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18 02:43:20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高三语文教学应正确地引导学生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以及对学生方法的启发。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也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精于讲述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给学生解决问题留出时间,有助于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高三语文教学的反思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怎么做。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着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讲述;② 大量训练;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 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关于高三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 要:高三语文教学应正确地引导学生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以及对学生方法的启发。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也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精于讲述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给学生解决问题留出时间,有助于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教学方法 高三学生 语文教学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对学生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

一、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也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

二、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1、大量讲述;2、大量训练;3、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也可以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提高高三语文教学效率新探

摘 要: 教材新颖、容量很大、课时紧迫是当前语文教学所呈现的特点。高中语文教师应适应新课程,积极应对“五严”,突破压力,从“紧紧围绕考纲备课,科学顺应考纲变化”、“精选高考训练内容,加强序列系统训练”、“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凸显广度深度温度”、“高度重视高考作文,强化阅读训练讲评”和“精心设计课后练习,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五个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三语文教学 教学效率 五条措施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纵深发展对高中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材新颖、容量很大、课时紧迫是当前语文教学所呈现的特点。我省从2009年9月开始实施了“五严”规定,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使得高中教学形势更加严峻。在面对“双重”压力的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积极应对“五严”,突破压力,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是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新课程倡导“有效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有效教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花的时间少,用的精力小,投入的物力小,而取得的教学效果好。有效教学要求教师避免无谓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消耗,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和质量的最优化。高三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有效教学,有以下五条措施。

一、紧紧围绕考纲备课,科学顺应考纲变化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和前提,高三语文教师备课时要紧紧围绕和扣住考纲,体现针对性、目标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江苏省从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每年都推出《高考考试说明》,其中明确而且详细地规定了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因此,在备课前每个高中语文教师都必须高度关注《高考考试说明》,要认真地逐字逐句地比较和研究,特别要重点关注和分析研究考纲中的任何一点变化,把考纲的精神体现在备课中,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1.关注考纲变化,及时适当调整。

教师要指导考生详细分析研究考纲上的内容,特别要关注内容上的变化,并以此对复习计划作出有效调整。比如,原来一部分学生担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做不好,打算在高考时就选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但是2010年的考纲明确规定:取消考生选考权,改为命题人做主。这样一来,试卷上的每道题考生都得做,没有选考的权利了。那么,教师在备课中就一定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训练。

2.抓好系统复习,夯实基础知识。

全面考查考生语文能力是高考语文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突出考纲上规定的考查点,指导学生认真进行系统复习,切忌遗漏、切忌忽视整体、切忌避难就易,对照考纲,将知识点全方位复习,严格训练,及时查漏补缺。

3.高度重视阅读,关注社会生活。

高三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教师在备课中要重视阅读,文科生要阅读名著,理科生要阅读课外书籍。认真阅读,才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学生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内涵相等,就某种意义而言,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生活。

语文教学的改革使得每年的高考语文考试说明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因此,在备课前,认真分析研究比较考纲的变化,对于高中语文教师,尤其是高三语文教师而言意义特别重大。

二、精选高考训练内容,加强序列系统训练

语文教学要落实到学生对字、词、句、篇和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及其语言能力的培养上,这是语文教学的责任。然而一篇课文对上述这些方面的知识内容是不可能全面涵盖的,我认为,如果针对《考纲》进行序列化、系统化的专题训练,那么学习效果会更全面和实在。例如文言文和现代文的阅读理解教学,如果教师只注重多讲几篇高三的新课文或者对高一高二的老课文多复习几篇,那么从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角度来审视,其作用没有精选高考阅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好。因此,教师对高三课本中的内容要先精选后进行教学,以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专题复习,查漏补缺。高三学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群体,他们在学习上充满着求新、求异、主动、创造的追求。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切实改变和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的质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的效率。紧扣“激发思维―建立联系―自主探索―自我纠错―共享成果”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三、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凸显广度深度“温度”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对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提出的明确的要求,这一要求使得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了相应的转变。高三语文教学中份量最重的五大板块是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词鉴赏和写作。其中基础知识这一部分需要学生有系统的积累,而知识积累的过程是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的。对于这一板块的内容,我认为,教师不但要重视“精讲”,而且要有效落实“巧练”;不但要给学生讲授精要的重点内容,而且要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积累,明确具体的阶段性任务,并进行阶段性检测,检查学习效果。对于现代文、文言文阅读和诗词鉴赏的教学,教师应在拓展学生阅读面、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基础上,精选好习题。习题要准确体现近年来高考命题思路的变革更新,以此类典型例题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教学内容的广度、思维创新性的深度和有效学习的“温度”。课堂教学的“温度”始终要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性思维的深度上,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深度,决定了语文课的涤度和有效度。高三语文教师要善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表达,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现自己的平台,促进他们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提高。

四、高度重视高考作文,强化阅读训练讲评

当前高考语文作文占了70分,这应引起高三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对此虽有足够的重视,但只以练笔的数量和频率来促进学生写作,而忽视了精选写作素材和精湛的作文讲评,学生在无数的练笔中耗时费力,效果却不明显。我认为,高三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该以阅读来促进写作,要求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和精选阅读,加上深刻的思考,来提升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提供精选后的时文、美文,并且组织写作素材、新闻及杂感交流研讨会,促进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解决在写作过程中“无米之炊”的问题,使学生有话可叙、有例可举、有景可写、有事可议、有理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这对支撑学生的写作建构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切实重视作文讲评,详细评析每次作文中的优点和存在问题,并就作文话题思路的拓展、结构的布局、材料的征引作精心的讲解指导,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作文讲评中有所启迪、有所获益。

