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发展合集12篇

时间:2023-09-21 09:26:37

会计专业发展

会计专业发展篇1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就大多数会计培训的实际情况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同时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训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采用的许多资料是由教师自编的,无法保证实习实训需求。这种方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员解决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但毕竟与实际情况有一段距离。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因为合作方收入与付出不等同等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不愿成为会计培训的会计实训基地。培训班实训基地的严重缺乏,使得学员的专业实习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缺乏针对性由于我国的会计专业培训教育一直以来大多都由普通高校举办,且教学师资等资源主要依赖普通高等教育的资源,会计专业培训也就自然承袭了普教的教学模式,然后缩减课时。教学计划即使修改也是委托普教的教师来代办,而对普教的教师而言,由于目前普教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以及学员基础差等因素,高职称和高水平的教师很少给参加会计培训的学员上课,他们并不了解这些学员的实际需求,不熟悉培训规律和学员学习特点,所以,制订的教学计划对学员而言,也就没有针对性。

(三)课程体系缺乏完整性

学员本身就是会计从业者或潜在的会计从业者,一个合格的、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加强职业素养的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重要环节和途径。目前会计专业培训学专业课程体系很少涉及与这方面相关的课程。而且,教师也往往忽视了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相关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片面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未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其中,难以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四)会计模拟实验教材不够完善,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

现有的会计模拟实验教材大多是产品制造型工业企业会计的实验项目,而对其他行业的经济业务没有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员知识面的拓展。

会计模拟实验教材的项目还应进一步拓宽到其他类型的会计主体,如商业、金融业、行政事业单位等。

另外,会计实践教学应包括会计(含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三类学科的系列课程,还应包括手工操作和计算机操作两种方式。但从许多培训基地的模拟实验教学来看,真实体现模拟实验的课程只有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而涉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收、金融等课程的实习项目还非常少,计算机操作也较少。

枯燥的理论教学以及理论不能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导致学员被动地接受知识,所学的知识也做不到扎实和稳固。

(五)师资队伍流动性强,教学水平良莠不齐

师资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执行者,对教学效果有决定性的作用。目前会计专业培训教学师资力量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普教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但他们兼职成教教学,对会计培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相对了解较少。

二是在校就读的研究生,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和广博的知识,并能较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易于与学员沟通,但他们缺乏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对教学规律的研究,责任心不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是退休老教师,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责任心,但对现代成教思想知之甚少,对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不够熟悉,甚至不会使用,影响了会计培训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提高会计专业培训质量的途径

(一)改革教学方式,推广会计案例教学,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会计培训应当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增加模拟内容的比重,以培养学员的实践操行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学员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新型教学方法。会计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只有将其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学好。会计案例教学无疑是理论和实践性的契合点。

(二)围绕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合理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层次和培养水平。在课程设置上应本着能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拓展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的原则,让学员学会怎样“做人、做事、做学问。”以因材施教为立足点,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基础性、科学性、适用性以及各门课程的衔接性,适当增加人文教育及职业素养的课程门类和课时,减少专业必修课,拓宽专业基础,突出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应以学员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为中心,学员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什么,就讲授什么内容。教学内容应以实用性知识为主,强调针对性,争取做到学即能用,适当补充会计实务中新出现问题的研讨专题课和“诚信、敬业”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着力培养学员的职业素养。

(三)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的各种方法,它是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避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它是文字、声音、图像的结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发挥了教师和学员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必须扩大现代化教学的范围,提高现代化教学的质量。

(四)开展新会计知识讲座,完善师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众所周知,会计制度、会计法规更新快,会计知识也随之更新。作为会计专业教师应及时了解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积极参加新会计制度培训,更新知识。学校应根据会计制度的改革情况,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训师资队伍,开展有效地教研活动,同时组织骨干教师进行新会计制度讲座,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员,使学员了解到最新的会计知识及新会计制度的具体内容,学以致用,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熊守春.提高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12).

2、刘天明.试论我国成人高等会计教育的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

3、林德明.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市场,2005(50).

会计专业发展篇2

一、对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会计专业起步较早,一直是职业学校的骨干专业,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实践体系。会计专业比别的专业更注重实践教学,一般都会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和职业素质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和开设课程,将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专业技术的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创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会计专业在其发展进程中也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化的专业会计发展方向。同时,职业教育的招生对象相对于普通教育更为广泛,更加有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而会计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在招生上的优势更加明显。与普通教育相比,这样的招生形式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二)劣势(Weaknesses)受中国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学校始终没有完全得到社会的认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整体评价较低。许多人认为,职业教育是只为那些在学校表现差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设的,毕业后也只能从事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它比普通教育要低一个层次,特别是在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许多未能顺利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宁愿想方设法通过复读或出赞助费的方式继续接受普通教育,也不愿选择职业学校,这是导致职业学校缺乏优秀学生的直接原因,为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带来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职业学校的发展定位。除此之外,经费不足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尽管国家在大力支持职业教育,但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还是明显倾向于普通教育,使得职业教育由于资金短缺和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办学质量也得不到根本的提高。而且由于职业教育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需要比普通教育更多的投入,因此,职业教育的资金设备就显得更加匮乏。特别是会计专业教育更注重掌握技能操作而不是理论知识,技能操作需要投入大量设备,开拓实训基地等,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三)机会(Opportunities)同志在2009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也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国家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改革的突破口,为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和机遇。(四)威胁(Threats)职业学校会计教育是向社会输送实用型、操作性强的会计人才。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提高,对会计学科总体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单纯的记账人员已满足不了当今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促使职业学校要充分掌握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会计人员的培养目标,将基层会计工作人员的培养目标逐步转变为培养全面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会计人才,并且还要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对会计专业发展的SWOT分析所带来的思考

(一)构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在当今社会,会计人员的主要任务已经从记账、算账和报账等基础工作发展到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领域,这就要求学生实践技能熟练,专业知识全面,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职业学校应根据会计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根据会计领域及其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会计职业资格标准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会计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在开设会计核心能力课程的基础上再开设战略管理会计、市场营销战略、证券金融市场、内部控制等扩展课程。只有这样,职业学校毕业生才能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就业竞争力。(二)加强会计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和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体系,在专业课教学上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有较大比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会计核心能力课程的开设过程中穿插实践环节,开展同步实践,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理论,在学和做中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二是针对培养目标专门开设会计实践课程,加强校内模拟实践环节,并从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发展到会计电算化实践、ERP沙盘实践,不断加强与改善实验、实习条件。三是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为学生的实习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处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拓宽学生对会计的认知与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三)多渠道培养“双师型”的会计专业教师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学校应从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创造相应的环境和氛围,引导专业教师自觉接受“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如在职称评审、专业带头人的选拔、进修等方面突出了“双师型”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二是专业教师应该主动深入到企业,只有经过实际体验,专业教师才能更有效地组织实践教学,指导学生的目的才能更明确,同时专业教师也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案例的选择和编写。三是学校要重视专业教师科研工作。科研工作不仅仅是普通教育学校教师的责任,职业教育教师也一样是科研的主力军,他们大多在基层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及技能经验,在技术科研上要更胜一筹,所以要重视专业教师的科研工作,形成促进教师积极向上不断学习的激励氛围。总体上看,通过SWOT分析方法,能够清楚地了解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弊端和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要圆满完成职业教育的艰巨任务,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学校、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化解威胁,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陈芳 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长兴学院

