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身知识合集12篇

时间:2023-09-03 15:20:35

健康养身知识

健康养身知识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休闲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质下降、肥胖、近视、休闲异化、网络成瘾、心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且逐步加重,体现出学生对自身学习生活统筹的失调和自身健康的重视不足。就大学而言,其育人属性是第一职能,也是办学特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出发点,不管任何特色的高校,培育健康的大学生是育人的最基本要求。学生生活中的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立足整个高等教育的宏观视域,依照教育和人发展的客观规律,首先从作为健康主体的学生着手,以清晰具体易于操作的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培养为起点和基础,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多角度提高他们的健康认知水平,继而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提高他们健身锻炼和卫生保健的热情,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健康水平。

1充实大学生健康基础知识

健康知识的掌握是健康认知能力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康认知能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从学校教育过程来看,我国学生自幼儿园入学到大学毕业,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对教材的选择与实施上也相对缺乏规范,使学生的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几乎没有一定的系统可言,重复和疏漏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中普遍存在着。体育课堂上通常以学生的身体活动为主,考试时更侧重于对体能和技能的评价,对学生体育卫生保健和相关基本运动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很低,认知目标定向模糊。健康知识的缺失导致了大学生健康认知水平发展的严重滞后,也间接弱化了体育智能的作用,导致他们健康知识不够,应有的运动习惯没能养成,身体素质的发展缺乏规划,他们眼中学校体育的学术地位和学科形象不断下降。

2强化大学生健康认知观念

大学生健康知识的欠缺也导致了他们健康意识的缺失和认知观念的单薄,事实上,由于长期缺乏明确认知要求的学校体育经历,几乎扼杀了他们的认知需求,

淡化了或者从来都没能培养起他们强烈的健康认知观念,这种观念的淡薄直接导致他们健康知识的匮乏,健康认知能力与健康素养的提升也就困难重重,这和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如果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健康观念和丰富的健康常识,他们就会自觉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和保健方式,积极学习运动健身知识,养成良好的运动健身和保健习惯。虽然多数学生都会参与运动,但多数更倾向于选择更具有娱乐和表现功能的项目,尤其是球类等具有游戏性的项目更受欢迎,对运动量、强度以及运动的时间一般只会凭感觉去控制,运动前后的热身或放松很难遵循一定的健身规范,也不求去理解运动健身的生理学原理,这样良好的健身习惯就很难养成,体质与健康的诸多问题也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大学体育教学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生的健康认知观念。

3拓展大学生健康认知范围

大学一般都是在学分制主导下采取开放自主的选课形式,其实这种选课范围非常狭窄,尤其是体育课主要在很多运动单项之间进行选择,学科之间的缺乏联系,具有融合、广域、问题和活动课程等多项特征健康通识课程几乎没条件开展,更不可能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健康认知能力。这样看似还学生以自由,促进他们兴趣爱好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实则更容易导致他们在体育认知方面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约束,对健康认知的无意识,也很难在各种生理现象、健康知识及人的形体美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高校健康课程的设置及各项体育活动的安排既要通过书籍、网络、电视节目等先进的教育及传媒形式,弥补学生过去健康知识的不足,又要斧正他们的健康认知观念,拓展认知范围。健康基础知识积累的不足直接导致学生健康认知意识、观念的不强,健康认知观念的淡薄又造成学生健康认知范围的狭窄,这些因素无形中制约了学生体育认知能力的发展,也直接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科学的体育价值观。大学应该严肃看待这一问题,把握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积极弥补学生过去健康认知能力的缺失,从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认知技能和认知习惯着手,不断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更新修正学生的认知观念,拓展他们的认知范围,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

4、科学规划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的培养路径

健康养身知识篇2

关于健康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可世界卫生组织于1948年在其中提出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的三维健康观,将健康的概念划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1]。

素养是个人为解决在社会中遇到的问题所具备的一种处理信息的技能,一种识别不同文化、环境和语言的能力。约瑟芬(Josephine)认为,素养是多维的,有素养的人不仅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具备各种适应社会的能力[2]。

关于健康素养的概念,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认为,健康素养是个体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并作出有关健康的正确决策的能力。

弗雷德(Fred)认为,教师健康素养不仅指教师获取、解释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的能力,而且指教师能够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来提升学生学习健康的理念和技能的水平[3]。

国内学者江洁将健康素养划分为健康知识、健康理念、健康技能与健康行为四大维度。我国在200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中将健康素养分为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三大类。

笔者认为,教师作为一般公民,首先需要具备维持和促进自身健康的基本素养。同时从教书育人的职业性质考虑,教师还必须具备通过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能力。教师健康素养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基本健康素养和教师健康教育素养。同时,依据“知信行”理论(“知”,即知识和学习,“知”是基础;“信”,即信念和态度,“信”是动力;“行”,包括促进健康的行为、消除危害健康的行为等行为改变的过程,“行”是目标),健康素养的内涵包括三大维度:健康理念、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见图1)。

基本健康理念主要包括教师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对健康状态的理解等;健康教育理念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意识、职责等。

基本健康知识主要指教师作为一般公民,在现代生活中应当了解和能够掌握的大众健康知识或生活健康知识;而健康教育知识主要是教师在工作中需要掌握的、与健康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有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等。

基本健康行为是指个体为维持健康或促进健康而采取的平衡膳食、运动锻炼、预防疾病等行动;健康教育行为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技能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

二、教师健康素养的价值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健康与学生的健康息息相关,教师心理是否健康、是否患有传染病、是否具备完成各种职能的健康体质至关重要[4]。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教师的体检结果显示,许多教师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教师患职业病的人数越来越多。由于压力、社会适应等问题,许多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下降,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人格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甚至比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5]。笔者认为,提升教师的健康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亟须关注的问题。

1996年美国健康教育协会制定了一份关于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能力准则,这些准则可以看作是教师健康素养的衡量标准。许多健康教育专业组织认为,美国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都必须具备这些健康素养:第一,开设国家健康教育标准规定的课程;第二,拥有有关社区健康,消费者健康,环境健康,家庭生活,心理和情绪健康,伤害预防与安全,营养,个人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以及酒精、烟草与药物预防的知识;第三,把学校健康教育看作是学校综合健康规划的一部分;第四,在课程教学中整合健康理念;第五,运用健康教育方法时考虑到儿童的发展阶段;第六,具备有效地指导学生作出健康行为选择的技能;第七,收集和评估健康指导资源;第八,通过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第九,知道文化背景和个性差异对选择健康行为的影响;第十,与学校和社区的学科团队共同研究健康问题和相关政策。

