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合集12篇

时间:2023-09-04 09:26:20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1

(一)素质学分定义素质学分又叫做素质拓展学分,是高校学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其实是一个体系,大部分学校把该体系分为基本学分和奖励学分两部分。具体细分的话可以分为十几个细小的类别。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全日制大学生在校期间,除必须修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要求的学分外,还必须修满规定的素质拓展学分方可毕业,所获素质学分进入最终毕业成绩大表。

(二)素质学分的获取方式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素质学分是独立于教学任务之外的综合活动学分。其获取方式由各学校独立制定,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整体来看,大体可以有以下几种渠道来获得: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学习、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活动、学生服务与社团活动工作、职业能力训练、素质拓展教育等。

二、90后大学生的教学特点

时代的背景给这些90后的学生们印上了鲜明的烙印。九零后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既有优秀的一面,也有缺失的地方。

(一)思想张扬,批判意识强烈九零后大学生出生在我国社会剧烈变化的九十年代,高速的社会发展使得他们在成长中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因此,在大量社会信息的冲击下,形成了他们具有强烈批判意识的张扬性格。

(二)思维发散,但抗压力弱九零后学生与八零后、七零后学生相比,眼界更为开阔,思维更为活跃,充满想象力。在学校中,试图用各种方式来摆脱束缚,展现自我。但是由于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限制,使得他们与国外学生相比,思维张性有余,抗压能力不足。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大部分90后大学生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求助,问不是凭借自身能力去解决问题。

(三)眼高手低,实际动手能力较差许多九零后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学校教学管理、当前社会上各种问题、自身理想和发展方向等问题侃侃而谈,但是对于需要实际动手操作的项目,缺少动手能力和意识。时代感虽强,但是务实性较差,缺乏稳固的基础。总的来说,在综合素质上,九零后大学生形成了以各人能力突出为特点的能力特征。在价值观上,形成了追求潮流与个性的价值观。所以在校期间,高校特别需要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磨练与提升,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竟真的需求。

三、素质学分对90后大学生的重要作用

素质学分是为了为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帮助和引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指定的教育政策。对提升九零后大学生综合素质,克服整体缺陷有重要作用。

(一)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很多九零后大学生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导致实际应用能力不足。社会上许多企业也认为,九零后大学生动手能力差,入职后企业还要进行培训,不能很快开展工作,浪费一部分成本。但是通过素质学分就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与应用结合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活动,也可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活动,获得相应的素质学分。包括从业基本技能、组织与管理、紧急事件处理等,从而获得就业创业岗位见习、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创新能力,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二)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当今社会,已经不是仅凭个人能力打天下的时代了。团队合作意识与沟通交流能力正是当前九零后大学生所欠缺的重要技能。通过素质学分的约束,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学生可以通过从事团学工作和参与组织团学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化艺术和身心发展活动等方式,来获得学分。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取得成绩,必然会不自觉得运用合作方式,加强与他人的沟通,转变思维观念。为适应社会竞争打下基础。

(三)提高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当前社会,要想出色完全工作,除了团队合作之外,加强对其他部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也是必要的手段。高校的素质拓展教育中就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相应能力。比如:学生通过从事团学工作和参与组织团体活动获得素质学分,在这些活动中,充分锻炼了组织与协调能力,适应今后社会中的各种竞争。是对高校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补充。具体活动内容有:开展学生服务与社团活动工作,其中包括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等组织,或者担任学生干部职务并按照责任组织参与开展有关活动等。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2

音乐是一门多学科互相渗透的综合性科目,对发展学生的智力、记忆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等都有着较大作用。音乐又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一门艺术。所以音乐教育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素质时,音乐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大视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有助于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陶冶高尚的情操;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音乐教育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高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高校育人的特殊途径。

一、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可以看出他提出乐教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们心胸宽广,心地善良的品德。同时他也指出“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这进一步提到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感化人的内心。

著名钢琴家帕莱夫斯基说:“音乐是唯一真正生存的艺术,它的震颤、律动,也就是生命的要素,任何有生命的地方,必然也有音乐。”音乐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人心与心的沟通,是思想火花的碰撞。作曲家通过音乐表达他们的思想和内心情感,音乐又可以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影响了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修养。

例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反映了我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精神,在今天重新歌唱,依然令人热血沸腾。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这部作品能提示人们“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同命运做斗争,这种精神现在乃至将来,都会同那铿锵有力的音响一样,在人们的心头久久回旋。

音乐教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健康的音乐作品蕴涵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能使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以完善,进而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促进个性向着完善和优化的方向发展。

二、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

音乐教育能使大学生扩大文化视野,提高文化品位,并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技能。

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即文字、数字和音符”。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的源泉。”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音乐艺术是一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艺术活动。在音乐艺术活动中,学生演奏或演唱作品时,会努力表现作品意境,从而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应变力和创造力等都会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

所以,通过音乐教育,能激发人的灵感、开发潜能,促进智能的发展。

三、音乐教育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音乐作品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能表达人类复杂的情感和内心活动,具有其它任何表达方式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

列宁非常喜欢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每次听到这首乐曲,他都会热情沸腾,他常说:是音乐坚定了他的革命意志,是音乐激发了他的革命热情。所以在音乐实践中,有助于自信心、自制力、毅力、耐心、细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大学生通过聆听或表演,达到情感的体会和抒发,不仅具有消除疲劳、调节精神的功效。还有一些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也可进行自我调节,这也就是盛行的音乐疗法。

四、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音乐作品向学生讲述结构的形式美、旋律和声的和谐美、乐器的声音美、内容的思想美、环境的意境美等,以审美教育为中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例如民歌欣赏,就有着很大的作用。目前,当代大学生就严重存在着忽视民族文化的现象,对我们的民族音乐知之甚少,往往在他们耳边环绕的都是流行音乐。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劳动人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所以通过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音乐修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也更好地弘扬了民族音乐文化。

总之,音乐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的音乐教育,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娜.高校公共音乐艺术教育初探.社会科学论坛,2008.

[2]邓辉.素质教育视域内的音乐育价值的实现问题.大学时代,2006,(6).

[3]章佩君.试论学校音乐教育对德育的渗透作用.育人,2006,(4).

