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资源的目的合集12篇

时间:2023-12-20 11:37:10

节约资源的目的

节约资源的目的篇1

很多玩家都会选用各种各样的优化软件来让自己的爱机跑得更快更好,但是无论多么优秀的优化软件,也都有“力所不及”的地方,那就是优化电脑硬件的运行状态,或者让机器每次启动进入系统之前的等待时间更短。而只有许多人眼中神秘、陌生的BIOS,才能完成这两项优化工作。下文中精心挑选的五记BIOS优化“组合拳”,就是为了达到这两个看似“不可能”的目的。而读者也一定能够通过这些实例,更深入地认识BIOS,消除对于修改BIOS的恐惧感。

其实,对BIOS进行优化可能是涉及系统硬件DIY中最安全的,只要小心细致,你就会发现其实BIOS一点都不神秘。就算万一对BIOS的设置失当造成系统出现故障,厂商也早给我们预留了一粒“后悔药”――几乎所有的BIOS菜单中都有“恢复默认”的选项。通常,这个选项被称为“Restore Setup Defaults”(恢复默认设置)或者“Load Fail-Safe Defaults”(载入安全默认设置)。这就给我们优化BIOS加了一道牢牢的“安全带”,所以大可放心地对BIOS进行改动。

目标一:节省每一秒

据统计,每台电脑每天要重启五次以上,通过简单的三个步骤,每次就能节约最多6秒钟的时间,别小看经过优化后的这几秒钟,时间就是金钱嘛!

1.关闭硬盘搜索:节约1秒~2秒

IDE/SATA Channel 0/1 Master/Slave(IDE/SATA第0/1通道主/从设置)

位置:Standard CMOS Features(标准COMS选项)

选项:一般为“None(无)”、“Auto(自动)”和“Manual(手动)”

功能说明:它的作用就是在每次启动的时候,告诉系统这个IDE/SATA通道是否连接了驱动器(硬盘或者光驱)。如果设置为Auto,每次开机的时候会花费2秒~3秒钟用于检测。

建议设置:对于大多数的普通用户来说,只会在整机中安装一块硬盘和一个光驱,完全可以将没有利用到的SATA和IDE通道设置为“None”。只是注意日后添加硬盘或者光驱的时候需要重新设置。

2.关闭USB设置启动:节约1秒

Legacy USB storage detect(启动时USB存储设备检测)

位置:Integrated Peripheral(整合周边设定)

选项:“Disable”(禁用)和“Enable”(启用)

功能说明:开启这个选项之后,系统在每次启动的时候会检查USB接口是不是插有存储设备,比如U盘或者USB移动硬盘。禁用这个选项可以加快系统启动时的自检速度。

建议设置:“Disable(禁用)”。相信很少有人会从U盘或者USB移动硬盘来启动操作系统,因此禁用掉这个功能不会有什么影响。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在Windows系统中不能使用U盘。

3.合理设置引导顺序:节约2秒~3秒

First/Second/Third Boot Device(第一/二/三启动设备,或者Boot Sequence,启动顺序)

位置:Advanced BIOS Features(高级BIOS选项)

选项:Floopy(软驱),Hard Disk(硬盘),CD-ROM(光驱)等等……

功能说明:这个选项决定了系统自检之后优先寻找启动软件的顺序,设置为“Hard Disk”优先从硬盘启动可以跳过对光驱中光盘的检测,很明显地提升启动速度。

建议设置:将First Boot Device设置为“Hard Disk”或者“HDD”。当然如果从光盘中安装操作系统的话还是要改为“CD-ROM”(见图1)。

目标二:用好每一份资源

不管是打开,还是关闭选项,都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利用系统资源。

1.关闭不用的设置

Onboard 1394/Lan/Audio Function(板载1394/网卡/音频功能)

位置:Integrated Peripherals(整合周边设定)

选项:“Disable”(禁用)和“Enable”(启用)

功能说明:板载的“免费”部件的确给许多用户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是对于没有使用板载声卡、网卡,平常也很少用到IEEE1394接口的用户来说,完全可以选择关闭来节省系统资源。

建议设置:使用独立声卡和网卡的用户可以将Lan和Audio(新的Intel芯片组的主板可能会称为Azalia,即HD Audio)功能选为“Disable”,而IEEE1394接口现在一般只会用于专业的视频采集,建议选择“Disable”。

2.打开硬盘的特有技术

SATA AHCI Mode(SATA驱动器AHCI模式)

位置:Integrated Peripherals (整合周边设定)

选项:“AHCI”或者(“Enable”,启用)和“Disable”(禁用)

节约资源的目的篇2

在新型社会,我国的经济水平对林业企业的发展标准有所提高,要求创建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有利于满足林业行业迅速发展的要求。同时,创建节约型林业企业,能够有效地提高林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推动林业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创建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是一项必须进行的工作,而且这是一项造福于社会,利于企业发展的工作,不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1 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含义

资源节约型企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概念。所谓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种领域中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来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资源节约型企业具有丰富的内涵。“节约”这两个字包含双重的含义,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解释;二是要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尽可能用少的资源和能源或者利用可再生的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或者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但是必须明确指出,节约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控制成本而限制发展,而是要求企业彻底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入的技术革新,走集约、持续、高效地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

2 创建节约型林业企业的有效措施

2.1 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工作,建立节约资源的系统

因为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与现阶段其他林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存在差异和冲突,而且还可能会对经济效益造成不良的影响。为了企业的效益,不少林业企业都没有参与资源节约型的改造工作。这使需要借助政府部门和法律的理论,指导和管理林业企业,运用强制性的方法介入。

在建立节约资源法律系统过程中,我国已经颁布了《森林法》等相关的法律文件,然而单纯地依赖相关的法律规定无法满足当前对于节约资源法律系统建设的需要。因此,我国还应该进一步的加强节约资源的法律系统工作,积极地发现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比如建立鼓励与强制相结合的制度等。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来管理林业企业,主动借鉴国外成功创建法律系统的经验,调控消耗资源较多的企业生产过程。与此同时,还应该颁布一些激励型的法律规定,以此来激励林业企业开展并运行资源节约型的操作模式。总而言之,在法律规定的支持下,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创建才能够更好地进行。

2.2 增强林业产业政策的指导性

考虑到我国现阶段林业企业发展的特点和态势,如果想要保证企业顺利地进行转型,需要坚持资源节约的运行方式和方法,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指导和领导等。因此,我国不仅需要加强法律法规方面的建设,还需要颁布有关的政策来支持林业产业。林业产业的政策能够促进企业有秩序地进步,运用较少的成本完成计划的工作量,防止盲目和激烈的竞争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立足于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和有序发展的层次,制定林业企业的工程计划和产业政策,促进市场有秩序地进步。需要确定淘汰类、限制类和激励类的工程项目,禁止发展污染程度大、高耗能以及浪费资源的产业,严格制止盲目的投资和质量低的反复建设工程;需要完善投资方面、上税方面以及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政策,大力支持耗能少、低排放、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高的林业产业,推动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进步。

2.3 促进林业企业的自律,落实资源节约型的发展目标

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创建过程中,法律的监督和政策支持工作都属于辅的措施。只有林业企业内部加强自律,落实资源节约型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才能够真正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林业企业应该以节约资源和能源为工作核心,推动节约资源理念和先进管理方式的运用,加快企业的转型进程。具体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完整、统一,具有权威性的资源节约管理部门

为了加强林业企业的资源节约工作。应该形成完整、统一,又具备权威性的资源节约管理部门。安排专业人员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大型林业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一个独立的公司级的能源部,全面负责能源生产和燃气、蒸汽等能源介质的系统供需平衡,负责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能源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中小林业企业还可以成立资源节约管理中心,直接负责企业的能源信息动态管理和系统能源平衡调配,统一优化配置企业的内部能源,提高资源节约管理的效率。

(2)制定以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全面节约资源战略

每个林业企业必须从人力的使用,原材料和燃料的消耗,机器设备的利用,产品的数量、质量和效能,成本和利润等方面,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产出。所以,节约、合理、高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是推进集约型的全面节约资源战略,创建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核心问题。

(3)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目前我国林业企业在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和林业产品经济效益方面的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科技含量也较小,这对于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创建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林业企业应当积极引进先进工艺技术和科学管理理念,增添性能完善的现代化技机械设备,为资源节约管理提供必要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而对于林业产品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则可以通过三方面来实现。即加大代替木材的新型材料研究力度,以实现木材节约代用;提高木材保护技术水平,使木材的使用寿命更长,消耗量更小;提高次小薪材的利用效率,减缓大径木材的市场供需矛盾,提高林业木材资源利用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建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是新型社会进步的需要,同时也是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工作对林业企业提出的新的目标和要求。想要达到这一发展目标,就必须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工作,有效地监督和管理林业产业,通过相关政策的提出达到指导的目标。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企业内部经营模式和管方式的转变,以此来促进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创建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克军.关于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6(4).

[2]孙廷海,孙廷林.林业企业改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应对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3(16).

