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整理笔记合集12篇

时间:2023-10-11 09:58:43

分析化学整理笔记

分析化学整理笔记篇1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85-01

整理数学笔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中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笔者认为,整理笔记就是把所学知识简化、深化、系统化的学习过程,它是学生学习获得高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注意引导。

1.整理数学笔记的意义

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善于整理数学笔记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归纳、概括能力。坚持长期整理数学笔记,对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对清清楚楚地搞清数学知识的结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高度来认识整理数学笔记的意义,使学生能主动地、积极地、认真地整理,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在复习时,一打开笔记本,就心中有数,这样就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数学笔记的形式和种类

笔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许多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摸索、归纳,总结了形形的笔记形式达数十种。实践证明,中学生应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应选择适合自己的整理笔记的形式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笔记形式:

2.1 提纲笔记:提纲笔记就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容提炼概括为有逻辑关系的纲要结构,并将所学的伪容要点提纲挈领地列举出来,从而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建立起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提纲笔记的优点是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文字精炼、重点突出。所以,中学生要想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掌握和深刻理解,就要善于整理提纲笔记,即将所学的知识内容(包括公理、定理、定义等概念及典型例题的答案要点)以纲要的形式列举出来,并尽可能地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同时也可记下老师根据实际需要补充的重要内容;新的论证、新的解题方法,并及时记下其体会,这有利于继续学习探讨。

2.2 卡片笔记:也称活页笔记,它就是将所学的知识内容(例如:整式的乘法公式、幂的运算法则、实数的分类、三角形的分类、四边形的分类等)记在卡片上。卡片笔记的优点是可分可合,也可以随时调换,重新排列。它是积累知识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

2.3 图表笔记:图表笔记就是自己将所学知识,按纵横顺序绘列成图表系统。图表笔记的优点是简明扼要,网络分明,对比性强,使人一目了然,突出内容的直观性与概括性,也便于记忆和掌握。它对于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教给学生笔记方法

3.1 记老师的思路 ,不记"教学实录".我认为,有的同学习惯于"教师讲,自己记,复习背,考试模仿",一节课中,笔记记了几页纸,成了"教学实录"。他们过分依赖笔记,忽视了老师的讲解和思考,以为没有听懂不要紧,只要课后认真看笔记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增加学习负担,学习效率反而降低,易形成恶性循环。

3.2 让学生在新课中的"记录员"身份为知识的"探究员"。初中数学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因此听新课时,学生不应再当"记录员",应勇于充当知识"探究员"跟着教师的思路转,从教师分析解题思路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从概念的学习中归纳总结学习新概念的方法。学生笔记只记课中的关键、注意之处,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铺好路。

3.3 记自己的"闪光点"和疑问。虽然做题是学习数学的基本途径,但若一味做题抄录,不认真领悟其中蕴含的重要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学不好数学的。易错之处或重要的解题思想,要用简短精炼的词语作为评注,把闪光的智慧用笔记下来,这对提升数学素养大有裨益。

3.4 复习课中的"单项式"笔记为"知识块"笔记。听数学复习课,学生的笔记应重视旧知识的归纳和应用过程,以构建数学"知识块"为主。"知识块"应在教师的精心示范和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收录、整理笔记,着重引导学生分类整理。如基本方法、技巧、基本图形、典型习题等,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初步的系统化、概括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所学的新知识应用于实际形成新的技能作准备。"知识块"的收录和积累无疑对学生良好学习惯和人格品质的培养大有裨益,而"知识块"的组合补缺和化归又能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甚至创造能力。

3.5 笔记不能"记完就扔"。笔记记完就扔就失去了意义。数学好的同学一般都要经常对笔记进行阶段性整理和补充。例如可以分类建立"错题集",整理每次练习和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并作剖析;还可以将笔记整理为"妙题巧解"、"方法点评"、"易错题"等类别。只要这样坚持做下去,到了紧张的综合复习阶段,就会显得轻松、有序,还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把所学知识系统化、信息化。

分析化学整理笔记篇2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某某名牌大学的大一新生在入学前将自己在高中阶段的各门功课的学习笔记摆摊或在网上出售,不仅“生意兴隆”,而且价格不菲。有人认为,这些笔记是由一些能考入名牌大学的学习方法优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整理、总结、提炼出来的,他们的学习效果检测了这些笔记值得花钱去买。

作为数学教师,首先,我认为这些笔记资料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主要是针对做笔记的本人而言,其他人可以拿来作参考,但不能迷信依靠这些名牌大学生的笔记就一定能学好数学;其次,广大高中生要想真正学好数学,必须学会自己去做好数学笔记。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对教学过程提出了新的认识,从教师的教学目标到学生的学习目标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课改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式,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同时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这些教育理念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对待笔记要更新传统的眼光和方式,应该重新定位做好笔记的意义,做创新笔记。

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向我咨询,为什么自己上课时能听懂,课下也大量做题,平时感觉还不错,但一到考试就会出问题。其实,出现问题的根源之一就是笔记没做好。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从教经历和对新课改的认识,谈谈做数学笔记的作用、误区和如何指导学生做好数学笔记。

一、做好数学笔记的意义

1.从认知规律角度来看,做笔记可以增强记忆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在学习的过程中应采取多样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更富有效率。课堂上学生在动脑的同时积极动手――做笔记,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的积极因素。另外,课堂上,老师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很多内容都是只讲一遍,学生听课时,虽然当时听得懂,但部分知识点留下的记忆是短暂的,时间一久,等到要用相应知识时,就会出现记忆的空白。按照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遗忘曲线的规律,学生必须按时复习。如何复习呢?很多学生一到考试前复习,就不知该干什么,部分学生总是再找很多题目来做,其实这是很不科学的,笔记在这个时候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2.从学习方法角度来看,做笔记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做笔记的时候可以发现学习中的许多漏洞和毛病。老师要求学生课堂上必须做笔记,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在课堂上走神,通过动手可以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学生通过整理笔记可以提高解题的规范性,通过对易错题、典型题的积累,可以有效提高解题技能;学生在做笔记的同时,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3.从知识体系构建角度来看,好的笔记就像整个数学知识的骨架

笔记可以将庞大、繁杂的知识串接起来,并可以具体扩充新知识、补充教材的不足。让有关知识、规律的掌握变得更为容易、更为系统。学生在复习数学的时候,可以脉络清晰地照顾到知识的每个层面和角落,不易留下空白,在解题遇到困难时,可以轻松地检索到相应的知识内容。

总之,通过做笔记,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选择、重组、提取、构建知识结构,学会自我评价和调整,优化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做数学笔记的常见误区

1.笔记做成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怕遗漏老师所讲的内容,只顾埋头疾笔,一堂课下来,笔记倒是写了好几页,却忽略了老师在知识的引入、展开、细节的分析、总结等讲解过程,事与愿违。而课后却花大量的时间去理解笔记,因而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教学中,我们要强调学生应处理好做笔记和听课的关系。课堂上,以听课为主,该思考时思考,该练习时练习。在笔记本上可以将老师讲的知识框架先记下来,比如,讲到概念、公式时,可以先记下标题;列举例题时,可以先抄下题目和最终的答案,在笔记本上给有相应的留白,课后花时间再去补充相应的内容。这个过程不仅能做好笔记,还可以作为一次复习,一举两得。