会计专业发展篇3

本次实习的单位是中兴财会计师事务所山东分所,其是财政部监察专员驻青办事处成立的二级单位。该所执业较规范,业务水平也较高。其执业领域涉及生产制造业,商业批发、零售业、以及咨询、等行业,非常广泛,涉及到了社会的大多数行业。企业规模则大中小都有,因此,在该所实习可以大大的开阔视野。

第一,实习的基本内容。一是关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具体包括原始凭证的整理、编制与审核记账凭证、报表编制等。特别是在参与三家企业的审计时,重点关注了这方面的情况。二是审计的基本工作,主要包括审计工作底稿的填制、审计档案整理等。这一方面我认为,审计主要就是检查审查会计人员的账,与单纯的课堂理论的教与学相比,高度更高;角度也不一样,因此能够为我们的会计知识的教与学提供非常宝贵的思路。

第二,实习效果。首先,开阔了视野。以前的理论教学单纯的侧重于工业企业的会计业务,现在接触到了商业企业、酒店业、业、货运业等等,甚至还有事业性质的单位,在我面前出现了不一样的、广阔的大会计,这些所带来的冲击无疑会对我今后的学习工作带来很大益处的,开阔了我的视野。

其次,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有了较好的衔接。最近几年,特别是在考取会计师资格和注册会计师资格以后,虽然在理论教学工作越来越游刃有余,但是,在每一次的认真备课,每一次细细研读教材之后,内心总有一些不安,但自己又弄不清到底还缺些什么,在担心什么,个人知识的发展遇到了瓶颈。

本次实习是我深刻认识到实践技能的缺乏。这次8个月的实习,从知识面上,接触到了不少的账簿,这使我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有了更好的衔接。一个会计工作者需要十余年时间、以及足够的业务,才有可能成为熟练的优秀的会计人员。还有一项就是深度,也就是解决具体的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些都需要在具体的会计工作当中不断锻炼学习才能胜任。

二、在实习中探讨会计专业的发展问题

第一,授课过程中应该更多地穿插责任教育、团队合作教育等内容。实习中我接触到一些小企业的管理者,因为企业规模小,他们不能请过多的专业人员。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是他们的现实选择。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些管理者发现,现在很多的学生缺乏责任心,对工作不用心,而且出现责任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推卸责任;缺乏吃苦的精神,缺乏吃亏是福的意识;心胸狭窄经不起挫折,缺乏合作精神等。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们加强这些方面的教育。这次实习,我体会到向学生们灌输这些思想与我们所说的赏识教育不是一回事。在我们的一些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自然的溶入这些道理是并不困难的,我们完全能够同步的、同时的向学生们灌输这些思想。授课老师,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与教材有关的书外话,应该更多的涉及职业道德、文明做人等知识。

第二,为培养复合型学生,做又专又博的专业课教师。在实习中我发现,作为企业管理者,他们允许员工专业水平不高,但不喜欢其知识面太窄。他们希望所雇佣的员工能够是多面手,可以在多方面发挥作用。学会计的,如果能够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如果能懂点文秘知识,往往是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在有了文秘培训与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外,还应打破原有的专业界限,会计专业可学一点计算机硬件软件维护的知识等。因此,应该要求老师们在“专”的同时还要“博”。

第三,强调动手能力,做“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会计专业,与工科专业有明显的区别,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都要求实际动手,都希望动手之后有一个漂亮的工作成果。这次实习使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会计模拟实习,不仅不能取消,还得加强。会计专业应配备专业的微机室,强化会计专业的电算化水平。通过实习,我个人对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有了更加切实的体会:提高学历固然能够给学校加分,但建立一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更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毕业生。

会计专业发展篇4

作为一名高等职业学院的会计教师,我通常都会在入学第一节课给学生上一次会计职业发展规划课,因为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新生而言,充满了对大学生活的向往、憧憬,同时也充满了迷茫、疑惑,突然间从小学到高中为之奋斗了12年的目标实现了,不知道未来该何去何从?不知道会计专业到底要学什么?不知道学了会计以后能够干什么?不知道未来的会计职业生涯该如何发展?那么作为一名高职学院的会计专业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答疑解惑,因而上好一次会计职业发展前景规划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会计专业职业发展方向

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企事业单位从出纳、会计核算工作;第二个是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助理、记账公司从事记账等工作。这是大多数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方向,但是作为一名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不能仅仅是做一些基本的、简单的、初级的会计工作,而应该有个长远职业生涯规划,有没有想过当我们做会计3、5年之后,我们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做到什么职位?应该达到多少的年薪?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一进入大学就给自己明确的职业前景规划。截止2011年我国会计从业人数有1350万人,其中初级会计有243万人、中级会计师有122万人,高级会计师有8万多人,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初级的”会计人员是很多、很多的,处于饱和、供大于求的状况,而“高级的”会计人才却是非常紧缺的,所以我们的奋斗目标应该是成为高级的会计人员之一。

二、会计职业发展前景规划

要想成为一名高级的会计人员,那该如何一步步实现呢?我们起步应该是从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就开始:

(一)大学3年的发展规划应该如下:

1、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时候把基础打好,一般第一学期只开设会计专业基础课《会计基础》,这门课关系到学生能否树立会计的基本理念、基本思维方式,所以学好《会计基础》尤为重要,地基打好了才能建设高楼大厦,而且《会计基础》也是我们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必考科目之一,所以高职学生们一定不要以为我刚刚高中毕业,大学第一学期就应该好好玩、好好放松,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这时候的你可以稍微轻松一些,但是一定不要一味贪耍,不然有可能会后悔终身的。

2、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时候一般会开设《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的专业课程,这两门专业课尤为关键,很多学生毕业之后很多年做会计用的都是这两门专业课的知识,这两门专业课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从事会计工作,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连最基本的会计核算、会计分录都做不来的话,我想是没有任何一家单位会聘请你的。同时在这个学期建议学生把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过,目前会计从业资格证实行无纸化考试,一年考4次,考试科目为《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3科,《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两科是必须同时考试合格,《会计电算化》可以单独报名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从事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资格证书,所以每个学生无论如何要尽早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拿到手中。

3、学生进入大学二年级了,这个时候开始学习一些专业拓展课程,比如《成本会计》、《税收实务》、《经济法》这些课程,而这些课程岗位性、专业性更强,例如《成本会计》主要学习成本核算,那以后如果你进入一家工业企业可以从事成本核算岗位;《税收实务》主要学习各种税额的计算与申报,那以后你可以在企业从事纳税岗位的工作。除此之外,在第三学期可以着手准备初级会计师考试,当你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之后,你就有资格报名参加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目前也是实行无纸化考试,每年只考一次,考试科目是《初级会计实务》、《初级经济法》两科,必须一次性通过两科,为什么现在要第三学期就开始准备呢?因为《初级会计实务》这门课主要考的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内容,《初级经济法》主要考的是《税收实务》、《经济法基础》的内容,所以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的课程基本就是参加初级会计师考试的内容,那学习的时候我们就要心中有数,体现重要性原则,这些课程用心学习,争取学好,为以后考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就是第四个学期,这个学期学生主要是两件事情,一是继续学好专业课,比如《财务管理》、《税收筹划》等;二是参加初级会计师考试,其实参加考试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得一张证书,而是在考试复习的过程中,是对知识的梳理、疏通的过程,通过考试可以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5、最后一年一般高职学院会安排一些综合实训课程、选修课程和顶岗实习,这一年就主要是在为以后就业做些准备工作,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年的时间给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会计工作和实习岗位,将这一年作为社会实习,社会学习的一年,为以后真正走上会计岗位做充足的准备。

