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发展措施合集12篇

时间:2023-11-24 11:07:57

集体经济发展措施

集体经济发展措施篇1

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我国农村集体资产有多种类型且大都无法分割,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只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才能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事实。此外,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并且,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还能促进农民增收,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一、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从业经历和农村集体经济的特点,认为当下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者观念落后,领导力不够

就目前来说,一些地方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者观念落后,对集体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领导力不够,还有的地方村干部把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任务片面地推到农业部门和乡镇党委,思想观念守旧落后,创新精神缺乏,集体经济发展落后。此外,村领导班子素质低下,不能很好地承担村里集体经济的发展责任,是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普遍问题,还有部分村干部工作长期散漫,文化机构和年龄结构不尽合理,还有的村干部过度强调技术、人才、资金等客观条件的支持,不能依赖已有土地、资源进行发展,带领村内群众很好地发展集体经济。另外,有的村干部是家里重要劳动力,村干部务工补贴少,所以积极性不高。

(二)管理队伍素质不高,人才匮乏

新形势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当中许多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创业、求学、当兵等,留在家里的多是儿童、妇女和老人,这就会使得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缺乏充足的高层次人员和劳动力。其次,对于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人才来讲,多是不愿意离开城市去往不发达的农村来施展才能的,而且,本土外出求学成功的科技和管理人才也大多不愿意回来为本土服务。因此,管理队伍素质不高,高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如何吸引人才来农村发展集体经济是农村不得不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缺少有力的优惠措施和扶持政策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十分重视农村的发展问题,且大力提倡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但是,中央往往只是给予指令性、原则性、方向性的指导,缺乏有力的、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优惠措施和扶持政策,而且现在也尚未建立与农村集体经济相关的配套法律,这就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既没有有力的优惠措施和扶持政策的支持,又没有规范指导,发展就极为困难。此外,各级政府也是执行不一致,很多地方都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重视,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缺乏足够的指导,优惠措施和扶持政策缺乏,起不到应有的扶持作用,不能引领农村集体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财务监督管理不完善,审计机构不健全

农村集体经济的财务监督管理不完善,审计机构不健全,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来说,群众监督、党内监督、外部监督薄弱,职能部门没有受到很好的监管。一方面是因为对党内监督不重视,没有专门的监督员;一方面是没有成立由村民代表、党员和团体组织负责人构成的村民理财小组,就没有对集体经济形成有效监督,还有一方面是街道办的农经站或者是乡镇政府没有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没有对村集体深入了解,满足于现状,这些就导致了监督审计薄弱,会发生严重后果。

二、加快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改进措施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和扩大就业有着重大的作用,同时也能帮助解决农村多余劳动力。因此,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一)转变农村落后观念,强化领导发展意识

为了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转变农村发展落后观念,强化领导发展意识,我们需要做到,第一,提高各级领导和村干部的重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改善农村服务质量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也是带领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因此必须加强重视;第二,做好宣传工作,加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教育手段,使群众认识到新型农村新集体经济具备制度创新、产权清晰、民主管理、分配合理、收入稳定等特征,是切实能够为村民带来收益的;第三,统一各镇村干部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各级领导、村干部要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打破传统观念束缚,积极开展工作;第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广大村民的积极配合,切实认识到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好处,同村干部一起搞好本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引进农村管理人才,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需要积极挖掘人才资源,推动管理体制创新。首先,需要采取措施培育和引进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人才。各级乡镇、村干部可以通过采取组织外出学习考察、经验推进会、现场推进会等措施来培育农村实用性管理人才,还可以在培育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型人才的同时,引进一批高学历、高能力,适用于本村集体经济的新型管理人才来促进各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其次,还可以以薪资、福利待遇为突破点,将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报酬与个人业绩、工作能力、平时表现挂钩,实行按能力分配、按劳分配通,将优秀人才吸引到农村就业,同时还可以动员从各村走出去的有知识、有能力、有水平的青年回村为村服务,当村官、办企业,推动家乡集体经济发展;最后,对于村干部的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我们可以对其加强培训,多措并举,培养起一支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建设善管理、懂经济、有责任、会经营的村级人才队伍,为农村发展集体经济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给予有力的优惠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对于农村发展集体经济需要加大扶持力度,给予有力的优惠政策。第一,政府需要完善农村集体经济方面的制度保障。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需要的是完善的市场体系环境、自由流动以及产权的清晰界定,也就是公共产品,因此需要政府提供;第二,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三资”管理服务。近年来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面,我省推进了“三资”管理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示范创建活动,在农村集体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农村集体审计、民主理财、村级财务公开及财务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促进了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三,为农村发展集体经济提供法律保护。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和集体利益,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和提供相关法律保护,一方面减少农村集体组织代表与国家签约时侵害农民利益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的责任承担机制;第四,各级乡镇应该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对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给予有力的经济补贴,提高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实际利益和收入。

(四)完善财务监督体制,健全审计监督机构

完善农村集体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健全农村集体审计监督机构,对于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减少经费开支,减轻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负担有着重要的作用,还能够帮助减少农村集体资产流失,实现农村集体资产积累,因此,我们需要做到:第一,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的会计委派制度,建立起一支具有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并且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办事的农村财务管理队伍;第二,建立起农村集体经济会计审批任用制度,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连续性,稳定农村集体经济财务会计队伍;第三,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监督和财务人员激励制度,对村级财务进行有效监管,确保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人员奖惩、考核方法,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第四,健全农村审计监督机构,安排专门人员负责,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全面开展农村审计监督工作,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共建和谐新农村。

三、结语

新型下,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各级乡镇及农村不断采取措施,改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我们应该根据各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等情况,创新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丰富发展形态,不断探索,积极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推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村发展水平,进而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民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集体经济发展措施篇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不断促进全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把此项工作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来抓,村干部要切实转变观念,认真学习查罕诺、向阳等村的典型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带领农民群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财富。农民要转变“等、靠、要”的思想,结合实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帮建设单位要主动深入农村之中,帮助村屯制定帮建规划,切实为农村及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区政府要在创建服务型政府上下功夫,多把好的信息提供给农民,搞好服务,多办好事,多办实事。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富民强村平台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农业生产相结合

查罕诺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一直倡导和支持农田基本建设,支持广大村民进行农田水利建设,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打机电井,修筑田间道路,建设防护林网,建各类大棚温室等,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

一是改良土地资源,加快水田改造速度。几年来,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查罕诺村改变以往单一旱田的种植模式,引导村民种植水稻。村内有废弃盐碱地3180亩,即影响村屯环境,又制约了经济发展,村两委班子经过研究决定将其改造为水田,通过政府投资、村集体出资、村民集资的方法,筹集资金320万元,村民自行施工,村干部带头、人歇车不停,创造了三年的土地复垦项目一年完成的奇迹。并对17.2公里排水沟扩宽清淤,解决了1.5万亩稻田排水问题,加快了该村农田改造进程。

二是建设育秧大棚,满足水田生产需求。随着水田面积的扩大,水稻秧苗的质量和数量都难以满足生产的需要,查罕诺村通过调查,了解到附近的县区和村屯也没有大型的水稻育苗基地。2008年,村集体筹资13万元修建了23栋占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的育秧大棚,还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引进和培植优质高产秧苗。此举,不但满足了全村水稻插播的需要,部分秧苗还销售到附近其他村屯,即提高了水稻产量,也为村民增收提供了新的出路。

三是成立农机合作社,初步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查罕诺村农业种植过去一直是一家一户小规模的生产方式,产量低,经济效益不好,为了改善农业生产设备薄弱的现状,查罕诺村投资120万元,购进大型农机具,成立了查罕诺农机合作社。通过为合作社提供资金、信息和大面积的耕地、积极申请国家的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优惠措施,扩大农机合作社的规模,逐步使合作社走上了正常的经营轨道。全村耕地实现了联产经营,特别是对稻米生产实行五统一,叫响了“查罕诺绿色稻米”品牌。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

改善民生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查罕诺人在注重产业发展的同时,借助集体经济壮大的优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着重加强了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让村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几年来,累计投入各类改善村屯基础环境资金1000余万元,村内“四旁”绿化覆盖率达100%,户户安装了电话、吃上了自来水、接通了有线电视。全村住房砖瓦化率已达100%,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

一是完善门前三包制度,改善村民条件。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各项基础设施有效利用的关键,在村路建设过程中,查罕诺村审时度势,积极响应通村、通乡公路建设的号召,建设白色路面22.7公里。为了加强村路的管理和养护,查罕诺村早在村路建设前就公布了村路维修、保洁制度,规定各家各户实行“包保洁、包绿化、包维修”的“门前三包制度”,同时,村集体还选派专人对村内道路进行保洁,开辟出专用土地培育村路绿化和村屯绿化树苗,投资30多万元安装了111盏式样新颖的节能路灯,既规范了村民生活秩序,又方便了村民出行,改善了农村的居住环境。

