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共建共享合集12篇

时间:2023-10-24 10:24:57

城市管理共建共享

城市管理共建共享篇1

论文摘要:通过对现行城市网格化管理中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网格化管理所需达到的目标,进而给出了如何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以达到完善网格化管理资源共享机制的目的。

1城市网格化管理中资源共享的现存问题

(1)城市管理资源分散,职能交叉,城市管理顽疾问题无法得到有效处理。

(2)城市管理处置力量各自为政,存在着“既多又少”的怪现象。

一方面,各专业局都建有自己专业的巡视、处置队伍,总人数超过实际需求量;另一方面,每一个专业局又都反映力量不够,无法满足管理任务的需要。

(3)网格化管理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指挥、调度、决策的效率较低。

2城市网格化管理中资源共享的优化目标

(1)整合优化城市管理资源,建立全时段监控、全区域覆盖的城市管理体系,为创新城市管理体制,解决城市管理模式中资源分散、责任不清、重复作业、浪费资源等问题;

(2)按照资源网格的要求,设计良好的“随需应变”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根据城市管理案件的发生规律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技术水平、共享能力与调配效率;

(3)通过资源共享的优化实现区政府、监督中心、指挥中心、相关专业管理部门之间的管理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达到城市管理主动、精确、快速、统一的目标。

3城市网格化管理中资源共享的优化手段

(1)完善现有“两轴”组织体制,强化两轴的权威性,统筹协调各职能管理部门。

要彻底解决管理资源共享难的问题,必须整合政府管理职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指挥派遣中心,对城市管理资源实行统一指挥调度。建立“两轴”管理体制是整合政府职能,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职能管理部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职责不到位现象的必然要求,应出台相应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文件,明确指挥、监督中心的职责,从城市管理流程、部件和事件的处置上强化两个中心的职能和权威性。

(2)加强城市管理巡视队伍的整合。

城市管理力量分散是制约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整合,一是整合城市管理专业部门的处置力量,建议由区监督中心与各专业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协商,加强对网格化巡视员的培训,适当改善其待遇,力争将全区域的巡视任务承担下来,尽量减少专业管理部门的巡视任务。二是整合城市管理专业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的处置力量。建议由指挥中心协调各专业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将其全面整合在一起,形成条块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共同对全区的城市管理负责。

(3)强化网格化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

从三个方面加强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①市、区、街道三级信息平台建设要明确重点,合理分工、规划设计促进三级层面信息共享;②网格化信息平台与各专业部门平台要互连互通。两者要在功能配置、信息流转方面设置相应接口,确保城市管理网格化信息与各职能部门的业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③加强共享数据库的规划。规划建立可充分反映城市管理基本特性的、统一的、及时的、可共享的城市管理数据库。

(4)建立资源共享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使资源共享机制长效化。

首先要理清各个职能部门参与网格化管理的资源共享成本收益。即职能部门采取单独管理和资源共享管理两种做法的成本和收益,并以此建立科学的财政预算补偿机制,对资源共享行为进行激励。其次要在绩效评估体系和控制机制中纳入资源共享的评价指标。如设立资源共享程度指标、业务协同指标,对跨部门资源共享的业务增加评分权重等。

(5)引入服务外包与政府购买服务策略。

城市管理共建共享篇2

州的智慧城市建设始于2011年前后。总结我们的特色,主要可以分为3个方面。一是机制保障管理。扬州成立了市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心,牵头组织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二是管理保障。扬州智慧城市建设的硬件和系统软件采购都由信息资源管理中心统一管理,这样不仅节约经费,也能够实现系统的整合和数据的共享。三是资源整合管理,也就是数据的共享,这一方面扬州在中小城市中起步还是比较早的。2012年,扬州就出台了政府信息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同时也出台了相应的实施细则,明确提出了一个季度一考核,年终总考核的标准,不允许建立单独的平台,逐步建成了一个城市级的数据共享平台。目前,扬州的数据共享平台已经实现了所有的基础数据,包括人口、地理、法人、税收、信用、统计等数据的实时共享。

此外,扬州还有30个左右的试点示范应用,比如数字化城管、智慧旅游、智慧环保、房管信息化、环保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等,在它们各自的行业内都是试点。比如智慧环保在环保部是试点,数字化城管在住建部是全国的样板。有这些行业试点示范应用的支撑,智慧扬州建设就很丰富,否则光有机制保障、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没有应用也不行。在扬州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投资大约占15%,其余都是由市场去投,这也是比较良性的。

国标委智慧城市标准的制定将促进扬州智慧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完善。第一是校正,对于一些短板的地方要加强,或者方向偏了,要纠正过来;第二是促进,标准指明了智慧城市将来的发展方向,会促进智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将尝试在国家大框架下,形成扬州智慧城市的地方标准,努力成为中小城市智慧城市的示范,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

“十三五”期间,扬州的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包括3点。第一是融合的云平台。目前扬州提供公共服务的信息平台很多,包括民政、行政办事中心、社保等,可以分为公共服务、政务办公等方面。未来,扬州希望所有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能够通过云计算的方式打通,实现信息共享。在城市治理方面,逐步研究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城管、公安、环保等多方面信息的共享管理。第二是开放的大数据。在扬州,数据在政府内部已经基本实现了共享,我们不仅制定了信息共享细则,还建立了负面清单,不在负面清单内的数据,如果有需求,必须实现共享。将来,扬州将在数据在内部共享的基础上,向外界开放,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大数据是一种资源,经过脱密处理后开放,将方便创业者和公司的使用。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将做好安全管理,可以追查到谁用了数据、谁把数据泄露出去等信息。第三是特色的产业。智慧城市离不开产业的支撑。未来扬州将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做到宜居、宜业、宜游,旅游、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未来扬州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力点。(本刊记者陈晶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城市管理共建共享篇3

中图分类号:U418文献标识码:A

1建设背景、必要性

北京市城市道路路网经过“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规划建设,道路总里程已经达到6258公里,其中快速路达到263公里,桥梁1885座,城八区路网密度达到4.6公里/平方公里,由快速路和主干路组成的骨干路网已基本形成,路网布局和功能结构趋于稳定。随着设施规模的不断增加,城市道路建成后的管理维护工作对其使用功能正常发挥及保证其合理使用寿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十二五”期间城市道路养护将在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当前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养护资金供给不足、预防性养护技术和科学养护决策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和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要推动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工作实现精细化管理,解决上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全面、及时、深入地掌握城市道路养护工作各环节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借助现代管理、分析、决策支持等成套技术实施养护作业高效控制管理。实现养护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推动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

近年来,虽然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提高了养护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但由于缺乏面向养护管理的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已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不能满足城市道路的精细化、规范化管理需要,主要表现在:现有数据标准范围不够全面,难以规范后续养护数据库和系统的建设;数据库分别由不同单位建立,导致数据库之间的数据缺乏关联;由于数据分散存储,导致信息资源难以综合利用。为更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并且加强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有必要开展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平台的建设,推动北京市城市道路管理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信息化管理转变。

