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网络教育合集12篇

时间:2023-09-17 14:47:16

高校的网络教育

高校的网络教育篇1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教育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高,网络教育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构建一个更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在新形势下是本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结构。

1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平台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平台符合环境变化的要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尤其是青少年,要建立统一的教育平台,加强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也顺应了数字技术的要求,随着云计算、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已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教育改革也需要遵循的发展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平台建设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对开放大学资源能带来正面影响的社会价值观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对教育过程的重要,各种文化思潮的广泛传播的新形势下,对教育有很大的影响,互联网本身不具有自洁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必要。

2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主体是一个网络平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发展极不平衡,存在着诸多问题。

2.1网络基础设施不足

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发展相对较晚,很多网络设备相对落后,影响了网络传输的稳定性。由于高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发展时间和规模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一般在建设高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科学与工程建设投资也在农业、林业等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投资本科院校高于高职院校。在网络安全平台的建设中,对安全的初步构建没有太大的考虑,造成了网络平台建设中存在大量的不安全感,很多学生一度被黑客攻击和感染了木马等。

2.2管理不善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管理使用规则和条例,管理人员安排开始灌注工作。这种管理模式不适合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的使用人群逐渐增多,管理团队的质量有限,员工和管理形式非常简单,不能有效管理学生的网上行为。管理不到位也导致了缺乏和不完整的学校学习材料,或无效的信息。

2.3教育网站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各高校已建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虽然建设网站蓬勃发展,但栏目和内容的网站如此之不足,没有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的设计创新,学生普遍不感兴趣。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缺乏对其思想和思维领域的热点话题,没有教育功能的社会实践,虽然也有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立的讨论板,在实际应用中,没有专业的教师指导或教育,很容易让学生形成一种误解或看法。网站建设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分页面设置不明显,学生有难度的快速查询,对网络平台的影响起到了作用。在论坛的经济增速放缓的网页,内容和主题,虽然他们是非常积极的,但太少,没有吸引力,学生很少访问。高校校园建筑是一个比较热的建筑行业,学生对参与的兴趣普遍较高,但缺乏监管,未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3针对上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它需要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校园网,加快技术变革,也需要加大宽带投入,提高网络速度,增强无线网络的投入,实现校园网的对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平台,硬件建设需要关注,不断升级的服务器,以保证可靠性和可扩展性。针对安全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应急小组,做好网络安全工作,做好网络安全工作,监控学生的上网行为。

3.2营造文化氛围,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推进和突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政治控制的新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加大覆盖力度,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需要有精彩的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建设,可以观看展览网党团活动栏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需要扩大专职教师的监管安排,加强网络宣传和其他网站的互动力度,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需要重点关注和运用各种流行的网络平台,如QQ群、飞信群等,这些站点有很高的知名度,会员可以参与到广泛和积极的讨论。在QQ群等的讨论中,都是世界上的熟人,所以在一些热点问题和常见问题上有较强的刺激性,需要注意引导,不能引起学生的反向心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也需要注重创新,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和微博平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平台的现状,然后进行了研究改进。我国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起着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教育平台的作用有效,当前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也需要创新平台模式,加强施工管理。

【参考文献】

[1]阮奇,周玮,陈树君,等。调查与思想政治网站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前沿网”传播效果的对策。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2):91-94.。

高校的网络教育篇2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6-1247-02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eaching

WANG Chao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ing demand on the current college information and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 rap? id development in al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 is an important application of the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is the cornerston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Internet-based digital teaching.

Keywords: network; education platform; college

1网络教育平台对高校教育发展的目的和意义

基于网络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随着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和完善,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应用成为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首要内容。加快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课程、教学资源数字化,已成为当前高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需求。

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能力,打破对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使学习的环境更加自由化。通过对学生的访问信息和学习结果,还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不足等,有助于教师实现更加人性化教学,从而做到创新的学习模式。

通过网络平台的学习,也可以改变学生的上网不良习惯。辅助和促进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增强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和实时性,提供师生教学新方式,一个“多对多”的环境,更容易发挥教师团队的重要作用。

网络教育平台的使用,也会带来校园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数字化建设,对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都有深远意义。

2网络教育平台对高校教育发展的应用

网络教育平台在应用范围上,主要分为校园网内和internet两种方式:

1)校园网方式是通过学校的校园网建设的校内网络教育平台,主要有教师或者教研机构的专题网站,精品课程以及多媒体网络课程网站,通过搭建的教学资源数据库提供各种教学系统的支撑,校园网内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室、各种实验实、相关专业机房,进行直播和查看录像,进行对精品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对主修课程预习和复习带来了方便,对于一些对特定的课程有兴趣的学生更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在校生提高了自己的竞争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性。

这些网站主要提供教学资源,如教师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作用习题,教学的录制实况等,适合课程的预习、复习、课外补充和选修学生的学习。但交互性不强,缺乏实时交流,适合于自学式教学。

更加强大的局域网方式是网络教育平台,主要包括:课件制作和维护系统(供教师使用),课件点播系统,课程进度记录,课程笔记及练习,教师和学生的答疑互动等。此平台功能全面,使教与学在校园网络上相互结合。

2)Internet方式主要是开放教学平台的远程访问,通过教师和学生在异地进行“教”与“学”的过程。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访问网络教育平台,使得网络教育平台适应性更加广泛,资源利用更加合理。

这类方式的应用如网站“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网站icourses.省略/。提供了能够同时在线上万人同时在线观看的点播服务,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上面的网址自由访问各个大学的课程视频资源。

3网络教育平台对我校的应用和教育发展

在高校教学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学环境下,网络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到高校的教育教学中,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结合我校的网络教学系统来介绍下网络教育平台的实际功能。我校的网络教育平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精品课程资源网站,另一种是网络课程平台。

精品课程资源网站可以通过Internet网络进行访问浏览,包括校内已建成的精品课程和国内优秀精品课程两类。网站 www2.sjzue.省略/sjyjpk/index.htm。对精品课程进行总体罗列,并对每一门精品课程制作了相关专题网站,网站中对课程、参考文献、教学大纲、师资队伍、相关习题教学录像等做了详细的介绍,使得学生可以更加透彻的了解课程的相关知识,学习课程的对应内容,温故课程的视频资料,对学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帮助,也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网络课程平台是老师和学生通过个人的帐号和密码进入平台的。老师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上传各种制作好的视频媒体和精美课件,能及时对平台的动态进行更新,对服务器的资源进行维护等,学生登录平台主要进行网上学习,对已学课程和未学课程的精品录像进行查阅观看,在观看中可以进行重点标注、记录笔记,视频还可以保存上次观看的进度,方便学生下次的查阅。平台还有专门的论坛功能,实现了网络的交互性,可以进行课后练习,教师答疑等功能,极大程度上实现了网络教育平台的功能,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意义重点。

4网络教育平台对高校教育发展的深入思考

构建网络教育平台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数字化校园,为教育信息化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这需要不断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

目前适合网络辅助教学的课件较少,特别是适合网络辅助教学自主型课件偏少,这就需要与一些精品课程相联系,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精神的同时,各个高校都在大力发展自己的精品课程,也建立了相关的精品课程的专题网站。把这些精品课程的视频加入到网络教育平台当中,不但增加了课程品质,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进行专门的制作使视频与课件同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节省了教学资源。

培养一个适合网络教学的师资队伍也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任务,网络辅助教学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而是教学内容、学生需求、教师能力与之相匹配,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网络辅助教学成败在于能否培养出一批具有理解和适应网络文化,并进行创新和发展的优秀教师。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促成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因而“教”和“学”是一体的,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在这种主体化的多边互动机制确定后,各种关系之间的对话才能构成更加丰富的实践空间,所以创建多边互动教学机制意义重大。

