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合集12篇

时间:2023-09-08 09:29:34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篇1

1.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十分活跃,各类论文层出不穷。但目前国内研究者的主要着眼点还放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方面。这种立足与建设本身而忽视建设效果,着重于信息系统的建设而忽视信息系统的互联的研究模式造成了目前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目标分散、各自为政,数字资源发挥作用有限,教学应用零星开展,缺乏有效组织等诸多问题。

本文考察了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指出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中的典型问题——信息孤岛,以案例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建设的一些原则性方法。

2.高校信息化建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对“信息化”一词做出了如下定义:“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以此定义推广到高校建设中,则高校信息化是高等学校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营造信息应用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全面信息化的过程。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信息化高度重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专门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列为一章,把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从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三个方面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路线,并将“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列为2010—2012年亟待组织实施的十大工程之一,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已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经过了十多年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当前信息化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只有少部分(不到10%)信息化先进高校能做到在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数字资源较为丰富的条件下,建立统一的信息门户,并对网络教学平台、电子校务系统、教学应用等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而绝大多数高校仍处于信息化平台期或欠发展阶段,表现在基础设施虽然已经基本建立,但不充分,电子校务系统分散建设各自为政,数字资源发挥作用有限,教学应用零星开展但缺乏有效组织,有的学校建立了门户框架但整合不了应用,保障措施仍不到位。由此可见,进一步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整合信息系统,仍然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

针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研究如何评价信息化建设结果,即研究如何建立合理的高校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内学者已经了多个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准则和建设成果的评判标准,这些评价指标从战略规划、实施过程、实际应用及管理组织等方面考查和评价信息化建设所产生的效益,以期达到客观评价信息化建设水平、全面总结信息化建设成效以及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的目的。然而目前国内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关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和相关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主,在关注信息资源整合与信息系统实际应用方面则有所不足。而考察目前国外针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评估,关注的侧重方向已经有所变化,以美国CCP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Campus Computing Project,简称CCP,1990年由美国联邦教育部倡议、克莱蒙特大学的Kenneth C. Green教授主持,是目前美国教育信息化评价和研究的主要参考之一,被认为是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方面最具权威性的研究项目之一)为例。自1990年以来,CCP每年都会一个年度高校信息化技术调查报告。2011年CCP报告的副标题为“Big Gains in Going Mobile; Slow Movement to Cloud Computing”。从标题即可看出,目前移动计算与云计算已经成为CCP的关注热点,说明在美国的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基础建设已经不再是热点,而研究者更加关注对于信息的整合和使用。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经过十多年信息化发展,大部分院校在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网建设、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例如:高校信息化究竟带来了怎样的效果,如何评估?如何权衡建设与应用之间的关系?高校信息化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投资,还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和保障?信息整合如何进行,已存在的信息系统分散建设、各自为政的情况怎么解决?如此等等。在上述问题中,以信息系统整合不足,分散建设的问题最为严重,其典型表现就是信息孤岛问题,下面以一套实际的信息系统为例来考察此问题。

3.信息孤岛问题

所谓信息孤岛,指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数字资源系统,尤其指网上无序和自身没有控制的数字信息资源。由于各系统相互封闭、无法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犹如一个个分散、独立的岛屿,因此被称为信息孤岛。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由于过去主要对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建设重视,而轻视了信息化系统整合,造成了几乎所有高校都存在信息系统建设各自为政、信息孤岛明显的问题。下面通过考察一套职称评审系统的开发、部署与使用过程,分析了信息孤岛的产生原因与具体表现。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系统是一套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服务的综合化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经历了三个版本的迭代开发,能支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参评教师申报,单位审核评价,各级评委会投票评审等各项工作流程,为高等学校教师和机关行政管理人员在职称评审工作中的全面信息化提供了无纸化办公支撑。

该系统第一个版本使用Microsoft Visual C++开发,是典型的CS模式三层应用系统,该版本系统建成时间比校园信息化全面开展的时间还要早。这带来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作为早期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版本系统成为学校早期信息化建设的代表成果。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该版本系统建成时间太早,没有考虑到与后期的校园信息化的系统集成,也使其成为信息孤岛的代表,其典型表现包括:

尽管在学校整体信息化建设中采用了统一的门户认证系统并将职称评审系统纳入到统一门户认证系统下,但参加职称评审的老师在注册信息进行评审时,仍需要重新录入自己的基本身份信息;老师在填写自己的评审支撑材料时,各种业绩材料无法从已有的校园信息系统中得到验证等等。

该系统第二个版本使用Delphi开发,建立在基于ISAPI扩展的Web Service基础上,虽然仍是C/S模式的三层应用系统,但该版本在C/S数据交换上已经引入了Web Service的思想,在与学校信息系统集成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由于系统基于Web Service,使用XML进行数据交互,因此系统可以与学校整体信息化大系统进行数据导入与导出操作,一些教师信息可以通过学校信息系统进行验证。

尽管该系统的第二个版本已经做了一定的信息集成尝试,但是其仍然是一套C/S模式的三层应用系统,与其他信息应用系统交互仍然存在基础上的困难,因此在第二版本使用5年后学校开发了系统第三个版本。该版本基于Java EE技术开发,是一个纯粹的BS结构应用系统,在与其他信息应用系统交互方面,较前两版的系统有了很大的进步,通过引入单点登录系统,第三版系统已经可以使用现有学校信息化系统的身份认证功能,并能从学校其他信息系统中引入数据,例如从学校的科研成果系统中引入参评教师科研成果,从网络教学系统中引入参评教师教学工作量数据等。

该版本系统投入使用后,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该系统的信息孤岛现象,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作为一个传统的信息化项目,虽然新版本系统能与其他信息系统关联交互,但是由于系统技术基础变化很大,大量系统遗留数据很难集成到新版系统中,实际上成为新的系统孤岛。

老版本系统在学校已经使用多年,升级至新版本后,在使用习惯与系统硬件需求上都有很大不同,新版本的推行造成了用户使用上的不便。

由于历史上已经形成信息孤岛,因此新版本系统的开发始终是在消除信息孤岛与现有信息化技术集成和集成传统版本遗产数据之间妥协,难以彻底消除信息孤岛。

通过上述系统的开发和部署可以看出,一旦信息孤岛已经形成,要想消除十分困难。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已有的信息孤岛存在得越久,就越难以融合到新的完整的信息化环境中。以上述系统为例,系统用户的使用习惯、历史遗留数据资料等信息孤岛的具体孤岛数据一方面是需要在进一步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要消除的孤岛本身,另一方面又是信息化建设的宝贵遗产,这样往往使得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建设陷入两难的境地,放弃遗留数据,则宝贵的遗产被抛弃;转换引入遗留数据,则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时间对数据进行转换和处理,成本常常比开发新的系统本身还要高,这些矛盾常常会成为后期深入信息化建设的巨大障碍,严重影响信息化建设最终成效。

从上述系统的开发和使用过程还可以看出,信息孤岛的解决之道还是在于从信息化建设的一开始就完整规划,建立统一的门户框架对要建设系统进行整合,建立有效的数据共享途径。因此,类似的,为了处理类似信息孤岛这样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具体存在的问题,深化高校信息化建设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4.深化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通过前面对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总体情况的考察,以及对信息孤岛这一信息化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在实际信息系统中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建设多年,虽然在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下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高校信息化建设总体程度仍不够高,很多高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第二,传统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无论是从信息化建设本身的关注点,还是在评估体系方面,都倾向于信息系统建设,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信息系统的整合和使用效果;第三,正是由于很多高校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这恰恰给了我们从一开始就避免对信息化建设只关注建设,而忽视整合与使用效果的机会,若等待大部分信息系统已经建立后再来解决信息孤岛等整合和使用上的问题,将会带来巨大的重复开销和资源浪费。

从上述的结论我们可以给出以下针对深化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两点建议: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初期就应该把信息系统整合和建立整体基础框架作为重点,并尽量向业界靠拢,吸收业界成熟的理论和规范。站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宏观上来看,如果信息化的整体基础框架结构没有搭建好的话,出现信息孤岛等信息化建设的整合和使用问题是很难避免的,对这样的问题应该以防范而不是以修补为主。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过程监控,建立一套全面合理的lT绩效测评与审核机制,构建多群体共同参与的IT权责框架。在对信息化建设成果的评估中加大对数据互通、系统集成成效、系统应用结果评估的比例,将其提高到与信息系统建设本身同等地位的高度上来。

5.结论和意义

本文通过考察研究我国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指出了一些在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中信息孤岛这个信息化建设中的典型问题,以考察一个实际信息系统的开发、部署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进一步深化高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两点原则性建议。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和避免在过去十多年中高校信息化建设所遇到的问题,深化高校信息化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并进一步提升我国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高校信息化建设虽然是目前高校建设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热点,但是从信息系统的整合、使用效果等方面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论述,引起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参考文献】

[1]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中国信息界,2007 (1).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篇2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3-0074-04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加快推进党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党校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党校信息化建设可以增强党校时代适应性、提高党校教学科研水平、促进党校发展。《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也明确提出:“党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随着相关文件的陆续出台,地级市党校相继推出信息化建设方案,着力提高地级市党校信息化水平,经过几年的发展,地级市党校已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取得初步成果。

一、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概览

地级市党校通常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大多数地级市党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通用做法是,在市委的支持下,通过选拔信息化专门人才,组建专业信息化机构,并通过制定相关信息化管理制度、出台信息化建设方案,综合推进党校信息化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地级市党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建设方面

地级市党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将校园宽带接入,通过广布网络信息点,使信息点遍布办公室、教室、会议室、图书馆等场所,满足了教职工和学员的上网需求。在网站建设方面尤其注重门户网站建设,通过设置和开放多个窗口,完成了教学、科研、学员管理、资料查询、招生等信息的公开。此外,通过发展校园局域网、远程教学网、数字电视网,实现了三网合一,通过校园局域网可以实现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享、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点播,形成自己独立的邮件系统,有效实现了地级市党校办公、教学、生活的信息化。

2.硬件建设方面

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地级市党校的硬件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通过配置和更新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使地级市党校能适应多媒体教学的需求;通过采购办公设备、配置多媒体会议室等方法,使地级市党校能适应日常办公需要。此外,许多地级市党校还通过建设机房、电子阅览室等专门电子信息场所,改善党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条件。有的党校还注重加大校园网的硬件投入,通过配置和更新中心交换机、二级交换机、服务器等设施,改善网络配置。