2000年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评估委员会(NCATE)在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中规定,准教师应该能够知道、理解和应用有关健康教育的重要理念,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对健康技能的掌握。

我国于2011年12月《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征求意见稿,对教师应具备的健康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小学教师标准》,首先,其在“专业理念与师德”部分要求教师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

其次,在“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方面要求教师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最后,在“专业知识”方面要求教师了解不同年龄和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等等。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中小学各年级的所有学科教师必须在职前培养时就接受最基本的健康教育知识和教学法的培训。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等师范院校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纷纷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如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中,有关健康教育的课程很多,如健康教育学、预防艾滋病与性健康教育、环境与健康、应用营养学、运动与瘦身、医学发展与人类健康、中医药健康与养生等。从教育部《教师专业标准》和近几年高等师范院校不断增开有关健康教育选修课程的情况看,今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素养水平必定会有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健,马军,王翔.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2]Josephine,M. Mancuso.Health Literacy: A Concept/Dimensional Analysis [J].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2008, 10 (3):248-255.

[3]Fred L. Peterson, Randy J. Cooper, Justin, M. Laird. Enhancing Teacher Health Literacy in School Health Promotion: A Vision for the New Millennium [J].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01,71(4):138-144.

健康养身知识篇3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4-0096-06

健康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目标之一。健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提高国民健康生活质量,减少不同地区健康状况差异,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已成为党的十七大以后提出的“健康中国2020”总目标的重要内容[1]。健康素养不仅是衡量卫生计生工作和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根据2012年国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我国居民基本健康素养处于较低水平[2],与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国民体质健康尤其是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相提并论,互为因果。健康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体质健康以及维持或促进健康的能力,体质健康问题与健康素养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3]。2014年,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成为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目标;此外,国家体育总局已将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与管理列为2010-2020年体育学领域的研究重点,通过体育实现健康促进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青少年体质健康及健康素养提升是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美国社会学者埃尔德的生命历程理论表明,个体的生命历程嵌入了历史时间和他们在生命岁月中所经历的事件之中,同时也被这些时间和事件塑造着;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建构他们自身的生命历程[4]。该观点与体育健康意识及行为的培养相得益彰,青少年时期的体育经历对其体育健身习惯的养成以及成年期体育健康意识的唤醒或放大、体育健康行为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在目前尚无公开出版的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研究成果的情况下,本研究提出体育健康素养概念,并进一步从生命历程的视角探索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培育。

1体育健康素养的提出

1.1健康素养理论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健康素养受到国际研究者和政府机构的广泛关注,尤其是2000 年后,在世界范围掀起了健康素养的研究热潮,健康素养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研究对象从关注公众健康素养向低健康素养人群转移且更进一步细分为多个群体。综合来看,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取向是当前健康素养领域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并且从图书情报与传播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健康素养的研究逐渐增多,不断丰富着健康素养的研究领域。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健康素养研究表现为起步较晚、进展较快的特点。2008年我国卫生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试行)》(以下简称《健康素养》),随后制定《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方案(2008-2010年)》,以推进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这些文件也直接促成了对健康素养研究的发展,在健康素养理论、评价工具的开发、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提高健康素养的方法与途径、健康素养和健康促进的关系、健康素养的干预等方面均存在一定数量研究成果。健康素养研究正朝着更深入、具体的方向推进,健康素养的内涵与评估已成为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热门研究领域,作为健康素养研究目标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评估工具的适应性及其改进和应用等也是健康素养领域持续的研究热点[5]。

健康素养是个体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或服务并做出正确的与健康相关决策的能力[6],或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7]。健康素养内涵的维度包含健康知识、健康理念、健康技能以及健康行为[8],或包含健康知识、技能等健康认知元素[9],或包含健康知识、健康意识及健康技能[10]。可以看出,健康素养是一种维持和促进健康的综合能力,提升该综合能力是健康促进的必经之路。该综合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体育信息和体育锻炼手段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即本研究提出的体育健康素养;健康素养由三大维度构成,并与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知信行模式相吻合,即:知――健康知识(认知)、信――健康意识(态度或理念)、行――健康行为(技能),各个维度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密切相关。

1.2国民健康素养现实状况与发展目标

健康养身知识篇4

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在大学教育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健康的重要性。本研究就当前大学生健康意识的现状,发展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予以讨论分析,意在在大学阶段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一、大学生健康意识概况

1.大学生健康意识现状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伴随大学生漫长的求学之路的是身体健康水平的低下,根据一项针对全国学生体质的调查报告显示,学生的肥胖检出率持续增加,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持续下降,全国的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容乐观。尽管当前的大学生身体素质不容乐观,但是许多大学生仍然没有健康意识,对于关于运动的习惯性问题,“不想锻炼”和“不会锻炼”占有大部分比例。针对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培养大学生健康意识是关键。

2.培养大学生健康意识的重要性

健康是指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健康不仅是躯体没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1996 年 6 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颁布后, 中央明确指出: “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有利于大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生健康意识培养发展问题

1.大学生对健康的主观认识不足

现阶段的大学生仍然处于求学阶段,以学习为主的生活使大学生的日常锻炼十分缺少。而且多数大学生对于自身的健康并没有重视,多数学生选择食物是根据自己的口味或饮食习惯, 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选择食物者所占比例不高。许多的大学生一味追求口腹之欲,营养过剩,或是挑食偏食而造成的营养不良;怕苦怕累,意志薄弱,不爱运动,体质较差;心理状态不稳定,情绪化,在行为上独

立性差,依赖性较强,主观上对健康意识持不关系的态度,这样的认识是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根本原因。

2.高校大学生健康意识的理论课程资源不足

现阶段的高校教育是以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串联起来的大学教学模式,其授课重点是在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基本掌握社会生存的能力,但是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却无系统的理论课程作为指导。同时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往往只注重增强体质和传授竞技运动项目的技术和技能, 而忽视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教育。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对于树立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尚无具体的课程大纲。大学生健康意识的理论课程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成为培养大学生健康意识的一大障碍。

