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3 09:19:23

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篇1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131-01

一、前言

科技日新月异,信息通信技术在其中更尤为显眼。在中国,手机等移动终端基本普及,而各类app等应用软件需要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持。由于各类软件信息越发庞大,需要的信息通信技术满足其快速、大量传输的要求。在4G的快速普及的浪潮中,5G相关的研究热度也越发温,在全球的信息通信掀起了一股热潮,各国都争相研究,力求本国在信息通信新浪潮中占领先机。比如早在五年前,欧盟便开始对5G的相关研究工作,随后日本、韩国、英国都加入了到这研究项目中,组织了大批的信息通信人才,建立了相应机构展开了对5G的研究与开发。在5G的研究项目上,中国比欧盟要晚一年,于2013年成立了相关的研究课题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速度在5G这一领域内得到相当有利的体现。

二、各类信息通信发展的趋势

(一)5G

5G作为信息通信技术的先锋,能满足各类新的需求。5G频谱的利用率相对较高,对于人口稠密的地区能有给予优良的通信信号,能将目前有线网络的转化为无线,实现大面积覆盖。同时,5G相比4G的传输速度大十倍,有效节省了时间,加大网络资源的利用。而且5G能向下兼容各类联网设施,以往的设备无须担忧被割弃。5G相比4G,其功耗较低,数据传输的相对更为可靠、更实时、低延迟,能使用户获得比4G更为优良的通信体验。

在需求方面,以游戏为代表的AR、VR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也增加了人们对信息通信技术的需求,5G的传输速度和传输质量能支持人们在各类感官技术交互体验。高清视频更是由于5G的网速媲美千兆网速,在带宽上需求极高的高清视频也能流畅播放,更由于5G的无线性质,使用户的使用场所也得以解放。

5G相对传统的蜂窝通信,改变较为明显。蜂窝通信是在基站为基础进行信号传播,而基站需要大量大面积覆盖建设。而5G的D2D技术,使信号能直接在通信终端间进行,不必依靠基站和中继站。并且由于5G依靠短距离传输信号,使速率质量得到提升的同时降低了功耗与延时。5G通信也有相应的无线移动软基站,软基站在格式制式的统一上能满足各类应用软件的需求,架构统一化促使各运营商的互相独立被打破,软基站如能共享,将节约建设开支,也能方便各运营商协同管理。由于运用协同技术,使架构能减低受到的干扰,减少不必要的功耗,效率也随之提高,有利于网络智能化动态管理的实施。5G成为新一代移动信息通信也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各类技术瓶颈被打破也就只需几年,不久的将来,以高速高质量的5G将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物联网与互联网

在不久的将来,信息通信技术将使各类物体在感应装置的协助下,使物品之间相互关联。信息的传输可以通过云计算平台,分发到各类物件上,令所有的物品联合成一个具备识别、定位、追踪、控制、监管等一系列智能化的网络,这样一个物联网,需要各类信息通信技术的配合,如5G,有线千兆宽带等等的支持。多种网络的共同协助倒推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信息通信技术不仅以技术为中心,同时服务于用户的体验,集合了多种网络多类型接入网络的方式,提供了用户前所未有的体验,物联网互联网的配合,更能极大地满足服务用户。

(三)在频段方向,在移动信息通信上,传统的频段基本是在3赫兹以下,频段不高导致资源相对拥堵,所以对于移动信息通信,高频段的发展势在必行。而在高频段上,不仅能有更多更灵活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而且能缓解频谱资源相对拥堵的情况,同时拓宽了信息通信企业的服务范围,增加业绩。虽然高频段有着诸如带宽大,增益高等特点,但是仍有不少短板,如传输距离较短,环境要求较为严格,穿透能力差等等,在设备的设计上也仍不够完善。

(四)在光纤上方向,在这几年里,IP业务急剧增加,迫使光纤网络需要新的材料作为承载。传统的单模光纤已经不能满足信息高速低延时大范围的传输。新型的网络光纤需要具备长距离输送信号且不需要色散补偿、波段较为宽广,能消除水峰导致的衰减。光纤网络技术的更新,令网络进入全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双绞线铜线将逐渐被淘汰,新的材料如非零色散光纤、全波光纤等由于能节约可观的金属,减少成本支出,使设备的利用率得到提升,加之各类新技术如X-PANG等的应用,光纤信息通信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而这次所涉及的范围、技术都远远大于以往。这次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也更大,不仅会影响了光纤涉及的行业格局的变化,而且信息通信能提高效率,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以5G、光纤网络、物联网互联网等各类技术为代表,技术的革新使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提供了更多可能,打破了传统信息通信的技术壁垒,提高了通信质量,同时也降低相关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公司的业务效率。新一代信息通信不仅能为人们生活提供优质的服务,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技术的突破只是时间问题,新一代信息通信将给人们带来高速高质量的沟通桥梁。

参考文献

[1] 彭景乐.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相关关键技术的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4(10).

[2] 王志勤.3G及宽带无线:高性能无线技术需与时俱进[J].世界电信,2012⑴:63-66.

新一代信息技术篇2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在解读《规划》时表示,《规划》把体制改革放到了同技术创新同样的高度,这难能可贵。他说:“要解决我们现在还存在的科技和经济相脱节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更有效地转化为应用技术和生产力。”此外,《规划》中还包含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比如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完善税收、金融、人才政策等。这些细节性的内容我们从《规划》中关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中也可见一斑。

国家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是“重点推进”,《规划》指出,把握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融合发展机遇,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物联网、云计算、数字虚拟、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创新、新兴应用拓展和网络建设的互动结合,创新产业组织模式,提高新型装备保障水平,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带动我国信息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其中,关于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的发展目标是:2015年,城市和农村家庭分别实现平均20兆和4兆以上宽带接入能力,部分发达城市网络接入能力达到100兆;基于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实现规模商用;三网融合全面推广,电视数字化转换基本完成。网络装备产业整体迈入国际前列,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信息智能终端创新和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2020年,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并覆盖城乡。系统掌握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及智能终端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卫星移动通信服务系统,产业发展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具体措施包括:实施宽带中国工程,加快发展宽带光纤接入和无线移动通信,调整、优化频率规划,加快实施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科技重大专项,开展TD-LTE研发、产业化及商用示范,实施下一代互联网商用推广计划,推进农村宽带网络建设,统筹绿色数据中心布局,推进地面和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实施物联网与云计算创新发展工程,加快IPv4/IPv6网络互通设备,以及支持IPv6的高速、高性能网络和终端设备、支撑系统、网络安全设备、测试设备及相关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TD-SCDMA、TD-LTE及第四代移动通信设备和终端研发,加快高性能计算机、高端服务器、智能终端、网络存储、信息安全等信息化关键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数字电视下一代传输演进技术、接收终端、核心芯片、光通信、高性能宽带网等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三网融合智能终端的产业化和应用,建立广播影视数字版权技术体系。同时,进行创新能力建设,完善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等新兴领域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推动建立产业联盟和创新联盟,建设新兴信息技术领域的产品和技术可靠(控)验证实验室,提升数字电视、移动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等工程中心、实验室创新能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篇3

