四川、河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发达,也间接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2]。休闲农业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有观光休闲农园(指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进人园内摘果、收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如广州番禺区龙化农业大观园、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如江西农业公园、教育与科技农园(以农业生产为主,向游客展现农业科学技术),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民俗观光村(利用农村特有的 文化 和风俗作为休闲农业活动的内容)等。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批引人注目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休闲类型,如湖南省内的张家界、炎陵桃源洞、永州阳明山等。一般来说,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较为强烈,社会经济条件优越, 交通 比较便利,发展休闲农业的 市场 潜力大,而像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不仅本地居民多,收入水平高,潜在客源市场大,而且具有吸引全国乃至国际观光客进入的优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如广东现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旅游局也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农业旅游的发展,1998年,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推动了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在1999年,又推出了“生态旅游年”。2006年推出“

2.2缺 管理 ,少人才

休闲 农业 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 旅游 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经营管理不够规范。休闲农业企业的 财务 管理 、 人力 管理、导游管理都需要专业人员,而这些对以往专注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农业生产者和来自其他领域的业主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由于经营者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 市场 对其发展的要求。园区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也很不完善,从业人员与休闲农业服务应达到的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服务水平较低,缺少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

2.3缺科技,少效益

大多数休闲农业在经营活动中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普 教育 开发不够,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上,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作物成熟期也过于集中,造成园区经营忙闲不均,一方面因品种少,出现受农业季节性瓶颈制约而使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吸引力、影响力不大,游客停留时间过短,消费减少,园区效益低下,使得经营难以为继。

2.4失农味,少组织

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这些基本原则,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贪大求洋,追求豪华,大兴土木,变更土地使用形态,致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 建筑 物富丽堂皇,忽略原有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及特色,扭曲休闲农业的本质,脱离“农”字,“农”味不足,失去特色,也就没有生命力。同时由于不合理、过度地开发,破坏了当地资源和 环境 ,破坏原有生态,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当今休闲农业的经营除企业集团以外,部分农民仅采取共同经营的组织形式,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体制,在经营中难免产生盈余分配、权利义务分担等方面的纠纷,且休闲农业多为点状布局,组织化程度不高,整体意识不强,相互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组合,各自为政,缺乏与大环境的协调性,与新 农村 建设脱钩,很难融入到新农村整体布局中去。有的甚至因为一己之私利而影响整个环境建设,最后导致新农村无从规划,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深入。

3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3.1提高认识,政府引导,政策扶持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顺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新趋势、新需求而在功能上进行的延伸。为保障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规律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对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要性[4]。同时,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到发展休闲农业所能带来的 经济 、 社会 和生态效应。发展休闲农业在丰富城乡居民休闲、游憩生活的同时,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 传播 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业社会效益的重要措施,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大力扶持。 台湾 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正是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扶持[5]。地方政府尤其是区(县)乡(镇)两级政府应该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大事来抓,统筹规划 指导 ,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 文化 、 交通 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并给以政策及资金扶持,为本地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如意大利对已经开展农业旅游的单位给予享受政府的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 税收 减免政策。因此,我国亦应由政府颁布一定的法令和规定,以鼓励、管理、规范休闲农业,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通过抓示范、树样板等形式,扩大示范辐射效应,使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3.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特色品牌

休闲农业的开发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因地制宜、统一布局、生态循环”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当地的 历史 人文景观和自然农业资源,切忌“求大、求洋”,贵在因地制宜,形成特色优势。如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正是由于其独特的魅力而深受游人的青睐;重庆的垫江则是利用其悠久的牡丹栽培历史特色。强化规划意识,要与城镇发展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衔接,科学规划休闲农业企业的空间布局,考虑交通区位和休闲农业资源条件,设计区域内休闲农业企业密度,准确选址,掌握规模(按国际通例,农业旅游区市场半径大于9.5km的区域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合理布局。建设上要重视项目的设计,要整合资源,主题鲜明,功能区分明确,规划景观搭配和基础设施建设,精心选择经营项目,研究市场需求,策划经营模式。经营中必须坚持“以农为本”,以农业为基础、种养产业为核心、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发展农业产业、扶持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同时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好的休闲农业产品、知识和服务。在经营内容上开阔思路,以“农”字为特色,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开发和保护,弘扬农耕文化,提高农业品位,注重“土、特、奇、鲜、知识、参与”,如天津塘沽北塘镇推出的“做一天渔民”活动,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形象、吸引游客,实现其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3更新理念,规范管理,促进多元发展

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包涵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涵盖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兼具系统知识的专业人才。可借鉴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建立、完善休闲农业经营管 理学 科体系,传授景观生态学、旅游 经济学 、农业规划学、生态经济学、市场 营销 学等内容,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另外定期对休闲农业经营者及从业人员进行旅游管理、生态农业等知识的集中培训与教育,提高他们的经营素质、文化素质和环保意识等,使其自觉维护乡村景观资源及其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请进来”,邀请国外和台湾地区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前来指导,以举办“研习班”、“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交流探讨,“走出去”现场学习先进经验,努力做到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更新理念。要加强行业自律,成立休闲农业协会,把从事休闲农业规划、经营、服务、推介、管理、研究等工作者组织起来, 总结 休闲农业实践,加强理论研究,引导休闲农业企业科学规划,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产业经营,市场化运作,注重信息服务,加强宣传,发挥行业整体优势,提升实力,扩大影响力,培育客源市场。如北京休闲农业协会作为全国第1家休闲农业领域的行业协会于2004年成立,正是由于其介于政府和休闲农业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短短3年来北京的休闲农业就得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要积极引导 工商 和社会资本 投资 休闲农业,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推进协作,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休闲农业多元化、合作化发展。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篇5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24-01

兴安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桂走廊”要冲,是湘江、漓江的发源地,全县总面积2 348 km2,辖6个镇4个乡,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居住着瑶、壮、苗等17个民族。享有“银杏之乡”“中国毛竹之乡”和“南方吐鲁番”之美誉。兴安县距桂林市57 km,是大桂林圈中最具活力的次中心,旅游资源丰富,有乐满地休闲世界、灵渠及水街、华南第一峰猫儿山、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以及湘江之源、秦家大院、超然派、海底龙宫等景区景点,集历史人文、休闲娱乐、生态自然于一体。近年来,兴安县紧紧围绕“农业特色县、文化旅游名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利用兴安县乡村旅游自然资源,依托兴安县葡萄、柑桔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先后获得了“全国旅游标准化省级示范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广西十大休闲旅游目的地”“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中国最美文化休闲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2014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613.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5亿元[1-4]。

1 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现状

1.1 精心规划,布局合理

2000年以来,兴安县按照《桂林市观光农业总体规划》的设计规划要求,并根据兴安县的实际,相继编制了《兴安县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湘江战役遗址公园规划》《湘江源.天生桥群生态旅游区规划》《马头山・七甲・屯川村乡村旅游规划》《乡里乐乡村旅游规划》《漓江源生态度假养生旅游区规划》《灵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规划》《灵渠旅游策划》等规划,促进了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

1.2 百花齐放,竟相争艳

近年来,兴安县依托良好的旅游环境和丰富的农业生态自然资源,以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基础,以产业发展、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三个提升”为目标,加大了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积极推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使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呈现勃勃生机,以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自然生态型为主导的各类休闲旅游农业应运而生,形成了华江超然派、猫儿山自然生态休闲度假游,以绿道为纽带的严关马头山、溶江镇万亩葡萄园休闲娱乐观光游,兴安镇桐木冲、界首镇万亩柑桔休闲娱乐游、漠川乡“中国温克之乡”旅游观光游,高尚镇桃花、银杏休闲娱乐游等精品线路。目前,兴安县共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53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崔家乡兴怡山庄和溶江镇乡里乐),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华江乡高寨和兴安镇桐木冲)。直接从业人员近400人,间接从业人员9 000余人。2014年,乡村游客达240万人次,占全县旅游总人数的39.3%,乡村旅游收入超10亿元[5-8]。

1.3 旅游与产业结合,实现互利双赢

兴安县结合农业产业发展与休闲农业景区建设进行发展。分别在溶江镇建设了万亩葡萄“三避”栽培技术核心示范区,在界首镇建设了万亩柑桔特色产业核心种植区,在高尚镇、崔家乡、兴安镇、湘漓镇、界首镇建设了万亩冬油菜、红花草示范区,打造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促进农业特色产业与休闲农业旅游的互补,实现了旅游与产业的互利双赢。

2 存在的问题

2.1 扶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兴安县各级领导对休闲旅游农业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缺乏支持力度。主要表现在资金的扶持和优惠政策的制定上:在资金支持上,未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对休闲农业旅游经营农户的支持力度不够;在政策制定上,尚未健全休闲农业发展的制度、机制与标准等,在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规范[9-10]。

2.2 缺乏统筹安排与协调

休闲农业旅游工作涉及旅游、农业、建设、交通、环保等多个部门,由于多个部门职能分配不清,导致相互推诿,责任不明。大部分休闲旅游农业规模不大,建设水平有待提高,统筹安排力度不够。且旅游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不同旅游景点之间联系不强,未有效融合农业生态旅游景点和农家乐的建设发展,整合效应较差。

2.3 经营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休闲旅游农业从业者大多数是本地村民,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偏低,有的虽然参加了短期培训,但由于接受培训的时间短,整体素质仍然达不到应有的水平,从事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更是严重缺乏。