[3]常云昆.浅谈高校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民族音乐.2006,(1).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9-0020-01

一、前言

对于大学生而言,音乐素质的培养不应该局限于原有的思维模式与授课习惯,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概念可以引入日常教学之中,教师通过持续的试验与改进,能够逐步摸索出一条有新意、有实效的音乐素质培养之路。尽管结合不同特征、不同侧重以及各异的职业方向,音乐类教学被划分为多个专业,但是在常见的音乐院校以及音乐类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仍然能够大致了解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听音识谱、声乐练习、和声创作等仍然是学生们需要重点掌握的。舞蹈和音乐都属于艺术范畴,它们起源于相似的历史背景,同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打磨和升华,都是现代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大学院校中的教师在开展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二者所属范畴上的区别,只要是有益于学生更深层次理解艺术本质,有助于专业能力提高的教学手段都能够被应用于实践,将舞蹈和音乐教学巧妙结合同样会为师生带来全新的艺术享受,全新的素质培养模式也将就此展开。

二、舞蹈教育在大学生音乐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

(1)强化舞蹈与音乐之间的艺术互通。就艺术领域而言,它的原型并没有过多的概念划分,现在人们所认知的艺术形式也是通过人为的区分和细化得来的。因此,无论是舞蹈、音乐,还是美术、工艺等等都能够被归结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它在给予人们充分的审美体验与享受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和细腻地感知世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前进。最为常见的歌伴舞形式就是将舞蹈与声乐表演相结合,民族舞蹈搭配地域性特征明显的山歌、民歌,唱法多元、曲风轻快的音乐搭配节奏感较强的POPING、BREAKING则能够增强舞台渲染效果。在春晚上为人们所熟知的《千手观音》就是一个比较生动的例子,通过舞蹈动作编排、队形变化以及肢体上的律动,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千手观音这人物的神秘感,还与音乐在节奏、韵律、起承转合等方面达成了良好的契合。由此可见,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值得人们进行更多形式的尝试,不管是音乐类专业学生还是老师,都可以大胆地将不同的舞蹈风格、表现形式以及舞台元素有机地融合到日常的音乐学习与表演之中,进一步增强表现张力以及艺术理解力,从而实现个人音乐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2)促成创新性音乐素质教育的新形式。在大多数的音乐专业教学中,学生们所接触到的学科教育是相当丰富的,除了常规音乐基础和声乐知识,他们还会在舞台表演、幕后编曲制作、剪辑等方面进行更加专业和深入的学习,这不仅是未来职业规划的要求,也是每个学生完善自身素质、激发个人潜能的必经之路。因此,将舞蹈作为增强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一环不无道理,事实证明,这种相对新颖的方式在大多数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反馈。比如,音乐专业学生会通过音乐剧、文艺汇演等形式积累演出经验,而这一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加入舞蹈元素来渲染与主题相适应的氛围和情绪,与此同时,其表现的观赏性也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既能够感知未涉足的新鲜领域,还能够使原有的基本功和个人能力得到强化。因此,这种创意类的舞台表现和更加多元化的编排逐渐受到人们的支持和喜爱,这也是越来越多创新性作品受到人们追捧的原因之一。基于此,老师和学生们可以将舞蹈元素与音乐创作相结合,吸纳来自国内外各个层次的灵感,让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音乐素质珠联璧合,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3)凸显学生在音乐素质培养中的自主性。现阶段的大学生较之前的学生相比更具有独立、张扬的性格特点,再加上如今越来越完备的技术设备支持和丰富的可利用资源,他们逐渐成为了新时代音乐领域发展的主要力量。更多饱含情感的好作品和鬼马精灵的新想法都出自他们之手,更多的教师也逐渐意识到,“修行在个人”是一种高于日常教学层次的再创造。在保障学生基础能力和知识比较扎实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感兴趣的音乐形式、表现方法以及展示途径,是对学生个人能力最有效的历练,也将是在其音乐学习生涯中受益最多的部分。音乐专业学习本身就涉及个人音乐创作,学生掌握一定的主动权是保证其作品独立性的重要保证,同样也是音乐创作领域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结束语

舞蹈与音乐本身就是难以分割的,尽管它们能够在不同的情景和需求下表现为系统且独立的个体,但二者的巧妙融合总会使人们眼前一亮,并从中获得强烈的渲染与带动。教师在着力强化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同时,有必要将舞蹈领域中的部分元素筛选出来,用更加具有新意和开创性的手段实现原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改良升级,用更加包容的方式和更加积极的态度去探索技术领域素质培养的新渠道、新方法。通过师生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不懈努力,人们不仅能够欣赏更多具有独创性的音乐作品,领略艺术魅力,还能够看到一批专业素质优良的音乐领域人才。

参考文献: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4

1 前言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体育的制度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应试体育制度,均以多年延续的体育课程和模式进行体育教学。这种现行的教学是远远不能实现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谈不上使大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科学掌握体育专业技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虽然近几年许多高校在教学工作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开设了许多体育俱乐部,设置了一些课程,但缺少明确的目的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所以大部分也只能是流于形式,未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长期以来,许多学生认为体育健身可有可无,或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就是自由活动,自身形体素质更得不到重视。

2 我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需求结构的改革,市场经济对人材需求的改变,人们的社会观念和心态也随之在改变。目前高校校园内的氛围已悄然变化。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日益频繁的人际交往和激烈的社会竞争,都是史料未及的。因此如何使在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梯中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材应该是目前高校教学所面临的首要任务;而高校要赋予每个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以“育人为根本”,在“技能、智能、和体能”三个方面都有所发展。目前在所有高校抓教学的工作者中,对“智能”都抓的比较紧,各校在这方面也大力投入,可在“体能、技能”教育方面大多都比较忽视,甚至还人为地削弱了“体能、技能”教育。这种“重文”、“轻体”、“轻技”的现状再不引起重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未来事业的发展会很难想象,它将直接影响中国社会健康的发展以及科技兴国,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盛衰。

3 大学生形体素质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形体,即一个人的基本骨架和肌肉所形成的一个人的外观。形体语言,即一个人的站、立、行、坐、形成一个人的气质、风度,构成一个人的基本外观形象美,所以一个人基本形体质量的好坏,是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为人与人的相处,特别是第一次的接触,往往是通过对人体形体形象的认识而形成的第一印象,所以大学生形体素质的好坏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目前大多数高校所招收的大学生,70%是来源于农村,即使来源于城市的学生,由于这几年形势所迫,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和文凭,所以这几年的大学生他们在初、高中时代由于学校和家长的原因,学习抓的太紧,一味地抓学习、抓升学率,忽视了青少年的身体锻炼,使这些学生的身体素质均在下降,因而更谈不到形体匀称。

而形体训练是一项科学的、长期系统工程。通过调查,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希望学校安排形体训练课,使他们能改变自身的形体缺陷。通过形体训练能磨练意志、增强自信心、改变人的气质;提高人体运动系统的灵活性、控制力和形体表现力为主要内容的形体训练不仅成为人们增强体质的方法,而且已成为人们适应社会竞争、获得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大学四年的形体训练中又养成了长期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终身从事科学锻炼的方法会使人在刻苦训练中学会克服困难、克服挫折。通过进行形体训练,那些体形非常臃肿肥胖的学生和那些豆芽菜形体的学生,多数都能达到身姿挺拔、形体健美、举手投足,气质明显优于常人。

4 建议

4.1 改革现有的体育课程教学纲要

体育课程以形体训练课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科学的形体训练过程,及其它全面发展体能素质的科学锻炼为全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题,为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综合实用性、趣味性、娱乐性为指导思想,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需求来制定。

4.2 建议增加大学生在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和时数

目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第五条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且修满规定学分才能达到毕业要求。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每学期必须36课时,同时建议适当增加一定课时,基本上做到在校生都能有机会进行形体训练课的培训和锻炼。

4.3 打破传统观念的教学模式,改革现有陈旧课程设置

建议学校应根据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按质、定量系统地安排形体训练课,保证长期、稳定、持久、健康的发展。此外,还应安排一定的课时发展一般体能素质课程,确保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与全国的《纲要》相一致。

