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行业前景合集12篇

时间:2023-09-04 09:26:29

微电影行业前景

微电影行业前景篇1

一、微电影的发展历程

(一)电影短片

电影短片是最原始的微电影形态,作为一种产量最多且历史最古老的影片形式,电影短片的时间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在经济投入方面不需要巨额的资金,对于拍摄环节的要求也不高,同时对设备以及演员的要求也较低,因此,微电影具有经济成本低的特点,有利于初级小产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电影短片具有故事主题完整,但是故事情节不够生动,且叙事方法简单,情感表达直白的特点,同时电影短片容易被人们理解,却无法引起观众的思想共鸣。除此之外,拍摄场景简单,场景数量少以及内容变化不多也是电影短片的特点。

(二)草根时代的视频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下,摄影摄像器材变得更为现代化,且更为先进,从而使得视频拍摄与制作步入大众的生活。在这个时期,典型代表作是胡戈创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部作品并没有商家资本的投入,观看量与点击量却创造了历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而开创了草根视频的时代。在这个时期的大量视频中,除了有故事情节描述的,还有是修饰、编排以及截取电影、电视剧片段制作而成的视频。这些视频作品良莠不齐,没有广告的投入,也没有商家投入资本来进行视频的制作。正因为如此,使得这时期的视频质量得不到保证,很多视频作品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点击率以及浏览量较低。

(三)商业微电影

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手机等网络移动平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微电影作为投资少,制作周期短以及形式独特的文化形式,有着极高的网络关注度,因此逐渐引起商家的关注与重视。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商家开始纷纷进行微电影的拍摄与制作。其中的代表作,是2012年的《一触即发》,该影片将凯迪拉克公司的形象很好的融入到影片中,将正能量传递给观众,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自此之后,打开了商业投资拍摄微电影的大门,大量高质量且观赏性强、创意新颖的微电影涌入市场,而企业也通过微电影推高了自身的品牌价值。

二、微电影发展前景

(一)创新盈利模式,实现规模盈利

由于微电影的播放平台是免费的,能够得到版权保护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微电影在播放渠道盈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而现有微电影都是集“电影、新媒体和广告商”于一体的商业模式,不仅盈利方式比较单一,而且作品本身特别依赖广告会影响到影片的独立性与艺术性,因而微电影一定要实现产业化的经营。不仅依托广告、点击率获得利润,也应当注重其衍生产品的开发。另外,关于微电影所涉及的饮食旅游、服装、玩具等可以作为延伸产品的开发对象,微电影也可以改变成为动漫、小说,使获利方式更加多元。在其他途径上,微电影也可以打破与网络视频媒体合作的局限,与电视媒体合作,扩大版权收入的来源。

(二)创作上要突出故事内容本身,提高微电影质量

从微电影的优势来看,它的故事叙述形式更为生活化,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因此在进行微电影创作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利用时事热点、大事件以及背景音乐来与观众产生共鸣。同时,微电影的创作要具有独特性。在当前作品大量同质化的发展形势下,微电影作品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受到观众的认可,只有独特立意才能达到目的。在故事情节上,要贴近生活与社会热点话题,在表现手法上可以利用幽默、悬念以及情感渲染的方法来表达。除此之外,还要拓展与丰富微电影的类型,突破原有类型,以纪录片、音乐片以及动画片来呈现微电影等。

(三)提升微影制作的专业化水平,培养制作的专业人才

由于微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多。在当前微电影从业人员中,多数都是由传统影视剧转型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新人。从现阶段来看,人才已经成为制约微电影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微电影剧本的编剧为例,很多人员都没有经过专业化培训,从而导致微电影作品给人们一种做作以及生涩的感觉。因此,对于微电影人才的培养,应当引起更多的重视。各大网站和企业要通过电影大赛、影人计划、微电影节等平台发掘新人,培养微电影人才,以实现微电影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作为一种微视听的文化消费形式,微电影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喜爱,它不但丰富了电影的内涵,同时也是电影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支持下,微电影行业呈现出了迅猛的发展趋势。在微电影发展中,其发展前景广阔,除了要创新盈利模式,实现规模盈利,还要在创作上要突出故事内容本身,提高微电影质量并提升微电影制作的专业化水平,培养制作的专业人才,从而促进微电影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微电影行业前景篇2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各大城市的面貌逐渐趋同,城市间的竞争越发激烈。然而,这种竞争已不再局限于以往纯粹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等硬件指标,城市形象等软实力在城市综合实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城市的符号价值得到重视。微电影作为新兴发展起来的信息传播方式,以自身的独特特点受到了青睐,以微电影为创作手段的宣传模式在城市形象塑造中迅速崛起,成为最炙手可热的选择。

一、城市形象宣传借助微电影的原因

1、城市形象宣传面临的问题

(1)类型化、模式化。城市形象宣传片发展至今,已经类型化、模式化。MV类型,歌手朱虹以苏州评弹唱法演唱苏州城市宣传片《苏州好风光》;故事纪实类型,张艺谋《成都,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传统的音乐加解说类型,威海荣成的宣传片《美丽的龙》。并且,宣传片中所展现的山水风景、高楼大厦、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老人、孩童等似乎已经成为了城市固定的“视像”或“意象”,宣传片中景点堆砌,没有情节和互动,犹如风光片。总之,这些官方过于正式、类型化、模式化的宣传片已无法满足城市形象宣传的需要。

(2)形式大于内容。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创作者大多过于追求影片的形式,过多考虑影片的声音和画面如何结合、画面如何剪辑、哪种特效才能产生令受众震撼的效果等,而忽略内容的表达。拍摄、剪辑技巧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是内容才是核心,形式是对内容的辅助,过分的追求形式会让整个影片看似宏伟,但却内涵空洞。利用电影进行城市形象宣传,就只把城市的某个特色元素穿插在影片中,或以城市作为空间背景,没有通过影片内容表现城市的精神面貌,形式远远大于内容的表现。

(3)投入大,成本高。宣传需要优质的媒介载体,所以运用各大媒介进行宣传是各行各业的首选,但不断攀升的广告投放成本却让各大广告主望而却步。国家广电总局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实施《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之后,一般地方电视台2010年广告提价的幅度在30%左右。城市形象宣传片前期拍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后期还需要持续投放到各大高价媒体进行播放,投入大、成本高,尤其是利用电影宣传城市形象,影片拍摄对景区的污染、破坏等问题急需后期的处理,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

2、城市形象微电影的特点

(1)新颖、时尚的宣传方式。城市形象微电影是以故事情节为内容,微电影为形式,新媒体为播放渠道的新兴宣传方式。微电影突破了常规模式,为城市形象宣传开创了新的渠道。内容上,注重故事情节,运用情感因素达到宣传效果。传统的城市形象宣传的播放渠道主要是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而微电影依附的是电脑、3G手机等网络新媒体。在信息社会,互联网拥有了在网上滞留时间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的大量忠实用户,极速发展的网络视频业务和微电影潮流为城市形象微电影传播奠定了良好的注意力基础。

(2)软性化宣传,注重内容。城市形象宣传目的是让受众接收城市信息,硬性商业广告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观众对此已产生戒备心理,而软性宣传却可以借用情感因素突破人们的心理防线。微电影剧本的编纂是专门为宣传城市形象而设定的,通过故事情节来打动观众,使受众对城市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功能性价值,而是向丰富的想象和特定的意义延伸。城市形象微电影把人类共同的情感注入到城市中,让观众在情感体验中主动接受城市信息,为城市品牌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方式。

(3)微时长、微投资。微时长,简单快捷,短小精悍的特点符合信息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满足了受众即时消费的诉求。受众可以充分利用坐车、等人、排队等各种碎片化时间用手机、pad等移动终端看完一部城市形象微电影。微投资,城市形象微电影投入少,成本较低。首先,微电影的演员不需要名人;其次,微电影主要通过网络视频、手机媒体等新媒体传播,费用相对较低;最后,从几分钟的微电影中可精剪出几十秒等不同时长的版本,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在不同平台和不同时段播出,实现资源全方位利用。

二、城市形象借助微电影宣传的方式

1、通过空间背景的形式表现城市

苏州第一部官方城市形象微电影《苏州情书》的片名直接标注城市的名称,表明拍摄地是苏州。《苏州情书》的主线是一段发生在苏州的爱情故事,电影以一位新加坡女生韩梅梅的视角,再现了苏州城的古典气息与现代时尚的完美融合。韩梅梅曾经的男朋友因到苏州工作而迷恋苏州,并留下,韩梅梅带着疑惑在分手七年之后来到苏州探寻这个城市的魅力。在苏州游历的过程中,她穿过大街小巷,片中出现了苏州的粉墙黛瓦,金鸡湖的雾色朦胧等景色,她邂逅了摄影师李雷,被苏州这座城市的一切所感染,最后毅然决定留下。影片中还穿插着苏州大学大学生浪漫的爱情故事,体现出苏州的浪漫情怀。

2、通过某个要素表现城市

上海是中国繁华的大都市,提起它,熟悉上海的朋友都知道,天台是其必不可少的风景之一,上海国际电影节城市形象微电影《天台》就是以豆瓣上出名的天台兴趣小组为背景,带观众走进了这座让人陶醉的城市,寻找城市最美的天台。影片以上海屋顶的古老天台为线索,天台兴趣小组穿越在城市之间,为我们展现每一个天台的独特风景,如:晒衣服、种菜、种花。影片最后以老奶奶带兴趣小组看电影结束,她指的电影其实就是高楼大厦的阳台上每家每户的生活形态,这既是生活也是电影。

3、通过特定主题反映城市

无明显的城市标志,以特有精神形象来表现。微电影《天平路小转》作为上海城市形象微电影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推出。与其它城市形象微电影不同的是它讲诉这座城市里的人,不是风景。剧团新秀卓佳瞒着怀孕的事实,在临近演出排练时状态不佳,激怒了对其倾注很多心血的陆老师。排练结束后,陆老师坐上出租车,在这个看似普通的上海之夜,一次同一位老司机的谈话,带给陆老师不平凡的感触,并原谅了卓佳。这部微电影并没有刻意出现实实在在的上海元素,剧院里,唱京戏的洋人暗暗地透露出上海的国际化气息,出租车上,一掠而过的美丽夜景也恰如其分地传递着上海的现代化,而更妙的是电影中体现出了上海人那一份细腻而略微压抑的心理,让人对这个城市更多了几分好奇与憧憬。

三、城市形象借助微电影宣传的策略

1、紧扣时代热点和受众

城市形象微电影需要将城市形象的宣传置于社会背景中,结合热点事件和受众的偏好将其制作成带有社会因素的城市形象微电影,赋予它传统城市形象宣传无法企及的时代新风和受众性,这样可以迅速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淡化城市,塑造形象

目前,我国城市形象宣传片主要是与著名旅游景点相结合。此类宣传片以旅游景点为载体,传播自然景色,推广旅游景点,扩大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带来旅游经济效益,是城市宣传最常见的方式。微电影作为新兴的宣传形式,应淡化旅游景点,让城市的内在精神感染观众,塑造城市形象。微电影中不宜出现过多的城市旅游景点,重点应该放在内容情节上,用故事情节而不是景点来表现城市,避免把微电影演化成硬性的广告。

3、协调微电影艺术与城市形象商业宣传

微电影是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拥有着与生俱来的艺术性。因此,微电影必须尊重艺术规律才具有商品价值,电影故事情节离奇曲折、感情真挚,才能打动人心。然而,城市形象宣传的形式是商业广告,追求的是商业目的,商业和艺术之间固然存在矛盾。所以,微电影在拍摄过程中既要注重电影的艺术性,也要重视宣传的商业性,注意协调好两者的关系。