2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工作现状

2.1 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体制现状

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工作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路政局主管,具体负责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养护维修的监督管理,并指导区、县城市道路管理工作;区交通委员会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次干路和支路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养护维修的监督管理。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体系图

2.2 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业务现状

经过业务分析,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业务,如图2所示:

图2 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工作图

2.3 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信息化现状

1)均具备道路基础设施的静态数据

除朝阳区交通委员会外,其他各单位的道路基础设施的静态数据指标均是基于“北京市城市道路普查系统”的数据建立的,并在普查系统数据指标的基础上扩展了部分指标,如照片、视频等。朝阳区交通委员会的道路信息管理系统是全新建立的。除朝阳区、海淀区交通委员会外,其他各单位均主要根据“北京市城市道路普查系统”的年度更新结果进行道路基础设施静态数据的更新工作。朝阳区交通委员会的道路信息管理系统刚建还未作过更新,海淀区交通委员会的市政道路管理系统和路政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后未进行更新。

2)均具备道路基础设施的电子地图

各单位均有道路基础设施的电子地图,并将电子地图与道路基础设施指标数据对应起来,能够在电子地图上定位道路、桥梁、天桥和地下通道等道路基础设施,并能浏览相应设施的名称、位置和照片等详细信息。

3)巡查系统是当前养护单位和养护管理单位系统建设的核心子系统

除朝阳区交通委员会外,其他各单位均开发了基于GIS技术和PDA设备的路政巡查系统。通过多种途径(包括社会热线举报、网格系统派发和巡查人员巡查)来采集巡查事件,对道路病害、占掘路、抢修抢险等业务进行派发任务、跟踪事件处理进度、掌握事件处理结果以及空间、属性数据的统计查询等。

3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市管道路巡查系统未实现数据共享

目前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城养中心)、北京市公联公路联络线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联公司)和北京市政路桥管理养护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养护集团),均建设了巡查系统,在各单位内部均独立运转。由于各单位系统之间未实现数据共享,城养中心向公联公司、养护集团派发任务单和监督任务处理结果只能由两家企业人工上网下载、手工复制粘贴获取信息,费时费力。

3.2市区两级城市道路巡查、占掘路管理未实现信息共享

目前市级道路和区级道路的巡查、占掘路信息未共享,当市级道路巡查单位发现区管道路上有占掘路施工时,无法判断是否是私占私掘和违规施工;当区级道路巡查单位发现市管道路有占掘路施工时,也无法判断是否是私占私掘和违规施工,这样市区两级的工作难以综合发挥效益。

3.3城市道路养护计划工作未实现信息化管理

目前市区两级城市道路养护计划编制、审核、下达、执行和跟踪等工作,仅采用Excel填写计划项目表和完成情况报表等表格,并通过邮件和纸质表格传递,这些表格分散存储在个人电脑中,未集中存储,对计划的审核完全靠人工审核,未借助信息化的手段辅助工作。

3.4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路政局占掘路许可管理未实现信息化管理,不能与城养中心、公联公司和养护集团的巡查系统之间实现数据共享

目前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路政局(以下简称路政局)对市管道路的占掘路许可管理工作未实现信息化管理,施工单位申请时提供的工程图纸、相关资料均以纸质保存,未实现电子化;申请表、现场核查记录单、许可审批流程表、决定书均以Word文件存储;采用Excel建立占掘路管理台账,记录每一占掘路许可相关的电子文档和纸质资料及存放位置。占掘路许可数据完全依靠人工管理,难以查找、共享及综合利用。

路政局相关占掘路的信息通过人工发传真或打印方式提供给城养中心、养护单位,由养护单位开展监督、修复工作,不能直接通过系统对接实现信息的流转。城养中心巡查人员发现占掘路施工时,只能电话或人工查看纸质资料了解此施工是否经过审批,不能直接在巡查系统中掌握是否经过审批。

3.5电子地图坐标系不同,数据难以共享使用

目前各单位电子地图采用的坐标系有WGS84(城养中心、公联公司、养护集团和丰台区交通委员会)、BJ54(海淀区交通委员会)和北京地方坐标(朝阳区交通委员会)三种。电子地图坐标系不同将导致各单位的电子地图根本无法共享使用,而且通过巡查手持设备获取的GPS定位信息无法定位到采用BJ54或北京地方坐标的电子地图上,数据难以实现更新。

4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平台的建设思路、业务目标、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及总体架构

4.1建设思路

4.1.1充分利用,整合资源

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数据库的建设应充分利用目前现有的信息化资源,如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建立的交通运行协调指挥中心(Transport Operation Coordinate Center,以下简称TOCC)、通过普查建立的北京市城市道路基础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城养中心及区县交通委员会建立的养护系统等,并与已有的系统做好衔接。

4.1.2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从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全局出发,统筹规划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数据库建设的总体框架,按照建设条件的具备程度和需求的急迫性,科学地安排建设顺序,有效推进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数据库的分步建设。

4.1.3统一标准,资源共享

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数据库的建设要在遵循行业和北京市相关已有的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城市道路养护管理的相关指标进行有效地梳理,并提出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的数据指标体系和编码规范,规范数据库建设过程,充分考虑与其他系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需求,有效提高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4.1.4建立机制,长效运行

为保证平台建成后能切实发挥功效,必须通过建立运行机制保障系统长期有效地运行。特别是涉及从下级管理单位和养护单位获取数据,向上级单位提供数据,以及未来向市其他委办局提供共享数据。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准确性、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平台功效的发挥,因此平台从建设之初就应考虑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及数据质量保障机制,为平台未来的良好运转提供制度保障。

4.2业务目标

通过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平台的建设,旨在解决现有系统数据共享和对接问题,并在系统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简化养护管理业务流程,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实现城市道路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4.3建设目标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的城市道路养护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信息平台,全面提升城市道路管理的技术保障、决策支持和快速反应能力,推动城市道路管理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4.4建设任务

根据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工作现状和平台建设目标,平台主要建设内容为“六个应用系统、一个数据库、一个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如下:

1)建设六大应用系统:六大应用系统是在北京市城市道路管理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各业务领域的应用数据建设的养护管理应用系统,包括城市道路设施管理系统、城市道路巡查应急管理系统、养护工程管理系统、道路技术状况评价系统、桥梁技术状况评价系统和运政管理系统。

2)建设城市道路养护管理数据库:包括城市道路基础数据库和城市道路管理专题数据库两大数据子库,实现北京市城市道路管理数据存储、维护。

3)建设城市道路养护管理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基于北京市交通委员会TOCC已有的共享交换平台及中间件,建设城市道路养护管理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市、区两级城市道路管理部门之间的基础设施数据和管理数据的共享与交换。

4.5总体架构

根据平台建设思路、建设目标及建设任务,平台总体逻辑架构分为应用系统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数据库层、城市道路数据交换平台层、应用支撑层、硬件设备和通信网络层,以及信息系统的标准规范体系与安全保障体系,如图3所示:

城市管理共建共享篇4

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基础地理信息的共享和地理信息资源整合,是现阶段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数字芜湖”建设的出发点。芜湖市信息化办公室总工程师承孝敏介绍说,随着城市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芜湖市政府许多部门涉及空间地理信息的应用越来越多,由地理基础底图不统一、重复建设明显、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方式等带来的问题逐步暴露,各应用系统间各种空间信息的整合共享和互操作性非常困难,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低下,逐渐形成许多“信息孤岛”。

芜湖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有利于解决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它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于一体,涵盖了芜湖市全城区的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以及城管、安监、公交、公众导航、2.5维社区楼宇等专题数据库等,实现了与芜湖政府、企业和社会信息化紧密结合,将成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市级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过去芜湖各级政府办事大厅中所有办事柜台都是按业务分开设置,造成了对软硬件设施的浪费;而现在芜湖的行政办公网络就是“两条线、三张网”,所有柜台都能够完整受理老百姓的日常业务,服务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再如公交行业,“以前芜湖有些城市公交车转个弯就能把整车人甩到一边去,而现在我们一辆公交车上安装了三个视频监控,通过芜湖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和GPS可以对公交车的行驶位置、行驶速度进行监测,还能对某一个站点的公交数量进行规划调度”,承孝敏表示,即使交通管理部门管不到的地方,芜湖智能公交系统通过调用共享平台的空间数据,也能轻松解决实际的管理难题。

“今年芜湖数字城管地理信息系统将覆盖1000多平方公里的整个市域范围。”据承孝敏介绍,“数字城管”是芜湖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切入点,也是构建“数字芜湖”的基础。作为全省第一个“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项目,基于SuperMap GIS开发的芜湖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被业界专家称为中国中部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典范。自系统运行以来,芜湖市交通管理局整合了市直22个部门单位、市区26个街办、126个社区的处置力量,初步形成了协同联动的“大城管”格局,使城市管理工作达到全过程控制、全行业覆盖和全社会管理的形态,提升了芜湖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芜湖市污水管理信息系统是数字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直接服务于政府管理、规划设计、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城市污水管网系统运行管理等部门。由于芜湖市污水设施的建设管理涉及污水办、市政处、开发区、区建委等众多部门,存在“多头设计、多头施工、多头管理”的情况,信息化建设程度和管网及设施管理效率都不高。芜湖市污水管理信息系统基于SuperMap GIS平台,建成后将涵盖全市所有污水管网、泵站及污水处理厂,可对污水排放与处理过程进行一体化管理和监测,实现水质监控、数据采集处理、业务流程再造、管网动态管理等功能,并可实现预警预报、部门联动、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目前正在与芜湖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进行对接准备工作,成功对接后将实现对污水管网管理的动态监管,帮助促进市政污水管理系统的梳理完善,还将广泛服务于城管、环保、应急等领域,以保障城市生命线的健康发展。

把整个房子搭建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以房定人,以人联系全市各个部门,以全市各个部门的信息作为共享,是芜湖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应用推广特色。芜湖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的建成运营,为探索芜湖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建设全新模式提供了基础。系统采用SuperMap GIS构建,主要集成了产权产籍管理、统计分析与信息、智能辅助和决策子系统、税费一体化及票据管理等十个子系统,将图、属、档、簿四者有机结合,实现了以图管房,形成了房地产信息的全局共享,满足了房管局所有下属单位及部门的办公应用网络化、业务处理智能化需求,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开启数字政务模式

城市管理共建共享篇5

Abstract: Archives information resourc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rchives work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social informatization,But in reality there are many constraints,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can solve the problem.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model of 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Put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model of the regional archives information resource 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and discussed the innovation mode construction of 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in wisdom city background.

Keywords: Wisdom City;Archives;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1 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到共建共享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践工作来看,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其开展还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档案部门往往得不到社会的关注,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人才、专业人才、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影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同时,在我国现有的档案管理体制下,档案信息资源被分散保管在各级各类档案保管机构,档案管理的标准和社会部门信息建设标准不尽一致,影响了档案信息跨行业、系统、部门之间的共享;此外,档案部门的馆藏档案结构不尽合理、档案人员工作服务有待提升,这些都导致档案部门开发的档案资源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等等,这些都制约了共享工作的开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带动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利用各层级的档案信息资源,这在客观上要求整合区域内各档案保管机构档案资源,在建立分层级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基础上实现社会的接入和利用,如何在智慧城市背景下实现区域内档案系统内部以及与社会部门之间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引起了档案界的关注。笔者认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指档案部门根据用户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系统,整合各级各类档案保管机构的档案信息资源,加强与社会部门的协同,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分层级档案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实现档案系统内部以及与社会部门之间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与目前的单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相比较,共建共享更强调档案部门和社会部门在共建档案信息资源基础之上的共享,可解决仅仅依靠档案部门开展共享工作的缺陷,从而在智慧城市体系建设中深层次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对于促进新形势下档案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基本模式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基本模式主要有集中型模式、层次型模式、网络型模式[1],我们也可依此将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分为上述三种模式。

2.1 集中型模式。集中型模式也称为垂直型模式,指具有隶属关系的某系统内或某类型档案保管机构在不同层次之间协作共建共享档案信息资源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中,所有下级馆(室)都与中心馆联结,并共享中心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如2013年浙江绍兴市档案部门建设“区域公共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总平台”,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辖区内各县市区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实现区域内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2]。集中型模式下,各成员之间具有行政或业务上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因此相对容易组织开展,但这种模式也有其自身的不足,集中型模式具有封闭性,排斥了系统外及各系统之间的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共享。

在我国现有档案工作体制下,保存档案资源的档案机构既包括传统的国家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事业档案馆(室),还包括近年来新出现的新型档案机构,如文件中心、档案寄存中心、档案事务所等,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区域内档案工作处于政府、部门、行业和社会组织各自管理的状况,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对上述档案保存机构仅履行“按区域执行监督和指导的职能”[3],基于此,集中型模式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分为档案专业系统内各级国家档案馆档案资源共建共享、档案专业系统之外的社会各系统内档案资源共建共享,以及和上述各系统无隶属关系的社会组织档案信息孤岛并存的工作状况。

2.2 层次型模式。层次型模式又称水平型模式,是指同层次间不同系统、不同类型档案保管机构之间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是一种跨系统的条块结合的工作模式。层次型模式以某个地区为范围,以综合档案馆为基础,统一标准,联合建设,共享开发利用各系统、行业和部门中的档案信息资源,但这种模式下,各档案保管机构分属于不同的行业系统,并无隶属关系,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推进工作缺乏行政促进机制的有力保障。

由上可知,层次型模式对促进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开展是有利的,虽然各档案保管机构在行政上不存在隶属关系,但就推进档案工作合作共享却有着共同的要求,加强跨系统档案信息合作共享对于各部门的工作效率是双赢的结果,但层次型模式下的合作如果缺乏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协作机制、保障机制,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有效开展。