五、精心设计课后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练习设计,反复精练才能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水平。高三语文练习设计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既要确保质量,又要控制数量,切忌搞题海战术。练习设计要适应学情,现在高三教师手中拥有大量的高考模拟题、过关检测题等,教师应先认真完成,然后再进行重新整合优化设计。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的不足之处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练习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示范性,要避免一些重复性、机械性、无效性的抄写,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解一道题目可以掌握和弄清一类题的题目给学生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练习和探究,掌握解题的方法和规律,提高解答各类复杂题目的能力。

检验高三课堂教学实效如何,不能只看教师讲析了多少数量的习题,而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实质性的知识;不能只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的知识总量,而要看学生在学习中思维拓展的广度和深度。只有优化了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环节,高三语文课堂的效率才能真正凸显。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高三语文教学工作的反思

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笔者自有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由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高三语文教学工作反思

[摘要]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怎么做。我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六册书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我要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姻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这就叫对学生负责!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管理 工作反思

我不得不这样做,然而,一种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头滋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它已经在干扰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1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2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3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浅谈高三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教学

摘要:在实施高效课堂的大背景之下,高三语文教学也进行了新教学模式的探寻。初步得到四点启示:一、教师理念上的转变:让自己从演员变为导演。二、教师备课内容上的转变:变编写个人台词为引导学生展示。三、课堂授课方式的转变:变个人秀为百家讲坛。四、学生学习方式上的变化:变自主学习为小组合作。

关键词:导演;引导;百家讲坛;小组活动

几年前,大大小小的学校都在杜郎口教学模式的启迪下,积极探寻高效课堂的改革之路。一时间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学生桌对桌,面对面,剥夺了过去教师对课堂的“独裁”。为了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巩固“展示课”的成果,开设了“反馈课”。利用反馈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帮助。经过这几年的高三教学,笔者大致得到以下几点的启示:

一、教师理念上的转变:让自己从演员变为导演

曾经的语文课上,我是演员,我的学生是观众,每堂课上我是条分缕析,讲的是不亦乐乎,最享受的是学生答错时,自己给以错因分析然后给出答案,那一刻觉得自己的力量是无穷的,整个学校自己是最棒的。至于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只要学生成绩说得过去就行了。如今需要教师不是把“我”知道的告诉给学生,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并确认,特别是一轮复习中,学生只是一味的听,到结束时,你会发现学生根本没有掌握多少知识。高三一年等于白学了。而现在应该让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建构知识,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有了亲历、有了体验,形成了“生成”的能力。而教师,作为管理者,主导确立学习目标,宏观调控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作为引导者,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矫正学生学习方向;作为合作者,主动弥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生提供咨询。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理念上的转变。真正的课堂应该是舞台,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课堂应真正的还给学生。杜郎口模式教学大多数讲课的是学生,给学生解答题的也是学生,老师只是起到了组织和点拨的作用。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其学习的潜力也会被充分地挖掘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是快乐的,就会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 “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真正“三动”的课堂:动脑(预习阶段)、动手(展示阶段)、动口(交流阶段)。

二、教师备课内容上的转变:变编写个人台词为引导学生表演

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有从演员变为导演的理念,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去展示,而学生展示的一个重要媒介就是导学案。

高效课堂的实施,其有效的载体就是课堂活动,而课堂活动的有效载体是导学案,导学案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课堂效率的高低。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学科,更是承担着德育、美育、智育等多种功能,如何设计出既适合高效课堂的理念,又具有学科特征的导学案,是摆在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

导学案中的“导”,应该是导学案设计的核心,有别于以前的学案和练习的是,导学案重在引导学生在没有教师现场指导的情况下,能有序、有效并且快乐地进行学习,为此,导学的环节必须清楚、简洁,目标明确而集中。练习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已经熟悉所学内容的基础上,立足点是巩固和查漏补缺,而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引导,学习的是新知识,面对的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新的文本,导学问题的设计既要依据考点的特征,落实知识点和能力点,更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流程,不能以教师的教学思维代替学生的学习思维,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品味涵泳的空间,问题设计的密度不能太大,要走出传统的设计练习的思维模式,控制好问题设计的量和度。

如今的课堂并不像有些老师所认为的那样,老师不用讲了,上课轻松了,实际上,老师的备课量应该是加大了,老师更应在备课上下功夫,一方面在准备考点知识点的难度、深度方面需要老师考虑周全,另一方面备学生的难度加大了,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预见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把握住知识点的深浅,学生如果在讲解过程中出现了大大超出教材难度本身的话,应当策略地给其纠正,如果重点不清、概括性不强的地方,老师应当适时地进行归纳补充。另外原先课堂的时间主要是按照老师的讲课来定的,但是现有的模式更需要多考虑学生在讲解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要求学生讲解要简练、明了,更要求老师教给学生方法,收放要得当,逐步养成好的习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变教学案为导学案,在以前备课强调师生之间对话的基础之上,突出学生之间的对话,突出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就拿我们二轮复习的现代文阅读来说,在导学案的编排上,首先是要求学生回顾一轮复习时的知识储备,对应考点明确解题步骤,然后完成相关例题,课堂交流时必须分析解题思路,强化得分意识。

三、课堂授课方式的转变:变个人秀为百家讲坛

教师在课堂上不是想到自己该教些什么,而是想办法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的教而教。这就需要教师放手,真正做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课堂上,教师该做什么呢?我个人觉得应该是上课前五分钟讲明本课的总体要求,明确学生的任务,上课结束前五分钟回顾本课的目标是否完成,对学生的讲课进行简单的小结。而中间的三十五分钟是可以交给学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导演好这三十五分钟的戏,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并走上舞台,让课堂变为学生的百家讲坛。

