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作文训练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4 09:28:56

高三语文作文训练

高三语文作文训练篇1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合格的专业化小学语文教师。合格、专业化意味着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要达到这些要求,学生除了系统地学习语文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接受全面的职业技能训练。学生职业技能直接影响他们对未来教师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决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对学生的就业影响深远。

一、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

纵观师范教育近些年实施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学生掌握的技能包括教师基本技能、教学基本技能、教育管理基本技能。结合语文教师岗位特点,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的最主要技能包括语言表达、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三大块。语言表达实际上包含口语和书面语两方面。口语表达训练可细化为普通话听说训练、朗读吟诵训练、演讲交谈论辩训练、教学教育口语训练。书面表达训练包括写作训练、书写训练等内容。

教学设计作为教学工作蓝图,是顺利实施教学、确保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与教学设计密切相关的一项训练就是课件制作。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时下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多样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语文课堂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语文课堂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正因为课件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学生要掌握课件制作这项能力,就必须接受系统学习和训练。

教学实施能力是最后环节训练,实际上是语言表达、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能力的综合。这个环节的训练必须结合真实教学情境,亲身体验、反复模拟、深入反思、不断改进,这样才能练就过硬的本领,将来才能轻松上阵,适应教学岗位的要求。

二、教师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

高职高专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抓好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如何推动师范生职业技能发展呢?学校应依据学生的整体素质,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语文教育专业分层、分类、一体化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分类别指技能训练包括语言表达、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三大类。分层次指教学技能按学期分项进行。第一层次(第一、二学期)进行三字、一话、一读、一讲专项训练,“三字”即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一话”即普通话,“一读”即朗读,“一讲”即演讲;第二个层次(第三、四学期)进行一制作、一设计、一说、一实践专项训练,“一制作”即语文课件制作,“一设计”即语文教学设计,“一说”即说课活动,“一实践”即教学实践。一体化指三大类中每个层次专项训练都紧紧围绕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这个核心进行。

三、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施

构建训练体系,实施技能训练,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依托相关课程,实施训练。

各专项训练要落实到位,应以教学计划中开设的一门(或两门)相关课程为依托,进行课堂训练,再向课外延伸。第一学年专项训练中“三字”训练是依托“书法”基础课开展的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训练;“一话”是依托专业基础课“普通话语音”、“现代汉语”开展的普通话训练;“一读”是依托“古代文学”、“古代汉语”课程开展的古诗词、散文名篇诵读训练,既能掌握朗读技巧,又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一讲”是依托“教师口语”课开展的演讲训练,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第二学年专项训练:“一制作”指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展的语文课件制作训练,要求能熟练地使用常用的制作工具,依据小学课本内容选题并进行设计。“一设计”、“一说”、“一实践”三者都依托“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和“课堂模拟”课程开展,通过大量教学设计训练和说课活动,反复评议、修改再进行课堂模拟,实施教学训练。

2.开展第二课堂,巩固训练。

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应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设置第二课堂,并以此为主载体,建立与专业技能实训项目相关的兴趣小组,举办拓展类知识讲座,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为补充,进一步巩固各层次训练内容。课内训练由各任课教师组织实施,课外训练由班主任和高年级相关课程教师督促检查。第二课堂围绕语文教师基本功开展演讲、朗读、三笔字等每日一练活动。包括钢笔、毛笔、粉笔字三字训练、普通话训练、演讲训练等模块。其中“三字”训练主要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汉字为基本内容。对师范生加强书写汉字技能训练,纠正已经形成的不良书写习惯,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书写行为,这是一个相当繁难的任务。普通话训练除了需要对《普通话实训教程》进行学习外,还要选择一些美文、诗歌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的部分篇章,在教师指导下,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结合技能考核,强化训练。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通过课堂和课外两条线进行,训练水平、效果如何需要对学生进行考核。系部应成立教师技能培训考核小组,负责培训,依据每学期训练内容,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学期考核。由于技能培训与考核覆盖面广,项目多,就会营造以考促学的良好氛围,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同时,通过考核,教学技能培养延伸、渗透到师范生大学三年的成长全过程,为提高教师职业技能素质和水平提供保证。第一学年以教师基本功“过关”训练为主,抓好普通话、书写、朗读、演讲的考核;第二学年以教学常规“入门”训练为主,掌握和熟悉教学各环节的常规,重点抓好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模拟上课的“达标”,第三学年进行顶岗实习,通过校内、校外老师的双重指导,接受最大强度训练,实现教师职业技能毕业的最终考核。

4.组织技能竞赛,拓展训练。

调动学生投入训练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技能,增强他们走向小学讲台的信心,除了依靠课内、课外训练、技能考核之外,还应该经常开展学生技能展示与竞赛活动,如粉笔字大赛、钢笔字大赛、板书设计大赛、演讲与朗诵大赛、辩论赛、教学设计比赛、课件制作比赛、说课大赛、模拟教学大赛等,以赛促学,助力、拓展技能训练。

总之,技能训练体系训练项目多,时间跨度大,且内容时有交叉,要使训练实现预期目标,必须周密计划,精心组织,整个训练循序渐进、科学有序,每个阶段的训练重点突出,收到实效。构建课内学与课外练、校内学与校外训,主体培养与个体发展、讲练考赛相结合的多元化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语教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计划、大纲和评价体系,推进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高三语文作文训练篇2

一、具备丰富的词汇量

英语中的单词和短语同建筑用的沙子、水泥和石头一样是最基本的东西。在高三的前两个月,教师应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将初中和高中学的所有单词及短语在早自习进行记忆和背诵,并且每天在课堂上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听写这些单词和短语,强化学生的记忆。单词和短语是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原料,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学生对词汇量的积累。

二、熟悉简单句的句型结构

在掌握了大量的单词和短语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在每天的课堂中写5个简单句子。这些句子可以是我们熟悉的简单句型:1.主语+谓语(不及物动词)+状语;2.主语+系动词+表语;3.主语+谓语+宾语;4.主语+谓语+间接宾语(人)+直接宾语(物);5.主语+谓语+复合宾语;6.There be 句型等六种常用句型。同时,教师应做到每训练一种句型结构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典型的例句。

例如,在训练“主语+谓语+宾语”的句型时,我给学生提供的例句是“I like English.”然后根据谓语动词时态的不同分为一般现在时和过去时。若训练一般现在时给出的训练句子是:

1.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明星(have)。

Everyone has his favorite star.

