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3 15:58:09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篇1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也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了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经济发达国家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上起步较早,已经取得一系列成就,积累了较多经验。然而我国起步较晚,现阶段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面临着较多挑战。在这个背景下,通过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经验来解决现存问题,实现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驱动乡村振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经济发达国家经验

(一)拥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

经济发达国家之所以在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取得较大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支撑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的顺利发展。比如,意大利作为首个为农业旅游产业制定法律的欧盟国家,早在1989年就颁布了《农业旅游发展保障法》,要求欲从事该行业的农场主,需要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审查,在获得认证之后,才能够进入农业旅游行业。二战结束之后,美国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开始迅速发展,为了引导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更好地发展,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国家旅游法》《国家自然保护体系》等。日本同样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例如《山村振兴法》《农山渔村余暇法》《市民农园事务促进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在规范日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行为的同时,振兴了乡村的文化与经济。

(二)注重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的提升

经济发达国家在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的提升,并且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品质认证制度。例如,德国对国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的监管十分重视,德国为保证休闲农业旅游质量,成立了联邦农场和乡村旅游度假协会,专门开展针对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质量认证与监管工作。每三年都会对产业内各种休闲旅游场地进行质量评估认证,且消费者可以在协会网站上查看他们的各种信息。日本则非常重视特色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建设,采取了“一村一特色”的规划,通过加强地域特色、产品特色以及服务特色来打造独一无二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从而提高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质量。

(三)政府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纵观这些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取得较大成就的国家,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政府在产业发展中都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作为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在政策与资金方面都需要得到政府稳定持续的支持。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农业领域经济效益普遍降低,美国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加大对农业旅游产业的重视,将农业地区的旅游开发作为政府工作重点。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美国农业旅游产业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而且美国政府设立了“农业旅游发展基金”,专门扶持农业旅游产业。在韩国,想要开设“观光旅游农园”,首先需要通过政府的审查,而一旦得到许可,“观光旅游农园”就会得到政府政策与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以约束“观光旅游农园”的经营行为。在韩国政府科学合理的支持与管理下,“观光旅游农园”产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设上缺乏较为统一的发展规划。首先,各个部门之间没有相互配合,导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相互分离。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建设,以及“农家乐”的建设,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而各个部门分离的工作状态会直接导致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难以被制定出来。产业发展规划缺乏统一的协调,也就会造成各个地方的产品同质化严重以及极有可能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这对我国整体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设发展是不利的。

(二)缺乏稳定的政策支持

虽然各级政府意识到了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来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定的政策措施,使得许多区域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起步良好。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对这些具备良好发展潜力的农村地区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提供稳定的扶持政策和资金,导致这些区域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虽然起步良好,但是缺乏持续发展动力,没有后劲。

三、对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启示

(一)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发挥出了高效的引导作用,是经济发达国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国政府需要积极地履行职能,充分发挥出自身引导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强对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给予稳定充足的资金投入,并不断制定出台财政补贴政策,促进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市场内虽然出现了一系列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但是项目同质化比较严重,产业结构存在一定失衡的问题。针对这种问题,需要政府根据市场情况来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从而引导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的合理开发与建设。

(二)完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经济发达国家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能够顺利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从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看,涉及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内容还比较匮乏,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我国施行的《中国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在2013年制定出台,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方面的内容还不够完善,覆盖范围不广。对此,我国立法机构需要及时地根据现阶段我国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三)创新市场营销模式

经济发达国家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产品的市场营销,擅长通过各种媒介来推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所以,想要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经验,积极地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在借鉴海外经验的同时,充分结合中国的市场规律,遵循时展理念,不断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协调多方面资源,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与吸引力。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丰富,传统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与活动已经满足不了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同质化的市场产品让广大游客失去了消费兴趣。在这种背景下,项目开发者就需要从“特色”出发,创新休闲农业旅游的模式与活动,让“独创性”成为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宣传营销的着力点,从而以特色旅游来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提高市场营销的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可以借助众多互联网平台来进行项目的宣传营销,项目经营者需要找准项目特色与优势,然后用网络信息化的形式将其进行进一步的包装,最后通过国内几大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营销,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推广效力。

(四)确保农民的主体定位

驱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根本目标,一方面要构建起完善的共赢机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鼓励农民积极地参与进来,让广大农民群体能够获得项目开发的红利;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服务水平。通过对农民从业群体进行培训来提高相关产品的服务水平,在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标准服务的同时,让农民从业群体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四、结语综上所述,经济发达国家在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上起步较早,有丰富的成功经验。我国应该在借鉴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国情,探索切实科学的策略,从而更好地驱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谢夏冰.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探究——以福建永泰县为例[J].广东蚕业,2021,55(02):104-105.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篇2

随着产业结构的深入发展,产业间融合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大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行业竞争合作不断加强,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产业间的壁垒正在变低,最终产生融合,出现一个新的产业。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2]。同时河北的乡村旅游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人才的匮乏,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瓶颈。然而,河北省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红色文化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产业融合理论为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给出启示,河北省要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和雄安新区的发展,通过技术、交通、人才等方面的融合,探索适合河北乡村旅游与现代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的途径,更好地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走出一条既能留住青山绿水,又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双赢路径[3]。

1.1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传统农业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解决了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并为我国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瓶颈阶段,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在国外农产品的冲击下,价格不可能走高,“洋米”“洋面”甚至“洋肉”在“外洋轮船”的驱动下,已经对我国农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比如,美国、巴西的大豆对东北大豆产业的冲击,东南亚的水果对水果市场的压迫,巴西、澳大利亚肉牛对黑龙江肉牛养殖的挤压。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发展走出一条融合发展新路是时代的客观要求。

1.2城市居民“天性”的客观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迎来快速发展期,城市人口数量激增。但是城市的高楼大厦在某些方面对人的“天性”是一种束缚,城市居民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在减少,更难觅到儿时的乡愁。当前的乡村旅游不能很好地满足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回归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能在某个方面满足城市居民“天性”的隐形需求。

1.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

首先,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升级。例如,张家口崇礼地区在做好冰雪项目的同时,要结合本地的特色,促进一年四季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打造北方的冰雪之都、避暑胜地。第二,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可以推动农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旅游在河北遍地开花,但总感觉少了一丝乡村味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能够让游客体验到乡村的味道。

1.4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迫切需要

农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山区等一些偏远地区,这些地方由于未受到外界的过度开发,原生态保持比较好,但是这些地方也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脱贫总体战略目标,简单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往往会适得其反,需要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融合,让旅游者既能体验到自然的魅力,又能感受到乡村浓厚的气息。

2制约河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

2.1管理机制制约

乡村旅游的开展需要很多部门协调,这主要是乡村旅游的种类及分布不同,这也是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相对缓慢的一个原因。曾经出现过一个山多个部门管理,一个湖多个部门管理的现象。这种多部门管理导致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也出现了各自为政,不能很好地整合资源的局面。农村土地权还正在落实中,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还不成熟,这也制约了乡村旅游农场或者旅游庄园的经营。

2.2管理水平不高

河北省乡村旅游有一些做得比较成功,但是总体来说还存在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一些乡村旅游管理者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整体规划和长久发展意识不强,开发模式单一,不了解城镇人需求,盲目模仿。一个景区出现某种模式之后,便有很多乡村旅游简单照搬模仿,出现了景区与乡村旅游同质化,不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区域整合不足,某些地方管理者仅看到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利益,缺乏一个整体规划。