现阶段网络资源飞速发展,各个高校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对网络不断升级,网络传输已经不是制约网络教育平台的关键。而网络稳定和安全提到了重要位置,都会对网络的辅助教学有很大的影响,网络教学与正常教学一样,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实现课程的“教”与“学”。好的环境可以提升学生的认同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网络教学的特点是能够用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立体地表现信息,人体获取的各种信息中有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网络教学就是以静止和运动的视觉信息为主,加上有声语言和文字说明,图、像、文、声并茂,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传统教学的传递信息的速度是远远跟不上目前形式的发展的,因此必须高效率地传递大量信息,这也正是传统教学领域的一大难题。所以如何让网络教学更加立体化,更加新颖,是我们需要关心和努力的方向。

通过基于校园的网络辅助教学,我们享受到了它的优势,也深深感到了目前的应用水平和理论研究的粗浅,要想真正的使网络辅助教学达到情景式教学,能够合作式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够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教育,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每一位教师付出努力,需要学校、社会的支持。

参考文献:

高校的网络教育篇3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150-04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与日俱增,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称,截至2012年12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人,普及率达到42.1%,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而其中大学生已然成为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调查显示,20―29岁网络使用者占全体网民的60.2%。在网络社会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便捷和享受。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心理问题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显现,网络的使用使个体脱离群体等一系列问题。相关研究表明,个体在使用网络时,会产生认知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人格问题、情绪情感问题、自我意识问题以及网络成瘾问题等。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亦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主要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基于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前者是以网络所引发的心理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文化对个体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特质正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必然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后者则是以网络为工具,在基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之上,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借助网络平台来传播教育,网络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当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讨论多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针对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又有以网络为传播手段对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创新研究。然而,当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了各种问题,需要我们以创新方式构建全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格局。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大学生群体做了基本的调查。

一、当代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调查

(一)网络心理健康问卷以及访谈调查

设计了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问卷》。抽取南京地区7所高校(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程大学)500名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测量。

前期研究采用访谈法,在南京师范大学随机抽取11名(6女5男)同学进行关于社交网络等相关问题的访谈。

后期根据量表测量结果,针对个案进行关于社交网络对自我认知影响的访谈,选取了实验中结果特点明显的学生20人(4男16女)。

(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我国研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较短,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现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与实践研究。

在理论方面,我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首先,我国的网络心理健康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论证其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高校教育创新性的体现,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以迅速了解新问题,进行内容创新。第二,基于网络的资源丰富性,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拓展理论研究空间,同时,其丰富性给个体以选择的权力,而不只是被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传递。第三,基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非实体性,为主体个性的释放提供了理想氛围。第四,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需要。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第五,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网络心理问题的需要。网络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

在实践研究方面,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着眼于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开设网络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网站、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

(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校开展以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其仍在发展阶段,理论体系上不成熟,目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以下方面。

第一,缺乏关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系统理论研究。当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建立,是基于实践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但其也主要针对实践研究提出对策,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性的研究。

第二,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的实践过程中以单向性信息输出为主。在各大高校践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中,各个高校均开设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但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显示,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中,均以心理健康课程与心理健康文章教育为主,少有互动平台或以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平台来互动交流。

第三,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使得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建立真实的、良好的、值得信赖的咨访关系。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良好的咨访关系的建立是顺利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前提条件。但在网络世界中,大多个体因为对心理咨询避讳等原因,采用匿名或者昵称来进行网络心理咨询,由于其网络的非真实性导致咨询者和受访者之间无法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因而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

第四,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均存在过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问题。在传播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大部分内容都会冠以“心理健康”之名,而现实的个体由于认知局限等问题,还不能完全接受“心理问题”的概念,会引起个体的回避心理。

第五,在具体建立网络心理健康体系过程中,亦存在技术操作困难,关注度较低等问题。利用网络平台就表明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需要专门的信息技术人员来进行网络平台的运转,并且进行相关的技术开发。除此以外,虽然网络心理健康平台在不断优化升级,且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在普及,但现今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健康网站等相关主题的关注度还是较低。部分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在问卷调查中显示,关于“你是否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回答,约66.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并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只有33.7%的大学生表示听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在问及“了解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时,超过半数的人(55.29%)选择了“网络专业心理测验”,说明大家普遍对于网络心理健康的形式比较陌生,大学中经常开展的心理健康网站,只有30.28%的大学生有过了解,低于5%的大学生有主动搜索此类的网站。超过80%的同学认为,关注度和普及率低,内容无聊是低关注的原因,也有同学提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过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不敢去了解,这种怕被贴标签的心情,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同学们了解网络心理健康的兴趣,也给有需要的同学很大心理压力,要么不愿承认自己面临的困境,要么持有一种自卑的情绪,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社交网络平台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一)社交网络的界定与发展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s, 以下简称SNS),是指建立在真实人际关系基础上的网络平台,是作为现实中的社会团体在互联网上交流的辅助工具。SNS是建立在网络实名制基础之上的人际交往平台,如国内的人人网、腾讯校友和国外Facebook等。CNNIC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使用社交网站的用户规模为2.75亿,较上年底提升了12.6%。其中大学生是使用社交网络的主体。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根据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情况,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因此,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值得相关人员加以重视,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社交网络下的心理问题

社交网络作为大学生网络活动的新兴载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思想观念、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同时,大学生在社交网络的社交环境中,会对自己的存在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会展开新的评估。随着社交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的重要性的逐日提高,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也产生影响。其具体影响方面主要如下。

第一,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影响。在社交网络使用过程中,个体通过互动平台中他人的生活展示以及他人对自我生活状态的评价等活动进行思考与探索。通过社会比较,主体会重新审视自己,对自我产生不同的看法。同时,社交网络的使用会使主体产生自尊、自信或者自卑等不同程度的自我认识。研究表明,社交网络平台对自我认知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交网络下自我认知的偏差;在社交网络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自我体验的消极化;社交网络使用中自我调节的忽略。

第二,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其交往方式、交往需求、交往效果和交往发展的影响。社交网络依托网络的虚拟性让个体以非实体的方式进行交往,建立在真实人际关系基础上的社交网络交往,随着交往的深入,良好的人际关系亦可建立。但是,虚拟的人际关系并不等同于真实人际关系,社交网络平台上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可能弱化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从而引起消极反应。

第三,社交网络的使用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社交网络满足大学生在情绪方面的需要。社交网络中的好友等互动群体就给了大学生很好的抒绪的平台,作为同样的用户给予一定的理解和支持甚至是共鸣。但是,在使用社交网络过程中也会因为自我认知的偏差等问题而产生消极的情绪影响。

第四,社交网络平台影响下,大学生的行为问题。通过社交网络对主体自我认知、人际关系以及情绪影响会影响主体的行为控制等。

(三)基于社交网络的心理健康及引导实践

1.社交网络平台下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在社交网络上开展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实行的可行性和优势。

首先,从理论角度来讲,社交网络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平台之一。人本主义观点认为,良好的咨访关系建立需要来访者和咨询者的真诚关系建立。由于网络的非实体性和虚拟性,主体往往会进行匿名的咨询来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虽然这样有助于咨询者对“面对面”无法进行的心理问题进行询问,但依然无法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来访者无法对一无所知的人完全暴露自身存在的问题,会有所保留,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基于实名制的社交网络可以依托“实名”的概念先建立真实的交往印象,在此基础上经过一定的咨询进展,可以建立起较为良好的咨访关系,从而有利于心理问题的解决。

其次,在实践过程中,社交网络平台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其互动、真实等特点有其存在的优势。

