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设计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5 09:11:02

科技的设计

科技的设计篇1

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3期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科技馆的发展方向、科技馆建设中展示设计的各阶段工作内容。文章指出,科技馆的展示设计主要包括展示主题与内容、展项与展品、展示空间等方面的设计,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设计,整体设计分为方案设计、概念设计、深化设计和施工设计等四个阶段。

[关键词] 展示设计 方案 科技馆

展览教育是科技馆最主要的功能和最核心的内容,展示面积在整个科技馆的建筑面积中占60%以上[1]。为此,在科技馆建设过程中,展示设计尤其重要,决定着科技馆的发展方向。科技馆的展示设计与一般公共展示设计的区别在于它的系统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展示的主题与内容设计,也就是内容设计;

②展项与展品设计,也就是承载内容的展项展品的形式与方式及其在空间中的关系设计; ③展示空间设计,也就是一般所谓装饰空间或布展设计,但严格地说,把这部分设计称为布展或装饰都有局限性。

上述三个方面的设计虽然涉及不同的设计工种,却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由于我国的展示工程比较偏重于传统的博物馆工程,往往把科技馆展项展品认同为博物馆的文物,忽略了内容设计和展项展品的整体性;把展示空间看作为陈列空间,忽略了展示空间的主题性和体验性;把展示设计局限在布展的概念上,对展项展品没有整体理解,没有明确的内容动线发展,故事线的展开。展示被局部化为装饰,没有对主题空间感受与体验的理解,更谈不上内容及其载体与体验空间的一体化。因此,目前大部分科技馆的设计还是分为展品采购和布展设计。这种比较初级的科技馆展示认识不仅制约了科技馆自身的进步,也是当前展示工程把设计与施工分开,把展项展品设计与展示工程分割的原因[2]。

科技馆的展示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其设计是逐步发展的过程,是总体设计的把握与各个局部设计的专业性逐步互动发展的过程。展示设计正是在这种宏微观十分活跃的反馈中逐步完善的。就展示设计自身而言,整个设计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方案设计;概念设计;深化设计;施工设计。每个设计阶段都涉及内容、空间和展项展品三个部分。

1 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又分为展示策划方案、展示设计方案。

1.1 展示策划方案

它是在建筑尚未确定之前的展示策划方案,主要包括:

①明确的展示目标、展示建设的背景、展示服务的对象、展示的规模、投资匡算、展示的定位及先进性目标、展示将实现的功能、展示的基本理念等;

②明确的展示主题,及其对展示内容范畴确定的依据;

③展示内容的基本框架与涉及的基本内容;

④表达内容的基本展品及反映特色的核心展项。

展示策划方案是展示与建筑配合的依据,也是展示对建筑提出的基本要求。建筑设计方案应在展示策划方案确定后方可进行,并对展示策划方案予以充分的理解,满足其功能的需求。 必须指出,一个优秀的科技馆必须实现外展(指广场部分的展示)、内展和建筑的三位一体;一个优秀的科技馆应该有自己的主题或宗旨;一个优秀的设计必须体现这个主题或宗旨。但是在我国很少有科技馆有这样的理念,建筑往往是地标,独立特行;广场是开阔的空间或人流的集散;内展成了展品的分类堆积,没有动线和主题内容完整的思考[2]。

因此,现代科技馆的策划方案提出主题内容和目标的目的就是要统筹建筑、广场和展示的系统,三个方面共同演绎主题给公众以启示。

1.2 展示设计方案

它是在建筑确定之后的展示设计方案,主要包括:展区平面划分与游客动线;游客参观体验概要;展区效果示意图;展示内容资料文本;核心展项描述及效果示意图;主要展项展品描述;展项展品的总体分析;展示的基本人流分析;造价估算。

2 展示概念设计

展示概念设计也叫初步设计,其工作内容包括:建筑分析图;平面布局图及说明;展区的分主题与主要内容;展区空间环境描述及效果图;展区平面图与人流动线图;展区展项布置图;展示三维导航影片;展项展品清单,包括名称、主要内容、表现手段和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主要展项展品的效果图与技术原理图;白模型;展项展品总体报价;装饰工程总体报价。 需要特别指出,展示概念设计是总体设计,涉及的专业设计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方向的确定和方式的选择,应由总体设计师牵头,业主单位和设计公司共同完成。

3 展示深化设计

展示深化设计分装饰、展项展品、图文版和影视媒体四个部分进行,其作用是引导装饰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各细分专业的深化设计。

3.1 装饰工程部分

主要包括:

①按最后确定的展项/展品的尺寸大小而调整的总体布置平面图;

②人流动线标识、通道方向示意等;

③展区(包括与原有建筑系统接口的部分)的水、电(包括灯光、动力用电)、空调通风、消防、弱电、AV、灯光的管线配置图,负载计算,管线、灯具设备(含工作灯具和应急灯)规格及推荐供货商及样品(注:仅针对展区,不包括展项展品部分,这部分主要是提供给建筑方作为粗装修的参考);

④防火区分隔图;

⑤展区的平面、立面及剖面图(含最终确定的尺寸大小、材料清单、颜色); ⑥地板、墙面及天花板装修的材料平面图及关键部分立面图;

⑦能反映展区各主要视角的彩色透视效果图;

⑧建议的材料清单,包括名称、规格、性能、尺寸、数量等一切与材料相关的内容。

3.2 展项展品部分

主要包括:大型展项的具体内容;大型展项效果图;大型展项设备与软件集成设计;大型展项表演控制原理图;展项展品的具体知识;展项展品造型及材料设计;展项展品安装位置及外型尺寸;艺术性展项的小稿、效果图与模型等;影视片故事梗概。

3.3 图文版与影视部分

主要包括:图文版清单;图文版文案;每块图文版的平面位置;与图文版安装相关的强弱电布线图;每块图文版的造型设计图(平、立面)及材料说明;典型图文版的平面设计规格;典型图文板的彩色立体草图。

必须强调在深化设计阶段,各种专业设计工种以及施工公司必须介入,研究如何在一定的投资控制水平上与总体设计互动以实现展示效果,这就与当前施工与设计分开的展示工程发生矛盾。因为在招投标之前,在专业施工单位未确定之前,设计方很难与他们进行工艺的深化设

计协调。在建筑工程上,一旦概念设计确定,就可以明确扩初设计,而扩初设计是施工招标的依据。因此科学上讲,在总体设计确定后就要进行施工的招标,深化设计应在专业施工公司确定后并与之合作方可进行。

4 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是展示工程工艺效果的关键,展示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必须按照“谁设计谁施工”的原则进行。所谓“谁设计谁施工”指的是在一个施工的局部,专业施工必须对工艺负责。展示工程不是一家公司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很多专业公司来共同实施。有的项目根据总体设计师的白图施工,由于缺乏工艺细部的思考,造成大量返工现象;有的设计师并不具备具体领域的施工经验,其图纸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由专业施工公司与总体设计师讨论完成施工图是设计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展示工程的质量[2]。一般而言施工图设计也可分为三个部分:

4.1 装饰工程部分

主要包括:

①精确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

②材料表,用表格形式说明展馆各部位(地面、天花、墙面、隔断等)主要装饰材料的名称、型号、规格、颜色等,以及需要交代的特殊做法;

③根据建筑方的粗装修,以及展项设置情况,完成展区的水、空调通风、消防的管线配置详图;

④电气工程(强电部分)施工图,包括系统图、原理图、安装图等;

⑤集成系统(弱电部分)施工图,包括系统图、原理图、安装图等。

4.2 展项展品部分

主要包括:展项展品科学内容的审核确定;展项展品外型、各部件、道具尺寸详图;展项展品材料清单;展项展品的安装位置与固定方式;大型展项的硬件结构搭建;展项中故事分镜头脚本和视频摄制计划;展项集成设计方案与设备清单;展项展品的功能及其它特殊需求;展项展品中的影音流程,含多媒体软件的系统分析书和详细设计书;展项展品操作与维护说明。

4.3 图文版部分

主要包括:图文版文案审核确定;图文版样稿;图文版安装方案。

科技的设计篇2

儿童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趣味浓厚的活动。事实证明:学生在活动前往往产生期待的急切心理,容易引起动机;活动中积极投入,尽最大努力完成每一项工作;活动后还会留下极深的印象,反复回味,起到自动巩固和强化教育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只有通过增加科技活动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增强我们的科技活动的实效。

我们在设计科技主题活动时,要尽量考虑到学生的智力活动特点、内容和水平,让学生乐在其中。比如我们2001年春季学期“车”主题的科技活动,整个活动设计了车的发展史、车的科学、车与环境、交通安全、车的创意绘画、车的过去、车模制作和车模竞技等系列活动:

1.收集“车”发展的有关信息。通过广泛阅读书刊,上网浏览等活动,收集关于车的发展史的文字、图片、视频,开展“车”的信息、交流等活动,每人都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

2.运动之光――车的发展图片展。各班对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包括报纸杂志上的图片、学生的摄影作品)进行遴选,制成2开的版面若干份,配上简短的说明文字,进行展示。