节约资源的目的篇3

众所周知,土地资源是促进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关键资源,不论是农业的发展还是建筑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资源的使用,土地是衣食之源、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党的十指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中央强调要毫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坚定不移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意义

(一)实现土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针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来说,其最为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应该实现其自身价值和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土地资源利用的一个根本要求所在,在这一点上来看,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化使用确实具备较为突出的作用,比如针对城市中日益短缺的土地资源,采取恰当的节约集约手段来提高其利用的最大化,利用合理的布局和规划来实现城市功能区的划分,进而提升其城市用地的最大化便能够更大程度上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效益,环节当前城市土地资源不足的现状,此外,合理的规划城市土地资源使用布局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这也是城市土地资源效益的一个重要表现方面,也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一个表现形式。

(二)对于耕地资源具备较强的保护作用

耕地的作用不容忽视,保护耕地也是自古以来的一个根本政策和要求,尤其是随着当前耕地资源不断地被破坏和损失,这种耕地资源的保护意义更为突出,相关的政府部门也具备着较为明确的耕地资源管理和保护责任,在这一方面来看,采取恰当的节约集约化土地资源利用手段确实能够发挥耕地保护的作用,尤其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政策保护手段更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耕地保护的效果,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理念融入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当中去,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起到保护耕地资源的目的,有效地减少耕地资源的人为破坏,并且其对于耕地面积和所处区域的有效节约集约管理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便于提升相关管理单位对于耕地资源的了解,进而实现耕地资源的最大化保护和利用。

(三)有利于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水平

一般说来,土地资源的管理是提高其利用价值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反过来看,提升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化利用水平也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其管理的水平,这也是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化利用的一个基本要求,只有实现了更好的管理才能够促使其利用水平的提升,因此,落实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化利用其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提升了土地资源的管理水平,尤其是相关管理部门对于土地资源的掌握能够更加的清晰明确,也能够更加的把握好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的重点问题所在,进而制定出最佳的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政策,确保土地资源的最佳管理和利用,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的利用程度不高

针对整个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其最为主要的表现还是对于土地的利用程度不高,这也是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较低的一个最根本问题所在,尤其是当前仍然盛行的粗放式土地利用模式更是导致了这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

(二)土地的开发潜力不足

对于当前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很多地区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也导致了未来土地资源利用受到限制,尤其是对于耕地资源来说这一点更为明显。

(三)闲置土地资源较多

基于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来看,提高其土地的利用效率还是需要针对现有的一些闲置土地进行充分的利用,但是就当前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来看,其中存在的闲置土地资源是比较多的,这些闲置土地资源的存在对于节约集约化利用水平的提高产生了重要的不良影响。

三、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措施

(一)合理规划土地资源

针对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来说,坚持节约用地,促进集约发展,必须突出规划引领,最为主要的一点措施就是应该优化当前土地资源的利用格局,针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提升其利用的最大化效率,尤其是要注重土地资源的规划设计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趋势和现状进行土地资源的规划设计,统筹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和影响,实现土地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具体来说,这种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化规划设计最为主要的就是针对土地资源所处环境所需要的具体土地类型以及土地的功能进行恰当的分配,进而在满足这些需求的同时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化规划设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管理土地的总纲,是审批用地、控制规模和用途的依据,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要把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作为土地利用的主要考核目标之一,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统筹各类各业用地,优化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同时,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对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布局的调控作用,促进土地要素与地方发展的匹配,不断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二)深化落实耕地的保护

针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所特有的保护耕地作用,在今后的土地资源管理利用过程中也应该更好的实现这一目的的达成,具体来说,这种保护耕地目的的实现最为主要的就是要依靠相关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状况,而对于具体的保护机制来说,最为有效的就是责任制度的确定和落实,具体来说,这种责任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应该重点把握好以下两点:(1)首先,针对现有的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保护机制建立自上而下的管理责任和保护责任,并且在各个层级签订相关的保护责任书,针对其具体应该履行的保护责任和任务进行明确,尤其是对于耕地资源的保护目的和目标必须进行深化和细化,能够促使相关的管理人员明确自身的主要职责是什么,进而才能够促使其按照这一职责要求进行相应的管理,提高其耕地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2)另外,在相关制度的支持下,还应该完善现有的惩罚力度,针对一些职责履行不到位或者是耕地资源破坏问题进行严厉打击,加大相应的执法力度,针对非法占用耕地资源的现象进行严厉打击,并且对于包庇或者管理不到位的相关管理人员给予相应的惩罚。宣城市政府2015年印发了《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和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意见》一是进一步提高对耕地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宣城市地处皖南山区,耕地总量少,人均占有量低,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土地供需矛盾突出,耕地的补充能力和保障能力提升空间有限。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耕地保护对维护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保护耕地作为国土管理的首要任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确保耕地实有面积基本稳定,质量不下降。

二是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宣城市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耕地保护离任审计制度,落实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主体责任。按照《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的考核内容和指标,逐级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健全评价标准,试行耕地数量与质量考核并重。

三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宣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管控作用,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切实保障国家和省重点项目、重要基础设施、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项目以及民生项目等建设用地。到2020年,宣城市耕地保有量不少于260499.72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24244.72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3640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控制在8336.14公顷以内,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不少于8336.14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19.3平方米以内。

(三)合理利用闲置和低效土地资源

加强闲置土地资源的利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针对现存的所有闲置土地资源进行有效全面的排查,并且做好相应的整理和分析,明确哪些闲置土地资源是不能够被使用的,而那些闲置土地资源能够最为简便的投入使用,为后续的土地资源利用提供充分的支持;其次,针对当前城市中现有的大量厂房闲置土地资源来说,其最为主要的一个利用措施就是通过改建、扩建或者重建的方式来更进一步的提升这些厂房的利用效率,尤其是针对其空间利用效率以及地下室的利用进行有效地规划,确保其具备较强的利用效益;最后,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是提高闲置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对于专项清理和重新整理开发来说意义更为明显,这也是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的一个基本要求所在。根据宣城市人民政府宣政秘(2015)56号文,宣城市对闲置土地认定标准是:一是未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土地使用权人超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约定、规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1年,未动工开发的国有建设用地;二是已动工开发但开发建设用地面积占应动工开发建设用地总面积不足1/3或者已投资额占总投资额不足25%,并且中止开发建设满1年的国有建设用地。宣城市闲置土地处置主要方式:

1、对因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原因造成的闲置土地,可采取如下处置方式

一是延长动工开发期限。签订补充协议,重新约定动工开发、竣工期限和违约责任。从补充协议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起,延长动工开发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一年。二是调整土地用途、规划条件。按照新用途或者新规划条件重新办理相关用地手续,并按照新用途或者新规划条件核算、收缴或者退还土地价款。改变用途后的土地利用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三是协议有偿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四是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其他处置方式。

2、低效土地处置方式

对低效用地可参照闲置土地处置程序,责令采取限期开工建设、限期恢复生产、增资扩能、协议有偿收回、追究违约责任等方式督促利用。各责任主体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盘活闲置(低效)用地的具体措施和奖惩办法。

(四)完善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长效管理机制

坚持节约用地,促进集约发展,必须加强全程调控。加强全程调控、严把土地利用关口是节约集约用地的关键环节,要在认真实施规划管控、计划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严格土地供应,完善健全供、批、用管理机制,多措并举、统筹协调,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对于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来说,其目的的达成并不是一个短时间内的工作,需要建立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针对其整个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的监管,并且能够有效地提升其管理的水平,加强落实的效果,具体来说,这种长效管理机制的落实应该围绕着整个土地利用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其主要的控制目标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土地资源使用之前,针对需要审批的土地资源使用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其对于土地资源使用的可行性和利用效率高低,针对其节约化和集约化利用程度进行严格审查,提高门槛,促使其土地资源的使用能够更大程度的体现出节约集约价值;宣城市认真执行《限制用地项目目录》、《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国家建设用地标准》、《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和《安徽省建设用地使用标准》等,合理确定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项目和未按规划履行相关审批或核准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安排和国家、省用地标准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努力实现用地指标效益最大化;其次,针对土地资源使用过程进行实时的监管,有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联合其它相关部门针对整个的土地使用状况进行监控,避免其在土地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出现较大的浪费,尤其是针对其土地利用的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其土地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宣城市严格执行省政府规定的开发区新建工业项目准入标准,并对各级开发区新建项目土地投资强度或预期亩均税收最低要求写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对单个工业项目规划用地面积超过100亩的,原则上采取一次性规划、分期供地,即按建设时序供地,以最大限度提高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的利用率,防止企业圈地产生闲置和低效用地;针对其土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违法违规用地问题进行严厉的惩处,采取“零容忍”来加大打击力度,提高监督的实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地节约集约利用确实是今后土地资源使用最为主要的一种手段和利用方式,尤其是想对于土地资源的战略性发展地位来说,这种节约集约利用的意义更是较为明显,其不仅仅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水平,针对所有的土地资源有一个较为细致准确的把握和管理,还能够从最根本上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对于耕地的保护作用更是比较显著的,此外,还能够充分的挖掘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的一些潜力。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长远战略任务,也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和全体市民共同努力。但存方寸土,留予子孙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切实把节约集约用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走出一条节约集约用地的新路子,努力开创宣城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节约资源的目的篇4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资源节约机制不断完善

我局资源节约工作,在总结去年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资源节约工作目标和重点,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工作。下发了《xx市环境保护局办公室关于印发20xx年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计划的通知》(渝环办发〔20xx〕9号)和《xx市环境保护局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环境保护局20xx年节能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渝环办发〔20xx〕11号)等文件,继续把资源节约工作纳入局系统目标中一并实施考核。局党组分别在年初、年中和年末召开会议3次,局领导先后4次在局务会上,亲自研究、部署、推进、考核、验收节能工作,使节能目标责任在组织和领导上得到了落实。