第一,SNS自身的互动性和双向性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单向性和被动性等问题。SNS为使用主体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在SNS中,个体可以发表合适的言论,展现自己的生活状态。同时,可以了解他人的生活状况和思想观点,并且可以就此进行交流与讨论,有利于观点的巩固与加深。

第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在SNS上的进行,可以依托已有的SNS平台。现今的SNS平台提供了开放的应用功能开发,网络健康教育可以利用这个空间进行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平台的开发,从而减轻过去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开发整个网站的技术工作,有利于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更新与研究中。

第三,SNS在大学生中的普及性也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但是,社交网络平台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是社交网络这个平台本身的特点,社交网络作为大学生的一个广泛交际圈以及信息交流圈,的信息良莠不齐,缺乏权威性和可信赖性,所以如何在考虑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同时加深大家对于心理健康的理解,在利用好大学生熟知的心理学测验时,通过其他更为准确和个人的方式帮助同学切实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是我们遇到的困难。同时,经过之前的研究表明(认知风格与社交网络模式的相关实验),社交网络上信息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主要是依赖于大学生本身的认知风格和人格特点,独立的人更难以被社交网络上的信息所影响,所以如何让不同种人格类型的人信任这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也是我们现在的难点,也是社交网络平台中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所以,社交网络应用的嵌入形式应该需要更多的研究。

第二,根据2010年末的数据,人们在网络上花费的平均时间比10年前增加了82%。2011年达沃斯论坛举办了以“社交网络成瘾”为话题的沙龙讨论,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教授丹・艾研究得出:人们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突飞猛进,是占据上网时间中最长的,目前占上网总时间的22.7%,而且有不断向上的趋势,也就是说:“社交网络”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成瘾”。这一点提醒我们,在社交网络嵌入应用的设计中需要加入社交网络登录提醒与计时,帮助学生在建立自我认知的过程中避免过多的网络沉迷。

2.线下的心理学团体辅导

针对以上提出的有关社交网络沉迷与大学生依赖社交网络信息(来源于自己的重要他人,同学和老师)建立的矛盾,可以通过自我认知团辅来帮助大学生建立自我认知。帮助大学生更多地在现实生活和实践中建立自己的自我认知。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我国内地的,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团体心理辅导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促进自我反思,不断进步。团体心理辅导将具有不同背景、人格和经验的人组合在一起,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观察他人的观念及情感反应的机会,可以使参加者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同时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度。

[ 参 考 文 献 ]

[1] 孟芳兵.SNS平台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影响的实证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 李林,俞佳,周杰.超前教育对学生社会交往与自我认知影响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2,(3).

高校的网络教育篇4

一、引言

MicroBlog是微博客的简称。相对于博客本身来说,它并不需要过多组织语言哪怕是简短的表现自身心情,需要的只是一个在网络环境下一个终端,一个平台而已。同时也是对以往交流方式的一种创新,它已经走进了普通平民的生活,并且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公民言论自由权利得到充分发挥出来,也是青年学生群体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的体现,满足了其各方面的诉求,这也是微博深受大学生追捧的原因之所在。[1]伴随着微博技术运用愈加广泛,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应的目标群体也在扩大,渗透到各个领域,例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无形之中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博”已不再是以一个简单的技术术语的形式出现,而是承担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等较为复杂的时代命题。反观“微博”网络生态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充分利用这一形势,努力开创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1]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挑战之一“微博”

微博具有传播消息快、信息量大、匿名登陆等特点,倘若缺乏有效引导,微博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可估量,从本质内容上来说,微博在高校中的广泛运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舆论环境所面临的的挑战之一是信息内容个性化和多元化。可以说这两方面是新事物微博表现处理的最大特征。在微博通过一个终端便可以将自己心情或自身感兴趣的信息进行转发,但在这个过程中无可避免的会有虚假信息的产生,加上当前微博缺乏一个有效管理,微博所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不难理解的发现,高校网络政治教育顺利的开展就一定要正确处理微博内容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这是其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之一。网路教育现在已经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一种方式,应该创造健康的网络氛围,这样可以从很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领域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学校公共事务,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微博信息内容中存在一些虚假信息并且进行传播和扩散,会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可见,应对好网络舆论和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非常重要。[2]

2.彼此之间的沟通,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微博不仅仅是信息间的传递与分享,交流也不是简单的提现在转发与评论上,自然而然的我们可以认为,微博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拓宽了其视野 。微博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再是充当传播工具,在帮助大学生树立全新的理想信念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种效用的发挥几乎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在主流舆论之外发生作用、不断扩张,产生的意识形态产品错综复杂、高度离散。[2]但是在微博交流中由于话题不可知性等特点,致使某些功能不断弱化,无疑加大了网络言论空间向不健康方向发展的机率。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微博教育的“东风”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而高校是向社会输入人才的重要场所,鉴于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迫切性。网络的发展既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微博”与其它网络媒介相比占据着非常大的优势,也正因为如此,“微博”需要正确运用,促使其效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不定期开展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为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奠定坚实基础。网络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帮助大学生辨别虚假信息以及规范自身在网络中存在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不定期开展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初衷在于提升大学生对不同信息的解读、分析和应用能力,提升个体在使用微博时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所学的知识可以发挥所长的运用,当然在运用过程中就是一次知识的增长。例如:可以面向高校学生开设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课程,使得大学生对这个有一个全面认识,从而向社会传播正能量的信息。再者,可以规定学时和学分,将网络素质教育的效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通过系统化和科学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有效利用微博信息,为未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最后,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校园实践活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时间活动,增强素质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便于更高层次的完成教学目标。[3]

四、结语

微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而在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若能够充分利用微博的优势,既能够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缚,也能够服务于工作顺利展开,使其效用最大限度突显出来。再者,微博信息大多都是当代青年的诉求,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引起感情共鸣,最终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为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夏雨禾. 微博互动的结构与机制――基于对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0(04)

[2] 周琪. 微时代下社会群体思想行为特点透视[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0(04)

高校的网络教育篇5

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兴起发展起来的。在多元化发展的现代的社会,符合学习要求和教育要求的发展方式逐渐被推崇到一个更加高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随处可见的网络化教育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说法。更多的是体现在当前教育的各个细节中。例如,在高效的教育方式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然,网络教育的更高级的形态应该是在当前的教育基础上,不断以现有的资源为优势,在结合便利的程度上,完成整个教育的过程。从教到学的一个过程,完全网络化,并且能够实现面对面的交流。这样的情况也是当前发展的一个态势。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现状客观存在,在理论上而言,完全实现以网络化教育为主的社会教育是完全有能力的。可是事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如今的网络教育有其便利性,但是更多的体现出来就是教育尚未充分借助这样的一个工具,并完全发挥其理论上应有的效果。

一、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从1994年开始酝酿远程教育,在1998年开始批准四所高效开展相关的远程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在与信息时代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提现出当前发展的必要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特征化应用,高校的远程教育已经有了一个相对长足的进步。从2000年7月开始,在教育部出台的相关的网络教育的鼓励性政策上,不断强调远程教育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通过运用远程教育这样的一个工具,全民教育的态势逐渐显露头角。

也正是以2000年为一个发展的分界,可以说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又有了一个长足的飞跃。一个原因 在2000年的国家政策上,不断鼓励高校远程教育的发展,从客观上带动了整个当前远程教育的产业链的发展;另外一个就是,在电脑的系统设计上,不断推出以家庭产业为主的个人电脑的使用。这样一来,不仅仅从客观上满足了远程教育的便利性,更多的是在主观上鼓励整个全民参加远程教育。也或许正是这样的一个客观现状,才使得高校的远程教育在已有的基础铺垫上,不断前进。直到最近的两三年,在网络技术相对成熟的情况下,不断与当前的网络媒体所挂钩的多媒体教学,成为整个高校网络教育上得有一个新的突破。这样的一个发展状况客观上对当前社会教育的一个迎合,主观上,还是对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实现的一个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

