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与疾病合集12篇

时间:2023-11-08 10:02:02

亚健康与疾病

亚健康与疾病篇1

亚健康(Sub-health SH)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1]。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09年度公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解读的标准:躯体(疲劳,或睡眠紊乱,或疼痛)、心理(或抑郁寡欢,或烦躁不安,或急躁易怒,或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力下降)、社会交往能力(频率降低,或交往能力下降)等的不适状态持续3个月或以上,并且经系统检查排除可能导致上述表现的疾病者,即可诊断。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居住环境的不断污染和饮食结构的不合理等,亚健康状态人群在不断增加。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过大、环境污染、饮食不节,人们用心、用脑过度,体力透支,身体的主要器官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非正常负荷状态,生理机能发生障碍,导致了器官发病前的功能障碍,如:疲劳无力、头昏头痛、失眠健忘、胸闷气短等。据报道,中华医学会对全国33座城市的33万人进行了一项随机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亚健康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70%。另外,根据中国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专家推测,我国目前至少有一亿人患有各种精神障碍疾病。然而,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健康状况却不甚了解。中国的亚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中国的亚健康问题亟待解决。

1 中医药膳的发展历史

在我国传统医学中,中医药膳对亚健康人群的身心调理和疾病防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具有几千年历史的药膳养生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门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制作方法的学问。春秋战国是药膳的萌芽时期,《黄帝内经》中记载了13首药方,其中8首属于药膳方,《周礼》中记载了疾医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金匮要略》中记载了“当归羊肉汤”,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专列“食治篇”,南唐陈士良《食性本草》,是专门的食疗论著,北宋《太平圣惠方》中有“食治论”篇。此后的历代医药家在临床实践中对中医药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吴瑞的《日用本草》,明代卢和等的《食物本草》、宁原的《食鉴本草》、朱槽的《救荒本草》,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等,许多药膳方药至今仍被应用。

2 中医药膳在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

由于亚健康人群的身体抵抗力衰弱,活动能力降低,以及协同功能减弱,此时身体免疫功能降低,对外邪入侵的抵抗力降低,遇到外邪入侵,容易发生疾病。因此亚健康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需要注意正常的生活饮食之外,还需要注意身心的调理和疾病的防治。 转贴于 中医药膳充分发挥了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且易于普及,取材广泛,可在家庭自制,是中药的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剂型。

3 中医药膳的应用原则

中医治病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注重阴阳的平衡,注意五脏六腑的协调,讲究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而这也是中医药膳的应用原则。

3.1 因证用异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即在治疗疾病时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结合病人的体质给以相应的药物治疗。药膳的应用也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料配伍,如血虚,可用当归与枣熬粥喝;气虚,可在汤中加入山药、薏苡仁,以健脾益气;阴虚可用枸杞、麦冬熬粥喝;鹿角霜泡酒喝,适用于极度阳虚的人。胃弱、食欲不振者可在粥中加入麦芽、砂仁、神曲等消食健胃之品。只有因证选料,才能发挥药膳的保健作用。

3.2 因时而异

中医认为,人的脏腑气血的运行,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是中医治病的治疗原则之一,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药膳。春主“酸”、主“升发”,宜选用韭菜、李子、芝麻等酸味之品和粳米、黑豆、鲤鱼、牛肉、鸡蛋等甘性之品(肝气旺,补脾气抑肝气);夏主“苦”、主“火”,宜选用苦瓜、莴笋、豆豉等苦味之品和西瓜、黄瓜、马齿笕、赤小豆等寒凉之品;秋季主“辛”、主“燥”,宜选辣椒、胡椒等辛辣之品和枸杞、木耳、猪肝、兔肉等养阴润燥之品;冬季主“闭藏”,是进补的大好季节,进补以羊肉、狗肉、枸杞、巴戟天、杜仲、海马、生姜等甘温滋养之品为主。

3.3 因人而异

人的体质不同,药膳的使用也有所差别。中医把人的体质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即实症型、虚症型、热症型、寒症型、燥症型和湿症型。实症型人,宜选用泻性药膳,以排除病邪;虚症型人,宜选用补性药膳,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热症型人,宜选用凉性药膳,以消炎、镇静;寒症型人,宜选用温性药膳,以温通散寒;燥症型人,宜选用润性药膳,以保存体内水分;湿症型人,宜选用燥性药膳,以排除体内多余水分。

3.4 因地而异

亚健康与疾病篇2

教职工健康状况

患有疾病者占被调查人群的58.3%,亚健康状态占22.7%,健康状态仅占18.9%。

不同年龄组教职工健康状况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小于36岁年龄组的教师有327人,其中健康人数为70,比例为21.4%;亚健康人数为93,比例为28.4%;疾病人数为164,比例为50.2%。36~45岁年龄组的教师有249人,其中健康人数为45,比例为17.7%;亚健康人数为44,比例为17.7%;疾病人数为160,比例为64.5%。46~55岁年龄组的教师有86人,其中健康人数为10,比例为11.6%;亚健康人数为16,比例为18.6%;疾病人数为60,比例为69.8%。56岁以上年龄组的教师有19人,其中健康人数为4,比例为21.1%;亚健康人数为2,比例为10.5%;疾病人数为13,比例为68.4%。

不同文化程度教职工健康状况比较

调查显示,学历较低人群(初、高中)亚健康状态构成比明显高于高学历人群,而患有疾病者的构成比则低于高学历人群。受调查者中初中学历的有66人,其中健康人数为25,占37.9%;亚健康人数为24,占36.3%;疾病人数为17,占25.8%。高中学历的接受调查人数为83,其中健康人数为26,占31.3%;亚健康人数为36,占43.3%;疾病人数为21,占25.3%。大专学历接受调查人数为75,其中健康人数为16,占21.3%;亚健康人数为21,占28%;疾病人数为38,占50.7%。本科学历接受调查人数为155,其中健康人数为14,占9%;亚健康人数为23,占14.9%;疾病人数为118,占76.1%。硕士学历接受调查人数为272,其中健康人数为41,占15.1%;亚健康人数为49,占18.1%;疾病人数为182,占66.8%。博士学历接受调查人数为30,其中健康人数为7,占23.3%;亚健康人数为2,占6.7%;疾病人数为21,占70%。

不同岗位教职工健康状况比较

调查显示,后勤及科研人员亚健康状态构成比较高,行政管理人员则是患有疾病者的构成比较高。教师接受调查人数为307,其中健康人数为50,所占比例为16.3%;亚健康人数为51,所占比例为16.6%;疾病人数为206,所占比例为67.1%。教辅人员接受调查人数为95,其中健康人数为15,所占比例为15.8%;亚健康人数为24,所占比例为25.3%;疾病人数为56,所占比例为58.9%。科研人员接受调查人数为10,其中健康人数为2,所占比例为20%;亚健康人数为4,所占比例为40%;疾病人数为4,所占比例为40%。行政管理人员接受调查人数为83,其中健康人数为12,所占比例为14.5%;亚健康人数为9,所占比例为10.8%;疾病人数为62,所占比例为74.7%。后勤人员接受调查人数为107,其中健康人数为30,所占比例为28%;亚健康人数为43,所占比例为40.2%;疾病人数为34,所占比例为31.8%。

不同婚姻状态的教职工健康状况比较

调查显示,离异和再婚人群的疾病构成比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具体调查数据见上表。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教职工患有疾病者占58.3%,此数字与该校年度教职工体检统计结果相近,明显高于全球性亚健康状态调查结果所得疾病人群约占20%的数据。这可能与目前国内亚健康状态诊断标准尚存在差异或异议有关,如有些学者将慢性咽炎、外伤性关节炎、更年期综合征等已经诊断清楚的疾病也放到亚健康中去,增加了亚健康人群的比例。此调查显示高校教职工亚健康状态为22.7%,健康状态为18.9%,反映出高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改善教职工健康状况的对策和建议

人类健康与其生存的环境密不可分,因此创造一种安全、舒适、满意、愉悦的工作条件是提高教职工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

亚健康与疾病篇3

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身心疾病。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警报响起,您注意到了吗?

“我们应学会与身体对话,重视身体所表现出来的不适症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保健中心主任尹艳教授曾提醒大众,如原本健康的您出现了乏力、心慌、便秘、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力低下、情绪低落、不愿与外界接触等表现,甚至出现了抑郁情绪,应高度重视,这些可能是身体处于亚健康的警报。

另外,她还指出,人的身体可分为健康、亚健康、疾病三种状态,巨大的压力是导致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通过积极的调治可以回归到健康状态,如果不理会,则会发展成疾病状态。因此,高压力一族应重视生活中身体所发出的异常信号,尽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亚健康需要治,怎么治?

亚健康与疾病篇4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425-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文明病的发生率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制约体质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已成为现代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文章从辩证的视野下,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亚健康的概念,了解健康-亚健康-疾病之间的转换关系,对预防亚健康,提高机体健康水平,增强体适能提供理论参考。

一 亚健康

(一)亚健康状态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学者研究指出,人体除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简称亚健康。亚健康状态是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质的特殊状态,已有不同程度的各种患病的危险因素,但机体尚无器质性病变,但体力降低、反应能力下降、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和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亚健康状态又称为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潜病期等。

(二)亚健康状态的表现

躯体亚健康状态、心理亚健康状态和人际交往亚健康状态。躯体亚健康具体表现为躯体疲劳,如经常感到乏力、困倦、肌体酸痛、咽喉痛、低热、无缘故的头晕、耳鸣、目眩等;心理亚健康状态最常见的症状是焦虑、主要表现为烦躁、易怒、睡眠障碍、进而出现心悸、不安、慌乱、手足无措等;人际交往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与他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大,交往频率下降,人际关系不稳定,常感到无望、空虚、自卑、自闭等感觉。

(一) 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由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繁多的社会信息刺激,使人的交感神经系统长期处于亢奋状态,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的,受社会学、心理学、环境、生活方式和遗传学因素影响。如长期的身心紧张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就会出现心理失衡,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内分泌混乱,正常功能失调,机体免疫能力下降,躯体出现疲劳感,食欲下降、睡眠质量不佳;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人体血液中氧浓度和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率都会下降,影响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出现心情郁闷、烦躁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和多变性,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日益淡漠,情感交流缺乏,交往趋于表面化、形式化和物质化,情感受挫的机会增多,对感情生活的信息下降,孤独感更加突出,缺少亲密的社会关系和友谊,使人表现出无聊感、无助感、烦恼感等。

