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趋势合集12篇

时间:2023-08-17 15:53:36

分析化学趋势

分析化学趋势篇1

1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的主要特征

1.1移动化特征:从电子商务平台的形态来看,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的移动化特征非常显著,且其终端结构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甚至还将颠覆PC电商。电子商务平台的终端逐渐由PC电商终端慢慢发展成为移动终端,从而使得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形态逐渐发展成为移动化。另外通过2015年的洗礼,在电子商务平台中,以“微商”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会不断将行业的发展秩序规范化,将商业模式创新化,从而探索出更大的增长空间,且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还能实现更大的突破,从而有利于促使移动腾讯电子商务平台更快的发展,并促进阿里系电子商务平台也逐渐朝着移动化的平台转换。

1.2服务化特征:从电子商务平台的内容来看,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的服务化特征逐渐凸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日常消费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发生转变,这对电子商务平台的服务内容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2015年,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已经开始向生活电商服务方面进行投资,例如百度糯米,快递与滴滴的合并等。在今后的消费需求中,其会由产品销售逐渐转变成服务类的销售。因此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也会逐渐拓展到服务化的平台中去,这样一来其在未来的电商市场竞争中将会获得更大的优势。

1.3纵深化特征:从电子商务平台的辐射来看,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服务化的特征日趋明显。随着各种扶持政策、物流快递网络以及基础网络设施的建设,电子商务平台也正在逐渐下沉,在一些乡镇地区以及三四线的城市中,电子商务正在表现出飞速的发展趋势,京东、苏宁以及阿里等电子商务平台都在大力的开发农村市场以及三四线城市等。

1.4融合化特征:从电子商务平台的结构来看,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还具有较强的融合化特征。目前,实体商业与电子商务融合的趋势日益凸显,且两者也逐渐有冲击关系转变成融合关系。同时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以及可穿戴设备等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虚拟现实的销售模式也会得到更大的创新,并且实体商业也会面临又一次发展的机遇。另外由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竞争局势的不断加剧,实体商业还能够为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更好的支撑,从而极大的促进实体商业与电子商务寡头的纵向融合。

1.5全球化特征:从电子商务平台的格局来看,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正逐渐趋向于全球化。近些年,电子商务平台的跨境使得电商获得全新的增长点,国内庞大的消费能力以及海外市场等促使电子跨境商务获得了更大的发展。但是在电子跨境商务中,由于其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涉及到了很多的环节,例如边检以及海关等,因此各个国际对于者方面的政策还存在较大的动态性。

2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的应对策略

2.1辩证认识“寡头化”趋势: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本身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与行政力量干预下的形成的寡头具有本质差异。因此政府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要辩证的、客观的认识电子商务平台的“寡头化”趋势,不仅要看到其存在的弊端,同时也要看到其存在的有利因素。同时企业们也要对其进行理性对待,要清楚的认识到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以及生存中,用户才是关键因素,因此只有将用户的需求充分考虑到,才能促使电子商务平台获得更大的发展。

2.2健全法律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寡头垄断会对其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还会对消费者以及中小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针对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首先就是在确保政策以及立法灵活的前提条件下,以行业公约自律以及规划发展为基础点,实时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不断完善相应的监管体系。要对电子商务平台给消费者以及中小企业造成的损害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不断吸取电子商务平台的有效规制滥用市场的科学经验,从而促使电子商务平台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2.3重视差异引导: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并不代表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缺乏机会。电子商务平台的蓬勃发展,也为一些特色领域以及细分的行业带来了一些商业机会。因此针对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可以制定一些具有特色差异的扶持计划进行有效的引导,并且还可以支持一些电子商务平台的商业网站的发展和建设。同时还可以对一些中小企业进行交易扶持,并不断激励电子商务企业注重创新和增量,这样就能打造出一批更具有特色的电商平台。

2.4创造有利环境:最后针对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对于市场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也要进行正确的处理,并始终坚持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将市场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更加开放的、公平的、和谐的市场有利环境,例如搭建监管部门、企业、港口码头以及地方政府在内的多元化的服务性、公共性商务平台从而确保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实现规范化、健康化的发展。

3总结

综上所述,在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的趋势之下,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对待,要辩证的对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以及寡头垄断下的市场经济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探索出能够促使电商平台、消费者以及中小企业都能获得最佳效益的有效策略。

作者:李东升 单位: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8班

参考文献:

[1]林鹤.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国零售业的经济学分析———结合阿里巴巴零售平台的商业模式进行研究[J].现代商业,2016,05:9-10.

[2]何勇.电子商务平台“寡头化”趋势的经济学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6,03:104-111.

分析化学趋势篇2

analysis of water chemistry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trends of groundwater in tangshan costal areas

tian xi-zhao1,2,shan qiang2,song li-zhen2

(1.hebei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geology exploration,shijiazhuang 050021,china;

2.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water chemistry data of surface water,shallow and deep groundwater in tangshan costal areas,the paper discussed the distribution of water chemistry types,the main causes of water chemistry and its evolution trend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ter chemistry types in tangshan costal areas presented some horizontal zoning regularity.the continuous and excessive 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in this area caused the salinization of shallow groundwater and the increase in hardness of deep groundwater.besides,results from an inverse hydrologic geochemistry reaction-path modeling of the deep groundwater in this area indicated that the deep groundwater mainly experienced the processes including the dissolution of calcites,dolomites,halites and fluorites,the precipitation of gypsums,and the cation exchange,during which the concentrations of na+ and cl- increased while those of ca2+ and so2-4 decreased and the water chemistry type turned from hco3-na to hco3·cl-na.

key words: water chemistry;major ion;geochemistry modeling

唐山沿海地区主要包括乐亭县、滦南县、丰南区、唐海县的一部分区域。在区内大规模区域开发的背景下,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持续大量的开采地下水,将可能造成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对于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湿地退化等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而对于地下水化学特征变化的研究还相对滞后。基于此,本文在深入分析唐山沿海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对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形成及演化过程和趋势进行定量的研究。

1 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况

1.1 区域水文地质分区

根据成因类型,唐山市平原区划分为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和滨海平原两大水文地质区[1]。冲洪积倾斜平原水文地质区分布于平原区北部,由规模大小不等的冲洪积扇组成。滨海平原水文地质区主要为河流冲积及海湖积而形成,分布于平原区南部,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该区内含水层颗粒较细,一般由细砂或粉砂组成。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咸水体的存在,在地下具有双层结构或三层结构[1]。

1.2 区域含水组的划分

唐山市第四系含水层可划分为4个含水组,即ⅰ、ⅱ、ⅲ、ⅳ含水组,分别相当于q4、q3、q2和q1的地层[2]。按水文地质条件和目前开采现状,将这4个含水组概化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表1)。区内主要开采层集中分布在第ⅱ含水组和第ⅲ含水组,大部分开采井深度为200~300 m,利用深层淡水。

1.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唐山沿海地区浅层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体入渗和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浅层淡水,主要消耗于人工开采及蒸发和以越流的方式补给深层地下水;浅层咸水的主要排泄方式为潜水蒸发及越流补给深层地下水。2009年区内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显示,唐山市沿海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为0~12 m,总体分布规律为北部水位埋深较大,南部水位埋深较小,地下水自南向北流动。

[jp+3]深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地下水侧向径流及上覆含水层的越流补给,主要消耗于人工开采[1]。2009年区内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显示,深层地下水水位埋深为20~70 m,总体分布规律为北部水位埋深较小,南部地下水集中开采水位埋深较大,并形成了区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 研究区水化学特征