纵观我国当前的高校网络教育的问题,不仅仅单纯的存在于一个课程体系建设,更多的还是一个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与整体的网络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总体上来看,我国高校网络教育主要呈现一下几个现象:

(一)高校网络受众人群现状

从当前的高效网络教育的受众人群上,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国内高校的网络教育的受众人群普遍集中在年轻化。当然,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我国独有的,作为高校网络教育的初期,在年轻化的受众人群上有着一定的优势。一个是在广泛推广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延续性;另外一个就是在年轻人的群体中,教育的便利性和难易程度可以适当把握。

(二)网络资源课程现状

一般而言,高校网络课程的资源均是来自于网络并且合理的应用与网络。网络资源的循环利用的现象在当前的国内网络教育上比较普遍。不管是国内知名高校还是一般的普通院校,在实现其资源共享上,尚欠缺一定的包容性。也就是说,不管是当前的课程资源设计还是在已经相对成熟的课程资源设计上,都是一个客观停滞的状态。

(三)教育的交互性现状

从教育本身来看,交互能力直接决定着整个教育质量的高低。在高校的网络教育过程中,延时性教育与不对口的教育现象相对占据着整个网络教育的整体比重比较大。显然,在这样的现状下,网络教育的交互性就呈现一定的局限性。从网络教育的建设初衷来看,在一定程度上的延时交互将对整个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自主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真正的能够应用到这样的理想状况中情况确实少之又少。

(四)高校网络教育的影响力

尽管当前已经是我国高校引进网络教育20年的历程,但是从整体的网络教育发展的状况中,依然没有起到一个客观和预期的影响力。在高效的教育资源中,传统的教育方式依然占据着整个当前高校教育的绝大部分,网络教育作为一个对新兴世界的了解和辅助资源,不断背引进到课堂。但是其影响力和其发挥的真实作用,依然没有完全的体现出来。

三、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不足

从当前的高校网络教育现状来看,我国高校的网络教育主要存在这样三个方面的不足性:

(一)高校网络教育的定位问题

从高校网络教育的自身定位来看,当前的高校网络教育不断的被认定为是一个辅助教育的手段。也就是说,在整个的高校网络教育的定位上,不管是从学校、教师还是学生的观念上,网络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课后辅导的辅助型工具。在真正提升技能和专业性知识上,网络教育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以使得整个学校和学生共同认识和关注到当前的高校网络教育的地位。客观来看,网络教育在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被提升为一个主要的学习和教育的途径是完全可以考虑的,但是基于传统思维以及相关的学科知识独特性的考虑,使得网络教育转型为主流教育方式成为一个进程缓慢的问题。

(二)高校网络课程资源和课程编制的问题

上文已经提及到,在高校的网络课程建设上,仍然缺少相关的创新性或者是包容性。毕竟很多的资源都是在非共享的前提下开展,这样一来网络的新兴教育方式难以得到进一步推广,其自身的兴趣性也相对比较乏味。

(三)高校网络教育的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的问题

尽管来自多方面的原因促使当前的高校网络教育的教师资源不断缺乏,但是从客观上来看,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的整体水平还是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例如在当前高校网络中可以见到网络教师的角色,但是往往他们的定位不是一个网络教师的身份,更多的是以一个电脑员或者程序员的身份出现。在教育的实践中,更重要的其掌握的专业化人文知识如何通过网络这样的一个平台应用。但是,实际上,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对网络教师的理解普遍存在误差。进而,在岗位设置和安排上,往往是出人意料的。

四、提升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建议

(一)树立网络教育的全新理念,合理定位高校网络教育

首先,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指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既要积极开展学历教育,又要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岗位培训和其它继续教育。各试点高校要积极探索和总结网络教育的基本规律,积极推进网络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各级各类继续教育的结合,促进我国网络化、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我们既要把高校网络教育看成是对我国现有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一种补充,为在职成人、也为应届高中毕业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网络远程教育成为发展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战略途径之一,又要看到网络远程教育应该是发展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首选。

其次,建立必要的相关专业网络教育系统,调整当前高校网络教育中存在的数字鸿沟和专业课程设置失衡现象。各高校不要各自为政,另起炉灶,重复设置课程,而应挖掘其优势专业和特色课程的内在价值,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学分互换,使网络教育为我国各地师生获取丰富的教学信息服务。再次,调节高校网络教育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地域定位应向西部倾斜,关注西部大开发,缩小我国东西部教育差距,加速西部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

(二)加强网络课程开发和建设

在加强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上,还需要不断的注入活力。在当前我国的高校网络资源建设上,仍然不缺乏专业建设的人员,只是并没有合理的制度将这样的人才应用到合理的岗位上。本文指出的加强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不仅仅是从课程本身的设计上,更多的还是需要从提升高校在课程专业化设置上的力度。从而客观上将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融入到教学成果上,以此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积极性。

(三)加强对网络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教育的客体转化为教育的主体的过程中,教育本身只是一个传递的工具。作为信息时代的教育途径,网络教育将是一个最为高效和便捷的工具。所以在提升整个教育客体的过程中,还要伴随着提升当前的受教育者在对网络教育的认识的问题。也就是说,将网络教育融入大学生教育的主要课程中,提升网络大学生的在网络教育的综合素质。最终能够实现网络大学生在网络课堂的认识和学习能力完全不亚于传统的面对面授课。

(四) 努力建立一支既懂专业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师资队伍

随着网络大学的兴起,网络教育的逐步普及,高等学校的教师已不再是站在教学的绝对主导地位上,而是处于教与学互动一体化的位置上,教师的职责应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网络信息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网络时代高校教师将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教师光有专业知识和授课艺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熟练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技能,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示学习资料;拥有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与故障的快速反应能力,使网络教育更加生动活泼;网络教学的主持人虽是教师个人,但却有许多人在幕后担负着编写脚本、导演、摄像、编辑等工作,所以,网络时代的高校教师应具有团结与合作精神。

五、结论

本文基于当前我国高校的网络教育的现状,展开分析,试图通过多方面的客观原因分析当前网络教育存在的现状。诚然,在分析上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本着对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的执着,在完成整个网络教育的建设上,也想尽可能全面。本文最后提出一些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以备后期在开展网络教育的实践上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小莉,刘建国. 关于提高远程教育质量的思考[J]. 教育信息化 2002年07期

[2]凌飞飞,赵新云. 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 教育探索 2005年08期

[3]王东波. 网络学习的困难与对策[J]. 现代情报 2002年06期

[4]张立华,张日卿. 谈谈新时期教师的师德问题[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03期

[5]王军. 农村教育问题现状与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 2008年16期

[6]马雪琴. 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01期

[7]陈良,张大均.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探索 2007年05期

高校的网络教育篇6

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网络用户的主要群体是高校学生,网络已经深入到了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在不管是国内发生的事件,还是国际上的重大新闻,都会形成相应的网络舆情。高校作为多种思想文化碰撞和传播的主要场所,受网络舆情的影响也会更大。因此,把握网络舆情的整体状况,探索思政教育新的方向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

一、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冲击和机遇

1.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舆情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网上用户却具有一定的隐匿性。高校学生是中国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在网络世界中,高校学生可以摆脱这些束缚,在虚拟的世界中尽情发表个人言论和思想。虚拟的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让一些高校学生变得肆无忌惮,这样就会形成相对消极的网络舆情。这样的网络舆情会让高校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养成不道德的行为观念,甚至会滋生高校生的网络犯罪行为,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网络舆情具有多元性。网络环境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各种思想和观点都可以在网络进行碰撞和交锋,网民们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高校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并不能够很好地对网络观点进行辨析和筛选,往往会受到错误观点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要掌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把握网上的一些主要观点。

