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发展阶段合集12篇

时间:2023-09-03 15:19:48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篇1

1鞍山市休闲农业的基本情况

鞍山市休闲农业经过近30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近年来,全市各地把休闲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78家,休闲农业园区20家,农家乐514个,从业人员5718人,带动农户2.7万户,年接待游客221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3亿元。重点打造了一批休闲农业品牌。“鞍山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成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鞍山东部山区南果梨花带入选“中国美丽田园”。海城市被认定为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鞍山台安大麦科湿地保护区-西平林场苹果采摘园-鞍山韭菜台渔村-海城天籁谷露天温泉-海城三星农业生态有限公司-海城天籁谷露天温泉-千山南果梨祖树园-鞍山绿泰佳葡萄主题公园-岫岩满族博物馆-中国玉雕会展中心被列入全省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2鞍山市休闲农业的发展阶段

2.1第一阶段:1978-1989年的起步奠基阶段

该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鞍山市经济基础还比较落后,尤其与旅游直接相关的铁路、公路、航运交通业还很不发达,人多车少、交通不便。在这一阶段鞍山市绝大多数游客对消费的期望不高,满足于吃、穿、住的基本要求,对休闲农业不是非常的理解。休闲农业未能摆脱传统农业的依赖,并未能形成独立运作的经营模式,受开发资金的制约,鞍山市休闲农业不能形成一定的开发规模,设施过于简单,经营粗放,休闲农业几乎全都是未经认真规划论证而行的,处在一种盲目状态,几乎全由非专业人员管理。度假型和租赁型的休闲农业项目自然偏少,休闲农业仍处在起步发展的阶段。

2.2第二阶段:1990-2000年的成长壮大阶段

该阶段正处在鞍山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随着鞍山市城市化发展和居民经济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开始改变,在解决温饱之后,有了观光、休闲、旅游的新要求。同时,农村产业结构需要优化调整,农民扩大就业,农民增收提到日程。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形成具有“农游合一”的特点。在这样背景下,靠近鞍山城市郊区的一些农村和农户利用当地特有农业资源环境和特色农产品,开办了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开展采摘、钓鱼、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这些休闲农业园区,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体验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欣赏和感悟大自然,很受欢迎和青睐。

2.3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的秩序驱动阶段

休闲农业经过前些阶段的快速发展,供需关系趋向缓和,需求增长缓慢,而供给发展较快,整个的休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在这一阶段里,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休闲农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和纠纷频繁;另一方面急剧扩张导致行政机构尚未形成相应的法律框架和执法力量,市场处于相对的无序状态,急需进一步完善和管理。

3.鞍山市休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3.1重视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农村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要实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休闲农业必须结合鞍山市地方文脉,研究鞍山特色、挖掘鞍山特色、突出鞍山特色,用“鞍山特色”创招牌树形象、吸引休闲者,尤其是外地游客。

3.2理念引导,政府扶持

以民间现有休闲农业发展为基础,采取企业投资为主体,政府扶持引导。实行财政上的以奖代补政策,聘请专家和学者制定休闲农业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对经过考核达到验收标准的休闲农庄以奖代补,带动资金来源的渠道,达到共赢共建的目的。

3.3树立典型,示范带动

每个县、区 先抓1――2 个示范点,政府给予立项补助,重点支持道路的整修、排水、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有效推动和加快休闲农业的建设。

3.4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涵盖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因此,必须培训具有系统知识的专业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保障休闲农业中所提供服务产品的可靠性、响应性和安全性。

3.5建立、健全休闲农业协会组织

在鞍山市建立、健全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实行协会对行业的自律管理,具有迫切的需要,实行协会对行业的自律管理。

第一,鞍山市旅游局、鞍山市农委要赋予休闲农业协会一定的职权,适度地让休闲农业协会参与政府行业管理,增强协会权威。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可给予休闲农业协会一定的资金支持。

第二,休闲农业协会要主动、充分地发挥协会在政策宣传和建议、协调关系、行业培训、行业自律、宣传促销、经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即鞍山市休闲农业协会要把鞍山市从事休闲农业经营、服务、推介、管理、研究等方面的人员组织起来,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加强鞍山市休闲农业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促进学术经验交流;开展对内对外合作,实现鞍山市休闲农业资源共享,等等。

第三,为鞍山市休闲农庄树立品牌,建立典范,提升农庄整体素质,进一步推动全省休闲农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休闲农业协会在会员农庄中开展星级休闲农庄的评定工作,制定星级休闲农庄评定细则:星级休闲农庄参评对象、星级休闲农庄标准、星级休闲农庄评定时间、星级休闲农庄评定责任等。

3.6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首先要加强信息化推广,让游客对休闲农业区位置、休闲内容、交通线路、文化特色、餐饮民宿、联系办法等一目了然。其次,要加强与旅行社联系,借助旅行社对市场的开发、把握能力,由旅行社进行资源整合、组织客源、开发休闲项目。第三,要与媒体联合组织宣传促销,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制作宣传片、光碟等方式进行大力宣传相关信息。同时,各休闲农庄应该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口碑效应”,提高游客对鞍山市休闲农业的忠诚度。最后,组建鞍山市休闲农业网站,借助于网站可以与众多的旅游者沟通,产品信息,了解市场需求,进行市场调研,让企业更多地参与休闲农庄沟通系统的运营,使休闲农庄以较低的建设、运营成本更有效地出现在市场上,为鞍山市内大量没有能力独立上网的休闲农庄提供面向省内、外旅游市场的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篇2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内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乡村旅游呈现出迅猛发展势头。《2018年乡村旅游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8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6%,营业总收入超74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6.2%。葛雪峰和武春友[1]通过离散选择模型证明乡村旅游者会因为个人特征与行为特征不同对旅游产品产生自己的偏好。黄震方等[2]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上,张颖[3]以文化创意视角思考乡村旅游的开发现状,认为存在对传统文化挖掘不够深入、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单一、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低以及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创意等问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是国内旅游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朱琳、姜卫兵与魏家星[4]指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旅融合的方式能够连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到延伸产业链的作用,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转型升级。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能够推动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基于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农旅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指标体系的构建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所选择的指标必须能够反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参考国内对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发展的研究结果,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构建了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原始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统计公报等的官方数据,对2013—2017年指标数据构建原始数据矩阵,采用熵值法[5]确定指标的权重,得到的权重值如表1所示。

1.2耦合度模型的建立

利用耦合度模型反映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协调关系,该文参考吴大进[6]的研究方法,计算方法如式(1)~(3)所示。式(1)中G代表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式(2)中C代表耦合度,C值越大代表耦合程度越好。但是单纯根据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度判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可能存在两者发展水平低但耦合度高的情况,为了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两者发展水平,该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如式(3)所示,D代表耦合协调度,其中T为协调指数,α与β分别为待定系数,参考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研究结果,α与β分别取值为0.4和0.6。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等级划分标准参考相关文献确定[7],如表2所示。

2结果分析

利用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到2013—2017年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两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并据式(1)~(3)计算得到两者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如表3所示。从表3可知,2013—2017年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处于稳定上升的趋势,2013年和2014年乡村旅游综合评价指数低于休闲农业,说明此阶段江苏省农业发展水平均高于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此时期内江苏省重点发展农业,乡村旅游并未受到太大关注。而从2015年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开始超过休闲农业,并在2016年和2017年两者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说明此时期内乡村旅游业发展速度高于休闲农业的发展速度,主要原因是全国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区域乡村旅游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明显提高。从耦合度C值的变化可以看出,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变化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2013年低度耦合阶段和2014—2017年中度耦合阶段。2013年休闲农业系统中,休闲农业产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就业人数等指标较高,而乡村旅游业系统中各指标值较低,此阶段耦合程度较差。2014—2017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都得到快速发展,耦合程度处于中等水平。由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D可以看出,2013—2017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协调关系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13—2015年两者处于严重失调到中度失调再到濒临失调状态,跨度非常大,结合两者的发展趋势来看,说明此阶段江苏省政府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在增大,针对两者在发展的不均衡性与矛盾性进行了高强度的调整,从而推动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调性在两年内快速提高。2016—2017年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调关系从失调状态到初级协调状态,得益于一系列关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将两者的内涵进行统一,形成整体性的研究对象与框架,促进了两者的协调发展。结合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数据可以看出,两者整体上呈现良好的协调发展趋势,预计在今后两三年将进入中极协调发展水平。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篇3

2休闲农业产集群动力机制构成主体分析

依照上节内容,在产业集群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动力机制是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促使集群发展的理论依据,因此动力机制的分析成为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分析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的前提是对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分析,根据上节内容,结合休闲农业的产业特点和集群的影响因素,分别从动力基础、形成诱因和形成路径这3个构成主体阐述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2.1禀赋要素整合——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基本动力基础

禀赋要素包括资源、区位等根植性要素。休闲农业的地区根植性决定了其在地域空间上的集聚受制于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区位条件等禀赋要素[15]。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依托,将休闲旅游融入农村生活的特殊生态旅游业,农业对自然的依赖和旅游业对区位条件的依赖使自然资源和区位成为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一方面,休闲农业是以乡村景观为基础,农业生产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供人们观赏自然风光、体验农村生活的休闲娱乐活动。独特的地形地貌、适宜的耕种条件、优美的自然景观等,这些都是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自然资源禀赋。郁郁葱葱的森林、美丽的花圃、清澈的河流等资源是创造优美景色的天然资源,平坦的耕地是耕种果树和农作物的优势条件,也是提供充足农产品、土特产的基础。因此,只有依靠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才能将休闲农业集群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休闲农业的产品无法移动和带走,游客们只有亲自到达目的地才能体验其产品价值,因此区位条件对于休闲农业的产业集群发展至关重要。所谓的区位因素主要是指交通区位因素,即游客到达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区域的可通达程度和空间距离。休闲农业客源多数是周边中大城市的城市居民,区位优势是休闲农业产业集群产生、发展的原始动力。据调查发现,距离中心城市100km之内,车程在1~2h之内的城郊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发展休闲农业成功的机率较高,更易形成产业集群[16]。

