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知识管理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7 15:11:16

建筑业知识管理

建筑业知识管理篇1

中图分类号TP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1-0074-02

0 引言

对于建筑设计领域,建筑设计过程是典型的知识再创造过程,建筑设计企业是典型的知识型企业,知识型企业急需要完备的智能信息管理系统,利用企业内的信息网络把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合成一个整体。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业主对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他们不仅需要设计师满足其各项基本要求,并期望设计师从专业角度,做出符合他们不断变化的更高层次的方案,并进一步降低成本。只有通过不断地推出有创意的方案并且引导市场的设计,才能赢得竞争。

1 建筑行业特点

众所周知,建筑设计企业是典型的知识型企业,同时它也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建筑行业更愿意采用以往的经验而不照本宣科。它们承接各种设计建筑任务,专以设计规划项目来实现企业运作,是讲求实干以及追求高效精准的行业。建筑设计企业项目管理涉及项目立项,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方案和规划等多个方面。其项目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多项目并发,阶段性各种资源投入以及同时多专业多方面地协作。

1.1 建筑行业知识特点

首先知识金字塔的构成包括了数据、信息和知识三个层面(图1所示)。在知识领域,如果所有的知识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可以搭建一个通用的框架、结构、方法来获取并且存储我们的知识以备未来使用。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知识是因领域、组织而各异的。至1995年Nonaka和Takeuchi开展了知识革命,对知识作出了明确的分类: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显性知识大部分是基于为人所知的过程步骤,实践方法,是相对容易被文档化的,可以用笔或是电子形式记录下来供后人查阅。相反,根据Nonaka和Takeuchi的表述隐形知识是比较复杂的经验式知识。它分别在两个维度上:技术和认识感知。其中通过经验的交流与传递获取知识是技术维度,而对于今天和未来存在事物的信仰是属于认识感知维度。因此隐形知识来源于个人对于生活和工作的经验理解被存储于大脑中,很难被文档化。建筑领域的知识特点也可分为这两大类。

图1 知识层次结构

1.2 建筑行业知识管理现状

知识管理概念的定义依据不同的研究角度和对象而不同,特别对于建筑行业,在知识管理的定义上面还没有达成共识。建筑行业的知识管理依赖于建立良好的企业知识库。未来的理想的是知识库系统能智能地对建筑知识进行分类并且自我学习,挖掘出对企业竞争更具价值的信息和方法。2000年左右,知识管理在中国落地,进入应用阶段,在众多软件公司、咨询公司等实践企业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知识管理,其中也包括建筑行业。虽然目前国内在建筑设计领域对于知识管理也有不错的关注度,但是很少在这上面进行投资和努力,然而从长远来看,建筑行业对于知识管理又存在需求。

1.3 建筑行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尤为重要。如何把企业管理与信息化技术有效的结合对企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一个建筑企业能不断推陈出新,引导整个市场的设计走向,必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其中对建筑行业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条必由的出路。根据Siemieniuch和Sinclair,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挖掘出组织的很多无形资产进而创造价值,使组织获益。对建筑项目而言,知识管理可以促进团队内部的交流,分享最佳实践、方法和经验。

2 知识管理模型

2.1知识管理定义

到目前为止,知识管理的定义各家说法不同,行业内也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将采用Gartner Group的定义,以很简洁精练的方式阐述对于知识管理的理解:知识管理提出了一种将企业的信息资产进行分类、捕获、检索、分享和评估的方法。

2.2 知识管理构成模型

现今,在不同行业领域背景下已经提出了各种知识管理模型。其中各领域的专家在组成知识管理架构的组成上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其中比较经典的组成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知识管理模型的构成因素

KM Pillars模型:由Michael Stankosky和乔治华盛顿大学管理学院共同提出,并在统计学上得到了证明。KM Pillars主要强调知识管理由四个组成部分:技术能力、领导力、组织形式和学习力。European Framework模型:致力于拟定在知识管理术语、应用和实现上的共识,利于标准化。最后是美国海军部门提出的balanced KM模型,此模型的特点是更多的依据海军部的经验而不是通常的学术上的研究。因此在学术上,忽略实际经验是可以接受并且正常的,但是经验的研究也应该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一部分而存在。

2.3 知识管理过程模型

上面列举了一些知识管理中比较被公认的组成要素,为构建知识管理系统提供参考。这里将提出一个为组织知识管理所必经的活动和步骤。知识管理=知识+业务过程。业务过程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知识管理系统建立成功与否。图3是被广泛采用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图3 知识管理模型

知识创建:上文提到,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实在知识的创建阶段就需要经历很多的活动和过程(图4所示)。在显性和隐性知识转换过程中,需要不同的社会活动或是自我学习的完成。

图4 知识转换图

图5 建筑行业知识管理模型

知识传递:知识传递的方式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编码化和个性化。知识传递的方式直接取决于知识所属的性质。对于显性知识,通常已经被捕捉并且被存储于某种媒介中:文本、磁盘等,可以直接被后人所用即属于编码化的传递方式。而隐性知识由于存在于人的经验和脑海中,不易被编码或总结,需要通过面对面交流或是以开会讨论的方式加以传达即个性化传递方式。知识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核心环节就是知识传递。尤其是个性化的传递方式会由于时间、人员或是企业文化等诸多因素而在实践中遇到障碍,并且很容易造成知识的遗失。

知识存储:知识存储需要利用媒介和现有的技术工具实现。但归根结底,需要建立企业知识库,把知识分类汇总,并不断的积累知识,形成知识获取、积累、自学习、再创造这样的良性循环。

建筑行业的知识管理过程:

对于建筑行业,这里建立了一个适用于建筑行业的知识管理模型。图五是一种面向过程的建筑行业知识管理模型。模型体现了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概要计划阶段、设计阶段、资料知识获取阶段、操作实施阶段和维护阶段。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过程中,知识管理内容包括:项目知识收集、发现;知识捕获;知识编码入库。最后,为了能让企业信息知识等资源利用最大化,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理论研究,引入专家系统,使知识库本身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更新和完善。

3 困难与挑战

知识管理本身,不仅仅是简单的文档管理,企业应该从更多管理和文化的培养角度去认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知识管理有利于塑造知识型企业文化、培养学习型的组织、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虽然各种知识管理模型在业界广泛讨论研究,但是真正付诸于实践的企业并不多。Buckman实验室早在90年代就开始投身于知识管理工程,并进行了伟大的知识变革创举,使企业形成了一个人人都积极投身于知识分享过程,并且知识和经验在企业里有效的流转,提高了企业竞争力。虽然这样良好的文化形成需要很长时间,但事实证明Buckman实验室经过了历史和时间长河的考验是非常成功的。

4 结论

随着建筑领域市场多变的需求,不同企业组织间的合作日益增多,建筑企业对于知识获取、管理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但是知识管理是一个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探讨了建筑企业知识的特点,并对知识管理模型构成的组件进行了汇总,最后提出了建筑行业的知识管理模型。虽然在一个建筑企业中要开展知识管理需要企业领导者强大的魄力和领导力,企业知识共享良好文化的形成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终将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源动力。

参考文献

[1]季征宇.建筑设计企业的知识管理[J].设计管理,2006(2).

[2]Khalid AI-Gahtani, Syed Raiyan Ghani,“Knowledge Management Tools:Adaption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actices”.

建筑业知识管理篇2

我国建筑企业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在改革开放后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技术水平低;业务多以施工为主;资金薄弱,经营管理落后;经济组织偏小,生产能力分散,强势企业不明显;国际建筑市场上承包份额少,业务多是分包等等。因此,重视企业的知识资源,在企业中有效的实现对知识的管理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知识的创新、共享和应用使原来技术水平低、素质参差不齐的工人慢慢成长为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知识员工。同时,知识管理能及时的共享以及应用,避免了因时间和人员的流失而流失,及时有效的将企业的核心知识整理、积累、存储和共享[1]。

1.建筑企业知识资源

建筑企业含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建筑企业的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行业分工的细化,企业在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发包、采购、施工、使用维护过程中产生和需求大量的管理信息、法规信息、合同信息、图像信息、技术信息、材料信息、采购信息等,这都使得建筑企业逐渐具备的知识型企业的特征。建筑企业的显性知识包括建筑产品、施工工法、生产工艺、建筑材料、施工设备、客户群以及企业拥有资质和专利,这类知识易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整理、存储以及管理。建筑企业的隐性知识主要是员工的专业技能、技巧、工作经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等。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项目经理、工程师、财务人员,甚至是普通的工作人员都是企业的隐性知识资源。

2.知识管理策略分析

2.1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现阶段建筑企业组织结构存在许多的问题:组织结构层次多,集团公司下直接管理众多职能部门,又下设不同的分公司,企业机构臃肿,管理刚性强,信息传递速度缓慢失真;各个层次部门重叠,易发生多头指挥,引起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 企业资源难以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分布极不科学;权力过分集中在企业上层,基层员工参与决策程度低、积极性差;员流动性大,企业的知识流失严重,难以构建组织记忆。这些都不利于知识管理的开展,因此,进行知识管理首先要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2]。

首先,进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调整。剔除只起信息传递而不产生附加值的中间管理层,适当的增加部门工作的自主性。其次,将辅助生产的后勤服务部门以及劳务部门从企业分离出去,构建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维护和升级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软硬件设施,建立电子档案室,实现企业文档电子化存档和检索,为进行知识管理创造条件。最后,调整人员结构,提升员工素质。审查现有人员配置情况,引进关键岗位的核心人才,对已有的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行在岗培训,建立人才储备库,对不符合企业要求的员工进行分流,转岗培训后安排其他工作。

2.2 明确知识管理主体

建筑企业在知识管理开展前首先要从企业的最高管理者的知识行为开始,他们为知识管理总负责,负责制定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的方针、目标和战略,同时对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创新机制进行改革以适应知识管理的需求,此外还要监督知识管理的实施、评价与改进。项目经理、技术工程师、财务人员、物资管理人员、信息人员等人掌握着建筑企业的强大知识技术资本,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他们通过改革管理机制、调整组织结构、营造企业文化来保障知识管理的推行,同时监督和评审知识管理效果。建筑企业不同岗位的员工在围绕着企业主营业务的知识管理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知识管理中,我们也不能忽略基层施工的劳务工人的作用。作为基础操作工人,他们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使用者,是一手数据的来源,同时这些人员中也不乏自学成才的创新者。

3.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体现,它的核心内容是在组织的所有成员中培育并形成共同遵循的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不适当的企业文化是推行知识管理的最大障碍。通过文化的构建来改变企业和员工对知识的认识,在企业中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3]。

建筑企业目前最需解决的文化架构问题就是要在企业中营造有效的知识共享氛围,首先要通过教育和引导转变员工观念。将知识共享通过相关的文件制度固化下来,成为工作的一部分; 设计知识共享工作的绩效考评体系,对员工知识活动给予量化评价,将评价结果同薪酬挂钩,实现奖罚分明;充分发挥高层管理者知识共享的表率作用,收集企业运营中知识共享的成功案例,激发员工知识共享的意识。其次要建立学习型组织,转变企业和员工的学习方式。建筑企业应强化员工的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意识,各个层级包括驻外项目施工组建立学习小组,工作之余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学习委员,带领成员就目前工作的进展提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开发企业内部培训体系,将管理者的角色从发号施令者转换成员工培训的协助者,实现员工的在岗学习。第三要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建筑企业可以对本组织内的核心知识员工提供弹性工作时间和宽松的人际氛围。第四要追求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进步。企业要与知识型员工共同设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断的提供教育和晋升机会,满足这部分员工的学习需求和事业成就感,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4.合理选择知识管理技术工具

在选择技术工具时最重要的是要将技术工具同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以及人力资源的特点相结合,使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建筑企业由于信息化程度低、人员水平不高、企业经费有限等原因,在选择知识管理技术工具时必须结合企业的业务特点,选择操作简便、易于普及维护、价格合理的技术工具。

第一,因特网。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往往没有固定地点,同时和企业总部相聚甚远,因此可以采用价格经济,功能强大的因特网。通过因特网提供的:e-mail、聊天室等工具实现信息沟通和交流。企业也可以在因特网上架构企业的网站,介绍企业,提高声誉和知名度。第二,企业内部网。建筑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网的文档管理系统、网络多媒体、电子邮件系统和网络聊天室等工具实现企业的无纸化管理,员工对内部核心文件、规章制度的获取与学习,内部员工的网络化培训,员工的意见交流、项目讨论、工作会议管理等更安全的信息沟通。另外,诸如:群件系统、数据仓库等也是比较好的知识管理工具,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建筑业知识管理篇3

将根源于知识的利润资本化,我们就得到了建立在资源基础论上的知识资本概念: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独特知识。这一定义暗示了知识资本是企业独特而不能被其他企业完全模仿的有经济价值的知识(Barney,1986,1991)。

美国经济学家Galbrainth第一个提出了“知识资本”,指存在于组织之中的,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为企业增加价值的无形资产。瑞典保险公司的Edvinssnon(1996)则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真正市场价值与帐面价值之间的差距,并投身与知识资本的管理与实践工作。

知识资本理论出现了仅10几年,我们国家的研究和探索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于知识资本的定义存在差异。笔者认为,对于知识资本定义是存在变化性的,会随时代、市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并逐渐适应。知识资本的产生是知识集合化与体现为资本价值的过程。知识资本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筹码。这里必须指出,知识资本又不同与资产,知识是强调那些能够带来价值和新产品的物质,资本可以理解为资产的价值化。资产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财产和对他人的要求权,它具有市场价值,可以获取财富等等,而资本的定义就显得较为广泛,有一位学者将其这么定义:“积累起来作为一种生产要素长期投入企业以获得更高收益并承担相应风险的价值。”资产是不动价值,资本是动态价值,而且具备创造价值的能力。当资产也能带来新的价值那它在无形中已经演变为资本。

有的学者将知识资本划分为组织资本、技术资本、市场资本、关系资本等几部分。或还有其他笔者所未知的划分方法,众家观点不一,这是无可厚非。但综其所述,其对企业资本在概念与重视知识资本上还是存在统一性。

1.2知识资本管理

随着中国建筑企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处在知识化、信息化不断升级的社会环境中,面对急剧膨胀的知识时代的到来,形成了一种以知识为主的高形态的竞争。企业的兴衰,实力强弱。越来越的取决于企业本身所拥有的创新能力。更取决于对于知识的开发和利用。知识已经成为首要的资源,左右企业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同时,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逐步推进,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知识的广泛性、科学性、实用性在社会活动中体现,知识的氛围在企业中越显越浓。

几十年来,我们将企业的资本分为知识资本和物质资本,在早期的工业革命时期,有形的、固定的物质资本作为的实力来评判企业的标准,如设备、资金、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资本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高新技术的企业来说,知识资本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绝定性作用。包括企业的资金也是通过知识的能动作用转变的产物。所以知识在无形中推动企业的发展,更是企业获得利润的重要手段。因此,是否拥有先进的知识资本成为判断企业实力的标准。所以笔者认为在目前的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的所有资本可以量化为知识实力,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归述为企业的知识资本。企业的发展根本上就是知识资本的积累和创新,建筑企业也一样,知识资本的积累就是有形知识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的积累的总合。有形资本的积累体现在固定资产设备工艺技术的增量,无形资本的积累则体现在知识资本的不断累积更新,两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适合市场运作,在市场中散发自身价值能量,并转化为企业的利润。