2.网络舆情带给高校思政教育的机遇

网络舆情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和基础。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当前国家政策和形势的教育,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行在网上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通过网上的一些优秀观点,形成对问题较为全面的认知和考量。网络舆情在某些方面是对教师教学的课外延伸,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有效率的学习。

目前,在高校教学当中,网络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平台。大多数高校学生的课余时间都是在网络中度过,他们在网络中吸收各种观点和看法。如果高校思政教学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去积极引导高校学生,会比单纯的思政理论教育更加有说服力,还会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

二、网络舆情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具体引导措施

1.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的网络教工队伍

网络舆情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离不开网络教工队伍。高校网络教工的组成人员要有很强的政治觉悟,还要熟悉当下的网络环境,能够使用不同的网络工具,如微博、微信、网上论坛等,对高校内部的网络舆情进行一定的监管和引导。某高校选择了一些能够熟练使用网络的党员教工,让他们对校园内部的网络环境进行监督。这些教工时刻关注校园网站上的信息动态,对积极的信息加以宣扬和引导,对于一些错误片面的观点则予以删除、改正。通过网络教工队伍的日常工作,该高校的思政教育,有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为教师教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高校要善于处理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危机

很多高校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处理经验,相关的应急机制不够健全,经常造成相关信息无法及时公布。这样就会给网络谣言提供生存空间,形成相应的负面的网络舆情,给高效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很大影响。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规范处理突发事件,避免以往的无序、混乱的处置状态。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高校还要让网络教工在网上及时更新事件的真实情况,这样就能突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高校应建立校园网站

校园网站作为校内网络舆情的核心承载体,对于思政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应把校园网站看做思政教育的主要根据地,向学生宣传积极、正面的思想,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情环境。某高校在校园网站的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教师还在思政教育课堂让学生在校园网上一起学习、讨论优秀的观点和看法,让校园网站成为重要的宣传阵地,更加利于课堂教学及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

三、结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不断发展,网络舆情也成为了不可小视的主要力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正视网络舆情对教学带来的冲击,重视和依靠正面、积极的网络舆情,让网络舆情服务于教学工作。这样,才会让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学生才会真正在思政教育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对于促进高校的教育环境规范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闫晓静,宁建荣,贾耀忠,勾正刚.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J].中国报业,2013(08).

[2]肖旭.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探究[J].科技风,2014(12).

高校的网络教育篇7

1引言

现在的互联网技术逐渐被运用到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了技术支持,也是新形式下教育取得实效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信息技术在给高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高校的网络管理带来了挑战,如何应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网络管理将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2教育信息化与网络管理

教育信息化是一种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领域,为了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潜件建设。硬件建设是指信息技术设备和设施的建设,包括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数字图书馆等内容的建设;软件建设是指信息技术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主要包括网上课程资源、教学信息资源等的建设;潜件建设是信息技术理论和方法的建设。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我国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为教育的改革提供新的模式。网络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向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增加网络设备和增强网络性能;二是网络维护,进行网络故障预警、维修和防护;三是网络线路、设备利用率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以及增强网络利用率的控制手段。教育信息化不仅促进了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为高校的网络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网络管理所面临的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互联网的发展给高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也进一步给高校的网络管理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挑战,在新形式下,完善高校网络管理,保证教育教学高效展开,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3.1完善高校网络管理的体制机制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不仅提高了高校教育教学实效,也给高校的网络管理带来了风险。针对网络病毒侵害和网络安全事故频发的问题,应完善高校网络管理的体制机制。首先,健全高校网络管理领导机制。高校教育教学主管部门、网络技术部门和党委领导应当重视网络管理工作,将网络管理工作摆在重要战略地位,提高各部门对网络管理的重视程度,发挥领导的核心作用,协调各部门共同开展工作。其次,形成依法治网的有效机制。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保障高校网络管理正常发展,保障机构的协同合作、人员的配齐以及经费的充足;健全高校网络管理机制,保障高校的行政效率、促进师生自律发展以及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撑;最后,将以往的经验方法总结归纳,形成固定的方法,为以后高校网络管理提供方法指导。

3.2丰富高校网络管理工作的内容

针对高校网络管理工作滞后的问题,应丰富高校网络管理工作的内容。首先,积极推动高校实体文化与数字文化的融合。在网络文化快速传播的新形式下,要正视高校里的实体文化,充分挖掘高校实体文化中积极优秀的文化资源,做好实体文化与数字文化融合的工作。其次,塑造雅俗共赏的网络校园文化。高校网络管理既要改变对流行文化一贯批判的态度,也要改变对精英文化过度推崇的态度。如果高校网络文化只吸取精英文化,那么就脱离了实际情况,得不到师生的认同。反之,如果高校只吸取流行文化,那么培养的学生将没有对崇高理想的追求。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只有即吸收精英文化又吸收流行文化,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最后,要加强高校网络管理工作内容的创新,体现民族特色。只有展现出中华民族特色,才能使高校网络管理适应时代的要求。高校网络管理人员要积极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衔接工作,保持高校网络管理工作内容的活力。

3.3培养高校网络管理的专业队伍

针对高校网络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高校网络管理队伍。高校网络管理专业队伍的建设是提高高校网络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建设高校网络管理专业队伍,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各个层次人才的力量。要建设一支从学校领导、教师、网络技术人员和学生骨干相协调、配合的队伍体系。在学校领导的统一指挥下,教师和网络技术专职人员做好网络管理工作,优秀学生骨干做好配合作用,使管理效果从学校层面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其次,提高高校网络管理人员素质水平。一是学校要定期举办培训活动,组织高校网络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培训,提升高校网络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二是学校要定期举办关于高校网络管理的交流会,高校网络管理人员可以在交流会上交换彼此的工作经验,通过吸取多方经验来促进自身发展。三是高校网络管理人员也要通过自学的方式提升自身的素质水平。然后,提高高校网络管理人员的待遇水平。在高校中,一直存在重学术科研而轻后勤管理人员的思想,为了增强高校管理人员的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要破除这种落后思想,对所有工作人员一视同仁。最后,加大高校网络管理的科研力度。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对高校网络创新给予支持,高校应抓住机遇、顺应国家情势,加大网络管理的科研力度,积极申请国家科研项目,建设网络科研基地。

【参考文献】

[1]常亮.数字化校园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教务管理系统建设[J].艺术科技,2014(01).