2.1 浅层地下水化学平面分布特征

唐山沿海地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具有一定的水平分带规律性,自北向南总体变化为hco3-cahco3-ca·mghco3·so4-na·mg·cacl·hco3-nacl-na,见图1。矿化度由山前平原<0.5 g/l到滨海平原>5 g/l,滨海一带>10 g/l,最高达30 g/l左右。

2.2 深层地下水化学平面分布特征

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带规律明显,山前平原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循环交换强烈,矿化度一般<0.5 g/l;至滨海平原颗粒变细,径流条件变差,矿化度<1 g/l。区内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自北向南总体变化趋势为:hco3-ca·mghco3-na·cahco3-ca·na hc3-na,见图1。

2.3 浅层地下水水质动态特征

根据多年地下水化学资料分析,唐山沿海地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总硬度和主要离子成分变化十分剧烈,升降互现,其中总体趋势为浅层地下水的咸化。以区内柏15孔为代表,见图2。其矿化度由1981年的3 105 mg/l增长到1997年的7 634.8 mg/l,但矿化度并不是单一的直线上升,而是在起伏中呈现上升的趋势。阴离子以氯离子上升为主,阳离子则以钾、钠离子上升为主[3]。

2.4 浅层地下水水质动态特征

唐山沿海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浅层咸水,浅层淡水资源较匮乏,多年来一直以开采深层地下水为主。据20世纪70年代的水化学资料,区内大部分地区地下水阴离子以重碳酸根离子和氯离子为主,局部存在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为主的地下水,阳离子以钠离子为主[2]。以区内柏14孔为代表,见

总体来看,区内深层地下水矿化度、总硬度和主要离子含量有一定波动变化,变化幅度较小,基本保持稳定状态。但近年来,由于对深层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导致矿化度和硬度呈上升趋势。

3 地下水化学特征的成因分析

3.1 主要离子成分

表2为唐山沿海地区不同代表性水样主要离子含量统计情况。从表2可以发现,区内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存在迥异的水化学组成和离子比值特征,表明三者具有不同的地下水化学成因,且相互之间的水力联系较差。

3.2 水化学吉布斯分布模式

对于离子起源的自然影响因素,吉布斯(gibbs,1970)根据世界河流、湖泊及主要海洋水tds与na+/(na++ca2+)、tds与cl-/(cl-+hco3-)关系图能够确定天然水化学成分的3 个主要来源:大气降水作用、风化作用、蒸发-结晶作用[4]。将唐山沿海地区地表水(河水)、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的水化学数据投到gibbs图上,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点在图中的分布较为一致,均位于右上方的蒸发-结晶沉淀作用区,远离大气降水作用区,显示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化学组分主要受蒸发控制。深层地下水在图中的分布具有较大差异,在tds与cl-/(cl-+hco3-)关系图中,深层地下水位于岩石风化作用区,显示深层地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含水层盐分控制;而在tds[hj1.6mm]与na+/(na++ca2+)关系图中,深层地下水则主要位于大气降水作用区和蒸发-结晶沉降作用区之间,表示其受到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3.3 离子组合比

从唐山沿海地区水样的γca2+/γna+与γmg2+/γna+、γca2+/γna+与γhco3-/γna+的关系及其与硅酸盐岩和蒸发盐岩的γca2+/γna+与γmg2+/γna+、γca2+/γna+与γhco3-/γna+的关系可以看出[5],该区地表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中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γca2+/γna+、γmg2+/γna+、γhco3-/γna+比值均较低的蒸发盐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见图5。根据2009年12月份曹妃甸地区含水层易溶盐的分析报告,含水层易溶盐γca2+/γna+介于0.017~031、γmg2+/γna+介于0.01~0.21、γhco3-/γna+介于0.01~0.88[6]。[jp+2]与全球蒸发盐岩平均特征比值相比,本地区含水层易溶盐的特征比值明显偏小,这也从侧面证明该区水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含水层易溶盐和硅酸盐岩的溶解。

3.4 水化学特征的成因分析

从图6γ(so42-+cl-)与γhco3-的关系图上可以发现,唐山沿海地区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水样点位于1∶1线以下,γ(so42-+cl-)远高于γhco3-,表明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蒸发盐岩溶解。深层地下水水样点则多位于1∶1线的上方,表明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起源于碳酸盐的溶解[6-7]。

地下水中的hco3-、ca2+和mg2+很可能来自含钙、镁的硫酸盐或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因此,通常选用γ(ca2++mg2+)/γ(hco3-+so42-)比例系数的方法来确定这几种离子来源[7-8]。唐山沿海地区深层水的γ(ca2++mg2+)/γ(hco3-+so42-)平均值为0.32,γ(ca2++mg2+)远小于γ(hco3-+so42-),表明硅酸盐或硫酸盐矿物溶解对深层地下水化学组分有较大的控制作用;局部地区地下水化学组分也受到碳酸盐的影响[7]。

4深层水反向水文地球化学反应路径模拟

4.1 典型剖面选取

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要求反应路径的起止点位于同一水流路径上[9]。典型模拟剖面的选取根据研究区2009年的深层水等水位线,选择大致处于同一条流线上的水化学资料丰富的a-b作为模拟路径,见图7。典型剖面上选择水质资料较全、时间序列连续性较好的井孔的水样作为初、末刻水样,研究深层水流经这些井孔时所发生的水-岩相互作用,见表3。

4.2 约束条件、相态、参数确定

由地下水化学特征分析可知唐山沿海地区深层地下水化学演化主要受碳酸盐、含钙、镁的硫酸盐、硅酸盐的溶滤作用、蒸发浓缩作用的共同影响。碳酸盐、含钙、镁的硫酸盐、硅酸盐类矿物是该区地下水化学组分的主要来源,且部分水中含有一定量的f。把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盐岩、萤石和阳离子交换作为进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的“可能矿物相”。约束变量是质量平衡反应模型中考虑的元素。根据研究区水化学测定结果,考虑到各化学组分来源的多元性,最终选择了k、na、ca、c、f、si6种元素作为约束变量。由于所

模拟路径位于第三含水岩组,可以将所模拟系统近似看作封闭系统,忽略co2分压的影响。

4.3 模型建立与模拟

由于矿物相的选取往往要多于元素的数目,因而就造成了模型的多解性[10]。一般情况下,为选取最恰当的解需要遵循以下原则:①符合热力学原理;②符合化学原理,例如某些矿物(长石类、云母等)的水解反应是不全等溶解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11];③符合水文地质条件,例如蒸发和稀释条件、阳离子交换条件以及氧化还原条件等;④模拟结果的数量级要适合。利用phreeqc软件对水样点a-b过程中所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进行模拟

4.4 模拟结果分析

注:表中正值表示该矿物相发生溶解作用,进入地下水;负号表示该矿物相在地下水中沉淀,离开地下水,单位为mol/l·h2o;“-”表示该矿物相未参加反应。

分析化学趋势篇3

随着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行业各方面改革思想及动作加快,深刻反映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分析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及国际化办学,对国内高等教育有着极大现实意义。本文对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国际化办学进行探索,提出了实用性应用策略。

一、新型工程教育分析

1、新型工程教育理念

工程系统性和大工程的教育理念。工程与科学这两个方面是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关键,科学则是对存在于世界的各方面事物的解释,工程是对未来世界有效创造。工程本属多学科综合体,工程分析研究与教育过程中则应重视各方面知识综合。实际上掌握系统性知识的通识型人才优于掌握专业学术的专业型人才,也更能充分适应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工程实践性和回归工程理念。培养合格的工程师需要经过科学知识学习及各项工程训练等阶段,通常是要历经七到九年的时间。从科学探索性及人文艺术表现性角度来看,工程学科的本质就是注重实践。应使得学生们尽可能多的得到工程问题处理的具体经验,特别是各项设计和制造与科研等具体实践活动的参与。