(二)毕业后3-5年的职业发展规划

最开始步入工作岗位1年的时间,学生可能根本没有时间仔细规划自己的未来,因为这一年可能是忙碌的一年,迷茫的一年,纠结的一年,那么一年过后应该基本适应社会、适应工作了,这时候的你不能还做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飞,而是根据你这一年的工作情况,静下心来好好做一下你的未来职业发展规划,从我近10年来总结的经验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可以作为参考的发展方向:

第一,继续“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在学校里考过初级的学生,高职专科毕业5年是可以报名参加中级会计师的考试,有了5年左右的会计工作经验,又能够取得中级会计师职称证书,进入一家中大型企业做会计的机会应该是很多的,有些英语比较好的学生甚至能够进入一家外资企业,目前重庆市的外资薪金来看,5年会计工作经验+中级会计师年薪8万左右是比较普遍的。

会计专业发展篇5

一、引言

会计是企业财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财务全面健康运行的重要部门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国际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会计作为企业财务发展的中心环节,实现企业预算和核算等业务的重要途径。在企业发展中,会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纵观国际国内现代化企业的发展特点,会计的发展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得到较快的发展与更新。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展现出现阶段不少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趋于能力素质和专业素质现代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现代企业高要求的会计人才招聘制度导致高校或会计培训机构传统的会计专业教育无法实现现代型的会计人才的输送,致使会计专业人才在就业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其强劲的改革浪潮,席卷着全国。从实业界对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反映看,他们的会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尚可,但在外语、计算机应用、会计实务动手能力和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欠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需要严重脱节。这对会计教育界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会计人才,已成为会计教育界面临的核心问题。

二、国外先进的企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企业大学教育模式萌发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尤其在信息化与全球化两大潮流的合力推动下,其功能、结构、特点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作为根植于企业生产实践但却相对独立于传统高等教育系统的各具特色的企业大学,在其逐渐发展、完善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也探索出各自的成功之道。然而,不同的企业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在的行业各异,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土壤各不相同,因此,具体企业大学的成功之道显然难以推广和效仿;同时,企业大学是基于母体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具有实践先于研究的发展特点,由此导致了对企业大学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如火如荼的企业大学实践。近年来,国外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对企业大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遗憾的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至今对企业大学知之甚少。这不仅影响到企业大学在我国的健康发展,而且使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不能及时吸取企业大学的许多独特经验和有价值的理念,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尤其是与现代企业和企业制度的联系与合作,发展的步伐相对缓慢,成熟力度也很难显现。

现阶段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相对欠缺一个更佳的可行的发展方案,在人才培养方面与社会中现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相匹配,导致人才发展方向偏离时展的潮流,给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给企业人力资源发展和人才建设带来不少负面影响。由此,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企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国外企业大学模式的发展正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当今社会现代化企业发展需要一批具备现代化能力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人才的需求不是量的积累,而是质的提高,由此,高校要实现高端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借鉴国外企业大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我国不少高校也在努力寻求人才培养的优越渠道。例如校企联合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体现出专业人才的优化培养,同样在预定时期内培养出一大批专业能力素质相对较高的高端会计专业人才。

会计专业发展篇6

课题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503046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20日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现状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迅猛发展。近几年来,就河北省来说,高考生源逐年下降,很多专业生源萎缩,但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却迅猛发展,相对其他专业来说,显得异常火暴。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相对于本科来说,入学门槛低,相对中职院来说,学历层次较高,这是导致相当一部分生源流入高职院校的原因;二是对社会公众而言,相对于烹饪以及车间技术工人等职业来说,会计这个职业类似于管理岗位,好像更体面;三是相对于一些冷门专业以及一些管理类专业来说,会计是一个传统职业,作为一门行业技术,为公众所熟知和认可。因此,高考生源虽逐年下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却依然蓬勃发展。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连续多年高职院校招生的火暴,致使每年都有大批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涌入社会,这些毕业生由于学历、职称以及经验所限,只能从事出纳、会计员及会计师助理等低端会计工作;虽然各行各业均需要会计,但需求量毕竟有限,低端会计的供给已远远大于需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还不到50%,这就意味着相当一部分会计专业毕业生无法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只能选择其他的职业、自主创业或待业。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重理论、轻实务,致使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在会计基本技能方面不如中职院校的毕业生,在会计专业理论方面又比不过本科生,使会计专业的高职生处于尴尬境地,无法实现和会计实务工作零对接。

(四)低端会计过剩与高端会计紧缺并存。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一方面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数量激增,导致低端会计过剩,毕业生薪酬待遇低,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国际会计师等高端会计紧缺,低端会计过剩与高端会计紧缺的矛盾,既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制约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这种人才培养无法与经济发展匹配的现状亟待改进。

(五)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产生与发展势必会对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形成挤压。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我国的中职教育发展的如火如荼,生源充足、就业渠道广,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21世纪初,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中职教育迅速萎缩,生源下降、就业不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职教育的职能很大一部分被高职教育所取代,且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相比,还具有学历上的优势。

201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招生计划、经费投入等方式,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在办学思路、模式、方法上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形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比重。应用型本科的出现,尤其是应用型会计专业本科的出现,必将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形成挤压之势。如果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不在招生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就业途径方面做出调整,极有可能像高职院校取代中职院校一样,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终将被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所取代。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前景探究

(一)正确引导,理性报考。教育及相关部门应对广大考生及家长进行正确引导,不要一窝蜂的涌向会计专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低端会计的饱和及过剩,使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家长及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应结合学生兴趣,并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理性报考。

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说,也不能为了招生而招生,一味扩大会计专业招生规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就业前景,合理确定招生编制,量力而行,保证教学质量,打造会计专业的品牌特色,使本院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在专业及技能方面都具备较强的实力,从而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年)中,明确了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基本目标,该文件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从高职院校设置的基本目标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需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而言,需要培养的是具备会计理论的基本知识,能够进行会计实务操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综合素质的毕业生。

2、调整课程设置,完善人才培养计划。针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是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重要任务。在课程设置方面:(1)重视会计基本技能训练,增加点钞、小键盘(或算盘)以及会计书写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职业技能;(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真正的实践课程或许还不到30%,理论课在70%左右,重理论、轻实务的后果便是学生应用能力差,遇到真实的会计业务便六神无主、乱了分寸。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加重实践课程的设置比重,就职业院校而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重最好为3∶7;(3)在高职院校中制定教学计划的一般是会计专业的带头人或教研室主任,由于对会计课程的偏爱及教师课时等多方面的原因,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课、选修课大部分为会计类课程,综合性课程如管理学、市场营销等越来越少,甚至没有,由于教学计划制定者的偏好心理及视野局限性,导致了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灵活性差,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重视综合性课程的设置,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学生实务操作技能