二是适时更新设备,加强饮水工程建设。查罕诺村于1992年起,全村所有农户就开始使自来水,由于使用时间长,工程设计和建筑原材料老化等原因,造成饮用水水质下降,如果长期饮用,将会严重影响村民身体健康。针对这种情况,2008年该村又筹集资金30万元,投劳折资100余人次,在农闲季节自行设计和施工,将使用近20年的水处理设备和自来水输送管道全部更换为新型产品,不仅改善了村民饮水质量,还增强了供水能力。

三是推行四个统一,提高村民住房标准。安居才能乐业,查罕诺村居民住房不仅仅要求实现砖瓦化,还要求实现规范化。为了提高建筑质量,降低建设成本,美化村屯环境新建住房实行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购置原材料、统一施工的“四统一”。村里设立住房改造专项补贴,免费为村民购置门窗和彩钢瓦,由于村内有砖厂,村里为村民提供成本价格的红砖。几年来累计投入300万元,其中2008年为20户居民新建房屋、28户居民翻建房屋免费提供建筑材料补贴达60万元。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村内新建的标准化居民小区呈现出了“横成行、竖成列”新格局。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推动社会事业相结合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查罕诺村在基础实施建设过程中,努力实践这一要求。

一是增加教育投入,保障教育规范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查罕诺村村两委班子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在村屯基础建设资金里预留出大笔的教育专项资金,先后投入300多万元,为村小学建起了三层1150平方米的升级标准化教学楼,还聘请专业英语教师为学生上课,改善教学环境。从1992年起,对村内所有学龄儿童实行小学免费教育。2006年又投资15万元为小学购置电脑,投资36万元建设占地200多平米的标准化幼儿园,聘用2名幼教为村内学龄前儿童开展启蒙教育。同时,对升入初、高中和大学的学生每人每年提供一定额度的补贴,村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得到了全面的改善。

二是加强医疗建设,保障村民身体健康。过去,村民生病要到近10公里以外的市医院就诊,费用高、手续繁杂,加之交通不便,往往耽误救治由小病变成大病的情况屡有发生,不但村民的身体健康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村两委班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由村集体出资7万元,在村办公室一楼改建一处甲级标准的村卫生所,并在村内的其他两个村新建2个卫生室,增设病床10张,并聘请了具有行医资格的专业医护人员5人,保证村民小病不出村。

三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查罕诺村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的问题一度出现村民赌博、酗酒导致家庭不和,邻里矛盾增加的问题。村两委班子决定投入15万元建立100平米村活动室,建立了村图书室、老年活动室,购置了台球桌、乒乓球桌、儿童游乐设施,从根源上转变了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的状况,减少了家庭、邻里纠纷。

三、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民众的参与。通过深入宣传、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和动员广大民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同时还要发挥舆论宣传、监督的作用,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充分调动城乡基层各种力量,完善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推动机制,努力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整体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组织有声势有深度的宣传报道,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集体经济发展措施篇3

第一、体制政策

首先要把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与社区综合党委、工作站、居委会从机构设置、人员、职能、账目、经费等方面严格划分开来;并且要理顺好社区工作站、居委会、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的职责和关系,明确社区工作站就是办事处的派出机构,主要职责是承担社区公共服务的职能;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主要职责是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剥离社会管理职能,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道路,这是体制机制突破的基本方向。关于现阶段的社区集体经济发展重点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社区股份公司一旦剥离了社会管理职能,即意味着社区股份公司就无需再承担公共管理费用支出的义务,但是市、新区财政能否全盘承接此笔费用,需要慎重考虑。据坪山新区发财局“以2009年实际支出数为测算基础”统计,社区一年经费支出约为1.3亿,这对于深圳市、坪山新区财政而言也无疑是多增添的经济负担。二是坪山新区的集体经济开发与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化路程还有很远的路程,还有相当艰巨的土地整备等中心任务,如果社区股份公司完全按市场化运作,缺乏政治因素的制衡,那么势必影响党委政府决策在基层的落实成效。所以基于以上原因,可考虑每年推出一至二个条件成熟的社区进行试点,再着手推广,逐步释放改革压力,当前更为重要的是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实施财务相互独立核算制度,健全集体资产的管理机构,做到制度健全,监管到位,为改革做好准备。

第二、技术政策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的技术涵养是破解土地、资源及人口紧约束矛盾的重要途径。从坑梓社区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可考虑做大做强物业经济,注重促成现有物业的转型升级,从单一的收租型向可以提供专业物业管理与服务的路径转变;另一方面,抢抓坪山大开发大建设的历史机遇,介入发展投资风险较低的实业经济,逐步实现从“物业经济”单腿走路向“物业经济与实业经济”双腿走路的模式转型。在技术要求上制定相关政策能对集体经济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如宝安区2009年就制发了《关于扶持股份公司发展的指导意见》,内容涉及土地利用、旧屋村和旧工业区改造、实业投资、物业管理和服务、交流与合作等方方面面,极大推动了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技术方面的政策制定重点要做到四个引导:一是引导社区集体经济对那些建成年代较为久远的破旧厂房实施功能再造,以提高物业的收益水平,切实利用好每一块地,投入到新型的集体经济中来。二是引导坪山新区社区集体经济通过独资、合资或合作等形式,结合公司所在片区的产业规划及功能定位,开发建设一批投资风险小、管理经营难度不大的商住酒店等实业项目。如老坑社区可以利用毗邻新区中心区的地缘优势,可考虑合资或合作开发一批高档酒店项目,吸引投资者或者由政府投资建设,不仅能吸引外来人员的人口流动,增长经济,也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做改善;再如秀新社区地处圩镇中心,可考虑合作开发中心商务项目等等,把经营方式放远,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三是引导社区集体经济以土地入股或利用征地资金参与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参与新区工业园区的物业开发,及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配套性生产服务,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展开经济发展铺开一条更加广的道路。四是引导社区集体经济引进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对旧屋村或旧工业园区进行合作旧改,改善被拆迁户的居住条件,加快城市面貌的改善和产业升级。

第三、财政政策

集体经济发展措施篇4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家庭规模小型化和人口老龄化。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农村养老保障面临新问题。一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只要一个孩子,农村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逐渐增多,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越来越多的小型化家庭,预示着我国农村今后许多家庭可能要承担4到6个老人的养老任务,农村养老负担逐渐加重。二是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剧增,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据预测,201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上升到1. 14亿人,占总人口的8. 4% ; 2030年将达到2. 31亿人,占总人口的15.3%。如果按2000年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结构计算,2010年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数为7718万人,2030年将增加到1.55亿人,而且我国现有1亿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约75%生活在农村。此外,由于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大量流动与迁移,以及农村老年人口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递增,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更是远高于城市。随着农村老年人口的逐渐增多,农村养老负担将日益沉重。

    2.城镇化发展弱化了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冲击,农村家庭保障功能渐趋弱化。一是农村家庭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下降影响了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一部分原来由家庭承担的职能逐渐转移给社会,人们的各种活动也越来越依赖于家庭以外的社会资源,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老人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老年人的经验、知识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小,从而家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逐渐下降,家庭养老的功能也随之弱化。二是家庭养老保障能力的下降影响了家庭养老的持续进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不断地向非农地区转移,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技术、知识等各方面没有优势,工作不稳定,收人相对偏低;为了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在经济上就很难给予留守农村的老人以相应的资助,家庭养老保障能力逐渐下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会更加严重,不利于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持续进行。三是传统的家庭责任观念、家庭义务观念削弱,不利于家庭养老的进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价值观不断受到效益主义、拜金主义、个体主义、消费主义的影响和冲击,家庭责任观念、家庭义务观念在不断蜕变,一些重权利轻义务的行为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家庭养老的进行。

      3、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亚待完善。

      我国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有逾20年的历史。然而,直到现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是不尽如人意。一是制度保障水平低。二是覆盖面小,共济性差。三是制度的可持续性差。四是管理水平低。五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法律的支持,制度不稳定。

      此外,我国人口约75%生活在农村,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而我国政府财政力量有限,在短期内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农民的晚年生活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二、基于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

      (一)基于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运作办法

      1、准确界定集体土地范围。村集体在上级土地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准确界定村集体所属土地范围。由上级主管部门拟订一份具有法律或行政效力的书面规定,严格规定村集体所属的土地范围。

    2、作价折股。成立土地评价小组或请社会权威部门对集体土地进行评估作价,使实物的土地货币化;然后把土地作价额折成若干股份。

    3、股权设置。根据实际情况设个人股和养老保障股。

    4、产权界定。首先,根据村集体的老年人数量(以60岁或65岁为界),以初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为标准,在严格核算的基础上界定养老保障股的数量(养老保障股的数量二历年村集体老年人口的平均数x初步保障基本生活的生活费用于(村集体土地作价额令户籍在村集体的人口数)),其次,在留出养老保障股后,根据户籍关系在村集体的人口数量来均等界定个人股。养老保障股和个人股要发放土地股权证书;股权分配一步到位,以后不再因人口变动而调整,不得抽股。农民获得以下权利:一是货币化了的土地所有权。二是股权转让权。三是土地股份的继承权和抵押权。四是分红权。合作经济组织经营土地获得的收人在扣除了管理费用后按股分红(养老保障股也参加分红)。五是养老保障权。

