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战略合集12篇

时间:2022-09-19 20:00:08

旅游业发展战略

旅游业发展战略篇1

目前各国各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加以发展。广西制定了迈向旅游先进省区的发展规划,南宁市也提出了“把南宁市建设成富有壮民族特色、南国园林化、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1]。面对着这样的大趋势和目标,南宁市要深化旅游业的改革,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南宁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1南宁市旅游业的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南宁市确立发展旅游业的产业目标。1996年成立了旅游局后,开展了旅游资源普查,依照国家旅游总局的普查规范查清了南宁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为旅游业的规划、管理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开始了旅游行业管理规范的工作,出台了若干管理规章和办法,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行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旅游路线猛增,接待旅游人数连年增长,南宁的旅游业形成了良好势头。2000年市政府制定并实施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南宁市的市区、郊区和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几个圈层的休闲游憩带。市区以青秀山风景区、各大公园、动物园、步行街、博物馆为主要景点;郊区有伊岭岩、灵水、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凤凰湖、药用植物园、昆仑关、扬美古镇等众多的优质景区和景点;周边地区分布着德天瀑布、大明山、金伦洞、龙虎山等著名景点。青秀山风景旅游区在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第一批“4A级旅游景区”,伊岭岩风景区、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于2001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3A级旅游景区”。经过几年的宣传和经营,以这些景点为核心已经形成了多条旅游路线。在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潜力的基础上,树立“大南宁旅游圈”的观念,借助周边地区或国家的旅游资源及民歌艺术节,开辟并推出了绿城风情游、八桂大地游、边关揽胜游、中越跨国游、邕江水上游和民歌节庆游等一批旅游线路。

1999年,南宁市获得了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光荣称号,2001年获得联合国的“中国人居环境奖”。2001年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16.04%,占第三产业28.79%,旅游业已经成为南宁市新兴支柱产业,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在全区仅次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桂林。

2南宁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经过“九五时期”的培育,南宁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产品缺乏精品

虽然旅游产品很多,但拳头产品少,从市区到周边地区都缺乏稳定的旅游热线,只有市区的青秀山和动物园、郊区的伊岭岩、周边地区的德天瀑布拥有较稳定的客源,而大量的景点远远达不到其旅游阈值,也就是处于经济亏损的境地。即使在这几个游客较多的景点也存在着旅游内容单调和旅游项目设置不当的问题。

2.2开发缺乏特色

目前南宁市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利用流于表面化和随大流,缺乏独特的文化底蕴。有专家认为国内景区建设有城市化、庸俗化的倾向,从而使各地的特点淡化,甚至消失[2]。南宁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样的问题。旅游业是以特色取胜的产业。其实根据旅游资源的普查,南宁市拥有众多文化独特的旅游资源,主要是生物景观资源、洞穴资源、气候资源和人文资源,如壮民族风情、大明山、扬美古镇、药用植物园等。但对这些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至今仍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

2.3产业政策支持不足

南宁市旅游业的起步晚,产业政策不够配套和完善,对旅游资源、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服务企业等等的管理比较滞后。此外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与交通、宾馆、饮食、商业、保险等部门关系非常密切,因而需要有大政策的观念,即制定政策时要只好考虑与其它产业的协调,目前这方面政策的制定工作也很缓慢。产业政策的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造成了旅游业的发展呆滞,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形成。

2.4运营机制缺乏活力

从国内外的旅游业发展历史来看,随着旅游业从兴起到成熟,其运营机制也逐渐从政府为主转向市场为主,即投资渠道以市场为主,经营主体以企业为主。南宁市的旅游业投资渠道单一,旅游景点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景点的经营权也大多在政府。尤其是区、市两级对旅游景区的双重管理,阻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的产业化进程。直接影响到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修养都要求比较高。目前南宁市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都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的严重隐患,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旅游人才的匮乏极大地阻碍了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使南宁市的旅游营销、旅游线路、旅游服务质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3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南宁市旅游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南宁市经济的新兴产业,对优化南宁市经济结构、改善广西旅游业格局、提升南宁市城市形象、促进南宁市的对外开放、促进南宁市的城市建设和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将发展得更快。南宁市要尽早制定对策,保证南宁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近几年来看,南宁市旅游业应着重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3.1突出首府旅游城市的地位

作为广西的首府,南宁市比周边城市具有更多的旅游优势,这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等诸多方面,因此南宁市应该朝综合型旅游城市发展。首府具有强大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功能,这是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南宁市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除了进一步发展狭义的旅游业外,要重视开展会议、展览、商务、学习、购物、探亲访友等旅游活动,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的建设当中要注入旅游意识,营造出良好的旅游空间环境,如正在建设的邕江北岸堤园路要建成为游憩大道。

3.2建设精品景点和精品路线

选择若干个有一定知名度、旅游基础比较好的景点作为精品景点来加以重点建设。在市区、郊区和周边地区选取若干个景点或景区作为精品景点景区来重点建设。在市区可选择动物园、白龙公园、南湖公园、步行街,在郊区可选择伊岭岩、良凤江、凤凰湖,在周边地区可选择得天瀑布、大明山、金伦洞。它们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小,游客可以随时去。以它们为节点形成精品路线。通过精品景点和精品路线的建设来形成特色明显的旅游景点,带动整体旅游景点和路线的发展,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整合大区域资源、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南宁市本身虽然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但客观地说它们存在着规模小、分布散等先天不足的问题,而在以南宁市为集散中心的大南宁旅游圈内,具有部级和世界级的景点和资源,如北海银滩、花山壁画、友谊关等。应该选择德天瀑布作为南宁的旅游形象产品,整合南宁旅游圈的资源,形成南宁旅游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资本扩张式”的发展。

3.4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

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面临的第一个冲击波是政府包办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局面将被打破,大部分景点的经营权可以进入市场转让和拍卖[3],景点经营市场化和企业化。投资渠道也更多地来自民间和企业。因此南宁市应及早制定适应WTO规则的产业发展政策,目前应主要制定企业经营规范、吸引投资、旅游纠纷、旅游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政规章和实施办法,引导旅游业健康地发展,早日与国际接轨。在投资方面应制定优惠政策,如达到一定规模投资的旅游企业,应实行五年全免企业所得税,或按15%征收,然后返还企业再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对投资重点旅游项目的私营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扩大融资渠道。可以青秀山风景区为试点,进行投资、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改革。

3.5进一步发掘地域文化并形成旅游特色

南宁市自身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如壮乡之都、绿色之城等,也拥有许多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但过去由于政府资金不足、旅游经营和消费理念落后等原因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它们的开发和发展。显然拍卖经营权和鼓励企业投资是必由之路。可以先将几个景点(如药用植物园、扬美古镇等)拿出来做试点,取得好的效果后再加以推广。同时将精品与特色产品相结合,以形成南宁市旅游产品的主体,相得益彰。

3.6加强旅游营销

旅游营销一直是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这几年通过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和“旅游大篷车”活动,南宁市的旅游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专业性质的营销活动仍然十分缺乏。为改变这种被动和消极的局面,应该强化营销活动的意识和行为。管理部门和旅行社要对旅游资源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对建设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要达成共识。要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旅游促销,南宁市可以在广西旅游大篷车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寻找有创意的促销方案。要充分利用传播媒体和因特网定期和分批地宣传南宁市的旅游资源及其优势。要尽早建立南宁市旅游信息系统,它不但为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要为旅游者提供游、行、住、购等多方面的信息,利于旅游者作出旅游决策。

3.7培训旅游知识、法规和方法

旅游业是知识型产业。南宁市旅游业起步晚,历史短,旅游业中的管理、营销、导游等人才十分紧缺,许多旅游社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服务意识淡薄,致使旅行社大多是处于小而全的原始状态,没有专业性的和规模大的旅游企业。当前急需对他们进行旅游知识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生态旅游的知识和方法,熟悉有关的法规和政策,掌握操作的规范。此外要鼓励旅游企业引进人才,以素质好、能力强的专业人士来促动整个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2.魏小安,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旅游学刊,2001.6,8-12。

3.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学刊,2001.6,5-7。

旅游业发展战略篇2

[中图分类号] F59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2-0108-03

[作者简介] 李丽,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广东 广州 510300)

一、发展我国旅游业品牌战略的认识

(一)旅游品牌战略内容要全面系统考虑。战略是组织为了谋求长期的生存与发展,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进行的长期性、全局性的谋划,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创新性和风险性特征。旅游品牌战略需要从旅游企业品牌和旅游产品品牌两个方面进行设计。旅游企业品牌是指旅游企业及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综合标识,其中蕴涵了企业及其所属产品或服务的特性、品质、声誉等。而旅游市场上由旅游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满足其一次旅游活动所需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构成旅游产品,而与此相关的综合标识就是旅游产品品牌。

旅游品牌战略,是对旅游品牌全局的筹划和指导,是以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营造、使用和维护为核心,在分析研究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制定的总体行动计划。其价值应体现在品牌认知度、品牌美誉度、品牌联想度和品牌忠诚度上,而品牌忠诚度是品牌价值的核心。品牌战略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是一种信念,一旦这种信念形成,就能让消费者能明确、清晰地识别并牢记一个品牌,成为驱动消费者认同、喜欢乃至眷恋一个品牌的主导力量。

(二)旅游品牌战略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个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安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环境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又不妨害后代人高质量的旅游要求,既保证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又保证旅游者的利益、旅游目的地各方利益,实现旅游业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品牌是旅游业竞争的制高点,旅游品牌战略主要着眼于旅游企业和旅游产品的内涵建设,强调社会、企业、消费者的利益结合,突出企业和企业产品的质量建设,将先进的服务理念、个性化服务特色、卓越的服务艺术、优秀的服务技术、市场化的认同进行有机结合。旅游业只有实施品牌战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旅游品牌战略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三)旅游品牌战略需要政府主导企业主理。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涉及面广。旅游品牌建设需要考虑:区域或跨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市场秩序治理、人力资源保障、整体形象设计等,这些方面只有政府主导或积极参与才能强力推动。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揽,政府的主导主要在宏观环境的改善和建设。

对旅游企业来说,品牌是其实力、地位、信用的体现,也是打开市场、赢得竞争力、取得利润的重要保证,所以旅游企业主理旅游品牌建设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旅游企业要根据旅游业的特点,在发展规划、宣传促销、优化环境等方面,加强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实施好企业品牌战略和企业产品品牌战略的有机统一。

二、我国旅游业品牌建设的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我国已是旅游大国。但是,“大国”之下,难见旅游名牌,不管是旅游企业还是旅游产品,似乎都存在同样的问题。统计资料表明,我国8000多家旅行社一年的营业收入加起来还没有日本交通公社一家多,“没大没小”来形容眼下中国旅行社的状况再恰当不过了,大旅行社批零兼营,小旅行社也做批发业务。虽然中国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广之旅等有一定市场地位,但国际上也不见排名,品牌建设也任重道远。对我国旅游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实施旅游品牌建设。

(一)品牌建设意识淡薄。很多旅游企业还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品牌理念观,对品牌的定义、品牌的传播和品牌的竞争方式等方面的认识都还停留在一个较稚嫩的阶段。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已经虽然越来越重视借助各种手段进行旅游信息传播和产品或企业形象包装,但大多是从促销的层面进行信息传播和形象打造,着重的是短期直接的营销效果,品牌这个非常时髦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词,事实上许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内涵,旅游企业并无“品牌战略”意识。很多旅游企业过度依赖广告,导致品牌建设的成本过高。在品牌传播中,只注重品牌名称的传播,而忽略了品牌忠诚度的建设。在品牌竞争中,急功近利,面对市场竞争压力与内外环境,轻率的使用一些有短期效果而会伤害品牌形象的战术,如价格大战等。

(二)品牌定位脱离实际。旅游品牌定位是指旅游企业通过自身的服务创立鲜明个性,塑造出与众不同的市场形象,使之在顾客心目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从而更好地抓住客户和赢得客户。我国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在品牌定位中往往脱离实际,不注重市场调研,不知道怎样体现特色、差异、个性,人云亦云,缺乏创意。如深圳搞了一个“华侨城”主题公园,广州也建一个“世界大观”,后者开张不几日就经营不下去了。由此可见,旅游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创意,产品缺乏差异化个性化,定位不明晰,等待的只有关门停业。事实上,没有市场调研不从实际出发的品牌定位就像空中楼阁,根基不稳,市场地位不牢,这已是中国旅游品牌建设中的致命伤。旅游业的品牌定位一是要考虑明晰性和优越性,即能以一种突出、明晰的方式表现出其它旅游企业所没有的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具有优越性;二是要考虑可沟通性和可接近性,即差异性是可以沟通的,是顾客能理解和感受的,而且顾客有能力购买这种差异性;三是要考虑不易模仿性和赢利性,与众不同的差异是其它竞争者难以模仿的,而且旅游企业将通过差异性获得利益。

(三)品牌管理水平低下。品牌管理是保持品牌良好形象的重要环节,而旅游业片面追求品牌效应所带来的市场份额与销售量,将知名度作为品牌的核心内容,从而忽视品牌的长期建设,导致经营的短期行为。事实上,品牌的长期建设必须依靠文化,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品牌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品牌的文化内涵包括两类要素,一是展现在顾客面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些表层要素,如品牌名称、品牌标志等;另一类是在品牌表层要素中蕴含的该品牌独特的内层要素,如品牌的利益认知、情感属性、文化传统和个性形象等。要知道,品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品牌在这个循环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和提升,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目前,中国旅游企业在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竞争中还处于劣势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旅游企业很少有打造出个性鲜明、有价值盛誉、美誉度与忠诚度好的强势品牌。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因为中国大部分旅游企业对品牌的管理依然十分陌生,对旅游品牌战略管理的认识还十分贫乏。

三、我国旅游品牌发展战略的设计

品牌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决定性的力量,旅游品牌同样如此。我国旅游品牌发展战略的设计要从以下环节着手:

(一)进行正确的旅游市场定位。品牌定位是建立或塑造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的过程。品牌定位实质是明确品牌应当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何种印象、何种地位。一个强势品牌必须以一种始终如一的形式将品牌的功能与消费者心理上的需求连接起来,以其鲜明的特征将品牌的定位信息明确的告诉消费者,达到增加企业知名度和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的作用。构筑城市或者地区旅游形象,是旅游品牌建设的中心问题,它要求整合旅游形象因子,将旅游形象信息综合地表现出来,呈现在旅游消费者面前,使目标受众对城市或者地区旅游产生清晰、明确的印象,激发其感知、参与的欲望。例如“广之旅”在创新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搜集市场信息,采取客户座谈会、意见咨询卡、问卷调查和电话访问等多种方式,随时掌握旅游市场的消费趋势,以此指导旅游线路新产品的开发。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深度。建立产品差异性,围绕既定目标的客源层喜好,具体设计和包装旅游线路产品,先后推出自驾车团、亲子团、蜜月团和长者团等等,受到游客的普遍欢迎。同时,根据旅游的特点,增大产品的文化含量,推出高文化含量的特色团,如摄影团、赏雪团等。这些团以自然风光为依托,以文化为载体,市场定位鲜明,吸引了大量游客,提高了品牌的竞争力。现在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旅游产品定位的指导力度,例如,在我国滇西北,有一条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相媲美的东方大峡谷――怒江大峡谷,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充分发挥境内优势资源,把旅游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欲打造“三江明珠”、“怒江大峡谷”世界级旅游品牌。2006年,围绕青藏高原,有关方面提出了打造以文成公主入藏传说、昆仑山神话、茶马古道、唐蕃古道轶事为主题的“七大品牌”工程。的确,正确的市场定位是旅游企业品牌战略制定的重要保障。

(二)与时俱进,塑造品牌内涵。塑造品牌的品质和内涵,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是旅游企业的一个发展趋势。品牌内涵主要表现为品牌的文化上,三流旅游企业做生产,二流旅游企业做营销,一流旅游企业做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美国运通、希尔顿、凯悦等著名品牌代表了高品质,每个品牌的背后都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业界有着广泛影响力。例如希尔顿企业的宣传口号是“以国际贸易与旅行,促进世界和平”并且强调地说,每一个希尔顿饭店,都是“美国的代表”,也就是促进国际亲善的使节。事实上,许多成功品牌都保持一种持续演进的状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及时调整,做到与时俱进。例如“广之旅”曾经提出“以客为师”,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关于对旅游业、旅行社发展思路以及旅游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就企业经营管理、服务质量、宣传策划、旅游线路和旅游行程安排等方面的问题,求教于广大市民和旅游消费者。该活动收到社会各界的来信近2000封,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以客为师”的做法,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整体设计,建立品牌识别系统。企业形象或企业识别(CI)是一种企业形象设计的战略,把企业所希望塑造的在社会公众之中的印象,通过鲜明的标准化、统一化的视觉形象体系(包括听觉、嗅觉、触觉)展现给观众,从而有别于其他企业并具有明显的个性。它由三个子系统构成: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品牌识别实际上是品牌价值的运营系统,三个子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特定的企业形象。品牌识别是品牌战略者希望创造和保持的能引起人们对品牌美好印象的联想物。如希尔顿“微笑服务”,希尔顿公司员工都要记住的名言:“你今天对客人微笑了没有?”希尔顿旗下的“Scandic”饭店,在外观构造和服务上均体现了斯堪的那维亚的风情和文化,从其名称就可知它与欧洲斯堪的那维亚半岛有着密切联系。我国锦江饭店品牌拟将采用“锦绣江山日月星”作为其系列品牌的名称,通过对锦江旗下所属饭店进行清晰的品牌划分和命名,使顾客逐渐通过名称与标识区别出锦江旗下的饭店档次。对于旅游企业来说,CI导入是提高旅游产品可感知的形象力,增强企业的总体竞争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MI侧重在品牌传播过程中企业精神和理念的传播,对于旅游目的地同样需要有自己品牌理念。BI在旅游业的应用主要是从业人员的接待行为标准化和市民为实现品牌内涵的行为自觉化,以此来诠释品牌的人文内涵。VI是从视觉的角度对品牌进行包装,顾客利用感官对旅游企业有形物体的感知及由此而获得的印象,将直接影响到顾客对旅游产品质量及旅游企业形象的认识和评价。“广之旅”之所以从默默无闻的“广州市旅游公司”一跃成为全国旅行社十强之一,就在于成功实施了品牌识别系统。该公司名称原来是地名加行业名,标志是象征广州的红棉加“马踏飞燕”,与中国旅游标志有所雷同。为了使社会公众易于识别“广之旅”的企业形象,“广之旅”实施品牌战略的第一步,就是请来专业广告公司对企业形象重新包装,以“灿烂阳光,怒放红棉,无边绿野”作为公司标记,同时以琅琅上口的“广之旅”作为公司简称。优良的CI设计使“广之旅”这一新品牌捷足先登,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深入人心。

(四)务实创新,加强品牌管理与推广。品牌的管理与推广是建立、维护、巩固、推广品牌的全过程,是一个有效监管控制其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的全方位管理过程,只有通过品牌管理才能实现品牌愿景、最终确立品牌的竞争优势。一是要以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为基础,建立品牌管理标准。目前,我国许多旅游企业引进了ISO9000国际标准,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有的还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使品牌管理科学化,与国际标准接轨。我国正已28处世界遗产地推行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标准,并且已有6处通过这一环境管理体系。二是进行品牌与特许经营权的结合,不断创新品牌的管理与推广。我国中旅集团与来自全国各地首批申请加入中旅旗下的旅行社及相关单位签署协议,这标志着“中旅CTS”将进入授权使用时代,这是国内旅游业首次用特许加盟的方式进行品牌管理和经营。中旅推进品牌加盟特许经营按照“宽进严存、合理收费、初步规范、逐步提升”的方针,按照控股社、参股社、具备出境资质的国际社、不具备出境资质的国际社、国内社5个等级,合理收取加盟费用,并用于加盟统一宣传促销、创新产品等。通过特许经营,中旅总社将为各加盟社提供最大限度的共享资源,在品牌使用、业务培训、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支持指导。同时中旅总社将逐步扩大加盟社网络,缩短与国际特许经营管理和模式的差距,提升中旅品牌的影响力。三是以网络化经营为支撑,强化品牌传播。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是旅游服务,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游客对所购买的产品无法马上接触到。因此,一家旅行社或者酒店能否吸引到更多客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品牌对游客的影响力,而网络化经营能快速扩张品牌、传播品牌、强化品牌。四是要经常对品牌进行评估与调整,确保品牌战略健康发展。

(五)多形式建立品牌战略模式。旅游企业要根据顾客需求和企业实际,多形式建立品牌战略模式。可供选择的战略模式包括:多品牌战略,单一品牌,一牌多品,一牌一品,企业/品牌同名,品牌联合,品牌特许经营。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著.洪瑞云,等译.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旅游业发展战略篇3

中心城市郊县由于依托区域内潜力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交通条件便利,发展旅游产业通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常常成为旅游产业优先发展区域,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建县位于江西省省会南昌市西郊,总面积2337.84平方公里,是江西旅游资源大县。然而,在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产业大县迈进的过程中,新建县面临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其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是保障全县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新建县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1.区位与资源优势突出

新建县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全县各地均处于南昌市一小时经济圈内,交通十分便利,拥有京九铁路、105国道、320国道、昌九高速、昌樟高速、温厚高速、昌北国际机场及赣江—鄱阳湖水上航运构成的铁路、公路、航空、水路多元化立体交通网络。随着南昌市“一江两岸”发展格局的形成,南昌市发展重心向新建县城靠拢,这将进一步优化其对外交通条件。

新建县拥有“红、古、金、绿、特”五色旅游资源,资源类型丰富,且数量众多。其中,象山森林公园是全国最大的鹭鸟栖息地;厚田沙漠有“江南第一大漠”的美称;西山万寿宫是道教明净派祖庭;“小平小道”被誉为“改革开放思想的策源地”;生米镇是“中国藠头之乡”;等等。整体来看,新建县旅游资源的原真性、多样性特征也十分突出,具备打造精品旅游项目的优良资源基础。

2.旅游产业基础薄弱

新建县旅游业起步较晚,景区及相关旅游接待设施发展相对滞后。例如,全县宾馆、招待所仅16家,而且大多数接待条件简陋,不能有效满足旅游者的住宿需求。目前,新建县主要旅游客源市场是南昌市及周边地区,过夜游客较少,旅游接待规模十分有限。因此,旅游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并不明显。

旅游人力资源匮乏也是制约新建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县专职旅游从业人员很少,熟悉旅游专业知识的行政管理、景区开发和旅游经营人才尤其缺乏,尚未形成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

3.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新建县政府提出“精心打造都市休闲旅游后花园”的口号,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全县上下已经形成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共识,各地分别针对自身情况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计划和构想,并在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近几年,新建县成功举办了“国际沙雕艺术节”、“中国?生米首届藠头节”以及“旅游文化节”等系列旅游节庆活动,提升了地区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新建县旅游业面临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紧靠省会南昌市,新建县实际上处于南昌市旅游业形成的“灯下黑”地区,对旅游产品与市场开发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安义、靖安、武宁等周边地区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其主要客源市场也是瞄准南昌市,区域竞争将日趋激烈。

二、新建县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由上可知,新建县旅游产业整体发展环境较好,目前关键性问题是充分利用好区位、资源及政策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为产业发展明确方向,开辟快速发展通道。根据新建县旅游产业实际情况分析,可确定以下旅游产业战略定位:

1.中心城市的“前庭后苑”促动战略

新建县紧靠省会南昌市,在省内具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新建县旅游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十分重视与南昌市旅游产业的无缝对接,要作为南昌市的“前庭后苑”来规划建设,从而有机纳入到南昌市都市旅游圈中,并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新建县可利用南昌市已形成的旅游网络体系提高自身的旅游业经营水平,加强企业经营、人才培训、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要重视南昌都市休闲旅游市场的开发,针对都市休闲旅游者的心理需求特征,开发出乡土风情浓郁、品质自然原真的特色旅游产品。

2.宗教宗族的“乡土文化”带动战略

中心城市郊县极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合理的开发利用常常对地区旅游发展产生较强的带动作用。新建县西山万寿宫历史悠久,是散布于海内外2000多家万寿宫的祖庭,是江西本土宗教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而汪山土库作为晚清规模庞大的宅院建筑遗存,代表了新建县特色乡土宗族建筑文化。应以这两大资源为依托,实施宗教宗族的“乡土文化”带动战略,推出西山万寿宫道教文化观光、道教养生体验;汪山土库民居建筑文化探寻、民俗风情体验等特色文化旅游精品,以带动国内中远程客源市场和境外客源市场的开发。

3.城乡互动的“红色旅游”推动战略

发展红色旅游,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弘扬革命传统,促进老区经济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小平小道”是江西省、南昌市红色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新建县可以凭借“小平小道”这一知名红色品牌,在中央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大好环境下,继续加大红色旅游开发力度,并与南昌“八一起义”系列红色旅游名牌产品形成城乡互动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小平小道”红色旅游品牌招徕效应,达到推动其他类型旅游产品共同开发的目的,促进全县旅游产品向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方向发展。

4.鄱湖南矶的“湿地生态”提升战略

生态旅游契合了现代旅游者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以西山、赣江、鄱阳湖南矶山为典型代表的“山、江、湖”旅游产品是新建县绿色旅游资源的最好体现,其资源品位高,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发展生态旅游,应该突破以往传统的发展模式,强调湿地生态与人文环境的融合,树立“天人合一”的理念,采用“文化反哺自然,自然提升文化”的发展方式。南矶山湿地生态环境优良,湖泊、岛屿、候鸟和谐融为一体,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对之进行旅游开发利用,有助于提升新建县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

5.五彩缤纷的“五色精品”联动战略

新建县“红、古、金、绿、特”五色旅游资源异彩纷呈,其组合开发将具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因此,要在全县实施五彩缤纷的“五色精品”联动战略,即在重点开发红色(“小平小道”)和绿色(南矶山)旅游产品的基础之上,兼顾古色(西山万寿宫、汪山土库)、金色(厚田沙漠)、特色(特色生态农业)等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开发,以满足不同旅游市场需求。同时,加强不同景区间的互动协作,防止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在线路组合、景区管理、宣传促销等方面形成整体优势。

6.都市乡村的“双核目的地”互动战略

“都市乡村”互动战略首先体现在全县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上,即全县旅游集散中心长堎镇与各旅游乡镇基点的互动结构关系。一方面,全县旅游产业应以县城长堎镇为核心,以各乡镇为基点,在区域内做到都市和乡村之间的景区协作、服务互动以及信息共享;另一方面,新建县与南昌市的互动,主要是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之间的互动,积极开拓都市休闲旅游市场。其次是体现在南昌“现代文明英雄花园城”都市旅游目的地和新建县“五彩缤纷南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双核目的地”互动开发上,即通过一个时期的建设,使新建县发展成为独立的一级旅游目的地,与南昌都市旅游目的地实现产品互补、服务互助、效益共赢的良性循环。

三、新建县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实施方略

1.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招商引资

加强招商引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新建县旅游业招商引资活动需建立在有效改善投资环境的基础上。对重点景区要继续完善水、电、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吸引更多客商前来投资开发。县政府可采取“统筹规划,重点投入”的原则,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方针,引导各方力量投资旅游产业。一是加大招商经费投入,广泛开展经贸洽谈活动;二是通过委托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等多渠道招商;三是通过广泛宣传,营造重商、亲商的良好社会氛围;四是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如对重点招商项目提供税收减免、土地价格减免和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等优惠政策。

2.举办节庆活动,加强社会参与

举办旅游节庆活动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人流、物流,是展示和树立鲜明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动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新建县拥有丰富的地方土特产品和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之为资源依托,举办各种旅游节庆活动。如举办生米镇藠头节、西山万寿宫道教文化节等活动,均具备良好的群众参与基础,其鲜明的地方特色能够有效吸引旅游者参与其中。同时,还可以举办一些民间文艺表演、特产美食品赏活动,以增强节庆活动的地方性和参与性。节庆活动期间,各景区配套推出系列优惠措施,以进一步聚集人气,推动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快速流动。

3.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联动

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有利于进一步健全区域旅游服务功能,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新建县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实行国内旅游定点接待单位制度,规范旅游经营活动,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二是鼓励旅游企业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相关产业;三是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延长旅游产业链。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大产业,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有赖于相关产业的支撑性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产业发展又能够产生强大带动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联动,对之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协调发展。产业联动必须从总体上进行考量和规划,优化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促进共同发展。