2.笔记形式单一

经平日的检查,我发现许多学生的笔记过于形式化。只是将每节课中老师讲到的内容一一记录下来。从知识点的讲解,到典型例题的分析,再到课堂总结,除此之外,别无他物。笔记中缺乏自己的整理、分析、总结,笔记的形式缺乏新意。其实,好的笔记中应该有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再处理过程。如,知识的结构体系的再次整理,对解题思路方法的见解和创新,文字语言的重新组织等等。总之,笔记应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实际的体会、心得的展现。

3.笔记的利用率低

有些学生做完笔记后就扔在一边,以后的学习中基本不会用到笔记,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除了个别学生的笔记内容不全面、结构杂乱、本身价值不大的原因外,主要还是许多学生有只要做题就可以学好数学的心理作用。这个时候,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做题固然重要,但不能一味地去做题,缺乏对题目的整理、分析、归纳、总结。比如,在做笔记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探究式学习方法,对“易错题”的分析,对“最优解”的掌握的反思型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笔记中独自整理相应的类别,长期坚持下去,从而达到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系统性。让笔记成为学生复习数学的第一手资料,让笔记成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激发点,充分展现笔记的特点和优势。

三、指导学生做好数学笔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去指导学生做好数学笔记。那笔记到底该怎样做呢?其实,数学笔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完成,即课堂笔记和课后笔记。

1.课堂笔记的做法

(1)提纲式笔记。让学生将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知识要点列成提纲,要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同时记下课堂上的疑点、方法、总结。课后可以根据实际内容去解决,去填充。

(2)以课本为载体的笔记。让学生对课本上一些重要的文字、图表作标记,旁边附上必要的说明,并与笔记本上的知识作相互的提醒,做到课本上的笔记和笔记本上的笔记相互参照,相互统一。比如,学生可以在课本上一些重要的地方打上着重符号,需要进一步详细分析补充的内容,可以做在笔记本上,标上“参考笔记第X页”,而在笔记本上需要引用长篇的摘录时可以直接利用课本,标上“参考课本第X页”等形式。这种课本笔记不仅能提高做笔记的效率,还能充分利用课本的知识讲解特点和脉络结构,不至于脱离课本。

2.课后笔记的做法

课后笔记是课堂笔记的再加工,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再延续。应该提倡笔记形式的多样性、创新性,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日记型。将当天所做的课堂笔记进行及时的整理,主要包括把课堂上没有记下的内容补充完整,对课堂上留下的疑问进行思考并解决,对解题方法的理解和创新,对总结性的文字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对当天课程内容掌握的整体感觉和体会等等。这是课后笔记的主要形式。

(2)周记型。这属于阶段总结性的笔记,学生可以每周或每节内容学完以后,做一个回顾。首先可以总结本周或这段时间学习了哪些内容,重点难点在哪里。比如,在学完立体几何中距离的相关内容后,自己可以总结出许多距离问题,都可以用向量来解决,而且都要去求法向量,用到的公式都是统一的。点面距、线面距、面面距存在内在联系,重点要掌握的就是点面距。以这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其次总结自己的掌握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困难和不足,要通过哪些途径去解决,以这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评价自己,调控自己,进一步激励自己,提高自己。教师可以通过这种形式的反馈,去寻找在教学中的不足,想办法去弥补,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3)论文型。可能有人认为高中生写不出什么有质量的数学论文,其实,这里所提的“论文”不是专业学术论文,高中生能写的论文可以是学生通过对自己数学知识经验带有感彩的回味、反刍,或是对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理解、领悟和内化,进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可能部分学生刚开始写时有些困难,这需要数学老师首先给学生指引方向,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它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思想感情,对数学的理解与看法,对数学老师的真情倾诉。也可以是反思学习中的某些方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还可以是分析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并探寻解决办法。老师可以对学生的“论文”给予有针对性、鼓励性的评语,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在增强对课本知识理解、提高数学表述能力的同时,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能够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数学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和阵地。

总之,指导学生以良好的习惯做好数学笔记,利用好数学笔记,不仅可以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学好数学,而且有利于师生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学生做好笔记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广大师生应该意识到做好数学笔记的重要意义,让数学笔记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分析化学整理笔记篇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06-02

一、化学课堂笔记的功能

记课堂笔记是指对课堂上的知识由感知转化为联想、分析、综合,再转化为文字表达的思维过程。在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外国学者认为记笔记主要存在两种功能:贮藏功能和编码功能。贮藏功能强调的是记笔记的外部贮藏作用,认为通过对笔记的复习,唤起对讲课内容的再认,巩固所学的内容,从而体现笔记的价值。编码功能的核心内容是记笔记活动本身可以引起学习中的积极活动,有利于组织记忆和形成迁移。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普遍认为课堂笔记有以下的作用:

1.课堂笔记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会将自己多年来总结出的、很实用的内容补充进去,学生很有必要记录在笔记本上;

2.课堂笔记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可调动眼、耳、脑、手一齐活动,促进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

3.课堂笔记有利于学生自我复习时把握重点与难点,一份亲手做的内容清晰、重点突出的笔记,常能使自己记忆犹新;

4.记课堂笔记能稳定学生注意力,要想在听课的同时记好笔记,必须要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有利于维持课堂纪律;

5.课堂笔记的后期整理有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帮助学生在所呈现的信息与己有知识间建立起外在联系,有助于新信息的迁移。

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容量大,逻辑思维要求高,知识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需要强化记忆的内容很多,学生在化学的学习过程做好课堂笔记,可以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转化为文字记录,留下思考的痕迹,促进记忆和理解,课后再对笔记进行二次加工,学生又可以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材料加工过程进行控制,有利于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实现对化学知识体系的理解和建构。

二、现状分析

目前的高中化学课堂中,化学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但具体行为方法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中等以下的学生由于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做课堂笔记时不主动也不认真,一般都是应付教师,这种情况高一年级尤为严重;

2.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内容多,速度快,学生搞不清楚到底要记什么东西,也来不及记录;

3.大多数学生只有在化学考试前才开始复习化学课堂笔记,平时将课堂笔记束之高阁;

4.学生的课堂笔记只是教师板书的复制品,在细节修饰,二次加工方面普遍做得不理想。

三、化学课堂笔记的基本方法

1.教师层面

(1)教师在高一年级或新学年的开始讲述化学课堂笔记的作用及重要性。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这两句话都是说笔记的重要性。美国心理学家巴纳特以大学生为对象做了一个实验,研究了做笔记与不做笔记对听课学习的影响。大学生们学习的材料为1800个词的介绍美国公路发展史的文章,以每分钟120个词的中等速度读给他们听。把大学生分成三组,每组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甲组为做摘要组,要求他们一边听课,一边摘出要点;乙组为看摘要组,他们在听课的同时,能看到已列好的要点,但自己不动手写;丙组为无摘要组,他们只是单纯听讲,既不动手写,也看不到有关的要点。学习之后,对所有学生进行回忆测验,检查对文章的记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听课的同时,自己动手写摘要组的学习成绩最好;在听课的同时看摘要,但自己不动手组的学习成绩次之;单纯听讲而不做笔记,学习成绩最差。因此在第一节课上应提出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将笔记纳入学习成绩考核中,明确课堂笔记是学生学习过程表现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定期检查评分,展览学生的优秀笔记,这对学生既是一种肯定,又是一种鞭策,可以激励同学们把课堂笔记做得更好。在一次化学教研活动中,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教研员马文龙老师充分强调了化学课堂笔记的作用,认为课堂笔记可以衡量学生听课的效果。为激励中下生也积极做课堂笔记,马老师曾说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预设一些题目,让学生记在笔记本上作课后思考,在平时测试出题时加入这些题目,当学生知道测试中有部分题目来自课堂笔记,他们就会更加主动记课堂笔记和复习课堂笔记。