一、信息技术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一)审计范围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处理范围逐渐扩大。审计职业肩负重任,基于信息可靠性基础上开展审计工作。一些被审计的信息不仅是一些纸质类型的信息,还包含磁性介质为载体的信息。审计人员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把握信息完整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审计内容也逐渐扩大,从最初的处理报表转化为对审计信息有形处理。这对信息安全性要求比较高,审计环境应该得到保障。

(二)审计证据影响

信息技术影响还表现在审计证据影响上,在过去审计证据是一些可见的、有形的证据。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这些审计证据逐渐转向无形模式,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基于磁盘介质上传播。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多审计证据都以数据形式存留下来。计算机在一瞬间内产生记忆,方便审计人员进行操作。一般都是由符号、代码组成,这些数据的获取应该有专门的计算技术进行取证才能实现。

(三)审计方式影响

过去,审计方式主要是手工查账,在处理一些数据时,会出现失误。数据可靠性和时效性得不到保障,导致审计工作效率低下。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计算机处理系统被应用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借助系统处理日常工作,工作效率逐渐提升。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审计范围和对象逐渐扩大,审计内容越来越复杂,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工作需求,应该基于计算机基础上开展工作,才能提升审计效率,保障工作质量。

(四)审计程序影响

电子证据具有特殊性,它的存储、获取、数据传输以及分析都应该基于特殊手段上开展,根据一定的程序执行。如果没有相关程序规定,将很难保障数据客观性以及合法性。审计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传统的审计工作应该得到改变,这才能实现审计目标。信息技术在该背景环境下,它能够实现内部控制,对内容和传统功能的融合速度比较高,审计人员应该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才能正确的评价审计程序运行效率。

二、信息技术应用

(一)探索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

当前,大部分审计工作只是简单停留在手工账到电子账单层面上,和计算机审计还寻在一定距离。审计系统内部一些信息得不到传递,信息流畅度低。主要表现在审计机关和审计部门之间、审计部门和派出机构之间、审计组和审计机关之间等。这些机构信息流畅度低,没有现成网络链,不能及时收集有效信息,进而影响审计职责开展。因此,需要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审计体系,在那些重点单位安置上通讯方式,形成审计网络系统。

(二)开发审计信息化软件

当前,我国审计软件树数目比较少,不能完全适应电算化发展需求。这种状态应该得到改变,而最佳改变模式便是培养出大量的软件开发人才。企业要不断鼓励审计人员进入软件开发各个环节,参与环节开发整个过程。众所周知,审计软件可以规范工作开展,可以提升审计工作效率,有可以提升审计质量,实现规范化管理目的。进行电算化管理过程中,那些高效率的信息系统开发应该被应用到审计程序中,该程序发挥出监督作用。可以跟踪一些重点文件,记录下符合执行要求的审计事项以及高效率处理一些审计信息。这些工作方式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开展追查工作,进而解决审计电算化滞后问题。

(三)建立信息资源库

各级审计部门应该将工作重点放置于审计数据库中,重视建立完善的数据库资料。一些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应该得到全面开展和执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获取应该保障全面性、完整性以及系统性,应该同被录入的信息相关。这才能合理的开展审计工作,为审计提供精准的依据。审计资源数据库应该包含几个方面内容,应该包含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审计队伍资料库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资料文件库等。这些资料应该得到处置,一些宝贵审计信息应该使用相关文献进行保护,保障这些信息时效性。还有一些地方部署文件应该得到更新,其中包含政府信息、中央法规库等,这些数据库中的信息应该得到录入和更新。在该发展基础上,还应该对数据进行分门别类处理,使用专门的数据库进行应对。例如,进行预算执行工作时,可以使用审计数据库,这些数据库资料都比较完整,而且定时得到更新。在进行管理时,应该集合审计案例以及审计技巧等,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有效的审计处理方法。面对突发审计问题时,可以轻松应对,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益。

(四)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基于信息化系统中,审计程序发生改变,相应的审计线索、审计技术以及审计内容等都发生了改变,这能够决定审计工作效率。从当前审计人员素质结构上看,他们大多都属于会计专业以及工程专业人员,他们比较熟悉计算机使用,但是对审计系统掌握能力有待提高。审计部门应该对审计人员开展培训,使得审计人员计算机能力提高,掌握更多计算机技术,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他们能够提升工作效率。想要实现审计信息化,只拥有一批具备基础能力的审计人员还不足够,还应该建设出一批具懂得审计业务、又能够掌握审计系统应用人员。这些是骨干队伍,需要审计部门加强审计工作开展,不断提升队伍工作能力。另外,审计部门还需一组具备计算机系统设计队伍,他们能够应对审计问题,能够高效率的解决问题,提升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影响审计工作开展,它不断改变信息产生方式和处理方式。而且信息使用者对信息使用也发生了改变,这些变化影响审计工作开展。审计工作范围、方式、内容以及方法都应该发生相应变动,这才能不断推动实践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旭.营造环境创新升级为持续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四院内部审计工作纪实中国[J].内部审计,2013年4期.

新一代信息技术篇4

当然,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在桌面CPU芯片领域,美国英特尔公司占领了90%的市场,而中国还没有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的桌面CPU芯片。现在集成电路进入纳米时代,投片费与代工线的成本都非常昂贵,目前英特尔将CPU芯片产品做到14纳米,生产线的投资高达150亿美元。另外,现在有一种趋势,一些集成电路装备生产公司被国外代工线收购,将来可能没有独立的代工线装备供应商。如果这样,未来我们面临的挑战会更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下决心设立集成电路基金,要改变集成电路发展的被动状态。

软件定义一切

软件从互联网环境发展到普适计算环境,用户数量和复杂度剧增,软件的应用无所不至。1972年阿波罗登月飞行器软件仅有4K代码,如今华为传感器是10K代码,日本高铁的列控软件有数百万行代码,奔驰新出的高档汽车软件规模达到1亿行代码,空客飞机软件则有10亿行代码,PC的Windows7操作系统有3000万行代码,苹果IOS和安卓手机操作系统软件也有上百万行代码,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