4、持续性宣传

一部微电影能够迅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是城市形象的塑造却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建立城市品牌不是一个广告、一部电影、一次公关活动能解决问题。城市形象微电影宣传要取得实际的效果,必须保证宣传的持续性。微电影可以同电视剧、电影一样拍续集或者系列片,以不同的景点作为故事发生地。并且,还可以改拍成电视剧继续进行宣传。在制作方面,较长的微电影可以借鉴美剧预告片、正片、后期花絮相结合的模式,促使持续性的影响,预告片使受众产生兴趣和期待,同时还可根据观众反馈及时调整拍摄,后期花絮可以加固观众的记忆。

5、微电影与微博跨界互动宣传

随着社交网络、微博等新媒体的逐渐崛起,跨界互动宣传正成为一种趋势。“微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微博具有随时随地分享信息、传播速度快、平民化、互动性强等独特的优势,微电影、微博两大微平台应该实行充分互动。城市形象微电影开拍初期可以在城市官方微博上相关拍摄信息,注重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做好前期宣传。正式播出阶段,可以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在微博上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配合微电影和城市品牌的宣传,如:有奖转发,扩大人际传播,增加微电影的热度,同时掀起宣传高潮。微电影播出后期可以在微博上开展相关调查,收集观后感,以便了解宣传的实际效果和制定改进策略。

结语

目前,国内已有十余省份纷纷选择以微视频、微电影的方式来塑造城市形象,推广旅游景区风光,从城市旅游宣传到城市形象构建,微电影迈出了一大步,它与城市形象宣传的碰撞必定擦出全新的火花。城市形象微电影已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是未来具有发展前途的传媒产业之一,各地政府部门需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①孟志军,《微电影的传播学解析》[J].《新闻界》,2011(8)

②周凯、孔阳新照,《电影:城市形象营销传播的另类渠道解构》[J].《现代传播》,2013(3)

③程轩,《电影中的城市营销现象探析》[D].河北大学,2011

④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7)

⑤宫广宇,《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形象电影营销分析》[D].山东大学,2012

微电影行业前景篇3

1 微电影广告的发展背景.

2011 年,微电影广告《一触即发》的成功上映标志着国内微电影广告时代的到来。其后,《老男孩》《看球记》《四夜奇谭》等一批微电影广告的高点击率更是让人们看到了微电影与商业结合的品牌传播优势。微电影广告之所以能迅速在新媒体的平台上大放光彩,并成为业界新宠并非偶然,而是缘于微电影本身的独有特质很好地贴合当前发达网络社交和媒体平台。如今,高覆盖密度的移动互联网加上日益普及的移动客户端真正突破了传统信息获取传播的时间和地域限制,这正是微电影广告的诞生和发展的必要技术背景。另一方面,当今社会的生活工作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时间呈现明显碎片化,很少有大块完整的时间来收看媒体获取资讯。而在娱乐文化盛行的现下,人们又急需一种方便的媒体平台来娱乐以缓解工作压力。微电影和微电影广告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人们这一需求,其借助网络平台带来的便利性很好地契合了人们工作生活节奏。以外,微电影广告赖以立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其本身具有的一定艺术欣赏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人们对于品质的诉求。本文主要关注于探究微电影广告同企业形象、产品的具体结合形式手法,即微电影广告的植入形式的研究。

2 微电影广告的植入形式.

目前,微电影广告的创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不同企业根据自身产品的不同属性和意欲传达的理念,为每个产品都会选择一些不同的植入手法。正因如此,微电影广告的植入手法依旧呈现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个案模式,没有被很好地梳理和分类。因此,对微电影广告的植入形式的分类梳理将有利于微电影广告的发展,以及日后对于微电影广告更广泛全面地研究。

本文通过总结大量成功的微电影广告的案例,通过对比分析,目前大致可以将微电影广告的植入方式分为这样几种: 场景植入、片头/片尾植入、声音植入以及多元素融合植入等。

( 1) 场景植入。场景植入主要是指在影片画面所展示的人物活动场景中,布置进去能够展示产品或表达品牌理念的实物。

这里的场景实物的涵盖范围比较广,小到道具服饰,大到影片背景景观。正因如此,场景植入为不同类别的产品植入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方式手法。例如,对某旅游景点宣传推广,则可能会选择使用影片场景中的大型景观、故事发生地点作为植入的媒介。《岸边的记忆》是一部针对武汉市拍摄的城市宣传微电影。该微电影以男生帮助女生恢复记忆的浪漫爱情故事为背景,带领观众寻访了一些武汉市著名的历史遗迹。这些景点的出现就是典型的场景植入的手法。该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利用美丽的爱情作为依托点,实现了对文化名城武汉的“软着陆”

式推广宣传。影片以情带景,以景达情,传达出武汉这座文化名城特有的人文情怀,成功打造出一支专属于武汉的城市品牌。

( 2) 片头/片尾植入。片头/片尾式植入是传统影视植入方式的一种,是指在影片开始或者结束时,将标识产品的 LOGO 发在滚动字幕中。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限广令”驱使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采取这种片头/片尾植入的广告方式,传统电影和微电影都增加了片头/片尾植入广告的力度。

台湾大众银行投资拍摄的微电影《梦骑士》,影片通篇都在专注于讲述一个关于 5 个老人环岛旅行实践梦想的故事,毫无商业植入的痕迹在内。影片通过说一个好故事,潜移默化地在树立一种形象,宣传一种文化理念,释放一种“人为什么活着”

的追梦精神,只有在影片结束的最后才在屏幕中央给出了“大众银行”的字眼,终于简洁而醒目地将影片传达理念同大众银行的企业形象联系在了一起。大众银行通过该微电影中的故事鼓励人们勇于追逐梦想,不要轻易受困于年龄和现实环境,由此将“不平凡的平凡大众”这一品牌精神传达给了大众百姓。虽然是一部广告微电影,微电影《梦骑士》却获得了2011 届首届微电影节金瞳奖,由此可见,微电影广告可以具有其自身特有的艺术欣赏价值,而采取片头/片尾式的植入方式在成功传达了产品理念的同时又不伤影片本身价值,可谓一举两得,这正应了“广告艺术化”的发展趋势。

( 3) 声音植入、声音植入是指在影片中通过包括演员台词、自然声响等一切可利用的声音元素来进行产品植入的方式。关于声音植入的一个经典案例就是诺基亚的手机铃声,那段手机铃声在用户心目中已经同诺基亚手机品牌合为一体了,听到铃声就立刻联想到诺基亚手机。在微电影广告中,声音植入同样有这成功的应用。例如,在乐事可乐投资的微电影《把乐带回家2012》中,儿子罗志祥因为演出不能回家陪父亲过年,当他接过“天使”给他的可乐饮料准备一饮而尽的时候,“天使”对儿子说的一句“别想一口气喝完”让他思绪一下子回到了童年。儿子的童年画面中,父亲给自己买可乐、殷殷关切立时浮现眼前。乐事可乐的主要消费人群是 80 后和 90 后年轻人,影片采取这种声音带入童年回忆的手法,使那些童年时代可乐还是奢侈品的80、90 后观众们立刻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 4) 多元素融合植入。多元素融合植入是融合地使用了多种元素的植入方式,包括情节、声音、场景、道具等。多元素融合植入通常是通过合理设计的情节自然而然地带出具有植入意味的各类元素。此外,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的道具也是影片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而道具在微电影广告中显得尤其重要,因为目前大部分产品还是以道具的身份露面于影片中。微电影《看球记》是情节、道具等多元素的融合植入成功案例: 影片中一对球迷父子去看球时因儿子忘带入场券而被工作人员拒于场外,急中生智下,父亲站在升降机上将儿子举过头顶,可惜终是差那么一点点,在这几近绝望关头,佳能相机终于弥补了那一点点不足,帮助球迷父子看到了场内的球赛。该影片通过剧情的设计一步步将情节的焦点带到了佳能相机上,通过这一系列焦急无助的剧情推进,最终成功地向观众传达了佳能照相机的高倍聚焦品质。儿子的一句“看清了! 爸,特清楚! ”台词将佳能相机的品质表现到极致。《看球记》完美地将广告融入情节、道具、台词等多元素之中,以感性的诉求方式,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使观众体验到了佳能所带来的幸福体验。

如今,微电影广告因其独有的特点和能够兼容并包多种形式的植入方式的优势,成为观众喜爱的一种广告媒体形式,并越来越得到各个企业的看重,已经逐渐成为宣传产品、树立品牌形象和传播企业理念的首选。在保证微电影广告本身艺术欣赏价值的前提下,本着内容为王的原则,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产品的不同特点,选择一种或多种适合的植入方式来达到潜移默化传达产品信息的目的。相信只要坚持微电影广告自身品质和产品信息表达的完美权衡中,合理巧妙地选择各种植入方式,微电影广告依然会继续其蓬勃发展的春天。

微电影行业前景篇4

人们对“微电影”中“微”的理解集中在作品的时空限制和创作主体的草根特征。陈凤军先生曾做过非标准的描述:微电影是指在各种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3 000秒)放映”“微周期(1~7天或数周)制作”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元~数十万元/每部)”的视频短片。①在上述描述中,投资规模显然对制作周期和电影篇幅产生了限制。所以在上述意义上的微电影之“微”,更多的产生在否定性的范畴之内。也就是说没有太多投资、制作周期不能长,不允许有太长的篇幅,但是在逻辑上不允许从否定性去定义某种事物。于是当我们再次问起什么是微电影的时候,就值得去仔细的思索了。本文致力于探索微电影的画面叙事特征,继而肯定其意义上并从审美的角度对微电影进行分析。

一、微电影创作的限制性

微电影的审美特征是在多方面的限制下形成的,首先有必要对其限制性进行初步的分析。

(一)时空限制

投资成本对“微电影”的篇幅产生了限制,一般从几十秒到三四十分钟不等。这种时间上的限制对电影的叙事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常来讲电影时间与故事时间在某种程度的接近有利于电影的创作。微电影的时间限制在题材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在叙事上增加了难度。从目前的传播现状来看,微电影的主要播放平台是网络,也就是说受众主要通过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来观看微电影,而这和传统的电影院屏幕具有巨大的空间差距。这种空间上的限制从微电影的画面语言上对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创作主体限制

即使有少数不知名的专业团队逐渐参与到微电影的创作中,但是微电影创作团队的草根特征和业余精神是不可抹杀的现实存在。胡鹭的《三枪前传》《杨梅树之恋》等模仿作品在网络上很受欢迎,李洪绸的《大学生同居的事儿》也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此类草根导的作品,注重个人风格,而在个人风格的深层体现的是群众的参与。这种参与一方面扩张了微电影的创作主体范围,另一方面也使作品的创作质量受到了限制。于是从画面清晰度、录音水平、镜头运用、故事结构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业余水平。

(三)创作目的的限制

微电影的兴起和商业广告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起初是商业广告的变形和创新,同时也让电影和广告形成了一种新的融合。但是微电影中的产品宣传不再成为干扰故事的元素,而是成为电影的主角或者线索。但是其产品宣传的目的永远是第一位的,广告效果高于故事的优劣。而在现实创作中广告和故事总是会发生冲突的,但在广告微电影中往往都让位于前者。于是在这个意义上商业目的形成了对艺术创作的限制。例如凯迪拉克的微电影广告《一触即发》,只是汽车追逐和汽车功能的展示,而对故事的刻画可以说省略到了极点。类似的例子还有三星、尼康等公司推出相机系列微电影。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微电影都和广告联系在一起,许多青春、励志和公益题材的微电影也取得了成功。但是商业广告一方面从微电影诞生之初就对其产生了限制,另一方面也从投资环节限制了微电影的独立发展。