2.2产业链专业化分工——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关键动力基础

产业集群组织结构一般分为核心层、引致层和支撑服务层3个圈层。休闲农业作为一种集吃饭、住宿、观赏、体验等娱乐活动于一体的综合产业,涉及众多部门和行业。休闲农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作为核心层,围绕核心层逐步聚集了引致层和支撑服务层的相关行业,例如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业、清洁业、培训机构、园林绿化、卫生保健等。3个圈层形成紧密的横向或纵向联系,交易费用的降低和规模经济使得相关行业企业围绕休闲农业区域扩散发展,逐步形成集群。例如洗碗店和干洗店等专门负责清洁的行业随着饭馆、宾馆需求量的扩大而出现,专业化的分工提高了各经营主体的效率和收益,规模经济和较低交易费用使得这些相关行业在休闲农业发展的区域不断集聚。医院、银行等服务行业为在游玩中的人们提供了方便,增加了休闲农业对于人们的吸引力。产业集群的联动效应和协同效应决定了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离不开完善的相关引致、支撑行业体系,休闲农业产业集群是集群内部各个成员密切合作的结果。

2.3创新能力——休闲农业产业集群源泉动力基础

产业集群和创新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产业集群为创新提供条件,创新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导致区域内农户、政府、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等主体在空间上集聚、分工合作,不仅有利于新知识、新技术在集群内部的快速扩散,而且有助于创新资源获取,降低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加快集群内部创新。而创新是产业集群突破式发展的重要保障,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通过创新获得的竞争优势往往比通过要素资源禀赋等集群自身条件获得的竞争优势更具有竞争力,更能促进休闲农业产业集群跨越式、持续性发展。集群内的竞争压力和市场需求作为推力,示范效应和激励机制作为拉力,共同促进了集群内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了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集群成为休闲农业创新的良好平台,一方面提供了新知识和新技术,通过知识外溢获得外部经济;另一方面集群式发展易引起政府的关注,为创新提供激励和支持。

2.4市场需求——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诱因

在现代经济社会里,市场是促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动力来源之一。消费者通过市场向生产者发出需求信息,影响市场供给,及时的需求信号使市场充分发挥了维持供需平衡、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因此,当代各行各业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社会中谋得生存和发展。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产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市场需求逐渐成为推动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支付能力增强,在越来越大的工作、生活压力下,人们开始寻求身心上的放松和娱乐。休闲农业是一种时间成本和价格成本都较为低廉的平民化的休闲娱乐方式,客源范围较广泛,消费都在城市普通居民的承受范围之内,其自然性的本质使得人们能够在原始的田园生活中感受自然的气息。平民化的消费决定了休闲农业的客源对象是普通民众,休闲农业的市场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中大城市200km之内都是城市居民周末放假出游的高频地带[16],休闲农业所处的城郊100km左右的地段正是游客密集、客源充足的地带。

2.5政府培育——休闲农业产业集群主要形成路径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仍未步入成熟阶段,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引导和扶持,此外规模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范围内的规划也离不开政府支持。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农业的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连续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将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的科技创新的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休闲农业作为改变传统的农村经济结构的新型产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中的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为此,国家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流转农村土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大量农田迅速向果园、林地转化。农民凭借已经形成的带状、片状的农业资源和农村自然景观等禀赋优势,逐渐发展经营起了休闲农业,并呈现扩张的趋势,最终形成具有规模的集群地带。除了政策扶持以外,地方政府近几年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支持休闲农业的建设和发展。交通、通讯、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农村地区的服务接待能力加强,政府的招商引资引入了更多的发展资金和专业化人才,为休闲农业的集群化发展提供了保障。政府的介入,解决了公共物品投入大回报少的问题,降低了交易成本,引导形成规模经济,将农村地区的自然禀赋充分转换成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最终形成良性循环、集群发展的区域系统。

3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演变分析

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动力机制对一些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则、方法进行整合,并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同一般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一样,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也分为产生、成长和成熟3个阶段(图2)。由于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的阶段,3个主体的侧重点及表现形成各不相同,但是各个阶段的3个主体又存在更迭性。因此,在分析完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3个构成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在不同演变阶段动力机制3个主体的内部演变作用关系。在产生阶段,以自然资源、区位等禀赋要素为代表的形成基础和以市场需求为代表的形成诱因是导致休闲农业产业集群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休闲农业的早期形态是在农村地区零星兴起的“农家乐”,对于存在较强“地理根植性”的休闲农业而言,资源、区位、创新能力和市场需求等决定了休闲农业在当地是否能够顺利产生。本地的资源禀赋包括自然禀赋、社会资本、劳动力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等,是休闲农业产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当地发展休闲农业的资源优势。农民可以免费利用天然的自然资源,只需要将自己的住房和周围环境稍微改造,就可将简易的休闲农业开办起来。低廉的成本投入,高额的利润收入诱使周围农户的参与,形成了最初地理上的集聚。此外,产业集群一般产生在交通便利、靠近市场的地带,休闲农业的产品一般是无法移动的,需要游客亲身体验,因此集群区域与客源较充足的市场之间拥有便利的交通无疑成为本地发展休闲农业的比较优势,从而成为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在成长阶段,主要形成基础则变为资本投入和产业链上的专业化分工,两者成为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休闲农业产业集群产生之后,随着区域内农户数目的增加,区位因素和资源禀赋等静态因素的作用逐渐减弱,社会、市场以及相关产业等动态因素开始发挥越开越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稳定性和规律性的特点,成为制约产业集群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关键性因素。政府培育在产业集群成长过程中表现为集群政策和集群资金,用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例如:集群形成之后,公共基础设施成为制约集群跨越式发展的阻碍,公共资本投入成为制约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时政府可以解决这个难题。随着国家对现代农业建设重视程度的提高,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投入了越来越多的资金,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为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突破发展排除了障碍。此外,休闲农业作为休闲产业的朝阳产业,拥有需求递增式的城市市场客源。市场需求的扩大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参与其中,出现了专业化分工,形成了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经营项目。随着竞争性的市场需求激发的产业集群的进步和发展。产业链上的清洗行业从提供餐饮、住宿的行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专门的后勤保障行业,各行业之间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合作,提高了集群内部的效率。在动力机制的整合作用下,通过政府、市场、产业链专业化分工的作用,区域内要素逐渐转换成成本优势、产品差异化优势、市场优势等显性的竞争优势。在成熟阶段,良性的社会资本和持续创新成为休闲农业产业集群持续稳健发展的形成基础。由于休闲农业属于资金回报周期较强的行业,因此早期阶段的资本来源主要是政府投资。随着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要开始引进社会资本,逐渐降低对政府的依赖性。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不仅来源于静态竞争优势(区位、资源、市场等),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动态竞争优势,即学习创新能力和新技术、新知识的扩散能力。在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区域内部,稳健的血缘、地缘社会网络系统保证了集群的持续性创新,制度、模式及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以及经营农户高效的学习创新能力成为集群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集群获得持续竞争力并走向成熟的标志。在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3个主体虽各有侧重,但不难看出各阶段3个主体的构成内容是紧密相关的,一般来说,较高阶段的主体的构成内容是由低阶段主体构成内容的更迭或升级而成。对于整个过程而言,要素是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基础,市场需求是将区域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有效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推力,获得持续的竞争力优势是休闲农业产业集群成长的标志,竞争力优势又可能成为集群系统新的动力因素,促进休闲农业产业集群新一轮的发展[17]。也是就说,区域内的要素在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动力机制逐步转换成显性的竞争优势,而一些竞争优势又成为促进休闲农业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要素,如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回路。由此看出,集群动力机制、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及竞争优势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获得竞争优势是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而集群动力是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作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成熟的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产生发展的核心,决定了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如图3。

4结论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扩散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是其必然态势。经过对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分析,发现了基础、诱因和路径3个主体在休闲农业产业集群产生、成长并成熟的作用。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等禀赋作为静态要素是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产业链上专业化分工、持续的创新能力作为动态要素是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充足的市场需求作为诱因、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为路径,是休闲农业产业集群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因此,为促进休闲农业产业集群高效、快速发展,政府应该在政策、财政、制度等方面对休闲农业予以支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为整个循环系统不断输入新的血液,促进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带动、促进作用。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篇4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台湾农业发展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为了摆脱困境,增加农民收益,提高农业产值,台湾开始探索发展休闲农业[4]。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可分为孕育探索阶段、成长发展阶段和成熟提高阶段三个时期。孕育探索阶段(1970~1980年):1970年,台北市在木栅区设立了“木栅观光茶园”[5],开启了观光农园的孕育探索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向游客开放农园,供其采摘,同时出售当地农产品等,这样的创新方式,更加能够吸引游客的兴趣,达到增收的目的,此阶段休闲农场仅33家。成长发展阶段(1980~2004年):台湾地区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休闲农业,1983年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1990年制定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这些条例的制定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并且有效地促进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1989年底,休闲农场的数量增加到141家[6]。1990年以后,台湾地区通过制定《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休闲农业辅导办法》等进一步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1997年,台湾地区将发展休闲农业作为“建设富丽农村计划”的重要途径。2000年以后,随着岛内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休闲度假需求的增加,休闲农业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2000~2004年短短四年间,新成立的休闲农场就有584家[7]。成熟提高阶段(2004年至今):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至今,已经步入了成熟提高的阶段,岛内现有上千家休闲农场,风格各异,基本能够满足岛内民众的需求,最近还受到大陆游客的亲历体验,现在台湾休闲农场更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追求国际化的服务标准,并且积极推广其发展模式,为休闲农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1.2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