    5、组织管理。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设立养老保障股的专门管理人员。社内实行社员代表大会制度,按照“一人一票”的原则进行决策;成立董事会、监事会,其成员民主选举产生。把村民委员会和土地股份合作社分开,村委会依法行使其行政权利,土地股份合作社行使土地运营与管理权利。

      6、资产运营。由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负责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等进行运营。对土地使用权,不再按人人有份的原则进行承包,而是引人竞争机制,分别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竟价承包、租赁、拍卖等运作方式,将其转让给农户或其他单位或个人。

      7、利益分配。经营收益留够工作经费后,按股份数量平均计算出每股分红数量,按时发放给村民;经营所得也要按比例定期充实到养老保障股金中。

      8、收益金发放。在收益金发放中老年人可以得到两部分资金收益,一部分是个人股分红所得资金收益,一部分是养老保障股所得收益,这两部分资金收益可以较好的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并且,实行土地股份合作,老年人得到个人股分红收益,从而避免了因年老体弱无法耕种而造成老年生活困难的状况,可以更好地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二)养老保障股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的要求

      1、享受养老金的老年人需具有村集体的户籍,且年龄要根据实际情况定在60岁或65岁以上。此外,要根据历年来村集体老年人口的数量,测算出老年人口平均数量。

    2、准确测算出养老保障股的数量。(养老保障股的数量二历年来村集体老年人口的平均数x保障基本生活的生活费用十村集体土地作价额令户籍在村集体的人口数)。

    3、通过养老保障股收益发放的养老金应能基本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4、在土地股份合作社中设置专门人员进行养老保障股的经营管理和保障金的发放工作。养老保障金要定期足额发放,并且养老保障金数额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营收益的增加适当上调。

      (三)配套措施

    1、规范农村养老保障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一是实行听证会制度。听证会可以广泛听取村民的建议,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土地属于村集体所有,在界定村集体土地范围、作价折股、股权设置、产权界定等环节中都要举行听证会,在村民一致同意或多数同意的基础上作出相关决策,依此保证农村养老新路径的正确制定。二是针对土地股权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上级部门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性文件,明确确定个人股和养老保障股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切实保证农民得到相应的土地股权;政府部门还要制定相关规定,对个人股的买卖、继承等环节给予严格的规范,保证土地股权的合理流转和运营。三是建立监督机制,使各项工作公开透明。良好的监督机制是农村养老新路径顺利实施的保证,村民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促进农村养老新路径的健康实施。资产运营、利益分配及养老金发放等各项活动要定期向村民公示,保证各项工作的透明化。四是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优惠,并努力加强新路径下养老金的流动性对实施养老新路径的村集体,政府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此外,政府出台相关规定,让新型土地股份合作下的养老保障和城镇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接,促进人口流动,避免养老资源浪费,促进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

    2、搞好土地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土地制度。农村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使农民获得了货币化的土地所有权,做到了产权清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土地流转和经营制度还要有相应的改革措施:一是要建立更加规范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改变现行的计划式统一调地的办法,代之以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方式,建立起完善高效的土地流转市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土地收益。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土地经营制度。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租赁经营、集体农场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建立以农户经营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土地经营制度,增加土地收益,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

    3、做好试点工作,搞好典型示范,因地制宜、逐步推广。首先,农村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基础上的养老保障新措施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要搞好试点工作。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选择有代表性的村集体进行试点,从中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确保大面积推广的顺利实施。对新措施实施成功的村集体,要作好示范工作,让更多的村集体来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并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建立适应自身实际状况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其次,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在实施养老新路径的时候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有选择的实施,切不可盲目追捧、一哄而上。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再逐步推广开来,从而确保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顺利实施。

      三、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1、现实意义。

    第一,基于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实施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村社会养老问题,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以上分析说明,我国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使得农村社会养老负担沉重;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导致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渐趋弱化;以及在短期内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很大难度。因此,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实施能够较好地弥补因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失所带来的空白,满足当前农村社会养老的需要,更好地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晚年基本生活。

    第二,基于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能够适应当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发展农村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建立有利于土地更加自由的分配和流转,减少土地闲置、撂荒现象,有利于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土地的规模经营有利于生产者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和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第三,基于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乡经济发展。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农民可以把闲置土地转人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和经营,并取得土地收益。农民可得到养老保障金以保障其晚年基本生活,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依靠土地养老的传统观念,解除农民向城市流动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此外,土地股份合作提高了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农地的产业化经营和规模经营,切实增加农民收益。而且,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较好地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实施对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2.可行性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推行不能搞“一刀切”。通过对发达地区的考察可知,目前在我国发达地区推行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是可行的。

    首先,发达地区土地需求迫切,土地收益较高,能较好地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推广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具有经济可行性。土地是一种稀缺的自然资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土地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需求尤为迫切。土地股份合作在土地的运营过程中引人竞争机制,分别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竞价承包、租赁、拍卖等运作方式,所得资金收益较高,这就使得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推行具备了应有的经济基础。目前苏南部分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郊区都进行了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的改革探索。积极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改革试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股,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的情况下,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人股,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经济发达地区实行土地股份合作,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提高土地经营收益,为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推行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次,经济较发达地区非农产业发达,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闲置较多,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推行具有现实可行性。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推行必须要求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经济较发达农村的现实状况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在经济较发达农村,非农产业发达,加之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土地闲置、撂荒现象严重。基于这种现实情况,为更好地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可以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将这部分闲置土地进行统一管理和运作。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产生,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推行就具备了现实可行性。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市农村上地流转中,正在运行或试运行或即将运行一种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过程是农民集体以土地人股给集体(村小组或村集体),然后由集体再入股到乡镇或更高级的特定组织,由这个特定组织运作人股土地并以固定的报酬返还给集体,集体再将所得的部分分配给人股的农民,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之为上海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上海的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模式充分说明了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现实可行性。

集体经济发展措施篇5

到2022年,村集体经济经营主体管理体制更加健全,管理制度更趋完善,产业布局更趋完善,引领产业发展、经营管理、带农增收能力明显增强,村集体经济收入结构明显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产业带动、物业经济、光伏发电、入股分红的发展格局稳步形成。年度目标是:2020年,6个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39.35万元。

二、发展方式与实施计划

(一)发展农业主导产业。

1.投资县种羊公司1000万元,投入县扶贫开发公司与种羊繁育基地合作发展羊产业,扶持乡绿洲小城镇发展村集体经济,每年按照投入资金的8%,向村集体经济返回投资收益,获得投资收益80万元;

2.创办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投资1900万元,获得投资收益95万元,具体如下:维修改造县乡绿洲小区原有16栋养殖牛棚作为养羊场,改造原有16座日光温室作为养鸡场,购买种羊1000只,育肥羊6000只。5个新村共投入资金1700万修建羊场及附属设施,羊场及附属设施固定资产产权归5个新村所有,每个行政村占比20%。新村投入资金200万元修建鸡场及其附属设施,鸡场及其附属固定资产产权归新村所有。这两个项目建成运行后,预计年收入资金200万元,两个项目建成后按不低于5%收益。

(二)发展壮大物业经济。

1.出租绿洲小城镇商铺12间获得租金收入24万元;

2.出租果蔬保鲜、冷藏车获得租金收入12.1万元。

(三)运营光伏扶贫电站。

县城建公司运营光伏扶贫电站,按光伏扶贫电站资产确权比例分配发电收益,乡绿洲小城镇收益资金294.9万元。

(四)入股经营主体分红。

1.入股县扶贫公司32万元发展鸡产业,每年按10%分红收益27.65万元;

2.入股生态牧业有限公司55万元发展羊产业,每年按10%分红收益5.5万元;

3.入股农牧有限公司2万元发展牛产业,每年按10%分红收益0.2万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能力建设。村“两委”班子要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发展经济、经营管理意识,积极领办创办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探索依靠自身力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路子,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和监督,严格实行集体研究、集体决策、集体管理制度,落实重大经营事项报告制度,村“两委”班子要亲力亲为抓好经营管理,切实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集体经济发展措施篇6

为进一步做好甘南州农牧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后续工作,服务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笔者从年初至今,通过查阅资料、座谈交流、进村入户、实地查看等方式方法,先后深入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迭部县、碌曲县、玛曲县、夏河县8县市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的46个乡(镇)100多个村开展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

甘南州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域辽阔,地理结构比较复杂,气温差异大,自然条件严酷,经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农业、半农半牧业、牧业等三种经济类型,辖有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迭部县、碌曲县、玛曲县、夏河县等8个县市99个乡镇(含4个街道办)662个村,2944个村民小组,总面积4.5万km2,有农牧户14.44万户,58.37万农牧业人口,2020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29元。

二、工作成效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稳步推进

州、市(县)乡、村组织相互联动,采取举措,积极贯彻落实发展村集体经济政策法规,一是全州8个县市99个乡(镇)662个村集体组织均在地方银行备案、开设了账户;二是地方政府部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积极贯彻落实省、州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给贫困村注入发展资金53273.42万元,完成资本积累。三是地方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办公室、农业农村部门着力指导村集体特别是贫困村积极贯彻落实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措施,通过村民议事方式方法,通过“三变”模式或寻找有效经济组织即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其签订投资入股协议,增加村集体收入。四是甘南州8个县市全面完成农牧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据调查该州8个县市99个乡(镇)662个村共清理核实资金1.2亿元,资产64.41亿元,村集体资源性资产283.84万hm2,资产主要是国家政府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如村办公房屋及辅助设施、电脑与复印机等办公设备、文化广场、路灯、运动器材、光伏发电、公共设施等固定资产,资产来源是公积公益金——政府拨款等形成资产。五是村集体财务实行“村财乡管”或委托第三方记账,能够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范核算记账。