2.人们把垃圾扔进河里(throw)。

People throw the rubbish into the river.

3.妈妈每天做可口的蛋糕(make)。

Mother makes delicious cakes every day.

在训练每个句子时,教师都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核心动词,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英语单词写句子,这样不仅降低了难度,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对这六种简单句型每天写五个句子,共训练了300个句子,大约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三、对常用句型进行训练

在训练了六种简单句型后,我还对学生进行了一些在写作中的常用句型的训练。

如:1.It takes (took) somebody some time to do something .

2.Somebody spend some time (in ) doing sth.

3.…too…to 结构。

4.To one’s + noun 结构,其中名词可以是surprise、 joy、disappointment….

5.主语+be becoming/getting + 形容词的比较级 + and + 形容词的比较级(形容词是同一个词)。

6.… used to do sth.

7.Though/Although 引导的状语从句。

8.…not until …

9.be afraid of doing sth.

10.On/After/Before doing sth.

由于对这10个句型练习了100个句子,学生对这些句型十分熟悉,并且能够在自己的作文中有意识地套用典型句型。

四、对高考中的高频词进行造句训练

在复习高一和高二教材时,我要求学生对每个单元中的重点单词进行造句。例如,在复习高一下第18单元《项链》时,由于要让学生重点掌握两个形容词worth和worthy,因此让他们造的句子为:

1.这本书值20美元(worth)。

The book is worth 20 dollars.

2.这场足球比赛值得一看(用worth和worhty造三个句子)。

(1)This football match is worth watching .

(2)This football match is worthy of being watched.

(3)This football match is worthy to be watched .

通过这些造句,学生不仅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训练,还轻而易举地把高考中的重点和难点用句子的形式加以巩固,取得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对复合句型进行训练

在写作训练中,除了让学生写简单的基本句子外,教师还应鼓励中上等学生写定语从句、强调句、感叹句、宾语从句、主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等。同样对这些句型进行了100句的训练,力争中上等学生能熟练运用。

六、对过渡词汇的使用进行训练

过渡词像人体的关节一样把文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文章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因此,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我们还应让学生学会使用表示并列、递进、因果、转折、时间顺序、比较和对比、进一步阐述的各种过渡词汇。如and、but、however、what’s more、what’s worse、last but not least等。同时,我们还应要求学生在平时的运用中加强使用。

七、背诵文章

从高一开始,教师就应在训练写作的同时,给学生打印和抄写一些经典的文章,让学生背诵并默写,到高三时大约要求学生背诵100篇文章。学生每次背诵完文章后,教师应先让学生听写重点的句子和单词,然后要求学生默写自己背诵的范文,并且要求默写到不能出任何错误为止。

八、对文章的写作进行训练

在学生会写各种句型后,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各种题材的大量的写作训练。在高三的第二轮复习中,教师应强化学生对文章整篇写作的训练。高考的书面表达大多由10句话构成,每个句子由10到12个词构成。教师应每周训练两到三次,并在课堂上利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审题,确定文章的题材、人称、时态和所用的单词、短语和训练过的句型。剩下的20分钟,学生打底稿并且整齐地写出文章,然后在下课时提交给教师。教师对其进行评阅讲解,就能达到强化写作训练的目的。

高三语文作文训练篇3

北师大本

听说读写训练材料的选择,指导文字和思考练习题的编写,均兼顾语文训练的价值和思想教育的价值。听、说、读、写训练,根据各自的规律,自成系列。各单元按听、说、读、写的次序排列,几项内容互相照应,相互渗透。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语文训练。四个年级分成三个阶段,六个层次。初中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该段与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初中三年级为第二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基础上扩充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初中四年级为第三阶段,使初中三年学到的语文知识得到系统整理,综合运用,发展语文能力。以语文训练为主线,语文知识为辅线,根据语文训练的需要安排语文知识。注意加强开发学生智力的训练内容。

北京市本

依据总的思路设计编写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阅读。和写作训练程序基本一致,有明确的阶段性和系统性。阶段性主要体现为初中三个年级各自的教学重点明确,各自是一个较完整的子系统。系列性主要体现为读、写、听、说训练和汉语知识教学各自有一个由浅入深的纵向系列。这个系列不仅体现于年级之间的梯度,而且体现于单元内容的逐步加深。

上海H本

听、说、读、写,读是基础。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技能都应该有一定的训练序列,以求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训练,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突出训练的主线,精简知识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负担;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不求系统,务求实用”,不要求系统学习语法知识,不写知识短文,而将有关知识编写在训练题中;表达教材自成系列,加强口语训练和应用文写作。阅读教材与表达教材相辅相成;在每册课本中安排一个“视听单元”,形成视听体系,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视听能力。课本中只出现训练提示,另有音像制品作为教材。

上海S本

读、写、听、说能力是语文素质极为重要的构成因素,而能力的获得必须以训练为途径,因此,这套教材在编排体例上,以能力训练为基本线索。为了使训练序列清晰而又便于操作,将每册教材分编为“阅读”与“表达”两部分。