但对中国来说,软件也是软肋。微软基本垄断了PC操作系统,苹果的iOS和谷歌的安卓几乎瓜分了手机操作系统市场。苹果最关键的创新是在iOS操作系统上的AppStore,它承载了上百万种应用,实现内容与终端捆绑,形成以iOS为核心的生态系统。与此相对的是诺基亚,向智能手机的转型反应迟钝,向移动互联网发展行动不力,多年的手机霸主竟没有打造起自己的手机生态系统,终于退出手机市场。现在中国不是做不出手机操作系统,而是如何吸引现有的超过百万种应用嫁接于其上,没有丰富的应用就没有用户体验。

摩尔定律带来计算能力演进

计算能力的演进经历了从20世纪50年代的大型计算机到60年代的小型计算机,再到80年代的个人计算机,90年代的笔记本电脑,2010年的移动智能终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6年发明,占地170平方米,性能不及现在的计算器。1956年美国航天局用500万美元购买了一台当时最好的计算机cray-1,其性能不如2012年价值400美元的iPhone4。1985年美国国防部更新了超级计算机cray-2,其功能不及现在的ipad2。1997年1GB闪存卡的价格是7992美元,现在只有25美分。这些演进都是摩尔定律带来的。

超级计算机能力“十年千倍”。现在中国的天河2号超级计算机能力是cray-1的4亿倍,其持续计算峰值每秒33.86千万亿次,已经连续6次蝉联全球最快的计算机,它使用了312万个CPU核,1.6万个计算机节点,但芯片主要来自英特尔公司,正在研发的新一代的天河计算机将要基于自主开发的芯片。

云计算“无所不容”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每一个单位自建信息化系统是不经济的,不如把自己的数据放在第三方公司的服务器上,第三方公司把它的基础设施当成服务来出租。第三方公司还可同时提供一些软件工具供租用单位开发自己所需的软件。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讲,有工具也并不一定具备软件开发能力,不妨直接租用第三方公司的软件。这里的第三方公司就是云计算平台公司,它还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数据以及数据挖掘的工具以供租用。

我们的手机早年只能听语音,现在则可以触摸、感知。现在智能手机就是计算机,过去通信公司做手机,现在计算机公司卖手机。智能手机还嵌入大量传感器,与云端的连接使手机具有部分人工智能,可以手势输入、语音搜索和语音翻译等。中国现在生产全世界70%的手机,但是苹果和三星两个企业占了全世界手机利润的90%。2015年第一季度,苹果和三星的利润占全世界手机利润的103%,这意味着其他公司的利润总和是-3%,大部分手机厂商受高通公司专利制约而亏损。

核心信息技术需持续发力

第一代移动通信的基站利用频率区分用户,即频分多址,2G的GSM是时分多址,3G的CDMA是码分多址,现在的4G采用正交频分多址技术,把频率、空间和时间的复用因素都利用起来。这么多年来移动通信几乎按照十年一展,每一代的峰值速率提高一千倍。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始5G标准化的研究,5G的用户体验速度是4G的十倍,中国5G拟于2020年商用。 5G既要适应高速宽带又要适应物联网的海量连接,新需求推动5G网络架构革新。

下一代的互联网发展有两条路线,一种是基于IPv6的演进路线,一种是全新的革命路线。美国率先开展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中国期待在下一代互联网弯道超车的机遇。中国在光纤光缆产业上发展很快,中国的光纤光缆产能占全世界的一半,中国每年的光纤光缆市场也消耗了全世界一半的产能。我们可以生产光纤、光缆和光纤的预制棒,但是上游的高纯度玻璃管还需要进口,另外,高端的光电子器件仍依赖国外的产品。

新一代信息技术篇5

中图分类号:F406.11 文献标识码:B

技术进步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由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带来的新技术经济范式正逐渐侵蚀着传统的产业链,使原来隐藏在业务流程背后的“商务模式(business model)”,成为企业抵御风险、提高收益、竞争制胜的法宝。商业模式的创新已经为许多企业创造了神话,新一代信息技术更为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借助我国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时机,深入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引致商业模式创新的机理,探索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引致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引导企业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杠杆,选择适宜的商业模式,对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构筑竞争优势具有现实意义。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引致商业模式创新机理

能够引致商业模式创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移动网络和高端软件。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商业模式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建立起一种新的平衡态,获取竞争优势。

(一)商业模式的特点

商业模式是企业面向特定市场的一种配置,用以保证企业创造价值并获取收益; Timmers(1998)将商业模式看作是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Magretta(2002)从顾客、顾客价值两方面研究了商业模式的内涵;奥斯瓦尔德(osterwalder,2004)在综合了各种概念共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九个要素的参考模型,描述了以产品或服务为载体的价值主张,以成本结构为特征的基础设施,其中成本、利润指标是商业模式的表象,价值创造过程才是商业模式的实质。商业模式把基于市场的“资源交易”的各环节内化于一个联盟结构中,转变市场交易关系为联盟成员间的契约关系,其中,产品或服务是客户与企业价值交换的载体,厂商企业及合作伙伴是创造价值的主体,他们创造并传递价值,每个结点所创造的价值沿着特定的路径传递,最终送达客户,即实现了客户价值。客户是商业模式价值的最终评判者,是价值创造的源泉;联盟成员所创造的总价值只有与客户价值相匹配,并实现了价值交换,商业模式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商业模式具有如下特点:(1)客户需求是商业模式的利润源泉,在买方市场条件下,通过联盟成员间的一系列业务活动,商业模式可以将整合的资源输入并转换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并实现价值增值过程;(2)产品或服务是商业模式的基本支撑点,客户价值是企业实际提供给客户的特定利益组合,这些利益的载体就是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当行业的竞争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原有的产业结构将受到强烈冲击,新的竞争规则逐渐形成,资源要素的价值、产品与服务的内涵均会被市场重新定义[1],即引起商业模式的创新;(3)联盟网络结构是商业模式竞争力的内在根源,当竞争环境动荡时,企业要发挥各种资源的潜在价值,必须加强与联盟伙伴之间的合作,合理利用对方的渠道、关系、技术等资源探寻新的业务方式。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引致产品或服务的创新

产品或服务是商业模式的支撑点,是厂商企业与客户价值交换的载体,当产品或服务越能满足客户需求时,联盟企业就越盈利。下一代互联网和下一代移动网络,可使企业实时与客户接触,便于企业收集客户的相关数据,经标准化后整合到联盟内的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上,再利用云计算,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客户的规模及市场的竞争情况,组织协调联盟成员共同确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水平;在外部需求变动的情况下,企业利用云计算的预测分析功能挖掘客户的多样化的扩展需求,新一代信息技术引致的联盟价值网络结点越多,资源的组合越多样化,由于信息产品或自助服务的边际成本较低甚至接近于零,所以企业可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或增值产品以获得收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使有形的产品不再是实现价值的唯一载体,信息、知识等虚拟性产品及其组合可形成完美的客户解决方案,降低了厂商企业向客户交付产品或服务的复杂性,满足客户潜在需求;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使厂商企业关注客户的购买情境,在经营中发掘客户行为模式,运用决策支持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潜在客户群,预测客户行为模式,以获得丰富的客户知识,通过对客户知识的运用预测深度的业务发展趋势,可以开发出引领客户需求的新颖的产品或新型服务,从而提高了竞争力,形成持久的竞争。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引致的联盟网络创新

