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的政策合集12篇

时间:2023-12-22 10:06:46

宏观经济的政策

宏观经济的政策篇1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01

前言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产品出口量下、一些企业陆续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等现象,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我国政府在这一阶段颁布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创新,解决人们的就业问题等。使我国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GDP仍呈现增长趋势,这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经济危机的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凡是开放的国家,其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必然会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影响[1]。这次的经济危机带给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是巨大的。为了应对这次的经济危机,就要较为全面的认识经济危机发生的背景。对于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尽相同。有人认为这是美国的虚实经济严重失衡造成的、有人认为是开放国家对自由化市场机制的放任导致的、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导致的。不管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这次经济危机严重地影响了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如果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及时的进行改革,不仅无法避免经济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还有可能加重经济危机的影响程度。美国就是因为对市场的监督不严格,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过于落后,才引发了这场经济危机。我国要将美国的经历作为借鉴,认识到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

(一)货币方面的依据

货币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危机里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国家善用货币政策,可以适当的减轻经济危机,国家可以通过银行利率的优惠,通过利率的减少,使有关企业和部门得到发展,增加员工的就业量。在货币的流通过程中,维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国家减少对商业银行信贷的控制,扩大信贷规模,使金融体系拥有良好的流动性,能够更好的支撑金融机构。存款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常用工具。借助降低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提升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3]。进而提升货币在市场流通中的供应量,刺激消费,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二)财政方面的依据

政府的购买性支出指的是政府借用国家资金购买商品或者劳务的支出[2]。如果政府加大了购买支出,就会使人民的收入呈现增长甚至是翻倍的增长趋势。经济危机发生后。政府加大了投资力度,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使相关的产业能较全面的发展,同时也拉动了内需。政府不直接的对市场进行干预,购买商品,将资金投入到社会的保障与财政补贴,由受到社会保障的人民群众进行对市场商品的购买,间接的对市场进行了干预。国家通过对税收政策的调节促进消费,对税收合理的进行削减,使人民的收入和社会福利得到提升。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为了减少企业的负担,对企业的税收进行适当的削减,增加企业的收益,使入不敷出的企业由亏损转换为盈利,可以进行正常的材料购入,产品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具有竞争力。从而使员工的就业率上升,就业岗位增多,经济得到稳步发展。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措施

(一)加大国家的经济干预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商品出口受到限制,不能再通过出口推动经济的发展了。通过对国际经济情况的分析,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重新制度了国家宏观政策的发展方向,通过增加国内市场需求带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由政府支出资金,运用到民生建设中,比如桥面的修筑、医疗方面的建设、公共设施的修建等。此外,我国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税收,增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比如家电下乡政策的推行,它是指农民购买政府所指定的电器产品时,政府会给予相应的补贴。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了电器产品的销售额,使企业利润得到提高,还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在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家经济有了显著的回升,对偏远地区的建设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失业率大幅度上升。我国政府鼓励人民进行自主创业,通过自己的打拼混出一片天地,降低了自主创业的要求,出台相应的政策为自主创业提供条件,如减少税收,进行就业培训等等。

(二)促进科教事业的发展

我国出口的商品大多都是技术含量较低,稍做加工就进行出口的商品。这种商品没有多少科学技术,生产商品的企业容易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我国大力支持科教事业的发展,就是为了产品由低端的制作加工变为高端的生产,提高我国的产品质量水平和科技竞争力。

(三)扩大各种保障的范围

要想拉动内需,就要使我国居民的收入有所提高,增加居民的社会保障。只有保证了居民的生活,才能提高居民的购买欲望。我国政府扩大了医保范围,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解决人民看病困难的现状。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如退休养老金保障,生活安全保险等,为人们的政策生活提供了基础。居民在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收入有所提高,可以刺激居民消费,使国家经济有所增长。

四、结语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国家和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家应该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等使宏观经济政策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将宏观经济和市场状况相结合,使调控的效果最大化,使我国的经济能够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的政策篇2

一、防止通货紧缩仍需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

1、对2009年的基本评价。

2009年中央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发国债,扩大财政赤字,增加投资,调整收入分配,刺激居民消费,保证了全年经济增长7%目标顺利实现。总的来看2009年国民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运行基本情况是好的。但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持续。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一方面要看到成绩,另一方面应该看到经济总体运行情况仍不容乐观。到今年10月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已持续下降了43个月,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持续下降了25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下降了18个月。

2、2010年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进入WTO,将给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与发展,特别对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结构性调整,以及改善贸易条件扩大进出口规模,都将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具体的因素还有:

有利因素:(1)物价水平的降幅有所缩小;(2)国有企业效益有所回升;(3)出口止跌回升。

不利因素:(1)影响金融正常运转的呆坏账问题并不可能短期内解决;(2)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迅速下降。特别是更新改造投资1-9月份累计同比下降1.7%。结构性调整,压缩过剩生产能力的任务仍然很重;(3)消费不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始终在低位徘徊;(4)国企改革人员下岗分流后再就业压力较大;(5)一系列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如此等等都必然提高社会储蓄率,抑制消费,减少投资;(6)金融机构贷款和企业存款的增长率持续下降,这些因素都会在较长时期内对总需求产生不利的影响.形成通货紧缩的环境。这些不利条件,特别是长时间、大范围的物价下降,使企业开工严重不足、居民收入预期下降、国内需求不振、投资需求不断下降,形成通货紧缩型的有效需求不足。加之早几年消费体制没有及时改革,消费环境不好、消费政策限制、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等原因,以及长期结构性矛盾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大等原因,这些都助长了通货紧缩。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8%的GDP的增长还需进一步创造条件,进一步实行积极的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空间是有限的

1、当前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过去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党中央一系列决策核心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人民币不贬值条件下,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这种决策不能半途而废,因为任何宏观经济政策通常都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充分见效。过去我们治理通货膨胀时也用了二至三年时间,现在仅用了一年多时间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其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形势已得到稳定,虽然还有许多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还没有解决,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政策的效果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但是如果我们不正确的认识形势,对已经实施的政策产生怀疑有可能会使过去的政策半途而废,再重新启动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现在是要坚定信心,按照既定目标前进。2、积极财政政策的空间是有限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在经济周期的低谷时期,以其启动经济,但这种政策不能过分使用,搞不好很可能为以后的通货膨胀埋下祸根。我国的“或有”债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后的债务(包括企业债转股后形成国家承担的债务);地方政府、国有企业违规举债、违法担保形成的债务;未纳入预算的,包括国家政策性贷款和指令性贷款事实上对国有企业财政补贴形成的不确定债务部分。由于我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发债历史短,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财政潜在债务风险更不容忽视。

3、对两年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存在不足之处的分析。在充分估计到困难的情况下,要看到治理通货紧缩和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应该把困难想得多一些,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正确制定政策。这种基本判断有助于我们对过去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全面的反省;当前经济形势的焦点仍然是通货紧缩趋势,如果还是只一味地采取积极财政政策而不注重货币政策的配合,很可能只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2000年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走向应该是以反通货紧缩为主、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

三、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1、积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问题,金融在经济增长中应发挥更大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取得最大效率。

2、货币政策作用欠佳的主要原因。这中间形成欠佳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既有银行不良资产过重负担形成的过度防范金融风险的原因,也有因需求不足引起贷款不断下降使得货币供应量低位徘徊等原因。

宏观经济的政策篇3

1999年中央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发国债,扩大财政赤字,增加投资,调整收入分配,刺激居民消费,保证了全年经济增长7%目标顺利实现。总的来看,1999年国民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运行基本情况是好的。但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持续。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一方面要看到成绩,另一方面应该看到经济总体运行情况仍不容乐观。到今年10月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已持续下降了43个月,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持续下降了25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下降了18个月。 

2、2000年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进入WTO,将给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与发展,特别对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结构性调整,以及改善贸易条件扩大进出口规模,都将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具体的因素还有: 

有利因素:(1)物价水平的降幅有所缩小;(2)国有企业效益有所回升;(3)出口止跌回升。 

不利因素:(1)影响金融正常运转的呆坏账问题并不可能短期内解决;(2)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迅速下降。特别是更新改造投资1一9月份累计同比下降1.7%。结构性调整,压缩过剩生产能力的任务仍然很重;(3)消费不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始终在低位徘徊;(4)国企改革人员下岗分流后再就业压力较大;(5)一系列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如此等等都必然提高社会储蓄率,抑制消费,减少投资;(6)金融机构贷款和企业存款的增长率持续下降,这些因素都会在较长时期内对总需求产生不利的影响.形成通货紧缩的环境。这些不利条件,特别是长时间、大范围的物价下降,使企业开工严重不足、居民收入预期下降、国内需求不振、投资需求不断下降,形成通货紧缩型的有效需求不足。加之早几年消费体制没有及时改革,消费环境不好、消费政策限制、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等原因,以及长期结构性矛盾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大等原因,这些都助长了通货紧缩。 