3.缺少科学的锻炼方法

大学的体育课程虽然在体育科目等方面为大学生增加了选择的机会,但是教学内容上仍然沿袭初高中体育课的基本教学内容,缺乏科学的锻炼方法。就目前的大学生锻炼方法来说,体育课只是占有大学众多时间的极少一部分,许多学生的锻炼方法是以篮球、排球等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指引的锻炼方法,缺少科学的锻炼方法,使大学生不能够通过锻炼来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

三、加快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

1.增强大学生对健康意识的主观认识

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在高校要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就要培养大学生对健康的主观认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 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作息时间, 科学地锻炼身体,是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运用医学等相关的人体知识,讲述好的身体素质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的推动作用,从根本上树立大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人才。[1]

2.建立系统的大学生健康意识理论课程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彻底打破以竞技技术原理作为教学重点的模式,要有意识地将教学重点转向传授健身知识、健身技能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上去,使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树立全新的健康教育观, 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使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健康教育, 必须以“ 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 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 以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的整体健康为目标,建立系统的大学生健康意识理论课程,改变大学生对健康身体素质的认知态度,同时采用人性化的体育课程量化指标,在教育中增加培养大学生健康意识的理论内容。[2]

3.寻找适用大学生的科学锻炼方法

要更好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就要寻找符合大学生锻炼的科学方法,加快高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各种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体育教育内容,总结出大学生的科学锻炼方法,更多的激发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摒弃不良的饮食习惯,突破原有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创建和开展各种有利于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活动,通过开展体育俱乐部、开办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的体育内容真正使学生寓教于乐。树立全新的健康教育观,使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

四、结束

正确引导我国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大力加强高校的健康教育,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充分了解健康和体育保健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是大学教育中也必须重视的内容。但是,就目前的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情况,还有诸多要完善的内容,要加强这方面的内容,需要相关的工作者不断的进行科学研究,不断的总结科学经验,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海春.海峡两岸经济区大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的现状[J]. 体育科学研究,2010,10(4):9-10

健康养身知识篇5

2013年,有关部门《2012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结果显示,当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8.8%,比2008年提高2.32个百分点。据此估算,全国15―69岁的人群中,具备健康素养的人数只有大约9100万人。所谓健康素养,当然不仅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更指能够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这表明,对待健康能够知行合一的人并不多。那么,“健康素养”要如何耕耘?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给健康素养下了一个定义,“健康素养代表人的认知和社会技能,这些技能决定了个体具有动机和能力去获得、理解和利用与健康相关的信息并通过这些途径能够促进和维持健康。”健康素养简单来讲是一种能力,为了维护自身的健康能够有意识获取、寻找跟自身健康相关的一些信息。不仅要找到这些信息,而且能够理解这些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来改善自身的修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健康养身知识篇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94-02

健康素养是一种控制自己健康状况的能力,主要是通过采取各种信息猎取的方法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良好的控制。[1]健康素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理论知识素养、健康生活素质及基本技能等。健康素养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居民的健康状况,还对今后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起到重大的作用。[2]本研究主要对银州区红旗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的现状,并对影响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健康干预措施。笔者于2012年6-7月在铁岭市银州区红旗社区进行了居民的健康素养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铁岭市银州区红旗社区居民,年龄15-69岁,平均年龄38.6岁,并且调查的居民在当时已经居住半年以上者,通过对家庭调查方式来进行。

1.2 方法 以“2009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3-4]为基础设计此次调查问卷。让有经验的调查员入户调查,通过对问卷中设置的问题让居民派出一个代表来填写,问卷的相关问题主要是针对前面阐述的健康素养的三个组成部分来提出的问题

1.3 统计方法 用EpiData3.02进行数据双录入,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2 结 果

2.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入户调查为主,其中有450分有效答卷收回,有效率为100%。调查的基本情况如下表1所述。

2.2 健康理念和基本知识对于健康理念与基本知识知晓率 见表2。

2.3 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对于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选择知晓率 见表3。

2.4 健康技能健康技能掌握情况 见表4。

3 讨 论

3.1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在涉及到理论知识部分,超过4/5的比较了解这些方面的问题,因为平时没事时会通过各种信息猎取的方式来获取关于健康知识方面的信息,主要是为了家人的身体着想,由此可以看出居民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非常关注,对健康的理念也在上升。例如,很多人开始关注健康问题;知道戒烟的益处的知晓率为94.67%、血压、脉搏和体温正常值的知晓率为93.33%、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措施的知晓率为92.89%。癌症的早期发现的知晓率为89.33%,这高于2008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中关于慢性病知晓率的调查结果[5],说明人们对慢性疾病知识的认识增强;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对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艾滋病及肺结核病症状的知晓率仅为15.11%和25.78%,说明在今后的健康教育计划中应加强基本的卫生防病常识和一些重要传染性疾病的宣传力度。

3.2 通过调查表明,在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中,接种狂犬疫苗知晓率最高为96.22%;93.56%不吃超过保质期的食品;93.11%的人选择不共用毛巾、牙刷等;选择母乳喂养、食用碘盐与限盐、及时就医及不滥用抗生素的知晓率分别占到了93.33%、93.33%和88.89%;由此可以看出居民对健康应注意的生活细节问题非常知晓并能够按照规范进行实施,形成良好的素养;健康体检知晓率最低为55.78%,说明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来提倡每年最好能进行一次体检,以预防一些常见病、慢性病的发生。

3.3 通过此次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居民都认可在身体健康出现紧急情况下应该呼叫120,并对病人进行初步简单的处理,这些方法都有所了解,并且能够正确地实施和帮助他人;93.78%的人在火灾时会安全逃离,在发生火灾时88.89%的人选择拨打电话119;92.44%的人能够正确认识易燃、高压等标识;说明人们已经具备了基本健康技能,但关于OTC的含义只有35.11%左右的人知道是不用医生开处方的药物;这说明对一些健康新知识的了解还需要一段时间,这提示我们在今后健康教育工作中要针对某一具体健康问题开展专项或专题宣传教育活动。

3.4 通过调查发现,年龄小,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低,这就表示,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儿童的成长,要让他们从小就要学习一些健康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这样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才会有一个好的健康生活的环境和素养。从这方面考虑居民基本上都是很赞同的,因为天下父母心,都认为孩子的健康是第一位的。依据此次调查,提出如下建议:

①重视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要努力为居民健康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时进行宣传,针对不同的居民要进行耐心的指导和帮助[6]。并且居民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收集自己身体健康方面的信息,包括家人的健康信息,从小家做起,小家都健康了,大家才会都健康。这样才会实施全民健康的目标[7]。②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宣传活动[8],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居民有足够大的地方进行活动和锻炼。③要对居民自己的健康进行不定期的体检和监测,当身体遇到不适时,要及时去了解身体哪个部位或者哪些部分发生了病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去接受治疗。只有这样通过健康干预,才会让居民的健康水平达到高标准,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实现真正的全民健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彩色插页.