四、学生学习方式上的变化:变自主学习为小组合作

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到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学习来解决某一个问题,但很多时候,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控制下进行学习,有时,学生很活泼,但说的都是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课堂效果很差;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或根本不愿意回答问题,老师启而不发,双边活动尴尬;有的时候,学生过于积极表演,教室走到学生身边发现不知所云。其后果,学生厌学,老师疲惫的进行教学,但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最大作用。教师提前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小组长由目标生、临界生担任,他还要担任教师的“课堂助理”,他要负责协助教师处理那些“学困生”的学习问题,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高质量的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遇到班里最差的学生,采取“一帮一”的方法,不让每个学生落队。这种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增强了集体荣誉感。通过使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我们惊喜的发现以前不爱发言的学生、布置的练习不做或做不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一个个抢着上黑板完成题目,抢着发言分析题目。在别人回答时,其他人在积极准备抢答或是在思考答题(对还错),回答完毕后,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点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虽然以前两节语文课可以讲三至四篇文章,现在缩减一半,但是课堂的效率大大提高。

高三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科学合理的师生互动,是扎实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短短的一年学习时间里复习到位,让学生自己成长,掌握知识。关键是这知识是学生自主探究学来的,必然就牢靠一些,扎实一些,我想这就够了。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新课程标准下高三语文教学浅析

摘 要:传统的高三语文教学模式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教学出现了效率低,精力耗费巨大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必将带来语文教学的革命,给语文教学模式注入新的生机,让语文教学变得高效优质。

关键词:传统模式;新课程;改革措施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三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照搬原题,缺少原创

老师手里有很多资源,以往各届的高考题以及考过的周考、月考各种小检测的试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把这些试卷反复讲解,并没有根据原题作出任何的改动,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原本就会的学生产生了厌倦,使原本不会的学生也只是加深了记忆,并没有学会变通,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手里的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那么,课程改革之后老师应该怎么做呢?老师可以把试卷整合,在原来的基础上对题目进行改进或加深,再让学生去做,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这种方法的教学效率要比照搬原题高得多。

2.机械性教学,湮没了语文的个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充斥着机械性的语文训练,缺少语文个性的发展,基本上都是一堂课学生一直在做题,或者老师一直在讲解,枯燥乏味。我们不可以否认的是高三不同于高一和高二,高三需要大量的习题进行训练。但是,语文毕竟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老师不应该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道题到底是选A还是选B上,新课改之后,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拿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渗透、理解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比机械性教学更加有效。

3.训练无序,缺乏效率

在传统的高三语文复习训练中,随意和散漫的现象很严重,老师只关注高考和考题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反复地将各类试题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反复地做,然而这种急功近利的方法并不是行之有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特点并不是多做几道题就能立竿见影的。老师不要总是强迫学生做题,可以将同一类型的问题分门别类,进行专项性训练,不要一会儿跳到这个知识点上,一会儿又跳回来。

二、新课程标准下实现语文良好发展的策略

1.要研究考纲,真正吃透考纲的精神

每个高三教师的手里都应该有一本考试的大纲,老师应该认真地阅读并吃透考纲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同时适应国家新课程的形式,对国家新课程的标准予以理解,再将大纲上所涉及的知识点分类总结,然后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分门别类地理解参透这些考纲的内容,而不是老师一味地出试卷,讲试卷,忽视了知识点的渗透。

2.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语文的教学不应该只是为了让学生在高考的语文试卷上有一个漂亮的成绩,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追求的是活力和创造力,如果把我们的学生都培养成考试的机器,那么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语文文化素养的培养。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我们不要求学生都能成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但是我们有义务让学生了解语文的魅力。

3.改革训练的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对于素质的衡量偏重于智力,对于学生个性的彰显不够,任何教学如果少了学生的兴趣和意志,结果都是老师空忙。所以,老师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对于疑难问题不是直接灌输,而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在小组给出的结果中进行分析,这样,学生也能融入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老师的讲授也起到了帮助作用。

三、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语文教学的好处

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模式的改变也获得了显而易见的效果。首先,教师在讲课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了,在讲课过程中老师很注意学生有没有听懂,有没有参与其中,课堂效率提高了;其次,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增加了,之前语文课上总是老师在不停地讲课或者学生在不停地做试卷,学生和老师都感到很疲惫,而课程改革之后,老师将考纲总结出来,择其优而教学,并且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而且课堂和谐了很多;最重要的是,学生不再是只会应试的机器,老师将学生自身的发展融入课堂中,充分注重学生将来的发展,为我们国家培养了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基础教育的改革始终面临着传统教育观念的严峻挑战和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压力,而新课程改革的出现缓解了传统应试教育对于语文的压迫感,新的课程改革并不是反对考试,而是将考试换一种形式,讲知识分类汇总选择优而精的考试进行教育,这样的效果要比之前做十份试卷的效果好得多;新课程改革也不是不让老师讲课,而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消化总结,老师起辅助补充的作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行之有效的。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一定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至于在这个大环境下究竟要怎么做,这也需要老师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一套方法。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浅析高三语文教学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教给学生知识与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发出的呼唤。本文针对高三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问题,做一简单探究。

【关键词】高三语文;创新能力;培养方法;问题设计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我国各个领域都在积极开展创新改革浪潮,高中语文教育也不能落于人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之选,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大势所趋。高三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为了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必须革新语文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满足创新能力培养需要。

一、设计积极问题,鼓励求异思维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相较于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语文学科并不追求某一个固定答案,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有理有据、言之有理即可。同时,由于生活环境和学习需求不尽相同,针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往往有不同答案,片面要求所有学生依照某个套路、模板进行思考活动,是无益于创新能力培养的。