在这种情况下,今年要保持7%的GDP的增长还需进一步创造条件,进一步实行积极的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空间是有限的 

3、当前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 

过去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党中央一系列决策核心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人民币不贬值条件下,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这种决策不能半途而废,因为任何宏观经济政策通常都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充分见效。过去我们治理通货膨胀时也用了二至三年时间,现在仅用了一年多时间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其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形势已得到稳定,虽然还有许多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还没有解决,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政策的效果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但是如果我们不正确的认识形势,对已经实施的政策产生怀疑有可能会使过去的政策半途而废,再重新启动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现在是要坚定信心,按照既定目标前进。 

4、积极财政政策的空间是有限的。 

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在经济周期的低谷时期,以其启动经济,但这种政策不能过分使用,搞不好很可能为以后的通货膨胀埋下祸根。我国目前中央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增加,综合债务负担率提高,扩大发行国债的余地越来越小,积极的财政政策空间受到一定的制约。先说中央财政赤字问题。据统计,1991年一1999年我国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情况,均在3%以内。虽然中央财政赤字GDP比重并不大,但由于中央财政收人占GDP的比重不高,目前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已经超过60%以上。再说财政潜在的债务风险问题。1998年我国预算债务负担率为9.9%,1999年为11.7%(不含增发的600亿元专项国债)。即使加上增发的国债,我国的债务负担率也不能算高,但应考虑国家财政可能出现的“或有”债务问题。我国的“或有”债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后的债务(包括企业债转股后形成国家承担的债务);地方政府、国有企业违规举债、违法担保形成的债务;未纳入预算的,包括国家政策性贷款和指令性贷款事实上对国有企业财政补贴形成的不确定债务部分。如果把这些“或有”债务和账面上的债务加在一起,根据国家综合负债及金融风险指数的国际比较计算(综合负债指数=(全部外债+政府内债+银行坏账*%)。由于我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发债历史短,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财政潜在债务风险更不容忽视。 

5、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考虑。 

由于存在国家综合负债率较高的风险问题,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好地考虑使用效果,由扩大需求为主转向扩大需求与增加供给并重,因此,要更多地支持关系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和企业,在扩大有效需求的同时,更好地改善有效供给,加快结构调整;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适当增加转移支付力度,更多地补充社会保障基金;要改进财政资金的使用办法,适当采用财政贴息的措施,引导民间投资投向,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 

6、对两年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存在不足之处的分析。 

在充分估计到困难的情况下,要看到治理通货紧缩和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因为目前我国经济战线正进行一场战略性的结构性调整和国有企业三年“脱困”,其力度和范围还会不断扩大;时间上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在这期间要彻底改变目前通货紧缩状况似乎不可能。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应该把困难想得多一些,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正确制定政策。这种基本判断有助于我们对过去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全面的反省;当前经济形势的焦点仍然是通货紧缩趋势,如果还是只一味地采取积极财政政策而不注重货币政策的配合,很可能只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2000年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走向应该是以反通货紧缩为主、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

三、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7、积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问题,金融在经济增长中应发挥更大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取得最大效率。 

8、货币政策作用欠佳的主要原因。这中间形成欠佳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既有银行不良资产过重负担形成的过度防范金融风险的原因,也有因需求不足引起贷款不断下降使得货币供应量低位徘徊等原因。 

9、金融风险不可等闲视之。 

金融风险表现在:(1)近年来,部分金融机构的支付风险已经显现出来了,一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兼并和破产;(2)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重较高。虽然目前已经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但实施“债转股”后,短期内并不能从根本上降低银行不良资产比重,这些不良贷款的产生有旧体制的客观因素,也有银行内部的原因;(3)资本充足率达不到要求,虽然去年中央财政发行2700亿元国债补充资本金,但仍达不到巴塞尔协议的8%的要求;(4)国有银行经营效益较差,收息率下降,目前国有银行收息率不到60%,亏损加大,风险仍在增加;(5)特别要注意近来银行储蓄存款开始出现明显分流趋势,应重视储蓄资金向国有大银行集中带来的问题。存款向大银行集中,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备付率不断下降,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要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特别注意防范中小金融机构支付风险。 

10、积极运用货币政策不能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立起来。只有积极促进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才能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供坚实有力的基础。当前,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向是明确的,但由于一些体制性的障碍还没有消除,一些政策措施还不到位,使得货币政策的效应不尽如人意。为此,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扩大货币供给,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1、改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改革。应进一步采取措施,更加有力地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外贸企业和出口产品生产企业,以及中小企业、非公有企业的发展,解决城乡金融组织如何满足城乡中小企业和农户资金需求的问题。要鼓励农村信用社开展对农户的小额生产贷款,满足有适销对路产品的企业资金。中央银行应适当增加对信誉好、资产质量高的地方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基础货币供给。 

四、加强计划和预见性,加快市场化进程 

12、关于加强计划和预见性的问题。去年和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国债拉动投资。在这过程中每次都由于对经济发展后劲估计不足,存在突破预算、增加发行国债问题。应该对2000年赤字有一个明确计划,一步到位算清楚,以免中途出现追加赤字情况发生。加强工作计划性和预见性,可以提高我们工作质量,保持工作主动性。 

宏观经济的政策篇4

一、 宏观经济政策下微观企业行为的现存问题

企业行为的另一说法,即是企业活动,是企业为实现创造价值和利润等企业目标的经济活动,通过企业行为可体现企业的内部结构及其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当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也将以此作出相应反应。而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行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 对企业的业绩及价值评估上缺乏相关研究。客观而论,每当经济危机到来时,国家多数都会出台相应的经济刺激政策促使危机稳定下来,不同行业经济回稳及业绩改善的先后顺序不同,掌握不同行业在各发展阶段的轮动顺序非常关键,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非常缺乏,相关研究成果更是匮乏。将一个指标量化到企业未来业绩及价值预测上是很困难的,因此难以通过系统分析某个企业的业务特点、经济指标或者行业指标等进行对企业业绩与价值进行评估判断。以“广船国际”事件为例,相关人员对这一船舶制造企业进行分析,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国际贸易活动及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对造船企业未来业绩有直接的指示作用;而为了预测“广船国际”的未来业绩,则需要对其相关指数的近期波动进行预测;由此,投资商会寻求专业的宏观分析师协助,对指数的波动进行分析,从而预测经济未来走向及对不同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然而,上述并不能说明宏观分析师就拥有投资商需要的全部信息,因为投资商在进行决策时,通常只会部分性参考到宏观分析结果,且宏观分析结果也难以量化到企业具体业绩评价及每一价值评估当中。而实际上,投资商也更为关注伴随着经济周期而产生的行业轮动问题。

(二)央行利息变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尚不明朗。以我国股市为例,央行利息变动对股市的冲击力通常都是“立竿见影”的。通常央行发布加息政策后的首个交易日,由数以千计上市公司组成的股市股指大多数将会发生下跌现象,因此,央行加息会引起股民的强烈反应,觉得加息是国家降低企业价值的措施,由此对政府做法非常不满。实际上,央行利息变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不明朗,也不明确,个中具体原因与影响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二、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主要影响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随后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增长逐渐呈持续上升趋势,这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是极为特别的。但是,在这一经济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与税收收入增长不匹配,税收增长缓慢。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迫切需要开发公共数据共享平台,藉此提供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分析渠道及管理手段。据2015年5月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都正面临着一场变革,即意味将推动我国宏观经济步入一个新时代。

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宏观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政策等用以干涉企业的微观行为,而国家作为宏观政策的主体,其政策制定是有目的的活动,以期通过强制性干预企业行为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基于此背景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关系密切,且两者相互影响甚深。例如,银行基准利率如进行调整,则势必将对企业的融资和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同理,基准利率上升也将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由此企业发展战略则将出现缩减融资和投资等决策。简单地说,即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作用的影响,并最终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研究及经营成果。然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也并非空穴来风、无风起浪,其会以企业微观行为,例如企业将面临的发展环境或是发展状况等作其决策的先决条件。

三、调和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的构想

(一)切实强化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效率。纵观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不难发现当国家实施紧缩货币政策时,企业也会同期减少投资,以便在经济紧张时可以灵活应对,这种状况的出现与货币政策效率不高密切相关。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在多方面影响微观企业行为,尤其会影响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另外,宏观经济政策变动也将对企业的资产定价与折现率、投资与筹资产生带来直接的影响,使得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状况适时做出反应,以迎合经济政策的变动。