2.3专业人才缺乏

乡村旅游资源多集中在相对偏远的地区,交通不太方便,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生活水平不高,虽然守着良好的资源,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显然还是不足。虽然一些地区有较好的顶层设计,但是在实施管理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偏差,出现了导游及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人才缺失,导致农村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严重制约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2.4经营理念落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我们环境意识觉醒的一个证明。随着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环境保护正在成为旅游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但是当前一些乡村旅游在经营理念上还存在问题,很多农村旅游为了更快实现经济效应,没有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规划。一些农村管理者为了吸引旅游者而没有原则地妥协,任由旅游者破坏践踏环境,乱扔垃圾,造成农村环境的破坏,一些旅游资源在短时间内遭到严重的破坏。同时一些经营者本身缺乏相关法规的制约,在进行景区开发时,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促进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策略

目前,河北省比较高端的乡村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河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具体分析、精准定位,找出适合河北省的融合开发模式,可以将河北乡村打造成京津的后花园,更好地服务农村的经济发展。

3.1加强领导,积极探索管理体制

党的报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种稳定的承包关系有利于地方政府与经营者形成长期的规划设计,有利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在充分调研乡村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管理体制,切实解决多头管理体制,理顺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动,促进产业融合[4]。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需要土地规模化经营,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有赖于乡村集约化的进程。根据相关土地流转政策,可以改变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的耕作模式,土地经营由零散变为集中,土地资源可形成连片专业化规模经营。乡村根据资源类型与市场需求等因素,实现区域性的大规模生产和差异化发展,使农业产业区域化、农业景观集约化、村庄主题化,从而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

3.2加强规划,引导树立市场观念

不断提高对产业发展规划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结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聘请相关专家编制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融合的规划,规划要体现出前瞻性、特色化和科学化,要根据河北省不同的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习惯,规划设计出主题鲜明、适合不同群体的休闲农业类型,将河北省与京津休闲旅游项目有效串联,形成整体推进发展的态势。组织相关专家与学者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观念,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为了避免盲目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打破以单体景点吸引游客的传统促销方式,以复合型资源和整体形象产生魅力,形成强势吸引,塑造乡村旅游的品牌。

3.3更新理念,积极提高服务水平

农业休闲的发展与农村旅游的融合需要管理者和经营者及时更新理念,对现有模式进行大胆的创新,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必然会影响其发展,河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必须走出自己的特色,这不仅需要管理者更新观念,还需要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在农村灌输一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才是农村旅游市场发展方向的理念,奠定两者融合的群众基础,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积极吸引高端人才,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奠定人才基础。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方面,要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行规范化管理与标准化服务,积极开展示范户的创建和星级评定,更好地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还要积极营造高质量的服务环境,各部门及各单位要积极配合好,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提供支持,不断学习先进地区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经验,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联席服务制度,更好地解决服务方面的问题,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河北省一流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

3.4加强产业协作,积极引导产业融合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篇3

目前,国内外对休闲农业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休闲农业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其主要是应用于休闲活动上的各类农业资源,不论是传统农业生产,还是农村环境、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农耕文化、农业设施等都可作为休闲农业资源被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也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是城郊或乡村地区能被旅游活动所利用吸引旅游者前来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乡村田园景观、乡村遗产和建筑景观、乡村人文活动和民俗文化、乡村旅游商品以及乡村意境景观。可见,休闲农业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休闲农业资源中农民生活特色资源、农村生活环境资源、农村生态环境资源等资源中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部分可作为乡村旅游资源,而乡村旅游资源中,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乡村田园景观、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及乡村景观意境等资源中与农业相关的部分又可作为可休闲农业资源进行开发。由此,笔者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类进行整合作为统一资源进行分类,主要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包括乡村生物景观资源和乡村生活环境资源。人文资源包括农民生活特色资源以及旅游商品资源。具体详细分类如下表所示。

腾冲县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优势、劣势

1、发展的优势

腾冲县发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区位、资源、市场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腾冲县位于中国旅游圈与东南亚旅游圈、南亚旅游圈结合部,是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桥梁纽带,使得腾冲县在构建中国-东盟旅游圈、中国—南亚旅游圈中有巨大的衔接作用。同时,腾冲县有着丰富、齐全的资源。不仅拥有自然生态景观、乡村田园景观、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乡村景观意境等乡村旅游资源,还拥有独特的腾越文化,火山、热海等著名的旅游资源。近年来,腾冲县的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力加强了旅游景区点开发建设,旅游接待设施逐步增加,城市环境条件日益改善,逐渐具备一定的旅游供给条件和能力,腾冲旅游知名度和旅游形象不断提升,接待海内外游客日益增多。同时,腾冲旅游地处于腾冲、龙陵、瑞丽热点旅游线路上,距离龙陵、瑞丽较劲,随着该线路成为海内外游客的重要旅游线路,以及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上千万人次的市场发展态势,为腾冲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开拓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再者,腾冲县最低海报535米,常年均温在16℃,县域内森林覆盖率达到72%,适宜居住休闲,为附近的城市旅游者在忙绿之余来此体味农家生活、放松身心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2、发展的劣势

腾冲县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劣势。腾冲县旅游的快速发展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客源市场,但同时也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产生了形象屏蔽。腾冲县火山、热海、古镇在游客感知度和形象宣传上,远远超过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的认知度,这就使得游客在旅游前的信息搜集和旅游过程中忽略腾冲的优美田园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屏蔽掉很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腾冲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差异化不明显,乡村旅游接待设施薄弱且产业体系不完善,服务水平低且整体旅游氛围不高也使其缺乏市场竞争力。

腾冲县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策

(一)加强接待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接待设施建设,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加大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治“脏、乱、差”的农村环境,在示范村、特色村中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为居民、游客提供一个干净卫生美观的环境。解决好“三农”问题,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使农民思想认识提高,有经济能力、有环境条件参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农民主观能动性出发,加强接待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农民在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中,经济条件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又能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鼓励当地企业,尤其是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旅游企业投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使企业起到带头作用,在政府的引导下以企业较为集中的力量加强接待设施建设,提高接待服务水平。服务水平的提高除了需要经济力量的支持,也需要服务人员本身素质的提高。针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腾冲县的具体发展情况,对无缘人员进行相应培训,组织经营者到其他示范地参观考察学习。

(二)丰富产品种类,加强体验型产品开发,留住“回头客”

腾冲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游客来源主要以附近城市及省内其他城市为主,一般集中于周末及节假日期间,维护游客资源,留住“回头客”是其能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参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的企业及个人应当借鉴成功经验,丰富旅游产品,尤其要大力发展体验型产品,摆脱火山、热海等著名旅游景点带来的屏蔽影响。转变单一的以吃、住为主的农家乐形式,合理、高效利用当地资源,构建集田园观光、休闲度假养生、民俗风情体验、户外运动、美食购物、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体系。因地制宜,建设农业基地观光体验、自驾车营地、果园采摘、乡村温泉、古镇休闲、景观农业、山地运动、生态美食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同时提升现有产品档次,改善农家乐卫生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将粗放型产品逐步转变为高品质、有特色的产品。加大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开发成为旅游商品、纪念品,完善购物体系,使腾冲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不仅能被游客在当地体验,还能被游客带走,达到宣传目的。