4.4 建议大学社会体育化

为确保教学效果,建议大学体育师资力量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灵活机制,教师挂牌上课,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老师。有条件的学校可请进社会上有一定名望的资深教授、专家、教练来校挂牌授课并根据学生人头进行按劳取酬。

4.5 改善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

根据在校生的情况,增加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正常情况下学校每年体育经费不少于教育事业经费总数的1.5﹪,并且要采用多种渠道筹措体育资金,在学生参加各种训练班报名时可适当收取一些报名费。因地制宜的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训练场馆,一般在校生一千名的学校建室内训练馆250m2,以此比例方可达到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金林群.大学生形体认知偏差与其引起的满意度的现状分析 [J]. 浙江体育科学,2011

[2]郭煜.浅谈大学生形体塑造 [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

[3]答英娟,陈永远.以内外因辩证关系审视大学生形体塑造课程的重要性[J].价值工程,2010

[4]徐慧文.形塑·美化·提升——高校大学生形体训练课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

[5]王欣.从形体美的概念看我国大学生形体课的开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5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2-061-02

作者:刘剑群,湖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师范学院助教;湖南,长沙,41012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职技高师肩负着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任务,单纯的专业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尤其在当前职业教育大力加强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师资显得更为重要和关键。因此,一个合格的职技高师毕业生,不仅要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技术性素质,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文化修养、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等非技术素质。

一、职技高师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我国的职技高师是20世纪80年代应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之需而建立的,在无前人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经历了边创业,边摸索,边改革的艰难历程。在这样一种状态下,职技高师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道德素质薄弱

首先表现为社会公德意识较弱,部分学生对人们生活应该遵守的一些道德规范没有起码的认识,和他人相处凭感觉、凭兴趣,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为他人着想。其次是文明行为举止欠缺,有些学生出言不逊、举止粗俗、缺乏教养,见到老师连最起码的问候都没有。

(二)语言、文学功底较差

调查表明,当今职技高师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等方面素质令人担忧,有些学生连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知识等都做不到。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字词、语法、修辞和写作知识,用词不准确、语序错乱、别字连篇、乱用标点符号的现象依然存在;写作能力差,不会写实习报告、学结甚至请假条的大有人在。还有些学生对于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学习中外文化传统反应冷淡,而对英语、计算机考试非常热衷。很多同学没有读过《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也不知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哪些一流的作家及作品。在他们看来,拿到了某个等级证书就意味着自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而掌握人文知识与提高能力无关紧要。

(三)心理素质不强

由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较大,所以不少学生自卑感较强,依赖心理、嫉妒心理比较明显。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承受逆境的能力较差,遇到事情容易失去心理平衡,或郁郁寡欢,或愤世嫉俗,或自暴自弃,甚至还产生“轻生”的念头,即使有些能够自我调节,往往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四)创新意识淡薄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是21世纪的主导,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是今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技能、动手能力,但忽视创新教育,导致职技高师大学生普遍存在接收知识的承袭性、盲目性较强,求实意识、创新意识较差。

二、大学语文在职技高师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知识性等特点。一方面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欣赏和评判能力,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大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过程中,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一)大学语文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

杨叔子言:“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人成为“人”,其次才是“才”。在育人方面,大学语文课具有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无法替代的作用。高尔基说:“文学的目的就是帮组人了解他自己;就是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就是和人们中间的鄙俗作斗争,并善于在人们中间找到好的东西;就是在人们的心灵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文学作品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并深深地被其吸引,这样会对读者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同时,文学还可以寓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品质情操、人格气节、精神风貌等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之中。陶渊明的“岂能为五斗米折腰”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坦露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孟子强调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善恶之心,非人也”;现代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朱自清一生自甘清贫,宁可挨饿决不食美国面粉等等,他们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会深深地渗入学生灵魂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去建立起健康的道德感,树立起高尚的情操。

(二)大学语文对职技高师大学生语言文学素养的培养具有专业优势

大学语文教学将“会说、善读、能力”作为能力目标,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写日记,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并且学习一些实用的应用文体,应付时需;在培养写作能力的同时,通过对字词句的训练和经典篇目的背诵,鼓励学生表达自己,表达美,培养学生的日常书面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此外,教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讲解,激起学生对作品的喜爱,激发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学和阅读的习惯,在读和学中不断提高自己。

(三)大学语文具有培养职技高师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功能

在文学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活动极为活跃,心灵空间特别开阔,想象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也能得到激发。同时,大学语文教学还提倡学生的“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用多种思维形式去思考,将提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会,就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人物形象,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既锻炼了口才,又激发了思维,一举多得。此外,大学语文中的写作训练也是一种精神劳动和思维创造,不仅需要运用创新思维来探讨事物的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并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大学语文可以启发职技高师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文学在培养学生自立、自信、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良好心理品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司马迁就是一个杰出的榜样,他在遭受宫刑、蒙受奇耻大辱后,并没有选择求死或者苟活,而是发奋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巨著,表现出自己为了实现理想而敢受、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一生可谓多灾多难、大起大落,曾经一次入狱,几乎丧生,两次被贬,两次任职地方,是个政治上的失意者。苏轼虽处逆境之中,却能做到悠然自得,坦然处之。这些都可以启发学生学会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挫折,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大学语文在职技高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我们要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职技高师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1999

[2]冯华.浅议工科《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J].教育与职业.2006(17)

[3]付成波,杨晓燕.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2)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6

连云港区域性文化的传播,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培育大学生的人生信仰,提高审美层次,理性评估个人价值,完善人格;让大学生对连云港区域性历代碑刻书迹文化资源乃至整个生态环境方面有比较清晰、完整的认识,是有益的。大学生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时间进行调研,收获的内容是课堂所不能达到的,连云港区域性文化是大学生了解当地历史、地理、人文知识的一面镜子。让大学生直接接触连云港区域性内的文化实体,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引导大学生将求学各阶段的心情凝聚成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段心路历程。

一、有益于大学生深入认识原始文化发展史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在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连云港区域原始社会的文化发展进程。另外,对于大学生来说,树立保护原始文化并将原始文化传承的观念,责任重大。

1.藤花落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为龙山文化时期遗存,是江苏省迄今发现的第一座史前城址,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重要的、最典型的龙山文化城址之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首座具有内外两重城墙结构的史前城址。它对于整个龙山文化城址的研究乃至对文明的起源、城市的起源和国家的起源等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均提供了具有非常典型意义的实物资料。让大学生知道我国原始居民的村落结构、城镇建设、住房情况。

2.锦屏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有19处,二涧遗址为中国原始农业最早开发区之一。据考古学研究结果证实,远在1万年以前,古朐山即现在的锦屏山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1959年和1978年在锦屏山南麓二涧和东海县山左口乡大贤庄,均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唯一的有明确地层关系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3.将军崖岩画,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桃花村锦屏山南麓,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新石器时代岩画。“将军崖岩画”,国家文物局鉴定为“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是一项难得的重大发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天书”。

4.灌云大伊山属泰山支脉,因华夏第一贤相、商朝伊尹建国有功,晚年隐居于此而得名。大伊山石棺墓晚于北辛文化,早于大汶口文化;由于它处于南北文化交汇区,因而既具有黄河下游新石器文化特征,又具有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的特点,同时还具有独特的自身文化因素,属青莲岗文化类型。