(二)严格执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阻力越来越大,仅靠经济改革已举步维艰,已经难以收到具有相当说服力的效果,因此需要与经济改革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文化改革是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保障,现代企业应该将民主政治作为发展自由经济的必要条件之一。如南斯拉夫在20世纪后半世纪实施的“工人自治”模式最终失败,其原因之一是南斯拉夫的领导人不允许企业自治与竞争;再如施韦卡特提出的“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实施的前提必须是在公民自由的法制国家。

宏观经济的政策篇5

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与公众社会生活需求有着密切联系。而经济的宏观调控则是政府为了保证经济平稳发展所采取的政府行为,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宏观调控都是不可或缺的经济管理手段。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经济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国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方式更加灵活,成效也更为显著,尤其是在经济体制的转变中更为突出。

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历程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有过若干次重大调整,其中有经济扩张政策,也有一定程度的紧缩调整。宏观调控政策较为多样,譬如在财政政策制定中的货币宽松政策,利用利率调整拉动内需等,这些政策都取得了一定的调控效果,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3年,国家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紧缩调控,调控形式较为特殊。从2003年起,国家进入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与前些年所实施的扩张政策相比,其作用更加明显,并出现经济过热发展的端倪。这一变化促使国家再次对财政实施紧缩调控。本次调控与以往经济宏观调控有一定区别,由于国家的经济运行环境极其体制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本次调控政策的实施更具特殊性。从本世纪初开始,国家相继对钢铁、建材等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调整,通过调整避免了社会经济的大起大落,使经济发展形式更为多元化,有利于实现国家经济的稳定。2004年,政府针对经济环境特色提出了“双稳健”发展模式,提出了货币与财政两个领域稳健发展的重要性。该政策的实施与当时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客观发展需求相适应,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此后,国家多次出台宏观调控政策,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国际金融机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发生转变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我国在宏观经济调控中以“两防”为目标,以此防御经济发展过热和通货膨胀。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家经济形式随之变化,政府提出了“一保一控”的宏观调控目标,也就是保持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同时还要控制物价的过快增长。2010年11月,国家出台新的经济政策,在经济发展当中突出“保字当先”目标,也就是一保障社会经济处于平稳增长势头。这一新政策的变化,顺应了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潮流,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保证作用。

从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来看,主要涵盖了经济增长、保障社会就业、维持物价稳定、平衡国际收支等多方面内容,其中经济增长是其主要目标。只有保证国家经济稳定发展,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保障物价保持在稳定水平,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从增强经济发展信息方面来看,公众对于经济发展的看法直接影响力企业投资额度,如果不具备乐观的发展信心,银行将会紧缩贷款,公众的消费能力会下降,市场经济会更加萧条,国家经济的发展将处于停滞期。所以,在经济发展难题较多的环境下,更需要建立起公众信心。中央在拉动国民内需的工作中,推出了十项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措施,首先就是要激活国民的经济信心。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式来看,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经济下滑问题严重,这些外部环境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不但对国内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国际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样具有良好推助作用。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与实施力度有所转变

在当前宏观政策调控中,改变了以往产业领域的竞争,将财政扶持重点定位于基础建设、文教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这一转变体现出经济政策改革与科学发展观的有机融合,体现出政府财政支持的公共性。在宏观调控力度上更具全局性,政策实施较为密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不但行动迅速,而且执行得力,各项措施得以稳步落实。同时还有为数不少的配套性政策相继出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增强。

(三)推进方式发生转变

以往国家在经济政策推行中主要以渐进式为主,侧重于与经济环境的优化与完善。而在新的宏观调控政策中,政府则以“强力推动”方式促进各项经济政策落实,目的在于利用更短的时间看到政策实施成效,及时把握时机。这些变化说明,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已经具备了相对成熟的推进方式,政策的针对性更为明显,灵活性不断提高,以此避免经济市场出现大起大落。

三、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转变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一)有利于市场资源的高效配置

现阶段,国家宏观政策的转变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相应要求,表明国家对于经济增长的巨大决心。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不但对国民经济增长有利,同时还有利于构建起更稳定的经济结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对于提高经济环境的发展后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投资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在深化改革的同时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宏观调控有利于市场资源的高效配置,为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利于突出经济增长中的人本理念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是政府解放思想、稳抓机遇的具体体现,显示出我国政府在严峻的发展形势下强大的经济驾驭能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执政为民,将广大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依靠,在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上突出了造福民生的特点,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引导性和前瞻性,增强了政府对各项经济风险的防御能力。

(三)宏观经济调控收效显著

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影响。首先体现在体制结构的变化中,有利于经济保持高位增长。同时资源配置结构的变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通过产业调整,社会产业结构更加均衡,促进了城乡人口解构调整,增加内需强度,有利于消费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全新消费动力。

四、结语

国家经济的发展受国内外环境的交互影响,经济波动更为明显。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作用的发挥,有利于进一步稳定市场环境,有利于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动力,以此促进国家经济的平稳转型,构建更稳定、更灵活的经济发展环境。(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的政策篇6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one nation's macroeconomic policies affect others' more easily. So it is necessary to coordinate their macroeconomic policies. In the 1990s, China had some instructive experiences about it. After entering the WTO, China should emphasize the policies, such as exchange and trade policies, to coordinate others' in the world so as to adapt the globalization.

    Key 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acroeconomic policies Coordinatio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生产和交换等经济活动呈现国际化趋势,资本流动和其他生产要素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人们称之经济全球化。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所运用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容易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和国际金融渠道相互传递、相互影响;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问题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课题。我国在加入WTO后,与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宏观经济政策也受到外部经济的影响。原来主要运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不得不考虑外部经济环境,汇率政策、贸易政策、外资政策将扮演重要角色;这些宏观经济政策既要注意内部的协调,更要兼顾与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大国的政策协调。本文就是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在国际协调方面的考察,提出加入WTO后宏观经济政策运用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理论分析

    自从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联系加强,西方经济学者就注意到宏观经济政策在国际间协调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要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同时均衡,就需要这些政策工具相互协调配合。在论述内外均衡时,产生了有名的"米德冲突"思想、"丁伯根法则"、斯旺内外均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特别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模型),将体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IS、LM曲线和体现汇率政策的BP曲线联系起来,集中分析了不同汇率制度和资本流动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内外市场均衡中的协调配合。他们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固定汇率制和资本完全流动下,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在浮动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下,货币政策非常有效。1962年,蒙代尔提出"政策配合说"(Policy Mix Theory),强调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均衡。这些理论,已成为现代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世界各国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理论基础。

    我国经济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他们针对我国特殊经济环境提出了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模型。其中,姜波克教授认为,在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管制不对称情况下, IS-LM-BP模型中BP曲线是折线而不是直线,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政策搭配理论。今天,在我国已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形势更为明朗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借鉴西方成熟的经济理论,另一方面还要探究新的符合我国经济现状的政策协调理论。

    二、我国90s以来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实践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互动效应加大,二是我国的改革开放程度加深。在此之中,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受经济全球化影响最深,它往往被不自觉地要求与外部经济协调配合。

    1、90s上半期,主要宏观经济政策利用世界经济稳定形势,专注于国内均衡,在内部协调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在20世纪90s上半期,世界主要经济实体美国、西欧经济相对平稳,它们所执行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比较稳健,这给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这一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集中于国内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1993年下半年-1996年,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紧"搭配,成功地实现经济的"软着陆"。同时,我国政府还对汇率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为日益开放的经济提供了又一政策平台。但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和"双紧"政策同时运用,使国际收支出现较大顺差,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增大。

    2、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经济,宏观经济政策不得不与之协调配合。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首先在于形成了巨大的汇率压力和外贸压力。由于周边国家的货币都大幅贬值,人民币汇率升值形成了对出口部门沉重的压力;而且,这些国家自我保护的外贸政策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贸易。进一步地,东南亚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更深远的影响是外资政策。国际投资者出于对投资风险的考虑而减少对外投资,使外资政策效应减弱。据国家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下半年,我国出口增长逐步放缓,贸易顺差减少,贸易部门效益恶化,外国资本流入减少,国内资本因降息而外逃。外部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最终减缓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导致1998年"通货紧缩"现象出现。