随着人们对于知识资本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以知识为主的企业管理浪潮把整个企业的形态来了个革命性的推动,建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知识含量较低,在面对国际形势(入世)冲击下,建筑企业如果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的发展,就必须强化知识资本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向知识密集型的企业转变。 管理好知识资本会增强建筑企业的生命力,用全盘知识化的眼光来看待企业,企业的运作就是对于知识的整理。企业的全部活动都离不开知识,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工艺、方案、流程、都只是知识的体现。建筑企业的知识资本,主要是指所有员工所拥有的操作技能,管理能力,分析能力及面临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施工工艺的采购,拥有的机械设备使用等各种技能的综合、合理、高效的运用就是知识资本发挥效用。

企业的知识资本笔者将其分为两大类,即上文所述的有形知识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有形资本是泛指能为建筑企业直接产生利润的新产品新技术或施工工艺,即能够以系统的方式表达的形式化的知识,而无形资本是指为企业间接产生利润或谋取发展的“幕后工作者”,它是协调着各有形资本中各个环节的运作,即是难于形式化的一种默然潜在知识, 无形知识与行动密切相关,一般只能通过行动表现出来,这里借鉴一下武汉理工大学王开明先生对于无形知识的定义,即在日常生活中,无形知识具有有用性,是人们达到价值目标的工具,无形知识只能靠自己(企业)在实践中收获,是不能够言传的。笔者将其分为五个核心部分:1人力资源管理2 企业风险管理3 信息化建设4 企业文化探索5 领导者的观念与创新。并将其统称为无形资本的“五大核心”。

1.3建筑企业管理的特点与现状

建筑生产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业生产,建筑企业管理也有其特殊性。首先这是由建筑产品的本身特点所决定。建筑产品的固定性限定了任何建筑产品都是在选定的地点进行建造和使用,建筑产品的体形和工程量都很大,占用广阔的空间,需要大量的物资资源。其次,建筑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流动性,建筑生产的单件性,生产周期长,建筑生产的均衡性较差,机械化水平低,涉及面广和社会协作关系复杂等特点。这一系列特点都使得建筑企业的管理有别于一般的企业管理。建筑企业管理存在着生产经营业务不稳定,管理环境多变,特定的承发包模式,基层组织人员变动大,资金调配复杂等特点。以上特点说明建筑企业的管理的难度,所以我们才要花时间来研究,运用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结合建筑企业的特点和所处环境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解决目前建筑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陆的建筑企业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中,都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于有形资本的投入和引进,在最近的十几年里不断有新的产品和先进的施工工艺出现,使得我们的建筑市场不断完善,业绩喜人。但是无形资本在建筑企业的研究和发展还是处在一个起步阶段,特别是一些中小建筑企业,基本上很难寻觅完整的无形资本体系。一定程度上,我们的建筑企业对于无形知识资本的认识和重视还停留在一个初级的阶段。仅依靠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在这样一个新经济的时代作楫远航。我们的建筑企业对于有形资本的认识比较完善、成熟。一个稍具规模的建筑企业,就会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技术管理,机械设备管理,材料管理,质量管理,人事管理的制度,从而保证这个企业的运作。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我们建筑企业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施工计划按照节点划分实行,在节点与节点之间的细部控制,分包单位的资质,施工中的操作不规范,安全意识都没能进行一个系统的控制。往往一个工程开工之前缺乏完整的细部控制计划,还很大情况下处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下。再比如,我国建筑业整体队伍处在体力文化型的状况,初中以下文化从事体力劳动者占80%以上,大中型建筑企业从事管理和技术开发的人员不到2%.中国的建筑企业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在劳动密集型的光环之下。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建筑业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大约为25%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50%-60%.同时,目前我国建筑业的体制依然是设计与施工相脱节,对于项目的咨询、设计、采购、缺乏整体的联系,与国际通行的建筑师负责制有一定的差距,不及时缩短差距难以应付入世后的冲击。还有在一些项目的建设中,该项目能以低于标底50%的价格中标,项目完成后还居然有利润,反之有的项目以高于标底的价格中标情况下,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再的追加投资,完工后质量验收还存在问题。说明了我国的价格体系和中标制度,包括风险管理存在严重的漏洞。也难怪社会上会存在建筑行业“黑幕重重”的微词。造成这一系列问题和现象的根本是缺乏有效的软控制即企业无形知识资本的控制。无形知识资本中的人力、文化、信息、风险、理念五大核心就是对于整个建筑企业有形资本的链接,使得企业的运做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我国建筑企业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但企业的工作效率不高,难以与国际企业竞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首先这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双轨交叉”下的结果,许多政府工程没能真正实行公开、公证的招投标制度,使得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机制存在依赖性和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产生,其次,企业发展的侧重点产生“不平衡”倒向,多年来,我国的建筑企业一直强调“科学技术上第一生产力”,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大踏步实行技术革新的同时忽视了对于企业管理理念的革新,双管齐下方为“上策”。

时代的发展需要先进的体制,企业的长治久新更需要行而有效的管理模式。新经济时代和“入世”的双重压力迫使着我们的建筑企业走一条以知识资本管理为主线的企业发展之路。笔者通过大量阅读分析、斟酌考虑,认为建筑企业的管理研究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研究提高生产力的问题,即去研究如何根据社会的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发展来合理的高效的分配企业里的一切资源(人,财,物),二、组建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机制。即企业职工的再教育工程、激励措施、人才选拔机制。三、结合以上两点去适应环境对于企业的考验,并不断去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并不断完善。鉴于国内建筑企业的管理现状,笔者从而选择中国建筑企业相对薄弱的无形知识资本的角度出发阐述自己一些观点。

二、建筑企业无形知识资本管理

建筑企业对于无形资本管理和研究可谓迫在眉睫,无形知识资本(即五大核心论)是可以用来开发有形知识资本的资源体,也是提升企业有形资本的重要保证。更确切的说它是一个系统链、协调指导着有形资本的运作。对于国内建筑企业无形知识资本的管理和研究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首先,无形知识资本对于我国大陆建筑企业来说一定程度上还是个新的课题,企业发展的历史上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其次,在国外的建筑企业管理文献存在异域性,由于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的差异,在将其理论成果直接运用到我们的实际操作上难免会存在问题。再次,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和几千年来传统观念会一定范畴内影响其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走出一条路来。

2.1 人力资源管理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魏杰教授对企业的治理提出新的看法:人力资本作为企业制度安排的重要因素登上历史,是生产力发展引起企业体制变革的必然结果。这导致企业治理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新的治理结构将主要围绕着如何激励和约束人力资源来安排,所以人力资源也成为无形知识资本管理的首要因素。

人力资本是联系所有知识资本的纽带,所有的知识资本的采集和实施都要依靠人力来作用。人力资本是所有企业知识资本的核心。缺乏成功的人力资本,不论技术和资金或其他辅助因素多完备都不可能创造出理想的企业利润。人力资本是发挥其他资本的首要,是凌驾于所有资本之上的最高层建筑。这个特性决定了其在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由传统型经济向知识型知识的转变,人力资源的社会价值日益提高,正逐渐成为一种企业资产。现代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关键是一个企业如何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战略。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人才战略,对于我们建筑企业如何去制定,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建筑企业管理存在着生产经营业务不稳定,管理环境多变,特定的承发包模式,基层组织人员变动大,资金调配复杂等特点,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是人对人的管理,人与人之间就少不了言语或利用其他媒介的沟通。建筑企业由于起本身企业的特性,从业人员的素质及受教育的程度存在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这就给沟通,管理带来了难度。同时随着98年国家高等院校的扩招,大批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走上建筑单位或施工现场,他们与一些实际经验丰富但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的老师傅又产生了一组“矛盾”。再者建筑企业的管理层与实际操作层由于各自的工作目的不同又容易产生矛盾。这一系列的现象只是建筑企业面临人力危机的某些方面,所以面临新经济时代的建筑企业则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人力资本。在对于人力资本的选拔和考核制度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运用。量才任用、人才互补、协调人际关系、提高处理事物的能力和个人的素质都与是企业应该去完善的部分。特别是对于协调好员工之间的关系,传统观念上人际关系的处理是个人之间的关系,但企业的领导者应给予重视,并转化为主动性工作,将企业的经营更为人性化,这将是激发人力资本爆发的培养基。很多人才的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很多人才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培养和锻炼才能脱颖而出,或者要在一个适当的条件下体现出其价值的存在,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领导层用宏观的眼光来看待人才,处理好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重视人才能力研究,通过文化、背景、经历、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人才的潜在能力。类似这样的人才管理机制很多国外的建筑企业有很丰富的经验总结,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企业特点来加以运用,充实企业的人力资本。比如广夏集团就是走一条人才战略,重视人才的开发,从农民游击队入驻建筑业开始,重视资本累积,以资本换市场,在先后兼并北京四建,浙江二建等原国有建筑企业,开创了民营企业经营的典范。

这里强调三点说明建筑企业实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首先,人力资源可以创造附加值,这是由人的技能、意识、智慧所决定。一些机械、设备和工艺可以通过技术革新使其失效,而人力资源具有学习和创造能力。其次,人力资源是稀缺资源,面对形势的变化,企业不断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去充实。其实在目前的建筑企业能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体系是相当缺乏的。最后,企业的人力资源构架体系具有单一性。企业通过自身条件构架起来的人力资源模式及企业的文化理念,别的企业很难模仿,即使要全盘引用也需要花大量的成本去“改造”。

人力资源构成市场的重要要素,作为一种自身的竞争力保存下来。所以在建筑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而不是传统的人事部门,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人力资本系统的不断完善,我们的建筑企业可以将人力资源的建设扩展到非本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即客户,都可以进行相应的外部人力资源管理动作。笔者认为企业运用好人力资本并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完成的工程,需要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创新,特别是对于处在改革浪潮中的建筑企业更是尤为重要。

2.2信息化建设

当今世界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在人类的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项工程像信息高速公路那样建设的那样普遍得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层的统一和积极推动,其发展速度也是史无前例的。信息化的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发展速度一方面是由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多样化和高科技化对信息技术所产生的要求,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我们建筑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不能着眼于信息技术的本身,而要把它看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来实施,配合其它方面的知识资本的综合的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上。我们必须很清楚的认识到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竞争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美发达国家卷起一股信息化的浪潮,其主要表现为企业局域网构架、电子商务、网络视频会议,企业资源共享信息库等等。这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促进企业的现代化,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企业进步的方向。

对于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应用面积很广。在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施工机械的统一调配管理,现场施工的即时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现在已有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建筑结构计算软件(PKPM),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工程造价管理系统,PROJECT概预算管理系统等软件的运用可以大大增加企业运作效率。企业的信息化工具也从传统的电话,传真发展到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如管理信息系统(MIS),主管信息系统(EIS),事务处理系统(TPS)等。同时随着因特网的发展与广泛使用我们的建筑企业可以将一些应用系统与其连通,可以发展出一系列新的途径。建筑企业建立自己的企业网站,向外界展示企业的功能与服务,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将侧重于生产过程的检测控制与整个企业的内部管理。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连接在异地解决在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这就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工作组,提供了一个交流讨论和协作的平台,建设的三方通过网络直接交流,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上现代的信息技术有利于与企业各层次之间的磨合与交流,完成层与层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在于:使企业始终保持最新的信息来源拓宽市场、降低成本、增加合作机遇、改善企业风貌,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条企业创新的必然之路,笔者认为,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是硬件的建设,信息战略就意味着对企业中的信息本身的某些问题作出战略性的选择,我们的信息管理者应该去专注哪些信息,应该去重视什么样的信息活动,如何运用好信息这都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该去考虑的问题。国内的一些建筑企业从领导和个部门的从业人员方面来看,还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运用会提高企业的效率。很多建筑企业都建立起来了信息系统,但一定程度上不是真正从工作需要出发,而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在现代的企业管理理念中,信息的及时获取,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处理是企业管理过程的组成,整个管理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的处理与加工。这里所直待的并不仅包括科研技术信息、市场动态信息、组织协作资源等信息还包括那些个人的建议、风险的预测、员工之间的不和谐因素等都是一种可用信息。很多信息管理人员只是抓住了表层信息,很多信息的再挖掘空间很小,使得许多复合型信息的深入面没有得到价值体现,即未能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的看待问题。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要获得成功,收到实效,正确认识信息化的作用,扩大信息的收集面和高附加值信息的比例,从对当初分离于企业管理之外的“支持”角色转变为融入企业管理中的“协作”作用。

2.3企业文化探索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一个企业的动力和凝聚力都来自于企业的文化效应。企业的文化是整个企业的整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国有建筑企业体制改革的现阶段在观念上正是由企业内部由“治人”向“人治”转变的过程中,那么在这其中良好的,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平稳过渡乃至发展的航标。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削弱甚至取代个人影响力或个人风格在企业中的地位。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思想意识乃至于行动的导向。缺乏完备的企业文化的员工的一切行为就完全取决于起其自身的素质和忠诚度,这一状态存在着风险性和不稳定因素。反之在有强烈文化渲染的状态下会使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在优秀文化的带动下,限制一些个人利益因素的存在,逐步带动整个企业产生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从而留住并吸引优秀人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同时企业的文化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起有力的保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研究价值。中国的建筑企业尚未摆脱粗放型的帽子,机械程度、工艺水平、管理机制仍需要提高,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正如赵光忠先生在《企业文化管理与学习型组织》一书中概括的“企业的发展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来自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知识资本,也是一种感知力量。使的在这个氛围里的每个人都受其影响或多或少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文化意识的感染而有所改变。那么建立企业的文化会产生以下效应。首先,企业凝聚力倍增,企业文化是种黏合剂能改善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在企业建立发展完善和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一种认同感,甚至是荣辱与共的感情。其次,会在企业内部产生激励机制,企业的文化注重研究人的因素,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个人,企业的每项决策都以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让每位企业的员工感受到自己正是企业的主人,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再次,企业文化对人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向心力,将自身素质与外界企业文化氛围充分融合。

一家优秀的建筑企业必定有其过硬的企业文化,从企业的领导层到项目经理,从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到实施具体操作的一线人员,都是企业文化运作中的一个个转换站,从最高一级开始向下延伸其文化,最后落实到建筑产品上,在产品中体现整个企业的文化氛围。这就是体现企业文化的中心——以人为本。国内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是一个新的完整性的文化策划行为,更多的是以原有的企业文化为前提,不管有意与否,一定程度上存在隐匿性或口号性。我们的建筑企业要以此为起点,结合自身特点与所处环境,补充、完善其文化。这是一个企业领导者从自身开始对于企业进行长期的战略规划行为,是基于其自身理念转化为企业观念趋势的一种文化。