新一代信息技术篇6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的目标,并制定了产业发展路线图,提出了各领域发展的标志性目标。

《规划》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规划》的对于正努力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实现区内经济提速发展的滨海新区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机遇。首届“战略性新兴产业(滨海)国际论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

本次论坛分为“高层及趋势论坛”和“创新先锋论坛”两部分,主要就如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研讨主题包括:国内相关行业如何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利用标准、专利等知识产权策略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新时空服务体系及其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影响,智能交通如何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咨询中心主任曹冲结合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系统的发展,谈了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看法。

曹冲表示:“卫星导航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要素之一。实现卫星导航应用的快速发展,不仅要依靠先进技术和产品,还需要完善的服务以及整个产业的转变。有人认为,卫星导航服务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标配功能。卫星导航如果能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相关产业联系在一起,那么这对于促进卫星导航产业做大做强,并且实现跨越式发展将十分有利。”

在本次论坛上,泰斗微电子有限公司展示了其全系列北斗2/GPS芯片和模组,包括北斗车载应用小组定义的全部四个模组,其中体积最小、功耗最低的模组产品TD3020C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成都天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则展示了全球首款基于北斗卫星授时的指针式授时手表。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作为论坛的主办方,天津滨海新区希望将此论坛打造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能整合各种创新资源的平台。今后各届的论坛将围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逐一研讨,并将培育一个国际化的全新的展览和研讨平台。

新一代信息技术篇7

新一代信息技术概念的兴起具体过程是・1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在一起,2将“物联网”与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借助于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和云计算技术,对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动态的管理和控制,3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在包括以RFID为代表的物品识别技术、传感和传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以3c融合为代表的智能物体技术等技术推动下,物联网不断延展。使信息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当前,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最新概念界定是2011年3月16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的重中之重,具体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思考

(一)美国

2011年2月4日“美国创新战略”报告指出奥巴马总统对于创建21世纪创新所需的信息科技生态系统已经给出了一份全面的战略计划。这套“虚拟基础设施”包括关键的讯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平台等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的因素。政府正不断努力提高高速网络接入率,更新现代化电网系统,扩大无线带宽支持商业用户,并保障网络安全性。不难发现,美国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视非同一般。美国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值得推广的突出经验如下

1、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创新。奥巴马总统强调创新的重要作用,并希望通过新技术的创造把富有才华的科学家和企业家聚集起来支持尖端领域的创新,不断催生新的商业发展模式的出现。

2、重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其他新兴产业的渗透作用。据估算,在奥巴马的科技新政中,新能源、医疗领域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投资达到987亿美元(其中,新能源776亿美元、医疗211亿美元),如智能电网、能原效率、医疗电子、比较效用研究等。这些投资将为美国在新能源产业、医疗产业构建全球竞争优势奠定重要科技基础,比如光伏发电、光热等可再生能源都需要美国在光电子技术领域实现重要突破。

(二)德国

2010年7月,德国联邦政府了“高技术战略2010”,该战略为德国未来15年科技研发规划了新的发展路线,并将信息技术确立为重点领域之一。可见,德国在新一轮信息技术的竞争中不甘落后。德国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值得推广的突出经验如下

1、重视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重大战略部署意义。德国先后了《信息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和《信息与通讯技术战略2015数字化德国》。前者将电子与微系统、软件系统、通信技术与网络确立为未来10年德国信息技术发展的三大重点领域,共投入研发经费293亿欧元,后者指出了面向2015年为实现“数字化德国”目标规划的发展重点、主要任务和相关研究项目,更明确提出要到2015年实现在信息通讯产业领域新增3万个就业岗位。

2、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人才的培养。人才短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目前,德国实施了《德国科学创新之家》项目,这为扩大在新一代信启技术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了高效的对话交府服务平台。

(三)日本

日本在大力推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已经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从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及贸易政策等方面做出一系列调整。早在2009年,日本就宣布了一项由三大领域十大计划构成的“未来开拓战略”,指出要建立世界最高能效的云数据中心,利用IT构筑亚洲知识经济圈。引领世界绿色IT潮流等。不难发现,日本对于新一代信启技术的发展信心满满。日本发展新一代信启技术值得推广的突出经验如下

1、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国际标准化战略实施。2010年3月,日本总务省了以“地球变暖对策信息通信技术创新推进事业”为主题通告。主要围绕下一代网络技术、安全的ICT系统、无障碍的交府等三大方面的11个重点领域进行研究开发课题的征集行动。这对于日本推行信息通信技术国际标准化战略,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战略制高点具有非比寻常的价值。

新一代信息技术篇8

A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quality control course training scheme design research

Li Lekun, Yang Jiqing, Yang Qi,Qu Ni,Zhao Zhiwei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llege of Management,Hei longjiang,harbin)

Abstract: According to current situ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and training in the induction of a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quality management job, on the basis of design form a complete set of the course training program. Clear the course training mode design principle and target, to complete the training mode design, and put forward the whole process quality management training courses on safeguard measur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quality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to provide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Key words: quality management; training program; safeguard measures

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管理课程实训方面缺少方法,所谓的课程实训不等同于的课程实验,而是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具体产业设置的技能实训,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满足产业质量管理岗位需求的能力。

一、高校质量管理课程实训现状分析

1.高校实践教学意识增强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对实践教学达成共识:“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在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我们应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到重要位置。”[1]实训教学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高校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意识在增强。

2.高校质量管理课程实训方法经验不足

目前,高校开设的质量管理实训[2]是有关机械工业企业的单项仿真模拟和岗位综合模拟训练,目的是将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与企业加工、制造过程实际相结合、试验设计与企业研发过程相结合,培养学生在质量检验部门、质量管理部门承担质量改进、审核与认证等质量改进的创新技能,仍缺乏适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管理课程实训的方法,因此,本课程实训方案的设计方式研究尤为重要。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质管课程实训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管理课程实训方式方法设计,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以科学思想为指导,事实为依据。以科学思想为指导,归纳并准确地定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特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要求与质量管理课程紧密结合,在已有质量管理课程实训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严密的逻辑设计其实训方式。

2. 实用性原则

设计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管理课程实训方式方法必须符合社会需要,为高校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质管人才提供有力的参考、指导。并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3.可操作性原则