我们认为,抓资源节约工作,必须坚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的原则,年初有部署、季度有推进、年终有考核。首先将各处室、各部门负责人均纳入资源节约工作领导小组之中,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认真抓的格局;二是将资源节约工作纳入各处室年终目标考核范围,各处室负责人责任在肩,赏罚分明,只有平时抓好落实,才能在考核时取得好的成绩;三是把资源节约工作与环保系统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形成了良性运行机制,在处理好资源节约工作与环保系统工作的关系上,真正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四是发挥领导班子在资源节约工作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带头厉行节约、控制开支、乘组合车和集体乘座大车参加市里组织的公务活动等实际行动,增强资源节约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二)强化意识、开展活动,资源节约氛围不断浓厚

(三)目标明确、措施得力,资源节约成效不断凸显

(四)投入资金、开展审计,挖掘资源节约工作潜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一是个别干部职工的节约意识不强,自觉性不高,白昼灯、单面用纸、不按规定设置空调温度和待机耗能等现象时有发生,浪费依然存在;二是部分公共机构有节能技术改造的空间,但对技改方法、实施途径和资金筹措等依然感到有些困惑;三是个别偏远的下属单位,由于设施陈旧、设备老化、合伙用房等因素存在,对公共机构节能在监管上有不到位的地方;四是完成十二五期间每年能耗下降3.2% 的指标压力太大,不仅仅是日常工作量的增加,尤其是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开展以来,办公经费和汽车用油两项指标压力更大,建议市级机关将创模工作开支和能耗单独统计核算。

三、明年的工作打算

2013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指标任务的关键之年。随着创模验收工作的实施,环保事业的不断壮大,我局新建办公楼将投入使用,局属事业单位的搬入,机关处室的调整搬迁,院内人员增加,食堂改造,会议室整修等,届时单位面积能耗可能会有所上升。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将采取新的应对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节能宣传和培训工作。

一是利用各种媒介,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大《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宣传力度,注重资源节约知识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干部职工资源节约的能动性。二是为各公共机构提供宣传资料,切实提高资源节约宣传的感染力。三是以点促面,大力宣传资源节约先进典型,通过简报、通报和召开现场会,总结交流经验,大力推进我局公共机构资源节约工作深入开展。四是继续做好公共机构资源节约工作联络员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大监管力度。

(二)进一步推广成熟的节能改造技术。

切实做好基层公共机构节能技改项目的申报、收集、论证、评估、改造和协调指导工作,将投资小、见效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有的项目纳入节能技术改造的主要范围,充分调动各公共机构技改节能的积极性。借能源审计专家评审结论,适时开展合同能源管理,使我局技改节能工作见实效。

(三)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相关制度。

不断建立健全能耗的计量、定额、统计、分析、报告、监督和审计制度,运用统计软件认真做好能耗统计台帐、报表等基础工作,认适时开展能源合同管理工作,切实查找存在问题,及时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公共机构资源节约工作制度健全,执行到位。

(四)进一步做好日常资源节约工作。

节约资源的目的篇5

引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央明确提出了建立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树立科学发展观,客观协调好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环境,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最低的环境污染获得最高的环境、经济效益,建立节约型社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

一、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客观必然性

1、建立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是我国最大的国情,社会在不断发展,人口在不断增加,资源总量也在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据专家预测我国未来资源的可利用量与需求缺口将急剧增大,如水资源至2030年缺口达300~400亿M3,人均资源贫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淡水资源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为了缓和我国资源供需矛盾,大力提升单位资源的经济效益,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2、建立节约型社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经济发展脱离了这个基础,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能是空想,我国工农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经济总量、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源消耗量持续增长,为了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资源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因而应建立节约型社会,大力节约宝贵的资源,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3、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国民经济安全发展的客观举措

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由来以久,缓和这种矛盾的基本点、落脚点是,依靠我国自已的力量自力更生,以能源进口为补充,主要出发点是依靠我国自已的力量,建立节约型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能源做为一种未来战略资源,未来经济的竟争从某利意义上讲就是资源的意争,如果国民经济发展太依赖于资源进口,不仅消耗我国巨大的外汇储备,而且从国外进口资源存在相当大的风险性,还涉及经济、政治、外交多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安全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资源的供需矛盾,因而我国应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在不减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健康发展。

4、建立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树立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运用科学发展观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诣社会,统筹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使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而不能成为制约因素,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

二、建立节约型社会应协调的关系

1、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

我国资源贫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总量也在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曾加剧趋势,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势在必行,只有实现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不能开发过度,即要服从于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度内促进经济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对资源的开发应立足长远,不仅要为当前经济发展服务,还应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不能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应充份考虑子孙后代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我们对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高度发展,物资产品才会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才会不断增强,因而我们应大力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经济发展并非速度越快越好,应控制好这个度,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超过资源的的承载力,资源开发过度必将导致生态系统造受破坏,经济发展会出大问题,经济发展会倒退,会出现回过头来搞治理,因而经济发展速度一定要合理,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3、协调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我们应积极协调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育目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经济发展一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不能制约经济发展,科学协调好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三、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保障措施

我国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科学规划、合理应用,采取综合措施充分缓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关系,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建立节约型社会有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监督措施。

1、行政措施

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行政手段来合理引导,调整国家工农业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健全适合我国资源现状的产业结构模式,对于工业、农业结构内部进行产业转化,鼓励农民向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低耗能型农业,节约宝贵的资源;对工业企业中高耗能、低产出、污染重的企业,强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使用效益,对工业项目进行政审批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考虑环境生态效益,科学分析当地的资源情况,对于超过资源承载力的项目不充许上马,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好资源供需的总体平衡。

2、法律措施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体系,但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建设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资源的开发利用走入法制化、正规化轨道,制定更加严格的节水、节能、节地法规,建立健全项目资源环境评价体系,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

3、工程措施

我国资源、人口、经济组合状况不理想,我国的经济增长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石油、煤、开然气,电力资源却大部分都集中在我国的西北、西南地区,水资源分布南北不均衡,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这种资源与经济的不合理组合状况严重阻碍经济健康发展,应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协调好资源经济的组合状况,国家应对资源采用工程措施实行跨地区调配,保证国家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持续增长,目前国家兴建的大型工程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都是为了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利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4、技术措施

从国家到地方都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为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充分挖掘节能潜力,大力节约能源,以最小的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发展资源节约型工业,资源节约型农业,积极推广节约资源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5、经济措施

建立节约资源的经济体系,充分利用经济机制和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运用经济措施节约资源是科学合理的,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企业节约资源,逐步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价格体系,资源价格应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服务,即要有利于节约资源,又不能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运用经济措施对资源进微观调控。

6、监督措施

目前我国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应强化监督,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建立各种监督保障机制,对资源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科学利用,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监督体系,对于生产、生活中的资源浪费严重的环节,一经发现严格整改到位,坚决制止各种浪费行为,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把好监督关。

四、紧抓重点,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从中央到地方都应付出极大的努力,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紧抓重点,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1、大力节约资源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长期任务,目前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资源浪费相当严重,应节约资源,提高单位资源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节约资源主要是节约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大力节约资源,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

2、加强污染防治力度

当前中国每年沿海发生赤潮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3倍以上,酸雨影响面积占到全国国土面积的1/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65万KM2,流经城市的90%河段都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系统破坏严重,随着未来经济总量扩大,污染负荷将会成倍增加,生态环境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当前必须减少单位产出能源消耗,最大限度的推进资源的循环经济,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排放,通过科技创新,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手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3、能源发展结构调整

我国的能源结构应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发展结构,国家在制定能源发展中长期计划时,应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大力优先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

五、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几点建议

国家的各个地方、各个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认识,紧紧围绕建立节约型社会这个中心、这个重心,结合本地方、本部门的实际,在工作中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服务。

1、政府部门做表率

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应做表率,转变观念,应成为节约型社会的代言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从事公务活动中做到不讲排场,节约资源,公务用车坚决反对用大功率、高豪华、高耗能的车量,在公务接待用餐中杜绝大排场、高标准,在政府部门采购中实行“阳光”采购。同时政府部门应积极转变观念,转变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发展速度轻能源消耗,只以GDP增长作为政府的唯一追求目标,在经济发展时不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肓目的超前开发、超速发展,造成当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失去保障,政府部应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人诣相处。

2、增强全民建立节约型社会意识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全民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民的枳极参与,要在全社会树立一种正确科学的消费观,提倡节约型社会观,通过加强宣传,了解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节约资源的必要性,增强全社会的节约意识,让每个公民都枳极自觉参予到建立节约型社会中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起,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树立节约资源的典型,进一步树立全民的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明,建立节约文化。

3、全面协调,密切配合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一项系统而又宠大的综合性工程,涉及水利、电力、能源、环保、国土等很多部门,国家的相关职能部门,各级政府应认真履行职责,明确分工,紧紧围绕节约型社会建设这个中心,依靠各部门,各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节约资源的目的篇6

引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央明确提出了建立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树立科学发展观,客观协调好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环境,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最低的环境污染获得最高的环境、经济效益,建立节约型社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

一、

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客观必然性

1、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是我国最大的国情,社会在不断发展,人口在不断增加,资源总量也在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据专家预测我国未来资源的可利用量与需求缺口将急剧增大,如水资源至2030年缺口达300~400亿M3,人均资源贫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淡水资源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为了缓和我国资源供需矛盾,大力提升单位资源的经济效益,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2、建立节约型社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经济发展脱离了这个基础,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能是空想,我国工农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经济总量、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源消耗量持续增长,为了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资源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因而应建立节约型社会,大力节约宝贵的资源,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3、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国民经济安全发展的客观举措