4.加强目的地营销,树立品牌形象

目前,新建县旅游产业整合度较低,景区、饭店、旅行社各自为政,对实现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必须整合各方面力量,实施目的地整体营销策略,树立地区旅游品牌形象。建议聘请专业公司制作全县旅游宣传片对重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重点宣传,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报纸及户外广告等媒体在开展立体式宣传推介。通过实施宣传手段多样化、推广对象针对化、推广时间安排差别化等策略,把新建县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包装推介,以迅速提高其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余论

从新建县旅游产业发展实际来看,中心城市郊县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应从自身资源基础条件出发,充分利用优良的区位及交通条件,依托中心城市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重点开发都市休闲旅游项目。针对都市休闲旅游者的普遍需求特点,中心城市郊县应着力打造乡土、自然、传统的旅游主题形象,以获取旅游者对目的地价值的高度认同。此外,中心城市郊县还应广泛开展区域旅游协作,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拓中远程观光旅游市场,以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旅游业发展战略篇4

中心城市郊县由于依托区域内潜力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交通条件便利,发展旅游产业通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常常成为旅游产业优先发展区域,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建县位于江西省省会南昌市西郊,总面积2337.84平方公里,是江西旅游资源大县。然而,在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产业大县迈进的过程中,新建县面临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其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是保障全县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新建县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1.区位与资源优势突出

新建县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全县各地均处于南昌市一小时经济圈内,交通十分便利,拥有京九铁路、105国道、320国道、昌九高速、昌樟高速、温厚高速、昌北国际机场及赣江―鄱阳湖水上航运构成的铁路、公路、航空、水路多元化立体交通网络。随着南昌市“一江两岸”发展格局的形成,南昌市发展重心向新建县城靠拢,这将进一步优化其对外交通条件。

新建县拥有“红、古、金、绿、特”五色旅游资源,资源类型丰富,且数量众多。其中,象山森林公园是全国最大的鹭鸟栖息地;厚田沙漠有“江南第一大漠”的美称;西山万寿宫是道教明净派祖庭;“小平小道”被誉为“改革开放思想的策源地”;生米镇是“中国头之乡”;等等。整体来看,新建县旅游资源的原真性、多样性特征也十分突出,具备打造精品旅游项目的优良资源基础。

2.旅游产业基础薄弱

新建县旅游业起步较晚,景区及相关旅游接待设施发展相对滞后。例如,全县宾馆、招待所仅16家,而且大多数接待条件简陋,不能有效满足旅游者的住宿需求。目前,新建县主要旅游客源市场是南昌市及周边地区,过夜游客较少,旅游接待规模十分有限。因此,旅游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并不明显。

旅游人力资源匮乏也是制约新建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县专职旅游从业人员很少,熟悉旅游专业知识的行政管理、景区开发和旅游经营人才尤其缺乏,尚未形成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

3.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新建县政府提出“精心打造都市休闲旅游后花园”的口号,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全县上下已经形成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共识,各地分别针对自身情况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计划和构想,并在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近几年,新建县成功举办了“国际沙雕艺术节”、“中国?生米首届头节”以及“旅游文化节”等系列旅游节庆活动,提升了地区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新建县旅游业面临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紧靠省会南昌市,新建县实际上处于南昌市旅游业形成的“灯下黑”地区,对旅游产品与市场开发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安义、靖安、武宁等周边地区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其主要客源市场也是瞄准南昌市,区域竞争将日趋激烈。

二、新建县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由上可知,新建县旅游产业整体发展环境较好,目前关键性问题是充分利用好区位、资源及政策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为产业发展明确方向,开辟快速发展通道。根据新建县旅游产业实际情况分析,可确定以下旅游产业战略定位:

1.中心城市的“前庭后苑”促动战略

新建县紧靠省会南昌市,在省内具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新建县旅游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十分重视与南昌市旅游产业的无缝对接,要作为南昌市的“前庭后苑”来规划建设,从而有机纳入到南昌市都市旅游圈中,并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新建县可利用南昌市已形成的旅游网络体系提高自身的旅游业经营水平,加强企业经营、人才培训、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要重视南昌都市休闲旅游市场的开发,针对都市休闲旅游者的心理需求特征,开发出乡土风情浓郁、品质自然原真的特色旅游产品。

2.宗教宗族的“乡土文化”带动战略

中心城市郊县极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合理的开发利用常常对地区旅游发展产生较强的带动作用。新建县西山万寿宫历史悠久,是散布于海内外2000多家万寿宫的祖庭,是江西本土宗教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而汪山土库作为晚清规模庞大的宅院建筑遗存,代表了新建县特色乡土宗族建筑文化。应以这两大资源为依托,实施宗教宗族的“乡土文化”带动战略,推出西山万寿宫道教文化观光、道教养生体验;汪山土库民居建筑文化探寻、民俗风情体验等特色文化旅游精品,以带动国内中远程客源市场和境外客源市场的开发。

3.城乡互动的“红色旅游”推动战略

发展红色旅游,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弘扬革命传统,促进老区经济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小平小道”是江西省、南昌市红色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新建县可以凭借“小平小道”这一知名红色品牌,在中央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大好环境下,继续加大红色旅游开发力度,并与南昌“八一起义”系列红色旅游名牌产品形成城乡互动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小平小道”红色旅游品牌招徕效应,达到推动其他类型旅游产品共同开发的目的,促进全县旅游产品向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方向发展。

4.鄱湖南矶的“湿地生态”提升战略

生态旅游契合了现代旅游者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以西山、赣江、鄱阳湖南矶山为典型代表的“山、江、湖”旅游产品是新建县绿色旅游资源的最好体现,其资源品位高,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发展生态旅游,应该突破以往传统的发展模式,强调湿地生态与人文环境的融合,树立“天人合一”的理念,采用“文化反哺自然,自然提升文化”的发展方式。南矶山湿地生态环境优良,湖泊、岛屿、候鸟和谐融为一体,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对之进行旅游开发利用,有助于提升新建县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

5.五彩缤纷的“五色精品”联动战略

新建县“红、古、金、绿、特”五色旅游资源异彩纷呈,其组合开发将具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因此,要在全县实施五彩缤纷的“五色精品”联动战略,即在重点开发红色(“小平小道”)和绿色(南矶山)旅游产品的基础之上,兼顾古色(西山万寿宫、汪山土库)、金色(厚田沙漠)、特色(特色生态农业)等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开发,以满足不同旅游市场需求。同时,加强不同景区间的互动协作,防止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在线路组合、景区管理、宣传促销等方面形成整体优势。

6.都市乡村的“双核目的地”互动战略

“都市乡村”互动战略首先体现在全县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上,即全县旅游集散中心长镇与各旅游乡镇基点的互动结构关系。一方面,全县旅游产业应以县城长镇为核心,以各乡镇为基点,在区域内做到都市和乡村之间的景区协作、服务互动以及信息共享;另一方面,新建县与南昌市的互动,主要是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之间的互动,积极开拓都市休闲旅游市场。其次是体现在南昌“现代文明英雄花园城”都市旅游目的地和新建县“五彩缤纷南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双核目的地”互动开发上,即通过一个时期的建设,使新建县发展成为独立的一级旅游目的地,与南昌都市旅游目的地实现产品互补、服务互助、效益共赢的良性循环。

三、新建县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实施方略

1.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招商引资

加强招商引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新建县旅游业招商引资活动需建立在有效改善投资环境的基础上。对重点景区要继续完善水、电、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吸引更多客商前来投资开发。县政府可采取“统筹规划,重点投入”的原则,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方针,引导各方力量投资旅游产业。一是加大招商经费投入,广泛开展经贸洽谈活动;二是通过委托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等多渠道招商;三是通过广泛宣传,营造重商、亲商的良好社会氛围;四是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如对重点招商项目提供税收减免、土地价格减免和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等优惠政策。

2.举办节庆活动,加强社会参与

举办旅游节庆活动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人流、物流,是展示和树立鲜明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动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新建县拥有丰富的地方土特产品和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之为资源依托,举办各种旅游节庆活动。如举办生米镇头节、西山万寿宫道教文化节等活动,均具备良好的群众参与基础,其鲜明的地方特色能够有效吸引旅游者参与其中。同时,还可以举办一些民间文艺表演、特产美食品赏活动,以增强节庆活动的地方性和参与性。节庆活动期间,各景区配套推出系列优惠措施,以进一步聚集人气,推动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快速流动。

3.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联动

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有利于进一步健全区域旅游服务功能,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新建县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实行国内旅游定点接待单位制度,规范旅游经营活动,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二是鼓励旅游企业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相关产业;三是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延长旅游产业链。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大产业,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有赖于相关产业的支撑性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产业发展又能够产生强大带动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联动,对之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协调发展。产业联动必须从总体上进行考量和规划,优化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促进共同发展。

4.加强目的地营销,树立品牌形象

目前,新建县旅游产业整合度较低,景区、饭店、旅行社各自为政,对实现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必须整合各方面力量,实施目的地整体营销策略,树立地区旅游品牌形象。建议聘请专业公司制作全县旅游宣传片对重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重点宣传,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报纸及户外广告等媒体在开展立体式宣传推介。通过实施宣传手段多样化、推广对象针对化、推广时间安排差别化等策略,把新建县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包装推介,以迅速提高其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余论

从新建县旅游产业发展实际来看,中心城市郊县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应从自身资源基础条件出发,充分利用优良的区位及交通条件,依托中心城市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重点开发都市休闲旅游项目。针对都市休闲旅游者的普遍需求特点,中心城市郊县应着力打造乡土、自然、传统的旅游主题形象,以获取旅游者对目的地价值的高度认同。此外,中心城市郊县还应广泛开展区域旅游协作,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拓中远程观光旅游市场,以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旅游业发展战略篇5

河北作为全国第九个开展生态省创建活动的省份,正全力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作为河北生

态省建设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有利于发挥河北生态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且能促进河北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换代,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河北省旅游业发展依然处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严峻局面,河北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造就了其对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求。

一、主要依据

河北省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据《河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河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纲要》、《河北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河北省旅游信息化发展规划》、《河北省旅游条例》、《河北省旅游区旅游点导游人员管理办法》、《河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河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和河北省政府《关于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提出的“构筑京津绿色屏障,再造河北秀美山川”的林业发展总体目标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战略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河北省委关于构建“和谐河北”若干重要问题的指导意见》、《河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构建发达的旅游产业体系的发展规划目标指引下,坚持“以人为本”,以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世界遗产、5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与部级自然保护区和部级地质公园为龙头、省级森林公园与省级自然保护区为骨干,以“政府主导、统一规划,集约经营,严格保护,永续利用”为总要求,围绕“生态产业兴市县,绿色家园富民众”这一发展战略,着力突出“走进生态河北,尽享绿色空间”的河北省生态旅游特色,大力提高生态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并稳步放活开发生态旅游的产业政策,力争尽快实现靠生态旅游产业带动河北省县域经济高效持续发展。

三、战略目标

以生态省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契机,坚持“生态产业兴市县,绿色家园富民众”的总体战略。主动依托京津冀和环渤海旅游圈对接旅游市场,以真山、真水、真空气、真情构筑河北省生态旅游形象,把河北省最具神韵、最富吸引力、最有代表性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展现出来。以山、海、关、湖、峡、石、林为核心,以湖光山色和峡谷探险、燕赵文化观光为特色,致力于集观光、休闲、养生、度假、探险、康体、科考、科普、拓展训练为一体的“山水型”和“峡湖型”“森林型”“草原型”“现代农业科技园”“现代工业园”生态旅游示范建设。不断扩大河北省生态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追随度,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兴省富民的愿景。

最终实现四个发展目标:一是“京津”黄金旅游带上的生态旅游终极目的地和重要环节。二是加盟“环渤海”旅游圈,着力打造生态型休闲、养生、度假、观光、科考、康体、探险基地,构建“生态河北・渤海之窗”新形象,成为环渤海旅游景区的“生态后花园”。三是成为国家生态旅游扶贫开发示范县和山区生态经济示范县及全国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旅游示范地。使生态旅游产业成为市、县域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四是中国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世界生态旅游的重要基地之一。

四、构建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战略

对原有的旅游产品进行整合,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根据河北地脉、文脉特征和旅游资源状况,对生态旅游产品进行创新开发。根据生态旅游活动开展的载体,结合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设施与服务,按照优先发展和突出重点原则,河北生态旅游产品应着力打造下列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1、森林、草原生态旅游产品

森林、草原生态旅游产品是河北省最有特色和优势的旅游产品,是河北省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对传统旅游产品进行组合、包装,突出生态特色和生态内容,以22个部级森林公园、10个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5个国家地质公园为龙头,以省级以上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骨干,推出具有森林、草原特色的生态观光、休闲度假、运动健身、漂流探险、科普科考等生态旅游产品。

2、滨海湖泊生态旅游产品

以秦皇岛北戴河、南戴河、昌黎黄金海岸、秦皇岛乐岛海洋公园、安新白洋淀、乐亭三岛、邯郸武安京娘湖等景区景点为支撑,开发观光(观潮、观海上日出日落、观赏海洋生物、海洋风光等)、海滨休闲度假(海水浴、日光浴、沙疗、钓鱼、品尝海鲜、拾贝壳等)、运动健身(游泳、潜水、冲浪、划船、帆船、海上跳伞、摩托艇等)、科普科考(海洋地质地貌科考、采集标本)、探险(海岛探险、海底探险、野外生存训练等)等多种生态旅游产品。

3、城市生态旅游产品

以秦皇岛、承德、石家庄、保定、邯郸、涿州、廊坊、武安等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核心,根据各自的自然环境,构建以主城区绿地系统、公园为核心,以城市生态防护网、沿海防护林为依托,以道路、滨海为纽带,城乡一体的城市绿地系统,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来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将区域环境、城市景观、人文特色和市政建设融入生态旅游意识、生态园林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最终使城市生态化、园林化成为高品质的都市生态旅游产品。

4、湿地生态旅游产品

以白洋淀、衡水湖、大浪淀、南大港、塞罕坝、北戴河、沽源五花草甸、张北草原湿地等景区景点为支撑,可以发展湿地观光(候鸟观赏、水上观光)珍稀野生动植物考察、科普教育、生态农业观光等生态旅游产品。

5、农业生态旅游产品

以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邢台前南峪村、怀来容辰庄园、黄骅、秦皇岛、乐亭三岛、平山巨龟苑旅游区、顺平县万顷桃源农庄民俗文化园、保定昌利农业旅游示范园、正定生态农业园地、衡水邓庄农业科技示范园、白洋淀的荷花节、赵县的梨花节以及各地的桃花节等景区景点为支撑,开发观光休闲农业(农业示范观光、高科技农艺、观光、采摘、品尝、赏花等)、观光休闲渔业(出海捕捞、垂钓、织网、拉网、体验渔民生活等)、乡村民俗旅游(民间歌舞、说唱、画画、剪纸、雕塑等)、农业考察旅游(农业合作考察、现代农业考察)、节庆旅游等生态旅游产品。

五、打造精品战略

要精心设计,打造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生态旅游精品,树立河北省生态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和良好信誉。围绕“生态长城”、“绿色燕赵”、“皇家休闲”和“红色太行、生态太行”四大品牌,实施旅游精品战略。

提升拥有代表中华民族形象的长城、皇家园林、蓝色海滨、红色胜地品位,围绕它们设计突出“生态河北、绿色河北、蓝色河北、红色河北、休闲河北、度假河北”的旅游品牌形象,以长城龙头、皇家园林、蓝色海韵、红色胜景、华北明珠为载体产品,展示其潜在魅力,使之成为支撑河北生态旅游产业核心的形象载体。近期可考虑推出十大精品旅游线路:秦皇岛山海关旅游线(山、海、关)――绝!白洋淀旅游带――亮!邯郸旅游线――古!野三坡旅游线――奇!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旅游线――圣!邢台太行山峡谷群旅游线――特!西柏坡旅游线――胜!坝上草原旅游线――美!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旅游线――青!秦皇岛乐岛海洋公园――乐!