2、新型工程教育改革趋向

改革学制及教学管理。工程教育关键是对工程科学研究型人才和工程技术型人才以及具备工程背景的其余领域人才的培养。因此只有构建非常灵活和健全的机制才可以有效完成多样化培养目标。这需要对本科学制进行调整,应从单一化四年工科学制转化为灵活的学制体系。编制整套独特且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以便实现选修制、导师制与学分制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科学核心课程逐渐呈现多层次和多样化。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效的缩减了知识更新周期,诸多专业知识可以在极短时间之内被市场所淘汰,所以诸多理工科大学逐渐增加了对科学核心课程方面改革程度,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选择余地,让学生们可以得到更适应于个人背景及兴趣的知识。现代化科学技术问题综合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对各项技术背景的分析及跨学科思考,因此对工程教育课程各方面内容要进行人文扩展,从而使得工程及人文有机结合。调节专业设置且增强学科交叉。现代化社会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自身知识构架具备极强的综合性,未来的工程师应具备经济学和生态学与社会学等视角下处理各方面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要系统的、全方位的考虑问题。并且,现代化企业及社会还要求工程专业人士具备专业知识及跨学科知识,工程教育不再只是工程专业知识方面,而更加重视综合化及交叉化发展。

二、国际化办学策略分析

1、国际化办学培养目标

西方国家诸多知名大学培养目标及办学理念等具备普遍性,却也包含着国际化内涵,也明确提出了和国际化素质相匹配的各方面要求。比如哈佛大学及耶鲁大学其目标则是造就具备全球意识的人才,麻省理工学院的目标为培养领导世界主流的工程技术人才,波士顿大学的办学理念则是学生及课程之间视野面向世界,学生全球化。总体来讲,各大学院培养目标国际化特征极为显著。结合国内大战略需求及国际经济发展主流趋势,根据国际各项标准而培养人才。借鉴国际上各类先进教育方式,编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国际竞争力和适应于各方面要素的国际化人才。

2、国际化办学课程体制

高校国际化组成部分和核心就是国际化课程体系,此类体系主要是注重国际观念指导,根据国际标准而使得课程内容及结构和教育方式,加上各类课程资源均符合培养跨文化国际型人才课程的要求。利用国际化课程体制提供接收国际化教育的机会给国内学生,这样也能吸引境外留学生,使得高校可以跻身于经济全球化及高等教育国际竞争中。国际化课程体制应确保课程结构国际化、教学方式国际化、课程内容国际化、课程资源国际化这四个方面。

3、国际化师资队伍

师资所呈现的国际化程度关乎世界大学排名,也是一项极为关键的指标,更是培养能够参与到国际竞争中的优秀工程师的主要因素。国际化诸多大学教师队伍有着国际化教育理念及工程实践能力,以适应于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师培养需求及要求。应确保师资队伍构架国际化、国内教师的国际化这两个方面,国内教师应有国际化教育背景及理念和视野,需要掌握一门外语,更应具备极强的国际交流及合作能力。

4、国际化学生交流

世界上的诸多大学均是极为注重学生出国交流,从而促进学生交流水平。学生出国交流应注重校际合作和学分互认等方面的机制支持,以及学生去海外学习提供奖学金等方面的支撑。应充分丰富交流项目,要为学生们提供各类不同的出国交流项目,时间可定为半年或四年;提升学生出国比例,让学生出国比例不断上升;重视双向交流,国际化学生交流应确保双向交流,要将学生派出去,还要接收海外优秀的学生,充分推进本土教育水平提升。

5、国际化实习实践

实习实践可以说是学生和工程师动手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国际化实习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在具体工作中了解国际各项通则,以便增强国际视野,这也为学生国际竞争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实习实践国际化应确保实习平台国际化、实习过程国际化、实习管理国际化。

6、国际化职业发展

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属于检验学校培养人才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持续加深,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务必可以进入世界人力资源市场中,国际化高水平就业也是主要发展趋势。

7、国际化质量保障

根据国际通行人才培养标准,学生的学历应得到国际认可,这也是国际化办学质量的主要体现。世界上诸多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都具备整套科学合理的认证标准,而国内工程师属于职业水平评定的一种,也是从事工程建设及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的标准规定,不是学历认证。

结束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高等工程教育也逐渐趋向于国家化及多元化和协同化方面持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着高等教育各方面工作,涉及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及发展。现代化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主要是依赖于企业具备较高竞争力及创新型人才。本文分析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与国际化办学,并提出实用性应用策略以促进国内高等工程教育发展。

分析化学趋势篇4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623―02

龋齿是学龄前儿童高发的口腔疾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其患病率高,危害性大。若不及时治疗,任其发展,可引起乳牙疼痛、过早脱落、功能丧失、后继恒压排列不齐等后果,甚至引起儿童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和心理障碍[1]。为了解我市近5年学龄前集体儿童龋齿变化趋势,对2009年-2013年间的体检资料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9年-2013年间在我市幼儿园就读的3-6岁儿童。

1.2 研究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儿童保健医师在自然光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2],检查牙齿是否有褐色或黑褐色改变,或者出现明显的龋洞,并对儿童龋齿进行计数。

1.3 统计学方法 将体检结果录入Excel数据库,而后转为SPSS18.0数据库。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并进行卡方趋势性分析,以 P

2 结 果

2.1 2009年―2013年学龄前儿童体检情况

2009年―2013年昆山市学龄前儿童体检情况较好,均达到了95%以上。其中2009年在园人数20098人,体检人数19794人,体检率98.49%;2010年在园人数21380人,体检人数20864人,体检率97.59%;2011年在园人数26223人,体检人数25381人,体检率96.79%;2012年在园人数40797人,体检人数40045人,体检率98.16%;2013年在园人数43406人,体检人数42799人,体检率98.60%。

2.2 2009年―2013年昆山市学龄前儿童龋齿检出情况

2009年学龄前儿童龋齿的检出率38.7%,2010年为34.4%,2011年28.6%,2012年23.6%,2013年为29.3%。2009~2013年间,龋齿的检出率呈现下降趋势(趋势p

2.3 2009年―2013年学龄前儿童龋齿状况的城乡差异

2010-2013年及5年的合计中,城区儿童龋齿的检出率均高于乡镇(p值均为0.000)。而2009年城乡间儿童龋齿检出率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龋齿是儿童青少年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其进行性、破坏性的损害并可引起全身疾病,故WHO将其列入世界范围内三大需重点防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3]。本次调查发现我市2009年学龄前儿童龋齿检出率为38.7%,而2013年其降低至29.3%,但仍高于重庆市对3804例学龄前儿童调查结果(27.1%)[4]。吴红丽[5]等调查结果发现秦皇岛市海港区2-6岁儿童龋齿的患病率为42.7%,姚应水[6]等发现城区儿童龋齿的检出率为51.72%,均高于本次调查结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特别是祖辈)的溺爱,导致儿童含糖食物和碳酸饮料摄入量大。另外,大部分儿童漱口、刷牙方法不正确,又不能坚持早、晚刷牙、进食后漱口,所以在齿缝间和沟裂中存留食物残渣,更增加了患龋齿的可能性。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城区幼儿园儿童龋齿的检出率高于乡镇,原因可能在于城区儿童家庭条件较好,儿童摄入的甜食和碳酸饮料更多,因为有调查认为喜欢吃甜食和碳酸饮料仍然是儿童龋齿的危险因素[7-10],柳宏波[11]等对威海地区学龄前儿童龋齿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城区儿童患病率高于农村,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结果。本研究同时发现近五年来我市龋齿的检出率有降低的趋势,这与孙明志[12]等人研究结果类似,这应该得益于近几年幼儿园防治龋齿宣传教育力度逐步加强,更多的教职工、家长了解牙齿保健知识,使儿童从小养成口腔卫生的好习惯,学会合理刷牙,及时清除牙齿上的食物残渣,适时、适量吃糖和碳酸饮料,同时幼儿园口腔保健工作也逐步规范,定期组织对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开展局部用氟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 Brice DM,Blum JR,Steinberg BJ.The etiology,treatment,and prevention of nursing carise[J].Contin Educ Dent ,1996,17(1):92,94,96-98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Oral Health Surveys Basic methods[M]4th ed.Geneva: WHO.1997.