台湾休闲农业自诞生以来,经过当地农民和政府的努力探索,朝着特色化、体验化、知识化、健康化、生态化、数字化以及合法化的方向继续发展。

1.2.1特色化

休闲农场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特别注意发现和保持自己的优势,并且要合理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营造农场独特的休闲环境。例如:位于嘉义县大埔乡的嘉义农场,拥有台湾最大的湖畔野营区,在这里游客可以在清晨躺在宽阔的大草原上享受日光浴,晚上欣赏浩瀚无际的星空,是野炊、露营的好场所。农场还利用花卉培育中心设立了蝴蝶生态园,园内拥有数百种珍惜蝴蝶,供游客自由观赏,享有浪漫的生态之旅。嘉义农场合理地利用了当地的资源,并且将其转化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1.2.2体验化

体验化就是要让游客参与其中,设计的体验活动要带给游客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等多方位的刺激,使游客充分融入到活动当中。将体验营销的手段充分运用到未来休闲农场中,是未来休闲农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1.2.3知识化

让游客亲历探索自然,并结合导游的解说,提供了自然的教育机会,可以让更多的城市人了解农村、农业以及农业文化。位于南投县的台一生态休闲农场,其服务宗旨是“用花香装扮多彩人生,从一粒种子观察生命的奥妙”[8],利用自然生命的力量,给人们以启示和教育。这里有设有专业的分区,以方便游客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植物,例如:想了解仙人掌可以去仙人掌生态教学区;想知道水生植物的习性,可以去水生植物生态区等;还可以请教花卉和蔬菜的栽培技艺。休闲农场成为人们了解自然的好去处。

1.2.4健康化

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市人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们急需一个可以放松全身的场所,休闲农场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暂时远离尘嚣和日常琐事的空间,未来的休闲农场应该重视维护健康的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以及无污染的蔬菜水果等等,并且可以营造农村那种特有的简单淳朴的社会气息,使游客可以完全沉浸在这样健康的环境中,以达到放松身心的休闲目的。

1.2.5生态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休闲农场发展的基础,所以在发展休闲农场的餐饮、住宿以及娱乐设施的同时,要兼顾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责,这是未来休闲农场良性发展的根本保证。

1.2.6数字化

利用网络营销手段,使休闲农场的服务更为快捷。网络使得游客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各大农场的信息,休闲农场网站的建设可以包括一下内容:最新的活动资讯、主要景观图片、观光路线图、农场周围的景点,以及餐饮住宿预定和游客留言系统等等。利用数字化的方式,使得游客足不出户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1.2.7合法化

休闲农场的有序发展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经营进行规范。台湾地区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以保障休闲农场的发展,从土地利用、设计施工、环境保护、餐饮住宿,以及安全等各个方面加以规范,确保休闲农场提供的服务安全可靠,很好地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2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

2.1对休闲农业的积极引导和扶持

台湾休闲农业的每个一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政府的策动、组织和扶持。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休闲农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并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例如:《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休闲农业设置管理办法》、《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等,同时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辅导和推广休闲农业,从而使得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资金、技术等问题能够快速得到解决和落实。所以,只有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台湾的休闲农业才得以迅速的发展[9]。

2.2制定管理办法,保障休闲农业有序发展

台湾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根据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比较健全的休闲农业法规体系,从表1中可以看出,台湾地区非常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基本上每2~3年推出一部发展计划书或者管理规范,此后,还于2004、2006年先后两次修订《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这为休闲农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3从大局出发,合理规划休闲农业资源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通过整体的规划,使得当地的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防止了资源闲置的出现或者过度利用现象的出现。

2.4创新经营理念,提高管理能效

2.4.1实现联合经营,降低运营成本

台湾地区有相当一部分休闲农场实现了联合经营,将观光、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整合起来,实现了不同服务领域的分工合作。通过这样的经营管理方式,不仅减少了同一个领域的竞争,也避免了家家户户开展雷同的服务,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2.4.2创新经营形式,促进产品多样

休闲农场要不断创新经营的形式,例如:跟媒体合作拍摄偶像剧,为偶像剧提供拍摄场地,或者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群众演员的工作等等,通过这样新颖经营形式,吸引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游客前往。与此同时,农场还要提供给游客丰富的消费产品,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例如:为游客提供一种安静温馨的氛围和清新自然的风景等“无形产品”以及时令水果和蔬菜,特色佳肴等“有形产品”。

2.4.3增强网站功能,提供便捷服务

台湾地区的休闲农场网站一般都会及时最近活动资讯,农场景观图片,观光路线图等等,并设置餐饮住宿预定以及游客留言板块,最大限度地为游客提供方便。

3对大陆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启示

3.1政府要发挥积极引导和扶持的作用

政府在茶文化旅游中要起到导向的作用,政府要从整体着眼,规划茶区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以规范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政府还要加大茶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茶区景点和茶文化的宣传工作,例如:定期举办茶文化旅游节,为茶区拍摄专题纪录片等等形式,为茶文化旅游行业的兴起打下基础,还可以重点扶持当地的优秀茶企业,大力发展体系化生产和休闲相结合的休闲茶产业,建设茶文化旅游品牌。漳平永福地区设立的台湾农民创业园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形成了有特色的农业企业。园区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在发展休闲农业。福建漳平鸿鼎农场开发有限公司的茶园景色优美,设施齐全,栽培规范的茶园,使得茶山看起来更加和谐美观,茶园周围还栽有茶花、罗汉松等观赏性植物,这些都为茶园增添了更多的观赏价值。漳平市政府出台促进茶产业发展政策,推动组织茶艺大赛,邀请各大茶业企业参加,这些都为茶业企业以及当地的茶园观光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3.2健全法制建设,规范茶文化旅游业

在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同时,要加快法制的建设以保证茶文化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政府要高度重视与茶文化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以保证茶文化旅游区域的土地利用、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都有法可依,并且进一步确保餐饮、住宿以及娱乐设施的安全性,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茶文化之旅。

3.3合理布局,整合茶区资源

茶叶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忙闲有序,这就为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很好的时间安排。一般对于非茶季,可以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这对绿茶区更为合理,除了忙时的春茶,夏秋季节都可以发展茶文化旅游。名山出名茶,很多茶区同时也是观光旅游的圣地,如武夷山、黄山等。武夷山以秀水、奇峰、幽谷、险壑等诸多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而享有盛誉,名山产名茶,武夷岩茶则以独特的“岩韵”名扬四海,武夷山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结合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将会闪耀出更多的辉煌。这些地方的茶区可以发挥景区的旅游优势,结合生态旅游和茶文化旅游,发展特色的茶文化旅游。

3.4改进经营管理,合理利用网络改善服务质量

对于同一个地区的服务资源,要实现合理分工,协同合作,例如可以成立景区联合管理处,将当地的观光、餐饮和住宿联合起来,办理茶文化旅游区一卡通,游客只要办理一张景区门卡就可以在景区内的任何地方消费,这样可以对各方服务进行协调,能够很好地避免服务的扎堆和雷同现象。开发茶文化旅游还要体现地方特色,如餐饮业,要求餐馆首先要提供安全健康的食物,还要尽量体现茶乡特色,如龙井虾仁就很好地体现了龙井产区的特色;住宿方面也要符合当地的建筑特点,在旅游旺季还可以鼓励当地农户开放自己闲置的房间,这样既可以缓解旅游旺季时的住宿压力,也给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情。茶文化旅游不仅仅带给顾客感官上的享受,还要提供给顾客精神上的享受,实现无形产品的输出,让顾客在采茶、制茶、品茶的同时体会到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也可以通过导游的解说,使游客了解当地的有关茶的习俗和传说。在宣传上,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相关的茶文化旅游网站。网站内容可以包括:最新的茶文化活动,当地的茶礼和茶俗,茶园景观图,游览路线图,综合娱乐活动介绍以及周边景区简介等。并且提供网上订票,以及网上订房服务,设计合理的茶文化旅游路线,为游客提供方便的出行指南。