(1)提升教师的实务水平,为学生配备师傅型老师。高职院校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课老师也必须是师傅型教师。当前高职院校的师资,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硕士生以及专职在学校教课的老师,真正有一线实务工作经历的教师并不多,没有实务经历或实务经验的老师教授学生专业技能课,无法深入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而若想提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首先必须提升高职院校师资的实务水平。就提升教师的技能水平而言,有很多种方法和渠道,比如选送相关教师参加政府主导的、行业企业承办的顶岗实习国培班,为老师提供实务实习的机会,提升老师的技能水平;或把教师的会计实务工作作为教师考评的一部分,允许教师授课之余,在行业企业进行社会兼职,使教师一方面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更好的教育培训学生;另一方面又服务于周边经济,回馈社会。

(2)会计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使学生掌握会计业务基本处理流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由于会计职业的保密性、谨慎性,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无法在毕业前进行顶岗实习,由于缺乏实务经验,技能不熟练,很难马上胜任会计工作,也不容易找到心仪的工作。因此,必须重视校内的仿真实训,在做好单项实训的基础上,加大综合实训力度,并使综合实训更接近于当前会计工作实际。

(3)拓展实习渠道,引入记账公司。会计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实务操作技能,但学生在校期间的顶岗实习又很难实现,因此高职院校自身也应当积极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创设实习条件,一方面可以与企业协商、合作,实现部分学生的轮岗实习;另一方面可以将记账公司引入学校,既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场所,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又能充分发挥高校知识生产力的功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服务周边企业。当然,无论是校企合作,还是校办记账公司,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院校管理者以及专业老师的努力。

(三)彰显专业优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在同一性的基础上,建设特色专业。目前,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会计工作已向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扩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财务顾问式的高端会计人员。据统计,中国会计从业人员2,000多万人,而其中大多数是低端会计人员。就会计的需求现状来看,低端会计已供过于求,而具备高学历、高职称以及注册会计师资格的高端会计人员则相对紧缺。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制一般为2~3年,学制短、学时少,毕业生也仅具备了会计基本从业技能,处于低端会计人员的行列,且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重点为会计电算化及财务管理专业,向社会输送的会计人才趋于同质化,因而使低端会计人员就业、从业形势更加严峻。

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而言,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在专业设置同一性的基础上,建设特色专业,如一些新兴的专业会计与审计、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以及税务会计等,打造本学校的品牌专业,为学生的长远职业规划奠定基础,增强就业优势。

2、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高端会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实务经验,也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起点低、缺乏实务经验、专业素质不高,为了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学生在做好基础会计工作的同时,必须不断提升专业素质,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尽快完成从低端会计人员到高端会计人员的转变。

3、借鉴国外经验,拓宽就业渠道。国外的职业教育更注重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与企业的工作实际紧密结合,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并行式,即全日制注册学生除了全日制学习外,每周做部分时间的工作,这些工作是经学校认可的。并行式是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工作实践。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一方面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另一方面在业余时间参加工作实践,通常每周20~25个小时;二是交替式,即全日制学习学期与全日制工作学期的交替,工作学期的工作是经学校认可的(学期的长度取决于学校采用的学期制)。这两种形式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性技能,而且由于校企合作的特殊体制,学生毕业后往往很容易就被实习工作的单位录取,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相对顺利。

就我国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而言,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政府机关应当制定配套的政策及制度,鼓励校企合作,为学生就业提供更便利的渠道;而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在顶岗实习及学生就业方面,除了依靠合作企业,还应另辟蹊径,如把专业知识就地转化为生产力,依托自身专业,建立校办企业,既解决了学生顶岗实习问题,又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创业提供了途径和经验,还为学校增加了效益,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服务了地区经济,一举多得。另外,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好会计课程的同时,也应选修相应的综合类课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当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时,应先就业后择业,或选择自主创业,转入与会计相关的职业,以深厚的会计专业知识为基石,成为市场经济其他领域的佼佼者。

总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从招生、培养模式、实习以及就业,存在诸多问题,且面临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挤压之势,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亟待改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自身的不断努力,从而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继续蓬勃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更多优秀的会计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华道清.高职会计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分析[A].职教通讯,2006.11.

会计专业发展篇7

一、会计专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以“新零售、共享经济、社交化”等为代表的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这些新的商业模式它是以价值创造为灵魂,以客服需求为中心,以企业联盟为载体,以应变速度为关键,以新型网络为平台,对会计核算的内容、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手段、会计管理运行机制和会计文化的传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企业组织变革和效率提升,为企业财务转型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武器。会计的第三次革命悄然而至,会计人才新需求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革,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管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经济新形态下,除了一些财经类专科院校以外,大部分综合类高职院校的的会计专业招生在近些年开始出现了逐渐下滑的趋势,财务会计专业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传统“账房先生求职难”的现状如何改变?是不是真的像社会上有些人所说:“未来的社会发展不需要会计”了呢?学者们纷纷开始研究探讨。其实不然,新经济业态的发展不是不需要会计,而是需要改变会计发展的方向,拓宽会计的服务职能,提升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传统的财务会计强调的是对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在国家公认的会计原则指导下,按照专门方法和程序进行核算,定期编制财务报表,主要向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报告,使之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等情况,因此,人们将财务会计称之为“外部会计”。显然这种会计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新经济业态,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这些信息技术的出现要求我们的会计不能再仅仅停留在服务外部利益集团、简单做事后的会计核算,而是要求它向内部的管理服务职能转化,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服务,能针对决策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特定问题、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加以权衡对比,然后向企业内部决策和管理部门提供有关价值控制的信息资料,帮助他们有效地实施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由此可见,不是未来的经济发展不需要会计,而是需要更高层次的会计人员,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为什么在就业时屡屡受挫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要想在未来的人才竞争市场上争取一席之地,那就必须及时调整思路,明确发展方向,重构课程体系,充分认清转型的必要性。

二、目前会计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

2014年,财政部全面启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随后两年内陆续无线《管理会计案例索引》和《管理会计实践索引》,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标志着管理会计时代的到来,但是目前国内管理会计人才缺口较大。

(二)学校层面

目前,在全国1400多所高职院校还难以找到一份较为成熟的管理会计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也上仅仅是开设了一门管理会计课程,他们所使用的教材也是和20世纪80年代的教材体系大同小异,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与传统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技能大赛影响力不大,技能竞赛平台有待升级。高职院校中拥有管理会计师资格和海外学习背景的教师凤毛麟角,对学生而言,学习管理会计未来能做什么岗位和职位,教师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引导。

(三)企业层面

根据网调数据显示,欧美顶尖公司财务部85%的会计人员从事管理会计工作,从事账务处理会计工作的人员只有15%。相比而言,我国的企业基本相反,公司财务部内部做管理会计职能的人员不到10%,绝大部分会计人员任然从事低端的账务处理。根据财政部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我国1700万持证会计人员中,核算型人员比例高达近90%,仅仅有10%的会计属于管理型会计。这也是现行《会计法》为什么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专业能力、遵守职业道德。在企业走访调研中,企业CFO认为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对高职会计毕业生来说很重,但是事实却很不满意;CFO看中的组织管理和价值创造能力,恰恰是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

