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就业形势合集12篇

时间:2023-09-06 09:32:48

经济学的就业形势

经济学的就业形势篇1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因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作为社会结构中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的群体,其就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因此,国家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迫切需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和特点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导致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降低,尤其是由于处在经济转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很多企业吸纳人才的能力都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也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而城镇的发展本身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也会造成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转变,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开始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很多企业基于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趋势的预测,开始减少新员工的引进。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调整,使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了新的趋势,区域就业形势差别较大,整体上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此外,企业用人成本也呈现出了逐年增加的趋势,也不利于企业吸纳大学生。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特点

受经济环境以及就业形势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就业观念发生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大学生在就业的选择上更加注重经济利益,更加关注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平台,在区域和行业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经济发达的区域和城市,因此,出现了“北漂”、“蚁族”等群体。大城市在发展资源和平台上,更具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意回到小城市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范围。此外,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选择,相反,中小企业则受到冷落。其次,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有所转变,随着就业压力的越来越大,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竞争更加激烈,很多大学生缺乏正确面对压力、疏导压力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就业选择上往往比较盲目,缺乏目标和规划,甚至很多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以逃避的方式和消极的态度面对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其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自信,增加了心理压力。此外,在就业定位上,很多大学生都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定位。进入大学后,盲目参加各项社团和校园活动,对未来职业方向和职业技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在面临就业选择时,才发现岗位的能力需求与自身的实际能力相差较大,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当前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影响

(一)就业岗位有限

经济的高速增长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放缓,经济增速保持稳定,在就业拉动能力上,有所减弱。同时,因受教育体制改革影响,高校的扩张政策导致了大学生数量的大量增加,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了人才供需的不平衡,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倾向与市场岗位需求不匹配

从当前大学生就业情况上看,大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需要较高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的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局方面起到的作用比较有限。但同时,由于我国第三产业起步较晚,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才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欠发达,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有限,无法解决大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沿海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更强,无论是在薪酬水平、发展机会、职业成长、还是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更加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而欠发达的中部、西部地区,则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到大城市去奋斗和拼搏,导致大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过剩,竞争日益激烈,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域和农村则由于缺乏人才,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三、大学生就业对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较高的人群,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高素质专业性人才是经济建设的智力保证,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现代企业也更加重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当前企业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二)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大的转型压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竞争力较弱。促进大学生就业,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党的十上,进一步稳定了深化产业结构,发展高回报、高效益、低能耗产业的经济建设策略,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经济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将大学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储备力量,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路径探索

(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拉动大学生就业

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对拉动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根据2013年经济形势报告显示,过去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能拉动100万人就业,这个数字经过经济转型和调整还在不断提高;目前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能拉动130万—150万人就业。可见,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坚持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同时加大力度,推动中部地区的崛起,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二)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

刺激我国经济的发展,应坚持扩大内需,鼓励居民消费,以消费、投资、出口三大动力拉动经济的增长。同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第三产业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对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大力发展金融、现代服务、交通运输、文化体育、信息等产业。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第三产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岗位,吸纳大学生就业;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还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迫切需要提高第三产业的经济比重。同时,推动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和升级,发展一批先进制造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支持和鼓励小微企业的发展,扩大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创业带动就业不仅能够创造社会价值,同时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减轻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压力。创业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能够带动其他人的就业,从而提高社会的就业容量。政府等有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通过税收优惠、项目扶持、降低创业门槛等手段,减轻大学生创业成本和压力,使大学生充分发挥个人价值的同时,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增加大学生的风险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抗风险能力。将优秀的大学生创业者作为典型案例,加强媒体宣传,发挥其模范和榜样作用,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支持,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为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结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稳定和民生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回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拉动就业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也导致了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目前,我国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主要表现为就业观念和就业心理发生转变,同时缺乏明确的就业定位,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而经济发展也使就业岗位更加有限,大学生就业倾向与市场岗位需求不匹配、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也加剧了就业难的问题。面临这种现状,应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拉动大学生就业,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就业容量,解决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曾峥,简国民,李善佳.地方高校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数学教育报,2012,(5):61-63.

[2]庞金玲,王艳明.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

[3]葛淑芳,孙永林,孙健.浅谈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中外企业家,2012,(17).

[4]徐幼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动态对接的策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9):50-53.

经济学的就业形势篇2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的共同感受。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时代走向“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就业也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一方面,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据统计,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是106万,2007年则达到495万。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下降。根据教育部的资料,从2003―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依次为:70.0%、73.0%、72.6%、71.9%、70.9%。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外,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各年逐次降低,高校毕业生未就业人数急剧增加。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人们对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更加担心。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1、自愿性失业

在西方经济学中,失业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自愿性失业是一种不满足于已有的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失业现象。非自愿性失业是指任何工作机会都会接受仍不能找到工作。目前大学毕业生失业基本上属于被迫的自愿性失业。大学生不接受现有的工作机会,是由于高校毕业生对工资水平和工作岗位不甚满意,毕业生的期望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实际收入存在较大差距,且在其工资中体现不出大学生上大学这种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毕业生期望的工作岗位与用人单位实际提供的岗位存在错位现象。

(1)期望工资过高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大学生的期望工资比较高,可以通过对大学生上大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来解释。大学生上大学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1999年扩招后,高等学校普遍实行成本分担制度。现在一个本科生,每年人力资本投入,包括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和其他相关费用约为1万元,四年的人力资本投入至少要达到4万元左右,这是直接成本。按高中毕业就业的年收入1万元计,大学生上大学的机会成本为4万元。因此,大学生上大学的总成本约为8万元。大学生上大学的收益以大学生就业时年龄24岁、工作到60岁来计算,与未上大学的同龄人相比较,如果大学生的月工资收入不比同龄人多200元以上,就无法回收人力资本投资。加上人力资本的投资增值,目前大学生的预期工资为月薪1500―1800元左右,才能体现出他们上大学的回报。从心理上说,他们也不愿意接受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而得到的薪酬和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同学差不多的事实。教育高成本引发了高预期回报,但很多单位却很难保证这一预期工资,从而导致了许多大学生被迫的自愿性失业。