开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管理课程实训的目的是引导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产业方向选择,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选择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训方式,更能贴近社会的需要,满足高校的培养需求。

4.创新性原则

现行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课堂式传输,而设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管理课程实训方式,要以指导教师为牵引,学生为主体,学校资源为依托,形成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全面提高操作技能,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方式而言,具有创新性。创新性的实训方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实训中来。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质管课程实训设计目标

1.知识理论实训目标

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关理论,可认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构成及各产业的科学定义和技术支撑,了解产业和人才发展现状,可明晰发展前景,提供就业方向;了解管理学相关理论,知晓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大职能,充分利用四大职能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合理运用统计学相关理论,可在技术管理中,将冗余的数据进行归类、分析、整理、归纳,从而提取有用信息;熟悉质量检验、质量改进、质量管理统计工具和品质体系等相关质量管理理论,加深对质量方针的理解,提高产品质量。

2.综合能力实训目标

质管人才应用有的综合能力包括计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归纳与整合能力。在技术管理活动中,需要对技术进行长期规划,组织相关人员执行国家质量方针,健全各级人员质量责任制,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在工作中,需要正确处理上级与下属、同事与同事,公司与客户之间关系,协调、消除两者之间产生的矛盾。质管人才在向部门或领导作相关质量报告时,需要将一些材料进行归纳整合,提取有用的信息,此时归纳与整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个人特质实训目标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管人才应具有心胸开阔、实事求是、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特质。在实际工作当中,心胸开阔的人更容易处理自己与同事、客户之间的关系,也会取得同事的信任,客户的忠诚;实事求是的对待产品,对待技术,探寻并掌握技术的规律,才能提高生产效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各项关键技术,相对于传统技术来说,均是新而又难的技术,攻克技术难关时,只有具备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特质,才能取得新进展。

4.专业技能实训目标

4.1质量检验技能

质量检验要根据产品技术标准检验项目和各项目质量要求,按照规定的方法和计量器具对光通信与互连与数据存储等核心技术进行检测,将检测的数据与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对比判断不合格的产品,并反馈给相关部门。 质量检验方法一般包括两种方式:全数检验,抽样检验,掌握质量检验技能,通过工序能力的测定和控制图的使用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

4.2质量改进技能

质量改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施质量改进的过程中,利用PDCA循环法[3],明确问题,看清现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对策并实施,确认效果,预防问题再次发生并标准化,最后总结遗留问题及这个过程中的收获。质量改进需要统计分析法、对比评分法、技术分析法、质量改进经济分析法等方法的支撑。

4.3质量审核与认证技能

质量审核与认证是产品通向市场的必经之路,通过审核与认证的产品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这也才能保证用户和消费者的权益。所以质量审核与认证技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管人才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质管课程实训方式设计

设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管理课程实训方式,以过程方法[4]为基础,采用课堂讨论、任务导向[5]、QC小组的训练方式,通过撰写调研报告、课程实训方案的考核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全程指导的实验教学模式。

1.知识理论实训方式设计

指导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由4-5人组成的QC小组,选择一名具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采取任务导向的方法将课程要求进行分工,组内成员分别负责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科学定义及技术构成、管理学、统计学、质量管理学的理论学习。在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求QC小组各成员自己去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查阅最新理论成果和学术论文,并做好相应记录。组长联系主讲教师,定期召开学习成果交流会,在会上,指导教师和组内其他成员均可对发言者提出相应问题,形成互动环节,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使得组内成员将一个知识面扩充到多个知识面,从而达到全组人员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科学定义及技术构成、管理学、统计学、质量管理学精辟理论的目的。

2.综合能力实训方式设计

首先,指导教师要求责任组长拟定一份项目实施计划,明确分工,完成时间,定期检查项目实施进度,培养学生的计划能力。其次,组长组织全体成员制作问卷调查表,进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调研,通过与企业相关领导人的介绍,了解企业实施ISO14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状况和质量管理岗位的需求能力,这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与合作能力。最后,QC小组成员根据问卷调查表的相关内容及发放状况进行归纳总结,确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管理岗位所需能力,形成调研报告,并向指导教师汇报调研成果,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归纳与整合能力,为毕业后进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工作奠定基础。

3.个人特质实训方式设计

形成个人特质,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期的习惯养成,但是在工作当中,很容易体现出一个人的特质,也容易改变一个人的特质。在假期中,可以选择进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实习,学习领导、同事以及客户为人处世的技巧,用心对待领导布置的任务,脚踏实地地去完成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多请教老员工,学习更多的工作经验。作为新人,多为公司付出努力,要定位目标,高标准、严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它,不许半途而废。这些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心想开阔的心态、实事求是、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个人特质。

4.专业技能实训方式设计

4.1质量检验技能实训方式设计

QC小组责任组长可以对其他QC小组的工作质量进行检查,采取现场检验的方式,检查工作实施进度,收集各个小组的相关数据以及实施方式。记录各小组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习成果交流会上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学生质量检验技能的目的。

4.2质量改进技能实训方式设计

指导教师在对学生的考核过程中,可要求QC小组撰写调研报告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管理课程实训的方案,组长可召集组员,采用PDCA循环法,通过查找调研报告和实训方案的撰写规范,拟出调研报告和实训方案的大纲。由于最初的大纲不全面,QC小组需要不断地进行修改,完善,直到指导教师满意为止。在进行大纲和方案改进的过程中,结合质量改进相关方法,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融合,形成一份完美的大纲和方案。

4.3质量审核与认证技能实训方式设计

对于QC小组而言,调研报告和实训方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终成果,教学后期,指导教师与各QC小组组长可组成专家评审团一一评审各组的调研报告、实训方案及相关材料。专家评审团在评审过程中,保持严谨、意见独立的态度,审核小组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管理相关理论的理解与认识以及是否达到计划实施的进度。同时要审核实训方案是否符合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原则,选择最优实训方案作为下一届学生实训的教学参考方案。

五、高校质管课程实训全过程保障措施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管理课程实训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引导,加深对新兴产业的认知,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保证该实训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高校组织的软硬件各个方面:

(1)高校组织硬件设施的保障,如计算机中心、实验室,学生可利用校园网查询中国知网最新理论和学术成果,为开展质量管理课程实训方案奠定了基础。

(2)随着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的广泛应用,各高校已开设质量管理课程,具备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为实训方案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保障。

(3)高校实践制度的完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文件化、程序制度化。

结语

质量管理课程实训的广泛应用是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的必然趋势。高校质量管理过程方法原理为高校质量管理提供了实训教学环节,不仅能使学生得到质量管理的技能实训,锻炼其动手与分析能力,还能有效提高高校质量管理教学的教学质量,推动了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乃至全国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怀宇,郭磊,朱娴. 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研究述评[J]. 中国大学教学,2008,9: 73-74