在组织高三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设计积极问题,鼓励学生就某个被普遍认同的问题展开思考,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看法与建议。例如在《<物种起源>绪论》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思考:进化论是近代生物学的基础,几乎受到所有世俗国家的承认。但是有人提出,“眼睛这东西非常复杂,任何一个部件的缺少都会导致眼睛失去作用,倘若依照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所言,在眼睛各个部分都进化完整之前,眼睛是没有什么作用的,这可能吗?”针对这些反驳进化论的观点,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援疑质理”是创新的第一步,只有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挑战,创新思维的发生才能成为可能。组织学生就语文课本上提出的主流观点进行辩证思考,能激发学生求异思维,从而促使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产生。教师应当设计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积极问题,鼓励学生就问题做出个性解答,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组织主题活动,强化创新思维

应试教育模式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偏重于对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教学改革主张创新教育,其中最受到关注的课题在于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三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积极开展以创新为主题的综合探究活动,在实践当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课时,教师可以在班级里面开展一次课本剧表演大赛:《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翁笔下最浪漫的爱情故事之一,与我国的《梁祝》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关《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影视作品也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学生可自由结合成小组,尝试自编自导自演,进行课本剧比赛。论者曾经在班级组织过这一课本剧竞赛,学生兴致颇高,自己当编剧、导演、场务,甚至自制道具,各项活动都安排得井然有序、像模像样。正式表演时,论者发现有些小组出于对有情人难以终成眷属的惋惜,改写了结局,不仅让朱丽叶复活,还化解两家宿仇,这种创新给了观众不一样的观剧体验,其余学生纷纷拍案叫绝。

苏教版语文教材选入很多小说、故事类作品,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课文进行二次创作。学生既过了一把当导演、编剧、演员的瘾,也体验到创新给自己、他人带来的乐趣,更愿意参与到此类创新活动当中,可谓一举多得。

三、革新教学理念,营造良好氛围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高三阶段的语文教学,应当摒弃传统填鸭式教育理念,营造可以激发创新欲望的良好学习氛围,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思维活动当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与建议,教师不要急于泼冷水,而是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为创新思维的发生、发展提供土壤。

学生的创造潜能只有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当中才能发挥出来,探讨交流是课堂教学当中营造良好氛围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高三语文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探讨交流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在思维的碰撞和头脑风暴当中发展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例如在《逍遥游》一课讲解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教师可以将这篇经典著作与前不久上映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联系,请学生分组讨论:在学习了本文之后,大家对《大鱼海棠》这部作品的主旨是否有不一样的见解,如果不仅仅将其归类为一部爱情电影,应当如何对其主题进行阐释?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引入创新讨论活动,不但给学生一种熟悉感与亲切感,同时也使学生觉得轻松、愉快,促使其主动参与思考。小组可派代表发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给以鼓励。

《周易・系辞上》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谓之盛德”,创新是高中语文教学最重要课题之一。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能力培养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创新教学的研究,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高三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业情绪

高三的学习十分关键,这一年决定着学生的梦想是否能实现。教师作为对学生帮助最大的教育者,怎样做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确保学生以轻松的心态来学习?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做好这些,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业情绪,促成学生梦想的实现。

一、创造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成年人,可以很好地把握自己的情绪。要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业情绪,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做到精神饱满、积极热情、精力充沛。人际沟通时,相互交往的两者情绪将会互相感染,教师不管带着怎样的情绪走进课堂,教学中这种情绪都会快速投射在学生中。因此教师上课前要将自身的情绪调整为积极的情绪,平复对教学存在影响的琐事。高三学生已经进入了自律自学阶段,教师并没有必要在上课中一直注意保持课堂的严肃气氛,而应更加重视对学生积极热情的学习情绪的激发。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教学状态,学生才可以以情绪高昂的面貌学习,实现教师快乐教学,学生快乐学习的目的。只有在充满积极情绪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可以保持灵敏的反应,并且对教学知识具备深刻的记忆,提升自我学习的效能。

二、缓解学生的高考负担

由于马上要面对高考,高三学生和教师的压力都很大。很多学校更是加大了师生的高考压力,以考试促进学习,通过密集型的考试来增加学生的学习量,促使学生认真学习。适量的练习确实可以使一些孩子紧张起来,且在考试前扎实地复习应当掌握的知识。但这种做法如果过度,不仅不科学,反而会增加师生的负担,不能收到预期效果。量变与质变虽然是存在一定联系的,但学生成绩的提升和考试频率的增加之间并不是正相关联系,练习量的增加不一定会促进质变。语文学科的成果主要来自学生长时间积累的大量基础知识,是由语文学科特点决定的,不是可以借助多次的考试及练习就能够达到。语文学科要想突破自身的成绩瓶颈,获得成绩的进一步提升,就要不断思考自身的基础知识,并且持续地反思及顿悟,这一能力的提升无法由教师代替或是通过大量的考试来达到。大量的生活观察和课外阅读的积累才可以获得稳固的语文基础知识,对此教师要减轻学生考试和练习负担,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知识积累,逐步提高语文素养。高密度的考试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疲劳感,进而产生对学习和考试的厌烦,身心俱疲,不再重视考试成绩,考试反而变得可有可无。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制定语文知识积累及相应的知识计划,遵循教学规律,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并且为知识的积累创造机会,最终达到质变。

三、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大部分高三学生在高压学习中会产生茫然及厌烦心理,这和教师不甚合理的教学方法有一定关联。在高三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实行积极的调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带来的喜悦之情,使学生感到一定的满足。因此,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任何可以成功的机会,给予学生小台阶、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的指导方法,并且要求学生制定出较低的符合自己认知的目标,展开对自身学习的规划,不要过多追求偏难、大量、较怪的题目,要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心理收获感。另外教师有时还要适当降低平时的考试难度,保证学生可以获得优秀的分数,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得学生对自身的学习信念更加坚定,具有不断向前的动力,克服一切消极情绪。教师和学生可以用充足的时间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反思,并做好未来的规划。