二 健康与亚健康状态的转化

(一)健康与亚健康的转化

健康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代的科学观念告诉我们,健康不仅是四肢健全、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健康更是一种身体、精神、行为和道德意识上适应的完美状态。健康的机体处于相对稳定、平衡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简称稳态,包括机体内部的稳定(内环境的稳定)和机体与外界环境关系的稳定(机体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这种稳态是通过神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等调节机制使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细胞之间的活动相互协调得以维持的。稳态的维持为内环境的各种反应提供必要的理化条件,有利于机体内部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正常进行,是体内各细胞、器官进行正常功能活动的基础。身体健康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具有良好的体适能,良好的体适能有利于改善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缓机体衰老的速度,改善自我形象,提高自我生活满意度和社会适应能力,对社会技巧和认知功能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良好的体适能还是享受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强对紧急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内分泌紊乱的症状。机体由健康机能朝向亚健康状态发展是由于在不同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各种潜在的致病因素,如用心、用脑过度,身体的主要器官长期处于非正常负荷状态,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高强度的工作负荷和激烈的竞争环境,造成过度紧张、压力过大;饮食方式不合理,休息不足,运动缺乏等造成机体能量过剩或营养不良、机体功能和体力不足、精力不支;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刺激、社会变迁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家庭观念的更新变化,造成心理失衡,社会制度的弊端、落后的意识形态以及不良的社会习俗、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等,引起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精神状态的发生、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等,在这种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机体将朝向亚健康放慢发展。

(二)亚健康与疾病的转化

疾病是由致病因子引起机体的稳态破坏和代谢、功能、结构的损伤。指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地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疾病的发生模式通常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阶段是细胞功能障碍;第二阶段是局部组织受损;第三阶段是器官功能衰退。由亚健康状态到疾病是身体自发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机体由症状演化为病状,实质是机体内部没有功能紊乱到内部器官系统的内分泌紊乱的一个过程。疾病中的代谢、功能、结构变化统称为病理变化,身体机体良好的情况下,细胞功能正常,人体不会出现病症,当身体处于病理变化中,细胞、器官开始出现故障,人体就会有头晕、头痛、身体不舒服等的病态感觉。

(三)健康-亚健康-疾病关系

健康-亚健康-疾病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连续的过程,亚健康状态居中,其上游部分与健康状态重叠,下游部分又与疾病相重叠,在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模糊而难以区分。健康-亚健康-疾病三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亚健康状态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既可以向健康状态发展,也可以向疾病状态转化。对于亚健康终究向那个方向转化,取决于自我保健按措施和自身的免疫能力水平。向疾病状态的转化时自发的过程,向健康状态的转化需要采取自觉的防范措施,加强自我保健。

亚健康与疾病篇5

[中图分类号] R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037-02

Chinese medicine“Treating Pre-disease”And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ub-health

HUI Qiusha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Shandong 25035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Pre-disease” and sub-health was described, 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was clarified. The paper also expounded how to prevent and treat sub-health following the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pre-disease”.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Pre-disease” has its unique feature in the field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ub-health.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Treating Pre-disease"; Sub-health;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治疗,将会发展成多种疾病,甚至可导致心脑血管、肿瘤等严重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性调查结果:目前全世界约有75%的人处于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亚健康状态[1],也有资料显示我国大约有60%-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医药因其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亚健康的防治中具有特色与优势。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亚健康的防治,使人们远离亚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中医“治未病”

1.1 中医“治未病”观点的提出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到了“治未病”一词,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其意在于健康时要防止患病;又如《灵柩?逆顺篇》中“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表达的“上工治未病”观点强调在疾病未发或病后未恶化时要及时治疗。历代医家对“治未病”也不断完善,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提到“夫治未病者,见肝脏之病……”,而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药方》则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的观点。

1.2 中医“治未病”的范畴[2]

可将“治未病”范畴概括为:(1)未病先防:当身体健康时采取各种保健或者养生的手段增强体质,防止患病;(2)防微杜渐:当身体出现偏离健康的迹象时,及时采取措施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3)既病防变:当人体患有疾病后,要及时治疗,并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变途径,防止其进一步恶化和累及更多的脏腑;(4)防病复发:疾病初愈后,要调养自己的身体,促进机体完全康复及维持健康状态,防止疾病的复发。

2 亚健康

2.1 亚健康的概念

WHO将健康定义为[3]: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都完好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身体虚弱。人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非健康者既不属于WHO定义的健康范围,也不满足健康对立面――疾病的诊断标准,而是处于两者之间,为了描述这样一种状态,产生了诸如“第三状态”、“过渡状态”及“灰色状态”这样的概念,我国学者则将之称为“亚健康状态”。而《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4]中给出了亚健康的确切定义: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2.2 亚健康的形成原因及临床表现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造成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5]:(1)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环境封闭和恶化;(2)人体自然衰老;(3)饮食不规律与作息不规律;(4)内分泌失调;(5)滥用药物。中医理论认为造成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有[5] [6]:(1)七情内伤,指思虑、脑力劳动太过;(2)饮食不节;(3)起居无常;(4)劳逸无度;(5)年老体衰;(6)体质学说: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人的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共同形成的,分为健康体质与病理体质,如阴虚体质、气虚体质等[7]。具有病理体质的人,其体内阴阳平衡已失调,但尚未发展为疾病,即处于亚健康状态。由此可见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对亚健康产生的认识是相近的。

亚健康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2] [8]:(1)心理症状:精神萎靡,抑郁寡欢,焦躁易怒,易猜忌、失眠,记忆力下降,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存在过分自私的倾向等。(2)生理症状:头昏头痛,四肢乏力,眼干目赤,胸闷气短,心悸心慌,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冷淡,皮肤粗糙,毛枯发落等。(3)社会表现:学习吃力,工作困难,朋友寥寥,不善于人际交往,家庭矛盾繁多,难以适应社会等。(4)理化检查:检查常无阳性结果或检查结果超出限定但达不到疾病的诊断标准,如某些免疫指标下降,血压为正常高值等。

3 亚健康和中医“治未病”的关系

“未病”与“亚健康”是两个跨度相距2000多年的概念。中医的“未病说”不等同于“亚健康”。由中医“未病”理论知“未病”包括无病的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以及已病未传状态三个方面,显然亚健康状态则应属于中医“未病”范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亚健康防治是采取措施防止其向疾病发展,让机体恢复健康,而中医的“治未病”不仅要采取措施防止其向疾病发展,还要防止亚健康的产生,而且在已病的情况下,还要防止疾病进一步传变累及未病的脏腑[9]。虽然亚健康是基于西医学而产生的概念,但由于其机理尚不明确,无法用理化方法等确认其病理性质和严重程度,所以对于亚健康西医学的防治措施无法实施。中医“治未病”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积淀,着重从宏观整体表现来辨识机体状态的理论和注重研究人体功能反应的诊断治疗,为亚健康的防治指明了方向。

4 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亚健康[10]-[14]

4.1 调摄精神

调摄精神是“治未病”思想的基础。机体和精神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的精神活动是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直接影响着机体的盛衰。精神不佳将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对应的内脏功能紊乱,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正如《内经》中说到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及“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因此,避免异常的精神刺激,注意精神上的修养,保持精神安定乐观,是防止“亚健康”状态出现的重要前提。

4.2 起居有常

日常生活中的作息顺应气候变化规律和时间的周期性变化,就会自然而然保持健康,《内经》说:“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可见如果长期生活起居没有规律,人体抗邪能力和免疫力必然降低,容易感患各种疾病。

4.3 合理饮食

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可以起到防治疾病、保健、延缓衰老的作用,合理的膳食结构是防病保健的关键。清代刘承干所著《嘉业堂丛书》中说:“养生之道,莫先于食。”食物中的营养不仅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还可防治疾病。《素问?脏器法时论》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的观点,道出了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4.4 适量运动

“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养生与保健的观点。运动在生理上可以活动全身肌肉、筋骨与关节,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提高抗病能力,还能改善神经系统调节功能,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错综变化的判断力,从而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在心理上可以调节人体紧张的情绪,消除机体的疲劳,陶冶人的情操,使人保持健康的心态。总之,持之以恒的运动能内以养生,外驱邪气,是预防亚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

4.5 食疗药膳

中医服食方药历史悠久,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及:“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药尔”。当今社会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重视保健与亚健康的防治,而食疗取材自日常生活中食物与中药,具有无毒副作用、经济、制作服用方便及无创伤痛苦等优点,必将受到广泛关注。历代以来中医“治未病”积累了大量的有效食疗方和药膳的方法,如辨体施膳、平衡饮食等等。根据不同亚健康人群,不同体质类型,不同季节,采用中医食疗药膳,将对防治亚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4.6 针灸与推拿

针灸与推拿无疑是中医治疗方法当中最具特色的疗法。根据中医治未病和辨证的原则开发相应的针灸技术和产品作用于相应的穴位,能达通经脉,调其气血,沟通内外上下,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达到“治未病”与防治亚健康的目的。而应用推拿防病治病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几千年前就受到医学家及养生学家的高度重视,如《黄帝内经》中就指出:“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及得复。”

5 总结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是《内经》中的重要理论,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同时也符合现代预防医学诊治亚健康的标准。以中医“治未病”理论来指导亚健康的防治,如用“药膳食疗”的方法,其发挥了中医学理念及治疗方法多样、 操作方便、 效果理想、 中药价格低廉的优势,利用非药物保健方式来调治亚健康,弥补了西医的不足。继承并运用中医“治未病”来指导亚健康防治的同时,也完善了中医预防医学,促进了医学发展,为保障全人类的健康做出新的贡献。可见,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 19(1):10-13.

[2] 王天芳, 孙涛. 亚健康与“治未病”的概念、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29(10):929-933.

[3] Preamble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s adop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Conference, New York,19-22 June,1946;signed on 22 July 1946 by the representatives of 61 States and entered into force on 7 April 1948.

[4]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10.

[5] 于春泉, 张伯礼, 马寰. 亚健康状态常见病因及其干预措施[J]. 天津中医药, 2005, 22(5):439.

[6] 刘少举. 645例亚健康人群的中医症状与成因分析评述[J].医学信息,2009, 1(10):143-144.

[7] 许红. 中医体质“治未病”与亚健康的相关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暨2008年国际传统医药创新与发展态势论坛, 2008:109-111.

[8] 刘豫,薛晓琳,王天芳. 亚健康的临床表现及评定[J].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暨“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论文集, 2008:309-313.

[9] 鲁缘青. 亚健康与中医未病说[J]. 光明中医, 2010, 25(8):1354-1356.

[10] 思金华, 谢慰, 李应昆. “治未病”理论指导下中医防治亚健康的常见措施[J]. 光明中医, 2008, 23(7):926-927.

[11] 谢卫平. 浅谈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思想防治亚健康[J].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暨2008年国际传统医药创新与发展态势论坛, 2008:127-129.