2.4 内涵挖掘力度不够

虽然休闲旅游农业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但层次较低,(下转第330页)

(上接第324页)

大部分停留在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休闲旅游农业大多缺乏特色,文化品位和内涵不高;体现乡村民俗与农耕文化的休闲产品有待进一步开发,互动参与式旅游产品不够丰富,无法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 对策

3.1 完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将休闲旅游农业纳入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将休闲旅游农业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用于乡村旅游的规划、培训、发展;要加强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项目与支农资金的联系,推动小额贷款服务于农村旅游户;推动重点地区农村旅游项目集中招商,吸引社会各界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介入参与。

3.2 整合部门力量,建立协调机制

要建立由政府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管理体系,提高行政效能;要根据兴安县实际情况,编制《兴安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出台休闲农业旅游服务质量等级标准,加强对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规范管理,包括从业资格、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等方面;要以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基础,依托漓江、湘江流域生态优势,推进休闲农业示范点发展。

3.3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

农民是休闲农业的参与和受益主体,要充分激发农民参与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因此,应针对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休闲旅游农业人才培训,对休闲旅游农业各方面的人才选择性地培养,加强项目策划、景区管理及传统文化知识培训;对于休闲旅游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应督促其尽快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管理素质,提高休闲旅游农业的服务质量与水平。

3.4 提升休闲农业产品层次,打造休闲农业品牌

综合粮、果、蔬、畜、渔、等农业资源要素,提高休闲农业产品层次,增加互动参与性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落实,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农业旅游的乐趣,并设计个性化的旅游科普活动,倡导保护农村自然文化资源;提高休闲农业项目的科技含量,譬如通过技术手段塑造形态各异的果蔬,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感官;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特色农业景点、农耕文化资源,强力打造一批如兴安县溶江镇“南方吐鲁番”、梦里水乡、严关镇马头山休闲度假山庄、兴安镇桐木冲休闲农场、漠川乡“中国温克之乡”旅游观光等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

3.5 加大宣传,提高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的知名度

要利用央视、“两节”(葡萄节和兴安桂林米粉节)、会展论坛、拍摄影视、旅游网站期刊等途径,通过在列车和主要旅游公路上制作兴安旅游广告等手段对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进行全方位宣传;要充分利用兴安县地处桂林旅游卫星城的优势,加强与桂林经典景区的合作,增强影响力;组织专题推介活动,推动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冀献民.中国休闲农业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7(12):456-460.

[2] 赵兴杰,侯鹏程,韩旭平,等.依托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以太原市休闲农业发展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9):28.

[3] 齐震.环太湖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16):308-309.

[4] 周丽洁.湖南省休闲农业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特区经济,2008(10):211-212.

[5] 钱益春,彭嵋逸,邹宏霞.湖南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策略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9):207-208.

[6] 兰晓燕,秦华,易小林.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设计初探[J].小城镇建设,2007(4):105-106.

[7] 孟志伟.合肥市观光休闲农业旅游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23):9-12.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篇6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10-1

青岛市休闲农业资源的分布情况概述如下:

1 青岛市各区市休闲农业分布基本情况

近几年,青岛市的休闲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农业旅游示范点34家,其中:部级9家、省级11家、市级14家,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近400万人次,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

2 分布特征

2.1 非均质扇形放射性分布

根据青岛市七区五市的地理分布特点,休闲农业点呈现非均质扇形放射性分布,可以将它们分为扇形一、二、三、四、五区:

以青岛市市南区为中心,依次向外延伸,首先是以崂山区、四方区和市北区为半环状扇形一区,主要以崂山区为主,崂山区作为近期政府主要的投资对象,休闲农业的发展势头良好,近几年着力打造了四个部级休闲旅游度假地,在整个青岛市是首屈一指的,打造出乡村旅游的特色品牌,不仅促进了城乡旅游的协调发展,而且还增强了区域旅游的竞争力。其次是以李沧区和黄岛区组成的扇形二区,李沧区较黄岛区发展较快,这与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李沧属于青岛市市内四区之一,距离政府的直接管辖及投资较近,黄岛则与市区隔海相望,给其发展造成了压力,交通的不便利也是主要因素之一。但黄岛地区作为青岛的开发区,其发展潜力还是相当大的,海湾大桥以及海底隧道的投入使用将快速拉动开发区的发展,而黄岛地区以渔村休闲为特色的发展模式,为该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甘水湾休闲渔业民俗村就是休闲渔业发展的成功典范,成为黄岛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领头羊。第三是以城阳区和胶南市组成的扇形三区,这一区是青岛市休闲农业分布的主打区,分布点最多,但大多是零零星星的,分布极不均匀,不具章法,这是由于青岛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处于发展初期这一形势决定的,政府现大力鼓励休闲农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由此形成的布局散漫也是在所难免的。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政府出台各种对于休闲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利及约制的条件,对该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道是由即墨市和胶州市组成的扇形四区,此区相对于三区休闲农业点的分布数量减少,主要原因还是地理位置离市区较远,乡村旅游者要安排足够长的时间来此旅游,路上的时间将占很大比重,这给旅游者的出行带来不便,相应的也不利于休闲农业经营者的经营,再就是这些地方的休闲旅游点知名度不高,品牌的效应达不到。因此,加强旅游地的知名度也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必须条件。

最外面一道屏障是由莱西市和平度市组成的扇形五区,平度市以大泽山的葡萄和马家沟的芹菜出名,第一是其品牌的力量较大,其次食品类属于人们的民生生活范畴,自然而然的也就被人们所关注。莱西则主要是打造旅游胜地,莱西市姜山湿地自然生态观光园旅游项目二期工程已正式启动。据悉,莱西市在今后五年内将投资70多亿元,联动开发月湖、莱西湖、姜山湖、青山湖、龙泉湖,姜山湖湿地项目起到一个枢纽作用,通过它使五湖联动,五湖相连后,莱西市将打造成“湖河相连、绿水环绕、湖城河一体”的生态型湖滨城市,成为一座名符其实的“胶东水城”。

2.2 近郊集中

处于城市近郊的景区具有空间位置上的集中性,如上表统计的崂山区、城阳区,区内景点呈现相对集中的趋势。这些地区本来所占土地面积就有限,相比远郊的县级市来讲,土地的价值也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与土地的级差地租有关,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因而同量资本投入生产条件不同而面积相同的土地,劳动生产率和产量收益也不同。

2.3 远郊分散

处于胶州、胶南、平度、莱西、即墨等远郊地带的休闲农业产业呈现零星分散的现状,多数景点处于孤立状态,与周边景点空间距离比较远。这种分布特征在休闲农业的发展初期是必然的,很多乡村旅游点是经营者自发投资经营的,这就缺少整体上的布局规划,未形成统一的经营理念。再加上政府对个体经营者后期的追加资金不足,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休闲农业的经营地可谓是遍地开花。而分布的零散也给旅游者带来些许不便,从一旅游地到另一旅游地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从而影响旅游地的经营。所以,良好的科学的规划是科学发展休闲农业不可或缺的条件,在发展休闲农业这一新兴产业的理念上,我们应该遵循科学发展观,即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按照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来发展休闲生态农业。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

休闲农业旅游;现状;模式;对策;荆门市

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景观和农业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观光、娱乐、求知、体验农事和回归自然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休闲农业旅游经济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以当地自然、文史资源,以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融合旅游、餐饮综合经营的一种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1]。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可以有效吸引资金、技术、人才、设施等要素流向农村,增加就业容量,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带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全面了解荆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推动荆门“中国农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现状

1.1休闲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随着现代农业强市和生态旅游强市战略的推进,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呈现加快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市已有各类休闲农业旅游点1219家,现代农业科技园4个,休闲农庄63个,农业观光采摘园34个,农家乐1112家,各类从业人员1.9万人。其中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个,部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四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综合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5%。从业农民人均收入15289元,高出所在地农民人均收入的34%。此外,“沙洋万亩油菜花海景观”入选中国美丽田园品牌;“彭墩乡村世界”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荷花景观)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荆门市还被亚太旅游协会增设为“荆门中国农谷乡村旅游观察点”。

1.2各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热情高,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休闲农业旅游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是以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资源为生产载体,将农业与旅游紧密结合的旅游方式。春季,荆门市比较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是沙洋油菜花和屈家岭桃花旅游观光活动;初夏,有漳河新区的“双井”西瓜节和屈家岭赏鹿养生旅游;秋季,有“漳河柑橘”、“昕泰葡萄”采摘体验;冬季,京山的温泉养生、“盛老汉庄园”品龟、茶花观赏、彭墩大棚草莓采摘等均是吸引游客前往体验的优选观光项目。

1.3依托相关要素的景观带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以荆门市旅游观光道路为网络,打造了东、南、西三片区的乡村旅游观光带。一是以农谷大道及其沿线景区为支撑,打造了连接京山、钟祥、屈家岭三地的“农谷景观带”,主要以“桃花节”、“紫薇花节”、“茶花节”为主题,是结合了花卉观赏、农耕文化体验、运动休闲、康体养生等多功能的旅游风景走廊;二是城郊乡村旅游观光带,依托漳河大道连接彭墩乡村世界、漳河农业生态园、昕泰采摘园、双福生态产业园等园区,重点打造集生态、科教、文化为一体的休闲旅游;三是建设了乡村旅游“油菜花节”景观带,依托荆沙线、五洋公路,重点打造观光休闲、农耕旅游、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观光线路。随着休闲农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旅游休闲农业产业带,与旅游产业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休闲农业格局初步显现。