建筑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存在特殊性,建筑企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力构成中人的因素占较大比例,这点笔者在前文已做论述。建筑产品的质量问题大多是人为质量因素,因此建筑企业加强企业人的建设是以后工作的重点。其次,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的分散性和流动性决定了文化建设的流变性。在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临时用工、异地用工较为普遍,工作强度大、文化层次较低,这一现象就要求我们的建筑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的文章做到施工现场去,去适应、变化。再次,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在树立企业形象上要以诚信为本,敢于下苦工,在技术上敢于创建一面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大旗。如“上海一建”提出“一流质量,一流速度,一流服务,一流职工队伍”为目标的企业宗旨,切实的反映了该企业“求实创新,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

2.4 企业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为了建构风险与回应风险所采用的各类监控方法与过程的系统。现代风险管理的应用是极其广泛的。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如生产资料的统计,工程的安全,保险财务的管理等方面都与风险管理上不同方面的需要有关。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呈现一个多元化的面貌,其涉及的范围也较以前更为广泛。那么笔者认为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工艺型,投资型,人力型。工艺型的风险管理是着重强调工程技术的,施工方法等方面的管理。投资型则注重工程项目的建设评估,建筑企业内部的财务分析,项目投资的风险预测。人力型则是落点于人们风险的认知,对于人们态度行为的分析,企业员工进行有效的风险沟通。由于建筑企业其本身就是高投资、高周期、高危险性的“三高”行业,这就使得建筑企业实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英国University of reading的Roger Flanagan和 George Norman教授在《Construction Risk Management》一书中对于建筑工程风险管理做了详细的阐述。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流程:风险确认

风险评估

风险控制。对于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其主要的手段来自于控制。所谓风险控制就是为了降低损失率,缩小损失的各种措施而言的。风险控制的手段大致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第一种是风险回避的办法。对于一些危险的,存在较大不确定因素的施工阶段或投资方案尽可能回避或另拟方案。第二种方法是采取降低风险法。这一方法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投资的成本,如为操作工人添置安全设备,但可以大大降低发生事故的风险。第三种是风险预控的方法。现代建筑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难免会遇到一些不以企业主导意志的意外事件发生。如原材料的涨价、天气因素。这些因素都要在项目实施之前考虑进去。

笔者认为,首先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员工是企业主要的人力资产,此项资产与其它的资产存在不同,其它非人力资产是人力资产管理的对象,是起主动作用的,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所以人力资产是企业风险分析的首要课题。特别是对于建筑企业这样高劳动密集型,高危险性,员工文化层次差距较大的企业来说显得尤为必要。其次,风险数据库的建立也是今后建筑企业发展的趋势,其中包括可供参考的类似工程的历史资料、利于风险决策的及时资讯、人文管理的无形信息等。估计风险是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如何在一项工程实施之前,准确的进行风险估计,关键就在于建立风险资料库,依据数据来进行分析管理显得更科学。比如:施工企业采购某种建材,可以对其不同的生产厂家,近几年此材料的价格波动情况,材料的性能,与其他相关材料的比较都进行系统的资料收集,看似一项简单的采购行为,通过数据库的建立与分析风险,能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材料的性价比,减少采购风险。所以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我们对于风险的分析,并最终做出相应的决策。

这里要强调的是风险管理在建筑企业的实施会一定程度上加大企业的投资,就如上文所述的添置安全设备或进行人力资源的风险管理,这里的投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为设备需要更新,人的管理理念也需要更新。带它能给我们带来稳定的企业运作环境,可以大大降低工程项目的风险,劳资关系得到改善,生产力的提高。在国外的建筑企业,都有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对于一些较大的项目,他们还委托一些专业的风险管理公司去运作,从而尽可能的降低风险。一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规划方案必须配合企业的整体目标出发,正确及时的风险资讯有助于降低风险。特别是面对入世后的残酷的国际竞争市场,中国的建筑企业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对于一些国际工程的风险管理。在这类工程中认真开展风险管理与企业的环境和特有属性相一致。我们的建筑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树立声誉,逐步扩大国际影响、提高企业技术含量、降低成本、实现收入稳定、做好面对突发事件的紧前工作等。

风险管理的开展有利于企业的重大决策,在有利于承接国际工程,有利于企业内部的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的必修课。

2.5领导者理念的创新

入世,预示着我们开始真正的面对国际市场,在仅存的几年保护期后国内建筑企业将去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建筑企业在管理的模式和经营的理念上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包括应变能力、管理能力、发展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企业理念的创新。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当今时代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淘汰。所以创新是企业不竭的动力。20年前盖一栋6层的民用建筑所用的时间与现在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这说明了创新的科学技术对于现代建筑企业的要求。几年后,真正面对国际市场的搏杀,现有的企业资本会存在于国际市场不适应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现有的运行机制和WTO的要求完全不适应的矛盾,现有的相对不是很高的员工队伍和企业文化理念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目标不完全适应的矛盾等等。因此,国内的建筑企业要完全融入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确立一个合理的定位,就必须处理好这些矛盾,培育起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孙兴民,建筑企业管理》

建筑企业的创新,领导者的因素占绝大部分。这受到了我们建筑企业的体制和本身民族文化的约束。企业的任何一项动作、一项措施、或实施的某一项工程、都必须通过领导的决策。领导的个人因素对于整个企业的运作存在深厚的影响,领导的个人作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下面的员工。企业的创新,企业的观念转变首先就是领导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严谨的作风。面对建筑企业入世的挑战,我们的企业掌舵人要把握好市场的脉搏。转变观念,加大企业对于无形知识资本的研究与投入,并继续完善和改造有形知识资本,在经营理念和方法上实现与国际接轨,去寻求一块国际化的竞争之地。

建筑企业领导者的理念转变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首先,企业必须长期坚持企业对于无形知识资本的开发和研究,投重兵于此,成立专项部门。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是一个人与物的结合体,人使用并产生物。企业的创新最关键的亦是人,对于人的管理与选拔培养应放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的高度来考虑。对于传统的用人观念进行彻底的改革。采取激励机制提高整个建筑企业的人员队伍的素质。实行广开言路,惟才是举的战略方针。破除干部终身制,量才为用。年轻人是企业的生力军,逐步加强对于年轻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将领导者自身的企业规划及理念,转化为企业文化的理念,作为最高监督人,严肃的长期的从事执行与监督。人心齐,江河移,对于人的管理与选拔乃齐家、安帮之根本。其次,是竞争与效率观念,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形态下的经济体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竞争的结果是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对于建筑企业,竞争就意味着企业必须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研发新产品、新工艺,竞争可以使得整个社会前进。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影响到其中每一个个体的竞争,从而聚沙成塔,形成良好的氛围。作为领导者需始终保持竞争的意识,但同时要善于控制不正当竞争,那些以次充好,瞒天过海的豆腐渣工程,是不利与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时刻警惕企业内部的竞争,主导其从良性面发展,把竞争的主流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效率与竞争是密不可分的,是构成市场经济的要素。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效率优先,效率决定一切的观念深入人心。企业去实现效率的最大化是,是企业的目标。作为领导者必须树立牢固的效率观念,没有效率便无谈发展,没有效率则何言竞争。我们现在很多的建筑企业,特别是施工企业,虽有较为详细的组织设计,施工计划,但很大程度上存在效率缺口,是人自身的因素亦是整个企业机制,企业文化的大环境下的产物。竞争与效率是一对有机的结合体,通过竞争可以能动的转化为企业的效率,凭借效率可以获取竞争的资本,两者相辅相成。

领导者观念的转变是企业知识资本管理的前提。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观念的落实是一个过程,长期有效的落实又是另一个过程。很多建筑企业拥有很不错的一套机制,但这一机制随着逐层的推进越发淡化,最后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一系列的窝工、扯皮、推委的现象就这么形成。这就是企业无形知识资本中的人力管理与企业文化匮乏的具体表现。所以说领导者的观念是实现无形知识资本管理的平台,是一个出发点,也是一个保证点。

同时面对入世的挑战,我们的领导者还需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的各方面运作与国际接轨,紧前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抓紧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工业复兴的机遇,抢占市场,锻炼队伍积聚力量,为跨国经营打下基础。

2.6 五大核心资本的内在联系

无形知识资本的“五大核心”是实现企业科学化管理的必然道路,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产生变化,是个变量,其变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对企业的要求。所述的五个部分可以独立存在产生效应,但更多的是相互结合产生。比如:企业文化的建设以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依据,有效的信息搜集是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领导者的理念是实现其他任何核心的基础等等。

人力资源是企业无形知识资本建设的“最高层”建筑,发挥出最重要的作用,一切指令都要依靠人去执行。企业文化是实现信息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和框架,只有在一个完善的大环境下,在一种向上的意识流的作用下,各个独立的个体才能更有效的发挥作用。而企业领导者的理念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在各个职能版块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在企业的管理上发挥出最大效益。

建筑企业的无形知识资本累积和提升是“五大核心”交织并共同产生最大功效的结果。是实现企业知识资本管理的一门科学。

三、无形知识资本管理研究的意义

3.1知识资本+知识创新=核心竞争力

笔者已经在前文详细定义了知识资本,即有形知识资本与无形知识资本的结合。两种资本的互为联系交错是为企业产生利润的必然途径。无形知识资本是一种虚拟的资本,本身不会产生较大价值,只有将其能动的作用于企业的运作时,才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无形资本作为企业的重要动力源正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有形资本依赖于无形资本的支持,发挥最大的效用,产生效益。两者结合为企业的知识资本,通过知识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德拉克在1969年就指出:近年来最快的变化就是关于知识的,知识成为最核心的资本或经济资源。信息的飞速发展知识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江泽民同志在日常工作会议上也多次论述知识与知识经济的重要性。知识是主动的去适应环境,既然环境在发生改变,知识也应该改变。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属性,面对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必须实现知识创新。知识创新能为企业带来新的价值。孙明贵先生在其著作《日本企业的实践与启示》中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知识创新的理念。这里可以借鉴一下,他认为,知识的创新属性决定了知识经济的运作比传统经济形态要复杂的多,一般认为知识创新难是知识经济建立和运作复杂的主要原因,产生这一现象在于人们对知识创新的简单和片面的理解。知识创新分“知识递进和跃迁型”和“知识融合与变换型”两种。前者是推动知识创新的前沿力量,主要由科技工作者担任。后者是知识创新最普遍和常见的形式,企业大多以这种为主。为了实现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就必须花力气研究知识融合与变换型的知识创新。

关于知识被定义为合理的真实信念和实际获得的技巧(Nonaka and Takeuchi ,1995)笔者根据其理论与建筑专业相结合将其划分为三种方式,第一种创新方式是一种潜在知识,难以用语言和数据来表达。比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师傅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经验言传身教徒弟砌筑墙体时最上层的部分要采用斜砖顶砌,徒弟接受了师傅的教诲。这就是一种潜在知识的。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性的知识,难以被理论化数据化,所以类似这样的知识必然要被重新再创造,即潜在知识转化为有形知识。第二种创新方式是有形知识的集合化,将许多分散的,看似原本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产生新知识。比如施工单位将前一次招投标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对手中标的因素,对比一下彼此的优劣势,对下一次投标做好预先的风险评估等紧前工作。第三种是将有形知识转化为潜在知识。这其实也是个彻底吸收和消化的过程,将原本机械性理论性的知识根据自身的情况加以理解,最后转化为个人的潜在知识,即徒弟掌握了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又体会出了新的操作经验。这里指出,知识在转型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知识,而且每个人所能释放出的新知识都存在差异。知识创新的三种方式互相转换最终形成知识创新。如:1999年被评为15年来“全国最佳施工企业”第一名的中建一局集团四公司就是坚持大力提倡鼓励员工大胆进行知识创新,明确提出知识是第一财富的思想,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衡量员工的基本素质。

要实现知识创新必须适应以下条件,其一,领导者必须明确任务和运做的方向。在宏观上给予正确的理念,领导者可以在企业的工作流程和体制上给予再造同时在岗位的分配上更专业化,这样有利于新知识的产生并且在一个相对“优越”的环境中给予落实。其二,重视对于无形知识的开发,比如信息的公开化、人力资本的合理分配化,企业文化的重视。对于一般的建筑企业其知识活动大多还局限于科学研究,工艺的革新,施工速度和质量的改造。很大程度上没能重视对于作者所提出的无形知识资本的研究和运用。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形知识资本体系的组建阶段,第二阶段是无形资本与原有的有形资本整合,第三阶段是知识资本的创新阶段并最终提升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WTO与建筑企业的发展

首先我们来看看入世给我们中国的建筑企业带来了点什么,机遇——加WTO后,国际与国内的建筑市场得到交融,增加了学习的机会,促进建筑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扩大国内劳务市场的输出。缓解就业压力,推动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交流,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繁荣国家经济。挑战——管理体制与管理水平的矛盾,地区及行业市场占有率的挑战,技术工艺的挑战,生产率及价格的挑战。面对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建筑企业何去何从。

入世对我们的建筑企业有了全方位新的要求,面对国际竞争迫使你去适应环境。本文论述的建筑企业的无形资本就是适应国际环境的软资本。从五个角度扩散联系到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国外的建筑企业对于无形或称作隐性、潜性知识资本的研究已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期。一路走来已总结出了不少的经验。这些正是国外建筑企业的资本,就是凭借这些资本他们才可以残酷的国际竞争中乘风破浪。这方面中国的建筑企业相对滞后了。但有了这些经验教训就可以使得我们少走弯路,洋为中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师夷长技以制夷”来面对入世的需要。无形知识资本的研究与管理将在现代建筑企业管理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加入WTO给我过的建筑企业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入世后,将在我国建筑企业内部发生一场观念变更革命,一些新的观念逐步注入。

1、全球的战略的竞争和市场意识不断加强,目前我国在亚洲市场所占的份额仅为11%,随着入世将有更多的企业走出去面对国际竞争同时迎来新的来自于国际上的对手。

2、法律和规范意识的完善。入世后,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主体,对于自己的行为必须负责,法制越加完善和透明,建筑企业也必须遵守国际上的游戏规则。

3、公平竞争意识,这意味着建筑企业的效益完全取决于其实力,依靠拉关系、走后门、吃老本来承揽工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还。企业唯一能说话的就是实力。

中国建筑企业将面对新的游戏规则,WTO的精髓是按市场原则运作。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屏弃目前“双轨”体制下的侥幸心态,摆脱对于政府保护的依赖心理,树立牢固的市场化的观念。积极主动的把自己的视野和运作模式扩展到全球。

建筑业知识管理篇4

将根源于知识的利润资本化,我们就得到了建立在资源基础论上的知识资本概念: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独特知识。这一定义暗示了知识资本是企业独特而不能被其他企业完全模仿的有经济价值的知识(Barney,1986,1991)。