四、创新课堂评价,帮助学生获得积极体验

一个人对自己将来会成长到什么样并不清楚,也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少,增强个体积极的体验并且发展其积极的人格和力量,是促成人的一生成长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保持愉悦需要教师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就要依靠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擅长使用教学评价带来的激励效果,及时、科学地鼓励和肯定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的知识内化及不断成长。

高三不但要注重评价学习结果,还要注重对学习能力及方法的评价。教学评价在发挥激励作用的同时,还要渗透于整个学习过程。课堂中不但要对整个课堂取得的教学成果实行关注,更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对学生在课堂中的闪光点做出评价。评价中不仅要对正确回答的学生做出正确性评价,还要针对学生的感悟能力、解题思路、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展开积极评价。此外,还要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评价。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在同样的外在刺激下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和体验,因此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其展开评价,如对反省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稍作指点,对敏感自卑的学生,要多用积极向上的语言。教师要促使学生在评价中获得积极体验并且不断向前发展,让学生获得成长。

教师要采取所有可以使用的资源及方法,调动并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我们要把其中与学生相关的认知、情感等知识研究得更为透彻。我们要充分借助积极心理学并且将之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帮助高三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积极快乐的学习体验,促成他们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新华中学。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高三语文教学的管理技巧

多年的高三备考工作之余,我经常思考,高效的语文教学应该怎么做?探索、反思,自省……终于,我感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引”,是引导学生时间的安排,精力的投放;是对学生学习欲望的催动,方法的启示,学习热情的激活,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常态的建立。

管理,管理,“管”和“理”,要灵活变通,“管”是约束、要求、评判、规范、督促;“理”是引导、思考、尝试、研究、完善。进而升华为唤醒、感染、熏陶、鼓励、激励。“理”还包括协调、理顺和理性的意思。协调是指把不合适不健全的方式、方法及时调整,而合适的、有效的,则继续推广、继续深化;理顺,指的是理顺思想、理顺情绪、理顺关系、理顺思路;理性,就是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教师无论对待工作中的什么事都要有科学的思维。“管”的侧重点在于依靠权威推动别人,而“理”的侧重点在于依靠思考改变自己。“管”体现教师的态度和魄力,决定着工作的宽度和广度,而“理”体现教师的智慧和能力,决定着工作的深度和高度。

有了以上的感悟,我尝试着在高三语文复习中将管理变为“管”和“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了这些方法。

一、减轻负担:积累有质之量变,促进质变

高三备考,将大量的、高难度的训练置于复习之中,既在情理之中又名正言顺。教师的出发点很好,以考促学,一举多得,何乐不为?这样做往往无庸置疑、无可非议。而客观事实上,这是一种增加师生负担的做法,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更多的时候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分析其中的原因:首先,语文科目的分数与难度之间、考试次数不存在正比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量”的积累与叠加,并不能促进“质”的飞跃。同时,提升难度的前提条件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其它学科,特别是与理科对比相差甚远,其目的、要求、知识结构、内容、运用方式都客观地要求教师更加在意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用、联、悟:即明白原理、迁移运用、联系联想、理解体验,在语文科目的教学和学习中,“懂”“悟”的重要性是其他科目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也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

其次,师生在繁重的考试考核考查之中,只得穷于应付,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积极准备的机会和消化吸收的时间,所以效果很差,学生必然会导致缺乏成就感,缺失自信,不仅使人徒增悲观失望,更会让人身心疲惫。学生不再将考试看得重要,从主观思想上的淡漠到客观上学生整体成规模的行为模式,习惯于敷衍考试,应付老师,甚至是家长的指责,学习中的惰性与高三学生所特有的思维特点,即期待高考早些到来,以便自己可以解脱的感受。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二、降低难度:从成就感开始建立学习自信,形成良性循环

高三备考中,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无法建立学习自信,与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教师对学生的导向等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我们期待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难度很高,甚至是偏、怪,特殊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强大障碍。往往一个学生语文成绩较差,常识性的逻辑结论将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事实上,朔源追根,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误导与落伍所产生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占用了太多学生的时间,剥夺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的过程;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信念和热情,形成师者无功,学者无成的错觉。久而久之,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削弱的必然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也固然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主自觉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语文教学的质量。

正确之举及可行方法之一,应该是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尽快让学生形成成就感,从而建立起学习的自信。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而在这样的考试与练习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效,成绩是主干,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及可行方法之二,应该是降低考试和练习的次数,使师生均有反思既往过去、修正客观现实、规划前景未来的时间过程,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试。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有这样一种说法:“高中三年期间,高一是教师扶着学生向前走,高二是教师看着学生向前走,高三是教师赶着学生向前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管束第一,往往事与愿违。

多年的高三备考经验告诉我,应该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一味的加时间、加题量、加难度,加次数……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效果。

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一是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二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即对知识具有启发性的、富有针对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从有效考试中评价教与学的成败与得失,让讲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

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做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因为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际成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使得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进入高三,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变得“功利”起来,一切都围绕着高考展开。但高三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埋头苦干,高三语文教学也需要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在总结后提升。现结合在自己高三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对高三语文教学的反思:

一、高三语文教学现状

现实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到了高三,形成了一种普遍的教学模式。教师有条不紊地梳理五册必修教材的基本篇目和重要知识点,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然后对照分析,总结各考点的命题规律和趋势,归纳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浩如烟海的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训练题,然后学生练考,教师批改、讲析,学生再练习,这样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精神疲惫,学生学得精疲力尽,索然无味,感受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语文成绩也不尽人意。

面对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思考:①为什么学生没有学习语文的欲望?②为什么语文教师教得很累、很无奈?学生语文成绩却总是不尽如人意?③师生最需要的语文学习结果到底是什么?