3.车与人类――车的故事大赛。各班开展车的名人轶事、车的科学等方面的故事赛。

4.车与我――知识竞赛和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开展认识交通标志,学习交通法规、交通安全知识,交通事故的应急措施等活动,加强遵守交通法规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学生注意骑车安全和行路安全的意识。

5.车的未来――有关车的作品竞赛活动。举行我收集的车模型、我画的车、我摄的车和我设计的车(绘画)展。

6.我最棒――车模竞技活动。举行车模竞技比赛。

系列活动为我校学生营造了一个寓教于乐的活动环境,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车”有新的认识,充分开发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科技活动的多元性

小学生都有求新、探奇、喜变、好动的特点,科技活动的多元性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活动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因此,我们在设计科技主题活动方案时注意尽量将活动设计成多元性的活动,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轻松、愉快地受到教育。如2001年秋季学期,我们利用学校栽培的优势,设计了“”科技主题活动,通过观赏、阅读、议论、写作、栽培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的种类、特点、生长过程,同时,受到美、诗文美、写作美的熏陶。具体活动为:

1.搜集有关的诗、词、歌、画等,利用晨会课、班队活动进行交流;低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背有关的诗句、名言名句。

2.搜集摘录描写的佳句、佳作,熟读成诵,在班中交流;低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说有关的词句。

3.在语文、美术、自然等老师的带领、指导下观赏本校栽培的。

4.围绕“”说话或写好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按年级进行比赛。

5.进行“”有关的栽培试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生活处处有科技,学习科技的目的是回归生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相关内容设计成多元性的科技主题活动,既可弥补学科教学的不足,又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生活、注重研究实际问题的习惯。

科技活动的全员性

科技活动的普及与开展,能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动手动脑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个人荣誉感。孩子们在相互交流、切磋中增长才干,获得发展。因此在2005年春季学期开展的“飞架彩虹 超越梦想”――以“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设计,我们就充分考虑活动的全员参与,以促进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全面普及。具体分七大类:

活动一:了解“彩虹”――学习读书活动。各班广泛开展以桥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搜集关于桥梁的发展、种类、原理等知识,以世界名桥、桥的世界之最、家乡的桥、桥的力学原理等内容展示,让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解桥的相关知识。

活动二:畅想“彩虹”――工艺绘画竞赛。把自己认为最理想的桥、最美的桥、最想做的桥或最富创造性的桥用工艺绘画展示出来,可以是电脑绘画、布贴画、沙画、水彩画等工艺绘画。

活动三:赞美“彩虹”――诗歌朗诵竞赛。将有关桥的诗歌、散文、故事等通过朗诵、演讲等形式表达出来。

活动四:飞架“彩虹”――桥梁模型制作竞赛。竞赛项目一:让他们自主地去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废品材料、可代用材料来创意设计桥模。竞赛项目二:根据规定的有限材料设计制作桥模,看谁的桥模美观、大方、承重大。

活动五:抒写“彩虹”――作文竞赛。把自己在此次以“桥”为主题的科技节中的收获、趣事、感想写成作文与大家交流、分享并参加学校的科技作文比赛。

活动六:“彩虹”之光――专题网页评比。将此次科技节活动中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精心设计成以桥为主题的专题网页,加入到班级网页当中。

活动七:绚丽的“彩虹”――项目作业的评比活动。将在此次系列活动过程中搜集的文本、图片资料以及在此次科技节活动中的体验、感受等归类整理设计成项目作业。可贴、可画、可写,要求装帧设计美观大方。

据不完全统计,这次科技节有3000多人次参加了相关活动,有学生甚至参加了3~5项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生成活动,并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能力解决问题,从而感受身边的科技及科技对自身的影响。

科技活动的提升性

科技活动以人为本,不仅要认识和体现科技活动的价值,还要确定科技活动的目标,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感受到科技与生活的密切相关,增强科技的应用意识,培养了他们“活学活用”的科技技能,能将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科技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在设计科技主题活动时,应考虑到将科技活动的开展同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并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去学习。在设计科技主题活动时,我们一般都会设计一项对学生探索、提高有帮助的科技项目,以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的提升。

科技的设计篇3

科技馆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常设展览,其教育对象是不同文化程度的广大公众。常设展览反映的是科技馆的主体内容与核心功能,是科技馆展教水平与展教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决定一个科技馆建设成败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展览设计又是一个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创新思维和实践探索交相辉映的程序复杂的创作过程。因此,常设展览是科技馆建设最重要的着力点,也是评价一个科技馆建设成效的关键环节。

1 吉林省科技馆新馆介绍

吉林省科技馆新馆位于风景秀丽的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是吉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亿元,2011年5月完成布展工程。新馆楼体建筑为正方体,分为地上六层、地下一层。其中,地上一至五层为展教区,六层为培训实验及办公区,地下一层是库房和展教研究区。由序厅、常设展览、短期展览、科普影院、交流活动、培训园地、展教研究及库房等八个基本功能组成。其中展教面积1.5万平方米。

新馆的常设展览以“科技与梦想”为主题,按照“梦想—智慧—创造—未来—实践”的展示主线,设置“梦想的摇篮”、“智慧的阶梯”、“创造的辉煌”、“我们的未来不是梦”四大主题展区、18个展厅、14个展教方面,364件(套)展品。展示内容涵盖了数学、物理、天文、地理、生物等学科经典科学原理。又充分介绍了当代工业、农业、信息、材料、生态、能源、环境、宇宙等众多领域的先进技术及中国古代科技,同时突出了吉林省科技创新的特色,运用大量先进的展示手段,为参观者呈现出一个崭新的现代科技馆。

2 围绕主题形成以我为主的展览设计体系

2.1 确定符合时代特征的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是科技馆建设者在建馆过程中所要表达的建设意图,追求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建设者对现代科技馆的基本认识和理解。“科技与梦想”是吉林省科技馆新馆研究确定的展示主题。其含义为:

梦想是科技产生之源,发展之力。有梦想,才有创造,勇于梦想,才勇于创新,梦想也就是创新思想。

科技产生于梦想,也是实现梦想唯一正确的道路。科技之所以能够实现梦想,在于其尊重并遵循了自然的规律与法则。梦想是人的梦想、是追求幸福的梦想,梦想创造的科技,一定是为人类幸福服务的科技。通过科技服务于梦想的展示,阐述科技的人本属性、进步属性,强调科技要以人为本、为人类幸福服务。

总之,“科技与梦想”凝炼概括了“创新思想”、“科学观念”、“和谐理念”和“以人为本”等当前有关现代科技馆建设的主要思想。

2.2 体现主题思想的内容框架

吉林馆采用主题展开式兼顾学科分类式的展示方法,从本馆楼层较多的特点出发,由下至上纵向构建推进展览。

“梦想的摇篮”主题展区位于一层两个厅,设计展品36件。主要内容是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认知性、趣味性科教展示。儿童是梦想的起点,是引发梦想、培育梦想的重要时期。该展区以培育和引发儿童科学梦想为主要展教取向,从梦想的产生开始诠释“科技与梦想”的主题。

“智慧的阶梯”主题展区位于二层,设计展品131件。主要内容是有关数、理、化、生等基础经典科学原理的展示教育。通过对部分重大科学发现过程和经典科学原理的演示,告诉人们,一项科学成果的取得,既是初级梦想的实现,更是提升智慧至实现高层次梦想的阶梯,强调掌握基础科学理论的重要性,从科技实现梦想的过程推进了“科技与梦想”的主题。

“创造的辉煌”主题展区位于三层及四层A厅,设计展品114件。主要内容是展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和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成果。以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根本性改变的现代科技成果的展示,证明科技在实现人类梦想中的巨大作用,从科技实现梦想的实践层面,进一步推进“科技与梦想”主题。

“我们的未来不是梦”主题展区位于四层,设计展品83件。在展示介绍环境、能源、太空、未来科技等有关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深层次挖掘和揭示科技之所以能够实现梦想,本质在于其尊重并遵循自然的规律与法则这一根本属性,回答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将“科技与梦想”主题演绎到永远。

四个递进的主题展区,由下至上,融会贯通,环环相扣,步步升华,使整个展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给观众一个明确的启示、系统的引导、深刻的记忆。

2.3 贯彻主题思想的建设原则

科技的设计篇4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9―0052―04

基于设计的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以下简称DBR)是一个国际性的前沿课题,国内学者对DBR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DBR属于设计科学的范畴,作为一种整合设计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方法论,对我国教育技术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设计科学概述

1969年西蒙在《人工科学》中,将自然科学与人工科学加以区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设计科学这一门类。他认为要研究人类,在相当大程度上就要研究设计科学,因为它不仅是技术教育的专业要素,也是每个知书识字人的核心学科。同时指出设计科学是关于设计过程的学说体系,它在知识上是硬性的、分析的、部分可形式化的、部分经验性的、可传授的。

1994年Van Aken提出了一种更广泛的科学分类,他根据不同的研究范式,将科学分为三类:形式科学、解释科学、设计科学[1]。形式科学几乎没有经验性元素,它们的研究范式是测试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如数学、哲学。解释科学包括大部分的自然科学和一些社会学科,它们的研究范式是通过描述、解释现象,尽可能的预知该领域内可观察到的现象,如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等。设计科学是生产知识去支持设计、产品开发、系统建构,它们研究范式是开发出明确的适应性理论去适应实践的目的,如医药学、工程学等等。