[2] 郝红军,綦良群,孙凯. 构建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和方法研究[J]. 中国现代教 育装备,2010,21(3): 186-188

[3] 孙静.质量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叶琦. 基于过程方法的高职实训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4: 229-230

[5] 吕超,刘爽,张丽珍,王世明,李军涛. 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PBL的本科实践教改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5 : 90-92

新一代信息技术篇9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38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01

0 引 言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中明确提出:“建设覆盖各级民爆主管部门、民爆企业的行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民爆物品生产经营动态信息全程监测。建立民爆企业生产、流通全过程安全管控体系,实现对关键安全生产要素的闭环信息化管控,提升民爆行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因此,如何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更好地实现民爆行业的“两化融合”,更好地提升民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这是摆在民爆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问题。

1 夯实信息基础设施,搭建高效通讯网络

信息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网络、硬件资源等基础设备、设施。企业根据信息化发展与应用的需要,应当建立企业级标准中心机房、配置专业企业级服务器、部署企业内部的VPN网络或SDH网络及建立数据统一存储管理平台等,夯实网络基础设施。

2 加快生产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两化水平

为提高民爆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确保产品质量,企业需要对传统包装炸药生产线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实现生产线连续化、自动化控制,为工业生产实现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在生产线的技术改造中,应当选用了大量的安全可靠的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生产数据和各工序的反馈信号,经过安全型的PLC集中控制处理,将生产各环节的控制系统组成一个具有自我决策能力的工业互联网络,同时与“四超”信息动态监管、现场巡检和设备综合管理等系统集成,实现生产控制与信息化管理的高度集中。如产品捡装工序,可采用基于视觉系统的抓取机器人,实现对高速运动药卷的动态跟踪、方向定位,以便抓取机器人能够精准定位药卷位置,智能抓取药卷,极大地提高了捡装效率。

3 构建智能化监管平台,实现安全管理智能化

3.1 构建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生产场所安全监管

民爆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加强对生产过程的视频监管尤为重要。企业应构建起覆盖全生产厂区的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全部生产线、库房、厂区视频的远程实时监控。为了让海量的视频监控图像变成系统可识别、可跟踪、可管控的数据信息,企业还应加强对图像动态分析技术与现场安全管理的融合应用研究,通过对关键监控区域部署视频智能分析器,运用人体体型、运动位移等特征算法,实现了智能化监管,提高了监管效率。通过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极大地降低了现场作业人员的习惯性违章频率,进一步提升了安全操作水平。

3.2 构建集团化参数监控系统,实现生产过程安全监管

民爆企业还应建立生产工艺、设备参数运行实时监控系统,对每条生产线生产工艺参数、核心设备参数运行数据,可以借助二维流程图的方式直观展示。通过阈值设定,实现参数自动报警提示,并与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匹配。通过参数监控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对生产过程工艺运行参数直观的、可视化的监管,有效地控制和降低了生产过程的风险,保障了生产过程的安全,同时采集的生产数据为大数据应用奠定基础。

3.3 构建可视化运输监管系统,实现流通过程安全监管

借助物联网技术,即在每件炸药箱上粘贴RFID标签,在产品下线、车间出门、入库门、出库门等处设置FRID读写器,RFID读写器数据实时更新至物流管理系统,实现对民爆物品信息从产品下线到出入库过程的动态监管,改变了传统手动扫描模式。同时在危险品运输车上安装基于GIS、GPS、3G、传感器、视频监控的车载终端,实现对车辆运行视频、行驶路径、责任人、行驶目的及运输货物等信息绑定,实时更新、追踪产品的生产量、库存量、销售量及物流过程。通过可视化运输监管系统的建设,实现从产品下线到产品运输过程的可追溯、可追踪,有效地控制危险源,保障物流过程的安全。

3.4 拟建大数据基础分析系统,实现生产经营辅助决策

随着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数据与物质、能源一样,逐步成为企业的基本生产要素。数据的管理能力已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数据日益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和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上述3个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实现了少部分数据的分析,例如:对违章事件的趋势分析,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各单位在纠正习惯性违章的力度;对生产工艺参数的报警分析,可以客观地反映出设备的稳定性,对设备管理部门的设备选型起到辅助作用等。

目前,大数据的利用是安全管理信息化的薄弱环节,企业应利用大数据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如ERP)进行集成,使企业的生产控制和产供销、人财物等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生产过程自动控制、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企业经营分析与决策管理、安全监控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协调发展。

4 结 语

民爆企业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安全监管的可视化、智能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面对高危生产的管理,信息化建设任务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应充分借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保障企业安全、快速、可持续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篇10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明确要求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智慧城市的建设加快和促进了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带动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智慧城市产业链发展状况

随着智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已掀起了新一轮热潮,自北京2012年《智慧北京行动纲要》以来,目前全国已有超过300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预计2015年底我国将有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超过80%的城市在“十二五”期间将智慧城市作为加快经济发展转型的战略导向,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规模超过万亿元。

智慧产业已经引起中国政府的重视,工信部等各大部委纷纷制定了一些相关产业政策助力智慧城市的建设。同时也成立智慧城市相关的产业联盟。陆续开展智慧城市规划、投资建设方面的合作。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带动下,智慧城市产业链逐渐形成与完善,基本涵盖了产业链条上的大部分领域及上下游相关企业,从而为建立完整的智慧城市产业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智慧城市产业链

智慧城市的产业链的本质在于它把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的因产业相关性互相集聚,形成智慧城市产业相互联系的上下游企业集群。我国以“智慧城市新型需求为中心”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

1、物联网产业链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为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和应用的载体,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是智慧城市“智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数据采集、城市精细化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低碳节能运行、智能交通、远程医疗、产业效率提升、公共服务等领域作用显著。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认为,物联网的发展必须落脚智慧城市,而智慧城市的建立又必须借助物联网。

物联网的产业链条很长,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包括传感器、芯片业、感知端设备和网络设备为代表的物联网制造业,以网络服务、软件与集成服务、应用服务为代表的物联网服务业。将拉动集成电路市场需求的增长,也将推动芯片与传感器、芯片与系统的融合,带动全产业链的发展。物联网大数据处理和公共平台服务处于起步阶段,物联网相关的终端制造和应用服务仍处在成长培育阶段。在我国基础芯片设计、高端传感器制造、智能信息处理等产业环节还比较薄弱。

2、云计算产业链发展

云计算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服务模式和计算模式,具有虚拟化、伸缩性等特点,云计算是智慧城市发展重要支撑手段,为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大规模分布式数据管理、面向服务应用集成、快速资源部署等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手段。智慧城市各类智慧应用的承载和实现,需要云计算的数据计算与处理综合平台的有力支撑。