辽宁本

编写体系基本上由如下三部分构成: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形成四条训练线平行展开(听、说两线较短,读、写两线较长),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把课本编为两套,一是以培养理解能力为主线的(阅读)教程,着重训练学生的听、读能力;另一是以培养表达能力为主线的(写作)教程,着重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全套教材把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分解为训练点,把语、修、逻、文等基础知识编排为专题,以能力训练为经线,以知识传授为纬线,形成教学训练的单元。

江苏本

努力按着科学性与实用性统一,系列性和整体性统一的要求,建立“单元合成,整体训练”新体系;全套六册书,内部包含阅读、写作、语文基础知识三个子系统。知识系统力求简化,范文系统力求优化,作业系统力求精化,助读系统力求强化。语文知识采取“单元小集中”的方法,编写若干系列知识点,并从相关课文中提取出语言材料。第一至第四册的文言课文,分散与现代文混合组元,并采取原文与译文相对照的形式编写,第五、六册的文言课文集中两个单元,适当编入最基本的文言常识;贯穿全套教材的是以读写听说能力训练线为主的多股交织的集合线(包括语文能力训练线,知识结构线,思维发展线和学生学习语文心理发展线)。

广东本

读、写、听、说与思维能力全面训练。在重视读和写的同时,在每一册中,为听说训练独立设一单元。把思维能力看作是听、说、读、写的基础,除了在课文的分析和练习中加强思维训练外,还专设了“观察与感受”“联想与现象”“分析与综合”等单元。每一册都设有听说、阅读方法、文艺作品的理解、思维方法以文章结构与表达方式的分析,文言文阅读等不同中心,使各种能力得到螺旋式的提高。

广西本

课文把初中作为一个学习整体,与小学衔接,以分解训练为主,以综合训练为主,以整理巩固为主的四个教学阶段,教学内容结构分为章单元课文(例文)三个层次。章是总体纲要,发挥宏观导向作用;单元是纲上的目,是教学的具体单位;课文是进行单元训练的例子,在本书中不再是具有独立性的选文。这种序列体系为教学提供了纲举目张有例证的整体优化条件。

四川本

教材将语文学习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起来,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架构起一个较为系统的整体训练体系。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分段要求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合理分布;编排的项目标志鲜明,虽是综合组元,但疏朗清晰,达到了分之则序列清楚,合之则相互为用的要求。基础知识内容简化,突出实用,按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提出不同要求进行训练;基本能力训练以读写听说能力为主,相互有机配合,循序渐进,训练落实。

浙江本

注意从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从根本上一改过去的课文型,而成为以课文为凭借的训练型。这部教材的纵横联结,形成一张科学的、系统的训练网络。以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为主线,做到寓知识教学于能力训练之中。训练序列清晰,要求明确、具体。

编写体例

北师大本

听说读写各有训练要求、训练内容和训练步骤、方法。听话训练和说话训练设;“训练要求”、“听话(说话)指导”、“训练材料”、“思考练习题”等项。阅读训练设:“训练要求”、“阅读指导”、“教读课文”、“自读课文”等项,并附“课外阅读”。教读课文之前有“初读指导”,之后有“巩固、运用、扩展”练习题,自读课文前有“自读指导”,课外阅读后有“自测试题”。写作训练设:“训练要求”、“写作指导”、“写作例文”、“练习题目”。练习题目分“片断练习”和“作文练习”两项。智力训练分布在全套课本之中,贯穿于语文训练的始终。

北京市本

每册课文约30篇,分别构成7或8个单元。单元开头是“单元提要”,这是本单元的教学纲要。然后是一组课文。每篇教材由五个部分组成,即“提示”、“预习”(自读)、“课文”“课堂讨论”和“练习”,然后是“单元综合性知识与练习”(这部分要在计划出版的修订本才有,现行教材未印)。文言文独立组成单元,着重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对古代汉语知识不提出系统要求。 每册有附录。

上海H本

各册课本中编入一个“课外阅读指导”单元,系统地介绍阅读知识,指导阅读方法;各册教材每个单元之后附有“每周一诗”,选用历代著名诗歌,提供注释,让学生读读背背,增加积累,陶冶情操;各册和各单元的要求明确集中,有利于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文不分文体、语体编排。阅读教材的单元教学要求明确集中,便于教和学的操作。单元的设立层次清楚、循序渐进,又适当反复。

上海S本

高三语文作文训练篇4

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要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训练在量和质两方面的分寸,切实安排练的内容。从练的“质”上,注意训练内容的难易程度,偏难偏易的训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也就造成了课堂上“费时低效”现象的产生。特别是制订训练要求时,要严格区分“认识”“了解”“掌握”等的界限,以课文为训练的主要凭借,以课后练习和省里编配的《补充习题》《同步训练》为主要手段,以语文基础知识作指导。如九上第三单元主要是小说,训练重点应放在小说的情节概括、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对于小说的特点和写法,只要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二、训练适时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适时安排训练内容。从整个初中阶段的阅读和写作的教学看,安排训练要遵循《课标》规定的序列要求,不要随意提前错后、拔高或降低。如在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的训练,一、二年级要多注重基础知识训练,三年级再加强能力方面的训练。当然,不管在哪个年级,都要适时地组织课外活动。从课堂教学看,每节课教学都牵涉到听说读写多项训练内容,我们要围绕训练目标,安排好训练的时序,设计好训练的层次,以“读”为主线巧妙串联起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