二、微电影创作的叙事特点

像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创作的力量往往来源于规则和环境的限制之中。在质料、动力和目的的诸多限制之下,微电影也在初步展现其自身的艺术魅力。逐渐形成了自己模糊的艺术风格。至少现阶段的微电影在叙事手法上表现除了一定的相似性。

(一)冲突的夸张与铺垫的淡化

当代法国哲学家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时期的特点是从大叙事到小叙事的转变,这一转变在媒体研究中的回应就是从“广播”到“窄播”的转变。②一方面微电影的题材选择符合上述特点,另一方面在叙事方法上微电影也在经历从大到小的变化。所谓“大”叙事往往注重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通过对冲突的详细刻画表现人物性格和时代特征,这样的叙事通常遵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叙事较为完整。人们在了解冲突的同时,需要了解冲突产生的背景,注重情节演进的逻辑性。而“小”的叙事则恰恰相反,开端与结局通常大幅度的压缩,发展过程几乎省略,而用几乎所有的时间集中的夸张和展现高潮。这种“小”的变化主要由于叙事时间受到了巨大的限制。

因此,观众对故事的背景就一无所知,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往往也是不足的。如上文提到的《一触即发》,观众对为何追逐、谁在追逐并不知晓,打斗场面虽然激烈,也只是汽车的单纯展示。故事在其中没有起到必要的作用。同样作为汽车广告的微电影《66号公路》甚至通过一分多钟的时间来表现内部冲突,这是具有非常大难度的,于是我们看到在影片中用了更多的字母和旁白来传达主题,而画面几乎不再承担展示叙事的作用,而是完全的产品展示。

即使是时间较长的非广告类型的微电影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异常成功的《老男孩》。《老男孩》的故事相当完整,但作者并没有在故事背景上花费太多的时间。这一方面依赖于创作团队的专业的叙事手法,另一方面《老男孩》交代了一个目标受众群非常熟悉的环境,几个典型的场景就让观众回想起了一切。其主要的笔墨花在了对人物内心的刻画以及“比赛”这个作为高潮的情节之上。

(二)悬念设置的必要性

悬念的设置主要通过叙事模式的调整和镜头语言的运用来完成。悬念的设置能够有效地提升观众的观影兴趣,在悬念揭示的同时观众的审美期待会得到满足。对于篇幅和故事受到诸多限制的微电影,悬念的设置显得尤其重要。悬念设置的基本原理是信息的适度缺失,这与微电影在时空上的限制性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对于微电影来讲,信息的缺失具有必然性。也就是说把这些具有必然性的缺失合理巧妙地转化为悬念就成为微电影的重要创作手段。

第一,微电影信息的缺失主要在于故事和人物的背景,而故事的高潮总是花费笔墨去尽力渲染的。所以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故事和人物的背景就需要成为推进情节的重要元素。在电影《老男孩》中,影片的开篇就直接从比赛现场开始,通过简单的问答让观众了解了基本的信息,同时针对事件的核心冲突“年龄与选秀”通过对话直接提出了问题。这时人物的背景,高潮之前的发展就成为观众心中的悬念。随之而来的对于主角童年生活的描绘也满足了观众的期待。

第二,微电影的时间限制要求在叙事中必须尽量的简洁,被省略的部分也能成为构成悬念的核心元素。电影《老男孩》中,对于主角童年生活的叙事中省略了“包子”剪断电缆的部分,而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把这个信息告诉观众。这种叙事方式在设置“悬念――满足”模式的同时,也非常合理的交代了“包子”这个角色的人物性格。③

(三)近景与特写叙事

在传统的电影画面语言语法中,叙事的任务往往由全景和中景来承担。而近景和特写由于主体的过于突出往往用来进行强烈情绪的渲染。但是在《微电影》创作中,这种传统的法则被改变了,这主要源于微电影创作收到的空间限制。至少至今为止,《微电影》的播放平台主要是网络,观众主要通过20寸左右的电脑屏幕甚至更小的手机屏幕来观看微电影。这种狭小的观看媒介和传统的电影银幕有巨大的区别。远景画面在小的屏幕上几乎无法读取有效的信息,于是在创作中远景画面几乎处于缺失的状态。当然,有些远景画面会以简单线条的方式呈现,来表现情绪。相应的全景和中景在小的观看屏幕上传达信息的能力也降低了,于是近景和特写承担了叙事的最主要任务,同时也增加了画面的抒情作用。

在电影《老男孩》中,描述主角校园生活的片段就连续用了10个镜头来描述教室里的生活场景。10个画面讲述了4个独立的情节,当然这四个情节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这10个镜头中有4个近景画面和6个特写画面,这是一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微电影叙事。

三、当下微电影的传播效果

微电影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传播手段和受众群体都有较强的局限性。同时创作团队的草根特征也使微电影的整体创作质量处在较低的水平。微电影的传播现状在客观上降低了观众的审美期待,同时也满足了观众对于简单直接的审美要需求。

有人认为微电影的开端是2006年胡戈制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虽然这种说法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很多观众对于微电影的认知停留在“网络恶搞、个人DV创作”的阶段,同时微电影自身的发展也未能彻底分脱离这个阶段,于是观众对于微电影没有过高的审美期待。这也是专业团队制作微电影的能获得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④微电影没有走进影院,免费观看微电影的同时,也降低了观众对于微电影的观看注意力。可能在吃饭、聊天、游戏的过程之中就把电影看了。所以,一方面观众对于微电影的审美要求较低,另一方面微电影在主题和影像上也在实践观众对于简单直接的需求。这些特征在《一触即发》《66号公路》等广告微电影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微电影传播的这种现状并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不利于其艺术价值的提高。这种状态的改变一方面依赖于专业电影制作团队的参与,另一方面也需要逐渐摆脱商业广告的影响。

因此,至少从当下来讲,微电影之“微”,指的是“篇幅之微”“创作主体之微”“投资规模之微”“传播效果之微”。这些微有些是微电影的本质特征,例如篇幅;有些是发展阶段的限制,例如“投资之微”。但这些都不足以用来概括一种新兴艺术形式的审美特征。这些微更多的是“无奈之微”,只有将这些无奈变为一种主动的审美追求之时,微电影的发展才能开始真正地走向成熟与发展。

注释:

① 陈风军:《微电影――动人的故事怎样讲》,《沈阳日报》,2011年4月11日。

② 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③ 房栋:《微电影的发展特点与趋势》,《电影文学》,2012年第5期。

④ 刘涛:《微电影:一个概念的诞生》,http://.cn/Article.aspx?id=65205。

[参考文献]

[1]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微电影行业前景篇5

率先接轨电子商务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网民、手机客户端用户的大量增加,给传统营销带来了很大挑战。以往的传统营销,以开旅游推介会为主,邀请旅行社参加,并在当地媒体宣传。网络新媒体的大量涌现,是旅游营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让信息化技术在旅游行业得到充分运用?新媒体如何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仲丽华女士思维敏捷,快人快语。

仲丽华认为,推出适合游客的产品,让游客更快地获取信息,网络是时下更好的营销平台。也就是说,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旅游营销创新必须破冰而出。如果固守传统模式,而不了解游客群的生活方式和习性已经随着网络时代而发生变化,那么就会失去目标市场。

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的必然趋势,为旅游业带来了一场真正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旅游业原有的运作模式。正是基于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绍兴市旅游集团从营销的针对性、有效性出发,领先同行开展网站建设和网络营销,走出了三步好棋。

2007年,绍兴市旅游集团在旅游信息化进程中迈出了第一步,完成了旅游景区门禁系统,完善了旅游基础信息,实现了票务系统的数字化管理,提高了员工工作效率。2009年,重点建设旅游目的地咨询网站,并在推广上下功夫,把自身网站与各大门户网站、旅游专业网站相链接,提高网站知名度,扩大网络营销,争取更多的潜在游客群。

第三步,依托网络,创新营销手段。围绕让游客了解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量身打造网络营销方案,通过微博、微电影,把绍兴旅游要素直观形象地展现在游客面前。

试水微电影营销

2011年是微博元年,尤其是名人微博红红火火,许多企业开始尝试微博营销。了解到微博的市场“威力”后,2011年5月,绍兴市旅游集团官方微博“绍兴古城”在新浪和腾讯开通,至今已微博7300多则,分“绍兴景”、“绍兴食”、“绍兴桥”、“绍兴老照片”、“绍兴精品路线推荐”、“绍兴民俗”等十多个专题,每天及时更新。目前,“绍兴古城”微博的粉丝已超过38000人,旅游产品、服务、投诉等都可通过微博、网站,随时与游客互动。

2011年底,浙江省旅游局通过对粉丝数量、微博数量、转发率、评论率等指标的综合考核,在由370个同类单位参与的浙江旅游官方微博影响力排行榜中,“绍兴古城”名列第三。今年绍兴市旅游集团试水低成本、周期短的微电影,更是取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仲丽华告诉记者,年初浙江省旅游局领导来绍兴调研,才听说网络正流行微电影。微电影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创意性和广告价值,颇受80后、90后年轻人喜爱。她立即搜索《桔子酒店》微电影,并了解相关报道。于是,结合举办“2012年中国绍兴樱花节”,推出《樱为爱情》。这部微电影紧紧抓住樱花节主题,把剧情与景区紧密结合起来,融入鲁迅故里、水上乌篷、沈园、沈园夜游等内容。《樱为爱情》可以说是全国旅游景区第一部微电影,这部微电影拍摄制作只用了两个星期。3月11日,《樱为爱情》在优酷上线,两周点击率超过30万。网友被绍兴美景所吸引,乌篷船船老大别有韵味的绍兴普通话,被网友称为“绍普”。很多海外绍兴游子看到后,纷纷表示对家乡的想念和祝愿。

“我们将旅游六要素穿插在剧情中,让剧情落地生根到景区。特别是鲁迅故里免费开放后,每年有200万游客,如何延长这些游客在绍兴的停留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策划剧情,勾起游客的期待,留住匆匆的脚步。”仲丽华介绍说。

微电影热播后,第一批游客在3月17日抵达宛委山景区,可惜由于气候的原因,樱花推迟开放。“绍兴古城”在微博上致歉,但游客们并未抱怨,而是纷纷猜测“樱花第一朵,何时开放?”从3月17日至3月24日一周时间,“含苞欲放”的樱花林就接待了游客3万余人,还带动了绍兴市各大景区及宾馆酒店的销售,3月24日、25日双休日两天游客日接待量超过了“十一黄金周”日接待量,游客同比增长40%,绍兴出现了一房难求的局面。

紧急着拍摄了第二部微电影《樱为爱情2——五月之恋》,以东湖景区、大禹陵为核心内容,把绍兴饭店等吃、住、行休闲设施衔接在一起。第二部依然红火,把春季旅游推向了高潮。两部微电影投入小,产出大,不但景区火爆,而且饭店也很火,沈园之夜演出,场场爆满,甚至连续多天连演四场。红火背后,让仲丽华看到了旅游业从观光向休闲转型发展中的新机遇,也看到了游客群体的变化,特别是绍兴对于年轻人依然充满了吸引力。

用心经营微营销

“今天你@我了吗?”这是绍兴市旅游集团官方微博的问候语。即,作为游客,你有没有什么事需要找我?游客随时通过微博发出需求信息,会得到即时人性化服务。“微服务”处处体现真情,绍兴市旅游集团提出“用心来经营”,“让微博始终陪伴游客”,以贴心照顾游客,让粉丝们继续钟情和关注。