1.4休闲农业旅游规划逐步完善2009年屈家岭管理区聘请华中科技大学编写了《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该规划首次提出要将屈家岭打造成“中国农谷-生态屈家岭”,并成为中国知名的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和生态康疗保健旅游度假胜地。2010年荆门市政府和农业部规划设计院联合编撰的《荆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1-2015年)》也提出“支持彭墩村建设城乡多功能休闲农业度假区,屈家岭管理区重点建设太子山林场至农谷核心区休闲农业观光带、美好人间植物科技园”等理念。2014年荆门市旅游局组织专家编写了《荆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4-2025》,分别从乡村旅游名镇、名村,农耕文化体验旅游集聚区,环城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带,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集聚带,乡村生态休闲旅游集聚带等方面对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进行了规划描述,拟在今后若干年内把荆门市建设成国家乡村公园,成为我国全域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区。

2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模式主要包括城市郊区型、依托景区型、产业主导型和农民自发型4种。城市郊区型就是在城市边缘地区,通过挖掘、开发自身的农业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游览、观光、休闲。典型代表有开发“农家乐”已经初具规模的东宝区金泉村,钟祥市彭墩村,京山县汤堰村、高岭村等。依托景区型就是结合景区,依靠现有旅游资源和景区的客源来发展,以服务景区为主要功能。典型代表有依附明显陵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钟祥市皇城村、客店镇赵泉河村;依托大洪山景区绿林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双桥村以及“百果园”等。产业主导型就是依托自身农业产业发展旅游,将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的劳动生活转化成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典型代表有钟祥中华葛文化风情园、沙洋油菜博物馆、漳河新区昕泰休闲采摘园、东宝石莲蜜蜂博物馆等。农民自发型主要是农民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与资源,自主打造的一些休闲旅游项目。典型代表有石龙“小狗抓鸡”、绿林“百果园”;漳河新区刘伟“西瓜节”、“京和葡萄”采摘;虎爪山茶花游,漳河柑橘采摘等。

3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特点

3.1“农家乐”是主要的旅游产品“品农家菜,享农家乐”是最主要的休闲观光方式。荆门市的“农家乐”旅游个体业主有900多家,占全市休闲农业业主总数的89%。“农家乐”主要集中分布在荆门市城郊以及所属县(市、区)的部分城郊结合部,还有部分“农家乐”分布于风景名胜景区周边,在为业主带来良好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增强了景区的服务功能。

3.2集观赏、采摘与体验等多重价值的景点更具吸引力从2013年的旅游统计数据来看,屈家岭的万亩桃花观光园、荆门沙洋油菜花海与油菜博物馆、彭敦蔬菜采摘园、中华葛文化风情园、掇刀蓝莓采摘园、漳河昕泰休闲采摘园、漳河生态示范园、十里花卉长廊等休闲旅游农业各具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光客前往。

3.3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是主要经营主体2013年荆门市11家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资产总额达9亿元,占全市休闲农业旅游资产总额的38.0%;经营面积8666.67hm2,占全市经营面积的68.0%;从业人员4520人,占全市休闲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25.0%;营业收入约5亿元,约占休闲农业旅游总营业收入的26.0%;上交税金1993万元,约占休闲农业旅游总上交税金的47.0%;净利润1.58亿元,占总数的45.1%。

3.4休闲农业旅游助推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2013年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约19亿元,占休闲农业旅游总营业收入的64%;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农副产品销售收入也达到3亿元以上,带动农户1.6万户。2014年全市休闲农业从业农民人均收入15289元,高出所在地农民人均收入的34%。荆门油菜花旅游节自开办以来,沙洋县牵手国家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创建中国油菜博物馆,不仅在产学研上成绩斐然,而且在文化旅游方面注入了活力和商机。每年油菜花盛开时,游客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沙洋田间赏油菜花海,逛油菜博物馆,品油菜宴,体验趣味农事;赏花、看景、拍照、消费,熙熙攘攘的观光客引爆了沙洋的休闲农业旅游。沙洋县曾集镇张池村周边从事“农家乐”的村民每年3月份仅油菜花期招待游客的餐饮收入就在2万元以上。荆门农谷核心区-屈家岭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黄桃,近年来依托桃花旅游,桃农人均年纯收入均在4.5万元以上。“中国农谷”桃花节的举办将“农谷黄桃”的休闲观光、采摘功能进一步挖掘和延伸,使屈家岭地区成为湖北省境内种植黄桃面积最大、产业化经营程度最高的区域。

4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仍属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旅游功能还需拓展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包括吃、主、行、游、购、娱六大要素[2]。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主要以农家乐、观光园和采摘园为主,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农副产品的销售收入,但旅游产品集聚程度不高,功能单一,设施单一;旅游内容单调,文化含量低,吸引力不强;产品重复性高、专业化和多样水平低;重游率低,过夜率低,难以满足游客日趋个性化消费的需求[3]。住宿、娱乐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产品收入所占比重很少,接待档次和服务质量也偏低。且客源主要面向荆门市市民,未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吸引物。

4.2农民的主体地位不突出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来看,农民应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主体,但由于资金、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目前的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主要是一些拥有一定资本实力的社会人,农民的收益有边缘化的趋势。

4.3产业链条不长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内的道路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用房等用地结构和布局还比较散乱,景点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人员,除少数管理人员外,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民,缺乏旅游业管理知识和经验,整体业务素质偏低。

4.4遍地开花,缺乏品牌景点和成熟线路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一般均以散客短线自助游和长线自驾游为主,只有位于荆门城区附近的少数采摘观光园区因为有公交车抵达可以方便游客前往,绝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观光点均面临着游客要来时交通工具受限制,住宿设施、公共厕所、停车场所简陋,县、区之间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没有专门的旅游线路串联等窘态。

4.5文化传承与创意设计的结合还有待加强休闲农业要想赢得更多顾客,需要让历史变得时尚,让文化变得轻松,让自然变得可亲,让一切吸引元素变成可以销售的产品。虽然荆门市境内有可追溯近5000年历史的屈家岭稻作文化遗址,有郭店楚简等颇具世界影响力的出土文物,但在利用这些历史和文化元素改造并宣传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方面,还没有看到有任何激动人心的旅游特产面世。

4.6管理服务水平不高荆门市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如上清茶、屈家岭黄桃罐头、德源石碾米、鹿血酒、景颐白蚁酒等与其他地方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农副产品,在作为旅游产品营销和作为地方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如何培训农民,让他们从第一产业的生产者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服务者,提升其利用乡村旅游来提高收入的能力;如何对农村“空巢化”后空出的房子加以改造,作为家庭旅馆来接待游客等方面都有待研发。

5荆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5.1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性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1元的旅游直接收入可以带来4.5元相关产业的收入,对文化娱乐业有约50%的贡献率,对餐饮、商业零售业贡献率超过40%;休闲农业旅游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1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带动1000户农民家庭增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据统计,沙洋第七届油菜花旅游节,接待游客已从首届节会的5万人次增加至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0.48亿元提高到6.38亿元,农家乐经营户由45家发展至136家,户均增收2.5万元。荆门是农业大市,休闲农业旅游作为拓展农业功能的重要途径,正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新领域的突破口。

5.2加大科学规划和政策扶持力度休闲农业旅游是顺应现代消费需求的产物,仅靠分散的农户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需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与项目[4],在财力上给予扶持,在土地租用及税收上给予优惠,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投资企业积极参与。发达国家对农业旅游区建设均给予了很大的财政支持。韩国农业观光旅游区所有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电缆等均由政府出资建设,同时银行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匈牙利设立农业旅游业专项基金,对经营旅游住宿农户给予修缮和扩建房屋补贴。要做好相关规划,并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5],除了要考虑将农业资源有效利用为旅游资源和利用观光旅游带动农民增收外,还应将农村地区对脱贫致富、建设美丽家园的渴望与城市居民萌发的回归自然的新型休闲需求及生态价值观联系在一起[6];要与荆门的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相结合。

5.3集聚发展,扩大建设规模各地要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市场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开拓创新农业主题公园等新型旅游模式,促进多样化、个性化发展[7]。积极支持农民以庭前屋后等资源为载体发展农家乐,鼓励发展农家乐聚集村。引导在适宜区域发展以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适宜度假体验的休闲农庄。结合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建设具有科普、教育、示范功能的休闲农园。财政优先支持农业旅游开发区的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重点资助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衍生的、以农户为经营主体的农业旅游区域开发,并给予财政资金和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发挥好政府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此外,还应该把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纳入当地农业发展目标考核的内容,列入当地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

5.4加快推进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建设休闲农业旅游是整个休闲游乐市场中的一种产品型态,具有较大的竞争性和替代性。产品的差异性越小,替代性越强。当一定区域内农业旅游产业“普遍”发展起来时,农业旅游产品的地方特色和个性化就成为了产品“不可替代”的生命源泉。“乡土性”越足,越能吸引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城市居民,与城市的差别越大,对城市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就越强[8]。完美的生态环境是检验农村自然环境的清洁程度及其所产食品的安全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与生物的共生也是开展各种体验性活动的宝贵观光资源。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是有形物体与无形服务的综合,品牌的营销对本地休闲农业旅游的推广具有积极的作用,各级相关部门和农户要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开展休闲农业产品推介宣传活动,重视休闲农业旅游形象的策划与包装,整合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旅游示范景点的旅游观光线路,推出专线旅游观光车,做大做响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黄爱青,王海滨.浅谈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10X):45-47.