    这一时期,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需要与外部经济协调,实行人民币汇率贬值,外贸政策更为宽松,货币政策需要扩张;另一方面,为防范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人民币汇率政策不便使用,货币政策也不能过于扩张。在此情况下,我国政府坚持稳定的汇率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的运行。政府也运用外贸政策与国际经济协调,增加出口补贴和出口退税力度、减免部分出口商品税收,鼓励出口。但是,世界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的衰退,以及亚洲诸国采用"以邻为壑"的货币贬值政策,使我国外贸出口更为困难。1998年,我国商品出口总额1836亿美元,增速仅为0.5%。对于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外需的减少就加剧了国内经济的紧缩。这也就是为什么1997-1998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果不是十分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1999年,我国政府继续为解决"通货紧缩"而努力,大力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金融政策,侧重于内部政策的协调配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999年,经济增速为 7.1%,物价则持续走低,CPI下降1.4%,PPI下降3%。众多的经济学者认为,我国经济要尽快走出"通货紧缩"阴影,外部政策如汇率政策、外资政策、外贸政策必须同时加大调控力度,才能与世界经济协调配合。

    3、2000年下半年开始,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整体放缓,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特别是美国、西欧、日本三大经济实体出现衰退,它们所执行的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到我国经济,要求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注重国际协调。

    面对经济的衰退,美国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动用行政手段推行贸易扩张和保护政策。这种政策的实施,虽然一定程度上鼓舞了世界经济各国的经济信心,有助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贯性,便于治理"通货紧缩";但是,它使我国外贸出口形势更为严峻,外贸政策效应更小,汇率政策又面临协调变动的情形。出于经济发展的长远考虑和国内的经济形势,2000年以来,我国的汇率政策并未改变,只是强调了外贸政策、外资政策与外部经济协调,鼓励出口,同时利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外国资本进行协调,引进外资。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依旧侧重在国内经济部分,这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恢复。

    三、加入WTO后,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兼顾国际协调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实践看出,政府出于各种经济的和非经济因素的考虑,以国内经济均衡为主要目标,宏观经济政策侧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而对于汇率政策、贸易政策和外资政策的协调使用则比较慎重。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客观上要求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兼顾国际协调。

    汇率政策是一国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重要环节,它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和金融资产流动机制影响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动。有学者指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固定汇率政策和浮动汇率政策在协调国际经济时各有利弊。固定汇率政策一方面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也容易与货币金融政策冲突,使货币政策失去独立性;浮动汇率政策则可以根据国际经济形势而改变,但它可能使货币政策反复无常地波动,也更容易受国际经济的影响。我国实行的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实际类似于固定汇率制,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它在国际经济协调中的弊端将更为突出。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面对变化多端的国际经济和国内经济,我国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贸易政策、外资政策就有过几次冲突:1994年至1996年,逐步紧缩的货币政策与外汇占款增大之间的冲突;1998年因东南亚危机而使我国出口减少与汇率政策不变之间的冲突;1998年至1999年,因国内通货紧缩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与过热的美国经济形成的本外币利差以及汇率政策稳定之间的冲突;2000年至今,汇率政策不变与扩张的贸易政策之间的冲突。我们预计,在我国加入并融入WTO的过程中,经济全球化程度会进一步加深;因此,我国政府可以考虑适当放松汇率政策,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还可以把汇率政策纳入货币政策的大框架下,使之从属于国内货币政策,从而达到内在的协调一致。

宏观经济的政策篇7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one nation's macroeconomic policies affect others' more easily. So it is necessary to coordinate their macroeconomic policies. In the 1990s, China had some instructive experiences about it. After entering the WTO, China should emphasize the policies, such as exchange and trade policies, to coordinate others' in the world so as to adapt the globalization.

Key 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acroeconomic policies Coordinatio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生产和交换等经济活动呈现国际化趋势,资本流动和其他生产要素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人们称之经济全球化。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所运用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容易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和国际金融渠道相互传递、相互影响;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问题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课题。我国在加入WTO后,与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宏观经济政策也受到外部经济的影响。原来主要运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不得不考虑外部经济环境,汇率政策、贸易政策、外资政策将扮演重要角色;这些宏观经济政策既要注意内部的协调,更要兼顾与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大国的政策协调。本文就是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在国际协调方面的考察,提出加入WTO后宏观经济政策运用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理论分析

自从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联系加强,西方经济学者就注意到宏观经济政策在国际间协调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要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同时均衡,就需要这些政策工具相互协调配合。在论述内外均衡时,产生了有名的"米德冲突"思想、"丁伯根法则"、斯旺内外均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特别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模型),将体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IS、LM曲线和体现汇率政策的BP曲线联系起来,集中分析了不同汇率制度和资本流动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内外市场均衡中的协调配合。他们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固定汇率制和资本完全流动下,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在浮动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下,货币政策非常有效。1962年,蒙代尔提出"政策配合说"(Policy Mix Theory),强调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均衡。这些理论,已成为现代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世界各国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理论基础。

我国经济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他们针对我国特殊经济环境提出了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模型。其中,姜波克教授认为,在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管制不对称情况下, IS-LM-BP模型中BP曲线是折线而不是直线,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政策搭配理论。今天,在我国已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形势更为明朗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借鉴西方成熟的经济理论,另一方面还要探究新的符合我国经济现状的政策协调理论。

二、我国90s以来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实践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互动效应加大,二是我国的改革开放程度加深。在此之中,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受经济全球化影响最深,它往往被不自觉地要求与外部经济协调配合。

1、90s上半期,主要宏观经济政策利用世界经济稳定形势,专注于国内均衡,在内部协调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在20世纪90s上半期,世界主要经济实体美国、西欧经济相对平稳,它们所执行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比较稳健,这给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这一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集中于国内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1993年下半年-1996年,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紧"搭配,成功地实现经济的"软着陆"。同时,我国政府还对汇率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为日益开放的经济提供了又一政策平台。但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和"双紧"政策同时运用,使国际收支出现较大顺差,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增大。

2、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经济,宏观经济政策不得不与之协调配合。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首先在于形成了巨大的汇率压力和外贸压力。由于周边国家的货币都大幅贬值,人民币汇率升值形成了对出口部门沉重的压力;而且,这些国家自我保护的外贸政策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贸易。进一步地,东南亚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更深远的影响是外资政策。国际投资者出于对投资风险的考虑而减少对外投资,使外资政策效应减弱。据国家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下半年,我国出口增长逐步放缓,贸易顺差减少,贸易部门效益恶化,外国资本流入减少,国内资本因降息而外逃。外部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最终减缓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导致1998年"通货紧缩"现象出现。

这一时期,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需要与外部经济协调,实行人民币汇率贬值,外贸政策更为宽松,货币政策需要扩张;另一方面,为防范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人民币汇率政策不便使用,货币政策也不能过于扩张。在此情况下,我国政府坚持稳定的汇率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的运行。政府也运用外贸政策与国际经济协调,增加出口补贴和出口退税力度、减免部分出口商品税收,鼓励出口。但是,世界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的衰退,以及亚洲诸国采用"以邻为壑"的货币贬值政策,使我国外贸出口更为困难。1998年,我国商品出口总额1836亿美元,增速仅为0.5%。对于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外需的减少就加剧了国内经济的紧缩。这也就是为什么1997-1998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果不是十分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1999年,我国政府继续为解决"通货紧缩"而努力,大力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金融政策,侧重于内部政策的协调配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999年,经济增速为 7.1%,物价则持续走低,CPI下降1.4%,PPI下降3%。众多的经济学者认为,我国经济要尽快走出"通货紧缩"阴影,外部政策如汇率政策、外资政策、外贸政策必须同时加大调控力度,才能与世界经济协调配合。

3、2000年下半年开始,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整体放缓,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特别是美国、西欧、日本三大经济实体出现衰退,它们所执行的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到我国经济,要求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注重国际协调。

面对经济的衰退,美国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动用行政手段推行贸易扩张和保护政策。这种政策的实施,虽然一定程度上鼓舞了世界经济各国的经济信心,有助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贯性,便于治理"通货紧缩";但是,它使我国外贸出口形势更为严峻,外贸政策效应更小,汇率政策又面临协调变动的情形。出于经济发展的长远考虑和国内的经济形势,2000年以来,我国的汇率政策并未改变,只是强调了外贸政策、外资政策与外部经济协调,鼓励出口,同时利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外国资本进行协调,引进外资。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依旧侧重在国内经济部分,这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恢复。

三、加入wto后,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兼顾国际协调

宏观经济的政策篇8

一、引言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通过政策调控的手段,从而实现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也在一种重要的行为。但是无论在何种政策,在规划和实施时都存在一定的偏差性。所以国家审计部门也在这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职能除了保证宏观经济政策能够顺利落实,同时也对政策起到了监督管理的作用,即检查政策是否合法,对于政策的可行性以及资金流向进行管控,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等等。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监督审计存在的问题