虽然微博技术门槛低,只要有电脑或手机,发微博、转发、评论都是极简单的操作,但是其威力却不容忽视,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信息和观点去影响别人,进而影响社会。因此,个性化的微博营销,也往往能取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并通过转发、链接等,发挥出乘数效应,取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微电影行业前景篇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中国微电影创新性表达及其潜在市场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3SB0309);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院级科研课题“微时代的文艺创作与文艺消费研究――以微电影为例”(项目编号:12C002)的研究成果。

2010年,《一触即发》《老男孩》《指甲刀人魔》等短片在网络上的火爆,几乎让微电影这个新名词一夜之间家喻户晓。这些制作精良、短小精悍、叙事完整的视频在网上均获得千万级的点击量,它们的火爆掀起了微电影创作的热潮。微电影如此迅猛的发展势头引起了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因此,伴随着微电影产量的不断增加,对微电影的理论研究也在日益丰富。已召开多次包括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参与的学术研究会,共同探讨微电影的话题;已有近百篇。下面我们将对近几年来国内对微电影的研究状况作简要述评。

一、对微电影广告价值及营销模式的研究

微电影从一诞生便与广告有密切的联系,业界及学术界公认的第一部微电影《一触即发》便是凯迪拉克定制的广告,继《一触即发》之后,相当多的企业采用了微电影的方式进行广告宣传。即使不是为广告主量身定做的微电影,如很多视频网站策划的微电影,也因为需要企业的投资而不得不在微电影中植入广告。因此,微电影的营销模式与广告价值便成了颇受关注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国内对微电影进行的理论研究中成果最多的一部分。

与传统电视广告相比,微电影广告有明显的优势。这是不少研究者都总结到的问题,比如陶莹在《传播学理论在微电影广告中的应用》一文中从投入产出比这一角度分析了微电影广告的优势;高诗则从政策、平台、用户阐述了微电影广告发展的三个利好。总之,微电影广告拥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不可否认,微电影广告也存在一些问题。多位研究者都注意到微电影监管机制不严格、缺乏统一行业标准的现状,而这极可能导致大量低质量微电影广告的产生。正如高诗所说微电影广告“在行业标准规范的统一及评价体系的建立这两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关心不够和研究不足。也正是因为这种集体性的近视和失语,使得微电影广告的发展缺少一种框架性的指导和良性的发展环境。同时,加之微电影广告投入成本低的经济特征,使得很多企业或品牌在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特性或产品类型是否适合‘微电影广告’的情况下就盲目投拍。当这种轻率随意的市场行为与模糊不统一的行业现状相结合时,很可能使微电影广告提前进入瓶颈期,阻滞进一步发展”①。因此,如何建立微电影广告的评价体系是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此外,微电影广告要最大化地实现它的商业价值,其营销模式也至关重要。总结多位研究者的看法,微电影要进行成功的营销,不外乎在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品牌精神;二是故事创作;三是营销渠道。

在微电影的商业模式上,孟志军总结道:目前微电影的商业模式还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将微电影与新媒体以及广告商捆绑在一起。由于新媒体播放平台的免费性,很难进行版权保护,所以微电影想要通过播放渠道来盈利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于是只能通过在影片中直接植入广告的方式来获得广告商的赞助,但这样又影响到了影片的独立性和艺术性。怎样寻找新的盈利模式成为微电影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②而这也是在众多的微电影营销模式研究中极少谈到的问题,需要我们加大研究的力度。

二、传播学视野下的微电影研究

微电影的流行与它的传播语境密不可分,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微电影展开研究,厘清微电影流行的社会背景,把握它的传播特点,以此找到对应的传播策略来扩大传播效果便具有现实意义。但目前研究成果并不多。

微电影不仅是一种新的电影样式,也正在创造一种新的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具有极强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而这也是媒介融合时代传播最为突出的特征。微电影在这样一个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产生,要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适应媒介融合的环境特点,采用更灵活的推广策略。康初莹总结的几点策略是值得借鉴的:一是整合多种媒体,立体化推广;二是投受众所好,精准化推广;三是巧妙利用微终端、微博、微群体进行推广;四是建立信息搜集和反馈机制,提升互动性。③

张歆若以《父亲之父女篇》作为个案,探讨了微电影的深传播,“微电影内容上的深刻传播,文化层面的深度传承给微电影的传播效果一个分析视角”④。并由此引发对整个电影产业链发展的思考,“新媒介微电影的传播效果为电影产业链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视角”⑤。因此,如何使微电影成为电影产业链的有效延伸,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遗憾的是,目前并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

三、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随着微电影的流行,加之制作门槛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微电影创作的队伍,“草根呐喊、专业团队关注、明星加盟,微电影时代热闹纷呈。然而在热闹的背后,由于主创群与影像类型的不同,微电影已被分化得泾渭分明”⑥。即为广告商量身定做的微电影广告、由专业制作团队制作的微电影(大部分包含植入广告)及草根阶层的微电影。微电影广告尤其是大商家的微电影广告由于投资较大,制作精良,在网络上吸引了大量的点击率,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了微电影的发展;专业制作团队制作的微电影由于良好的制作水准和精心的宣传与策划,也拥有大量的受众,发展势头良好。但在微电影迅速发展的背后,已经暴露出过度商业化的端倪。因此在微电影广告和专业制作团队制作的微电影极大发展的同时,草根微电影的发展态势却并不乐观。而笔者认为,必须保持微电影创作的多元化,才能促进微电影更好的发展,因此,推动草根微电影的发展来避免微电影的过度商业化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微电影的发展源动力更倾向于草根阶层,它的魅力和意义也大多来源于此。”⑦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草根微电影对于微电影未来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胡克教授就提出:“微电影应多与民众现实生活相联系,以草根微电影为发展方向,从而保持微电影的生命力。”⑧而微电影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发展,如骆育红所说:由于技术的普及带来了制作门槛的降低,大量的专业影视院校的学生以及非专业但热爱电影的文艺青年都投身到了网络视频的制作与传播当中,众多的视频网站、门户网站、也不断开展微电影剧本征集、微电影比赛等活动,希望从中发现新力量,在未来还可往更广阔的大银幕发展。“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微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是帮助中国电影发现积蓄年轻力量的根据地。”⑨这些年轻力量相当一部分又蕴涵在草根群体当中,所以,推动草根微电影的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然而,从微电影发展的现状来看,草根微电影基本上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除了各大网站的微电影比赛,缺乏一个集中推介的平台来扩大它们的影响力,让不少优秀的作品湮没在浩瀚的网络信息洪流中,因此,“以大成本打造不以盈利为目的高端的微电影平台和无障碍搜索引擎”⑩是未来微电影发展值得探索的方向。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以草根微电影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未来发展路径的文章还没有。

四、微电影的艺术特征研究

在对微电影的广告价值和营销模式进行研究时,多位研究者都谈到了微电影要获得长远发展必须以内容为王、创意取胜的问题,所以对微电影本身的艺术创作及特征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电影叙事艺术研究。

微电影在叙事上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形成了自己不同于传统电影的独特特征。几位研究者都总结到,在叙事结构上,微电影对大部分传统电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做了一些改变,“开端与结局被尽可能的压缩,发展甚至被省略,而是以大篇幅展现高潮”。这样的叙事结构“加快了叙事的进程,内在地形成了影片的快节奏,也形成了简单明快的叙事风格,迎合了当代人的文化消费心理”,故而获得了大众的广泛认同。

郑友奇则从微电影在叙事结构上的开放性这一角度谈到:“微电影在新媒体平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叙事上就可以在主线外设置庞大的支线,让每一个网民上传自己心目中的支线故事,共同汇聚成一个庞大的网络剧生活体系。”通过这种方式,微电影的受众群体便可以实现在故事主线基础上对故事的自由更改与创造。这一点既值得创作者们借鉴,也值得研究者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实,微电影的艺术特征并不仅仅表现在讲故事的方式上,其他如题材、视听表现方式都有不同于电影的值得研究之处,但目前几乎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

从上述对微电影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研究者们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对微电影的研究,但视角还没有全面放开,目前的微电影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商业价值上。不可否认,微电影具有很大的商业前景,但它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创作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所以以微电影的创新性表达为切入点,对微电影的创作及其潜在的市场价值进行综合研究,便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 高诗:《“碎片化”语境下电视广告发展的“聚”挑战与“微”契机》,《东南传播》,2012年第9期。

② 孟志军:《微电影的传播学解析》,《新闻界》,2011年第8期。

③ 康初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微电影广告发展探讨》,《新闻界》,2012年第15期。

④⑤ 张歆若:《“微”电影的“深”传播――以微电影〈父亲之父女篇〉为例分析其传播效果》,《今传媒》,2012年第5期。

⑥ 尤达:《当梦想照进现实――从主创群与影像类型看微电影时代的发展》,《大众文艺》,2012年第1期。

⑦ 《名人微电影美学特征及微电影发展之路》,《当代电影》,2012年第6期。

⑧⑩ 高一然:《“影像新潮:微电影命名与形态”学术研讨会综述》,《电影艺术》,2012年第4期。

⑨ 骆育红:《“微电影”:网络时代的概念泡沫》,《名作欣赏》,2012年第30期。

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东南传播》,2011年第12期。

微电影行业前景篇7

1微电影简述

微电影,指的是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1]与传统形式的电影艺术相比,微电影传播平台以新媒体为主,受众以广大网友为主,内容精短、传播快捷、主题鲜明,有着传统电影不具备的优势特点。微电影类型主要包括商业式和自由式两种。商业式微电影主要是为宣传某一品牌、产品等而创作,以传递品牌观念、产品信息为主要目的。这种形式的微电影有着较为浓厚的商业气息,但也不乏一些作品具备艺术气息,给人情感震撼、深刻印象;自由式微电影完全没有商业元素,是创作者根据自身喜好而创作的,目的是表达自身的某一种情感、态度等,体现了创作者本身的情感和艺术价值理念,有着较好的情感表达方式与独到的艺术见解。

2微电影创作的情感表达困难

情感表达效果的好坏关乎微电影作品的成败。纵观电影史上的任何一部流芳百世的作品,无不有着较为成功的情感表达方式,可以和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表现观众的情感诉求。电影是一种具象、直观的影视艺术,无论是真实的纪录片还是虚构的故事片,[2]都用镜头的独特表现力来表达亲情、爱情、友情、爱国情等情感诉求。微电影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类型,情感表达也是如此。例如,《我的路》,导演用钟爱的影像风格表达了自身对电影的迷恋和追求;再如《深蓝》,导演用忧郁的蓝色表现了母爱的无奈与深沉;还有《老男孩》,用《小芳》《花仙子》等怀旧音乐元素和怀旧场景表达了“80”一代人的生活压力以及对梦想孜孜不倦的追求;等等。这些优秀的微电影作品无一例外的很好地完成了情感表达,将个人情感与电影情感浓缩在独特的镜头表现方式上,直入人心、引人共鸣。由此我们知道优秀的微电影作品需要一个成功的情感表达方式,只有做好了情感表达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微电影作品。但是情感表达是有一定困难的,否则任何人都可以创作出优秀的微电影作品。微电影创作的情感表达困境体现在戏剧冲突的强弱、演员情感表现的好坏等方面。第一,戏剧冲突的强弱。微电影篇幅小、时长短,如何在短时间内呈现强烈的戏剧冲突,把激动人心的故事情感呈现出来是创作者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通常而言,戏剧冲突越强烈,情感流露越丰富,就需要创作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流畅地完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紧凑而充满张力的叙事,处理戏剧冲突,然而很多创作者做不到这样。例如,《夏天的彩虹》,创作者对“夏天与吴倩两人的爱情冲突”“夏天的贫穷与渴望成功的冲突”“夏天公司与外部竞争的冲突”等几组戏剧冲突没有处理好,造成情感表达欠缺,不够酣畅淋漓。第二,演员情感表现的好坏。传统电影艺术一般启用职业演员担任表演者,他们接受过专业的表演学习、训练,有着扎实的表演基本功和丰富的表演经验,能够很准确地拿捏导演的意向和剧本的情感,驾轻就熟地演绎出人物形象、情感,方寸间就可以表演出剧本所要求的情感效果。例如,《父子》《无间道》《卧虎藏龙》等电影启用了郭富城、刘德华、梁朝伟、周润发、章子怡等知名演员,[3]他们表演功底深厚,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人物情感,完美诠释了电影故事。而微电影由于成本不足等因素,只有少部分表演者是职业演员,很多演员都是非职业表演者,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表演学习、训练,情感表演能力相对较差,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某一场景下的情感,更不能灵活地在各种情感情绪中转换,影响情感表达效果。例如,《夏天的彩虹》《二孩的决定》等微电影作品的主角、配角都不是职业演员,情感表达略逊一筹。