(四)行业层次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会计,近些年管理会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程度各有特色,在制造业应用的最广泛,其次是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卫生行业和教育行业等,这其中管理会计工具中的成本管理应用的是最好的。那么企业大咖们对我们未来会计人员的期盼是什么呢?华为总裁任正非认为:“财务如果不懂业务,只能提供低价值的会计服务、财务应融入业务、提升服务”;海尔总裁张瑞敏认为:“海尔财务组织实施了融入财务、生态财务和共享财务”;而阿里的蔡崇信期望:“将来团队里面会有机器人同学,阿里的财务共享一直在尝试引入技术,实现运营的智能化、自动化”。由此可见,我们亟需要培养与时俱进的新时代会计人。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认清会计专业转型趋势,明确未来会计专业发展方向

传统会计人员的逐渐减少并不代表未来经济发展不需要财务人员,而是需要我们的财务人员与时俱进积极应对财务转型。随着业财融合理念和边界的变革,传统的“人人财务”将发展为“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共享财务”,这也符合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趋势,尤其是“双高水平”建设中高水平会计专业群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持续跟进财务数字化发展方向,提高会计人员数字化思维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财务会计的发展一定会朝着数字财务的方向发展。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已成为企业重要的一项资产。企业每发生一笔交易,按照及时性原则就要适时进行核算,但是因为过去的条件限制不能及时满足管理的需要,会计核算的及时性不能充分得以显现,而今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这些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实时会计也就应用而生了,它能实时满易管理的需要,智能财务机器人的出现更是印证了这个事实,所以这也给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三)持续升级财务数字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财务共享服务平台

现代企业会计追求的主题是持续优化工艺流程、精准降低成本费用、共享财务数据资源、全程参与战略管理、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警车中,财务应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发展管理会计,基于数据的洞察来支持战略决策,进而提升运营效率,服务企业发展,成为真正的企业价值管理者。在推动企业数字化管理进程中,财务运营模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改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撑能力;推进业财融合发展管理会计;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是一场财务的工业革命,未来的财务一定是财务共享的天下。

(四)打通专业教育与“1+X”证书的有效衔接,充分实施书证融通

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要求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转型发展中要将数字化管理会计、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共享服务等这些财务类“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有效融入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持续做到“三个深化”。首先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评价模式改革,以工业互联网为平台,注重学生“技术素养+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施课证融通、教育与培训的衔接和考核评价同步。其次是深化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坚持成果导向,构建“素质、知识、能为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提倡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和学分银行,充分贯彻“三教改革”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最后是深化会计专业管理会计方向建设力度,确立科学客观、定位明确的培养目标,做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五)优化专业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会计专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当前会计专业转型势在必行的趋势要求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及时认清形势、转变思想,积极转岗。一方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管理会计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熟练应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积极主持或参与会计专业教改课题,参与会计专业教材编写和其他资源开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参与企业实践锻炼,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有效对接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实训实践。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转型发展是基于数字经济形态下的一次会计行业大变革,也是大势所趋。各高职院校应在认清形势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既不能消极应对,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我们积极参与进来,认真分析自己在转型发展中的优势和短板,适时做出调整,尤其是充分调动会计专业的教师转变认识、行动起来,共同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转型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王立朋.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职业素质培养探析[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09):101-102.

[2]李娟.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会计专业发展转型分析[J].管理观察,2018(09):144-145.

会计专业发展篇8

自改革开放以来,会计教育历经了跨越式发展,从建国初期设有会计专业的大专院校53所与5500在校生,到2005年508所与571539在校生。在571539在校生中,高职高专(以下简称高职)353734人、本科生208145人、硕士8745人、博士915人。高职人数占当年的总人数达61.89%,由此可见高职教育是会计专业高等教育的主体,在会计人才培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截至到2008年末,全国共有持证会计人员1200万人,很大一部分会计人员是由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动态化、环境多变化、需求差异化和竞争白热化等趋势的加剧,会计人员能否满足市场的需求,能否应变经济环境发展的要求,这是对会计人员素质的检测,也是对我国会计专业教育质量的检查,尤为突出的是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严峻考验。基于此,本文试图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一系列发展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会计教育和会计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文献回顾

(一)会计教育目标及对策李心合(1998)对我国会计教育现有目标进行了定位和评价,并就西方会计教育目标演进、层次差异、毕业生质量特征作了研究。林昊(1998)认为,我国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培养多层次的既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既能实践操作,又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高层次会计专门人才。W.SteveAlbrecht(1998)提出了帮助会计教学在高速变化环境里生存的对策。王光远等(1999)对会计教育培养通才与专才之争进行分析,认为应在培养通才的基础上培养专才。

(二)会计教育发展前景杨有红(2000)运用实证调查的方法,从分析影响会计的因素着手,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会计是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演化的世纪,这种演化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应能够满足以高素质为依托的综合分析与判断的需要,而这种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方式的变革。石本仁(2000)进一步分析了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中国会计教育的转向。孙铮和王志伟(2002)指出了我国目前大学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加入WTO后会计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刘永泽和池国华(2008)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综合评价,并总结了我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的成就,分析了会计教育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会计教育事业的相应对策。

(三)会计领域教育迈克尔,戴尔蒙德(2005)认为,新兴经济要求会计教育和科研工作做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会计实务的需要。会计课程应该成为商学院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会计教学、科研在与实务界建立更紧密联系的同时,应该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关注并解决实际问题,扩大研究成果对实务工作的影响。学术界和教育部门对革新的推动有助于会计学术研究在资本市场发展中继续发挥关键和积极的作用。

二、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发展定位不准确我国现行高职会计教育仍然沿用本科教育模式,学生人校就进入“生产车间”,进行“标准件生产”。高职院校没有对专业、社会需求进行分析,发展定位不准,职业性和专门性不强,缺乏针对性;思路不清,培养模式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形成。现有会计教育无法突出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在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方面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因而,难以培养出操作技能强、理论过硬和实务操作水平高的毕业生,从而导致“会计学习难、会计操作难、会计就业难”的恶性循环。高职会计教育理应区别于本科教育,重心应放在能力培养上。

(二)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由于定位不准确,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学生学习三年,一般校外实习在半年以上,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足两年半,而会计教育仍存在传统大专办学理念,公共基础课面面具到,目前大多数学校开始基础课和专业课近三十门,对于英语和数学等课时开设过多,过分强调基础教育。因课时有限,无法保证专业教学。课程设置观念沿用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忽略了高职教育应培养出应用型人才的层次教育理念。没有从高职会计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需求出发,对于一些对会计岗位没有实际意义课程,是否应该被对企业会计岗位更有价值的课程所取代,数学、英语课时能否适当减少,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课程的教育是否适当加强,应做到理论够用即可,着重强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突出会计专业的特色,重视专业教育,尤其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税法与税务会计等。

(三)教学方式方法落后 目前高职会计教育依然沿袭中职或普通专科会计教学的传统,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显然不能与目前会计教育环境相适应,无法实现会计教育应有的培养目标。大多数教师仍以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单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缺乏兴趣和耐心。重复听课、作业、考试“三点一线”的模式。这种以“填鸭式”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事倍功半地降低了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严重影响了会计教育的教学和学习目的。在教学方式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与社会需求、实践、学生就业脱节;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教师写板书或者PPT演示、学生听讲或者记笔记的这种模式,忽视了知识的应用,更不能锤炼学生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四)实验实训体系层次低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会计教育在强调理论的基础上,要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套先进、科学完整地试验实训体系作保证,才能培养实用型、技能型、职业型的会计人才。会计专业投入小、见效快,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会计专业,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各高校对实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技术手段相对落后,这与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高职院校忽视了试验实训体系,在这方面投入甚少,大部分学校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实训和少量的电算化模拟操作,不仅在模拟实训的时间上不合理不能保证足够的时间,另外实训的内容单一,仅侧重于工业企业日常核算的处理。同时会计专业的实训基地短缺,无法开展有效地会计实训,对于利用先进的通讯、计算机设备等会计仿真实训则很少。