[2]渠慎涛.关于加快滨海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经济丛刊,2007(5):40-42.

[3]雷鸣.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及启示[J].商业时代,2009(2):93-94.

[4]胡卫华,王庆.“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开发方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3):79-83.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篇8

1.1海南休闲农业发展概况2000年琼海博鳌镇椰林寨村开设了第一家对外营业的农家乐,以独具当地特色的农家饭菜品尝、农家民俗和万泉河竹排漂流吸引了不少岛内外游客。随后,岛内涌现出一大批富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目前,海南拥有海口火山口农耕文化、保亭呀诺达热带雨林文化和槟榔谷黎苗民族风情等一批全国知名休闲农业品牌。得益于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尤其是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顺利推行,近年来海南休闲农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产业扶持、景观规划、内涵建设、产品开发、宣传促销、市场监管和游览体验改进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此同时,由于海南休闲农业起步相对较晚,起点相对较低,产业形态较为简单,尚未形成产业系统和规模,在某种程度上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落后,其休闲农业当前仍然存在观念更新滞后、产业地位不明、整体规划缺乏、项目建设雷同、项目规模较小、产业链条残缺、基础设施落后、经营管理失范、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等问题,在制度完善、行业管理、经营管理、设施设备、资源利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服务质量、市场竞争、人才队伍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相对滞后,仍然存在着诸多弊病,这也构成了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和障碍。

1.2海南休闲农业的经营类型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海南一批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迅速发展起来。目前,海南休闲农业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生态观光型,即以农村和农业自然环境为载体,以满足游客观光游览需求为主要目的的休闲农业类型。如海口环东寨港观光园区、年丰休闲农业观光园;文昌的美柳生态村、椰乡民俗村;琼海的丰业红龙果休闲农业观光果园;保亭的呀诺达雨林文化风景区、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陵水的海南亚之太休闲农业观光果园、海南鲁宏休闲农业观光果园;三亚的南天生态大观园、亚龙湾国际玫瑰谷和万宁的兴隆热带植物园等。二是科技示范型,即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推广为主要内容,同时兼顾满足游客观光、科普、休闲等要求的休闲农业类型。如海口的海南绿晨香蕉研究所永庄基地、龙浩生态农业示范园、绿枫农业休闲观光园和文昌的椰子大观园等。三是采摘垂钓型,即满足游客亲近自然,体验种植、采摘、垂钓等田园生活乐趣的休闲农业类型。如海口的乡村钓鱼台、火山泉休闲农庄、南海休闲农庄、红旗南畴湖村和文昌金沙岛渔家乐、定安世光罗非鱼农家乐、澄迈万嘉果园等。四是休闲度假型,即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农林资源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服务的休闲农业类型。如海口的开心农场、泮边休闲农庄、田心生态农业园、羊山休闲公园、火山泉休闲农庄和定安的仙安生态休闲农业度假观光园、文昌的龙泉乡园、琼海伊甸园山庄、三亚农垦家园等。五是文化体验型,即以文化为载体,深度开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将文化体验融入游客游憩活动中的休闲农业类型。如琼海的万泉河峡谷生态文化旅游区和多河文化谷、万宁的东山羊旅游文化观光园、三亚的槟榔河国际乡村文化旅游区、定安的古榕树国共联合抗日誓师大会旧址等。

1.3海南休闲农业的布局海南休闲农业与我国大陆其他地区一样,围绕城市和景区布局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城聚集的特点非常明显。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海南休闲农业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形成了以海口、三亚、保亭为中心的3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聚集区。海南休闲农业总体发展布局可以概括为“三点三线五区”:1)“三点”———以海口、三亚、保亭三地为重点。海口作为海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休闲农业景区数量位居榜首,客源基础较为雄厚。三亚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和旅游度假胜地,接待游客数量全省首屈一指,已建或在建的休闲农业园区数量仅次于海口,位居全省第二。保亭凭借临近三亚的地缘优势,充分借助三亚国内外知名旅游城市的形象效应,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如今已经成为海南重要的休闲农业发展基地,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三线”———环岛高铁线、环岛高速公路线、海口至琼中高速公路线。由于交通便利状况对于休闲农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海南休闲农业主要在这三条主要交通干线周边进行沿线布局,聚集发展。3)“五区”———琼北都市休闲农业区、琼南以旅游景点为依托休闲农业区、琼东滨海休闲农业区、琼西特色休闲农业区、琼中部原生态休闲农业区。每个区域都是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进行布局开发,形成具有显著区域特色的休闲农业区。

1.4海南休闲农业的特色项目除了开发全国其他地区普遍存在的都市郊区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外,海南还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大力开发特色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类。1)热带田园农业观光休闲旅游项目。依托优美的热带滨海风光和田园风情,充分展示海南的生态环境优势,以风情小镇为珠,以田园景观为线,打造热带田园休闲农业区;在一些以植物或药材种植为主题的休闲农业区开发特种养殖观光、食疗、养生、影视拍摄、婚纱摄影、婚庆活动等特色旅游产品;利用胡椒园、荔枝园、芒果园、菠萝园等海南热带水果园以及花卉园,开发热带瓜果和花卉观赏和采摘等特色观光休闲旅游项目。2)黎苗等少数民族风情观光休闲旅游项目。海南黎苗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村寨建筑风格、饮食习惯、农业生产技术或地方特有品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休闲农业开发可资利用的地域特色民俗文化资源。海南很多地方也都在利用当地的农业旅游资源,结合当地的民俗风情,开发特色民俗风情乡村旅游项目,如五指山、琼中的黎苗民族风情文化旅游、保亭民俗风情文化游、黎苗三月三风情文化游、三亚回族风情文化游等。3)热带高效农业观光科普旅游项目。利用热带高效农业展示园区,依托科研实力雄厚单位的研发基地和技术力量,开发热带高效农业科普观光旅游项目。如利用南繁育种基地建设科普实验基地,开发集游览、休闲、娱乐和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展示旅游项目;依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建立农业科技园区,利用热带植物的品种、特性、生长环境等开发科普教育旅游项目;依托航天主题公园内开发让游客欣赏和学习热带作物种苗生产技术的航天植物育种基地科普教育旅游项目;依托琼中白沙绿茶示范园和绿橙示范园、陵水有机农产品采摘及技术展示园、万宁南药种植与展示植物园、乐东热带高效特色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等农业科技园区,开发高科技示范型特色休闲农业旅游项目。4)旅游风情小镇休闲度假旅游项目。海南选择一批地理位置、基础设施、资源环境较好的乡镇,打造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风情小镇。这些旅游风情小镇大都能够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如保亭新政镇由于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再加上毗邻三亚这个著名旅游城市和呀诺达、槟榔谷两大旅游景区,开发“大区观光+小镇休闲+乡村度假”的休闲度假旅游项目;琼海博鳌镇利用优美的滨海风光和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效应,开发旅游风情小镇休闲度假旅游项目;文昌龙楼镇依托航天主题公园和月亮湾、铜鼓岭和石头公园等自然旅游资源,开展航天文化旅游风情小镇建设;澄迈的福山依托丰富的咖啡作物资源,打造咖啡文化旅游风情小镇。5)文明生态村及古村民居观光休闲旅游项目。针对当时农村发展滞后、村容村貌脏乱差和乡风民风落后的局面,从2000年开始,海南在全省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如今,遍布全省各地的文明生态村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基本上实现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另外,琼州大地上星罗棋布的古村落,是海南乡村社会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对于富有地域特色的文明生态村和传统古村落,通过文物保护、文化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在保护的基础上海南开发了许多文明生态村及古村民居观光休闲旅游项目。6)热带滨海及湿地生态观光休闲旅游项目。海南是中国乃至世界红树林及其湿地资源保护的重要地区,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港湾、河口为红树林的生长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依托热带滨海风光和红树林湿地资源,海南开发了许多独具本地特色的热带滨海及湿地生态观光休闲旅游项目。如海口凭借中国第一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独特的生态景观、浓郁的乡村风情及优越的区位优势,依托周边演丰镇星罗棋布的文明生态村,开发红树林湿地生态旅游,打造热带滨海及湿地生态观光休闲旅游项目,形成环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区。