三、训练得法

训练要得法,应着力抓好三点:第一,明确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重点处反复练,多形式地练,适当兼顾非重点。第二,找准切入口。不管设计安排什么训练,都应考虑从什么地方切入。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训练,从菲利普夫妇的肖像、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切入,进而探究变化的原因,把握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等。第三,方式多变。根据教材的特点、训练目标确定训练方式,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如《让我们再看你一眼》一文,在写学生向文叶老师赠送礼物时,有两个“老师,我们舍不得离开您/老师,让我们再看你一眼,再看你一眼吧!”的语段。针对教学目标中“让学生了解第一、第三人称的用法和人称变换时应注意的问题”,在此先设计改写训练:让学生把第一人称再改成第三人称。然后用比较法对学生进行揣摩语境义、语效的语言训练。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可穿插朗读训练。通过反复朗读、比较、揣摩,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作者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先用呼告的方式呼唤“老师”,把作品中的人物从第三者(她)的位置拉到第二者“你”的位置,再面对面地倾吐心声,直接强烈地抒发了对老师的依恋之情,有很强的感染力。这样学生对人称转换后的不同语效,就能切实领悟了。这时教师再适时点拨人称转换时应注意的问题,很容易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此外,想象法、角色置入法、模拟法、点评法、仿写法、讨论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四、训练求实

训练要落到实处,让学生将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通过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训练――教师的及时反馈――教师高效的教示和诱导,使学生养成习惯,进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任何忽略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只摆花架子的训练或淡化、甚至舍弃语文技能训练的做法,都是得不偿失的。

如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我们训练的都是记叙文、议论文,很少训练应用文,这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文平和素质的提高,它的基础作用和工具式的实用性将成为发展和生存的必需,在社会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社会中,应用文应用广泛,比如通知、总结、调查报告、读书笔记等等。

高三语文作文训练篇5

习作,是语文教学最终的物质成果显现,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主要杠杆。所以,“习作”成了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之一。从教材体系来看,三年级就是“习作”的起步阶段,是各种习作能力形成的起跑点。所以,从三年级开始,保护好学生的习作热情,选择有效的训练方式进行习作是非常必要的。

一、习作现状分析

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怕写作文,写出来的作文质量不高,这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就从二年级刚升到三年级的学生来看,习

作上主要存在以下三种现象:

1.不知如何习作,无从下手

课堂上安排时间习作,有的孩子会拿着笔埋头就写,有的孩子则抓耳挠腮、东张西望,希望从同学那儿得到一些提示,还有的孩子,一眼望去,非常认真地在思考,过了半天,你会发现他的作文草稿上还是一个字都没有,甚至还有孩子会很谦虚、很直接地问:“老师,这作文怎么写啊?”

2.无法学以致用

这是孩子们不善于调用自己积累的词语、句子,使积累的词语无法有效地输出。因为,孩子们在一、二年级时,更多的是背诵积累,却少了应用,到了三年级,突然要把以前纳入的词句进行适时应用,确实是有难度的。

3.入不敷出

学生作文难,除了不知如何下手外,更多的是入不敷出。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少得可怜。这对于农村刚跨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也是常见的现象。

二、确定目标,让“单向训练”有效介入

针对学生害怕习作、教师指导习作效率低的现象,教师必须及时调整教学指导策略,提高习作指导效率。那么,该如何修改调整呢?

1.要解读清楚各年级的习作目标

这样在具体指导时才能不拔高、不降低,准确定位每次习作时的能力目标。

2.要有计划地进行整体安排

比如三年级习作教学,重点要培养孩子哪些习作能力?每一单元围绕的主题是什么?我的习作指导可以做哪几步安排?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三、策略操作,把“单向训练”落到实处

“单向训练”的介入,使我们进行习作指导时目标更加明确,具体操作时也更加容易把握。事实上,“单向训练”这个策略就隐身在我们的教学环节中,只是没有把它专门地导入作文教学中,事实上,其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只是需要操作教师从整个学年,甚至是整个小学阶段的宏观角度进行考虑和筹谋,如果只是一时兴起而为之,效果是无法显现的。

“单向训练”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看,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单向输入训练,二是单向输出训练。

1.单向输入训练,充实语言仓库

(1)熟读成诵,语言内化积累的单向训练

朗读背诵不仅仅是为了增强记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达到“其义自见”的境界,在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许多优秀的语言素材。中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古训。可见,朗读背诵是一个非常好的“单向能力”训练点。

①背诵经典诗文、精彩句子段落。对于这个能力点,我想很多老师一般从一年级就开始训练了。

②日有所诵。在我的班级当中,除了引导孩子背诵教材中的优秀诗文、精彩段落外,还带领全班孩子诵读同步阅读教材和《日有所诵》,特别是《日有所诵》所搜集的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儿歌、对子、颠倒歌等激起了孩子们朗读背诵的欲望,掀起了一日一诵的诵读风。

(2)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素材的单向训练

说到习作,有一位台湾学者王财贵教授曾说过这样的一番话话:学作文的学生是笨学生,教作文的老师是笨老师。只要读了一千本书,作文是用不着学的,也不用教的,他就能作给你看。从这朴实的话中,不难看出课外阅读对于习作的重要性。

2.单向输出训练,适时提取应用

《语文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在把思维活动转变为语言表达的心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常常被人们忽视的因素,即转换。”这三级转换理论告诉我们,学生习作是从思维到内部语言,再从内部语言到外部口头和书面言语表达。

所以,做好了有效、扎实的输入积累,学生的内部语言变丰富了,此时再进行有序地输出,进行内部言语到口头、书面言语的转换自然就能水到渠成。学生习作的输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口头和书面。但是,不管是口头还是书面的言语表达,我觉得最重要的要做到两点:

(1)唤醒语言积累,反复操练强化输出

针对孩子们不善于调用自己的言语积累现象,语文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唤醒学生记忆中的积累。让学生在玩中、交际中运用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刺激,让词语反复地从孩子口中蹦出,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熟练运用。