[3] 闫玉美. 学龄前儿童龋齿的护理干预[J]. 当代医学, 2011, 17(2): 115-116.

[4] 苟勤勇, 周琼, 周文莉, 等. 重庆市 3804 例学龄前儿童龋病调查分析 [J][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20): 2854-2855.

[5] 吴红丽, 李淮安. 秦皇岛市海港区2-6岁儿童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1:33(9):1404-1405.

[6] 姚应水, 金岳龙, 施六霞. 城市社区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的现况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23): 4471-4472.

[7] 韩霞,严,罗晓明等,昆山市3305名学龄前儿童龋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8):659,680.

[8] Kaye E K. Nutrition, dietary guidelines and optimal periodontal health[J]. Periodontology 2000, 2012, 58(1): 93-111.

[9] Whittle J G, Whittle K W. Household income in relation to dental health and dental health behaviours: the use of Super Profiles[J]. Community dental health, 1998, 15(3): 150.

分析化学趋势篇5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国际化高科技时代,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是其主要特点。这就对21世纪的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在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21世纪合格的日语人才也毫不例外,应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本文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日语人才的重要性和企业对日语人才需求的特点。就高校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培养复合型的日语人才,逐步在日语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革.融入新的文化内涵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日语人才的重要性

由于越来越多的业务交往在跨国企业间进行.因此.外语人才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外语人才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国际市场的供求信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要充分利用企业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和采购各种生产要素,而国际市场信息基本上是以外文的,所以企业只有通过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才能获取这些信息。其次,外语人才能够驾驭现代经济交易方式,节约交易成本。现代交易方式是以信息网络技术和银行信用为依托的,如现代企业广泛使用的电子商务。外语人才能够熟练地运用先进的交易方式和手段,进而为企业节约大量交易成本,缩短交易周期。最后,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能够代表企业同国外企业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吸收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经验,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企业外语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随着国际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日本企业所处的环境也在急速发生变化。在竞争日益国际化的趋势下,日本企业必须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在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中日本企业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日本人是无法实现国际化的生产经营的,应该不论国籍地雇用且活用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同时随着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各国经济的崛起,各国的工资水准逐步提高且急速走向市场化。日本企业从原有的海外进出以“生产基地”的模式逐步转向“当地市场化”的模式。这就要求在中国的日资企业在市场开拓过程中,雇用、活用了解中国市场需求和中国式的运作方式。且具有较强日语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二、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日语人才需求的特点

日资企业需要的是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具有较高日语水平的优秀人才。具体而言,日资企业在录用日语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时非常重视毕业生的日语能力.他们期待学生具备能够用日语执行和完成工作中的大部分业务的能力;在较高日语能力的基础上,日资企业对于学生在企业中的适应性素质,对企业的归属感,以及长期安定工作的决心也是非常期待的:此外,日资企业也希望毕业生是充满活力。是能给企业内带来活力的人才。

各调查结果表明.日资企业要求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大致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①商务工作中所具备的日语能力。包括针对不同对象和场合而分开使用的会话交际能力、电话和邮件等“非面对型”的交流能力、书写文章和整理资料的理解能力。

②了解商务文化和商务知识,包括对日本企业的组织性和工作方式的了解。

③学生能初步具有作为“社会人”在企业中工作的“社会人意识”,以及“社会人行动”的能力,包括团队意识、规律意识、协调性和掌握商务礼仪等。

并且,日资企业在以上三方面能力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期待日语专业学生具备能够给企业带来活力、能够理解日本企业“异文化”的立场。

三、高校日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以往大学的日语教学较多地强调单一的语言学习.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和素质能力的训练培养,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较窄,视野和思路不开阔,走上社会后常常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因此,大学教学一定要紧密联系社会,联系实际,且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下功夫。

根据未来日语专业发展的方向,一般日语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中除个别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外,还设有各种语言基础知识、语言技能、翻译基础知识等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是体现日语专业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求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进人大三年级后除继续学习相关日语课程、日本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日语水平外.专业课程设置上可适当增加文化、国情、经济、国际政治等方面内容,尽量体现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最新的信息成果的课程,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跨系学习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当然,无论是日语基础课程还是公共课、选修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均要从学校的师资和办学条件出发,未经论证盲目开设课程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在课程设置上可采取压缩课时的做法,实行“弹性学时”,做到减时增效,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努力提高他们的应用和交际能力。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也要保护好内容的质与量,注意教学内容在教学整体中的作用,力求内容新颖.切合需要。当前的日语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陈旧和更新缓慢的问题,学校应给予人力、财力支持并依靠基层教学单位逐步更新知识,以满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办学效益的需要。并且,优化课程体系也要注重教材的编写。教材是反映教学内容的主要渠道,学校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加强管理,使教材能较好地反映语言规律和其它必要知识。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民大学作了较好的探索。人民大学的日语教学特点是将双语(日语和英语)与外经贸教学作为本科生的必修专业课。为此,大一和大二开设的都是“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课,而到大三及大四高年级时则开设日本经济、贸易、金融、经贸谈判及函电等课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朝着经贸学科发展。学校还开设有模拟教室进行教学,使学生置身于逼真的谈判场景中进行模拟谈判,练习写函电文章。同时还利用该校文史哲和政经法综合院校的优势,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自由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其它专业,鼓励他们听各种文科类的公共课和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日语教育的文化内涵和人才培养的趋势

当今世界,文化学习和文化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日本文化进行深层次了解,是日本学研究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因为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我们都可以纳入到广义的文化中来理解和把握,而且我们只有理解了存在于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之根底的文化内涵时,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上述各种问题本身。也就是说对于日本,我们不仅要从政治、经济、历史和国际关系等角度观察和研究,而且要特别重视文化的范畴,从文化传统、价值观、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深入的探索。我们不仅要研究日本人的外部行为,更要分析深藏于其行为中的思考方法,了解其赖以行动的思想模式。简而言之,就是要研究“日本”这一模式的文化根源。例如,在谈到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局限时。人才的流失是其独有的特点。通过对日企员工流失与欧美员工流失的比较.日本企业员工主动流失率为17.86%。被动流失率为6.61%.主动流失率是被主动流动率的2.7倍。但与欧美企业员工随时面临被“炒鱿鱼”的危险相比,日企员工的雇佣相对稳定。但为什么一些优秀的人才不愿在日本企业工作呢?他们往往有很好的人际关系、管理经验、教育背景及相当好的语言能力。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不习惯日本的企业文化和日本式的经营作风。如果能在高校日语教育机关中适当地增设日本企业文化、日资企业就职指导、日语商务文书写作等课程.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实际商务情况的技能。又有助于学生了解日资企业和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还有利于培养他们进入企业工作的作为社会人“预备军”的基本素质。