3微电影创作的情感表达策略

3.1强化视听语言,构建能够突出情感表达的情绪氛围

微电影创作与传统电影艺术创作之间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但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微电影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既要借鉴传统电影艺术创作的成功经验,也要考虑自身的特点,用独特的视听语言营造能够突出情感表达的情绪氛围,弥补非职业演员情感表达不足、戏剧冲突不够等方面的缺陷,顺利地表达出人物情感与剧情。基于此,应强化微电影的视听语言,为情感表达创造有利的情绪氛围。第一,多使用长焦镜头拍摄,多选用特写景别。微电影播出平台一般是电脑、智能手机等,很少在电影院播放。如此小巧的屏幕,决定了微电影拍摄要经常使用特写景别,全景景别使用得较少。[4]为此,创作者可以多使用特写景别,突出戏剧中的场景、人物,构建较强的戏剧冲突。同时,还应多使用长焦镜头拍摄朦胧、唯美的画面,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情绪。第二,恰当地使用较快的剪辑率。进行微电影创作时,为了成功进行情感表达,创作者应当恰当地使用较快的剪辑率,加快剧情节奏、避免情节拖沓,紧凑而有序地进行情感表达。特别是剪辑率较快的情况下,快切镜头更多,可以产生更大的跳跃范围,营造一种激烈的戏剧冲突,情感表达直入人心。例如,《看球记》,这部微电影的创造者用较快的剪辑率、精炼的场景、精简的对话表现父子之间的情感,这种父子之情体现得更深厚、更深沉,值得赞扬。

3.2借助道具和细节进行情感表达

微电影行业前景篇8

微电影又称为“微型电影”,是指时长一般在30分钟以内,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影片。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的“三微原则”是目前国内业界公认的微电影准则。2010年,吴彦祖出演的90秒凯迪拉克广告《一触即发》标志着中国微电影的诞生。之后以《老男孩》为代表的《十一度青春系列电影》正式拉开了中国“微电影热”的序幕。伴随着网络视频平台竞争的加剧以及受众日趋碎片化的收视时间,微电影创作也逐渐涉足到商品、城市、社会等领域,“微电影+”的全民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正是基于这种热度和需求,使微电影开始成为我国各大高校影视专业的实训课程,大学生微电影也渐渐有了燎原之势。

一、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现状

(一)专业与“草根”并存的校园微电影创作团队

校园微电影的创作主体一般分为专业和“草根”两种。专业创作团队一般是指就读于影视专业,拥有系统的剧本创作、视听语言、拍摄剪辑等理论知识储备和实操能力训练,能够独立进行微电影创作的团队。而“草根”创作团队往往是一群以微电影创作为兴趣爱好的非专业学生组建的。他们凭借着对微电影的热爱,通过自主学习影视专业的相关理论和技能,尝试进行创作。

(二)影视技术的更新与普及是校园微电影创作的直接驱动力

现如今,专业摄像机已不再是微电影拍摄的唯一设备。早在2011年,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就利用三星手机拍摄了微电影《纵身一跃》。单反相机的技术革新和手机摄像功能的开发,大大降低了经济实力较差的大学生群体创作微电影的门槛。

(三)微电影大赛为大学生微电影作品提供了展示舞台

目前我国大学生微电影比赛从部级到省市级数量众多,既为众多热爱影视创作的年轻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影视专业、交流创作心得的平台。在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大赛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的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科讯杯、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大赛、中国国际微电影大赛等,此外还有各省市级大赛如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等。纵观以上比赛,其参赛作品类型大体可以分为剧情片、动画片、纪录片、实验片四类,作品时长大多要求控制在5-30分钟。

二、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出现的问题

笔者观阅了数目众多的大学生微电影作品,发现它们风格百花齐放,思路天马行空,但是质量也参差不齐,甚至很多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与不足。

(一)主题提炼不够深刻

学生作品的选题角度虽涉及较广,但是剧本的主题呈现多流于表面化,只是对故事情节进行流水账式的泛泛讲述,对深层次的主题(如人性的善恶、生活的哲学、情感的可贵等)欠缺深度挖掘。一部优秀的微电影,往往来源于生活,表面上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写照,但其可贵之处又是能够高于生活的,在短小精悍的影片背后映射出人生百态,有时也包含着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抽象。

(二)剧情设置拖沓繁冗

在学生微电影作品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整部影片缺少矛盾冲突点,或者影片中缺少矛盾冲突的激烈事件。由于缺少兴趣点,所有事件在整部影片中的地位相当,极易有平铺直叙之感,使受众在观影过程中情感始终保持在同一维度,没有起伏落差和快慢松弛。而且,还会出现一种情况,即大学生会格外珍视自己的前几次创作,不舍得舍弃剧本的文字和拍出来的素材,造成所有的情节和镜头都堆砌在成品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啰嗦的问题。

(三)演员表演有待提高

由于大学生受创作环境的约束,在演员年龄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使影片拍摄题材受到很多限制,像老人和孩子相关题材的剧本拍摄较少。另外,在大学生作品中演员的表演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导演的场面调度水平有限,在说戏方面不能进行准确到位、细致入微的指导,影片不可避免地呈现“学生戏”的表演倾向,整体表演风格夹生,让观者出戏和尴尬。

(四)拍摄器材与技巧不足

学生作品多用单反进行拍摄,而其他设备(如灯光、录音设备、摇臂、轨道、斯坦尼康等辅助拍摄器材)应用较少,这就给拍摄带来了种种不便,如镜头运动不丰富、光线照明不精准、同期收录不清晰等。常见的一个失误便是,在拍摄夜戏时,经常出现光线不足或色调不对等问题。无独有偶,在室外等公共场合拍摄时,由于缺少专业的音频采录设备,容易造成噪音较大乃至不能听清念白的问题,而采取后期补录配音的方法,又容易因为声画不同步或是角色情感代入不足而产生穿帮、失真等问题。

(五)拍摄场景选择局限

合适的拍摄场地,能起到烘托影片气氛、抒情达意的作用。而由于上课时间的限制、设备管理的约束和经济实力的缺失,大学生微电影的拍摄场景大多集中在校园里。一个弊端是熟悉的场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尤其是作为主要观众的本校学生)观影的新鲜感,另一个弊端便是学生在写作剧本时首先要考虑空间上的可行性,这就无形中扼杀了很多选题和想法。

三、大学生如何更好地创作微电影

(一)深度推敲剧本,提炼影片主题

微电影只有在剧本结构上做出层次,在主题体悟上增加厚度,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熟悉的陌生人”,才能使影片产生余味无穷的效果。例如第十四届科讯杯获奖影片《茧》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女儿,闯入传销组织,与已被洗脑的女儿共同生活,以求寻回逝去已久的父女情。该片通过“传销”这个敏感的话题,将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父爱蕴含其中。

(二)明确影片重点,突出主要情节

在剧本写作中,首先要确立矛盾冲突点。在主要矛盾激化之前,其他所有的人或事都是为之做铺垫的,次相关或不相关的情节线索要果断地弱化或删除。紧凑的剧情设置,是微电影成功的前提之一。在拍摄剪辑中,最好请老师或学长给出指导意见,着重表现主线情节,大胆剪掉内容上不需要和技术上有硬伤的素材。

(三)精挑学生演员,细化场面调度

好的剧本离不开优秀的演员来演绎。一方面,在演员选择方面要符合剧情中人物性格的设置;另一方面,演员需要对影片中的角色进行准确的诠释。大学生在寻找演员的时候,如果有经济实力和人脉关系,可以请专业演员或表演专业的学生。如若无法实现,要求导演在调度演员的时候能够通过示范或说戏准确传达表演要求,还要求服装、化妆、道具等部门和人员紧密配合,使表演准确到位,能较好地反映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四)请求老师协调,解决设备问题

一些获奖的大学生微电影不仅不会或很少出现跳帧、有色差、曝光问题等技术上的失误,还在视听语言和镜头调度方面特别精致丰富。这不仅是由于创作团队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也需要有专业的采录设备进行配套。大学生由于创作经验不足,经济实力也不允许采购昂贵的器材,所以可以求助自己的专业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不仅求得艺术上的指导,也争取技术上的支持。

(五)积极走出校园,优化场景选择

优秀的大学生微电影作品在拍摄场地的选择上大多突破了学校的地域限制,影片的环境营造更加贴合作品需要,甚至走入工厂、山区、草原、农村等本身就可以呈现视觉奇观的场景。比如北京电影学院2012届毕业作品、获得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拾荒少年》,在福建厦门、安徽阜阳等地取景,将繁华喧嚣的大城市、逼仄世俗的居民区、荒芜遍地的拆迁区、人来人往的火车站等场景串联在一起,而一大一小两个拾荒者闪转腾挪于这片浮世绘,但他们也有自己的陋室(其实只是一个窝棚),这足以让他们相互抱团取暖。这种场景的多样化和陌生化,要比学生作品拍摄宿舍、食堂、自习室更加丰富而独特。当然,这需要学生做专门的取景工作,也需要学校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老师方面提供专业上的指导。

微电影行业前景篇9

1背景

目前互联网发展迅速,在“互联网+”的时代,英文电影在学习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大学生对APP掌握熟练,微视频拍摄操作娴熟。英文微电影将听、说和视觉等感官融为一体,具有自身的独特的风格。英文微电影的创作能够丰富教学形式,拓宽学生知识面。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情景下感触地道的口语表达,有助于他们分析英语语言特点,感受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差异,提高自身的英语应用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学习离不开语境。教师通常会假定某种情景或者引导学生设想相关情景,在相对真实的情景中进行语言学习。如果学习者在生动的、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交际,学习效果就会倍增。英文微电影根据题材需求,可以构造各种不同的语境,为学习者提供相对真实的情景。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综合英语》课程学习中拍摄英语微电影,通过搜索和查找主题相似的英文资料,从语言应用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逐步形成自己的思路和观点,最终通过30分钟左右的英文微电影将构思完整、清晰地展现出来。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受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语感也能够逐渐增强,有利于自身英语水平的提高。

2微电影在英语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话语的理解是建立在语境的基础之上,学生可以通过百科知识,上下文等来建立一定的情景。认知语境[1]涉及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英文微电影创作可以构造不同的语境,学生能够在相对真实的情景中使用语言。《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核心课程[2]。课程注重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语言知识、话语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训练基本语言技能,全面培养综合语言能力。《综合英语》课程大一和大二学生每个学期有128个学时,每个周8个学时,在教学和学习中需要丰富的教学材料和多样的教学实践。英文微电影作为一种比较受欢迎的学习实践方式,学生愿意去尝试和挑战,主动性较强。将英文微电影拍摄应用到《综合英语》这门核心课程中来,学生可以更加灵活有效地使用英语,专业学习的兴趣也得以提高。