2.3 网络型模式。网络型模式是指所有档案保管机构间都可直接相互联结,互相建设共享档案信息资源。其理论基础是虽然各档案保管机构的档案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它们都属于我国整体档案资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对所有档案信息资源都可以进行合作共享,网络型模式在理论上是最优化的共建共享模式,但考虑当前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信息技术、部门利益等因素,这种模式是在实践工作中操作难度最大,最难以真正实现的一种模式。

3 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化模式

3.1 确定优化模式的原则。(1)适应性,模式的确定应符合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现状,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现有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2)渐进性,应意识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是一个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可考虑分步实施,科学建设。(3)前瞻性,模式的选择既要符合档案工作的现状,也应具有一定的超前设计理念,为将来的功能的拓展预留余地。(4)融合性,上述三种共建共享模式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在具体选择时,可整合各种模式的优点,因地制宜,多种模式并举,使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务实开展。

3.2 区域内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优化模式的思路。结合我国现有的档案管理体制机制及各地区档案工作的实际,区域内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化模式是改良基础上的集中型模式,实际开展时可分层级逐步推进,具体为:在地区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统筹指导下,大力开展档案信息的资源体系、安全体系、利用体系及信息技术建设,首先在区域内具有隶属关系的包括档案系统在内的各行业系统内开展共建共享,实现纵向的各档案保管机构在不同层级之间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内横向的跨行业系统档案信息资源以及区域内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档案寄存中心、档案事务所和公民个人的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整体提高地区档案资源综合服务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档案信息支撑,并为将来更大范围内的跨地区的国家范围内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一模式也可概括为:地区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统筹指导,在集中型基础之上的分层级推进,各行业系统分别实施,先系统内共建共享,后跨行业系统共建共享,最终实现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4 智慧城市背景下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创新

4.1 主题内容协作的共建共享模式。主题内容协作的共建共享模式的目标在于建设基于共享的专题档案信息资源,这种模式能够将专题档案信息集中在一起,方便用户从专题角度共享利用档案信息资源[4]。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为解决社会公众关心的核心问题,提升重点领域服务水平,城市管理部门往往开展部分专题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如智慧社会管理体系、智慧健康体系、智慧文化服务体系、智慧安全应急体系,等等。这些智慧应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档案信息具有重要作用,档案部门应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协作,共同建设和共享专题档案信息资源,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地区档案部门已开展和相关部门协作建设共享工作的探索。如浙江省提出建设“民生档案”、“平安档案”、“活力档案”等专题档案的思路,在工作过程中,浙江丽水市建成了包括资产档案应用模式和百姓档案智能模式等在内的四个智慧应用模式[5],浙江绍兴市2013年创建“区域涉民档案集成管理与服务平台”,以公民个人身份证号码为关联,通过公民个人身份识别对各类档案信息的有机联系,打破了现有各数据库之间的孤立关系,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证、人与业的智慧整合[6]。

4.2 非政府社会组织主导的共建共享模式。非政府社会组织共建共享模式是指由非政府社会组织主导实施的区域内档案信息共建共享模式,在我国现有的工作体制机制下,区域内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主要由政府部门负责开展实施,但近年来在国际范围内兴起由非政府社会组织主导开展的区域内或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工作,我国近年来在部分领域也开始探索这一新模式,在该模式下,非政府社会组织根据地区发展规划,研究本专业领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具体数据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研究共建共享工作中信息安全和隐私的法规政策、信息数据标准,同时负责召开学术交流会、技能培训、新技术和项目推广应用等。2013年3月,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其建设的核心内容区域卫生档案信息平台,实现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索引库及人口信息数据库的综合管理和数据利用,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计划生育和卫生综合管理六大业务应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慧医疗,目前该组织已协助国家卫生计生委在上海闸北区、重庆、浙江舟山、四川德阳等地区开展智慧卫生档案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7]。

4.3 市场机制调节的共建共享模式。市场机制共建共享模式是指在档案部门参与区域内档案信息建设和共享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调节协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公益性信息组织,传统档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础上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强调档案部门的投入和付出,档案部门在积极向社会提供各类公共信息的同时,自身资金投入、效益和人员等因素较少得到重视,致使建设成本过高而使档案部门难以承受。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应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用市场机制来建设和共享档案资源,实现资源和成本管理的合理化,真正体现合作共建、社会共享的目标。

随着我国各地区智慧城市推进工作的开展,社会部门对档案信息的需求较以往更为迫切,档案部门应改变以往单向档案信息输出的模式,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调节的共建共享模式。如,档案部门可争取档案资源建设与共享专门经费用于基础档案信息的市场外包数字化、智慧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智慧档案建设和共享中的云计算及物联网等核心技术的开发,等等;考虑如何将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之中,列入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内,将其市场项目化,从智慧城市的财政专项中获得资金支持,引导智慧城市各项专项建设经费向档案领域的流入;此外,在部分商业目的智慧项目中以市场购买的方式获取档案信息数据,等等。

4.4 全面融入的共建共享模式。档案工作应全面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在包括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技术、运营管理、信息安全等各领域实现档案领域的同步建设,当前档案部门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档案工作应主动融入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加快“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广播电视网” 、“第四代无线通信”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同步构建与智慧城市协同统一的泛在网络,在信息基础条件较好的档案部门开展“三网融合”和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试点建设,积极探索适应三网融合的档案工作模式。(2)推动档案云计算中心建设。根据档案部门实际智慧应用需求,整合档案工作网络、软硬件和信息资源,建立档案云计算中心,构建档案云计算服务平台,形成契合档案工作特点和需求的档案云计算关键技术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用于现代海量档案数据的收集、整理、传输、存储、备份和开展利用等,向社会提供技术先进、标准统一、安全稳定的档案云服务。(3)档案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应加强完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档案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体系、网络信任体系、档案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建设,建立档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制度,加强档案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预警机制,按照《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建立重点档案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档案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本文系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智慧城市背景下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及其实现机制研究”(2014-X-48)、江苏省教育厅哲社项目“面向社会突发事件的档案工作机制创新研究”(2013SJD870003)、江苏省高校档案研究会项目“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与实践研究”(jsgdz2013-0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费成,裴雷.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实践及理论研究进展[J].情报学报.2005(6):277~285.

[2][6]陈慧瑛.智慧档案 数字先行[J].浙江档案.2013(12):14~15.

[3]吴加琪.面向社会突发事件的档案工作应急联动机制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3(10):7~10.

[4]李安.国外几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1):100~102.