2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2.1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环境1)政策环境。国际旅游岛建设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央赋予海南更多的优惠政策,这为海南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海南是当前全国唯一的省级政府建制的特区,拥有地方立法权,实行“小政府大社会”以及省直接管理市县的行政体制,有利于办事效率的提高和各种经济社会改革的推行,还有利于海南“三农”政策的实施[10]。另外,海南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在规划发展、法规建设、规范管理等方面也作出了一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社会经济环境。近年来,海南社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趋于合理。2013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593元,比上年增长7.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67元,增长15.4%[1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善,人们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海南城镇居民更加注重生活休闲方式的改善和提升,本地居民外出休闲旅游的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居民休闲旅游消费结构的优化,居民休闲旅游消费水平的提高,将为海南休闲农业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本地客源。3)市场环境。近年来,海南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凭借国际旅游岛的品牌效应、独特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政策优势,来琼外地游客数量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客源市场得以稳步拓展。2013年实现旅游业增加值22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全年接待旅游过夜人数3672.5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全年旅游总收入428.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11]。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为海南休闲农业带来更加丰沛的客源,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2.2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条件1)自然资源条件。作为我国最大的“热带宝岛”和全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海南热带滨海、山岳、原始森林景观丰富,发展休闲农业所需的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品种资源丰富,休闲农业发展得天独厚。海南拥有土地总面积344.2万hm2,约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海南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待开发利用的荒地大都集中连片,其中可用于大农业开发利用的约占90%,休闲农业开发用地潜力较大。海南属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誉,光热条件优越,热带作物资源丰富,全国60%-70%的热带与亚热带经济作物和农作物品种集中在海南,产量占50%,热带作物品种全部集中在海南[12]。另外,海南所辖海域面积达200多万km2,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海洋资源,其热带滨海风光和红树林湿地等也是发展休闲农业的绝佳依托资源。2)农业景观条件。海南广阔乡村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乡村风景秀丽,生态良好,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可用于休闲农业开发的农业景观条件优越。海南传统民居是琼北多元建筑元素交融的独具特色居住建筑,包括文昌、琼山等传统类似汉族四合院民居和近代骑楼民居,琼海有被誉为“海南侨乡第一宅”的蔡家宅,文昌有会文十八行村古建筑群、松树大屋、宝芳韩家宅、林家宅、宋氏祖居等。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推介活动中,琼海龙寿洋获称“稻田景观”村,万宁文通村荣获2014年“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提名。丰富而独特的田园景观、聚落景观、生态景观和建筑景观为海南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条件。3)农耕文化条件。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历程,造就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浓郁而独特的传统农耕文化是休闲农业发展可以依托的特色人文资源。海南拥有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村镇如海口的府城、三亚的崖城、儋州的中和等,也有地域文化鲜明、民族风情浓郁的村镇如保亭三道、海口大致坡、琼中什寒等。此外,海南还拥有不少农业文化遗产,如海口羊山地区古荔枝树群农业生态系统、白沙绿茶农业文化遗产和五指山梯田稻作生态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等。

3海南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旅游业与热带高效农业是海南两大支柱产业。海南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加速实现农旅结合,不仅能够拓展海南旅游纵深,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延长游客消费链条,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开辟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因此,按照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休闲农业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重要载体作用,扎实推进海南休闲农业发展势在必行。然而,一直以来,海南休闲农业缺乏统一的、科学的规划与布局,大多处于自发状态,造成景点分散、普遍经营模式单一、经营规模较小、基础设施薄弱、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品雷同现象严重等问题,没能很好地形成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的发展局面。因此,需要采取一些科学合理的措施促进海南休闲农业发展。

3.1科学规划布局休闲农业发展离不开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其直接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方向、结构、速度、质量和效益。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各地资源、区位、交通、市场等因素,着手编制海南休闲农业发展整体规划和各个区域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坚持把长远规划和阶段实施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和分步实施;认真分析各县域资源优势,做到规划中要突出各个县域间休闲农业的特色发展方向,以此做到对海南全省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系统开发,形成优势明显区域休闲农业发展局面[13];海南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时,应该认真调查和仔细分析本地的地理特点、区位条件、民俗风情、资源优势、发展条件、产业特点、规划布局、市场需求及周边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准确定位和合理谋划各地休闲农业发展的主题、规模和水平,做好总体科学规划和产业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发展项目,尽量避免或减少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

3.2加强扶持监管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扶持和监管。海南休闲农业发展,需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台鼓励休闲农业发展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优惠政策等具体实施意见,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兴趣和动力;组建大型休闲农业发展集团,制定出台扶持休闲农业企业做大做强的财税政策、转制政策、投融资政策、人才准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培育重点休闲农业企业加快发展;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破解海南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难题;积极引导各地将休闲农业纳入海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明生态村的统一规划和政策支持范围,在资金、用地、信息、技术、税收、人才等方面鼓励和支持休闲农业发展。

3.3开发特色产品特色就是灵魂,没有特色就很难生存和发展。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充分挖掘海南休闲农业资源的特色和亮点,突出热带滨海风光、热带田园风情、传统农耕文化、本土乡村习俗和自然生态环境,做足“热带风光”、“黎乡风情”等独具海南特色的元素;结合海南文明生态村和旅游风情小镇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古村古镇型、民族村寨型、生态观光型等乡村旅游示范项目;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推出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观赏性较强的创意产品和特色产品,如南药种植园、海水晒盐体验园、热带水果园、热带花卉园等独具海南特色的休闲农业产品;适当开展具有浓郁本土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参与性较强的休闲体验旅游活动,如黎锦织造、树皮衣制作、黎族纹面习俗参观、割山兰、牛踏田、舂米、酿酒、制茶、采摘槟榔、对唱山歌、杂粮加工、地方美食品尝和体验黎苗风情等观赏体验型休闲农业旅游项目。

3.4丰富文化内涵地域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和魅力源泉,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难有持久的市场魅力。海南传统民俗文化内容丰富,黎苗风情浓郁,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原生性强,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垄断性。因此,海南要将休闲农业与独特的文化资源结合,通过丰富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休闲农业区。如结合黎苗等少数民族奇特的农业耕种方法、娴熟的捕捞技巧、独有的酿酒方法、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以及黎村苗寨等的特色和优势,开发充满浓郁乡土气息和独特民俗风情的农耕文化、节日文化、婚庆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以海南欢乐节、定安美食节、澄迈龙水节等节庆文化活动为载体,发展特色节庆型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另外,针对海外客源还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打造中国特色文化休闲农业旅游项目。

3.5注重宣传营销宣传推介是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渠道。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增强宣传力度和增加营销投入,加大产品的宣传、产业的营销、形象的塑造和品牌的建设力度。各休闲农业企业应该高度重视自身品牌的打造和形象的宣传,积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形成全方位的宣传网络;加大休闲农业的宣传营销力度,争取纳入国内旅行商主流旅游线路之中;利用海南当前信息岛建设的契机,开办海南休闲农业旅游推广网站,充分发挥休闲农业网站的信息平台作用,重视网络营销;注重口碑宣传,大力开展事件营销和节庆营销;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电子商务,优化海南旅游产业供应链;加快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抓好精品示范,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借助三亚、琼海博鳌亚洲论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宣传营销,开拓客源市场,争取吸引更多的岛外客源。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篇9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10-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既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也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紧张、繁忙、呆板、单调的城市生活,使人们越来越向往大自然;到市郊去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活络活络筋骨,品偿无公害的农家美味佳肴,是件人生美事。这为城郊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了机遇,打下了基础。这对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及广泛的影响。

1 临洮县发展休闲农业的区位优势及发展现状

洮河纵贯临洮县全境,临洮也因此得名。洮河两岸全年平均气温在7℃左右,非常适宜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临洮县交通便利,是省内南下北上的必经之路,兰临高速公路开通后,临洮更成为兰州的“后花园”、“卫星城”。

临洮县立足区域特色定位,充分发挥靠近兰州的交通区位优势和洮河贯穿全境的自然条件优势,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创新,大胆探索,创意农业成效显著。

临洮县文化积淀深厚,素有“中国彩陶之乡”、“中国花卉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该县水资源丰富,花卉、水产养殖十分发达,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发展“农家乐”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该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致力打造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风情以及特色农业生产为一体的精品旅游景观,吸引了本地城区群众及周边市县的游客,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临洮是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大县,该县坚持把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作为推动临洮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来抓,把文化资源与休闲度假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统一包装策划,挖掘整合资源,组装配套开发,着力打造以辛店文化、秦长城起首、老子文化苑、岳麓山森林公园为主的洮河以东旅游线,以蝉湖、马家窑文化遗址、寺洼文化遗址、南屏山为主的洮河以西旅游线。县上在成功举办老子文化国际论坛、首届公祭老子典礼等活动的同时,切实加大民俗民间文化艺人培养力度,着力挖掘傩舞、花儿等重点民俗民间文化遗产;加大岳麓山、南屏山等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洮河风情线建设,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乡村游等,做响“临洮农家乐”休闲度假品牌,吸引兰州为主的更多游客来临洮旅游。

临洮花卉栽培历史悠久,素有“陇上花园”的美称。现有新兴花卉园、美兰花卉园、临洮苗圃等集花卉种植、培育、加工为一体的万亩花卉基地,园区集花卉观光、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为“临洮县花卉高科技园区”。

2 临洮发展休闲农业的建议

2.1 对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

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也是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更快地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是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2 将休闲农业和旅游景点紧密结合

临洮县建立示范基地、特色园区将其变为当地的旅游景点,真正实现了将休闲农业与绿色经济、民族文化和旅游景点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特点,打造品牌效应,利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展现其蕴藏的文化资源,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生产在整体形成和谐与统一。

2.3 加大科技含量,提高休闲农业的品味与档次

要认真分析市场需求,解剖消费心理,提高产品品味,体现区域特色;积极引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栽培方式,种植名花异卉,特色果蔬,养殖珍稀动物,满足猎奇心理,增加观赏性,临洮农校要根据自身的优特点,主动参与休闲农业的开发,促进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2.4 发展休闲农业,要解放思想

改变对农业的传统认识,借鉴外地先进的经验,组织、带动和发挥农户的作用,同时要树立创新的意识和理念,从本地本区域出发,积极谋划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

2.5 增加休闲农业中文化含量,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将农业优势与旅游资源、人文资源紧密结合,让游客“入乡随俗”,了解农村生活方式、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真正地领略到本地的农业文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旅游观光农业。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篇10