3.5组织科技培训,拓宽园区人才的茶叶品鉴知识面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篇5

    在对休闲农业发展过程涉及诸多方面的相互关系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是指标体系既要科学地反应其发展内涵和发展目标,还要能够预测其发展趋势,并对休闲农业发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系统性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休闲农业发展可以视为一个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整体,子系统又可以细分为若干评价要素,评价要素则有各评价因子构成。同时,评价指标体系还应根据研究需要和指标功能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层次之间表现为隶属关系,层次内部各分量之间则是并列关系。可行性原则。构建的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因子概念清晰,内容简单明了,数据易于获取,计算结果便于分析和对比,且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另外可行性原则还有要求定性指标可以间接赋值量化,定量指标直接量化,以尽量减少主观色彩。代表性原则。休闲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要有足够的覆盖面,既要全面反映休闲农业发展的结构组成和本质特点,而且要清晰地表达各个主题,既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又要避免相近的评价指标重复出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依据上述原则,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由游客接待量等27个评价因子组成的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4个层次,其中制约层由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3个子系统构成,要素层由产业规模、产业基础、资源基础、生态环境、旅游社区和传统文化6个方面组成,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本研究采用两两比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该方法是对同一层次内所有被评价指标两两比较,构造出两两比较判断表,然后根据某一评价标准对每2个配对指标进行重要性的权衡[25]。两两比较法多用来选择最优方案,所以一般采用0~1分打分法即可。但是本研究利用两两比较法是用来确定各指标间的权重。而很多指标间的权重大小差异比较小,所以必须采用更加多层次的打分方式。有2种常用的更多层次打分方式,分别是0分~4分打分法和多比例打分法。多比例打分法计算更加复杂,但是为保证权重确定的科学性,本文将采用多比例打分法。多比例打分法要求两两比较中两项的得分之和为1即可。具体示例如下:当2个指标i与j同等重要时,则令(式略)为了使评价因子权重结果更加客观、科学,邀请了地理、资源、生态、旅游和农业方面的10名专家进行打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加权平均,最后进行归一化化处理,最终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数据来源和处理在各项评价因子中,定量指标D1至D22均来自《奉化市统计年鉴》、《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奉化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分析》、《宁波市统计年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及其他相关权威部门的统计报告和资料等。而后,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公式为aj=a/A,其中,aj为标准化后的结果,a为原始值,A为标准值。指标赋分标准在评价休闲农业发展状态时,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评分采用10分制对评价因子层各指标进行评分,以确定各项因子得分。定性指标数据的获取是通过向有关专家和旅游、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征询的方式进行。评价指标的综合评价某一地域休闲农业的发展时,该研究地域的各指标评分值综合起来反映了休闲农业发展状态,假设用向量δ表示这个状态,那么δ的每一个分量从不同侧面反映该系统在特定阶段的发展状态,因此向量(式略)而后根据事物的持续发展论和发展阶段论,将休闲农业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评价结果与分析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篇6

1 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与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的意义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产业,传统农业是以人力和畜力为动力,以人工操作的铁制农具为标志,建立在生产技术的经验积累基础上的农业生产形态。我们现在所说的传统农业,既与历史发展阶段紧密相联,更着眼于它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它的生产、经营目的。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二是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少,界限明显;三是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是一种以实现“丰衣足食”为目标的农业自然经济形态;四是传统农业经验管理粗放,功能单一,主要为人们提供基本物质生活消费品的过程;五是,传统农业发展的过程是进行产业资本积累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及原料的过程。

休闲农业除了具备现代农业的一般特性外,还具有特殊先进性。从概念看,休闲农业是一种以农业生产经营为基础,合理利用和配置农村自然、地理、社会和生态资源,以提高农业收益、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目标,以科技化、市场化、企业化为经营手段,以吸引城乡居民进行乡村休闲消费为目的,以发挥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综合功能为宗旨,实现农业和农村文化、教育、旅游服务等产业有机结合的新型产业。因此,与传统农业相比,休闲农业除具有一般现代农业发展能广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以及现代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社会化、专业化农业生产等产业特性外,它的发展目标是在保证农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以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变化为目标,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应,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最大发挥农业的综合功能效益为重点,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所具有的重要产业特征决定了它是现代农业的主流发展模式。概括地讲,休闲农业有以下重要产业特征:(1)它是横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三生”农业于一体的现代新型产业;(2)它具有多功能性,可以综合发挥农业的经济、 社会、文化、生态、生活、休闲、娱乐、服务等多种功能效用;(3)农业作为社会公共部门的产品属性明显增强,不仅强调发挥农业外部性的作用,同时还重视部门间的密切配合和联系;(4)与传统农业的最大区别是,它不仅依靠生产农产品直接获利,而且可以将农业生产过程、自然生态、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变成商品出售,极大地拓展了农业和农民的发展空间。(5)休闲农业的产品特性是,它所提供的休闲产品、休闲活动和休闲服务具有服务业的商品特性,能创造社会新价值;(6)休闲农业的资源特性,它除了主要来自农业本身外,还包括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村环境资源、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民生活等方面资源;(7)休闲农业的消费市场特性,它的目标消费市场是城市居民,主要为城市居民是提供休闲产品、场所和服务; (8)休闲农业的最小经营单元是休闲农企业。

因此,与传统农业相比,休闲农业的产业链条更加完整,产业间结合更加紧密,它不仅可以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还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促进产业升级,发挥综合功能的有效措施。休闲农业不仅具有地域性、季节性、生态性、文化性、资源独特不可替代性等特点外,它在未来的休闲经济社会里所创造出的社会经济附加值也将达到最高值。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提供的是农产品,工业社会里农业提供的产品是商品,信息社会农业增加的附加值是服务,将来的休闲社会里农业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其附加值增加还表现为享受服务,它所所创造的附加值最高,因此也将成为未来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区别如下表所示。

总之,从休闲农业的发展特征可以看出休闲农业的发展意义在于,它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开发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有利于维护农业自然生态环境改善村容村貌,有利于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促进强城乡经济、信息和技术等交流,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就业,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素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建设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加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休闲农业转型的必要性

2.1 它是人类农业发展战略转型的需要

从休闲农业发展的起源和动力原因看,休闲农业发展的初衷是农业发展面临萎缩,为农业发展寻找新的生机。然而,经过100多年的实践证明,其发展的根本原因还表现为以下4条,一是满足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需求,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三是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四是如今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农业战略发展转型的需要。

2.2 理论体系已经相当丰富和完善

马克思休闲论、休闲经济理论、体验经济理论、都市农业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多功能发展理论等都为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休闲论的核心思想是:休闲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休闲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表现;休闲经济理论认为休闲可以重新配置资源,可以产生服务并创造价值;体验经济理论认为体验可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消费者花钱的目的是买体验;农业多功性能发展理论要求现代农业要往多功能性方向发展;都市农业理论认为农业要为城市居民创造第三生活空间;环境农业理论则从都市化地区良好环境的稀缺性进行论述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发展意义。

2.3 我国内休闲农业发展的大环境、大气候已形成

首先,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新阶段,促进休闲农业发展转型符合农业发展阶段转变的客观需求。党的十六大已经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2004年,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005年3月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2007年中共中央及国务院1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办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理论界、学术界等各界对发展休闲农业的认识普遍提高,研究和实践活跃。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发展实践证明,休闲观光农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北京、四川、重庆、浙江、湖南、 江苏等已出台农家乐、农业科技园区、民俗村、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相应行业管理标准,并开始规范经营管理。如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北京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6%,休闲旅游业的年增长速度高达36.0%。因此,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成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它是提升农业产业层次的重要形式,也是整合联合农村资源和要素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农业竞争力和生产效益的有效手段。发展休闲农业有广泛的消费市场。乡村休闲体验已成时尚,深受人们的欢迎。

2.4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战略转型的国际机遇期

2009年10月25日在中国(安吉)首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高峰论坛报告会上,著名的经济学家温铁军教授指出,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处于国际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双重过剩”的战略转型机遇期.发展多功能休闲农业符合了人类在“双重过剩”下的经济社会转型的客观规律,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的目标。近年来,国际上由于出现产业资本过剩与金融资本过剩的 “双重过剩”,造成的产能过剩和全球性生态危机已成共识。我国的农业发展已告别了产业资本形成阶段并进入产业资本扩展阶段。金融资本过剩,使金融不在有形产业中,诱发产生了世界性金融危机。我国的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战略调整期,农业发展的目标消费群体是中国1/3的中等收入人群(中产阶级),占世界最大人口规模的收入群体;农业的功能从追求单一的生产利润,转变为符合绝大部分中产阶级对农业生态化和功能差异化的需求。

3 强化闽台合作,建设海西生态经济旅游圈

强化闽台休闲农业交流与合作,对发展壮大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生态经济旅游圈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福建位于中国东南部最主要的海内外旅游交通“十字路口”,海峡经济区建设,南邻珠江三角洲,北临长江三角洲,西是华中、西北、西南的主要通道,闽台休闲农业合作不仅具有地理区位的优势,而且具有资源相似、产业对接和经济区政策等诸多优势,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壮大海峡两岸一体化的乡村休闲产业体系潜力巨大。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比福建早约20~30年,已取得巨大成效,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强化闽台休闲农业交流与合作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促进闽台休闲农业产业对接。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虽然已取得巨大成效,但近年来台湾休闲农业发展也面临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和国际化发展的压力,经营效益下降等问题。福建起步晚、水平低,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具备了对接台湾产业转移发展条件,促进两岸合作和产业发展对接,实现互利共赢,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二是,有利于构建海峡经济区一体化乡村休闲产业体系。加强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已经写入《闽台农业合作条例》,它是今后闽台农业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两岸农业合作已由过去单纯投资种、养、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拓展到投资观光休闲农业领域,台资休闲农业企业已表现出强劲的产业发展带动能力。通过加快建设闽台休闲农业合作试验区等办法,可以有力地促进海峡经济区乡村休闲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步伐。三是,有利于打造开发共同产品市场,提升两岸休闲农业产业区域竞争能力。资源相似性、互补性是促进两岸休闲农业产业合作的基础,闽台之间农业自然、地理、气候、民俗、文化等资源相似,海峡经济区建设地理区位独特,合理配置两岸休闲农业技术、人员、资金、土地等资源,打造共同市场、开发大产品、 大市场,形成规模优势,提升区域产业竞争能力,对提升两岸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意义特别重大。它对发展壮大海峡经济区实力,繁荣海峡经济区经济,满足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业内人士分析,海南正在开发国际旅游岛,仅旅游免税旅游服务品一项可带动增加收入170多亿元,因此,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生态经济旅游圈其战略意义非凡。