云计算产业链包括云计算服务业、云计算制造业、基础设施服务业以及支持产业等组成。云计算服务业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制造业涵盖云计算相关的硬件、软件和系统集成领域。软件厂商包括基础软件、中间件和应用软件的提供商,主要提供云计算操作系统和云计算解决方案;硬件厂商包含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存储设备、元器件、服务器等的制造商。基础设施服务业主要包括为云计算提供承载服务的数据中心和网络。我国云计算产业链处于低总量,高增长的产业初期阶段。

3、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发展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形态,是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互联网的重要应用与移动网重要应用的自然延伸。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主要包括移动终端、移动软件与业务应用三个层面。移动终端主要由部件和整机两大部分构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终端多样化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移动互联网软件主要包括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移动数据库、移动安全软件、移动中间件;移动应用层按类别分可以分为语音增值类、效率工具类、应用分发类、生活休闲类、位置服务类和商务财经类共六大类业务。与其相伴的,则是移动互联网产业主体如运营商、移动终端企业、移动应用企业的变革与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全新的应用服务体系,并重建了商业模式。当前APP是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的主导形态。移动数据流量与OTT 业务已经成为整个移动行业最主要的收入增长动力,并将彻底改变产业链价值走向。我国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形成巨大规模,主要领域都占据了主导地位,构建了本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体系,已初步实现从“无芯”到“有芯”的跨越,技术和市场实现双突破。

4、大数据产业链的发展

大数据是智慧城市各个领域都能够实现“智慧化”的关键性支撑技术,大数据是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大数据。大数据将遍布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再到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直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在大数据支撑下走向“智慧化”,大数据成为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

随着大数据技术不断演进和应用持续深化,以数据为核心的大数据产业生态正在加速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中主要包括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大数据处理服务提供商和数据资源提供商三个角色,分别向大数据的应用者提供大数据服务、解决方案和数据资源。当前我国大数据产业还处于构建的初期,呈现规模很小、增速快的特点。

三、目前智慧城市产业链发展面临的问题

智慧城市产业链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技术、制度、观念等方面都需要改变。智慧城市产业链目前还缺乏完整的产业标准体系,法律法规不完善、关键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不成熟。产业发展及布局不均衡,部分环节的产业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发展严重滞后,由于地域经济原因,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明显领先于内地及西部地区城市;在整个智慧城市产业链中,还没有主导企业起到龙头带动作用,整体竞争力较弱。

四、智慧城市产业链发展建议

1. 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智慧城市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国家层面制定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纲要,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制度与标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实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

2、建立统筹协调联席机制。建立健全跨部门、跨行业、区域、军地之间的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研究重大问题,协调制定产业政策,加强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链构建,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3、合理布局培育主导企业。根据各区域产业发展基础、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基础设施配套条件等,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各项配套功能,发挥集聚效应。加大对龙头主导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的培育。

新一代信息技术篇11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十二五”规划中明确的重点扶植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排名仅次于“全球头号议题”节能环保,具体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以及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各个细分领域技术上互相支撑、互相融合,每一个细分产业都是一项突破性创新,可以颠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因此,这个角度来看,市场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十二五”规划重点支持的下一代通信网络

下一代网络(NGN)指一个建立在IP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公共电信网络,它能够容纳各种形式的信息,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下,实现音频、视频、数据信号的传输和管理,提供各种宽带应用和传统电信业务,是一个真正实现宽带窄带一体化、有线无线一体化、有源无源一体化、传输接入一体化的综合业务网络。光通信网络建设、3G网络以及未来的4G网络建设是其中的关键。

“十二五”期间,中国电信业累计投资将达到2万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增长36%。结构上看,“十一五”电信业的投资有40%用于宽带建设,而“十二五”期间,将达到80%。无论是有线宽带还是无线宽带,在技术实现手段上均需要依赖光通信技术。

工信部2012年2月印发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紧抓新一代通信网络建设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机遇,加大TD-SCDMA终端研发力度,推进长期演进技术及增强型长期演进技术(LTE/LTE-Advanced)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智能光网络和大容量、高速率、长距离光传输、光纤接入(FTTx)等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可以看到,在“十二五”规划中,对光通信、3G和4G都予以了重点支持。

物联网市场规模达数千亿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初具基础。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全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 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了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发展目标:“到2015年,中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并且实现“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应用规模与水平显著提升”的目标。

三网融合投资前景无限

“三网融合”意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通俗的讲,就是手机可以看电视、上网,电视可以打电话、上网,电脑也可以打电话、看电视。三者之间相互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基于IPv4(国际互联网协议第4 版)的现有互联网,用于标识全球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的网络地址约有40 亿个,目前已基本分配殆尽。基于IPv6(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 版)的下一代互联网,地址空间是现有互联网的1029 倍,目前根域名服务器已实现对IPv6 的支持,全球互联网管理机构对IPv6 地址的分配速度日益加快,IPv6 已具备广泛应用的基础。截至2011 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5.13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8.3%,互联网已深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

发改委和工信部2012年3月29日印发的《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意见》中指出:“十二五”期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以上,推动实现三网融合,IPv6宽带接入用户数超过2500万,实现IPv4和IPv6主流业务互通,IPv6地址获取量充分满足用户需求。

新一代信息技术篇12

随着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信息技术越来越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温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1]可见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国家未来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带来巨大的需求市场,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软件人才市场应该是软件蓝领、软件工程师、软件架构师与分析师并存的金字塔形状,人才基数由大到小形成梯次,其比例结构应为7∶4∶1[2]。高职院校作为软件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特别是“软件蓝领”主要培养基地,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需要认真思考、探索高职院校在经济发展与转型中软件人才培养的角色定位,创新、改革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以确保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

本文针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手段、课程开发、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一个有别于本科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适应于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特点和技术潮流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现状

各高职院校对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做了许多探索与改革,不断适应软件行业需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具体实施来看,依旧存在不适合经济发展形势和技术发展要求、培养模式僵化等问题,具体如下。

1.1培养目标不明确,形成两个极端。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当前出现两个极端。现有大部分高职学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宽泛,培养目标和本科院校雷同,但又受制于培养时间,所培养人才只是本科学生的“浅薄版”。另一种培养目标则与培训机构的短训班类似。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出现软件外包、WEB方向、JAVA方向、.NET方向等,但培养方向频繁变动,对政策倾向、产业发展、技术升级不了解,使得人才培养缺乏科学分析、特色体现,所培养人才像“培训班学员”。