(2)合理设计多媒体课件,把握课堂节奏。现在的化学教师上课一般都会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增,当材料呈现速度过快或信息密度过高时,记笔记活动与集中精力接受需处理的知识活动相矛盾,记笔记妨碍了有效的编码,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给学生留下知识缓冲的时间,便于学生思考、记录与整理。同时,学生面对大量的知识,不知道哪些该记,哪些不用记,哪些是重点,因此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正确的指导,笔者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上有一定的经验,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的做法可供参考: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就告诉学生根据多媒体课件上的颜色分类记笔记。例如:黑色字体为普通陈述的内容,仅供阅读,无须记录;蓝色字体为应该记录的内容,其中黄底蓝字为重点知识,红底蓝字为难点知识;红色字体为补充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再配合语速和声调,学生就很容易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记课堂笔记时也能做到条件反射,不须教师反复强调哪些该记,哪些是重点了。

2.教师指导学生层面

(1)指导学生面对不同的化学课型采用不同的笔记策略。

实验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课是由教师组织指导并由学生独立实践的教学活动,学生只有经过认真的课前预习,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理解实验原理,弄清操作步骤,设计好记录格式,然后进入实验室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操作。实验过程中,学生要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归纳整理后书写实验报告。

习题课:习题是一种在某一层面上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是学与用的初级过程。教师通过对典型习题的讲解,引导学生建立推理、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不能只记下例题就完事了,应当再批注核心知识点,反思解题过程。通过化学习题课笔记实现自己的不断反思、总结、提升。

复习课:复习课是知识的规律化、条理化,重点、难点、考点的深度剖析。所以,复习课类型的化学笔记学生应当详细记录,并且要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复习笔记之中,在提高自己总结能力的同时实现全面复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就拿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复习来说吧,复习不能只停留在对原有知识的再认识上,而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等,做进一步深化处理,从中掌握元素化合物间的联系、相互转化关系,尽可能使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

(2)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的二次加工。

1)修正补充法。先将笔记阅读一遍,然后对笔记的内容进行修正和补充,使之正确完整。

2)归类法。把所记的内容分门别类进行整理。例如对固体物质颜色的记忆,可以归类总结。

3)比较法。比较材料的异同的方法。如果分类集中,观察其异同,分析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就容易记忆和掌握了。例如下表:

4)列表法。即用列表的形式把各种知识分门别类地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使杂乱无章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列表法常和比较法、归类法综合使用,这样做既可以使知识记得清楚,提取方便,又可以培养自己比较和归纳的能力。例如整理化学笔记时,可以把同族里不同的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加以比较,用列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5)知识树法。按照知识的体系,把学习的内容用树干派生出树枝,树枝派生出分枝的形式,把知识的体系画出来,使之条理化的方法。

(3)指导学生注意书写的速度,用简单的符号代替文字。书写速度太慢,势必会影响听课的效果。指导学生要学会一些提高笔记速度的方法,不必将每个字写得工工整整,可以快速书写;指导学生简化某些字和词,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书写符号,比如用“白”代表“白色沉淀”,用“”代表“生成气体”,用“E生”代表“生成物的总能量”等等,但要注意不要过于潦草、过于简化而使自己也看不懂所记的内容是什么。

(4)指导学生采用灵活的笔记格式。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建议学生购买版面较大的活页笔记本。版面大是为了减少记录过程翻页的次数,可以使笔记内容一目了然;活页是为了方便以后补充内容或二次加工。

(5)指导学生交流笔记。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笔记交流的平台,学生乐于将笔记中的内容在整理和复习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使各种有效媒体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带动整个班级笔记互助氛围,全面提升化学课堂笔记的利用效率。

课堂记笔记和其他学习策略一样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得到提高的,但是要取得最佳的的学习效果,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多为学生设想,坚持定期的检查督促,还要指导学生记课堂笔记方法、技巧,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对课堂笔记进行加工整理。

参考文献:

[1]胡进. 关于记笔记策略的研究综述[J]. 心理学动态. 2001年01期.

[2]周洁. 中学生如何做好化学课堂笔记[J]. 内蒙古教育・理论研究版. 2009年08期.

分析化学整理笔记篇4

一、初中数学课堂笔记意义的分析

课堂笔记,从表象功能来看,可以记录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促进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一个环节,也是一种材料.对于课堂笔记,很多学生,包括教师对此的认识都不够深刻,总认为课堂笔记的作用很单一,有没有皆可.其实不然,课堂笔记虽然说在表面上承担的仅仅是记录课堂知识,但实际上也是学生整理课堂思路、记录学生课堂进行中的一些思想闪光点,以及集中学生课堂思路的有效途径.

有研究显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笔记的连贯性以及笔记状况与成绩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通过观察学生的笔记,可以非常有效地反应学生上课思路的连续性与学习态度,学习思路以及学生课堂上听课时的闪光点.对于初中数学来讲也不例外.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和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单纯依靠课堂听课,显然大部分学生都不能掌握得很好.所以,课堂笔记就显得更加重要,学生可以针对课堂笔记知道自己哪些掌握得好,哪些掌握得不好,从而清晰地制定自己的预习和复习计划,而且还可以把课堂上自己的想法在课下进一步整理,这对于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很重要.

二、初中数学课堂笔记的改进策略

1.优化板书与多媒体书写和制作效果

学生做笔记与教师板书或者多媒体的设计有很大关系,如果教师的板书写的没有规律,很乱,或者很难看清,学生必然做笔记的欲望就会小很多.相反,如果教师的板书书写工整,多媒体设计的艺术性很强,学生做笔记的兴趣就会浓厚很多.因此,在设计板书和多媒体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做笔记的需求,比如提纲更加明确,提前告诉学生每条下面大概留多少空白,让学生可以更清楚地整理出笔记来.

一般来讲,数学课堂的板书设计类型可以包括:规范式、提纲式、对比式、构图式、表格式等.板书的设计主要是格式清楚,提纲挈领,多媒体的设计则要突出图文并茂,如果有动画的加入,效果当然会更好.如此,通过多样化的板书与多媒体设计,不断地调动学生做笔记的兴趣,慢慢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2.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笔记激励措施

很多学生不愿记笔记,尤其是很多七年级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做笔记的习惯,所以教师需要耐心地引导他们.为了让学生都愿意做课堂笔记,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年龄比较小的特点,制定一些激励措施,让他们都以能够做好课堂笔记为荣.