美国经济学家Galbrainth第一个提出了“知识资本”,指存在于组织之中的,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为企业增加价值的无形资产。瑞典保险公司的Edvinssnon(1996)则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真正市场价值与帐面价值之间的差距,并投身与知识资本的管理与实践工作。

知识资本理论出现了仅10几年,我们国家的研究和探索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于知识资本的定义存在差异。笔者认为,对于知识资本定义是存在变化性的,会随时代、市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并逐渐适应。知识资本的产生是知识集合化与体现为资本价值的过程。知识资本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筹码。这里必须指出,知识资本又不同与资产,知识是强调那些能够带来价值和新产品的物质,资本可以理解为资产的价值化。资产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财产和对他人的要求权,它具有市场价值,可以获取财富等等,而资本的定义就显得较为广泛,有一位学者将其这么定义:“积累起来作为一种生产要素长期投入企业以获得更高收益并承担相应风险的价值。”资产是不动价值,资本是动态价值,而且具备创造价值的能力。当资产也能带来新的价值那它在无形中已经演变为资本。

有的学者将知识资本划分为组织资本、技术资本、市场资本、关系资本等几部分。或还有其他笔者所未知的划分方法,众家观点不一,这是无可厚非。但综其所述,其对企业资本在概念与重视知识资本上还是存在统一性。

1.2知识资本管理

随着中国建筑企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处在知识化、信息化不断升级的社会环境中,面对急剧膨胀的知识时代的到来,形成了一种以知识为主的高形态的竞争。企业的兴衰,实力强弱。越来越的取决于企业本身所拥有的创新能力。更取决于对于知识的开发和利用。知识已经成为首要的资源,左右企业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同时,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逐步推进,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知识的广泛性、科学性、实用性在社会活动中体现,知识的氛围在企业中越显越浓。

几十年来,我们将企业的资本分为知识资本和物质资本,在早期的工业革命时期,有形的、固定的物质资本作为的实力来评判企业的标准,如设备、资金、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资本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高新技术的企业来说,知识资本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绝定性作用。包括企业的资金也是通过知识的能动作用转变的产物。所以知识在无形中推动企业的发展,更是企业获得利润的重要手段。因此,是否拥有先进的知识资本成为判断企业实力的标准。所以笔者认为在目前的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的所有资本可以量化为知识实力,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归述为企业的知识资本。企业的发展根本上就是知识资本的积累和创新,建筑企业也一样,知识资本的积累就是有形知识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的积累的总合。有形资本的积累体现在固定资产设备工艺技术的增量,无形资本的积累则体现在知识资本的不断累积更新,两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适合市场运作,在市场中散发自身价值能量,并转化为企业的利润。

随着人们对于知识资本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以知识为主的企业管理浪潮把整个企业的形态来了个革命性的推动,建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知识含量较低,在面对国际形势(入世)冲击下,建筑企业如果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的发展,就必须强化知识资本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向知识密集型的企业转变。 管理好知识资本会增强建筑企业的生命力,用全盘知识化的眼光来看待企业,企业的运作就是对于知识的整理。企业的全部活动都离不开知识,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工艺、方案、流程、都只是知识的体现。建筑企业的知识资本,主要是指所有员工所拥有的操作技能,管理能力,分析能力及面临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施工工艺的采购,拥有的机械设备使用等各种技能的综合、合理、高效的运用就是知识资本发挥效用。

企业的知识资本笔者将其分为两大类,即上文所述的有形知识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有形资本是泛指能为建筑企业直接产生利润的新产品新技术或施工工艺,即能够以系统的方式表达的形式化的知识,而无形资本是指为企业间接产生利润或谋取发展的“幕后工作者”,它是协调着各有形资本中各个环节的运作,即是难于形式化的一种默然潜在知识, 无形知识与行动密切相关,一般只能通过行动表现出来,这里借鉴一下武汉理工大学王开明先生对于无形知识的定义,即在日常生活中,无形知识具有有用性,是人们达到价值目标的工具,无形知识只能靠自己(企业)在实践中收获,是不能够言传的。笔者将其分为五个核心部分:1人力资源管理2 企业风险管理3 信息化建设4 企业文化探索5 领导者的观念与创新。并将其统称为无形资本的“五大核心”。

1.3建筑企业管理的特点与现状

建筑生产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业生产,建筑企业管理也有其特殊性。首先这是由建筑产品的本身特点所决定。建筑产品的固定性限定了任何建筑产品都是在选定的地点进行建造和使用,建筑产品的体形和工程量都很大,占用广阔的空间,需要大量的物资资源。其次,建筑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流动性,建筑生产的单件性,生产周期长,建筑生产的均衡性较差,机械化水平低,涉及面广和社会协作关系复杂等特点。这一系列特点都使得建筑企业的管理有别于一般的企业管理。建筑企业管理存在着生产经营业务不稳定,管理环境多变,特定的承发包模式,基层组织人员变动大,资金调配复杂等特点。以上特点说明建筑企业的管理的难度,所以我们才要花时间来研究,运用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结合建筑企业的特点和所处环境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解决目前建筑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陆的建筑企业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中,都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于有形资本的投入和引进,在最近的十几年里不断有新的产品和先进的施工工艺出现,使得我们的建筑市场不断完善,业绩喜人。但是无形资本在建筑企业的研究和发展还是处在一个起步阶段,特别是一些中小建筑企业,基本上很难寻觅完整的无形资本体系。一定程度上,我们的建筑企业对于无形知识资本的认识和重视还停留在一个初级的阶段。仅依靠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在这样一个新经济的时代作楫远航。我们的建筑企业对于有形资本的认识比较完善、成熟。一个稍具规模的建筑企业,就会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技术管理,机械设备管理,材料管理,质量管理,人事管理的制度,从而保证这个企业的运作。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我们建筑企业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施工计划按照节点划分实行,在节点与节点之间的细部控制,分包单位的资质,施工中的操作不规范,安全意识都没能进行一个系统的控制。往往一个工程开工之前缺乏完整的细部控制计划,还很大情况下处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下。再比如,我国建筑业整体队伍处在体力文化型的状况,初中以下文化从事体力劳动者占80%以上,大中型建筑企业从事管理和技术开发的人员不到2%.中国的建筑企业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在劳动密集型的光环之下。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建筑业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大约为25%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50%-60%.同时,目前我国建筑业的体制依然是设计与施工相脱节,对于项目的咨询、设计、采购、缺乏整体的联系,与国际通行的建筑师负责制有一定的差距,不及时缩短差距难以应付入世后的冲击。还有在一些项目的建设中,该项目能以低于标底50%的价格中标,项目完成后还居然有利润,反之有的项目以高于标底的价格中标情况下,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再的追加投资,完工后质量验收还存在问题。说明了我国的价格体系和中标制度,包括风险管理存在严重的漏洞。也难怪社会上会存在建筑行业“黑幕重重”的微词。造成这一系列问题和现象的根本是缺乏有效的软控制即企业无形知识资本的控制。无形知识资本中的人力、文化、信息、风险、理念五大核心就是对于整个建筑企业有形资本的链接,使得企业的运做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我国建筑企业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但企业的工作效率不高,难以与国际企业竞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首先这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双轨交叉”下的结果,许多政府工程没能真正实行公开、公证的招投标制度,使得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机制存在依赖性和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产生,其次,企业发展的侧重点产生“不平衡”倒向,多年来,我国的建筑企业一直强调“科学技术上第一生产力”,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大踏步实行技术革新的同时忽视了对于企业管理理念的革新,双管齐下方为“上策”。

时代的发展需要先进的体制,企业的长治久新更需要行而有效的管理模式。新经济时代和“入世”的双重压力迫使着我们的建筑企业走一条以知识资本管理为主线的企业发展之路。笔者通过大量阅读分析、斟酌考虑,认为建筑企业的管理研究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研究提高生产力的问题,即去研究如何根据社会的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发展来合理的高效的分配企业里的一切资源(人,财,物),二、组建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机制。即企业职工的再教育工程、激励措施、人才选拔机制。三、结合以上两点去适应环境对于企业的考验,并不断去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并不断完善。鉴于国内建筑企业的管理现状,笔者从而选择中国建筑企业相对薄弱的无形知识资本的角度出发阐述自己一些观点。

二、建筑企业无形知识资本管理

建筑企业对于无形资本管理和研究可谓迫在眉睫,无形知识资本(即五大核心论)是可以用来开发有形知识资本的资源体,也是提升企业有形资本的重要保证。更确切的说它是一个系统链、协调指导着有形资本的运作。对于国内建筑企业无形知识资本的管理和研究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首先,无形知识资本对于我国大陆建筑企业来说一定程度上还是个新的课题,企业发展的历史上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其次,在国外的建筑企业管理文献存在异域性,由于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的差异,在将其理论成果直接运用到我们的实际操作上难免会存在问题。再次,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和几千年来传统观念会一定范畴内影响其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走出一条路来。

2.1 人力资源管理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魏杰教授对企业的治理提出新的看法:人力资本作为企业制度安排的重要因素登上历史,是生产力发展引起企业体制变革的必然结果。这导致企业治理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新的治理结构将主要围绕着如何激励和约束人力资源来安排,所以人力资源也成为无形知识资本管理的首要因素。

人力资本是联系所有知识资本的纽带,所有的知识资本的采集和实施都要依靠人力来作用。人力资本是所有企业知识资本的核心。缺乏成功的人力资本,不论技术和资金或其他辅助因素多完备都不可能创造出理想的企业利润。人力资本是发挥其他资本的首要,是凌驾于所有资本之上的最高层建筑。这个特性决定了其在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由传统型经济向知识型知识的转变,人力资源的社会价值日益提高,正逐渐成为一种企业资产。现代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关键是一个企业如何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战略。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人才战略,对于我们建筑企业如何去制定,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建筑企业管理存在着生产经营业务不稳定,管理环境多变,特定的承发包模式,基层组织人员变动大,资金调配复杂等特点,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是人对人的管理,人与人之间就少不了言语或利用其他媒介的沟通。建筑企业由于起本身企业的特性,从业人员的素质及受教育的程度存在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这就给沟通,管理带来了难度。同时随着98年国家高等院校的扩招,大批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走上建筑单位或施工现场,他们与一些实际经验丰富但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的老师傅又产生了一组“矛盾”。再者建筑企业的管理层与实际操作层由于各自的工作目的不同又容易产生矛盾。这一系列的现象只是建筑企业面临人力危机的某些方面,所以面临新经济时代的建筑企业则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人力资本。在对于人力资本的选拔和考核制度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运用。量才任用、人才互补、协调人际关系、提高处理事物的能力和个人的素质都与是企业应该去完善的部分。特别是对于协调好员工之间的关系,传统观念上人际关系的处理是个人之间的关系,但企业的领导者应给予重视,并转化为主动性工作,将企业的经营更为人性化,这将是激发人力资本爆发的培养基。很多人才的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很多人才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培养和锻炼才能脱颖而出,或者要在一个适当的条件下体现出其价值的存在,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领导层用宏观的眼光来看待人才,处理好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重视人才能力研究,通过文化、背景、经历、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人才的潜在能力。类似这样的人才管理机制很多国外的建筑企业有很丰富的经验总结,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企业特点来加以运用,充实企业的人力资本。比如广夏集团就是走一条人才战略,重视人才的开发,从农民游击队入驻建筑业开始,重视资本累积,以资本换市场,在先后兼并北京四建,浙江二建等原国有建筑企业,开创了民营企业经营的典范。

这里强调三点说明建筑企业实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首先,人力资源可以创造附加值,这是由人的技能、意识、智慧所决定。一些机械、设备和工艺可以通过技术革新使其失效,而人力资源具有学习和创造能力。其次,人力资源是稀缺资源,面对形势的变化,企业不断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去充实。其实在目前的建筑企业能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体系是相当缺乏的。最后,企业的人力资源构架体系具有单一性。企业通过自身条件构架起来的人力资源模式及企业的文化理念,别的企业很难模仿,即使要全盘引用也需要花大量的成本去“改造”。

人力资源构成市场的重要要素,作为一种自身的竞争力保存下来。所以在建筑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而不是传统的人事部门,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人力资本系统的不断完善,我们的建筑企业可以将人力资源的建设扩展到非本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即客户,都可以进行相应的外部人力资源管理动作。笔者认为企业运用好人力资本并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完成的工程,需要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创新,特别是对于处在改革浪潮中的建筑企业更是尤为重要。

2.2信息化建设

当今世界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在人类的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项工程像信息高速公路那样建设的那样普遍得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层的统一和积极推动,其发展速度也是史无前例的。信息化的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发展速度一方面是由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多样化和高科技化对信息技术所产生的要求,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我们建筑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不能着眼于信息技术的本身,而要把它看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来实施,配合其它方面的知识资本的综合的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上。我们必须很清楚的认识到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竞争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美发达国家卷起一股信息化的浪潮,其主要表现为企业局域网构架、电子商务、网络视频会议,企业资源共享信息库等等。这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促进企业的现代化,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企业进步的方向。

对于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应用面积很广。在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施工机械的统一调配管理,现场施工的即时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现在已有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建筑结构计算软件(PKPM),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工程造价管理系统,PROJECT概预算管理系统等软件的运用可以大大增加企业运作效率。企业的信息化工具也从传统的电话,传真发展到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如管理信息系统(MIS),主管信息系统(EIS),事务处理系统(TPS)等。同时随着因特网的发展与广泛使用我们的建筑企业可以将一些应用系统与其连通,可以发展出一系列新的途径。建筑企业建立自己的企业网站,向外界展示企业的功能与服务,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将侧重于生产过程的检测控制与整个企业的内部管理。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连接在异地解决在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这就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工作组,提供了一个交流讨论和协作的平台,建设的三方通过网络直接交流,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上现代的信息技术有利于与企业各层次之间的磨合与交流,完成层与层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在于:使企业始终保持最新的信息来源拓宽市场、降低成本、增加合作机遇、改善企业风貌,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条企业创新的必然之路,笔者认为,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是硬件的建设,信息战略就意味着对企业中的信息本身的某些问题作出战略性的选择,我们的信息管理者应该去专注哪些信息,应该去重视什么样的信息活动,如何运用好信息这都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该去考虑的问题。国内的一些建筑企业从领导和个部门的从业人员方面来看,还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运用会提高企业的效率。很多建筑企业都建立起来了信息系统,但一定程度上不是真正从工作需要出发,而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在现代的企业管理理念中,信息的及时获取,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处理是企业管理过程的组成,整个管理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的处理与加工。这里所直待的并不仅包括科研技术信息、市场动态信息、组织协作资源等信息还包括那些个人的建议、风险的预测、员工之间的不和谐因素等都是一种可用信息。很多信息管理人员只是抓住了表层信息,很多信息的再挖掘空间很小,使得许多复合型信息的深入面没有得到价值体现,即未能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的看待问题。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要获得成功,收到实效,正确认识信息化的作用,扩大信息的收集面和高附加值信息的比例,从对当初分离于企业管理之外的“支持”角色转变为融入企业管理中的“协作”作用。