城市管理共建共享篇6

0引言

公共数据库的规划建设已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城市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只有从城市的人文历史发展、经济现状、组织形式、资源类型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城市数据库,才能逐步适应现代信息化的城市建设。

1共享数据库规划建设的难点

在共享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一般涉及数据库整体布局的规划、数据采集、数据运行维护、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内容,内容庞大且复杂。因此,在整个数据库的运行过程中,企业不能仅仅通过单一的部门进行管理,还要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体制监督以及互相协调机制等,从而保证整个数据规划正常运行。公共数据库的规划建设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在现有的管理框架下,大部分政府部门不愿意共享数据信息。共享数据库规划建设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没有从法律上界定政府部门应共享数据的所有权

从政府信息化建设状况来看,信息共享程度低已经成为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同政府部门的信息已经具备非常明显的个人化以及部门化特征。在我国政府管理框架下,政府部门应该成为政府的代表,能够在相关职能范围内进行信息搜集、信息发布、信息交互。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在制度上以及法律上缺乏约束力,很多部门都逐渐形成了将公共信息部门化、个人化的习惯。

1.2缺乏共享信息管理的利益、监督、标准等机制

共享信息自身具备较强的质量属性,只有共享信息具备较高的品质时,才能真正发挥价值,而共享信息的质量属性主要包括信息的完整性、全面性、准确性、时效性、适应性等多个方面。但是,目前共享信息领域并不具备完善的利益、监督、标注等相关机制,而且很多政府部门缺乏信息共享的主动性,甚至不愿意进行数据共享,或者即使在外力作用下实施了信息共享,但也会由于机制上的缺失使信息部门在共享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信息深度上存在较大缺失,从而不能保证共享信息的质量。基于此,政府必须针对信息共享状况,建立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信息资源的寿命周期以及信息资源在不同环节中的共享质量。因此,如何在充分考虑各方因素的状况下发挥有效监督、激励的作用,成为目前共享数据库规划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1.3部分政府管理者共享观念落后、思想保守

在信息时代,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都逐渐实现了全球化,因此政府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但是,很多政府部门管理者的思想比较保守,一些人甚至已经逐渐忘记了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样的思想已经严重影响其实际的行为。同时,消极的思想也必然会产生消极的行为,从而导致信息共享层次低、质量低,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社会企业发展对信息质量的实际要求。

1.4保密信息与公开、共享信息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

多数部门没有对共享信息、公开信息以及保密信息进行明确区分,也没有对信息的公开程度、公开范围以及公开的相关规范做任何解释,甚至一些本来早已过时的规范仍然对信息公开、共享起着制约作用,从而使很多组织以及个人将信息保密作为借口,对本应该进行公开、共享的信息封存在自身的信息库中,不及时公开和共享信息,从而导致很多信息丧失了发挥最佳作用的时机。例如,国家有关信息保密法规已经出台了十几年,信息保密的对象、范围、条件、环境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一些原本保密的条件、环境已经不存在,但这些陈旧体制仍然约束着信息库的信息公开程度。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虽然网络的开放性也在不断拓展,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政府绝不能将此作为借口,浪费信息共享的最佳时机。

2共享公共数据库规划建设的途径

城市是信息建设的重点,城市信息化数据库建设具体需要涵盖哪些内容,如何具体规划数据库,目前社会上仍然没有统一的定论。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共享数据库的规划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2.1明确国家宏观层面数据库的建设状况

我国应明确国家层面上的数据库建设采取集中式还是分布式,如果国家采取集中式的数据库建设模式,那么就不需要在城市层面专门进行数据库规划建设,仅需要针对国家数据库建设的状况做好数据库接口应用,实现城市数据库对接,实现数据输入,从国家集中式数据库中接入城市需求的数据。如果国家采取的是分布式数据库模式,那么城市就需要建设专门用来实现数据库建设、存储、管理等工作的职能部门,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城市发展所需求的具体内容。目前,我国正在致力于建设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同时也在规划建设一些具有公益性、基础性的数据库。为了进一步整合我国现有的数据信息资源,实现对相关资源信息的有效利用,政府在国家以及城市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以及在我国自然人和法人的基础数据库规划建设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要利用该数据库推动政府共享数据化建设。

2.2以现有信息系统为基础,研究支撑城市正常运转的有效数据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信息系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最大价值,政府必须要在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研究,认真总结现有数据库的各个方面,并充分结合现有数据库涉及的人口数量、企业范围以及政府部门的深度以及广度,准确判断现有数据库潜在的共享价值。

2.3结合城市发展战略,突出地方资源特色

信息化建设要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因此,城市信息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为城市发展战略服务的基本原则。同时,由于不同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类型、经济发展状况等不尽相同,其实际的发展战略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以及城市信息资源库建设的过程中,政府一定要充分凸显地方资源特色,重点是要建设好城市空间地理信息、人口资源信息库、企业资源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库,充分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服务。

2.4充分调查公众的信息需求

共享数据库建设应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全面听取各方意见,并做好面向社会大众信息需求的调研工作,同时,还要充分结合共享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方法、共享信息的应用频率等相关因素不断补充和完善共享公共数据库。笔者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专题数据库项目》的信息共享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后发现,未来我国的信息化发展必须对城市公共数据库以及相关共享数据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和规划设计。共享信息库要想发挥最大的作用,并实现将这种共享效应的范围以及作用最大化,就需要从国家、城市等层面入手,从上而下建立专门的信息共享队伍,对实际信息的需求情况做出详细的静态、动态分析。也就是说,政府要针对数据信息进行精度、字长、范围、共享范围、程度、长度等多方面的分析,并全面核实信息共享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要求。同时,相关共享数据的存储系统要实现信息共享,在共享过程中充分调查是否需要进行数据补充或数据重建。如果要重建共享数据,实现数据的互补、数据参照,政府就必须以现有的信息资源以及不同的异构系统数据源为基础,提取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城市管理共建共享篇7

一、建设世界城市为首都档案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平台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首都发展新的奋斗目标,即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瞄准建设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以更高标准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世界城市是国际化城市的高端形态,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建设世界城市成为北京瞄准的新目标,但是建设世界城市是复杂而又工程浩大的社会系统工作,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北京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第一步是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第三步到2050年成为世界城市。作为城市记忆工程的主要承担者,档案部门要站在世界城市角度,按照世界城市标准,重新认识首都档案工作;要以面向全球的国际视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推动档案工作。档案工作要主动融入首都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全局,大局之中谋划、全局之中定位。

二、积极贯彻“服务先行”战略,为首都各项事业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档案服务是档案工作发挥社会作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重要途径。要积极贯彻“服务先行”战略,使档案工作为首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更好地服务。在档案服务中贯穿公共化、均等化理念,对城市和农村、政府和公民、国企和民企等都要做好服务工作。

档案馆是收藏文化资源的主要部门,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更多地关注精神文化生活,档案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档案文化资源建设的视野。北京市档案馆要率先建成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五位一体”的公共档案馆,为北京建设文化中心作出贡献。

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拓展,新的工作不断出现,档案部门要及时了解,及时跟进,提供相关服务。档案部门要紧密关注社会建设,继续做好社会保险档案、社会救助档案、保障性住房档案等民生档案工作,为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服务。截至2008年9月,北京市有新经济组织106.7万个、新社会组织2.8万个①。档案部门要及时为有档案管理需求的“双新”组织提供档案管理服务。

世界城市是全球金融中心、全球经济管理和控制中心。金融行业、企业总部大都位于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他们产生的档案数量庞大,为节约资金,会有代存、代管、代整档案等需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大力培育档案中介组织,鼓励其开展寄存、代整等相关服务,为首都经济发展服务。