近年来,福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发展势头良好,呈现出类型模式多样,农林水渔及旅游等多部门联合推动,休闲农业表现覆盖领域广、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明显等特点。同时,台商投资经营成为发展的新亮点,台商投资经营由以往单纯投资种、养、农副产品加工拓展到投资观光休闲农业领域,并表现出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强的特点,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也由单纯的旅游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型转变。尽管我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在发展规划编制、发展规模和质量、行业管理、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发展也落后于北京、广东、上海以及内陆的湖南、四川等省、市,与海峡东岸(台湾)相比差距则更大。闽台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和互补性,“先行先试”,构建海峡两岸一体化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对促进海峡经济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繁荣农村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与台湾及发展国家相比,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约落后2个发展阶段。目前福建休闲农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缺乏总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自发行为严重;二是,行业发展政策引导不力,扶持力度小;三是,企业经营水平不高,重点不突出、项目开发凌乱;项目垒同;缺乏主题和企业形象塑造;四是,产品单一,与二三产业结合不紧、缺乏文化内涵;五是,发展水平层次低,与一般的科技园区、农业观光园没有大的差别;六是,管理不规范,多头管理、权责不明;七,基础设施不完备、不配套。存在食、住、行、玩、乐不配套等严重问题。同时,也存在休闲观光农业的餐饮排污以及住宿、娱乐、餐饮卫生安全等问题。

4 促进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发展的对策思考

4.1 抓住机遇,提高认识,合理规划布局

一是,要在促进全社会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把休闲农业当作一项新兴产业来加速引导发展;二是,要抓住机遇,在用好用足中央赋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同时,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来抓。三是,要合理布局,制定地区及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把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融入建设海峡西岸生态经济旅游圈的建设之中,以建设福建生态经济圈和发展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引导不同地区发展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在建设福建现有的3个生态经济圈(闽东南沿海生态经济圈、闽西北生态经济圈和海洋生态经济圈)的基础上,开发形成不同类型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区、产业带和产业发展类型、模式。四是,重点加速发展都市型、休闲体验型、农庄经济型、园区型和特色产业型的休闲农业。

4.2 强化闽台休闲农业交流与合作,建设闽台休闲观光农业合作试验区

以闽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为基础和依托,选择经济、资源、基础较好的地市、岛屿、林区等,建立3~5个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先行先试试验区”,建设都市型、生态体验型、农庄经济型、园区型和特色产业型的休闲农业区、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带、休闲农业示范点等。在政策、融资、税收、土地利用等方面给予特别优惠政策,积极促进闽台休闲农业技术、资金、人员交流和合作,努力构建两岸一体化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合作体系与市场开发体系。

4.3 强化扶持,加快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在现有我省有关部门评选出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农家乐”、“森林人家”、“水上鱼村(乡)”等试点建设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联合整合资源和部门力量,一是,可以集中建设100个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综合示范点或(企业、基地),有条件的地市区也可以优先发展;二是,推出一批高起点、高档次的休闲农业招商项目,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塑造精品,提升产业发展文化内涵;四是,促进二、三产业综合发展。

4.4 出台行业标准和引导政策,引导扶持行业发展

一是要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二是加快制定出台行业规范管理标准,引导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加快制定出台《休闲观光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四是鼓励台资企业参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出台《闽台休闲农业合作试验区的管理办法》;五是对休闲观光农业区内用于农业生产的管理用房、配套设施用房等所需土地指标,予以优先安排,对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提供信贷、金融等支持。

4.5 整合联合部门力量,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规范管理

强化部门联合合作,加强行业规范管理。一是要加强规划、申请和认证工作。内容包括:休闲农企业(农场、示范点)申请设置、设施条件、审(报)批、规则设计、技术培训、辅导管理、监督管理等内容。与企业认证,享受认证待遇;二是要加强行业指导和辅导,重点培训专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是要坚持机制创新,促进工商、外资等多元投入发展。四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可以参照台湾以及北京、湖南、浙江等经验,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接受政府部门委托, 在休闲农渔业(农场)发展规划、区划和制(修)定相关规定、政策、制度以及技术培训辅导、发展监评、 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4.6 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促进关联产业技术创新

重点加速发展以下农业技术创新:一是保障农产品生产和食物供给功能技术,二是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与食品供给的关键技术,三是发挥生活功能的技术,四是发挥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功能的技术,五是设施农业技术及高新农业应用技术,六是现代营销与管理服务技术,七是休闲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与服务技术。

参考文献:

[1] 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1):66-71.

[2] 段兆麟.休闲农业体验的观点[M].台北:台湾伟华书局,2006,(8):25-30.

[3] 马惠娣.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J].信息空间,2004,(7):23-26.

[4] [美]阿尔文•托夫勒.蔡伸章,译.未来的冲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5] 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台湾休闲农业执行调查报告[R].2004.

[6] 陈昭郎,李谋监,段兆麟.台湾休闲农业营销策略之研究[J].台湾农业探索,2007,(4):16-21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篇7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305-02

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资源,结合旅游业,为消费者提供娱乐、观光、度假、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新型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发展生态环保农业的新途径。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对于突破农业发展瓶颈、进一步拉动消费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十分重大[1-2]。

1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陇县休闲农业的发展相较其他县区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大体经历了2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1996—2005年,为起步发展阶段,主要开展了以关山草原和龙门洞等为主的观光旅游活动;第2阶段:2006—2012年,为迅速发展阶段,大力开发了以秋菊山庄、八渡民乐园、温溪度假村等模式的集钓鱼休闲、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建设。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建设休闲农业的投资力度加大,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使陇县休闲农业的规模及整体档次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满足游客游玩、吃住的基础上,陇县休闲农业发展越来越注重为游客提供更多的自然休闲方式、农家生活与农事体验等休闲游乐活动。

2 陇县休闲农业主要模式

2.1 农家乐模式

以东南镇演峪山、东兴村、温水镇团结村、天城镇马曲村新农村独家小院等为代表的地方特色农家乐休闲农业模式,吃农家饭、观农家景、唱农家曲、赏民间工艺等内容的农家休闲娱乐活动,可使游客真实体会农家乐休闲农业带来的快乐。

2.2 民乐园模式

以温水镇温溪度假村、八渡镇高楼民居园、秦岭西鳞鲑渔乐园等为代表的民乐园模式,集垂钓、餐饮、娱乐、住宿、赏景等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旅游,可使游客享受民乐园带来的欢乐。

2.3 草原模式

以关山草原、关山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旅游休闲农业模式。住蒙古包、吃烤全羊、跳集体舞、篝火晚会、骑马、射箭、滑草以及看蓝天白云和风吹草地见牛羊等内容的旅游休闲活动,可使游客尽情体验广袤草原和茂密森林带来的生活乐趣。

2.4 自然景观模式

以龙门洞、药王洞、香山寺、磬口寺、老龙殿等旅游圣地开发的自然景观休闲农业模式。最具出名的是陇县龙门洞、药王洞,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山水亭榭相互辉映,琼楼玉宇高悬崖壁,山间飞禽鸣声不绝,林涛树影舞姿婆娑,溪流清澈见底,鱼儿嬉戏打闹,山水秀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招惹游客。景点游人以赏景、烧香、祈福、游玩等内容的休闲度假活动,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世外桃源之感。

2.5 园区示范模式

以县城北坡千亩油桃园为主的现代农业观光园、高楞晨辉现代农业科技园、温水坪头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等高科技含量的休闲农业模式。为游人展示设施蔬菜、设施瓜果、名特优新品种、农业新技术以及旅游无公害农产品的研发等内容的生产情况,让人们在休闲游玩中通过观光、互动、采摘、品尝、营销等方式,可以极大地开阔眼界,增加知识,陶冶情趣,亲身体验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陇县休闲农业投入总资金8 600多万元,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年综合经营收入达5 580多万元,极大地推进了陇县向建设“区域商贸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最佳人居环境”为一体的宝天平城市圈中心生态花园城市迈进步伐。

3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努力,陇县的休闲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度假山庄、民乐园、旅游景点等已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的新格局,吸引了县内外大批游人前来休闲度假旅游,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但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陇县休闲农业发展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规划不科学、素质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了陇县休闲农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3.1 思想认识不深入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与结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措施,根本目的在于搞活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社会,促进农村和谐发展[3]。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没有深刻认识到休闲农业的本质特点,一味地发展旅游业,没有很好地利用当地农业与农村自然资源,实际上形成了娱乐休闲产业在城郊的延伸。一些地方依托农村自然景观,单纯地搞旅游开发,与农业生产经营毫不相关,没有形成特色,这其实背离了发展休闲农业的初衷。还有一些地方盲目认为发展休闲农业就是办“农家乐”,致使“农家乐”成规模增长,加之缺乏有序管理,导致经营效益较差,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3.2 从业人员素质过低

专业人才是一个产业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元素,甚至是根本保障与支撑。陇县休闲农业起步较晚,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多为农民,高素质、高科技型的管理人才很少。调查发现,陇县关山草原、秋菊山庄、温溪度假村等地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40岁以上的占76%,高中文化水平以下占85%,足见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类人才十分缺乏,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事休闲农业设计与规划的人才尤其缺乏,理论功底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熟练、实践经验不足是目前该县从事休闲农业发展人员的通病。正是由于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从事休闲农业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管理成本高居不下,管理效率和效益低下,无法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运作。

3.3 整体规划缺乏科学性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以及人们向往生态、绿色、休闲、娱乐、健康需求的回归,投资人普遍看到了发展休闲农业市场的巨大潜力。在没有很好结合当地区位、交通、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等特点以及未能彻底进行系统的市场调查分析和合理科学规划的前提下,一味地模仿,急于上项目、做规划,盲目发展休闲农业,没有形成特色,导致同质化倾向严重,竞争力不强。如东兴的农家乐、八渡高楼村的民乐园等,刚开始人气很旺、生意火爆,效益可观,现在生意冷淡,效益下滑,经营不景气。