1.政策制定以及决策存在的问题

对于目前来说,宏观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政策的制定以及决策方面,就制定方面而言,一些相关审计部门缺乏一定的长远考虑,而且当前市场经济的情况以及发展趋势不了解,同时又欠缺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导致政策制定方面出现问题;而决策方面,虽然审计是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但是在政府的很多重要项目中,审计部门都是通过实时追踪完成审计,而审计过程也是比较被动的,对于不符合市场规律的问题或者决策时,审计部门只能通过建议的方式减少政府损失,却难以达到督促遏制的作用。

2.对于宏观经济金项目缺乏监督

监督和管理本来就是审计部门的基本职责,但是目前很多审计部门碍于审计风险,从而导致投鼠忌器。对于一般的经济项目能够保证到位的审计监督,例如:一些常见的资金预算、财务税收、采购统计以及投资核算等,而对于政府税收配置、公民住房保证以及政府债务等的决策落实,显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从而导致决策出现问题,甚至与国家政策相悖。

3.在金融政策贷款方面缺少监管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审计部门对于金融行业的政策贷款关注度不高,反而是对企业公司的资本、债务情况以及收支的审计监管频率较高,而对于国家已经规定的项目反而涉及比较少,例如企业本身的流动资金、不良资产等,而且对于本身政策贷款的比例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管,从而导致一些银行避害趋利,将政策贷款重点投向房地产等发展和收益较好的行业,而对于发展趋势不明显的农业或者小型企业的贷款会被刻意的减少。

三、完善经济政策执行审计监督的措施

1.界定职责,创造审计条件

针对目前审计部门在审计风险以及审计职责范围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政府部门需要修订目前的《审计法》,并且在法规中明确界定国家审计部门对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监管职能,能够参与到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经济项目、国企发展等重要项目的决策和修改,从而为审计部门创造基本的审计条件,保证对于经济政策的审计监管能够有效达成。

2.加强范围,保证全面监管

对于目前审计情况而言,需要对审计部门的审计范围进行扩大,一方面坚持预算审计为中心,同时加强对财政政策方面的审计监管,例如财政税收政策和政府决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管,同时对于政府方面的债务情况进行审计,保证审计过程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让审计能够更加全面和完善。

3.关注扶助,保证政策落实

对于目前审计存在的问题,审计部门首先需要重点关注一些国家扶助产业的政策落实与监管情况,一方面保证中小型企业的优惠政策得到推广和落实,让中小企业得到长久的发展,同时普及国家减负政策,让企业坚持按照政策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以及义务,同时对于乱收费现象进行遏制与杜绝,保证审计的质量以及效率。

4.公开流程,接受民众监督

为了保证审计的公平性以及透明化,审计部门应当酌情对审计流程进行筛选,对于涉及到国家机密以及信息安全的流程不予公开,而对于一些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或者惠民扶助政策的审计都需要通过公告进行公示,从而让群众对审计的流程和内容都有知情与监督权,也能更好的体现出宏观经济政策本身就是服务于人民的基础思想。

四、结语

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注重效果以及流程的工作,对于审计部门而言,要想提升审计的有效性,首先就需要提升自身的审计要求,扩大审计的范围以及监督管理的力度,对于国家一些扶助政策要进行关注和监管,保证政策的合法性和切实性,同时保证审计的流程公开化、透明化,让审计工作能够更好地推动国家的发展,为人民服务。

宏观经济的政策篇9

宏观经济政策是为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国家或政府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四个: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水平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依据,国内和国外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关系的文献还很缺乏,但已经有学者关注相关内容,本文综述了相关文献。

一、宏观经济政策与国际贸易

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都是政府管理经济的工具,国际贸易与宏观经济变量紧密相连,一国的经济状况影响对外贸易,而对外贸易也会反过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国际贸易量对宏观经济政策很敏感。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比如增加政府开支,对进口商品的支出也会增加,但支出比例的多少要依据具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影响金融市场,刺激资本的流入和流出,这个过程和国际贸易也是紧密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经济稳定增长消费增加,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也增加,国内生产出口产品的厂商为了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会将生产资源转向国内,一国贸易收支状况恶化。相反情况,如果一国消费需求减少,国内生产商会主动开拓国际市场,贸易收支情况改善。国家或地区根据国内外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而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贸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综述:

2008年的金融危机伴随着贸易量的减少,这引发了贸易怎么依赖金融市场的问题。传统上说,金融危机是国际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主题,而不是贸易方面的;同时还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贸易在全球商业周期中如何扮演传输渠道的角色。国际宏观经济学和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者都被这些问题吸引,并且在使用联合方法找到新的答案。

Beatriz de Blas& Katheryn Niles Russ(2010)研究的是国际银行问题,自从2008年银行倒闭和金融危机,这个问题引起了宏观经济学领域的极大兴趣。论文研究的是如果一国向国际银行市场开放,本国能否从中获利,并且怎样依赖国内市场结构。假设贷方是异质的、不完全竞争的,模型显示,FDI能提高利润(常用的人存贷款利差的净息差),效率提高的同时,当地竞争使银行提高向借方收取的利率。如果允许国际银行通过收购国内高效率银行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会导致国内竞争下降,这可能是有害的。在不影响市场上次有效率银行的基础上,最有效率银行会提高自身利润来转移提高效率增加的利益,而不是通过降低借款利率。允许跨境贷款的替代选择可以使国内借款人受益于外资银行的效率,并且不会对国内市场结构产生负作用。全球金融市场开放提高的是效率还是不稳定性;在金融体系改革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开放形式,论文得出的结论对当前这些争论有重要影响。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一个主题,一直以来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是全球公认的。在相关文献中,最有力的结论之一是国际开放对发展中经济体的积极作用。国内投资是资产积累和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条件,Dong-Hyeon Kim, Shu-Chin Lin &Yu-Bo Suen(2010)实证研究贸易和FDI能否提高国内投资总水平。研究发现两者关系不明显。基于国际和国内投资的替代水平,FDI可能不能提高一国的投资总水平。文献显示,贸易和FDI在不同国家扮演的角色不同,对投资水平的作用依赖于国家已存机构的复杂程度。在人力资本和金融体系发展不成熟的国家,贸易不利于国内投资,而FDI有积极作用。在机构发展成熟的国家情况正好相反,贸易比FDI发挥更有利的作用。这些结果为国家决定货物和金融市场的开放顺序提供政策建议。

Chin-Yoong Wong & Yoke-Kee Eng(2010)研究垂直专业化和贸易在中间投入的影响,用新凯恩斯模型重现和解释了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的商业周期。该论文的关键创新点是引入更丰富的垂直结构,顺序联系——三级垂直结构,比之前的研究更具特色。作者用最先进的贝叶斯统计估计模型参数,结果显示模型成功重现了体现国家利益的一系列商业周期时刻。最重要的是,模型重现了在商业周期中,提高跨国贸易结果的经验观测值,这个结果对许多假设不太丰富的模型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另外,该文献为全球经济中出现的传统的核心问题提出了新颖的、重要的见解。

在金融危机中贸易量下滑严重,在“大衰退”中产量下降明显,然而贸易量下降的比例更大。人们怀疑,金融市场混乱导致产量下降的同时引起贸易量剧烈下降,人们也怀疑企业贸易活动与金融市场关联度不同其感受到的危机程度也不同。Brahima Coulibaly, Horacio Sapriza& Andrei Zlate(2011)利用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公司水平数据验证后一种假设。论文的一项贡献是为公司应对全球需求提供政策建议,可能消除由于金融约束带来需求下降的负面影响。通过实证分析显示:如果危机前金融状况比较好,公司可能不受全球需求下降的影响;公司替代融资的能力——用贸易信贷融资替代外部金融融资——也可以使其免受全球需求下降的影响;在金融脆弱性给定的情况下,替代融资能力差的公司销量下降的多。论文为金融异质性和公司为应对危机选择融资渠道替代带来的后果给出了有效指示。

在“大衰退”末期,政府重新重视运用财政政策管理宏观经济,用财政政策代替已经被利用到最大限度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国家颁布“购买国货”的条款,这限制政府把支出花费在国内而不是进口商品上,这些政策在国际上引起巨大争议。Mario Larch &Wolfgang Lechthaler(2011)运用财政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贸易和财政理论数据创建模型,确定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政府支出并分析政府支出是否应该排除进口。研究发现,一方面,购买国货条款可以消除传统外部性,在由国内纳税人确定的成本水平,财政支出对国外生产者有益;另一方面,购买国货的财政政策会提高成本,因为消费者不能购买比国内商品便宜的外国商品,这会降低整体消费和福利水平。文献研究如何从国际贸易理论中汲取经验教训,并有效地应用到公共经济学领域。