5.岳石文化,位于赣榆县城头镇青墩庙村。为一高约3米,面积约i000平方米的大土墩。1960年清理发掘。清理出土有矮档鬲足。泥质灰陶片。砂质陶鬲足以及双翼式铜箭镞、骨铁、骨椎等遗物。在其下层发现岳石文化的灰坑打破龙山文化层的重要迹象。对研究岳石文化的源头,族属以及与商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6.羽山,海拔269.5米,是东海县的最高峰。史载上古时期洪水滔天,百姓受苦。尧帝命鲧去治水,鲧采取建筑堤防的办法,使河床越淤越高,最终决堤,淹死无数黎民,鲧因此被舜帝杀死在羽山。鲧的儿子禹接替了父亲的治水任务,采用疏导的办法,终于顺利地将洪水引入大海,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羽山山顶原有鲧泉,有面盆大,常年不涸。遗憾的是1958年时期,想用炸药轰炸殛鲧泉,引水灌溉农田,结果千古名泉毁于一旦。由于地质构造被破坏,再也没有泉水流出来了。

二、可以促进大学生对当地宗教史的认识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宗教就在身边,佛教、道教、原始部落宗教祭祀就在触手可及的眼前。从课堂上的图片观摩转换到实物、实体的感受上来,身临其境地感受宗教的气氛。

1.孔望山摩崖造像孔望山佛教摩崖石刻为代表的社会历史文化资源:有三元崇拜、大圣佛崇拜、佛教、道教、原始部落宗教祭祀等宗教文化资源;

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孔望山摩崖造像”是我国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比敦煌石窟的佛教造像早100―200年,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孔望山遗址是中国保存最早的一处道教场所,是我国道教的起源地,对宗教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东汉末期的佛教石刻艺术。在孔望山山顶还有东汉时期的道教祭祀遗迹“承露盘”刻石。

2.非物质文化遗产――赣榆海祭,起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赣榆县沿海地区祈安康、庆丰收的一种古老的民俗和民间文化活动。至民国期间,海祭活动逐渐衰败。“”期间,祭海无人敢提,庙宇、祭器、祭文、鼓谱均遭毁坏。海祭赣榆海祭活动集祭祀风俗、民间艺术、民间传说、戏剧表演于一体,具有特殊的民俗凝聚力。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事象,发掘、研究其形成始末和现状,无论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来说,还是对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海清寺塔海清寺塔位于连云港市新浦区花果山乡前云村大村水库东侧。始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建成于天圣九年(1031年)。塔形仿楼阁式,纯砖结构,九级八面,高40.58米,塔各层东西南北四面有券门各一,其余四面均隐出直棂窗形。塔心柱内有踏步,可攀至八角形藻井的第九层。整个建筑结构合理严密,作风雄浑凝重,继承了宋《营造法式》中的优良传统,巧作精构。塔址、塔基均经过精心选择和处理,至今未见不均匀、下沉和倾斜现象。1974年进行维修时在塔的第一层踏步下发现“暗室”,出土了金棺银棺等一批重要的北宋文物。它对古建筑抗震、防震等方面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学生来此地写生,古趣和高雅悠然享受于心胸,人生一快事也。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抗日山,被誉为“苏鲁第一山。1941―1944年间,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以及海军区的广大军民曾四次兴工在抗日山为死难烈士树碑建塔,抗日山烈士陵园因此而得名。墓区内有752座烈士墓,安葬着800余位烈士的忠骨,塔碑上铭刻着3576位烈士的英名。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民国防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和连云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灌云大伊山南麓修建有肃穆庄严的烈士陵园,纪念碑正面“与日月同光”五个大字系谢觉哉同志亲笔书写,是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每年清明节期间,苏北、鲁南等地数十万群众前来陵园,瞻仰先烈,凭吊忠魂。

四、连云港历代碑刻书迹文化,是原生态的书法教学课程

更具对汉字书写文化的情感和认知深度。其中优秀的书法作品如花果山郁林观唐朝石刻,宋朝的赵明诚的《金石录》中已有记载,其附近还有一些近当代名家的题字,书法艺术水平极高;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米芾书・尚书礼部侍郎墓志(残碑)》;明朝王同的蓬莱庵诗刻:晚雅栖定山秋静,南雁鸣长海月孤。蓬莱盛传仙迹归,烟波遥望淼中都。大明嘉靖廿有五年丙午中秋后三日,奉训大夫直隶淮安府知州河南郏县中泉王同题,同游者,同知严士,判官许贯,吏目王淇也。凡此种种,堪称书法教育的极佳范本。

还有如:海州的双龙井题字;石棚西南,明代刻了六个擘窠汉隶“石曼卿读书处”,深入石骨,古朴可爱。这些历代碑刻书迹,可以说是原生态的书法教科书。

五、对民族交流的了解

1.东海马陵山(孙膑斗庞涓战址)感受古代战争中的战场氛围。这里有郭化若同志书写的“马陵道”,周谷城同志书写的“马陵古道”齐魏马陵之战战址在山东郯城县马陵山。公元前341年,军事家孙膑指挥齐国军队以少胜多,一举歼灭庞涓所率魏国十万大军的著名战役,这场战役体现了孙膑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创造了山地伏击战的典范。清乾隆年间修的《沂州志》记载:“齐伐魏,孙子胜庞涓于此。”从《战国策》和《史记魏世家》中明示魏国进军路线的记载,以及《孙膑兵法》中也可找到同样证据。马陵山一带出土了大量铜箭头和青铜兵器。有很多地名、村名都与齐魏马陵之战有关。如:孙膑养马的马场,齐军射庞涓的社子,庞涓中伏地之独龙涧,也称庞涓沟,庞涓一次上马石、二次上马石,魏军卸甲之卸甲营,庞涓自杀的恨谷崖等。

2.金朝,新浦山路记。文日:今县北山凹凸不平。金明昌二年为宋金时期海州至板铺的一条重要通道。它由占据海州的金朝军队,地方行政长官于户、谋克、达鲁花赤等当地老板姓铺筑而成。

3.对外交涉:义德医院碑,中华民国三年,美国实业家嘉尔翰女儿爱伦丽芬女士

临终捐建。友好外交的良好见证。

六、对历代贤能志士的了解和孝文化的传承

《乡贤祠碑》按载《祀典考》教育后人以古代贤能志士为榜样,诚善做人,勤恳学问:明朝王同的东海娘娘庙《东海考妇祠》更是将我国古代妇女的美德加以颂扬。也为现当代妇女的尊老爱幼教育作出了经典的教育范本。

七、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学校硬件建设的文件

《海宁创建小学记》(公元1314年)按《学校考》和《海州重建学碑记》(公元1492年)按《学校考》。这充分说明,古代连云港区域重视中小学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有两传统。借古思今,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教育,包括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的创新,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7