3.4 资金投入力度不大

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而陇县是山区农业县,也是部级贫困县之一,经济基础脆弱,当地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上力度很小,造成休闲农业配套服务跟不上,如关山森林公园的高尔夫球场建设、秋菊山庄的水上乐园和跑马场建设等项目,因资金限制,不能如期修建,一些服务配套设施更是无从谈起,限制了陇县休闲农业的发展。

3.5 对外知名度不大

陇县的休闲农业景点给人总的印象是除过关山草原、龙门洞这2个大的旅游景点外,其他休闲农业景点名气不大,知名度不高,外来人员参观旅游的很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县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

4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4.1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为保障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4]。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就是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部门应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集中精力,把发展休闲农业摆上议事日程,作为大事、要事来抓。

4.2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强化从业人员思想、道德、技能、服务、管理等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加快陇县休闲农业发展步伐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休闲农业管理部门要加大从事休闲农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对休闲农业技术、管理人才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安排人员学习培训、外出考察等活动,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素质,从而使服务上水平、效益上台阶。

4.3 周密分析,科学规划

首先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分析后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突出特色的原则,强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条件的先发展,有优势的快发展。在休闲农业建设的总体规划下,结合当地自然、文化、农业产品的特性,发展定位、市场需求、基础设施建设等,坚持合理配置资源,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避免一哄而上,产品雷同,效益不佳。

4.4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在认真调查分析陇县的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等情况下,明确区域功能定位,确立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熏陶,重点是将文化特色与农业产业特色相结合,形成特色亮点。一是要突出资源特色。如温水镇利用独有的水资源特色,做足水文章,在休闲度假村建成有规模的垂钓中心,让人们体验到江南水乡的味道。二是突出农业特色。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发展特色农业西瓜、草莓、蔬菜等,让游客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三是文化特色。主要是挖掘传统民间文化遗产,如陇县的皮影、马勺脸谱、刺绣等民间工艺美术品,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业。通过这些措施努力打造陇县休闲农业特色品牌。

4.5 拓宽渠道,加大投资

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区域性基础设施重点投资;各银行和信合要把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重点,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减少手续,加大扶持力度;制定鼓励优惠政策,吸引县内外大型企业或公司的资金,以股份制或合资经营等方式开发。

4.6 加大宣传,促进营销

为扩大游客市场,增加营销收入,在抓好内在质量建设的同时,就得千方百计地提高陇县休闲农业景点的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议论氛围;二是每年举办陇县休闲农业参观旅游活动,扩大影响,吸引游客;三是加强与县内外旅游公司的密切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招揽更多的游客。

5 参考文献

[1] 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268-270.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篇8

2当前国内休闲农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上看,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态势喜人,成绩斐然,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制约我国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也初步显现,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些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国内休闲农业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国内休闲农业开发基本上是以农民或乡镇企业自主开发建设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彼此之间又缺乏相互协调,从而导致各地开发项目大同小异,经营方式过于单一,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都不强。有些地方在发展休闲农业的时候,贪大求洋,开发的休闲农业产品失去了乡土气息和农业特色,无法提高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号召力。从整体上看,国内休闲农业还处于简单仿效和粗放经营的低级阶段,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产品同质化严重。休闲农业从业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不少地方,农民是经营休闲农业的主力军,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没有从事过经营休闲农业的专门训练,经营活动还停留在简单模仿阶段,休闲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条件普遍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质量很难得到保证。此外,由于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和资本逐利的本能,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缺乏合作,整个产业出于无序竞争状态,这在增加经营成本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政府扶持休闲农业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发展休闲农业主要靠市场,但是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特别是与休闲农业发展相配套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税收在内的各项政策优惠都需要政府统筹协调。但是不少地方政府唯GDP是从,热衷于通过招商引资大上快上工业项目,对发展休闲农业缺乏足够重视。在对休闲农业的管理上,往往是政出多头,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使从业者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在资金投入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对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不到位,农民虽有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观愿望,但受制于资金缺乏的限制,无法顺利从事该项产业。现有土地制度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使土地呈现出碎片化的分布格局,不利于整体利用,而休闲农业的发展往往需要将土地连成一片开发经营,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好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5]”这对于突破现有土地制度的制约,加快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

3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篇9

本报讯(记者夏 佟)3月19日,台湾著名农业经济专家黄大洲博士、台湾嘉义县政府观光旅游局局长钟鸣时在市图书馆报告厅为我市涉及“三农”的单位部门和各镇干部发表了如何发展休闲农业的演讲。

演讲由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罗时祥主持。副市长张广英出席演讲会。

黄大洲博士先后以《政府、农会如何为农民服务》和《台湾休闲农业与经济发展》为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黄大洲出生于今台南县善化镇,1971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博士。在简要介绍台湾农业经济的开发历史后,黄大洲重点讲述了五个问题:1、台湾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先是为工业作出贡献的阶段,后是工业回馈农业的的阶段。台湾休闲农业就是工业回馈农业阶段的一个形态,它完全符合“地球村”的生态保护的发展要求。2、台湾的农业经营模式的核心问题是农会的组织化问题。台湾农会与海南现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类似。它按照农业经济要素或者按照生产、加工、销售以及配套服务的专业分工,把家庭小农组织到农业产业链中来,从而实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城乡和谐。3、政府在发展农业经济中要担任重要的角色。要以农产品的加工来满足旺淡季的消费需求、平抑价格差。农产品的销售不能完全依靠自由的市场竞争,在一定的阶段还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需要政府的政策和适当补贴来保护农业的健康发展。4、要搞好以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台湾岛的水源与海南岛有相同之处,季节性强、河段短、水流急,相对而言白白入海的多、有效截留利用的少。政府有责任要继续搞好以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必须条件。5、儋州应当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只要紧紧抓住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历史机遇,把东坡文化、兰洋地区的地热温泉和现代意识、台湾休闲农业的经验有机融合起来,儋州的休闲农业将对有利于促进儋州经济社会发展。

钟鸣时在随后的演讲中认为,发展休闲农业,“农民不能缺席”。儋州要以“创新、创意与创价”的思路来发展休闲农业,把特色资源、生态产业、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篇10

休闲农业是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形态,也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近年来,在福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和处于起步阶段,水平有待提升。与福建仅一水之隔的台湾,发展休闲农业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这,积累了许多先进的经营模式、理念和技术。加强与台湾的合作,是未来福建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一、闽台休闲农业发展中的资源禀赋差异

福建和台湾两地发展休闲农业的自然地理条件相近,休闲农业资源享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进程中要素水平的差异。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资源要素禀赋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比较优势发生变化,资源禀赋的差异直接影响到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目前,闽台休闲农业要素禀赋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台湾资金、休闲农业技术等生产要素较丰富,休闲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由于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稀缺而降低;福建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对丰富,休闲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由于资金与技术等要素的缺乏而难以提高。

从现实条件看,福建耕地总量相对较多,是台湾的1.4倍,浅海滩涂面积广阔,山地资源丰富且自然条件优越;台湾土地狭窄,经济与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得到提高,地价亦不断上升,土地成为最稀缺的资源要素。近10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但文化素质较低。台湾则在精致农业的发展战略推动下,实行外向型的市场经济,在工业化进程中,受比较利益驱使,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使农业劳动成本持续上升。另外,从技术水平看,福建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不足,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技术水平低,农民缺乏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的经济能力与风险承受能力;台湾经过多年的发展,休闲农业已进入了“科研投入较高,技术支撑体系完备,管理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成熟阶段。

二、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潜力与基础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只有双方在某个方面存在互利互惠的互补关系时,双方才会走向相互合作,并且互补性越强,比较利益越大,双方在这方面的合作就越紧密。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资源整合是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关键,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优势更突出地表现在休闲农业资源优势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明显差异上,这种显著差异是极强互补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合作潜力大的表现。

(一)闽台休闲农业资源要素互补的基础

从闽台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看,两地主要存在三大差异:一是休闲农业资源禀赋的差异性;二是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性;三是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的差异性。有差异,就可能存在互补。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基础是闽台休闲农业资源要素的极强互补性。根据闽台休闲农业资源禀赋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性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学理论,闽台休闲农业资源要素的互补性可归结为:台湾资本、休闲农业技术对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福建土地、劳动力对承接台湾休闲农业产业转移的支撑作用。

经济产出总是一定的资源要素以某种组合方式形成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某一资源要素的过多或过少,都不能达到资源要素的有效组合,从而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此时,资源要素的流动与整合就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台湾由于土地与劳动资源的稀缺,农业资本要素相对过剩,无法达到最优配置状态,同时,由于农业投入机会成本的提高,使农业资本要素投入失去相对优势。随着台湾工业化进程中土地与劳动力资源要素稀缺性的提高,台湾休闲农业增长面临高成本的挑战。目前台湾农地利用己进入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全面发挥阶段,即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一方面要让部分农地的利用发挥环境保育、休闲观光的功能,以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又必须为总体经济的发展逐渐释出部分农地,这使岛屿台湾原本就十分有限的农地变得更加稀缺。台湾相对富余的资金与技术等生产要素由于土地和劳动力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缺乏,使投入的边际效益开始不断下降。因此,如果台湾休闲农业产业不向外拓展,特别是向福建拓展空间,就将限制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台湾的农业资金、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开始向岛外移动,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福建的休闲农业发展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和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缺乏是限制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相对于台湾而言,福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土地综合利用与集约利用还有很大的提高潜力,同时劳动力资源丰富并价廉。这种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而形成的资源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增强了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互补性。