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由来以久,缓和这种矛盾的基本点、落脚点是,依靠我国自已的力量自力更生,以能源进口为补充,主要出发点是依靠我国自已的力量,建立节约型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能源做为一种未来战略资源,未来经济的竟争从某利意义上讲就是资源的意争,如果国民经济发展太依赖于资源进口,不仅消耗我国巨大的外汇储备,而且从国外进口资源存在相当大的风险性,还涉及经济、政治、外交多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安全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资源的供需矛盾,因而我国应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在不减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健康发展。

4、建立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树立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运用科学发展观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诣社会,统筹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使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而不能成为制约因素,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

二、 建立节约型社会应协调的关系

1、

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

我国资源贫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总量也在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曾加剧趋势,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势在必行,只有实现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不能开发过度,即要服从于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度内促进经济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对资源的开发应立足长远,不仅要为当前经济发展服务,还应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不能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应充份考虑子孙后代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我们对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高度发展,物资产品才会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才会不断增强,因而我们应大力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经济发展并非速度越快越好,应控制好这个度,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超过资源的的承载力,资源开发过度必将导致生态系统造受破坏,经济发展会出大问题,经济发展会倒退,会出现回过头来搞治理,因而经济发展速度一定要合理,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3、协调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我们应积极协调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育目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经济发展一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不能制约经济发展,科学协调好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三、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保障措施

我国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科学规划、合理应用,采取综合措施充分缓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关系,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建立节约型社会有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监督措施。

1、行政措施

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行政手段来合理引导,调整国家工农业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健全适合我国资源现状的产业结构模式,对于工业、农业结构内部进行产业转化,鼓励农民向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低耗能型农业,节约宝贵的资源;对工业企业中高耗能、低产出、污染重的企业,强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使用效益,对工业项目进行政审批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考虑环境生态效益,科学分析当地的资源情况,对于超过资源承载力的项目不充许上马,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好资源供需的总体平衡。

2、法律措施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体系,但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建设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资源的开发利用走入法制化、正规化轨道,制定更加严格的节水、节能、节地法规,建立健全项目资源环境评价体系,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

3、 工程措施

我国资源、人口、经济组合状况不理想,我国的经济增长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石油、煤、开然气,电力资源却大部分都集中在我国的西北、西南地区,水资源分布南北不均衡,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这种资源与经济的不合理组合状况严重阻碍经济健康发展,应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协调好资源经济的组合状况,国家应对资源采用工程措施实行跨地区调配,保证国家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持续增长,目前国家兴建的大型工程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都是为了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利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4、技术措施

从国家到地方都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为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充分挖掘节能潜力,大力节约能源,以最小的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发展资源节约型工业,资源节约型农业,积极推广节约资源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5、经济措施

建立节约资源的经济体系,充分利用经济机制和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运用经济措施节约资源是科学合理的,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企业节约资源,逐步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价格体系,资源价格应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服务,即要有利于节约资源,又不能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运用经济措施对资源进微观调控。

6、监督措施

目前我国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应强化监督,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建立各种监督保障机制,对资源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科学利用,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监督体系,对于生产、生活中的资源浪费严重的环节,一经发现严格整改到位,坚决制止各种浪费行为,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把好监督关。

四、紧抓重点,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从中央到地方都应付出极大的努力,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紧抓重点,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1、大力节约资源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长期任务,目前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资源浪费相当严重,应节约资源,提高单位资源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节约资源主要是节约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大力节约资源,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

2、 加强污染防治力度

当前中国每年沿海发生赤潮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3倍以上,酸雨影响面积占到全国国土面积的1/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65万KM2,流经城市的90%河段都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系统破坏严重,随着未来经济总量扩大,污染负荷将会成倍增加,生态环境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当前必须减少单位产出能源消耗,最大限度的推进资源的循环经济,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排放,通过科技创新,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手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3、 能源发展结构调整

我国的能源结构应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发展结构,国家在制定能源发展中长期计划时,应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大力优先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

五、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几点建议

国家的各个地方、各个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认识,紧紧围绕建立节约型社会这个中心、这个重心,结合本地方、本部门的实际,在工作中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服务。

1、政府部门做表率

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应做表率,转变观念,应成为节约型社会的代言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从事公务活动中做到不讲排场,节约资源,公务用车坚决反对用大功率、高豪华、高耗能的车量,在公务接待用餐中杜绝大排场、高标准,在政府部门采购中实行“阳光”采购。同时政府部门应积极转变观念,转变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发展速度轻能源消耗,只以GDP增长作为政府的唯一追求目标,在经济发展时不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肓目的超前开发、超速发展,造成当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失去保障,政府部应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人诣相处。

2、增强全民建立节约型社会意识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全民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民的枳极参与,要在全社会树立一种正确科学的消费观,提倡节约型社会观,通过加强宣传,了解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节约资源的必要性,增强全社会的节约意识,让每个公民都枳极自觉参予到建立节约型社会中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起,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树立节约资源的典型,进一步树立全民的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明,建立节约文化。

3、全面协调,密切配合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一项系统而又宠大的综合性工程,涉及水利、电力、能源、环保、国土等很多部门,国家的相关职能部门,各级政府应认真履行职责,明确分工,紧紧围绕节约型社会建设这个中心,依靠各部门,各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节约资源的目的篇7

引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央明确提出了建立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树立科学发展观,客观协调好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环境,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最低的环境污染获得最高的环境、经济效益,建立节约型社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

一、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客观必然性

1、建立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是我国最大的国情,社会在不断发展,人口在不断增加,资源总量也在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据专家预测我国未来资源的可利用量与需求缺口将急剧增大,如水资源至2030年缺口达300~400亿M3,人均资源贫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淡水资源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为了缓和我国资源供需矛盾,大力提升单位资源的经济效益,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2、建立节约型社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经济发展脱离了这个基础,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能是空想,我国工农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经济总量、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源消耗量持续增长,为了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资源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因而应建立节约型社会,大力节约宝贵的资源,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3、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国民经济安全发展的客观举措

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由来以久,缓和这种矛盾的基本点、落脚点是,依靠我国自已的力量自力更生,以能源进口为补充,主要出发点是依靠我国自已的力量,建立节约型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能源做为一种未来战略资源,未来经济的竟争从某利意义上讲就是资源的意争,如果国民经济发展太依赖于资源进口,不仅消耗我国巨大的外汇储备,而且从国外进口资源存在相当大的风险性,还涉及经济、政治、外交多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安全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资源的供需矛盾,因而我国应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在不减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健康发展。

4、建立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树立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运用科学发展观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诣社会,统筹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使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而不能成为制约因素,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

二、建立节约型社会应协调的关系

1、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

我国资源贫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总量也在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曾加剧趋势,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势在必行,只有实现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不能开发过度,即要服从于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度内促进经济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对资源的开发应立足长远,不仅要为当前经济发展服务,还应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不能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应充份考虑子孙后代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我们对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高度发展,物资产品才会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才会不断增强,因而我们应大力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经济发展并非速度越快越好,应控制好这个度,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超过资源的的承载力,资源开发过度必将导致生态系统造受破坏,经济发展会出大问题,经济发展会倒退,会出现回过头来搞治理,因而经济发展速度一定要合理,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3、协调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我们应积极协调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育目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经济发展一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不能制约经济发展,科学协调好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三、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保障措施

我国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科学规划、合理应用,采取综合措施充分缓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关系,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建立节约型社会有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监督措施。

1、行政措施

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行政手段来合理引导,调整国家工农业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健全适合我国资源现状的产业结构模式,对于工业、农业结构内部进行产业转化,鼓励农民向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低耗能型农业,节约宝贵的资源;对工业企业中高耗能、低产出、污染重的企业,强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使用效益,对工业项目进行政审批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考虑环境生态效益,科学分析当地的资源情况,对于超过资源承载力的项目不充许上马,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好资源供需的总体平衡。

2、法律措施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体系,但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建设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资源的开发利用走入法制化、正规化轨道,制定更加严格的节水、节能、节地法规,建立健全项目资源环境评价体系,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

3、工程措施

我国资源、人口、经济组合状况不理想,我国的经济增长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石油、煤、开然气,电力资源却大部分都集中在我国的西北、西南地区,水资源分布南北不均衡,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这种资源与经济的不合理组合状况严重阻碍经济健康发展,应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协调好资源经济的组合状况,国家应对资源采用工程措施实行跨地区调配,保证国家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持续增长,目前国家兴建的大型工程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都是为了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利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4、技术措施

从国家到地方都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为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充分挖掘节能潜力,大力节约能源,以最小的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发展资源节约型工业,资源节约型农业,积极推广节约资源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5、经济措施

建立节约资源的经济体系,充分利用经济机制和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运用经济措施节约资源是科学合理的,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企业节约资源,逐步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价格体系,资源价格应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服务,即要有利于节约资源,又不能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运用经济措施对资源进微观调控。

6、监督措施

目前我国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应强化监督,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建立各种监督保障机制,对资源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科学利用,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监督体系,对于生产、生活中的资源浪费严重的环节,一经发现严格整改到位,坚决制止各种浪费行为,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把好监督关。