(三)准确定位客源市场,打造、提升自有品牌

腾冲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以附近城市及省内个城市游客为主,向周边各省辐射。要想提高竞争力,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的市场中后来居上,良性发展,就必须根据顾客的切身需求,自造自身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游客。政府应加大其产品、形象在媒体的宣传力度,并引导企业及个体经营者依托腾冲县秀美的休闲农业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乡村历史文化古迹和特色建筑,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进一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加强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建立统一的旅游文化整体形象,打造旅游文化精品名牌,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和品牌形象,扩大和提升腾冲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实行差异化战略,利用腾冲县特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有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形成自有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

(四)保护生态环境,寻求绿色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篇4

1.1将“生态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打造农业观光型乡村旅游为打造独具特色的观光型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灵川县将“生态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主推规模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建设。先后建成了潭九柑桔、九屋百香果、秦岸提子、薛家蔬菜、尧乐桃子、正义食用菌等7个标准化生产园区。同时,围绕打造“春之花、夏之果、秋之叶、冬之雪”四季农业景观的思路,以拓展东江竹海天然氧吧为目的,在景区沿线的九屋、公平建成了万亩百香果、千亩油菜花、千亩紫云英基地;以拓展东部农业体验游为目的,努力提升草莓、提子、特色蔬菜等采摘体验产业的品质和面积,特别在大圩特色农业示范区加大投入,建成采摘大棚、观光休闲长廊、观景台、停车场等设施;面对具有振憾之美的海洋之秋,引导当地村民成立种植和休闲观光合作社,保护和开发古银杏资源,引导合作社把各类产业引入休闲观光体系,在桃子、辣椒、西红柿、红豆杉等产业引入采摘、盆景制作、徒步等项目,延长海洋秋季休闲游的时间,提升休闲体验。

1.2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打造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结合“美丽广西”乡村建设专项活动,灵川县将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起来,打造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通过深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进生态林业建设,保持和扩大“山清水秀生态美”的品牌优势,打造“天长蓝、地长绿、水长净”的良好环境。2013年至今,全县投入各项建设资金3.92亿元,清洁田园28873.4hm2,清洁水源2239处,清洁垃圾101467.57t,新建了一批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在全县1500个自然村成立了清洁乡村理事会和环卫保洁员队伍。当前,全县许多新农村被打造成了一个个“美丽乡村”,在乡村里建有农家乐147家,其中有2个广西四星级农家乐和1个二星级农家乐,这些休闲度假型乡村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来开展休闲、娱乐、体验、旅游等活动,有效促进农民增效增收。

1.3将“文明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打造乡俗文化型乡村旅游灵川县充分发挥民俗节会多,古镇文化浓厚的优势,将“文明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打造乡俗文化型乡村旅游。利用古镇古村文化以及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文艺和农耕文化,开展游览体验游活动。目前主要以江头爱莲文化为背景,举办“五月十四姑娘节”;以瑶族农事活动为主题,举办“六月六尝新节”;以古东景区林木资源为依托,举办“古东红枫节”;以发展桃子产业为目标,举办“海洋乡采桃节”;以弘扬地方饮食文化为出发点,举办“桂林灵川美食文化节”。大量的市民到农家乐、山庄、水果基地观光、消费,把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源源不断向农村输入,在潜移默化之中悄然影响着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实现了城乡交流互动、融合发展,使乡村文明达到更高的水平。

2制约灵川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2.1基础设施不完善,政策扶持不到位近年来,灵川县结合“美丽乡村”等项目加大了对乡村旅游设施的建设力度,但是因为投入不足,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还不够,所以,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远远满足不了市民节假日期间争相出行的需要。特别是随着自助游、自驾游、徒步游的盛行,在人气最旺的三月赏花、避暑度假、银杏摄影等时节,出行沿途较为拥堵,加上,县域内上规模、上档次的接待场所较少,热门景区园区的接待能力极为有限,游客和车辆的大量涌入造成车子无处可停,游客的饮食、住宿、入厕等需求受到限制的情况随处可见,这不仅影响了景点的声誉也影响了游客的心情。

2.2规划管理不科学,特色产业不明显目前,全县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缺乏专门的政策和扶持手段,还没有出台实质性的支持文件和管理办法。由于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发展中缺乏正确的引导,也没有专门为全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切合实际的、科学的、可操作性的统一规划,致使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出现规模不大、经营雷同,重复建设等现象,全县低档次“农家乐”比较多,总体品味不高、市场生存能力弱,有的休闲山庄建设“扎堆”,形成无序竞争的资源浪费。另外,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忽视资源的综合开发,追求盲目模仿,缺乏特色,景点开发大多功能单一,存在重餐饮、轻配套现象。由于要素支撑不足,特色产业不明显,配套不齐,难以吸引和承接外地及一定规模的旅游群体,综合竞争力有待增强。

2.3农旅结合不全面,农民受益面不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应该要最大限度惠及当地群众,所以,在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要鼓励当地群众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入股参与建设,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格局和多方共同参与建设经营的局面。但是,由于旅游功能拓展不足,消费活动项目较单一,灵川县90%以上的休闲农业开发区受益的仅是开办餐饮的极少数人,当地村民的收入并没有因此明显提高,极大影响了农民参与乡村旅游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另外,对于一些休闲生态建设项目,给予农民的只有征地时一次性补偿,项目建成后当地村民没有共享收益,制约了村民对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这些年来,全县休闲农业虽然发展迅速,涌现了许多经营休闲农业的企业,但真正经营有道、效益突出的却很少,大部分休闲农庄的经营者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品牌意识薄弱,不重视宣传促销和品牌建设,影响力不够大。

3加快发展灵川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议

3.1加强政府引导,统一科学规划建设休闲城市是桂林市重要的定位,被列为国家旅游改革试验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灵川县毗邻桂林市,是桂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最主要的区域之一。因此,对于全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按照“中国最佳田园乡村”的要求,高标准编制全县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具体落实到每个乡镇、村,实现规划全覆盖。在规划设计中,要突出功能定位与开发,以农业基地、农业设施、农村风情、民俗、农业文化为依托,充分赋予休闲农业以观赏、娱乐、消费、贸易和文化等功能,把农业生态功能的开发与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旅游文化的开发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建设三大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群。其中,以甘棠江为核心的中区建成市民假日休闲娱乐、购物等多功能休闲农业区,以青狮潭镇为核心的西区建成山水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民族风情休闲农业区,以大圩镇为核心的东区建成特色观光、景区型休闲农业、民族风情休闲农业区。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篇5

1辽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1.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需求日益增长

农业是辽宁的主要产业之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得人们利用周末时间进行休闲旅游已成为一种趋势。可以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进行市场的定位:针对年轻人,可定位于农业学习的基地;针对中年人,这部分群体对子女的消费行为具有主要的影响作用,对于他们的子女可定位休闲农业与教育相结合,体验乡村生活,起到校外实践课堂研学的作用,培养实际动手的能力;针对退休群体,可定位于田园生态型集农业种植、养生、农家乐的休闲农业旅游。