当然,对高三语文学习,师生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事实上,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目前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教学程式化。

这种模式使课堂教学主宾倒置,教师居高临下,取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做法“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学生尽管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很难提高,甚至出现倒退,功夫负了有心人,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旷日持久,怕上语文课。

二、语文教学的改进措施

我以为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脱离桎梏,回归教学的本真,让学生主动学习,培养语文能力,获得好的成绩。要达到这一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不仅是实用性的工具学科,更是饱含美感的人文学科。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的课堂应该充满生机,应该彰显语文特有的人文之美;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不是对学生做裁判性的引导,而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所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永远都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但习惯认为高三学生目标明确,不用再像高一、二学生那样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认为高三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知识、培养解题能力、提高学生成绩,不必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其实不然,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大多是一练一讲,一讲一记的枯燥循环。学生在两轮甚至三轮的题海中摸爬滚打,极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减少他们的枯燥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复习诗歌的表达技巧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常常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难以理解。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讲“兴”时,我引用了贺敬之的《回延安》中的“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讲清了它“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使教学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2.变换考查形式,分解教学目标,增强学生自信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因为教师的表扬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

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是诗歌鉴赏和写作。在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常识――鉴赏诗歌形象――梳理诗歌表达技巧――品味诗歌语言――训练答题步骤,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三语文复课时,教师变换考查形式,分解教学目标,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3.联系现实,精选精练,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复习试题要精选精练,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现实社会有联系的材料,这样的选材既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了相关语文知识,提高了解题能力,也使学生认识到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4.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有效复习

当然,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减少训练次数,精选精练,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只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要让学生获得好成绩,教师还应在复习指导上大显身手。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帮助学生构筑知识能力体系;②点拨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③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应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减少考试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而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总结反思,让讲述转化为指导。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导游员和服务员,指导学生提高语文成绩。

高考是一次检阅,高考是一位老师。它检阅着我们老师教学的思路和成果,它肯定了我们的一些做法,也让我们看到教学的不足和缺憾,它引导着我们向更正确的教学之路迈进,在摸索尝试中,我将一路探索着走下去。

作者单位:陕西旬邑县中学;陕西旬邑县中学。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探析高三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

摘 要:高三是每一位高中生学习生涯中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充满战火味的时期,他们面临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也带着梦想憧憬着未来。而语文作为以母语为支撑的课程,对高三学生有着得天独厚的影响优势,尤其是在德育方面,更是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如何有效发挥高三语文在这一时期德育渗透的作用,全面培养出既具备文化知识,又具有道德思想内涵的高中生,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高三语文;德育;教学

高中语文是以母语为教育基础的科目,肩负着高中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健康情趣的修琢的重任。高三语文主要以板块复习为主,比其他阶段有着更丰富的知识积累,紧密联系着高考大纲。即便如此,德育作为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任务,却不能因此而忽略,更应该趁此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高中语文在吸收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灵活地、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即将毕业的高中学子,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基于语文教材的德育渗透

1.语文教材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高三语文的板块复习,都是紧密联系语文教材的。语文教材中包含着经典的名篇名章,把每一个字眼都变成了美的熏陶。它的文字和德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形象优美生动,而且更有一种沁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高三的学生正处于未成年和成年的分水岭,身心发展已现雏形,高三语文如果能趁机将文章中包含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弘扬出去,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正是语文特有的优势,文字便是它的喉舌,但又不像说教那样乏味,它是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使德育的发展更完善。所以,通过语文教材进行德育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2.现行语文教材德育渗透的缺陷

高三应是德育渗透的关键时期,但教材中德育却呈现出一些缺陷。首先,社会精英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社会精英。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德育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的好公民。教材中大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固然伟大,毕竟这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成为空泛的口号和理论。当然,这种精英社会的高尚品德可以作为每一位学生毕生追求的目标,但是基础仍然是诚实守信、孝道等,更贴近实际生活的良好品德。不能做到大我,就尽力完成小我,否则,容易灰心丧气,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其次,教材内容刻板陈旧。我们的学生为什么热捧外面的小说杂志?因为它们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经典固然重要,但不能太偏离实际,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让教材更具魅力。这样进行德育渗透,才不会遭到学生的心理抵制。

二、基于课外读物的德育渗透

高三学生基本已经完成各方面文学的学习,可以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课外读物比语文教材具有更广阔的文学边界,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百家学术的盛况可以让学生领略不一样的风采。同样,课外读物也有其不可否认的缺陷。课外读物之多,犹如大海,其质量也良莠不齐。如果不是好的作品,有可能会把学生带入迷惑之地,在德育方面会适得其反。所以,有经验的教师会给学生适当推荐一些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去读适合他们的书籍,对阅读方面进行经验指导。教师可以给学生教授阅读方法,不刻意追求曲折情节,注重道德思想的升华,追慕大师风范。在阅读完读物后,可以通过读后感、小组讨论等形式,及时总结,提炼出文学素养,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基于多种组织形式的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教学单纯停留在教材或者课外读物上会显得枯燥乏味。尤其是对于读了十多年书的高三学生,他们大部分已经厌倦了这种教育形式。我们可以模仿先贤孔子,每个人带着自己的观点列席而坐,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主动去讨论,逐步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这种形式更受学生欢迎,因为这是学生自己讨论出来的,教师只要做好适当的引导即可。或者将辩论赛形式引入语文教学,将德育有关的内容变成论题,让学生分正方和反方,分别阐述和辩论。教师适时做好德育方面的总结,学生通过自身思辨,会更加切合体会其中的韵味。德育渗透的本质不变,但是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避免使处在高压中的高三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总之,高三是每一位学生学习生涯中关键而又难忘的时期,其中饱含着激烈的思想震荡,对其一生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语文教师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传播者,必须正视其在德育方面发挥的作用。不论是基于语文教材还是课外读物,语文教师都是学生德育的导师。如何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将德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人文修养中,是每一位高三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挖掘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巨大潜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综合性人才,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提高高三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此同时,教师们也清楚的看到了在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同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效率。本文通过对高三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高三 语文教学 效率 策略