2.3企业文化探索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一个企业的动力和凝聚力都来自于企业的文化效应。企业的文化是整个企业的整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国有建筑企业体制改革的现阶段在观念上正是由企业内部由“治人”向“人治”转变的过程中,那么在这其中良好的,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平稳过渡乃至发展的航标。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削弱甚至取代个人影响力或个人风格在企业中的地位。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思想意识乃至于行动的导向。缺乏完备的企业文化的员工的一切行为就完全取决于起其自身的素质和忠诚度,这一状态存在着风险性和不稳定因素。反之在有强烈文化渲染的状态下会使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在优秀文化的带动下,限制一些个人利益因素的存在,逐步带动整个企业产生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从而留住并吸引优秀人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同时企业的文化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起有力的保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研究价值。中国的建筑企业尚未摆脱粗放型的帽子,机械程度、工艺水平、管理机制仍需要提高,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正如赵光忠先生在《企业文化管理与学习型组织》一书中概括的“企业的发展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来自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知识资本,也是一种感知力量。使的在这个氛围里的每个人都受其影响或多或少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文化意识的感染而有所改变。那么建立企业的文化会产生以下效应。首先,企业凝聚力倍增,企业文化是种黏合剂能改善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在企业建立发展完善和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一种认同感,甚至是荣辱与共的感情。其次,会在企业内部产生激励机制,企业的文化注重研究人的因素,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个人,企业的每项决策都以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让每位企业的员工感受到自己正是企业的主人,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再次,企业文化对人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向心力,将自身素质与外界企业文化氛围充分融合。

一家优秀的建筑企业必定有其过硬的企业文化,从企业的领导层到项目经理,从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到实施具体操作的一线人员,都是企业文化运作中的一个个转换站,从最高一级开始向下延伸其文化,最后落实到建筑产品上,在产品中体现整个企业的文化氛围。这就是体现企业文化的中心——以人为本。国内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是一个新的完整性的文化策划行为,更多的是以原有的企业文化为前提,不管有意与否,一定程度上存在隐匿性或口号性。我们的建筑企业要以此为起点,结合自身特点与所处环境,补充、完善其文化。这是一个企业领导者从自身开始对于企业进行长期的战略规划行为,是基于其自身理念转化为企业观念趋势的一种文化。

建筑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存在特殊性,建筑企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力构成中人的因素占较大比例,这点笔者在前文已做论述。建筑产品的质量问题大多是人为质量因素,因此建筑企业加强企业人的建设是以后工作的重点。其次,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的分散性和流动性决定了文化建设的流变性。在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临时用工、异地用工较为普遍,工作强度大、文化层次较低,这一现象就要求我们的建筑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的文章做到施工现场去,去适应、变化。再次,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在树立企业形象上要以诚信为本,敢于下苦工,在技术上敢于创建一面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大旗。如“上海一建”提出“一流质量,一流速度,一流服务,一流职工队伍”为目标的企业宗旨,切实的反映了该企业“求实创新,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

2.4 企业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为了建构风险与回应风险所采用的各类监控方法与过程的系统。现代风险管理的应用是极其广泛的。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如生产资料的统计,工程的安全,保险财务的管理等方面都与风险管理上不同方面的需要有关。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呈现一个多元化的面貌,其涉及的范围也较以前更为广泛。那么笔者认为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工艺型,投资型,人力型。工艺型的风险管理是着重强调工程技术的,施工方法等方面的管理。投资型则注重工程项目的建设评估,建筑企业内部的财务分析,项目投资的风险预测。人力型则是落点于人们风险的认知,对于人们态度行为的分析,企业员工进行有效的风险沟通。由于建筑企业其本身就是高投资、高周期、高危险性的“三高”行业,这就使得建筑企业实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英国University of reading的Roger Flanagan和 George Norman教授在《Construction Risk Management》一书中对于建筑工程风险管理做了详细的阐述。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流程:风险确认 风险评估 风险控制。对于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其主要的手段来自于控制。所谓风险控制就是为了降低损失率,缩小损失的各种措施而言的。风险控制的手段大致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第一种是风险回避的办法。对于一些危险的,存在较大不确定因素的施工阶段或投资方案尽可能回避或另拟方案。第二种方法是采取降低风险法。这一方法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投资的成本,如为操作工人添置安全设备,但可以大大降低发生事故的风险。第三种是风险预控的方法。现代建筑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难免会遇到一些不以企业主导意志的意外事件发生。如原材料的涨价、天气因素。这些因素都要在项目实施之前考虑进去。

笔者认为,首先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员工是企业主要的人力资产,此项资产与其它的资产存在不同,其它非人力资产是人力资产管理的对象,是起主动作用的,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所以人力资产是企业风险分析的首要课题。特别是对于建筑企业这样高劳动密集型,高危险性,员工文化层次差距较大的企业来说显得尤为必要。其次,风险数据库的建立也是今后建筑企业发展的趋势,其中包括可供参考的类似工程的历史资料、利于风险决策的及时资讯、人文管理的无形信息等。估计风险是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如何在一项工程实施之前,准确的进行风险估计,关键就在于建立风险资料库,依据数据来进行分析管理显得更科学。比如:施工企业采购某种建材,可以对其不同的生产厂家,近几年此材料的价格波动情况,材料的性能,与其他相关材料的比较都进行系统的资料收集,看似一项简单的采购行为,通过数据库的建立与分析风险,能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材料的性价比,减少采购风险。所以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我们对于风险的分析,并最终做出相应的决策。

这里要强调的是风险管理在建筑企业的实施会一定程度上加大企业的投资,就如上文所述的添置安全设备或进行人力资源的风险管理,这里的投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为设备需要更新,人的管理理念也需要更新。带它能给我们带来稳定的企业运作环境,可以大大降低工程项目的风险,劳资关系得到改善,生产力的提高。在国外的建筑企业,都有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对于一些较大的项目,他们还委托一些专业的风险管理公司去运作,从而尽可能的降低风险。一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规划方案必须配合企业的整体目标出发,正确及时的风险资讯有助于降低风险。特别是面对入世后的残酷的国际竞争市场,中国的建筑企业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对于一些国际工程的风险管理。在这类工程中认真开展风险管理与企业的环境和特有属性相一致。我们的建筑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树立声誉,逐步扩大国际影响、提高企业技术含量、降低成本、实现收入稳定、做好面对突发事件的紧前工作等。

风险管理的开展有利于企业的重大决策,在有利于承接国际工程,有利于企业内部的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的必修课。

2.5领导者理念的创新

入世,预示着我们开始真正的面对国际市场,在仅存的几年保护期后国内建筑企业将去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建筑企业在管理的模式和经营的理念上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包括应变能力、管理能力、发展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企业理念的创新。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当今时代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淘汰。所以创新是企业不竭的动力。20年前盖一栋6层的民用建筑所用的时间与现在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这说明了创新的科学技术对于现代建筑企业的要求。几年后,真正面对国际市场的搏杀,现有的企业资本会存在于国际市场不适应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现有的运行机制和WTO的要求完全不适应的矛盾,现有的相对不是很高的员工队伍和企业文化理念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目标不完全适应的矛盾等等。因此,国内的建筑企业要完全融入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确立一个合理的定位,就必须处理好这些矛盾,培育起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孙兴民,建筑企业管理》

建筑企业的创新,领导者的因素占绝大部分。这受到了我们建筑企业的体制和本身民族文化的约束。企业的任何一项动作、一项措施、或实施的某一项工程、都必须通过领导的决策。领导的个人因素对于整个企业的运作存在深厚的影响,领导的个人作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下面的员工。企业的创新,企业的观念转变首先就是领导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严谨的作风。面对建筑企业入世的挑战,我们的企业掌舵人要把握好市场的脉搏。转变观念,加大企业对于无形知识资本的研究与投入,并继续完善和改造有形知识资本,在经营理念和方法上实现与国际接轨,去寻求一块国际化的竞争之地。

建筑企业领导者的理念转变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首先,企业必须长期坚持企业对于无形知识资本的开发和研究,投重兵于此,成立专项部门。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是一个人与物的结合体,人使用并产生物。企业的创新最关键的亦是人,对于人的管理与选拔培养应放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的高度来考虑。对于传统的用人观念进行彻底的改革。采取激励机制提高整个建筑企业的人员队伍的素质。实行广开言路,惟才是举的战略方针。破除干部终身制,量才为用。年轻人是企业的生力军,逐步加强对于年轻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将领导者自身的企业规划及理念,转化为企业文化的理念,作为最高监督人,严肃的长期的从事执行与监督。人心齐,江河移,对于人的管理与选拔乃齐家、安帮之根本。其次,是竞争与效率观念,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形态下的经济体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竞争的结果是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对于建筑企业,竞争就意味着企业必须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研发新产品、新工艺,竞争可以使得整个社会前进。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影响到其中每一个个体的竞争,从而聚沙成塔,形成良好的氛围。作为领导者需始终保持竞争的意识,但同时要善于控制不正当竞争,那些以次充好,瞒天过海的豆腐渣工程,是不利与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时刻警惕企业内部的竞争,主导其从良性面发展,把竞争的主流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效率与竞争是密不可分的,是构成市场经济的要素。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效率优先,效率决定一切的观念深入人心。企业去实现效率的最大化是,是企业的目标。作为领导者必须树立牢固的效率观念,没有效率便无谈发展,没有效率则何言竞争。我们现在很多的建筑企业,特别是施工企业,虽有较为详细的组织设计,施工计划,但很大程度上存在效率缺口,是人自身的因素亦是整个企业机制,企业文化的大环境下的产物。竞争与效率是一对有机的结合体,通过竞争可以能动的转化为企业的效率,凭借效率可以获取竞争的资本,两者相辅相成。

领导者观念的转变是企业知识资本管理的前提。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观念的落实是一个过程,长期有效的落实又是另一个过程。很多建筑企业拥有很不错的一套机制,但这一机制随着逐层的推进越发淡化,最后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一系列的窝工、扯皮、推委的现象就这么形成。这就是企业无形知识资本中的人力管理与企业文化匮乏的具体表现。所以说领导者的观念是实现无形知识资本管理的平台,是一个出发点,也是一个保证点。

同时面对入世的挑战,我们的领导者还需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的各方面运作与国际接轨,紧前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抓紧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工业复兴的机遇,抢占市场,锻炼队伍积聚力量,为跨国经营打下基础。

2.6 五大核心资本的内在联系

无形知识资本的“五大核心”是实现企业科学化管理的必然道路,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产生变化,是个变量,其变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对企业的要求。所述的五个部分可以独立存在产生效应,但更多的是相互结合产生。比如:企业文化的建设以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依据,有效的信息搜集是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领导者的理念是实现其他任何核心的基础等等。

人力资源是企业无形知识资本建设的“最高层”建筑,发挥出最重要的作用,一切指令都要依靠人去执行。企业文化是实现信息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和框架,只有在一个完善的大环境下,在一种向上的意识流的作用下,各个独立的个体才能更有效的发挥作用。而企业领导者的理念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在各个职能版块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在企业的管理上发挥出最大效益。

建筑企业的无形知识资本累积和提升是“五大核心”交织并共同产生最大功效的结果。是实现企业知识资本管理的一门科学。

三、无形知识资本管理研究的意义

3.1知识资本+知识创新=核心竞争力

笔者已经在前文详细定义了知识资本,即有形知识资本与无形知识资本的结合。两种资本的互为联系交错是为企业产生利润的必然途径。无形知识资本是一种虚拟的资本,本身不会产生较大价值,只有将其能动的作用于企业的运作时,才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无形资本作为企业的重要动力源正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有形资本依赖于无形资本的支持,发挥最大的效用,产生效益。两者结合为企业的知识资本,通过知识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德拉克在1969年就指出:近年来最快的变化就是关于知识的,知识成为最核心的资本或经济资源。信息的飞速发展知识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同志在日常工作会议上也多次论述知识与知识经济的重要性。知识是主动的去适应环境,既然环境在发生改变,知识也应该改变。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属性,面对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必须实现知识创新。知识创新能为企业带来新的价值。孙明贵先生在其著作《日本企业的实践与启示》中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知识创新的理念。这里可以借鉴一下,他认为,知识的创新属性决定了知识经济的运作比传统经济形态要复杂的多,一般认为知识创新难是知识经济建立和运作复杂的主要原因,产生这一现象在于人们对知识创新的简单和片面的理解。知识创新分“知识递进和跃迁型”和“知识融合与变换型”两种。前者是推动知识创新的前沿力量,主要由科技工作者担任。后者是知识创新最普遍和常见的形式,企业大多以这种为主。为了实现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就必须花力气研究知识融合与变换型的知识创新。

关于知识被定义为合理的真实信念和实际获得的技巧(Nonaka and Takeuchi ,1995)笔者根据其理论与建筑专业相结合将其划分为三种方式,第一种创新方式是一种潜在知识,难以用语言和数据来表达。比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师傅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经验言传身教徒弟砌筑墙体时最上层的部分要采用斜砖顶砌,徒弟接受了师傅的教诲。这就是一种潜在知识的。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性的知识,难以被理论化数据化,所以类似这样的知识必然要被重新再创造,即潜在知识转化为有形知识。第二种创新方式是有形知识的集合化,将许多分散的,看似原本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产生新知识。比如施工单位将前一次招投标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对手中标的因素,对比一下彼此的优劣势,对下一次投标做好预先的风险评估等紧前工作。第三种是将有形知识转化为潜在知识。这其实也是个彻底吸收和消化的过程,将原本机械性理论性的知识根据自身的情况加以理解,最后转化为个人的潜在知识,即徒弟掌握了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又体会出了新的操作经验。这里指出,知识在转型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知识,而且每个人所能释放出的新知识都存在差异。知识创新的三种方式互相转换最终形成知识创新。如:1999年被评为15年来“全国最佳施工企业”第一名的中建一局集团四公司就是坚持大力提倡鼓励员工大胆进行知识创新,明确提出知识是第一财富的思想,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衡量员工的基本素质。

要实现知识创新必须适应以下条件,其一,领导者必须明确任务和运做的方向。在宏观上给予正确的理念,领导者可以在企业的工作流程和体制上给予再造同时在岗位的分配上更专业化,这样有利于新知识的产生并且在一个相对“优越”的环境中给予落实。其二,重视对于无形知识的开发,比如信息的公开化、人力资本的合理分配化,企业文化的重视。对于一般的建筑企业其知识活动大多还局限于科学研究,工艺的革新,施工速度和质量的改造。很大程度上没能重视对于作者所提出的无形知识资本的研究和运用。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形知识资本体系的组建阶段,第二阶段是无形资本与原有的有形资本整合,第三阶段是知识资本的创新阶段并最终提升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WTO与建筑企业的发展

首先我们来看看入世给我们中国的建筑企业带来了点什么,机遇——加WTO后,国际与国内的建筑市场得到交融,增加了学习的机会,促进建筑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扩大国内劳务市场的输出。缓解就业压力,推动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交流,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繁荣国家经济。挑战——管理体制与管理水平的矛盾,地区及行业市场占有率的挑战,技术工艺的挑战,生产率及价格的挑战。面对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建筑企业何去何从。