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只要是学生乐于参与,又能与课堂教学进行巧妙结合,我想能长期坚持,肯定会有成效。

(2)运用语言积累,引导有序表达

在习作教学中,很多学生会说了,不一定就能写好,写通顺。所以,教师还要策划合适的习作时机,设计有效的练笔步骤,逐步引导孩子运用内部语言,进行有序地表达。根据三年级孩子达到年段特点和教材编排体系,我觉得可以做好以下几个单向输

出的训练。

①能采用不同方式的提示语进行人物语言描写的能力。

②围绕一个意思进行构段的能力。

③单个静态物体进行观察的能力。

④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能力。

⑤认识便条,能用便条进行交流的能力。

三年级要对学生进行这么多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每次习作指导要目标单一而明确,只要把每一次的“单向训练”做实,我想三年级学生的有序表达能力定能有效形成。

四、单向训练的注意事项

“单向训练”要求我们习作目标要专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太过独立,应注意训练的横向关联和外延地辐射,所以,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单向训练的方式要多样

进行“单向训练”时,我们训练的习作能力目标是唯一的,但采取的形式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毕竟三年级的孩子,刚跨入中段,所以,“单向训练”一定要注意训练方式的多样性、有趣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2.单向训练的目标

“单向训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要达成单向训练的目标,应该调动孩子们多感官地参与到训练中来,设计步骤最好能涉及听、说、读、写,让各种活动适时地穿行。以期更有效地达到预期目标。

总之,“单向输入”和“单向输出”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训练,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形成输入和输出的习惯,以后自动输入和输出,形成自主学习、运用的能力。如果教师能坚持不懈,相信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单向训练,必能开辟一条习作教学的有效途径,促使孩子们的习作能力自然迅速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云鹰.开放式习作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钟玲.目标过程技巧:以同题材习作为例谈中年级习作指导.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3]张化万.破解小学作文教学难的三剂良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高三语文作文训练篇6

随意翻阅学生作文,能发现不少的问题:东拼西凑,不知所云,胡乱编造,千人一面。在当前新课改推进的今天,自然会不可思议,然而语文教师却心知肚明。作文教学的严重偏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学中存在的严峻问题。不少语文教师缺少课改意识,作文指导理念过于机械,教师还是执行一条龙服务:出题―讲授―学生写作―批改―评讲。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性把握不够透彻,设计作文训练有随意性或者单纯按照教科书不间断地布置作文练习,缺乏计划性、整体性、阶梯性,一个题目往往被初中生在三年学习中重复翻抄,《我的老师》能写若干遍。长期以往,教师疲于作文教学,学生总是被动应付,同时写作思路陷入了教师设计的框架。学生丧失的是独立作文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二、教师树立正确的作文指导观

语文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一个不读书、不会写作、不热爱生活的教师怎么可能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语文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能够广泛地吸收多元文化知识,以丰富的见识学识驾驭写作教学。

语文教师应具备高品位的美学素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美、欣赏美,让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充分激发写作欲望。语文教师要分层、分阶段加强写作训练,要让学生感受到收获写作快乐的愉悦感,要让学生不断地在写作实践中获得写作技巧,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语文教师要具备健康的人格素养,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接纳学生的思想观点,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肯定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和独特性,在作文指导和教学中更多地运用赞美之词,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真情实感得到认同。只有这样的语文老师,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才能使新课改的作文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三、中学作文梯度训练设计基本方略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基础性作用,中学作文教学应从7至9年级实行作文系列化的梯度训练,体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纯向深刻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训练层次。作文梯度训练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认知的结构水平,采取与之相应的训练方法,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之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写作教学方法。比如观察能力分为有目的、有序、抓特征、有分析、调动多种感官、讲究方法等层次;记叙能力可以分为齐备六要素、明确中心、叙事完整、层次清楚、详略得当、过渡自然等层次;也有文从字顺、严谨认真、干净整洁等层次;还有写经历的事,写身边的事、人、景、物,表达有情感体验,规定时间完成等层次。

从整体目标训练角度看,初一年级加强记叙文训练,重视观察能力训练;初二年级加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训练,重视联想和想象能力训练;初三年级加强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训练,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训练。

从具体目标写作要求讲,初一年级要求所写内容文通字顺、有真情实感,45分钟500字;初二年级要求文通字顺、有真情实感、条理清楚,45分钟写600字;初三年级要求文通字顺、有真情实感、结构清晰、语言生动,45分钟700字。

高三语文作文训练篇7

经过这样带有明确研究方向的认真学习后,我们体会到:

一、要树立大作文观念

大作文教育观是针对传统的封闭型的作文教育观而言的。其本质特征有三点:写作目标由“应试”转为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写作内容呈开放型,以社会生活为写作的源泉;写作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人”为本位。在学习中我们发现,这三个特征,“三老”在几十年前就早有论述。

叶老曾指出,写作目的应由“应试”为目标转变为以“应需”为首务,写作是人的一种生活能力应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他说:“尽量运用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略谈学习国文》)这是极具现代意识的写作教育观。

叶老认为写作教学要以“立诚”为本。所谓“立诚”,即“从原材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的,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概括地说,就是要以学校、家庭、社会为写作的源泉,让学生“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应需”与“立诚”的统一,是叶老写作教育思想的精髓。

叶老还指出,作文与“作人”要统一起来。其中的“统一”即作文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写作教学是以整个人类历史文化背景为载体的,对学生而言,写作的基本能力是显性的,文化素质是隐性的。但后者是前者的根基,不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作文能力的形成就会架空。以往作文教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只重短期效应,忽略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而大作文教育观指导下的作文教学,以培养四个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为终极目标,注重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开放性和实用性,创设与作文教学相关的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等,真正把作文与“作人”统一起来。