四、紧抓重点,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从中央到地方都应付出极大的努力,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紧抓重点,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1、大力节约资源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长期任务,目前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资源浪费相当严重,应节约资源,提高单位资源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节约资源主要是节约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大力节约资源,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

2、加强污染防治力度

当前中国每年沿海发生赤潮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3倍以上,酸雨影响面积占到全国国土面积的1/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65万KM2,流经城市的90%河段都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系统破坏严重,随着未来经济总量扩大,污染负荷将会成倍增加,生态环境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当前必须减少单位产出能源消耗,最大限度的推进资源的循环经济,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排放,通过科技创新,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手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3、能源发展结构调整

我国的能源结构应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发展结构,国家在制定能源发展中长期计划时,应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大力优先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

五、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几点建议

国家的各个地方、各个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认识,紧紧围绕建立节约型社会这个中心、这个重心,结合本地方、本部门的实际,在工作中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服务。

1、政府部门做表率

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应做表率,转变观念,应成为节约型社会的代言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从事公务活动中做到不讲排场,节约资源,公务用车坚决反对用大功率、高豪华、高耗能的车量,在公务接待用餐中杜绝大排场、高标准,在政府部门采购中实行“阳光”采购。同时政府部门应积极转变观念,转变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发展速度轻能源消耗,只以GDP增长作为政府的唯一追求目标,在经济发展时不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肓目的超前开发、超速发展,造成当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失去保障,政府部应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人诣相处。

2、增强全民建立节约型社会意识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全民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民的枳极参与,要在全社会树立一种正确科学的消费观,提倡节约型社会观,通过加强宣传,了解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节约资源的必要性,增强全社会的节约意识,让每个公民都枳极自觉参予到建立节约型社会中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起,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树立节约资源的典型,进一步树立全民的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明,建立节约文化。

3、全面协调,密切配合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一项系统而又宠大的综合性工程,涉及水利、电力、能源、环保、国土等很多部门,国家的相关职能部门,各级政府应认真履行职责,明确分工,紧紧围绕节约型社会建设这个中心,依靠各部门,各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节约资源的目的篇8

2加强资源节约是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年来。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与全国平均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重要资源的单位消耗水平较高,加工利用率较低。加强资源节约,大有潜力可挖。各地、各部门要把资源节约工作作为当前一项紧迫任务,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实现全省“十一五”资源节约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总体思路

3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构建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促进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为主、公众参与的资源节约格局;坚持源头控制与存量挖潜、政策激励与依法管理相结合,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形成促进资源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的激励机制和监管体系;坚持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生产、建设、消费、流通各领域加强资源节约工作,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节能工程;坚持自主创新和资源节约相互促进,以自主创新促进资源节约,以资源节约激励自主创新。

6重点领域。根据我省实际。以及促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建设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等四项工作。

三、加强资源节约利用的重点工作

7强化能源的节约利用。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监管和服务。实现能源的高效和梯级利用。

明确工作目标、分步实施计划及相关保证措施。大力推进节约和替代石油、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根据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抓紧制定 省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方案。

突出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推进高耗能发电机组发电计划转让调剂工作。严格高能耗行业的准入规范。近期要集中抓好100家高耗能企业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改造,提出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加强跟踪和指导,力求取得明显效果。

大力推行节能省地型住宅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推动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新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积极推行中小套型、功能良好的住宅建设,控制高耗能商品房开发。适时开展既有建筑特别是大中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推广使用清洁燃料。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和落后农业机械。大力发展绿色公交,制定使用清洁能源的环保节能公交车辆更新实施方案。鼓励使用小排量汽车、混合动力车和电动汽车。积极争取列入国家车用乙醇汽油试点省份,稳步推进燃料乙醇的生产和使用。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农机装备结构优化调整,开发和推广节能农业机械化技术。有计划地开展大中型拖拉机更新换旧试点。

扩大节能产品认证,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加强空调、冰箱等产品强制性能效标识管理。促进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室内温度最低(高)规范。科学管理运营乡村照明设施,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中大力推广使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

争取在 湖区建成12个风力发电场。积极开发生物质能,城乡推广使用太阳能。合理开发水电资源,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进风电前期工作。提高水电开发利用水平,兼顾农民利益、地方发展、环境维护和生态建设的基础上,鼓励开发小水电。大力普及农村沼气,推广使用省柴节煤灶,提倡使用清洁能源。积极开发利用浅层地能,大力推进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8强化矿产资源的节约利用。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激励、项目突破、市场运作、上下联动、有序管理”方针。严格限制原矿输出,逐步减少初级产品输出,延长产业链、开发终端高附加值产品上下功夫, 年,铜、钨、稀土、盐、多晶硅、有机硅、陶瓷等方面形成一批特色产业,构建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

实施一批重大项目,铜资源的节约利用。重点围绕电子行业用铜、家用电器行业用铜、电力电气行业用铜、交通运输行业用铜、建筑行业用铜等五个方向延伸产业链。把 建成在全国有突出竞争优势、世界有重要影响的铜产业基地。

控制钨精矿生产总量和钨冶炼产品能力的基础上,钨资源的节约利用。以 、 为中心。重点发展亚微、超细硬质合金,高冲击韧性、高耐磨性硬质合金采掘工具,硬质合金涂层加工工具,硬质合金硬面材料,钨及钨合金材料,硬质合金废料综合回收及低品位复杂矿源冶炼技术等六大系列产品,把 建成全国重要的钨精深加工及新材料基地。

把工作重心从矿山开采、分离冶炼向深度加工产品开发转移,稀土资源的节约利用。调控混合单一稀土矿产品总量和分离冶炼生产能力。重点发展稀土永磁资料、稀土发光资料、稀土储氢材料、中重稀土合金、稀土新资料等五条产业链,把 建成全国性的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属、稀土深加工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以清江盆地的樟树市和新干县为重点,盐资源的节约利用。依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会昌盆地的会昌县为补充,重点发展制盐工业、两碱工业、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四大系列产品,把 建成产业布局集中、企业协作配套、资源循环利用、环境维护良好的盐产业基地。

继续大力推进陶瓷行业、水泥行业、多晶硅光伏产业、有机硅产业的资源节约、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同时。

9强化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正确处置保证经济社会发展与维护土地资源的关系。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审批土地,强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努力做到管好地、造好地、用好地。

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省下达的考核指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维护制度。基本农田要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各类非农建设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后,其补充耕地面积与质量不得低于已占用的面积数量与质量。深化土地征管改革,推进土地复垦,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做到依法用地、集约用地、科学用地。

少占农用地,开发未利用地。尽量不占用耕地。多用荒山荒地。国家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实行严格控制,鼓励各地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率,严格遵守国家土地政策的前提下,发挥好后备资源丰富的优势,尽量选择未利用地进行非农建设。

坚持“有保有压、从严从紧、依法依规、节约集约”原则,加强建设项目用地管理。严格农用地转用指令性计划管理。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确保被征地农民当前生活水平不降低、久远生计有保障的前提下,控制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确保国家和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需用地。切实执行省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协商会议制度。加强对建设项目用地供应后开发利用各环节的监督检查。

以供地定额管理为手段落实招商选资政策,提高工业用地集约水平。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逐步提高土地准入门槛,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引导企业调整现有用地规划,鼓励零技改用地和厂房加层。新建工业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原则上达到每亩50万元以上,并逐步提高规范,除少数具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和工艺外,提倡建设多层厂房,最低容积率要达到05以上,建筑密度不得低于30%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不得逾越项目用地总面积的7%

合理确定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用地规模,节约利用农村土地。依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凡占用农用地的必需依法料理审批手续。严格实行一户一宅,鼓励农村住宅向多层公寓过渡,加快“空心村”改造步伐。加快农村宅基地的整理与改造。大力推进殡葬制度改革,加强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村总体规划,提高乡村土地利用强度。依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利用乡村空间,集约配置乡村用地。合理规划乡村分区功能,加强对乡村存量建设用地的结构性调整,加大对乡村闲置土地的清理、处置力度,保证经济适用房建设必需用地,充分挖掘存量用地的利用潜力。

严格控制粘土砖生产企业取土范围和规模,继续加强对粘土砖生产用地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推广新型墙体资料。严禁占用耕地建窑或擅自在耕地上取土,严禁向新建、改建、扩建实心粘土砖生产项目供地,限制向空心粘土制品生产项目供地。

10强化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突出抓好工业节水、农业节水、乡村节水、防止水质性缺水等工作。

重点加强工业废水综合治理,工业节水。加强对高耗水行业和用水大户的用水管理。推进工业生产中水回用及污水再生利用,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进步和矿井水资源化利用,鼓励建设节水型工业企业。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农业节水。继续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效控制农业用水浪费现象。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推广维护性耕作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提高土壤保肥蓄水能力。大力推广节水养畜的新工艺、新设备,减少养殖用水耗量。

严格实施乡村节水“三同时、四到位”全面推进乡村节水工作。积极推动城镇公共建筑和住宅节水,乡村节水。以创建节水型乡村为目标。加快中水回用设施建设,重点在景观用水、园林绿化、道路冲刷、车辆清洗等四个方面推广使用中水。积极开展节水产品研发,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深化乡村供水和污水处置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行阶梯水价。 年,乡村供水管网平均漏失率控制在15%以下。

建立以水资源为纽带的生态功能维护区。逐步推广乡村雨污分流,防止水质性缺水。严禁在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等五大水系中上游布局造纸、危险化学品、电镀等高污染产业项目。实现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置,有效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和减少废水排放,防治水污染。抓紧制定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