(二)闽台休闲农业合作与发展的技术条件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产业形态,是一种涉及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目前,福建休闲农业整体发展较快,但不少休闲农业项目技术含量偏低,景观特色单一,面临着发展上的瓶颈。休闲农业是农业多功能性开发的一种重要实践模式,而农业多功能性的深度开发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未来的休闲农业将是科技参与型的,是融休闲、娱乐、艺术观赏、科普教育、现代管理等于一体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的产业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和技术集成化,综合构成了休闲农业的高技术化。因此,福建要发展体闲农业,就必须加强科技投入,加快人员培训工作,提高科技含量,并建立休闲农业技术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台湾的休闲农业起步较早,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众多,经验丰富,加之近年来台湾面临着休闲农业生存空间相对饱和的问题,台湾优秀的休闲农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在这一背景下,有利于推进两地休闲农业的技术交流,并通过技术交流全方位深化休闲农业的合作。

(三)闽台休闲农业合作与发展的资源环境优势

福建与台湾相似,沿海构景岩石与构景地貌特别齐全。而且从总体看,福建地文景观的种类和品位均在台湾之上。福建溪谷、景观、漂流湖之多在全国,尤其是沿海地区少见。福建是全国海岸线最长最曲折的省份之一,岸线长度为台湾的3倍,侵蚀和堆积海岸相间,海蚀、海滩景观优美。尤其是拥有作为世界最大天然深水良港的海湾,面积大、风浪小、休闲旅游价值高。福建气候为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台湾的亚热带、热带气候相比,气候差异较大。与气候有关的休闲旅游资源种类更为丰富。福建不像台湾那样各地都很湿润,而且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多,构成了多样的反季节旅游气候,这在沿海地区是少见的。福建的森林高覆盖率达62.96%,为全国之最,生物景观的多样性、珍稀性等乃全国少有。福建是台湾居民之根,也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的积淀超过台湾。福建乡村文化,对既保留中原古风,又对外开放吸收海外文化,形成我国独特的乡村文化区,特色之鲜明,在全国独有。从乡村文化的品位和多样性来看,福建文化是源,台湾文化是流。福建已有我国少有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为乡村休闲资源的丰富多彩奠定了基础。福建可利用“五缘”相近、气候相宜的优势,为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开创新的天地。

三、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思路与对策

(一)把“休闲农业”列入对台招商引资的重点行业领域

福建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加之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休闲农业所需的资金缺口较大。福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台胞主要祖籍地,800多万侨胞不仅是来闽观光旅游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也是投资大户。因此,应要做好宣传,打好这张“侨牌”。闽台两地具有良好的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优势,自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公众大陆探亲以来,台湾客源市场一直是福建省重要的境外旅游客源市场,而且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台湾休闲农业已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并且逐步建立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区,海峡两岸优势互补、合作领域十分广泛,积极吸引台资,开展闽台休闲农业合作有着良好的前景。由于休闲农业行业本身就是招商引资最好的行业之一,所以,应积极吸引台商到福建投资开发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区。特别要把福建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地价低廉、劳力成本低,且自然条件优越等优势条件进行广泛和深入的推介,积极吸纳资金雄厚、技术管理水平较高的一些台商来闽发展。

(二)强化政府服务,形成有利于休闲农业合作的运行机制

首先,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休闲农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和大力扶持。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统筹协调。农业、计划、财政、税收、金融、内外贸、科技、证券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加强协作,保证两地休闲农业合作能顺利推进。

其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虽然政府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对于休闲农业这个系统工程来说还远远不够。鉴于政府财力有限,政府不要成为投入的主角,而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推动各级财政逐步增加休闲农业专项扶持资金规模,金融机构放宽贷款担保条件、增加贷款额度、改善金融服务。

再次,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和多功能性开发的基本条件,而且休闲农业也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以,政府应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教基地等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善休闲农业区的硬件条件。

(三)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台资涉农企业转向农业多功能性开发

休闲农业把农户的生产活动与游客的消费活动结合在同一时空,农业生产过程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紧密结合,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各种社会风险。目前,福建是全国台湾涉农企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台商投资农业首选福建,福建作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的“窗口、示范、辐射”作用得到明显体现。近年来,已落户福建的台湾涉农企业,开始慢慢转型升级为多功能性产业,把原来的科技型种养业和加工业、旅游业结合起来,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农工商一体化,获得了不错的成效,成为了发展休闲农业最有潜力的主体之一。而且产业链的延长,可以加快吸收劳动力。实践证明,这些涉农企业产前和产后部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是产中部门的近十倍。延长农业产业链,不仅拓展闽台农业合作的空间,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从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培育和发展。当前,福建应抓住这一契机,着力促进台资涉农企业转向农业多功能性开发,把已落户福建的台湾涉农企业培育成为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先锋队伍,一方面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加快休闲农业合作步伐;另一方面可以巩固合作基础,实现跨跃式发展。

(四)在已具备条件的区域先试先行,建立休闲农业合作示范区

近年来,福建省按照区域地理条件、休闲资源特色和旅游发展条件,有计划地建设闽南金三角商贸滨海休闲旅游区、闽北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区、闽西客家文化红色旅游区等区域,形成东部滨海蓝色生态旅游带和西部绿色生态旅游带。从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来看,这些区域是两地休闲农业合作的首选地,可以先试先行,建立休闲农业合作示范区,探索适合两地合作的模式。休闲农业合作示范区的建设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休闲产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流动,带动农村各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秀琴.台湾观光农业的几种形式[J].海峡科技,2002(3).

2、林志达.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邹芳芳.以台湾经验促福建休闲农业发展[J].台湾农业探索,2009(1).

4、陈励颖.福建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9).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篇11

一、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

上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进入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以至于忽略了农业的发展。为了走出农业萎靡的状态,台湾做出了农业转型的决策,为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指出明路。最开始是农产果园为游客提供免费品尝来引起游客注意,然后慢慢的向休闲农业区发展,再然后开始兼顾农业与农场的发展,最后开发出多样化、规模大并具备体验性质的产品,实现全面发展,纵观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一共也是经历了这样的四个阶段。休闲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和生活的全面协调发展,经过台湾休闲农业的成功,这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逐渐的被人们就收并得到广泛的推广。

台湾休闲农业经营是将大众自然本来存在的景观、生态和资源充分利用,实现大自然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色的完美融合,最后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通过游客与农业、农村的亲密接触,实现休闲体验目的。台湾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累积了各方面的经验,并收到来了显著成效,而大陆的农村休闲产业还在起步阶段,我们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借鉴台湾休闲农业成功的经验。

二、体验经济理论

早在上世纪40年代,体验经济就被提出来。在奥尔德森看来,仅仅的产品并不能真真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只有切身的从产品中体验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在《未来的冲击》中,托勒夫曾表示,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最后发展到服务经济,经法发展最终将会转向体验经济,将来人们将会更趋向于具有多样性、多元化的消费体验。以服务为宗旨,利用商品体验吸引顾客,体验经济本质上就是这样一个社会演进阶段。按照不同的需求,可以分为娱乐、教育和审美等方面的体验,其主要特色是实现增加顾客的参与度,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并实现娱乐的过程。

三、休闲牧场体验旅游产品开发

经过长久以来的不断发展,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迅速,涉及到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其发展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在农业旅游的领导下,台湾地区各个休闲农业区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台湾休闲牧场体验是休闲农业其中的一个小分支,其旅游产品是按照不同的体验内容分类的,一般来说,一个休闲牧场是包括多个不同性质的景区快的,每个区块满足游客的不同体验需求,比如说教育方面的体验、以娱乐为主的体验和审美体验等等。

(一)教育体验

台湾休闲牧场中一般设有教育农园区域,将农场天然的环境和资源充分利用,将牧场打造成为一个天然的户外课堂,成为一个兼具教学和休闲体验的地方。比如说台湾著名的飞牛休闲牧场,该牧场专门为乳牛、蝴蝶生态区和其他的可爱动物设计相应的区块,园林区域类的各种植物、蔬菜瓜果以及蝴蝶之类的昆虫都是现成的,每个植物都有挂牌对之进行标注,注明其相关信息,为游客们提供活生生的教材。另外,在牧场人员的带领下,游客们还可以亲自去体验一下喂养小牛。小马儿等小动物,或者是去感受一下挤牛奶的乐趣,甚至可以将自己劳动所获的新鲜牛奶带回家,体验独特的劳动乐趣。休闲牧场开发的教育体验产品不仅仅可以让人们身临其境的体会大自然的奇妙之处,还可以学习知识性非常强的专业内容。通过全程亲自目睹了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并置身于真实的农村生活氛围里,让来自城市的游客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农村文化。

(二)娱乐体验

在休闲牧场里,游客们可以尽情的体验各种野外游乐项目。在台湾味全埔心牧场中,有规则简单但是乐趣十足的滚草包、套马挑战或者是骑马,另外牧场有非常多的牛,可以让游客们体验一下牛仔的乐趣,味全埔心牧场甚至配置了华丽的马车,游客们可以乘坐高大上的马车在牧场区域内游走观看,体验一次旧时的贵族待遇。味全埔心牧场区域范围较大,游客可以选择乘坐游览车一睹牧场风采,还有水上区域为游客们提供丰富的游乐活动。除此之外,牧场还设有专门的露营烤肉区。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牧场,让游客们享受无限的乐趣。