(二)提前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

甘南州各县市、乡(镇)党委政府,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及农业农村部门脱贫攻坚期间,不仅积极贯彻落实省、州全面消除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的意见,并将此项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举措。一是按照脱贫攻坚政策要求,对贫困村注入了发展资金,并建立了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进度统计制度,实行周报月通报,促进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工作进度;二是通过引进企业、寻找规范运行合作社等方式方法,并与其商定签订投资入股协议,按照约定兑现协议提前或按期分红;三是甘南州8县市309个贫困村中的210个“空壳村”均提前2018年全面完成消除贫困村“空壳村”任务。据目前调查统计,甘南州8个县市99个乡(镇)662个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2020年全州662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040万元,村均收入4.59万元。其中309个脱贫村收入1847.02万元,村均收入5.98万元;353个非脱贫村收入1192.98万元,村均收入3.38万元。从收入结构分为收入在1万以下的村64个村,1万~2万元的68个村,2万~5万元的357个村,5万元以上的173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投资入股收益、光伏发电收益、经营性资产收益、房屋出租收益等。

三、经验做法

(一)高度重视,加强学习

甘南州、县市、乡(镇)三级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期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全面安排部署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甘南州各涉农部门及干部群众掀起了广泛学习宣传2015年省政府办公厅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甘办发〔2015〕50号),2016年省发改、财政、农牧等部门相继出台的《关于借鉴贵州省六盘水市经验深入推进多种形式股份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甘农牧发〔2016〕167号)、《关于进一步推动项目建设切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通知》(甘农牧发〔2016〕260号)和《关于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促进农村新业态发展的实施意见》,2017年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甘发〔2017〕16号)和《关于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指导意见》(甘发〔2017〕44号),2018年7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消除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的意见》(甘政办发〔2018〕120号)等文件政策精神,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聚力贯彻,出台政策

甘南州各级党委、政府及涉农部门政治站位高,履职尽责,全力贯彻落实国家、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政策法规。2016年州委州政府两办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甘南办字〔2016〕19号)和《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甘南办字〔2016〕21号);2017年州财政、州农牧部门联合下发了《甘南州农牧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州财农字〔2017〕01号);2018年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农牧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牧民变股东改革的实施意见》(甘南发〔2018〕6号)、州委州政府办公室印发《甘南州关于稳步推进农牧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甘南办字〔2018〕10号),州政府办公室印发了《甘南州关于全面消除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工作方案》(州政办发〔2018〕123号),明确规定了消除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工作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各县市和州、县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贯彻落实。

(三)多方通力,稳步推进

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是脱贫攻坚期贫困村脱贫退出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也是提升村组织两委执政能力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因此,甘南州各级涉农部门单位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安排部署下,积极发挥行业部门作用,尽职尽责,通力协作,全力指导,稳步推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是召开涉农部门、金融办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重点解决村集体在银行营业室开设银行账户难、村集体分红资金无法进账等问题。二是采取措施,通过实施项目、产业扶持等形式注入村集体发展资金,并有效指导村集体与效益企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签订了入股投资协议,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有稳定收入来源渠道,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三是农业农村部门通过招商引资方式方法,着力引进效益经济载体,本着“合作、共赢、共享、发展”理念,承接村集体投资入股或联姻村集体经济,夯实乡村振兴战略基础。四是政府部门积极监督签订协议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按照约定如期或提前兑现协议比例分红,确保村集体经济保值增效。

(四)核查督导,打实基础

甘南州、县市党委政府部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特别是农业农村部门针对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三项脱贫攻坚主责专责工作任务,多次组织人员赴基层核查督导这三项工作,确实有力推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工作。一是各乡(镇)、村组织能够严格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范核算记账,认真执行州财政、州农牧部门联合下发了的《甘南州农牧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州财农字〔2017〕01号)规定,防止违纪违规现象发生。二是各村组织能够在上级组织及业务单位的指导下,按照《村民自治法》规定开展村集体事务工作。三是积极引导了村集体自觉走村民自治、法治、德治三结合治理路子,更好地服务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习宣传村集体经济政策法规广度和深度不够,法治意识、爱村如家意识淡薄。二是积累微、缺管理,发展公益事业难。农牧村集体经济发展管理弱,加之集体积累少,易出现杯水车薪情况。三是乡(镇)级无农经站,跟不上服务村集体发展需求。由于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村干部素养较低,思想不解放,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一定程度上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同时也易发生村集体资产流失现象。四是村级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部分村集体因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影响村集体经济发展。五是部分基层干部和村民重视村集体积累不够,体制管理跟不上,导致对村集体收入分净拿完思想意识严重,限制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集体经济发展措施篇7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建设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需要巨大的资金,但是交通部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的条件和能力都明显不足,应用在交通建设上的地方资金额度很有限,造成建设交通运输的资金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上,这和交通运输的需求成为一对矛盾,妥善的解决这个矛盾是发展交通的关键。为了建设交通设施,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方针,将交通建设列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政府的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交通、调整结构等决策。要将政策法规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让交通运输摆脱目前的困境,就要改革交通投资的旧有体制,采取切实可行的集资措施和投资政策,才能让交通运输业更加健康的发展。

一、调整交通运输投资的结构和投资建设的比例

根据国内外多年的经验,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国家要利用政策向投资交通运输倾斜,这是保证国家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也是发展运输业的基础和保证。我国目前交通的设施比较简陋和薄弱,滞后的交通设施和飞快增长的经济形成一种矛盾。所以,要对产业结构进行改革,减少非生产性的预算和投资,提高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比例,并根据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措施,保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交通运输增加投入。调查显示,在诸多交通运输中铁路运输是比较紧张的,因此要在调整内部结构时,将重点倾斜向铁路运输方面,让铁路建设的投资量达到或者超过基础建设的百分之十二以上。

二、保证多元化的筹集资金渠道和多元化主体对交通运输的投资

我国想要发展交通运输业,就要提高投资比例,只靠单一的国家财政的不能实现的,要采取国外、国内资金,民间资金以及企业、地方、国家资金同时运用的方法,深化和加快体制改革,将一元化的投资主体变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将集权型投资决策转变成为分权型投资决策,资金渠道和资金的来源要在多方位共同发展。运输业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独特性,它的建设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投资建设的主体有企业、地方、国家三个方面,凡事能够提高企业效益、适合企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方面的建设,企业是投资的主体。面向各个省经济发展的省内公路、地方铁路、机场、中小港口、地方航道等,投资要以地方为主,国家在建设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大部分由地方进行筹措,实行参与经营和入股等方法筹集资金。对国家全局经济影响重要,跨越省市的高速公路、主干线、航线、铁路、管道、机场以及港口,投资的主体是国家,地方为辅助投资,采取共同经营、联合会战、合资修路等措施,并在具体实施中完善和发展多元化的体制。三种投资层次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确立业主的责任制,建立风险机制,实现备案制度。推动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同时,完善交通投资结构和投资资金总量的调控体系。

三、对现有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利用社会力量扩大金融资产

近些年,我国已经设立了建设交通、铁路的专项基金,对交通和铁路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资金缺口依旧很大。要根据资金分配的变化进行调整。社会资金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升高,开辟新的资金渠道,要重视两个问题。

一方面为了聚集和融通社会资金,需要增加建设交通设施方面债券的发行力度。首先政府要打击非法集资行为,为发行交通建设方面的债券提供有力条件,其次交通和铁路部门对内部要加强管理,将债券筹集的资金合理的应用在技术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增加债券的利用率和信任度,吸引更多人的投资,形成良性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国家要依靠政策建立起长期开发的金融体系,这就是政策银行,它具有实现国家政策的功能。此后交通和铁路建设的资金有很大比例来自于政策银行的贷款,在政策银行中要建立交通铁路贷款的专属账户,用专项资金的形式保证交通和铁路建设发展的资金需要。相关部门要合理高效的利用贷款,提高经济效益。

四、对能源交通进行改进,改进重点是资金的使用和筹集的方法

征收重点交通建设的资金给经济建设注入动力,但目前存在资金运用比例不合理的现象,要在体质上进行改革,对资金的使用和征收措施进行改进,才能将资金更高效的用于交通和能源方面的建设。首先在国家财政中将交通能源基金划分出来,按照交通和能源的资产比例划分成为交通建设基金和能源建设基金,并明确各自建设基金的用途。其次是在建设基金中加收百分之五的能源交通基金。最后要在养路费中增加调节资金和能源基金的征收,将车辆购置税的部分调节基金用于交通的建设。