1.2农业和民俗文化遗产

辽宁拥有三个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盘锦的稻蟹共生系统,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宽甸柱参传统栽培体系,都已成为全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亮点。还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例如辽东的满族村落,充分发挥农民的创新能力向游客展示奔放的舞蹈、鲜明特色的婚礼习俗、独特的风味饮食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扩大了就业,又增加农民的收入。这些都已经成为开发乡村旅游的重要内涵。

1.3农业基础的多样化

拥有苹果之乡的大连瓦房店东马屯、梗冠牌的盘锦优质大米、鲜美的丹东草莓、火红的北票西红柿都是辽宁省农产品品牌。依托现有的农业品牌,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科技创新,与教育、文化领域融合在一起发展具有地域优势的新产品。

2辽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2.1产品形式枯燥单一,与高端市场需求脱节

目前,辽宁的休闲农业经营服务性项目局限于单纯依靠农业自然资源基础上,多数以采摘、垂钓为主,节庆活动没有特色,与休闲农业没有过多的联系;农业景观只有一个季节,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和农耕文化、民俗资源等内涵挖掘不深,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不鲜明,档次不高。影响游客的体验,旅游者重游率极低。另外农家乐这种浅层次的产品,仅仅是农家饭,不能区分高、中、低端消费者,留不住游客,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2.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同质化严重

不少休闲农业经营者目光短浅,市场定位不准确,各自为营,往往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品牌的基本意识,盲目复制,缺乏创意,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同质性较强,特色不鲜明。有时形成争夺客源的恶性竞争,导致休闲农业形象败坏,消费需求与供给脱节,失去了乡村旅游自身的优势特色,没有考虑到乡村旅游规划,不利于辽宁休闲农业的发展。

2.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规划方面存在一些城市化倾向

乡村旅游建设破坏了传统的乡村风貌。部分地区一味的去生搬硬造,丢失泥土的气息,缺乏整体的乡村规划。设计缺少创意,空间布局不合理,特色不足。许多地区盲目追求城镇化。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比如一些景区景观的设计、建筑的风格、乡村道路等方面,大多是借鉴城市的规划方案,传统的建筑风貌在淡化,失去了旅游者的农家味、农家情体验,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

2.4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盲目开发问题严重

大多数休闲农业实体企业缺乏职业道德,开发没有针对性,往往会对乡村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破坏和开发,践踏农田,破坏原生态环境,存在不符合标准的建筑。有的企业甚至为了迎合游客的高标准要求,急功近利,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兴建山寨版高档娱乐设施。

2.5农民参与度低

一部分经济落后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较多,农村留不住人才;有文化,能力强,懂技术的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提高收入,甚至在城市买房定居。留守的群体年龄偏大,缺少相应的专业技能,导致在自己的家乡建设中不积极主动参与,从业人员一般都是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直接上岗,素质较低,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3辽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3.1加强品牌推广与产业升级

农户可以按照现代农业市场需求,种植高收益经济作物,从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概念出发,发展配套认养、采摘、收获的特色农产品项目,与会员制等形式相结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休闲农业的特色产品。特色农产品专业村与城镇消费者对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面向中高端市场,提高利润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发展艺术品农业可以满足城市消费者的需求,园区规划者应在初始规划时选择适宜种植品种和方式,植物雕塑,现代立体水培系统,观赏盆栽等吸引更多的游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的产品要保留原材料的乡土性、本土化的特色,不要融入太多的商业化背景,从而掩盖产品的特色。

3.2农业旅游相关行业资源的整合

农业旅游的发展要注重对传统的文化,民俗遗产的横向、纵向多维发展的重视。结合品牌创意策划,为扩大影响力,可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电商直播间等新媒体推动项目的推广。使农业与教育、文化、科技、创意相结合,形成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通过产业合作的方式,打破原先互不干涉的现象,共享配套的乡村旅游资源,这样可以把几个乡村旅游经营户合力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成为乡村旅游经营合作社。避免了单打独斗的恶性竞争,丰富游客的体验,拓展辽宁的休闲农业市场。

3.3打造特色建筑景观风貌

为满足农业休闲旅游发展的景观要求,构建多层次旅游大道,交通路线形成网络,主干道与景观衔接,在各大景点之间建设艺术化廊道与指示路牌和景点标牌;在游客观赏途中适当配置休息场所和公共设施,景区内合理设置艺术小品、园林植物景观,要考虑艺术化设计和统一装饰风格,形成景区整体景观和特色地域文化。对于原有的建筑物,不要一刀切拆除,在尊重当地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为传统的建筑赋予新的实用功能,将古建筑与自然结合,保留原有的地域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

3.4保护特色自然遗产,防止破坏性开发建设

政府机关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引导、调控、指导、协调的职能,结合实际情况,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民俗、名屋、古镇、古建筑、古树名木等资源进行统记、保护,为做好乡村规划奠定一定的基础。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符合地域特色的产业发展规划。

3.5提升农民参与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篇6

晓望社区立足于整合当地资源,以千亩茶园为依托,凸显二龙山山谷景观,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健身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几年来,重点抓了二龙山风景区、中国茶文化博物馆、崂山道教文化挖掘、崂山茶产业发展等精品建设。现旅游区域内已形成了以农业示范园、示范点为体系的较大规模的民俗生态旅游网,使旅客能观到景、吃得上、住得下,轻轻松松来度假。旅游区内物产丰富、物美价廉,崂山菜、海产品等山珍海味一应俱全,尤其近几年开发的崂山茶、崂山王哥庄大馒头、海水豆腐等饮食产品,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

青岛崂山二龙山生态旅游区是崂山国家森林公园履地,古树参天、奇石林立、流水潺潺、云雾渺渺,林木覆盖率80%以上,负氧离子含量高,是一座天然的公园氧吧。以二龙山景区为龙头,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都市农业、节庆展会以及乡村生态旅游业,与整个崂山和青岛市旅游形势相吻合,将晓望二龙山景区建设成为辐射面广、带动性强,集食、住、行、游、购、娱一体的茶叶生产销售和会展旅游休闲观光区。自对外正式开放以来,年均接待中外游客10万人次以上,为带动当地“三产”快速发展,晓望社区着力发展配套产业“茶香人家”,集吃、住、游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促进了生态民俗旅游的发展步伐。我们的“茶乡人家”依托二龙山的自然优势,主要以提供山珍、野菜为主引来了各地的食客,前来品尝这独具特色的品牌食品。除此之外,住在独特的农家院,睡着农家土炕,体验农家生活,体验采茶乐趣也是吸引外来游客的一个主要方面。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篇7

二、历史深远,古迹众多。红坛寺森林公园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人文古迹遍及林区,有古黄河大堤、明代“风落堰”、皇家寺院“红坛寺”和天齐庙文化遗址,有明初“靖难之役”等鸪∫偶#还有“大明护国碑”等珍贵文物。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明初大将军徐达、明建文帝朱允伞⒚鞒勺嬷扉Α⑶宄乾隆皇帝等都在此留下了 故和文物。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篇8

(一)统筹规划缺位 

一是参与主体多,但各自为政。璧山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基本上是以企业、业主、农户自主开发,未能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不能提供集中集群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不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旅游品牌。二是缺少整体规划。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投资主体由于能力局限,忽视前期深度调研和整体规划,发展随意性较强,市场定位不明,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存在突出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二)产业支撑乏力 