高校环境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教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并不例外。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为能够对大学生文化素质产生深刻影响而受到高校领导层的极大重视,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环境进行优化能够在事实上提升高校学生整体文化素质水平。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很高的重要性,以下从影响大学生信仰、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对大学教育起导向性作用等方面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1.影响大学生信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能够切实影响大学生的个人信仰。当下我国许多高校大学生长期存在严重的信仰缺失问题。如我国部分高校学生向往甚至已经出现了过于物质化的生活方式。集中体现在许多高校大学生盲目追求物质享乐,实际上体现出现今大学生过于追求虚荣的心理状态。这一问题究其原因,与许多高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密切联系。部分学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没有进行细心培养,因此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人生信仰的确立。

2.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现今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大学生非常严重的问题,并且与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密切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教育,而如果这一教学缺乏良好环境的支持,则必然无法让大学生在“有价值的事物”这一问题上正确辨别和选择。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则是一部分学生站到了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并且对大学生踏入社会,开始独立的生活都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3.对大学教育起导向性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通常能够对大学教育起到重要的导向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并且这一导向性应当通过环境得以良好体现。由于现今校园里和社会上的各种传播平台非常多样化,因此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学生个人和学校发展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以下从创造更好的高校环境、促进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等方面出发,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进行分析。

1.创造更好的高校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能够创造更好的高校环境。高校思政工作人员在创造更好高校环境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更加合理、完善、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其次,由于教育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并且教育工作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良好环境的支持。因此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通过创造良好的高校环境让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据可依并且有所依赖。与此同时,思政工作人员在创造更好高校环境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使学生了解到现今教育环境的来之不易,最终对高校教育环境的优化和学生学习态度树立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促进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还体现在能够促进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高校环境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对校园文化及民族文化的树立和塑造上。并且我国许多出色的高校都具有独具特色但是都非常优秀的校园文化。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能够让大学的文化氛围和教学氛围更加浓厚,从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形成踏实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学习态度,在加强大学生对本校文化认同的同时合理塑造出大学生对校园问题的认同感。

3.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极为显著的影响。现今我国许多高校大学生没有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使他们陷入物欲生活的沼泽中,并且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一基础问题失去正确的认识。因此在这一前提下,高效思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改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帮助大学生重塑正确的价值观。

三、结语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应当有更加优秀的环境,并且这一环境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素质都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大学思政工作人员应当认识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从而通过教学实践和其他工作的进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合理优化。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8

我国的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地和摇篮,作为推动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首要阵地,肩负着历史的使命。面对着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教育者更应当教育学生树立起正确地教育观念,让其掌握丰富的知识,培养其独立面对社会的能力,并树立起正确地人生方向和人生观。因此说,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

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各种特征

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整体性结构,而它的主要核心要素是人生价值观,人的主体性也体现在思想政治素质上。人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力都可以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培养起来。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离不开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其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着重强调从人的本质出发,由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主体面对的是学生,那么就应该把学生作为出发点,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来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需要。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个人意愿、个人处境和个人需要。最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各方面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让大学生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懂得自己的历史地位和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懂得自己的历史责任感和对自己价值的追求。自身应具有相应的实践能力,努力成为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努力促进学生品质的形成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

2、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一种整体性教育

我们总是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整体性教育,有这样的考虑主要是因为三点原因。

其一,由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整体性特性,整体结构的形成与存在决定了它属性与功能。第二个方面,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也应该和思想政治素质结构相结合,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培养大学生主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功能。第三,提高大学生整体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现在和今后切实提高大学生整体政治素质教育实效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课题。与此同时,提高大学生整体思想素质教育必须坚持着“知识、能力、价值观相结合”的原则。

但在过去,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培养,特别是学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学习,一直偏离着整体教育的轨道。而这主要表现在重视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教育者也更倾向于传授知识,偏重于对知识的考核。而相对应的,学生对于课本上的知识只是一味的背诵和应答,而有关思想素质教育的问题好像成了课堂之外的事情。对于学校来说,对能力和价值观忽略培养,或者说没有将知识、价值观和能力作为一个整体培养,尤其缺乏了能力和价值观在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的重要性,是非常片面的,属于一种有缺陷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模式。

3、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教育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其实是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存在,相关的政党和阶级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实施一系列计的有划的影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实践。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非常多和复杂,既包含着理论的内容,又包含着实践方面的内容。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性。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在于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去,并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政治能力。

不管从什么方面来说,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和理论知识的说教绝对不能作为思想政治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培养的唯一途径。这种能力和素养或获得只能依靠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

知识虽然是价值观和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但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形成却远远不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么简单。在大学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让大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素养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上,然后去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对于思想政治素养中教育理念的思考

1、坚持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结合

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大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和完善也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在同一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主体特性,这主要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主体结构要素。当今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培养大学生主体性的措施。

教育是重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在活动中,必然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和地位。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并引导大学生发挥自我教育的主题性是其中重要也是最关键的部分。

2、注重“核心要素”的培养

人的思想素质的核心是价值观,大学生对人生价值观的确立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也就应该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来去实现这个目的。在实践层面上,知识和能力虽然是价值观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了价值观,拥有再丰富的知识,再大的能力也都没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那也是徒劳的,最后,价值观里包含着规范中所有的基础,相关的价值判断和规范能够行之有效的基础。

规范是实现价值的规则体系,所有的价值体系都要在转化为引导人们活动的规范时才能发挥作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最重要的是要重视价值观的培育。

3、要注重整体教育观的确立

遵循和倡导整体教育观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和成功实施的前提,整体教育观是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然后进行广泛教育的观念。学校的教育,育人为本,也可以说培养合格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职责和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缺少哪一级,哪一部分的教育都是万万不行的。

“坚持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相统一”,就是要处理好知识,能力教育和价值观培育的关系,全面的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

三、结语

总结全文,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确立是缺一不可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重视的对大学生整体性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勇于突破,勇于探索,善于打破陈旧思想,引导学生更全面,更持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9

论文关键词:安全素质;素质教育;高校;作用与地位

一、综述

素质教育的本质和精神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都在注重抓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安全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向在校学生普及安全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确保学生和校园的安全稳定,因此,安全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做出安全行为。加强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是目前大学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做到准确到位的大学生安全教育,那么首先需要明确安全素质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安全素质的主要内容

(一)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系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教育是安全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首先需要向学生讲授如何进行日常的安全防范,使得学生能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校园活动中,具备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警惕性,增强预防各类违法犯罪或者扰乱校园秩序行为的意识,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主要以如何防止财产受损,防止人身受到伤害,防止出现心理出现问题、违法犯罪行为为主。

(二)遵纪守法。在校园内,要确保校园秩序的正常运行,遵守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打击不法人员,规范校园行为人活动的有效手段,大学生应该学法、知法,并懂得如何依法办事,避免出现违法乱纪行为。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学习安全素质教育,知道那些事是可以做的,那些事是不能做的,从而保证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够准纪守法。

(三)遵守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包括国土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主权安全、国防安全、国民安全等,是我国发展和民族生存基本条件,是国家进行各项活动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和平环境让很多大学生对国家安全放松了警惕,淡化了安全意识,将国家安全置之脑后,从而造成我国部分安全机密泄露,更有甚者,不惜出卖国家安全和利益,为个人谋求利益。因此,国家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要进行国家安全法制的教育,使得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制观、价值观。其次,要进行民族安全意识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够居安思危、维护民族团结,谋求国家稳定繁荣。再次,要进行对外交往保密意识教育,在对外交往中,注意国家、民族、个人的尊严,时刻注意保守秘密。