亚健康与疾病篇6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86-01

当今国际医学界的共识是:最好的医学非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最好的医生不应只是把病治好的医生,更应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理念的更新变化,医疗模式由传统的单纯疾病治疗逐渐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新模式。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全球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有疾病患者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亚健康状态具有双向性,容易转化,若采取正确的处理则向健康状态转化,若不采取措施或采取错误措施则往疾病状态转变。然而,由于临床目前尚缺乏针对亚健康状态的系统干预措施和手段,医护人员面对亚健康状态者时往往无所适从。中医“治未病”来源于先秦诸子的防患于未然的哲学思想,源自《难经》及《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预防思想和原则。《素问·四气调神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语中的“未病”即包含了亚健康状态。因此,中医“未病”与亚健康之间存在诸多关联,但治“未病”与治亚健康并不是等同的,两者有不少本质的区别,很有必要厘清两者的关系。

1中医“未病”的概念

归纳历代中医学家所强调的“未病”是个较笼统的大概念,根据古代中医文献,“未病”至少包括三层含义。其一为未患病的健康状态——“平人”,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健康者,为机体的最理想状态。此含义源自于《黄帝内经》记载的“阴平阳秘”之人——个体没有疾病,内在脏腑气血功能有序,心身机能协调,此外还涉及“人与天”(即个体与外界环境)的适应与和谐。故“未病”包括健康者。其二是邪伏而未发病的状态,即“未病之病”。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2]记载了“欲病”之说:“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此处进一步提出了“未病之病”的概念。很明显,这里的“欲病之病”者,已非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平人”,而是指潜在的、有可能生病的未病之人。因此,也可以说它是现代亚健康概念的滥觞,构成了当前通常被称作“亚健康”者的主体。其三是指已病状态下的“未病”,即机体已出现病理状态,但尚未进一步迁延发展,对于将要被累及的脏腑来说,尚属“未病”。正如《伤寒论》与《难经·七十七难》所言:“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一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很显然,这些是临床治疗学所必须关心的内容,而非今天亚健康概念所涉及的对象。

2亚健康的概念

当今社会对健康的认识,已从单纯的躯体健康发展成为包含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后来扩展的生殖健康、道德健康等全面的健康认识。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第三状态”,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前苏联学者Berkman提出来的。“亚健康状态”为我国学者提出的“中国式”名称。目前,国内外对亚健康暂无公认的统一定义。有人指出,亚健康状态是指人体偏离了健康状态但尚未达到疾病状态的中间状态,即经临床医生系统检查后未发现有躯体疾病,而患者自身确实感觉到了躯体和心理上的不适状态[3]。据我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4],我国约6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尤以中年群体为主,约占48%-50%。亚健康状态在城市居民、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机关干部以及军人中普遍存在。据统计,目前我国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的亚健康状态比例高达70%。为此,亚健康的防治对于维护人类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中医“未病”与亚健康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中医“未病”与亚健康本是两个跨度相距2000多年的概念。亚健康是现代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在健康观念的转变、医学视野的拓展及医学模式更替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很多人片面地认为亚健康就是中医的“未病”,亚健康的防治等同于中医的“治未病”,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显然,中医“未病”包括无病的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以及已病未传状态三个方面,亚健康状态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全部,因此在防治上也是不一样的。亚健康注重的是采取措施防止其往疾病方向发展,使其向健康转归。而“治未病”则是根据事物运动的特点出发,不仅包括未病先防,也包含了非显性疾病的治疗,且注重调理疾病临床前期的先兆症状,涵括了病中和病后身体、心理的整个过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重视以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更显示了它独特的优越性。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对亚健康的干预具有明显的优势,也为亚健康的干预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如情志调摄、饮食调节、运动功法、起居养生、经络穴位保健等。总之,中医独具特色的诊疗体系优势弥补了西医在防治亚健康方面的不足,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开展和推广中医“治未病”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继承发展及创新与预防疾病、提高国民健康水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青山,王生涛,荆春霞,等.应用Delphi法评价亚健康的诊断标准[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2):1467-1468

亚健康与疾病篇7

【摘要】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亚健康。现代中医认为,亚健康处于生理体质与病理体质的临界状态,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本文就近年来亚健康结合临床特征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关键词】 亚健康状态;中医药;辨证论治

current research on sub-health status for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yan zhe-lin,liu tong-hua.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made the definition of sub-health status as no organic lesion with some functional changes of the patient.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ieves that sub-health is the critical state of both physical and pathological constitution.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effective manner to intervene the sub-health status.this review focuses on sub-health research progress combined with its clinical features.

[key words] sub-health statu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这种虽无明确疾病却不健康的状况并不稳定,其中潜伏着发展为某种病理损害的可能性极大,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疾病,因此可将亚健康状态看作是一系列器质性疾病如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癌症的先兆。但如果及时给予合理的干预,机体还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疲劳,睡眠障碍和精神情志的异常。而引起这些症状最基本的原因是情志失调及心理压力过大,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据我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人群约占我国总人口的60%,其中80%以上年龄在20~40岁[1]。

现代中医认为:亚健康处于生理体质与病理体质的临界状态。生理上,个体体质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兼夹体质尽管包含病理变化的特点,但体质的兼夹现象毕竟不是病理过程,至多只能看作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由此可见,亚健康状态与体质之间关系甚密。例如,素体脾气虚者,其疲倦、乏力之症明显,胃口欠佳、便溏;而素体肝阳偏盛者,则烦躁易怒明显。中医理论认为对亚健康状态要“防患于未然”。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3个层次,并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对于“治未病”,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瘥后防复”,分别指“在没有疾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对已经发病的要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对已经好转或痊愈后要采取适当方法防止复发” [2]。

1 亚健康群体的证候分布

1.1 文献分析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学者对亚健康状态结果作出模糊聚类分析,亚健康群体主要属于中医所说的郁证、痰湿和虚证三大类。由此可见,针对病理性体质者所处的亚健康状态而言,可从体质入手将其分型为:脾、心、肺、肝气虚型、肝郁型、瘀阻型、痰湿型、内热(实热与虚热)型、脾肾阳虚型[3]。

现代研究表明,亚健康多为身心疾病的患者,也即中医所说情志所伤,持续的情绪焦虑、愤怒、抑郁等,必将使机体交感神经、植物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进而发展成亚健康状态。此类体质者亚健康状态多属于郁证。亚健康中的郁证型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但情志因素是否导致郁证,除与精神刺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外,也与机体本身的状况关系密切。机体“脏气弱”,是郁证发病的内在因素。郁证病变初期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若经久不愈,则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的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肝、脾、肾亏虚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情反复多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4]。

亚健康中的虚证型发生原因复杂:生理上,先天禀赋虚弱,或者随年龄增长的自然衰老,均表现的脏腑功能衰退,正气内虚,卫外不固,机体免疫力、抗病能力降低;生活方式上,包括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劳倦过度,情志内伤,嗜欲等都是罹患虚证的重要原因;其他也可见于疾病后期的康复阶段。不同病因作用于不同的体质而形成的亚健康虚证,虽然患者主诉症状复杂多样,但其病机性质和传变趋向,不外乎阴、阳、气、血四虚。

此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亚健康虚证可能只起于一个脏腑,但由于阴阳互根、气血同源、脏腑间生克制化的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如果亚健康状态不及时调整,往往演变为多个脏腑、阴阳和气血的亏虚,临床可表现各脏腑功能的明显减退[5]。

亚健康中的痰湿型多由外感寒湿、饮食不节、阳气虚弱等原因引起,尤其是脾阳不运是发病的关键。气虚不能推动血行,血液流变学表现出浓、黏、凝、滞之血瘀痰阻样改变,痰浊、瘀血为机体病理性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脏腑功能低下与病理性产物积聚相互影响,加速衰老或疾病进程。痰阻型亚健康患者如不加以控制,很可能出现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以及肥胖、糖尿病等代谢障碍性疾病[6]。综合考察各类型的亚健康患者,其证候要素按所占比例多少依次排列如下: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脾虚湿阻、肝肾阴虚、痰热内扰、肝郁化火。

1.2 临床医学调查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目前,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其分为以下8型[7]:(1)肝气郁结证:有学者[8]对肝失疏泄辨治作了探讨,认为肝失疏泄,功能减弱或太过为主要病机,以肝失疏泄为主轴疏肝解郁为基础,是中医药治疗“亚健康状态”良策之一。有学者认为亚健康状态属于人体的阴阳失衡,其中肝木虚寒,肝失疏泄占有重要地位[9]。(2)肝郁脾虚证:有学者[10]调查317名hbv携带者中有208名表现为亚健康状态,主要临床症状有22个,其中以肝郁脾虚证多见。有学者[11]报道50例具有情绪抑郁或情急易怒、胸胁胀满、心烦失眠等症状的肝郁气滞型亚健康状态进行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愈20例,显效2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0%。(3)心脾两虚证:有学者[12]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具有疲劳、记忆力下降、睡眠欠佳等症状的46例亚健康状态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有学者[13]用归脾汤治疗48例疲劳过度患者,收到了明显的效果。(4)肝肾阴虚证。(5)肺脾气虚证。(6)脾虚湿阻证。(7)肝郁化火证。(8)痰热内扰证。

2 亚健康结合临床特征的研究现状

中医理论认为健康人应是平衡协调的有机体,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即健康”的理念,为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指明了方向。通过研究亚健康病证结合临床特征,可以从中探知亚健康中医证候的辨证规律,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重要客观依据。

根据亚健康状态的定义,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亚健康状态的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和相关研究文献,制定了亚健康状态的判断参考标准,包括两个方面:(1)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无明确疾病诊断;(2)或尽管具有明确的疾病诊断,但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减退无因果联系[14]。

依据上述标准,对前往某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部分人群进行非随机抽样,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对参加体检的人员现场发放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问卷,问卷在调查员的指导和监督下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当场回收。

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原始调查数据出发,寻找小于原始数据的独立公因子,用独立公因子解释原始数据的内在联系,进而获得亚健康状态肾阴虚证的主要临床特点。研究结果显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腰背酸痛,疲倦乏力,腿膝酸软,咽干,失眠多梦,脱发,盗汗,大便干结,耳鸣,眼涩,手脚心热等:另外,还有心慌、记忆力差、头晕、听力减退、眼花、眼胀、反应迟钝、小便短赤、减退、手足麻木、怕热、少气懒言等症状出现频率较低[10]。

3 亚健康病证结合临床特征的研究思路及展望

中医学是研究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影响人的生理、病理变化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因素很多,证候的产生正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宏观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有机组合,它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是一组独特症状的集合群,用模糊数学语言来讲,“证”可看作是一种由相应的“症”所构成的模糊集合,“症”的不同模糊集合,构成了不同的“证”。目前证候宏观标准的产生很少在群体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数理统计推断,多元分析是研究多因素和多指标问题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在群体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分析探讨中医证候是实现证候规范化、客观化的手段之一。世界各国的学者对亚健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至今未发现特异性致病因素。目前普遍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而致。针对亚健康中医证候目前的研究状况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工作需要关键解决的问题:(1)严格按照美国cdc诊断标准收集病例,保证病例诊断的准确性,这是决定研究能否出结果以及结果是否可靠的前提。(2)病例来源尽量散在不同城区,进行大样本、多中心合作研究,这是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推广使用的前提。(3)选择合适、科学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收集资料,并选择恰当的多元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4)调查资料的内容合理、全面,而且要解决中医症状的量化问题,事先制定统一的症状量化标准。(5)结果需要经过临床反复验证、修改、完善。从而提出亚健康的证候的规范化、定量化、易操作的辨证标准,这是提高亚健康防治水平的需要,也是加强学术交流,加快中医学术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武月萍,刘爱华,周军丽.“治未病”与亚健康.光明中医,2009,2(24):314.