五、交通运输要善于利用外资来进行建设

我国筹集交通运输资金的另一种方法是引进外资。目前我国很多港口、公路、铁路是利用外资来建设完成的,在未来还能够利用华侨、外商的资金以及国外银行的贷款来建设完成交通项目,并积极鼓励外商以合资的方式参加到机场、公路、铁路的建设中,一些公路和港口允许外商独资,外商还可以从事经济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国外贷款,要做到合理利用,并按照规定时间偿还贷款。在实际建设中要坚持谁使用资金谁偿还贷款的原则,对使用贷款要划分出责任制,并以此来增强还贷意识,政府要利用各种措施,来提高交通部门的还贷能力。

结束语

交通运输承担着国家经济建设、救助抵御自然灾害和物资周转流通的任务,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型产业,和社会的经济、生活以及各项活动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交通运输业要得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提高基础建设和设施的现代化水平,资金成为阻碍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因素。要从改变投资主体,增加投资渠道入手,对体制进行改革,扩大融资的力度和集资的措施,给交通提供发展的动力,让交通运输为经济和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集体经济发展措施篇8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永仁县位于滇中楚雄州北部,辖6乡2镇60个村民委员会和3个社区687个村民小组2004年末,全县实有农业人口9.22万人,农户2.3万户,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4万亩。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63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29个,其中:种植业19个;畜牧业6个;农机1个;其他3个。村级集体资产总额515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4145万元;在建工程227万元;货币资金31万元;短期投资441万元;应收款项39万元。村级负债总额381万元,其中:短期借款54万元;应付款项97万元;长期借款213万元长期应付款17万元。乡村集体资本金4768万元2004年末,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55万元,比2002年增加91万元,增长154.1万元。其中: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40万元;财政补助收入15万元;其他收入100万元。总支出151万元,比2002年增加98万元,增长184.9%。其中:管理费40万元;其他支出111万元。

2永仁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2.1资源优势全县国土面积2189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7%,海拔高差在925米2884米之间,呈立体气候。一是土地资源丰富,有利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永仁县的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轮耕地和二荒地3亩左右,远远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实施异地扶贫搬迁以后,新垦土地2000多亩,使现有的1260户搬迁户增加了土地面积。对于在县内搬迁的农户,村组可以按照法律规定收回原驻地承包土地,实行集体统一规模经营或发包经营。二是水利资源丰富。全县村组集体所有的大小水库有1016件,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实行集体承包经营或转让,也可以集体统一经营发展水产养殖业。三是林业资源丰富。全县有林地面积134.7万亩,覆盖率达36.2%,活立木蓄积量达711.4万立方米。已发展各类经济林果13万亩,其中:板栗和核桃已达10万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可利用所属的“三荒”发展林果业。四是生物资源丰富。境内有松茸、牛肝菌、香菇等名贵食用菌,有茯苓半角、黄芩、龙芽葱木、苦良姜等中药材,有利于村级集体发展协会,实行购销服务,增加集体收入。五是建材原料丰富。通过调查了解很多村委会有丰富的石材,有可烧砖、瓦的土质。如:维的村委会有几十万立方的石材可开采,大坝村委会有可烧砖、瓦的土质。随着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和乡村道路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对石材等原料需求增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改扩建房增多,对建材原料需求也增大。这些都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好“门路”

2.2区位优势永仁县位于彝州边陲,与工业城市攀枝花仅一山之隔,距攀枝花市中心只有87公里,随着武永高速公路的开工,永仁与攀枝花的交通更为便利。与其他城市相比,攀枝花是永仁最理想的农副产品销售市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已建立的蔬菜、畜产品等营销协会,创办实体型的村级专业协会提供农产品供、销服务,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达到农民增收与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双赢的良好效果。攀枝花重工业的飞速发展也为永仁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二、三产业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同时,永仁县境内有108国道和省道南永线穿境而过,距部级商品蔬菜基地元谋县仅有60公里,永仁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充分利用有利的区位优势,开展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由村级组织实行适度的规模经营发展优质稻产业,为攀枝花、元谋等地提供商品粮。

2.3基础优势首先,有一定经济基础。全县63个村委会(社区)集体资产总额达5153万元,其中:银行存款、现金等货币资金有31万元,平均每村集体资产总额达80万元,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取得了一些典型的成功经验。2004年,中和村委会在促农增收工作中,积极争取州、县扶持,投资5万元购买35亩荒山,种植5450棵龙芽葱木和400棵核桃。预计到2010年后,基地400棵核桃将全部挂果,每棵产量按5-10公斤计算,将实现总产量2-4吨,可实现产值2.5-5.5万元,村委会每年可收益至少3万元。苴却社区利用社区建设机遇,购买原县食品厂库房,实行房屋出租与承包,每年收入近万元。小汉坝社区榨房队充分利用好征用集体土地补偿费资金,创办了以服务业为主的实体型经济组织—“福海园”年承包收入达6000余元。再次,加大农业推广力度,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保障措施。永仁县积极推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村账乡管”等新的农业科技管理办法和措施,在维的、莲池乡试点取得了成功为村级集体经济科学化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3制约因素

3.1发展不平衡,"空壳"现象严重。全县63个村委会(社区)有集体经济经营收入的只有20余个,仅占总数的30%。山区、半山区由于经济比较落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甚至有很多村委会出现赤字现象。出现了“无钱办事”导致“无力办事”“办事难”和“难办事”现象,因无钱而无法实行村级干部管理的有效激励机制,影响基层领导干部积极性的发挥。

3.2集体经济积累少,发展后劲不足2004年末,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仅为155万元,平均每村收入只有2.46万元,而且部分是农业税附加返还,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少,发展后劲严重不足。2005年取消农业税后,村级基本无自收收入,村级集体经济将更加困难,按照当前村组干部设置情况计算,全县有三职干部189人,每年应开支经费80.14万元;计生、卫生、兽医、护林兼治安四大员274人,每年应开支经费48.02万元;村民小组干部893人,每年应开支经费19.37万元;村委会办公经费平均每村每年3000元,每年应开支经费18.9万元;年均供养五保户285人,每年应开支经费5.82万元。综合上述项,每年维持村组运转共需开支经费172.47万元。目前,虽然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但是集体经济积累少,发展后劲不足,若不加快发展集体经济,今后将难以维持村组正常运转。

3.3管理体制不顺,队伍不稳定一是村级组织无法人资格,从事经营活动受到制约。虽然《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村级组织强有力的自治权力,但是村级负责人没有法律意义上的法人资格,从事经营活动受到制约,且在需要资金时无法在金融部门申请贷款扶持。二是管理队伍不稳定。村级集体经济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各级乃至乡镇均赋予了农经部门这项管理职能,但农经部门又是均为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性农技推广机构。目前,全县农经管理人员少,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不够高,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设施条件未能跟上形势的需要影响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3.4财政扶持力度小,难以形成规模。许多村委会都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只要有一定的资金扶持就能创办一些经济实体。但是,近年来各级都缺少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各级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面的扶持少之又少,村级的固定资产又基本上都属于乡镇级所有,在金融信贷方面,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村级无法人资格、无质押资产而无法贷款。如:维的乡维的村委会有丰富的石材资源,面临武永高速路的开工和乡村道路建设的机遇,市场前景广阔,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而无法付诸实现。

3.5村级不良债务大,集体经济包袱沉重。乡村债务沉重,已成为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基层政权稳固的一大障碍。目前,全县村级债务有743万元,每村负债额高达18.58万元,农民人均集体负债额达8元面对农村税费改革与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不断深入,村级靠收提留搞集资摊派取得收入的年景一去不复返,大部分村委会除了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微乎其微,维持正常运转都困难更不用说有钱还债。这种收支矛盾和沉重的债务负担成为集体经济发展的障碍。要寻找切实可行的化解方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一条捷径。

4对策措施和建议

4.1完善制度,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整合各部门资源,加大对村级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集体兴办二、三产业,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的管理,将专业协会办成实体型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农民增加收入。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此项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结合,将其融入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来,群策群力,加强领导。把把解决“空壳”村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树立“发展一个带动一方”的思想,切实为基层办实事,并力求取得实效。二是结合实际,健全完善扶持的政策措施。要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工作,全面了解掌握基层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办法和措施。如:对年收入在万元以下的实力较弱的,可通过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对年收入万元以上的,通过贴息贷款扶持发展二、三产业,创办有一定发展前景的村办企业。村委会也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以土地等无形资产入股积极招商引资,创办实体型经济组织。三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创造条件,抓住时机,积极争取省、州列项扶持。同时也要把该项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整合县乡财力,分批分期重点扶持,树立典型,带动全县发展。

集体经济发展措施篇9

1、生产总值增长高于全省水平

2008年,全省79个县(市、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大关,达到6018.6亿元,同比增长14.4%,高出全省1个百分点,创下2002年以来新高;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51.8%提高到53.1%,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1%,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0.8个百分点。21个县(市、区)的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比2007年新增10个,仙桃市、潜江市和曾都区的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最高的仙桃市达233.5亿元。

2、规模工业增长高于全省水平

2008年,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32亿元,同比增长25.8%,高出全省4.2个百分点;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由上年的39.1%提高到45.1%,为应对金融危机、平抑全省工业波动发挥了积极作用。工业企业效益继续向好,前11个月县域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553.3亿元、利润220.04亿元,分别增长42.7%和46.9%,高出全省工业26.4和38.2个百分点。