高三语文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高三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提高。在高三语文教学中,要想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高三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习题训练缺乏创新

虽然目前国家不主张以应试教育作为教师研究教学的重点,但是对于高三的学生而言,在客观上,高三学生正面临着高考,这一时期语文教学的效率,关系到许多高三学生的未来。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习题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高三阶段,实施语文习题训练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高三课堂仅仅靠现成的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习题的内容是编者根据自己所在地编写的,所以在教学方面实用性不大,教师不能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习题内容,是导致高三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教学方式过于死板

教师受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语文课堂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教师讲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导致学生不能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发挥出来。如果教师继续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势必会影响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学习负担不断加重

高三,对学生与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时期。所以家长与教师认为给高三学生加大学习任务量是理所当然,但是家长与教师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语文学习的成绩与考试的频率以及难度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加大任务量并不等于提高学习效率,反而只是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

二、提高高三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方式,创新习题训练

首先,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如果想让学生的习题训练具有时效性,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来整合学生习题训练的内容。只有这样练习,才具有实际的学习效率,才能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其次,高三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取得语文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对语文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后,教师要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降低习题内容的难度,尽量将重难点的内容,以最简单的方式告诉学生,并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最终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改变教学方式,发挥主导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高三是整个高中的关键时期,每个学科的教学都是为了学生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某些教师还是将自己放在课堂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处于课堂的被动位置,这样的教学很难使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语文成绩,还应该以学生为主,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的策略,以高效率的语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施效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还应该在课堂上面带微笑,积极鼓励学生说出对课堂问题的见解,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

(三)掌握学生心理,适当减轻负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心理需求。成功的高三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如果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降低学生考试的难度,降低平时考试的频率;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教师要减轻高三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学生选择科学的练习内容,根据学生心理情况和学习情况,适当增加难度恰当的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积极去发现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就能使学生认识到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效率策略的实施对语文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发展。同时,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保证学生取得语文优异成绩的前提,这对高三毕业生来说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河北衡水市第二中学)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让高三语文教学与人文关怀联袂而行

2014年9月22日,湖南临澧一中两名学生不幸坠楼身亡,事后警方证实两人因感到学习压力过大,对生活失去信心,于是悲剧发生。无独有偶,2014年2月17日新学期的第一天,安徽合肥一中一名17岁高三学生从27楼坠楼身亡。这类新闻事件频频发生,在为他们扼腕叹息的同时,我们不难知道,学习生活的压力过大可能是造成中学生悲观厌世的原因之一。现代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一般都受到长辈和亲戚朋友的溺爱,结果形成了争强好胜却又害怕挫折的“蛋壳”心理,一旦遇到挫折,就表现为冷漠、敌视甚至走极端。而当前的学校教育又带给孩子们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到了高三,孩子们或许面临着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抉择,心理压力巨大,但是高三老师都忙于复习备考,无暇顾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所以,在当前环境下,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高三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至关重要。

高三学生生理日趋成熟,但是心里还是比较脆弱,具体表现为思维敏锐,但有时候偏激、狂热、急躁,自尊心极强,容易消极、焦虑甚至逆反,倘若遇到外界的刺激,很容易出现过激行为。在高三的课堂教学中,只有语文课对孩子可以进行人文教育了。可现实中的高三语文课堂几乎听不到学生的朗读,见不到学生的讨论,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试卷,一道道高考模拟题。学生们听到的全是所谓的答题套路和答题技巧,在应试教育的大旗下,高三语文课堂中的人文关怀荡然无存。有人认为这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其实也不尽然,这与我们语文老师的观念也有关系,高三时间紧,任务重,语文课的时间被压缩再压缩,几乎不到数学时间的三分之二,因此,有的高三老师认为顾及人文关怀就会影响复习效率,况且人文教育在高一高二已经开展了,高三仅有的复习时间要用在刀刃上。其实,高三虽然时间紧,但是进行人文关怀的途径很多,只要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依然能让我们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下面我就谈谈高三语文教学怎样贯彻人文关怀。

首先,教师要营造人文课堂。高三语文备考课由于时间关系往往省略了许多常见步骤,比如现代文阅读的“读”的步骤没有了,老师往往是根据语言文字进行客观的分析,学生很难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旨,因为学生没有体验情感的过程。学生读的过程就是自我体验、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过程,所以高三语文课堂的“读”不可或缺。同样,“写”也必不可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只有通过“写”才能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情感、精神乃至人格。一些好的文章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它能够荡涤学生的灵魂,升华学生人生境界,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人文性课堂要求教师的方法和观念也要改变,不能抱着答案不放,甚至照本宣科报答案。而是要着力打造探究型课堂,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允许学生探究、讨论甚至争辩,活化“读”和“写”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形成积极挖掘文本人文内涵的习惯,学生在这种环境氛围中获取的人文素养会记忆深刻的,自然会给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其次,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高三学生往往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三点一线的生活决定了他们对社会缺乏了解,忽视生活中的许多精彩之处,这也是许多学生面对高考巨大压力而无力反抗的原因。因此,复习备考的时候一定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理解社会。比如环境污染,触目惊心,可以给学生看看著名主持人柴静拍摄的专题片《北京雾霾调查》。老师同时要告诉学生,人类已经意识到它的危害,社会上有许多有识之士在为此奔波劳累而且初见成效。这样既不至于悲观失望,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责任感。再如,广东小悦悦事件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伤害,老师在这时候就要告诉孩子们社会不完全是这个样子的,感动中国就是最好的教材。学生看到了社会阳光的一面,自然会扬起理想的风帆。