3.软件建设方面

软件建设是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而在软件建设中又以系统建设为重点,大部分地级市党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立和完善了以下系统。①教务系统,能适应课程管理、科研管理的基本需求,包括课程查询、课程选择等都可以在系统内完成。②办公系统,能适应考勤、信息传递等基本办公事项。③图书馆系统,通过安装图书管理软件,使资料查询、图书借阅、文献查找更为方便快捷。④远程教学系统,通过安装卫星接收装置、开通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等途径,使地级市党校能适应远程教育的基本需求。此外,为了保证系统安全,地级市党校在加大软件投入的同时,加大安全投入,通过实行实名认证、购买正版安全软件等途径,维护系统安全。

二、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探寻

在看到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回顾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方法和地方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举措大致相同,有模仿、照抄地方高校经验,忽视党校自身特殊性之嫌,忽视了对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最终目的的探索。

因为信息化建设不只是适应信息化的过程,更应是利用信息化的过程;信息化也不只是提升电脑软硬件的过程,它应有独特的发展内涵;此外,党校信息化还应有区别于其它高等学校的独特发展模式,不能单纯照抄、照搬经验,尤其是地级市党校的信息化建设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更应有独特的发展思路。所以,在此刻考虑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或者最终归宿就有独特意义。一方面,可以查找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检验党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可以为党校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促进党校信息化发展。

在综合考虑地级市党校的性质和信息化的相关要求后,我们认为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城市发展。其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党校性质的要求

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地级市党校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培养上,尤其是思想理论领域的培养。同样,党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服务于党校的培养任务,但是,地级市党校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止体现在这种培养干部的间接作用上,作为市委的重要部门,作为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地级市党校对城市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如果在市委的领导下,发挥党校在党委和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作用,则能更好地发挥党校对城市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所以,地级市党校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凸显服务城市发展功能。

2.城市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注重城市信息化建设才能适应城市管理变革的需要,才能助推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政府信息化,地级市党校作为市委的组成部门,本身就应被纳入政府信息化的过程之中,因为它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体现了政府信息化的水平;另一方面,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可以直接服务于城市发展,通过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它可以提升干部理论水平,更好地发挥其在党委和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作用,而这也是城市发展对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提出的重要要求。

3.信息化建设的必然

信息化建设不是信息化本身的目的,只是信息化发展的手段,任何一个行业或者地区信息化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促进自身发展。对于地级市党校而言,信息化建设同样是为了能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的环境,促进党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但作为市委的组成部门,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应该赋予更加深远的意义,那就是促进城市发展,因为只有以信息化为手段,促进城市发展,才能彰显信息化的意义,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信息化本身就应该被赋予服务城市发展的意义,而毋庸置疑党校信息化建设在这里面负有相应的责任。

三、地级市党校利用信息化服务城市发展的基本定位

既然我们把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理解为促进城市发展,那么,在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就必须凸显党校服务城市发展的功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在哪些方面可以促进城市发展,也就是地级市党校利用信息化服务城市发展的基本定位。从地级市党校的职能范围和它对城市发展的直接、间接作用层面来看,我们可以将这种定位概括如下:

1.干部理论教育的主阵地

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党校的教学科研水平,这有利于干部理论水平的提升。作为干部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党校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培训轮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及后备干部,培养理论干部,因此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对当地干部培养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成果为党校服务,才能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发挥好党校干部理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而这也是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对城市发展的间接作用。

2.干部自主学习的大平台

地级市党校作为市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在平时工作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本市的党员领导干部学员。学员在党校学习期间,党校信息化建设可以改善学习环境,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加学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员快速理解和准确把握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此外,通过信息化建设,也可以为地级市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比如在党校网络建设过程中就可以开辟、完善市情专栏,让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可以快速准确地了解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系统建设过程中也可以考虑为主体班论文建立数据库,方便广大党员自主学习。这些工作是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地级市党校对城市发展的必然作用。

3.党委政府决策的思想库

党校作为党委和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可以为城市发展的相关决策提供理论参考,在信息化建设大背景下,要想充分发挥地级市党校的这种思想库作用,就必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因为只有这种思想库的作用得以发挥,地级市党校对城市发展的直接作用才得以展现,而在信息化背景下,信息化建设无疑是这里面的关键手段和环节。所以,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发挥地级市党校的这种思想库作用,是地级市党校目前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4.城市形象展示的新窗口

在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建设过程中,党校网站受众最多的就是党校的教职工和学员,而党校作为研究机构,对本市的市情状况有着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因此,在党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果加大对网络的投入,将适合的城市研究成果放在网络上,拓宽城市研究的信息渠道,则对党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加深对城市发展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城市影响力和扩大城市知名度。此外,地级市党校作为市委的重要组成部门,其信息化建设必然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如果将党校信息化的成果用于城市形象的展示和宣传,则有利于城市形象的提高,因此,地级市党校理应和其它部门一起成为城市形象展示的一个窗口。

四、地级市党校利用信息化服务城市发展的路径探索

既然我们认为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凸显服务城市发展功能,并且地级市党校在城市形象展示、干部理论教育、政府决策参考方面有利于促进城市发展,那么下面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达成这一目标,我们认为,为了更好地发挥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应注意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发展意识

为了更好地发挥党校信息化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首先应提高发展意识,即充分意识到党校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城市发展,并且党校信息化建设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将党校信息化建设和城市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党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完善。对此,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党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和归宿,这是党校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前提,也是我们所有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其次,我们应树立发展意识,即充分认识到党校信息化建设需要不断发展,只有将其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才能不断提高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内涵,强化其服务效果;最后,我们应提高自主意识,即将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自觉地和城市发展相结合,自觉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服务城市发展的意识,这也是我们提高发展意识的最根本目的。

2.规范网络建设

网络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目前,大多数地级市党校在网络建设中采取的通用做法就是加大网络投入,扩大网络覆盖面,发展校园局域网、远程教育网、数字电视网等,虽然网络普及率及应用率大幅度提升,但我们在网络建设中长期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党校门户网的建设和规范。虽然每个地级市党校都有自己的门户网站,但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每个门户网站的栏目设置和位置分布都各不相同,虽然党校发展的基本情况各不相同,但涉及城市发展的共性栏目,比如市情概况、市情研究等,理应被纳入栏目设置里面,因为这作为党校的研究领域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党员干部自主学习的范围、提升理论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有利于城市形象的宣传和展示。然而,我们在现实当中却发现,这些栏目有的党校有,有的却没有。此外,许多党校的网站设计还是网站建立之初的样式和版本,虽然信息更新速度跟上了,但是栏目设计与安排并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因此,在今后的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网络建设过程中应更加注意网络规范,尤其是门户网的建设和规范。

3.整合系统资源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地级市党校在计算机硬件建设方面已取得诸多成效,基本达到配置先进、功能齐全;在软件建设方面,软件系统已覆盖教务、办公、图书等诸多领域,基本满足了地级市党校目前的办公、教学、科研的信息化需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地级市党校信息化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地级市党校应注重建立和完善促进城市发展的相关系统,比如有的党校将历次主体班论文成果整合成数据库系统、向广大学员开放的案例就值得借鉴。一方面,数据库系统利用了信息化的手段,省去了论文结集成册的相关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网络的技术化手段,扩大了成果受众范围,有利于城市发展相关理论成果的传播。所以,在地级市党校今后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整合现有数据库系统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扩大理论教育的效果。

4.发挥远程优势

远程教学系统是地级市党校常用的教学手段,一方面通过开通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可以利用中央党校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通过远程教学系统,可以服务于基层干部的理论教育。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远程教学系统具有常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可以为广大党员干部节省时间、精力等资源,它也可以改变过去在教室里面“一教一学”的常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将教师所讲传递给更多的受众,因此它在改变传统干部教育模式上具有重要意义,对城市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远程教学系统利用率较低,并且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提高远程教学系统使用率,并注意通过完善机制、加强监督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城市发展对远程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5.建立信息机制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篇3

1.高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是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计算机、通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理念、新技术也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高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校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常见的信息系统,诸如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系统、人事系统、财务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都以校务核心业务、部门纵向业务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校的发展需求,有效提升了高校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对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增强高校综合实力、建设“双一流”大学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高校管理信息化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1.1部分高校的信息化观念依然薄弱

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决定着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程度,但部分高校的信息化观念依然淡薄。首先,部分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没有将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其次,部门间的信息化意识和资金投入差异较大,造成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再次,信息化建设理念、思路跟不上需求,没能站在战略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信息化。最后,人财物配备有所欠缺,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信息化建设滞后、不顺畅。

1.2缺乏有效统筹、规划

多数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对信息化项目缺乏规范化管理。同时,高校各部门各自开展信息化建设,由于对信息化建设及相关技术认识有限,再加上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和绩效评估,导致信息系统建设效果不佳。此外,信息系统建设缺乏必要性、技术可行性、安全可靠性等充分论证,导致投资浪费、建设进程缓慢或存在诸多隐患。

1.3“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随着高校信息化规模不断扩大,由于缺乏整合设计、统筹规划,造成信息资源难以共享,从而会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如人事、财务、教研等基本数据无法在部门间大规模共享使用且整合困难,且个别部门的不同业务数据信息也无法共享。“信息孤岛”的现象,造成管理信息系统之间既不能有效实现信息共享又影响业务的顺利执行,已成为制约高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4缺乏人性化设计,忽视交互体验

当前,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追求实现相关功能,却忽视了信息系统人机交互界面的友好设计,用户体验差,界面不够友好,忽略美观设计,实操性较差。例如:系统没有自动控制和提醒功能,设计不完善;个别系统未统一使用身份认证;系统前端的浏览器不兼容;存在信息系统的响应时间过长、高峰期信息系统容易崩溃等问题,导致信息化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1.5运维不力,安全隐患多

当前,很多高校建设信息系统的积极性较高,但不够重视信息系统的运维,缺乏规范、系统的体系,缺乏专业的运维机构,运维主要分散到各系统开发、使用部门。同时,运维过程监管不足、投入不足,安全防护不足,主要停留在应急故障排除、“救火”处理层面,且信息系统没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无法满足变化的需求。

2.推进高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党的报告强调,要建设科技强国、网络强国、教育强国,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期对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高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高校要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变被动为主动。本文就推进高校管理信息化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2.1构建科学的信息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强化顶层设计