2 马云枝.亚健康状态与中医药防治.河南中医,2001,21(3):11-13.

3 袁立霞,刘刚.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证治评析.中医药学刊,2005,23(3):494-495.

4 吴童,任一心,王志国.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防治概况.中医药学报,2004,32(1):57-58.

5 杨志刚.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有效干预.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5):426-427.

6 黄超岚.论传统医学在亚健康状态治疗与保健中的作用.中医药信息,2003,20(4):4-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3.

8 何源浩,吕军影,吴新贵.亚健康状态从肝失疏泄辨治探讨.中国中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5:426-427.

9 李士懋.应用乌梅丸治疗亚健康状态经验.山东中医杂志,2004,23(5):306-307.

10 杨丽莎,王秋萍,周劲刚,等.hbv携带者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分析.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3):34-37.

11 何文莉.逍遥散加减治疗亚健康状态50例.新中医,2008,10:79.

亚健康与疾病篇8

亚健康状态是近年来国际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目前医学界对此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中医学已开展了亚健康状态的相关研究,但较多文献只是笼统地把亚健康状态分为几种中医证型进行辨治,却很少将其作为某一系统的病前状态去具体地细化研究。这样研究就不可能深入,也就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果。针对中医亚健康研究的困惑,笔者从剖析亚健康状态相关概念入手,并以消化系统(中医脾胃)亚健康状态为例,探讨中医亚健康状态的辨治思路。

1对亚健康状态的思考

11对亚健康状态概念的理解20 世纪70 年代末,医学界依据疾病谱的改变,将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西方学者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点基础上提出了健康和疾病之间存在着“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的观点。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最先将其称为第三状态,我国学者王育学[1]首先提出“亚健康”这一名词。亚健康状态就是不健康但又没有疾病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个动态过程,又是一个独立的阶段。这一观点已被众多学者所认可。

因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故若要确切理解此概念,则应先界定健康和疾病的概念。1979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曾经把健康定义如下: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完全良好”这种提法,是把健康概念绝对化了。这种“完全良好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只能成为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和理想。实际上,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绝对”的健康标准。此外,所谓“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的含义也不够具体,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因此“健康”的定义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之后有人把WHO对健康所下的定义修改、补充如下: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良好状态;这种良好状态有赖于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有赖于多种调节环境稳定的维持。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具有在他本人所处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活动和工作的能力,并且能够与环境保持协调关系[2]。由此可知,并没有普遍适用的健康标准;在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体,或者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健康的程度或水平,可以各不相同。

关于疾病的概念,根据目前的认识可将其概括如下:疾病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中一定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因稳态(homeostasis)破坏而发生的内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的障碍。在多数疾病中,机体对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损害发生一系列防御性的抗损害反应。内环境的紊乱、损害和抗损害反应,表现为疾病过程中各种复杂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变化,这些变化又可使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从而可以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特别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减弱甚至丧失。应当指出,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有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例如,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结核病,甚至早期癌症,都可能没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这些早期疾病,只有在仔细地检查时才被发现。随着科学的发展,疾病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

由上可知,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是在不断发展着的,尤其是疾病的内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新检测手段的不断出现还在进一步扩展中。因此,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具有相对性,由此则亚健康状态的内涵和外延也具有相对性。亚健康状态的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可以说,健康概念的范围有多大,亚健康状态的涵盖范围就有多大;疾病和病症谱涉及领域有多宽,亚健康状态谱的涉及范围就有多宽。因此,对亚健康的界定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

12对目前有关亚健康状态几种观点的思考

目前对亚健康状态的理解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1)低质状态论:有学者[3-4]认为,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这种观点揭示了亚健康的本质,体现了亚健康的共性,但个性化的阐释不够,范围笼统而不深入,临床研究不易操作。(2)个别系统功能紊乱论:有学者[5]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社会、生物诸因素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和功能紊乱而致。这种观点已触及到相关的系统,范围较为具体但不全面。(3)综合征论:此种观点[6-7]是把国际上相对正式命名的综合征等同于亚健康状态。如更年期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不定陈述综合征等。此种观点临床易于把握,但内涵不足,有以偏概全之嫌。(4)中医“未病学”论:此观点[8-9]把中医“治未病”思想和现代医学的“亚健康状态”联系起来。中医学中的“未病”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的“亚健康”, 但二者在内容上存在着层次上的涵盖。“亚健康”是“未病”四态(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欲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观点对中医治则的确立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但在具体辨证方面又显简单化和概念化,研究不够深入。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各有优点,但亦均有不足。亚健康状态、健康和疾病统属同一内涵,研究亚健康状态就如研究疾病一样,应具体化,避免抽象化、概念化,要体现亚健康状态的动态化特点,避免对其进行机械地静止地研究;应意识到人体不同系统的不同疾病具有其各自的病前状态或潜状态,也就是各有其不同的亚健康状态表现。只有这样,研究才能有的放矢。而目前的研究现状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同样,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很多文献亦只是笼统地把亚健康状态分为几种中医证型进行辨治,即使是做一些量表的研究(很有必要),也只是把亚健康作为一个系统去研究,却很少把它作为某一系统的病前状态去具体地研究细化。这样研究就不可能深入,也就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果。这也是目前中医界在研究亚健康方面遇到的一些困惑。多数文献及相关亚健康的学术会议停留在探讨“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上,真正解决有关亚健康状态的实质性问题的学术文章却乏善可陈。事实上,在临床工作当中,有较多的功能性疾病(轻微)均可包含在亚健康范围之内。各个系统的病前状态(亚健康状态)按中医辨证分型,则各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故结合人体各系统来研究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提高临床疗效更具有实际意义。以下试以消化系统(中医脾胃)亚健康状态为例来阐述此观点。

2消化系统(中医脾胃)亚健康状态证治

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则人体处于一种健康状态,若气血失和,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则可导致病证的出现。这些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亚健康状态。笔者认为消化系统本身就有其独特的亚健康状态,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胃肠功能紊乱等,这种消化系统的亚健康状态当属于中医的脾胃病证。根据中医脏腑(脾胃)理论,消化系统(中医脾胃)亚健康状态的病因病机、诊治原则及方法特点如下:

21证型以肝胃不和常见,治则以调达气机为主

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发现消化系统的亚健康状态(脾胃功能失调)以胃脘疼痛这一临床症状较为常见。证型以肝胃不和型为多见。临床可见胃脘胀痛,痛窜两胁,遇怒尤甚,嗳气频作,嘈杂吞酸,排便不畅,善叹息,舌淡红,苔白,脉弦。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人们心理负担加重,长期郁闷不畅,肝气不疏,横逆犯胃,胃失和降,继而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胃郁热及脾胃气机逆乱等一系列肝胆脾胃病证。所以笔者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气机通降失常关系密切。因此,调达气机,疏肝和胃通降是治疗胃脘痛之关键。方剂以经方四逆散加减为主。四逆散(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组方精妙,药简力专,为通达降逆之首选方。但笔者认为应易白芍为赤芍,因白芍味酸性敛,对胃酸分泌过多所致之胃脘痛,白芍不如赤芍清热通达之力,且赤芍具杀灭幽门螺杆菌的功效。若兼有大便秘结,酌加莱菔子、白术等,白术用量宜在20g以上才具有通便之效;嗳气频频,加用丁香、柿蒂通降上逆之胃气;日久郁热,加用蒲公英、佩兰、滑石清热以通降;燥热伤阴,酌用石斛、麦冬、知母之类滋润以通降。

22岭南以脾胃湿热型多见,清浊安中以通为先

广东地处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且岭南人多喜食用海鲜品,其体质多属“阳热质”。除此之外,幽门螺杆菌感染、口服某些药物亦可引起脾胃湿热证,因此该地区脾胃湿热证型明显高于内地。临床资料统计也证实这一点[10]。这是岭南脾胃病证的一大特点。治疗时应在清热化湿过程当中,尤重祛湿理气。原因如下:(1)湿性粘腻停滞,易滞留体内,胶着不化,使病势缠绵不解。(2)湿热交混,遂成蒙蔽,湿开则热透,湿去则热除。(3)湿性重浊粘滞,易闭阻阳气,阻滞气机运行,湿郁可以化热,可见湿热的形成与胃腑失于通降有密切关系。气机通达则湿热可去,胃腑可复通降之职,故当以理气为首务。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根据临床实践研制了“清浊安中汤”,该方由白蔻仁、藿香、佩兰、茵陈蒿、黄芩、薏苡仁、法半夏、厚朴、乌药、佛手、郁金组成。其中白蔻仁辛散温通,行脾肺气滞,化上中二焦之湿;藿香、佩兰芳香清透,解表里之湿;黄芩、茵陈蒿苦寒,清热以祛湿;薏苡仁甘淡,健脾而渗湿;法半夏辛温燥湿;厚朴、乌药运转脾胃气机,佛手、郁金疏肝解郁,条达气机,四药行气以化湿。此方将芳香化湿、淡渗利湿和苦温燥湿熔为一体,数药合用,均不离祛湿之宗,行气为先,共奏祛湿清热、行气健脾之功。若湿热阻滞肠道,腑气不通,酌加槟榔、木香、枳壳;若热邪偏甚,常佐以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栀子等清热之品。

23脾胃虚损型纯虚者少,补中兼疏为正法

脾胃虚损型中,因脾胃虚弱导致的胃脘不舒是临床常见之症。健脾益胃是常用治疗原则。但临床用药常不拘泥于补法。尤强调补中兼疏,以通为用。对于气虚证,我们认为胃气一虚,气机不运,饮食不消,故而虚中必夹实滞,临床上纯虚证并不多见。因此一味滋补更易使脾胃呆滞,运化不利,使实滞愈甚,虚则愈虚。治疗此类病证以四君子汤为基本方,酌加疏肝理气、祛湿除痰、化积清热之品,往往可取得满意疗效。如气滞明显,加用砂仁、佛手、枳壳;夹杂痰湿可用法半夏、薏苡仁、扁豆;食积可用鸡内金;夹热可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对于阴虚证,也反对一味滋阴,以防碍胃之嫌,故以行气之味以助其通降。因此在运用太子参、石斛、知母、麦冬等甘凉濡润之药益养胃阴的同时,酌用佛手、柴胡行气,赤芍、郁金活血化瘀以助阴液之来复。

消化系统(中医脾胃)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多采用疏肝降逆、清热利湿、滋阴补虚之法,其治则充分体现了“胃以通为顺”、“以通为要”、“以通为补”的学术思想。