(四)心理健康。在高校中,由于就业压力、生活节奏、家庭环境以及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一些大学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根据研究统计表明,在大学生中,存在很大一部分人都出现了心理上得适应障碍和不良反应,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断呈上升趋势,如果忽视这些问题的疏导和解决,则会出现各种安全问题。因此,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健康辅导、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性健康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等,都能够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和完善。

三、安全素质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得作用和地位

(一)安全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石

现代教育强调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核心是以人为本,我国不断推行素质教育,根本目的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因此,在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体系中,关注和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是所有素质教育内容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形成素质教育,推进现代教育的基石。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进行安全素质教育要比进行素质教育中得其他教育更具备广泛的普遍性和现实的操作性,安全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每一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失的课题。安全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如果一个大学生连基本的安全素质都不具备,缺乏甚至没有自我防范和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那么在以后的社会活动中会聚到巨大的困难和考验,甚至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因此在高校中强调系统的安全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能够明辨是非,是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基础,有助于高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安全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务

安全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中得重中之重,而素质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各大高校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高校素质教育包括了安全素质教育,安全素质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安全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务。做好安全素质教育,有效解决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保障因素,目前社会各界及高校管理和教育人员均清晰认识到,校园安全已经不是一个无关紧要,随意忽视的话题,尤其是在国内外传来不少高校出现枪击、谋杀、抢劫等恶性事件的情况下,校园安全正以其社会的尖锐性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维护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解决校园安全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维护校园秩序的有效进行,保障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持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秩序,保证大学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第一要务,它关系到我国高校教育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大局。

(三)安全素质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

安全素质教育是维系高校生活、学习和工作活动正常进行的可靠保证,是学校开展各项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各项安全事故(事件)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安全素质教育必须通过经常性的活动训练和课堂教育来达到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安全素质和意识的目的,使得安全意识持续有效深入地扎根在教师和学生的脑海中,时刻不忘自身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等等方面,做到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由于安全素质教育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因此必须和高效素质教育的其他各项内容一样,应该成为高校教育的经常性活动之一。安全素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也使得安全活动经常性发展成为可能性,在素质教育中要摆脱安全素质教育可以脱离实际的社会环境,不需要考虑素质教育具体氛围的错误观念,确立起安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中实施,是安全教育渗透到素质教育之中的正确观念,这样,安全素质教育才能够时刻进行,不断推进,并落入俗套,流于形式。

(四)抓好安全素质教育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提高

抓好安全素质教育,使得学生在面对诸如交通事故、火灾、伤害、被盗、骚扰、诈骗等突发的事件时,能够提高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而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安全素质教育,如果高校能够抓好安全素质教育,那么高校的素质教育则能够在学生安全的保障之下,更加有效地进行,因此抓好安全素质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的提高。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愈来愈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而理工科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应具备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成为全面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但目前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成效不容乐观。因此,科学合理地运用青年心理学、特别是大学生心理接受规律,运用交叉学科的先进理念和方法,系统化、科学化、人性化地探索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对进行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接受机理理论

在接受艺术素质教育过程中,理工科大学生的大脑运行机理依次表现出反应、接收、解读、过滤、重构、吸收等状态。经过层层递进的接受活动环节后,艺术素质教育进入理工科大学生的思维结构和认知结构中。

在反应状态中,理工科大学生作为接受主体,其感觉系统对艺术素质教育内容做出大脑反应,并移入大脑,在主体意识中再现外来信息,形成相应的观念形象,为进入思想接受做好准备。在接收状态中,大脑把外来的信号所具有的物理能量转化为思想信息予以接收,但并未涉及艺术素质教育信息的潜在意义,并未注意其信息意义的不确定性。在解读状态中,理工科大学生对所接受的艺术素质教育信息进行一定的解读,即产生第一印象,从感性认识向理想认识过渡。在过滤状态中,理工科大学生对所接收和解读的艺术素质教育信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分解、筛选和过滤等,信息进入思想库,产生理性认识。在重构状态中,理工科大学生对新接收的艺术素质教育信息进行容纳、加工与整合,进而产生自己思想的重构,一般来说,只有艺术素质教育信息与理工科大学生已有知识产生和谐共振,在思想自组织规律的作用下,才能产生关于艺术素质教育的新知;在吸收状态中,理工科大学生将艺术素质教育信息转化为自己的新的思想认知结构,并不断完善后续的接受活动:一是经过主体自省、反思过程,将艺术素质教育信息内化为理工科大学生的情感、意志、信仰等主体意识,深化认知,出现稳定性的思想状态;二是经过实践检验,转化为在学习、工作、交往、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三是将艺术素质教育思想和理念融入人群、社会,影响周围人,外化为社会意识和行为。

(二)心理接受特点

1.独立性增强。由于社会环境和时展等多种因素,理工科大学生普遍趋向自主,个性特征趋向明显。在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时,必须尊重其个性,采用理工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途径,引导其关注艺术,不断提高自身艺术素养。

2.多样性突出。当工科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在社会、家庭、阅历等多种因素影响和作用下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在艺术素质教育过程中,应适时关注理工科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等最新动向,增强艺术素质教育方式方法的科学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引导受教育者不断补充、修正、丰富对艺术的认识。

3.选择性增强。现代信息传播工具和传输手段的多样和快速发展,为理工科大学生信息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理工科大学生选择性增强的特点,对艺术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艺术素质教育工作者既要研究大学生的接受心理,还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各渠道教育信息的吸引力。

4.差异性明显。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教育背景的理工科大学生,对艺术素质教育的接受心理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艺术素质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发现教育对象的差异,因材施教。

5.非理性凸现。当代社会物质化、功利化趋向明显,高校素质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在这些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情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对艺术素质教育的理解也会出现非理性的判断,乃至有失偏颇的认知。这就要求艺术素质教育工作者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完善学科结构,提升艺术素质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构建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原则

(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要使艺术素质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首先应遵循普及教育的原则,为各阶段的理工科大学生提供艺术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开展充分而积极的校际交流,促进艺术素质教育全面普及。在普及的前提下又要做到提高。要全面提高艺术素质教育的水平,除了要做到师生协调互动外,更应重视学生具有受教育和教育的两重性,在艺术素质教育活动中他们不仅是教育对象,也是教育力量。因此,要充分调动广大理工科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把他们当作教育活动的主体,形成艺术素质教育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二)传承与创造相结合

不同时期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都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其核心教育理念的传承亦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艺术素质教育发展有序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保证艺术素质教育的理念精神从一而终,保证艺术素质教育的传承性。创造性是艺术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实行理工科大学艺术素质教育过程中,要鼓励教育工作者创新教育方式,革新教育内容,鼓励受教育者大胆探索和创新,为充分开发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禀赋和潜能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

艺术素质教育在教育方向、内容选择、教育要求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和丰富性,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对各方面进行支配和制约,从而准确把握教育的中心内容和基本目标,保证教育的正确方向。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新理念,也是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特点。拥有较高文化素养和主体意识的理工科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在艺术素质教育中,必然要注意主体性原则的运用,才能取得实效。在艺术素质教育活动中,应注重主体的互动、教育者转变“主导”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三个方面。