中图分类号:17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4-0073-03

休闲农业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为满足城里人休闲需求,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设施、农耕文化等旅游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娱乐等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旅游产品结构、发展农村特色经济、丰富城镇居民休闲生活、拓宽农民致富门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休闲农业逐步成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之一。

1桂林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桂林市是广西的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基础。近年来,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基础,以产业发展、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三个提升”为目标,全市休闲农业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

1.1起步早,精品多

早在2000年,桂林市编制了《桂林市观光农业总体规划》,规划构建桂林市“一个中心(桂林市区),两个次中心(兴安、阳朔两县城),‘一江三路’黄金观光农业带,东西部两大环”的农业旅游网络。规划实施后,全市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2012年,桂林市已创建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1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1个,创建现代农业科技园、休闲农庄、农业观光采摘园、农家乐568个;阳朔、恭城、灌阳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是广西仅有的3个示范县;恭城瑶家菌业生态博览园被评为“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建园(区)”;创建了兴安县兴安镇、龙胜县和平乡龙脊村、阳朔县兴坪镇、恭城红岩村等4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竹山村被认定为"2012年中国10个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1.2构建了发展格局,形成了精品路线

桂林市休闲农业发展已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基本格局,在空间上,基本形成了“一核三区”发展框架。即以雁山区为核心,以阳朔、兴安、龙胜为副中心构建桂南、桂北、桂西3个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区;在时间上,基本形成了以“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题的“魅力桂林乡村农业四季游"26条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涵盖了全市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主要景点、景区,为市民及中外游客的休闲、旅游、度假、娱乐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产品。以龙胜一临桂,桂林市城区一灵川一阳朔一恭城为重点的“桂林休闲农业四季游精品线路”,被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列为“2012中国体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向全国、全世界推荐。

1.3农业与旅游结合,实现互促双赢

桂林市注重把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与休闲农业旅游的景区景点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分别在阳朔县白沙镇古板村建设万亩金桔“三避”栽培技术示范;在兴安县溶江镇、灵川县大圩镇建设万亩葡萄“三避”栽培技术示范;在阳朔县遇龙河景区、桂阳公路沿线、草坪乡等地种植冬油菜、红花草示范100hm2,在桂黄公路全州段建立油菜示范133.3hm2、建立柑桔、葡萄、食用菌等作物示范206.67hm2等。这些农业特色产业都分布在桂林市布局的26条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上,形成农业特色产业与休闲农业旅游良性互动,进一步拓展了农业功能,实现了农业与旅游的互促双赢。

2桂林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在资金支持上,还没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农村交通、饮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对休闲农业旅游的经营农户在改厕、改厨、改浴、通网络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在政策制定上,休闲农业发展的规章制度、管理机制、建设标准等尚不健全,经营过程中的税收、贷款、用地、工商管理、食品、卫生等方面优惠政策尚无明确规范。

2.2缺乏统筹安排和协调。管理不够规范

休闲农业旅游涉及旅游、农业、建设、交通、环保等多个部门,由于各部门各自为政、分工不明,导致某些职能相互重叠而另些职能无人承担。在发展规模上,休闲农业旅游规模还比较小,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尚缺乏统筹安排。除了特殊自然风景或人文风貌外,其余多大同小异。各旅游点间的沟通与合作比较松散,农业生态旅游景点和农家乐的经营各行其是,各显神通,未能体现整合效应。游客在餐饮、住宿、娱乐等方面的安全、卫生问题有待规范。

2.3专业人才不足,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桂林市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工作的人员,缺乏旅游业管理经验,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不足,缺少从事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服务人员以当地村民为主,多数未受过正规的教育和培训,知识水平、文化素质不高,有的虽然参加过短期培训,但时间短、不够规范,整体素质偏低,服务质量和水平仍有待提高。

2.4形式内容单一,经济效益较低

桂林市休闲农业旅游主要停留在吃农家饭的层次,活动内容以、钓鱼为主,形式较单一,可供游客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少,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游客停留时间多为一日,经济效益低下;农业科普教育开发不够,仍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经营上,缺乏特色,知识性和趣味性不强;体现文化品位和内涵以及各地乡村民俗、乡村生活、农耕文化等的休闲产品较少。

3桂林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完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将休闲旅游农业纳入各级政府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积极利用规划、扶贫、环保、培训、基建等专项支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专项资金,将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用于乡村旅游的规划编制、重点项目扶持、宣传促销、人才培训、表彰奖励等开支;推动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把支持农村发展的小额贷款按照有关规定用于支持农村旅游户;推动重点地区农村旅游项目集中招商,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

3.2整合部门力量,建立协调机制

建立政府牵头,旅游、发改委、财政、农业、建设、交通、环保、国土、工商、公安等职能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管理体系,协调各种关系,提高行政效能;根据桂林农业产业特点和旅游资源,编制《桂林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科学指导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出台休闲农业旅游服务质量等级标准和评定办法,从从业资格、服务环境、服务项目、服务质量、接待设施等方面对休闲农业旅游市场进行规范和管理;以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基础,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漓江、湘江流域生态优势为依托,大力推进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工作。

3.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

农民是休闲农业的开发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应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激发农民参与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因此,应制定休闲农业旅游人才培训方案,重点对农业旅游项目策划开发、景区管理、家庭旅馆的经营管理、活动组织、市场促销、语言、传统技艺、民俗文化讲解等各类人才进行培训;引导休闲农业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和县乡村各级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从业人员在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农业技术、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方面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此外,还应鼓励各类农业和旅游院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培训课程或增设相关专业,加强休闲农业旅游专门人才培养工作。

3.4提升休闲农业产品层次。打造休闲农业品牌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篇11

2发展特色休闲农业的必要性

2.1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通过发展特色休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地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二是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一批农业品牌,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2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特色休闲农业是农业结构调整向深度推进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式和实现途径。利用五华县丰富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名优希特”特色农产品,打造产业群、产业带。不断培育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实现农业资源的多层次、多途径、多方面的开发利用,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山区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2.3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特色休闲农业是从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出发,发展既能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产品,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3发展特色休闲农业的对策

3.1抓基地扩规模

在稳定粮食生产,推进部级粮食主产区建设的同时,加大政府扶持奖励力度,以耕山致富为抓手,扎实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建设,围绕巩固提高老基地,开发建设新基地的发展思路,不断扩大特色农业基地规模和管理水平。3.2抓园区强示范围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的要求,充分整合各级各部门的资源和资金,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建设河东茶亭岗金柚公园、广东清闲农业、松岗嶂生态茶园和转水益塘水库、兴鸿润农业、热矿泥山庄三位一体的“山、水、泥”特色休闲农业旅游区。

3.3扶龙头促加工

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扶持云溪圣峰、登云嶂建设茶叶加工厂;建设双华镇竹山村板栗保鲜、加工厂,推动板栗专业镇建设;大力发展优质米加工,努力打响“真田牌”有机米品牌;主动与广州市番禺区的对接和争取支持,规划建设一个较具规模农产品冷藏库,切实解决我县水果、蔬菜丰产期贮藏问题。

3.4抓特色创品牌

在全面完成特色农产品展示中心建设,扩展建立农电商务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效应的同时,围绕具有我县特色的名优农产品,引导企业建立从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抓好产品分级、包装设计、商标注册,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力争培育创建更多

3.5抓项目强基础

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抓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篇12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329-04

观光休闲农业是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特色农业为依托,通过以旅游休闲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融合农业和旅游业的一种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它不仅具有游憩功能、生产功能与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环保与医疗功能,能够促进农业产业资源与农业自然资源有效保护、高效利用及融合发展,是温岭市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方向之一。

温岭市观光休闲农业起步于新世纪初期,表现形式为与农村农业风景风貌相融的农家乐,经营方式以特色餐饮为主,与农业产业松散结合,或者与农业产业分离的纯餐饮,属于观光休闲农业点。随着消费者的休闲需求升级与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出现了传统农家乐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发展形态,观光休闲农业点发展到观光休闲农业园。传统农家乐是观光休闲农业的前身与雏形,观光休闲农业是传统农家乐的升级与延伸[1]。2006年,位于滨海镇平安圩的约翰农林特产有限公司依托20 hm2大棚葡萄产业资源与沿河沿港观光资源精心打造约翰观光采摘园开园,门票28元,成为温岭市首家农业观光园,当年接待游客过万,且以观光采摘带动优质葡萄直销,使其葡萄售价达到16元/kg,创造温岭市品质最优、售价最高的纪录。约翰观光采摘园的成功运作,使众多从业者看到观光休闲与农业产业融合所蕴含的商机,促使温岭市观光休闲农业进入加速发展期。2011年全市已建农业休闲观光园30家,其中省级农业休闲观光园3家,年接待游客60.3万人,营业额5 885万元。老五生态农业观光园、大岩头生态农业观光园入选为省休闲观光农业优秀线路。观光休闲农业实现了资源开发利用的放大效应,形成了一、三产业共赢的发展格局,成为温岭市现代农业的新模式,观光旅游业的新领域,方兴未艾,前景广阔。

1 温岭市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

1.1 旅游与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温岭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三面濒海,全市陆域面积926 km2,海域面积1 079 km2,大小岛屿170个,海岸线长317 km,是我国大陆新千年第一缕曙光首照地。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河流纵横,地貌特征为“四山一水五分田”,既有山、海、滩、江、湖、港、园等丰富的农业自然景观资源,又有长屿硐天、石塘渔港等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与自然景观资源为观光休闲农业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温床。