24结合胃镜微观辨证,诊治更有针对性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不管有无临床症状或体征,通常都能在舌诊、面诊、脉诊、耳穴诊方面出现病理征象,因此中医的体征如舌象、脉象、面色等在亚健康的中医诊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现代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中医四诊和辨证方法已突显出其在整个诊治过程的不完整性和局限性。中医望诊中的舌诊在诊断消化系统的亚健康状态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我们在继承传统辨证方法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充分结合现代电子胃镜下胃黏膜的形态学变化,使中医的望诊微观化,注重对胃镜下胃黏膜组织形态学的辨证,提出了以证型为纲,黏膜形态特点为目的辨证思想,并把这种思想溶入到整体中医辨证体系当中,使诊断更准确,治疗更具有针对性。宏观辨证与胃镜下的微观辨证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可成为诊治脾胃亚健康状态的重要特色。如肝气犯胃证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点状糜烂出血;肝胃郁热或脾胃湿热证多见胃黏膜色泽偏红,湿热夹瘀证多见黏膜附着黄绿胆汁,HP感染阳性,黏膜偏暗,胃内分泌物粘腻秽浊等特点;痰湿内停证多见黏液呈清水状;脾胃虚弱证可见黏膜色泽淡白或苍白,胃蠕动无力、缓慢,幽门关闭障碍等;气阴两虚证可见黏膜变薄并可透见毛细血管网,分泌物减少,黏膜干燥等特征。诸如此类,均是我们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和发现。

对中医脾胃亚健康状态的治疗,提倡辨证用药与辨病用药相结合,辨证治疗与病机发展不同时期用药相结合,有的放矢,这已成为提高疗效的重要途径。如胃蠕动减慢,可酌加槟榔、枳实、枳壳等;幽门开放不畅,逆蠕动增多,多使用丁香、柿蒂或旋复花、代赭石等;胆汁反流明显,多选用疏肝利胆药(如郁金、柴胡),同时可选用清热利湿药(如滑石、佩兰、茵陈蒿等)以改善黏膜炎症。再如对胃内容物呈大量清稀水样的患者,可在辨证治疗基础上酌加茯苓、桂枝、白术等;对胃黏膜萎缩的治疗临床结合患者的辨证多选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之品;对HP感染阳性患者,多选用蒲公英、黄连等清热解毒之品。但必须指出的是,根据中药的现代药理特点选用单味中药的前提是以整体辨证用药为基础,如此方不至于陷入单纯中药西用的泥淖。

综上所述,中医学中与亚健康状态诊治相关的内容较多,在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手段也丰富多彩且疗效卓著。 对亚健康状态的中医治疗,我们应以现代医学的各个系统为基础,结合中医辨证进行治疗,以提高亚健康状态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育学. 亚健康状态[ M] . 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8.

[2] 朱德良, 温元强, 杜艾嫒, 等.亚健康概念认识及界定现状评析[J].甘肃中医,2007,20 (7):11.

[3] 王琦. 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 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24( 2) : 1.

[4] 冯志广, 杨建宇, 任安静.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J] .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5, 18(17) : 938.

[5] 王艳君, 胡朝阳. 从亚健康看中医诊疗现代化发展趋向[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2, 21(4) : 1.

[6] 刘祖平, 刘芳玲. 背部走罐配合推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J] . 现代中医, 2005(2) : 49.

[7] 赵瑞芹, 宋振峰, 侯锡花. 中国居民亚健康状态的分析研究 [J]. 医学研究通讯, 2001, 30(4) : 55.

[8] 宋为民. 发展中医未病学[ N] . 健康报, 1996-03- 22.

亚健康与疾病篇9

“已病”“未病”,“治已病”与“治未病”,始出《内经》,经过了历代医家的阐释、发挥,应是早已解决了的问题,而实则不然。本文以“未病”为“中文主题词”在中国期刊网进行检索,发现1994~2009年间,有关文章条目达277条之多,而其中只有数条为会议文章。较之历代医家的解经,最有新意的当数涉及“未病”与“亚健康”关系的讨论 [1,2]。有人将亚健康调治视为“治未病”,从而将中医的“未病”等同于“亚健康状态” [3,4], 而不计二者的标准和方法背景。谈到标准,涉及中西医学的体系和方法、背景,就不是几句话可以了然的了。于是就有了笔者关于“已病”“未病”的多重思考,涉及文意、标准及未病与亚健康。

1“已病”“未病”文意辨识

涉及“已病”“未病”最多的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该篇通论人因何需要及如何顺应四季阴阳变化来调摄生活,并告以违背这些规律的危害。在篇末所主张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与“病已成而后药” 比较而言,恰如“乱已成而后治”,“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介入过晚、仓促迎战,既不会有理想的结果,自然也不经济。“治未病”是未雨绸缪的古代圣人之智在中医学实践中的必然主张,这是最经济的医学模式。应该说,上述道尽了《内经》关于“治已病”还是“治未病”理由,是最经典的、且为最多数注家接受的观点。同时也提示,《内经》论及“已病”“未病”,不为交代“标准”,而为传播医学智慧法则。

尽管如此,有关的文义仍不能忽视。现代学者关于“已病”“未病”的理解,有两种特别值得注意的观点:

一是段逸山先生的“病为疾之加”说 [5]。作者引《说文·病部》对“疾”“病”二字的解释,认为“已病”和“未病”都是患病状态,但二者有病轻病重的分别:“疾,病也”,“病,疾加也”,“疾”轻而“病”重。作者还引清代医家陆懋修在所著《世补斋不谢方·小引》中“经盖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乃后人以疾为病”,“不知经言未病,正言已疾”的文字佐证自己的观点。

段氏的上述说法依据不足。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扁鹊数见桓侯,而每次见面都望见对方病情有加重,从“疾在腠理”到“疾在肠胃”,再到“疾在骨髓”的无药可救,始终未用“病”字,一“疾”而终。这就是说,即使在古代汉语中“疾”与“病”也可等而视之。这可能是之后“疾病”一词出现的原因。由此看来,无论“疾”了,或是“病”了,都是与“未病”相对的状态,并非“未病”即“已疾”,至少,字面上“未病”就是健康的无病态,与“已病”(已疾)相反。说“未病”即“已疾”有违语言本意,也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未病先防的宗旨不符。

历史上,元代医家朱震亨也不以“未病”为“已疾”。他在《丹溪心法》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朱震亨没用“未病”,而用“未疾”来表达对《内经》思想的认同,也是对《内经》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 “(治)未病”最好的注解。可见,在朱震亨看来,“未疾”无异于“未病”,疾与病无异。当然,朱震亨也并不是真得不治“已病”之人,而是他贯彻了《内经》宗旨——“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即未病先防。

2010年第27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二是“已病”“未病”既指整个机体的状态,也指某一脏腑器官的状态。治未病,既是防病,也是防甚。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被不少学者认为是《内经》中未病先防的思想的发挥,即“既病防变”。这种发挥是允许的,虽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决不违《内经》的原意。另外,《灵枢·逆顺》讲得很清楚,“上工,刺其未生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这是治未病的另一层含义,即“已病防甚”“既病防变”。

《内经》“治未病”是强调为医的圣智,对“已病”也是一定要治的,而且是古今医家的大任——尽管较之“治未病”有 “亡羊补牢”的遗憾。

2“已病”“未病”的标准

《内经》涉及“不治已病”“治已病”的篇章未明确“已病”“未病”标准,但不可就此断定中医学关于“已病”“未病”就没有标准。在今天如果不做特别的场景限定,“已病”与“未病”的标准已不再是《内经》的标准、中医的标准,而是涵盖中西医学,将涉及两个相应的医学体系的诊断方法,与各个具体的从医者及患者有关。

理论上,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未病”和“已病”分别不是绝对的。在理论上,一方面如果仅将“已病”“未病”的理解停止在语意和表述逻辑上,可直接断言:非“已病”,即“未病”;另一方面,机体是一个时间上连续的过程和空间上结构紧密无间的整体,“已病”还是“未病”,无论从时间的连续性,还是从空间的无隙状态都难以确定二者的绝对界限。或者说,机体并不存在患病抑或健康的绝对界限,而往往处在一个连续的变化和动态中。所以,理论上“已病”“未病”的绝对界限难以确定。

“未病”“已病”的中、西医标准都有操作上的局限性。西医学注重客观证据的科学性,其“已病” “未病”标准主要依据客观发现的证据。这个体系标准的特点就是依据客观发现而确定的诊断指标,而且每一个疾病的诊断标准是具体的,标准和证据链条的联系是缜密的。尽管如此,科学认识、现实设备及执行医生主观能力的局限性都会影响已病、未病的判断,影响诊断结果。

中医的“已病”和“未病”标准,理论的表述比较复杂。尽管有“望而知之”的操作上的简单性存在,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灵枢·终始》“所谓平人者,不病也。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相遇,寒温相守司,形肉血气必相称”,等等,似乎总不外“阴平阳秘”“九候若一”,但在实践中,人人可行的“察色按脉”,最终却可能以“视而不见”了结。依赖于医生主观能力的诊察、判断,也不是时时、人人都可以给出“未病”抑或“已病”的绝对明断。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现实的医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已病、未病在任何标准下,都不可能总是绝对正确和一成不变的。

3“已病”“未病”与亚健康状态

对以主观“不适”为主诉的状态,现代医学还未建立“疾病”客观诊断的指标,故冠之以“亚健康状态”,以表达对这一非健康态客观性的认可。“亚健康状态”的定名,说明现代医学对“已病”“未病”绝对分野的模糊。与“亚健康状态”作为疾病诊断缺位同时出现的,是现代医学对实施医学干预的依据和措施的缺乏。这被中医视为自身介入的时机,有人据此把亚健康的治疗放在了中医“治未病”的名目之下。从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中“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中医干预研究”立项来看,这一观点已被广泛接受。

然而,统观现代医学意义上的“亚健康”(可能具有呼吸、消化、神经等多系统、多器官的症状,涉及及生理与心理方面,约有30种症状 [3]),就不难发现,现代医学是因为自身缺乏相应的客观检测指标和相应的标准,亚健康的病态才成为它的“亚健康状态”,成为现代医学标准下的、没有客观发现(应该是没能客观发现)的“未病”。而上述“亚健康状态”的任何一种“症”在中医标准下都符合中医“已病”的诊断了。故不可认为现代医学将“亚健康状态”归入其标准下的“未病”,就等同于中医标准的“未病”。因为二者的尺度、标准、方法都存在不同。在亚健康状态面前,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的优势是具有充足的实施医学干预的理由及丰富而有效的方式;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给出的“已病”的诊断,使得其干预更迫切和及时。中医干预亚健康是其特长,属于中医“治未病”谋略智慧的“既病防变”“既病防甚”,显然是“亡羊补牢”的后发法治病。这个认识无损于中医对“亚健康状态”干预的贡献,同时提醒人们应检讨自身在哪些方面违背了中医保持健康的摄生法则。

秦立新.“已病”“未病”议第1期更多的现代人意识中存在中、西两个参照系和相应的判断标准,无论他们是否已经自觉到。在他们思考诸如“未病”的概念、标准时,“未病”已经具备传统和现代医学的两个标准了。就是说,此“未病”而非彼“未病” 了。对此医学标准的双重状态,学者必须清楚,而且应该让参与讨论的人也清楚。中医以为,亚健康的状态是因违背中医养生法则(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等)所致,亚健康状态是中医不折不扣的“已病”。但在实践中,“未病先防”和“已病后治”不存在方法上的对立,气功、体育锻炼、饮食调节、中药、针灸等,只要适人、适时、适度,都可。