(五)教材建设开发薄弱“三改一补”是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四条发展路径。一“改”是改革高专,将高专办成规范化的高职;二

“改”是将有条件的成人高校办出高职特色;三“改”是通过现有职业大学扩大办学规模,提倡联合办学;一“补“是发挥少数重点中专的优势,办高职班。高职院校底子薄、起步晚,财政支持的力度也不够,导致课程体系的构建、教材的建设都滞后于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发展,各学校要么在中专会计教材的基础上增添部分理论;要么采用会计本科系列教材,以此作为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教材。在离职高专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下,面对新的教育使命,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的严重滞后已成为阻碍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六)高水平师资队伍短缺教育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既是学校发展的“软件”,也是发展的“硬件”。高职会计教育的特点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师资结构、教师知识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教师不仅具备精通的专业知识及广博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极强的实践性知识及施教能力。因而高职院校需要一大批具有双重能力的“双师型”人才,但在高职院校中高水平师资队伍短缺是不争的事实,现在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并不多,“能工巧匠”更少,大多数会计教师都是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走进高职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这些教师会计实践经验很少,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

三、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发展对策

(一)明确会计专业定位专业定位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意义,当务之急要明确专业定位。通过近期对就业市场和企业调研,结合高职院校特点认为应以培养小型企业会计人才为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会计具有实战型、一专多能、独当一面的特点。具体要求熟练掌握各种会计要素的核算方法和账务处理能力、编制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分析的能力、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处理纳税问题和报税实务的能力、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能力五项是小型企业会计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对高职会计专业和小型企业会计需求相关性分析,认为会计专业人员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基本素质分别是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法律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外交流、人际交往与书面文字方面的基本素质,其中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团队合作和协作是最重要的。

(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高职会计教育应突出能力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中,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突出能力的培养。一是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应用统计学、会计学基础等;二是专业主干(核心)课,选择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税法等几门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三是公选课,主要是针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些课程。建议在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基础上开设选修课,可以在专业的基础上搞特色化,如会计班:会计方向、审计方向、税务方向,甚至可以开设重点班(综合方向),不但要求会计人员是专才,而且需要是通才。同时也是配合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学评价与考核体系的关键,也是实行学分制的基础。

(三)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行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提倡新型的师生关系,变教师“指挥者”的角色为“引导者”角色,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从教师的角度,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理论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学生的观点出发来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引导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从学生的角度,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理论要求学生去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认知情感、学习的自我成就感以及将对求知的欲望融合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内生机能来提高教学效果。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行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方式相融的教学方式。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情景式以及计算机辅助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概括性,同时也能使远离实践环节的学生感受到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注重知识接受的同时更要注重操作能力,可采取如案例分析报告、讨论发言、实验设计、总结报告等多种的考核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四)加大实训投入力度高职教育要想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应将会计模拟实训作为高职会计教育教学的中心和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高职院校必须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这是保障高职会计教育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由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会计类人员从业人数有限,所以各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建设校内外实习和实训基地,引入会计事务所和记账公司,为学生创造实训条件。在试验实训教学环节,应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的比重,实践教学可以穿插在平时的理论授课过程中,在注重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尽量加大实践性课时的比重,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进行会计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同时也要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人手,剔除那些与本专业关系不密切的内容,选择那些在实际中使用频率高且比较重要的内容。并且还要拓宽会计模拟实训内容,改变单纯的工业企业模拟实习,让学生熟悉并进行以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贸企业等为模块的实训,同时加强学生相关税务申报知识的学习和锻炼。这样使学生针对不同经济类型的会计核算进行模拟实习,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各行业、各层次的社会需求。

(五)开发特色专业教材为适应高职高专的快速发展,弥补高职会计教材建设的空白,众多的高职院校纷纷出版了各种版本的会计教材,但与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突出实训和操作技能教学,结合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财经法规要求,编制―套难易程度适中的专业教材。在高职会计教材建设上应做到以下方面:(1)教材的开发应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能及时根据知识的更新调整相关内容,体现经济发展和会计实务发展的要求。要以“够用”为度,删减掉那些证明、演算及推导的过程,而应增加些实例,通过实例来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2)教材的内容设计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教材的编写可有会计教育界和会计实务界人员的共同参与。这样既有利于保证教材的理论宽度和深度,又能反映会计实务处理要求。可以在每一章节设有开篇案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出学习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通过任务或案例引入,进行分析后引出章节学习内容,使学生学习能够有的放矢;在主体内容中尽量和实务做好对接,增强教材的应用性;每章附有复习思考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课后还有实训或案例分析,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开发以就业能力和实训技能为本体的立体化教材。

会计专业发展篇9

1.社会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

传统会计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金融产品与工具的不断延伸,会计专业已经发展成包含会计、财务管理、统计、理财等多个方向的综合应用性专业,每个方向都需要大量此类应用型人才。从会计岗位的需求来看,人才需求大致可分以下几类。第一,从事仓库保管、车间产品统计、收银等一般岗位的会计人员;第二,从事企业出纳、财务管理、成本计算、工资会计等重要工作岗位的会计人员;第三,从事审计、金融产品设计开发等高级工作的会计人员。从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现状来看,教学计划和方式大致相同,理论课多于实践课,课程设置多,多而不精,到最后毕业生上岗还是较难胜任工作。

2.学生个性化特征日趋明显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专业学习方面也有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方向对将来的发展具体很大的影响,只有给同学们自己选,才是最好的选择。会计专业的学生较其它专业的学生,他们成绩较高,计算能力强,对生活向往,自我管理能力强,是学校中比较理性的团体。当然他们对其他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这对我们教学计划的制定者和施教的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学生学习需求要认真分析,仔细研究。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应该有多样化的学习方案,所以选择性的课程设置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利于推动课堂有效性发展,教学计划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成果有利条件。

3.专业技能水平要求比较高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于专业技能水平的要求更是有很高的要求。随着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会计专业工具发展也是突飞猛进。电算化代替了珠算、手工做账,小键盘代替了手工输入,手工点钞与机器点钞并重,使得专业技能越来越重要。试想一下,空有理论知识,而不具备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那就等于沙漠里盼水喝——干着急。然而选择性课改要求选修课至少要占总课时的50%以上,这给予技能课很多的设置机会,越来越多的专业技能课可以在选修课中得以设置,可以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技能,提升技能。所以说,为了让学生奖励更好地走上社会适应就业,我们应该提早让他们在校期间做好准备,即在校的课程采用“选择性”教学方式,把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将来发展的方向。