例如,教师定期的把笔记做的好的学生笔记展示出来,让大家模仿和学习;或者教师也可以把笔记写的程度做为期末成绩构成的一部分,以10%比例折算后加入到期末总成绩中;教师也可以组织课堂笔记做的好的同学,给大家讲讲经验和方法,以此来激励原本做笔记好的同学做的更好,而原来不认真做笔记的同学也因为听了别的同学的介绍,而逐渐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

3.传授科学的课堂笔记记录方法

分析化学整理笔记篇5

一、政治课堂笔记本的建立和记笔记的技巧

1.笔记本要从一而终,注意完整性。有的同学做笔记非常随意,今天用这个本,明天用那个本;今天记书上,明天记本上,甚至一本笔记本上各科都有,笔记记得乱七八糟,复习时东翻西找,影响了学习效率。因此,笔记本要选一个较厚点的、硬皮的本,要从一而终,注意完整性,并且要好好保存,以备复习时用。

2.政治学科笔记的格式。政治学科笔记用的纸张,每页左右都要留出一定的空白来,不要把一页纸写得满满的。建议把笔记的一页最好用一条竖线格式分为两部分。其中左面占2/3,右面占1/3。较大的栏内记老师讲的内容,较小的栏内记自己的想法、问题等。两栏内容之间要有对应,这样便于对照复习。

3.对重要的部分可以通过缩格、上下留空、加画重线或改用其他颜色的笔等标记来突出。用语要言简意赅,常用词语可用代号。注意听课与看书结合,有些内容可直接在书上批注。

二、记政治课堂笔记要注意把握时机

学生要协调好记笔记与听课的关系,这是提升课堂质量的重要的环节。如果有内容没记下来,要暂时放弃,课堂上跟上老师是第一要务,下课再问同学和老师,以避免有时记笔记就跟不上老师讲的,听上老师讲的就记不好笔记,最后导致课堂上听不明白,笔记记了一大堆,课后又没有时间去看笔记,最后束之高阁,没有多大意义。因此,学生在做笔记时应把握好时机:一个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要抓紧时间抢记;二是老师讲授重点内容时,要挤时间速记、简记;三是下课后要尽快抽时间去补记。

三、政治课堂笔记需要记的主要内容

1.记预习时发现的问题、体会,自己掌握不好的旧知识。课前预习对于做课堂笔记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预习,能让我们先对知识网络和重、难点有大致了解,特别是哪些地方还有疑问,先掌握部分知识,形成一个课堂笔记的框架,这样在课堂上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能有效地解决“听”与“记”的矛盾。

2.记教学过程中教师整理总结的知识体系,难于理解的重点及难点以及自己悟出的重要体会;记课堂上没有解决的疑难,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或结合点,容易发生错误和混淆的概念。

3.记老师讲课时推导知识的思路和过程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可以学到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独特见解。

4.记书上没有的典型例题与典型解法,记规律,记课堂小结和老师更正补充的内容。有些内容,分散在各节之中,甚至在课外书籍中,是老师在查阅大量参考资料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出来的。对课本上落后于现实的知识,老师往往会进行更正、补充。这些内容往往是重要的考点,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5.对联想、发现的问题,心得体会,要及时记。这些都是思维的火花,是有价值的内容。书上有的知识、次要的知识和一看就懂的内容不需记。如果什么都记,势必影响听课的效率,得不偿失。

四、政治课堂笔记的课后整理和使用

1.由于课堂时间紧,一些内容可能漏记。课后要及时对笔记进行整理、归纳、补充,使笔记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既可提高听课效率,又能使笔记干净整洁、有条理,还是一种很好的课后复习方式,使我们的复习更有针对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切忌抄别人的笔记。有的学生比较懒,自己在课堂上不愿做笔记,下了课去抄别人的笔记。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不利于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一定要记住:笔记要自己写,自己做的笔记对自己才有意义。

3.经常对照笔记,对老师讲课的内容,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便于运用。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减缓对知识的遗忘。

分析化学整理笔记篇6

高二生物观察方法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而感性认识主要靠观察来获得,所以观察方法就是首要的学习方法。观察方法主要包括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动态观察和边思考边观察。

(1)顺序观察顺序观察包括两层意思。从观察方式上来说,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也是先低倍,后高倍。例如,对植物根尖的观察,就是先用肉眼观察幼根,根据颜色和透明程度区分根尖的四部分,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报尖的根毛,最后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认识根尖各区的细胞特点。从观察方位上来说,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例如对一朵花的观察,就要先从整体上观察花形、花色,然后从外到内依次观察花等、花冠、雄蕊、雌蕊。

(2)对比观察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如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时,就要先异中求同:它们都有双层膜,都含有基粒、基质、酶、少量的DNA和RNA。然后再同中求异:线粒体的内膜折叠成崎,叶绿体的内膜不向内折叠;线粒体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且酶分布在内膜、基粒、基质中;而叶绿体内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而酶分布在基粒层和基质中;叶绿体中有叶绿素,而线粒体中没有。

(3)动态观察对生物生活习性、生长过程、生殖发育的观察都属于动态观察。动态观察的关键是把握观察对象的发展变化。例如观察根的生长,在幼根上等距画墨线后的继续培养过程中,重点就是观察各条墨线间距离的变化,从而得出根靠根尖生长的结论。

(4)边思考边观察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思维可促进观察的深入,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带着问题观察,边思考、边观察。\

高二生物做笔记的方法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资料,积累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总结中外许多学者的经验,可以说,做笔记是一条成才的途径。做笔记的方式很多,在生物学学习中,主要有阅读笔记、听讲笔记和观察笔记三种。

(1)阅读笔记

要想使学到的东西长期储存、随时提取、应用自如,就要在读书时,随时作读书笔记。阅读笔记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抄写笔记,又分为全抄和摘抄,做这种笔记应注意抄后校对,避免漏误,然后标明出处,以备日后查考。②卡片笔记,卡片内容不限,因人而定,但一般应具有资料类别、编号、出处、著者姓名,正文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每张卡片写一个内容,并及时进行分类归档或装订成册。③批语笔记,即在书页空白处随手记下对原文的个人意见和心得体会等。④符号笔记,即在原文之间标注符号以对原文加深理解。常用符号有黑点、圆圈、直线、曲线、双线、虚线、箭头、方框、三角、惊叹号、问号等。作符号笔记应注意两点:一是符号意义必须明确,并且要贯彻始终;二是符号不能过多过密,否则重点难以突出。⑤概要笔记,即对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写出其重点内容。

(2)听讲笔记

即听报告、听讲座和课堂听课的笔记,做这种笔记的突出矛盾是记的速度赶不上讲的速度,为此要做到“三记三不记”即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点、书上有的不记。

(3)观察笔记

即在生物课内外对生物形态和生命现象进行观察时所作的记录。做这种笔记要注意细节,注意前后比较和过程变化,并要抓住特征。

高二生物思维方法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方法是思维能力的关键,所以思维方法在学习方法中占有核心的位置。在生物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比较和归类的方法、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1)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识的一个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把知识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生物学学习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综合,就会见木而不见林;只综合不分析,又会只见林而不见木。在实际运用时,既可先分析后综合,也可先综合后分析,还可以边分析边综合。

(2)比较和归类的方法

比较是把有关的知识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比较一般遵循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寻找出知识之间的相同之处,即异中求同;二是在寻找出了事物之间相同之处的基础上找出不同之处,即同中求异。

归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生物学习中常采用两种归类法:一是科学归类法,即从科学性出发,按照生物的本质特性进行归类;二是实用归类法,即从实用性出发,按生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归类。

比较和归类互为前提,一方面只有通过比较,认识生物的异同点之后,才好进行归类;另一方面,只有把生物进行归类,才好进行比较。因此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

系统化就是把各种有关知识纳入一定顺序或体系的思维方法。系统化不单纯是知识的分门别类,而且是把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编写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式,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

具体化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4)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抽取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抽象可以有两种水平层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抽象;二是本质属性的抽象。

概括是将有关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也有两种水平层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种是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抽象和概括也是互为前提的,相辅相成的,在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进行抽象中以概括,概括中以抽象,以达到对知识正确、深入的掌握。