2.1微电影拍摄要求

微电影拍摄要求用英文表达,并添加英文字幕,学生用手机拍摄,采用APP进行剪辑整理。英语专业大一学生在第一学期的前六周的《综合英语》学习过程,要完成相应单元的classreport(课堂报告)和roleplay(角色扮演)。《综合英语》I第一单元“NeverSayGoodbye”(永远不要说再见),第二单元“TheFunTheyHad”(他们拥有的乐趣)根据主题要求学生需要完成相应的roleplay任务。第三单元“WhateverHappenedtoManners?”(礼仪发生了什么),第六单元“IsanOnlyChildaLonelyChild?”(独生子女孤独吗)学生要完成相应的classreport实践任务。实践任务安排需要因材施教,灵活把握学生的实践应用情况,根据学生的实践任务完成情况,适时调整实践任务的安排和下达。《综合英语》课程学习从第七周开始布置30分钟左右的英文微电影拍摄。英文微电影的主题由《综合英语》课程中的主题延伸而来。《综合英语》I第八单元“MyForeverValentine”(我永远的情人)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主题思想拍摄自己小组所理解的情人节和情人。第十四单元“FiveTraitsoftheEducatedMan”(受教育者的五大特征)要求学生构思拍摄受过良好教育者身上的特质,进而思考大学教育的价值所在。《综合英语》II的第四单元“CulturalEncounters”(文化碰撞)要求学生拍摄文化碰撞这一主题。学生需要搜集大量中国和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提炼出自己小组需要的材料。第七单元“LettertoaBStudent”(写给B等级学生的一封信)要求学生就大学课程等级进行思考,拍摄微电影的主题围绕学科等级能代表什么和不能代表什么展开。第九单元“WhatIsHappiness”(幸福是什么)要求学生拍摄对幸福的认知和感受,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小组成员就提出的想法和意见进行梳理,得出小组自己的拍摄主题和思路。英文微电影拍摄的主题选自《综合英语》课程中有代表性,和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题材。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能够进行清晰、生动的描述和表达。学生在拍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所见所闻所感,构思自己团队的微电影,在英文微电影拍摄中不断思考,思想得以升华。

2.2班级小组的划分与团队合作

我校英语专业一个教学班40人左右,每个小组的人数可以根据微电影的主题需求灵活确定。在分组过程中任课老师需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其中学习水平包括口语表达能力、逻辑表达能力和在班级的英语学习综合成绩等。英语专业男生较少,划分小组时尽量将男生分到不同的小组,这样微电影的角色分配可以更加合理一些。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同学尽量搭配均衡一些,这样整过小组在拍摄过程中可以相互带动。每个小组总体水平力争实力相当,这样在接下来的评析环节才会更加公正,微电影的总评成绩也会趋向合理。小组划分后,学生会分配自己小组的导演,编剧,制片人,主角,配角,摄影,音乐策划等角色。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这些角色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小组作品的质量是学生共同努力合作的结果。拍摄过程中,小组成员需就出现的问题一步步讨论,不断地提出问题,剖析问题,根据小组剧本要求不断地增加、删减剧情、镜头等,从中形成自己小组的思路。有小组说他们的成品是完全颠覆了第一次的构思,为了达到他们所追求的目标重新写剧本拍摄的。微电影的剧本创作是小组思想的碰撞,学生需要不断地修改和讨论他们所拍摄主题的剧情。有时为了取到理想的镜头和背景场景,他们会专门跑到教堂去和别人沟通。在拍摄场地中,他们用有限的条件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在音质处理方面,英语专业的学生会主动请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实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这点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我们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跨学科学习,拓展知识面的目的。学生在拍摄微电影过程中,从最初的团队成立到微电影的拍摄完成,小组体会到了拍摄的辛苦和喜悦,经历了团队的磨合到最后合作的默契。

2.3微电影的赏析和评论

微电影行业前景篇10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胡睿,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讲师,四川成都610031

2012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全国网民的数量达到5.38亿,其中微博用户在近年时间内激增,已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随着网络碎片化时代的来临,诞生仅几年的微博已经不置可否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二十一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平台之一。而“微电影”这样一个新兴名词,也借着微博和网络营销的兴起走进了人们的视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真正认识到它的魅力。

一、碎片化时代的影视新宠

时间是人一生中最有限的东西,此论断在当下显然备受推崇。以语音代替键盘打字的微信、言简意赅的微博、操作简单的网络小游戏……在这个信息爆发的时代,不断更替的新生事物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打破,忙里偷闲的人们更乐于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体验,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的信息类型也在极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眼球。微电影便是其中之一。

微电影,通常指影片长度大大短于传统电影,多数放映时长在十分钟以内。这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新事物,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还在变动中,从既有观点看,大致可分为商业微电影和文艺微电影。本文更倾向于将前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它特指由专业团队制作、用电影的叙事手法表达内容、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多用于满足企业的商业诉求。在重点探究如何有效利用微电影的商业属性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将微电影独有的传播优势作一个大致的梳理:

(一)微时长放映

短片本就是电影的原始形态。从诞生之初的《工厂大门》、《水浇园丁》到目前仍在举办的法国“克莱蒙费朗国际短片电影节”,不少短片的艺术个性和探索性都很突出,其风格和手法也值得长片借鉴。从这个角度而言,微电影并非哗众取宠之物,而是返璞归真的写照,它与以往电影短片的不同只是播出平台的转移而已。土豆网曾做过一个观众调查,其结果显示,在该视频网站上,更多人愿意观看的是3至10分钟的影片,其手机客户端的用户更是对短小视频需求旺盛。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微电影正好弥补和满足了时代快速前进中人们对电影、电视剧内心的空白。它以纯粹娱乐的手段营造出电影氛围,用电影的专业拍摄技法、镜头和画质营造出丝毫不逊色的观影感,相比动辄一小时‘以上的传统电影放映长度,不少人更愿意在碎片化的“微时间”内享受微电影所带来的畅快体验。

(二)微平台播出

微电影以新媒体为主要播放平台,依靠视频网站、微博、移动电视、3G手机等进行传播。它突破了传统电影的影院模式,使得电影艺术走下神坛,以更平易近人的姿态向观众贴近。与此同时,新媒体产业下移动终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微电影的风靡创造了便利的硬件环境,人们可以在咖啡馆、大学校园、购物商城里随意看片并通过微博进行互动讨论。这种即时性的速度与熟客媒介传播的核裂变方式,将影片效应迅速扩大,从某种程度而言,微电影就是加长版的网络病毒视频广告,它比传统电影多了一条能够自主传播的DNA。

(三)微成本制作

相比制作周期长、运作成本高的传统电影,微电影没有票房回收的巨大压力,操作更为容易,成本也更低。2010年底,由雪佛兰科鲁兹提供经费支持、中影集团和优酷网联合出品的“十一度青春”系列影片之一《老男孩》一经推出就掀起了一阵微电影旋风,一个月内点击播放率已过两千万,不少观众正是通过它真正领略了微电影的魅力,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有人曾经推断,若是以正常的院线票价计算,《老男孩》的票房收入应该在6、7亿左右,而其制作成本还不到一百万元。相比传统电影动辄数千万乃至上亿的投资规模,微电影的制作成本的确当得起这个“微”字。

二、微电影植入营销

从营销角度而言,微电影既是加长版的广告,又是精华版的电影。它在向观众诉求广告讯息的同时实现了剧情的延展,如同快餐一般满足了观众的精神需求,也将广告营销变得温情而抢眼。不可否认,它的的确确开启了一种新的植入营销模式,丰富了植入的内涵,让人们看到了品牌走向成功的另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在植入营销盛行的当下,如何利用微电影平台进行有效的商业宣传,也成为众多广告主和公司关注的话题。

(一)题材现代,受众年轻

2011年底,北京焦明光影文化传媒公司在网络上了一则微电影行业全年分析报告,该报告显示,微电影的受众以学生和职场工作人员为主,其中六成人年龄集中在29岁以下,39岁以内的青年人占据了总体比例的85%。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较传统电影观影对象更为年轻化的群体,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热衷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且正在成为社会生产、消费的中坚力量。从理论上说,当今电影、电视剧所能涉及的内容都可能成为微电影的拍摄题材,但从植入营销的角度而言,投向市场的微电影必须考虑到广告品牌的植入契合度与年轻受众的文化需求。部分传统电影难以找到植入合作伙伴的原因之一即在于故事展示的形态和场景与广告品牌的产品需求不一致,正如我们在冯氏贺岁电影当中看到的一样,影片中渗透着植入广告的大多是《手机》、《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等城市题材的现代片,而《夜宴》一类的古装片由于剧情需要,难以展示现代产品,导致了品牌植入意愿的止步。因此,微电影应该多考虑与梦想、爱情、友谊、亲情等有关的城市现代题材,用年轻人身边的产品和故事升华主题,使其对号入座。

2011年,美国箭牌公司旗下的益达口香糖邀请台湾当红偶像小生彭于晏和清纯派代表桂纶镁担任男女主演,继粗犷不羁的电视广告《加油站篇》拉开的序幕后,在网络上演绎了以酸、甜、苦、辣为主题的系列微电影。四个故事分别选取了面馆、集市、海边和郊外作为外景场地,一对俊男美女因为益达而相识,结伴整个旅程。较之以往柔情脉脉的“甜蜜爱情”,该作品中增添了更多的探索性与趣味性,结尾还设置了悬念等待揭秘,吸引着喜欢猎奇的年轻观众进一步期待与关注。贯穿全集的核心广告语“关爱牙齿,更关心你”不仅从产品功能层面有效地传递出消费者利益点,也让更多观众在情感上找到了共鸣。多数业界评论认为,益达口香糖“酸甜苦辣”系列微电影之所以能够获得不错的市场反响,除了正确选择“网络”这一年轻人普遍接受海量信息的平台,其演员选择和场景设计上也更多迎合了年轻人的心理,不仅符合他们的文化审美和生活习惯,更走进了他们的情感内心世界,值得更多的推广和借鉴。

(二)剧情定制,植入品牌单一

在中国,很多人是通过华谊兄弟和导演冯小刚认识电影植入广告的。比起早期作品《手机》、《天下无贼》中单纯的LOGO、产品特写或演员台词提及的初级手法,近期作品《非诚勿扰》I、Ⅱ系列已有显著进步,其植入品牌大到油轮小到银行卡均可称得上“剧情需要”。然而,面对更为高级与自然的“定制植入”,导演们未免犯难,如何让这种排他性的高端植入“隐而不宣”,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纵观媒介环境,商业性质的微电影也许是迄今为止最适合运作“定制植入”甚至“定制电影”的土壤,它比传统电影更容易平衡定制需求与市场需求的关系,这一切都源于它与生俱来的优势:

首先,微电影特别适合网络传播,完全可以实现免费欣赏,杜绝了“花钱看广告片”的嫌疑。即便观众不满意这样的广告定制,也不好意思开骂,毕竟整个观影过程是免费的。

其次,传统电影播出时间长,制作成本居高不下,增加植入品牌数量在缓解制作压力的同时也容易导致电影媒介属性和产品属性的失衡。据统计,贺岁电影《非诚勿扰2》中的广告植入达20多个,虽有6000万元进账,却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声,“讲好故事”与“做好广告”之间总有些矛盾挥之不去。而微电影产生的源动力即为广告,它播放时间短,制作成本低廉,单个植入品牌即可解决费用难题,不会因为植入品牌数量过多招致观众诟病。纵观风靡网络的微电影代表作,也多是为企业需求所定制的单品牌植入运作。可以说,微电影是专门为广告主而定制的,它强调的是广告主的品牌故事,这个故事能够把广告成分有效转化为吸引观众的内容,弱化以往生硬的宣传方式,使得受众更易接受。