一是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关键认识不清。许多人误以为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要么是“请城里人到乡下走一走,看一看”要么是“办个农家乐,让城里人吃吃饭打打牌”,在实际建设中,让游客参与、体验的项目很少甚至没有。这导致休闲旅游内容不丰富,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不能吸引回头客。二是不注重农业产业链条完善,导致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受季节和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璧山过去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建设大多利用农作物花期和果实成熟期吸引游客,如八塘镇樱桃谷、大兴镇葡萄风情园等。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应致力于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商品—礼品—体验品”的转变、增值。 

(三)管理体制滞后 

一是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缺乏明确界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兴起时间非常早,有资料记载,意大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现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近年来,国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方兴未艾,但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内涵外延及品质要求、环保要求迟迟未能明确。二是多头管理,造成管理缺位或政策冲突。目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多头管理,造成了实际上的管理不到位,政策、制度、行业管理等无法统一,而单个业务部门难以牵头组织实施相关发展规划,导致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处于自发和无序发展的状态。 

(四)扶持力度不够 

一是没有专项扶持资金。投资者无力兴建道路等基础设施,政府通过产业补助资金建设的基础设施往往又达不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要求,导致许多相关的道路、配套设施等软硬件设施较差,有的地方旅游车根本进入不了。二是缺少优惠鼓励政策。现有的扶持政策只是从农业产业角度进行扶持,缺少鼓励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的专门政策,激励力度不够政府的引导作用难以体现。三是用地问题未能解决。目前土地问题是制约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的突出政策性因素。必辅助设施建设以及规模扩大都受到土地要素制约,以致于项目建设中的建筑物多数系违章建筑。 

二、璧山区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探索及经验 

(一)统筹规划,打造“主题农业公园” 

璧山引入“主题农业公园”概念,在璧北10万亩蔬菜基地、璧南10万亩果木基地和璧西5万亩果木基地观光带基础上,统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一是建设“绿色蔬菜主题公园”。分别围绕璧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蔬菜核心种植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春海花乡生态休闲农庄、云雾山樱桃谷等景区(点),拓展蔬菜产业的休闲观光功能,建设“绿色蔬菜主题公园”。二是建设“精品水果主题公园”。围绕璧西沃柑科普教育基地、福禄山庄、卫寺蜜柚种植基地、露德堂、璧山葡萄风情园等景区(点),建设“精品水果主题公园”。三是建设“特色苗木主题公园”。围绕璧南翰林山庄、渝西苗木基地、稻菜轮作示范园、三合茶叶种植基地、欧洲月季观赏园、禹王观戏台、谢唯进故居、登云坪凉伞云遮、汉代画像石棺遗址等景区(点)建设“建设特色苗木主题公园”。 

(二)突出重点,狠抓产业链条完善 

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是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基础是农业,关键也是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要取得好的发展,必需依托原有的农业发展基础,深入挖掘当地农业的特色、特点,丰富和完善农业产业链条。璧山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从农业资源、生产条件、季节特点、经济状况出发,结合“主题农业公园”规划,打造一批集精品农业生产、科普教育、农耕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业园区;注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开发独具特色农业产品,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形成了我区集“游、玩、吃、住、购”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特色。 

(三)規范发展,构建质量管理体系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篇9

一、主要做法及进展情况

(一)高起点规划。定位于黄河三角洲旅游圈中集生态高效、休闲观光、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知名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景区,依据我镇东临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北承东营区六户镇生态观光旅游区,南接孙武湖度假区的实际,依托显著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我镇聘请了青岛同创设计院和东营新汇设计公司实地调研、充分论证,制定我镇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规划,细化20__年重点建设工程,做到了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建设与全镇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发展规划的有机结合。

我镇休闲观光工程建设重点围绕位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南部、长10公里的溢洪河观光路打造溢洪河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项目。综合分析观光路各功能分区的资源差异,因地制宜,在观光路西侧规划迎宾景门入口区,在入口处设置景门和“五谷丰登”小型广场;利用唐王东征典故,突出地方历史文化,规划唐王撷果采摘区,主要包括万亩冬枣采摘园和千亩苹果采摘园两个采摘园区;依托我镇“赛夷”水产品品牌,发挥水产资源优势,规划建设王道养殖垂钓区和清怡湖水上休闲区,即赛夷垂钓休闲区;在济青河王道闸处,经营农家特色小吃,规划建设田园牧歌餐饮区;在田园牧歌餐饮区附近打造一个民俗特色村,规划“私属菜园”,建设农耕劳作体验区;在观光路适当地段建设文化长廊,打造__人文展示区共六大景区。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844.9万元,主要通过社会集资、大户承包、银行贷款、上级财政扶持等渠道筹措资金,计划3-5年建设完成,今年3月份开始已投入200余万元,全面启动观光项目的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产生推动作用。

(二)高标准建设。按照“科学规划、高点定标、一步到位”的思路,决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溢洪河观光路在沿路北侧60米、南侧50米建成速生林带的基础上,以“三网绿化”为契机,在观光路两侧新植树木2.9万株,种植蜀葵2.5万米,并及时加强后期管护,进一步增强了绿化效果,优化了项目区环境。迎宾景门入口区管理房已完成主体工程,位于景门入口区南侧占地90亩、集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近期签订合同并开工建设。唐王撷果采摘区(万亩冬枣采摘园和千亩苹果采摘园)已具雏形,年内主要任务是提升采摘园周边环境,与孙子文化节同期举办第三届冬枣采摘节。在巩固原有冬枣采摘园的基础上,新发展冬枣大棚5个,大棚冬枣面积达到30亩,同时加大冬枣技术管理力度;对千亩苹果园采摘路进行了拓宽和整平改造,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园内新配套建设建筑物15座,改建园区内管护房10座,全面优化了采摘环境。赛夷垂钓休闲规划区,多次联系亚东星海水产品开发公司、鑫马远洋捕捞公司等镇域内海产品经营企业,王道养殖区内黄河口甲鱼养殖项目已基本确定,正在进行规划设计,为建成“赛夷”海产品经营园创造了条件;清怡湖水上休闲区周边环境提升工作正在筹划之中。田园牧歌餐饮区就引进特色餐饮项目多渠道进行了联络。农耕劳作体验区和__人文展示区正在细化方案。

(三)大力度推进。一是成立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我镇高度重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抽调农业办、新型社区办工作人员组成专门的办公室,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灵活性,成立了__镇生态观光旅游开发公司,负责制定我镇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旅游项目的策划、包装和对外宣传工作,承接项目招商和推进。二是广泛宣传,多渠道招商引资。我镇生态休闲观光项目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为做活我镇观光项目的开发建设,扩大项目区的知名度,吸引企业前来投资,我镇在县人民政府网、《广饶大众》、《__时报》等多种媒体招商信息;同时,县旅游局将我镇生态休闲观光项目编入《山东省广饶县旅游项目投资指南》,纳入了全县旅游发展规划框

架内。我镇在广青路、青垦路十字路口处,安装了冬枣采摘园和休闲观光工程景区旅游指示牌;筹备举办了休闲观光项目洽谈会,就有关项目引进和市场开发进行推介和引进。

二、困难和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渠道不畅。我镇休闲观光工程投资巨大,单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远远不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企业或个体前来投资兴建,但由于我镇发展观光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外知名度不够,前来投资的企业或个体尚未形成规模,导致我镇休闲观光工程兴建进程缓慢。