长期以来,在国际宏观经济学和国际贸易领域,企业基于国内和出口市场的定价行为是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经典主题。不同的定价策略影响货币政策在国际和国家间的传导,相反地,货币制度的性质可以跨市场影响企业的定价行为。Julien Martin&Isabelle Méjean(2012)通过分析法国出口商向EMU国家出口商品时的定价行为,研究欧共体内的金融与货币联盟(EMU)对出口公司定价行为的影响。该文献发现,EMU对价格离散有显著影响:相对于EMU以外的欧洲地区,转变成单一货币时减少的价格离散大约是出口价的1%。作者运用高度分散的数据研究公司异质性的作用,数据显示采用欧元对大出口商的定价惯例有重要影响。当把异质性考虑在内采用单一货币时,减少的跨市场价格离散比例更大,相对于非EMU地区达到4%。因此,对于传统争论,是否应该采用统一货币加强市场整合并减少偏离一价定律,文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Ling Feng and Ching-Yi Lin(2012)通过研究广延边际对金融摩擦和国际货物贸易可能出现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新的见解,用实证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参与国际贸易货物的范围。采用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无论是在广延边际还是集约边际,信贷紧缩会减少贸易量,后者是每种货物的贸易量。从理论上讲,论文创建了随机动态模型,把贸易理论中的元素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受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约束的报关决策,固定和沉没成本是宏观经济学中的元素;信贷限制的金融约束,信贷基于企业价值以及由此预期到的企业利润。出口成本包括非出口商没有的固定和沉没成本,模型显示,出口商为获得每单位利润比非出口商需要更多的贷款。较高的贷款利润率意味着金融约束力更大,并且更易受到金融约束的冲击。关于为什么金融冲击对贸易影响特别大,模型给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参考文献:

[1]徐松,戴翔.宏观经济政策对对外贸易的影响[M].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05.

[2]Beatriz de Blas& Katheryn Niles Russ,FDI in banking secto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NBER Working Papers 01/2010.

[3]Dong-Hyeon Kim,Shu-Chin Lin &Yu-Bo Suen,dynamic effects of trade openness on financial development,Economic Modelling27(2010)254 261.

[4]Chin-Yoong Wong & Yoke-Kee Eng,Vertically globalized production structure in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impact factor: 0.76).01/2010;21(2):198-216.

宏观经济的政策篇10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01

自2000年开始,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国的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促进其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与居住条件,还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宏观经济政策在我国的逐渐落实使房地产业的发展更加趋于理性,而房地产自身具有的商品特性、对社会财富的创造性以及与其他行业的相关性决定了其必然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并形成一种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波动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关联性的探讨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影响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

在房地产业的发展中出现的过热现象实际上就是其经济周期波动的表现,所以,研究影响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非常有必要。影响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

1.内生因素

内生因素包括房地产价格、需求、收入、政策以及市场的预期变动等,同时,房地产的供给总量会在劳动力、技术水平以及资金管理等方面变化的影响下而不断扩张或收缩。这些因素在本质上决定着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和持续性。可见,房地产供给、需求任何一方面出现失衡,将会影响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从而引发房地产的经济波动。因此,必须加大对房地产经济的调控,保持房地产供给和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

2.外生因素

外生因素是引起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初始原因和初始推动力,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经济体制改革政策、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其中政策因素对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较为直接,较为显著,房地产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增长的高度成正比,宏观经济增长率越高,房地产业的发展就越快。另外,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洪水等,以及战争、社会突发事件、科学技术的变革等对房地产经济的波动有直接、突发、猛烈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有的持续时间较短,有的则较长。

二、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

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的波动是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房地产进行调控能够防止房地产业出现大幅度的经济波动,使房地产周期性波动在可控范围,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经济周期波动对房地产业和社会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下面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提出几点建议,以更好促进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和协调。

1.处理好房地产业发展周期差异性与宏观经济政策统一性的矛盾

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加上房地产业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所以各个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房地产经济周期既有全国性的周期,又有区域性的周期。因此,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要根据房地产业发展的全国性和区域性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发展观,既要避免“一刀切”,也要保证地方政府对政策的有效执行。

2.根据经济形势灵活调整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整,力求政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防止房地产出现过热或过冷情况,还要对利息率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调控方式和松紧程度方面应连续微调。同时,要在控制货币政策的调整幅度、谨慎控制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房地产的经济增长点作用,扩大内需,延缓周期波动,使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发展更为活跃,为实现我国房地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3.保持财政政策调控的稳定

实践证明,积极和稳定的财政政策在治理经济衰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鉴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可适当的减弱财政政策力度,同时使政策的调整向中性、稳健的方向发展,比如可以适度紧缩财政资金所支持的投资项目,主动进行结构性调整等。这就需要政府谨慎权衡扩张财政政策、紧缩财政政策和稳定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和影响,避免财政调整幅度过大而引起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不稳定。

4.加大对房地产产品的改善力度

目前,我国的住房供应体系仍然不合理,房地产供应市场与房地产需求市场严重失衡,要根据这些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市场形成一种梯级消费;政府要建立健全居民住房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其在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中的作用;保持合理的住房投资建设规模;调整住房的供给结构,并促进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的合理化。比如,严格控制大型别墅的供给数量,适当的将大户型、高价位、高配置的高级公寓工程建设比例降低,提倡中小户型、中低价位的商品房数量。同时,价格因素与房地产行业内的其他因素具有关联性影响,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必须合理规制房地产产品的价格,政府应当对各个时期的房地产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判断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借助于房地产产品价格评估和指导,其住房价格更为理性,这对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结语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能量来源,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在宏观经济政策下,房地产经济周期具有波动的特殊性,因此,要加强对房地产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的探讨研究,根据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因素,处理好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适当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合理规划住房建设、消费模式,控制住房价格,只有这样,房地产的经济周期波动才会更趋于理性,房地产的发展环境才会更加健康,其发展前景才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的政策篇11

一、宏观政策调整的背景

宏观政策调整,实际上是要依据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宏观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这两个方面因素做出适当的调整,这也是每一个国家的政府都要做的一个事情。我们当前的宏观经济整体来说,增长是在持续回落之中,如果从增长的角度上来看,我国经济增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复苏达到高点以后,现在是持续的在回落。同时,我们又要看到尽管经济一直在回落,但是现在经济增长速度还是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2011年第四季度是9.1%的增长.从中国过去增长情况来看,9%以上增长基本上是一个比较适宜、适度的增长。

所以.如果只看当前经济运行态势的话.宏观政策实际上只能进行一些微调,并不是一个总体的方向性变化。如果从宏观经济未来的发展走势来看,应当说态势有一些新的特征在里面。如果我们展望2012年的增长,应该说经济增长当中面临下行的风险,而且明显在加大。

首先国内各项宏观调控措施滞后反应和影响.特别是投资增长面临的不利因素是比较多的。第二个方面是外需放缓可能性在大增。尽管说2012年世界经济出现二次探底.二次衰退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现在大家也普遍公认2012年市场经济增长率将会出现明显放缓。这段时间,对中国外需影响已经有所显露,可能在2012年中期的时候会显露更加明显一些。另外国内还有一些风险因素,这两种因素如果叠加起来,到2012年可能会对增长有比较大的影响。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的话,我国经济增长也许会低过9%,甚至8%。如果那样的话,对我们整体企业环境将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在通胀方面.2012年通胀形势相对比2011年要乐观.这种整体的通胀压力,特别是一种输入型通胀压力是要趋于缓解的。首先是国际性输入型通胀压力将会明显降低.一方面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另外一方面也由于地区形势逐渐趋于稳定。从国内来看,应该说我们当前通胀还是以农产品价格上涨为主的通胀。现在在国内各项政策措施支持下,整个农产品生产供需基本上平衡了,流通成本也在国家政策调整.油价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得到控制.食品价格上涨已经明显趋缓了。

二、宏观政策调整的方向与内容

无论是从宏观经济运行的当前态势和未来趋势来看.宏观政策都没有进一步紧缩的必要.所以政策调整的方向只能说进一步走向宽松。现在通胀率还是比较高,在通胀率回到政府政策目标之前,宏观政策放松只能在一个从紧的大框架下进行。这个政策放松应该只是一个局部性的,小力度调整。这个政策放松也是非常有针对性,并不是一个全面性的,主要针对我们实体经济当中,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困难.还要针对我们投资可能出现的下滑因素.以及我们外需增长比较疲软,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放松方式。