高校的网络教育篇8

自2001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后,我国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各高等院校逐步加大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都在积极努力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几乎每所高校都依托校园网开设了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类主题网站。这些主题类网站的建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如何提高教育类主题网站的针对性、时效性,更好地为教育服务是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

一、高校主题教育网站的现状

各高校都很重视网络的教育作用,学校大都成立了党委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领导小组,并以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配合,对全校的网络教育有总体规划和部署。一般高校都有一个以上的主题教育网站,学校在资金、人员、设备上都给予了一定的保障。部分学院或社团也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主题网站。中等规模以上的高校一般都建立了BBS或论坛系统,提供师生信息自由交流的网络平台。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 主题网站宣传不到位,内容隐藏深

目前各主题网站大都以链接的方式放在学校的主页上,教育内容隐藏在层次较深的位置,需要点击后才能看见,不能将信息推送到浏览者眼前。浏览者一般注意不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而降低了对网站的关注。这样网站的教育作用也难以发挥。

2. 栏目内容设置不合理,师生不愿浏览

一些专题网站内容没有新意,有的只是转载其他网站的内容或是理论文章、跟思政工作相关的“红头文件”。形式单一,与师生工作、学习结合不紧密,造成了主题教育类网站缺乏吸引力。

3. 校园网络结构不合理,浏览困难

近些年来,部分中小规模高校基础设施发展较快,而网络基础投入未能及时跟上。学校通过吸纳社会资金,将校园网络交由电信运营商来建设管理。学生宿舍区的网络由电信运营商承建管理,通过网络使用费收回成本。而电信运营商为寻求资金回报,因管理或其他原因,在客观上造就了技术或者经济壁垒,学生访问校园网络存在障碍。出现了学生访问校园网络要么访问困难,要么还需另外计费的情况。

4. 信息分散,共享程度低,各主题网站处于各自为阵的状态

目前,每所高校都建设了若干个教育类主题网站。除党委宣传部建设的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红色网站”以外,还有学生工作、心理健康、党员教育、国防教育、保密教育、廉政教育等主题网站或栏目。同时,各高校还有新闻、BBS等信息传播平台以及“两课”教学的教学资源。以上这些资源都属于教育范畴,却又由不同的职能部门或教学单位建设和管理,存在一定的重复建设。网络最大的优势是其共享的便利性,如果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形成合力,教育效果也将受到限制。

5. 互动性不够,教师参与程度低,感染力量薄弱

有些网站建立了BBS系统或留言板等信息反馈的平台,而教师,特别是专职思政、心理教师参与度不够,师生平时生活、工作和学习上的烦恼、困惑也不能够不能在网上得到解答,平台的只成为一般信息的交换场所,失去了教育的功能。

三、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的思考

1. 拓宽宣传途径,提高师生认知度

现在公众网上内容也是相当丰富,而师生访问校园网时通常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一般是为了办理具体的业务或有目的地寻找资料。为提高教育主题网站的认知度,扩大主题网站的浏览量,还需想方设法使师生对网站有更多的了解。具体可通过既有校园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宣传栏进行宣传,也可通过SEO(关键词优化)、交换链接、电子邮件递送、手机短信等手段达到互联网自身宣传的效果。同时,组织师生开展网上网下的互动交流,深入到生活中去,提高各教育专题网站的知名度。 转贴于

2. 因地制宜,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内容

目前,我国互联网中网络视频的使用率为71%,用户量已经达到1.8亿人,既网络音乐、网络新闻、即时通信后成为中国网络应用中的第四大网络应用[ ]。视频在校园网中的地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学校可以因校制宜,将优秀的报告、讲座节目搬上网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视频教育活动。有些城市如徐州、南通还成立了高校教学联合体,通过该类组织可共享校际间资源,扩充网络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增强校际间网络文化交流,提升教育资源的品质和教育效果。

3. 统一部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目前高校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还在不断建设,主题教育类网站和学校的办公系统、教学资源是独自建设并由不同机构管理的。内容分类上具有平面性,对于目的明确的用户可快速找到所需的资源,但主题教育显得较为被动,效果不够理想。学校可考虑统一部署,详细调研各部门的信息发布内容和发布管理情况,制定统一的信息调用协议和接口,使网站与网站之间,主题教育和教学资源之间的信息调用成为可能。通过信息汇聚和分类技术将其他站点与浏览页面相关的信息也罗列在一旁,达到信息相互渗透的效果。比如让信息门户、web邮件、web认证、新闻页面等列出教育教学相关内容,构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使教育的元素通过网络传递到师生心中。让网络教育从“灌输式”向“渗透式”转化。高校近几年经过规模扩张后逐渐开始了新一轮的内涵建设,将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比如在网页风格设计上与学校的形象识别系统相结合,体现出学校的精神等等,使得网上网下校园文化相互渗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4. 加强网络互动,架构交流之桥梁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进行了在线交流。这标志着,信息化时代,在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方面,互联网渠道正受到党政高层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这显示出,我们党的执政风格更加透明、开放和自信。在校园网内,通过BBS、blog等其他形式的网络互动,促进管理部门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信息交流,增加校内各项业务的透明度。除了结合网络的发展不断添设沟通渠道外,学校还需加强网络教育人员的队伍,包括专职、兼职、学生等人员队伍。建立健全适当的培训体系和考评体系,提高参加网络教育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积极性、主动性。使网络成为凝聚人心、营造和谐校园氛围、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高校的网络教育篇9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策略分析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也要从各个方面入手。比如工作观念、工作方式方法、网络道德宣传等等,将信息科学技术融入到教育工作中,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用。

1.认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在于对大学生健康个性的塑造,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不迷失,不因沉迷网络而形成不健康的个性和人格。新时期大学生的健康个性不仅对他们的生活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步入社会之后的思想与行为,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紧抓学生健康个性的塑造工作,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2.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实现“网络思想教育”。

当前我国各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工作都十分重视,各种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网站纷纷出现。但是,这些网站大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不仅各高校之间缺乏思想教育工作上的联系,就连高校内部之间的宣传系统、学生工作系统及教育教学系统之间也是各管各家的情况。这种零散的布局产生的影响力比较少,不利于网络资源得到有效地整合利用。当下,我们可以先将网上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站资源进行整合,最后形成以教育部网站为龙头、各高校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资源共享的资源体系。

(2)利用多样化网络技术,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整合网站资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将校园论坛、微博、微信及电子邮件等网络功能充分利用,丰富和发展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大学生健康文化生活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上的党团工作,定期组织党员、团员作为学生中的代表利用网络平台向他们宣传党的科学政策、提倡健康的先进文化,让党的教育面扩大。再者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学生咨询活动,让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利用网络良好的交互性能组织心理方面的专家或者老师与学生进行辅导、交流,与此同时,还可以运用各种网络软件资源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及时消除学习和生活上产生的困惑,让思想教育工作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强化网络道德建设,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高校的网络教育篇10

[作者简介]王小奎(1978- ),男,四川达州人,四川文理学院团委,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达州 635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059-02

网络的普及对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来讲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量和丰富、便利的各种资源;另一方面,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不良信息和腐朽思想,也给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一、网络的普及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1.网络的普及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网络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娱乐、消遣的方式。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可以通过上网的途径来得到缓解。例如,学生学习累了,可以进入网上聊天室,高谈阔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在网上玩各种游戏,实现精神的放松;也可以在网络上观看各类的视频、电影;学生们也可以去自己喜欢的网站,逛论坛、看贴吧、上淘宝、玩人人。总之,网络是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有效途径。

2.网络的普及导致了有些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价值取向错乱。网络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全国各个地区、甚至是全球文化的激烈碰撞。现在文化霸权现象和文化侵略现象越来越严重,因为网络文化起源于西方的欧美国家,这也被打上了欧美西方文化和历史的烙印。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又处在身心发展不健全的时候,很容易被腐朽的文化所腐蚀。现代青年们很容易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不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情,在网络宣泄自己的各种压力,这就会使学生的价值观发生错位,进一步导致学生的社会责任淡薄。

3.各种虚假、色情信息的传播,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网络平台上充斥着大量的“黄色”信息,这种腐朽文化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有很多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黄色文化,甚至产生了犯罪的现象;另外,在网络上还有很多的非法组织,宣扬各种歪理邪说、在网络上兴风作浪,这在精神上毒害和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

二、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1.网络可以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络上庞大的信息资源库,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捷的学习资料,给老师的备课提供了丰富的教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仅是老师和课堂,更多的是学生课下在网络平台上获得。网络上的资源很丰富,老师解决不了的问题,网络可以帮你解决。网络是学生学习和老师备课的很好的资源平台。