1995年March和Smith在西蒙对设计科学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科学的六个特征:设计科学研究是由研究者发起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需要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协作;构造和评价是设计科学两项主要活动;通过建立行为,形成知识、使用知识、评价知识;设计科学产生四种知识:概念、结构 、模型和方法;产生技术人造物;通过价值或效用来评价产品[2]。

从关于设计科学的众多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设计科学是以技术为基础,以创造新的知识、人造物去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实用价值为其产品的评价标准,最终在实践中建立解决问题的结构、模式、方法和实例。

二 DBR出现的背景及其内涵

尽管设计科学在工程学、医药科学领域论述的比较多,但在教育研究领域,人们对设计科学的认识相对较少,直到1992年,Allan Collins在有关“设计实验”的早期文章中,首次提出构建教育领域中的设计科学这一理念。他认为我们需要建立教育研究领域中的设计科学,从而研究不同的学习环境设计会怎样影响教与学的相关变量,进一步开发出情境化的理论,这也正是Ann Brown 与Allan Collins创生DBR方法论的初衷。

Ann Brown通过“设计实验”把实验室中对学习的研究与复杂的教学干预联系起来,在研究方案中,她致力于研究教室环境下的学习,她认为这种学习是丰富的、复杂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3]。与此同时,Collins提出了在教室环境下研究学习所需要的理论以及这样做所要面临的挑战,并且定义了“设计实验”的关键特征:(1)在与实践者的实际协作中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2)将已知的和假设的设计原理结合起来去合理的解决这些复杂问题。(3)进行严格的反思和调查去改进学习环境,同时界定新的设计原则[4]。

实际上DBR是由“设计实验”(Design Experiment)演化而来, 有关对DBR的界定,国际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不同的DBR的专家对此有不同的解释[5]。笔者认为,由Wang&Hannafin提出的DBR的定义体现了其内涵和本质:基于现实情景中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的交互,通过迭代的分析、设计、开发、运用,产生情景化的设计原则和理论,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实践,是一种系统而又灵活的方法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种研究在美国已经形成了自己专门的研究团体,即由斯宾塞基金会(The Spencer Foundation)1999年发起的DBRC(Design-Based Research Collective),其中包括了来自认知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人类学、生物学、数学、人机交互学以及教学设计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他们一直进行相关的研究,以期推动该研究的发展。为了避免“设计试验”与“实验设计”(Experimental Design)、“试验教学法”(Trial Teaching Methods)相混淆,2003年DBRC用DBR代替了“设计实验”[6]。

三 DBR的设计科学特征分析

设计科学又称为设计方法论或设计哲学,它是从人类设计技能的本质上去探讨设计活动的规律,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论范式就是开发出情境化的理论、人造物,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DBR作为教育技术研究中的设计科学具有一些设计科学的特征:

真实情景性。设计科学是在自然的情境中解决存在的问题,DBR设计学习环境和开发学习理论或学习原型的目的在于干预,真正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所做的研究要能够解释在真实情景下设计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迭代性。在设计科学中,评价要贯穿于研究的始终,只有通过不断的评价,才能改进最初的设计。在DBR研究中,开发和研究发生在设计、实施、分析和再设计直至理论形成这样一个持续的循环中。

创新性。设计科学与形式科学、解释科学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设计科学能够创造出新的知识。DBR研究过程中,理论既是DBR的基础也是DBR的结果,因为DBR有一种“驱动理论”的特性,理论会通过研究过程不断发展、优化,同时现实世界情景中复杂的、真实的以及一些带有局限性的因素也会指导DBR研究,最终形成情境化的理论。

可传授性。DBR的研究结果是设计过程与研究的背景之间的连接,在DBR研究过程中详细地记录有关设计是否起作用,发生了什么样地变化,实践怎样被促进了等等。通过这些文档,其他研究者和设计者可以联系他们自己的背景和需要进行研究,来提高理论在新环境中的适应性。同时,这也有助于理论共享,便于实践者与其他教育设计人员进行交流。

四 实施DBR的一般步骤

因为DBR在教育领域是比较年轻的,自身也有许多的变量,所以它不是简单得一步接一步地描述和指导DBR。尽管这些步骤是顺次的,但这些步骤经常是同时发生的,有时也会以不同的次序发生。

第一、知情探索

DBR最本质的不同方面是它强调阐述教师、学习者和其他人在现实中所面临的问题,一般采用需求分析的方法来确定问题的领域,发现其中的问题。例如:中学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高中女孩子不愿意学习数学以及其它理科课程;大学生对学术研究没有兴趣;工人不能把培训的内容运用到工作中等等。同时,要确定来自社会、文化或者其他方面的约束有哪些,哪些是属于教育领域的问题,哪些不是。接下来,从现存的数据和研究中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例如:采用文献调查法查阅与问题有关的资料,从而确定问题的范畴;通过受众特征分析,了解受众的特点。最后,以收集到的数据为基础,对解决问题的潜在方法进行系统的描述,例如:技术支持、理论框架,开发出最初的设计原型。

第二、开发、实施、修改干预

根据设计原型开发干预。开发干预是与形成性评价交互式作用的,在开发干预的过程中要及时的对形成性评价作出反馈,以开发出一种更精细化的干预,干预的形式可以是:人工制品、软件等等。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更加详尽的干预将会被运用到类似的环境中,从而使研究者能够描绘设计与多样的实践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DBR操作过程中,研究者需要积极的与其他参与者协作来设计,比如:教学设计人员、课程开发者、教师和评价者,协作者把他们的努力集中在不同的层面:认知层面、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面、资源层面、机构或学校层面。如果没有这种协作,干预不可能在现实世界的背景中产生有效地变化。

通过迭代的循环,DBR不仅能够构建强有力的、适用于实践的理论,而且能够形成被实践很好的支持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同时还能够更深的理解学习环境的复杂性。有人曾经这样形容DBR的迭代过程:“DBR的迭代过程就如同人们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试着去理解世界”。

第三、评价干预的影响

DBR通过收集数据来揭示干预是否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问题是怎样被解决的;选择的理论能否能够解释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哪些现象是由当时环境中的“当地性(local)”因素引起的[7]。DBR通常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来设计干预,因此通过干预,研究者们能够例示理论或者是有关教与学的假设。毫无疑问,设计是DBR中很关键的工具,正如Joseph所说,DBR解决问题不是通过形成理论来解决而是通过设计来解决。

第四、评价更为广泛的影响

以各种形式来形成DBR报告,其中包括什么因素会影响设计的推广;什么样的政策或文化适合采用这种设计;什么关键因素会影响这类设计的运用等等。这些报告将会对教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将会为他人的实践或研究提供一种平台,从而推动DBR的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DBR的研究过程是从设计到实施到评价再到重新设计,研究者要揭示在现实情景中对于解决特定的问题来说,什么起作用,什么不起作用,特定的状态下怎样起作用。 因此,一定要注意特定研究实施的局限性或特定的条件,这种局限性会影响到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研究结论可能仅适用于研究情境或有类似特征的情境,而不是适用于更广泛的教学情境。

五 DBR与教育技术传统研究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众所周知,要理解一种新事物,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是通过把新事物与现存事物进行比较来理解,对于DBR也是如此,通过比较它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的区别,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DBR。

1 DBR与实验研究

首先,DBR研究是在现实的背景下进行的,它要处理现实情景的复杂性和局限性,而实验研究通常只注重单一的决定性变量,没有其他变量的干预[8]。其次,由于实验研究者试图控制研究过程中的变量,因此他们的研究步骤是倾向于固定的。与此相反,DBR的研究者们试图对研究过程进行反复、灵活的修改来创造一种复杂的情况。第三,在DBR研究的过程中往往要涉及到与社会的交互,因为它是在现实的情景中进行的,而实验研究它要试图阻止参与者与外界环境的交互。所以,对于DBR的理论研究成果很难在实验室进行验证。第四,大多数实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先前的假设,而DBR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现实的情景中形成新的理论或开发一种轮廓来运用于教育实践中,从而真正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2 DBR与行动研究

DBR与行动研究的类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把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看成是伴随着一系列的行为发生的,研究的参与者比如教师都要参与到研究的过程中。在DBR中参与者既是研究者又是设计者,研究者通常是研究过程的发起者,而在行动研究中,通常是实践者发起研究。

3 DBR与形成性评价

从某种程度上说,DBR与形成性评价有相似之处,即它们都是关注过程、注重迭代的流程,都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中进行。但两者有本质的不同,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通过操作一种方法,检测一种现象,理解运用一种方法的一系列的过程,检测现存的理论,改善或者是提高某一种特殊方法或特殊设计的运用。而DBR通过设计开发更广泛的原型,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当前的需要,并且要扩展、揭示和确定理论之间的关系。然而,形成性评价在DBR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DBR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形成性评价对开发出的设计原型、人造物做出有效性评价,以利于设计的修改和问题的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将DBR与教育技术传统研究方法比较,并不是摒弃了传统的研究方法,与此相反,它是建立在形式科学、解释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例如,在DBR的研究过程中,要用到人种学中定性分析的方法与实验研究中定量分析的方法相结合,文献检索、观察法、实验研究方法、评价研究法等等都会运用到DBR的研究过程中,巴拉布(Barab)[9]曾经说过“与其说DBR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系列的方法”,DBR要与这些研究方法相互补充、相互支持,使研究者更加理解他们的主张。例如,基于实验室的研究者应该自问他们的基于实验室的理论怎样通过在现实情景中的检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DBR的研究者应该思考他们的主张怎样能够在实验室中得到更精确的检测。