[2]侯艳丽,周刚,张强,等.518名郑州市居民健康素养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 (12):2328-2330

[3]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R].北京:卫生部,2008.

[4]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R].北京:卫生部,2009.

[5]王萍,毛群安,陶茂萱,等.200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4):243-246.

[6]李现文,李春玉.健康素养对健康状况影响的中介效应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10,37(6):1078.

健康养身知识篇7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ary core makings

YU Su-mei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Beijing 100088,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studied the dimensions and core elements of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ary core makings, interpreted the rationality and accuracy of dimension determination and element selection, and dr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hinese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ary core makings should consist of such 3 dimensions as sports spirit, exercise practice and health promotion, which are specifically divided into 6 elements: sports spirit includes sports emotion and sports characters; exercise practice includes exercise skills and exercise habits; heath promotion includes health knowledge and health behavior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ary core makings of students;sports spirit;exercise practice;health promotion;China

在??前世界教育发展总趋势的推动下,国际上教育界不约而同地探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命题,而且,很多国家已经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最终目标和最佳答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盟(EU)分别推出素养等式和核心素养参考框架,林崇德团队研制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也已经出炉,说明国内外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时,多数已聚焦在核心素养上。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各个学科需从自身学科价值和特性出发,构建具有学科特征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就体育学科而言,构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是大势所趋。只有明确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体系,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目前,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研究还刚刚起步,高中课标组专家从体育品德、运动技能、健康行为3个维度建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姜勇等[1]提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包含3维度9要素的框架:人与工具(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能、体育创新);人与自己(健康体能、心理健康、体育意识);人与社会(社会适应、迁移能力、体育道德)。

综合分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素养等式、欧盟核心素养参考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以及部分学科研究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和核心要素的确定,还不够完整和精准。因此,本研究基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和素养的本质特征,对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进行探讨,试图厘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以及维度与要素的内部关系,以期更好地指导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

1 构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依据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照搬或机械模仿其他学科。因为体育作为操作性知识,具有学科的特殊性。而且,国家对体育又十分重视并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再加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建构完整的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有着较为明确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1.1 欧盟核心素养框架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提供重要参考

核心素养与终身学习战略是欧盟各项教育计划与政策的两个基本点。21世纪初,欧盟首次提出,将发展核心素养与终身学习相结合,学前、义务教育阶段发展核心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成人通过终身学习来完善和更新自身的核心素养。可见核心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且伴随终身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完成并终结的过程。欧盟核心素养主体由知识、技能和态度3个维度组成,核心素养要素集中在:使用母语交流、使用外语交流、数学素养与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文化觉识与文化表达等8个方面[2]。欧盟核心素养框架为欧盟教育与培训系统确立了一个以素养为核心的目标体系,并使得欧盟各项教育与培训政策和计划有了统一的“顶层设计”。各成员国的教育政策制定,特别是课程改革,也因此有了可供参照的框架和方向,各成员国在发展本国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与世界发展同步。欧盟核心素养内容所传达的课程理念,突出表现在由强调学科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习得的分科课程,到强调学科间的互动、共同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的改变,以及新的整合型课程(或单元)的建立。这对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尤其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的确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学科内向学科外转化的课程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维度不能仅仅确立在单一的运动技能学习和掌握上,而是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完整构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

1.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素养等式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奠定理论基础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7年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2003年出版了《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2005年《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率先提出“核心素养”结构模型,试图解决“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3]。并通过9年的研究,推导出一个经典的素养等式,即:素养=(知?R+能力)态度。这一等式表明,素养不单纯等于知识,素养也不单纯等于能力,一个人素养高低,除了知识和能力两个关键要素,更离不开态度的决定作用。态度在等式中的特殊位置告诉我们,假如态度是个负值,知识越丰富,能力越强,素养就会越低。相反,假如态度是个正值,知识越丰富,能力越强,素养就会越高。因此,在建构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时候,其核心内容也要包含与体育学科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态度3个方面。

1.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明确了方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已经,是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率领全国相关专家学者历经3年的研究成果,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3个维度,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其中,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而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4]。这些维度围绕着知识与技能学习积累,自主有效管理实现自主发展意愿,以及增强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等多元化综合体现。由此得到启发,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也要以高站位、宽视野、促发展为基本思路和方向性引领。

1.4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27号文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提供了明确政策导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以下简称27号文)中强调:“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也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6]由此看来,不仅国家对学校体育高度重视,而且,构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将能发挥其重要作用。27号文中还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这些明确的要求更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维度要素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1.5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非常重视并强调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并明确提出“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要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以及“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制度,健全覆盖全国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7]由此可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强调健康优先,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前提下,更加强调了强化学校健康教育,注重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健康行为的引导,使健康促进得到应有的保障。因此,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确定“健康促进”这一维度,显得尤为重要。

1.6 体育学科的独特性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提出了明确要求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课程性质,即“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8]该课程呈现出“基础性”,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更突出“实践性”,课程性质中强调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是要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锻炼以及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体育学科自身的性质给我们构建学生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维度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思路,即“运动实践”和“健康促进”相关能力的培养可以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维度。除此之外,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第2条“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重点提出了“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基本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为此,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之重要维度“体育精神”的培养便可以初步确定。

2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维度与核心要素的确定

2.1 三维度的确定

通过对构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依据的综合分析,参阅已有对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又对全国部分知名专家、学者和教研员、一线教师的访谈后,认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初步理解为体育与健康素养,可以具体化为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3大维度。这些维度的确定依据,来源于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政策导向或是课标规定以及受访者的共识,而且,从体育学科教学的功能价值体现看,这3个维度都能够在学科教学和学生的多元化培养中得以实现。其中,体育精神,是体育学科所特有的培养目标和学科培养价值体现,也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运动实践,重点集中在学生运动实践能力的形成上,一旦学生具有了运动实践的能力,不仅终身参与体育锻炼有了重要保障,而且,还能够为学生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健康促进这个维度,与运动实践相似,也主要集中在能力上,尤其是促进健康的能力,通过体育学科的学习,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身心健康就有了保障。为此,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这3个方面缺一不可。