入世对我们的建筑企业有了全方位新的要求,面对国际竞争迫使你去适应环境。本文论述的建筑企业的无形资本就是适应国际环境的软资本。从五个角度扩散联系到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国外的建筑企业对于无形或称作隐性、潜性知识资本的研究已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期。一路走来已总结出了不少的经验。这些正是国外建筑企业的资本,就是凭借这些资本他们才可以残酷的国际竞争中乘风破浪。这方面中国的建筑企业相对滞后了。但有了这些经验教训就可以使得我们少走弯路,洋为中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师夷长技以制夷”来面对入世的需要。无形知识资本的研究与管理将在现代建筑企业管理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加入WTO给我过的建筑企业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入世后,将在我国建筑企业内部发生一场观念变更革命,一些新的观念逐步注入。

1、全球的战略的竞争和市场意识不断加强,目前我国在亚洲市场所占的份额仅为11%,随着入世将有更多的企业走出去面对国际竞争同时迎来新的来自于国际上的对手。

2、法律和规范意识的完善。入世后,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主体,对于自己的行为必须负责,法制越加完善和透明,建筑企业也必须遵守国际上的游戏规则。

3、公平竞争意识,这意味着建筑企业的效益完全取决于其实力,依靠拉关系、走后门、吃老本来承揽工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还。企业唯一能说话的就是实力。

建筑业知识管理篇5

1 建筑企业建设项目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知识管理业已成为当今企业信息化最为热门的话题,通过早期的信息化,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对于企业发展、竞争力获取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信息本身是一种稍纵即逝的信号,但是信息化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虽然这种优势不能说是永世长存,但是也能够使持久的,这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的企业新的资源优势,这种资源来自于知识,或者说就是知识本身。

现代工程项目正在朝着大型化、规模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项目的复杂度较之以往呈指数倍增,在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需要通过更严格的监控和管理,才能得到保证。因此,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企业需要实现现代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需要转向知识型管理企业,构建企业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框架,并结合计算机技术,将知识形成为管理中的利剑。

项目管理专家把建设项目管理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之前为传统的项目管理阶段,80年代之后为现代项目管理阶段。进入90年代后,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之上的知识经济时代赋予了项目管理新的含义――要加强建设项目的知识管理。如,法国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核电站建设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但这只是限于实践环节,主要是显性知识的积累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还没有从组织、企业文化的角度进行知识的管理。

2 建筑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2.1 建设项目管理自身特点要求实施知识管理。

建设项目管理是以建设项目为对象、运用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管理过程。因此,也可以说,建设项目管理是以尽可能有效的方式取得预期成果的过程.

建设项目一次性的特点决定了建设项目管理的一次性、项目管理组织的临时性特征。项目实施结束后,原有的项目组织往往自行解散,在该项目管理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经验、每个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也都随着项目管理组织的解散而流动,导致这些宝贵的经验和个人的隐性知识没有积累下来以使其社会化、显性化,服务于以后的项目管理.所以一个特定项目的专业知识无法用到别的项目中去,专业化的项目知识和经验很难得以重复利用,从而造成知识的巨大浪费。因此,需要对建设项目的知识进行管理,在建设项目管理中建立一种有效的知识积累与分享机制,使知识不随着项目管理人员的流动而流动,并使知识在共享的过程中得到上升,提高项目管理人员及管理组织的整体管理水平,避免同样的错误不断地重复,提高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及投资效益.

2.2 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来看建筑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2.2.1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建筑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要求。知识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企业需要综合各种资源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满足日趋变化的市场需求。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以获取、传递、储存、共享知识等知识管理活动为基础。

2.2.2 产业分工体系的知识化提出的要求。例如:勘察设计单位的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新型材料/先进设备供应企业的工艺复杂程度和效率越来越高;房地产开发企业、业主对房屋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信息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长推动着建筑企业必须把握市场的最新发展动向,对各类知识都必须搜集、储存。

3 建筑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措施

3.1 塑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

所谓企业文化又称为组织文化或管理文化,它是指在企业的长期经营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能够长期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的总和。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的行为和价值观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等功能。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企业内外部环境、企业产品、企业形象等,其中体现企业价值观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3.2 构建适合知识管理的组织机构

要实现对企业知识资源的有效管理,必然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知识活动的要求相匹配,所以知识管理必然以组织创新作为开端。这种创新是由信息技术革命所引发的一场组织重构,它通常是围绕着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所展开的。知识经济所引发的组织创新以组织的网络化及网络组织的发展为代表。网络化组织强调信息在各个级别、各个专业能够充分的流动,组织结构必须是开放的、扁平的,层次减少,充分授权、民主管理。传统的工业化信息管理模式是一种严格的上下级制(或层级式),要求下级无条件的服从上级指令,信息的传播也是自上而下的,它带来了诸多的问题。

此外,在建设项目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不同于技术体系的建设可以通过购置需要的设备及各种软件来实现,也不同于各种制度的建立,可以通过组织内有关管理人员的设计,成为明文规定。学习组织的形成没有明确界线,而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知识管理工作,形成了一个具备下列特征的组织。

3.2.1 在这个组织里,学习变成项目管理人员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2.2 在这个组织里,每个项目管理人员都可以不断扩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他们所真正期望的结果,全力实现共同的目标;以及不断地一起学习;

3.2.3 学习型组织是由一群能不断增强自身创造能力的人组织的;

3.2.4 是一个有自己文化的组织,在应付项目管理方面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应变方案。

3.3 建设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

知识管理的重点之一是要建立一个激励创新的机制。建筑企业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崭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必须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与之配合,刁能有好的成效。在知识管理的初期,知识共享还没有成为一种自然的行为、习惯,企业有必要推出相应的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情感激励措施,帮助建立知识共享的环境。从而使企业员工都形成一种探讨技术、学习工艺、传播知识、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提高企业整体的技术实力、知识的创造力和运用能力,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4 小结

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管理在某些领域和企业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在工程量大、周期时间长、成本巨大的工程建设项目中,更是必不可少。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建筑企业的管理手段。有助于发挥组织中知识的效益,使得知识能切切实实地与建设项目管理过程的物流、工作流、业务流、资金流、资源流等无缝地结合起来,提高建设项目的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因此,建筑企业应该运用各种适合自己的手段与方法,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郑伟.在工程项目中推行知识管理[J].河南科技.2009(7):94-95

建筑业知识管理篇6

二、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界定

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共同特点是大都掌握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的较高的技术技能,或者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及比较突出的经营管理才能。知识型员工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稀缺的人力资源,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是企业获得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源泉。任何一个企业要在同行企业的竞争中具备优势,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知识型员工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承载者。知识型员工因为具有较强的与组织谈判的能力,通常具有较高的流动性,知识型员工一旦离职,空缺的工作岗位很难马上找到合适的替代人选,即使找到了,往往要支付高额的聘用费用和培训费用,严重影响一个企业的经营利润。甚至可能会因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失而导致商业机密的泄露,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对于中小建筑施工企业而言,能够掌握企业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型员工,归纳起来,主要包括项目经理、各级各类工程师、特种作业人员等三大类。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必须先从项目管理开始,而要做好项目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选拔出优秀的项目经理。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是建筑施工项目的直接管理者,项目经理管理与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工程的质量、安全、施工效率及成本的高低,并且承担着企业的投资风险责任。建筑施工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也是对专业知识和技术需求很高的行业,从勘察、设计,到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各类各级工程师的作用,各类各级工程师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工程的总体质量与水平。此外,建筑主管部门通常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电工、电焊工、架子工、爆破工、大型机械操作司机等特种作业人员有一定的配备标准,有些特种作业人员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却具备所从事的特种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往往是建筑施工企业比较紧缺又不可或缺的人才,这些人才的技能直接决定了施工项目的安全性和施工效率。

三、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问题分析

当前,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对于知识员工的管理,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认识不清,界定模糊。知识型员工往往对工作的成就感和自主性有很大的需求,比较看重工作中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最大的问题,就是许多企业对自己的知识型员工缺乏必要的认识与界定,没有区分哪些人是掌握核心知识与技术的知识型员工,哪些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一般员工,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冗员。特别是很多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往往带有明显的家族化特征,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这类企业最大的弊端,就是很多企业老板的家庭或家族成员进入企业并占据了关键职位,升迁机会不均等。如果以价值创造作为衡量的依据,这些人里面很大一部分甚至是冗员。这导致很多关键职位的员工不用胜任岗位工作,而知识型员工的智慧又不能充分发挥,严重影响经营和管理效率。第二,结构畸形,分化严重。一些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的知识型员工不是年龄过大,精力不足,就是过于年轻,经验不足。有的虽然能吃苦,有责任心,但缺乏现代管理的理念和知识;有的虽然有热情,但缺少必要的项目实践经验,管理素质欠缺。有能力的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不够;工作满意度高的往往存在能力方面的欠缺,不能胜任重要职位;能够将年龄与经验、热情与理性很好结合起来的项目经理、工程师或者特种作业人员,又往往自觉受限于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空间,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辞职另谋高就。第三,管理僵化,激励不足。中小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机制薄弱,仍然沿用传统的一般员工管理模式,忽略了知识型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抑制了知识型员工的自主性,特别是知识型员工和核心岗位的竞争与分配的激励性不够。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缺乏一整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许多企业人员管理机制不合理,尤其是对于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绩效考核的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受成本控制的影响和管理水平的限制,一些企业为知识型员工提供的薪酬缺乏竞争力,高薪酬的岗位往往被老板的家庭或家族成员占据,导致企业无法有效吸引、留住、激励知识型员工,越是真正有才能的员工,流失率越高,而最后留下来的,很多都是才能不出众的员工。第四,忠诚度低,流失率高。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管理问题的集中体现,就是居高不下的知识型员工流失率。中小建筑施工企业本身人员流动性就比较高,有一定比例的临时务工人员,所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比较困难,企业的文化氛围不浓厚,缺乏应有的组织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建设脱节,知识型员工与企业很难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企业往往重引进而轻培养,对知识型员工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和忠诚度。在这种情况,一旦知识型员工感觉自身价值得不到充分实现,或者外部有更好的机会时,离职另谋高就便成为一些知识型员工自然而然的选择,因此在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中,经常会出现知识型员工习惯性流动的现象。.

建筑业知识管理篇7

建设设计企业是典型的知识型企业,它具有如下特点:知识型企业有完备的智能信息系统,通过组件系统和企业内综合信息网络将生产经营活动结合成一个整体;知识型企业的员工包含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知识型人才,非知识型人才的比例正逐步减小,企业的生产工作多由知识型人才实施、组织、完成;知识型企业的具备有效生产组合形式的生产组织系统。与此同时,作为面向项目的建筑设计企业,项目是整个组织的基本业务活动。建筑设计企业依赖相关专家的经验与知识,以某种形式进行着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但多数企业缺乏结构化的知识管理意识与方法,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在建筑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

1 知识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结合

1.1 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管理是一种组织的内部知识流动过程,通过对已存在于企业内外部的生产经营所依赖的知识的转移、获取、分享和应用等一系列过程,使得企业中的各种知识资源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得到增值或共享,进而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出更大企业价值目的的一种管理过程[1]。知识管理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其划分方式各学者们看法有所不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在此将知识管理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共享与扩散、知识应用。

(1)知识获取包括:商业伙伴之间或组织之间原有的知识经过整合、再创造,进而获得新的知识。企业中知识获取主要是将数据、文档等显性知识与专家技能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可检索、可复用的知识的过程。(2)知识转移主要是知识从发送者转换成知识接收者可以消化吸收的形式的过程。知识通过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的转换,扩大了组织内部的知识,促进了组织创新的产生。知识转换的形式主要有共同性(从隐性到隐性)、外化(从隐性到显性)、结合(从显性到显性)、内化(从显性到隐性)四种形式[2]。(3)知识共享包括:知识拥有者外化知识、知识需求者内化知识两个步骤。通过知识共享,使得企业内员工所拥有的经验知识与他人分享,进而有利于企业核心价值的创造。(4)知识应用是企业的员工对已有知识和新知识整合、应用到产品或服务中的过程。企业应注重知识的存储、积累、重组,建立开发与共享知识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内的知识应用。

1.2 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是把各种技能、知识、手段、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中,以达到项目的要求[3]。项目管理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复杂工作,需要设立专门的项目组织,项目负责人在项目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包含:范围管理、整体管理、费用管理、沟通管理、时间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这九各主要构成部分。

项目有多中过程组成,主要有与产品相关的过程,即具体到项目产品的生成;与项目管理有关的过程,涉及到项目的管理与组织。项目管理的过程可归纳为启动过程组、计划过程组、执行过程组、控制过程组、收尾过程组这五大过程。启动是用于正式认可一个项目或一个新阶段的过程;计划是定义项目目标,选择最佳策略并制定对应的项目计划;执行是协调项目各类资源,按项目计划开展项目;控制是都项目过程进行监控、及时纠偏,确保项目计划的有效执行;收尾是按程序对项目或阶段正式验收。(如图1)

知识管理与项目管理相对独立,但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知识管理在具体环节有重要影响作用。项目管理的成功反映着项目团队成功地应用了团队所拥有的知识。知识管理与项目管理的相互借鉴将更好地指导管理实践。

2 建筑设计项目的知识管理体系

现如今,我国建筑设计项目的管理仍存在诸多管理弊病,由政府和法律法规缺乏造成的困境较难解决。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是设计单位对知识进行收集、整合、共享、利用与创造的过程,是知识运动的过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延伸、应用与创新。在建筑设计项目中开展知识管理十分必要,这是知识共享与沟通的需要,是人员管理的需要,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构建建筑设计项目的管理体系,需将企业整体战略和知识管理体系整合起来,构建学习型组织、完善企业的知识价值链、形成员工知识共享风险防范机制和员工激励机制,选择恰当技术工具实施和建设体系,以便实现知识管理目标。

2.1 建筑设计项目各阶段的知识管理

建筑设计项目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不同项目阶段中的知识管理工作侧重点各有不同,活动的主要逻辑框架如图2所示。

(1)方案设计阶段中的知识管理主要工作有:收集建筑设计相关的项目信息和文件并建库保存;记录所有建筑设计项目相关的沟通与讨论,获取隐形知识;建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专业知识、地理知识等的建筑设计项目的术语名词目录和初始数据库;有效选择适合承包商完成设计项目的设计与施工。(2)初步设计阶段中的知识管理应注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有机集成,促使知识的螺旋式上升,具体应注意:及时有效提供所需的相关知识,验证恰当、正确与否;记录并收集项目进行中的知识,更新改进知识管理系统。(3)施工图设计阶段中的知识管理侧重总结项目的教训、经验及成果的推广。与此同时,要通过各种方式收集项目的隐性知识,并将其转化成可流通传播的知识形式,打造有效的“学习型组织”。