六 DBR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启示及借鉴意义

DBR通常是以教育工作者真正感兴趣的问题为驱动,研究者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理解与解释教育现象,更多是要通过干预来改变和改善教育实践[10]。在研究过程中,也能充分考虑到“社会情景”这一重要因素,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教育领域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而是与其它领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DBR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了起来。因此,DBR研究有更大的潜力来影响教育实践的进行以及教育产品的开发,同时使得DBR的结果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通过以上阐述,笔者认为DBR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及其方法上可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借鉴。

第一,目前国内教育技术的实证研究比较少,尽管目前实证研究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实证研究对于提高我国教育技术研究水平,解决教育技术应用中的问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强调的是,实证研究的目的并不能局限于单纯的验证假说,而要去研究这一假说在哪一范围内成立,对教育实践的哪些方面具有指导作用。要做到这一点,作为目前实证研究中的误差项中被排除在外的风俗、文化、环境、历史、社会等因素也必须包含进来[11]。

第二,强调研究不同情景下的学习活动,形成情景化的应用理论,这对促进教育技术的理论发展与应用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习环境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的变化,如何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多样的学习环境(其中包括创设多样的网络学习环境,创设丰富的传统学习环境),这是目前值得教育技术工作者去研究的问题。并且通过不同情景中的学习活动,真正地将理论“情景化”,同时通过形成性评价、反馈等手段迭代的改进设计、改进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真正的去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在研究过程中要客观、详细的记录研究过程,不仅要记录先前的设计或干预是否起作用,更要关注什么在起作用。科学的研究范式的特点是可重复性,通过对研究过程的记录,使整个研究过程清晰完整,这有助于研究成果的共享,也有助于在相似的环境中的重新应用,同时增强了理论的应用性。

第四,促进教学设计的“本土化”研究。在教育技术领域,教学设计的“本土化”研究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领域,我国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是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论的生存背景、实践应用,尤其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了解不够,致使很多国外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模式引入我国后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受到实践的排斥。中西方除了文化差异外,技术水平、教育条件、教育行政制度等等的差别都会导致设计需求的不同,“本土化”的核心应该把握住东西方文化差异,在实践中构建“本土化”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

第五,要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持久性。多年来,教育改革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我们要认识到,一项成功的教育改革,并不是通过短时间、局部的改革功效来去判断成功与否,而是要从持久推广的过程中,认识到改革推广过程中的差异,例如东西部的差异、观念的差异,丰富教育改革的内容。

七 结束语

在教育技术领域,我们对有关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关注还比较欠缺,随着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深入,要使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取得发展,我们必须重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丰富和发展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当然,这并不是说基于设计的研究就是最好的研究,它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运用传统的观点来看,DBR的客观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另外,由于研究的“情景化”,研究结果不具有普适性[12]。然而,我们不得不关注这种研究方法论对某些问题有其独到的适应性,基于设计的研究为我们理解自然情景下的学习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论范式。

参考文献

[1] Van Aken. Management research based on the paradigm of the design sciences: the quest for field tested and grounded technological rule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4, 41:219246.

[2] March S and Smith G. Design and natural science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1995,15(4): 251266.

[3] Brown A.Design experiments: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in creating complex interventions in classroom settings [J].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1992,(2):141-178.

[4] Collins Joseph & Bielaczyc K. Design Research: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J]. 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2004, 13(1):15-42.

[5] Kelly A. Research as Design [J].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03, 32(1):3-4.

[6] [DB/OL]省略.

[7] Philip Bell. On the theoretical breadth of design-based research in education [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Draft, 2004 ,(1):1-36.

[8] Cobb P. &Schauble L.Design experiment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J].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03, 32(1):9-13.

[9] Sasha Barab&Kurt Squire. Design-Based Research: Putting a Stake in the Ground [J].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2004, 13(1):1-14.

科技的设计篇5

中图分类号:THl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8-109-02

1 科技感剖析

1.1高科技风格的影响

高科技风格发展与20世纪50年末以来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科技迅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科技不仅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高科技风格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

新技术的出现,提升了社会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使工人从繁重劳动中脱身,这一切都展示了科技的魅力。新技术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使人们认识到其中的利益所在。由此新兴技术被设计师所关注,并呈现出对技术高度热衷化的趋势。设计师刻意将许多零件暴露在外或模仿军用通讯器材过度添加旋钮,这无疑扭曲了对技术的认识。刻意将技术表面化设计的方式愈发脱离了设计本质,造成设计与产品操作功能脱节,背离了其实用性。高科技风格由于过度沉迷于技术,没能摆正技术在设计中的位置而把装饰压到了最低限度,使产品显得冷漠而缺乏人情味,常常招致非议。

科技对产品功能的创新及对新产品开发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人们热衷于借外观表现技术的方式虽有所欠缺,但毕竟是高科技出现后为将设计与科技相融合作出的第一次尝试,正是这次尝试引起了设计师的反思。

高科技风格过于注重技术表面,偏离了对科技深层含义的理解而陷入设计误区,给人以机械、生硬的感觉。这就是在高科技风格推动下,技术形式化作用于产品外观设计所带给人的视觉感受,即科技感的最初由来。

1.2现代科技感定义 ,纯粹技术需借助某种表现方式以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表达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产品设计的作用即通过选用合适的方式以体现科技。

基于高科技风格基础上,现代科技感不仅是对技术的传达,更有其深层次理念,即服务大众、符合现代审美标准、传递情感等。现代科技感传达的并非是外在形式,它更注重科技内涵,是在实现科技价值与用户情感需求过程中带给人的一种享受、,是伴随科技与设计的相容理念应运而生的。

1.3科技与设计

设计是艺术与科技的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其融合程度亦逐渐升高,促进了设计的快速发展。科技是设计开发的诱导因素,是设计发展的必要条件。

科技影响设计发展,为设计实现提供更宽泛的手段及更高可能性,由此提升设计实现效率。设计同时为科技发展提供更清晰的思路,影响科技发展潮流。一定程度上科技得以发展的前提是实现设计,设计为科技提供立足点,使科技发展方向更为明确。设计与科技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人类生产、生活。

2 科技感设计表现形式

2.1色彩表达

色彩表现是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设计中经常提到的产品时尚感,科技感,文化感,历史感等多种视觉感受与色彩表现手法的应用紧密相连。

美国视觉艺术心理学家卡洛琳・布鲁墨说:“色彩唤起各种情绪,表达感情,甚至影响着我们的正常的生理感受”。如黑色能体现沉稳、庄重的感觉,白色能带给人神圣、光明、魄力等感觉。色彩本身所具备的这种象征、隐喻等特点是体现科技感的基本因素。首先黑白色带给人的感觉是各类中青年成功人士所追求的感觉,此类用户通常是中高档科技产品用户群体,该群体的喜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科技产品设计用色。其次黑白本属无色系,不易受色彩流行趋势影响,被看作是永不过时的色彩而广泛应用于高科技产品色彩设计表现,久而久之二者便成为高科技产品的代言色。

除了黑白色之外,灰色在高科技产品色彩设计中的使用频率也相对较高。究其根源与机器大工业时代背景以及高科技风格影响是分不开的。钢铁、玻璃等材料被运用于建筑设计之后,带有钢铁色彩倾向的灰色作为一种新潮色也被广泛运用到高新产品设计中,且一直影响至今。因此灰色亦被划入高科技感色彩行列。除无色系色彩外,据每年的色彩流行趋势,其他色彩偶尔也会被运用于高科技产品设计表现,但其流行时间持续性不强,故影响到此类色彩科技感评价。

2.2型应用表现

任何造型艺术内容都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表达出来,这些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构成艺术作品特定的外在形式。

在研究产品造型形式的心理效应之前需从心理学角度对“外在形式”建立明确认识。外在形式是设计师用物质材料并通过一定的艺术处理手段对空间、形体、光线、色彩等人们可以感知的信息进行加工的编码系统。这些信息编码系统有组织的传递着某些视觉信息,使欣赏者的视觉器官受到刺激从而产生兴奋。这时外在形式中体现出总体特征,如可爱、舒适、雄伟、壮丽等种种感受。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水平的提高,产品形态设计愈发饱满、有机化、抽象化,更为注重形态与功能的结合以及形态带给人的心理感受。首先抽象、有机的形态可以给人自然、贴切的感觉,营造舒缓的氛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这种形态在低技术条件下实现可能较小,科技发展及人们造型审美水平提升带来的产品形态多样化、有机化能够让人们切身感觉到科技的力量。因此形态的有机化、抽象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产品科技感。