2.2 六要素的确定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维度确定以后,还需要对3个维度进一步细化,即每一个维度包含哪些核心要素。

1)体育精神及核心要素。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是公平、公正、公开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体育精神包含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体育情感指学生在课内外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持续、稳定的态度体验,表现出对体育的热爱,尤其对体育浓厚兴趣,这种兴趣能提升参与水平。体育品格是体育的品德和人格特征,如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勇敢拼搏、刻苦锻炼、互相激励等。体育精神是培养运动实践、健康促进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2)运动实践及核心要素。

运动实践是构成体育素养的关键维度,指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从事体育活动。由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两大要素组成,运动能力既包含走、跑、跳、爬、翻等基本运动能力,也包含篮球、足球、游泳等用于比赛或日常锻炼的专项运动技能;运动习惯是运动的惯常行为,是通过不断参与体育活动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如每天下午坚持打球,或每周固定几天按时锻炼等。如果学生拥有运动能力而未养成锻炼习惯,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就难以发挥促进学生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作用。就素养的培育而言,掌握运动技能与养成锻炼习惯同等重要。

3)健康促进及核心要素。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这是《渥太华宪章》中的明确表述。另外,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布伦特兰在2000年的第5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对健康促进做了清晰的界定:“健康促进就是要使人们尽一切可能让他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优状态,宗旨是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9]健康促进可以看作一个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促进健康的基本?l件保障,包含两个关键要素,即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其中,健康知识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能否做出良好健康行为的前提。健康知识掌握多少,对健康促进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别。健康行为多指有利于促进健康的良好行为,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和维持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当然,有时,也会有一些人做出健康不良行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促进能力,就是要强化健康良好行为的培养。

3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及关联性

3.1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

框架多指结构形式,而体系重在完整性。因此,考虑到各维度与要素的相互关系,下面以图示的方式呈现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图1)。

图1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9]

从图1可以看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3个维度既有一定的层次性又协调统一,从精神层面到身体活动,最终指向健康。但又各有侧重,体育精神表达的是情、品双育,重在“育”,强化“情”与“品”的培育,突显育人价值;运动实践表达的是能、习相随,重在“随”,强化“能”与“习”形影不离,强调运动习惯不可缺失;健康促进表达的是知、行合一,重在“合”,“知”与“行”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健康。

3.2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关联性

1)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维度的关联性。

之所以将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确定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3个维度,其主要根源在于3维度不仅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能力与态度的集中表现,而且,3维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培养学生拥有体育精神,是其他两个维度顺利实现的前提和保障。如只有对体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有积极参与运动的欲望和恒久性,并逐步养成习惯,从而促进健康。而运动实践,是体育精神的显性呈现,也是最终促进健康的关键和桥梁。就健康促进这一维度而言,既是人们拥有并保持健康的积极行动,也是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中目标性维度,也就是说,体育精神、运动实践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3维度的层次递进性和目标统一性是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基本框架之精髓。

健康养身知识篇8

幼儿的健康教育是指保持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而进行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全状态。健康既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增强幼儿的健康不仅能提高幼儿期的生命质量,而且有益于多种疾病的早期预防,为其一生的健康赢得了时间。健康是幼儿的幸福之源,离开了健康,幼儿就不可能参加各种学习、游戏,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是把通往健康的钥匙交给他们,对其一生有重要的影响。针对这一理念我们幼教工作者该如何将健康活动内容融入到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呢?

一、明确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幼儿园的“健康教育”要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帮助幼儿逐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帮助幼儿逐渐地学会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的教育。

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首先是健康知识的传授,要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健康,如何才会健康,才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该怎么做;第二,对幼儿进行健康态度与健康意识的培养,让幼儿有健康意识才知道要这么做,使行为产生动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第三,最终进行健康行为和健康习惯的培养,帮助幼儿逐渐从学习到学会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

二、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

幼儿健康教育的方法一般有观摩、共同讨论、自我学习,动作技能练习,感知体验等,《纲要》要求“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主的尝试。” 孩子们都喜欢“寓教于乐”的教育手法, 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及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具有多样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①幼儿的亲身感知体验。例如:在大班“食物的旅行”活动中,让幼儿喝豆浆、吃饼干,启发幼儿通过感知并说出食物在身体中经过了哪些地方,使幼儿知道了食物在身体中经过的器官,并且通过体验饼干在口腔中变软变碎的过程,从而了解食物在各器官中的变化。

②反复练习一些生活。通过技能、健康行为,形成稳定的动作、行为习惯。例如:穿脱衣服、叠被子等。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学习怎样刷牙、保护牙齿、预防龋齿的。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形成初步的健康意识,促使健康行为的养成。

③根据活动需要利用情景表演(包括木偶表演)、听故事和念儿歌等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形式,对幼儿讲一些有关健康的故事和儿歌,通过浅显的故事内容,让了解有关健康的知识,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简单道理。

三、日常健康行为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重视健康习惯的培养,幼儿期的健康行为习惯不仅奠定了未来健康的基础,而且有益于今后生活、学习、工作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的提高。

1、自理能力培养:《纲要》中指出"'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蛊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由此,我们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教育活动。例:小班午睡后孩子穿衣服、裤子很慢,都坐在床上等着老师帮忙,于是笔者想到用儿歌激发幼儿自己穿衣、裤的兴趣:"小朋友来穿裤,就像火车钻山洞,呜呜呜出了山洞真高兴。"孩子们边说儿歌边完成了穿衣、裤的动作,这样把游戏运用到生活中,孩子们又高兴学得又快。

2、卫生习惯培养: 殃及全国的"非典"留给人们的启示之一就是提高国民的公共卫生意识。所以,在生活中笔者和孩子们一起争当"环保小卫士",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扔果皮、纸屑,保持环境卫生,并设计了主题活动..争做健康的孩子",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3、争当健康宝宝: 卢梭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怎样看待饮食"。儿童的饮食必须符合儿童体质,要培养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有意识的向幼儿灌输一些饮食制作及营养价值,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偏食的危害。孩子在进食时往往只图美味,于是笔者把很多蔬菜、水果'?艺术化"后介绍给孩子们。例如:我们班的吴展宇间食不吃水果,笔者就把橘子剥开,告诉他你看橘子多象小船呀!让小船划进他们的海洋吧!这种方法不仅让吴晨宇开心的吃完橘子,其他小朋友也纷纷效仿。为了帮助幼儿改进偏食的毛病,笔者还设计了''争当健康宝宝"的主题活动,看看哪个宝宝的脸色最好、身体最棒,让幼儿了解饮食对身体成长的重要性。