再者,浓缩即精华。相比定制一部两个小时的传统电影所花费的精力,定制几分钟时长的微电影显然轻松了许多。一方面,观众能够在短时间内释放观影情绪,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号称网络首部微电影的凯迪拉克代表作之一《一触即发》,情节紧张刺激,穿插了高楼跳伞、惊险爆破等刺激场景,全片上下充斥着好莱坞悬疑动作电影的国际风,虽然只有短短90秒,却足以让观众眼前一亮。另一方面,微电影剧情简洁明确,更容易为单个品牌营造排他性的植入环境,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将品牌精神娓娓道来。相信很多观众都还记得凯迪拉克微电影代表作之二《66号公路》中的经典台词——“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自由,就把凯迪拉卡开上66号公路!”当莫文蔚驾驶着凯迪拉克穿越标志性的美国66号公路时,观众的心也跟随着灵动的画面在这条见证时代变迁的“自由之路”上腾飞,片中释放出的真我性情和畅快淋漓在感染观众的同时也很好地诠释了拥有百年历史的美国豪车品牌凯迪拉克尊贵动感、开拓进取的品牌内涵。

(三)明星阵容,制作精良

细心的观众也许曾留意到,在院线电影中,《杜拉拉升职记》中的徐静蕾靠“智联招聘”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并亲自为胃痛的男主角冲泡热腾腾的“立顿红茶”;《非诚勿扰Ⅱ》中的舒淇没事就会摆弄“朵唯”女性手机,还一时兴起参加了“MAYSu美素”组办的选美比赛……而在传统营销领域,徐静蕾和舒淇分别是智联招聘与立顿红茶、朵唯手机与美素化妆品的签约广告代言人。这不是巧合,而是导演有意而为之。如今各大品牌都拥有自己的签约代言人,经过长期的营销宣传,消费者会在记忆中逐渐建立起明星与代言品牌的联想关系,一看到明星就想起其代言的广告品牌。如果将这样的明星广告代言人安排到与其形象定位相符的微电影主演的位置,将会更有效的实现这种成效的延续。若辅以媒体炒作和公关造势,既能帮微电影招揽人气,又能巩固营销成果,让消费者在硬广告视觉麻木中体验创新的品牌联想,可谓一举多得。

无独有偶,在本文写作进程中,恰逢2011年岁末,各大电视台开始轮番播放2012年百事可乐贺岁短片,由于时长和成本的缘由,TVC被剪辑成三位不同主演不同场景的30秒版本,每个版本都在末尾镜头留下了显眼字幕,示意意犹未尽的观众登录相关网站观看完整影片。随后,百度旗下的视频专区——奇艺网在首页放置了大幅旗帜广告,网民点击即可收看到九分钟左右的完整版微电影《把乐带回家》。这正是一部由品牌广告代言人担任微电影主演的典型案例。片中饰演儿女的罗志祥、周迅和张韶涵分别是百事旗下三个子品牌百事可乐、纯果乐果汁和乐事薯片的广告代言人,而他们在微电影中享用和推荐的也恰好对应这三类产品。片中穿针引线的另一主角“快乐”的饰演者则是百事历史上首位跨品牌代言人古天乐,他同时代言了百事可乐及纯果乐果汁。影片中,一名单身父亲出于同情将“快乐”带回家,却意外的被安排了一个从冷清到团聚的春节,“把乐带回家”的主题不言而喻,其主打的亲情路线也在国人最为重视的团圆佳节融化了万千心灵。

“平凡的心,伟大的爱,拍得真不错,很喜欢”、“感动人心,触及心灵,好广告”、“如果所有广告都像这样就好了”、“全明星阵容,就是不一般”、“广东卫视放了几个片段,在这儿看完整的,真棒”……虽然此片的商业宣传意图已溢于言表,但从网友的评论中不难看出,观众对这种性质的品牌宣传并没有抵触和反感,甚至不少人刻意去网络搜寻播放资源。百事在这个寒冷的冬日带来的款款温情已经将影片背后的商业味道成功掩盖,一句“我们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你呢”让万千游子潸然泪下,他们哪儿还会在意这是部广告呢?品牌营销做到这个份儿上,可谓足以。

微电影行业前景篇11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2014年度调研课题“微电影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L-2014-1014)。

微电影的定义

“微”,即“小”,微电影通俗的解释就是小电影,在播放时间上较短的电影。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些年轻人经常利用自己手里的数码设备,将拍摄的画面上传到网络上,以各大网站作为播放阵地,而且每个影片的时间也比较短,一般不超过30分钟。进入新世纪之后,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微文化在年轻人中迅速风靡。而且手机技术的普及之快,足以让每一个年轻人人手一机,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影像拍摄。加之之前所形成的网络电影基础,微电影的概念被初步确立,即以微文化作为文化背景,以网络为主要的传播方式,以多元化的群体为创作者,拍摄出的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准的短小影片。做电影是一种新形式的影视艺术,且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代中国微电影的艺术特征分析

1.个性化的影像表达

首先,从微电影的接受来看,前文中提到,微电影是以微文化作为基础的,伴随着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断丰富,整个社会形态,无论是理想和现实,都处于一种碎片化的状态,尤其是对空闲时间的分割,使人们难以再有集中的大时间段,而是一些不同的碎片化时间。这种碎片时间自然需要碎片化的审美和消费需求来填补。微电影本身的特点就满足了这种需求,同时伴随着微电影类型的逐渐多样化,人们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方式。如爱情题材、励志题材、怀旧题材等,满足了人们时间和审美的双重需求,无疑是一种个性化的需求满足。比如在午休时间,利用十分钟观看一部微电影,虽然十分钟的时间不长,但是如果每天坚持观看,那么一周下来,所观看的时间量也能够达到一部传统影片的时间。况且不同于传统影片的是,每一个微电影都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全新的审美体验。

其次,从微电影的创作来看,电影艺术的发展历史上,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色彩、从平面到3D,每一次巨大的变革,都是少数专业的电影人所主导的,似乎和普通民众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在物质条件上的限制,只能是以观众的身份来欣赏电影。同时,电视艺术的普及,也给电影的发展发起了严峻的挑战,很多电影人认识到,电影创作不能再延续之前的精英化路线,而是要放下身段,主动走亲民路线。而微电影的出现,恰好是对这两个问题的完美解决。一方面,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普通人拥有一套摄像设备不再是梦想,可以随时随地录制视频的手机自不必说,就连非专业的高清摄像机,也不会超过万元,能为大多数的电影爱好者所接受,使他们的电影梦想得到了最初的实现。加之网络的开放性,又使得这些作品能够及时、广泛地传播,让自己的个性和自由有了释放的平台。所以充分满足了个性的情感表达需要,这种情感既包含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也包含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思考。所以说,无论是创作角度还是接受角度,微电影的出现,从根本上满足了人们对电影、对艺术的个性化需要,对这种个性化需要的满足,也是微电影赖以生存的基础所在。

2.多元化的叙事表现

叙事是电影创作的根本目的,正所谓“船小好掉头”,微电影因其在时间和容量上的特点,所以在叙事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样,因为要在几分钟的时间里表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既不能像传统电影的铺陈叙事,也不能像广告一样一语中的,而是要探索一种特殊时间段的特殊表达方式。两种原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微电影叙事的多元化。

如情感叙事。情感是电影的灵魂,叙事的构建、发展和结束,无一不是以情感作为基础的。微电影对这种以情入戏,以情贯穿的传统有着很好的继承。如风靡一时的《老男孩》,之所以能够得到70后一代人的充分认可,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是以青春和梦想这两个所有年轻人所共有的情感为基础。《父亲》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都与父亲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亲情,这种普遍的情感性,能够让影片在叙事上获得最大限度的认可。所以情感叙事也是为电影普遍采用的一种叙事方式。

如结构叙事。传统电影一般都采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叙事结构,但是微电影受到时间的限制,往往都对这四个环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省略。正是这种不完整性,反而激发了观众更多的联想。如《老男孩》中,开篇只用一个播放着广播体操的大喇叭和一套蓝色的校服,就交代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这种简洁性也获得了最普遍的适应性。《一触即发》中,高潮部分的激烈打斗戏和追逐戏几乎占据了影片的全部,最后在凯迪拉克坐驾的帮助下杀出重围,完成任务。开端和发展部分则没有体现,从而激发了观众的联想。

又如字幕叙事。创作者们在影片的开端或结尾,加上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从而对影片的叙事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如“11度青春系列电影”中,每一部的最后都有一段字幕,这些字幕既是对全篇叙事的总结,更是一种发人深省的思考,如《东奔西游》中,结尾字幕写道:“神仙也在奋斗,你呢?”是啊,你呢?亲爱的观众。观众在不自觉中就联想到了自己,表现出一种不舍,一种意犹未尽……

3.互动的表现形式

微电影以网络为主要的存在平台和传播方式,加之自身所有的特点,构成了微电影不同于传统电影的互动性特征,这种互动性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创作方面。因为微电影在拍摄技术门槛的限制较低,只要喜欢电影的人,都可以拿起手中的拍摄设备,进行微电影的创作,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保存和展示。很多创作者在拍摄之初,也没有过高的期望,只是用一种影像手段记录下某一个事件、某一种情绪或者某一种状态。可以说人人都是大导演。从影片的内容来看,大部分微电影中,故事的主角都是一些小人物,多为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没有宏大的叙事背景,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平凡和简单是其最大的特点。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事电影创作,这无疑是电影艺术和人类互动性的最大体现,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拉近了电影和人们的距离。

其次,从欣赏角度来看。传统电影不管是在影院还是电视中播放,都是典型的一对多的传播方式,观众们要被动地接受这个单一信息源的信息传递,所以观众是处于一种被动地位的。特别是进入影院观看影片,要购买电影票,即便是影片不合自己的口味,电影票也是不能退换的。但是微电影却表现出了与之截然相反的特点。作为微电影的存在平台,网络是面向每一个人开放的,观众可以在众多的微电影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而不用多支付任何费用。作为对影片的评价来说,一些网站频频推出新的技术,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对影片进行评价,评价者之间可以进行互动和交流。比如优酷、土豆等国内著名的视频网站。在播放窗口的下方,都会设置简单的评论选项和专门的留言空间,通过这种评价,推动这部作品的传播。同时也能够将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创作者。这种一对多的传播方式,无疑是对传统传播方式的颠覆,从本质上拉近了电影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4.商业化的价值取向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商业化时代,各种艺术创作很难避免商业化的影响,传统影片的从拍摄到上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商业化的历程。作为微电影来说,有的作品可以称之为加长版的广告,有的作品则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了广告的影子,当观众用一种商业化的眼光审视微电影的时候,这种商业化的价值取向就得到了凸显。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首先是微电影作为广告植入的载体。植入式广告是指将产品信息融入影片所表现的场景中,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产生对品牌的印象,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其优势在于避免了直白宣传给观众带来的反感,而是让观众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潜移默化地接受。于是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场景、服装和道具等,都成为植入式广告的载体。如《老男孩》中,曾经出现了“科鲁兹欢乐男生全国赛区火热报名中”的宣传字样。《父亲》中,主人公使用了苹果、三星等不同品牌的手机。《一触即发》中,主人公是借助于凯迪拉克汽车才得以杀出重围。这些产品信息都被创作者以有意或无意的方式体现出来,很多时候产品商几乎不用做任何投入,观众的抵触情绪也明显减轻,达到了产品商、创作者和传播平台的多方受益。

其次是作为形象识别的载体。一个企业在和社会的交往过程中,会获得观众对它的印象、评价和看法,这种企业形象。作为微电影传播的主阵地视频网站来说,近年来也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很多网站纷纷进军微电影事业,并通过微电影拍摄传递出本企业的文化。很多微电影在影片的开始和结尾,都有清晰的LOGO标志,体现出该电影的投资方和创作方,微电影在无形之中就成为这些网站的形象载体。到目前,国内已有超过十家的门户网站,都推出了自己的微电影制作项目,这种大规模的投入,除了试图抢占微电影的制高点之外,对企业形象的传播,也是他们重点考虑的要素之一。而这种企业形象的树立和强化,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限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作为微文化中的佼佼者,微电影在近两年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其扩展了影像艺术的表现领域,同时也拉近了普通民众和电影艺术之间的距离,从创作和接受两个方面实现了对电影艺术的推动。通过对微电影艺术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形式,其在本质上还是和电影相一致的,这种本质艺术特征的一致性,也决定了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但是在对其发展前景持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应该深刻认识到微电影本身的局限性,如传播环境过于狭窄和单一、内容较为浅显,主题比较单一,等等。因此有必要对微电影的发展做出长期的规划,从创作、传播到接受环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整合出一套更加全面和多元的发展链条,相信微电影的发展之路一定会越来越广阔。

[参考文献]

[1] 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07).