科技发展促进了技术手段的更新,提高了产品造型实现的可能性。当今时代虽生产技术手段充足,设想当代人不具备较高的审美认知水平,结果会是重蹈高科技风格覆辙。因此设计师及受众的造型审美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品科技感的真实表现。

2.3科技作用下的效率提升与新材料应用

技术是无形的,纯粹的技术不能作为单独的存在呈现于人的视觉范围之内。我们所能意识到的是科技作用下产品工作性能的提升。科技作用提升了产品工作效率,为产品划上了高速标识。因此产品工作效率也成为衡量科技感强弱的又一因素。如高速列车的正式投入运行,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使人们切实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另外科技的发展带动了先进制造技术的提升,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实用的原材料。材料的光感、硬度、轻重、透光性等特点是产品设计选材考虑的重要因素。不同产品对材料要求不同,科技水平的提升使原材料向着对体现该产品特性更为有利的方向发展。如20世纪初第一架载人上天飞机是用木材、布和钢制造的,如今铝、钛、钢和复合材料已成为飞机的基本结构材料。复合材料具有强度高、质量轻、抗疲劳、减振、可设计等一系列优点,因此高新材料的运用愈发彰显着产品的科技感。

3 科技感的设计理念构建

3.1环保设计理念枸建

在人类设计史中,设计在不断向前迈进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能源的消耗,并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师不得不重新思考其职责和作用,因此萌生环保设计理念。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 Papanek)出版专著《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forthe realworld)。他在书中强调,设计应该认真看待有限的地球资源使用问题,并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这一观点,当时未得到广泛关注。自从70年代“能源危机”爆发,他的“有限资源论”才得到人们普遍认可,由此绿色、低碳、生态等设计术语渗入设计师思想。科技发展为实现环保设计理念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科技也在向着环保型方向发展,环保理念为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产品是否具备可持续条件,是否符合绿色设计理念成为了评判科技感的又一标准。

3.2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理念

传统文化融入产品形态设计,在本源设计层次上以具体的、清晰的符号元素出现。但这种符号不是生搬硬套,更不是肤浅的理解和简单的模仿,而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出发,借助传统元素寻求最合适的符号语言以及现代构造手法。

传统文化融于设计是对传统和现念兼收并蓄,对文化进行分解、变革、延伸,并与现代设计有机融合,达到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共存。例如北京奥运火炬设计创意来源于中国祥云和纸卷轴符号,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元素造就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形式。另外上海世博中国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融合,具有浓厚的中国风及现代技术特色,融合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为科技感的传递另辟蹊径。

4 总结

科技的设计篇6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325-01

近年来,社会各界愈发重视科技馆建设,以期进一步提高科技馆质量,使其展览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要想保证科技馆具有良好的功能,必须做好展览设计工作,该项工作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能否“使广大参观者通过亲身参与深受启发教育,获得有益收获,并可以提出一些意见建议”这一建馆目的。鉴于此,本文探讨了科技馆展览设计实践,并对其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分析。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这一个课题展开探讨,以期与业界人士相互学习。

一、科技馆展览设计的相关要素

具体来说,其要素主要包括一些几方面内容:核心内容、空间结构与标准。其中,对于前者来说,它主要是明确了科技馆的内涵,对于空间标准来说,其主要指出其中必须具备哪些东西,而对于空间结构来说,其主要明确了科技馆利用哪些方面来对科技进行诠释。接下来本文将对各个要素进行一一阐述。

(一)核心要素――科学技术知识

科技馆展览设计过程中,应重点强调以下几个价值点:一方面包括科技知识,另一方面,还包括提升观众参与性的活力价值与创造良好氛围的审美价值等诸多方面,尤其需要注意的应该问题是,科技知识也属于其核心内容的范畴。

(二)空间标准应当实现多方平衡

对于科技馆来说,其重要功能是对规定人民群众进行展览教育,而其科技信息传播主要是通过互动体验这一个方法来实现的,所以,展览设计过程中,应当在真实产品和模型,虚拟和实体展示,差异化展示和低成本展示中找到它们的平衡点。

(三)空间结构的安排必须具有策略性

这一个要素是明确展览设计中的总体定位与主题展览的结构定位。其中,对于前者来说,应当首先弄清楚到底是建设哪一种类型的科技馆,或者是专业型,亦或是综合型等等。设计空间结构过程中,其中涉及到2个基本类与5个子类型。

二、以国内一科技馆展览设计的实证研究

2010年初,该科技馆建设完成并对外开放,其总建筑面积超过30000平,内部展览设计投资总额达到1.5亿元人民币。下文中我们将分别阐述其展区分布、设计路径、差异化定位以及创新内容、管理与外界反响几方面内容。

(一)展区分布概况

具体来说,该馆总共建设了十个常设展区,其中包含的展项超过一百个,单件展品超过三百个,主要分为四层。第一层的主线是“人与自然”,它的主题是海洋、地球、宇宙。第二层的主线是“人与科技”,它的切入口是各种科技,主要包括机器人、生物、信息、能源以及材料技术等诸多方面。第三层的主线是“科学乐园”,主要设有少儿科技园与基础科学展区。第四层主要设置了院士展区。

(二)设计路径

科技馆在选择内容方面,主要以知识链、故事线为线,以科技热、点重点项目以及地方特色为点,按照该思路来对展示内容进行设计与规划。关于展示形式方面,主要根据过程、体验以及情景教育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布展。而关于技术路线,主要遵循由上而下的做法,选择用中外结合的设计方式,借鉴国外企业的创意,通过国内企业进行制作。

(三)差异化定位

在设计过程中,明确了科技馆和其它场馆的区别,其需要“四性”合一,四性即参与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展项设计过程中,有目的把地方的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当做核心内容来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还尝试着设计了一些特色项目,包括失重、台风、微软、化学以及中医学等诸多类型的展区。

(四)创新内容

根据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思路来对展项进行规划设计,把新创意引入到那些已有项目中,尤其重要的是做到人无我新。例如,跳远、足球、投篮等是一些平常的展项,但将它们分布于一个运动场之中,然后配置了记分牌、现场转播屏等,深受参观者的欢迎。

(五)加强管理

从体现展示效果、科技内涵,到每一个展项的外观,以及每个按钮开关的选用,各个环节均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对那些亮点与重点展项,主要是做好细节方面的工作来保障其效果。例如,对其中的重点项目(全息音响、能源剧场、4D影院等),从节目脚本制作节目起进行多次的论证。

(六)外界反响

该领域的专家人士反映,该科技馆在理念与创意上均有了非常巨大的提高,馆内超过4/5的展品展项,均为我国其它地方的场馆不具备的,创新度高。从2010年开馆至今,接待参观者超过2000000人次。连续2年的社会调查结果表明,观众满意度非常高,在98%以上。

三、科技馆展览设计的思考

(一)充分掌握观众需求

科技馆得以发展,离不开观众,这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应当在展览设计过程中请专家与他们展开沟通互动,经由沟通,使设计师知道他们通过哪种方式来掌握科学,掌握他们在科学方面的需求与偏好,在此基A上,了解能够通过什么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参观能力。

(二)细分观众

通过国内科技馆具体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其成人观众所占比例超过三分之一。他们均为陪同孩子来进行参观。如何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观众,而并非仅仅作为陪同者,是今后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展览设计过程中需要将多种科普元素植入其中。

(三)应当具有创新展项

通过分析其具体运行状况发现,其创新展项均引起参观者的喜爱,而运动场只是将思路进行了调整,把平常的体育项目进行综合,却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伴随我国各地科技馆建设的推进,将建成许多科技馆,要是缺少创新展项,肯定会直接影响到参观者的流量。

(四)展品设计必须灵活

对于那些大型科技馆来说,虽然每年会更新一些展品,然而,要是在刚开始设计的时候就留下一定余地,那么就更有利于科技馆的发展。例如,该场馆中的科学实验台,应当多与受众需求相结合,推行多元化互动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其效用。

(五)确保设计和制作的有效衔接

现阶段,我国科技馆展品制作公司仍然停留在起步时期,从一个好的设计到好的成品,这中间制作者和设计者必须加强交流。同时,设计者需要加强对制作工作的管理,及时更改设计思路中制作者没有实现的工艺流程。除此之外,还应当积极与高端企业合作,不仅对展示地方特色有帮助,而且还能够节省资金。

参考文献:

科技的设计篇7

引言:

禅宗有个故事说:“俱胝和尚,凡有诘问,唯举一指。后有童子,因外人问:“和尚说何法要?”童子亦竖指头,胝闻。遂以刃断其指,童子负痛号哭而去,胝复召之,童子回首,胝却竖起指,童子忽然领悟。”(《曹山语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达到哲学的单纯性之前,必须通过哲学的复杂性。由此,可以联想到,设计界正在风行的简约设计也正是走过了现代主义的价值观、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飞升下的功能主义设计观,才终于找到了在当代需求当代科技文明下的新价值、新境界。