分析化学趋势篇6

(二)放弃高考人数逐年增多,优秀生源去往国外。目前国内中学生逐渐增多赴美留学而放弃国内高考。全国每年约有10%的学生放弃高考,大部分是出国留学。特别是发达地区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已经达到毕业生人数的20%左右。从出国留学的总体趋势看,2013年硕士留学在我国留学总人数中所占比例明显下降,而本科留学的人数则迅速增加。以我国赴美国留学人数为例,2013年我国赴美读研的人数为103427人,而读本科的人数为93768人,两者间差距逐渐缩小。这源于高中生放弃国内高考,转而去往国外读大学导致的结果。

二、从宏微观角度看留学低龄化原因

(一)宏观角度。自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均收入逐年增加,这成为我国学生能够留学的经济基础。同时,国家放宽留学政策,这也是一大政治前提条件。尤其是近年来,一些主要留学目的国在政策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使留学手续更加便利,更多的学生可以顺利出国。

(二)微观角度。经济的发展让家庭收入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有经济能力支付低龄子女出国留学,低龄留学也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同时家长对海外大学排名情有独钟,都希望孩子能够进入排名靠前的大学学习。与此同时,家长们发现与在国内就读高中的学生相比,具有海外高中经历的学生更容易进入知名大学招生视线,这就激发了高中生出国留学的热情。

三、从经济学角度看留学低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留学低龄化冲击我国的教育产业。教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作用,一国投资、国民收入、就业、消费、社会保障与教育产业中的投资收益情况有紧密的联系。留学低龄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本来学费是在国内支出,现在很多都支付给了他国,这就直接导致外汇的减少,影响我国教育服务的总收入。留学低龄化减少了教育服务的收入,从而造成了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双双减少。留学低龄化给我国的教育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二)留学低龄化带来的人才流失造成经济损失。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家之一,尤其是低龄化可能造成的人才流失无疑是对我国基础教育投资的当头一棒。出国留学人员越来越年轻,许许多多的人才和潜在人才流向国外。英国研究报告显示,非欧盟国家留学生平均每人每年带来的效益是2.44万英镑,加拿大估算的数据是2.5万加元。一旦留学生不回国,此前在学生身上投入的教育资源就无法得到回报,英国报告的计算方法,中国留学生每年为国外贡献100亿美元。留学低龄化造成的经济损失给我国的教育改革响起了警钟。

(三)留学低龄化对学生本人的弊端。留学低龄化的群体是低龄留学生,由于他们年纪轻,经验少,出国留学必然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及弊端。低龄留学生所处的年龄正好是培养其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低龄留学生们除了要学会在陌生的环境中独立生活外,还必须克服语言、文化背景障碍,适应国外全新的教育模式,这些都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低龄留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应对留学低龄化趋势的公共政策

作为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如何应对留学低龄化趋势,以及如何对低龄化留学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作出相应的对策,这是当今学术界的一大难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应对低龄化留学,我国的公共政策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分析化学趋势篇7

1.概况

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无论在工业废水还是在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量方面均属江苏省排放量较大的行业。“十一五”以来,针对“两高一资”行业,国家相继出台相关调控政策,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取消优惠政策,加快了该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环境负担,但由于其产能不断扩大以及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造成该行业已经成为并将在未来一段很长时间内是污染排放的“大户”,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面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2.行业现状

2010年,该行业工业总产值为2934.37亿元,占全省比重9.7%;工业用水总量为72亿吨,占全省比重19.2%;2者的投入产出比为40.76元/吨,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0年,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排放废水5.26亿吨,占全省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9.95%;排放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分别为4.86万吨和5100吨,分别占全省工业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的19.92%和30.36%,是江苏省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第二大行业,氨氮则为全省排放量第一大行业,且总量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3.变化趋势

2001~2010年,该行业工业总产值呈波动上升态势,该行业工业用水总量一直处于高位增长态势,且趋势显著(线性回归,R=0.975),占全省比重却呈缓慢下降形势,比例由25.8%降至19.2%;与此同时,该行业工业用水总量和工业总产值之间的投入产出比在比例和增速方面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是典型的“高投入、低产出”行业。

2001~2010年,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工业废水排放量由8.57亿吨降至5.26亿吨,呈显著下降趋势(线性回归,R=-0.944),其单位工业产值废水排放强度则呈显著线性下降趋势。与废水排放量趋势相似,主要污染物化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也有所下降,但趋势并不明显,10年间分别由7.98万吨、8139吨降至4.86万吨和5100万吨,而单位工业产值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强度则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其中化学需氧量表现的更为明显(R=-0.925)。以上趋势和表现说明国家一系列政策调整的作用初步显现,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在控制污染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图1 2001~2010年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工业废水排放量

及单位工业产值排放强度变化情况

图2 2001~2010年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工业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及单位工业产值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变化情况

图3 2001~2010年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工业氨氮排放量及

分析化学趋势篇8

农业产业化的目的实际上是使农业和其它产业部门获得同样的利润率,换句话说,农业产业化过程也就是利润率在各部门平均化的过程。利润率的平均化是通过竞争使资本在不同部门的流动来实现的,资本总是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农业生产周期长,改进技术难度大,降低生产成本的潜力小,而且受自然风险制约,致使加工流通业的附加值要比农业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低,生产要素便会从农业部门流出,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力和土地,但缺乏资金,土地不能移动,流出的只能是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情况下,农业会逐步走向规模经营,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关键是资金的投入和积累,发展农业的资金从何而来?事实表明,除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和补贴外,大多数农业产业化组织的“龙头”会通过非市场安排向农业投资,如:向农户提供种子、饲料、技术和资金等。“龙头”一般属加工流通业,资本为何会从加工流通业流入比较效益低的农业呢?假设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价值为I(CI+MI+V1),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后增加的价值为II(C2+M2+V2),如果市场价格等于产品价值,则加工后农产品的市场价格P=(C1+C2)+(M1+M2)+(V1+V2),因为我国农村劳动力丰富,农业相对加工业来讲,资本有机构成更低,C1/M1V2。即在投入等量资本的条件下,农业的利润率要比加工业的利润率高,这也正是加工流通业要介入农业的原因。如果农业和加工业分离,在“小生产,大市场”条件下,农产品价值不能充分实现,农产品的价格为P1=(CI+MI+V1-Vl),有Vl的价值被流失;如果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品价值便得以实现,被流失的Vl可以在产业化组织内部分配。并且实际情况是,Vl属V1的一部分,由农业部门创造出来,但农业部门只能获得Vl的小部分,大部分由加工流通业获得。这是因为1.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谈判能力弱;2.信息不对称,农民不能了解有关信息。只要Vl>V2,加工流通业对农业的投入就会加大,随着农业投入增大,资产专用性会增强,农民的谈判地位也随着提高,加上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政策,这种不均衡的分配机制会逐步走向均衡化。分配不平衡是组织不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从分配不平衡到平衡也是组织从不稳定到稳定、从松散到紧密联系的过程。如果说资本有不断流向农业的冲动和农民想获得平均利润的要求是产业化组织得以创新和发展的原动力,那么,均衡分配机制的形成便是产业化组织走向稳固和紧密联系的内在动力。

二、产业经济学分析

从发达国家产业化组织演变规律来看,农业产业化以垂直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作为自己的发展趋势,这是由产业化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决定的。

农产品的市场结构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类型,即有许多生产无差异产品的农户,他们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把农产品作为生产要素的企业则数量有限,当某一地区只有一家加工企业时,则为买方垄断市场。由此可见,产业化初期,农产品供求双方行为主体处于非对称的市场结构中,这种市场结构对处于完全竞争一方的农户极为不利。下面我们以面临线性要素供给曲线的买方垄断为例来分析。

设反供给曲线形式为:P=A+BQ,A,B为常数,Q为要素供给量,P为要素价格。所以总成本函数C=PQ=AQ+BQ2,增加一单位投入的边际成本MC=dC/dQ=A+2BQ。