四、将健康教育结合在环境教育中

幼儿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所以应重视创设健康的物质生活环境,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功能,让物体与空间更有益于幼儿的健康,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和效率。

1、幼儿园小环境。

①通过户外活动器械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创造让幼儿主动参与体质锻炼的外部环境,激发幼儿对身体锻炼的兴趣,培养幼儿锻炼身体的好习惯,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

②运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如:通过墙饰布置、教育专栏宣传健康知识及预防传染病的基本常识。

③结合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例如:“我爱环境美”、“垃圾大楼”等社会性活动,带领幼儿开展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环境卫生、维护环境卫生的教育,培养幼儿讲卫生、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教师应以增强幼儿体质为核心,并充分考虑幼儿的身体特点,安排强度适中、不损害幼儿健康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来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2、家园共同营造积极的环境因素。

幼儿健康教育必须要取得家长的共识,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来,健康教育效果才能更快、更好、更巩固。

健康养身知识篇9

生活方式包括衣食住行、生活习惯、行为嗜好和思想方法等。疗养院服务对象来自四面八方且大部分是老年人,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各有差异,对良好生活习惯的认识也各有不同,部分疗养员由于对日常生活中危害健康的生活习惯认识不足,不知不觉就远离了健康。我科自2006年以来,对疗养员实施了生活习惯健康指导,纠正了部分疗养员的不良生活习惯,加深了与疗养员的沟通,增进了护患感情,提高了护理工作满意率。现将具体措施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6年以来,共收住疗养员494人次,全部进行了生活习惯健康指导,并对部分有不良生活习惯如大量抽烟、喝酒、饮食及睡眠不规律的疗养员进行重点强化健康指导,取得了满意效果。

2健康指导措施

2.1组织学习健康知识人体的健康状态是可以转化的,既可以向健康转化,又可以向疾病方面转化。如果要想保持健康,就需要学习健康知识,增强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理念,把健康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学会经营健康,管理健康,还要舍得投资健康。借鉴古今中外成功的养生保健经验,结合自己的身体素质、健康状态、生活习惯等,运用科学的养生保健知识,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身心健康的养生保健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自我保养和锻炼,维护自身平衡,才能保持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享受健康人生。

2.2合理的饮食指导 “民以食为天”,说的是人类不吃东西就不能生存下来,食物对于人,首要功能就是维持生命。任何一种或几种食物都不能满足人体健康需要的全部营养,挑食、偏食、贪食都不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应提倡食物多样化,什么东西都要吃。但吃什么东西都要有个限度,不能多吃,食用谷物、肉蛋、蔬菜、水果、豆类制品、奶类制品和油脂等多种食品,就能达到合理膳食的要求。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下降以及膳食中某些营养摄入不足而引起营养素缺乏,又确实需要补充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时,也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地选用保健食品或营养素补充剂。

2.3适当的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有益健康,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常识,但是在开始进行身体锻炼时却不能盲目行动。由于每个人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工作性质、锻炼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选择运动项目、锻炼方法和运动量大小等也要有所不同,只有根据自己身体健康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运动方式,安排适当的时间,坚持进行锻炼,才会有益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对于年龄较大,身体欠佳,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散步、快步走、慢跑、爬山、跳舞等活动,对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可在室内原地踏步、甩手、下蹬等,只要活动适当,对身体都有好处。

2.4有效的心理疏导一个人快乐不快乐,通常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而是当事人的看法、心态和情绪决定的。人的一生烦心的事会经常遇到,如果不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形成负面效应,变成心理负担,那是极其有害的。不良情绪能够致病,而性格开朗、心胸坦荡、乐观自信、心态平和的人却活得愉快、潇洒。我国历来倡导仁者寿,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离不开社会和生存环境,老年人历经风雨几十年,尽管过去的社会角色不一样,但现在都是寻常人家,百姓生活,保持平和心态,崇尚社会公德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能够对社会有一颗感激的心,对他人有一颗善良的心,对自己有一颗满足的心,心中就会充满快乐,就会愉快地面对生活,高高兴兴过好每一天,并从中获得身心健康。

2.5中医理论指导中医理论认为,一日之内随着昼夜晨昏阴阳消长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气血也进行相应的调节而与之相适应。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人体内有生物钟,而生物钟与自然界的昼夜规律也相符,按照生物钟的规律作息,有利于人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自己的习惯,符合生物钟规律的习惯,如按时起床和睡觉,饮食有节,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就促进了身体健康。相反,起居无常、饮食无节、劳逸无度,破坏了人体生物钟规律的习惯,就加速了身体的衰老,甚至引发疾病缠身。如果每个人对自己的起居、饮食、学习、锻炼、娱乐等日常生活能够按照生物钟的规律,培养自己的生活习惯,做到起居有常、充足睡眠、饮食有节、按时进膳、学习有时、继续充电、运动适量、坚持锻炼、娱乐适度、勿过劳累,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就能够使身心保持平衡,不断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延缓衰老,是对健康和长寿十分有益的。

健康养身知识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200-01

1.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学教育的必要性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的强震及其引发的海啸、核泄漏后,为了防止碘131对民众甲状腺造成的影响,日本政府向民众发放碘片,谁也没有料到的是地震后的"蝴蝶效应"波及了香港和中国的部分地区,我国浙江、广东、江苏、安徽、重庆、河北、北京等多地出现食盐抢购现象。因为民众听从了一些不实的媒体报道,错误地认为吃碘盐可以预防碘131造成的辐射危害,上演了极其荒谬的"抢盐闹剧"。

做为一名生物教师,就"抢盐"现象,笔者在课堂上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了相关营养学宣讲和解释,学生都恍然大悟。由此,笔者想到,如果我们加强了营养学教育,如果民众能掌握一些生活上的营养知识,也不会出现这些愚昧之举。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生物学和营养学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认为应该在高中生物课中向学生宣传营养学知识,让他们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一并了解常用的营养学知识,为提高国民的营养学知识素养,普及健康饮食观念,做好教育上的提前贮备。