政策调整主要内容,首先是财政政策的调整。我们的财政政策应该还是一个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从执行来看.财政政策还是非常紧的。所以,首先放松恐怕要从财政政策开始,是要真正使我们财政政策成为一个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实施的主要方向就是实行一种结构性减税.应该说减税政策在中国过去不是特别多.我们更多利用一个政府支出政策。但是,从这一轮政策调整、政策放松来看,我们对财政政策运用幅度将会明显加大。首先是减轻中小企业特别是服务业的税收负担,加快对创新性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我们已经宣布对小型企业营业税,增值税都已经提高了起征点,并且上海也开始做生产型服务业增值税,从营业税向增值税的转型,增值税的扩围,实际上这种政策都带有减税的性质。

第二个方面就是要适当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改善地方政府.铁道部这些部门融资条件。从2011年上半年来看,政府投资增长速度是非常非常慢的.特别是政府所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在2011年上半年增速几乎为零,中央项目投资增速也是为零。从现在的条件来看.政府投资适当增长在当前发展下也是必要的.也可以来弥补一部分。

第三个方面就是对出口部门的一些政策。对外贸政策调整,包括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我们国家已经多次降低出口退税率。现在在新的形势下,外贸政策可能就要以稳为主,不会说在外贸政策方面出台更多限制外贸发展,像过去的一些政策。

三、企业如何应对

宏观经济的政策篇12

1.“非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非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对产业增长的影响;二是对社会总供求的影响。

(1)“非典”对产业的影响

受到“非典”影响,发展缓慢或受到损失的产业是:旅游、航空和铁路客运、餐饮、部分商业、文化娱乐、会议展览和金融等产业及其与之相关的产业。

受“非典”影响快速发展的产业。自从抗“非典”以来,与抗“非典”相关的产业快速增长,它们是:药品、食品、医疗用品、保健品、纺织、物流、电信、部分家电和零售等产业。

(2)“非典”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

“非典”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社会消费需求和社会投资需求。

“非典”对社会消费需求中的个人消费需求和政府消费需求有不同的影响。第一,个人消费需求有升有降,为了应对“非典”,许多居民取消了旅行计划、减少了购物、参观会展、文化娱乐和聚会活动,因而,个人对家居的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增加,对大宗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下降,对高档消费品需求减少,总体而言,个人消费减少。第二,政府消费需求有增有减,政府不仅增加了对抗“非典”的药品和抗“非典”物资的需求,而且对与抗“非典”相关产品的需求也增加,从这一方面来说,政府消费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政府精简了许多其他,由这些产生的政府消费需求以及由此而派生的许多相关需求都减少了。政府消费需求减少的幅度大于政府消费增加的幅度,因而,政府的消费需求还是下降了。由于个人消费和政府消费都减少,因而社会消费需求收缩。

“非典”对社会投资需求的影响,包括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第一,政府投资需求增幅平稳,在建重点项目建设和新开工的重点项目基本上如期进行,有的项目工期还缩短或提前竣工,同时,政府还增加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及与之相关的投资。第二,社会投资增幅下降,包括国内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一是国内投资增长速度放缓。为了防范“非典”,国内投资者取消了许多商务活动和商务旅行,在市场经济中,资金和物资是随着投资者走的,国内投资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减少了,有些国内投资项目就被拖延、搁置或取消。二是外商投资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一些总部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跨国公司已禁止其员工到中国旅行,在华雇员要到总部或总公司在其他国家的分支机构办事,也已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再加上有百余个国家对中国等“非典”国家入境人员要严格检查或采取隔离措施,周边国家还暂时关闭了边境口岸,更减少了外商与我国企业的经济交往和进出口贸易;“非典”还影响了国际投资者在华扩大直接投资的信心,有的跨国公司已经考虑减少中国的定单,分散采购或将有的产品转移到南美洲生产,这必然减少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增长速度。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许多跨国公司在华机构能够正常运营,然而,要使这些跨国公司大幅度地增加投资就比较困难了。所以,社会投资中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三是由于政府投资多年来在社会总投资已经不占主导地位,因此,社会投资下降必然导致社会投资需求增长速度放缓。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投资减少有时间滞后期,投资增长速度放缓不会立即表现出来,而是过一阶段时间后逐渐明显化。广东已经出现“各类企业承接订单大幅减少,招商引资活动遇到较大的困难”的问题,说明非典对内商和外商的投资的滞后影响已经显现。非典对投资的滞后影响在今年下半年会比较明显。

(3)“非典”对总供求的影响

受“非典”影响发展缓慢或受到损失的产业的供给大于需求,出现固定资产和人员闲置。受“非典”影响快速发展的产业的供给能力会在需求的刺激下迅速增加。

就总供求而言,由于社会消费需求和社会投资需求都有所下降,总供给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调整,因而,社会总供给会大于总需求。

2.“非典”对就业的影响

“非典”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就业增幅下降,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缺口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等类型的失业都会增加。

自愿失业增加。自愿失业是工人有就业机会、但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一些“非典”流行地区的职工出于对“非典”的不理解而存在恐慌心理,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以及加班工资,自愿离开工作岗位而形成的失业。据报道,有的大城市已经将医院护工的工资提高到每月4千元,但是,护工们仍然纷纷辞职回家。

摩擦性失业增加。摩擦性失业是正常劳动力流动、季节性工作等出现的暂时失业。有的“非典”流行地区的民工本来就会因为农忙或家中有事需要返乡,加之对“非典”的恐惧,想方设法离开城市现有工作岗位的人员增多,因而摩擦性失业较平常年份增多。

结构性失业增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技术进步,工人不能适应经济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失业。受到“非典”影响,有的产业发展加速 ,有的产业发展缓慢或受到损失。在加速发展的产业中,有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食品业、零售业等),有的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如药品业的抗“非典”药品的研究和开发),有的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家电业、高级医疗用品业等),还有的是专业性很强的产业(中医药业等),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熟练程度不同和技术水平差异很大的劳动力。因而,快速发展的产业不仅整合了大量在职人员,让一部分隐形失业者重新就业,而且吸收一部社会失业人员,让失业人员再就业。受到“非典”影响发展减速的产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旅游、航空和铁路客运、餐饮、部分商业、文化娱乐、会议展览等产业,从这些产业中游离出来的人员,有的在快速发展产业中重新就业了,但是大部分失业了。这些失业人员主要是非熟练工人,他们不能适应快速发展产业的高技术的岗位要求。同时,在抗“非典”期间,各地都严格控制和检查外来人员,这些失业人员也难以跨地区就业,因而,结构性失业会增加。

缺口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也会比较明显。缺口性失业是劳动力的增长超过经济增长,劳动者多,就业机会少形成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是经济波动的每个衰退时期出现的失业。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欠发达,劳动力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矛盾本来就存在,在“非典”流行期间,由于就业岗位的减少,缺口性失业增加得比较多。由于“非典”对全国经济的影响,“非典”时期出现的经济增长型波动而引起的周期性失业也显著地增多。

3.“非典”对物价的影响

在政府强有力的干预下,物价水平基本稳定。“非典”流行初期,零售物价水平有过短暂的波动,在消费者曾经大量购物的情况下,有的商家乘机哄抬物价,有的制造假冒防“非典产品”,想发“非典”财。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多管齐下:一是集中力量调运物资,增加市场供应量,平抑物价;二是政府进行价格干预,确定商品的购销差价、市场最高限价,严厉查处商家利用“非典”流行,违反物价当局规定的涨价行为;三是政府还加强了市场监管,查处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打击了利用“非典”发不义之财的厂商,保障了消费者利益,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在政府强有力的干预下,使得物价水平很快回落,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了社会稳定,创造了万众齐心抗“非典”的良好环境。但是,食品、工业原材料等产品价格仍然有所上升。

4.“非典”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国际收支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非典”对这两方面有不同的影响。

“非典”可能使得经常项目出现逆差。经常项目是指一国的产品(含劳务)进口和出口,它包括货物贸易、无形贸易和无偿转让。“非典”对这三个方面有不同的影响:一是货物贸易,由于国际商务交往的减少,货物贸易成交量有所下降,但是,货物贸易的减少不是立即显现出来,有时间滞后性;二是无形贸易收入减少,由于国际运输、旅游、劳务输出的减少,原定在华举办的文化、体育和商业展览会等活动的取消或易地,无形贸易收入大幅度减少;三是无偿转让增加,在抗“非典”战役开始后,世界上许多同中国友好的国家的政府和组织纷纷提供无偿援助,海外华人捐赠和侨汇源源进入国内,无偿转让增幅显著。然而,无偿转让的增加与无形贸易收入的减少相比,无形贸易收入减少的幅度要大得多,再加上货物贸易的减少,经常项目可能出现逆差。