六、结构优化战略

河北生态旅游业结构优化战略的基本思路有以下几点。一是推广近期的“生态河北・渤海之窗”的整体形象和远期的“生态河北・绿色河北”的总体形象。二是强化“五大节点”,即以五大旅游中心城市――承德、石家庄(正定)、保定、邯郸、秦皇岛为网络节点支撑,提高优化旅游城市与旅游集散中转地的形象及服务功能,并以其为枢纽建设区内旅游绿色通道。三是建设“四类产品”,即以部级森林公园、部级自然保护区、部级地址公园为龙头,着力打造生态休闲度假的主体产品;重点突出和优化西柏坡、避暑山庄、清东西陵、长城、白洋淀等品牌产品;启动与推广森林、海滨、山地、湿地生态休闲旅游、生态民俗旅游、生态文化旅游、生态度假旅游等系列专项产品;近中期推出“生态河北・渤海之窗”,远期打出“中国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和“世界生态旅游的重要基地之一”精神理念产品。

七、实施生态旅游产品功能分区战略

根据河北省生态旅游特色打造需求,结合当地生态资源差异和区位条件,可将河北省生态旅游功能划分为“一条文化生态旅游中轴线、一处生态旅游走廊、一块生态旅游带、一个生态旅游圈和一片生态旅游区”。

1、燕赵文化生态旅游中轴线

包括承德、涿州、保定、石家庄、正定、邢台、邯郸等中心旅游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的重点是建成集宗教朝觐、避暑疗养、休闲度假、山水观光、自驾车旅游、红色旅游、科考修学、工农业旅游、乡村文化体验、康体运动为一体,在全国有重大影响、有世界吸引力、设施完备、通达快捷、要素配套、综合效益明显的复合型精品线路。

2、长城生态旅游走廊

包括承德区段的慕田峪长城、金山岭长城、古北口长城、雾灵山景区;遵化区段的黄崖关长城、太平寨长城、上关长城、潘家口水下长城、清东陵景区;山海关区段的老龙头、山海关长城、角山长城、九门口长城、姜女庙。以山海关为龙头,重点打造了长城的精、奇、特、险、绝,吸引国内外旅游者的目光。生态旅游发展的重点是观光、科考、探险、攀登等。

3、太行山绿色生态旅游带

包括小五台山、西柏坡、白石山、响堂山、嶂石岩、苍岩山、五岳寨、驼梁、天桂山、抱犊寨等。依托太行山抗战时期形成的“民族脊梁”的太行山精神,在突出红色经典旅游并以此作为吸引力的同时,大打“生态太行,绿色太行”,以部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为龙头,推出休闲、度假、避暑、科考、探险为内容的生态旅游项目。

4、环渤海生态旅游圈

包括秦皇岛山海关、北戴河、南戴河、昌黎黄金海岸、乐亭三岛、南大港、黄骅等;秦(皇岛)承(德)张(家口)唐(山)四地森林草原生态旅游圈。生态旅游发展的重点是海滨、森林、动物、植物、观光、避暑、度假、森林疗养、科考、教学专项生态旅游等项目。

5、张承生态草原区

包括承德的塞罕坝、木兰围场、尉县的空中草原、沽源草原、张北草原、京西草原及其湿地等。生态旅游发展的

重点是草原观光、湿地观光、休闲、度假等。

八、市场营销战略

生态旅游市场营销除了应当遵循政府主导、可持续发展、市场导向、以人为本、名人带动、大事轰动战略等一般规律外,更应执行特定的营销战略。

以树品牌、立形象、出效益、促发展为河北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战略的指导思想。全面实行河北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形象战略、品牌战略、整合营销战略和协调管理战略。为最终实现“中国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世界生态旅游的重要基地之一”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构建“生态河北・绿色河北”体系。

1、实施阶段营销

在生态旅游市场上可进行分期、分阶段推进。采取产品推广、形象传播分阶段差异化运作,即近期以品牌产品推广为主,中远期以产品推广与形象传播相结合和形象传播为主,产品推广为辅。(见表1)。

2、充分运用营销战略工具

1广告和公共关系的运用。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河北生态旅游景区景点的广告,利用凤凰卫视等对东亚、东南亚有影响的电视台开设有关河北旅游的栏目。

在主要客源地选择当地有影响的媒体和河北生态旅游的形象代言人,针对性制作形象宣传广告,制作多语种的生态旅游专题片和宣传片。建立主要客源地宣传网络渠道,与当地主流媒体、实力旅游商联合进行对河北生态旅游的宣传推广。如在北京、天津、西安、上海、广州等重要口岸城市的机场、车站、码头、地铁等交通工具制作移动广告,京九、京广、京沪、石德、石太、京承、等主要干线和京深、京沈、等高速公路设置形象广告牌来鼓励景区、城市之间互换广告。

利用特殊的地缘、人缘、商缘、文缘等关系,推动建立一批战略性合作伙伴(如百度、凤凰卫视、北京旅游局、天津旅游局、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打造战略性营销平台。

2销售推广与品牌产品推销。以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建立旅游宣传平台,整合节庆活动,确定一批省级精品节庆(提高层次,纳入国家重大旅游节庆目录),对省里确定的精品节庆给予重点扶持,举全省之力精心打造。

各地市选拔确定一批地方节庆,作为河北节庆体系组成部分。省里牵头理顺体制,全面整合节庆。整合部门优势,联合社会力量,理顺利益关系,共同推动节庆旅游;不断创新,树立节庆旅游品牌,形成立体节庆体系,以一次性节庆拓展节庆产业,通过省内联动实现空间布局协同化;注意时间配置,构建四季节庆体系。

每年参加三个国内、五个海外的大型旅游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大板、柏林、伦敦、香港、巴黎国际旅游交易会);对国内主要客源市场进行组团宣传促销;对海外主要客源市场(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港澳台地区、法国、德国)进行组团宣传促销。

宣传册和印刷材料(编制旅游市场调研与营销规划;编制多语种的系列旅游宣传材料;制作河北旅游主题形象宣传系列画册(中、英、日、法文);编制河北旅游文化丛书;制作河北旅游主题形象系列宣传片(中、英、日、法文);编制河北省自驾车旅游指南;建立宣传品发放渠道。

3选择和建立销售渠道。建立和完善旅行社批零体系,完善旅游销售渠道。落实旅行社组团奖励制度。与大型旅游批发商和航空公司合作,建立河北生态旅游营销体系,鼓励国际国内旅游包机业务。在渠道建设上采用直复营销和零售相结合。

九、可持续发展战略

河北生态旅游产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改变单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旅游增长模式,处理好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建设“绿色旅游企业”,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河北生态旅游产业可持

续发展总体思路是实行生态开发,生产生态旅游产品,推广生态、绿色经营,建设生态、绿色体系。

十、战略支撑系统与保障系统

制定科学合理的河北省生态旅游产业总体规划是河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最基本的政策支撑系统。加快生态旅游交通建设,夯实生态系统配套工程,搞好生态旅游产业信息系统建设,加大生态旅游产业投资,提升生态旅游人力资源素质,建立生态旅游示范区是发展河北生态旅游产业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 王珩用、肖江南、王雷亭等: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市场营销规划2004―2008[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3] 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4] 李长荣、项文化、傅晓华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旅游业发展战略篇6

    生态旅游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生态学家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会遭到报应,是一个时代“生态觉醒”的产物,可持续思想应运而生,标志着人类进入第三个时代——生态时代,生态旅游业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强调游客与景区居民将自己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尽到保护自然的职责和义务。邢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程度还处于初步水平,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丰富独特的资源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邢台被称为太行山最绿、最奇、最险、最美的地方,以“奇洞、险寨、古洞、云海”等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石,以英贤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特色与灵魂,邢台是先商之源、殷商故都、邢候之国,在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作为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区诞生了魏征、郭守敬等一批世代敬仰的英贤人物,产生了黄巾起义、义和团运动等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存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物遗迹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

    2.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邢台政府对山区绿化与水土保持使其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出现了山区绿化的典型,有多处国家山区生态示范区。尤其是前南峪,在植树绿化荒山方面取得很大成绩,植被覆盖率达到了94.7%,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五百佳”提名奖,被林业专家认为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以独特的资源发展了生态自然健康游、山水秀美奇观游等,生态旅游成果显着。

    3.后起发展优势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中国旅游业经过一轮迅猛发展,接下来会进入成熟发展期,旅游发展会多一些理性思考而少一些开发初期的狂热。邢台旅游起步晚,未开发景区占到了60%以上,可借鉴其他地区发展旅游的经验在理性的思考中避免不必要的失误而直接走上健康发展道路,成为生态旅游业的后起之秀。

    4.良好的地理区位为扩大客源市场提供了动力源泉。邢台区位优越,距北京386千米,距天津港430千米,地处京津,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是连接晋、冀、鲁、豫地区的枢纽。区内有京广铁路、106、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南北贯穿,308国道贯穿东西全境,还有多条省道连接了晋、豫、鲁等地,交通方便,整体上可进入性强,半径100公里之内的区域有中国较大的城市群落,人口密集,旅游消费的人口数量大。

    (二)劣势

    1.开发品味不高,产品单一。旅游六要素中,游的项目比较单一,行的范围小,娱的节目少,仅限于观光型产品, 留不住游客。没有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和效应,没有明确的主题形象,没有涉及高品味、高档次的生态旅游主题产品,产品单一,旅游行为层次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旅游产品,使游客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2.生态旅游开发资金匮乏。邢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投资环境不佳,投资水平不高,多元化的投资对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邢台投资机制和筹资渠道不畅,民间投资非常有限,利用外资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其资金来源主要还依靠政府支撑,在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上还存在着很大缺口。

    3.生态旅游教育普及率低。表现在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短缺;生态旅游对游客素质要求较普通旅游要高,游客的生态意识没有完全形成,生态旅游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普及,未形成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性较差,有的旅游区居民还未普及生态旅游意识,甚至还有损害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

    (三)机遇

    1.国内外生态旅游的热潮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社会大环境。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行动计划,当年中国召开了首届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成立了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1999年国家旅游局开展生态环境游活动,与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召开“可持续发展及中国生态旅游市场促销研讨会”,掀起了发展生态旅游热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2002年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使生态旅游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重视,这些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一个大的社会背景。

    2.时代的需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契机。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日益增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们在经历了环境危机后对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热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以生态省、生态市建设为载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已经汇聚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的建设目标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强大动力。邢台生态市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发展生态旅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旅游业会在生态市建设的驱动下得到迅速发展。

    (四)威胁

    1.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对邢台生态旅游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邢台的区位既对生态旅游发展有促进作用,也使其面临“南北夹击”的挑战,周围的京、津、石家庄等地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屏蔽。京、津都是我国旅游业发达地区,优良的服务水平和完善的管理体制对邢台构成强烈的竞争,同时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与周边石家庄、聊城等地具有雷同现象,但景区面积、景观条件、知名度和开发程度等大都劣于周边发达地区,受邻近地区替代性竞争较大,如何在产品创新上做文章,组合旅游资源,突出生态特色,形成竞争力成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重大挑战。

    2.旅游需求的差异化对其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旅游者在经历了一轮旅游热潮后,对于“扫荡型”和“掠影型”等传统旅游方式已有所厌倦,更加寻求具有参与性、教育性和实质性意义的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日益多元化,这就对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 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重视对旅游对象和生态环境的珍惜、保护,强调旅游者与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对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环境容量预测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邢台生态旅游SWOT Matrix战略匹配

    SWOT Matrix战略匹配即是将外部和内部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包括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在矩阵中列出,通过组合匹配,最终得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综合SWOT矩阵匹配,可以看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威胁,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很大,只要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利用机遇来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来规避危胁,定会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上显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

    三、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对策

    (一)SO战略

    邢台应立足现在的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良好发展环境等优越条件,以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热潮、时代的需求等作为发展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坚持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资源达到永续利用,通过差别化的战略来塑造和定位生态旅游形象,突出“山水太行”和“古都邢台”特色。除发展观光旅游外,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优化组合生态旅游产品,以“百里太行”为主线,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精品,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增加机遇,强化优势。

    (二)ST战略

    充分利用内部优势,以应对外部威胁,甚至把外部威胁转化为外部机会。首先,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差异化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在开发、决策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次,应充分调查了解邻近省市的生态旅游资源同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相似性,跨越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根据“竞争错位”原则,使生态旅游产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区域合作,实施省际及省内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形成联动效应,变替代性竞争为双赢型竞争。

    (三)WO战略

    善于借用外部机会,改变内部劣势。借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处于热潮时期的大背景,顺应时代的需求,以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建设为契机,推出一批市场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创新促销手段,加强重点市场促销,优化客源结构,培育多元化市场体系,进而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和市场优势的合理转化。针对资金匮乏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其生态旅游在优良的环境下健康运行;还应建立绿色国民账户,收取一定的环境税,和其它所得税一起返还生态旅游业;再次,在争取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接受和争取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赠款,生态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这样才能多种形式地筹集生态旅游发展资金和引进管理经验。

    (四)WT战略

    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应克服内部劣势和改善外部威胁。面对区域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邢台应以“大旅游”为指导思想,借环渤海旅游圈的构筑和京津冀旅游一体化为契机,以旅游规划、资源开发、宣传促销等为切入点,把旅游资源、市场和管理有机整合,打破行政区划上的壁垒,实现不同景点、地区间的旅游联合,积极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推进生态旅游业向连锁、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同时要重视规划及实施监督,尽力维护区域原生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平衡,最终打造环渤海、京津冀、省内、市内各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实现多边合作、互补共赢、共同发展。

    树立人才强旅观念,为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保障。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教育,建立一支能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职工队伍,加强对区内管理人员和导游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增强参与者的生态旅游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旅游是一项具有保护自然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提高全民旅游综合素质,使每个人都成为生态旅游积极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使游客来到邢台不仅能亲近自然、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且能切身体会到生态旅游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和谐,能体验更深层次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

    参考文献

    [1]李兴旺.SWOT战略决策模型的改进与应用[J].决策借鉴,2001.