(2)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大学生不愿意从事某些工作岗位,可以根据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来解释。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收入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具有良好的晋升机制;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缺乏良好的晋升机制。对于主要劳动力市场而言,教育和培训能够提高其收入,而对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言,接受教育和培训对于提高其收入没有作用;且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较少。对于大学生来说,若不能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就会宁愿选择失业,也不愿到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一旦到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就很难再去主要劳动力市场,从而劳动力市场分割也会导致大学生的自愿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对大学生的就业市场而言,结构性失业主要表现为技能(专业)结构失衡和区域结构失衡。

(1)技能结构失衡。技能结构失衡主要是经济结构变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不匹配。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刚性,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而社会的进步,需要不断优化和调整经济结构,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活力。另外,近年来人才预测工作比较薄弱,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往往不相吻合,所学专业往往滞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力资本具有专用性,大学生所学专业或所学内容有的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毕业时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专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的错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岗位,而用人单位也招不到合适的专业人才。

(2)区域结构失衡。区域结构失衡主要是求职者与工作空缺的地理位置不匹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造成不同地域对劳动力需求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两个层面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一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机会要比内地欠发达地区多,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相对而言要比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就业难。二是大学生固有的“孔雀东南飞”就业理念,使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所急需的专业人才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因而更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区域结构失衡。据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比率达66.7%,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

3、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型失业,是指由于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的循环状态,从而对就业需求产生周期性波动而形成的失业。即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失衡所造成的失业。周期性失业与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有关,是由经济萧条、产品需求量下降而派生出来的一种失业现象。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学生就业难与周期性失业有很大关系。由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国际金融危机已冲击到实体经济,导致了我国的一些外向型的、竞争力不强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现在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而人们对未来经济形势的悲观预期和金融危机的现实影响使一些企业纷纷裁员。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要想实现初次就业更是难上加难,这种现状也使大学生的求职信心下降。

4、信息不对称

大学生就业难,与学生、学校、企业、政府之间存在着严重信息不对称有关。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已完成体制改革,运用现代企业治理制度管理企业;而教育系统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与社会脱节并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企业的需求就会有一定的差距。市场经济就是信息经济,就业信息不对称,造成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难“交心”,其最根本原因是大学生认知不准确,大学生在求职心态、就业观以及对自身和企业认知方面,均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三、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措施

1、转变就业意识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而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据国家统计局对2006年北京市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结果显示,高达62.2%的被调查者即使毕业时在本市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到基层、偏远地区及中小城市去就业。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适当降低工作搜寻中所持的可接受工资水平是十分必要的。此外,高校应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

2、做好结构调整

在结构调整方面,高校要做好专业结构调整,社会要做好经济结构调整。高校应加强对就业市场信息的预测能力,及时反应就业需求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进行拓展。降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的概率,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社会要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才能调动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积极性,才能增大中、西部地区对毕业大学生的吸引力。

3、加强就业服务

高校要充分意识到就业服务的重要性,要将学校的发展与学生就业统筹考虑,将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作为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来抓,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配备相关的场地设施,加大资金投入,真正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到学校的议事日程上来。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该贯穿其整个大学生活。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只有这样,才能使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有较清晰的认识,在学习期间把自己的兴趣与所学专业更好的结合。同时高校应向毕业生提供历年来本校学生的就业情况,帮助毕业生确立适当的薪酬预期,提高学生的面试技巧。另外,应建立毕业生真实的学习档案和诚信档案,努力降低就业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完全所造成的效率损失;政府也应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监测系统和对就业市场的预测系统,各个行业的就业量的预测数据,严格控制供过于求的行业的招生,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

4、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概念和理论的讲解,而学生也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意识,创造能力较差。高校生产出来的产品(学生)并不符合厂家的需要,降低了大学生的可信度,致使大学生就业困难。高校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充分利用毕业实习时间,结合就业情况对学生进行“核心职业能力、核心职业技术”双核强化实训,让学生从中获得工作经验。

根据要素价格理论,用人单位愿意为大学生支付的工资以及需求的意愿取决于大学生为用人单位带来的收益MRP=MR・MP(边际收益产品=产品的边际收益×要素的边际产量),在MR一定的情况下,大学生的MP越高,用人单位愿意支付的工资和需求的意愿就越大。通俗的讲,如果大学生能够为用人单位带来较高的收益,那么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和愿意提供的工资就会提高。因此,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及自身劳动生产率,增强用人单位对自己的需求意愿。

(注:本文系作者承担的2007年度周口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zknuqn2007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卜以江: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7(6).

[2] 吴颖民: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广东经济,2008(9).

经济学的就业形势篇3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要求已不是单一的职业能力,而是包括知识、技能、意识等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全部素质。但从目前的社会使用情况看,高职培养的高级技术人才与社会需要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急需加以解决。因此,教育部联合六部委决定实施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现状,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一、“十一五”期间高职人才需求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特别沿海地区需求更加广阔,这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动力。同时,经济的发展又形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即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必须兼顾到知识经济的需求与我国当前社会的现实需求,才能实现教育目标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做到:一是使学生具备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二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公关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各种意识,包括道德意识、职业意识和社会意识。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敬业创业精神,并促使其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以健康心态承纳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变迁、地位更叠等带来的矛盾。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最有活力的经济区域——珠江三角洲的地理和交通枢纽,是大广州战略南拓的终点和重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根据纲要精神,我校将在“着力加强与港澳合作、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率先建立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背景要求上做文章,根据珠江三角洲“发展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体系,建设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的总体定位,着力为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等行业和相关岗位提供应用型人才,同时适应广东省产业转移引发的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适时进行专业调整。在经济全球化和广东省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新思维、新战略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依然乐观,我校各专业人才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高职院校人才就业现状分析