11积极推动原材料节约。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要原材料实行定额管理。推广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提高资料强度,延长资料使用寿命。

严格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规范和资料消耗核算制度,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以石化、纺织、建材、机械、冶金、电力、建筑等行业为重点。减少损失和浪费,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和产出率。

坚持森林采伐量小于生长量,推进木材节约代用。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加强木材需求管理,大力发展木竹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减少使用一次性木制资料,推进以竹代木工程。加快完成农村柴灶改造,减少木材和秸秆直接燃烧量。

限制过度包装,节约产品包装资料。提倡科学包装方式。推广使用可降解、易回收、低成本的包装资料。从使用环节入手,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使用力度。 年,全省水泥散装率达到50%

12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各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重点推进冶金、电力、医药、石化、造纸、建材、轻纺等行业的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和余热余压的开发利用,推进废物综合利用。以提高工业“三废”综合回收利用率为目标。重点提高有色金属矿山共伴生资源回收率,促进煤矿瓦斯、煤矸石、粉煤灰、煤泥、矿井排放水以及其它煤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形成一批地域性、品种化的废弃物分类拆解和再资源化基地。抓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废旧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废旧手机、废旧包装物等各种废旧资源。

积极推广“猪沼果”猪沼茶”猪沼菜”生态养殖循环利用技术、生态水产养殖、生态茶园和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等新模式。扩大生物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推广节肥、节药技术,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资节约。大力推广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加快沼气综合利用。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鼓励并推广农膜回收利用。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3掌握五个重点环节。从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物发生、再生资源发生、消费等五个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资源开采环节。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

努力降低消耗,资源消耗环节。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筑)轻工、纺织、农业等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

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废物发生环节。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乡村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

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再生资源发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不时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促进垃圾处置资源化。

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消费环节。大力建议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与消费观念。

14抓好四项重点工作。促进清洁生产。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和工业园区。

对重污染企业实行强制审核,促进清洁生产。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污染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引导企业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从源头减少废物的发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为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证。发展环保产业。注重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与装备。

促进内部物料循环,引导企业发展内部循环经济。支持和引导企业延长产业链。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最终处置量,鼓励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进行重复利用或二次开发利用。

支持、鼓励园区引进以核心企业“废料”为原材料的项目,用循环经济理念规划和建设工业园区。积极推进园区集中建设循环供热、供水、供汽系统。大力推动产业链延伸和耦合。通过企业中间副产品、能源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形成完整的循环工业系统。

五、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的支持和保障体系

15强化规划引导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各有关部门要加快编制全省节能规划、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节水灌溉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维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对有利于资源节约利用、有利于提高附加值、有利于延伸产业链的项目鼓励发展,对卖原材料、资源粗放利用的项目要严格调控。

16健全促进节约资源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制定废旧家电回收处置管理方法。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主要耗能行业能耗准入规范、节能设计规范、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规范,以及主要工业耗能设备和产品的能效规范;认真落实国家新的土地使用规范,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规范。抓紧研究制定我省主要耗能产品和大型公共建筑单位能耗限额。研究制定重要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依法加强行业监管。

17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逐步建立能够体现资源稀缺水平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尽快制定和逐步提高乡村污水处置费征收标准,设区市全面开征污水处置费。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鼓励生产使用中水。完善农业水费计收方法,推广节水灌溉。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分时电价,逐步扩大峰谷电价和丰枯电价执行范围。对高能耗行业中的淘汰类、限制类项目,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

18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资源的政策激励机制和导向机制。认真落实国家鼓励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优惠和扶持政策。研究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弥补机制,提高重要矿产资源省内加工增值率,实现资源有序开发和永续利用。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矿产资源保证水平。省、市、县财政要结合自身财力、整合专项资金,支持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的重点项目建设、示范试点、技术推广、政策引导、宣传培训等工作。

19建立完善资源节约的监督管理和统计监测制度。建立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对矿山尾矿中资源品位严重超标的要采取强制回收措施。切实开展年耗能万吨标煤以上重点企业节能、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等专项检查。研究建立资源节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核算制度,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和完善能源、矿产、水资源以及节能、节水统计工作。

20加强资源节约技术开发与应用。加大科技投入。重点组织开发应用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节水及污水处置回用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及各类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企业清洁生产技术、企业间产业生态链的集成技术等。积极推进技术研发效果的产业化,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资料推广应用力度,政府机构要带头和引导全社会推销资源节约型产品。

六、加强对资源节约工作的组织领导

2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资源节约的政府责任。并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省政府成立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省发改委为牵头单位,省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指导、安排、组织、协调、考核全省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依照各自职责范围,根据本意见明确的工作重点,积极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和措施,加强协同和配合。各地要建立由发改委牵头的组织机构,依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分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工作。

节约资源的目的篇9

二、我市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目标:经过3年努力,使全市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资源节约意识进一步增强,部分行业盲目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严重浪费资源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资源节约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资源节约政策、法规和标准得到较好实施,资源节约率和理利用率明显提高。到年,我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万元生产总值取水量下降5%以上,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再生资源回收率显著提高,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资源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全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机制初步形成,为全面开展“生态”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一是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相结。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项目等各项工作中,要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二是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与调整经济结构相结。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扶优扶强,促进优胜劣汰。三是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与技术进步相结。要推动资源节约科技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资源节约重大技术示范,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节水设备和器具,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四是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与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相结。要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以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在强化负荷管理的同时,加强节约用电;加快城市节水工程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加大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推进城市节约用水;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采取有效的节地措施,大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三、注重实效,扎实推进我市资源节约工作

(一)建立健全资源节约责任制。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责任制,明确一位领导分管资源节约工作,把资源节约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和考核,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政府机构要在资源节约活动中发挥表率作用,带头节约资源。

(二)加快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要加快“1346”行动计划的实施,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技术进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推动节约资源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开发、示范和应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集中力量支持一批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发和建设一批采用先进适用技术的节水、节电、节煤、使用洁净燃料等项目。对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强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大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做到标本兼治。

(三)加强规划指导,完善地方法规标准。市经贸委、计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利用等专项规划,抓紧制定万元产值能耗标准。市里将出台对资源节约工作的奖惩措施。

(四)组织开展资源节约专项检查。按照省发改委、建设厅、水利厅、质监总局《转发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关于组织开展资源节约专项检查的通知》(发改环资〔〕539号)要求,由市经贸委会同市计委、建委、水务局、质监局组织节能、节水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四、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节约资源的目的篇10

节约利用制度注重从“量”上进行源头严控,基本制度是规划管理和总量控制。资源规划作为顶层设计,具有鲜明的战略性和长久性,是未来一段时间资源利用规模和方式的总纲,其科学性及落实程度对资源节约利用具有统领作用。目前,我国单门类资源均有本领域资源规划,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森林资源规划、草原规划、海域使用区划与规划等。此外,多数资源建立了总量控制制度,如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稀土矿和钨矿开采总量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森林限额采伐、围填海造地年度计划等,对全面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1.2集约利用制度

集约利用制度突出从“质”上进行全过程管控,基本制度包括标准控制、经济调节等。准入标准是资源审批、供应、利用评价考核和供后监管的重要政策依据和制度规范,是促进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措施。部分单门类资源已初步建立实施了集约利用标准体系,如土地使用标准、节水标准等。经济调节主要通过运用资源税费金和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如土地出让金、矿产资源补偿费、水资源费、阶梯水价、海域使用金等。

1.3综合监管制度

综合监管制度强调从“量”和“质”上进行过程监管和结果考评,基本制度包括监测监管、激励约束、考核评价等。监测监管主要通过开展调查评价和动态监测,掌握资源实际利用状况,并加强督促检查工作,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土地督察、森林资源监督等。激励约束制度主旨在于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对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果好坏进行奖惩,并实现与考核制度相结合,形成正确导向,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意识。

2我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实现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从规划计划、定额标准、评价考核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初步形成了有利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制度框架体系。然而,与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关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未发挥规划对资源利用的源头管控作用

目前,由于各单门类资源规划之间以及各单门类与相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间缺少协调和衔接,造成资源规划不仅没有发挥“源头严管”的作用,更难以发挥统筹资源利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作用。以土地资源为例,由于在资源开发、投资建设等方面缺乏统筹,盲目发展各类开发区和推进城镇建设,致使发生用地空间布局重叠、散乱和用地效率低下等现象,造成大量土地资源浪费[1]。此外,受资源规划法律效力不强、规划调整严肃性不够、执法监督力度不大等因素影响,大部分资源规划的执行效果不佳,超规划总量现象十分普遍,直接影响资源节约集约效果,如许多地方特别是东部沿海省份,出现土地规划基期建设用地指标超过规划期指标的现象。

2.2缺乏科学的资源利用标准规范

建立内部结构有序、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是开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基础。总体上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在调查、评价等方面的标准相对缺乏,覆盖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的标准体系还未建立。例如,建设项目用地标准体系尚未形成,部分行业用地指标尚未完成编制,用地量较大的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标准还是空白[1];农村宅基地标准、土地复垦与土地整治标准、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标准等存在一些薄弱环节[2]。同时,由于更新不及时等原因,资源利用标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屡见不鲜,如我国现行工程项目用地标准与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经济技术条件不相符,需按新要求给予修订等。此外,我国地域广泛,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自然条件差异性影响,同种资源在不同地区的节约集约利用情况差别较大,这要求在国家(或省级)统一标准下制定差别化标准。但有些地方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机械套用国家标准(或直接套用省级标准),导致无法科学准确地反映当地资源节约集约真实情况,极易造成相关管理政策缺乏针对性。