(三)审美体验产品

在牧场,最多也是最平常的莫过于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无际的草原以及成群结队的牛儿马儿,但是这些对于来自城市的游客们来说却是难得的风光。台湾的雪霸休闲农场位于海拔1923公尺高的地带,被人们称之为“山之巅,云之乡”,这里拥有极为丰富的天然资源,自然景观独特,最让游客为之着迷的就是这里凉爽宜人的天气和美丽的风光,远离城市喧嚣,离开高楼大厦,置身云海之中,逍遥自在,看尽无限精致,享受大自然的美。雪霸休闲农场拥有著名的景观,为前来观光的游客提供了极致的视觉盛宴,除此之外,雪霸休闲农场让游客们流连忘返的还有这里的奇异果和小蓝莓,因为农场主人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这里的水果香甜可口,深得游客喜爱,加上农场提供的现摘现吃的体验,雪霸休闲农场的常年游客不绝。

四、结束语

台湾的休闲农业已经开启了越来越多样化的经营模式,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项目和运营项目,已经是国际品牌项目,为休闲体验做出了战略性示范,为休闲农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通过建设农村旅游、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展开生态、休闲体验活动, 能够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缩短城乡差距,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长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到城务工人数不断增长,目前城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严重,很多在城里生活的人是非常渴望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的,这对于农村观光旅游产品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发展契机。我们现在应当做的就是牢牢抓住这个契机,以城市市场为目标,发展具有现代化色彩的农村旅游和休闲产业。

参考文献:

[1]郭焕成, 吕明伟, 任国柱.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吕明伟, 郭焕成.台湾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的发展经验[J].海峡科技与产业, 2006(6): 36- 38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篇12

一、休闲农业相关概论

1、休闲农业的具体内涵

休闲农业源起于19世纪的欧洲,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引导着城镇人口探寻返璞归真的脚步,因此,欧洲众多国家兴起了休闲农业模式,来确保城镇人口舒缓压力,重返自然的需求得以被满足。休闲农业的具体定义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通过向城市民众展现农村风光与农村劳动,来达到城市人口返璞归真的目的。休闲农业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以休闲观光为手段、服务城市人群为方向,最终达到农业生产与第三产业有机结合,确保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其与农业旅游的其他旅游形式尚存在一些差异,这类差异令休闲农业区别于其他旅游产业。其中,休闲农业是以农村劳作为与农村生活为主要卖点,相对的乡村旅游则是更加看重乡土民情、文化历史等内容。相对的,农家乐与休闲农业之间,众多专家学者认为,其二者应为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农家乐应囊括于休闲旅游之中,是确保休闲旅游的趣味性与劳作行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

2、休闲农业的功能特征

休闲农业作为陶冶人们情操,提供人们返璞归真渠道的重要休闲劳作项目,其重要的特征在于其产业集合性强。休闲农业不但融合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同时也将第二产业涵盖其中,从而达到了劳作、产品加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产业类型,有效地推动了三方产业发展。同时,借助我国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文化各异的情况,休闲农业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地域性差异,这种差异随文化不同、劳作方式不同、民族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会为参与休闲农业活动群体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另外,休闲农业作为依托于第一生产力的第三产业性质活动,其受季节影响性也较大,因此,在不同季节参与休闲农业活动,会得到各种不同的生活体验,同时也确保了休闲农业的丰富性。

休闲农业的特征也注定了其功能性的多样,首先休闲农业的经济功能带动了三项产业的共同发展,其强大的影响力与影响范围,无论是提升社会精神状态还是经济状态,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其社会功能带动了参与者精神文化建设,从而确保了其精神的健康发展,奠定了社会稳定的基础。第三,休闲农业活动确保了其文化教育传承功能。在参与休闲农业活动的过程中,参与者可以充分体验农村劳动,并且感受农村文化,无论是对休闲农业参与者的身心体验,还是对其接受相关教育,都有着极为有益的帮助,同时也能确保传统农业文化与传统农业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3、休闲农业与体验经济的关联性

体验经济是建立在原有三大产业基础上的全新经济形势,其囊括了众多行业种类,目的在于亲身体验某些事物,从而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当前,体验经济逐渐成为了现行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与休闲农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休闲农业是体验与感受农村劳动与农村生活的重要劳动活动,而这种体验与感受则是体验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建立在体验经济下的休闲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认可,而重视体验、重视弘扬农业文化的休闲农业如何发展,则成为休闲农业开发发展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的课题。探寻体验经济下的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与方向,成为了当前休闲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认知不到位

休闲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尚处于发展阶段,其各项职能与管理方法尚属于试水阶段,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管理人员认知不足,管理方法无法推进休闲农业有效开展,管理结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滞后了休闲农业的前进脚步,影响了休闲农业的正常发展。由于休闲农业本身的新颖性与特殊性,加之人们对体验经济这一全新经济体系认知不全,因此管理没方向、没方法等情况并不可避免。这是新型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需要经济发展组织高度认识,并合理解决,才能有效地促进休闲农业发挥作用,推动市场经济整体发展。

2、休闲产业单一化

当前,休闲农业的试水性导致了其管理人员管理认知不足,管理方法与方向不到位,从而造成了休闲农业产业模式单一,经营方式类同的效果。完全无法凸显地域性与地区特色,无法真正地吸引消费者,没有利用好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未体现休闲农业丰富性的特点,从而桎梏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另外,部分管理者将休闲农业与其他农业旅游项目相混淆,因而导致了农业旅游项目经营方法雷同,经营模式相似,无法很好地发挥各自的旅游特色重点,令消费者产生了审美疲劳。

3、土地供应困难

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拥有足够的土地作为活动运营基础,才能实现其农村劳动与农村生活体验的需求。然而,当前社会形势并未给予这类活动足够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支持。多半的休闲农业活动并未拥有足够的土地分配来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同时,无论是植物生长还是动物养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而这些时间的消耗使土地的租借环节产生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传统农业发展来说有一定的影响性,从而使分配给休闲农业的土地更加不足,影响休闲农业整体发展。

4、环境保护方法不科学

环境保护在任何一项经济发展中都是重要的探讨课题,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之下,由于体验农村生活的城市居民本身并没有良好的农业知识,其种植方法不当,思想认知不到位,进而引起当地环境发展与资源维护的不良后果。对此,尚处于发展阶段的休闲农业无法有效应对与处理此类问题,从而造成了环境资源保护方法的不科学,不但影响了当地的环境建设,同时也不利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造成环境与经济的双重压力,不能及时有效地寻求科学的保护方法,对于休闲农业发挥其本来作用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

5、政府政治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在休闲农业建设中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是影响了休闲农业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政府作为执政部门,其本身有一定的指导性与权威性,由其引导的经济建设普遍能受到良好的成效。然而,在休闲农业项目上的认知不足,令其忽视了对休闲农业的扶持与引导,从而导致休闲农业走入误区,无法借由政府的支持达到招商引资或者政策优化建设等结果,不利于其本身发展的同时,也容易误入歧途,最终失去了其原本先进而科学化的存在价值。

三、体验经济下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1、加强管理人员认知培养

加强管理人员认知培养是从根本上改变休闲农业的有效手段,也是确保体现经济与休闲农业相融合并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管理人员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道标与指挥者,其优秀的判断力与精明的决断力可有效的推动整个经济政策的发展,而休闲农业作为新兴经济形式,其需要拥有精明而果断的管理人员指引,才能冲破发展瓶颈,走向完善大关。因此,加强对休闲农业的重要性与特征的认知培养,确保管理人员对休闲农业拥有足够的理解与思想,才能确保休闲农业在体验经济下茁壮成长,不断完善。

2、明确休闲农业功能,丰富休闲农业经营模式

加强管理人员认知培养的同时,要对休闲农业的经营群体灌输休闲农业的具体功能与具体特征,使经营者明确其与其他农业旅游项目的差一点,深化休闲农业的侧重点,确保休闲农业的特征性得以发挥到极致。丰富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并且开拓思路,创造全新的合作理念,保证休闲农业可以成为消费者真正休闲的场所,而不是徒增厌烦的无聊旅游。对此,开展承包果树或田地的方式,促进消费者的季节性消费;或者借由当地特色,组织节日性消费等,都可以很好的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并确保休闲农业多种功能发挥实际作用。

3、土地供应合理化

对于休闲农业用地,各级有关部门应该给予相应的政策优待与扶持,确保休闲农业可以有效的开展,且达到对外经营的规模。要将休闲农业作为发展该地区经济建设,弘扬该地区文化传承,展示该地区农业风貌为主体,积极配合休闲农业建设,敦促休闲农业带动三产发展,为三产达到实际性创收。与此同时,对该地休闲农业经营人员要进行合理化培养,使其可以优化土地使用,确保土地合理利用,从而增加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休闲农业的开发价值。

4、确保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并非仅仅存在于休闲农业之中,而是存在于多种形式的经济发展项目之中。然而,休闲农业所倡导的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等理念却要架设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下,由此可见,休闲农业的环境资源保护是不容忽视,且势在必行的。对此,各级有关部门应加强环境宣传与环境建设,其环境宣传与环境建设不能单单针对乡村,同时要拓展到城市社会的各个角落。使每个人了解文明出行的必要性,确保其成为环境资源保护的一份子。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破坏自然环境人员的惩处力度,以规治行,从而确保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政府加大政治扶持力度

经济发展促进我国人群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提升的同时,对于高强度的社会压力也急需相应的排解方式来达到舒缓精神的效果。因此,对于休闲农业的推广与建设,政府应作为最坚实的支撑与最可靠的引导。身为行政职能部门,政府部门内部应高度重视其自身职责,了解休闲农业对整个地区经济的带动以及对全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合理发挥自身领导责任与决策责任,为休闲农业发展大开绿灯,从而确保休闲农业可以有效推动三产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稳步提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