一、简约主义的背景来源

简约主义是一种思想方法,指导设计与应用实践。简约主义最初来源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后从建筑方面开始逐渐发展到了建筑、平面、产品等设计的方方面面。简约主义的思想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形式遵循功能(Forms Follow Function),提倡少修饰或无修饰。现代主义建筑大师Ludwing Mies Van der Rohe的名言“Less is more”(少即是多)被认为是简约主义的核心思想。

1.1简约设计理念的提出背景

生活环境中充斥着各类产品,物质过剩,信息爆炸,需要更多地精力去应付生活。商业社会产生了许多功能复杂的产品,但许多设计功能冗余,让人难以理解。因此近来设计界提出简约科技的理念,鼓励设计师回归“简约”的精神,让科技强调“实用性”,跳脱繁杂取巧、华而不实的设计,强调简单实用才是设计的主流思想。简约科技追求的是一种科技结合上的完美、简化。科技简约是不断简单化的,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不断优化组合。简约科技应用到工业设计领域,其特点就是保持产品功能的基础上,利用科技将产品的造型、工艺、概念等简化到最少的程度。因此,简约设计常常显得非常含蓄,与此同时又达到了以简胜繁的功效。

1.2简约设计的概念

科技对产品的影响也并不是产品越复杂越精密越好,而是强调科技产品也能很简单就上手,带给人类感动和微笑的“心”生活。简约科技代表“简化复杂”、“简单使用”、“简约能源”。这种精神蕴含于产品设计中,即为鼓励强调化繁为简之精神。简约设计也体现为自在简单的“Lohas乐活”生活,强调简约设计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让人找到诗意的栖居。简约设计开始提倡能够提升生活品质,同时通过科技使人们生活更加便捷的设计。

二、当代科技下产品设计中“简约”的力量

各领域科技的发展导致涌现出了许多功能各异的产品,但这些产品出现的最终目的不应是使事物变得复杂,而应是简化生活。由此,简约设计的理念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简约设计能更符合用户的需求,给用户带来绿色环保的享受,不但在细节上做的出色还能提升产品的整体文化内涵。

2.1简约满足用户需求

面对纷繁复杂的消费市场,用户的需求也在不断的产生变化。从原来对产品体积大,功能多,造型材质体现身份地位,到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对产品的功能具有更加精确、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希望产品的设计能够提升生活品质。

美国苹果公司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例如iPhone手机的Siri功能就是利用语音识别科技实现简化操作、简约设计很好的例子。Siri是一款内建在苹果iOS系统中的人工智能助理软件。此软件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使用者可以使用自然的对话与手机进行互动。将人对“机”的单向指令操作,演化为自然的人机对话。苹果公司还将Siri整合到汽车语音控制系统中。

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你在路上开着车,通过方向盘上的语音命令按钮,你的视线不必从路况上移开就能向Siri提问。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视线干扰,iOS设备屏幕不会变亮。凭借免视操作功能,可让Siri帮你打电话、选择播放音乐、听写文本信息以及其它更多事务,满足了现代人对产品更人性化、更深程度的精神需求。

2.2简约带来绿色体验

简约设计带给用户绿色环保的体验。简约设计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做出合理的预计,考虑到产品的材料经历从生产到回收处理的各个环节。发挥设计的轻松特质,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具有环境上的可持续发展性。

例如,飞利浦公司在这方面的研究就非常具有可参考性,其设计的bio-light(生物灯光)凭借对新型材料的出色运用得到了红点概念奖。

bio-light是一个通过不同生物技术,利用发光细菌、沼气和堆肥材料来实现。由于其特殊的发光体,bio-light还能体现出对环境光的适应性,并可以进行自我修复。生物科技材料的应用使整个灯光的设计摆脱原本的能源束缚,并且解决了调节亮度的问题。无需提供能源也无需进行人工的操作,简化了提升了产品的绿色概念,使整个设计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力,带个用户绝佳节能环保体验。

2.3简约凸显细节追求

简约设计并不等同于简单设计。简约设计考虑到产品设计人、机、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同时并不会失去产品设计对细节的把控。关注产品的细节部分,同时也不破坏其整体性。对细节的关注,更体现了简约设计对人的深入研究,对用户的关怀。

例如苹果电脑的侧边呼吸灯设计。不同于一般电器的指示灯只有亮和灭两种状态,苹果的呼吸灯完全模拟人的呼吸状态。

在一份2002年7月获得的“呼吸状态LED指示灯”专利中,苹果描述了睡眠状态LED的闪烁频率如何模拟缓慢的呼吸节奏。目前,Mac笔记本闪烁频率与一名成年人的平均呼吸频率相符,即每分钟12-20次。而这个细节的存在也是在不影响产品整体的简约设计下的,不会为了凸显某一细节功能而破坏整体效果。这种对于细节的态度,也体现了设计师对简约设计的把握:简约而不简单,整体又不缺乏细节。

2.4简约彰显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也是简约设计的重要一环。文化内涵的渗入是一种无形的意识形态,却深深扎根在设计的每个方面。也正是这些无形的文化内涵给科技融入简约设计增添了附加值。中国古代有道家文化,宣扬“绘事后素”的简约主义精神,但在这方面,中国却做的远不如日本。日本的设计由于禅宗理念的渗入,而愈显灵性和深幽,因为禅意的设计艺术,始终表现出一种自然外物的空寂,它以“象外之象、意外之意”描绘出一个极静的空灵意境。日本设计师把禅宗与设计的结合视为表现自己文化心理结构与审美感受的最佳选择,在他们的理念中,普遍认为简单的优于复杂的,幽静的优于喧闹的,轻巧的优于笨重的,稀少的优于繁杂的。例如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的设计,强调sleek simplicity、user-friendliness(光洁的外表,用户良好性),产品的形状精简到最基本的几何形,通过精准的比例分割,适当的倒角,纯净的色彩,类似瓷器表面的质感和严谨优良的工艺,给人一种“禁欲”的美感。深泽直人的设计并没有把科技放在很显眼的地位,而是通过文化内涵的渗透,合理的运用科技来达到简约设计的目的,这些设计通常平凡但不普通,简单却不简陋,精致而不张扬,体现着日本禅宗空灵、优雅的独特气质。

三、基于新科技引领下的简约设计特征

简约设计以往在工业设计领域通常指产品的外形方面,抛弃繁杂的装饰,追求造型、色彩的简洁大方。简约设计在当代科技发展环境下并不只关注造型的简约,更多的是功能上的简约、生产工艺上、概念上的简约。

3.1造型上的简约设计

简约设计在新的科技背景下也有了新的内涵,人们对产品外形的要求通过复杂科技集合来实现。例如Leap Motion交互公司最近期推出其新型交互设备Leap 3D,让用户可以用手势精准的操作电脑。

该设备是通过红外LED和摄像头技术,以不同于其他运动控制技术的方式来完成对手指的追踪。这种全新的动作感应方式也是Leap体积小巧的原因。简单的几何外形看上去就像一方镇纸,却能同时追踪几十万个目标。通过复杂的科技手段来优化产品,让用户体验到简约造型或是简洁的交互界面。

3.2产品功能上的简约设计

产品功能的简约,并不是指产品功能的“单一性”,而是指单件产品的功能真正满足人们的合理需求,去除掉那些无用的装饰,摒弃产品功能上的简单“加法”。就如设计大师Diter Rams所说,好的设计应该是诚实的,忠实地传达功能,而不是企图显得更高级更奢华。产品功能诉求也应符合简约设计的理念,让产品呈现其原本应有的样子,使产品与人的需求恰当的匹配,也让人们更加适度的生活。

3.3生产工艺上的简约设计

主要表现为绿色的、集约的、可持续的设计。其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3个“RE”。即Reduce减少、Reuse回收、Recycling再生。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通过科学方法对产品生产流程工艺进行优化简约,实现可持续的设计。

3.4概念理念上的简约

让设计回归简约,摆脱产品对科技过分的依赖性,摆脱单纯的对“大好快”的追求。纵观简约设计的发展历程,随着设计功能第一性向诸多因素统筹考虑的转化,功能主义和现代主义也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简约设计的新境界在追求各项设计要素的平衡中必须谋求一个平衡点,即我们人类本生。简约设计就是把“人”作为科技与设计和谐平衡的基点,摆正了“人”在设计中应该处于的位置,通过设计让科技和人和谐相处。也只有这么做才能跳出为了设计而设计的怪圈,还设计以本来面目,还我们的生活以简约的本质。

因此,在当今的多学科融合的大背景下,以科技为实现手段,简约设计的理念可通过造型、功能、从生产工艺和概念四方面来入手,从而使人类生活和地球环境实现更好的发展。

科技的设计篇8

技术与艺术自古以来就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近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设计都是联系紧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设计是“艺术化的造物行为”,它与科学技术一样,都需要创新,这样制作出的物品才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心理与使用需求。如西汉长信宫灯:宫灯灯体为鎏金,双手执灯静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个部分分别铸造组成,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便于对灯具进行清洗。宫灯部分的灯盘分上下两部分,刻有阴阳家的铭文,可以转动以调整灯光的方向,镶嵌于灯盘沟槽上的弧形瓦状铜板可以调整出光口开口的大小来控制灯的亮度。右手与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散逸到周围环境中,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可以说长信宫灯非常符合现代人体工学和以人为本的概念,在环保功能与光学照明方面的设计运用。20世纪以来,科技文明的进步,使得科学与技术、艺术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提高了。21世纪后现代艺术设计要求设计师要更科学、更理性的去创造与认识一切,这样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设计师设计创造的更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所以说现代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兄弟关系。比如现代一个不懂计算机技术的设计师很难展开他的设计活动,或者说不用计算机的辅助,会在速度以及效果图上落后于其他熟练操作各种辅助软件的设计师。又比如即使是在传统绘画方面,也面临着在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作为一个现代的艺术工作者,既要有返璞归真的思想也要有勇于创新的勇气,不能单一的去追求某个方面,否则就会走进思维的死胡同。