基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寻求“已病”“未病”的真意,不必对《内经》的“已病”“未病”语义做超乎寻常、甚至貌似“独辟蹊径”的演绎。《内经》直示了未病先防的摄生保健原则及已病防甚的先早期治疗原则。中西医学都有自己“未病”“已病”的标准,彼此不同。“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是现代医学现行疾病态诊断标准缺失、干预乏术的表现。“亚健康状态”不对应传统中医的“未病”,或者“已病”与“未病”的中间态,而是确定的中医“已病”。“亚健康状态”是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在未来新的检验指标确定后,可能会升格为“已病”。对亚健康的调治可以按中医地道的中医法则进行,但不能把调治的有效性视为将现代医学“亚健康状态”对应中医“未病”的依据,虽然亚健康调治可以归为“治未病”的“既病防变”或“已病防甚”。

现代医学不是中医存在的理由,所以不必从现代医学的缺位缝隙寻求中医空间。中西方两种医学一直在独立地运用各自的概念和理论总结、提高、丰富对生命过程的认识并发现规律,简单、机械地将它们对等,于医学及其研究对象均徒劳无益。建立在彼此了解基础上的中西医结合才是可能和可行的,也是必须的。中医现代研究中简单的中西医对位的结论越少越好。因为这样的结论越多,中西医的特点就越模糊、甚至混乱,草率、苟且的结论更不利于任何一方。中、西医学方法和标准各具特色,二者的结合才是患者的福音,这一点始终应该在研究者的意识中;惟其如此,两个理论体系的比较,临床上的互相借鉴才能名正言顺,才能提高疗效,二者的合作才更富临床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徐雯洁,王天芳,李力,等.试论中医研究亚健康状态的优势[j].2008,31(1):7.

[2] 张洪钧. “未病”不是“亚健康”[n].中国中医药报,2007-10-10.

亚健康与疾病篇10

中图分类号:G80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1-0118-06

Reconstruction of the sub-health theory under the conceptions of the

functional homeostasis theory and health risk classification

WANG Guo-jun1,3,XU Pei-lin2,YU Li-juan3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412007,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an Pharmaceutical School,Zhengzhou 457001,China;

3.School of 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 The sub-health issue has become a hot issue worldwide, but its definition and diagnosis means are controversial all the time, making it difficult to tackle the sub-health issue.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ub-health theory and diagnosis means, by using the analysis results as the foundation stone, and by basing the guiding ideology on the conceptions of the functional homeostasis theory and health risk classification, the authors introduced the fuzzy mathematics theory to reconstruct the sub-health theor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sub-health theory, and to provide certain methodological reference for the evaluation of sub-healt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sports medicine;sub-health;health risk;fuzzy mathematics;function-specific homeostasis

人类亚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热点问题,据WHO统计:当前世界人口中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健康人群仅占5%[1]。随着生活压力不断增大,“亚健康”问题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2]。因此,亚健康的研究事关人们生命质量,利国利民。

龚海洋[3]认为:亚健康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其研究意义毋庸置疑,但其概念、评估标准国内外至今仍未统一,表现出多样性、不统一性。亚健康自提出已经历经半个多世纪,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现象依然突出,并未在人们健康促进中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另外,在查阅外文文献时,亚健康(Sub-healthy Status)相关文献较为少见,即使搜索到的也大多是国外数据库收录的国内医学杂志英文版[4],显然,国内对亚健康的定义和理解并未获得国际上的一致认可。这样的发展现状与其作为21世纪世界性健康热点问题并不相称,亚健康理论的发展遭遇瓶颈。随着功能内稳态(function-specific homeostasis,FSH)[5-6]的提出以及健康风险分级理念的产生为亚健康的内涵和外延的定义提供了契机。

1 亚健康理论问题分析

1.1 亚健康理论的不同学说辨析

1)基于中医症状理论学说的亚健康界定与辨析。

《素问·调经论篇》:“气血未并,五脏安定”的情况下,邪客于浅表时,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异常变化,称之“微病(证)”,此微病即指亚健康。《灵枢·官能》记有“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救其萌芽”即预防亚健康。我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一·论诊候第四》注有:“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此“欲病”介于“未病”与“已病”之间,其实就是对亚健康状态的描述。

纵观传统中医理论,其用“萌芽”、“先兆”、“微病”、“欲病”等来描述亚健康,肯定了预防的重要意义。基于此理论,多种亚健康定义相继出现,目前较为认可的是王育学[7]首先提出的“亚健康状态”,界定为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对于亚健康状态发生机制,则认为主要由劳逸过度、起居失常、饮食不节等原因,引起机体阴阳偏颇,脏腑气血失调所致[8]。

综上可知,基于中医理论提出的亚健康,肯定了亚健康诊断、预防的重要性,然其诊断是基于疾病症状排除法和主观体验而确定的。显然从中医理论角度研究亚健康具有中国特色,但如同中医本身一样,给国外学者的理解带来难度,推广范围受限,或许,这正是当前“亚健康”概念不被国外所广泛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

2)基于现代医学健康概念的亚健康界定与辨析。

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状态是机体在无器质性病变情况下发生的一些功能性改变,表现为健康低质状态,目前大都采取疾病与健康状态排除法界定亚健康。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在疾病与健康之间存在着第3状态。研究证实,人体虽未在临床上达到疾病判断标准,但体内已经发生了一些病理变化,现代医学对亚健康诊断理念就在于及早地诊断这种病理变化过程,有目的地开展健康促进工作。但现实是现代医学无法直接检测这些微变化,很难及时、准确地诊断此过程,上述方法应运而生。然而,疾病与健康排除过程中又受限于其它一些因素。

(1)健康概念本身实际意义受限。WHO定义健康指不仅身体没有疾病和不虚弱,且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良好。然而现实中,很少能达到WHO所界定的健康状态。因此,WHO定义的健康只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从WHO报道的世界人口仅5%达到健康标准便可见一斑。这提示健康状态是人们对身体状态的一种高期望目标。因此,这种理想化的健康状态的排除本身实际意义有限。

(2)疾病的排除在实际操作中受限。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依赖于疾病的体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或是符合一定的疾病诊断标准。然而,已知的疾病种类已经繁多,而要确定的则只是一种或者几种疾病,加上随着疾病谱的逐渐扩宽,要排除所有疾病已经成为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

(3)亚健康诊断的实践意义受限。基于排除法的亚健康诊断,意义局限于评定人们处于“不健康”或“非疾病状态”,而并不能准确提示人们到底距离健康有多远,没有体现亚健康的诊断宗旨,即早期诊断为人们保持健康状态提出指导性意见。另外,过去多年来人们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的错误观点根深蒂固,亚健康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被人们弱化和忽视。因此,当前亚健康诊断的实践指导意义受限。最终,导致人们对亚健康风险意识淡薄、认识不足,从而造成人们在健康促进过程中缺乏重要科学依据,影响人们健康促进活动的积极性。

3)慢性疲劳综合症学说与辨析。

慢性疲劳综合症的诊断标准最早是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在1987年制定,随后于1994年得以完善[9-10]。因为慢性疲劳综合症某些临床症状或意义上与亚健康存在一定的重叠,因此,部分学者直接理解其就是亚健康。然慢性疲劳综合症的诊断已明确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达到诊断标准才能定论,属于疾病范畴,而亚健康的定义是未达到任何诊断疾病的标准,因此,两者并不等同[11]。

1.2 亚健康诊断手段分析

当前,常见亚健康诊断手段主要为量表评定手段和一些特异性设备作为检测手段。

量表评定手段分为自制问卷和现成问卷或现成量表两类。1)自制问卷。常分为多维亚健康评价量表[12]和单维亚健康评价量表[13]。2)现成的问卷或量表。较常见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9-10];康奈尔医学指数自填式问卷[14]。还有用于生存质量评价的量表,如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15]。另外,还存在一些特定领域量表,如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16]、艾森克个性问卷[17]等。

目前尚未有特异性的理化检查来诊断亚健康。有些学者尝试采用当前一些科技设备进行检测,如“一滴血检查”、多媒体显微诊断仪检测法、福贝斯远程健康检测系统[18-19]。

综上可知,当前亚健康的评估要么过于强调健康的全面性,如多数量表包含了躯体和心理症状、免疫力、社会适应力等多维度,看似为了追求完整,全面体现现代生物-医学-社会三维模式下的健康概念,反而会因为学科交叉过多,造成难以聚焦,不能有效地做出准确评价;要么过于强调健康的单一性,如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作为亚健康判定依据仅体现心理层面,然健康是生物-医学-社会三维模式下的综合考虑,以点带面不利于对健康的整体性判断。

当前对亚健康的评估手段总体表现为:对亚健康的理解不同,采用的诊断方法也不同,对于确定一个为大众所接受的亚健康判定标准并未统一,致使以往研究中,采用不同的定义和标准从而出现各研究结果之间差异显著,难以进行横向比较,不利于研究成果的运用与推广,造成了当前亚健康理论研究如火如荼,而实践推广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

2 基于功能内稳态理论与健康风险分级语境下的亚健康理论重构

2.1 亚健康的理解

内稳态是生理学[20]和功能医学[21]的经典概念之一。钙离子、pH值、血糖血脂等参数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内环境参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变化的程度随环境影响以及机体对这种影响的反应程度而起伏波动,波动的范围与机体的需要和机体的潜能相一致,实现对环境反应和内源性过程的最佳化[22]。刘承宜等[5-6]将内稳态对内环境的稳定发展为对生物功能的稳定,提出了FSH(function-specific homeostasis,功能内稳态)的概念。FSH是维持功能充分稳定发挥的负反馈机制。

一个生物系统处于FSH就是其功能相对稳定并得以正常发挥的状态。常见的内稳态都属于FSH,如维持氧化抗氧化功能的线粒体氧化还原内稳态[23]、维持正常通气功能的呼吸内稳态[24]、维持代谢功能的能量内稳态[25]、维持血糖正常的葡萄糖内稳态[26]、维持细胞吞噬功能的免疫内稳态[27]等。各种处于FSH的功能维持着人体健康。

FSH可以用负反馈机制抵抗低于阈值的内外干扰,但被高于阈值的应激(FSH-specific stress,FSS)所打破[28]。一个生物系统远离FSH就是其功能偏离正常,即通常所称的功能失调或功能障碍。内稳态的品质由内稳态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或适应性和内稳态所维持的功能的水平等因素所确定[29]。FSH品质越高,生物系统抗干扰的能力越强。