1.2专业方向开设陈旧,人才培养不能适应新经济形势和新技术的发展。

现在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风起云涌,然而经过调研分析,发现许多学校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一致,专业方向多年无根本变化与差异,开设诸如java方向、dot net方向等,专业方向的设置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编程与软件开发能力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涌现在专业方向设置上毫无体现,导致各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及时跟上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就业中IT基础技术岗位人才供大于求,IT新技术人才供不应求。

1.3专业课程体系混乱,课程开设与安排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现有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只是简单地照搬本科学校,甚至课程的深度、学时与本科院校一样。课程体系长期无变化,依旧按照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课程安排教学。部分学校为了校企合作,片面听从企业人员建议,未经过科学论证少开、增开、乱开课程,对课程名称、学时、课程标准随意变更、调整,使得课程体系混乱。同时为了强调工学结合,未经过系统设计便实施,使得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效果差[3]。然而,生源质量及仅仅两年半的学习时间都要求高职院校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高职类IT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1.4校企合作内容空乏,效果差。

很多学校盲目实施校企合作,想方设法联系软件企业开展所谓的人才培养合作,实际就是企业帮学校培训、推销学生,向学校推销产品,真正与企业深度合作不多。这使得一部分软件企业利用学校急需校企合作的心理,使学校变相地成为企业赢利的市场,致使校企合作变味[4]。同时部分专业课程为了实现工学结合,满足兼职教师指标,盲目聘用教学基本功较差的企业人员上课,教学效果不好,引起学生反感。

1.5就业质量差,缺乏可持续性。

现在大型软件企业引进的人员很少,一般都是几个,最多十几个,因此学生进入中小型软件开发企业居多。这些中小软件企业发展不稳定,导致学生就业也不稳定,致社会效应不好。学校的软件人才培养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只靠中介培训公司转包就业,忽略长期与可持续发展,社会效应不好。

2.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职差异化软件人才培养探索

在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如何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软件技术开发人才,特别是与名牌大学的本科学生相比,如何使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在IT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进行如下探索。

2.1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明确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差异化培养目标。

现在大部分高职学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宽泛,培养目标和本科院校雷同,又受制于培养时间,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差异化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可较好地解决高职学生难以在三年之内掌握现有各种IT技术的问题,使高职学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某些领域的竞争力超过本科同类学生,可使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所培养人才在就业市场成功突围。

2.2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开设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软件技术专业方向。

高职学生普遍具有喜好猎奇、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强过逻辑思维的特点。软件技术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方向应该是门槛较低,对技能深度掌握的要求弹性大、社会需求量多,这样,既可培养学生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又可为优秀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方向差异化设置,使之始终紧跟技术潮流,符合高职学生特点,以便满足就业市场的日新月异的人才需求。

2.3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高职类软件技术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课程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搬本科学校,因为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仅仅两年半的学习时间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都要求我们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充分调研和分析高职软件专业人才的岗位职业能力后,设计与之适应的层次化课程体系。

2.4适当降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将先进复杂的软件技术,让学习基础差的高职学生能够消化,吸收,这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要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3.实施方案

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职软件人才差异化培养探索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软件技术人才需求到专业方向设置,再到差异化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效果考核,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具体实施方案见图1。

3.1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软件人才需求调研,归纳差异化人才培养目标。

可采用走访用人单位、问卷调查、资料收集与分析等手段,就相关行业和企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软件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调研目标主要可集中在广州和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的大中型企业,进驻广州(深圳)软件园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软件公司、外资企业、大中型国有企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营企业,涉及省内及周边地区的人才交流中心和人才交流会,还可访问51job和job168等人力资源网站。在人才需求调研之后,根据需求信息归纳出软件技术专业差异于一般本科的培养目标,该目标应保证高职学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某些领域的竞争力超过本科同类学生,较好地解决高职学生难以学懂软件技术及毕业即面临失业的尴尬问题。

3.2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软件技术差异化专业方向设置。

在通过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软件人才需求调研得到人才市场的反馈信息后,可针对市场需求紧缺、代表未来发展方向、难度高职可以接受、普通高校尚未重视的软件专业人才需求开设软件技术方向。在开设新方向的时候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师资力量,在原有学科方向的基础上,适时地对软件技术专业方向采取渐进式改革,增加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开设了软件测试方向、移动互联网方向、互联网方向。

3.3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中低级软件技术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软件人才一般分为3类:一是懂技术、行业知识和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即“软件金领”。二是进行系统分析及设计的软件工程师,即“软件白领”;三是从事编程、测试、维护和支持的一线技术人员,即“软件蓝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是培养“软件蓝领”的主力军,因此课题主要关注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软件蓝领”所需的职业能力。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中低级软件人才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移动互联网编程能力、云计算编程能力、web 3.0技术等上。

3.4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方向的差异化课程体系设置。

课题组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融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科的课程体系结构中,一方面在保留软件技术学科核心课程的同时,剔除难度大、内容抽象,与专业技能掌握关联度不大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将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建立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技能知识课程体系。为了迎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冲击,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在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方向开设了web3.0课程和云编程课程。

3.5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差异化多维培养手段确定。

课题组一方面在课程授课上减少抽象不直观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实训、比赛、商用项目的承接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开展一对一的指导,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并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软件技能。具体手段主要有3个:(1)以赛促学。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参加一系列的软件比赛,激发学生斗志。(2)以研促学。大胆使用学生参与老师所承担的科技项目,激发学生动手热情,实现毕业后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3)互助促学。按爱好建立互助化学生学习型小组,优秀学生出任组长,小组内通力协作,小组相互竞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谦虚好学态度。我院软件技术专业近三年有人才模式的培养手段革新产生了一系列的成绩,近三年共获得了师生共同完成近100万元的科研经费项目,学生共获得部级比赛二等奖4次,省级比赛一等奖5次,省级二等奖比赛14次。

3.6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人才培养效果评价。

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效果评价不能只局限于课程考试,而应该引入动手能力的评价和综合素质的评价,考核手段和培养手段实现对接。以赛促学培养的学生中,凡获得市级以上比赛二等奖及以上的学生,比赛中用到的核心课程(教师委员会评定)知识,凭获奖证书可以申请免考获评课程成绩优秀,同时获奖证书可代替学校毕业要求的技能证书。再以研促学培养的学生中在科研中有较大贡献的学生,也可申请特定课程免修、免考,由教师委员会裁定是否可免修及成绩。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近3年来共有23人次由获奖或参研项目获得免修课程资格或免考课程而获得课程成绩。

4.结语

在分析新一代信息技术涌现条件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后,我院针对问题进行了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形成了高职软件人才差异化的培养目标、差异化的专业方向、差异化的课程体系、差异化的培养手段。这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社会影响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软件技术差异化人才模式的探索还在继续进行中,具体实施方案的实现和改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江天仿.基于岗位分工的高职软件人才职业能力模型构建及培养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VOL33,(2):36-4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