2.3未全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当前,市场机制尚未发挥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建立合理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资源的取得和保有成本偏低,以致发生多占、滥占和浪费资源现象。取得环节上,土地、矿产、海域等资源基本实现有偿取得,但目前仍存在大量以协议方式出让的非市场行为,特别是海域使用方面尤其突出;其他资源有偿取得方面相对滞后,如水资源于2014年刚开始在河南、宁夏、江西、湖北、内蒙古、甘肃和广东7省区开展水权试点。持有环节上,资源利用经济成本偏低。例如,土地保有环节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征管不严,一些地方甚至不征收,导致土地大量闲置浪费[3];矿产资源补偿费标准按矿种分别以销售收入0.5%~4%的费率计征,起步费率低,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费率,甚至低于众多发展中国家[4],不仅影响国家所有者权益实现,还不利于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普遍较低,大部分省市水资源费平均征收标准占综合水价的比例不超过5%,难以体现水资源的价值,不利于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5]。

2.4缺少健全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考评机制

在现行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中,GDP仍然是绝大多数地区的核心内容,缺乏有关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内容,难以约束部分官员的急功近利行为。在这样的考核机制下,地方官员执政方针往往对长远建设、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问题考虑较少,而更注重任期内经济发展效率。因此,通过出让资源获取收益,或通过行政配置资源方式进行招商引资,达到增加地方GDP的目的成为普遍做法和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大打折扣,甚至难以落实。

2.5未建立完善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监督体系

在资源利用过程中,有关部门对违法及不节约集约利用行为的监督惩处力度不够。受制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等多方原因,许多地方政府对资源财政,特别是“土地财政”依赖较大,导致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对有关法规的执行水分较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经常发生。许多违法违规利用资源事件,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助涨了资源浪费之风。此外,现有资源利用监督体系基本属于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和公众监督机制还未全面建立,影响监管效果。

3完善我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的对策建议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应按照“规划管控、严格准入、激励约束、考核评价、加强监督”的思路,完善和落实最严格的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

3.1强化资源规划引导控制作用

在全面提高单门类资源规划科学性和加强协调的基础上,要强化规划对资源利用的约束作用,严格执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避免因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维护规划权威性和严肃性。对于无充分理由随意调整规划行为,要严格追究地方党政一把手的责任。此外,要加强资源规划管理制度和实施保障制度建设,不断完善规划实施动态评估、监管和修编制度,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合理需求。

3.2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准入制度

在梳理各单门类资源技术流程和标准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实际,加快修订不合时宜的现行标准,抓紧新编一批急需的标准规范,逐步形成完善的资源利用准入标准体系,并将其纳入资源开发利用许可或合同,提高资源开发利用准入门槛。同时,全面实施资源利用的“五量调控”,即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高。

3.3完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激励约束机制

利用“价、税、费、金”等经济杠杆,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大力推进土地二次开发,全面清理闲置土地。通过规划、矿业权设置和税费减免等措施,调动矿山企业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动力,促进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的提高。进一步加强森林采伐管理,加强引导经营者严格执行采伐规程,逐步规范采伐方式,有效控制采伐强度,全面提高森林质量;对于大部分重点国有林区,应全面停止森林采伐,以尽快恢复其生态功能。

3.4优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考核评价机制

按照存量和增量并重原则,制定完善包括规划执行度、资源利用效率、执法监督效率和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建设等在内的指标考核体系,以及相应的评价方法体系,将考核评价结果真正地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和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中,并制定相关考核奖惩办法。对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果好的地方政府,除给予荣誉表彰外,还要给予一定数量资源利用指标、有关资源利用和恢复工程项目及资金等方面奖励,发挥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正效应。

节约资源的目的篇11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以节约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以及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推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完善政策措施,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逐步建立适合市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步伐。

二、近期建设节约型社会总体目标

1.到年,每万元生产总值(GDP)能耗比年降低,由吨标煤降到吨标煤;万元GDP耗水降低,由吨降到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提高到;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提高到。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评价考核体系,培育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和园区,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显著增强。

2.到年,万元GDP能耗比年降低,达到吨标煤;万元GDP耗水降低,达到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基本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规体系、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建立起运转有效的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资源开采、消耗类和加工类企业基本建成循环经济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工业园区和中心城市建立起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进一步增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

三、近期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重点工作

1、积极推进能源节约

突出抓好工业节能。切实抓好粮油食品加工、冶金、建材等支柱产业的节能降耗,加强家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骨干企业用能跟踪管理,定期公布重点用能单位名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及与国内外同类企业先进水平的比较情况,要求其提出并落实节能降耗目标。制定主要能耗产品能效指南,引导企业抓好节能降耗工作。启动实施一批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等重点节能工程,力争用三年时间,使家重点骨干企业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扎实推动建筑节能。新建民用建筑严格执行节能的设计标准,适时提高到节能。年设区市规划区内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以上,县城规划区内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以上,年达到;新建公共建筑严格执行节能标准。市(县、区)内年月日起新开工公共建筑达到节能标准;开展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制定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规划;积极推动太阳能、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大幅度提高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率,积极推进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进程。在节能建筑中大力推广节能门窗。利用自身产业优势,推广塑钢、玻璃钢中空玻璃窗,低辐射镀膜玻璃窗。提高建筑物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全面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年开始启动限用粘土墙材制品工作,包括对轻集料砌块中的骨料(如粘土陶粒)。规范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提高企业的入门标准;大力推广新型墙材;加快供热体制改革,凡是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新建建筑,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和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推行供热计量收费,实现供热货币化、商品化。

积极开展交通运输节能。贯彻落实《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从源头上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和落后农业机械,在全市开展报废机动车专项治理工作。加强公、铁、水、空联运的有效组织,实现各种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鼓励有条件的大型运输企业开展现代物流的资源整合,建立运输信息平台,降低车辆空驶率。鼓励“汽车油改气”项目的实施。继续争取“燃料乙醇”项目的定点及加大招商力度,为推广使用乙醇汽油奠定基础。

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实施能效标准和标识,规范节能产品市场。推广高效节能电冰箱、空调器、电视机、洗衣机、电脑等家用电器和办公电器,降低待机能耗。在民用建筑中广泛推荐使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特别要大力推进LED(发光二极管)应用于灯饰工程,减少普通白炽灯使用比例,逐步淘汰高压汞灯。逐步建立规范的落后产品淘汰信息制度。严格执行公共场所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的标准。

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开发生物能,在农村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加大沼气池推广建设的力度,推广节柴灶。到年建设立方米三结合沼气池个村共户。在集约化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池个,共计立方米。

2、全面开展节约用水

明确提出全社会节水目标,开展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市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市级将着力抓好山海关区和青龙满族自治县两个节水型社会试点的建设,各县、区要选取一批乡、镇、村开展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

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按照严于国家标准的原则,制定电力、钢铁、啤酒等高耗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对超定额实行累进加价,促进企业不断降低单位产品取水量,重点抓好电力、冶金两个行业的节水工作。

扩大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新建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必须建设中水利用设施。积极扩大海水利用量。

加强城市地下水管理。从年开始关停公共供水管网能够满足用水要求的没有保留价值的自备井,不再审批开凿新的自备井。对所保留的自备井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限量开采、强化监控,严禁偷采、滥采、无证取水等非法取水活动,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有偿使用制度和水资源论证制度。

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因地制宜地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集蓄节灌等高效农业灌溉技术;抓好旱作基本农田和集雨补灌等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推广抗耐旱高效作物品种、保护地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节水精播技术等旱作农业节水综合配套技术。年全市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到万亩。

创新市场机制。组织实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实施意见》(政[]号),发挥水价杠杆作用,促进节约用水。年水利工程供工业及城市自来水厂用水的平均价格提高到元/立方米,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平均价格提高到3元/立方米左右;按照洗浴用水与居民生活用水的差价,大幅度提高洗浴用水价格,遏制大型洗浴中心的盲目发展。年底前,自备井水资源费标准不得低于城市工商企业供水价格(扣除污水处理费),各县、区污水处理费平均标准提高到元/立方米。通过调整各类用水比价关系,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和矿产

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利用计划,严格土地供应政策和标准,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做到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对限制类项目能够做到一是控制区域,二是控制供地数量,对禁止类项目一律停止供地。积极引导工业项目进入开发区或工业区,鼓励建设多层厂房。今后,建设项目用地实行投资强度限额和用地指标双向控制,用地面积在定额核定用地面积的基础上下浮。开发区投资强度每亩不能少于万元,其中:部级开发区投资强度每亩不能少于万元,开发区以外的投资强度每亩不少于万元。总投资少于万元的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通过建设标准厂房的方式提供生产经营场所。要加强分期实施的大型工业项目预留规划用地的管理,对规划预留用地,必须根据实际到位资金情况和生产建设进度,分期分批确定供地数量。严格执行各类建设项目用地的控制指标。国土部门要在建设用地批准文件中,严格约定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绿地率、开工时间和竣工时间等土地使用条件,对工业项目还必须明确投资强度、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并加强批后跟踪管理,严格追究违约责任。

推进资源整合。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对现有农地、灾毁土地和各类工矿废弃土地及“空心村”的综合整理;搞好城市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和闲置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整合矿产资源,从保有储量和生产规模等方面入手,加快现有矿山整合重组步伐,采取股份制和联合办矿等多种形式,推动有限矿产资源向国有大型骨干企业集中,实现规模开发,集约发展。