旅游业发展战略篇7

1.丰富独特的资源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邢台被称为太行山最绿、最奇、最险、最美的地方,以“奇洞、险寨、古洞、云海”等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石,以英贤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特色与灵魂,邢台是先商之源、殷商故都、邢候之国,在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作为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区诞生了魏征、郭守敬等一批世代敬仰的英贤人物,产生了黄巾起义、义和团运动等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存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物遗迹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

2.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邢台政府对山区绿化与水土保持使其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出现了山区绿化的典型,有多处国家山区生态示范区。尤其是前南峪,在植树绿化荒山方面取得很大成绩,植被覆盖率达到了94.7%,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五百佳”提名奖,被林业专家认为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以独特的资源发展了生态自然健康游、山水秀美奇观游等,生态旅游成果显著。

3.后起发展优势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中国旅游业经过一轮迅猛发展,接下来会进入成熟发展期,旅游发展会多一些理性思考而少一些开发初期的狂热。邢台旅游起步晚,未开发景区占到了60%以上,可借鉴其他地区发展旅游的经验在理性的思考中避免不必要的失误而直接走上健康发展道路,成为生态旅游业的后起之秀。

4.良好的地理区位为扩大客源市场提供了动力源泉。邢台区位优越,距北京386千米,距天津港430千米,地处京津,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是连接晋、冀、鲁、豫地区的枢纽。区内有京广铁路、106、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南北贯穿,308国道贯穿东西全境,还有多条省道连接了晋、豫、鲁等地,交通方便,整体上可进入性强,半径100公里之内的区域有中国较大的城市群落,人口密集,旅游消费的人口数量大。

(二)劣势

1.开发品味不高,产品单一。旅游六要素中,游的项目比较单一,行的范围小,娱的节目少,仅限于观光型产品,留不住游客。没有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和效应,没有明确的主题形象,没有涉及高品味、高档次的生态旅游主题产品,产品单一,旅游行为层次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旅游产品,使游客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2.生态旅游开发资金匮乏。邢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投资环境不佳,投资水平不高,多元化的投资对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邢台投资机制和筹资渠道不畅,民间投资非常有限,利用外资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其资金来源主要还依靠政府支撑,在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上还存在着很大缺口。

3.生态旅游教育普及率低。表现在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短缺;生态旅游对游客素质要求较普通旅游要高,游客的生态意识没有完全形成,生态旅游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普及,未形成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性较差,有的旅游区居民还未普及生态旅游意识,甚至还有损害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

(三)机遇

1.国内外生态旅游的热潮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社会大环境。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行动计划,当年中国召开了首届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成立了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1999年国家旅游局开展生态环境游活动,与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召开“可持续发展及中国生态旅游市场促销研讨会”,掀起了发展生态旅游热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2002年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使生态旅游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重视,这些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一个大的社会背景。

2.时代的需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契机。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日益增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们在经历了环境危机后对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热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以生态省、生态市建设为载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已经汇聚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的建设目标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强大动力。邢台生态市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发展生态旅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旅游业会在生态市建设的驱动下得到迅速发展。

(四)威胁

1.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对邢台生态旅游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邢台的区位既对生态旅游发展有促进作用,也使其面临“南北夹击”的挑战,周围的京、津、石家庄等地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屏蔽。京、津都是我国旅游业发达地区,优良的服务水平和完善的管理体制对邢台构成强烈的竞争,同时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与周边石家庄、聊城等地具有雷同现象,但景区面积、景观条件、知名度和开发程度等大都劣于周边发达地区,受邻近地区替代性竞争较大,如何在产品创新上做文章,组合旅游资源,突出生态特色,形成竞争力成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重大挑战。

2.旅游需求的差异化对其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旅游者在经历了一轮旅游热潮后,对于“扫荡型”和“掠影型”等传统旅游方式已有所厌倦,更加寻求具有参与性、教育性和实质性意义的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日益多元化,这就对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重视对旅游对象和生态环境的珍惜、保护,强调旅游者与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对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环境容量预测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邢台生态旅游SWOTMatrix战略匹配

SWOTMatrix战略匹配即是将外部和内部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包括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在矩阵中列出,通过组合匹配,最终得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综合SWOT矩阵匹配,可以看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威胁,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很大,只要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利用机遇来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来规避危胁,定会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上显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

三、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对策

(一)SO战略

邢台应立足现在的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良好发展环境等优越条件,以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热潮、时代的需求等作为发展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坚持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资源达到永续利用,通过差别化的战略来塑造和定位生态旅游形象,突出“山水太行”和“古都邢台”特色。除发展观光旅游外,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优化组合生态旅游产品,以“百里太行”为主线,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精品,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增加机遇,强化优势。

(二)ST战略

充分利用内部优势,以应对外部威胁,甚至把外部威胁转化为外部机会。首先,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差异化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在开发、决策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次,应充分调查了解邻近省市的生态旅游资源同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相似性,跨越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根据“竞争错位”原则,使生态旅游产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区域合作,实施省际及省内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形成联动效应,变替代性竞争为双赢型竞争。

(三)WO战略

善于借用外部机会,改变内部劣势。借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处于热潮时期的大背景,顺应时代的需求,以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建设为契机,推出一批市场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创新促销手段,加强重点市场促销,优化客源结构,培育多元化市场体系,进而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和市场优势的合理转化。针对资金匮乏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其生态旅游在优良的环境下健康运行;还应建立绿色国民账户,收取一定的环境税,和其它所得税一起返还生态旅游业;再次,在争取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接受和争取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赠款,生态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这样才能多种形式地筹集生态旅游发展资金和引进管理经验。

(四)WT战略

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应克服内部劣势和改善外部威胁。面对区域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邢台应以“大旅游”为指导思想,借环渤海旅游圈的构筑和京津冀旅游一体化为契机,以旅游规划、资源开发、宣传促销等为切入点,把旅游资源、市场和管理有机整合,打破行政区划上的壁垒,实现不同景点、地区间的旅游联合,积极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推进生态旅游业向连锁、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同时要重视规划及实施监督,尽力维护区域原生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平衡,最终打造环渤海、京津冀、省内、市内各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实现多边合作、互补共赢、共同发展。

树立人才强旅观念,为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保障。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教育,建立一支能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职工队伍,加强对区内管理人员和导游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增强参与者的生态旅游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旅游是一项具有保护自然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提高全民旅游综合素质,使每个人都成为生态旅游积极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使游客来到邢台不仅能亲近自然、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且能切身体会到生态旅游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和谐,能体验更深层次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

【摘要】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对邢台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遇、威胁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矩阵匹配提出其发展的一些战略对策,即改变思想,用机遇战胜威胁,将劣势转为优势,走出一条具有邢台特色的生态旅游道路。

【关键词】生态旅游;SWOT分析;发展战略;邢台

生态旅游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生态学家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会遭到报应,是一个时代“生态觉醒”的产物,可持续思想应运而生,标志着人类进入第三个时代——生态时代,生态旅游业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强调游客与景区居民将自己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尽到保护自然的职责和义务。邢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程度还处于初步水平,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李兴旺.SWOT战略决策模型的改进与应用[J].决策借鉴,2001.

旅游业发展战略篇8

关键词: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北川羌族自治县

一、引言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共同精神领域,是一个民族的交互和纽带,是一个国家赖以发展的重要基奠。北川作为大禹故里,世代居住着原始羌族人,其羌族文化资源品位高、稀有性强。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使得整个北川遭受了毁灭性打击,造成房屋、财产、人员等各类资源损失惨重,而北川羌文化也面临着消亡的重大挑战。基于上述情况,国家分派山东省援建北川县,在绵阳市板凳桥地区重建了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北川县城。前国家主席同志将新县城命名为“永昌镇”,寓意永远繁荣昌盛。同时,援建方在县城和县域境内修建了许多具有羌族特色的实体建筑,并于2013年申报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北川羌城旅游区。景区由地震纪念地、大爱文化观赏区和禹羌文化体验区三大部分组成,总面积6.01平方公里。北川在硬件设施上使羌族文化有了实体依托,但如何突出羌族文化的特色化、如何通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来实现经济的增长等一系列问题也随时而来。要解决这些问题,建设长久的发展机制,就需要我们站在全局角度去研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

二、基本概况与发展现状

1.北川羌族自治县基本概况

北川羌族自治县地处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县境内皆为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四周与平武县、安县、茂县、江油市接壤。境内河流密布,动植物资源丰富。县域行政面积为3084平方公里,下设23个乡镇。截止2014年,北川总人口约为24万人,其中羌族人口约为8.5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36%,占全国羌族人口的近1/3。北川县人民政府驻地永昌镇,距离绵阳市区23公里,距离省会城市成都市125公里。

北川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据县志记载,早在北周时期(564年)就设置北川为县,后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并入石泉县。新中国成立后,因其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复名为北川县。北川作为大禹故里,禹羌文化厚重,境内至今仍保存着大量有关大禹的历史遗迹。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为北川羌族自治县。北川境内民俗活动众多,如宗教祭祀、歌舞技艺、挑花刺绣、节庆典礼、小吃杂耍等共同传承和演绎着古羌文化的悠远神秘。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北川县城被夷为平地,两万余同胞不幸遇难,经济损失严重。经过三年的灾后重建,新北川县城拔地而起。新县城驻地永昌镇是“5・12”特大地震灾区唯一异址重建的县城,被誉为抗震精神标志、城建工程标志和文化遗产标志,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2.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整体布局

北川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禹羌文化、红色文化、抗震文化、感恩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成为时代传承的宝贵财富。根据北川旅游规划,将其整体布局划分为三大旅游区:青片小寨子自然生态旅游区、禹里生态文化旅游区和北川羌城旅游区(图1)。

图1 北川旅游区位图

(资料来源:北川羌城旅游区官网,http:///)

青片小寨子自然生态旅游区以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为主要景点,境内有绮丽迷人的曲梯瀑布、奇趣怪异的珍稀植物、野趣盎然的鸟鸣猴跃、挺拔俊秀的奇峰怪石以及万千变化的高原气候,是开展养神康乐、生态旅游的绝佳之处。同时青片乡和白什乡也是传统羌族的聚居区,现有五龙寨、西窝羌寨等特色民族村寨,能为游客呈现地道的羌族歌舞、纯正的羌族咂酒和古老的羌族民俗等,是开展羌族文化旅游活动的重要场所。

禹里生态文化旅游区以禹里镇和桃龙藏族乡为主要旅游目的地。禹里镇是夏王朝的缔造者、治水英雄大禹的诞生地,境内至今仍现存许多于大禹有关的历史遗迹,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大禹诞辰祭祀活动的民间习俗延续至今,是体验禹羌文化的原生地。桃龙藏族乡是北川县唯一的民族乡,近年来该乡通过举办望果节等民族节日发展旅游业;通过举办中药材产业发展研讨会来促进当地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此举不仅使游客体验藏族民俗文化、乡域文化、餐饮文化和农耕文化,也为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表明了民族地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和民族团结。

北川羌城旅游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①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该遗址是全世界唯一整体原址原貌保护的规模最大、破坏类型最全面、次生灾害最典型的地震灾难遗址区,是见证、展示、纪念、警示、科普、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会文化、科学理论、自然遗产保护平台。②“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纪念馆建在北川老县城旁边的任家坪,占地约14.23万平米,主题建筑名为“裂缝”,寓意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③巴拿恰(羌语,意为商业街)。巴拿恰位于北川新县城中轴线上,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是山东省援建的重点旅游服务业项目,包含禹王桥、特色商业街和羌风居民楼等。④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博物馆坐落于新县城的中轴线上,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重点突出羌族民俗文化特点,是继承和弘扬古羌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⑤吉娜羌寨。吉娜在羌语中是仙女的意思,吉娜羌寨即为人间仙境,意为祝福当地羌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该寨共有70余栋羌族建筑,依山势顺水流,保持着原始的“垒石而居”的传统建筑风格,是体验民族风俗和建筑特色的休闲之地。与之相似的羌寨还有石椅羌寨(意为“云朵上的山寨”)、恩达羌寨、伊娜羌寨等。

(2)发展概况

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401.29万人次,同比增长14.56%;实现旅游收入32.57亿元,同比增长21.03%。这充分说明北川旅游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北川文化旅游产业主要表现为羌族文化旅游产业,如吉娜羌寨等;抗震文化旅游产业,如老北川地震遗址等;感恩文化旅游产业,如“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等;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如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等。其中,以羌族文化(原生文化)和地震文化(后生文化)为主。文化旅游活动有喝咂酒、品美食、住碉楼、唱羌歌、跳沙朗、做羌秀、过羌年等。前文已经介绍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分布情况,下面,本文将从战略角度对北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

①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

从外部交通来看,北川县位于绵阳市西北方向,距离绵阳市仅40余公里(图2)。公路交通运输方面,从成都、德阳方向出发可乘车或驾车经成绵高速到达绵阳,从重庆、南充出发可经绵遂高速到达绵阳,从西安、广元方向出发可经绵广高速达到绵阳;铁路交通运输方面,可以乘坐成(都)绵(阳)乐(山)高铁、城际列车、火车以及途径绵阳的宝成线火车到达绵阳。省外游客除乘坐火车外,也可直飞绵阳南郊机场。到达绵阳后,在绵阳汽车总站乘车直达北川新县城,即可进入北川羌城旅游区。从内部交通来看,地震前北川各乡镇道路以水泥路为主,各乡村道路以泥土路为主。在交通通达性和可进入性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地震后,随着山东省援建和各乡镇灾后重建,北川县基本实现了村村户户通公路的宏伟工程。总体而言,近几年北川县交通网络建设较为完善。