(四)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艺术素质教育具有统一性,以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作为统一的教育宗旨,把以人为本作为统一的本质特征,将“面向全体大学生,突出主体精神,关注终身发展”作为统一的教育理念等。艺术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统一性,否则就意味着任何一种不相干的教育都可以贴上“艺术素质教育”的标签。另外,艺术素质教育又具有灵活性。艺术素质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教育,必须具备灵活性的特征。构建的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主要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实践精神。这一模式反对标准化但需要一定的标准,反对模式化但需要一定的模式。所以,最恰当的方法就是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与运行

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是指在开展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设置教育活动(即接受中介),通过活动使理工科大学生(即接受主体)积极能动地接受教育内容(即教育客体)的创新方法论,是理工科大学生选择、摄取、整合艺术素质教育信息,并不断提高自身艺术素养的心理内化过程以及行为外化过程。

(一)模式的构成

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由接受主体、接受客体和接受中介三部分构成。在艺术素质教育活动中,接受主体即接受艺术素质教育的大学生及其群体。理工科大学生接受艺术素质教育时并非被动接受,而是表现出接受的主体能动性。在这一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是现实的、生动的、多样的,具有鲜明的心理接受特征。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作为接受主体的一种对象性活动,总是收到接受关系系统的另一级——“接受客体”的信息。接受客体是指客观存在的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相关的信息,被纳入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活动接受系统结构,作为教育过程作用的对象。接受客体是理工科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接受意愿和接受能力有目的地选择。接受客体与接受主体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接受客体决定着教育内容。从哲学层面讲,接受中介是指事物之间借以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条件或中间环节。在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活动中,接受中介把接受主体和接受客体连接起来并使之发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使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得以开展。需要注意的是,接受中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若干要素构成,教育者在接受中介中居于主导地位。课堂教育、团学活动、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网络基地、唱读讲传和保障机制七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接受中介的主要内容。

(二)模式的功能

1.课堂教育,提高教育实效。课堂教育是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通过艺术选修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等课内教学活动,加强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能够为其他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保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团学活动,促进知行合一。团学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显著而有成效。通过主题鲜明、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课外团学活动,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推进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开展,促进大学生知行并重、知行合一的实现。

3.校园文化,创造教育环境。校园文化是有效的精神载体,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和重要的育人功能,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第二课堂。通过繁荣和发展校园文化,打造校园文化精品,引进高雅艺术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双向发展与互促共赢。

4.网络基地,拓宽教育平台。互联网络作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载体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又一阵地,为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地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和契机。拓宽渠道,融合并进地进行网络艺术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要加大网络在艺术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利用度,领会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各自的优势并开展互补教学实践,为艺术素质教育工作作出积极的贡献。

5.学生社团,激发艺术灵感。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艺术素质教育,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使艺术修养在理工科院校形成一定的气候和时尚,为理工科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辅助作用。

6.唱读讲传,保持主流方向。“唱读讲传”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包括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通过传诵经典励志歌曲、诵读古今中外精粹名篇、讲述古往今来乃至身边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迹、传播(或创作)箴言等,不仅可以引发广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还能引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创新点。

7.保障机制,保障顺利运行。首先,要建立管理机制。应建立健全高校艺术素质教育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成立高素质的艺术素质教育管理队伍,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注意加强对国外艺术教育的研究,大胆借鉴西方优秀的艺术素质教育模式,在继承与借鉴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艺术素质教育教学实践,加强研究,推动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工作。其次,要建立评价体系,以评促建。评价体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针对理工科高校建立符合艺术素质教育规律和特点的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二是针对理工科大学生建立个性化的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两个考评体系互相关联,共同促进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11

素质教育是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主推方向,也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焦点话题之一,对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意义重大。“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充分表明我国教育进入了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崭新阶段。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改革被世界许多知名大学视作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之一,素质教育理念被广泛应用于体育教育领域[1],加强相关研究有利于持续提高体育教育实效,助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

1993年,我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雏形。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明确“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标志着“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正式运用于教育领域。从“素质教育”提出历程来看,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素质教育”首先运用于基础教育领域,强调中小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高校中也出现了素质教育导向。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始于华中科技大学,提出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2]。综合看来,高校“素质教育”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基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体育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在体育教育领域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从体育教育思想、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对高校体育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有效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素质教育视域下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虽然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素质教育与大学体育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进缓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素质教育认识不够深

素质教育在高校中运用以来,效果不尽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思想不够解放、认识不够到位造成。从宏观上来看,素质教育在高校还没真正落实到位,学校多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喊在口上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这就直接导致素质教育的推进还简单地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将内涵和外在有效统一,导致形式主义严重。从微观上来看,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缺少必要的全面发展意识,再加之体育教学中没能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机结合,使得学生的整体参与度不高,缺少实际有效的素质拓展行为。高校宏观认识不到位,使得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步履蹒跚。学生微观认识不到位,使得大学体育教育改革难以深入。宏观和微观结合在一起,使得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落实进程缓慢。

2.2课程设置实效性不够高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学目标优质高效的达成,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研究指出,大学体育的课程设置仍存在单纯技能化、繁杂化且针对性差现象,课外资源开发不足,对教学缺乏辅助意义[3]。从目前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来看,大学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多在运动项目或俱乐部教学上,并且教学具体内容上大多仍沿袭传统体育教学思路而乏于实质的进展。同时,课程设置中体育人文类课程较少,忽视了学生体育人文思想的培养,使得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落实乏力,在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消除学习带来的压力、培养其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等方面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2.3师资队伍能力素质不够强

教师是体育教育改革的实施者,也是提高体育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整个体育教学改革活动过程中至关重要。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体育院系“准教师”的培养,更多地注重于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教学,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相对较少。在这样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准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所教学科本质内涵,不能将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化,很难从通识教育层面上讲清与体育相关知识,难以达成拓展学生知识面的目的。此外,体育教师在职后培训中,也更多的重视专业技能方面,对教育技能、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较少,难以对素质教育理念有深刻的认识,这就使得体育教育过程中思路不清晰、缺乏有效方法等现象时有出现,造成教有偏差、学有缺陷的弊端[4]。

3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思路

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求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发展,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将素质教育理念与体育教育改革有机结合,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3.1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规划要站在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发展要求的大局高度来设计,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课程体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体系、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始终要围绕新型人才的素质教育培养来展开。基于素质教育理念,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素质教育对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充分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使体育教育改革朝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面快速发展。具体而言,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科技的进步,创新型国家建设等,都要求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体育教育领域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强健学生体质,进而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为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注入强大动力。素质教育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我国现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是“大”而不“强”现象尤为突出,为此国家提出了“双一流”建设,以期促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我国站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另一方面,我们要重新审视体育教育目标、体育教学模式等,在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将“素质教育”细化为“健康教育”[5],使体育教育充分体现出体育健身、健心的本质,将大学体育教育从理念到功能、从形式到内容等实现良好结合。