1.2科学技术推动艺术设计的发展

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的生活与生存需求,与设计的目的几乎相同,同样都是为人而设计。设计艺术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创造更新、奇、异的效果。科学技术同样也离不开艺术,因为他需要艺术的外壳来包装自己、推广自己、以最快的方式得到大众的认可。所有的艺术都离不开日益更新的科学技术,有了新技术的血液注入,传统的艺术形式才能够得到继承的同时被完善和发展,从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但是由于活动的种类与规模的不断拓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自然的过度开发。所以人类开始重新思考正确的发展模式,通过创新新能源或改进原有能源技术从根本上进行治理,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等。在七十年代,格鲁斯在德国首先提高了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就是生态设计,也称为绿色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这是一种新的设计观念,是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中,进而帮助设计决策方向。如今,人们开始进入“数字化”的时代。从前的二维设计状态不断地受到三维四维设计的冲击,设计师在不断探求新的领域,而受众也在不断尝试接受新的设计状态。由于技术的支持,艺术家的思维也延续到其他领域中去寻找突破的灵感。所以说“数字化”时代的科学技术为艺术设计创造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的造型基础,现代艺术设计也逐渐由传统设计方向向“数字化”方向转变。

科技的设计篇9

设计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以来,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历程,最终走上了数字化的道路。在数字技术条件下的设计艺术,所用的工具和材料在现实的物质观念中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在处理数字所组成的虚拟概念,而非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实体,但创造出来的视觉形象却让人感觉是真实的。传统的设计基础被冲破,“传统的设计观念已从有形的物资领域扩展到了无法触摸的程序领域。”数字化观念已经悄悄地渗入到现代人的意识形态。

一、数字技术在设计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开始对多媒体、交互式的视觉交流方式进行深入探究。

设计艺术的形式也由以往媒体形式上的物资化、平面化、静态化以及单一化开始逐渐向虚拟化、空间化、动态化和媒体的综合化方向转变。传统的设计工具与媒体形式的巨大变革,极大地改进了设计的技术手段,同时改变了传统的设计程序与设计方法。虚拟的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与数字网络技术甚至还改变了产品开发及销售模式,从而引发了设计模式及设计生产划时代的变革。

最早的设计艺术是从大美术中衍生出来的,这使传统的设计主要以技法表现为中心,而传统的设计图纸只能用手工的方式进行表现,也使得设计者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技法上,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无可非议的。数字化计算机技术“以屏幕显示的方式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设计的每一个过程可视化,使设计变得更为直观;交互式的人机交流方式和用户参与的全新人机界面,改变了设计与生产分离的传统被动式的设计模式;互联网的信息资源无限、图文互动与全球化的交互信息,使地缘间的界限被逐步淡化和消除。数字技术融入设计艺术创作过程所带来的是更为真实的表现、更为便捷的方法、更为迅速的交流、更为拓展的思路等,它突破了以往许多在创作思维、创作方法、创作表现方面的限制,观念的形成、市场调查、设计战略的组织等成为当代设计师面临的主要任务。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设计艺术的概念被进一步扩张,渐渐地超越了其原先的范畴。多种媒体综合表现在一起的视觉、听觉的互动传达新技术,对过去概念上的媒体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大大丰富了设计创作形式。数字设计、数字动画、网络艺术以及电子游戏等新兴的设计形式在不断地冲击着当代设计艺术的同时,也大大充实了当代艺术设计的外延,使设计艺术走向越来越广阔的领域。

数字化设计正以几何算法和参数描述一种全新的视觉形象,从而将艺术家和设计师带入崭新的创作天地。这对设计者综合能力的要求显得越来越重要,人的精神因素、设计师本身的素质变成设计优劣的主要驱动因素。面对这样一个数字化的环境,未来的设计师必须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并灵活把握视觉新语汇的表达,才能适应当代设计的不断发展。

二、设计艺术与数字科技的结合,带来的并不只是新的工具或媒体,从设计艺术发展的历程上看,相关的科学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应用的可能程度,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正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MarcoDiani指出的,“与过去相比,这一社会有许多的改变,但最最根本的改变还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这就意味着人们的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新的变化。与此同时,这种思想观念和思维又得以在更高的程度上和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加强和扩展,“整个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其影响所及,并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的技术领域,还波及到哲学和认识领域。”

认识论将人的思维分为两部分:理性部分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感性部分的感觉、知觉和表象。数字技术对图形图像进行的是一种理性和科学的控制,而设计者的创作过程则是一种以不断变化的感性思维为主的创造活动。艺术设计与数字科技的结合使设计者开始以数字化思维方式与设计观念进行设计创作,理性认识与感性思维成为现在设计师必备的内在条件并和谐地交织在现代艺术设计实践中。当代设计的表现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表现设计师头脑中所创造的主观虚拟“世界”。

在传统设计概念中,设计师是靠物质媒介进行思考、感受乃至创作,物质是构成艺术设计活动的前提与基础。数字化的艺术设计导致了一个较为显著的发展趋势,就是它不再局限于对象的“物质性”设计,而逐渐趋向对“非物质性”的表达或设计。这里产生的新的交流方式,几乎涵盖了人类的所有感官功能,把人带入一种亦真亦假的虚幻世界,从而达到“虚幻现实”(VirtualReality)的效果。它不一定是现实的,但却是真实的,这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对真实空间的理解与认识,并导致了人们视觉信赖的丧失。而当代设计艺术则充分地利用数字技术,创造出对于传统艺术设计形式来说不可能的视觉与空间形式,将视觉设计艺术推向到另一个高峰。正如原《时代》杂志平面总监奈杰尔·霍姆斯所说,“这是一个不像过去那样需要考虑现实可能性的时代。这是一场革命。”

数字化的艺术设计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觉经验。传统的时空观念被改变,现实与梦幻交织,人们开始沉迷于在虚拟空间中寻求自我理想的角色和形象。审美主体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审美规范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人的眼光。人们的时空观念和审美意识的改变导致了人们对设计艺术的认知开始转变,理性与感织。而交互性、个性化的系统与平等的参与原则,使得“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得到充分体现,这从更大程度上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了不同于以前的心理状态与价值取向等。人们对设计艺术的态度已经不再是基本功能、属性上的满足,而是更多地希望其能够求新、求异,更关注自我心理层面上的需求。“知识与产品的迅速更新要求思维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要求对最基础东西的认识,对世界的基本规定性,对正确的人生及自我认识的方式有坚实的基础。”

三、数字科技的发展在为当代设计艺术提供新的工具、技法、材料的同时,带来了学科的综合、交叉以及各种方法论的发展,新的设计方式打破了传统学科间的专业界限,当代设计艺术已不再局限于比较单一的学科专业范围内,而已经成为一种能够融合多种学科的载体。

当代艺术设计也越来越注重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当代艺术设计者不仅从与之相邻的学科内获取知识,甚至从与之相远的学科领域去研究和探讨设计问题。传统的学科界线被冲破,

行业间的界线也在数字空间中逐渐变得模糊,设计者需要专业以外的知识越来越多,电子学、艺术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地理、心理学、音乐、摄影等相关学科的成就被综合运用到艺术设计中,由此开始了“数字艺术新时代”。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让设计者们措手不及,知识的更新速度从未像现在这样迅速,现代设计不仅要跟上美学的发展,还必须赶上科技的进步。设计艺术数字化的产生基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它依赖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可以说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成就了崭新的数字艺术。“计算机技术的成功不仅在于沟通了科学与艺术设计的传统与未来,它融入了传统的设计方式,又包含了电子世界的独特语言,它在现实中发展,又改变着现实。”许多艺术家从科学中汲取了大量的养料,从科学技术中找到激发艺术创造的灵感;反之,许多科学家又从艺术中得到启发。作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艺术设计必将走向高度技术化与高度艺术化的统一。

艺术设计的发展变得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的设计师,必须学会掌握将知识转化成电脑语言的工具和技巧。掌握技术与创造艺术变得几乎同等重要,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工作中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艺,在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

结语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竞争方式必然朝着高层次和高技术手段的方向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数字化的进程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并将构成新世纪的主旋律。在今天,电脑辅助设计、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在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大大丰富了设计创作的表现手段,对于设计师而言,“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数字设计带来了设计艺术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困惑,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设计师对数字化科技产生了深度的依赖,设计思维往往受到数字化计算机能做什么的限制,一些设计者甚至将艺术设计的创造和工具的表现混为一谈,忽视了自身创造力的作用。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时代的设计创作也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始终不能代替人的创造思维,不能代替人对事物的评价和选择,仍离不开人的审美意识,设计师的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依然是设计作品的灵魂,这是我们正确认识数字技术与设计艺术关系上非常关键的一点。

注释:

①尹定邦.设计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55.