图2 北川县交通示意图

(资料来源:北川政务网,http:///)

②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业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北川县在基础设施项目上也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如修建通往景区的旅游道路,各村镇基本完成水、电、网等设施建设,在主要景区景点修建停车场,在各乡镇修建医疗室和村民文化基地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了北川城镇化和旅游化发展。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北川羌城旅游区(5A)在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旅游路途中的休憩节点、旅游夜间娱乐环境设施、旅游餐饮购物环境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其他旅游区如青片小寨子自然生态旅游区的五龙寨和西窝羌寨,禹里生态文化旅游区的禹里镇和桃龙藏族乡等目前还缺少旅游公共厕所、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指示牌、导游图等硬件基础设施,这表明该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受到阻碍,区域建设缺乏协调性。

③节庆旅游开发

北川旅游资源主要为古香古色的碉楼建筑、震撼人心的抗震文化、淳朴传统的乡土民俗和历史悠远的禹羌文化。羌族特色的碉楼建筑和吊脚楼民居是羌族文化的实景承载体,目前,利用这些特色的羌族建筑,北川各旅游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旅游活动。如2015北川羌城旅游区在巴拿恰商业街开展一年一度“羌历新年”(每年农历十月一日)庆典活动,通过举办篝火晚会等形式吸引来自平武、茂县、汶川、陕西凤县等全国各地的羌族同胞和近万名游客前来参加,共同庆祝羌历新年、体验羌族传统节日。同年五月,青片小寨子沟自然生态旅游区在五龙寨开展“小寨子沟情歌节”,通过以歌会友方式展示了原生态羌寨情歌,吸引数千名游客前来体验游玩。禹里生态文化旅游区的桃龙藏族乡在2015年12月份举办了传统藏族节日“望果节”,从而推进乡村旅游发展。除了上述主要节庆旅游外,还有石椅羌寨的采摘节、禹里镇的祭祀典礼等众多极具乡土文化和民族特色旅游节日,成为北川县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石。

④依附产品的开发建设

震前北川旅游发展较为缓慢,处于旅游地生命发展周期的萌芽阶段,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处于初级阶段,简单而缺少特色。如旅游季节到来时,当地农民将自家的老腊肉、排骨香肠、山中野味和季节农产品拿到旅游区售卖,从而获得旅游收入。地震之后,北川文化旅游开始呈现井喷式发展状态,处于旅游地生命发展周期的成长阶段,开始注重对旅游依附产品进行打造开发。如北川民间艺术团通过编排羌族歌舞晚会《羌族沙朗》剧目,把传统羌笛、羌族服饰、羌族舞蹈、羌族歌曲等羌族特色展现给游客,带领游客体验羌族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并在节目后销售羌族服饰和各类羌族制品等文化产品。北川马槽酒业从羌族的酿酒历史、饮酒文化、酒瓶包装等方面打造文化酒业。北川雀舌茶叶确立了“古羌茶”及羌茶文化研究为主的发展思路,将羌文化融入茶文化茶品牌中。除上述产品外,还有北川羌绣、北川羌药等产品。由此可以看出,北川文化旅游产品开始呈现出更加高级和成熟的形式。

综上所述,北川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多样。但由于旅游通达性、旅游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原因,造成北川旅游区域发展不平衡、旅游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为北川文化旅游的发展带来障碍。

三、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HeinzWeihrich)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该方法主要用于制定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情况,是管理界较为常用的战略分析方法之一。本文将运用这一方法对北川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行综合分析。

北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主要优势(Strengths)有政策优势、5A级旅游景区优势、全域旅游示范县优势。首先,北川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在经济发展、国民教育等方面享受少数民族的待遇,国家和省市人民政府为北川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其次,北川羌城旅游区申报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后,成功打造了羌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成为四川省第六家、绵阳市第一家5A级旅游景区。其知名度也随之上升,能够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第三,北川h在2015年完成了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申报工作,为发展北川县的景区建设、招商引资、行业管理以及旅游发展等方面提业优势。

北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主要劣势(Weaknesses)为旅游目的地通达性较差、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处于地震带。在北川三大旅游区中,北川羌城旅游区可进入性最强,而青片小寨子自然生态旅游区和禹里生态文化旅游区可进入性则相对较差,这是因为以上两个旅游区处于北川关内,距离新县城还有一定的距离,且因为乡村公路较为狭窄、山路行车安全性较低等原因,致使这两个旅游区的交通通达性较差,同时也成为游客最少、经济效益最不明显的地区。除了旅游交通外,青片小寨子自然生态旅游区和禹里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较为落后,例如景区的停车场、旅游厕所、购物店、旅游宾馆等普遍缺乏。另外,由于北川地处于地震断裂带上,随时有发生地震的可能,这一重大安全因素也使得许多游客不敢前来开展旅游活动。

北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机会(Opportunities)首先是借助国家旅游大发展的宏观环境来提高和建设自身的文化旅游事业,例如可以通过国家旅游扶贫和全域旅游发展等相关文件,申请专项旅游资金来建设旅游业的相关设施设备。其次,可以借助”全域旅游示范县”的建设来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全域旅游不仅仅是某一单个景点的打造,而且是县域境内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水平、旅游生态环境等综合性建设和发展,借助“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可以实现区域旅游的快速发展和均衡发展。第三,在现有旅游资源上,打造开发新景区景点,拉动地区经济增长[7]。如借助唐家山堰塞湖开发水域文化旅游景观,通过融入地震遗址、水域文化和羌族文化打造唐家山堰塞湖水上旅游区,变废为宝,使其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北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挑战(Threats)主要为旅游产品同质化、周边旅游景点的竞争以及如何传承保护羌族文化等方面。虽然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但它并不是唯一的羌族聚集地,除了北川外,在汶川、理县、松潘县、陕西凤县等地都有羌族的实景载体和文化缩影。这说明北川文化旅游产品同质性高[8],因此,如何规避同质化旅游产品,开发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的文化旅游产品等是需要我们继续探讨的问题。其次,分布在北川周边的旅游景观数目多且发展成熟,例如江油市青莲镇李白故里景区、广元市阆中古城景区和松潘县川主寺景区等都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景点,因此如何与这些景区共享共建旅游大市场等问题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考。第三,由于现代商业的强势介入,导致北川文化旅游出现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使得原生文化充满浓烈的商业气息。同时由于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传统羌族文化和人口的外出移居,使得北川文化产业传承与保护也面临着严峻的考研。

四、发展战略研究

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北川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本文提出以下五点发展战略:

第一,利用区位优势,打造旅游经济圈战略。北川县所处地理位置具有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可与周边城市共同建设旅游大市场和旅游经济圈。如禹里生态文化旅游区距离绵阳市70余公里,与江油、安县等周边城市形成1小时旅游经济圈;青片小寨子自然生态旅游区与平武县、茂县等城市形成1.5小时旅游经济圈;北川羌城旅游区距离德阳市70余公里,距离省会城市成都170余公里,可打造3小时旅游经济圈。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步伐战略。随着北川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其原有的各类产业结构被打破,这就要求北川县在现有的产业体系中进一步优化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从而实现旅游经济的增长。根据北川县旅游业发展,从旅游基本要素和旅游企业等几方面入手,即以吃(旅游餐饮业)、住(旅游宾馆业)、行(旅游交通业)、游(旅游景观业)、购(旅游商品业)、娱(旅游娱乐业)为核心,以旅行社、旅游景区为带头产业,综合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调整发展步伐,共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和旅游管理能力战略。加强旅游地制度建设和管理能力是由于旅游目的地长期发展建设需要当地旅游管理部门来进行规范和引导。如果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得过且过、放任自流,就会使旅游景区出现生态环境污染、旅游资源破坏、游客体验下降、旅游发展混乱等问题,从而导致旅游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情况。因此,要加强当地旅游管理部门的制度建设,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管理队伍。其次,要加强北川旅游发展建设的规划工作,切勿单纯地以经济效益来发展旅游,从而忽略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同时,要健全旅游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最后,要落实相关责任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加强全域旅游建设和区域合作战略。北川在大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还需运用全域视角对旅游区进行开发打造,形成旅游资源互补、旅游客源互通、旅游经济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思路。同时,北川县周围旅游景点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且各个旅游景点的旅游资源相互独立,为区域旅游景区合作、打造联合旅游创造了条件,如文化类旅游景点――李白故里青莲古镇;自然溶洞类旅游景点――小匡山佛爷洞;自然景观类旅游景点――九寨沟、黄龙国家自然保护区;历史文物古迹类旅游景点――七曲山大庙;影视拍摄类旅游景点――白龙宫等。加强区域旅游协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从而降低风险和成本,实现旅游客源和经济收入的双增长,提高旅游区的经济、社会效益。

第五,开发与保护并重战略。实现北川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为主,特别是现存的古老羌族碉楼等实体建筑,切勿对其进行盲目的改建或搬迁。这些建筑实体一旦被破坏,就会造成永久性的损失。因此对于此类历史建筑要以原地保护为主,注重对其进行还原式修复、加固和圈地保护。在此基础上,从北川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出发,对北川历史文物建筑进行渐进式、小范围的开发,充分发挥文物古迹在旅游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同时,也要努力挖掘北川其他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突出羌族文化的独特性,努力打造一个世界性的旅游品牌。真正做到在挖掘中保护、提炼中保护、交流中保护和传承中保护。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最鲜活、最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部分,更是最具旅游开发价值的资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最核心的竞争力。建设和提升民族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就是增强该地区的旅游a业竞争力。通过上述战略研究,以期望保护和挖掘北川羌族自治县独特的羌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也为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建设,为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注入文化灵魂、提供持久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同类型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林,过伟敏.羌族文化的开发保护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12):173-176.

[2]喇明英.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与发展战略探索――以汶川北部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实践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3(01):126-131.

[3]黄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9.04.

[4]北川年鉴2015年旅游年鉴,http:///content.jsp?id=8a868a3458d7338601590a83edec696c&classid=f698a0474052445194662d053a1b49d4

[5]龚宁.基于资源整合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J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03.

[6]王旭.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1-124.

[7]张宝宗.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06.

[8]周连斌.北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3,35(7):58-62.

旅游业发展战略篇9

会展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与旅游业关系密切。会展通常都会选择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而知名的成功会展又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产生了会展旅游,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重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国际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风靡于80年代,发展至今,其内涵不仅已远远超过了会议、展览所包含的意义,而且已超越了商务旅游的范畴,作为一种独立的旅游产品脱离出来。而我国的会展业直至90年代方才起步,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而上海继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之后,又获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这些无疑会推动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然而如何发展好会展旅游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对于上海这样一个在经济、金融、都市化及整个城市重新构架等方面飞速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来说极其重要。

上海发展会展旅游业的意义

在旅游产品的硬件方面,上海缺乏高质量的旅游资源。从旅游吸引物的角度来看,上海虽然有“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的外滩和中外闻名的南京路商业街,但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却寥寥无几,缺少沙滩、海浪、阳光和森林,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的条件都不充足。上海要想在世界旅游城市中有立足之地,就必须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据专家估计,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收入1元,相关收入为9元,为其服务配套的服务业、通讯业等行业因此受益。统计数字表明,2002年上海会展的直接收入约18亿元,与会展经济相关的各服务行业中,仅场地出租、广告等行业的收入就达1.5亿元,交易额达到550亿元,观众总次数超过480万人次。会展被称为“城市的窗口”,通过成功的会展可以迅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改善,起着巨大的宣传作用。据英联邦展览业联合会计算,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以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1996年汉诺威世博会就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一个成功的会展还可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居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热爱城市的热情和自信心,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和环保意识。

上海会展旅游业的条件分析

优势分析

首先,上海有着实力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制造业要生存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会展先行在西方国家已是普遍理念。2002年上海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08.76亿元,目前上海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49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前列。其次是初具规模的会展设施和较丰富的组织经验。上海是我国每年举办会展数量最多的城市,举行的大型国际会展数量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五大展览场馆先后举行了595个展览会,为国内三大会展中心之一;2002年德国汉诺威、意大利米兰、德国法兰克福展览会有限公司这世界三大世界展览业巨头都在黄浦江畔设立了分支机构,“催生”了上千个会议,其中40%是国际会议。99全球财富论坛、2001年apec等国际知名会展活动的成功举办,为上海发展会展旅游积累了宝贵经验。第三是颇具规模的旅游接待能力。上海至2002年底,星级饭店已发展至310家,标准客房约51431间;国际旅行社41家,国内旅行社上升至548家,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上海旅游培训中心已建成开业,旅游纪念品展示中心启动在建,正积极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第四是先进而文明的东西方文化气质和艺术环境为上海成为世界名城奠定了基础。早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上海就被誉为“东方明珠”、“东方巴黎”,它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明兼收并蓄,纳为一体,形成了中西方文化底蕴的不同特色和内在精神的综合体。最后是日新月异的城市形象。上海目前已是世界颇具知名度的城市,正加紧中心城危旧房改造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建筑的保护性改造,争取3年内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及完成生态绿地系统总体布局,将大大改变上海的市容市貌。

劣势分析

上海未树立起国际会展旅游城市的形象,举办的会展专业化不强,规模不大,级别不高。不仅展馆面积、设施、性能都未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远不如马德里、汉诺威、巴黎、芝加哥、新加坡等一系列会议城和展览城,甚至在亚洲也名不见经传,而且为会展服务的配套设施如会议室、多国语言同声传译系统、技术座谈室等也不足。市场化是国外发达的会展中心城市的基本运作模式,由大型会议服务或展览公司承办,政府行为只起着协调、支持的作用,而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不十分发达,许多会展活动明显由政府包办,会展企业难以放开操作。在市场营销方面,也处于滞后的状态,缺乏积极有效的营销策略和宣传。上海管理体制也没有理顺,缺少统一的会展管理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造成管理无序,重复办展,缺少品牌意识和明确定位,影响会展的效益。上海缺乏专业人才,就拿同声翻译人才来说,过硬的在上海还不足10人,更不要说高级的复合型会展人才。