3.2切实优化课程体系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要牢牢抓住课程这个“牛鼻子”,以“健康第一”作为主要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增强课程实效,为学生提供适应未来变化的知识、技术和技能[6]。一方面,我们要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与通识人文课程。专业课强调学科基础能力的养成,在学分设置、排课次序、课程比例等方面进行妥善布局和安排。通识人文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要大力增加通识选修课的项目和内容,在充分满足学生健身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大力发掘体育的文化性、娱乐性、生活性和实用性,使体育课成为大学实施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思想的阵地。例如,我们可以开设“马拉松”课程,帮助学生坚定信心和坚强意志力,培养开朗、进取的健康人格。另一方面,我们要突出实用性和时代性。课程设置时,要高度关注时代性特征,如我国健身运动蓬勃发展,体育运动消费大幅增加等,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实用性与有效性。同时,我们还要高度重视体育学科建设,冲破固有学科专业限制,将体育学科与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充分融合,创造体育教学的多学科环境,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体育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优化人才培养实效。

3.3大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在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肩负着传授学生体育知识、培养学生健康思想以及指导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为此建成一只专业化的体育教育师资队伍至关重要。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培养力度。在“准教师”的培养中,要更加注重人文知识的培养,增加教育学等学科的知识储备,使“准教师”不但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以及教育教学知识,为后期教学工作的开展打牢基础。同时,高校要更加注重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从学校发展的高度制定培训计划,鼓励体育教师积极进修,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自我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内因”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体育教师自身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时刻注重自我“充电”,向书本知识学、向同行专家学、向教学实践中学。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并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中去,全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连洋.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82-84.

[2]朱慧芳,蔡皿.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0):92-95.

[3]于雷.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5):127-130.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篇12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38-02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具体内容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对感性生命深切的关怀以及对个体能动性积极倡导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在的品质。当前,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实施情况,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招生人数由2007年的67417人增加到2013年的81828人。就以内蒙古自治区来讲,2011―2013年3年中,本科与专科的招生人数基本上接近1∶1,高职教育真正占到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双重任务。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重视主体性创造教育的过程,必须突出学生主体的感受,陶冶、体悟和养成并最终内化。人文素质教育包括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大部分,其中隐性教育是通过将教育要求和教育内容隐含在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让学生在学院的环境、文化氛围中得到教育和提高。隐性教育具体的内容包括校园环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网络文明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内容,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认真做好隐性教育各个方面的工作对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隐性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隐性教育研究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在中国学术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大部分是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程度为主要内容,而且基本都是近五年出刊的,对于实施的途径及效果的研究则缺乏翔实的调查和深入的探讨。(2)忽略了隐性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学院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评价体系;将隐性教育的内容与学校人文类课程教育混为一谈,错误的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以学校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3)高职教学学制的特点决定了隐性教育在高职整体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的高职教育学制为三年,大部分职业院校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成2.5+0.5,这样大大的压缩了高职学生在校学习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学时数,另外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人文素质隐性教育方面的教学时间相对缩短。(4)高职教育强化技能素质,淡化了素质教育。就以对内蒙古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调查了解,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实际操作技能非常优秀,但人文素质方面相对缺乏,一些基本的沟通技能、适应环境的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容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学生的进一步发展。(5)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的素质特点如自卑心理、社会规范意识缺乏、不懂得尊重别人等行为决定了开展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迫切性。如在对河南高职院校调查中,当问及对学校生活感觉如何时,学生的回答是经常感觉无聊、烦躁、心情抑郁,什么都不想干,上学就是混文凭等。

三、针对上述出现问题,开展人文素质隐性教育实施方案的思考

1.深刻认识隐性教育内容。人文素质教育一般包括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个部分,显性教育主要是指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具体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每门课程包含具体的教学大纲、教学时数等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隐性人文素质的内容则十分广泛,包含学生在大学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在物质层面上,主要有校园环境、教学环境、生活环境等;在行为层面上,主要包括言行举止、人际交往等;在观念层面上有意识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上述几个方面是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主要教育载体,开展隐性教育的研究,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2.隐性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合作者在高职院校工作的实际情况而言,各学校开展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具体做法不大相同,但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得出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隐性教育包括品质、素养、能力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如下:①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学院党校、团校的系列培训,提升高职学生思想政治认识和理想信念素质,有些同学可以从中受到深刻的启发,进而加入中国共产党。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讲座,主要针对社会热点、自然科学、法律知识等多个领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水平。②校园环境教育。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生活学习的环境就是我们的校园,营造一个和谐、充满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应该有计划的、有重点的对校园的自然环境、文化设施、人文景观、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方面进行美化,既实施了历史文化教育和审美情操教育,又间接地开展了人文素质教育。③身心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存在自卑心理。在目前高考招生体制下,高职录取分数段最低,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是班级的学困生,长期得不到老师的关怀和鼓励,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身心健康教育在大学人文素质隐性教育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当前,应利用一些心理数据测试系统,对每个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这样就会对存在心理健康隐患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阳光的面对大学生活。④社会实践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课后投身于实验实训、企业定岗实习、社会实践、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是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以暑期“三下乡”活动为主线,鼓励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高尚的素质和修养;以环境保护、专业特色、党团教育、扶弱救残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活动,是引导学生回报社会、服务人民的重要途径;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大学生社团组织为主要载体,提升学生的组织和创新能力。上述各种活动都是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载体,大大拓展了人文教育的空间。⑤网络文明教育。据统计,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而且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占73.3%,大学生是手机上网的主力军。所以,网络文明教育成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提升职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组织设立自己的网络平台,锻炼学生利用校园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网络环境,与时俱进的发挥育人功能。⑥社交礼仪教育。礼仪交往构成社会关系,当今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是偏重于对实践技能的教授,学生缺乏对社交礼仪方面的了解。在高职教育中,不光要在我们的人文素质课程结构体系上加大对社交礼仪教育课程的改革,还要在专业技能讲授中贯穿社交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社交礼仪能力,使学生在就业工作中,提升人际交往的环境。社交礼仪教育成为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3.职业院校人文素质隐性教育体系的建立。根据上述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的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主要内容,结合目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初步构建职业院校人文素质隐性教育体系。三个层次的内容具体包括:人文品质层次方面包括身心健康教育、社交礼仪教育两个具体指标;人文素质层次方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教育两个具体指标;人文能力层面方面包括网络文明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两个具体指标。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将每个指标又制定了具体的评分点,分别为:身心健康教育评分点为心理健康测试、班团活动;社交礼仪教育评分点为课堂礼仪、言行礼仪、穿着礼仪;思想政治教育评分点为人文讲座、党团活动;校园环境教育评分点为人文景观、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网络文明教育评分点为网络平台建设、网络教育管理;社会实践教育评分点分为志愿公益服务、定岗实习实训。将上述15个评价点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得出每个评分点各自所占的比重(权重),由各评分点所得的分数与权重的积得出各个指标的总分。上述测评分数代表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总体评价。当然,上述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以样本的形式进行试验讨论,相信隐性教育评价系统必将对今后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慧.高职学生人文素质隐性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职大学报,2014,(1):110-112.

[2]何玉海.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J].教育理论,2004,(2):34-36.

[3]冯平.高职院校社交礼仪教育探索与思考[J].文化教育产业,2013,(8):23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