二、围绕选择性,构建会计专业发展“四通四选”模式

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中提出: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与会计专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是一致的。会计专业对基础知识要求比较高,对专业技能要求高,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围绕选择性核心思路,设计好中职会计课程?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的学习方向?整体的教学设计应从“四通四选”模式入手即“入校体验打通专业互换(选专业),一年基础打通课程互认(选课程),二年分流打通专业方向(选方向),三年成效打通就业升学(选出路)”四步走,课程设计采用“公共必修课+核心选修课+自由选修课”三者有机组合模式。

1.入校即体验,打通专业互换。新生入校,我们开设为期一周的短学期课程《走进会计》,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会计的发展,会计职业规划,会计的就业前景,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等,全方面全方位了解会计专业。当然新生还可以观看学校其它专业的体验课程如《走进数控》《走进旅游》等。为期一周的短学期结束后,学生有了第一次选择,可以选择会计专业也可以选择其它专业,打通专业互换。

2.一年打基础,打通课程互认。第一年是会计专业学生打下专业基础课基础和文化课基础的时候,公共必修课比例要适当超过50%。在课程设置上重点掌握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基础课,并学习一些基础技能课,如小键盘等。还有在第一年重点打造会计职业生涯规划,对会计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并在专业导师的指引下初步制定自己的规划。在基础课程上,系部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师特长,开设多门课程,尤其在选修课上采用课程互认的模式,即每个学生的选修课可以自由选择。

会计专业发展篇10

会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越发展,会计就越重要。但经济的发展,也使得会计知识更新换代得更快了。这对于会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文化基础较弱,加上学的大都是些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环节较薄弱,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素质水平都不能很好地适应会计职业发展变化的需要,也难以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一、教和学的新定位

(一)教师的教

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对接企业需求的阶段。会计教育应该以会计职业的特征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会计是个操作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职业,同时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很高,这和我们现在几乎是纯知识性的教学存在很大矛盾。我们的教师大多注重课本教学,侧重点主要是为了完成自己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使得各个科目之间的联系性较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算理论学得好,到了实际工作中却可能连开发票都不会。会计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出去工作就能成为专业的会计人员,而是要使其拥有成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学习、创新的能力。

根据调查,企业方还认为,会计专业的学生缺乏企业管理、中文写作、外语等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教学过于专业化,过分强调会计专业教育,导致学生偏重专业理论课,从而造成大部分学生知识面较窄,举一反三及应变等的关键能力较差。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所面临的职业选择也不一定就只有会计,有许多和会计相关的职业,比如出纳、仓库管理员、文员、统计员、收银员、银行及各服务行业的前台业务员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该既注重专业又顾及全面。

(二)学生的学

以中职学生为例,他们大都初中刚毕业,年龄小、文化知识薄弱。父母和学生都期望通过几年的会计专业学习,毕业后就能找到一份好的会计工作,但这和会计职业的特征存在一定矛盾。

首先,学生自己要对会计职业有充分的了解,定位要准确。它不像模具或机电等专业,就业时能较快地找到对口工作。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往往还需要在其他相关的工作中积累经验,或即使找到会计工作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实践,方能适应。

其次,学生要明确自己到底要学些什么。会计是个需要不断实践和不断再学习才能胜任的职业。对于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比如,基础会计或财务会计的学习重点之一就是要把握核算,根据经济业务事项做出会计分录。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给定的题目作出分录,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人会在你身边告诉你今天发生了什么经济业务事项,明天又发生了什么吗?不会的,必须自己判定,这就是一种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创新

(一)课程设置的创新

目前,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一些不够合理的地方。比如说,课程之间的交叉性明显,某些知识点在这门课学过,在另外一门课又会重新涉及。再如,偏重了专业课程,忽视了基础教育课程及会计辅助课程,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建议借鉴模块式教学法来构建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制定教学大纲和不同的教学模块。还可以将各教学模块中设置的课程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以修学分的形式来考核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再有,虽然有专门的会计模拟实训课,但实训的内容不全面,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实际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而我们绝大多数的专业课理论性太强,是非常需要实训的。即使有很多练习题,但大都是分章节。这就像军训时,为了能更好地把握练习项目,教官会将其分解成各个动作要领来教授,但更关键的还是需要将各分解动作连贯起来。比如,可以在学完《成本会计》后,增设《成本会计实训》一样,让学生在分章节学完后,真实、完整、连贯地体验一下企业的成本会计是怎样工作的。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当前,各类学校都在积极推行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到,以前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并没有教学生怎么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注重学习方法的教授,多一些学生自学的环节,多一些学生互相学习的环节。

三、教师的继续教育新问题

会计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不仅仅要依靠教师自身,更要倚赖各学校完善的教师再教育系统。 除了日常的教学、教研活动,还有理论学术性的研讨、教师间的学习和交流、公开课的学习等;各学校还应建立起鼓励教师不断再学习、不断创新发展的制度,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提供培训机会,营造起教师积极治学的氛围。同时,还应多组织教师走出学校,走进企业,深入会计工作的一线,真正做到将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会计工作实践接轨。

会计专业发展篇11

一、采用精彩的导课环节,激发学生兴趣

我在《出纳岗位实务》的《原始凭证复习课》一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玩了一个《找房子》游戏复习原始凭证的分类,提醒学生考虑问题要全面,不仅要按原始单据的来源分类和填制的方法找对房间,还要注意到有些凭证可能按要求同时进入两个不同房间。游戏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描述分类标准的不同,当学生完成游戏时,及时抓住契机,首先复习了原始凭证的概念;其次引出了原始凭证的分类;第三利用原始凭证分类标准多样性说明解决同一凭证有多种分类去想。利用游戏环节进行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还完成了必要的学习目标,可谓一举多得。而以前的会计课教学,都是学生听,老师讲,老师在前面黑板上写,学生则在下面模仿着去做,教学的效果颇不理想。等到毕业后又不能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现在把信息技术作为在教学中的主要演示工具之一,用Flash、PPt等软件中插入图片、声音、动画、文本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呈现教学内容,进而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其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效果。

二、运用游戏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而这些错误在发生时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纠正,就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如果老师过于强调知识的正确性,却不注重教学方法,那样就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我们都知道,游戏本身就是学生普遍都喜爱参与的一种活动形式,尤其是有趣味的游戏更加会避免传授的那些他们认为的枯燥知识,继而会消除掉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出现的负面情绪,比如学生在原始凭证相关知识的一段时间学习后,每填制一张票据,就会自然地注意到填写日期、填写内容、金额,而忘记在合计金额前加“¥”符号、附件、关键印章,通过火眼金睛、原始凭证纠错等游戏强化了这些原始凭证的重要知识,像形成一种心理定势:能够借用游戏方式使学生及时地领悟和掌握凭证的填写和审核等主要内容,较好的明确知识的重难点。

通过游戏教学活动,我发现使用游戏过多游戏,会弱化了教学内容的强调和训练,使得教学重点不太突出,造成学生忽略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接受。因此,日常教学活动必须注意游戏要适度适中,才能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三、巧设游戏作为课堂教学的推动剂,丰富学生复习的形式