2.网络的普及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趣味性。网络和多媒体的普及,使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再那么古板和陈旧。网络上各种鲜活、生动的案例,可以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网络平台可以创造出良好、轻松、更易于学生接受的学习气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效率。

3.网络的普及,可以更好地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们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老师们也可以更好地、更加真实地了解到学生们的一切。这样真实的交流,大大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

三、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1.在网络时代下,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要有创新的精神。目前来说,要想各种工作能够跟得上时展的潮流,就必须进行思想上的创新。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首先应该实事求是地认识到旧的教育方式存在不到位的地方。然后,吸取经验和教训,再把网络技术融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让更多的学生群体能够接受到新兴教育。其次,还要利用好网络平台,及时发现和纠正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要注重网络文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现在的学生,课下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上网。学生在网络上学到的知识要比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多很多。所以说,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融入网络,在网络上打造丰富的文化气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另外,大学生群体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提高对网络上各种信息的辨别力,尽量不受西方腐朽文化的腐蚀。另外,大学生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3.培养大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面对良莠难辨的网络信息应该去粗取精。网络的普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量和丰富、便利的资源;另一方面,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不良信息和腐朽思想,也给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的优势,积极建立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和栏目。例如南京大学的启明网、西安交通大学的思源驿站都是比较有名的网站。如果能够把这些网站利用起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肯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要做好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离不开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塑造学生的人格和素质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社会氛围,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必须做到的,要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里面去,共同创造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模型。首先,学校通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及时利用科技手段,安装绿色软件,及时发现和清除不良信息。其次,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交流、及时沟通。家长在孩子成长道路上要起到指明灯的作用,在孩子有困难的时候及时发现及解决,家长要及时关注并了解孩子的上网情况,并且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在上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孩子信任家长,有什么问题第一时间跟家长沟通。再次,社会也应该提供应有的帮助。例如,可以加大对绿色软件的研发和使用支持,免费为大学生群体安装绿色软件。对于上网成瘾的学生群体,社会上要提供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多成立关于治疗网瘾的部门和机构,及时帮助学生成功戒掉网瘾。总之,学校、社会、家庭要共同为大学生群体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四、网络时代下进一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进一步强化网络的阵地意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谁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谁就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众所周知,互联网技术是从西方国家传入我国的,网络上的西方文化思想不断地渗透和影响到我国的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有一部分人已经受到西方思想的腐蚀,出现了价值观念的扭曲、道德的滑坡以及信用危机等各种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也将变成多种思想意识形态抢占的场所。在高校校园里,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去争夺网上阵地,大力加强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网站建设。以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和时代性较强的形式,在网络上建立非常牢固的宣传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阵地。

2.进一步加快校园内部的网络建设,积极鼓励大学生们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现阶段,几乎所有高校都建立了学校内部的校园网络,很多学校实现了教室、宿舍均能上网,这为大学生的上网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是,有的学校因为条件的限制,不能建立校园网,宿舍上网还需要电话线来完成,这样严重影响了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因此,学校应该重视校园网络的建设,进而促进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3.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进一步净化网络上的内容。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既有有利于学生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信息,也充斥着很多的暴力、黄色信息和歪理邪说,西方国家也在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传播他们的价值观和文化信仰。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进一步净化网络上的内容。在大学校园里,网络管理人员要由高校思想教育人员和网络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在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同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涉及外交、民族、宗教、军事、政治的焦点问题及时进行审核;对散步不良信息人员进行警告,必要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高校的思想教育人员要善于分辨网络上的信息,并及时对这些信息实施监控和分析,及时了解并且发现学生们上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上网秩序的管理。

4.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网络道德建设。因为网络的隐蔽性、匿名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等特点,导致了一些无道德的人在互联网上进行恶意攻击。互联网的隐蔽性激活了人类的劣根性,所以,必须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们的道德素质,进一步优化网络环境。现在很多西方国家已经给网络制定了相应的行为规范。我国相应部门或高校也应该出台这样的规定,加强对“网德”和“网风”的教育,加强网络爱国主义和网络法律意识的教育,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5.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全国高校里,应该努力培养既能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又具备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熟悉政治思想规律的师资队伍,他们可以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做好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在网络时代下,对老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理论素养,还必须掌握网络技术、精通网络语言。与此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该具有良好的网络信息素质、敏锐的网络信息意识、高尚的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建立一支业务素质、政治意识过硬的专业师资队伍。

在网络大力发展的今天,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网络的发展特点和大学生群体的发展特点,及时地更新和创造适合当今社会学生群体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模式,积极地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和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琦.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析[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2]马晖,张远智.初探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05(13).

[3]金鑫鑫.浅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2009(11).

[4]刘春丽.网络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光盘技术,2008(12).

[5]中共天津市委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加强德育创新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J].中国高教研究,2012(19).

高校的网络教育篇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44-01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育方法已不能完全地适应新一代的学生,特别是高校大学生,无论是时代,环境还是各方面的影响,都造成了如今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立独行。所以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课堂式教育,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呢?

一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内容广泛

一本书的内容有限,而网络的内容却是无限的,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想,让高校大学生在众多的思想政治观点中发现最合适自己的观点。由于网络对社会现实的及时报道,教师在需要现实论据时可以直接利用刚刚发生的报道,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实例加深学习效果。

2.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不能吸引当代的大学生,所以改变教学方法是吸引大学生主动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有效方法。网络是目前流行的事物,大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很浓厚,通过网络教学可以吸引大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3.以“不见面”的教育方式刺激学生的创新和辩论欲望

传统的教育方式会使学生存在一定的课堂压力,而网络教学没有实际课堂上的压力,学生可针对不同的观点可以畅所欲言,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不断地增长自身的知识。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

1.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

网络中非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大学生起到一种非正确的影响。目前网上大部分信息由美国提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文化阵地的侵蚀,会对我国的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产生侵蚀和扭曲。

2.低级文化的不良影响

网络资源良莠不齐,存在一些低级庸俗的消极文化,如色情暴力等,给大学生的思想会造成一种不良的影响,从而诱发大学生暴力、性犯罪等社会问题。

三 加强校园网络思政教育文化建设的策略

1.提高认识

要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信息化时代,大学校园的思想不应停留在过去的模式中,而要与时俱进,建立学校特有的文化建设,加大学校校园网络的建设。校园网络可以使学校内部的各种信息得到共享,并且推动学校的网络教育。

2.加强管理

校园网络文化管理的目的是对网络所带来的弊端进行管制,让大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中接触的任何信息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而不是低俗、消极的。校园网络文化首先要依法管理,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其次是行政管理,主要是指学校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大学生的性格特点,而制定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让校园网络遵循一定的准则运行。

3.强化建设

第一,硬件建设。我国高校校园的硬件建设现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有计算机房,多功能教室,以及网络的普及化,但都未达到人均一机的状态,还需继续建设。

第二,软件建设。我国目前在软件开发制作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果还不能开发出具有我国独有特色,并具有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艺术性的中文软件,那么高校的网络文化的前沿阵地恐怕只能被其他占领。

第三,网站建设。校园只有建设具有自身特点的优秀网站,才可以进行积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具有自身特色的、开放的、适时的网站才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四,队伍建设。对于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要有一支强大的队伍,队伍的构成应该有专家、领导、教师以及学生骨干,只有多元化的组成,才可能带来多元化的思想。

第五,网络科学建设。要建立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就要对网络文化进行积极的研究,将其视为一门学科,进行多加监督,多层次的研究,从而建立更加合理、科学的校园网络文化。

四 增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第一,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实效性教育方法,利用网络内容的广泛性,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有特点、有针对性、趣味性、生动性,让大学生在一种轻松的心态进行思想政治学习。