我国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状大;高职院校也为社会的发展输入了大量的专业性技术人才,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在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面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并陆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业总量不断增加,就业压力居高不下。“十一五”期间中国需解决的就业总量是4500 万,而大学生2750 万,占半数还多。广东省自2006 年至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6 年是21.08 万,2007 年是24.72 万,2008 年是30.52 万人,还有来自其他地区高校毕业生和“海归派”学生的竞争,压力居高不下。

第二,经济发展态势不稳,结构性矛盾突出,给就业带来“寒流”。“十一五”初期,经济增长呈上升趋势,但仍然难以满足就业总量不断增长的需求。gdp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全社会能解决80-100 万个就业岗位,而每一年增长的就业人数都远远大于gdp 增长的速度。而2008年又突遇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许多企业经受不住风暴的袭击,做出了减产甚至倒闭的决定,致使大学生就业问题雪上加霜。此外,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做鞋子(低级制造业)不需要大学生,我们国家却以这种产业为主;做基因产品(指高科技产业)需要大学生,我们国家又极为缺乏这样的企业。因此,造成一定的人才浪费,大学生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牺牲品。

第三,“天子骄子”的骄傲与实际需求的差距。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已走向大众化,大学生不再是“天子骄子”,大学教育已从传统的、单纯的学科教育走向就业教育,如果大学生不能认清这一事实,不能调整自己的求职心态,调整心理预期,抓住市场需求的关键,必将会对未来的就业产生束缚与约束。因此,转变观念是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第四,专业人才难求。从我院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来看,多数企业需求专业技术人才,但在招聘中感到专业人才难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不对口;二是专业技术不过硬,不能胜任岗位。即企业需要的专业职业院校没有,或者即使有这样的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也不符合企业的要求,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第五,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较差。与本科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相比,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少有自己的特点,难于适应企业的需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技术应用型的专业,如数控机床、汽车维修等专业具有明显的高职特点,除此之外,大多数服务贸易型的高职专业都可以在本科专业里找到,这在客观上就造成了学生学习和就业的观念模糊;毕业生没有突出的专业特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为了减少其用人风险,选用同样的专业本科或更高层次的人才就不足为怪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率本就难以提高,在目前全国大学生就业状况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其就业矛盾就尤为突出了。

近几年,以上问题在我校毕业生就业中也出现过,特别是自2008 年以来全球经济遭遇了金融危机,经济发展现状对我校各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我校专业教育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毕业生人数总量大,就业难度大。“十一五”期间我院毕业生人数基本保持在2500 人左右,即将会有一万多人要就业,作为一个地方高职院校,压力显而易见。二、我院毕业生生源单一,极不利于就业工作的开展。我院毕业生70%来自于大广州地区,而广州地区接纳毕业生的能力已日趋减弱,而我院的毕业生又不愿意异地就业,这给我院的就业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三、学生的素质跟企业的要求有差距。随着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变化,很多专业岗位不仅要求专业实践能力强,而且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能胜任综合性的工作,如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外语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法律专业等知识。因此,现实需要人才培养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不宜过于强调“专门性”,而应该突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十一五”期间高职人才就业对策

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出现的问题,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教学新理念

职业技术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即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为标准开展教育,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高职院校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己任、为目标、为宗旨,并以此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走学科建设的路子,要淡化学历教育的观念,即讲学历又不惟学历。要做到这一点,高职院校必须全方位深化改革,在办学理念上坚持走高质、强能、实用的道路,办学模式要坚持走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道路,走技术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二)实施校企结合,以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

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邀请企业参与学校专业的建设与管理,参与学校教学内容改革、新教材的开发等。同时还应聘用一批高素质的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场地。更重要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根据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采用校企联合,共同开发人才的能力标准。这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也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具有探索性的工程。

(三)特定的高质量的师资

西方历来有学而优则商,商而优则仕,仕而优则教的说法。可见经验和人生阅历以及文化素养对于教师这种职业的重要性。同时,高职教师还应该兼有职业素养传承的责任。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着重在于培养学生在特定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人生阅历,因此,学院可以聘用一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从业人士充实到教学一线。

(四)正确处理专业的宽广性和窄专性的关系

为了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增强专业的适应性,高职院校应拓宽专业口径,设置综合型、交叉型、复合型专业,使其培养的毕业生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较全面的素质;而对于订单教育,职业岗位针对性较强,人才的培养应强调专业的窄专性,使毕业生具备与职业岗位要求一致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专业对口,紧贴企业的需求。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改革势在必行,这必将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根本性好转。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环境的改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学校、企业和政府的不断努力下,我国高职就业形势必将得到彻底的改善,这同样也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报,2006 年第3 版.

[2]潘宏峰.浅谈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 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

[3]马庆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5,(5).

[4]刘亚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我见[j].教育与职业,2003,(5).

经济学的就业形势篇4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要求已不是单一的职业能力,而是包括知识、技能、意识等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全部素质。但从目前的社会使用情况看,高职培养的高级技术人才与社会需要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急需加以解决。因此,教育部联合六部委决定实施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现状,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一、“十一五”期间高职人才需求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特别沿海地区需求更加广阔,这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动力。同时,经济的发展又形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即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必须兼顾到知识经济的需求与我国当前社会的现实需求,才能实现教育目标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做到:一是使学生具备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二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公关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各种意识,包括道德意识、职业意识和社会意识。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敬业创业精神,并促使其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以健康心态承纳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变迁、地位更叠等带来的矛盾。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最有活力的经济区域——珠江三角洲的地理和交通枢纽,是大广州战略南拓的终点和重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根据纲要精神,我校将在“着力加强与港澳合作、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率先建立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背景要求上做文章,根据珠江三角洲“发展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体系,建设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的总体定位,着力为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等行业和相关岗位提供应用型人才,同时适应广东省产业转移引发的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适时进行专业调整。在经济全球化和广东省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新思维、新战略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依然乐观,我校各专业人才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高职院校人才就业现状分析