高校只有科学构建符合教育、管理以及信息技术发展规律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确保高校管理信息化迈向现代化、可持续、内涵式发展。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信息化支持和服务学校战略发展目标,以前瞻性为原则,全面梳理管理职责与服务业务、信息化现状及发展需求,以管理和服务效能性、信息化发展的健康可持续性为准绳,制订统一的发展规划。同时,高校要建设校级集成平台、共享数据平台,融合软件、硬件、管理与服务,面向用户提供方便易用、统一高效的集成化服务,实现数据智慧化,为高校现代化建设、双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从而全面提升高校信息化水平。高校还要探讨采用“管理、建设、应用”相辅相成的信息化机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组织保障体系,组建信息化管理委员会或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全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建章立制,使学校的信息化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持续挖掘信息化发展潜力,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安全性、科学性和发展可持续性。此外,由信息技术部门负责具体建设或引进系统对接的组织、实施、技术运维,提供软、硬件技术支撑;由业务部门负责提出业务应用、功能需求、信息内容维护,配合信息化建设需求分析、测试等;财务等特殊业务部门设专岗或科室,负责部门信息化规划、需求、维护协调联系等工作。

2.2信息系统全面融合创新,信息资源全面整合共享

消除“信息孤岛”,避免产生新的“信息孤岛”,提高信息化的应用效果和效率,是当前高校信息化,特别是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当务之急,而实现高校内部甚至校际间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是关键。高校应改革信息管理和服务方式,全面梳理完善业务流程以及信息系统,根据现实情况和发展需求,统一进行信息资源规划,建立统一的信息化规范和标准,最大程度保证信息系统数据交互的正确性、一致性。对信息数据、应用系统、硬件等进行考量,整体规划和设计,联通、融合各信息系统,实现端对端的流程贯通和业务协同。同时,高校要整合信息资源,统一数据服务,实现基础数据共享和业务数据交换,开展全校性的数据治理工作,提高全校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挖掘数据价值,提供权威数据的管理、分析,将高校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到智慧化阶段,有效支撑学校科学决策和精细化管理。此外,高校还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构建由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安全队伍、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和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构成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保障信息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为信息系统融合、数据共享提供安全保障。

2.3体现“人本”精神,提高用户体验

信息化建设成果要体现“人本”精神,要注重用户的体验,注重信息系统与用户的交互效果,要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让用户能用、爱用,从被动应用到主动使用。首先,要加强信息系统界面设计,达到简洁美观、简单易用。其次,信息系统要准确高效、安全可靠。再次,要具有交互性。交互要能随机地自发产生,要有控制设置,使用户通过最少的指令、最便捷的操作达成目标、完成任务。最后,要能动态提供和谐的服务,考虑与社会化软件、应用平台,如微信、各种平台等的融合,根据相关性和用户个性化需求,将信息聚合、服务整合后向用户主动推送信息,充分满足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师生的个性化需求。

2.4注重信息化队伍建设,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师生信息素养

信息化队伍建设是信息化发展的基本保障,但目前高校普遍缺乏信息化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信息化人才队伍至关重要。信息化人才队伍不但要有技术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服务意识,要能与时俱进,做到终身学习。首先,高校要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建立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培训机制,不断提升信息化人才的能力和专业素养,提高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高校的信息化水平还受制于教职工、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程度和对信息化的认识。信息化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有效应用,用户要能快速适应并积极参与,才能充分体现信息化的作用,才能切实提高高校管理信息化的运行效率、应用水平,进而提升高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最后,高校要加大宣传,加强师生信息化技能和信息素养培训,根据不同职能和岗位进行分类培训,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各类培训,使师生不断更新信息知识和操作技能,积极推进信息化成果应用。

2.5建运并重,提高运维水平

保障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要高效、安全运转,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并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才能跟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步伐。随着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越来越多,信息化环境越来越复杂,规范系统的信息系统运维更具重要性、迫切性。首先,高校应提高认识,设立专项经费,建立集成开放、可扩展的一体化运维管理平台,设置专业团队负责高校信息化的运维工作。其次,高校要制订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操作规程,推动信息化运维工作的智能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化。最后,高校要提高主动性,促进运维团队与用户之间实现无缝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集需求,完善信息系统功能和硬件条件,不断提高信息化运维水平,促进高校管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傅宇凡,冀婧岩,高凯涛,等.117所高校综合管理信息化对比分析J].中国教育网络,2017(3).

[2]吴晓冰.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策略[J].教育研究,2016(9).

[3]傅宇凡.高校综合管理信息化对比分析[J].中国教育网络,2015(Z1).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篇4

高校科研统计就是用数字来反映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便对科研信息实行计量化管理,是一种对科技现象数量方面的调查研究活动,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制度和方法之一[4]。因此,高校科研统计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一是认识高校科研活动规律的有力工具。通过大量综合的统计数字与统计分析,用数字来说话,清楚地认识科研活动的规律性。二是开展科研业务工作的客观依据。从科研课题立项到完成、成果的社会影响及其转化效益等情况,都离不开科研统计提供的数据,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分析都需要可靠的数据[5]。三是学校科研工作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科研统计在管理科研的过程中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功能———统计服务和统计监督。统计服务就是学校科研统计为学校科研管理决策服务;统计监督就是科研统计要及时地为科研工作的科学管理提供反馈信息,全面准确地反映学校科研这一“车轮”运转的情况,以便管理者制定新的决策,排除运转过程中的故障。另外,统计监督也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学术腐败、避免重复研究的作用。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高校科研统计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既是高校科研日常管理和管理集成化、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科研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需要和服务学校科研的需要,更是高校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6]。为了解和掌握国内高校的科研信息统计工作的数字化管理情况,推进高校科研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本文通过对江苏高校科研统计管理现状的调查,总结分析目前高校科研统计信息数字化管理的经验和不足,具体研究大数据时代适合于高校科研统计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为国内高校科研统计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2高校科研统计信息资源数字化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2.1江苏高校的现状调查

本研究于2014年12月—2015年1月,采用网络调查方式,以江苏的各类普通高校为调查对象。截止到2014年底,分布在江苏全省各地的普通高校总数为134所,其中本科院校51所(部委属10所,省属30所,市属5所,民办4所,中外合作办学2所),高职高专院校83所(省属38所,市属22所,民办22所,中外合作办学1所)[7]。在实际调查中,从被调查对象中随机抽取15所本科院校、20所高职高专院校作为调查样本,所取样本兼顾“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地方普通本科及专科院校和民办院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专家信息、企业需求等科研统计信息和科研管理系统设置情况等。具体调查结果如表1、表2所示。

2.2调查结果分析

2.2.1总体状况上述调查样本分布在江苏省的不同地区。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3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是江苏省经济发达地区,苏中地区(包括扬州、南通、泰州)次之,苏北地区(包括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的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弱。因而,本课题的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能够反映全国高校的科研统计信息的数字化管理现状与水平。表1、表2显示,除1所院校的网页不可访问外,其他25个单位在其科研管理部门的网页有科研信息的统计管理栏目,占样本总数的71.4%;9个单位没有科研信息统计栏目,仅涉及学校立项课题、获奖等信息的简单报道,占样本总数的25.7%。各院校统计的科研信息主要涉及各级各类立项科研项目、、获奖成果、授权专利、制定标准、企业需求信息、内部专家信息等科研信息。在校内科研管理系统建设上,有20个院校已建立内部科研管理平台,占样本总数的57.1%;14个单位尚未设立,占样本总数的40%。部分院校的科研统计信息不仅体现校内科技信息,还关注社会需求信息。另外,本科院校的科研信息统计数字化管理工作总体整体水平好于高职高专院校,涉及的信息内容也较为详细而丰富。2.2.2主要成绩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可看出,高校科研信息统计工作的数字化管理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发挥作用。已建立的校内科研管理平善了内部科研管理功能,高校科研信息统计工作逐步走向自动化、集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科研信息管理水平在逐步提升。二是信息统计内容较为丰富。各个学校的数字化科研信息既有校内立项课题、纵横向科研项目,又有获奖成果信息、授权专利转让和专家学者信息等。三是科研信息统计公开化程度较高。众多高校在校园网站或其科研管理部门网页设置“科研成果”专栏,以分类统计的形式向校内外展示科研成果。四是科研信息统计管理工作重视产学研用的结合。一些学校(本科院校居多)专门搭建了成果转化系统平台或技术转移中心平台,以有效的信息统计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纵观全国高校科研信息统计管理数字化建设发展的原因,主要归结于:(1)信息化建设促进科研信息管理的数字化。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8]。科研信息是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数字化建设成为必然。(2)数字校园建设加速科研信息化。数字校园建设是由学校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图书馆等各业务部门共同驱动、共同完成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科研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为学校科研管理和服务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并已成为高校师生教学、科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9]。(3)产学研政的结合需要高校提供全面而丰富的科技信息。全国多个地区正在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这对科技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服务提出了新的高要求。为此,各级政府依托所在地高校的技术力量,并把高校纳入到本地区的数字化、智能化行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为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地方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加大科研管理力度,科研信息统计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2.3存在问题通过对调查统计结果的剖析,结合日常与省内外同行的工作交流,本文研究发现,目前高校科研信息统计数字化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科研管理系统利用率低。虽然大部分院校搭建了科研管理平台,但目前仅限于内部统计科研工作使用,校内外其他科研人员无访问权限,这阻碍了本校、本地区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导致同类项目重复申报、重复研究。二是信息统计管理意识不强。一些学校缺少科研信息的统计管理理念,仅利用单位网页,对立项课题、获奖成果和成果转化等情况进行新闻报道,尚未开展科研信息的专项统计和网上管理。三是信息统计内容有待完善。由于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起步较晚,各单位网站上公布的统计信息涉及的年度信息不齐全,自然科学成果信息多、社会科学类成果信息少,学校产生的很多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为政府提供的决策咨询报告等成果信息被忽视,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信息还没有列入科研统计范围。四是信息开放共享程度较低。学校承担完成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所产生的以及过去所积累的科学数据大多数仍搁置在资料堆、档案柜乃至流散在个人手中,没能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面向社会的科研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科研用户、企业用户对所需的数据无从查找。

3对策建议

在高校管理工作逐步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变革时期,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强化信息统计数字化管理意识,增强科研管理责任意识。以科研管理系统建设为基础、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梳理学校科学研究活动各环节产生的科技信息,推动学校科研信息统计工作的数字化管理。