高二生物记忆方法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是知识的仓库,是思维的伴侣,是创造的前提,所以学习中依据不同知识的特点,配以适宜的记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记忆方法很多,下面仅举生物学学习中最常用的几种。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例如记血浆的成分,可以和厨房里的食品联系起来,记住水、蛋、糖、盐就可以了(水即水,蛋是蛋白质,糖指葡萄糖,盐代表无机盐)。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就很复杂,但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无论是哪一类有机物的代谢,一般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五个过程,这十个字则成为记忆知识的纲要。

(5)衍射记忆法

此法是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可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分析化学整理笔记篇7

已是新课改的年代,教师和学生地位及职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但有的同学仍然沉浸在旧的教学模式中,习惯于“教师讲解自己记忆复习背诵考试模仿”的框架,一节课下来,他们的笔记往往记了几页纸,可以说是教材和教师板书的“映射”,成了教学实录。这些同学过分依赖笔记,忽视老师的讲解,记下前一句担心记不下后一句,忽视思考,以为老师讲的没有听懂不要紧,只要课后认真看笔记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忽视老师的一些精彩分析或表情动作,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肤浅,增加了学习负担,学习效率反而降低,长期这样的做法易形成恶性循环。

我认为变“教学实录”为真正的数学笔记,可以如下做法:

一般来讲,一堂难度适宜的新授课,往往在老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和老师做游戏般的学习中把听到了老师的妙句记下来,把探索到的理性知识记下来,把悟出来的经验记下来。这种课型的笔记,应尽量记到书上最恰当的位置上(例如:承前,蒙后,中间或图片旁),比直接记在笔记本上省时省力,简明扼要,缺点是以后翻书太繁琐,不过,我们找时间把厚书写薄(即,有的放矢的选取重点、易忘、易混的知识写到笔记本上)。

偶尔遇到很难的数学综合课,自己探索往往遇到重重困难,自己或整个学习小组都悟不出正确答案,或不敢肯定自己的推断,就要做到上课以听讲和思考为主,并简明扼要地把教师讲的思路记下来,课本上叙述详细的地方可以不记或略记(尽量在书上记,以节约时间)。同时,要记下自己的疑问或闪光的思想。如老师讲概念或公式时,书上一定有概念或公式,或有让你总结概念公式的框框条条,不必要机械地抄概念公式。应主要记知识的发生背景、实例、分析思路、关键的推理步骤、重要结论和注意事项等。

弊端之二:数学笔记本成了习题大全?

除了新授课时记的笔记以掌握经验方法为主外,其他课型中记的笔记就可能钻进了“题胡同”,或说扎进了题的“牛角尖”。

也就是说,这类的笔记,可以称之为同学们的习题大全了。他们往往搜集一些名之为“好题”的难题编成了新的习题库,自己似乎成了新习题库的第一作者了。对于解题技巧、一题多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思想方法的提炼及解题策略的整理,自己的钻研体验等札记一言不提,笔记本成了习题集。

面对“习题大全”我的建议是:

做题是学习数学的基本途径,甚至是提高数学技能的很有效的途径,多积累一些习题的确是必要的,但不能不加思索地机械地照抄照搬习题。若一味做题抄录,不认真领悟其中蕴含的重要数学思想和方法,何异于练习书法呢?经验告诉我们,少量典型习题及其解法确实要记在笔记本上或书上相关的地方,但不能就题论题,而是要把重点放在习题价值的挖掘上,即注意写好解题评注。这就好比安装在高速公路两旁的路标,它们会提醒你何时减速,何时急转弯,何时遇到岔路口等。一方面,记在书上的言语像电脑上的超级链接,起着标签,标注,提示符等省时省力的作用。另一方面,习题笔记应做到:易错之处或重要的解题思想,要用简短精炼的词语作为评注,用明确的标识指出参阅的作品及作者,把闪光的智慧用笔头记下来。长期这样做对积累经验,提升数学素养大有裨益。如果隔一段时间后,再把它们拿出来推敲一番,往往会温故知新。总之,笔记应成为自己研究数学的心得,指引学习前进方向的路标。成为自己有见解和主张的收藏夹。

弊端之三:笔记本成了过期“报刊”、“废本”

有些同学的笔记本好比过期“报刊”或“废本”,时间一长就弃于一旁,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实在可惜。调查显示,许多学生的各类笔记堆积如山,当然数学笔记就成为书山中的高耸的磐石了。他们只知道日积月累,但没有精品的数学笔记,或数学笔记中没画出精彩的内容,或鱼龙混珠地记在别的学科的笔记本上,或随手记在零散的活页纸上。可见,他们只是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当查找某项记录时竟不知向哪里去查。后来,这些笔记本遭受了普通练习本的厄运,被弃于“回收站”,这些人的做法就像大熊掰被玉米,掰一瓣,丢一瓣,到头来不是收获一空,就是收效甚微。

分析化学整理笔记篇8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124-02

做笔记是一种古老的学习方法,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当今英语教学改革当中,笔记的重要作用却正在被忽略。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操练、实践固然重要,但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记的作用也是不能被否定的。当前,不少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徘徊于低谷,这与教学中忽视笔记作用的现象密切相关。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下暂时的好记忆并不等于长久的固化记忆。马克思认为,“笔记是掌握所读书籍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笔记是英语学习的主要方法。一门语言的学习在刚起步时,因为知识点不多,不用记笔记也可学会。但随着语言知识的日积月累,如果不及时做好笔记,对知识的记忆将逐渐模糊。有人测试过人脑对形象信息的储存和记忆,测试数据显示:单靠眼看耳听三小时后只能记住60%,三天后最多能记住40%。由此可见,口到、眼到、耳到、手到,听说读写相辅相成,记忆在头脑中才会长久。昔日学习过的知识,一旦翻开笔记,模糊的记忆会逐渐清晰起来。英语学习要想达到熟练运用的地步,做好笔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笔记是英语学习的认知策略之一。认知策略包括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记忆、注意、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英语教学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句型、课文等,学习这些项目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它需要认识、理解、分析、巩固、记忆等环节,而这几个环节需要一个通过储存、吸收和理解而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过程。在这整个学习过程中,如果在课堂上耳闻目染的知识不能及时地记录下来,那么知识的储存、吸收和理解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到了实际运用的时候也不能得心应手。显然,做笔记的认知策略是个人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教学实践证明,笔记是英语学习的认知策略,它是不能被遗忘和忽视的。在不少英语课堂中,有的学生只听不记,或者粗略地做记录的现象是令人担忧的。不强调笔记的质量和数量,必然会影响英语的教学效果。

做笔记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是一种积累性的学习。学习英语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学好英语就更加不易。很多学生学习英语往往是被动的,主观能动性并不强,经常是刚学了新知识就忘了旧知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学习英语只停留在一堂课的水平上,没有形成积累和归纳新旧知识的习惯,结果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所以那种“在复习时读读看看、听听说说就可以应付题目繁多复杂的试卷”的想法纯粹是痴人说梦。因而,在学习吃力的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养成一种记笔记的好习惯,长此以往,知识就会出现断裂。伴之而来的就是交际、解题能力的下降,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要费时费力才能完成。笔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点一点的积累,层层递进,这样,学生的知识才会越来越丰富,由知识积淀的能力才会越来越扎实。在实际中,有心做笔记的学生成绩往往稳定,在试题偏难时,这些笔记做得好、基础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更容易应对。因此,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做笔记。通过笔记,学生能养成自我分析、自我总结经验的好习惯,从而能不断填平缺漏的知识和技能。