2.2 基于知识管理的建筑设计项目管理

建筑设计的项目管理主要工作为计划、执行、控制与收尾四个过程。项目过程中产生的特定项目知识,流入建筑设计的知识管理活动。知识管理包括:真实获取和存储、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知识保护四个阶段,知识获取除了项目知识外,还存在外部知识。知识管理通过绩效评价对建筑设计的项目管理进行反馈。

2.3 建筑设计项目的知识管理支撑系统

为项目设置兼职或专职的知识管理组织机构,保证组织的知识管理活动的人力资源,该机构中包括:负责微观操作的知识工程师、负责中层指导的知识管理项目经理、负责宏观控制的首席知识官。首席知识官对知识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对整个团队的知识创新、企业新型文化的创立、知识组织的加强、人员作用的发挥等负责。

建筑设计项目的知识管理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以便项目知识的即时采集、在线咨询、远程、交流与传递。知识管理中涉及到的工具有内部网、Internet、外联网、数据库管理系统、知识地图与其他信息技术等。

建筑业知识管理篇8

二、项目管理如何与知识管理相结合

一个房产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并实现更好的发展,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构建一个严谨并且具有实效的项目管理模式。

(1)知识管理概念。很多学者都曾经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对知识进行过定义。我国企业的知识管理概念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众多企业的建成发展而逐步形成。它们服务于企业各个方面,被广泛的用于完善企业管理、创造企业文化、实现企业价值等各个领域。虽然不同的定义会使人们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各不相同,但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概念,它可以是一种体现企业规划模式而实行管理的过程,可以是体现企业效益的一种目标性动员,也可以是房地产企业对建筑设计之初产品理念的把握。鉴于知识管理拥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所以众多企业都在试图通过不断完善企业知识管理来实现企业的做强做大。

(2)知识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知识管理多角度、多方面地被广泛应用在房地产企业项目管理中。在项目启动之初,产品的理念界定需要充分的建筑设计知识理论作为依据,使之更好的为产品实现做理论定位。这对企业之后的市场推广及营销有很大帮助。对企业人员的知识品评也是知识管理的一部分,企业未能严谨地进行用人选拔会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不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推广。对于房产企业而言,通过与建筑设计相关的知识品评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有效的将企业和员工相结合往往能更好地提高企业效益。销售理念对于房产企业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产品质量的好坏和销售方式的不同,都会给企业效益和企业实力带来相应的影响。销售理念的趋于完善会使整个企业在营销模式中占据优势,从而成为同类企业中的领军者。对销售理念的准确把握是实现更好的营销模式的保证,而建筑产品销售理念的定位则需要大量的建筑设计知识、概念、理论做辅助,因此需要有效的建筑知识管理运作。除此之外,知识管理完善与否还是企业是否能够正常运营的重要考量依据,一个好的运营模式往往从员工、部门、管理层等各个组织中突显出来,而构建一个良好的运营模式需要完善的知识理论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有效呈现。对于房产企业而言,与建筑设计角度相关的运营知识显然是其运营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3)通过知识管理克服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弊端。于企业而言,由于项目管理涉及到多部门的相互配合,人员构成冗杂致使项目管理过程中时有管理漏洞。因此管理人员需通过企业知识管理不定期地对其企业项目管理进行监督,通过企业项目管理条例的制定及分级管理体系的建构,避免企业的局部弊端影响整体企业发展,提高企业抵意外冲击的能力,并通过企业管理知识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办法,避免企业在运营上的损失。

三、建筑房产企业基于建筑设计角度的管理发展趋势

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制造工艺技术的不断完善,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对业界建筑师的知识理论和设计技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分工的细化还需要建筑师拥有很好的管理及组织协调能力来完成建筑设计。近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了信息共享,提高了建筑设计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建筑企业对先进建筑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1)建筑设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城市正处于大量建设时期,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都在推动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与壮大。而随着工艺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大众审美的需求,对建筑产品的要求日益趋向多样化,对建筑理念的定位也各不相同。这对建设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业建筑师不仅需接受专业的技术训练,更需要具有行业的敏锐洞察力。互联网的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筑设计的工作效率,有了网络技术的支持,建筑师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接受网络共享资源,同时可以对目标客户的要求进行随时掌控,避免了因为信息闭塞导致的沟通障碍,从而大大提高建筑设计的工作效率。

(2)建筑房产企业如何基于建筑设计角度采用正确的运营模式。房地产企业投入建筑运营的初期需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因为经济效益是建筑产品运营的最终目的。好的建筑理念、独特的建筑设计角度成为项目重要的切入点。在建筑设计初期,建筑所要传达的文化概念及受众定位、建筑形式等都是建筑师们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好的前期定位能使运营项目获得市场的青睐,同时相应减少后期销售的压力。当前国内建筑设计市场呈现多元化,建筑师们纷纷把竞争的重点放到了设计创新领域。事实上,设计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运营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建筑企业均专注于自身核心设计能力的提升。由于设计创新能力无法复制,因此业务领域的扩张和建筑规模的发展并不等同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在运营模式上,小型化、专业独立的设计团队逐渐发展,形成自由竞争的格局。这种小型设计团队历经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后可实现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从而具备加入到世界级企业行列的资格。

(3)建筑设计项目知识在知识管理体系中运用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建筑设计项目知识在知识管理体系中是很重要的部分,其应用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建筑设计知识的积累原则,无论是对建筑房产企业还是建筑设计师而言,知识积累都是企业项目管理的基础部分。二是对于不同建筑项目设计文本的知识共享原则。通过对建筑设计项目的分析,公开企业内部员工的相关知识成果,便于企业员工更加便捷地使用企业所积累的知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可通过各种奖励方式促进企业内部员工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三是建筑设计知识创新原则。每一个建筑企业都必须通过不断的创新提高知识储备,实现企业建筑设计能力的螺旋上升,为企业创造核心竞争力。四是应用知识管理实施绩效的原则。通过体系构建使设计项目管理实现绩效目标。在我国建筑行业空前繁荣的大背景下,多数企业在确定企业建筑设计在知识管理体系中地位的同时,也确经营管理定了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结合建筑设计项目知识管理的特点,可总结出`建筑设计在知识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即“完善一个链条”、“构建一个组织”,以维持整个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一个链条”即知识链,其实质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种知识运用,知识链涵盖了很多领域,如建筑知识创新和知识来源、建筑知识的编辑与知识的传播、建筑知识的吸收和应用、建筑知识价值的实现等。在企业运作的过程中,知识链要在企业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组织之间起到连接作用,同时完成企业对内外部知识进行选择、整理、吸收、转化、创新的过程,从而形成属于企业自己的循环模式,即“构建一个组织”。

四、对建筑设计角度项目设计管理模式的研究

目前建筑界在多项目管理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相对匮乏。如何更好地、合理地设计项目管理模式,成为现今很多建筑房产企业的难题。一些企业在没有对自身状况进行全面评估时就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了设计,盲目的定位导致企业在管理上时有漏洞发生,严重的甚至直接影响企业运营。有鉴于此,当前对于建筑设计角度的项目设计管理模式的研究成为业界较为关注的问题,相关研究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模式的构成。建筑设计企业管理模式处于不断发展中并且日趋成熟,可分以下几种模块:一是项目管理模块。建筑设计企业是项目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强调的建筑管理也主要服务于项目管理的整体利益和设计方案本身的利益。这也是建筑设计企业在项目管理系统中的核心成分,项目投资方的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二是质量管理模块,在整个建筑建造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技术部运用此模块去验证建筑是否合格,以保证建筑的质量达到国家相关标准。三是综合办公模块。房地产企业可以在此模块中相关信息和公告,同时也可以作为企业新闻的窗口与外界沟通。四是档案管理模块。对相关部门的文件、财务、行政等预留档案进行分类归档,存储在相关平台,以便重要资料在运用过程中得以保留,做到有据可查并确保企业档案的完整性。

(2)设计管理的作用和基本内容。设计管理对建筑师在整体设计流程把握上具有很大帮助,设计图纸的把握、设计质量的监督、设计结果的查验,都是建筑师和管理层对整体建筑进行检测的方式。通过这些基本设计内容监察,建筑企业可实现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同时也能够对项目化管理实现一定的模式化探索。笔者认为,这种管理模式是项目化管理深入贯彻的一个重要举措,有助于实现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及企业发展的目标。

(3)多种项目管理领域的探索和研究。相对于设计管理的建设,多种项目管理也正逐步趋于完善。在多数发展中国家,建筑行业都处于较快发展状态,建筑房产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壮大。行业内大规模同种类公司的出现使所有建筑房产进入竞争的焦灼状态,因此好的项目管理模式对企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通过对项目管理的逐一分层,大型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就会变得多种多样。如采用不同部门相互制约的方式进行日常工作,采用多项目平行管理,这对于企业整体把握有很大的帮助。企业因此可增强抵御外部环境变动的能力,提高公司运行的稳定性。

(4)于建筑设计角度如何实现多项目设计管理。在很多公司面临竞争的同时,建筑设计角度定位将会对其竞争结果产生重要影响。设计定位是建筑的灵魂所在,因此多数企业采取了多极化的监察制度来确保建筑设计理念正确呈现。企业多个部门均设有项目管理机构对建筑设计及建造进程进行监察,这对建筑整体质量是一个监督,对建筑房产企业本身也是一种高效的项目运营模式,实现了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

建筑业知识管理篇9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正经历着深层次的专业洗牌和变革。随着建筑行业整体向好,工程建设领域不断得到规范,对于工程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旺,学生报考建筑工程类专业的热度逐年上升。从2008年开始我校开始偿试招收五年制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至今,招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我院已招收696人。为了更好地发展工程类专业,建设相应的专业群,2014年我们在去年招收三年制高职工程造价的基础上申报了三年制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1、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定位

1.1专业定位的基础

我国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为建筑工程管理及工程造价咨询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高校工程管理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专业的办学层次为高职。明确毕业生的从业范围和就业岗位,进而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培养动手能力强、能持证上岗的“双证型”人才。

1.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定位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旨在为工程建设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在建设单位(项目投资业主方)、工程咨询单位、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监理等企事业或中介机构,从事工程项目决策、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程监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建设项目评价等工作岗位。大多数毕业生一般从单位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等基本工作开始做起。

1.3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定位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施工图识读和绘制能力;具有建筑材料选择、检测的能力;具有编制单位工程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能力;具有编制施工图概预算和投标报价、合同管理的能力;具有建筑施工放线、标高引测、施工观测的能力;具有理解施工图设计和技术文件,组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技术管理的能力;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预防、分析处理工程质量事故的能力;具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和建筑工程监理的初步能力。是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1.4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定位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实用英语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具备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具备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的基本理论知识; 具备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知识; 具备工程监理及法规等相关知识;具备招标投标和合同管理的知识;具备常用办公软件和相关专业软件的基础知识。

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2.1课程设置的原则: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办学层次与建立专本衔接直通车为依据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2.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与教学课程分析

职业资格证书 发证机构 相关知识和能力要求 相关课程

建筑工程绘图员 南通市劳动与职业技能鉴定所 具有较强的施工图识读和绘制能力 建筑制图

建筑结构与识图

建筑CAD

造价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工程概预算的基本理论及编制方法、财务结算与决算等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知识。 工程经济

工程造价控制

房屋建筑学

工程测量员 南通市劳动与职业技能鉴定所 建筑施工放线、标高引测、施工观测的能力 建筑工程测量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员 江苏省建设厅 了解建材、构造、结构、施工等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 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材料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建筑工程土建质安员 江苏省建设厅 施工现场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方法 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材料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建筑工程资料员 江苏省建设厅 工程造价管理、合同法、合同管理等知识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建筑制图与识图

建筑施工组织

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建筑工程监理员 江苏省建设厅 熟悉主要建筑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掌握工程监理的操作方法、施工现场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方法,能进行初级工程监理工作。 建筑施工技术、工程测量、

工程项目监理概论

2.3职业岗位剖析与教学课程分析

职业岗位 主要工作任务 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 拟设课程

工程项目管理 1.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编制

2.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编制一般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布置及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现场质量与安全管理;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建设工程合同的基本内容;进行合同分析,实施合同控制。 建筑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监理概论、工程建设法规、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预算 编制和计算建筑工程造价的能力 编制工程量清单及清单计价;准确应用各种计量计价文件;编制土建工程预算;进行土建工程的工料分析;参与工程竣工决算;进行工程计量计价软件算量与套价。 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材料

工程施工管理 绘制、识读施工图

常用建筑材料的应用技能

建筑工程测量 绘制、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竣工图;阅读和编制工程图技术说明;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常用建筑材料的检验、存放及保管;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技术指标及检测;定位及抄平放线、垂直度控制;

建筑变形观测。 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CAD

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测量

工程监理 工程监理 熟悉主要建筑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掌握工程监理的操作方法、施工现场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方法,能进行初级工程监理工作。 建筑施工技术、工程测量、建筑CAD、

工程项目监理概论

2.4加强校校合作,满足学生升学需求,构建专本衔接直通车

我校工程类专业与扬州大学、苏州大学加强校校合作,深入开展助学自考等多种专本衔接形式的合作模式,满足学生升学需求,将自考课程纳入我们的高职课堂体系,五年制高职、三年制高职在校期间完成相应的课程的同时可以参加这二所学校的统一课程学习与考试,考试后各门成绩合格后大专毕业一年后可以拿到相应的本科毕业文凭,核心课程与英语达到规定要求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证书。本科阶段课程采用相近课程教学法纳入课程计划中,以确保直通车的顺利通畅。

3、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结构分析

我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按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和选修课程四个部分设置。

3.1基础学习领域的课程为公共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二门课程我们在大专的课程体系中按照要求采用完全嵌入式,本科阶段承认学分,可以免试这二门课程。

3.2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包括制图与识图、建筑材料、建筑工程识图与房屋构造、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建筑工程测量、工程经济、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CAD、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施工组织、建筑施工技术、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监理概论、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工程建设法规等。

3.3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开设了材料实训与市场调查、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工程测量实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施工技术与组织见习与实训、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实训、工程管理综合实训以及毕业环节实训等。

3.4同时设置了三门公共选修课(学生自由选择两门学校公共选修课)和三门专业必选修课(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建筑电工实用技术)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开设建筑电工实用技术课程相当必要且具有时代需求性。本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主要教学方式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包括了建筑电工与楼宇智能常用工具及材料、建筑电工知识、配电装置安装、楼宇智能等内容,作为工程管理从业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建筑电工实用技术(含楼宇智能化基础知识)课程注重突出应用型特色,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在简要原理的基础上,重点结合工程案例介绍其性能与具体应用。