3.1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科研管理系统

为完善科研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尚未建立科研管理系统的高校应尽快搭建科研管理平台;已使用科研管理系统的院校,还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系统平台的功能模块,增加科研成果信息分类统计和分类查询子系统,建立科研项目与经费库、论文库、著作教材库、获奖成果库、专利与标准库、科技成果转让库、专家信息库等专题信息统计数据库[10]。比如,南京大学的科研管理系统平台在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方面分别设立了横向项目和纵向项目信息检索子系统,可以从项目名称、负责人等途径进行检索。一些学校已建或正在建设的OA系统应充分考虑科研管理子系统的校内功用和社会化服务功能,把目前相对独立的产学研平台作为一个子系统,整合到学校科研管理的大系统中,以满足校内科研信息的统计管理和查询的需要,同时满足社会科技人员、企业研发人员、企业管理决策者等用户的科技信息需求。

3.2充实科研统计指标的信息内容

目前高校科研统计的基本指标是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科研成果),科研投入主要是科研经费,即当年实到科研经费(指当年拨入的科技和社科经费总和);科研产出的3个统计指标是论文论著(科技类、社科类)、鉴定与登记的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11]。在各个单位网站能够看到的科研统计信息很少涉及学校的科研投入或到账科研经费,涉及经费内容的至多是获批横向项目的资助费用。为有效发挥科研统计在科研投入与产出效益核算方面的作用,科研管理部门可以把立项研究项目的资助费用和单位配套费用在公众可访问的项目管理模块予以公开,一方面发挥公众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鼓励本单位职工合理使用经费,多出科研成果。对于科研产出即科研成果的信息统计,必须对科研产出的各类成果进行科学的汇总分析,既有按类按年的详实统计,也要有成果变化的动态统计,同时兼顾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信息的统计。比如可转化成果的统计信息,一定要在单位网站的相应统计公告栏有详细的反映;已转让的专利等技术,要有转让时间和受让单位等信息,以便于企业用户引入新技术成果进行新产品开发,切实推进校企合作;研究与咨询报告的统计既要包括正式提交给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咨询报告等研究成果,也要有相关成果被采纳的信息统计,这是高校科技智库信息资源建设的需要。对于学校专家信息,目前仅有部分高校从事这方面的统计工作,众多高校可以把校内专家信息提交到数字化管理平台或网站专家信息专栏,因为技术专家对地方科技创新驱动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专家信息统计具体以学校有名望的学科专家为基础,整合其他各方面专家资源,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多专业、高质量的“专家库”,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校外研发机构、企业管理者等与校内专家联系的枢纽,利用学校专家学者的特长服务于社会[12]。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篇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a)-0167-02

从目前来看,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已经成为了高校发展与社会发展接轨的一个重要平台,在高校信息化的建设中离不开高科技的发展。可以说,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在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上壮大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为基本推动力,带动高校信息化作用的不断落实,将成为我国高校进一步发展核心环节。时至今日,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更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要想更好的体现出高校信息化的作用,带动高校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体现出高校信息化的执行力度,需要不断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从而促进我国高校在信息化时代和科技化时代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本文将从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综合的探讨,将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理念创新引入到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来,以便于全面的推动高校的发展,带动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和执行。

1 高校信息化建设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应用层面也在不断的扩大,信息化和科技化的全面发展为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和执行提供了诸多的便利,我国高校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来,为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在信息化建设和执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高校信息化效用的发挥。比如说在资金的投入上,在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中,在信息引入的选择上等等,这些都不利于我国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和执行。

1.1 信息管理不得当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信息是一个核心因素,信息的管理工作与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的执行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要想更好的保证信息化建设,展现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就必须要强化信息的管理工作。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信息管理工作的现实情况来看,许多高校没有建立独立的信息管理部门或者是信息管理专员,将信息管理工作与网络建设工作融合到了一起,这样不仅仅是对于信息管理忽视的一种表现,同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这种过于注重技术引进也导致了高校信息化措施的片面性,不利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性发展。可见,在高校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管理工作不到位是导致信息化建设无法顺利进行的关键性阻碍因素。

1.2 人才构成不科学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人才的支持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共同构成了“三方支持”,如何能够对于现代化技术和信息得到合理的利用,推动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高校信息化的建立和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并没有突出人才的优势,导致这种现象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对于高校来说,学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忽视了人才的引进,其更多的做法是将现有的人才进行培养和培训,使其能够承担信息化建设和执行的任务。这种过于注重培养而忽视引进的人才使用模式不利于新能量的注入。其次,在我国高校中,其竞争压力不是很大,许多教职员工和其他工作人员过于安于现状,缺乏竞争的意识,这样的一种中作状态也不利于我国高校建立信息化,并对信息化进行合理的执行。人才构成的不合理将成为阻碍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和执行的一个首要因素。

1.3 资源缺乏共享性

从信息化建设的本身来说,信息化建设就是对于信息的一种合理共享,使得需要信息的人能够及时有效的获得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合理的利用。在信息化的执行过程中,如何达到有效的资源共享是十分重要的,我国高校在建立信息化的过程中也需要对于信息资源共享给予足够的重视。针对于目前我国高校资源共享缺乏的现状来看,其首先缺乏对于固有信息的共享,比如说图书馆,在高校中,图书馆可谓是资源蕴含最为丰富的地方,在高校中,大多数信息都是通过图书馆获得的,那么实现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就成为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在大多数高校中,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共享性,不利于我国高校资源的共享,更不利于信息化的具体执行和拓展。

1.4 软件建设不完善

随着我国高校对信息化重视程度的逐渐重视,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对于硬件的投入,在硬件的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将机械设备的引入放在了第一位,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忽视软件的引进,这种软件和硬件不协调的现状不利于高校信息化建设,也不利于我国高校信息化的执行。

1.5 认知水平不高

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教育水平的提升与教育信息化之间是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壮大将更好的带动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在高校教育水平的提升过程中,信息化建设与其有着必然的联系。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引起了普遍的重视,许多高校都建立了与之相对应的信息化设施,但是,在建立信息化设施的过程中认知水平不高,仅有重视而缺乏认知的信息化建设不利于高校信息化的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在执行过程中也没有真正的体现出信息化的原有水平。

2 高校信息化的建设执行标准

对于高校信息化建设来说,信息化的建设和执行都是需要一定的标准的,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要求与信息化建设的质量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信息化建设需要在基础设施、应用系统、信息化标准等各个方面进行协调,并做出具体的规范,以便于保证我国高校信息化的措施和执行都得到合理的体现。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标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这样才能切实的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2.1 设备的规范

对于高校信息化体系来说,设备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校信息化的具体运行,尤其在硬件设备上,可以说在高校信息化中,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之间是相互联系,共同促进的,同时,硬件设备对于软件设备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通过硬件设备的完善能够尽可能的保证软件设备的合理化发展。从目前来看,强化设备的规范化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设备需要满足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信息化设备的发展和进步与信息化的改革之间是存在必然联系的,只有在信息设备改革的基础上才能够体现出校园的信息化进程。因此,对于设备的规范来说,高校信息化设备需要从本质上体现出高校信息化的需求,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设备的规范。

其次,具有长远性的打算和规划。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其所需要的硬件设备都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的,为了尽可能的节约成本,需要对设备的引进制定长期的规划,预计在近几年内能够保证设备的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可见,在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和执行的过程中要重点的体现出设备使用的规划性,保证设备能够在合理的时间给予合理的利用。

2.2 系统规范

系统是支持整个高校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高等院校也逐渐的建立了与本高校相对应的信息系统,并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之后逐渐的推广应用,从目前来看,几乎每一个学校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这种检索系统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于系统的一种规范。在高校信息化系统建立的过程中,科学的管理是关键。在我国的所有高校中,每一个高校对于信息的要求是不同的,信息系统所服务的客体也是不同的,信息化的发展过程需要在一定科学的管理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管理在信息系统的规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在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标准化的信息系统,即使得信息的使用者和搜索者能够通过统一的信息搜索获得其需要的信息。信息系统的规范化发展将使得信息化更加“亲民”,使得大多数使用者都能够从信息的使用过程中受益,这样就能更好的带动信息系统的逐渐完善和发展。

2.3 体系规范化

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平面信息已经被立体的、多元化的信息化取代,信息化体系将逐渐的发展成为立体化的模式。从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从基础的信息化建设还是信息化的具体执行过程都需要进一步的体现出立体化的结构特点。比如说在基础设施、应用设施、信息标准规范、用户规范等不同的规范体系中都需要形成一定的联系,通过不同方面之间的联系来共同带动高校信息化体系规范的系统化发展。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信息体系需要进一步的进行规范和发展,从而全面的提升体系的规范化程度,保证信息化的有效执行。

2.4 信息标准规范

在信息化的整体环境中,信息标准的规范化能够为信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标准化的信息能建立信息系统的统一化,将信息系统所涵盖的内容进行筛选,从而选择出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信息。在建立信息标准的时候可以有不同的参考体系,比如说学生信息管理体系、教职工信息管理体系、教学内容管理体系、科技知识化管理体系、财务信息管理体系等等,在这些不同的参考系的基础上来形成规范化的信息衡量标准,这有助于信息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 高校信息化的措施与执行方法分析

在信息化建设和执行的过程中,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尽可能的尊重信息化本身,尤其是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所有针对,针对信息化所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优化信息化的执行方法和执行策略。

3.1 执行统一的客户信息

在信息化执行的过程中,其使用者是来自不同专业或者是从事不同岗位的教职人员,这些客户在进行身份认证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全面的规范,比如说一个用户,其需要在不同的系统中联系相同的信息,这样在进行信息认证和信息识别的时候,就能够更好的体现出信息的有效性,避免了因为操作繁琐或者是安全问题而导致客户信息的丢失,也能够更好的保证信息使用的效率。执行统一的客户信息是促进高校信息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3.2 重视资源的建设和执行

在信息化的执行过程中,信息资源是其前提条件,只有将信息资源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来推进信息化的执行,才能保证信息执行力度的不断扩大,从而取得更好的信息执行效果。在针对信息资源进行执行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方面着手,采用不同的执行方法来进行,这样就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也能够保证信息资源的有效性。比如说可以建立相应的网站联系,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些信息网站链接,使得信息的使用者能够更方便的获得更多的资源。同时,高校还可以建立分享平台,在信息的应用于信息的占有之间建立一个平台,保证更多的信息资源涌入到这一个平台中来,真正的实现资源的共享。可见,从我国高校信息化措施和执行角度来说,提升对于信息资源的重视,完善信息资源的建设和执行是十分必要的。