二、要把思维训练与语文训练作为写作教学的核心

以往作文教学较多强调文体知识、写作知识的传授,未能触及写作的根本。通过学习“三老”有关论著,我们体会到,思维和语言应是训练体系中的“两翼”,不可偏废。

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早在1984年,叶老就在《中国教育报》上著文说:“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乎思路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至关重要。”同年,他再次著文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这是当然之理,语文课是教育的一部分,怎么能不顾到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至关重要。”在《集体习作实践记·序》一文中,叶老则更为明确、具体地指出: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语言是出声的思想,思想和语言是合二而一的,因此,练习作实际上也就是练思想。

叶老的论述道出了写作的本质。如果把写作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即“感于物”、“得于心”、“形于文”。那么其中“感于物”、“得于心”是客观事物与主观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融合的动态过程,其间有着看不清、摸不着,充满矛盾的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因而思维能力当是写作智能的核心。写作活动的各个环节——观察、想像、构思成文无一不是思维沿着一定轨迹的运行。“形于文”则是指用语言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语言不仅使写作对象成为表达上的现实存在,而且一切手法、技巧也只能借助语言加以体现。因此,尽管写作能力不能说等同于语言表达能力,但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在写作中的特殊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以思维和语言为核心建立高中作文训练体系,一方面给学生一个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序”,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提高观察积累、体验感受、联想想像、分析综合、提炼加工、语言表达等能力,另一方面,也给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知”,而且能“行”,才能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

三、在操练中培养写作能力

叶老认为,“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在实践中练习。”又说:“看看文章技法之类只是‘知’的事情,虽然不一定有害处,但是无益于写作的‘行’是显然的。”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操练”。

学生的习作过程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始终借助内部语言展开,同时伴随动手等“动作技能”,而“内部语言”的外化与“动作技能”的形成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二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学生作文都有自己的“习惯”,往往选用自己喜欢的语句,自己熟悉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这些“习惯”一旦养成,不通过训练难以打破,长此以往就会阻碍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形成新的写作知能结构。另外,从写作教学的本旨看,是“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而要如叶老所说,让学生“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身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能力习惯好比一条巨缆,需要我们一根线一根线地把它们编织起来,这“编织”本身就是历练。

当然,训练并非随心所欲、杂乱无章,而要依据“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符合学生由易而难的认知规律,建立科学的训练序列。张志公先生曾说过:“一个好的教练训练运动员是有严格的训练计划的,计划的安排是很科学的,否则就要影响运动员出成绩。语文训练也应当有并且可以有科学的方法。学习不是循序渐进吗?那么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合乎科学的‘序’,教和学才有所遵循。循着这个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学下去,才可能有好的效果。”科学的高中作文训练序列应具备“四定”:(1)定向,即高中三年有明确的总目标,每学年、每学期乃至每单元都要有明确的分目标,这些目标环环相扣,形成合理梯度。(2)定序,即思想感情、写作知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四体一体,形成知识分类、能力分层、单元分项的相互承接、逐步递进的训练阶梯。(3)定量,即有合理的量次控制,既不能过大,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又不能过小,以致训练力度不够。(4)定度,即训练设计的要求、方法适度,教师的指导适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此外,训练时还要把握有利时机,运用科学的方法。训练方法的实质是赋予训练内容以明确的目的性和达到目标所采用手段的有效性的统一。吕叔湘先生认为教学方法最主要的是“活”,活教规律,教活规律。可见,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是提高写作教学效率的关键。

高三语文作文训练篇8

社会发展到今天,早已进入大协作时代。学生不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被重视。因此,在语文课前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口语素质是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素质,让学生说得好、说得妙呢?笔者认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初级阶段:念

在训练之处,不能过高要求学生,训练难度较小,可采用“念”的方式。

2.提高阶段:讲

当学生对讲台不再陌生,害怕心理基本消除后,可让学生“讲”。“讲”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笑话、故事、寓言等,只要求学生表达清楚,语言通顺即可。

3.创造阶段:说

这一阶段,是口语训练的最高阶段:“口头作文型”――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即教师出题,由说者当场口头表述。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素质。

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语文课前口语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个重要的目标。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一般来说,在训练之初,学生对上台演讲普遍存在畏惧心理,教师应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让学生树立信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

三、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高三语文作文训练篇9

经过这样带有明确研究方向的认真学习后,我们体会到:

一、要树立大作文观念

大作文教育观是针对传统的封闭型的作文教育观而言的。其本质特征有三点:写作目标由“应试”转为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写作内容呈开放型,以社会生活为写作的源泉;写作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人”为本位。在学习中我们发现,这三个特征,“三老”在几十年前就早有论述。

叶老曾指出,写作目的应由“应试”为目标转变为以“应需”为首务,写作是人的一种生活能力应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他说:“尽量运用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略谈学习国文》)这是极具现代意识的写作教育观。

叶老认为写作教学要以“立诚”为本。所谓“立诚”,即“从原材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的,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概括地说,就是要以学校、家庭、社会为写作的源泉,让学生“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应需”与“立诚”的统一,是叶老写作教育思想的精髓。

叶老还指出,作文与“作人”要统一起来。其中的“统一”即作文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写作教学是以整个人类历史文化背景为载体的,对学生而言,写作的基本能力是显性的,文化素质是隐性的。但后者是前者的根基,不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作文能力的形成就会架空。以往作文教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只重短期效应,忽略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而大作文教育观指导下的作文教学,以培养四个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为终极目标,注重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开放性和实用性,创设与作文教学相关的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等,真正把作文与“作人”统一起来。