我国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状大;高职院校也为社会的发展输入了大量的专业性技术人才,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在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面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并陆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业总量不断增加,就业压力居高不下。“十一五”期间中国需解决的就业总量是4500 万,而大学生2750 万,占半数还多。广东省自2006 年至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6 年是21.08 万,2007 年是24.72 万,2008 年是30.52 万人,还有来自其他地区高校毕业生和“海归派”学生的竞争,压力居高不下。

第二,经济发展态势不稳,结构性矛盾突出,给就业带来“寒流”。“十一五”初期,经济增长呈上升趋势,但仍然难以满足就业总量不断增长的需求。gdp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全社会能解决80-100 万个就业岗位,而每一年增长的就业人数都远远大于gdp 增长的速度。而2008年又突遇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许多企业经受不住风暴的袭击,做出了减产甚至倒闭的决定,致使大学生就业问题雪上加霜。此外,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做鞋子(低级制造业)不需要大学生,我们国家却以这种产业为主;做基因产品(指高科技产业)需要大学生,我们国家又极为缺乏这样的企业。因此,造成一定的人才浪费,大学生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牺牲品。

第三,“天子骄子”的骄傲与实际需求的差距。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已走向大众化,大学生不再是“天子骄子”,大学教育已从传统的、单纯的学科教育走向就业教育,如果大学生不能认清这一事实,不能调整自己的求职心态,调整心理预期,抓住市场需求的关键,必将会对未来的就业产生束缚与约束。因此,转变观念是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第四,专业人才难求。从我院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来看,多数企业需求专业技术人才,但在招聘中感到专业人才难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不对口;二是专业技术不过硬,不能胜任岗位。即企业需要的专业职业院校没有,或者即使有这样的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也不符合企业的要求,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第五,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较差。与本科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相比,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少有自己的特点,难于适应企业的需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技术应用型的专业,如数控机床、汽车维修等专业具有明显的高职特点,除此之外,大多数服务贸易型的高职专业都可以在本科专业里找到,这在客观上就造成了学生学习和就业的观念模糊;毕业生没有突出的专业特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为了减少其用人风险,选用同样的专业本科或更高层次的人才就不足为怪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率本就难以提高,在目前全国大学生就业状况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其就业矛盾就尤为突出了。

近几年,以上问题在我校毕业生就业中也出现过,特别是自2008 年以来全球经济遭遇了金融危机,经济发展现状对我校各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我校专业教育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毕业生人数总量大,就业难度大。“十一五”期间我院毕业生人数基本保持在2500 人左右,即将会有一万多人要就业,作为一个地方高职院校,压力显而易见。二、我院毕业生生源单一,极不利于就业工作的开展。我院毕业生70%来自于大广州地区,而广州地区接纳毕业生的能力已日趋减弱,而我院的毕业生又不愿意异地就业,这给我院的就业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三、学生的素质跟企业的要求有差距。随着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变化,很多专业岗位不仅要求专业实践能力强,而且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能胜任综合性的工作,如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外语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法律专业等知识。因此,现实需要人才培养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不宜过于强调“专门性”,而应该突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十一五”期间高职人才就业对策

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出现的问题,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教学新理念

职业技术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即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为标准开展教育,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高职院校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己任、为目标、为宗旨,并以此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走学科建设的路子,要淡化学历教育的观念,即讲学历又不惟学历。要做到这一点,高职院校必须全方位深化改革,在办学理念上坚持走高质、强能、实用的道路,办学模式要坚持走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道路,走技术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二)实施校企结合,以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

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邀请企业参与学校专业的建设与管理,参与学校教学内容改革、新教材的开发等。同时还应聘用一批高素质的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场地。更重要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根据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采用校企联合,共同开发人才的能力标准。这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也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具有探索性的工程。

(三)特定的高质量的师资

西方历来有学而优则商,商而优则仕,仕而优则教的说法。可见经验和人生阅历以及文化素养对于教师这种职业的重要性。同时,高职教师还应该兼有职业素养传承的责任。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着重在于培养学生在特定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人生阅历,因此,学院可以聘用一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从业人士充实到教学一线。

(四)正确处理专业的宽广性和窄专性的关系

为了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增强专业的适应性,高职院校应拓宽专业口径,设置综合型、交叉型、复合型专业,使其培养的毕业生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较全面的素质;而对于订单教育,职业岗位针对性较强,人才的培养应强调专业的窄专性,使毕业生具备与职业岗位要求一致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专业对口,紧贴企业的需求。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改革势在必行,这必将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根本性好转。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环境的改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学校、企业和政府的不断努力下,我国高职就业形势必将得到彻底的改善,这同样也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报,2006 年第3 版.

[2]潘宏峰.浅谈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 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

[3]马庆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5,(5).

[4]刘亚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我见[j].教育与职业,2003,(5).

经济学的就业形势篇5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只用了短短5年时间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却提高了1倍,这是一般国家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的。然而,由于高校扩招速度过快,就发生了与就业岗位的增长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出现了严重的市场容量不足,社会不能及时的相应的提供工作岗位,导致僧多粥少,毕业生“待业”。可见,国内宏观经济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当前经济形势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运营困难甚至倒闭,一些跨国公司的利润也骤减。这些企业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被迫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出口遇冷、劳动合同法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下降,用工需求量也明显减少,招聘大学生数量明显萎缩,部分企业甚至取消了高校招聘计划,这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也可以说是雪上加霜。在就业岗位减少的同时,大学生就业还面临“挤出效应”。首先,由于经济危机重创欧美经济,一些留学生因国外就业机会减少而回国,他们将挤占部分就业岗位。其次,新经济形势下,一些企业将裁员,这些裁员中有学历、有就业经验者的再次就业也将挤占部分新增岗位。再次,名校好专业学生为实现就业将降低其就业期望值,他们将往下挤占就业岗位。

(三)目前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向与市场脱节

近几年,高校教育改革从整体上看落后于经济改革,结构不合理,发展路径单一,教育体制仍然是灌输教育加应试教育,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学科雷同,缺乏特色。因而,不能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造成大学生就业“供求结构不平衡”的矛盾。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尚未完全摆脱“精英化教育”的模式,培养目标偏高,大学教育内容的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知识理论传授、轻实际能力的培养,明显看出我们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向、管理方式等与市场相脱节,这加大了双向选择的难度。