三、行政区划改革和重点功能区整合将增强档案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力度

在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上,市委书记刘淇同志作了题为《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努力提高首都科学发展水平 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的工作报告,提出“借鉴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调整行政区划的经验,加快推进行政区划改革和重点功能区整合”。上海市将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天津市撤销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目前,北京也在积极探索行政区划改革和重点功能区整合工作。现在北京市有一个市级综合档案馆,一个市级专门档案馆,按照行政区划设立18个区县级档案馆。未来行政区划改革和重点功能区整合将打破档案管理的行政区划框框,区县档案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会增强,档案管理的体制机制将有新突破。

四、世界城市建设促使首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提速,远程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可以增大档案信息的价值,避免档案资源浪费,档案信息在更大范围的应用共享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档案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

北京市档案资源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果,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奠定了基础。截止到2008年底,全市各级档案部门拥有档案机读目录5941万条,档案全文数字化近7000万页,市区两级档案馆建立了专题档案信息资源库。②市档案局2009年组织了全市国家综合档案馆民生档案资源共享和农村档案资源共享两项试点工作。选取昌平区、平谷区的4个村作为农村档案资源共享试点村,试点工作已经圆满结束。全市国家综合档案馆民生档案资源共享工作也正在积极开展之中。这些都是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有益探索,是便民工程和民心工程。

北京市档案资源整合、共享程度与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相比,与公民档案信息需求相比还有差距。欧美各国在档案资源社会共享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美国档案与文件署(NARA)在20世纪90年代组织建成了档案信息导航系统(NAIL),能检索到200多个档案馆(包括10个总统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英国建立了全英联合王国的共享网络。③北京其他行业资源共享工作也值得档案行业学习。例如北京市科委建立“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对分散于北京近百所高校院所的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放共享,实现了企业科技研发需求与科技资源供给的有效对接。

档案部门要探索建立“首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在组织上由市档案局(馆)统筹领导,各区县档案馆积极参与。平台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努力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档案服务体系。平台以网站为外在表现形式,其后台数据库包括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可以通过网站的检索界面搜索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由各个专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子系统构成,实现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等各类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利用者所需档案信息只要保存在某个档案馆内,即可在首访的档案馆查询并可异地开具档案证明。

档案部门要开展首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为首都档案资源共享提供理论支持。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档案信息管理领域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共享模式和运行机制需要加强研究。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立法不完善,影响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档案部门要不断协调和解决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与安全、档案信息公开与保密等之间的矛盾,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鼓励档案部门开展档案信息服务。

五、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要求档案部门对产生的问题作出及时应答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阶段。档案部门应做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档案工作,记录好城市变迁,更好地服务于城乡一体化工作。

加强征收补偿档案管理。搬迁问题是目前社会关注焦点,倍受期待的“新拆迁条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于2010年1月29日发布。档案部门应该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发布为契机,规范相应档案的管理。城市房屋征收补偿档案记录了城市的改造过程,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变迁,与公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珍贵资料。但是,目前没有征收补偿档案的管理制度。制度的缺位是相关档案归档不齐全,整理不规范的主要原因。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与相关业务部门积极沟通、联合制定征收补偿档案管理制度,规定归档范围、整理规范、利用制度及归属流向,以保障国家权益和公民的切身利益。

做好重点村改造过程中的档案工作。2010年,北京整体启动50个重点村进行城乡一体化改造。档案部门要以重点村改造工作为契机不断拓展档案工作视角,延伸档案工作领域,使档案事业发展融合到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在改造过程中,档案部门要主动介入,将其纳入指导监督工作的重点,指导相关区县档案局做好撤并重点村改造过程中的档案工作。此外,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档案部门应主动记忆城市变迁,利用照片、影像、地理信息系统等传统和新兴技术手段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地反映城市面貌的变化,更好地保存城市记忆。

六、引导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与其地位相匹配的档案工作

北京中关村已经发展成为“一区十园”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是全国最大的高科技园区,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中关村是发展动力和引擎。目前,园区的档案由中关村管委会办公室管理,有文书档案2万余卷(件),照片档案约1千张,档案用房总面积72平方米,库房54平方米。与此相对比的是,天津滨海新区建立了集图书、情报、档案于一体的泰达档案馆,占地面积6.67万平方米,档案库房面积3600平方米。上海浦东档案馆占地2.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其中档案用房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档案工作与其他省市同种类型的开发区、示范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北京市档案行政部门要督促中关村管委会建立与地位相匹配的档案工作,引导其建立功能齐全、设施设备一流、保障有力的档案馆。

七、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使首都成为全国档案人才资源高地

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世界城市建设,还需要有一支知识复合、业务娴熟、能力突出、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目前,北京档案专兼职档案员数量众多,但拥有档案专业学历和专业职称的人员少,全行业人员整体专业素质亟待提高。北京市档案管理部门应以培养高层次档案专业人才为突破点,加强高级档案人才培养相关理论问题研究,重点抓好对档案行业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的培养,带动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要不断完善档案人才工作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档案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增加档案专业人才数量,改善档案专业人才结构,创新管理方式,营造档案专业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使首都成为全国档案人才资源高地。

注释:

城市管理共建共享篇8

长株潭“3+5”城市群轨道交通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风险集中,因此,在投融资平台搭建上必须确保长期、广泛、流动、充裕的融资能力。按长株潭“3+5”城市群轨道交通规划,铁道部和湖南省共同出资进行投资。预计静态投资1500亿元,如按资本金到位40%的规模计算,湖南省至少要筹资300亿元。方案设计可考虑:由湖南省政府以现金、土地、收费权项目、经营资产划拨等方式出资,8市按各市轨道实际开工里程数折合比例出资,共同组建省长株潭基础设施投资公司(母公司),由该公司与铁道部共同组建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轨道交通投资责任有限公司(子公司或称项目公司),作为项目的投融资平台。

二、筹划科学的投融资模式

长株潭城市群轨道交通建设的投融资平台必须走多元化融资道路,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融资筹划。从国内外轨道交通的投融资经验分析,针对湖南省政府财力不强的现状,我们认为,大力引进社会资金,采取“BT+PPP”融资模式较为现实。

BT模式主要用于建设项目规模大、复杂程度高、不能产生较多现金流、承包商能提供项目建设资金的非经营性基础设施或公用事业项目。PPP模式是指政府、私人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PPP的特征为共享投资收益、分担投资风险和承担社会责任,适用于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回收见效慢的项目。从国内外地铁的投融资经验来看,BT+PPP将是比较适合长株潭“3+5”城市群轨道交通的融资方式。即对建成后无经营收入的在建工程部分可采取BT模式,由项目主办人先垫资建设,建成后由政府回购。对建成后有部分经营收入的在建工程及运营可采取PPP模式,引入社会资金,共享收益,共担风险。轨道项目公司应根据BT政府回购的期限及结构安排、PPP轨道运营效益测算、各项筹资款性质及来源、借贷还款期的适当分布、借贷成本结构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融资安排和筹划,充分利用财务杠杆,防止公司陷入现金流短缺危机。