每到学期末考试前的复习阶段,学生在复习准备阶段都会出现疲劳情况,进而产生学习效率不高。老师如果在这个时候坐视不管,那课堂上就会出现很不理想的教学环境,如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看画报、低头聊天等。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内容繁多的复习课,运用好游戏手段,让学生感觉到有新鲜的血液注入,那么他们就会轻松的接受知识的传授,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对对碰”的游戏手段,运用抽签的方式,抽出一名同学回答问题,如果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出来,答案也是正确的情况下,他就可以再抽签随机抽出班级的另一位同学,并让其回答新问题,如此连续下去,进行“对对碰”。如果哪名同学回答不上来,他就要给班级同学出个节目,像唱歌或讲笑话等。这样,在游戏教学手段进行中,提问的同学可以针对复习的内容提出各种专业知识,而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可以回答出相关的答案,在这一答一问中,其它同学们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紧张而激烈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和发挥,从而使传统中的那种沉闷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掌握和理解知识,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四、巧用游戏手段,增强学生积极的竞争意识和表现形式

虽然学生的基础不同步,但在年龄上差别不大,都是处于争强好胜的阶段,表现欲皆很强。把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融入课堂教学中,即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又为开展知识竞赛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游戏方式。在这种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赛中学、学中赛”,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增强了他们的表现欲,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良好的竞争意识。

比如说,学生在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时,他们都会不同程度地感到紧张,越复习知识越感受到担心。那么为了能够消除学生的这种恐惧,增强他们的考前自信,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综合知识大比拼”的形式,把班级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对他们复习过的考证内容进行综合小组竞赛,最后看看哪个小组的成绩最好,哪位同学表现的最棒,哪些教学内容同学们最熟悉,又有哪些知识他们还须有待加强,然后进行查缺补漏。这样我们既达到了复习的目的,又在愉乐中完成了任务。通过这种比赛,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增强了考证的自信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常常感到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难,但是这种关注和兴趣是短暂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从有趣向乐趣转化,进而将乐趣升华为志趣,从而不断创新培养带动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惠棠.游戏在教学中的心理机制及其设计[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02).

[2]杨怀中.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教会学生学习[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02).

会计专业发展篇12

关键词:高速公路企业;信息化;会计  

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管理是企业行之有效的一种内部控制方法,在一个企业里会计的职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计在进行核算时,货币是其直接的操作对象,直接联系到企业的盈利与亏损,会计的财务核算能够正确的指导企业的经营方向以及经营策略的制定,高速公路是一项大的工程,其中的会计职能更加重要。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会计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是几十年前的形式了,目前的会计管理方式形成了一个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信息化工作模式。  

一、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职能

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中会计的职能主要包括高速公路经营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对于高速公路经营的核算主要是通过货币的运算,以及对结果进行统计、确认、分析、记录等步骤,最后对高速公路的经营情况做一个连续的系统的分析,通过在核算中发现的问题,来对高速公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监督职能就是针对高速公路中的每个和经济活动有关的项目进行监督,确保工程能够按照计划预定的程序进行,对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一些经济活动作出监督,保证其合法性和规范性。  

二、高速公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根据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水平可以把我国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单机应用时期、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局域网单项应用时期、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内外流程一体化应用时期。  

1.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单机应用时期。

高速公路多是国内的大型工程,会计的早期管理时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高速公路企业为提高工作效率而进行的生产管理的电子化过程。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电脑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在电脑的不断普及下,企业抓住了电脑能给企业的管理带来很大的便利,所以在公司的管理中就引入了计算机,其中会计领域深受益处,计算机的应用改变了会计行业的整体面貌,或者说计算机让会计的工作方式完全从一个形态进入了另一个形态,电子技术使会计的工作效率更高,并且结果更为准确,会计是企业的核心部分,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就是整个高速公路快速运转的推动剂,在更为快捷的财务预算系统下,高速公路的施工进程得到很快的提升。所以说这个时期可以说是高速公路会计信息化的初始阶段,虽然技术不成熟,但是却给高速公路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帮助。  

2.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局域网单项应用时期。

对于高速公路的企业里,有着多个机构和部门,所管理的事物繁多,采购、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安全检查等等多个方面的管理都需要高速公路企业来承担,这样就为单机的电子会计系统提出了挑战,众多事宜已经不再是单机的会计模式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高速公路里会计就从单机电子信息系统向着局域网进行转型,这个时期中高速公路会计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的职责,而是一个由多人组成的系统的职责,整个信息网的系统中分工明确,每个会计负责不同的区域,最后再由总的会计对上述的各个部分进行整合结算。这样就完成了高速公路会计的由单机向局域网系统的转变。  

3.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内外流程一体化应用时期。

这个阶段的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管理的水平就非常高了,这个集成的信息化的系统中,能够对整个高速公路企业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密的核算和严格的监督。这个时期的会计信息化是不断按照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要求而发展来的,具有系统性、准确性、全面性、完善性的特点。这个时期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大型的智能化工具,可以自动的对高速公路中每个施工的环节进行把握,做出科学的预算,为企业找到最有效的施工设计方案。现在很多软件开发公司开发出了多个企业会计管理的软件,实用并且安全,这是高速公路企业得以更为快速发展的有效工具。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在近几年已经非常的完善,然而随着高速公路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改变,会计的信息化也会不断的升级,随着企业对会计的要求做出新的改变。  

三、高速公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1. 信息化在高速公路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意义。

对于高速公路这种大型的工程建设,核算是企业良好运营的大事,尤其是工程成本的核算,整个高速公路的设计、建设、施工、护理等都是企业的经济活动,每个活动都关系着企业经营的成本,高速公路企业也是市场经济的实体,同样也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获得利润的最大化,科学的高速公路企业核算系统就为这种企业利益最大化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管理的信息化能够促进企业核算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成本核算、支出和收益核算永远都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也是企业能够得以继续正常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高速公路企业资金预算系统,这个工作过程正是会计的职能之所在,会计是高速公路企业中资金运算管理的直接参与者,这就需要会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财政预算管理体系,而信息化系统就为这个体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个平台使企业会计的管理核算工作更加的便捷,更加的方便,信息化的实现多是靠计算机来完成,计算机固有的特点就是准确、快速也体现了出来。信息化对于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意义一方面就是在核算模式的升级,计算机使整个企业的数据运算系统能够准确全面的进行,节省了人力,同时也节省了时间。  

2. 信息化在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监督中的意义。

监督是企业中会计的又一大职能,财政是企业运作的主要风向标,会计则是对风向标做出统计和计算的人,会计对高速公路工程流程中的每个细节做出统计计算,这种统计计算也可以说就是一种工程监督,会计会对工程资金细节问题进行综合整理,哪边出问题都可以反映在会计的统计计算结果中,尤其是像高速公路这种大型的工程中,有人会觉得工程大很难做到管理的全面,所以就会打工程的主意,这些都逃不过会计的法眼。信息化对于

--> 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意义另一方面就在于监督管理上的便利。信息化不仅是一个完整的运算系统,更是一个科学的监控系统,能够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反映,在高速公路企业的监督管理中我们可以应用相关软件,对企业进行全程的检测,当会计的计算出现异常现象时,软件就能及时做出提醒,这样就不至于像以前一样,即使存在问题,被会计计算出来,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的分析软件导致问题不能被发现,最后给企业带来危机时才被人们注意。信息化在会计的管理中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信息化对现代企业的意义重大,尤其是高速公路企业的会计经营管理这一方面,在给会计的管理带来准确便利的同时,还可以对整个市场的行情做出分析和判断,能够带给会计第一手的市场信息,这些都是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所以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信息化管理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邹国平.基于智能的高速公路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02.

[2]冯仲仁.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智能决策支持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