二是布局分散,尚未形成规模。受农村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方式的制约,我镇的观光农业项目总体规模狭小,尚未形成参观、购物、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产业体系。根据国外的经验,农业观光旅游区在半径为29.5公里的区域内才可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而目前我镇休闲观光农业区的面积小于这个数字,因而造成客源市场相对狭小的局面。

三是旅游景区市场季节波动性较大。由于我镇现有资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淡旺季反差明显。在旺季,会由于游客太过集中,带来设施容量、环境容量上的压力;在淡季,游客稀少,将造成大量资源和设施的闲置、浪费,使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例如,冬枣、苹果采摘园在夏秋季挂果期间,游人过度集中,对环境压力较大,而在冬季则门庭冷落,效益低下。

三、对策与建议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篇10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下衍生的新产业,一经开发,便展现出其强大的发展空间和势头。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地域辽阔,资源丰硕,具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优越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满足消费者对旅游产品需求,丰富旅游产业内容的同时,更能对农村的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增加农村第三产业比重,充分整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实现农村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伴随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整体推进,正朝着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大步迈进。《2014年中国旅游产业投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乡村旅游接待的中外游客达到12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接待总量的1/3,2014年乡村旅游收入达3200亿元,带动了3300万农民致富。全国有200万家农家乐,10万个以上特色村镇。可以说,中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大力开展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于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五位一体”的发展规划,都具有十分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提升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先进的发展理念。在大力开发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同时,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体验。先进的思想和发展理念,随着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被传播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原有的农村封闭的思想意识领域被逐步打破。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无形中提高了广大农村地区融合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了利用市场经济的理论观点管理农业发展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理念。

(二)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现代农村生产生活质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以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农村地区在生态环境上的投入,在提升旅游品位的同时,使整个农村的生产生活质量有了巨大的改善,客观上实现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在很多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上,已经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广大农村地区在享受旅游产业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的体验到生态建设带来的生产生活质量的彻底转变,这无疑体现了农村经济发展力求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三)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农村市场消费。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比例偏低,导致农村整体的消费需求不足,对农村的消费市场无法实施有效的拉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的市场消费表现疲软,农村整体消费不旺的问题表现突出。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对于刺激农村市场消费,拉动农村市场内需,效果是直接并且作用是明显的[2]。连续几年国内旅游业统计数据已经说明,农村旅游市场的空间巨大,已经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手段,并且效果已经开始显现。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在这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地方经济的格局已经形成,必将对我国实施的农村扶贫攻坚战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产业规模。我国旅游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国家旅游局最新公布的预测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3亿人次,年均增长达10%。截至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将达到世界旅游强国的基本水平。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农村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对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广大农村地区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不断发展的农村旅游市场对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壮大必将起到积极的影响。

(五)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资源。我国是农业大国,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难题。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偏低,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造成整体农村经济效益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更是形成了农村生产力资源的浪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必将带动农村整个经济发展各个环节相应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解放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富余劳动力的二次就业,对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农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模式

纵观我国各地开展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模式,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专业的格局。在实际的开发中,各种模式的构建均立足于当地自然的条件进行布局,但依据客观地理条件,文化特色、地域风格又有不同的特色,相关的内容各有不同。比较我国各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景观型。这种类型是在现有的经营模式中比较多的,就是紧紧依托当地自然的资源,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凸显原始的自然景观,将回归自然作为经营的亮点。自然景观型的经营管理模式要求具备特定的自然环境,一切源于自然地原始状态,而不是人为的进行构建,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景致,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生态的心愿。

(二)休闲娱乐型。这种类型大部分位于城市的边缘,远离城市的喧嚣,结合优美的自然风光,安静舒适的环境,便捷的交通,便于人们假日的休闲,让旅游者体验脱离城市后,心理放松的一个短期的体验。经营重点以休闲和娱乐为主,一般采取野外宿营或休闲营地的模式。

(三)田园体验型。一是在城市的孩子假期被家长送到农村进行农业劳动体验,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接触农民生活,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状态的一种少年励志成长体验。二是发挥本地的特色农业优势,采取各种活动方式,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亲身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丰收带来的喜悦。三是农民将部分土地租赁给经营者,并代为耕种料理,租赁者在假日休闲时到田间亲自参与农业耕作,并与朋友一起分享劳动果实,体验劳动带来的身心的乐趣。

(四)教育学习型。这种类型是将农业生产与现代的教育活动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等一些列过程,让游客了解自身所熟悉的农业产品的整个生产环节以及所采用的工艺与技术手段。这种类型明显的特点是全部以实物的展示出现,可以直观的让游客了解和体验。在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中,经营者大多设计成农业博物馆的形式进行陈列,以展示区的状态再现当时的场景。加深游客对农业生产建设的了解同时,提高游客对我国农业发展建设的认识。

(五)文化特色型。这种类型一般是依据当地的民俗特色,进行深度的挖掘,民俗文化村模式是最典型的代表。在这里可以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做出历史的还原,让游客回味当时的历史场景。还有就是根据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结合当地的历史沿革,对当时的历史场景进行回放,比较有代表性的诸如北大荒特色、知青特色等等。这种类型满足了游客历史怀旧的情怀。上述几种类型只是对我国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简单概括,在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中,大部分体现为综合性、多样性的经营开发模式,并且在发展中会不断创新出更加适应本地区的开发经营模式。

三、农村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作为新兴的农村第三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与之相配套的产业链条并不完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管理模式和经营管理体系。

(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开发理念亟待创新。在对于整体产业的理论研究上,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导致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定位偏低。简单的将这一产业定位与一般的小型的旅游项目,没有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在开发理念上,过多的偏重于短期的、眼前的经济利益,或者说直接的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忽略了长远的规划以及今后带来的社会效益的影响。

(二)监管机制相对缺失,管理行为亟待规范。作为地方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对这一产业的经营活动实行有效的监管。这就使得部分地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处于长期脱管状态,经营活动处于无序经营,广大的游客也无法得到权力的保护。大多的旅游项目开发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使产业的发展没有长远的发展周期,仅为一时的短期利益,阻碍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质量相对偏低,总体规模亟待扩张。由于缺乏科学而有效的项目论证和评估,在旅游项目的产品开发上,没有形成完整的可行性报告,大多为一哄而上,过度追求多而全,结果质量偏低。部分地方政府受观念的束缚,并未将这一产业的开发纳入当地的经济建设规划中,对项目的安排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安排,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局面的形成,使整个项目的开发不能形成合力,无法打造地区的品牌,缺乏明显的竞争能力,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

(四)基础建设相对不足,服务水平亟待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和发展中,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必不可少。但就目前农村大部分的公共事业配套设施状况来看,还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而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的农民,受个人素质的直接影响,并不具备专业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针对旅游的专业要求,明显存在一定差距,对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服务标准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五)经营模式相对单一,产品开发亟待扩容。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对当地市场的深度开发,对于旅游产品的组合不尽人意,大部分的项目开发仅仅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或者农业资源,不能有效的进行所有资源的重新组合和规划。相对于部分旅游项目及产品大同小异,没有创新,开发的渠道过于狭窄,产品开发上应有所延伸和拓展,应该进一步丰富产品内容,全面提升竞争力。