在运用BT+PPP投融资模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BT模式是将建设期间的建设风险和融资风险转移给项目主办人,主办人必须垫资入场,建议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国内外有实力的承包商。如北京奥运支线选择的中标人为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业提高效益和效率的价格调整机制,形成反映资源稀缺程度、资源枯竭后退出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的价格体系。

(3)完善生态公益林地补偿机制。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按照林地潜在经济价值,建立覆盖全部生态公益林的差别补偿制度。以签订公益林保护管理协议的方式,明确政府和管理实体及农户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促进森林绿地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新建、扩建、续建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中的林(绿)地,等同重点公益林进行补偿。

6、突出工作重点,实现共建共享关键项目和重点领域的率先突破

当前,湘潭市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重点领域的共建共享问题:

1、加快园区的共建共享。要按照“分建、共享、分管”模式整合园区资源,在基础设施、项目引进、科技研发、物流配送、信息咨询、配套服务等方面实现共享。在确立园区产业特色的基础上,根据新引进工业项目进园区的要求,打破行政界限,在市域内按项目的产业归属进入园区,项目建成后建立共享机制,按比例实行税收分成。

2、加快交通道路建设的共建共享。全力打造内外畅通、快速便捷的现代化交通枢纽。启动湘江防洪景观道路建设。抓紧规划建设9条国省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乡村公路建设。改造或新建重要出口、桥梁和快速干道,完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立体交通网,实现通达快捷化。

3、加快城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要按照城市设施―城郊设施一农村设施梯次配置路径,推进以路网、电网、水网、气网、信息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城乡衔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设施体系,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

4、加快教科文卫体等资源性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根据驻潭大中型企业多、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多的特点,推进图书馆、科学仪器、体育设施、大型设备、研发中心等资源性基础设施的共享。整合基础教育、职业院校、普通高等院校等教育单位内的大型素质教育基地、实训基地、生产实习基地等,整合分散在医院、疾控中心、卫生防疫等医疗服务机构内的大型医疗卫生设备,建立和完善互惠互利共享机制。

城市管理共建共享篇9

电子政务建设将进入深化应用的发展阶段,信息共享已成为电子政务的日常工作内容。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俞慈声介绍,对于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工程规划、建设项目管理、房地产市场交易、城市拆迁、取缔无照游商、黑车处罚、车辆违法违章处罚等,市规划委、市建委、市交通委、市城管执法局、市工商局、市地税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质监局、市商务局、市水务局、市园林局绿化局等多家单位达成了信息共享协议,承诺通过信息共享环境下的业务协同,强化综合监管,规范监管行为,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一些全市重点工作,不仅是充分发挥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基础设施作用的机会,还是重点解决跨部门重大应用信息资源共享的机会。俞慈声说,特别要以奥运前重点应用项目需求为切入点,推进人口、法人、地理空间等基础信息资源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建设应用主题目录。

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已有58个部门完成了的信息资源目录初稿,共梳理出信息资源目录36574项,初步建起了信息资源的“台账”;有18家单位确认可向24家信息需求单位提供共享信息130项,通过编制资源目录促进了跨部门信息共享。俞慈声介绍,目前多家委办局通过市共享交换平台,开展了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与应用。截至目前,已有48个委办局接入了市共享交换平台。其中,有42个委办局采用前置机接入方式,有10个委办局采用应用系统直接接入方式。

据她介绍,人口数据、法人组织结构数据、执法信息等的共享与应用是一个重点。市民政局、市劳社局、市计生委、市农委等部门开展了与市公安局人口数据的核实,汇集人口数据总量为2470.2万条,经公安核实一致的人口数为1066.7万人。 市质监局通过市共享交换平台为其他委办局提供了54万条法人组织机构代码数据的共享服务,并每天更新数据。市规划委、建委、城管执法局等部门依据城管和文化行政执法工作需求,通过市共享交换

平台开展了执法资质信息和执法结果信息的共享交换工作,已实现2批次、76422条数据交换。

城市管理共建共享篇10

一两个小时的暴雨,就能让整个城市陷于瘫痪,这是脆弱的城市系统……

这些普遍的“城市病”,专门“欺负”抵抗能力差的城市。福州市对症下药,大力实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开出了“2中心、2平台、12应用”这一剂“妙方”。

“城市病”:遏制经济可持续发展

福州市作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城市,是部级新区、自贸试验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四区叠加”催生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聚集,这些要素在给福州市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新的发展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产业转型支撑力不足、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及信息化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等“城市病”,严重影响福州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12月,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福州市政府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科)签署了《新型智慧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以构建新型智慧城市的方式,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着力解决福州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打造“先行之区、创业之都、生态之城、幸福之州”,建设“更具实力、更富活力、更有魅力的现代化新福州”。

2016年初,福州市政府和中国电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发现福州市在信息资源、网络安全、创新能力、机制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宜居、产业体系等方面存在问题。其中,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分别以较高比例,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首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在信息资源方面,福州市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宏观经济库和建筑物数据库尚未建立,人口、法人和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库有待进一步整合,数据质量有待提升,部门数据共享难度大,对数据的分析挖掘不够深入;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如老旧小区光纤化改造受制约、WiFi覆盖区域和覆盖密度较小、物联网等智能感知设备对城市运行状态的感知维度单一、缺乏统一和标准的物联感知体系等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福州市政府“十三五”规划给出了“妙方”:加快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应用项目建设,突破行业、部门间壁垒,建立统一开放的公共基础信息数据库,围绕交通、医疗、旅游、教育、养老、公共信用等领域,构建新型智慧城市通用功能平台,提升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2中心、2平台”:加强信息共享

针对福州市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福州市在进行全面体检后,明确了“病源”,对福州动起了“心脏搭桥”的手术,开出了建立“2中心、2平台”的药方。

“2中心”即建立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和城市大数据中心,激活福州“大脑”活力。通过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全面整合福州市各领域数据,形成“城市运行一张图”,实现城市运行“情报可知、事件可视、事态可控”,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智能决策支持,进一步提高福州市城市综合治理水平;城市大数据中心可针对部门数据共享难度大的问题,综合接入福州市各部门、各县(市、区)数据,进一步打通信息壁垒,提高政府对大数据的深度挖掘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为政府决策、宏观调控、城市精准治理、公共安全保障等领域提供精确精准数据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

“2平台”即建设通用功能平台和物联接入平台,为福州市搭建新的“心脏”。在数据开放共享的基础上,通过搭建通用功能平台和物联接入平台,可为福州发展注入新的脉搏。新型智慧城市与智慧城市不同,着力于将各种各样的数据整合起来搭建成一个大平台,实现“真智慧”。

在福州市建立通用功能平台,就是以数据的开放共享和融合利用为核心,实现跨区域跨部门应用集成,将城市中分散、独立、利用率低的数据建立关联性,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城市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综合业务处理并提高城市的互通互联,减少各部门重复投资,提高集约化建设水平。物联网通用接入平台,可以支撑建立多维度全方位的城市空间感知体系,满足不同行业和区域之间感知设备共享、应用互通的需求,实现城市物联感知网络共建共享。