(四)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价值观偏颇;就业准备不充分,缺乏创业激情和到艰苦环境去磨练的勇气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观、就业观上尚存在着盲目从众、期望过高、心理偏差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不成熟也影响了自身就业。首先,一些大学生择业期望值过高。许多学生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值,昔日“天之骄子”的影子在他们头脑中挥之不去,对自身竞争力和自身专业盲目估价,人为地为自己的就业设置障碍。另外,有些学生择业时的态度相当现实,功利色彩过浓。把工资待遇、住房条件、生活环境作为选择工作的主要标准,只重眼前利益,不考虑将来发展。

二、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对策

(一)合理设置专业,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对高校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依据市场需求及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做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要。根据市场目前和未来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做出科学预测,划分长线专业和一般专业,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能。高校应根据其人才培养特点增加实践实训环节,在教学模式上要走出校园,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与企业合作,突破单纯的艺术教学,充实市场内容。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

(二)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

首先,实行全程的就业指导。大学教育过程应该是学生适应职业要求和职业发展的整个准备过程。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就业指导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按照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指导内容和重点。

其次,加强个性指导。由于在不同的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分层次指导必须和个性化指导紧密结合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个性化指导是指在普遍指导的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一对一”的个别咨询和指导。

(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应该通过刻苦的学习,努力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大学生要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自身的素质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现代社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综合素质的竞争。然而,传统观念一说到素质就认为主要是指专业技能,而忽视了一些为人的最基本素质,比如说人的修养、性格、人生态度等等。在当代社会,专技能是重要的,但是真正对个人发展持重大作用的往往不单单是外在的专业技能一方面,还有其他的隐含的内在因素如: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创业精神、独立性等等。因此,大学生要分清素质的内在涵义,在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了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强自身修养,从多方面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开展网上就业指导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渠道得到了进一步拓展。网络可以超越空间和时间,在任何学生需要的时候接受就业指导。人―机模式可以使就业指导工作的辐射面扩大。当前,众多高校已经通过网络开辟网上就业指导课程、网上咨询、网上推荐以及提供就业过程中需要的大量信息。人―机模式使大规模的网上个别咨询已成为现实。

(五)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

教育学生理性地面对现实和自我,转变择业观念,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就业成才观,鼓励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经济学的就业形势篇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248-01

一、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特点

(一)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当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确定因素增多、突发事件冲击加大、社会局势越来越复杂,这些给我国带来严峻的挑战。现在的经济形势虽然平稳的在发展,但是地震、干旱、物价持续上涨等突发事件不断发生,艺术类的就业岗位还远远不能满足大学毕业生。

(二)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特点

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艺术类大业生追求个性,渴望自由的性格,宁愿让自己无拘无束地“漂”着,也不愿固定在一个单位里“朝九晚五”。其次,艺术类毕业生,往往都不愿意离开其所在的大城市,这种思想促使大批艺术类学生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省会城市,无形中增加了艺术类学生的就业难度。再次,艺术类大学生追求自由、前卫和时尚,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鲜明个性致使他们不愿接受太多的约束和管制,在一个单位固定的工作模式几乎不存在,频繁的更换自己的就业岗位。

二、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促进了艺术类毕业生人数的增加

艺术类专业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没有经济的发展就不会有今天艺术类专业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在提高,家庭经济收入在增加,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所以这就扩大了艺术类学生的生源范围,就形成了现在社会上的“艺考热”,而且是愈演愈热,艺术类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在增加。

(二)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凸显不稳定性,自主创业有所下降

目前社会经济形势中劳动力需求速减、国家信贷政策不时变化,原材料价格上涨,经济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等不稳定因素增多。这些都加大了艺术类就业的不稳定性。“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引发了艺术类学生对就业后工作的不重视,导致用人单位不想招聘应届学生,害怕培训后员工跳槽。

(三)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导致了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经济发展增长速速与艺术类毕业数量的增多不平衡加剧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使得许多高校毕业生不得不面对“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从整个就业情况看,结构性的供过于求这就加大了招聘人才的可选性,公司便在艺术类毕业生中实行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由此可见,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就处于了劣势,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加。

三、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缓解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对策

(一)认清当前经济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做出理性选择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家的经济一直处于上升阶段,所以对人才的需求总趋势将不会减少。所以艺术类大学生一定要认清目前的经济形势,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择业标准,而不是茫茫然不知所措,或是自怨自艾。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要结合自身实际,切勿盲目随大流,要改变自己的择业观,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向能够提供75%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或农村基层去发展。

(二)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需要教育部门提供信息

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由学校、人才市场举办招聘会等方式获得信息, 与需求方见面, 信息渠道比较窄。这样在就业信息上有一定局限性。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应该采用全社会动员的形式来应对经济危机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不能仅靠学校这一来源,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中介机构也是重要的就业信息服务来源,我们要实现教育部门、社会中介机构、学校三位一体的主动、系统、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三)校企联合,开创新的就业模式

企业招聘人才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所以业务能力凸现重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是一条就业发展之路。目前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计划已经在慢慢的实施,但是这些企业大多数都是一些非艺术设计类公司,纯艺术类设计公司相当少。所以高校要加强与设计类公司的联合。校企联合要突破以前单纯为艺术类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的形式。

经济学的就业形势篇7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在各方面加强了同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其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冲击和不良影响。如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都严重受创,我国经济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影响,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呈现缓慢趋势,这也意味着大学生就业机会日趋减少[1]。另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入大学校门,大学生毕业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他们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

二、当前中国就业环境的分析

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在加快,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和通货紧缩压力持续,我国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作为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成员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也非常高。因此,我国在这场危机中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这场危机的出现也导致如今我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其发展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会对就业形势造成影响。如我国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减少,这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中各个行业发展缓慢,对劳动力需求不大。另外,中国出口近年来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也影响着中国的就业形势。总之,中国当前的就业环境是充满各种问题的,就业形势是极其严峻的。