1.2 农业特色产业资源分布广泛

温岭市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20世纪90年代开始,温岭市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形成了东部沿海大棚西瓜、东南部平原大棚葡萄、中北部平原果蔗、西南部半山区温岭草鸡、南部半山区温岭高橙、环海水产养殖等六大主导特色产业区块,农业特色产业走在全省前列,特色产业资源与景观资源的有机结合,成为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基石。

1.3 经济繁荣资金充沛需求旺盛

2011年温岭市实现生产总值678.6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66.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1 3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 996元,这些指标均处于台州市前列。温岭市区域经济繁荣,而且是藏富于民的城市,民间资本充沛,投资力度与创新能力很强,非常有利于观光休闲农业扩张与市场潜力挖掘。特别是温岭市人民对资源潜力的挖掘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国家4A级景区——长屿洞天是由废弃石矿“折腾而出”,新世纪阳光照耀出闻名的“新世纪曙光碑”。

1.4 现代农业与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

20世纪90年代,温岭市率先全面实施“村村通工程”。2006年,温岭市开始组织实施“村村新工程”,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整镇推进、成片连线”整治加快实施,村庄整治覆盖面达80%,纵深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沿途亮化、绿化等景观,观光休闲农业必不可少的外部硬件设施日益改善。2012年出台《温岭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3 680 hm2的东部综合区与2 320 hm2的南部综合区分别列入部级、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现代农业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与观光休闲农业的融合,有力地促进了观光休闲农业向深度、广度发展。

2 温岭市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制约因素

2.1 观光季节性与周年经营的矛盾

温岭市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为观光休闲农业项目提供多样性的同时,也决定了农业观光休闲的季节性,寒冷的冬季往往是观光休闲农业的淡季,选择季节性经营还是周年经营是所有经营者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山庄型观光休闲农业,冬季(春节之外)游客稀少,考验着经营的可持续性。

2.2 周边地区观光休闲农业的竞争

温岭东濒东海,南连玉环,西邻乐清,北接台州市路桥区,玉环有声名远播的漩门湾农业观光园,路桥有特色鲜明的金泉农庄,很大程度上约束了温岭市观光休闲市场外拓空间。与温岭近在咫尺的乐清雁荡山景区为部级4A级景区,“吃、住、玩、娱、购”一应俱全,山庄林立,它的吸引力远在温岭市散落各地的山庄之上,这是温岭市等山庄型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多数处境艰难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

2.3 成本高企放大经营风险

近年来,物资、人工、物流等成本加速上扬,投资建设与运营观光休闲农业成本猛增,投资一家多功能配套齐全的观光休闲农业所需投资动辄数百万元的投入,甚至上千万,如大岩头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园资金主要投向道路、果园与山庄,仅仅建设成本就达1 000万元以上。无论果园等农业产业还是农庄等三产经营都需要稳定的市场回报,否则很容易陷入困境后续乏力。

3 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特点

3.1 规模适度

传统农家乐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呈“点”状分布,而观光休闲农业园多建立在观光资源与农业产业资源之上,规模较大,呈“面”状分布。东浦农业观光园建立在万亩东浦农场之上,四季生态农业园规模达200 hm2,经营拓展空间较大。

3.2 产业互动

自然景观资源、人造景观资源与农业产业资源互为促进与带动,既体现在一、三产业的互动上,也体现在作物种植业、家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的种养结合上,老五农庄、约翰农庄、黄茅山农家乐、四季生态等均集果园种植、家禽(珍禽)养殖、水产养殖于一体。

3.3 民资运作与多元经营

温岭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均为民间资本的企业化运作,多具备“吃、住、游、娱、行”一体化功能,与传统农家乐单一提供食宿相比,观光休闲农业园主打多元经营,如约翰农庄,其生产基地有观光园、市区有直营店。多元经营可以实现多渠道赢利,从而缩短回报周期,降低投资风险。

4 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类型

温岭市观光休闲农业类型众多,从农业产业资源与观光资源融合程度可分为紧密型与松散型,从经营模式角度大致可分为采摘观光型、休闲度假型、休闲娱乐型等。

4.1 采摘观光型

以具有农业观光价值的果园、茶园、花园等为载体,展示田园风光与农业科技内涵,在农产品生长期开放游客观赏、采收、品尝,体验其中乐趣,带动产品直销的经营模式。

约翰农庄的基本情况:温岭市约翰农林特产有限公司于2004年创建,主营葡萄种植、家禽养殖与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注册商标“约翰”牌葡萄,有33 hm2的葡萄园与11 hm2的家禽(珍禽)园,2006年“约翰”牌葡萄投产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同年开放约翰观光采摘园,约翰观光采摘园的人气使“约翰”牌葡萄成为温岭葡萄品牌的后起之秀。2007年改造升级为“约翰农庄”,是温岭市开园最早的农业园区,2011年入选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主要发展经验:一是依托滨海风情,开发观光园区。公司生产基地依金清大港入海口而建,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观光资源,很好地将滨海风光与果园风光有机融合,开发集观光、采果、休憩、实践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园,为季节性经营,葡萄成熟季节销售门票38元,凭票免费品尝风味各异的葡萄。二是实施农牧循环,建设生态果园。公司沿河养殖白鹅数百只,在葡萄园种植饲料专用草——黑牧草,用黑牧草喂养白鹅,鹅粪作为有机肥施入葡萄园,珍禽的排泄物全部用于葡萄园的肥土,实现禽类排泄物的零排放与资源化。三是秉持品质为先,铸造过硬品牌。公司在2009年新建13 hm2全钢架大棚,对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推行限产、提质促熟新技术,并执行一系列标准化技术,保证品质在全市领先,尤其是葡萄成熟度不足时,无论市场价格多高,坚决不予出售。温岭大棚葡萄价格走势均为前高后低,曾经因推迟上市销售遭受台风影响损失数十万元,但数年的苦心经营,终于赢得消费者的口碑。 四是观光采摘先行,产品直销跟进。约翰公司在全市首次采用观光带品牌促销售的新型经营方式,并建立网站,注册“约翰”葡萄商标及“约翰农庄”商标,利用滨海镇葡萄节、温岭乡村旅游节及电视台、报纸、网络等传媒宣传推广“约翰”牌葡萄与“约翰农庄”。依托“约翰农庄”与“约翰”牌葡萄的优良品质,2008年起“约翰”牌葡萄直销价始终不低于20元/kg,创全市之最,充分说明品质与品牌的影响力,也充分证明经营方式创新对产品附加值的巨大拉力。

4.2 休闲度假型

依托周边田园风光、山水风光等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建造集餐饮、休闲、会议为一体的综合性农庄(山庄),为游客提供原生态的休闲度假地和农家特色餐饮,与传统“农家乐”有相似之处。这是目前温岭市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如老五农庄、舍得农庄、黄茅山农家乐等。此经营形式与农业产业或紧密或松散。

老五农庄(老五生态农业观光园)基本情况:老五农庄位于温岭市滨海镇东风塘,园区面积33.33 hm2,沿海沿滩而建,与路桥金泉农庄相对岸,比邻约翰农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农庄业主为温岭市滨海早熟梨合作社理事长,该合作社是温岭市大棚梨产业的龙头企业,生产“喜梢”牌早熟梨,因早熟梨不耐储藏,外销价格又往往低迷,优质优价无法体现。因此,2007年依托梨基地兴建农庄,以餐饮、休闲带动梨果直销,此策略与约翰农庄异曲同工,实现了梨种植效益的大幅增长与餐饮的持续赢利,“喜梢”牌早熟梨是绿色食品,该品牌获省名牌产品荣誉。老五农庄游线路入选省首批休闲观光农业精品和优秀线路,2011年被评为省级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园。主要发展经验:一是充分挖掘生态自然资源与果园风光资源。老五农庄沿海沿滩环河而建,利用浅海滩涂风光、护塘河风光以及密密匝匝的沿海防风林带,这些城市稀缺的原生态景观引人入胜,加上“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况,大棚梨与露地梨花期的交错,延长了赏花期,从始花到采收长达近6个月,夏秋可赏芦苇摇曳,自然风光与田园风光很好地契合,形成独特的四季相异的风景线。二是运用科技生产绿色果品。早熟梨露地种植上市期在7月下旬,恰逢沿海地区台风高发期,因此合作社运用“大棚寄接栽培”应对台风危害,减轻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大棚栽培使合作社梨基地成为全市梨花盛开最早的地方,大棚栽培、肥水同灌、梨果套袋、梨花嫁接等科技都成为观光的看点与亮点。“喜梢”梨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并获“省名牌”称号,品质优口感好,科技与设施的运用借助观光休闲农业的平台,早熟梨售价翻番,彻底改写优质低效历史。三是推陈出新延长休闲季。开业初期,春赏梨花、夏品梨果的热闹与冬日的散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对农庄餐饮业持续经营构成很大的威胁,解决餐饮经营的周年性与观光的季节性成为难题,老五农庄在果品品种上从梨扩展到葡萄、西瓜、洋香瓜、草莓、蜜桔等,又在特色餐饮上下功夫,把自身野生鱼塘、海涂养殖、果园野放鸡鸭的特色产品搬上餐桌,并养殖了孔雀、山鸡等珍禽供游客观赏,整体实现旺季更旺、淡季不淡。