“非典”可能缩减资本项目顺差。资本项目是指一国资本的流入和流出。资本项目分为两项: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一是长期资本流入速度放缓,“非典”流行后,部分地影响了国际投资者在华扩大投资的信心,许多跨国公司对华商务活动大幅度减少,因而,新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被拖迟或搁置,虽然国际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等仍然正常流入,然而,长期资本流入总量增幅已经下降;二是短期资本影响较小,在“非典”流行期间,已经签约的合同通过网络和电传等手段可以继续履约,相应地履行这些合同所需要的即期付款、短期银行借款和延期收付款等都正常地进行,因而,“非典”对短期资本市场影响不明显。虽然短期资本市场资本流动比较平稳,然而,由于长期资本流入减少幅度较大,因而,资本项目的顺差可能减少,甚至出现逆差。

“非典”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是:经常项目有逆差后,资本项目顺差可能减小,与加入WTO对国际收支影响的滞后效应相结合,导致国际收支顺差减少或出现逆差。

二、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化“非典”的消极影响为发展契机

中国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遇到非典这样的突发事件,在开放经济中,仅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足以消除非典对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应对复杂经济形势需要适时、果断、配套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化“非典”对经济不利影响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协调宏观调控政策应该考虑对政府宏观政策的总体思路进行调整,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逐步转向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稳中微降的汇率政策。这样,不仅可以化解“非典”对经济的消极影响、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增加就业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而且可以实现从半封闭经济宏观调控向开放经济宏观调控的转变。

1.适度扩张性财政政策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

应对非典复杂经济形势,适度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利于增加政府消费需求和政府投资需求,引导社会投资流向,提供更多的社会投资机会,增加社会投资。适度扩张性财政政策措施为:

第一,增加今年预算支出总量。为了抗击非典,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变化。政府增加了抗非典的支出(如财政提供的非典的医疗费和防疫费等费用)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支出。假如与抗击非典支出相关的产业,如药品、食品、医疗用品、保健品等,将在抗非典胜利后继续高速发展,那么,在预算总支出不变的情况下,压缩其他的预算支出,仍然能够刺激经济增长。然而,这些产业在抗击非典胜利后会重新进入平稳发展期,不再是新的增长点。因而,需要考虑非典对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增加今年财政支出总量,以保证其他预算支出不变或增加,通过预算支出总量增加,达到刺激总需求和增加就业的目的。增加预算支出总量可以保证财政资金支持的重点项目的投资,扩大政府采购,既保持了适当的支出规模,又可以在国内和国际树立政府的形象,增强国内外企业对政府的信心,有利于推动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至于增加预算支出的来源,既可发行短期国债,也可以将明年预算中一部分用于今年,在经济较快增长后,新增的税收可以弥补预算支出总量增大而形成的财政收支缺口。

第二,扩大减税范围,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就业。目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对民航、旅游、餐饮、商贸、出租车等受‘非典’影响较大的行业,采取减免行政性收费和适当财税优惠政策等措施。”受非典影响较大的产业减税,可以支持这些产业中的企业摆脱困境,恢复部分就业,然而,难以消除非典对失业造成的影响。抗非典胜利后,由恐惧非典而引起的自愿性失业会减少,社会劳动力流动取消,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会增加。政府将减税的范围扩大,扶持更多产业的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有效地减少非典过后的结构性失业、摩擦 性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第三,适时推进税费改革,减轻企业实际负担,促进企业发展,扩大就业。“非典”正是政府费改税的契机。“非典”过后,将中央和地方政府现行的少数几个产业的短期收费优惠政策和减少收费措施扩大到多个产业,并将其制度化,可以在财政预算内税收不减少的情况下,以税费改革减轻企业交费的负担,收到实际减轻负担之功效,有利于增加供给,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投资,培养更多的税源,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持续地增加就业。

第四,增加转移支付支出。此处的转移支出是指公共财政学含义的社会保障支出。政府在抗“非典”期间适时地增加转移性支付,增强了家庭的购买力和个人消费能力。在抗“非典”胜利后,政府继续增加转移支付,维持或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有助于稳定社会和增加消费。由于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高,这部分人增加收入后,转移支付的乘数作用比较大,有利于经济增长。

第五,增发公债,提高公债的流动性。政府增发公债,调低公债的发行利率,既增加了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资金,又可以带动金融市场利率水平下降,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加就业。公债结构要合理,期限要长短结合,以短期公债为主,以提高公债的流动性。短期公债很快就可以还本付息,不会给财政增加长期负担。同时,增加银行系统持有公债的份额,配合扩张性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给量。

第六,通过财政担保或贴息、贷款支持出口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及中小企业发展,以增加供给,缓解结构性失业的矛盾。

第七,加强出口退税和关税征管,为了支持出口,财政可以足额退税。由于进口贸易增幅放缓,关税可能减少,需要加强征管。

2.适度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配合扩张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和增加就业

适度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社会消费和社会投资,激励抗非典期间被抑制的个人消费需求在非典得到有效控制后重新暴发出来,增加社会总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适度扩张性货币政策措施为:

第一,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银行利率较低的情况下,调低利率的空间已经很小。为了抵消非典的复杂影响,刺激经济增长,可以启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自1999年中央银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到6%以后,至今鲜有变化,可以考虑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一到二个百分点,这样,既可以增加银行的贷款资金,又可以使得货币乘数再增加20%到50%,引起货币供应量较大增加,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

第二,在公开市场业务方面,中央银行买进公债,扩大货币供给量,配合财政公债政策。一方面,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进有价证券,增加货币供给量,能够刺激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多买进政府债券,可以防止大量短期公债发行所产生的挤出效应,增加社会需求,充分发挥公债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

第三,在开放金融市场中激活金融市场。根据加入WTO的承诺,今年,中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开放金融市场。为了通过开放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可以考虑提前开放部分金融市场,将原定2004年开放的金融市场提前到2003年内开放。这样,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与更为开放的金融市场相结合,有利于激活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和信托市场,以金融市场开放促进经济发展。

第四,银行贷款向出口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倾斜,鼓励出口,扩大出口企业生产,增加就业机会。

第五,增加消费信贷,促进有增长潜力的产业迅速地将潜在的需求变为现实的需求。如增加小汽车信贷和住房信贷。在非典流行期间,私家车就成为最为安全的交通工具,因而,抗非典胜利后,私车需求会增加,增加汽车信贷,不仅刺激个人消费需求,也有利于汽车产业发展。房地产业也有些相似的情况,非典使得人们重新审视现有的住房模式,现有的许多楼房,尤其是塔楼,单元面积大、宽敞,但居住小区的人口密度大、通风不良,有的甚至依赖中央空调通风,不利于防止非典,非典过后,人们不仅要住房宽敞而且要通风良好,这种住房新模式,给房地产带来了新的商机,也需要消费信贷的支持。

3.稳中微降的汇率政策刺激出口和吸引外资,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增加就业机会

在抗非典胜利后,为防止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滞后影响,未雨绸缪地采用稳中微降的汇率政策,有利于增加出口,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增长,争取经常项目盈余。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资重新进入中国,保持资本项目有较大的顺差,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稳中微降的汇率政策措施为:

第一,加大汇率下浮幅度,以促进我国产品出口,减少或消除经常项目逆差。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一直很小。在东南亚金融风暴期间,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东南亚地区经济尽快复苏作出了贡献。从那时起,人民币在较长时间内都是高估的。为了应对非典对经济造成的复杂影响,特别是对出口增幅下降、外资流向改变对国际收支产生的不利影响,应该加大汇率下浮的幅度。这需要顶住国外声称我国人民币低估、要求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人民币汇率下浮的幅度,让人民币小幅度地贬值,有利于刺激出口,扩大国内需求和刺激外需,通过内需和外需的共同增加,拉动经济增长,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缩小或消除经常项目逆差,改善国际收支。

第二,减少外汇储备。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已经突破3000亿美元,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足以应付经常项目支付和部分资本项目支付的需要还有余。这部分余额所对应的外汇储备,会因为外币贬值(如美元的贬值)而受到损失,损失部分实际上最终会由中央财政来负担。为了减低外汇储备损失引起的财政负担,应该适度减少外汇储备。将外汇储备减少到支付三个月到半年的国际收支略有节余,就能够既满足国际支付需要,又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还能减少外汇储备的损失。

4.建立常设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协调效应

建立常设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部门,不仅可以增强政府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平息、社会恐慌心理、维护社会经济稳定,而且可以有效地解除外商恐慌心理、保持招商引资政策稳定性,还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降低社会经济发展成本,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协调的效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