二、要把思维训练与语文训练作为写作教学的核心

以往作文教学较多强调文体知识、写作知识的传授,未能触及写作的根本。通过学习“三老”有关论著,我们体会到,思维和语言应是训练体系中的“两翼”,不可偏废。

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早在1984年,叶老就在《中国教育报》上著文说:“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乎思路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至关重要。”同年,他再次著文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这是当然之理,语文课是教育的一部分,怎么能不顾到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至关重要。”在《集体习作实践记·序》一文中,叶老则更为明确、具体地指出: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语言是出声的思想,思想和语言是合二而一的,因此,练习作实际上也就是练思想。

叶老的论述道出了写作的本质。如果把写作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即“感于物”、“得于心”、“形于文”。那么其中“感于物”、“得于心”是客观事物与主观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融合的动态过程,其间有着看不清、摸不着,充满矛盾的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因而思维能力当是写作智能的核心。写作活动的各个环节——观察、想像、构思成文无一不是思维沿着一定轨迹的运行。“形于文”则是指用语言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语言不仅使写作对象成为表达上的现实存在,而且一切手法、技巧也只能借助语言加以体现。因此,尽管写作能力不能说等同于语言表达能力,但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在写作中的特殊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以思维和语言为核心建立高中作文训练体系,一方面给学生一个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序”,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提高观察积累、体验感受、联想想像、分析综合、提炼加工、语言表达等能力,另一方面,也给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知”,而且能“行”,才能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

三、在操练中培养写作能力

叶老认为,“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在实践中练习。”又说:“看看文章技法之类只是‘知’的事情,虽然不一定有害处,但是无益于写作的‘行’是显然的。”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操练”。

学生的习作过程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始终借助内部语言展开,同时伴随动手等“动作技能”,而“内部语言”的外化与“动作技能”的形成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二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学生作文都有自己的“习惯”,往往选用自己喜欢的语句,自己熟悉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这些“习惯”一旦养成,不通过训练难以打破,长此以往就会阻碍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形成新的写作知能结构。另外,从写作教学的本旨看,是“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而要如叶老所说,让学生“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身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能力习惯好比一条巨缆,需要我们一根线一根线地把它们编织起来,这“编织”本身就是历练。

高三语文作文训练篇10

本册教材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序列如下表:

单元阅读训练习作训练听说训练一借助中心句,领会中心思想有中心有详有略地记事二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先概括后举例写一个人听广播说感想三懂得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把自己的作文改具体 四分辨文章中的事实与联想确定中心,合理想象,续写文章听录音,发表自己的看法五注意句子的表达方式写文章要注意用词造句 六提高默读的速度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根据对象说几句毕业赠言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写感谢信

本册教材在阅读训练方面的重点有这样几项:一是继续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的训练。第11册已安排过两次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的训练。一次是理解什么是课文的中心思想,一次是怎样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本册安排了借助中心句,领会中心思想(第一单元)。二是指导读书方法,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训练。本册教材安排了三次: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第二单元),提高默读的速度(第六单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第七单元)。这样安排,显示了对指导读书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重视。三是有关句子的训练。本册安排了两个训练点:分辨文章中的事实与联想(第四单元),注意句子的表达方式(第五单元)。四是为加强阅读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本册安排了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指导(第三单元)。

习作训练,本学期安排了2次记事(第一、五单元),3次写人(第二、四、六单元),1次修改作文(第三单元),1次写感谢信(第七单元)。听说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

本册教学总的目的要求:

1、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识字146个。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辨别形近字。会读写396个词语,一部分会运用。

2、继续学写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会毛笔字临帖,坐的姿势、握笔姿势都要正确,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能分清文章中的事物与联想;能提高默读的速度;能选择句子的表达方式;学会积累词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会读科普文章,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

4、能有中心有详有略地记一件事;能用先概括后举例的方法写人;会修改作文,把自己写得不具体的作文改具体;会异型合理的想象续写作文;会在文章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会写感谢信。

5、能听广播说说自己的感想;听录音以后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根据不同对象说说(写写)给同学的毕业赠言。

6、了解革命战士为了人同的革命事业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感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感受关心他人、自觉经受锻炼的良好品质;初步培养爱科学的志趣;初步了解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憎恨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的训练,但仍应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到训练目标上来。课文教学时,要着重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训练点规定的那项阅读基本技能,避免字、词、句、篇都走一遍,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只抓住内容分析,忽视训练重点。在进行阅读重点训练时,要充分发挥每单元前的“学习提示”的作用,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高三语文作文训练篇11

语文教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作为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文化沉淀的汉语言,从古代最早的私学发展至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规律和方法,那就是要读、要背、要写。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小学三年级完成了识字教学任务以后,一直到高中毕业的所谓讲解和分析,大都是不需要的。在教学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个上课经常看课外书而不认真听课的学生参加考试,数理化成绩自然很差。但语文成绩不会差。一个班级两个星期不上语文课,用这些时间让学生读课外的名著和杂志,考试成绩不但不会下降,反而有提高。这些事实无一不在告诫我们理科的教学方法,绝对不能拷贝到语文教学中。如果不加辨析企图用理科的方法来走语文的捷径,最后自然是收效甚微,甚至徒劳无功。

这种状况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困惑:语文训练要不要做?语文老师还能做什么?这里,笔者想先说清楚两个问题:第一,虽然语文是更加个性化的东西,“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数理化有着根本不同的学科特点,但是因为考试,它们的知识也就有了共性,这里所说的“共性”,就是共同的解题技巧、方法、思路和规律性的东西。如果说共性是骨架,是答题的方向和框架的话,那么个性就是丰满框架的血肉,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第二,大家常常有高分低能的偏见,其实,老实说,成绩好的那些学生能力真的低吗?分数低的学生能力就会高吗?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本质上能力和分数应该是统一的。搞素质教育当然不能惧怕应试,但也决不能为了应试而扼杀学生的情感、思维天性。因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为基础的,所以要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加强语文训练就显得必要和刻不容缓了。