2.目前学生存在的问题

2.1 饮食习惯不合理。许多学生认为早上时间太紧张,来不及吃早餐或干脆不吃,甚至有学生饿了就去学校里的小卖部买点饮料来应付一下。由于大多数学生来自于农村,由于生活条件及家庭因素,午餐就在学校外的流动小贩那里买点饭团等单调的食物解决了,晚餐也是去外面随便买点零食解决(他们不喜欢学校里食堂的饭菜)。在家里家长的营养知识比较缺乏,饭菜也是匆匆了事。

2 2 饮食结构不合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中挑食、厌食、偏食者日益增多,很多学生都养成了喜欢吃零食,不爱吃主食的习惯,有的学生甚至为了减肥,以水果为主食,导致学生中营养不良者增多。有些中学生有偏食和择食的习惯,喜欢吃这种,不喜欢吃那种,食物结构很单调,尤其是蔬菜,微量元素缺乏,这样就会造成营养上的不平衡。随着社会的日益变迁,"路边摊"、"肯德基"等怪异名词接踵而来,我们身边的食品中,垃圾食品占了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自身的自制能力相对较差,在"美食"的诱惑下也就方便脏东西的入口,或多或少地使他们的身体受到了伤害。

2.3 营养健康知识缺乏。由于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学生生活实践经验少、营养健康知识水平较低;高中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而学校没有关于营养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因此在营养健康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

3.把营养学知识点渗透于生物课教学中

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水平较低,尤其是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获取,且高中生了解营养健康知识的途径单一,学校也没有安排专门的课程。在高二接触生物后,通过课下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其实很想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有树立科学营养健康观念的愿望。因此结合本校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小组(进行营养健康宣传报设计)和一些健康知识竞赛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营养健康教育。在教学中,适时地宣传合理的膳食结构,如在必修三第二章第三节,"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和体液调节"这节课中,通过血糖调节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糖尿病、脂肪肝、酒精肝等常见疾病的介绍,教育学生不要挑食、偏食;不要暴饮暴食、不要醉酒;不要迷信补品等等。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营养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科学的膳食结构,教育学生只有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才能减少糖尿病、肥胖、脂肪肝的发病几率,增加体质。在课外活动小组里,通过设计营养健康宣传报形式,让学生更多了解一些营养健康有关的内容:怎样才能保证每天的营养以确保身体的健康。通过一些健康知识竞赛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营养健康教育: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率。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饱,晚餐要吃爽原则。

通过营养健康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早餐保证率得到了提高;通过营养健康新观念的渗透,学生改变了原来对自身及家人健康状况漠不关心的态度,积极地向老师求教疾病的预防及解决的方法;通过营养健康新观念的渗透,学生重视了体育运动和眼保健操,并能够积极地参与各级各类的活动;通过营养健康新观念的渗透,学生重视了班级卫生和个人卫生,改善了对待个人和集体的健康观念,以及培养了有益于个人、家庭、民族及社会的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通过营养健康新观念的渗透,学生对健康问题能够做出科学的判断;通过营养健康新观念的渗透,增强了学生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对健康状况的改善有很大的帮助。通过高中生物教学中营养健康新观念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每天的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最终目的是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的长远发展。由于素质教育的普及,"应试教育"逐渐被淘汰,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成为学校的主旨。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工作、生活,以发展将来的事业,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道义上的责任,也是学校法律上的责任,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国家的责任,所以继续进行此行研究也就变得尤为重要。希望此文可以为后续继续进行此方面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素材。

参考文献

[1] 殷大奎.健康概念的新说法[J].健康文摘,2005,(2):37

[2] 谭家祥.健康观念历史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蛇志.2006(2)

[3] 宋为民.21世纪--大健康时代[J].养生月刊,2005,(7):581

健康养身知识篇11

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系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各种有益于自身、社会和全民族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提高卫生科学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儿童少年某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尽可能避免意外伤亡事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育,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

二、学校健康教育的任务:

1、提高学生卫生知识水平;2、降低学校常见病的发病率;3、提高生长发育水平;4、促进儿童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心理卫生问题;5、改善学生对待个人公共卫生的态度;6、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三、学校健康教育的目的:

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学生们具有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吃好早餐,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偏食,让学生知道暴饮暴食的危害。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教材要求,提高健康教育课的效果。

四、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年级

1、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向学生传授卫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个人清洁习惯,使他们自幼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维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2、培养学生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养成早睡早起、定时定量进食,既不偏食、挑食、也不过量进食。懂得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自觉地保护环境,并懂得预防接种的好处,自觉接受预防接种。

二年级

1、让学生观察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了解儿童期的正常生长发育,并注意生长发育期应注意的事项。知道保护眼睛、牙齿、耳朵、鼻子的重要;

2、认识到阳光、空气、水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均衡饮食对身体发育的好处,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年级

1、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并掌握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方法;

2、教育学生交通安全知识,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3、了解自身的发育及运动对身体的好处,教导学生安全用电,并知道触电急救的方法及小外伤的处理。

四年级

1、使同学们熟记急救、火警、盗警电话号码,在遇到急救病人、车祸、火警等急救、意外事故时,懂得如何打电话;

2、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知道人体需要的营养素,知道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3、懂得体育与健康常识:运动前后的注意事项;过量饮水也会中毒;玩与心理健康;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五年级

1、使学生理解健康的概念,培养健康的意识行为,懂得预防食物中毒的方法;

2、让学生了解适时、适体的穿着有益健康,引导学生培养朴素、大方、适时的穿着风格;

3、使学生认识吸毒的危害,教育青少年千万不要因好奇去尝试吸毒。

4、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标准使自己逐步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看待自己身上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参与集体活动,培养良好的兴趣,并懂得如何自我保护;

健康养身知识篇12

健康关系到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切身利益,并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密切相关。健康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提高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而健康传播是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民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专业的健康传播者——各种媒体中的健康信息的采写者、健康知识的选择者与把关者的健康素养状况如何,对普及健康知识、提高社会大众的健康意识与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健康传播作为大众传播的一个分支,有自己的传播规律与专业特性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是包括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健康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个独特领域,它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受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

健康传播可以通过人们熟知的四种传播方式,即自我个体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在不同的层面上,通过不同的传播层次向不同的受众进行传播。由于大众传媒自身的特点,其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使其长期以来成为我国健康传播的主要渠道。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大众传媒,以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健康传播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向社会大众的健康传播也主要是通过这些专门的传播媒介与传媒人来实施的。由于这些传播媒介属于专门的传播机构所拥有,其从事健康传播的人员是专业的媒体工作者。因此,健康传播的效果如何直接与这些传播媒介的从业者密切相关。