3.3 注重信息化系统

对于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和执行来说,其是一个综合体,其可以蕴含各种不同的方面,在建立和执行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于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从本质上来说,我国高校信息化的建设是需要合理的信息系统予以支持的,建立完善的、高质量的信息系统,通过统筹规划,全面协调,在管理机制和信息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协调,并及时的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各种工作的落实,这样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将更好的保证信息化的执行过程,使得信息的使用者获得收益。

3.4 建立统一的信息数据

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数据标准,将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规划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协调和统一,从而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首先,尽可能避免信息孤岛现象的出现,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建立信息的统一性,将信息集中统一的呈现在某一个环节或者是某一个部分,这样有助于信息建立的不断完善,也有助于信息使用的推广和完善。在信息执行的过程中,要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得到根本性的保证,在不同的交换软件和信息化处理软件应用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提升信息的使用效率。

3.5 强化人才队伍

建立高素质的、高技能的人才队伍是高校信息化建立和信息化执行的一个核心要素,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中,信息化的建立和信息化的执行都需要具有高素质的高端人才,他们能够对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行合理的运用,对于信息化的成果进行合理的衡量,因此,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第一,强化高科技人才的引进。信息化的发展和进步是需要一定的人才支持的,在社会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才,高校要将符合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引入到高校中来,提升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力度。第二,强化人才的培养。对于高校信息化建设和执行不仅仅需要科技人才,还需要管理人才,保证信息化的运用和信息的推广。第三,针对高校的师生和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将所有的信息使用者转化为信息化的监督者,帮助他们通过对信息化的合理利用来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也能保证信息化的使用得到权衡和评价。

总之,在高校信息化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针对高校信息化建设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有针对性的结合不同学校的显示状况进行改革和优化,强化资金的投入,提高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从而建立多元化的信息供应平台,为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执行提供更好的基础。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中,我国如何拓展高校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发展,强化信息化的执行效果显得十分重要。因此,从高校着手,高校要发挥建立信息化的自主性,积极的进行高效信息化建设工作,以便于提升高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保证高校信息化建设效果的取得。

参考文献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篇6

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网络,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从目前情况看,高校信息化仍存在诸多不足,信息化建设仍任重道远。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发展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信息化使学校的管理更为便捷高效,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资源和成本得到有效的利用,浪费得到遏制,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引发了教育教学的重大变革。

1.促进了教学模式的丰富和发展

以课堂与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信息化的冲击,网络、电子课件、多媒体设备等先进的现代化技术不断在教学活动中得到运用,辅助教学手段的丰富使得教学过程更为生动,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课堂不再是老师单纯的板书和讲授,整个授课过程更具生动性、互动性和启发性,课堂技术含量和知识量都大幅提高,教学质量进步明显。

2.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培养人才的素质

高数量、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播,使得高校教育更为灵活,学生学习更为自主。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增强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其信息素养与自身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并进一步促使知识价值的转化。信息化的发展对培养新型创新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了强力的催化作用。

3.保障了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效益的提升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师资、教学场地等教学资源的不足是困扰各个高校的一大问题,通过网络化和信息化来进行教学容量的扩充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许多高校通过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了对本校教育资源的最大优化,提高了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

4.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许多高校利用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学校管理层面的办公自动化水平,加快了学校管理业务流程的合理重组和管理职能的转变,服务进一步突出,许多日常管理工作更为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形成了高效的、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上认识不到位,缺少统一规划和长远目标

当前,数字化、信息化应用不断进入企业、政府乃至家庭的各方各面。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科技进步的前沿阵地,高校纷纷开始建设高效发达的信息网络应用体系。然而许多高校信息化建设没有长远规划,资金投入只是以满足现有的应用为目标,由于信息产业的更新换代极为迅速,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后备资金不足,势必造成升级和维护的困难,使信息化建设难以可持续发展。

(1)对信息化理解不深,未能统筹规划

教育信息化是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求全校各个部门协调统一,全局考虑,进行信息化的建设,这样全校资源才能有效共享,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而许多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思想和认识,缺乏合理规划和组织协调,信息化设备的配置不平衡。信息系统的开发由校内各部门根据业务分工不同自行组织实施,各系统采用的技术架构和技术实现方案差异很大,造成一些关键性的数据和代码缺乏统一的标准,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非常困难,影响了信息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各种应用系统各自为政,显得零乱和低效。

(2)制度和政策不健全

信息化建设应是项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方针,而许多高校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关于信息化工程的规章制度,对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管理、使用和维护缺乏相应的政策和规定,使得信息化建设难以规范,信息化成果不能有效利用。

(3)缺乏统一的强有力的校级信息化管理机构

校园信息化建设无论从基础设施论证、规划和建设,还是相应制度、政策制订和日常管理都涉及学校的各个方面,这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部门,而且需要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密切配合和参与。因此成立专门机构来组织和管理整个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对于从组织和制度上保障校园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是非常必要的。而我国大多数高校缺少这样一个强力的管理部门。

2.规划不合理,重硬件轻维护,重建设轻应用现象突出

高校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一大问题是建成易,维护难。在建设过程中偏重于硬件设施的建设,在初始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建成后,是否能有效利用却是无人问津。有些部门缺少技术人员和维护人员,无力进行相应的后续更新和维护管理,空有一流的设备,却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

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现阶段还处于从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向信息化应用的过渡阶段,许多高校投入巨资兴建起信息网络,开发或购买了大量应用软件,建设成了很好的基础平台,但对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却不能物尽其用。多数高校主要的软件应用平台有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办公自动化系统,它们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不能有效共享。真正能应用于网络教学和管理的高信息化配套建设还很薄弱。

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信息化建设不重视,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各项开发建设,但用于建设的资金分配却不甚合理。有统计资料表明:高校投入资金的47%用于购买硬件,40%用于购买软件,9%用来开发,只有4%计划用来培训。“重建设,轻应用”现象十分突出,造成了购买来的计算机半数以上没有充分利用而处于闲置状态。这使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一个突出问题:一方面资金利用不合理,一方面却又陷入建设和维护经费不足的窘境。

3.忽视人力资源建设

我国高校许多部门信息技术力量都比较薄弱,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能力和维护能力较差,需要进行大量的培训和教育,但许多高校对于人力方面的建设做得极为不够。一方面学校没有形成固定的长期的培训模式,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有些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对参加相关培训积极性不高。造成了许多高校的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跟不上信息化的节奏,信息化素养不高,应用效率较低。致使主要的应用开发和维护工作仍严重依赖于校外公司技术力量或校内学生,导致项目生命周期短,可维护性差且维护费用高。因此,为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促进信息化工作稳步、协同、有序的发展,必须建立切实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强培训和人力资源建设。

三、加强理念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空有优秀的技术人员是无法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问题的,在高校推进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落后和陈旧的理念,严重影响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追根溯源要从源头,从思想观念上来提高认识,全民动员,这样才能解决。理念的差异造成各个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程度和信息化的利用效率各不相同。以往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中,主要突出基础设施的建设,却忽视了高校各级人员的思想观念和相关理念,致使信息化建设中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中的理念建设,提高高校各层次人群的信息化素养,使人们的思想观念能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1.领导者的理念:要与时俱进,把握信息化趋势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几乎每个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部署都是由校级领导亲自把关。信息化建设中,领导是关键,不但制定建设规划,设定建设基准,对设备、资源、人力和培训等进行详细的规划,而且要组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使信息化建设后的管理和使用能有章可循,其目的是保障信息化成果能合理使用和有效使用。因此领导的理念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大局观强,对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要有清楚的认识,并能从自身做起,学习先进的信息化理论,这样才能统揽全局,高瞻远瞩,全盘规划,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和长远目标。

现在许多高校提出了建立专门的校级信息化管理机构,设立对学校办学目标、策略理解透彻,对信息化建设能全程负责的首席信息官CIO,使信息化发展能统筹规划、集中建设。这种设想的提出,也反映了需要加强领导者的理念建设,信息化建设需要具有先进理念的领导者。2.教师的理念: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掌握和利用信息化技术为教学科研服务

信息获取能力、识别能力、接受能力、存储能力、评价能力、利用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已成为信息时代教师必备的信息能力。而有的教师却忽视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意识较弱,观念陈旧,他们排斥用多媒体系统来上课,不愿使用网上教学系统和科研系统,信息能力低下,主要表现为缺乏信息检索知识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如果抱着这种传统的观念,不认可信息化的优势,或是因教学、科研繁忙不愿花时间学习信息技术,宁愿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学习研究,必将对信息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自身能力的发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信息化的理解不深,不能看到信息化能带来的好处。因此学校应加强对这些教师的信息化理念的培养,着重提供各种培训和体验活动,使其能体会到现代信息化对教学科研的帮助,并颁布各项条例鼓励或规定其使用信息技术,使其从思想理念上认可信息化,并利用信息技术为自己服务。教师在信息化过程中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化,要循序渐进。

3.学生的理念:要充分理解信息化带来的便利,自觉学习信息化技术

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学习上已不再单纯依赖书本和黑板,现化化教学信息手段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提高。当前高校一卡通的实行,大量信息终端的设立,使传统的学习生活中融入了大量的信息化内容,对学生信息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学生现阶段对信息化知识的学习态度呈两极分化态势:一极对信息化持积极态度,他们从思想上认识现代化信息手段的重要性,对信息化理论的学习有迫切要求,利用各种途径学习信息化知识;而另一极则仍以传统的书本学习为主,思想上认为只要从书本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即可,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的优势,不愿投入精力进行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

学生是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很容易使他们从理念上重视信息化资源的使用。但同时也要给以合适的引导,使他们摒弃不良的网络习惯和网上诱惑,使信息网络能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因此要合理引导他们利用学校信息化资源,将大量的学习资源、校内公告及时在网络上公布,以此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热情,正确引导他们从学习互联网知识到通过互联网学习的过程,将信息网络及技术变成自觉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工具。在高校学生中应培养这样一种理念:应像看书写字一样利用信息网络,不知如何利用网上信息,就等于成为了高校中的“文盲”。

4.管理人员的理念:应着重培养服务的意识,自觉利用信息化办公平台

高校管理人员是校园信息化系统使用的主体,网上办公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不同于教师阶层,我国多数高校的管理人员仍存在素质不高,层次参差不齐等问题,许多人员信息化水平较低,习惯于按传统的手工模式进行日常办公。因此加强教育和培训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要加强管理人员在观念上对信息化的理解,在理念上跟上学校和社会信息化的步伐,培养办公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使其能对工作领域内的信息化应用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实现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节约。高校管理人员的服务精神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起贯穿和指导作用。