(六)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经营手段亟待提升。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开发较晚,专业的管理和经营人才相对奇缺。大部分的地区的经营与管理人员都由当地的农民负责,和专业人才比较,他们缺乏系统的经营与管理的专业知识,缺乏相应的营销与服务的管理手段,缺乏必要的服务与品牌意识,这与现代化的企业经营是格格不入的,直接会影响企业的良好发展,造成整个经营活动管理层次较低,生产效率不高,不能很好发挥企业的经营优势,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的有效措施与对策

面对经营管理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良性发展。

(一)科学严谨规划,合理统筹布局。要坚持科学严谨的规划,立足于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合理统筹布局。要结合当地发展特点,整合各类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在保持生态和兼顾市场的原则下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建设。对于项目的形成,要严格进行科学的论证,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在保持成就发展动力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并行。

(二)保持项目特色,突出文化内涵。要继续保持项目产品的特色,更加突出项目产品的文化内涵。在产品的开发上,要保持原始资源的前提下,更深入的挖掘地区文化的深刻底蕴,保持旅游产品的活力。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上要力求统筹兼顾,即满足游客追求体验快乐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宣传地域人文景观的特点,展示地方的旅游特色,达到开发旅游项目的最终目的。

(三)健全监管机制,实施规范管理。地方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施有效的监管,使整体的经营活动在有序的框架下运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多方面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者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彻底改变经营中的无序状态。各级管理部门要把服务职能放在管理的首位,重点是规范、监督、引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加大基础投入,扩大产业规模。各级政府部门要站在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建设的高度,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建立起完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运用市场手段,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吸引投资主体参与项目的开发与运作,积极开张招商引资工作,把优秀的企业吸引到广大农村,参与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中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项目的开发与经营。通过政府的积极参与,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多元化,既解决了项目开发经营的资金瓶颈问题,又形成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实现了农村第三产业的生产规模壮大。

(五)突出品牌效应,打造旅游精品。源于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产品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上更要突出品牌效应,打造旅游精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就是原生态的竞争优势,要力求做到原始的自然资源与现代的文化气息相融合,深入挖掘当地特色的乡村文化底蕴,打造旅游精品,积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政府部门要站在更高的起点,对本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宣传,多方联动合作,在提升地方整体形象的同时,实现农村第三产业的重新布局,以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总之,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传统的耕作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致力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做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经营,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加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长远而深刻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1558-1605.

[2]陶玉霞,乡村旅游需求机制与诉求异化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5(7):37-48.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篇11

一、引言

湖南省委九届十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所谓“四化”即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所谓“两型”,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1]。“四化”与“两型”之间的关系是以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着力点,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以加快经济转变内不合理、不协调,向协调发展方向转变,经济增长内外汇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资源利用内粗放向节约集体转变,城乡发展内二元结构向一体化转变。这是实现湖南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农业与旅游业交叉融合,一、三产业紧密结合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应采用怎样的发展方略,正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仅就以湖南省祁东县为例,就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略陈管见。

二、祁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的优势

2.1 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

祁东县位于湘中丘陵盆地的西南部。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有四明山高耸。其主峰登云岭,海拔1041米,为县境最高峰;中部有祁山密布,丘岗起伏,海拔多为200~300米;东部为湘江河谷平原,海拔一般为100~200米,属中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9℃,年降水量1223毫米,且水热同期,有利于各种农林经济作物的培育。湘江流经县境51,其支流白河、青河于归阳汇于湘江,祁水源自于与祁东县交界的邵阳水龙坳,流经县境西部并接纳蒋家桥江、步云河等众多支流后入祁阳县境。经黎家坪、下马渡汇入湘江,并江口、杨家台、上夫冲、铁塘桥、曹口堰,红旗等水库棋布。古有“祁山叠翠,湘水环清”之美誉。整体上形成了祁东山青水秀,绿水长流的自然生态环境。

2.2 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历史上的祁东原属祁阳县,1952年才从祁阳县析出新立县制。其历史文化与建制于“三国”东吴时期的祁阳县一样古老,并孕育出了丰厚而独特的祁东地域文化。如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迹有岳飞驻军的大营和金兰寺,小米山春秋墓,古永昌县址,归阳古镇的老街、状元桥和落排洲、河洲镇的刘三庙及其神话传说;四明山的四明寺,洪桥镇南的黄山寺,石膏镇的洪塘牌坊,鼎山胯下的万福寺,砖塘汉砖,以及黄土铺,衡宝战役烈士墓等。祁东戏曲文化繁荣,有独树一帜的祁阳渔鼓,祁剧,龙狮舞等,祁剧、渔鼓历久弥精,是湖南省目前唯一的“中国曲艺之乡”。风味特产有祁东香芋、黄花菜、无渣生姜、百合,砖塘萝卜以及美食“叫花鸡”,竹筒饭、桐叶粑粑、柚子糖等;地方特色工艺品有席草织成的折叠帽、太阳帽、地毯席、壁席、窗帘席等,一切都令人神往。

2.3 优势明显的地域农业品牌。

农业品牌即质量过硬、信誉卓著或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强势农产品。祁东县人民充分利用其优越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并经辛勤培养和政府的大力扶持,至今全县已形成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县,山塘养鱼先进县,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黄花、席草、香芋是传统优势产业,被誉为“祁东三绝”。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黄花集团、香芋集团、金鹏草席集团、金泰米业等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其中黄花集团是国家指定的全国产业化龙头企业。映武牌黄花、青蛙牌大米、鸣放牌草席等产品早已成为湖南名牌,甚至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力。尤其是草席、黄花为祁东特产,已被国家命名为“黄花原产地”,祁东县的柑橘、水蜜桃、李子等水果产地也很知名。这些都是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进行品牌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三、祁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发展力度不大,关键在于提高认识,准确定位。

祁东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步晚,发展力度不大,关键在于思想认识尚不够到位,发展方向不明。为此,首先必须提高认识。鉴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改善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城乡交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2]。因此,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统筹城乡发展,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提高对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进行科学定位。祁东县是农业大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奇。其定位应结合自身特点,在上应置于农、林、牧、渔的同等地位。特色上应突出“山水胜地,鱼米之乡”;目标市场上定位为衡阳、永州、邵阳城市居民休闲游览。

3.2 布局分散,景区景点路远人稀,关键是优化布局。

祁东县特色农业资源 分布是中间一条线――沿湘桂铁路和322国道沿线,西部一大片――四明山,凤岐坪溶洞群和以黄土铺为中心,包括官家嘴,步云桥、蒋家桥在内的百里黄花长廊[3]。而目前祁东县的农业休闲山庄和乡村旅游的农业多集中四明山和县城洪桥镇一带。四明山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山地深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众多文化胜迹,但离祁东县城达80公里,交通状况业不好,结果发展状况并不让人满意。县城洪桥古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可进入性较好,并有鼎日、温泉、燕子岩、红旗水库等胜景,形成“山如鼎、水如镜、岩如燕、汤如泉,梅如诗、枫如画、酒如画”的高品位综合性旅游品牌。但目前开发成景并不突出,尤其是缺特点。东部的归阳古镇,属湘江中游北岸,离祁东县城仅33公里,有1800多年的历史。自古经济繁荣,古有“金归阳、银白水”之说,而且至今留有归阳古桥、状元桥、战国古墓之胜迹,且有衡桂高速公路通过,然而目前的归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几乎是一片空白。为此,必须调整布局,今后发展的重点应该一是洪桥古镇;二是归阳古镇;三是季节性的百里黄花长廊。交通不便的是四明山、凤岐坪熔洞群留待后期开发。