4.3 休闲娱乐型

融合现代科技元素与传统生态元素,在田园风貌、山水风光等自然生态资源中植入大型现代娱乐设施设备,突出“娱乐”因素,借景与造景结合,营造出自然中玩乐的独特效果,满足游客娱乐中休闲、休闲中娱乐的特别体验。如箬横乡村跑马场、四季生态农业园等。

四季生态农业园基本情况:温岭市四季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于2008年12月投资创办,注册资本200万元,位于温岭市城南镇西南部,园区以殿嘴头塘高橙基地为基础,2009年起投资2 000万元以上,开发综合性全生态高标准的四季生态农业园,该园占地333.3 hm2,开发项目为高橙科技园、生态百果园、天然咸水浴场、水上乐园、特色水产养殖园、农家菜馆、农家别院等,填补温岭市大规模、多功能、高档次的休闲观光农业园空白。2010年8月对外开园,门票30元。2011年全省首家天然咸水浴场对外开放,游客如鲫,生意火爆,仅浴场门票收入高达100万元以上,2011年入选省级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园。主要发展经验有以下几点。

4.3.1 点石成金,深度资源挖掘。生态园沿海沿塘,背依海塘,具有浓郁的滨海原始风情,周边有寒坑龙潭、新概念游泳会所等旅游休闲好去处,相辅相成形成观光旅游带,整个园区都是观光区,道路纵横、河道交错、树影摇曳、飞鸟翩跹、一望无际的水面、琳琅满目的果园,2010年开园后人流不旺,2011年别出心裁用水泵引塘外海水入园区,经过滤净化后作再注入咸水浴场,高浮力浴场诞生在果园环抱中。

4.3.2 主题突出,瞄准高端消费。生态园与经济高度繁荣的玉环县相邻,生态园以两侧(即温岭城区、玉环)高消费人群为目标,环园路全线硬化,咸水浴场进行高标准装修,水质清澈,浮力大,又处于蓝天白云飞鸟树影婆娑之中,咸水浴场配套盐浴池与鱼疗,观光休闲农业功能向保健、理疗的功能延伸,吸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园区还建有度假村、水车长廊、高橙科技园、瓜果自采、野外烧烤、垂钓及多项农事体验项目。目前公司又开始建造全生态餐厅与温控温璃温室,处处领先消费潮流。

4.3.3 科技领先,打造产业龙头。温岭高橙储藏期长达近半年,是温岭果品中最耐储藏的水果,但是采收后酸味较浓,公司在全市首先独创运用钢架大棚进行高橙越冬延后栽培。2010年四季生态农业园高橙园列入省级精品园,四季生态园种植有文旦、柑橘、葡萄、梨、枇杷、桃等果品。同时利用果园放养温岭草鸡,利用河、塘进行咸、淡水水产养殖,建成了一个资源高效利用、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养殖园区。

以上经营方式互为交叉、互为补充,只是主题与重点有所异,更有功能齐全项目众多的观光休闲农业园,这也代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如四季生态农业园是旅游娱乐型为主,但同时具备休闲度假与观光采摘等功能,值得一提的是,温岭市所有省级观光农业休闲园均集农业产业开发与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实践证明,农业产业与观光休闲产业紧密结合,易于借观光休闲平台促果品直销产生种植效益的裂变,整体运作游刃有余,公司与合作社之间同步运作,或者公司内部分工协作,使经营方式更为灵活,在观光休闲农业产业中更具竞争力与生命力。

5 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发展不均衡

全市30家农业观光休闲园,经营效益良好的并不多,多数效益不理想,甚至个别处停业或半停业状态,良莠不齐,苦乐不均。这有定位不准、思路不清、经营不善的原因,也有市场竞争加剧与市场空间有限的因素。主要表现在经营分散、形式单一、特色不足、规模细小、周年经营与季节休闲矛盾突出等,如农庄型农业园游客入住的很少,由于地处偏僻,白天的宁静转入夜晚的冷清,有的经营者反映由于四周较空旷游客根本不敢入住,更何况游客基本上都是当地游客,入住意愿淡薄。因此,定位与目标群体的选择非常重要。

5.2 同质化竞争

许多观光休闲农业园经营内容缺少创意与特色,无法适应消费者挑剔的目光与日益升级的需求,开局不佳导致后续开发难度陡然加大,或因循守旧使产品、内容、功能、品质提升缓慢或原地踏步,不少农庄经营功能非常接近,如餐饮、住宿、等,核心竞争力缺乏,同质化严重,无法在众多的观光休闲农业园中脱颖而出,甚至举步维艰难以为继。

5.3 推广力薄弱

观光休闲农业运作难度在农业产业开发之上,它涵盖产品开发、市场推广、品牌开拓等诸多环节,许多观光休闲农业经营者能够投入数百万上千万搞建设开发,却在市场推广时却过于谨慎,结果有的开业后却鲜有人知,如果没有消费者良好口碑传播,很容易陷入困境,而四季生态公司在温岭市区主要交通道口的大型电子屏显日夜滚动播放视频广告,又在电视台投放播放视频广告,并请专业机构进行策划,广告效应与独特休闲产品相结合自然效益不菲。

6 发展趋势

6.1 单一经营转入多元经营

竞争的加剧,使游客有了更多的选择与比较,随着游客的目光越来越挑剔,观光休闲农业从初期的小而散格局逐步向大(规模)而全(功能)转变,以满足游客吃、喝、游、娱等多重需求,这是消费结构升级、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

6.2 单独运作转入组团协作

观光休闲从早期的单打独斗转身组团协作,表现形式为多点连线成片的观光园区,如滨海东部农业观光园区,老五农庄、约翰农庄、箬横跑马场、千亩油菜田等均在集中连片,该区域的观光休闲元素众多,互为补充互利共赢,是目前唯一一个较为成熟的观光休闲农业区块。

6.3 市民休闲转入全民休闲

随着城乡一体化推进、私家车普及与消费时代的渐趋渐近,市民、农民的边界被突破,市民休闲转向全民休闲,消费群体空前膨胀,就怕无特色,不怕无游客。

6.4 数量扩张转入品质提升

规模狭窄、缺少特色、位置孤立的观光休闲农业园面临逐步被市场淘汰的危险,做大做强做优做精才能与快速发展的市场对接,品质提升成为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7 发展对策

7.1 充分整合资源

当前温岭市许多自然观光资源与农业产业资源尚未充分挖掘,随着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的推进,农业特色产业资源优势更加凸现,特别是东浦农业观光园,可开发观光休闲533.33 hm2,尚有41年土地使用权,在温岭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前身是东浦农场,目前又正处于南部现代农业综合区的中心地带,打造大型观光休闲农业园空间极大[2]。

7.2 扶大扶强扶优

温岭市政府对观光休闲农业扶持方向悄然发生改变,改多点扶持为重点扶持,这符合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方向与趋势,大型观光休闲农业辐射效应、带动作用明显,但投资甚巨,需要从政府、部门在政策、资金、项目、推广、配套上予以倾斜与支持,包括贴息贷款、建设用地指标等,从而减轻初始投入,降低财务成本,缩短回报周期。

7.3 立足创新经营

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发挥“独特优势”至关重要,经营者无论在初始期或后续期都需要不断创新,迎合市场与消费者不断翻新的需求,跟上节奏,甚至引领潮流。在项目上马或扩大投资时既要大胆又要谨慎,充分论证。四季生态公司上马咸水浴场前,多地考察,并请技术专家攻克引海水入池后水质易变的难题,咸水浴场设施高档,配套鱼疗、盐浴,全省首家,紧贴需求,引导潮流,才有不菲收入。温岭的实践证明,只有创新经营才能变废为宝,点石成金[3]。

7.4 强力市场推广

经营者需要摈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在广告、传媒、网络、展会等方面要敢于投入,同时制定市场推广方案,明确消费目标人群,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推广。观光休闲农业在紧贴市场的同时,还需紧贴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约翰农庄、老五农庄等均在数百亩果业中产生数百万产值,温岭市2012年启动方山旅游综合体项目、长屿硐天5A级旅游区和石塘半岛旅游区建设,具备接待能力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可与旅行社协作,纳入旅游体系。

7.5 推动区域性观光休闲农业

观光休闲农业不再是单一的、割裂的、各自为营的产业,而是组团式的互惠共赢的产业。温岭市现在正朝区域性观光休闲农业方向发展,滨海东部农业观光园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东浦农业观光园提升进入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它们均处现代农业园区的中心位置,农业产业提升、项目资金要素集聚等优势逐渐凸现,并将东海塘的湿地、水产养殖园区、观光休闲农业区等纳入整个东部观光园区。此外,以四季生态农业园为中心的南部沿山丘陵区块,以大岩头生态农业观光园为中心的西部沿山沿海区块也是未来区域性观光休闲农业潜力区,以推动区域性观光休闲农业提升农业产品附加值,拓展一、三产业发展空间,丰满旅游城市内涵,造福一方民众[4-5]。

8 结语

由此可见,温岭市观光休闲农业进入罕见的机遇与空前的挑战并存的发展时期,观光休闲农业唯有直面挑战,抢机遇创特色,才能实现迅速壮大,目前运作良好的3家省级示范园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们的曲折经历、发展理念与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9 参考文献

[1] 台州市温岭市政府.台州市温岭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2-10-08)[2013-05-01].http://.cn/ mon.web/DocSummary.aspx?docid=3002657&leafed=13.

[2] 严力蛟,叶旭君,王伟昌,等.浙江省开发休闲观光型农业的条件与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0(3):74-7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