再次,坚持有目的的作文训练和写随笔。高三时间紧,有的老师会淡化作文训练。其实许多材料作文的材料就是非常好的人文素材,语文老师完全可以利用它进行人文教育。比如2004年全国卷的作文题《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就能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但我们不能放大痛苦。2013年安徽卷作文题萧伯纳的名言可以理解为探索、创新、梦想、希望等,这些话题都是高三学生即将面对也必须面对的话题,老师好好的启发引导的话,对孩子们的人生影响不言而喻。老师应该多选取这样具有典型人文价值的素材让学生去挖掘、去写作。这样既避免了学生无话可说,枯燥堆砌材料的弊病,又提高了作文水平,可谓一石二鸟。还有除了作文之外,高三学生写写随笔也是一种缓解压力好习惯。鼓励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焦躁、不安、害怕以及对亲人的思念等,甚至可以鼓励学生把内心深处的情感写出来,达到释放内心压力的目的,能给语文老师或班主任看看那是最好,相信能得到不小的帮助。

最后,阅读教学是一块不可错过的阵地。阅读题在高考试卷中的比重很大,包括文言文阅读、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分值达51分。可悲的是现在的阅读教学被功利化了,课堂上基本上是以老师讲代替学生读。这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很是不利,久而久之,学生就懒得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内涵,也就很难形成自己的思想了,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了。另外,阅读文本的选择也很重要。如2008年安徽卷《我与地坛》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史铁生在人生最潇洒最狂妄的年龄,遭遇到人生中最痛苦的挫折,双腿残疾,心情极度绝望,但是他没有选择逃脱。即使在后来又遭受肾病的再度折磨,隔日透析维持生命,他也没有选择轻生,而是勇敢的面对,坚持在轮椅上写作。老师不能仅仅讲解讲解答案就了事,一定要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进行人文教育。这样的文章一定能给予学生正能量,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再如2006年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展现的是西南横断山区的优美风景,表现作者对古老的农耕文明的眷恋以及为它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而惆怅。我们在欣赏美丽的景物描写的同时,应该让孩子们探究得出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我们应该让学生们知道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文明的保护刻不容缓。

文言文和诗词更是蕴含丰富的人文资源,其中涉及的人物大多品质高尚、志趣高雅,他们或清廉,或爱国,或勤政,或爱民。这些思想品质在当今社会依然散发着巨大的魅力。如2011年重庆卷《江公皋传》就刻画了一个体察民情、严于吏治、英勇顽强、造福百姓的清官形象,这能让学生认识到并非“无官不贪”,尤其是在党的大力反腐形势之下,能增强学生对党的反腐工作的信心和实现中国梦的决心。中国古诗词可谓是精华荟萃,而且人文资源丰富,是不可多得的人文素材。我们要培养学生通过对诗词语言的吟咏,进而对诗词的情感进行体验。不可忽视的是作者的思想性格与人生经历,他们的身上散发着励志的光芒,如苏轼身处逆境的坦然豁达,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把栏杆拍遍”的爱国激情,陆游唐婉的痴情执着。这些对于即将面对高考的高三学生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高三复习备考中的人文关怀还有很多途径,比如新闻类题目、仿写类题目、漫画类题目,不一而足。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人的性格,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与技巧。高三紧张的复习备考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更是不可忽视。

作者单位:安徽潜山野寨中学。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新课标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探析

摘 要: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高三语文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高三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会存在不利影响,因此对相关问题的存在进行了分析,并且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实效性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高三;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高三语文教学的开展也有了新的教学气象,但是现阶段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三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高三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是高三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新课标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实施存在的不足

1.习题训练缺乏创新性

虽然新的课程标准,不主张以应试作为教学研究的基点,但是就高三而言,客观上,高三正处在面临高考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直接关系到高三学生高考成绩的好坏。因此,在高三阶段开展习题练习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从现阶段高三语文习题练习教学课实施的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现阶段高三语文教师在语文练习题的内容选择方面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虽然目前高三语文教师每个人手里都有不同类型的资料,这些资料不论从种类上,还是从内容上来看,都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在高三语文教学中,一堂好的练习课教学,不能只依靠现成的练习题内容,因为这些内容都是不同地区的不同编者根据当地高三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当地学生的学习情况编写的,其在教学的实用性方面不具备普遍性。而在高三的语文教学中要想让练习更具实效性,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实际需要来整合优化练习的内容,只有这样的练习才能更具实效性,才能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语文能力的提升。

2.教学方式过于刻板,缺乏灵活性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三语文的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学上依然遵循着那种“唯我独尊”的权威式的教学方式,在高三语文课堂上,学生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内容,学生就得无条件地接受,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要想选择自己想要的学习内容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提出自己独有的见解也往往被视为教学中的异类,很难得到应有的认同与激励,教学的主体地位没有在高三的语文教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此种教学方式持续下去,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慢慢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这种刻板而缺乏灵活性的高三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实施的对策

1.开展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

高三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想真正取得教学实效,就必须要对教学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尤其在新的课程标准推行的背景下,要开展好高三语文教学,需要高三语文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研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同时,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作为高三语文教学实施的准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基础再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师要学会因地制宜地创新高三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无论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上,高三语文教师都要在教学实践中,力求创新,让教学的实施更具实效性。

2.要以生为本开展高三语文教学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高三是高考的关键时期,各个学科的教学更多的是为了在高考中最终取得好的成绩,教学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这没有错,但是把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作为高三语文教学唯一的教学目标,就未免有些过激了,新的课程理念要求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以学生终身语文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并且强调语文教学活动,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在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中不仅要尽最大的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还要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考虑,以生为本,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进教学策略,以实效性的高三语文教学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推进高三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这样学生不仅在高考语文学科方面会取得良好的成绩,在语文素质方面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为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对促进高三语文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高效率的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也有利于高三学生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对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开展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起到抛砖引玉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