笔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随堂笔记,另一种是整理笔记。随堂笔记是听课时的原始笔录,它不仅记录了教师讲课时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而且也是阶段复习的重要资料。听课做笔记是知识获取、储存、巩固的有效手段,是评价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还原和归类知识的有效方法。听课做笔记,思维要紧跟教师的讲授,记录内容包括:首先,要记录本课的重点、难点。重点要层次分明,言简意赅。对重点突破的例子要紧随师动,努力做到思维和笔记同时在大脑刻下深痕,避免走马观花。其次,要注意记下教师突破难点时的思路,这样做便于课后碰到难题时打开思路。最后,要边听边记,对听懂的和不懂的都要做标记,以备在和教师互动时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做有利于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整理笔记是随堂笔记的综合提高。在课堂上,有时由于时间关系,笔记可能会显得零乱、松散,有时可能会出现跳跃、篇章结构不严密等情况。笔记用语不准确可能会导致日后在理解上的困难,这时就需要对笔记进行整理。这一步做得好,有利于对知识的理性整理,有利于对课堂知识的回顾与再认识,特别有利于在复习时掌握重点、理顺知识,为日后解题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整理笔记的目的是把零散的知识有机地集中在一起,形成知识网络。整理笔记要注意纵横联系和点面结合。纵横联系就是对所学过的知识点和语法点先纵向分析,然后横向比较。有联系比较的东西记忆才能深刻,才会回味无穷。在整理笔记时,要想达到点面结合的效果,就要特别注意区别同音异形、同义辨析、反义配对和分类排列等知识。同时,整理笔记也不能局限于一个单元的知识整理,要把新旧知识融合起来,进行智能式地重新构建。只有这样,点面结合的效果才能立竿见影。综上所述,整理笔记必须适当集中、反复循环、纵横联系、点面结合。如此才能让学生触类旁通,笔记的作用才会得以发挥。

总之,笔记是学好英语的好帮手,英语教学方法不管怎么变化,但对于英语这门需要日积月累的学科来说,没有笔记做基础铺垫,其他“花边”搞得再好,也难免于事无补。

分析化学整理笔记篇9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原有的化学知识结构与新知相互作用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观念往往难以解释和接纳新的知识和方法,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的内容能动地进行加工、整理、创设切合学生学习心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和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我认为学生对医用化学知识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高,更是理清知识的来由,化学方法,观点的形成,化学思维能力的完善的过程,而后者对学生后续的化学学习及整个人生的学习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现在所用教材《医用化学》,探讨几个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化学课堂学习效果与学习能力的方法。

I. 分辨异同点

在《医用化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相似但却十分不同,学生容易模糊不清,甚至无法掌握。例如溶液的质量浓度ρB和物质的密度ρ;溶液的渗透浓度与溶液物质的量的浓度等。掌握这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就需要一个清晰的思维结构,可以用比较、类推的方法帮组学生找到异同点,在分析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原有知识发挥想象,列举类推,在理解知识的特征点是也提高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的思维。

比较是找出知识点最常见的方法,要求学生观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事件、图表或表格,证明和确认物体的异同点,然后掌握知识点。例如在讲述溶液的质量浓度ρB时候就可以和物质的密度ρ进行比较:

通过计算,分析比较,学生在找异同点时候,积极调动思维分析二者的差异,在熟悉的知识物质的密度的对应比较下,溶液的质量浓度的概念、特点,应用就在思维中系统化了,知识的获得更加牢固。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利用比较,辨别事物特征,拓展思维,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出了比较以外,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分类、类推、演绎等,从熟悉的知识点出发,在新知识点上辨认异同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与及时的回馈使得学生的获得知识是在自发的状态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只针对目前课本内容局限学习,而是为后续的自学能力打下基础。和单纯的书本知识教学相比,笔者更宁愿接受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在此时,学在未来”。

II. 暗示与提问

提问是教学策略之一,是学习和满足一个人好奇心的方式,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关键性教学技能。在教学中,为了使提问达到预期目标或学习效果,老师提问的水平以及问题的暗示、问题的难度和认知,一定会在问题发出前有良好的铺设。暗示与提问的衔接在不同种类的问题在不同的时间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相适应。

例如在讲述“渗透”这个知识点可以做如下暗示与提问:

实验:在烧杯内盛半杯清水,滴入一滴红墨水

问题:为什么水全部变成红色?

学生会在原有知识内搜素,得出答案——“分子的扩散运动”

这个问题的设计调动了学生关于分子扩散运动的知识后,再来讲述渗透现象并且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与思考,学生很容易得出渗透其实就是有条件限制的分子扩散运动。什么条件呢?在依据教材的演示实验中可以做如下暗示,如果没有半透膜会有什么现象?如果是敞开漏斗会是什么现象?如果是封闭球形容器会是什么现象?这一系列暗示性的提问学生是容易结合生活知识得到渗透要产生的必须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半透膜的存在。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运用精确暗示,通过直观实验观察,唤起学生记忆中的知识点,提醒学生思考点,暗示学生思维推理,学生在反复思索与暗示设问中不难准确抓住答案和知识点。而在这个环节结束时候教师的准确的概括与清晰的解答无疑使知识的讲述得到巩固,也给了学生思考后的肯定,增强的学习信心,提高了分析能力。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了遇见新问题时候,如何把握思考的方向与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点是构成任何学科知识的基本要素,知识点的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深入浅锻炼了学生分析、类比、联想、证明的能力。从本质上获得的知识才能在运用中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空间,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的目标。

III. 概括和笔记摘要

尽管随着科技的进步,今天的教学手段不断科学化,教学模式也丰富多样化,但讲述依然是教师传授的常见的、基本的方法。学生“听”和“看”的接受过程都离不开做笔记。研究表明,只是将知识信息一字不差地记录下来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很多经验也告诉我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的笔记越多,学习效果越好。学会概括和笔记摘要也是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的。

分析化学整理笔记篇10

笔者发现,在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很少教师能指导学生通过记笔记的方式对故事内容进行梳理,达到强化语用能力的效果。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若能围绕故事主题,结合故事特点指导学生对整个故事内容进行适当地归纳做笔记,既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强化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一、要求明确关注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指导学生做笔记就要做一些相关的准备,明确做笔记要求。对于笔记的记录与整理学生还要了解以下几点:

1.时间的灵活性、内容的简洁性。

2.形式的趣味性、书写的规范性。

二、策略训练创意无限

做笔记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可调动多种感官眼、耳、脑、手齐参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对所学内容的思考和理解。做笔记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策略训练的过程。笔者梳理了适合小学生记英语课堂笔记的方法,采取课上示范指导、模仿记录到自主选择记录方式的策略训练形式,培养学生做笔记的良好习惯。

1.图文式词汇。教材每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脉络清晰,引导学生学会做预习笔记,对单元主题词汇进行分类整理,图配文是学生感兴趣的一种形式。

2.要点式摘记。故事发生的场景在学校的操场上,Yang Ling(YL)、Su Hai(SH)、Mike和Liu Tao(LT)谈论各自的家庭住址和上学所用的交通方式。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故事文本,划出四个孩子的家庭住址,并记录下来。要点式摘记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语境自然习得语言,有助于学生快速了解故事内容,学会自主学习。

3.表格式填空。表格式填空是通过对故事关键信息的提炼,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一种方式。Unit 2 How do you come home? Story time