三、适应当前就业环境,选择合理的就业方向

(一)依据就业形势,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观念对其就业方向的选择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大学生在就业之前,要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态势及就业形势进行分析,认清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就I观和竞争观[3]。例如,在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就可以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进行调查分析。如果本专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可以选择进行自我创业,要广开思路,不能把自己的就业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在面临激烈竞争的时候,要树立自己敢于竞争和大胆竞争的观念,勇于去迎接挑战,克服困难,为自己的就业打好基础。

(二)确定目标,定位准确

目标是一个人努力的方向,只有树立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并为之努力,才能把握住来之不易的机会。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就应该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确定合理的目标。进行自我定位之后,就可以为自己做一个短期和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实现自我目标的过程中,不能固步自封,要依据社会的发展及就业形势的变化适当做出调整,并就当前的就业政策,为自己的目标定位努力。例如,大学生可以为自己做一个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自己的就业方向及就业观念等进行规划,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明确的目标,才有助于去实现目标。

(三)依据自身特点,采取科学的就业选择方法

当前的就业形势是不容乐观的,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选择也是纷繁复杂的,导致学生在面临就业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针对这一问题,大学生首先要对自我有清醒的认识,并结合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选择更为科学的、适合自己的职业。例如,学生可以通过SWOT分析或者是双向对比法选择正确的就业方向,并结合现阶段国家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政策,选择自己最适合且满意的岗位[4]。毫无疑问,在复杂的就业形势面前,认清自我是非常重要的,切忌在就业过程中眼高手低,一定要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特点,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四、结语

教育体制的改革,导致大学生毕业人数增长迅速,且就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不公平的问题。同时,经济发展形势也是非常严峻的,这些现实问题都导致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我国大学生当前面临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才能提高就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郑杭生. 改革开放 30 年: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从社会学视角看中国社会的几个显著特点[J]. 社会科学研究, 2014(04):45-46.

经济学的就业形势篇8

一、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相当严峻

(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形势

中国在经济下行的压力相对于过去来讲有增无减,并且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继续增加,所面临的挑战将会更大。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形势相当严峻。这在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中,尤其是在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中表现的更为直观。

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面临着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根据国家工信部出台的数据,2011年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亏损面大15.8%,同期增长0.3%,亏损额度增长率高达22.3%。而规模以下亏损额度可能更大。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当前中国经济体制中的地位不容小觑。而它的亏损一方面导致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另一方面会对社会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一系列问题。我国对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建立起完善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国有企业中股权结构非常单一,这是制约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之中。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处于经济全球化之中,又使得我国在对于全球经济的波动中略显被动。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一系列反应随着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2009年始发的欧洲债务危机至今尚未结束,中东、北非国家的政局动荡、内乱、战争,2014年第四季度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跌、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快速下行、汇率贬值,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内战,2015年以来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在近几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导致当前经济形势的原因

(一)全球经济低迷是造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重要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所产生的影响至今没有消失,全球的经济呈现低迷的趋势,进出口贸易的相对减少也就使得经济增长减缓。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目前看来,我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受到的损失相对于美国和欧洲各个国家来说较轻,但是同样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经阶段

传统产业的没落,制造业的低迷,在这个紧急的时期无疑是给我国提了个醒。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和产业结构处于优化升级阶段的特殊情况使得我国的经济无法在遇到经济危机时迅速自行调整适应。经济增长点的单一也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在突破现阶段经济低迷的瓶颈时显得尤为乏力。

(三)科技水平、企业管理水平是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虽然高新科技产业在我国所占的比重在逐年升高,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还是依靠于传统产业。我国的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并未掌握相关科技的核心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制约着这类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管理水平相对于国外许多企业较为落后。

三、突破当前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抉择――改革、创新

(一)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政府的确对经济具有极强的控制力,但每次经济下滑的时候,政府就非常紧张,马上就发现只有更放权才能保持增长,于是就把权力的大门打开一点,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活力就更强劲。几十年来,虽然我们看到的经济现象是,要么经济下滑,要么政府扩权,好像都不是什么好现象,但是只要一直把经济繁荣当做总目标,这两个现象交替出现,那政府权力这个大门就被挤出一条越来越宽的门缝儿,这就是有些学者提出的“门缝理论”。“门缝理论”无非说的还是政府需要让权给市场,需要让市场在经济运行发展中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样,既能减少政府的开支,又能提高管理经济运行的效率,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

(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只要资源的稀缺性依然存在,就有市场开发的可能性。把握市场的发展动向,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的规律,经济增长点的突破与获取就指日可待。

首先,应当在清洁能源产业上做文章。传统能源的清洁化处理以及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需要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对清洁能源的资金投入,推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新技术可以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继续加强对“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支持,推动中西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就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完善中西部城市的道路运输,既可以使我国整体上的道路运输更加完善,也是注重民生福祉的重要表现。

再一点就是,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链,使得旅游业的经营和管理更加规模化和专业化。以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亏损。

(三)以技术带动发展

政府应该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先进技术。学习的关键不仅在于去辩证地学习,也不是为了要变成谁,学习的目的应该是创新,是提高学习对环境的适应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应加大科研投入,努力研发核心技术,掌握核心技术也就掌握了经济发展的未来,才能在经济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使创新思维活跃在每个人的脑海中,让创新在经济活动中遍地开花。

经济关乎民生福祉,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是社会稳定的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十三五规划的纲要已经出台,我们看到了国家在改革上的力度和决心,看到了经济增长的希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这个瓶颈就会过去。(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炳才.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与宏观政策的几点看法――兼谈新的经济增长点[J].行政管理改革,2015年11期.