WHO健康定义中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的良好适应就是人体各个功能处于各自FSH的表现。当人体各个功能处于各自FSH时,人体处于健康状态。当人体部分功能远离各自FSH时,则人体会出现功能失调或功能障碍,即偏离健康走向亚健康甚至疾病。健康的人各种功能处于内稳态,可以抵抗一定阈值的干扰,人体FSH品质愈高,抗干扰能力愈强,身体愈强。亚健康则表明部分功能远离各自FSH,对外界非常敏感,但还没有任何疾病的症状。

基于FSH理论下的亚健康内涵可知,亚健康部分功能远离各自FSH,但还没有任何疾病症状,那么外在功能指标也一定有相应的体现,亚健康分化解说则对亚健康外在表现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亚健康分化假说认为疾病是健康逐渐分化的结果。这种分化机制异常复杂,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有:疾病的发生发展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身体虽没有表现出疾病的症状,但体内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病变机理,此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致病危险因素,特别是及早发现血脂血糖参数边缘性增高或体脂肪偏高等亚健康现象,及时纠正生理功能的偏颇,对人体健康促进工作具有重要意义[30]。亚健康分化机制提示:及时认清亚健康状态对保持和调整健康状态至关重要,而及时认清亚健康状态的关键在于明确是距离健康状态端近还是距离疾病端近,以尽早警告人体的健康风险程度,而这种距离健康状态的划分就是亚健康风险分级。

因此,基于FSH理论与健康风险分级的亚健康可以理解为:亚健康状态是部分功能远离各自FSH,对外界非常敏感,但还没有任何疾病症状的状态。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其上游部分与健康状态重叠,其下游部分又与疾病相重叠,在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模糊而难以区分,与健康状态重叠的上游部分为亚健康低风险状态,与疾病状态重叠的下游部分为亚健康高风险状态。

这种基于健康风险的亚健康诊断,亚健康风险性更加突出,人们更加明确自己身体状况与健康状态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人们对亚健康状态风险的认识,潜意识地激发人们参与健康促进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人们缩小与健康状态之间距离的自主性。因此,诊断距离健康的程度即亚健康风险分级具有高度实践意义,更有利于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

2.2 亚健康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于当前亚健康理论辨析结果进行亚健康评价体系构建时尤其要注意:(1)在汲取中医理论的“治未病”精髓的同时,也考虑中医理念下的亚健康推广受限的现实以及评价体系应与国际接轨,以保证重构理论可以推广,因此诊断时采用较为客观的现代医学中的量化指标而不是主观感受效果较为适宜。(2)不能脱离健康内涵谈亚健康,但鉴于健康概念的实践意义与疾病排除法实际操作均受限,也不能局限于健康概念界定亚健康,但流行病学常规检查以发现常见慢性病的发展趋势符合亚健康诊断目的意义。因此,亚健康的诊断要通过指标测定评价而不宜采用健康、疾病排除法。(3)现代生物-医学-社会三维模式下的健康概念全面,但交叉学科过多,实践中因考虑过多而往往不能聚焦,亚健康的评价反而不准确。因此,平衡好侧重点至关重要。(4)健康应具有层次性,刘勇[31]曾提出健康层次性观点,认为:健康三要素,即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在不同性别、年龄和环境中存在差异性。理由是人的一生中,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点有明显的差异性,社会适应能力更是表现为“由弱到强”,然后“由强到弱”的变化规律。若只考虑健康三要素而忽略不同年龄时期的各方面差异,就会形成只有各方面表现为“成熟期”的中年才能算得上“完好”健康状态,这与实际不符。

1)亚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上述亚健康重构指导思想,借鉴国民体质指标与21世纪常见慢性病的监测指标作为亚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筛选思路较为合理。

(1)国民体质监测在我国已有多年历史,体质监测已走向成熟,且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常见慢性病的血液指标的检测变得更加简捷。体质指标和血液指标评价均属定量分析,这保证了评价的易于操作和科学性,也更易于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推广。

(2)体质与健康有着必然的联系,并未脱离健康内涵而就亚健康而言:一方面,体质是健康的前提和基础,失去了良好的体质,健康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健康是良好体质的归宿和最终目标。体质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健康水平,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体质,就表示他有良好健康的可能性,因为较高的健康水平建立在良好的体质基础上[3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质特点,人的体质特点或隐性或显性地体现于健康或疾病过程中。有研究认为,有什么样的体质状况,就可能有什么样的健康状态。

(3)流行病学常规检查纳入亚健康诊断。随着疾病谱扩宽和医学模式的转变,21世纪的疾病重点已由过去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转向由心理、社会、生物行为等引起的一些常见慢性病,包括高血压、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冠心病等[33]。卓泉[34]研究表明:亚健康突出表现是:“三减退”、“三高一低”、“五病综合征”,即这类指标偏高但未达到疾病诊断水平。显然,准确评定一个人的健康潜在威胁,测试当前常见慢性病相关的血液指标潜在性边缘化非常必要。

(4)当前国民体质测试中,均考虑到年龄、性别、环境(城乡)等因素,各个不同条件下,其评价标准也不同。因此,采用体质指标更具有层次性,更符合当前实际。综上所述,采用体质指标与慢性病相关指标进行亚健康评定,侧重点突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然而,以此角度理解和界定亚健康状态未见报道。

2)基于亚健康风险分级的评价。

体质健康评价是亚健康风险分级的基础,科学性理论指导是综合评价的关键。

(1)模糊数学理论在体质健康评价中的应用。

模糊数学(模糊集)是由美国Zadeh教授最先提出的。为了表示模糊概念,需要引入模糊集合和隶属函数的概念[35]:

其中A称为模糊集合,由0、1及μA(x)构成,表示元素x属于模糊集合A的程度,取值范围为[0,1],称μA(x)为x属于模糊集合A的隶属度。

在人体体质健康研究中,人体的体质好坏界限同样存在模糊现象,不能简单地使用“是”或“否”来描述,只能描述为“在多大程度上是”或“在多大程度上否”。无疑,使用隶属度描述其与“是”或“否”的关联程度更为科学、合理。例如,设A为“体质好”的模糊集,某受试者μ0属于“体质好”的隶属度为μA(μ0)=0.9,属于“体质差”的隶属度为:μA(μ0)=1-0.9=0.1。

不难看出,采用隶属度的表达形式有利于解决亚健康与健康、疾病边界模糊而难以描述难题,然而过去应用于体质评价中却较为少见,1987年马生全等[36]对兰州市3 582名城乡男女学生体质进行整体评价,这是模糊数学在体质评价中的首次应用。总体上,模糊数学在体质健康评价中应用少见,但科学性和适用性逐渐得到认可,但在论及模糊函数建立时不够明确,影响了其推广范围。

(2)评价中的权重问题及层次分析法的运用。

何种赋权(权重)法更为合理、科学,应用等权法与加权法来处理体质综合评价时效果是否一致,是体质研究的薄弱环节。一些学者对体质进行综合评价时,采用回归分析法、百分位数法、“均值±标准差”等方法,然因各种原因或困难而最终在推广中受限和被质疑[36]。层次分析法的出现为科学的分配权重提供了重要思路[37]。

总之,过去仅有的这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体质评价,但因其选择指标要么未与国际接轨,要么确定权重时选择的专家层次不够等原因而没有得到有效推广[38-39]。

(3)健康风险分级。

依据模糊评价结果,对照人体体质健康分级示意图,如图1所示。AB为健康与亚健康重叠区,定义为亚健康上游或者亚健康低风险区;CD为疾病与亚健康重叠区,定义为亚健康下游或者亚健康高风险区,而BC段定义为亚健康中游或者亚健康中等风险区。BC段可以根据需要继续划分为中上游和中下游。

图1 依据体质健康综合评价的健康风险分级示意图

3 结论

(1)对当前亚健康的评估手段分析表明:对亚健康的理解不同,采用的诊断方法也不同,对于确定一个为大众所接受的亚健康判定标准并未统一,致使以往研究中,采用不同的定义和标准从而出现各研究结果之间差异显著,难以进行横向比较,不利于研究成果的运用与推广。

(2)基于FSH理论与健康风险分级理念下的亚健康可以理解为:亚健康状态是部分功能远离各自FSH,对外界非常敏感,但还没有任何疾病的症状。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其上游部分与健康状态重叠,其下游部分又与疾病相重叠,在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模糊而难以区分,与健康状态重叠的上游部分为亚健康低风险状态,与疾病状态重叠的下游部分为亚健康高风险状态。过去针对亚健康的判定无论是量表还是生化检测,传递的信息是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并未明确亚健康风险程度,致使亚健康群体对健康威胁意识感受不强,并未真正引起其重点关注,等真正感受到时或许已经进入到需要疾病治疗阶段,而此种健康风险分级甚至健康风险系数诊断亚健康程度的思路,被测对象将更加明确自己的健康状况以及所处位置,充分体现基于健康风险分级语境下的亚健康诊断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瑞芹,宋振峰. 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1):10-13.

[2] 寇建民,马文海,苏静. 对知识分子亚健康状态的调查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51-53.

[3] 龚海洋,王琦. 亚健康状态及其中医学研究进展述评[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5):1-6.

[4] Zhao N,Hu W H,Yuan Z Z. Analysis of symptom compositions in sub-health insomnia patients of Yin deficiency fire hyperactivity syndrome and Xin-Pi deficiency syndrome[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11,31(4):500-503.

[5] Liu T C,Liu R,Zhu L,et al. Homeostatic photobiomodulation[J]. 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 in China,2009,2(1):1-8.

[6] 刘承宜,朱平. 低强度激光鼻腔内照射疗法[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7] 王育学. 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概念[M].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8] 贾丹兵,李春杰,李乃民. 论疲劳与“亚健康”的关系[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5(28):938-939.

[9] Peters S,Wearden A,Morriss R,et al. Challenges of nurse delivery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long-term conditions in primary care: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case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myalgic encephalitis[J]. Implement Sci,2011,6(1):132.

[10] Cook D B,Stegner A J,Nagelkirk P R,et al. Responses to exercise differ for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patients with fibromyalgia[J]. Med Sci Sports Exerc,2011,44(6):1186-1193.

[11] 叶芳. 改进德尔菲(Delphi)法研究亚健康的描述性定义及评价标准[D].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

[12] 刘保延,何丽云,谢雁鸣,等. “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的设计思想与内容结构[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5):382-387.

[13] 韩标,孔晶,刘伟,等. 亚健康状态躯体症状自评量表的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6):21-23.

[14] 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15] 齐兰芳,王红玉,高颖. 亚健康状态人群生存质量与症状测评[J]. 北京中医,2005(1):23-25.

[16] 邱彩花. “亚健康”状态及其向健康转化情况的调查性研究[J]. 护理杂志,2004(2):23-24.

[17] 马海鹰,肖蓉,张小远,等. 潜艇官兵心理亚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4):316-318.

[18] 张创成,黄忠明,万军. TDS检测解读亚健康的新方法[J]. 福建医药杂志,2004,26(1):95-96.

[19] Lenoble P,Kheliouen M,Bourderont D,et al. Screening diabetic retinopathy using a telediagnosis system. Results of the upper Rhine survey[J]. J Fr Ophtalmol,2009,32(2):91-97.