第二,利用多种流行的交流工具,如QQ群、博客、校内网等,通过这些渠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宣传一些正面的、健康的思想工作。

第三,积极介入其他有利的网络平台,教师应了解学生,了解当下大学生聚集的网络站点,并介入其中,与学生增加互动沟通,宣传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五 结束语

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重要,对于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思想和理念应当随之发展,目前网络教育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应当继续研究出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

高校的网络教育篇12

谣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几乎是伴随人类,与人类同龄。随着谣言的流传形式不断的发展,谣言的表现形式也不断翻新,对于人们社会生活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通过网络传播谣言,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尤其是对高校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轻视,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一、网络谣言的内涵特征

网络谣言,它是指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网络谣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与先前口口相传、纸质等载体传播的谣言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传播的速度快,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当下网络技术的高水平发展,谣言传播十分迅速,可达到爆炸性效果;二是惑众的能力强,为抓住“眼球”,谣言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大的事件;三是复制传播手段简便快速,人们只要轻轻点击键盘和手机屏幕就可以实现网上传播和手机的对点传播,谣言复制率高。

二、网络谣言在高校传播的原因

1.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本身的虚拟性

网络传播技术为高校学生传播网络谣言打开了方便之门,舆论与媒体控制着人们的信息来源与渠道,现在个人可以通过网络来自由地展现自己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时代更需要人们对于个人的言论自由和个性张扬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法律观念和社会理性的判断。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缺乏这样的认识,过于陶醉于网络技术带来的自由,尊崇时尚和展示自我特点等的愉悦,从而很少反思由于放纵行为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是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得身处该环境氛围中的高校学生的自我约束功能降低。由于网络所具有的低成本性、高速流转性、超时空性等特征也为高校学生参与散布谣言提供了诸多方便。

2.法制体系尚不完备以及高校学生法律观念淡薄

网络谣言能够长期的存在,并一度盛行,与我国的这方面管理存在的法律缺失有很大关系。法律对于网络言论自由与公民隐私权、名誉权等权利发生冲突时的认识界限规定模糊,使得许多权利受到不当言论侵害时的组织、个人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又缺少法律依据,同时诸多网站的拥有者为追求所谓的点击率,利用法律的疏漏,推波助澜,不排除有良心网站的管理者因缺乏法律依据,不敢轻易对网络言论采取删除等管理措施,这样也就助长了肆意编造不负责任的网络言论的泛滥。同时,由于法律缺失,导致很难有针对性地对高校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法制教育。直到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明确了编造传播谣言定罪量刑标准,规定六种传谣情形可以入罪。随着国家法律进一步完善以及高校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强化,网络谣言有所收敛,高校学生对该问题的法律观念也有了极大提升。

3.高校学生的个性及心理不成熟为网络谣言提供温床

高校学生心理不成熟表现在其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可塑性的阶段,易受暗示,有强烈从众倾向,好奇心叛逆心都易导致其道德的失范,同时在没有心理压力和道德良心感约束的情况下,也是助长网络谣言在高校学生中有一定散播的原因。部分高校学生为了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就会做一些不一样的事。因此,大学的教育必须要体现出它的综合性,尤其在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矛盾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再加上高校学生成长因素的多重性,重视抓好心理教育显得十分的迫切,这也是引导高校学生培养健康心理,不过分猎奇,不盲目从众,远离谣言,抵制谣言的一种手段。

三、网络谣言对高校育人产生的危害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网络谣言对高校育人环境产生危害

高校学生在面对不同网络谣言释放出的刺激性信息时,在情绪、态度和意见等方面会构成一种互不沟通的“多元”,特别是在“群体极化”的作用下,持有不同观点的高校学生将会在主流谣言氛围的作用下放弃自己原有的观点,进而同意多数人的意见,懒于思索或形成新的想法或观念。这样,对同一个高校学生而言,不同的谣言会形成不同的伦理道德观,推助伦理道德多元化,从而会遏制和损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另外,网络谣言极易情绪失控并诱发突破道德底线的网络行为,尤其是当谣言中包含负面信息时,高校学生的非理性情绪一般会随着事件的发展而更加明显,往往在真正结果出现之前,关于事件的揣摩及推测已在失控情绪的作用下被“合理化”,从而使事件发展被人为的向恶化方向推进。

2.网络谣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是网络谣言传播快而广,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应对。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高校学生越来越多,高校学生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各种网络信息的狂轰滥炸。突发性和爆炸性出现的问题,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疲于应对,有时还会感到无奈和无助。二是网络谣言会极大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网络谣言在媒介性、公共性和渗透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网络谣言依附网络而生存,其依附的媒体是大众传媒中最新颖的一种,与报刊、电视等一样,具有独特的舆论导向功能,因此它们的参与会使谣言形成自上而下的传播状态,它发出的形形的谣言信息更容易取得民众的信任。除了直接抵消平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积累的正能量外,还会给后来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加难度。三是网络谣言会在一定程度上反逼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互联网的发展,人们也认识到了要将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以便适应时代的挑战。我们将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过程中面临许多现实问题。既有大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科技素质等问题,又有大力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的硬件设施等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还是要牢固树立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网络育人的理念。

四、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遏制网络谣言在高校传播的对策

1.加强对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基础

网络道德是人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特别需要灌输正确理念和培养高素质学生,这对于世界观、人生观正在逐渐走向成熟的高校学生而言非常重要。高校学生只有真正掌握网络道德规范,理解并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现实意义,才能很好的守住底线,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从当前高校学生散布网络谣言的实例来看,大部分折射出的是高校学生叛逆心理甚至是虚伪的人格,从中分析原因主要与传统道德教育长期采用重规范轻品格的模式教育有关,因此这就需要革新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网络道德教育讲规范是基础,是底线,我们必须坚持;同时,网络道德的践行要求高,在虚拟世界里,更加要求自律和慎独,这也要求网络道德教育应该多运用启发、讨论、判断等方式进行,力争建立起与网络时展需要相适应的新模式。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遏制网络谣言在高校传播是基础。

2.普及科学知识,提高高校学生辨析能力是根本

作为当代高校学生,很多学校的课程只是向深度发展而没有向广度发展,高校学生学的只是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获取课外知识的渠道大部分是通过网络。信息接收和传播手段变先进了,人们的整体辨识能力和基本科学素质更需要随之提高。一些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缺乏判断能力,容易恐慌和跟风,这也是导致网络谣言快速复制和传播的重要原因。俗话说“你不讲话,谣言就讲话”,学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更多的渠道全方位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将科学渗透到每一个高校学生的生活当中。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是关键

部分高校学生热衷于散布网络谣言往往是基于心理泄愤、释放压力等诸多因素,这反映了当前部分高校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健康和亚健康的状况。从当前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形来看,很多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认识还不足,同时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变化规律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还不健全,因此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筑牢遏制网络谣言防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艰巨而重大的任务。一方面要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设置心理咨询室,安排专业教师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开展高校学生心理训练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高校学生自我克服在虚拟网络空间的不良心理,塑造高校学生健康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要打造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教育平台以便让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缓解心理紧张情绪,恢复心理平衡,提升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是保证

引导高校学生正确地应对网络谣言,不受其蛊惑,对不信谣和传谣进行有效地抵制,是一项艰巨工作,它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明确的政治态度和高尚的政治品质,而且必须具有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专业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的基础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集法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哲学、美学以及有关自然科学等学问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能力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特别是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这种要求就更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网络谣言,要有敢于破局的勇气,要有善于破局的智慧,要有精于破局的技术,要有强于破局的路径等,这些都需要高校打造一支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