机遇分析

上海赢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为上海建成国际会展中心提供了契机。有“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之称的世界博览会,它因举办期长、影响巨大、内容丰富而成为人类文明和互相交流的国际盛会,是当今世界最高级别的展览活动。事实证明,世博会已成为城市和国家展现自身魅力的舞台,有举办权,就有城市变化,就有经济增长,而且举办国际会展的频率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地位的标尺之一。还有2003年动工、预计2006年开放的上海环球影视城选址毗邻世博会展览场地,这一中国大陆第一家世界级主题公园将为国内外游客在上海的逗留增加缤纷的色彩。这两个项目将相互促进,共享利益,相得益彰地增强上海的吸引力。

挑战分析

国内大城市的竞争对上海会展旅游的发展构成了威胁。北京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会展中心城市之一,在展览规模上位居全国之最,正准备建设20万平方米的新会展中心,尤其2008年奥运会的即将举办,北京的知名度、城市形象、城市建设等方面都会更上一层楼。广州是我国另一个重要的会展中心,除了部级的广交会之外,每年在广州本地举行大量展览和会议。在上海的周边城市也存在挑战,南京每年大概有50个以上大型会展,2002年上半年共举办各类展览会60次,会议90次,展览会观众150万人次,总收入22亿元。距上海不远的杭州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成功,将有力地促进杭州会展业的发展。

上海发展会展旅游业的战略对策

建立与国际旅游业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是提高上海会展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内在保证

走政企分开的市场化、产业化道路,成立会展行业组织和协会,加强行业的自律,转变政府职能,以宏观调控为主,按照国际会展业市场化管理体制设置如会展局、会议局等会展旅游主管机构,统一规划和管理,制定规范会展旅游业的法规和政策,促进与会展旅游各相关行业的协作与协调发展,取得与世界国际会展协会的专业联系,加强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的经验。

抓紧建设国际一流的会展设施和配套设施

有专家研究表明,世界会议展览旅游中心城市至少有30万平方米以上带屋顶的展馆,如汉诺威展馆面积达47万平方米,室外展场21万平方米,仅停车场就有5万个位置。而上海5个展馆共约10万平方米,一般的展出项目都在1-2万平方米,要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首先展馆面积要扩大,目标是超过香港、东京、汉城、新加坡等国际大城市而雄居亚洲之首,改善展览环境,兴建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展览场馆。在旅游配套设施方面,抓紧做好水陆旅游集散中心的选址规划,完善旅游景点道路指引标志,为创建国际会展旅游中心城市打下物质基础。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树立世界级大都市形象

衡量国际大都市的指标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实力、人口数量、城市建设、区位条件等“硬件”,而城市精神和文化氛围等“软件”因素不容忽视,甚至比硬件更重要、更难现代化。世界在肯定上海实力的同时,也提出上海的市民素质达不到西方发达的水平,乱穿红灯、争先恐后地抢座位、随手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在上海屡见不鲜。不仅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城市面貌,更要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增强城市文明程度,从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着手,弘扬民族精神,提倡公民道德,采取有效措施,争做“做可爱的上海人”。

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分级定位,打造会展旅游品牌

国外许多著名的会展旅游城市都有自己的一两个占主导地位的会展品牌,品牌化战略既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又有利于避免资源浪费,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到几个影响大、效益高的重点市场上,如汉诺威的信息展和机床展,义乌的小商品博览会。目前,上海虽然有华交会、工博会,但缺少具有全球影响的知名专业型展览和都市型展览。上海专业型展览宜集中在现行和未来支柱行业领域,以便为“中国制造”提供持久的展示和交易平台;都市型展览则一方面促进上海成为国际购物天堂,另一方面又帮助上海成为国际流行消费的发展地之一,扩大内需,丰富人民生活。

广泛协作联合,注重宣传促销

上海要积极与国际展览业巨头合资建展馆、组建展览公司、定期举办会展、合作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加大宣传与促销力度,尤其加强海外宣传促销,建立庞大的国际化营销网络,结合申博并按照“巩固洲内市场、拓展洲际市场”的基本方针,促成国际区域双向交流,向海内外旅游者发放宣传资料,并利用信息时代的现代化手段——网络进行快捷、广泛的宣传,图文并茂地展示会展资源与设施,跨越国界宣传上海的旅游形象。

尽快引进、培养会展专业管理人才

不仅专业的会展策划机构在上海缺乏,会展策划、筹办、咨询或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强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迫在眉睫,可以一方面高薪聘请国外专业人才,直接参与上海会展策划,或派出专业从业者出国学习管理经验,进行短期培训和考察,另一方面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以国际惯例和规则培养出熟悉会展招揽、组织、接待业务的人员,尤其面临2010年世博会,一大批会展精英或会展高级人才群体需要我们培育,在今后5年内至少培养10家国际竞争力的会展公司和100名会展专业人才。

参考资料:

旅游业发展战略篇10

中图分类号: F5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008-02

旅游业对一个地区拉动经济增长、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劳动就业、改善城市形象、提高文明程度等具有重要作用。宝鸡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丰富,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宝鸡市奋力开拓,不断创新,旅游产业呈现了全面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只要坚持既定的思路目标,并不断完善提升,就一定能实现宝鸡旅游业的突破发展。

一、宝鸡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与总体思路

在功能定位上,可以考虑以下五点:姜炎、周秦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塬、林、城一体的生态园林城市,文化娱乐发达的休闲度假胜地;以奇俊秀美自然风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胜地和动、植物科考基地;以合十舍利塔为标志的的佛教文化旅游胜地;连接陕、川、渝、甘旅游大通道的重要历史、文化、旅游节点。

在发展的总体思路上,建议以发展大旅游、开放大市场、培育大产业和建设文化旅游名市为目标,围绕挖掘利用宝鸡独特的文化和山水“两大资源”,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跟进,社会助推“三轮驱动”,打响炎帝故里,东方佛都,秦岭中央公园,西鄣城市天堂“四大品牌”,实施都市旅游打造,策划规划引领,城乡旅游互动,文化精品促销,旅游功能提升“五大工程”,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以法门寺太白山综合旅游区、秦岭都市旅游区、周公庙五丈原钓鱼台历史古迹旅游区、关山草原风光旅游区、岭南山水旅游区“五大板块”为支撑,对接西安、甘肃、四川,辐射西部毗邻地区的大旅游格局。

在战略目标上,一是把宝鸡建成“历史与现实、古朴与时尚、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现代化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成为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二是把旅游业培育成宝鸡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到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亿元;到2015年,力争全市接待游客2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亿元;三是推进全市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宝鸡百万人口生态园林特大城市建设。

二、宝鸡旅游产业发展的五大战略

1. 策划规划引领战略

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坚持“发展旅游、规划先行”的思路,着眼于旅游规划对象的综合整体优化,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编制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规划、旅游项目规划、旅游区概念性规划和总体规划、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城镇规划、风景区规划等规划,形成完整的旅游规划体系,进一步明确宝鸡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定位、功能定位和市场定位、空间定位、区位定位,明确各个景区的定位和特色,做到规划先行,分步实施,逐年打造精品,推动旅游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2. 都市旅游打造战略

城市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石。顺应宝鸡建设西部生态园林特大城市和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大力实施都市旅游打造战略,把城市作为全市文化旅游的中心目的地来打造。重点建设“三大片区”,即以中华石鼓园景区为秦岭中央公园门户,以天台山、鸡峰山、炎帝陵为依托,建设寓宝鸡文化展示和秦岭山水风光于一体的华夏文明探源区;以渭河“一河两岸”夜景和水上演艺为看点,市内特色街区为载体,融观光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都市文明体验区;以宝鸡老城区为主,包括北首岭遗址、金台观、大唐秦王陵、金台民俗村在内的城根文化游览区。

3. 城乡旅游互动战略

当前,应该抓住国家实施国民休闲计划的机遇,坚持与推动都市旅游、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重点抓好西岐民俗园、关中风情园、西部兰花园、金台观光园、六营民艺村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加快金台六川河生态乡村旅游区开发,使乡村旅游成为扩大内需、拉动城市居民消费的新热点。

4. 旅游精品促销战略

要把旅游精品促销作为一项长期开发战略,不断拓展旅游宣传促销的理念和思路,创新旅游市场营销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层次多样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进一步挖掘客源市场,争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利益。

5. 旅游功能提升战略

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各景区(点)的旅游交通设施、供电、供水、厕所改造、污水处理、宾馆、市场、游乐、演艺设施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旅游区的服务功能,提高旅游区的档次和水平,增加旅游综合收入。

三、 宝鸡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在营销策略上,要坚持认真抓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强化行业管理,狠抓市场营销,大力开发历史文化旅游,打造宝鸡文化旅游品牌,逐步建立配套齐备的、高标准、高层次、高效益文化的旅游产业体系。重点实施八个方面的战略重点:

1. 倾力打造世界佛都法门寺

2007年,陕西省委、省政府把法门寺景区建设作为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十大工程之一,投资26亿元,实施了法门寺文化旅游景区景区一期工程,于2009年5月建成开放,为打造世界佛都奠定了良好基础。下一步,应以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落成为契机,加快法门寺文化景区二期工程建设,积极创建并申报国家5A级景区,致力将其打造成为继兵马俑之后“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要以佛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为发展基础,坚持大策划、大开发、大投入、大宣传、大发展的战略思路,以法门寺佛法僧三区为核心景区,实施佛文化商业街、温泉度假宾馆、素食养生会所、禅修堂等项目,开发建设佛缘产业和外延的旅游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开展以宗教朝觐旅游、参与性体验旅游和观光旅游,打造以佛教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产业集群;着力抓好新农村、新景区、新城镇建设,完善景区道路、市政设施、景区绿化等基础设施,最终建立起一个法门寺旅游经济区,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一个宗教文化旅游经济圈,努力形成“东有兵马俑,西有法门寺”的大市场、大辐射市场格局。

2. 开发包装北方第一奇峰太白山

经过多年不断的旅游开发,2009年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接待游客达2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多元,已经成为宝鸡市和陕西省的旅游品牌之一。今后,应进一步挖掘太白山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重新整合产业要素,提升产业素质,尽快把太白山开发建设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一是大力发展山地自然风光观光度假旅游。主要依托秦岭优美的自然风光,突出旅游观光、科考探险、自驾游等,加大森林、雪山等自然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实施太白生态园、仿唐街、秦岭主题广场、太白广场、太白第一寨等旅游开发经营项目,丰富旅游活动形式,增强景区的吸引力。二是大力发展温泉养生旅游。积极开发太白山温泉资源,以发展温泉休闲和康体养生旅游产品为主线,设计康体养生、观光休闲、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把太白山建成国际生态旅游休闲产业新区。三是进一步开发人文旅游。挖掘张载文化以及三国葫芦峪古战场等人文资源,建设浓缩人文景观、展示西周文化的风情旅游园区。四是进一步完善旅游区基础设施,加快污水处理场、垃圾处理厂、景区道路、餐饮娱乐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步伐,完善服务功能,力争使太白山跻身国家重点旅游区行列。

3. 建设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

按照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的宝鸡建设“周秦文化旅游精品区”的要求,宝鸡要发挥周秦文化发祥地的优势,以周秦文化为文脉主线,按照部级产业示范区的标准,建设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打造宝鸡核心文化产业区。在具体建设上,应按照“一山、一水、两轴、四大板块”的空间结构进行总体布局:一山就是秦岭生态屏障;一水就是渭河生态景观区;两轴就是东西和南北向两条城市功能轴;四大功能板块就是中华礼乐城周礼文化板块、中华石鼓城民俗文化产业板块、秦渭新区休闲产业板块以及千渭之会文化科技创意产业板块,努力将其建成宝鸡继传统工业区、商业中心区、行政新区、国家高新区、陈仓物流区之后的第六个特色区域,力争与西安“大唐文化”形成各有千秋之势,实现陕西周秦汉唐文明交相辉映的美好愿景。

4. 完善提升中华礼乐城主题公园

中华礼乐城主题公园是宝鸡市贯彻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神的大胆尝试。中华礼乐城规划总占地2.9平方公里,主要依托金渭湖和市区人民公园,实施人民公园、宝鸡宾馆、美食、酒吧、旅游产品等专业街区改造。目前已经完成周礼文化主题公园、周文化主题广场、八音长廊、乐府、周礼大道、吉祥大道等的建设改造。下一步,应该继续完善和提升中华礼乐城,集中旅游创意策划、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骨干专业人才,加快建设空中酒吧街、工艺美术民俗博物馆、周秦文化生态广场、石鼓河街区改造、五星级国际影院、古玩书画与旅游纪念品市场等项目,打造融参与性、观赏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中国现代主题乐园。

5. 建设宝鸡中华石鼓城

以中华石鼓园建成开放为契机,依托青铜器博物院、石鼓阁等,抓好中华石鼓园二期、世界华人文化城一期工程,完成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渭河流域、山地森林的生态治理、保护与综合开发,启动石鼓山至天台山区域的开发建设,实施秦岭欢乐谷、石鼓古镇、野生动物园、封神谷主题公园、西府大观园等支柱产业项目,把中华石鼓城建成宝鸡具有文化接待、文化体验、科普教育、民俗体验、休闲娱乐等综合的民俗文化产业板块,富有生动性、特色性的,以旅游观光、娱乐体验、温泉养生、生态居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综合区。

6. 整修重建炎帝陵

宝鸡是炎帝故里,应高规格建设炎帝陵,不断提升炎帝故里品味与档次,把炎帝陵景区与石鼓山公园、北首岭遗址博物馆作为展示宝鸡历史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尽快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集中体现姜炎文化的文化长廊博览区(包括农耕文化图、百草图、华夏归根图等)、中华民俗园、神农坑、炎帝行宫、九龙泉、神农广场、姜炎文化博物馆、先农坛等项目,并修建集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度假区。同时,打造宝鸡炎帝故里和全球华人老家品牌,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的人文圣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请求中央有关部门制定炎黄帝陵祭祀活动办法,在祭祀规格、宣传报道等方面给予炎帝陵和黄帝陵同等对待。通过举办各项活动,让海内外炎黄子孙在寻根祭祖、旅游观光之中感受到炎帝文化的熏陶和激励。