5.技术人员的理念:应加强服务意识,树立合作意识,强调管理和维护

专业技术人员能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在建设和维护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他们建设的出发点基本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对各部门实际的需求却不能很好地把握。因此与一般技术人员不同,高校信息化技术人员要培养服务意识,加强与校内各个部门和实际使用者的交流和合作,深入调研,了解各部门的实际需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创新性和务实性,综合考虑技术层面和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设计和建设。同时要明确信息化建设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和维护”这一理念,强调有效的维护和管理才能使信息化建设成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四、结束语

大力进行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的素质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本身需要以变革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走向教育现代化。这两方面都需要以教育信息化作为支撑,教育信息化是我国高等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信息化要发展,理念要先行,信息化理念的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方面,信息化的发展依赖于理念的进步,树立正确的信息化理念,才能促进信息化建设合理有序地发展。各高校要从思想观念上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每个人都要把信息化技术作为自己工作学习中的重要工具,不断学习和更新自身的信息化知识,解决相关的信息化问题,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的优势,利用信息化系统为自己、学校服务。

参考文献:

[1]伏秋平.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6(11):11-13.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篇7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0. 034

[中图分类号] E2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0- 0061- 02

教育部颁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方针指引下,全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全面铺开。以信息化为主旋律的新军事变革正迅猛发展,军事院校是我军人才培养的源头和重要基地,军队院校信息化建设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后,军队院校教育体制有了很大转变,院校的转型与发展也离不开信息化建设,军队院校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就军队院校信息化建设进行探析。

1 基本特点

1.1 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建设

随着军队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军校的信息化建设从最早期的单机应用阶段开始,经过基础网络化阶段,已进入应用普及阶段,正在由基础建设逐步深入到校园信息资源建设以及数字校园建设。军队院校的基础IT平台建设已基本就绪,基于完善硬件平台基础上的软件应用和技术支持服务需求增长迅速,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持服务应用层次得到提升。

1.2 管理应用软件应用深入

随着军队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投入,其IT硬件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对教学管理等管理应用软件的使用已经越来越深入,这对提高军校的教学服务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全军信息化的发展,随着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资源管理等管理对象的增加,军队院校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对学籍、教工、教材、数字资源等进行全方位管理,提高了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同时随着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兴起,管理应用软件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贡献。

1.3 管理应用系统应用丰富

以教学管理、综合管理和资源管理三类业务系统为基础,覆盖校园内各类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和数字资源等信息化管理要求的管理应用系统,满足了军队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实需求。军队院校对管理应用系统的使用更趋丰富和深入,从重视对教学管理类系统的投入,逐步深入到对综合管理类系统、资源管理类系统的投入。

2 应用趋势

2.1 软件产品更加成熟化、高级化

新的软件生产理念与技术,如SOA技术、数字版权技术、数字加密技术、信息个性化服务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热点和重点技术将不断应用于军队院校管理应用系统领域,以保证软件产品技术先进、性能提高、功能完善并具备保密效果,为军队院校的教学管理、综合管理以及资源管理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障。

2.2 软件产品更加模块化、标准化

随着系统复杂度的提高及厂商研发实力的增强,定制开发或者军校自制系统将大为减少,产品模块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标准化”产品对于提高管理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效果明显;另一方面根据军队院校自身特点、管理规范与工作流程等,针对性的开发军队院校使用的通用产品,可以节省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3 校园集成平台软件渐受关注

随着军事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化,以及在管理应用系统方面的全面使用,集成平台软件越来越受到欢迎。由于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之初所受到的认识、技术等限制,形成了各自为政进行建设的局面,这导致最后出现了系统分散、信息交换不畅、维护成本高等问题。而集成平台软件的出现恰好可以弥补先前信息化建设中的不足,为军队院校的管理提供更大的便利。军队院校数字化校园集成平台软件主要包含3部分内容:数据中心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统一门户平台,通过运用先进技术跨平台运行,实现功能模块化设计以及多系统的集成和数据的高度共享,提高信息的管理和应用效率。

3 小 结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十一五”建设的逐步深入,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逐步进行,军队院校作为军队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站在军队信息化建设前沿。军队院校信息化建设对于加速院校任职教育转型,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院校历史使命起到了积极作用,军队院校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果,未来仍有持续发展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德时.地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创新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篇8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212-01

1 基层党校信息化建设概述

党校信息化建设是指教学科研工作、组织人事工作等党校建设工作设备和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近期的党校信息化建设目标主要在远程教学、校园网络、数字图书馆三方面。远程教学网可以远程传递教学信息,使学员既能在教室上课,也可以在学员宿舍和办公室通过校园网学习工作。数字图书馆则主要用来资源共享、传递和查询信息,里面包含一个巨大的网络信息库,信息库的内容既可以在党校的有线网络上传递,又可以在远程教学卫星的无线网络上发送,再通过校园网络传达给学员。

2 基层党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党校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教学水平和办公效率

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于网络,得到更为包容万象的信息内容,并且使这些信息为自己的教学方案锦上添花,让自己的教学方案既能传达原有的知识,又能旁征博引更加吸引学员。而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更是可以借助网络情境和虚拟现实的功能,将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能调动起学员的积极性,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党校信息化建设可以搭建更好的科研平台,为科研力量的积攒奠定基础

当前是信息化时代,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必须借助于各种信息科技,而这些信息科技可以给我们提供虚拟现实、网络协同、资源共享等多项功能,利用这些功能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各种前沿理论、新兴科技,并且切实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这些都使得我们的科研平台变得更为先进,提升了科研力量。[1]

3 基层党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环境建设

在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建设是很重要的,毕竟如果没有那些网络硬件、计算机设备、打印设备,信息化根本无从建设,因此基层党校对此非常重视,可以花成千上万的钱去购置这些硬件配置,事实也证明,我国的基层党校硬件设施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在重视硬件平台建设的同时却忽视了软环境的建设,一方面现在的基层党校中,基本没有可以开发应用软件的人才,只是打通了连接Internet的关口,网上自己的内容非常少;另一方面在对硬件设施的使用上面,没有专门的管理制度,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技术轻管理的误区,无法保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整个环境的维护同步发展,出现了硬件资源闲置、资源利用效率低等情况。

(2)上级党校和基层党校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基层党校的信息化建设从目前来看,并没有得到上级党校的指导和支持,都是各自建设自己的,在建设中,也是从自己的角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解决问题,因此往往与上级党校的数据格式存在出入,造成了党校内部信息孤岛现象。上级党校和基层党校信息无法相互沟通、资源共享不到位的局面,严重阻碍了信息化建设和各党校之间的信息交流,特别是对于基层党校来说,就得不到上级党校的帮助和扶持了。

(3)信息技术人员理论水平低、动手能力差

第一,现在的基层党校的信息技术人员都是由原来的电教部门人员组建起来的,最多是引进了个别计算机方面的人才,而即便有了这些人才,整体上来说信息技术人员还是水平偏低、动手能力比较弱的;第二,基层党校人员流动性不高,基本很长时间内都是固定的,而且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受机构编制的影响,在党校里面的人很难出去进行交流,而在外面的人又无法随便进入党校,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党校想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实属不易。而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种日新月异的新事物,时时需要新的人才和技术的加入,才能确保建设的成功,因此,基层党校中信息技术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脚步。[3]

4 加强基层党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转变观念,重视信息化建设

基层党校的信息化建设想要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地方是需要观念上的重视和创新。即便现在党校中已经普及了网络的使用,但是依然有一些领导认为信息化建设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认为在这件事上花费大量的金钱也不会得到想要的效果,因此,有些基层党校中还是会采用一些传统的办法在教学,这种行为严重制约了基层党校的发展。在信息化时代,基层党校必须转变观念,在思想上确立信息化建设对党校发展的重要性,各级党校都需要推出一位负责此项建设的责任人,制定好相关的规章制度。同时,在党校建设规划里,信息化建设也应该成为重要目标之一,将信息化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下去,只有这样,基层党校的教学工作才能更好的发展并且与时俱进。

(2)干部教育培资源整合信息化

在之前基层党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中,我们就发现了,当前党校中上级与下级之间有信息孤岛的现象,那么只有切实整合好教育培训资源,才能有效提高党校的教育水平和上下联动的效率。既然是信息化建设,就要发挥好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基层党校跟上级党校的联系,充分实现资源的共享,以便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所以,基层党校在信息化建设中,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还要跟上级党校有更多的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全局意识、责任意识等是非常重要的,树立好这些观念,才能有效整合干部培训资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升党校人员的信息素质

人才是信息化技术能够发展的关键,而基层党校中最最缺乏的就是信息技术人才,因此要重视党校人才培养,才能做好基层党校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人才的培养:一是提高基层党校学员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激励他们更多的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同时给他们提供多种机会去学习,可以利用一些激励政策,给他们提高自己能力的动力;二是做好基层党校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三是引进计算机人才,如果目前的人才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那么引进外面的人才就是必须的,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科技技术,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才能为党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更多力量。[2]

5 总结

过去的实践证明,信息化建设对基层党校的教学水平等各方面发展都有很大的裨益,在新时期,我们更需要谋划全局,统筹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基层党校建设,使我党的各方面水平得到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篇9

2001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纲要》,这使得我国教育部门、各类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而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教育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未变,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尤其是“互联网+”这一经济形态的出现,使得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内涵和实现方式有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教育机构只有适应时代变化才能有所创新和发展。高职院校作为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当前社会、各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极度需求,使得高职院校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发展优略将直接影响国家各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储备质量,责任重大。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是应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实现院校办学管理的重要途径,将加速和提升院校的工作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而教学工作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学信息化建设成为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首任。

1 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由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其建设理念和内涵都有所欠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重硬件、轻软件

重视学校的硬件建设而忽略软件建设是其普遍存在的现状,很多院校急功近利不惜财力投资学校的硬件建设,建立了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环境、硬件设备等基础设施,这固然是发展信息化建设的好事,但高校的信息化主要还是用于其管理和教学,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硬件建设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软件应用的良好条件和应用环境,很多高校舍本逐末,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1.2 重局部、轻全局