在图中,由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位置来确定要素使用量,然后再确定该点的要素价格。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垄断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此时要素使用量为Q1,所提供的要素的价格为P1’,P1-Pl’为厂商的单位垄断利润。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言(均衡要素使用量为Q2,均衡价格为P0),使用的要素太少了,要素价格太低,要素市场运行效率低下。

因为农户不满垄断厂商制定的垄断价格,他们会千方百计的寻找维护自身利益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有三种:1.农户通过横向联合的形式组成合作社,提高农户的集体谈判能力,改善非对称的市场结构,在这个过程把价格从P1’提到均衡价格水平P0;2.政府通过对农户补贴,从而移动MR曲线的位置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和质量;3.农户为加工企业所兼并,参加到加工企业的后向一体化中。上述方法解决问题的结果是:1.农户自身组织起来形成横向联合体,此时农产品市场将为双头垄断的情形;2.农户加入到加工企业,与其形成“风险共担,利润均享”的一体化企业。为了说明上述结果,我们假设农户联合形成垄断性组织A,垄断性加工企业B使用A的产品作为要素投入,假设A、B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不变边际成本分别为c和k,因为B是在A给定价格的条件下实现利润最大化,所以厂商B的边际成本MCb=Pa+k,而A以中间产品作为B的引致需求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厂商B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

MRb=MCb=Pa+k (1)

A的利润函数为:IIa=PaQ-cQ (2)

由(1)、(2)两式可得:Ila=MRb-(c+k)Q (3)

对(3)式微分得A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dIIa/dQ=d(MRb)/dQ-c-k=0,即:MRa=c+k

(4)上述解析式可由图2来说明。

由MRa=c+k决定A提供中间产品的数量Q1,由Pa=MRb-k来决定A提品的价格Pa。垄断组织A获得的利润为(Pa-H)Q1,也就是图中四边形PaCEH的面积;此时厂商B得到的最终产品的价格为P1,利润等于(P1-Pa-k)Ql,即图中四边形P1ABP0的面积。如果实行纵向一体化,一体化企业可以把市场进行的交换内部化,消除双重边际。产量由MRb=c+k决定,此时产量为Q2,价格为P2,利润是四边形P2FGI的面积。我们可以发现,实行一体化后最终产品产量由Q1增至Q2,价格由P1降至P2,而且一体化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比双边垄断时A与B获得的利润之和还要大。因此,在利润的刺激下,A与B有一体化的倾向。

三、制度经济学分析

科斯在《厂商的性质》一文中指出,市场和企业都是组织资源配置的两种制度安排,市场交易存在广泛的交易成本,包括交易双方提出要求、讨价商谈、接受合同、交货检验等有关活动的成本。企业配置资源交易成本低、效率高,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成本会增加。采取市场还是企业来配置资源就取决于组织费用和所节约的交易费用的比较。该理论从交易费用角度描述了市场经济中产业组织有序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动因:在市场竞争中,人们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不断探索有利于节约交易,组织费用的新的产业组织结构和交易方式,来不断调整企业内、企业间的相互关系。随科斯之后,威廉姆斯探讨了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他认为,交易成本是由交易要素和人的要素所综合决定的。交易要素包括: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竞争对手的数量;而人的要素主要是指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影响农业产业化组织内部交易费用的因素主要有:交易量,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份额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其中交易量决定于市场交易的次数和每次交易的数量与价格;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份额则取决于三个因素:1.资产的专用程度,形成组织的成员拥有的资产的专用程度越高,其获得的利润也越多;2.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相对稀缺程度;3.双方在订立契约时拥有日信息量与谈判能力。

分析化学趋势篇9

我国体育社会学发展滞后,建立较晚。从1990年后,分别由刘德佩、黄捷荣、徐隆瑞、吕树庭、卢元镇等人编写的5本《体育社会学》教材与专著才先后问世。1994年中国社会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委会在福州成立,这些标志着我国体育社会学独立发展阶段的开始。20世纪后期中国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速度高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中国虽然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进程,但第二次现代化的许多因素已经被引人中国,如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等。这些变化会对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目前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我国体育社会学未来研究发展将如何走向?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能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来发现问题,以利于开展我国新时期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把握今后的体育社会学研究方向,促进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发展与繁荣。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与其它学术期刊有关国内外体育社会学研究论文20余篇。

1.2理性分析法对资料统计,进行理性的综合分析。

2、讨论与分析

2.1影响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发展的几个社会因素

2.1.1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与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主要是指世界各国相互之间的活动、影响与合作日益加强,使得具有某种共性的经济、文化模式逐渐普及,并成为全球通行标准的历史状态或过程。

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对社会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世界性问题的出现,如环境保护、世界金融一体化、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人类共同遗产的确定、国际流行病、恐怖主义、国际贩毒等等,将拓宽、加深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社会科学有可能在这些全球性“问题域”上建立起新的学科生长点。

对于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来说,主要的影响体现在:1)从研究对象上看,体育运动所关心的人类的体质问题、健康问题本身就是全球性的,例如传染性疾病的暴发虽然与体育运动无直接的联系,但由此而引发的全民健身热潮是有目共睹的,并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这说明体育运动与全世界的人类健康间题有着直接的联系。就我国近年来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来看,说明了人民群众的健康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0年,我国16岁以上城乡居民有35%的人参加过一次或一次以上体育活动,比19%年增加1%,约增加了1 000万人。2000年,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达到18.3%,比1996年的15.5%增长了2.8个百分点,约增加了3 000万人。其次,世界各国的体育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使得奥林匹克运动也更具有了全球性,在电视等各种传媒手段的带动下,许多大量的体育运动赛事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和参与的活动。第三,奥林匹克运动不仅展示了各国运动员的运动水平,而且也直接受到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影响,如日本体育社会学家认为:‘旧本的体育已被政治体系与经济体系所渗透,虽然它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权,但它却获得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力量。”又如前苏联解体与东欧阵营的分裂引起了政治与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也引起了体育体制的明显改变,这些问题引起了各国体育社会学家的关注。2)从研究方法上看,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导致了整体化思维、复杂性理论的出现。随着人类相互依赖感的加强,全球意识正在形成,因此,体育社会科学必须从全球广度去思考各种问题。

2.1.2社会发展的网络化趋势与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社会发展的网络化趋势主要是指由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生活正在发生数字化、网络化变化的状态或过程。一个以数字化网络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为工具的新型社会正在出现并将呈现出以下特点:其一,互联网带来了极为浩繁的信息资源,人们能更加全面、及时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自、知识;其二,互联网使人的交流与交往呈现出“对话性”的特点,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也由主客对立式变成了主体际式;其三,网络空间(cyberspace )创造出来的虚拟实在,扩大了人类实践活动的范畴;其四,网络技术使社会生活呈现出数字化、虚拟化趋势,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改变,如工作环境变小、电子商务普及、产品与服务更倾向于个性化、家庭生活智能化等。

社会发展的网络化趋势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从研究条件上看,互联网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知识,如国内外各种社会科学文献数据库提供了更多更完整的研究资料。其次,从研究手段上看,网络不仅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写作方式(电脑写作)、协作方式(网上讨论),使得“无形学院”内部的新观点、新发现、新材料能即时获取,而且也为学术交流与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跨国界”并同时研究与探讨各国的体育社会间题;第三,从研究内容来看,网络化社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人类的活动空间受到了限制,人的体力活动大大地减少了,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文明疾病。

2.1.3社会发展的知识化趋势与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 知识社会是一个全面运用知识和全民拥有知识的社会。体力劳动减少,脑力劳动增加;知识经济取代物质经济、货币经济,资本形态知识化;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束,知识产业迅速崛起,商品知识化,知识商品化;社会运行智能化、网络化,知识管理的应用将大大提高社会组织的效率。