7. 打造民间工艺美术之乡

突出周秦文化、姜炎文化特色,在大力扶持以泥塑、剪纸、皮影、农民画、特色小吃等传统民俗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建造宝鸡工艺美术民俗博物馆。博物馆可分为展览区、作坊区、饮食体验区三大主题区域。展览区重点展示周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周礼》、周乐、教育制度、石鼓文等文化;作坊区以制作传统的凤翔彩绘泥塑、社火马勺脸谱、剪纸、青铜器等民间特色手工艺品为主,例如宝鸡古纸制作、木刻制品制作、凤翔千阳布艺制作、民间榨油磨面作坊、酿酒造醋作坊等等,使人感受西岐文化的博大精深;饮食体验区可通过外设座位与包厢的体验模式,设置岐山哨子面、岐山面皮、陇县烧饼、太白洋芋搅团、凤翔豆花泡馍、凤县热面皮菜豆腐等西府名吃,使人感受西府的美食文化。

8. 振兴县域旅游产业

坚持“一县一品”、“一县一景”、错位发展的原则,发展特色的旅游项目,做大县域旅游业规模,使旅游业尽快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强县域间的旅游交流与合作,各县域应打破自我封闭、各自为战的局面,实行开放、联合、互补的经营策略。凝聚三区九县的自然景观景点,依托特色资源,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和路线,重点将红河谷森林公园、关山草原、关山牧场、嘉陵江源头、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凤翔东湖、天台山(神农乡)、鸡峰山(陈仓山)、眉县汤峪温泉小镇等自然生态景观有效的衔接起来,形成集观光、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于一体的特色生态休闲旅游体系,形成县域旅游圈。

四、宝鸡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 坚持政府主导

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初期,单纯通过市场运作或招商引资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成效。政府必须在先期进行有效的整体策划规划、营销宣传包装,完善基础设施,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灵活的工作机制,完善投融资政策,选准突破口,坚定信心,加大力度,梯次推进。

2. 改革工作体制

充分发挥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协调议事作用,明确领导小组组成部门的各自职责和具体任务,形成整体工作合力,杜绝各自为政,推诿扯皮等行为。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旅游工作考核奖惩机制,每年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区、各部门,实行年终考评。建立日常检查制度,定期对部门和县区的工作进度进行检查,在新闻媒体、工作简报上进行通报,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推进。设立旅游经济发展单项奖,对旅游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企业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3. 创新运行机制

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投入、社会参与”的旅游景区开发、投入和管理新机制,用市场机制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按照有利于资源保护、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理顺重点旅游景区的经营和管理体制,在整个景区内,景区管委会对景区的开发建设负责,其他部门重在参谋和辅助决策,改变景区普遍存在的旅游、文物、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多头管辖的局面,形成明确的责任主体。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成立景区开发公司,搭建招商引资平台,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开发建设的路子。

4. 加强要素保障

突出对旅游交通、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等薄弱环节的支持、扶持力度,特别是要重点解决干线公路通往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问题,提升市区到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道路等级;统筹安排旅游建设用地,市、县两级要将旅游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对旅游重点项目优先供地;制定体现对文化旅游产业支持的措施,在安排项目、资金和考评等方面确保文化旅游业占足够的比重;用足用活国家和省上政策,整合林业、水利、农业、交通、新农村、扶贫等项目资金及用地、信贷等指标,扶持旅游产业发展。

5. 加大金融支持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扩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主要用于重点项目贷款贴息、旅游规划编制、策划设计、宣传促销、节庆活动和考核奖励及政府导向性投入,扶持旅游产业龙头企业、重点景区、重点旅游产业工程项目建设。二是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根据“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通过政策鼓励与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旅游业,以解决景区、景点建设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投资不足的问题。三是多渠道拓展项目融资渠道。建立银政、银企旅游项目开发合作机制,组建融资担保公司和投资公司,扩大旅游投融资规模。加大对现有旅游企业的改造和整合力度,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解决融资问题。

6. 强化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引进战略,赋予旅游管理部门和景区一定的用人自,引进一批懂专业、能策划、有经验的高端人才,为旅游产业提供智力支撑。改革旅游系统干部管理体制,调动各级干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提高人员素质,培养一批旅游专业人才和导游专业人才。

总之,旅游产业发展不同于其他产业,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市场风险大。当前无论是在宝鸡,还是整个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总体上都是起步较晚、起点较低。我们既要给旅游业一些宽容与理解,支持做大做强;又要克服畏难心理,不断开拓创新。要以国际视野去审视旅游业的发展,多一些思考与实践,少一些议论与抱怨。只有自觉顺应当前旅游经济发展趋势,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念,科学认识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坚持把一个地市的旅游放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审视定位,全力整合内部及其周边地区的旅游发展要素,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和工作创新,坚定不移,真抓实干,旅游产业才可以得到新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婉飞.中国旅游业发展及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0~20.

[2] 郝索.外国旅游管理体制比较研究及对我国旅游业改制的启示[M].人文杂志,2001(3):21.

旅游业发展战略篇11

一、前言

观光农业是体验经济时展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崭新路径,这种发展模式,将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发展旅游观光,提升农业附加值。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基本的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进行有机结合,以农业生产带动农业观光,是休闲农业旅游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点。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值较低,农业资源利用程度不够,这种情况下,限制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提出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战略观点,注重结合体验经济特征,对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其战略发展目标,进行了相关预测,为休闲农业发展,指明了一条崭新道路。

二、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休闲农业发展优势———以YJ村为例

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战略发展分析过程中,结合了长春市绿园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实际情况,对该问题进行了相关探究。长春市绿园区YJ村地理位置优越,四季分明,夏季气温平均在26度左右。YJ村以葡萄种植业为主,并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观光点,可以让游客体验到较好的风光。据相关数据调查现实,YJ县从2003年开始发展葡萄种植业和蔬菜种植业,村党委积极争取国家农业建设投资,建立了“静珠葡萄生产基地”,并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发展旅游观光行业。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加强了对产品品牌的宣传,提升了“静珠葡萄”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观光[1]。在发展葡萄种植业的过程中,还开展了蔬菜种植业,开展了生态旅游。游客可以在葡萄架下现吃现剪,品尝新鲜的葡萄。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村党委还设置了相应的餐饮业,主要以地区特色为主,以“杀猪烩菜”等东北特产,让游客品尝东北特色的食物。这种发展模式下,为YJ村农业提升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没有开展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下,YJ村人均年收入在9000元左右,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人均年收入高达13000元。

(二)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以YJ村为例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对于YJ村实现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来说,较为不利。YJ村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旅游景点的设置,多以观光和品尝为主,对深层次体验开发较少。据相关市场调查显示,有50%的游客满足于现阶段YJ村的旅游情况,30%的游客基本满意,20%的游客认为,YJ村的旅游模式太过单一,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2.经济发展相对落后。YJ村在发展过程中,人均GDP虽然达到年平均13000元,但是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交通建设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村里的道路仍然有泥路的情况,导致在发展观光行业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局限。3.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缺陷。YJ村休闲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人均GDP收入也在显著提升。但是受到小农经济的发展,YJ村的旅游观光行业进展缓慢,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农民对休闲农业旅游这一崭新概念认识不足,农业资源开发程度较低[2]。

三、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以YJ村为例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1970)一书中提到:“服务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则是体验经济,如何对体验经济时代特征进行把握,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来说,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在体验经济背景环境下,如何对现阶段存在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一)注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完善,是更好吸引游客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对此,YJ村要注重加强村内交通建设,改变原来的土道,使道路设施得到有效完善。同时,要丰富现有的餐饮业和住宿业,提升餐饮和住宿环境,提高YJ村的旅游接待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丰富旅游资源,增加乡土民情的旅游特色,提升游客满意度,为YJ村带来更多的游客资源[3]。

(二)加强观念转变

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对于这一行业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影响。对此,YJ村党委要注重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将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旅游巨大发展前景向农民进行讲解,让他们意识到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在进行宣传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主要将其优势进行分析和宣传,能让农民真正意识到这一行业发展带来的“实惠”,提升农民积极性,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YJ村休闲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加强市场开发

市场开发过程中,强化对资源的应用,是提升经济效益和促进发展的关键。YJ村在发展过程中,相关资源应用不足,限制了其发展。对此,YJ村要注重立足于现阶段发展情况,能够对自身的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模式,更好地吸引游客,以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和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问题研究时,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YJ村的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就相关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YJ村的情况,我国其他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可以借鉴YJ村的经验,并注重对自身情况的结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基于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发展,要注重对资源优势的把握,这是休闲农业旅游更好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贺德红,周志宏.论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应用[J].江苏商论,2011,01:78-80.

旅游业发展战略篇12

酒店业,是旅游产业的感应器,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当前泰州旅游酒店业要正视层级不够优化、空间分布欠合理、产品类型单一、国际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现实情况,坚持多元化、集团化、差异化发展战略,不断强化自身优势,真正实现泰州酒店业的跨越发展。

一.泰州旅游酒店业整体发展特点

(一)数量规模不断增长,成为展示泰州的重要窗口

近些年来,泰州酒店数量不断增加。区位交通和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善,加上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来泰进行商务和旅游活动的客人日益增多。据统计,2010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080.7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0.61亿元,分别增长17.43%和23.3%。大量来泰的客人,推动了泰州酒店业的迅速发展。作为苏中、苏北地区第一家五星级酒店,泰州宾馆近10年来接待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成功举办十多次国际赛事,成为泰州商务和旅游接待的重要窗口。目前,泰州有一批按照高星级标准在建或计划建设的酒店,3—5年内全市星级酒店特别是高档酒店数量将有较大幅度提升。

(二)档次规模结构基本形成,整体发展变化比较平稳

从规模类型来看,泰州拥有星级酒店、宾馆、饭店、商务酒店、经济型酒店、度假村、招待所、旅馆等各类住宿设施,类型比较齐全。2010年,全市31家挂牌星级酒店中五星1家(占3.23%)、四星6家(占19.35%)、三星17家(占54.84%)、二星7家(占22.58%)。而在“十五”期末的2005年,只有20家星级酒店,其中五星级1家(占5.0%),四星级2家(占10.0%),三星级9家(占45.0%),二星级8家(占40.0%)。总体来说,“十一五”时期泰州星级酒店的档次规模结构有了一些变化,其中高星级酒店比例有一些增加。在这五年之中,泰州星级酒店客房规模虽然在总量上稍有增加,但各个规模档次的星级酒店及客房数目比例变化并不明显。总体而言,在泰州的星级酒店中,中小型酒店仍占大多数。泰州的高、中、低档次酒店的规模结构初步形成。

(三)地区分布有所扩展,与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成正比。

在数量和分布范围上均有所扩展的同时,泰州星级酒店的分布大体上还是与各地的经贸往来和旅游发展程度成正比,如靖江位列2010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第36名、江苏省的第9名、泰州市的第1名,近几年实施跨江联动战略,各种经贸活动增多,拥有的星级酒店数量较多、层次也较高;姜堰由于旅游业发展相对较早且目前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溱湖风景区以及泰州华侨城等景区和名甲天下的“中国姜堰·溱潼会船节”,旅游业相对发达,拥有的星级酒店数量较多。

(四)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经营状况有所好转

以星级酒店为例,2010年的31家星级酒店中,国有制2家,集体所有制1家,股份制1家,有限责任公司15家,私营9家,中外合资1家,中外合作1家,港澳台合资1家。近几年来,泰州酒店业的国有化、集体化程度逐渐降低。总体来说,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退出竞争性行业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这符合中央确定的企业改制的方向,也符合酒店行业的运转规律,有利于泰州酒店业的良好发展。

从“十一五”起,来泰游客增多,对酒店的需求旺盛,不仅酒店营业收入总额高,客房收入也较高,到“十一五”末纳入旅游系统统计的31家酒店营业收入总额达到7.32亿元,酒店业发展达到泰州历史上较高水平(表2)。2008年、2009上半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泰州酒店业发展的各个指标均较2007年相比,增幅不大,平均客房出租率有所下滑。之后通过全省“提质增效”工作实现了恢复性增长,酒店的平均房价、平均客房出租率、营业收入总额、客房收入总体上都呈略微上升趋势。到2010年,酒店业发展逐渐好转,营业收入总额、客房收入增幅较大,营业收入总额比2006年增长了80.74%。在2006年到2010年的五年间,泰州酒店业客房收入均只占酒店营业收入总额的25%左右,与国外酒店业发达地区客房收入占酒店收入总额的70%左右相比,差距太大,这也说明泰州酒店业利润还有很大的增值空间。

(五)多方资本、精英管理团队进入,推动泰州酒店业进入高竞争时代开放而宽松的政治环境、快速增长的经济环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多样化的客源市场,再加上长三角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一切不断地吸引着有眼光的经营者在近几年间不断地涌入泰州的酒店业。泰州酒店业原有的接待功能也将发生本质的变化,传统酒店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被全面改变,仅从市场来看,就已经分化成了旅游会展酒店、休闲度假酒店、高档商务酒店、经济型商务酒店、产权式酒店和家庭与社会公寓旅馆等形式。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泰州酒店业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迎来一次优胜劣汰的过程。

二.发展战略

未来5—6年,是泰州从蓄势发展进入到跃升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泰州酒店业发展策略研究,将从中观层面具体化为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产业思路,承袭泰州市有关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的总体思路,坚持多元化、集约化、差异化三大发展战略,以推进泰州酒店业健康发展。

(一)经营主体多元化战略

泰州酒店业正处在粗放发展向集约型转变阶段。在发展模式上要立足建立社会各界多元投入,市场化运作,多特色经营模式,细化实化各项措施;在资本构成上,千方百计吸引外来资本,力推产权主体多元化;在经营管理上,认真学习借鉴知名酒店的先进管理经验,取长补短,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提升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泰州酒店业的整体实力。

(二)发展模式集团化战略

酒店业集团化经营是提升酒店竞争实力,打造国际化品牌的必由之路。泰州酒店业走集团经营之路势在必行,通过本地有实力的企业采取重组、并购等市场手段,横向联合,上下联动,从而建立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型酒店旅游集团公司,并谋划上市,同时注重酒店企业招商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吸引外地骨干企业进入本地市场,鼓励其它行业投资酒店业,是做大做强泰州酒店业的有效途径。

(三)市场竞争差异化战略

差异就是特色,差异就是优势。泰州酒店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损害的不仅是酒店企业本身,而是整个酒店旅游市场。要实现酒店业的良性竞争,必须打造差异化的产品,细分客源市场,分层经营,避免短兵相接、低水平恶性竞争。一是在产品设计上,要拓宽思路,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商务型、度假型、经济型、产权型等各形式酒店,错开客源类型,实行差别竞争,以特色取胜。二是在视觉形象、服务品质、营销方式上,推陈出新,走国际专业化和本土特色化两条路子,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