“12应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福州惠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的现状,福州新型智慧城市“医生”再次开出药方,即建立城市“12应用”:城市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智慧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公共安全云平台、福州市WiFi惠民工程、福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城市内涝综合治理平台、火车站公共安全试点、市民公共服务平台、福州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区域卫生计生信息平台,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舒适度。

城市管理共建共享篇11

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应拥有打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旧有条框的优先权。相关决策部门应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长株潭城市群义务教育资源实行共建共享;立法部门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基础上,制定符合长株潭城市群实际情况的地方性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义务教育资源共享的基本规范和具体内容,使得长株潭城市群义务教育资源共享有法可依。

二、中观动力系统推动共享机制运转

1.人力资源共享

长株潭城市群义务教育人力资源主要指教师、校长和其他学校管理人员。由于长株潭城市群三市行政壁垒并未拆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人事、财经实行属地管理原则,故人力资源的共享需要特定的保障机制来促成实施。具体来说,可通过以下途径:在长株潭三市遴选优秀校长和管理人员、教师组成讲学团,根据三市学校需要,采取“订单式讲学”方式,送经上门;建立长株潭城市群学科联组机构,开展学科教研活动;统筹城市群培训机构、培训资源与培训安排,分学科、类别、阶段,对三市教师开展培训;长沙市内通过经济待遇、政治待遇、评优评奖方面的倾斜,鼓励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保证每所学校教师数量和师资水平上的基本均衡;对于目前相对紧缺的学科教师,可以采取聘任一批专任教师到区而不定点到校的办法,对区内没有或者缺少这些学科专任教师的学校实行走教制,切实保证每所学校教师专业上均衡。

2.物力资源共享

长株潭城市群义务教育物力资源共享主要指社会实践基地、功能教室等教学场地、设备设施、信息网络、教学素材等基本物质条件共享。物力资源共享有两层含义:一是物力资源的开放,既对本校开放,也对长株潭城市群的学校开放;二是政府由原来的主要以学校为物力投入单位转为以城市群为设备投入单位(当然不排除仍有以学校为投入单位的形式)。

3.无形资源共享

义务教育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学生升学渠道、校名校标、校风校训、校歌校徽、社会形象声誉、独有信息、管理经验等。长株潭城市群义务教育共享这些无形资源,一是要根据长株潭城市群经济政治体制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体制机制,并严格维护招生秩序,让城市群内小学、初中学生尽可能共用入学、升学渠道,共享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教学资源,这将对于撬动少数名校利益链条对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钳制,防止学校之间无序的不公平恶性竞争,推动长株潭城市群基础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产生重要意义。二是可以打破长株潭城市群行政区划疆域组建联盟学校,建立系统的盟校运行机制,盟校共享校名校标、校风校训、制度经验等无形资源。

三、微观操作系统促成共享机制实效

城市管理共建共享篇12

Abstract:Geographic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is one of the key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it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zhangjiaga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utilization, designed a zhangjiaga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framework, clarified the main contents of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discussed the platform application building mode.

Keywords:Geospatial Information,Integration and Utilization, Digital City

中图分类号:B9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地理信息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基础性、关键性的信息资源,是辅助政府决策、提升城市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资源保障[1,2]。加强地理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对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3-6]。随着张家港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政府、企业和公众对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张家港市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城市规划、房产管理等领域的建设应用成效显著,但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于应用需求,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相关保障机制不健全,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外部环境有待改善等[7,8]。

因此,加快构筑张家港市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加强地理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推进“数字张家港”建设的首要任务。

需求分析

用户分析

通过对不同群体用户的需求分析,结合当前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建设需求,可将平台用户分成三大类:公众用户群体、弱GIS应用用户群体和强GIS应用用户群体。

公众用户群体:不具备或具备较少的专业GIS知识和技能,只要求操作简单便捷。功能服务需求包括:数据、显示和导航服务等。由于GIS效用日益显著,该群体必将成为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最大群体。

弱GIS应用用户群体:具备较少的GIS知识和技能,期望以简便的操作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服务,要求GIS服务能够快速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功能服务需求包括显示、更新、空间分析、数据服务等。政府部门中典型的弱GIS应用用户有:环保、工商、税务、人防、教育等。

强GIS应用用户群体:具有专业的GIS知识和技能,GIS成为用户工作中的不可或缺的支撑技术,需要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提供专业的地理信息服务,包括数据、要素、栅格、三维、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及地理编码服务等。政府部门中典型的强GIS应用用户有:国土、规划、市政、建设、房产、公安、水利、民政等。

不同用户的服务分类特征详见表1。

地理信息数据需求分析

城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数据建设部分按照内网、电子政务网及互联网三类应用,划分相关数据集,提供给不同应用级别的用户使用,达到地理信息数据充分利用的目的。经分析,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地理信息数据需求见表2所示。

功能需求分析

平台提供基于OpenGIS的WMS、WFS、WCS的规范服务。只要支持这些标准的客户端都能访问和使用。平台需要提供的GIS功能服务主要包括:矢量数据服务、栅格数据服务、元数据服务、空间分析服务、网络分析服务、地理编码服务、GIS功能服务、地图下载、地理信息产品订购等。

建设目标

形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服务便捷、安全可靠的“数字张家港”地理空间框架,建立多部门联合共建共享地理信息资源的支撑环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网络化服务水平明显增强,产业规模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资源整合利用机制与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基本满足张家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建成张家港市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成全市完整统一的地理信息数据体系和地理信息应用支撑平台,明显提高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水平。

二是建成一批综合性、公益性的地理信息应用示范工程,为政府管理决策、城市管理、社会公益性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三是制定一批关键、急需和适用的地理信息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完善地方配套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确保张家港市地理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工作可持续开展。

四是建成“数字张家港”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体系,其中1:500基础地理信息覆盖全市城镇地区,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覆盖全市行政区域。

总体架构

张家港市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由地理空间数据库体系和地理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构成,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支持平台运行的网络环境,政策标准体系和组织运行体系及安全保密体系提供平台运行的环境保障,电子政务应用、企业应用以及社会公众应用是平台的专业性应用领域。

张家港市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应用框架有八个部分,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 1 张家港市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总体架构

建设内容及模式

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体系

张家港市地理信息资源分布在多个政府部门,实现地理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的关键,就是建立全市统一的地理信息数据体系,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编码数据库、政务电子地图数据库和政务信息图层数据库。数据库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 2 张家港市地理信息数据库体系关系图

建立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建设地理信息共享应用服务平台,面向全市电子政务提供与地理信息相关的目录服务、数据服务、功能服务和交换服务等应用支撑服务,实现跨部门、覆盖市-区(县级市)两级的数据共享交换,配套相应的保障措施,为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应用需求提供服务,完善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形成地理信息应用网络和信息安全支撑平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