[20] Cannon W B. The wisdom of the body[M]. New York:WW Norton & Company,1932.

[21] Jones D S. Textbook of functional medicine[M]. Gig Harbor,Wash:The Institute for Functional Medicine,2006.

[22] Kryzhanovsky G N. Some categories of general pathology and biology:health,disease,homeostasis,sanogenesis,adaptation,immunity:New approaches and notions[J]. Pathophysiology,2004,11(3):135-138.

[23] Ji L L,Gomez-Cabrera M C,Vina J. Exercise and hormesis:activation of cellular antioxidant signaling pathway[J]. Ann N Y Acad Sci,2006,1067:425-435.

[24] Poon C S,Tin C,Yu Y. Homeostasis of exercise hyperpnea and optimal sensorimotor integration: the internal model paradigm[J]. Respir Physiol Neurobiol,2007,159(1):1-13,14-20.

[25] De Souza M J,Williams N I. Physiological aspects and clinical sequelae of energy deficiency and hypoestrogenism in exercising women[J]. Hum Reprod Update,2004,10(5):433-448.

[26] Alvarez J A,Ashraf A. Role of vitamin d in insulin secretion and insulin sensitivity for glucose homeostasis[J]. Int J Endocrinol,2010:351385.

[27] Dreux M,Chisari F V. Viruses and the autophagy machinery[J]. Cell Cycle,2010,9(7):1295-1307.

[28] Liu T C Y,Liu Y Y,Wei E X,et al. Photobiomodulation on str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otoenergy,2012:628649-1-628649-11.

[29] Lu P,Rangan A,Chan S Y,et al. Global metabolic changes following loss of a feedback loop reveal dynamic steady states of the yeast metabolome[J]. Metabolic engineering,2007,9(1):8-20.

[30] 王军. 中年脑力劳动者亚健康状态与健康体质测试的比较分析[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4):56-58.

[31] 刘勇. 人类健康层次性新观点的提出及亚健康的归属和WHO健康定义的缺陷[J]. 慢性病学杂志,2010(1):4-6.

[32] 郝树源. 论体质与健康[J]. 体育学刊,2002,9(2):124-127.

[33] 王天星. 基于心脏储备的亚健康评估系统的初步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04.

[34] 卓泉,王军. 亚健康状态的类型及原因分析[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04,13(1):36-37.

[35] 张国立,张辉,孔倩. 模糊数学基础及应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6] 马生全,青峰. 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学生体质的综合评价[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7(1):60-66.

亚健康与疾病篇11

1亚健康的内涵

1989年,WHO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将“道德健康” 纳入健康概念之中,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也就是说,现代健康的概念至少包含了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4个层次的健康。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通过研究发现,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也叫做灰色状态、亚临床状态、第三状态、中间状态、中介状态、亚疾病状态、浅病状态等。它是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机体处于一种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心理失衡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状态及其体验。

2亚健康表现及危害

目前认为,亚健康状态的范围很广,躯体上、心理上的不适感觉在长时期难以确诊是哪种疾病者均可以概括其中。综合多数学者的意见,依据WHO提出的健康概念,亚健康状态包括以下范畴:①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懒于运动,容易困倦疲乏,睡眠障碍,代谢紊乱,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②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烦躁、不安、易怒、恐慌、焦虑、抑郁、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③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

3亚健康流行现状

3.1国外的流行状况慢性疲劳综合症(Chronic Fatigue Sydrom,CFS)是“亚健康”范畴的成员。1988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正式命名此病,并拟定出相应的诊断标准。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多在20~45岁之间,有14%的成年男性和20%的妇女表现有明显的疲劳,其中1/8发展为慢性疲劳综合征。英国的调查表明,大约20%男性和25%妇女总感到疲劳,其中约1/4可能成为CFS。日本有关疲劳的专题调查研究表明,表示正感到“非常疲劳”的竟高达60%,其中因工作量大、家务重、精神紧张的占44%,还有不少人说不出原因。另一项对1300名在职员工的调查证实,“上班族”的疲劳感似乎更强烈,72%的人自称一上班就觉得十分疲劳,75%的人常感到精力不支或头疼头晕,而主要原因多是“人际关系紧张”、“晋升太慢”或“要学习的东西太多”等。俄罗斯约有1/4的人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从20世纪70年代起至今已失去了500万有劳动力的男性,而且是国内生产总值越增高男性死亡数字越大。

3.2国内的流行状况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我国人口15%属于健康,15%属于非健康,70%属于亚健康,亚健康人数超过9亿。而其中的70%左右都是知识分子。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如果知识分子不注意调整亚健康状态,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中的2/3将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10将死于肿瘤,1/5将死于吸烟引起的肺部疾病和糖尿病等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过劳和意外,只有1/10的人有希望安享天年。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国际传统医药保健研究会对全国十六个省、直辖市辖区内各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调查发现,平均亚健康率是64%,其中北京是75.31%,上海是73.49%,广东是73.41%,经济发达地区的亚健康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国内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在不同地域、不同工作和生产背景、不同社会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与不同气质特点的人们中,亚健康状态的分布、表现和发展结局是不尽相同的。发生年龄主要在35-60岁之间。就性别而言,女性发病比男性高。在不同的职业人群中,最容易发生亚健康的依次为飞机调度员、学校教师、企业经理、汽车驾驶员和警察。

目前,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而现在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多限于横断面研究,仅能得到亚健康状态的现患率,而不是得到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但国内学者对教师、青少年、大学生、医护人员等特殊人群的亚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4亚健康研究的展望

亚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自然史与发生率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病因学研究比较薄弱;测量工具有待规范;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尚未统一;缺乏干预措施的研究。其主要原因是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相关因素与亚健康的因果关系、亚健康研究与测量工具的规范、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的统一、有效干预措施的研究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目前仅有横断面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使亚健康的研究缺乏充足的“有效证据”,从而使亚健康的预防、转归、临床评价等不易得出明确的科学结论。前瞻性的研究和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是亚健康研究发展的主要趋势。应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综合采用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量表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系统生物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亚健康进行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亚健康与疾病篇12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02

前言

随着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生产都变得极为便利,但与此同时,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亚健康状态即是其中之一,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身上并无明确的疾病,但是其精神活力与适应能力却在明显下降,例如在巨大的压力以及不规律作息之下,人们继而产生的焦躁、失眠、肥胖、心悸等,都是亚健康状态,所以,具体说来,亚健康指的便是一种非病非健康的中间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与疏导,将会引发真正的疾病,甚至难以治愈。目前,我国已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都或多或少存在亚健康状态,因此,将亚健康防治作为当前医疗事业的重要课题不足为过。研究发现,亚健康防治和中医治未病思想之间存在着诸多关联,研究治未病思想可以对亚健康防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丰富我国的医疗防治体系内容。

1.中医未病的概述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中对于未病曾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一直以来,无论在做任何事时,我国都始终坚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治未病中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简单来说,未病指的就是“尚无病”或“未发之病”,所谓“未发之病”指的是潜在的疾病,尚处在潜伏期或初期征兆尚不明显阶段,尚未有明显症状,因此也不易被发现。“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扁鹊指出蔡桓公“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便正是未发之病。然蔡桓公固执己见,最终导致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病虽未发,然征兆已见”这种说法,很多人必以为然,尤其对于热衷西方医学的人而言,没有病状即为无病,实则不然,中医治未病并非毫无科学依据,事实上,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和脏腑环环相连,互为依附、相互影响,当某一个器官或脏腑将有病症之时,身体的某些部位会提前显露征兆。如果此时能够察觉这些征兆,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调理措施,就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乃至进一步恶化,使其在未患或未发之前得到良好的防治,继而能够更加彻底地治愈。

除了“尚无病”“未发之病”外,未病还有诸如“欲病之病”“平人”等含义,总体来说,未病是一个较为系统的概念,其根本核心即“防”,防患病、防病重。

2.亚健康与中医未病的关系

“中医‘未病’与‘亚健康’状态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联系,可以说,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防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具有双层指导作用,既能促进临床干预方案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也有助于对亚健康概念进行约定并达成共识。”[1]

亚健康状态与未病,是两个提出时间相隔逾两千年的概念,未病展现了我国中医医学对于疾病的不断认知,而亚健康状态则是现代科技水平与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两者之间尽管有着不同,但也存在着一定联系,亚健康状态下的人,实际上正是未病中所指的“未发之病”,即身体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病前期征兆,存在着潜在的健康问题,因此,治未病思想对于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指导诊断病因,提供防治思路和防治方法”[2]上。

“未病”概念的诞生,自然而然地催生了“防治未病”的重要思想,并且由此确立了一系列较为系统、完善的防治原则与方法,即中医的养生之道,目前,“WHO的一项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只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3],要想治理亚健康状态,可以将治未病的中医养生思想移用过去,起到重要启示作用。

首先是养生之道,中医有句古话叫做“病从口入”,很多饮食不加节制的人往往最容易出现亚健康状态,为此,采用中医养生之道,可以很好地调节身体状态,有效地防治亚健康。譬如,饮食不规律,爱喝酒、饮食过油的人,容易患肥胖、高血压等症,一旦调节饮食,清淡少饮,就将起到十分积极的效用。

其次是养神之道,中医认为,身体的很多疾病都为心病,内心情绪的紧张、焦灼、多疑、烦闷,容易滋生一系列的疾病,为此,调整心态,改善长期抑郁或易暴躁多怒的习惯,便能够有效地防治诸多五脏疾病。俗话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不无道理,因此,中医养神思想提倡心境清净,从容淡然。

最后是加强锻炼思想,要想真正防治亚健康状态,有效地改善身体不佳之况,就必须积极地加强身体锻炼,生命在于运动,锻炼形体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流畅,增强体质,锻炼形神可以改善心性,遇事不易焦躁,只有这样,才能自身更加健康,避免现代化生活进程中的诸多疾病。

3.治未病在亚健康治疗中的应用成效

尽管亚健康状态与未病从根本上讲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但是,从整体症状上来看,亚健康状态与未病依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起到了十分积极的启示作用,在实践应用中,也起到了极其良好的成效。譬如,较为常见的亚健康症状为疲劳、失眠、头晕、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等,这大多是由于缺乏锻炼、用脑过度、易怒易躁、多疑猜忌等引起的,而治未病思想中的加强身体锻炼、修心养性、注意饮食休息等做法,无疑能够对症下药。加强身体锻炼可以预防疲劳、失眠,修身养性可以有效避免焦虑、多疑、易怒,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注意饮食休息可以减少肥胖、头晕等,长期坚持,人们将逐渐摆脱亚健康状态,恢复活力与神采。

结论

我国中医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绵延数千年的众多医学者的智慧与心血的结晶,不仅能在当时起到良好的治疗效用,纵使在千载之后,依然能为现代医学作出巨大贡献,治未病思想的应用能够有效地针对亚健康状态,起到良好的防治启示,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亚健康状态能够得到积极的防治,不再成为现代医学的难题。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