为了避免语文训练中单纯的做题会把学生变成流水线上的产品,笔者以为科学、严谨的训练是语文训练的核心。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语文训练的科学、严谨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语文训练要有系统性

现在的高中语文教材几易其稿,这些变化有进步的地方:新教材删去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文章,加大了阅读量,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但对比老教材,它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删去了老教材中很多的训练点。

大家都有共识,即使按照新教材一课一课去认真教,就算教得再扎实,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不会有多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三年都做一样的题,考一样的试,说一样的话。如果各个学校能根据自身的实际学情,在大纲框架体系内,以高中三年为一个周期,制订一个“语文训练纲要”。明确哪一学期训练什么内容,哪一学期考查什么能力,哪一学期达到什么目标,循序渐进,效果一定会很好。

二、语文训练要有趣味性

因为高考题型相对稳定,所以高中语文训练题的题型也就有据可依,每次训练老练那些高考题型。老是那么练,谁都会厌烦。教师应该开动脑筋、集思广益,经常给学生换换口味。

让训练充满趣味。比如字音,一般以选择题题型考查学生,训练时就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加以考虑。我们可以改为考改错题,可以把学生的作业拿来让学生改错字,可以鼓励学生从报纸杂志、从街头广告中找出错字,制订计划,一个周期统计一次,并予以奖励。可以让学生自己从改错本中找资料出题,同桌交换做题,共同评改。对多音字的积累要在应用中巩固,比如讲“埋”这个多音字,可以造句说“他死了,要把他埋(mái)葬好,否则他会埋(mán)怨我们”。

三、语文训练要有针对性

在练习设计上,大部分教师认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或者有时因为工作繁忙没有过多的时间来设计练习,总之教师投入到练习设计上的精力和智慧往往微乎其微。常常是随意为之,拿一些现成的习题敷衍了事;或者是机械重复,令学生望“业”生畏,苦不堪言。我们可以按学习的内容设计练习,还可以按学习的过程设计相关练习,如准备性练习、形成性练习和巩固性练习。

四、语文训练还要着眼训练习惯

张志公先生把习惯表述为“字要端端正正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做”。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但语文教学中要同时训练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总让人觉得力不从心、隔靴搔痒。因此,听,成了听老师讲;说,成了老师一个人说;读,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写,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高三语文作文训练篇12

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划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辅助能力。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等,是教师完成工作不可缺少的能力,但这不是排他性能力;辅能力是教师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需要的辅助能力,如利用信息化工作的能力,这些能力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是与现代学校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排他性的能力,即教师的教学规划和课程开发能力[1]。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那么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的专业能力自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方向了。显然,语文教学规划和课程开发能力是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本质性标志。具体地说,就是“善读、能写、会教”。善读,是指文本读解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能运用语言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社会学等知识解读文本,善于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品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赋予作品的思想情感。能写,即文学创作与应用文体写作能力。掌握较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能熟练地创作文学作品和教师工作常用应用性文体,做到表意明确、文从字顺。会教,是指语文教学能力,将“善读、能写”的基本功综合运用、转化为教学能力。这里涵盖了教师处理教材能力、选择与整合教学内容能力、教学沟通能力、教学管理能力以及教学评价能力。“善读”是“能写”的基础,“能写”是“善读”的应用。“善读、能写”是“会教”的根基,“会教”是“善读”“能写”的综合运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

专业核心能力是一个专业存在的灵魂。专业核心能力定位准确,一个专业的培养方向才能明确。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实践训练上下功夫,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

(一)构建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要以学科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包括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如何奠定此基础,其主要着力点就在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而目前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课程孤立、分散、断断续续,内在联系若隐若现,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微乎其微。且所开设的独立的语言课程与文学课程事实上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2]。当然,这也是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佳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紧紧围绕“善读、能写、会教”这一核心能力设置课程,建立课程群,打破传统,跨越学科疆域,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尤其是专业核心能力整合课程,强化课程与培养目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限于篇幅,本文仅谈专业核心能力主体课程,其余将另文论述。对应“善读、能写、会教”这一核心能力开设一门主体课程,实现“主次分工,相互扶持”的课程设置目的。如“善读”层面,开设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文本解读课等主体课程,辅之以经典诵读、小学语文课文解析等辅助课程,各类文学类课程、语言类课程等基础支撑课程。这些课程以日常生活语言、中小学语文选文为抓手,以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文本解读方法运用为宗旨,以实践训练为手段,致力于学生的语言读解能力的训练。在“能写”方面,设置写作课为主体课程,应用文写作、网络写作等为辅助课程。借助写博客、写各类文体文章、创作网络文学作品等实践应用途径,解决“写”的难题,贯穿“多写才会写,会写才写得好”的理念,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会教”层面,依托语文教学法课程,细化教师口语、课例观摩与分析、见习与实习、班级管理等课程,通过试讲、微格教学、说课练习、课堂观察师生评议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能力、课题教学及教学评价的能力。此外,许多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突出教育职业性。各类文学课程、语言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多讲些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关的内容。现当代文学课讲鲁迅的作品时可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选文———《藤野先生》、《社戏》、《故乡》、《风筝》等为主要课例;外国文学课可以重点分析《葛朗台》、《最后一片叶子》等文;现代汉语课则侧重中小学出现的语法、词汇、修辞知识作系统性的整理与分析。同时,在价值取向上,各类文学、语言课程应侧重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抓住汉语的根。上述各门课程虽各有分工,各有重点,但都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中文专业培养目标中的核心能力———“善读、能写、会教”。

(二)多角度多途径系统化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训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