社会发展的知识化趋势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在研究重点上有关“知认”的命题凸现出来,就中国而言,社会结构与教育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次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分化为10个阶层,其中属于中产阶层的人员明显增加;人的素质有了相应的提升,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 %,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成人识字率1997年已经达到83 %,超过第一次现代化的标准值(80%)。社会结构与教育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知识观念也产生了改变,即随着知识价值得到充分认识与利用,人们学习体育知识、传递体育知识、利用体育知识、创造体育知识、共享体育知识的社会取向和运行机制将逐步建立,而终身学习、终身体育、按需学习、个性化学习将在社会个体之间广泛普及,体育知识的社会化与社会人员的知识化将成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及普及的重要课题;其次,由于知识生产不是线性的,而是跳跃性的或是无序的,因此多学科合作解决问题的研究方式、方法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如研究“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经济的影响”这一课题单靠体育界已无法来完成,目前已尝试利用清华大学各学科的优势来共同研究和解决这一难题,这一变化将有利于知识创新及各学科研究潜能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知识生产方式的革新,最终有利于体育社会综合问题的解决。

2.2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2.2.1体育社会学学科体现了从分化趋向整合发展趋势社会科学包括体育社会学,拥有众多系列分支的大学专业学科,如体育经济学、体育政策法规、体育人口学、体育产业学等。

体育社会学经过一定阶段的分化发展之后,也会逐渐向整体化、综合化方向转变并呈现以下特点:1)一些重大前沿课题将吸引众多学科交叉汇聚一点,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如体育场馆的修建不仅是体育内部的事,还直接影响到周围的环境污染,日本学者Kazunori Matsumura指出,修建高尔夫球场地需要砍伐森林,这样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另外,平时为了保养球场,还要使用大量的化肥与农药,这些致癌的化肥药品最终流人河流、池塘、沼泽、湖泊或海洋,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要修建体育运动场地需要体育部门与社会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研究,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2)社会体育学与其同族学科(如社会学、体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的融合进一步加强。这些同族学科会在知识资源配置、管理、组织、加工、传播等领域形成整合,促使知识资源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3)体育社会学跨学科研究十分普遍。中国体育社会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它与同时兴起的体育概论、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学、体育伦理学、体育哲学、体育美学、比较体育等体育社会学科内容有相互交叉、重叠、覆盖,因此在构成体育社会学时,学科周界十分模糊。90年代以后,它与体育管理学、体育哲学、体育文化学等学科的交叉更是十分频繁,尤其与体育经济学相结合来讨论中国体育社会现象更是一个突出的特征。另外一些原来从事其它领域研究的学者转而研究体育社会学,还常常带有原来学科的痕迹,跨学科研究的现象也十分突出。这也是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出现边界模糊的原因。各学科集体攻关、横向联合将成为今后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显著特点。4)社会体育学内部的分支学科将在新的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的支持下出现整合趋势。

2.2.2体育社会学学术发展的特色由定性为主的特点发展为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特点由于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的起步较晚,基本以借鉴国外为主,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学科的许多内容还比较缺乏,因此初期学术的发展主要靠定性的描述为多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体育社会学科一直是以教育学为基础的,体育基本上是体育教育的同义语。进人80年代后,中国体育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迅速崛起,并以较快的步伐进入社会,于是一部分过去从事体育教育理论教学的教师和体育管理人员转向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形成了一支逐渐壮大的队伍。80年代中期,在我国开创体育社会学的呼声越来越高,先是由一批中老年学者林启武、柯犁、蔡俊伍、牛兴华等人积极倡导,并译介了国外的学科发展情况,一批中青年学者开始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和解释国内外的各种体育现象,如对国外大众体育高潮形成原因和特点的分析,以及对我国群众体育社会制约因素的研究;对球迷骚乱社会原因的阐释等,都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果。 1989年后,先后有多本《体育社会学》教材和专著问世,他们分别是由刘德佩、徐隆瑞、吕树庭、黄捷荣和卢元镇等人编写的。之后在北京、天津、沈阳等体育院校开设了这门课程。1991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已将“体育社会学”列为词条(何方生撰写)。随着我国体育社会化程度的加强与发展,学科体系与学术的研究光靠定性研究就显得有些不足了,因此广大的体育社会学研究者在学科理论建设的基础是,开始从事体育社会学定量方面的研究工作。1997年以来,中国学者吕树庭等人的《体育社会测量方法》出版标志着体育社会学定量化研究的开端。随后出现了较多有关群众体育、社会体育方面的调研,社会体育人群健身的定量化研究论文。随着90年代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社会调查广泛运用于体育社会学各个研究领域,成为收集体育社会信息的重要方法,建立社会调查网络的意识已经形成。问卷调查是社会调查的主要形式。近10年来问卷调查方法的运用,使体育社会学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从思辨走向实证。

那么,未来这种转向将对体育社会学产生哪些影响呢?1)从研究范畴上看,体育社会学不仅研究体育运动本身,也将涉及到社会各个层次的研究,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环境等,这些层次的研究一方面开拓了体育社会学研究的范围,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各层次研究的合作,才能共同解决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其次体育运动如何防止异化现象的产生,并控制其蔓延,以张扬体育运动的人文精神是一个需要各个国家通力合作解决的重大课题。2)从研究方法上看,体育社会学在努力从经验化向科学化提升的过程中,更会注意从科学化向人文化提升,如不仅强调本学科要有“刚性”特性(实证),也要有“柔性”特征(解读)。3)在学术检验标准上看,社会人群的体育普及程度、参与体育程度、体育健身效果与全民健康水平是否能得到协调发展、公平发展,将会成为体育社会学未来学术研究成果的基本衡量尺度。

2.2.3体育社会学学科研究特点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结合未来体育社会学将呈现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社会学理论研究将承担起观念转移、原理阐释的指导任务,而应用研究则将通过实证的探索提供具体的工具与方法。2)体育社会学理论研究将通过对社会体育中产生的各种真实问题的切人,逐步纠正长期以来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如老龄化社会、网络化社会而带来的新的健康问题研究、特殊人群的健康问题研究以及近年来体育社会学中的一些新的研究热点:体育产业问题、体育与经济发问题、体育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体育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人文奥林匹克问题等。3)体育社会学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将通过部级重大工程(如奥林匹克运动)或前沿课题进行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2.4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重视本土化问题本土化主要是指学科发展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体育社会学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同样也存在着如何本土化的问题。由于社会土壤不同、学术传统不同,各国的社会体育发展路径也不尽相同。本土化是未来体育社会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在本土化的建设中,体育社会学研究将在以下几方面寻找突破:1)应努力学习、吸收国外体育社会学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从中得到促进我国体育社会学发展的捷径,少走弯路。2)在借鉴与吸收国外经验的同时,应加强与本国国情的联系,寻找出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体育社会学发展的道路。3)加强我国传统体育的挖掘与继承方面的研究。由于我国的传统体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也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因此努力挖掘我国传统体育,使之展现于世界体育之林,这不仅对丰富全世界的体育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对我国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使之不被西方竞技体育所淹没与淘汰更具有重大意义。

3、结论与建议

分析化学趋势篇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19-02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以下内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读的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工作中能够使用英语流利地与人交流,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配合我国与国际接轨的需求”。有部分学者依据《课程要求》内容,指出大学英语是必修的基础课程这一要求表示不认同。经过调查国外高校的英语教学方式,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是作为目前大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

1.阅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对于改革前的大学英语来说,我国与世界的交流还很少,人们都不重视对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所以,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仅仅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大纲中提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初次提出阅读中的听、说能力,让学生能够把英语作为工具,为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夯实基础。是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交流。但是,尽管如此,英语中的阅读依然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