3、财政收入增长高于全省水平

2008年,全省县域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86亿元,增长28.4%,高出全省8.1个百分点;对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3%,比上年提高了7.3个百分点。其中,江夏、黄陂、新洲、大冶、夷陵、潜江的财政总收入超过10亿元,最高的大冶市达18.02亿元;21个县(市、区)一般预算收入过3亿元,最高的江夏区达7.26亿元。

4、部分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黄冈、襄樊、咸宁、十堰、恩施州等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008年,黄冈县域GDP增长15.5%,高出上年同期增速1个百分点;十堰县域GDP增长14.2%,高出上年同期增速4.1个百分点;恩施州县域GDP增长12.4%,高出上年同期增速6.4个百分点;襄樊县域GDP增长14.5%,高出上年同期增速0.3个百分点;咸宁县域GDP增长14.9%,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5、武汉城市圈县(市)领军作用突出

2008年,武汉城市圈内的35个县(市、区)实现生产总值2995.1亿元,同比增长14.7%,高出全省县域0.3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102.6亿元,增长30.4%,高出全省县域2个百分点;完成投资1377.9亿元,增长50.3%,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4%以上,支撑和拉动作用明显。

二、支撑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

1、扩权强县的政策措施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县域经济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坚持“一主三化”方针不动摇,连续7年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扩权县市扩大到所有县市,实行了省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和激励性的财政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一年一考核、一年一排位、一年一公布、一年一奖励。各地、各部门采取多种形式,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这些重大举措。

2、投资的较快增长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强的拉动作用

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全省各地在“两个对接”(对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对接武汉城市圈)中,抓住当前产业转移的良机上项目。2008年,全省县域招商引资额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了1000亿和2000亿大关,分别达到1092.9亿元和244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8%和51%;实际利用外资12.9亿美元,增长35.3%,投资增幅创县域经济近年来的新高。全年县域新开工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2500多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398个,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成为县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3、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明显增强

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特别是城乡人民收入稳步增长,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县域城乡成为我省拉动内需的重要增长极。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56.4元,增长16.5%,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09.9亿元,增长25.2%,其中县以下农村消费增长22.8%,高出上年同期增速5.9个和5.5个百分点。县域消费增幅创近年来新高,对全省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县域城乡消费市场持续活跃,消费升级进一步扩大,对经济的拉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我省县域服装、建材、农产品、医药、化工等一般性产品生产企业规避金融危机冲击、扩大内销发挥了积极作用。

4、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促进了市场主体的快速发展

省委、省政府不断强化“工业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意识,一手创新服务方式,启动大企业直通车服务,促其做大做强;一手以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抓手,完善和强化目标工作责任制,加大财政投入,引导中小企业发展。在全省组织开展《中小企业促进法》和《湖北省〈实施办法〉》执法检查,进一步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全力优化全民投资创业的软环境,一批小企业迅速成长起来。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万家,达到10660家,比上年新增1632家,其中县域规模企业发展到7198家,新增903家。

5、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促进县域优势产业向集约集群化发展

近年来,各地一方面将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统筹规划,集中资金,完善配套设施,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企业向关联产业链发展,提升了园区的聚集效应和产业的关联度。在积极主动地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过程中,针对重点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创新招商方式,策划系列项目,利用“中博会”、“鄂港粤洽谈会”、“湖北台湾周”、“华创会”等各种平台进行宣传推介,切实抓好项目引进,增强和完善产业链的配套能力。省政府安排了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省重点产业集群的骨干企业发展和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对县域产业聚集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52家省重点产业集群聚集规模以上企业1621家,同比新增285家,实现销售收入1485.3亿元、上交税金35.4亿元,分别增长34.8%和29.6%,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

6、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为保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金融危机,省委、省政府及时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出台了《关于加大投资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与中央措施对接,争取国家项目多投向湖北;安排1亿元产业集群专项资金,促进企业向园区聚集发展,向关联产业发展;从2008年8月起,先后安排20亿元财政间歇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帮助县域重点企业缓解了流动性不足的问题;积极化解土地供求不足的突出矛盾;省财政预拨县域省集中税收增量返还2.5亿元充实各地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资本金,加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这些措施都有效地缓解了县域经济瓶颈性制约因素。

三、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从总体上看,2008年是我省县域经济实现新发展的一年,也是新情况、新困难较集中的一年。县域经济规模不大、工业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开放不够、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改变,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不断加深和显现,又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新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在增多。一是全球金融危机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次传导,导致近期县域工业出现大幅波动,下行压力增大。二是在国际市场疲软、生产要素价格剧烈波动、环保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以及房地产低迷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下,冶金、纺织、汽配等传统行业整体形势转弱,塑材、包装材料等一些行业增长放缓。三是在高价库存原材料、不断走低的产品价格、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和流动资金被占压等多重压力,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一些原本资金状况较好的重点企业也出现不同程度资金紧张,更有少数企业资金链断裂,生产难以为继。

四、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是实现“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攻坚年,也是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措施集中实施和湖北抢抓机遇、提档进位的关键一年。省委、省政府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的首要任务,全省县域经济工作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央和我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机遇,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对内对外开放为先导,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招商引资和鼓励全民创业为突破口,以优化发展环境为重要抓手,坚持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强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培育特色产业,办好工业园区,壮大产业集群,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1、坚定信心,保持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全省上下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清醒地认识到危机蕴藏着的机遇,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加大措施,宣传典型,激励先进,将危机转化为机遇,保持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要抓住国家和我省应对金融危机、实施扩内需等政策措施的机遇,把解决当前困难与谋求长期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引资投资规模;利用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县域经济高效发展。

2、在落实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当前国家宏观调控促增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正是调优结构上项目的大好时机。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先导战略,重点推进产业招商,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争取金融资金支持,加强园区建设,提高园区产业集中度。加大财政投入,突出发展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特色鲜明、市场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使一批产业集群跨入百亿元行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围绕支柱产业、大型企业、大型项目,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配套网络,打造产业板块,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加快县域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3、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市场主体的发展

以“成长工程”为抓手,力争2009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600家以上,培育一批税收过1000万元的县域重点企业。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创业门槛,加强协调服务,加大扶持力度,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加快私营企业的发展。抓住产业转移的良好契机,打好“中部牌”、“特色牌”、“资源牌”,积极主动地承接沿海地区和周边大中城市资本和产业转移,引进“回归”一批企业。用好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好一批县域工业的“领头雁”。

4、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县域产业集约集聚化步伐

围绕我省加快实施“千亿元产业计划”,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加强规划引导,强化工作措施,在形成特色、培植龙头、打造平台、配套服务上下功夫,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特色板块经济,打造区域品牌,不断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要以延伸产业链与建设开发区、工业园区为主导,鼓励各地依托优势和特色产业,加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科学规划指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以推进产业向集约集群方向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形式,促进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努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领军企业。

5、围绕“两圈一带”战略部署,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集体经济发展措施篇10

《新理财》:刚刚结束的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您做了主题发言,最深的体会有哪些?

钱国玉:在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关键时期,财政部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问题,充分体现了部党组对科学发展观的准确理解和对当前财政经济形势的深刻把握。一方面,财政作为党和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和物质基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包括积极财政政策,科学化精细化体现了狠抓落实、提高执行力的要求。另一方面,当前正处于财政宏观调控的关键时期和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时期,迫切需要通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增强财政政策的及时性、有效性,挖掘收入增收潜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而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因此,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抓住了当前财政工作的关键,是提高积极财政政策成效的重大举措,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财政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认真抓实抓好。

《新理财》:河南在这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或未来有哪些落实计划?

钱国玉:近年来,河南在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如省级部门预算编制实行“整合资金、分口切块、政府定规模、主管副省长组织协调部门定项目、财政部门汇总平衡报政府审定”的办法,不断扩大细化部门预算试点,增强部门预算编制的责任和预算执行约束力。扩大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范围和政府采购、投资评审规模,强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坚持先立“规矩”、再分配资金,向社会广泛征求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意见,增强大额资金分配使用透明度等。下一步,我们将按照部党组部署,着力在建立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严格财政监督、完善财政规章制度、加快财政管理信息化、加强“双基”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努力实现财政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主动献策战危机

《新理财》:河南一直是中部的第一大省,崛起的速度也比较快,在中国的地位也很特殊,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有哪些?

钱国玉:河南的支柱产业,大都集中于国民经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长期以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暴露凸显。因此,这次金融危机对河南的影响,可以概括为“来得迟、影响深、走得慢”。去年,金融危机对沿海的影响逐步显现时,河南还处在高速增长状态,到了11、12月份,形势则急转直下。今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长8.2%,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一些重要指标增长速度在全国排位后移,在中部也处在比较落后的位置。

《新理财》:今年全国“三保”任务比较困难,河南财政怎么作为?