很多高职院校在学生成绩管理、学籍管理、图书检索等学校工作范畴有声有色的开展信息化建设,这无疑会提高某个工作方向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可能会在某个工作范畴得到高效管理的实惠。但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理念的更新、管理创新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局部工作的信息化实现将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创新思路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的很多部门之间都会存在一定的业务往来,这些业务大都以服务学生为主要宗旨,因此,要想达到全校协同工作的目标,各类软件系统的孤军作战也并非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1.3 重管理、轻教学

高职院校的一切管理工作最终都可以理解为是为学生服务,学校以教学为核心工作将是恒久不变的主题,很多高职院校引入了很多与管理相关的人事系统、员工考评系统、科研立项系统等信息化应用软件,这些软件系统虽然可以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但大都以教师为出发点,而忽略了学生这一主体。虽然成绩系统、学籍管理系统都与学生密切相关,但最终还是以实现对学生的管理为目的的软件系统,尚缺乏以教学为背景的针对学生学习的软件系统。

2 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思路

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应以校园数字化为背景进行全盘考虑,应将信息化建设重点放在教学工作,将建设方向立足于学生,建立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为目标,多部门、多角色辅助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具体建设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院校现有软、硬件的改造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部门高职院校已经建成的各类应用软件为数不少,而这些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大都在信息化建设目标提出的初期完成,技术架构落后、功能扩展性不强、多系统之间毫无关联等现状亟待解决。通过应用SOA等先进架构可实现多系统之间的异构,建立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将成为可能,如果条件允许可对现行系统进行适当的架构调整或升级。

现有院校的硬件老化主要体现在计算机服务上,很多院校几十年用同一台服务器,然后服务器的使用寿命并非终身制,可通过云平台进行主机的租用,即可减少成本投入,又可享受更多的技术服务,如果条件允许可重新购买性能强大的新型服务器以保障各系统的运行效能。

2.2 对教学信息化平台的整合

教学信息化建设需从全局考虑,将学生成绩管理、学籍管理、选课管理等系统,教师教务管理、排课管理、考评管理等系统进行紧密融合,将这些传统概念上的系统转化为功能模块,而集成后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信息化平台。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学习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可进一步增设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模块、学生实习实训模块等功能,通过自主学习平台进行教学资源的阅览、下载、评价,并将自主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学习事项转化为部分成绩,纳入成绩管理模块统筹成绩评定,将实习实训模块与企业资源信息挂钩,将学生实习过程产生的实习报告、实习作品等信息进行教师的评定和审核,形成实习成绩纳入成绩管理模块。这些信息化整合方案最终以实现教学的统筹信息化管理为目标,形成以学生学习为主要管理事务的庞大信息集合。

3 “互联网+”在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应用

3.1 “互联网+教育”作用

“互联网+”即是当前高新信息技术的代名词,又是网络时代的新型经济体。其中的“+”即是互联网形态下的多种行业,“互联网+教育”亦是对教育形态的全新变革,可借助互联网优势拓宽当前教育的发展思路。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形态将是多样性,在线教育为应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实现的应用网络环境教学和学习的全新载体。不仅仅是教育部直属院校,即便是教育集团或企业也将应用“互联网+教育”改变传统经营思路。而从技术和应用层面,“互联网+教育”中的“互联网”可以是网络平台或先进的网络技术。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篇10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发展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信息化使学校的管理更为便捷高效,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资源和成本得到有效的利用,浪费得到遏制,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引发了教育教学的重大变革。

1.促进了教学模式的丰富和发展

以课堂与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信息化的冲击,网络、电子课件、多媒体设备等先进的现代化技术不断在教学活动中得到运用,辅助教学手段的丰富使得教学过程更为生动,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课堂不再是老师单纯的板书和讲授,整个授课过程更具生动性、互动性和启发性,课堂技术含量和知识量都大幅提高,教学质量进步明显。

2.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培养人才的素质

高数量、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播,使得高校教育更为灵活,学生学习更为自主。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增强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其信息素养与自身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并进一步促使知识价值的转化。信息化的发展对培养新型创新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了强力的催化作用。

3.保障了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效益的提升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师资、教学场地等教学资源的不足是困扰各个高校的一大问题,通过网络化和信息化来进行教学容量的扩充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许多高校通过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了对本校教育资源的最大优化,提高了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

4.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许多高校利用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学校管理层面的办公自动化水平,加快了学校管理业务流程的合理重组和管理职能的转变,服务性功能进一步突出,许多日常管理工作更为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形成了高效的、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上认识不到位,缺少统一规划和长远目标

当前,数字化、信息化应用不断进入企业、政府乃至家庭的各方各面。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科技进步的前沿阵地,高校纷纷开始建设高效发达的信息网络应用体系。然而许多高校信息化建设没有长远规划,资金投入只是以满足现有的应用为目标,由于信息产业的更新换代极为迅速,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后备资金不足,势必造成升级和维护的困难,使信息化建设难以可持续发展。

(1)对信息化理解不深,未能统筹规划

教育信息化是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求全校各个部门协调统一,全局考虑,进行信息化的建设,这样全校资源才能有效共享,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而许多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思想和认识,缺乏合理规划和组织协调,信息化设备的配置不平衡。信息系统的开发由校内各部门根据业务分工不同自行组织实施,各系统采用的技术架构和技术实现方案差异很大,造成一些关键性的数据和代码缺乏统一的标准,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非常困难,影响了信息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各种应用系统各自为政,显得零乱和低效。

(2)制度和政策不健全

信息化建设应是项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方针,而许多高校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关于信息化工程的规章制度,对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管理、使用和维护缺乏相应的政策和规定,使得信息化建设难以规范,信息化成果不能有效利用。

(3)缺乏统一的强有力的校级信息化管理机构

校园信息化建设无论从基础设施论证、规划和建设,还是相应制度、政策制订和日常管理都涉及学校的各个方面,这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部门,而且需要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密切配合和参与。因此成立专门机构来组织和管理整个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对于从组织和制度上保障校园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是非常必要的。而我国大多数高校缺少这样一个强力的管理部门。

2.规划不合理,重硬件轻维护,重建设轻应用现象突出

高校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一大问题是建成易,维护难。在建设过程中偏重于硬件设施的建设,在初始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建成后,是否能有效利用却是无人问津。有些部门缺少技术人员和维护人员,无力进行相应的后续更新和维护管理,空有一流的设备,却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

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现阶段还处于从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向信息化应用的过渡阶段,许多高校投入巨资兴建起信息网络,开发或购买了大量应用软件,建设成了很好的基础平台,但对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却不能物尽其用。多数高校主要的软件应用平台有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办公自动化系统,它们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不能有效共享。真正能应用于网络教学和管理的高信息化配套建设还很薄弱。

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信息化建设不重视,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各项开发建设,但用于建设的资金分配却不甚合理。有统计资料表明:高校投入资金的47%用于购买硬件,40%用于购买软件,9%用来开发,只有4%计划用来培训。“重建设,轻应用”现象十分突出,造成了购买来的计算机半数以上没有充分利用而处于闲置状态。这使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一个突出问题:一方面资金利用不合理,一方面却又陷入建设和维护经费不足的窘境。

3.忽视人力资源建设

我国高校许多部门信息技术力量都比较薄弱,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能力和维护能力较差,需要进行大量的培训和教育,但许多高校对于人力方面的建设做得极为不够。一方面学校没有形成固定的长期的培训模式,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有些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对参加相关培训积极性不高。造成了许多高校的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跟不上信息化的节奏,信息化素养不高,应用效率较低。致使主要的应用开发和维护工作仍严重依赖于校外公司技术力量或校内学生,导致项目生命周期短,可维护性差且维护费用高。因此,为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促进信息化工作稳步、协同、有序的发展,必须建立切实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强培训和人力资源建设。

三、加强理念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空有优秀的技术人员是无法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问题的,在高校推进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落后和陈旧的理念,严重影响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追根溯源要从源头,从思想观念上来提高认识,全民动员,这样才能解决。理念的差异造成各个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程度和信息化的利用效率各不相同。以往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中,主要突出基础设施的建设,却忽视了高校各级人员的思想观念和相关理念,致使信息化建设中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中的理念建设,提高高校各层次人群的信息化素养,使人们的思想观念能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1.领导者的理念:要与时俱进,把握信息化趋势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几乎每个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部署都是由校级领导亲自把关。信息化建设中,领导是关键,不但制定建设规划,设定建设基准,对设备、资源、人力和培训等进行详细的规划,而且要组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使信息化建设后的管理和使用能有章可循,其目的是保障信息化成果能合理使用和有效使用。因此领导的理念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大局观强,对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要有清楚的认识,并能从自身做起,学习先进的信息化理论,这样才能统揽全局,高瞻远瞩,全盘规划,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和长远目标。

现在许多高校提出了建立专门的校级信息化管理机构,设立对学校办学目标、策略理解透彻,对信息化建设能全程负责的首席信息官CIO,使信息化发展能统筹规划、集中建设。这种设想的提出,也反映了需要加强领导者的理念建设,信息化建设需要具有先进理念的领导者。

2.教师的理念: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掌握和利用信息化技术为教学科研服务

信息获取能力、识别能力、接受能力、存储能力、评价能力、利用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已成为信息时代教师必备的信息能力。而有的教师却忽视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意识较弱,观念陈旧,他们排斥用多媒体系统来上课,不愿使用网上教学系统和科研系统,信息能力低下,主要表现为缺乏信息检索知识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如果抱着这种传统的观念,不认可信息化的优势,或是因教学、科研繁忙不愿花时间学习信息技术,宁愿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学习研究,必将对信息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自身能力的发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信息化的理解不深,不能看到信息化能带来的好处。因此学校应加强对这些教师的信息化理念的培养,着重提供各种培训和体验活动,使其能体会到现代信息化对教学科研的帮助,并颁布各项条例鼓励或规定其使用信息技术,使其从思想理念上认可信息化,并利用信息技术为自己服务。教师在信息化过程中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化,要循序渐进。3.学生的理念:要充分理解信息化带来的便利,自觉学习信息化技术

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学习上已不再单纯依赖书本和黑板,现化化教学信息手段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提高。当前高校一卡通的实行,大量信息终端的设立,使传统的学习生活中融入了大量的信息化内容,对学生信息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学生现阶段对信息化知识的学习态度呈两极分化态势:一极对信息化持积极态度,他们从思想上认识现代化信息手段的重要性,对信息化理论的学习有迫切要求,利用各种途径学习信息化知识;而另一极则仍以传统的书本学习为主,思想上认为只要从书本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即可,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的优势,不愿投入精力进行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