2.听说读的教学目标

我国在迈进2000年之际,先后经历了加入世贸组织,举办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这些项目的成功标志着我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当然,对于英语的能力也越来越重要。拥有英语能力的人才少之又少。由于不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得中国学生的英语成为了哑巴英语。因此,教育部门也着手为大学英语进行大纲的改革,同时也在不断地摸索当中,不断的完善教学要求的内容。最终确立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同时稳固了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基础地位。

二、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1.英语教学阶段性目标的提出

培养人才当然要以适用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还要实现对自身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考虑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社会的人才进行阶段性培养。

(1)学习兴趣很重要。对于基础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英语教学主要以启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所以同样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兴趣同样很重要,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对外国文化感兴趣,那么因故与学习才有可能提高。然而,兴趣要从最根本出发,不以学习目标来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多听、多看、多说,利用英语视频、电影资源来调动学生的感官,提高他们的告知能力。学习英语从模仿开始,模仿外国人说话的声音、表情、动作,从而完成英语对话练习。

(2)英语,不只是与人交流的语言学,它还是通向世界大门的钥匙。学生需要学习英语的运用以及交流,培养西方文化、理念。在加强准确语言的同时,注重对英语的理解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技能。

2.英语教学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对于英语教学阶段性目标,非常明确指出,英语是积累的过程,它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成的,而是需要确定英语教学每一个阶段应该要完成的任务。只有把每个任务都完成,才是完整的教学目标。

(1)教育部门要不断完善适合我国英语教学阶段性目标,让每个阶段的英语教学课程都有教学方向。

(2)大学英语教学在实现每个阶段教学目标时要有明确的分工,规划要清楚。

(3)在进行英语教学是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把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脚踏实地的完成,并且还要注重每个阶段之间的过渡。这样才能够使英语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4)由于学生自身存在差异,所以要尊重大学生的学习特征,不可急功近利。在不同阶段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进行不同的辅助指导。

俯瞰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历史进程,同时参考外国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我国提出要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制定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我国的英语教育需要从基础英语过渡到英语成为大学生的专业课程的要求。由此,我国教育部门更要重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的完善。从而创建以英语为专业课程、满足大学生对英语的需求并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英语教学机制。

参考文献:

分析化学趋势篇11

摘 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多元评价模式是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成效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教学成效的,它是一种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教学过程为主线,既充分考虑到高考社会化趋势下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又综合参考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等各项指标的科学性、实用性的评价模式。

关键词 :多元评价模式;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48-02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制区社科规划项目“高考社会化趋势下高效英语专业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2014B130)

随着高中全面素质教育改革的正式“起飞”,高考选拔制度改革从考试内容到选拔模式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务实,更加符合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在新的教育考试模式下,教育评价的人本回归和多元评价模式的运用必将促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个性发挥得到充分尊重,并得到更多的发展通路,而多元评价模式也是高考社会化趋势下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一、高考社会化趋势下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多元评价模式的内容

1.形成性评价理论。形成性评价理论(assessment for learning)是与终结性评价理论(assessment of learning)相对应的理论,强调的是学习过程,是为了促进学习而进行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注重学习所取得的结果。形成性评价理论由美国学者Carol Boston在《形成性评价的概念》一文中提出的,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观察,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程度的差别,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分析等,这种评价模式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课上与课下的交流,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英语知识技能,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全面发展。在高考社会化趋势下,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英语整体能力的要求,高考英语分数在比例上提高了听力和口语所占的比重。注重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发挥信息技术在记录、分析、处理数据方面的优势,合理地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实现评价重心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转移,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整体能力的提高。

2.建构主义评价理论。建构主义评价理论强调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习者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技能指导,而学习者所获得的学习效果直接由学习者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决定。利用建构主义评价模式来评价大学英语教学,是将评价结果与评价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侧重于针对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的评价与努力开发学习资源的评价,能够达到评价的深度和广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要求学生提供正确的问题答案,而对于学生如何获得这些答案却漠不关心,使学生的学习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在面对具体问题上,不能鼓励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难以形成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以避免学生只重问题的答案、忽视探索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建构主义评价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各种潜能,促使教师、学生注重探索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只注重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

二、运用多元评价模式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应注意的问题

1.运用多元评价模式,首先应该保持教学评价的常态化与正规化。多元评价模式是一个比较综合复杂的评价方式,它对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也非“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为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的教学水平、自身素质、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保持评估的常态化既是多元评价模式实施过程中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从积累到“质变”的现实需要。保障教学评价的常态化与正规化需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评价制度,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要想做到评价管理的公开、公正,每一段时期的评价必须妥善设计,并且坚持始终。合理设计评价的调查问卷仅仅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环节,调查问卷应该包括教师之间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其他层次的评价。如何要从众多的评价结果中获得有代表性的数据,保证将测试的偏见降到最低,建立数据收集程序也很重要。除了注重评价问卷的设计,评价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也同样重要。在进行评价问卷调查后,要想了解客观、公正的调查结果,调查问卷应由被调查者自愿提交到公开的投递箱内,再进行整理评价的数据,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

2.运用多元评价模式对大学生英语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也要评价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以“评教”和“评学”为双内核,符合以学生为本,兼顾教师发展的教育理念。对于学生学业水平的考核应包括学生的语言素质、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学业成绩,同时还要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探索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能力。对于大学英语教师的评价应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师素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

3.运用多元评价模式需要设立教学评价委员会。教学评价委员会是评价工作的权威机构,负责制定评价体系、审核评价数据、公布评价结果、解释评价依据。其成员应该由教学水平、教学能力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教师担任,这样既可以对大学英语教师队伍起到规范管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起到指导提高的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评价委员会应该制定广泛认同的评价体系和以质量为本的评价标准。多元评价模式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授课教师和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管理流程的顺利进行也需要教师、学生等各方人员的积极配合。为此,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成员组建、体系制定、评价实践等环节都必须得到大学英语教师的广泛认可,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应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才能从原动力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表现欲。

4.运用多元评价模式需要处理好考试与评价的关系。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多元评价既需要通过考试检测学生英语能力,包括日常的课堂提问、随堂考试、大规模的英语竞赛和标准的英语能力测试等,更需要对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学生基础、接受能力及学习兴趣等全面的评价,也就是说考试只能为综合评价提供“参考数据”,而不能替代评价,这样的评价才是公平的和令人信服的。

5.运用多元评价模式需要始终遵守全面客观的原则。利用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在整个评价的过程中需要评价者合理地使用评价结果,全面客观地反馈评价的各方面信息,通过课程评价体系信息真实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以及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程度。

三、运用多元评价模式的意义

多元评价模式是把教师教学的实际效果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接收效果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主动适应高考社会化新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学行为的指导作用和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掌握,有利于对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监控,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均衡发展,对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推动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英语教师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评价内容必须是多维性的,需要评价各方充分理解课程评价的理念,有效地开展评价工作。在多方配合下,及时全面地掌握评价信息,再采用知识评价、能力评价、学业内容、非学业内容等数据,形成立体式“影像”呈现为、评价结果。实践证明,多元评价模式切实能够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丽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0):79.

〔2〕张林英.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机理、有效教学评价及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

〔3〕王志丽,李利红.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评价革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5):61.

分析化学趋势篇12

[14] .

[15] .

[39] 张金磊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2,(4).

[40] .

[45] .

[46] 桑新民等. 21 世纪: 大学课堂向何处去—太极学堂的理念与实践探索[J]. 开放教育研究,2012,(2).

[47] 樊文强. 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 远程教育杂志,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