四、结论

祁东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自然环境上乘,随着交通区位经济条件的改善,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但一定要提高认识,准确定位,优化布局。特别是要政府主导、资金技术到位,在布局上先易后难,在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的洪桥古镇――白化市一线和东部地区的归阳古镇重点开发、优化开发。

参考文献: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篇12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进入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长期以来依靠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力地力的我国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瓶颈问题,资源环境刚性约束的弦绷得越来越紧,这就迫切需要从农业产业延伸、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弘扬农耕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正好与这样的大背景高度契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党的十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今年中央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要求开发农业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要求我们紧紧围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居民休闲消费的目标任务,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与农耕文化、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和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注重规范管理、内涵提升、公共服务、文化发掘和氛围营造,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依托。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繁衍生息发展过程中,在长期追求美好的与和谐的事务的过程中,将很多事务也都美好化与和谐化了,所累积和沉淀下来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想体系等,就是文化,正所谓以物化文,以文化人,以化成天下。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我们的先祖们世世代代凭借着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农业产品、丰富的生物资源,是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在活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和濒危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特征。千岭万壑中鳞次栉比的梯田,烟波浩渺的古茶庄园,波光粼粼和谐共生的稻鱼系统,广袤无垠的草原游牧部落,孕育着自然美、生态美、人文美、和谐美。这些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百姓的生计,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由此衍生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三是助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我国丰富的农耕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是各族劳动人民长久以来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时至今日,我国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思想和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在现代生活中仍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在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起着潜移默化的支撑作用,在保护民族特色、传承文化传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我国农耕文化,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对弘扬中华农业文化,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是提升产业文化内涵的必然选择。把农耕文化作为丰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能够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破解产业同质化问题,提高产业的趣味性和活力魅力实力,带动广大农民就业增收,实现在利用中传承和保护;能够横向拓展产业功能,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出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之路;可以走出顺应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顺应经济规律实现科学发展,顺应社会规律实现包容性发展的产业升级新路子。

近年来,我们不断弘扬农耕文化、拓展农业功能,不断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各类经营主体已经超过180万家,全国休闲农业的年接待人数达10亿人次,已经占到全国旅游业接待人次的一半以上,经营收入达3000亿元,带动3000万农民受益,均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今年以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仍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不少地方继续保持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已经成为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传承体,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成为“老乡”迈向全面小康的有效途径。

二、扎实推进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已有农家乐、民俗村、休闲观光园、休闲农庄等多种形式。它的发展,进一步彰显了促进增收激活消费的经济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保护利用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促进基层政权建设的政治功能等,促使大量的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劳动变运动、青山变金山、产品变商品,让闲置的土地流动起来,让闲暇的时间充实起来,让富余的劳动力活跃起来,日益成为服务居民、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与农耕文化紧密结合,就可以融合地域景观特色、自然资源,区域农业特长优势及风土人情,衍生出多种形态业态,做出“农文旅”高度融合的好文章、大文章。

一要以农耕文化提升区域品牌。文化是太阳,品牌是影子,太阳有多高,影子就有多长,不做文化的品牌走不远,区域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的背后是品质和文化,是人们脑子里的记忆点和口口相传的故事传说。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资源的融合会形成更为古朴的文化特色,系统整合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农村风情风貌中的文化要素,将促进休闲农业与文化保护传承的良性互动,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庆阳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活动区域,“周道之兴自此始”,也是周人的发祥地,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中华农耕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与农耕文化的融合发展,是对农村风土人情、乡风乡貌、礼节习俗的保护和利用,是对悠久历史、中华精神的沿袭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历史古村、特色民居等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的科学利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实体艺术的传播,就会形成“农旅文”融合发展、延续农耕文化内涵、充分发挥精神文明财富的经济价值的新业态新格局。

二要以农耕文化开发农村资源。农村拥有文化、生态、特产、民俗民族特色等资源,通过农耕文化的渗透融合,就可以开拓农业农村资源利用新型模式和领域,带动观赏类农产品消费、餐饮住宿接待、交通运输、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的全面发展,在不增加农业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单位面积的多功能产出,促进农民形成“一季两收、四季不断”的多元收入格局,使农民从务农变成农商旅并举,把资源转换为财产性收入,把传统观念变为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的熏陶,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重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水平。比如江苏南京江宁区将13个村打造成13朵金花,通过各种文化体验、民间艺人表演等吸引城乡居民;四川成都邛崃文笔山村依托传统农业种植、酒文化体验、传统农耕文明与民俗文化展示、明清老村落打造了“中国酒村”每天接待1000多人游览,放眼望去、人气十足。

三要以农耕文化增加城乡互动交流。促进绿色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都需要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载体,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受过度开发,补充绿色景观和生态修复区域,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开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体验农村生活的场所,也给农民带来了城市生活体验和文化体验,同时城里游客把先进理念和信息带到农村,使得城乡二元文化渐趋融合。比如贵州兴义市万峰林村就是充分利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山峰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打造出黔西南重要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吸引了大量城里人到来,当地的农民整体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

四要以农耕文化增加产业业态。结合传统农耕文化,可以打造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园,也可以打造依托林园、果园、花园、茶园而建的生态观光休闲农庄,可以发展“吃农家饭,尝农家菜、睡农家炕”的农家乐,可以烘托大型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展现壮美自然风光和场面宏大的农事景观和文明渊源,让游客观赏景观、体验农耕文化。周祖农耕文化产业园景观创意、南梁红色旅游小镇、天富亿现代生态农业文化体验园等经营主体,香包、刺绣、山核桃等产品创意,苹果、杏系列,小杂粮系列等包装创意已很有名气,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大力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始终坚持以农为本、促进增收,坚持多方融合、相互促进,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坚持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到2020年,要实现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不断提升;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服务水平较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让广大城乡居民养眼、养胃、养肺、养心、养脑,为城乡居民提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

第一,围绕优化布局,着力在丰富类型和融合集聚上实现重大提升。重点要在适宜地区布局,充分发挥各地区文化特色优势,促进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特别是以传承农耕文化为核心,兼顾度假体验,建设具有科普、教育、示范以及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功能的休闲农园和美丽田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防止同质化发展、平面化竞争。

第二,围绕丰富内涵,着力在文化传承和创意设计上实现重大提升。注重农村文化资源挖掘,强化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创意设计,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休闲农业的文化软实力和持续竞争力。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掘,推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文化遗迹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乡村,加快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保护和延续。

第三,围绕增收脱贫,着力在产业升级和利益共享上实现重大提升。发展一批农家乐、小超市、小型采摘园等特色旅游到村到户项目,引导建立农民参与和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农民自组织、自激励、自就业的创业模式,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精准扶贫的有效形式,成为大众创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的重要渠道。

第四,围绕提档升级,着力在人员素质和设施改善上实现重大提升。加大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充实一批规划设计、文化创意策划和市场营销人才,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传统民居保护修缮,鼓励发展特色民宿,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