[2] 唐磊,刘敏,蒋肖斌.微电影:网络狂欢后投诚主流院线?[J].中国新闻周刊,2011(11).

[3] 孟志军.微电影的传播学解析[J].新闻界,2011(08).

微电影行业前景篇12

中国微电影的风潮从2010年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了。2010年,筷子兄弟用一部追忆逝去青春的微电影《老男孩》获得了超过2 500万次的累计点播数量。换算成观影人次,超过了当年的年度电影票房冠军《唐山大地震》(1 700万观影人次),从现在来看,这也算是中国“微电影时代”的起步了。当下速食文化这一时代背景与越来越广泛普及的新媒体平台以及单反、微单、大画幅摄像机甚至手机等拍摄工具的大面积使用和低成本制作,为微电影这一新事物的茁壮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和丰富养料。同时也因为微成本制作,它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微电影作为短片中的精华篇、网络时代的新宠儿,无可阻挡地呈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一、微电影蜂拥而至的现状

2011年被称为是微电影的开篇元年,短短一年即成蓬勃之势,有许多微电影的优秀作品,比如,《赢家》《父亲》《青春期》《雷锋侠》《一部佳作的诞生》、周迅和梁朝伟的《五行伏妖》、赵薇和黄晓明的LOVE以及由姚明参演的《2012新春群星大联欢》等,还有《生日》《来信》《三个儿子》《盼望》《活着》《2012,你幸福了吗》《眼睛渴了》《外面的世界》《幸福在路上》《永远站》等。

大企业也跟进了微电影的制作脚步,吴彦祖的《一触即发》、莫文蔚的《66号公路》、莱昂纳多的FIND ME等悉数登场,《语路》体现的拼搏进取而非威士忌;益达口香糖请桂纶镁、彭于晏拍摄的酸甜苦辣连续短片,让人出乎意料地爱上出租车视频……另有企业推出了《爱与梦同行》《愿望》等公益微电影。

贾樟柯曾执导过多部获奖电影,2011年却爱好上了“微电影”。他创办的西河星汇影业全年共制作了17部微电影,到年底,有近10家客户约30部微电影计划在洽谈,涉及剧情、记录、动画等不同类型。

不仅贾樟柯,导演姜文也尝试执导了一部微电影《看球记》。2011年上海电影节上,搜狐视频与中影公司联合推出“7电影”项目,黄渤、刘烨、黄磊、王学兵等七位男星分别导演了自己的新媒体电影处女作。不仅在中国,曾以《我是爱(Io sono lamore)》闻名大银幕的意大利著名导演卢卡·圭达尼诺,在奢侈品品牌卡地亚的邀请下,推出《真爱》三部曲系列微电影。

大家纷纷汇聚,微电影的创作与影响大有雨后春笋之势。

二、微电影的特质

(一)微电影的概念

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到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二)微电影的显著特征

第一,电影品质。

之所以被称为“微电影”,说明它与传统电影有着本质上的共通性。众所周知,最早的传统电影就是以短片的面目示人的。只不过当时没有类似网络这种可以快速传播的媒介,短片只能够通过幕布放映来展示给观众。如今的新媒体平台与当时大咖啡馆的“地下室影院”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微博时代的短片也凭借着网络这一平台有了“微电影”这一新概念。比起“短片”“视频”,“微电影”这一词汇更加贴近时代的脉搏、彰显互联的意义。

首先,一部“微电影”必须具有好的故事、好的演员、好的制作水准和令人叫绝的创意,才能吸引观众。正如微小说与长篇小说、微博与博客一样,微电影是传统电影的浓缩。微电影确实比传统电影更加精细和凝练,而且就画面质量来说,两者都特别注重光影、色彩和美感的表达。微电影更注重思想性、趣味性和代表性,在制作水平上也不失专业,更具美感,同时也并未简化电影的制作流程。如此它便呈现出一种相对统一的美学理念:艺术主题与电影形式的结合,前者服务于分享和转发目的,后者服务于眼球和时尚目的,二者被巧妙地编织在了一起。

其次,透过传播追求共鸣。微电影追求大效益,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以新颖奇特的方式把制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传达给观众并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使观众受到震撼和启发,并激发观众主动传播的热情。影片《老男孩》几千万的点击率,主要是靠网友在人人网、豆瓣网、开心网等社区网站的分享与口碑宣传,几乎是一夜走红。

有人总结出微电影走红的四条必要条件:必须有高超的视频技术、俗气的草根文化、完美的创意想法和令人感动的故事情节。

第二,商业目的。

要想保证“电影品质”,一部“微电影”的投资成本就不会太低。投资方花钱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为企业的形象、产品或服务做广告。

和电影有各种不同的分类一样,根据影片内容和诉求的不同,微电影可以分为自由式和商业式。自由式微电影没有商业元素掺杂在内,创作者一般是自娱自乐,通过故事和情节表达一种思想和自己的风格,没有商业性目的。商业式微电影一般是植入广告,甚至整个片子就是一个加长版的广告。与传统的电视广告相比,它有自己的情节和内容,而非硬性的品牌推销,娱乐性更强,力求让人们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将企业主张融入自己的思想,这点非常类似于病毒视频。但它与病毒视频不同的地方在于,对商业式的微电影,人们不必被动接收,选择上更加自主。

第三,平台要求必须微型。

播放平台的不同无疑是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的最大区别,传统电影的播放路径一般是进入院线,微电影却常常不具备在商业院线放映的资格,而且由于微成本制作和新媒体的普及,微电影也没有必要把商业院线作为传播途径。“微电影”的时长一般不会太长。诸如互联网、手机、移动视频浏览器等这类“新媒体平台”是“微电影”的主要播放渠道,因而要求每部“微电影”必须是短小精悍,便于下载、传播并快速观看,以达到最好的传播和宣传效果。

三、微电影广阔的商业价值舞台和市场前景

微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微”:微时间、微制作、微平台。除了短小精悍、传播性强的特点外,微电影更大的特点体现在它不受时空限制,这使得人们在短暂的闲暇时间内抑或移动中同样可以观看、分享和传播,极其方便。

(一)平台欲与电影分庭抗礼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宽带及视频技术的改进,为微电影的出现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条件,2010年以筷子兄弟的《老男孩》为代表的微电影热播,让传统电影人意识到,网络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传播平台,同时,与这个新兴网络平台对应的内容制作和发行、营销平台也日益完善,对更为优质精良的内容有更强烈的需求。

现在是一个无时无处不相互联接的时代:个人电脑、电视、智能手机、手机、平板电脑等一个个小屏分割着我们的视觉和注意力,微电影在各种各样的屏上被点开和播放着,时间碎片化、网络草根化,快餐文化开放、互动、娱乐的体验越来越普及。

据有关资料统计,2010年,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4.2亿,其中网络视频用户规模2.84亿人,平均每天观看2小时网络视频,甚至超过了看电视的时间——每天1.8小时。2010年,中国手机用户6.5亿,其中有四成用户使用手机上网,选择用手机“看视频/电视”的手机上网用户比重达到17.4%,且年增长率超过200%。可以预见,未来的互联网视频播放媒体将对传统的电视媒体形成强烈冲击,并侵蚀大量的广告客户。

而此时,中国电影的大环境并不见好。2011年,中国电影走入拐点。清科研究院2012年1月的报告显示,中国电影产量为791部,较2010年的526部增幅超过50%;中国电影银幕数达9 296块,相比于2010年的6 266块增幅超48%;中国影院数量为2 803家,较2010年增长40%;但201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营收达131.5亿元人民币,相比于2010年101.72亿元人民币总票房营收增幅不过30%。

对寻梦的年轻人而言,网络则是个无成本或者低成本的发行平台,既不需要四六分成,也不需要票房保证,是真正用作品说话的地方。微电影的小成本小投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电影、电视连续剧、娱乐节目、搞笑视频等内容仍是互联网视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微电影”结合了这些内容的精华,以其短小精悍、传播性强的优势,必将在互联网视频领域异军突起,占据重要地位。

(二)与电视广告比具有强烈优势

第一,广告植入灵活,节省广告费。电视广告投放费用甚至是其制作费用的几十倍上百倍,而一部好看的“微电影”却能在互联网上获得网友的义务传播。如果想达到更好的效果,请一个网络营销团队进行推广,推广费用也不会超过制作费用。微电影的广告植入,最大的特点是可以让消费者参与,与观众互动,所以,广告植入更加灵活。

第二,不受时限,长期有效。电视广告受档期、时间限制,有效期较短;但“微电影”不受时间、周期限制,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都可随时随意观看。

第三,定位更准确,直达有效客户群。上班族、学生等年轻人是网络视频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正是普通消费者中最有购买力的一群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喜欢进行网上购物。对于这样的客户群进行相关产品或服务的“微电影”式推广,效果尤为明显。

第四,便于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与其他传统的广告形式相比,“微电影”的广告意图更为隐蔽,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客户对企业的反感情绪。在取悦观众的同时,又达到了商业推广的目的,有利于企业的品牌形象树立。

(三)舞台广阔,前景无限

企业投资、渠道收费和用户收费三者形成稳定的价值链让微电影走向市场,从几年前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的燎原之势,“雨后春笋”已远远不足以形容快速崛起的微电影。聚合的人脉关系创造了无数的分享与围观,微电影的舞台与前景非常广阔。

电影人如何利用新平台,电影的未来会是什么样,会在多大程度上被网络、或者说被微电影改变?产业门槛儿的降低是否意味着制作水准和创意水平的降低?小成本小规模的制作模式和多屏分发是否会是未来的产业主流?内容即营销的理念能否催生大量垃圾片?这些问题,目前还没人能说清楚。但无论是电影制作人、投资人还是视频网站运营商,都或多或少地感觉到——微电影是电影在移动互联时代的最大变量,这个看起来是小成本和小制作的不起眼儿的产品,也许是一个电影产业生态变革的开始。浓缩的是精华,如何用微电影展示中国文化,更好展示微电影的特点,是我们所关注的,希望微电影可以承载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王志超.电影特质论[J].艺术百家,1991(02).

[2] 郑照魁.现在,让我们进入微电影时代[N].南方日报,2012-02-12.

[3] 聂伟.“微时代”·微电影·“微现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1-18(25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