经济学的就业形势篇9

众所周知,浙江省是全国非公有制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同时,浙江省也是外贸依存度极高的省份。然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有蔓延局势,波及我省实体经济,致使我省大批外贸中小企业局势趋紧。在此经济形势之下,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却是年年攀升,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作为社会认可度尚待进一步提高,部分用人单位尚存在就业歧视的独立学院毕业生来说,当前形势对他们的就业无异于雪上加霜,独立学院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引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对独立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和体制完善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依托普通高等学校(母体学校)教育资源,采用民办机制运作的本科高等学校,其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于学院的发展而言,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从浙江省现有的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毕业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日趋完善的用人标准;二是独立学院社会认知度不高;三是独立学院就业队伍年轻,缺乏实战经验;四是学生就业心理存在误区,缺乏就业紧迫感。

二、独立学院就业工作探索

针对独立学院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高校可从以下几点出发加以解决:

(一)转变观念,明确思想,办出特色

将大学生的就业和教学改革相结合,独立学院应利用办学机制灵活的特点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及培养目标,减少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独立学院的特色在于人才培养目标是介于学科性和职业技术型(技能型)之间的“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与普通的本科学生比,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与高职学生比,有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和一定技术革新能力,综合了二本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优势,使毕业生能够在本已供大于需的经济危机情况下的人才市场上“适销对路”。

(二)树立“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就业工作理念

“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就业工作理念是指以学校就业职能部门为主体开展工作,充分利用教师、家长等社会资源,多方位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让人人都来关心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让人人都明白当前经济形势下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形势严峻,从而形成“上下互动、专兼结合、内外并举”的就业工作体系。

(三)加强教育和引导,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当前,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大中城市人才竞争更显激烈,而广大基层却仍然没有满足经济建设所需的人才需要,大学生仍然有广阔的空间施展用武之地,我们应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支持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服务省内欠发达地区、服务社区农村。

(四)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广辟就业信息渠道

针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独立学院应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相关领导率领科技人员走进企事业单位,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帮助企业解决科技难关、渡过危机时刻,从而反哺学生就业。

(五)加强创业教育、创造就业品牌

加强毕业生创业教育,努力创建就业工作新品牌。当前经济形势下,学生创业是学校就业工作的一大亮点,至今为止,已有很多高校设立了自己的大学生创业园区,其中大多数运营情况良好。“择业不如创业”已经成为现在大学毕业生中最为流传的一句话。为此,学院应多管齐下,积极支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孕育出一批带有自己学院标签的企业家,以创业带动独立学院学生就业。

(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就业工作注入动力

学校应针对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或班主任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就业工作奖励机制。如毕业生就业率以一个基数为标准,学生就业人数每增加一个点,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对于学生离校之前就业率达90%以上的单位或班级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还可以在评选先进时,优先考虑在就业工作中表现出色的相关工作人员。这种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

在当前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之下,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独立学院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独立学院的发展时间较短,不可能像其他普通高校一样形成有影响的教育品牌。学生在选择独立学院时,就业率越来越成为他们考虑的第一因素。独立学院只有保持较高的就业率,才能在招生中占据主动,体现优势,提高生源质量,实现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的就业形势篇10

1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8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创历史纪录的559万,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2009年将突破600万人。与此同时,2008年我国GDP同比增长9%,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自2006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必然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尽管如此,由于我国仍然保持着GDP的高增长水平,就业需求增长的基本环境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关键问题在于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对就业需求的结构有很大影响。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论文百事通原本风光无比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等金融机构,几乎都大幅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外资银行也放缓了发展步伐,地产、汽车、广告等实体经济受到波及,石油石化、能源、矿产、出口贸易、物流类也前景不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与经济增速的放缓相反,逐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给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增加了许多就业压力。

2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前景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特别重要的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教育部门积极出台七大举措全力促进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是教育系统迅速行动,逐级落实责任,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的就业。二是千方百计为毕业生,特别是为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专业的毕业生收集岗位信息。三是举办系列招聘活动,全面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四是全面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大力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五是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六是广泛组织实习实践,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七是要求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积极应对形势变化,加强对毕业生的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学生坚定信心,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积极主动地就业;同时,大力倡导“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此外,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也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

3金融危机下毕业生的应对之策

逐年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不言而喻。然而面对已成事实的严峻就业形势,大学生们更要学会冷静思考,积极行动,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3.1调整心态、理性分析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相信市场是公平的。职业化程度高、学习能力强、团队合作好的大学生,永远会被市场需要;要自信通过努力,是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就应该多了解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和就业形势,并提早规划自己的职业,不要把自己关在学术的象牙塔里。最后,大学生要清醒客观地认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应该变压力为动力,适当降低期望值,还要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要放低姿态,要懂得从基层做起,吃苦耐劳,这样的态度更能获得就业机会。

3.2积极行动、调整策略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要想比别人多点机会,就必须要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尽早到单位进行实习,以此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积极主动地就业。要多尝试,不气馁,善于总结,能客观评价自己,避免高不就低不成,应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不要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并不特别明朗,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应有长远打算,寄希望在短期中就能找到合适工作是不现实的。

3.3掌握方法、轻松面试

经济学的就业形势篇11

    1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8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创历史纪录的559万,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2009年将突破600万人。与此同时,2008年我国GDP同比增长9%,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自2006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必然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尽管如此,由于我国仍然保持着GDP的高增长水平,就业需求增长的基本环境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关键问题在于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对就业需求的结构有很大影响。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原本风光无比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等金融机构,几乎都大幅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外资银行也放缓了发展步伐,地产、汽车、广告等实体经济受到波及,石油石化、能源、矿产、出口贸易、物流类也前景不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与经济增速的放缓相反,逐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给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增加了许多就业压力。

    2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前景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特别重要的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教育部门积极出台七大举措全力促进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是教育系统迅速行动,逐级落实责任,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的就业。二是千方百计为毕业生,特别是为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专业的毕业生收集岗位信息。三是举办系列招聘活动,全面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四是全面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大力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五是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六是广泛组织实习实践,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七是要求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积极应对形势变化,加强对毕业生的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学生坚定信心,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积极主动地就业;同时,大力倡导“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此外,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也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