科学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科学制定完善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严格按规划限定的准入条件科学合理设置矿权,按照矿山开发规模与矿山储量规模相适应的原则,合理设置采矿权,防止“大矿小开、一矿多开”。

完善矿业权市场建设。今后凡是能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要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积极搞好市场引导与服务,提高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充分利用好市内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优先保障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用矿,对水泥灰岩、煤炭、饰面用花岗岩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对铁、建筑石材等资源实行限制性开发。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保护项目的设立、研究及成果推广工作,大力引进科学的采矿方法和开采工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矿产资源开发总体水平和效率,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后续产业链建设,提高矿产资源总体利用效率。

4、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

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加强对钢铁、粮油食品加工、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原材料消耗管理。在资源消耗型产业项目的审批、核准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对其资源消耗情况进行审查,指导企业按照规范设计项目,尽可能优化并采取资源消耗水平较低的工艺技术。各重点行业分别确定一批高耗材重点企业,定期公布名单,监控其材料消耗状况,并指导其加强材料消耗核算,更多地利用边角余料、再生材料,提高材料利用率。积极发展烧结粉煤灰砖、利废墙材产品、加气混凝土砌块、轻质墙板等墙体材料,减少建材产业对土地的依赖和破坏。

节约木材,开发木材代用品。积极调整原料结构,逐步降低木材在建筑装饰材料、家具、包装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比重,积极寻找其他代用材料。加大对废旧木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对新鲜木材的需求。

改进产品包装,节约包装材料。改进大宗原材料产品包装方式,在化工、冶金、建材等原材料工业中推广运用大吨位包装袋。加快发展散装水泥,建立完善散装水泥推广体系。

5、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扩大工业“三废”利用规模。重点抓好电力、煤炭行业“三废”综合利用,着力开辟铁矿尾矿利用渠道,年,全市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煤炭企业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以上。到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以上。

高效循环利用再生资源。切实抓好废旧金属回收交易市场的建设;探索建立废旧物资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体系建设;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继续提高秸秆处理利用率。实施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推进秸秆青贮、氨化和微贮等处理利用,发展秸秆养畜。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不断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一是加快产业整合,完善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鼓励、支持发展高效益、低能耗、污染少的生态农业。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促进生态农业集中连片,到年将建成多个高产、优质、低耗和防治污染、综合开发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形成生态农业区域产业带。二是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基地集聚。通过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集聚加工企业,合理配置资源,统一环保治理,减少环境污染,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块状经济。三是规划畜禽养殖小区,实施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发展畜禽圈舍养殖,到年建成20个生态养殖小区。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优化产业布局。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为契机,进一步整合、提升工业园区。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工业区建设为载体,促进工业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到年,完成市区所有污染企业退城进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要重点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构建特色园区,加快燕山大学科技园、省软件产业基地、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发展,不断完善园区循环体系,建设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中水回用、垃圾处理系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要重点围绕粮油食品加工,积极延伸产品链,以现有企业、粮油运输、储存及港口为基础,建设粮油食品精深加工基地、现代粮油物流中心、粮油食品配送中心及粮油批发市场。到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最大的粮油食品加工基地。

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以垃圾处理设备、海水淡化设备制造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环保产业全面升级。

做好循环经济试点。制定并落实政策,积极引导大中型骨干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为全面推行生态工业做好示范。积极推进市争列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工作,积极争取骊骅淀粉生态工业园列入部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积极编制《市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建设好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树立典范。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省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和认证工作,到年全市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计,家以上企业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创建户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措施和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规划编制。由市发改委、市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交通局、水务局、中小企业局、农业局、商务局、国资委、国税局、地税局、统计局、质监局、广电局、环保局、林业局、法制办以及市总工会、团市委等部门组成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联席会议,市发展改革委做为召集人单位,负责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组织和协调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扎实有效地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

各级政府要抓好规划编制和宏观指导,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总体规划和其他各类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和分工,做好本系统的资源节约工作。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编制《市节能规划》、《市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在调查摸底、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筛选一批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节约的重大项目,上报省、国家争取支持。市水务局、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编制《市节水规划》。市国土资源局抓紧制定《市国土资源利用规划》。

(二)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市发改委、水务局、国资委、国土资源局、工商局、质监局、环保局等部门要加强对节能、节水情况的执法检查,依法保护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规范市场秩序,查处不符合规定的用能、用水产品和器具的生产和销售,查处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和单位,依法推动节约型社会创建工作。

(三)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能够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市物价局要落实全国水价改革与节水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抓住机遇,适时决策,全面调整工农业和居民用水价格。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方式的进一步完善。加大实施峰谷分时、丰枯和季节性电价力度,扩大执行范围。对高耗能行业中国家淘汰类和限制类项目,继续实行差别电价。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供应,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四)强化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完善促进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市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等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已出台的有关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设备(产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抓紧研究制定支持资源节约的地方财税政策。强化节能、节水执法监督及监测队伍建设,开展对全社会节能、节水情况的监督检查,定期公布耗能、耗水大户和重点行业的耗能、耗水指标。加大公共财政对政府节约资源管理和公共设施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要把资源节约等工作任务作为重要考核目标内容,纳入对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管理者的考核范围。

(五)积极谋划项目,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做好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加大对资源节约项目的投入力度。从年开始,市政府设立“资源节约专项资金”,与省级资源节约专项资金配套,主要用于对重大就能、节水、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项目的补助或贴息。认真筛选、编报资源节约项目,争取国家、省政策支持,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环境评价、项目融资等各个环节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支持资源节约投资项目尽快建设。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从年开始,年耗能万吨以上标准煤的企业要设立专门的节能技改专项基金,通过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工艺,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依靠科技创新,搞好各项节约工作。建设节约型社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使传统工业尽快走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现代工业。要在每年的科技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资源节约技术创新的研发。要增加科研投入、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增加重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投入,加大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对重点领域制定节约和环境友好指标,设置一些新的技术标准,发挥科学技术在节能降耗方面的积极作用。

节约资源的目的篇12

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温家宝(2005年6月30日)一、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城市建设贪大求洋,汽车消费追求豪华型、大排量,住房消费追求大面积、高标准,有的产品过分包装,一些活动讲究排场、大吃大喝。这样,不仅造成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煤电油运紧张,环境污染加重,导致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而且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我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承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总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实用大力气抓紧抓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务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二、近期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伴随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的长期任务。今明两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大力节约能源。认真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抓紧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大力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业机械,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推动新建住宅、公共建筑节能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节能环保型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和全社会推广采用节能照明产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工程。积极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节约用水。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搞好农业节水灌溉。大力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推进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限制超采、滥采地下水。大力节约原材料。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施工、生产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使用再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推行木材节约代用。大力节约包装材料,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食品和用品等过度包装问题,大力推广散装水泥。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按照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修订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复垦。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严格限制毁田烧砖,大搞墙体材料革新,实施第二批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计划。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以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有机废水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农膜、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积极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在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促进产业转型、老工业基地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的调整和改造。三、抓紧制定和实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措施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在生产领域,推行节约型增长方式,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注重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特别是在服务行业、公用设施、公务活动、住房、汽车及日常生活消费中,要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在城市建设方面,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要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把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和改善环境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城市集中供热,建设节约型的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可用水资源,建设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目前正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同时,要加快制定节水、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和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计划。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国家要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价、电价和油气价格改革。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和发展节能节地型建筑的经济政策,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措施,继续实行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目前,我国在资源开采、储运、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普遍存在着大量损失浪费现象,重要的原因是管理松懈,监督不力。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在近期内都要认真开展资源使用情况的大检查,找出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整改,坚决改变各种浪费资源的现象。建立资源节约的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为企业和各个方面节约资源提供良好的服务。当前,正值用电高峰,电力供需矛盾突出,要加强协调调度,强化需求侧管理,鼓励节约用电和提高用电效率,确保安全迎峰度夏。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节约使用和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新上建设项目的资源评价体系。特别要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四、切实加强领导,务求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实效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认识,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放在重要议事日程。要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抓紧制定具体方案、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要对本地区建设节约型社会负总责,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层层抓落实,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要把资源节约纳入政绩考核指标,建立节约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更好地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能,按照职责分工,围绕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指导各地方、各方面节约资源工作。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作用,共同搞好资源节约活动。政府带头,做好表率。政府带头节约资源,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又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工作力度。严禁滥用公款消费,杜绝办公浪费,实行“阳光”采购。国务院各部门要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走在全国前面,自觉做资源节约的表率。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带头做好节约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公务员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当前,所有政府机构都要采取严格的节约措施,突出抓好节约用电工作。要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夏季办公室、会议室等办公区域的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除重要活动和外事活动,其他公务活动可不着正装,以利节约能源。要养成随手关灯习惯,杜绝白昼灯、长明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要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要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正确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努力营造浓厚的节约资源社会氛围。宣传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进行资源“国情”教育;宣传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资源节约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标识;宣传普及节约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宣传节约资源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先进单位、个人的事迹,揭露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教育部门要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大力开展群众性的资源节约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共青团组织要在青少年中开展资源节约宣传和实践活动,教育青少年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要广泛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活动。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对各地方、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和推广本地区、本部门资源节约的经验,注意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要真抓实干,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加强监督检查,把各项工作和措施落到实处,务必使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迅速行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