4.图表式标注。利用一些简单的图形和箭头连线,把教学的主要内容绘成关系图,或者列表加以说明。图表比单纯的文字更加形象和概括。在学完Unit3 Ask the way之后,引导学生再次阅读Unit 2故事部分,思考如何在地图上标注出四个孩子的家。孩子们借助Unit3的地图,再读Unit 2的文本,通过图表式标注,把四个孩子的家标在地图上适合的位置,直观形象地体现出家与家、家与学校之间远近的关系。

了解和掌握了做笔记的几种主要形式,不同的故事主题孩子们有不同的想法,孩子们针对五下每单元的故事部分,采用喜欢的方式整理笔记。

孩子们围绕过生日展开话题,运用表格、摘要和思维式笔记整理的方式,记录了苏海和迈克过生日的时间和活动,通过比较清晰地了解中西方孩子过生日的异同。孩子们灵活运用做笔记的方法,融入自己的思考,梳理出故事部分的主要内容。一学期结束后,通过翻阅笔记,整册书的故事部分展现在眼前,便于学生复习巩固,语言交流,易于拓展延伸,丰富小学英语笔记的形式。

三、激励评价强化动机

采用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做笔记的过程和结果加以及时、有效地调控,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笔者采取以下五种方式让学生体验笔记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成功,反思不足,扬长补短,保持英语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1.自我评价,查漏补缺。故事学习后留有5-8分钟,学生回顾故事,开动脑筋,思考笔记记录的方式,快速梳理出笔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秀出风采。

2.小组评价,集思广益。采取小组互评,前后六人小组面对面,相互传阅,从书写到简图,比一比谁的笔记美观大方。优秀笔记本,放在展示台上,给予适当点拨评价,学生分享交流,比较中提高做笔记的能力,欣赏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3.作品展示,体验成功。优秀作品装订成册,在班内、校内、网络等多种渠道展示、交流、分享。

4.家长观摩,分享成果。家长会,把装订成册的学生作品向家长展示,家长浏览作品集,了解孩子笔记整理情况,与孩子交流,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孩子的做笔记能力的提升。

指导学生做英语笔记是强化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笔记的形式,模仿做笔记的方法,体验笔记整理的愉悦过程,在自我纠错、相互评价、作品展示、家长认可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在故事复述、表演、续编等活动中提升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

分析化学整理笔记篇11

高二数学学好立体几何的方法第一、建立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力。

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一次飞跃,要有一个过程。有的同学自制一些空间几何模型并反复观察,这有益于建立空间观念,是个好办法。有的同学有空就对一些立体图形进行观察、揣摩,并且判断其中的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探索各种角、各种垂线作法,这对于建立空间观念也是好方法。此外,多用图表示概念和定理,多在头脑中“证明”定理和构造定理的“图”,对于建立空间观念也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用图形、文字、符号三种形式表达概念、定理、公式,要及时不断地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这是因为《立体几何》内容前后联系紧密,前面内容是后面内容的根据,后面内容既巩固了前面的内容,又发展和推广了前面内容。在解题中,要书写规范,如用平行四边形ABCD表示平面时,可以写成平面AC,但不可以把平面两字省略掉;要写出解题根据,不论对于计算题还是证明题都应该如此,不能想当然或全凭直观;对于文字证明题,要写已知和求证,要画图;用定理时,必须把题目满足定理的条件逐一交待清楚,自己心中有数而不把它写出来是不行的。要学会用图(画图、分解图、变换图)帮助解决问题;要掌握求各种角、距离的基本方法和推理证明的基本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

第三、不断提高各方面能力。

通过联系实际、观察模型或类比平面几何的结论来提出命题;对于提出的命题,不要轻易肯定或否定它,要多用几个特例进行检验,最好做到否定举出反面例子,肯定给出证明。欧拉公式的内容是以研究性课题的形式给出的,要从中体验创造数学知识。要不断地将所学的内容结构化、系统化。所谓结构化,是指从整体到局部、从高层到低层来认识、组织所学知识,并领会其中隐含的思想、方法。所谓系统化,是指将同类问题如平行的问题、垂直的问题、角的问题、距离的问题、惟一性的问题集中起来,比较它们的异同,形成对它们的整体认识。牢固地把握一些能统摄全局、组织整体的概念,用这些概念统摄早先偶尔接触过的或是未察觉出明显关系的已知知识间的联系,提高整体观念。

高二数学记笔记三大误区误区之一:笔记成了教学实录

有的同学习惯于“教师讲,自己记,复习背,考试模仿”的学习,一节课下来,他们的笔记往往记了几页纸,可以说是教材和教师板书的“映射”,成了教学实录。这些同学过分依赖笔记,忽视老师的讲解,忽视思考,以为老师讲的没有听懂不要紧,只要课后认真看笔记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忽视老师的一些精彩分析,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肤浅,增加学习负担,学习效率反而降低,易形成恶性循环。一般来讲,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上课要以听讲和思考为主,并简明扼要地把教师讲的思路记下来,课本上叙述详细的地方可以不记或略记。同时,要记下自己的疑问或闪光的思想。如老师讲概念或公式时,主要记知识的发生背景、实例、分析思路、关键的推理步骤、重要结论和注意事项等;对复习讲评课,重点要记解题策略(如审题方法、思路分析、最优解法等)以及典型错误与原因剖析,总结思维过程,揭示解题规律。记笔记时,不要把笔记本记满,要留有余地,以便课后反思、整理,这样既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又有利于课后有针对性的复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误区之二:笔记本成了习题集

翻开一些同学的数学笔记本,可以说是高考试题大全以及一些解题技巧、一题多解之类的集锦,很少涉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思想方法的提炼及解题策略的整理,没有自己的钻研体验,笔记本成了习题集。诚然,做题是学习数学的基本途径,多积累一些习题也是必要的,但若一味做题抄

录,不认真领悟其中蕴含的重要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学不好数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少量典型习题及其解法的确要记在笔记本上,但不能就题论题,而是要把重点放在习题价值的挖掘上,即注意写好解题评注。这就好比安装在高速公路两旁的路标,它们会提醒你何时减速,何时急转弯,何时遇到岔路口等。解题也是如此,易错之处或重要的解题思想,要用简短精炼的词语作为评注,把闪光的智慧用笔头记下来,这对积累经验,提升数学素养大有裨益。隔一段时间后,再把它们拿出来推敲一番,往往会温故知新。总之,笔记应成为自己研究数学的心得,指引学习前进方向的路标。

误区之三:笔记本成了过期“期刊”

有些同学的笔记本好比过期期刊,时间一长就弃于一旁,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实在可惜。事实上,许多高考优胜者的经验之一就是使自己的笔记成为个人的“学习档案”和最重要的复习资料。因为,好的笔记是课本知识的浓缩、补充和深化,是思维过程的展现与提炼。合理利用笔记可以节省时间,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当然,还要经常对笔记进行阶段性整理和补充,建立有个性的学习资料体系。如可以分类建立“错题集”,整理每次练习和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并作剖析;还可以将笔记整理为“妙题巧解”、“方法点评”、“易错题”等类别。只要这样坚持做下去,不断扩大成果,就能克服“盲点”,走出“误区”,到了紧张的综合复习阶段,就会显得轻松、有序,还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把所学知识系统化、信息化。

高二如何避免数学学习枯燥化1.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

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

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缺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

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

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3.定势心理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不可否认,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

分析化学整理笔记篇12

 