    3金融危机下毕业生的应对之策

    逐年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不言而喻。然而面对已成事实的严峻就业形势,大学生们更要学会冷静思考,积极行动,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3.1调整心态、理性分析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相信市场是公平的。职业化程度高、学习能力强、团队合作好的大学生,永远会被市场需要;要自信通过努力,是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就应该多了解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和就业形势,并提早规划自己的职业,不要把自己关在学术的象牙塔里。最后,大学生要清醒客观地认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应该变压力为动力,适当降低期望值,还要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要放低姿态,要懂得从基层做起,吃苦耐劳,这样的态度更能获得就业机会。

    3.2积极行动、调整策略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要想比别人多点机会,就必须要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尽早到单位进行实习,以此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积极主动地就业。要多尝试,不气馁,善于总结,能客观评价自己,避免高不就低不成,应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不要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并不特别明朗,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应有长远打算,寄希望在短期中就能找到合适工作是不现实的。

    3.3掌握方法、轻松面试

经济学的就业形势篇12

一、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形势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近几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逐渐增加,就业问题是现在面对的最大的问题。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存在专业对口、就业集中、选择灵活、供求不等、观念滞后、非正规就业等特点,可以看出,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就业选择时,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的学生具有明确的职业选择。西部地区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因而西部区艺术类学生的就业更为困难。艺术类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往往会选择那些经济发达而又环境较好的发达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北京周围地区等。一方面,西部艺术人才大量外流;另一方面,西部缺少艺术类专业人才,同时西部地区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抉择存在很大困难。西部地区大学生人才的外流,对于西部地区经济来说是一种流失,但是对于全国来说,更好的就业方向和趋势,也是一种经济流入。

二、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经济效益分析

就业是一个社会焦点问题,不仅关系到应届毕业生,同时也关系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带动的是社会整体的经济产业链,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有阵重要影响。

1.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情况对文化产业经济的影响

大力发展服务、文化等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始终坚持的方针。艺术类大学毕业生作为文化产业链经济中的生力军,对文化产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类学校作为提供国内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基地,艺术毕业生如果不能很好的就业,长期以往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在西部艺术学校就读的生源越来越少,引发西部艺术学校无法提供艺术类毕业人才,最终导致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文化产业链发展趋势因为缺乏后继人才而不得不逐渐减退。

2.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带动整体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亭的提高,艺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虽然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并非以艺术的名义出现,但是都和艺术有着某种联系。如工业产品设计、生活用品类产品设计、服装、鞋类产品设计,各行各业的产品设计都需要美学艺术,艺术学生通过设计而帮助各个行业提升经济实力,促进行业经济的发展。

3.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消费经济

学校所学内容和社会工作岗位内容的差异导致艺术学生毕业后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以满足社会需求。这就要求艺术学生毕业走上岗位后需要不断消费各种学习产品,而艺术是一个高消费专业,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消费经济。艺术大学生毕业后,往往对各种艺术学习产品的消费会增加,艺术类毕业学生失业后对提升技能的消费将降低。比如一些艺术学生毕业后走上设计岗位,为了适应岗位你需求,就必须购买设计专用的电脑、数码相机等高科技产品,从而促进该行业经济的发展。

三、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1.分析就业形势,收集信息

作为艺术类的大学毕业生,只有尽快为自己的人生方向定位,才能够在达到目标之前逐渐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提前分析就业形势是应对就业难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如果提前准备不足,就会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西部地区的大学生不仅仅需要提前分析西部市场的就业形势,也要综合分析全国市场的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制定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就业形势,包括学校论坛、学校就业信息网或者是大量的求职网站,等等,都会有就业信息的。也要多关注时事,观察全国的就业形势,从而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加以利用,这也可以作为今后求职的资源。

2.重视知识构建,提升能力

在求职之前,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应对求职问题的基本要求。高校艺术类大学生要重视自身“知识、能力、素质”这三者的整体优化,并且学校方面也应该朝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努力,不仅仅需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构建、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要不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为了弥补国家政策中扩招对能力要求低的漏洞,在高校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实践环节的落实和加强,既重视学生知识储备,又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努力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如校内的专业技能考核、各类比赛、社团活动、观摩展演等,校外的各类比赛、演出或展览、社区活动等,使得艺术类学生利用一切机会提升实践技能。

3.加强人才流动,服务基层

针对西部地区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西部学生可以结合艺术类的自身特点,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学校就业创业理论的引导下,树立多元的、开放的就业思想和理念,选择留在西部,服务西部,或者是走向更为边远的地区去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从而做到人尽其才、物为所用,将个人的艺术专长与自身的人生价值相联系,从而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4.满足企业需要,突破障碍

分析当前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形势,今后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趋势将以私营的中小企业为主,针对这一情况,应该加强艺术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性,在两者之间找到切合点。政府、学校应该为毕业生搭建与企业沟通的平台,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西部地区政府还应该大力发展地方文化产业,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比如,可以搭建实习平台,企业对人才的使用、培养和吸纳经过地方主管部门的严格考核,给予企业相应的经费补助,这就解决了对学生培养和企业纳才的双重成本,从而也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做了铺垫,更加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

5.拓宽就业渠道,多向选择

艺术类大学生应该拓宽就业方向,进行多向选择,不能仅仅固执的坚守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可以从事其他行业或相关行业,将专业作为兴趣和爱好。例如,音乐类毕业生可以选择乐器行,或任职各类培训机构,也可以选择礼仪文化公司等。根据艺考热等实际情况,抓住时机,选择合适的艺考培训方向,做艺考培训,不仅有效应对了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也是自主创业的开始。美术类或设计类毕业生也可以转向动漫设计、网络游戏设计、影视制作等创意产业,从而提供给自己新的就业渠道。艺术类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几率较大,寻找合适的商机进行创业,不经解决自身就业,还能带动就业,为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艺术类学生也可以选择灵活就业的方式,如美术类学生选择自主创作或为画廊创作等。

四、总结

艺术类学生的成功就业,宽渠道、宽方向的就业形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稳定的需要,在今后的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相关工作中,应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国家发展状态,投身自我,努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