②廖军.视觉艺术思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p264.

科技的设计篇10

中图分类号:J525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ki.kjycx.2016.02.026

数字科技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处理模式。由于其采用的是二进制编码,对其调取后会发现大量的“0”与“1”的排列组合,因此,将其命名为数字科技。在应用方面,数字科技并非特定的技术模式,其可对任何数据进行转化和处理,可用于各类生产和设计行业,除了本文所研究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建筑领域外,还包括工程、电子信息科技、生物技术等领域;数字科技具有模型化的管理能力,可借助3D软件制作设计模型,并在计算机中调节模型的参数,从而达到最优化配置,这样不仅有效解决了人力试验效率低下的问题,还有效避免了误差的产生,特别是一些专业的软件具有的自动检测和报错功能,可为使用者提供数据模型创建的合理建议。因此,鉴于数字科技自身强大的功能,以下对数字科技引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帮助。

1数字科技对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影响

数字科技的出现,使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而言,这种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3方面:①设计效率的提升。计算机对设计的管理比设计师在图纸上的管理更加便捷。②满足个性化需求能力的提升。以往,设计者无法兼顾业主的所有需求,进而引发了业主与设计师、委托公司的矛盾;而在数字科技的帮助下,设计师能兼顾各种相关信息。③数字科技和网络化的实现,开拓了环境艺术的设计视野,使设计师能跟上时展的潮流,接触更多的世界级作品,这对于设计师的个人发展及其在设计领域的持久生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1.1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数字科技的核心能力在于对信息的处理,而环境艺术设计也可被看作信息的整合过程。这是因为在建筑和装修设计中,设计者主要负责构图和材料的选择,而构图是一种可转化为数字处理的信息模式,在电脑上构图不仅可提升设计效率,还能节约设计成本;材料选择的关键在于材料比例的设置,在计算机出现前,人们只能不断地搅拌原材料,并进行搭建试验,历经数千年后才找到相对完善和适合各类企业特征的材料应用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的材料已逐渐被替代,对于新型材料的应用而言,再以长时间的试验方式寻求合适的比例,显然已不适合时展的需求。而在数字科技出现后,采用数字化调解和模拟的方式可有效解决材料的比例问题,且能帮助设计者找到不同气候环境下材料性能的差异,从而有效提升建筑的坚固程度。

1.2提高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效率

数字科技的表现力较为强,可展现语言、图形、文字和影像等,使设计者可以更好地调节色彩、光影、材质等效果,且在固定模型的帮助下,可借用对比手段优化新采纳的元素;可有效提升设计的艺术性。以往,设计师只能在纸上构图,其设计理念基于平面展开,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平面与立体的转化问题,进而导致设计师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设计;但依靠数字科技可直接立体设计,不仅减少了模式转化过程中的烦琐程序,还能保证整体艺术的输出效果。对于环境契合性而言,近年来,建筑设计正在向环境友好型发展,需要建筑设计师契合环境,以不破坏环境的设计理念设计建筑,且人们对建筑有审美需求,因此,在兼顾两者的过程中,设计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但采用数字科技后,可提前通过3D拍摄方法,将周边环境设置成设计背景,从而有效地融合建筑与自然环境。

1.3提升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市场竞争力

环境艺术设计虽然是一种与人类健康发展契合性较高的设计模式,但因设计过程烦琐、建设难度较大,导致其一直不受市场欢迎,加之环境艺术设计的自我要求较高、内容不断丰富,削弱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但对于我国当前的设计领域而言,正缺乏这样的健康设计理念,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不应被淘汰,反而需要得到有效发展。而借助数字科技,可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效率,并结合市场需求提升公众审美的契合性,从而使环境艺术设计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此外,数字科技还能帮助环境艺术设计建立模板式的工作方法,即通过程序将可借用的元素与设计需求相结合,实现整体输出的设计雇佣模式,从而更好地提高服务效率。

2结束语

时代的发展必然会为人类带来改变,但很多领域却无法有效地与时代契合,本文所研究的环境艺术设计便是其中之一。因此,笔者探讨了当前提升行业发展效率最有效的数字科技,以期借助其丰富的功能,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从而提升整个建筑设计领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健,张雪青.数字科技发展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科技的设计篇11

人机工程学主要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身体关系问题。它是一门以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人体测量学等学科为基础,着力研究如何使人-机-环境的系统设计符合人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特征,实现人-机-环境的最佳配置,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有效的、安全的、健康的、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的科学。它关注的目标是人与物、设施、环境的交流,通过研究人以及物对人的影响,来改善物与环境的设计,提高人与环境、物的和谐程度。

2.产品语义学。

产品语义学主要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流问题。埃德赛•威廉姆斯在其著作《微电子产品的风格主义》中说到:产品语义学的目的就是要把人类因素学从身心和身体的区域拓展到文化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区域。设计中的形态、法则、表现手法、色彩等要素就象人的语言一样是一种符号,向外传达着设计物所承载的情感和信息。所谓的反馈就是产品诉说的语言,是产品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它能在人与物之间建立一个完整的语境。

二、科技文化展示设计的通用性原则

现代科技已经深刻地影响到生活的各各方面,内容日益丰富的各类科技文化展示活动吸引着不同的参观者,包括许多弱势群体,其中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是科技文化展示活动的重要目标群体。作为科技文化展示的环境有着一定公共环境的属性,所以其设计必须体现出通用性的设计原则。设计师罗•马斯最早使用这个术语并解释到:通用性设计指的是综合型产品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的设计。广义的讲,就是指设计物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能够方便所有人的使用。通用性设计原则一般体现在:⑴公平使用、⑵弹性使用、⑶使用简便、⑷感性使用、⑸耐错使用、⑹省力使用、⑺充分使用等七个方面。

三、科技文化展示设计的快乐原则

设计师思维顿认为:“我只希望我的设计能够使我们感受快乐和安全……。”科技文化展示设计应该给人们带来四种快乐:生理的快乐、心理的快乐、社会的快乐和理想的快乐。要想实现这四种快乐,科技文化展示设计需重视三个方面问题:

1.好的功能设计。

由于现代科技文化展示的内容与体验方式的独特性,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基础上的展示模式和方法成为现代科技文化展示设计的新方向。

2.美的形式。

形式之美可以给人们带来情感的满足和精神愉悦,优秀的展示设计也都是因为在材料、色彩、肌理、形态、构造上进行精心的安排而创造出令人愉快的形式之美。

3.好的互动方式。

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人们越来越多的沟通与交流依赖于数字媒体,这样的变化对设计的最直接影响是形成了新的形式语言。新的界面形式更全面地触及参观者各种感官,参观者可以通过视觉追踪、语音识别、手势输入等多个感觉通道,以并行和非精确的方式与计算机进行交互。因此现代科技展示设计不在是一个单独的空间形态,而是包括感受器、显示装置、计算机、软件等整合的一个整体,给观者构建一个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从中体会对话的快乐。

科技的设计篇12

二、科技影响下建筑设计方法论的特征

建筑行业作为发展相对成熟的行业,作为与科学技术进步相对密切的行业,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建筑设计方法或者理念自然容易受到影响。不过,建筑行业毕竟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任何建筑物的使用者都是人,如果在建筑设计中过分的追求科技元素,而忽略了人的具体使用功能,那么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将会大大降低。可见,在科技影响下,建筑设计方法仍然要凸显中人的作用,在满足人的具体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变革。

1、建筑设计趋于柔性,既迎合科技又充分体现功能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建筑设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人们更加希望通过建筑设计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建筑设计的方法势必会在科技大潮中发生变革。但鉴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建筑设计方法论在变革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体现建筑物的基本功能。因此,科技影响下,建筑设计的方法论出现了柔性设计的理念,这种设计方法,既迎合了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建筑物的基本功能。在建筑设计中,柔性设计是一种灵活性较强的设计方法。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绿色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大,太阳能技术、地热能技术等等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准。柔性设计在实践中,能够满足人们对这些科技元素的追求,同时也能够体现建筑物的基本功能及构建,确保建筑物的科技、安全、人性。

2、建筑设计趋于无形,通过三维效果来提升精确度

在建筑设计中,受科技进步的影响,设计的方法和理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往往由设计师通过详细的实地验证,然后通过绘图等方法来进行设计,这种平面化的设计难以满足人们浏览建筑物的整体构造,而仅仅是通过相关的数据或比例来粗线条地理解建筑构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设计的方法也在不断提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通过虚拟设计,既能够省略画草图的繁琐以及人工作图中存在的误差,同时还能够立体化的展现建筑物的整体格局,特别是三维效果的引进,通过立体化的浏览角度,放大化的细节处理等,能够将建筑物的整体形态及内部结构全部呈现出来。此外,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虚拟设计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建筑设计的效率,能够最大化地提升建筑设计的精确度和准确度。

3、在建筑设计中引入计算机技术,实现仿真设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