1.引言

口译是以一种语言对用另一种语言口头陈述内容的即时传达。论文大全。因此,口译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源语信息的记忆、储存和提取能否成功。论文大全。而在记忆、储存和提取源语信息这三个阶段中,记忆显然是前提。记忆是人的一个综合性的心理活动,“是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车文博 1986:403),包括输入,储存和重现三个过程。人脑的记忆由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部分组成。在口译的过程中,短时记忆也称为工作记忆,是指译者在听懂源语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的暂时储存。“一个人的短时记忆最多只能容纳下一组由六个意义毫不相干的单词组成的词群,或一组无意义的七位数的数字”(梅德明 2003:24)。桂诗春教授认为,“复杂的,合成性质的冗长复句的语法结构信息有时会超出人脑的短时记忆句法负荷,是人脑语言中枢很难综合处理听辨词汇信息”(1998:96)。相比之下,长时记忆的信息容量要大得多,是大脑长期保持信息的主要手段。鉴于短时记忆的负荷是有限的,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应该立刻提取使用,否则,随即会被遗忘。大脑在开始记忆的同时,遗忘过程便已经开始了。论文大全。短时记忆在运用中只能起到中转站的作用,促使加工了的语言信息进入长时记忆阶段。语言大脑记忆容量的有限性使得记忆的源语信息不全面。笔记是一种临时性的弥补短时记忆不足的手段;是译者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据心理学实验表明,短时记忆阶段语言信息保持的时间为±1分钟,中等语速为150字左右/分钟。原则上讲,源语信息超过1分钟,译者就需要通过笔记这种辅助手段来调动大脑长时记忆来弥补短时记忆的不足,二者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口译任务。因此,口译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记录的好坏(让·艾赫贝尔,1995)。如何有效地借助笔记手段来迅速高效地储存源语信息,为译者高质量地提取信息服务,就成了口译研究的焦点。

2. 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

在口译过程中,笔记是记忆的辅助手段,不能代替脑记;记录在笔记上的重要信息点以及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还需要依赖于人脑来记,笔记是起提醒并激活记忆的作用。在一个像口译这样复杂的认知实践中,译者要同时涉及到源语信息的接收、解码、记录、编码和表达等几方面的大量脑力工作。那么一个人怎样才能在一心多用时降低脑力负担来保证口译的质量呢?著名的法国口译研究学者Daniel Gile在他的专著《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Translator Training)中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型为我们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基于两个理念:第一,口译要求某种脑力能量,而这种脑力能量是有限的。第二,口译会占用几乎所有的脑力能量。在某些情况下,口译要求的脑力能量甚至大于所有的脑力能量,进而口译质量开始下降(Gile, 1995)。

Daniel Gile(1995)认为交替传译的模式分为两个阶段:

Phase I CI = L + N + M + C

交替传译(第一阶段)= 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 analysis)+ 笔记(note-taking) + 短时记忆(short memory)+ 协调(coordination)

Phase II CI = Rem +Read + P

交替传译(第二阶段)= 记忆(remembering)+ 读笔记(note-reading) + 传达(production)

Daniel Gile认为口译任务所需要的注意力总量必须小于译者大脑提供的注意力总量。由于可供译者使用的大脑注意力总量是有限的,如果口译任务所需要的注意力总量超过译者大脑提供的注意力总量,那么口译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假设口译任务所需要的注意力总量为 TR (Total Requirement) , 可供译者使用的大脑注意力总量为 TA (Total Capacity Available), 那么TR必须小于TA。人的脑力总量是有限的,同时注意力的分配需要占用和耗费译者的脑力。在口译的第一阶段,如果译者在某个环节投入过多的精力,其他的环节能够得到的注意力就会减少;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势必影响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求译者熟练地分配和协调各个环节所需的脑力,只有做到对输入的信息理解正确,笔记清晰完整,才能保障第二阶段的产出。在第二阶段,译者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小,只需要回想起笔记里的信息点所代表的具体内容和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再需要分配大脑注意力来完成信息的接收、解码和记录;此外译者还可以自主控制口译表达的语速。

3. Anderson的“认知能力发展模式理论”

Anderson的“认知能力发展模式理论”认为,任何熟练的行为都要求将陈述性知识 (declarative knowledge) 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procedural knowledge)。在Anderson看来,由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有个发展过程:认知、联想和自主三个阶段。在认知阶段只有陈述性(即事实性)知识,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等。这些知识以解释的方式提取,生成某种行为动作。认知阶段通常存在言语中介,因为这些陈述性知识在工作记忆中得以不断重述,随时为解释性程序服务。陈述性知识的使用因此是一个缓慢的过程。Anderson(1993)明确指出:新知识的获得必须被看成是新旧知识在练习与反馈参与下互动的过程。理解新信息离不开旧信息。在联想阶段,译者本人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系,加快提取速度。自主阶段的知识完全程序化了,提取在长时记忆中程序性的知识速度极快。

对于尚未经过系统化训练的初级译者来说,记笔记时的脑力需求量较大,感觉较为吃力,只有经过不断的练习,整个口译过程的进行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直至在长时记忆中形成一固定的程序,这样才能将译者在记笔记、识别笔记上耗费的脑力降到最低,把注意力更多地分配给听辨源语信息和进行逻辑分析,进一步提高口译质量。初级口译人员的笔记技巧尚未熟练掌握,关于口译笔记的陈述性知识尚未完全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还未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因此不得不耗费许多的精力去记笔记,而人的脑力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口译质量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相比较而言,高级口译人员在经历过系统化的笔记训练后,笔记知识渐渐转化为程序性的知识,基本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他们在口译笔记上耗费的精力要小得多,他们的口译质量进而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4. 口译笔记内容的认知解释

口译笔记既不同于学生的课堂笔记,不同于通常的会议记录,也不同于速记员使用速记符号的速记。因此,在口译工作中,我们无需也不可能采取听写或速记的方法,整句整段地记录源语信息。根据Daniel Gile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型,如果译者在记笔记上消耗过多的注意力,占用过多的时间,那么他在听辨源语信息和进行逻辑分析分配的注意力就会不足。在记笔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究竟应该记什么。首先,应该记录下源语的主要信息和逻辑思路。因为口译笔记的目的就是“唤起”译者的记忆。只要有主要信息作为线索,构成源语信息语篇的逻辑支架,就能激活大脑短时记忆中暂存的相关信息,使源语信息得以再现。其次,要记下数字和专有名词等,因为这些信息因其独立性在短时记忆中要独自占有一个信息单位,并且这些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意义单一,准确性要求高,不易和语境产生具体联想,无法靠分析和逻辑回想起来,增加了记忆的难度。由于对记忆的精确度和难度要求高,译者在记录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势必消耗大量的脑力,进而影响口译的顺利进行。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很难提取。译者阅读笔记时,笔记就会帮助译者在脑海里迅速找到相应的记忆并激活它。因此译者只需选择性地记录下源语信息中能够激活记忆的关键词。

5. 结语

口译笔记是影响口译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认知理论对我们的口译教学和实践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口译笔记训练提供了充分的理据。对于口语笔记的认知分析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笔记在整个口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以便他们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训练,使学生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程序性技能,将学生在记笔记、识别笔记上耗费的脑力降到最低,把注意力更多地分配给听辨源语信息和进行逻辑分析,进一步提高口译质量。

[参考文献]

[1]车文博. 心理学原理 [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2]桂诗春. 心理语言学 [M].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梅德明. 中级口译教程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4]让•.艾赫贝尔(孙慧双译). 口译须知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5] Anderson, J. R.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Implications. [M]. New York: W.H. Freeman,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