钱国玉:落实“三保”,对农业大省河南来讲,更加困难。我们不敢懈怠,坚持一手抓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手抓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努力在困难条件下做好“三保”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研究,强化财政调控职能作用。密切关注财政经济形势,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开展针对性、前瞻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先后向省委、省政府提出40多条应对危机的政策建议,全部被采纳,使财政政策成为全省实现“三保”的主要措施。

二是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战危机、保增长一揽子计划,采取提前预拨资金、整合财政专项资金等措施,筹措落实近400亿元,启动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支持推进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文化旅游市场开拓等,支持扩大消费需求。上半年,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5%,其中农村消费增长19.2%。

三是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夯实增长基础。将涉企财税政策汇编成《财税服务企业指南》,向社会公开,并逐项公布政策咨询电话。对中小企业、重点行业企业和产业优化升级项目分类实施不同扶持政策。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和取消(停征)、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等,全年预计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约200亿元。

四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支持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困难家庭等人员就业创业,支持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支持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防治、落实社会保障对象待遇、推进廉租住房建设等,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上半年,全省财政累计拨付十大实事资金328亿元。

四是强化监督检查,提高政策落实力。将今年确定为“财政监督管理年”,强化“大监督”理念,健全监督机构和机制。建立中央新增投资等重点和重大支出项目通报制度,加强跟踪问效。抽调200多人,组成18个检查组,集中两个月对全省扩内需、保增长等八类重大资金进行全面监督检查,促进政策和资金落实。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打好“六大攻坚战”,落实“五大重点任务”,实施“七大行动计划”、“提速工程”,深入挖掘政策潜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拉动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努力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态势的目标任务。

巧筹资金强基础

《新理财》:河南财政工作烙上了鲜明的“三农”特色,钱厅长如何巧妙运用财政杠杆撬动一个农业大省的经济发展?

钱国玉,支持解决“三农”问题,是河南财政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财政保障的重中之重。面对金融危机和50年一遇的大旱,河南财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在支持抗旱浇麦基础上,紧急筹措12.5亿元,实施抗旱保丰收应急灌溉工程,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239万亩,为夏粮丰收和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创造了条件。近期,又筹措5亿元开展玉米保险试点,安排1亿元用于保秋收应急项目建设,支持实施秋粮生产“450行动计划”。提前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等惠农补贴兑现时间,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覆盖范围,简化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上半年,全省实际兑现惠农补贴87亿元,预计全年将超过120亿元。全省将筹措63亿元,支持改建县乡村公路和危桥、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建设户用沼气及农家店和配送中心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此外,还支持实施“食用植物油倍增计划”、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和龙头企业发展等,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

产业集聚新引擎

《新理财》:前不久,河南省委、省政

府召开高规格会议,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财政具体怎么做?

钱国玉: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决策,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财政迅速跟进,采取措施,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省财政筹措16亿元,支持通过土地整理挖潜、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产业集聚区发展创造空间。筹措10亿元,支持所有县市建立产业集聚区融资平台,推动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建设,改善产业集聚区发展条件。全省筹措17.9亿元,支持所有县建立以财政为依托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搭建平台。同时,完善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年底省里还将对年度新增投资超亿元的前50名集聚区实行以奖代补,进一步鼓励各地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

文化跨越大平台

《新理财》:河南一直在提两大战略――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文化强省战略方面,财政有什么措施来保障它?

钱国玉:文化具有独特的“反经济周期调节性”。河南文化资源丰富,但不少地方守着“聚宝盆”却端不上“金饭碗”。河南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经济困难时期文化逆势上扬规律,把加快文化发展作为应对危机、培育支柱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我们认真借鉴国内外经验,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积极支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今年以来,筹措8000万元,支持推进8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充实省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资本金1亿元,支持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安排省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支持实施旅游立省战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综合运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等,支持100家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全面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支持5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加快改革步伐,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扩建改造、文化信息共享、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支持推进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和重点文物项目保护,加大传统文化保护力度,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积极研究文化会展业和重大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财政支持政策,不断扩大中原文化影响力,带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

体制改革迎难上

《新理财》:最近部里―直在研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问题,河南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钱国玉:按照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要求,我们利用危机倒逼机制,对省与市县财政体制进行了完善。在新体制设计过程中,着重在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为引导市县更加关注发展质量和企业效益,更加关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市县增值税增量部分省级分成20%,同时对市县企业所得税收入(地方留成部分)增量分成比例从20%调整为15%。

二是促进可持续发展。从河南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的实际出发,对市县资源税和耕地占用税收人,省分别集中增量部分的30%和20%。同时,对社会抚养费、罚没收入增量部分省分别集中20%,促进市县注重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作用,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三是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建立市县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逐步提高困难市县基本支出保障水平。分类实施激励性财政政策,对经济欠发达的省辖市,省分成“三税”即市县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量收入,当年增量部分全额奖励市县;对经济基础较好的其他省辖市按省分成“三税”收入当年增量的60%奖励市县,其中超过全省平均增幅部分,省奖励100%,鼓励各地竞相发展。

《新理财》:河南在经济困难时期调整体制而且进展顺利,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钱国玉:促进科学发展,是河南完善省与市县财政体制的目的,也是体制调整顺利实施的重要原因。

财政职能在跃变

《新理财》:钱厅长曾任河南省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长期耕耘在税收一线,现在到了财政厅长的岗位上,让您感到最为难的事情是什么?而最欣慰高兴的事又有哪些?

钱国玉:税务工作相对比较单纯,财政工作包罗万象,加上金融危机影响,财政工作困难更多。作为财政部门讲,如何服务好“三保”,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财力需求和财政资金有限的矛盾,是比较为难的事情。

集体经济发展措施篇11

据调查,我市经过"并村改居"后,全市11个镇共有村委会112个,居委会4个。其中:沙坪镇15个、*镇10个(居委会2个)、*镇12个、*镇15个、*镇11个(居委会1个)、*镇15个、共和镇9个(居委会1个)、址山镇8个、云乡镇3个、宅梧镇10个、双合镇4个。村委会的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的特点:

(一)各个村委会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据调查统计,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委会(收入在50万元以上),只占全市村委会总数的9.82%;经济发展一般水平的村委会(收入在5-50万元),占全市村委会总数的83.93%;经济发展较差的(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委会),占全市村委会总数的6.25%。其中: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村委会有5个;50-100万元的村委会有6个;30-50万元的村委会有57个;10-30万元的村委会有10个;5-10万元的村委会有27个;3-5万元的村委会有4个;3万元以下的村委会有3个。由此可见,我市各个村委会的集体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集体经济收入上下差距较大。

(二)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委会只集中在城区范围。据调查,我市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委会共有11个,其中属于沙坪城区范围的有9个(包括中东西、赤坎、文边、镇南、黄宝坑、小范、杰洲、仓边、汇源等村委会),占了81.82%,其它镇只占2个(包括有*的福迳、址山的四九村委会),占了18.18%。由此可见,除城区范围的村委会,其它镇的村委会集体经济发展还比较慢。

(三)部分村委会的集体经济收入偏低。至20*年底,在全市112个村委会中,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有7个,其中3万元以下的还有3个(包括有*镇的城西村委会、坑尾村委会和双合镇的双桥村委会,属贫困村委会)。这7个村委会,最高收入的村委会是4.7万元,最低收入的村委会只有2.8万元,平均收入3.67万元。

二、对贫困村委会的扶贫工作经验

据了解,2002年前我市共有贫困村委会16个,20*年减少至8个,至20*年底剩下3个。从近两年的扶贫工作做法,有不少好的经验:

(一)各级领导重视,落实帮扶措施。近年,市委、市政府为落实帮扶贫困村委会发展经济,解决脱贫解困的问题,市先后颁发了鹤字[20*]57号、鹤字[20*]38号等文件,对帮扶贫困村委会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市四套班子领导和有关单位实行包点挂钩帮扶,市成立市扶贫办公室,派出扶贫工作队,进村落点,对贫困村委会包括在资金上、人力上、措施上进行帮扶,使扶贫工作取得明显的效果。

(二)根据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措施。20*年我市对16个帮扶的村委会派出6个工作队进村落实帮扶措施,因地制宜,找准发展的路子,发展集体经济。如对*镇的云南村委会通过改造旧校舍出租的办法,为村委会增加收入4000多元。又如宅梧镇的荷村村委会通过改造龙潭水电站每年预计增加收入15万元。对一些资源缺乏的村委会,扶贫工作组采取"异地发展"的方式,利用扶贫资金,在圩镇或工业区建造厂房或购买商铺出租来增加村委会的收入。如对*的坑尾村委会、城西村委会,驻村工作队通过筹集资金在*新市场附近建综合楼(扶贫楼),预计商铺建成后出租每年可为村委会增加收入5-6万元。

(三)多方筹集资金,落实扶贫项目。近年,我市分别对16个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低于3万元的村委会进行包点挂钩帮扶,共筹集资金382万元,新上项目18个。其中:20*年我市共筹集资金159.3万元,新上经济项目6个。20*年我市共筹集资金182万元,新上项目8个。使宅梧镇的漱云,双合镇的凤凰、联群、榕树、双石、庆丰,*镇的群丰、霄南,*镇的万和,*镇的茶山等10个村委实现脱贫目标。