同时,健康传播又有其独自的特点和规律,它传播的内容专业性强,对传播者的素质要求较高。有研究显示,与专业化的健康组织相比,大众传播媒介的健康传播效果没有优势,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传播者自身的健康素养不同造成的。作为健康知识与信息的传播者和把关人,专业媒体人自身的健康意识与健康素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着其对健康新闻信息和知识的判断与选择,更直接影响健康传播的效果。因此,从事健康传播的媒体人不仅应具备传播学方面的素质,具备应有的新闻敏感、新闻意识,还应该具备基本的健康素养,掌握一定的医疗卫生知识,熟悉社会学、行为科学、健康教育学和公共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如此,才能在健康传播的实践中得心应手,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复杂的传播环境,需要从事健康传播的媒体人具备一定的健康素养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健康传播的技术手段与传播环境正在发生急遽变化,互联网作为当代小小地球村的联系纽带,它的普及使健康传播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当今,打着养生保健旗号开展虚假宣传的情景不仅在互联网上泛滥,在广播电视以及平面媒体上也随处可见。在相对发达的城市公共场所,比如城市街头、公园等公共场所,宾馆、写字楼与住宅楼的电梯内,医院的候诊大厅、门诊及住院部的走廊内,火车站、飞机场、宾馆等场所的大厅内,到处都可以看到这些所谓的“分众传媒”安装的视频播放设备。这些传播设备中播出的有关健康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是否科学?可信度怎样?其把关人的健康知识和健康意识直接影响着信息的选择,也影响着社会公众获得正确知识的可及性。

2010年,在我国的养生保健领域出现了一个“东方夜谈”——吃绿豆能治病。所谓的“京城名医”张悟本,以其《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书,在短短半年畅销100万本的现象震惊国人,成为轰动一时的“张悟本现象”。生病不求医,吃绿豆、生吃茄子能治病的虚假信息充斥在各个媒体中,出版商在报纸、电台、电视上的大肆渲染,不仅出现了所谓科普图书的惊人畅销,也使得这位“京城名医”的门诊号升至2000元,并排到了2012年。在这一事件中,不同媒体有意无意地扮演了助推剂的角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细细想来,造成媒体争相报道的原因除了盲目的跟风外,媒体人缺乏基本的健康素养应该是不可回避的因素。

轰动一时的“张悟本现象”在政府的追查中销声匿迹了,但当今一些媒体上充斥的所谓健康广告依然不少。一些号称有奇特效果的减肥药、一贴就灵的近视药物、治疗糖尿病的保健品、治愈癌症的药物,以及无痛人流术等充斥在大小报纸的版面,夸张刺耳的声音从电台里传出……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强霸受众耳目的虚假广告引起读者的厌恶和憎恨,有网民甚至建议某广播电台更名为减肥电台、人流电台。这不仅是公众对媒体人的讽刺,更是给从事健康传播的媒体人敲响了警钟。

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复杂的传播环境使健康传播信息的选择更加困难,媒体人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与大量虚假的健康信息相比,健康传播者自身的健康意识也制约着健康传播的效果。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健康传播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健康传播者目前选择的健康传播内容,大多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身体生理健康的层面,没有实现向现代意义上健康新观念的转变;其次,传播本身就不健康,或基于营销需要,或缘于自身的利益需求,因此需要传播主体从更高层面上对健康进行系统的认识;再次,对健康传播的客体认识不清,没有对不同受众进行合理的划分和研究,也使传播的针对性不强。

只有具备一定的健康素养,才能辨别社会上流行的各种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信息的真伪。因此,媒体人只有具备一定的健康素养,才能避免一个又一个“张悟本现象”的发生,也才会把健康传播带入一个以受众为中心、关注全面健康的崭新时代。

从事健康传播的媒体人需要具备的基本健康素养

卫生部于2007年初着手制定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组织全国百余位医药卫生各个领域专家,围绕现阶段健康相关知识、态度和生活方式,召开数十次研讨会,反复研究、反复筛选,最后选定了中国公民必须掌握的66条健康素养要点,并于2008年初以卫生部第3号公告的形式公之于众。66条健康素养的要点包括“健康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基本技能”等三方面的内容。

对于普通公民来讲,能够熟悉掌握66条健康素养要点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素养水平的标志。据统计,我国人民健康素养的具备率为6.48%,专家解释说此百分比表示100人中只有6.48个人对66条健康素养要点的掌握率在80%以上。因此,对于一个大量接触健康相关信息并选择性地向社会大众传播的媒体从业者,拥有基本的健康素养知识是必需的,掌握66条健康素养要点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在此之上,要想真正成为时代需求的健康传播者,从事健康传播的媒体人还应首先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了解人类疾病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转变的大趋势,认识影响当今人类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以及国家与地方的医疗卫生政策等。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能对政府的卫生工作政策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对整个卫生健康事业的大方向有个准确的把握,对社会人群的健康需求有全面的把握。另外,应了解影响当今社会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对不同类别的疾病有一定的了解,熟悉某类疾病有何基本特征,其影响人群、发病规律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健康传播的把关人,对浩瀚如海的健康信息进行科学正确的选择,进而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提供相应的健康信息与健康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谱发生了重大改变。虽然一些传统的传染性疾病已经被逐步消灭,但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远离了人群,与此同时,新的传染性疾病还在不断出现。与人类疾病谱的改变相适应,传统的纯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了以健康为中心。医学科学已从单纯的技术服务发展为技术服务与知识服务并重,健康传播也应在内容上实现从“提供生物医学知识”到“促进行为改变”的重大转变。因此,从事健康传播的媒体人也应该适应这些改变,主动承担起服务社会大众健康需求的责任。

为了适应健康传播的需要,媒体人应通过不同的方式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健康素养

由于新闻学与医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领域,而健康传播所需要的是一个既懂得传播学理论又熟悉医学卫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其交叉学科的特点非常明显,因此,不是医学背景的媒体人在从事健康传播时,一定要主动学习医学卫生知识。首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到医学院校选修相关课程,也可以选择一些专业教材进行自学。笔者是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在从事健康传播的过程中,学习了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的所有教材,对预防医学、传染病、环境卫生、营养卫生、卫生统计等专业知识有了较好的认识,在实际的采编工作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