学生是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很容易使他们从理念上重视信息化资源的使用。但同时也要给以合适的引导,使他们摒弃不良的网络习惯和网上诱惑,使信息网络能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因此要合理引导他们利用学校信息化资源,将大量的学习资源、校内公告及时在网络上公布,以此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热情,正确引导他们从学习互联网知识到通过互联网学习的过程,将信息网络及技术变成自觉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工具。在高校学生中应培养这样一种理念:应像看书写字一样利用信息网络,不知如何利用网上信息,就等于成为了高校中的“文盲”。

4.管理人员的理念:应着重培养服务的意识,自觉利用信息化办公平台

高校管理人员是校园信息化系统使用的主体,网上办公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不同于教师阶层,我国多数高校的管理人员仍存在素质不高,层次参差不齐等问题,许多人员信息化水平较低,习惯于按传统的手工模式进行日常办公。因此加强教育和培训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要加强管理人员在观念上对信息化的理解,在理念上跟上学校和社会信息化的步伐,培养办公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使其能对工作领域内的信息化应用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实现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节约。高校管理人员的服务精神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起贯穿和指导作用。

5.技术人员的理念:应加强服务意识,树立合作意识,强调管理和维护

专业技术人员能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在建设和维护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他们建设的出发点基本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对各部门实际的需求却不能很好地把握。因此与一般技术人员不同,高校信息化技术人员要培养服务意识,加强与校内各个部门和实际使用者的交流和合作,深入调研,了解各部门的实际需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创新性和务实性,综合考虑技术层面和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设计和建设。同时要明确信息化建设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和维护”这一理念,强调有效的维护和管理才能使信息化建设成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篇11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9-0057-04

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浪潮下,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在2012年3月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已成为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事实上,高职高专院校的数字化校园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基本上形成了校园网络为基础、各类应用系统及信息门户为核心的数字化校园。然而,高职高专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起步较晚、资金投入有限、教师信息化培训不足、应用推进水平较低等原因致使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还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此外,高职高专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及其鲜明的行业特色等都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及其评价不能照搬其他类型学校,尤其是综合性本科院校。因此,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的特征,构建适合高职高专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开放性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推进高职高专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 数字化校园评价研究的述评

一直以来,数字化校园的评价研究都受到众多教育信息化研究者的关注,在这方面也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从数字化校园评价的内容(指标)、评价研究方法以及评价研究应用三方面进行简要述评。

1、数字化校园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构建的研究

这类研究专注于数字化校园评价内容及指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探讨评价的目的和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特征、原则,进而提出具体的数字化校园评价指标体系。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安宝生等人从“描述系统状态”的角度提出数字化校园的评价指标体系;刘军跃等人在借鉴国家信息化及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费军、石青等从影响高校信息化评价的因素分析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复旦大学张成洪等人探讨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思路并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等等。综观这类研究成果,战略地位、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人才队伍、组织机构和管理这六大要素作为数字化校园评价的指标得到较为一致的认可。

2、数字化校园评价方法的研究

在对数字化校园评价指标体系内容进行构建的同时,不少学者更关注如何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如余丽华、张成洪、蔡海鹏等人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数字化校园评价指标权重;吴亚丽等人基于模糊综合方法探讨了高校信息化评价研究;梁培等人采用诊断性评价的方法对高校信息化评价进行研究。

3、数字化校园评价研究的应用

现有数字化校园评价研究应用主要基于比较成熟的信息化指标体系而开展。如王翀等人以国家信息化指标和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指标体系(2002)为基础,结合华北电力大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探讨相关指标体系对指导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可以发现,上述研究主要是从数字化校园管理者的视角出发,其目的是构建全面、精炼、实用的数字化校园评价指标体系。这类研究成果通过确定指标的权重,构建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字化校园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推动了数字化校园评价研究应用的规范化。不过,这类评价适用于上级部门对数字化校园开展的外部评价和本校管理者对数字化校园开展的客观性评价。实际上,数字化校园的用户(师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利益相关方,往往在评价活动中缺席。另一方面,上述研究成果多以综合性本科院校的数字化校园为评价对象,评价成果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不适合评价数字化校园在推动高职高专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办出行业特色、拓展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因此,本文试图从数字化校园使用者的视角,立足高职高专数字化校园各类终端用户的需求,探讨数字化校园的评价内容及指标,以期从微观上考察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成效,作为现有高职高专院校数字化校园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篇12

0 引言

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加强管理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科研水平、改善生活环境。现如今,我们处于一个日新月异、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信息化能使学校的管理更为便捷高效,有利于学生在面对庞大而杂乱的信息量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获取自我对信息的所需,从而对校园生活做出规划和明确目标。因此,实现高校的信息化,是信息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对学生个人以及高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在国家“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法令号下,高校开始了对校园信息化的建设。近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却不显著,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1.1 高校信息化建设在信息解读方面不够深入

调查数据表明,众多高校已拥有了自己的信息交流平台,基本实现了信息的快捷传递,但只是做到了基本的公布以供学生浏览,没有在此基础上设立专门的区域,对信息进行深入的解读。根据调查结果,调查问卷中关于对学校信息的了解情况的相关问题,如“你觉得本校的各类信息公布清晰明了吗?”,只有 20.4%的人选择了“清晰”,有66.8%的人选择“一般”,有12.8%的人选择了“模糊”。这说明高达79.6%的被调查者对自己学校信息并不是很了解。这些数据都显示着,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公布上存在着片面性,解释介绍等不够通俗,口语太专业化听不懂。

1.2 高校信息化建设得不到统一的规划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基于院校自身的需要而对全校信息进行统一规划。但根据高校信息化建设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做不到信息的统一规划,反而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即在校内各院、系、职能机构所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样、数据标准不统一,各自规划,各自建设。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在建设之时深受校园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之苦,信息得不到全面传递。

1.3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提供的信息种类单一

学校在信息平台的信息多数是针对学校建设、校园文化、学生学习等方面的消息,使得在校学生获得的信息较为单一,长期下去会使得学生对校外信息接触较少,与社会脱节。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当被问及对大学生活如何规划时,很多人都得不出一个确切答案并且目标模糊不清。在问及“你希望这个信息平台可以为你们提供什么信息”时,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学生们较为希望从平台中得到考研考证、求职信息、财经信息等方面的消息。

1.4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提供的信息不够明确

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就是为了让大家可以在网络上可以更快速方便的获取到信息。可是,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数据中发现,有40%的调查者认为自己的现校园信息内容不明确,不能很好的解读。可见这就违背了我们信息化建设的初衷。如图2所示。

1.5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平台的宣传力度不够

在一个信息平台的发展中,其宣传力度的高低关系到信息平台自身后续能否继续运行。而其宣传力度的高低表现在学生对其的关注度和使用度,倘若宣传力度不够,那么学生对该信息平台的各类功能不够清楚,从而失去使用的兴趣,大大削弱了信息平台的影响力。在图2的调查结果显示,关于问题“你觉得你了解到的校园信息平台有什么不足”,有17%的回答是觉得自己校园的信息平台宣传不足,这些反馈均显示出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平台在宣传上存在缺陷,使得信息平台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1.6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学校与学生间的互动性不高

信息平台意味着信息间的相互流通,即双向传达,而不是单方面的公布和通知。这样的信息平台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在学校与学生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学生能从信息中更透彻地去理解学校的良苦用心,也能让学校从信息中更贴切地体会学生的奇思妙想,使学生自我得到更好的提升,学校得到更好的发展。正如我们在调查中所了解到的,许多同学的回答中提到校园信息平台“上传下达不够通畅”、“不能了解到更深层的信息”、“了就没有下文”、“透明度低”等内容,表明了高校信息平台的互动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在问到“如果学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为大家分类整理信息,你们希望通过什么方式获取信息?”大部分人选择了“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的方式,同时也存在部分被调查者选择了“面对面交流”的选项,这说明了信息化建设中信息传递的方式在以网络平台为主的同时设置线上线下的交流,提高信息传达的有效性。

2 高校信息化建O成效不显著的原因分析

2.1 高校不够了解学生对信息的理解程度

在大学生活中,学生的身心都趋向对自我的展现,他们更注重于自身发展,但因为他们接触到的信息量是庞大的,因此不能很准确地分辨出哪些信息是他们所需的。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他们为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开展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对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均有涉及,但高校在向学生公布和传达这些信息时,在信息平台上只是起到了展示信息的作用,习惯性地忽略或者没有进一步地去了解学生对信息的理解程度,从而在学校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代沟,形成了学校下达通知而学生对信息理解偏差、漠不关心等局面,学生错失了发展自我的机会,信息平台也没起到应有的作用,造成了学校资源的浪费。

2.2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机制中缺少信息管理的媒介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庞大的信息化管理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难题。高校作为一个人才培养基地,不仅仅需要学校内的同时也需要社会上的各类消息,但学校往往局限于校内信息,对于社会上其他消息只是一带而过,缺少一个媒介去收集分类和这些信息,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正因为缺乏了这方面的媒介,导致了现在的学生即使在学校里各方面表现得很优秀,但出到社会依然是什么都不懂,跟不上社会的节奏,从而也看出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效不够显著。

2.3 对信息化的理解不够深入

高校信息化建设在不同程度上分为局部和整体两个板块,无论高校的出发点是局部还是整体,信息化的最终成效都是整体上的体现,但是许多高校对所谓的数字化、信息化的理解不够充分,对所要达到的效果不够明确,以至于出现对全校信息得不到有效规划、数据没有统一标准的局面,导致校内大量无效的重复建设。

3 针对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不足的解决措施

3.1 建设和完善各大高校的信息渠道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各高校目前急剧解决和完善的工作之一,针对信息化各部门,各学院之间的沟通不畅,信息孤岛的现象,建设和完善信息、解读渠道是当前主要政策之一。高校可以通过链接,将各大高校信息资源之间和教育资源之间进行链接,实现资源的共享,设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定期进行更新、定期维修;高校也可通过官网进行信息公布与解读,在官网上可以实行地区或全国性的资源共享,有事例和相关知识的链接,有有经验者的分享等;高校也可通过自主制作和二次开发,@往往需要各大教师合力完成,老师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实践技能,也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的课件和素材,学校也可组织调查收集小组,负责市场上的需求分析与素材准备。高校应大力主张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倡学生参与信息的于完善方案。

3.2 提高管理机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