4、课程体系教学措施的创新思路

针对专业各门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以达到最优的教学目标

4.1以“现场教学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对建筑结构与识图、建筑工程材料、建筑工程测量等课程宜采用实训现场教学法。加强了实训室建设的建设工作,学校配有专门的材料实训室,建筑结构实训室、建筑测量仪器室。以“实用”“现场”“感知”促学。对于建筑测量课程,以校园实地测量实训为重点。对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我们按照现场1:1的比例建成不同形式的结构实训室,教师的任务从传统的以讲解知识为中心转为案例设计、策划和辅导学生认识结构,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对接距离。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内实训基地动手砌砖、装饰贴砖、抹灰、砌开挖基坑,让他们了解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流程,切实感受到施工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2以“项目教学法”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思维拓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采用项目导向型案例教学法,将一个完整的单位工程综合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专项实训,将工程量计算规则贯彻到实际工程的计算上来,同时进行工程量计价软件的操作应用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采用亲验式教学法,进行情境模拟,使学生更加贴近实际,如临其境。如招投标的模拟、合同谈判的模拟,教师先提出一般性问题,再提出特殊情况下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讨论结果,提交报告单,请具有典型性的小组代表作答,最后教师就小组不同意见进行点评。

4.3对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我们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突出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加强学生基本功的培养。

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社会普遍反映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识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不足。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将识读建筑施工图这门课分解成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建筑CAD,着重训练学生识读工程图的技能,加强平面标注的知识,以使学生能识读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图,正确理解设计意图。对建筑力学部分,大量减少公式推导与超静定结构内力计算的讲解,着重加强学生对结构强度、稳定性与破坏形式的认识。在建筑结构部分则着重加强学生对构造的认识和掌握,比如钢筋的搭接长度、锚固长度、弯钩的长度等,这样就形成了简练而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课程专门针对当今工程造价领域“量价分离”的要求设置,工程造价电算化软件使用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会操作一到两种造价软件,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建筑业知识管理篇10

摘要: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快速提高,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规模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建筑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建筑经济管理作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还促进了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对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加强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以期加强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促进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当前,建筑行业已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但随着各大建筑企业发展步伐的不断增快,建筑行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格外突出,建筑经济的利润也受到了压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建筑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显露,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正确的解决建筑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抓住发展机遇,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已成为现阶段建筑行业相关工作人员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

1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普及力度有待增强

目前,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建筑经济管理知识并没有在行业发展中得到广泛的普及,这不仅是开展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一大限制,而且还影响着建筑企业的稳步发展,也就致使着一部分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可有可无的。但事实上,一个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有利地位,熟练的运用建筑经济管理理论,开展建筑经济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建筑经济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全面性工作理论,它不但是推动建筑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砝码,也是建筑行业与时俱进的突出表现。因此,在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加强建筑经济管理的理论普及工作至关重要。

1.2项目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

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对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其不仅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相关实际操作经验,还需要在积累好相关的建筑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对建筑经济管理领域、建筑经济法律领域和涉及到其他相关领域中的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简单来说,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关复合型人才的支持。现阶段,在建筑行业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建筑经济管理人员的组成种类较为复杂,不仅有普通的专职专科、建筑设计学院中的人才,还有从事建筑经济管理工作已退休的人员,以及大学实习生。由此可知,大部分的成员并没有足够的有关建筑经济管理工作方面的实际操作经验,甚至还存在一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必须要了解的建筑经济管理知识以及法律知识,而这些知识内容的缺失让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很难承担起建筑行业相关工程的管理工作,很难带动建筑经济管理队伍的发展与进步。

1.3其他相关辅助管理不完善

在我国,尽管建筑经济管理这一理念才刚刚起步,但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它在技术更新周期不断增快的同时,还涉及到越来越多的学科和管理部门。对此,随着建筑行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建筑经济管理的其他相关辅助管理已无法满足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健全与完善。同时,在建筑经济管理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其也暴露出一系列管理上的漏洞,也就造成了其他辅助管理工作的盲目性、不合理性以及管理队伍的无秩序竞争,甚至导致着建筑施工项目质量与性能不达标现象的出现。但总的来说,做好建筑经济管理相关辅助管理的完善工作,能够更好的促进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令其更好的适应于建筑经济管理的发展步伐。

1.4管理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大部分的建筑企业虽然注重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但并没意识到建筑经济管理理念需要及时更新。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缺乏动态的管理意识。现阶段,存在一部分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目光较为短浅,他们只注重对现阶段出现的现象进行管理和分析,并没有随着建筑施工的开展而对建筑经济进行动态管理,这一管理理念的存在就致使着建筑经济管理成本与建筑工程的实际发展情况出现了不相符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小部分管理者缺乏全面性的管理观念。在开展建筑经济管理工作时,一些建筑企业只对建筑材料、施工人员、制造费用等显性的成本进行管理,并不注重由于工程返工和设计变化而引起的隐形成本的管理。他们只注重当前建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忽视了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建筑经济管理的范畴。

2建筑经济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2.1在建筑行业中增强宣传力度

为了提高建筑企业领导者对建筑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应当增强建筑经济管理在建筑行业领域中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工作的开展,促进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思想意识的提高。为此,我们首先可以采取教育培训的方式,通过对企业领导者以及企业员工进行建筑经济管理知识的培训与教育,来增强领导者和企业员工对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让领导者意识到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推动建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力度的增强。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公司网站等一系列新媒体的使用,来做好建筑经济管理的宣传工作,让企业工作人员在浏览网站的同时,可以查看到关于建筑经济管理的宣传,让工作人员从主观上重视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并在实际工作中,将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理论有效运用落实到实际操作中。

2.2加快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

做好建筑行业领域中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不仅能够对建筑经济管理的相关理念做到充分运用,还能促进建筑行业的稳步发展。为此,建筑企业要想有效提高建筑经济管理水平,就需要注重建筑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在招聘建筑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时,需加强对应聘者的考核力度,并在招聘初期,对招聘进来的新员工进行实时的培训,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同时,企业应当注重现有管理者与新来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让新来管理者学习现有管理者的工作经验之外,加强他们管理能力的培训,从而促进管理者专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念,在休息之余主动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时地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2.3健全与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建筑经济管理制度是开展建筑经济管理的其他相关辅助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我们应当加强对建筑经济管理组织的保障工作,通过建立专门建筑经济管理部门,明确建筑企业各个管理者的管理职责,做好权责分工、奖罚分明,以此来促进建筑经济管理体制的建设。同时,我们应当完善成本核算的监督体系,在明确监督主体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监督方法的使用,来提高监督工作的实效性与全面性,从而保证建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2.4促进管理理念的更新

加强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应当树立动态的管理理念。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施工、竣工、收尾、检查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在整个建筑施工项目中始终贯彻好经济成本预算,让建筑经济管理落实到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落实到建筑工程的动态发展中,以便于工程建设中所存问题得到及时发现与解决。其次,我们应当树立全局意识,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显性成本以及隐形成本进行全面合理的预算,来推动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做好统筹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其不仅能够加强建筑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还能够将建筑施工的成本降到最低,从而有利于各项工作在真正意义上落到实处。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竞争激烈的建筑行业领域中,开展建筑经济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其不仅是优化建筑行业管理模式的重要表现,也是推动建筑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现阶段,在建筑经济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急需解决和处理。为此,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建筑经济管理在建筑行业中的宣传力度,加快建筑行业领域中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在健全与完善建筑经济管理制度的同时,促进建筑经济管理理念的更新。通过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能够推动建筑行业获得健康稳步发展,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鲍家美.刍议我国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07).

[2]杨小宁.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管理中的突出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8).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二: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一、采用信息技术的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有很重要的作用,且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有力的手段。其创新之处具有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创新性,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办法创新课程,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微课,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机实现按照自己需要去有针对的学习,可以重复实现知识的记忆。第二、主体性,实现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突破,实现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手段。如果想要让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就需要进一步的计划实施,让这一想法运用到实际当中。首先要实现备课教学网络化,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联合学校网络完成网络备课,在公共校园网上共享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教材,利于学生的预习,经验交流。其次要建立健全校园资源共享网络库,在资源库提供共享有用的知识,如: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材料等,为学生的更好学习建筑经济管理知识提供方便的知识库。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来辅助实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网络化,让教师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社会经济发展讲解建筑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具有发现问题并采用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做到有好的技术和设备要有优秀的教师来使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在这些工作中,除了实施实验教学发展的方案,还要加大宣传、鼓励更多的工作者参与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工作中。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新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创立学科品牌、提高院校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推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积极积累实践经验,也是现阶段为社会提供符合现实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措施。

(一)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

建筑业知识管理篇1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f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of Building Facilities

Management Courses in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Expertise and Professional Propert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LIU Yang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Abstract The courses of building facilities management are very important to the discipline of property management. Since 2009, I have been assigned to teach these courses. From then on, I did some researches of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of these courses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I hope these courses can get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school, and effect of these courses can be better and better.

Key words building facilities;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s

1 建筑设备管理类课程在物业管理专业中的内容及其开设的必要性

建筑设备设施是附属于房屋建筑的各类设备设施的总称,它是构成房屋建筑实体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挥物业功能和实现物业价值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一般来说,建筑设备设施包括建筑给排水与消防、采暖、通风及空调和建筑电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物业设备的种类日益增多,新型产品纷纷涌现,不断向更完备、更先进的多样化、综合化系统发展。这不仅使人们对物业设备的功能需求不断提高,也对物业设备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建筑设备管理的内容比较广泛,且渗透面广。其中心内容就是通过对建筑设备设施的管理,延长设备设施的使用年限,确保其功能的正常发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及运行费用。由此可见,建筑设备管理是物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将本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熟悉建筑设备管理工作流程和常见的设备系统工作原理,熟练掌握水、电、气系统的维修、保养、操作的综合性技能型人才。

2 我校物业管理专业建筑设备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探讨

由于物业管理专业与制冷与空调专业不同,在后期的工作中强调的是对已有建筑设备、系统的维护、保养、操作,而不是像制冷专业一样偏向于对尚未建的建筑设备系统的设计,故教学内容中显然已不需要建筑设备系统设计、计算及绘制施工图的内容。根据以上的课程教学目标,我们将教学内容按能力层次划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建筑设备物业管理常见故障处理和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图识读四大模块。这四大模块的能力要求呈阶梯型。以建筑给排水为例,以上四个模块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学生需要学习基础知识,包含建筑给水方式、建筑供水的主要设备、建筑给水常用的管材及加工方法等;然后,要学习基本操作技能,包括维修工具的使用操作、主要阀门的拆装、各种管道的连接、钳工操作、管道安装等;接着,要学习建筑设备物业管理常见故障的处理,包括常见的管道堵塞、水压不够、简单设备(如阀门、过滤器)故障处理等。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物业工程水暖岗位的基本经验技术,着重训练学生的实操能力;最后,要学习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图的识读,包括常见的给水系统施工图、排水系统施工图、雨水系统施工图识读等。施工图识读能力是建筑设备物业工程管理人员的必备能力。只有具备这一能力,从业人员才能全面地理解自己所管理的建筑物各部分的功能、作用、特点,才能更全面、宏观地解决物业管理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3 我校物业管理专业建筑设备管理类课程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下转第157页)(上接第116页)

3.1 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对于基本原理部分的教学,本类课程中的有些内容属于建筑中的隐蔽工程或系统工程,从已建好的房屋中很难看出起工作原理及工作流程,但这些往往是课程的重点部分和必讲内容。如建筑电气工程中的供电线路、建筑通风及空调工程中的通风管网、建筑给排水中的给排水管网等。这部分内容很难通过看实物或单纯通过教师语言讲解来使学生理解。这就需要借助图片或电脑仿真技术进行演示,将实际的工作流程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当然,这也需要授课教师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相关的教学资料,以满足教学要求。笔者的教学资料主要来源于各学校国家精品课程的已上网资源。

对于更高层次的建筑设备施工图的识读、建筑设备日常的物业管理流程等教学内容,由于图形复杂、日常管理流程繁杂,简单通过粉笔的方式肯定是难以表示清楚的。为此,授课教师特别精选了时代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建筑识图一日通》教学视频(含给排水、供热、通风、空调、电气工程施工图识图)及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物业工程管理》教学视频(含给排水、供热、通风、空调、电气物业工程管理)来补充教学。通过多年的观察,通过视频教学比单纯的粉笔方式要有效很多,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3.2 书本知识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

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大体了解了建筑设备工程中的主要设备、工作过程、工作原理,对于日后所要承担的建筑设备物业管理工作也有了基本了解。但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书本知识与实物相结合是必须的。由于我校拥有制冷与空调省级实训基地,相应的给排水、供热、通风、空调的实训设备一应俱全,故通过课程学习后,再在实验室或实训中心自己动手操作、亲自实地参观,更加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为以后的上岗打好了基础。

4 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现阶段,我校物业管理专业的生源均为文科生或中职生,学生普遍认为建筑设备管理类课程较难学。分析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学生不了解该类课程与物业管理的关系,没有学习动力;二是学生缺乏基本的物理知识,当涉及到水压、真空、物体的三态变化过程、波动等知识时,学生很难理解其原理;三是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不能将书本上的系统图、平面图所表示的建筑物、建筑设备系统立体化、系统化。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以上所罗列的学生的特点,在授课过程应做好以下三点:(1)明确本课程与物业管理专业的关系,告知学生本课程在从此物业管理时所起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本类课程的重要性。本类课程所涵盖的给排水、供暖、通风、空调等内容,任何一个环节没有管理维护好,都会影响整个物业管理的成败。只有学生明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才会自然地产生学习兴趣;(2)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如遇到需要基础物理知识时,适当增加部分高中物理及化学实验演示内容,强化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3)适当增加高中立体几何的有关知识,并加强课程的实物教学、实训教学,将书本知识与实物、实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同学们在看中学,在做中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学生的学习的劳动强度。

建筑业知识管理篇12

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体系和“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设计和优化课程结构,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模块化教学。

本专业的专业技术课分为4个模块:建筑制图与识图模块、施工技术知识模块、项目管理知识模块和计量计价知识模块。建筑制图与识图模块包括《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AutoCAD》、《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设备工程》等课程和《建筑制图与识图》、《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实习周。施工技术知识模块包括《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等课程和《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实习周。项目管理知识模块包括《建筑法规》、《合同管理》、《项目管理》、《监理概论》、《建筑工程资料》等课程。计量计价知识模块包括《建筑工程经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招投标与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习周。

研究比较各院校的教学计划并结合学校实际,确立本专业的建设目标和重点建设项目,将《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列为重点建设课程。如围绕建筑制图与识图能力,对《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AutoCAD》、《建筑设备工程》课程及其实践环节的内容作相应整合,重新选择教材,加强各课程实训环节的设计、组织和实施;对本专业管理类的课程进行彻底整合,将原来的《建筑法规》、《合同管理》、《工程招投标》三门课程整合成《建设法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减少课程间内容的重复,以节省课时。

二、教学管理改革

目前,《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AutoCAD》4门课程已被列为院级精品课程,《建筑工程测量》已被列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电子课件、作业习题、试题库、实验实训指导书、课程录像、新技术介绍等教学资料已上网,供师生使用。专业中的重点建设课程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对课程重难点及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推动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全部实行考教分离,以便检验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

三、教学方法改革

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学方法就是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一般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学校积极组织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练,实行“双师型”教师带特长生制度,师生共同参加工程实践活动,实行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教会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四、实践教学改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