三、制约贫困村委会发展的因素

根据调查,我市经济发展慢的村委会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的因素所制约:

(一)部分村委会的资源短缺。由于部分的村委会所处的地理位置偏离城区,交通相对不便,加上原来的低子差,没有任何的经济发展基础,难以发展一些有效益的项目。如双合镇的双桥村委会,集体拥有的最大资源是土地,但由于地理位置问题,村集体经济很难发展,扶贫工作队只能采取"异地发展"方法,通过建商铺出租来解决村委会的经济收入。

(二)村委会领导班子质素仍需提高。个别村委会干部的发展意识滞后,依赖思想严重,带领导村民致富能力不强。思路决定出路,没有致富的意识,难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部分扶贫项目投资失当。在扶贫工作中,一些投资种养业的项目,不能持续发展,预计可以脱贫的村委会,很快又返贫了。因此,扶贫项目一定要选准方向,最重要的是要持续发展。

(四)扶贫资金到位率不足。据统计,20*年我市预计筹集扶贫资金172.5万元,但实际到位的资金是159.3万元;20*年我市预计筹集扶贫资金343.2万元,但实际到位的资金是182万元。资金到位率不足,影响了一些项目的落实,预计当年可以脱贫的村委会未能脱贫。

四、对加快发展村委会集体经济的建议

切实解决农村、农民问题是当前一项艰巨的任务,扶贫工作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带动群众发展致富,使村镇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加快发展村委会集体经济提出建议如下:

(一)扶贫工作要从根本抓起。扶"贫"先扶"志",要从村委会的班子抓起,培养他们树立"为民"、"利民"的思想,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奔康致富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村委会的持续发展。

集体经济发展措施篇12

“特保”是“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特殊保障措施”的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6条规定:中国产品在出口有关WTO成员国时,如果数量增加幅度过大,对这些成员的相关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构成“严重损害威胁”时,那么这些WTO成员可单独针对中国产品采取保障措施。《议定书》16条规定的“特保”实施期限为2001年12月11日至2013年12月11日。

(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遭受特保与保障措施显著增多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遭受的特保与保障措施显著增多,共遭受15个国家的特保与保障调查。印度成为对我国发起特保与保障措施调查最多的国家,共发起特保调查5项,保障措施调查13项。2009年美国对我国轮胎启动特保调查,9月奥巴马总统最终决定对我国出口轮胎征收惩罚性关税。

(二)对华保障措施调查立案数量超过特保措施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开始竞相保护国内市场,保障措施成为一种被频繁使用的保护性措施。从涉及我国的案件数量看,2008年以来各国实施的保障措施调查数量已经明显超过了特保措施。截止到2009年12月共发起特保调查8项,保障措施调查31项。对我国发起特保措施的国家比较集中,包括美国、印度、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从保障措施看,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从地域上看,较为典型的是拉美地区与中亚地区,(有厄瓜多尔、阿根廷、多米尼加、哥伦比亚、秘鲁和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

(三)发展中国家发起的特保与保障案件数量明显多于发达国家

2008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发起特保措施的绝对主体,到目前共有13个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过特保和保障措施。金砖四国中的印度和俄罗斯尤为突出。印度共发起特保措施5件,保障措施13件,居全球之首;俄罗斯共发起4 件保障措施案件。从发达国家看,美国2009年对我国轮胎实施特保措施,造成很大影响。不排除2013年特保措施到期后,发达国家重新将保障措施作为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

(四)特保与保障措施受限集中在化工、金属、纺织产品等领域

根据WTO统计数据,全球实施保障措施的产品类别比较集中。化工产品是实施保障措施最多的产品,共18起。其次是金属制品与食品饮料烟草制品两类,各11起。我国特保与保障措施受限产品也主要集中在化工、金属、纺织以及陶瓷玻璃等领域。化工产品、金属产品等引发保障措施居前列的产品类别均是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这意味着,未来我出口产品面临保障措施的概率较高。

二、区别不同类型国家有针对性破解特保与保障调查

(一)针对发达国家的破解对策

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我国采取的特保及保障措施,主要集中在较为敏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如纺织品、钢铁及轮胎。这类产品在发达国家属于夕阳产业,但吸纳了相当一部分就业,且有较为强势的劳工团体组织。这类组织可以对政府产生较大影响。就设限动机而言,发达国家对我国产品实施特保措施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维护本国的社会稳定及劳动密集产业的平稳转移。建议:

一是对发达国家的特保与保障措施应采取鲜明的态度。发达国家所采取的措施往往负面影响较大,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示范效应,引起连锁反应。对于已经实施的特保与保障措施应当给予坚决还击,给其他国家提出警示。

二是建立常态的特保与保障应对预案以做到有备无患。应事先主动做好出口限制的预案,对于敏感产品预先设定合理的增长幅度。当出口量明显超出合理幅度后,考虑调整出口退税率、从严实施出口许可管理制度等措施。

三是在法律和取证方面做到充分应对。发达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法律制度健全,对证据要求规范严格。在应诉中要发挥国内企业与发达国家进口商的积极作用,高度重视证据收集,据理力争,在法律应诉方面不留破绽。政府部门应组织涉案的企业和产业及时准备材料,全面参与调查程序,向调查国的主管机关提出缜密的抗辩。

四是高度重视对发达国家内部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分化瓦解。劳工团体组织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典型代表,对于特保及保障措施案件往往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应深入了解发达国家有代表性的劳工团体,分化其上下游产业间不同利益集团,培养与我国具有共同利益的代言人,扩大其影响力,以弱化保护主义劳工团体对政府的影响。

(二)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破解对策

发展中国家由于产业结构与我国相近而导致的竞争关系频频对我国实施特保与保障措施,并已经成为实施特保与保障措施的主要力量。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实施特保措施具有“进口替代”贸易政策的性质。更为重要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发展中国家整体出口及就业比例较高,往往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之一,且发展中国家国内产业界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很大,使特保或保障措施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相对更为容易。建议针对不同特点的发展中国家采取不同类型的应对措施:

一是对于能源、原材料丰富的经济互补型国家可积极推行能源经济合作。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能源、原材料需求日益加剧,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十分丰富,如智利的铜矿、巴西的铁矿、泰国的橡胶、埃及的石油等。对于这类国家,应发展长期投资、购销、物流及综合运输的互利关系和共同利益;建立双边或多边贸易投资长期合作机制;设立贸易及经济、非经济冲突预警机制,通过购买能源、原材料产品,加强我国与此类国家在特保和保障措施案件中的谈判能力。

二是对于与我国产业结构呈竞争型关系的国家需要采取政治和经济外交手段预先化解公开的或潜在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如加强政府间对话,特别是加强对那些政策随意性强、法律制度不健全、政府干预较多的国家的政治交涉,有利于化解矛盾和冲突。如印度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已经与我国形成竞争关系,其钢铁等行业与我国企业之间的全球竞争也越来越明显。然而,在2008年以来印度启动的13件保障措施中,有6件最终取消了调查。可见,对于这类国家采用政治和外交手段能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也要采取积极对策重点分化其国内力量,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压力。动员进口商和下游产业力量,对贸易保护主义施加压力。

三是对于出口市场与中国有明显竞争关系的国家可以重点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于土耳其和墨西哥这样在欧美市场上享有优惠待遇,与中国出口竞争激烈的国家,应当借助其在出口市场上的优势,转变贸易为投资,在这些国家设立生产基地,绕过其特保和保障措施。这既可以减少贸易摩擦,又有助于我国产品进入欧美市场。

(三)转变外贸方式、化解对华特保和保障措施的实施基础

一是加大重点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我国钢铁、有色、化工、纺织等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摆脱目前以低价竞争、规模扩张为主的出口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优化。

二是 建立出口结构优化协调机制。(1)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鼓励企业向低碳、品质和社会责任方向努力。要实行差别化、多层次的出口政策导向,加大对中小企业出口的金融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多打低碳牌、质量牌、社会责任牌,努力探索满足不同类型进口国对环保、健康、品质等方面的要求和标准。(2)积极扩大向新兴市场的出口。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等发达市场需求出现程度不同的萎缩。对此,我国应将调整的重点放在扩大新兴市场上,积极开拓东亚、拉美和非洲市场,继续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四)充分发挥政府与行业协会作用,做好预警与应对

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积极有效的出口敏感产品监测制度。可以设定敏感产品清单,对容易引发措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量进行严密监测,并及时向企业公布出口增长的动态监测结果,以引起企业的预警。

行业协会应当成为帮助企业应对特保和保障措施的中坚力量。应积极与专业机构合作,为企业提供详尽准确的出口预警信息。在国外启动调查后,行业协会应配合政府部门尽快将案件信息传递给企业,并积极收集整理公众评议和磋商阶段的应对材料。还应全面参与应诉过程中的公众评议和外交斡旋工作。行业协会可以主动联系国内外有影响的机构与人物,使外国调查机构直接感受到来自中方的严重关切与呼声。

(五)积极运用WTO规则应对特保与保障措施

我国应加强对于WTO争端解决机制以及《保障措施协议》等规则的驾驭能力,将WTO规则作为应对特保和保障措施的法律支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