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思想合集12篇

时间:2023-12-22 10:06:45

启发式教学思想

启发式教学思想篇1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教师在讲授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方法就具有启发的作用。怎样才能在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在此提一些建议:

1、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往往先从兴趣而且是从直接兴趣开始。有了兴趣,愿意学习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前提,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内在动力,而是靠外来力强迫命令,这种学习就很难进行,很难持久。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首要问题。

2、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确地论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教学是一个不断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联系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课题,以激发他们思考,打开他们的思路,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通过他们独立思考、集中讨论、相互补充,然后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要有重点,问题不宜多,不能蜻蜓点水,启而不发;要由浅入深有层次性,不能简单的就结论说结论,而应从源头抓起,层层突破;要深入下去,当学生产生困难时,教师可以及时的启发引导,只有在得出结论时,而且都正确时,方能转到另一个问题上。在这个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以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复习、测验、考试等形式的作用,引导学生多思善问,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认真钻研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启发式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掌握知识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主要的目的。学生的学习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懂了未必会做,会做也未必会创新。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创造性的应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独出心裁的完成作业,以便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4、要教会学生懂得怎样学习 陶行知先生讲:“先生(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得当,指导他们,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似的经验,发生相类似的理想,自己将这些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他的这个思想就是:不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作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懂得怎样学习。

启发式教学思想篇2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教育圣贤,在教育教学上始终提倡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适时适度启发,通过教师启发学生进行再思再学,完美结合学生学的过程和教师教的过程,体现以学论教的辩证思想。启发式教学不仅对既往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今的教育变革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启示。

一、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内涵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当学生主动进行思维思考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精神状态、需求情况进行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明确思维方向,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可以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完整地阐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孔子十分重视对学生主人翁精神的培养,他认为学生应该具备自觉追求真理的态度、主动求知探索的精神。

第二,注意把握学习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孔子首先十分重视把握教学时机:要求学生形成“愤、启、徘、发”这样的心理状态;其次孔子注重启发的目的: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检验启发是否得当。

第三,启发思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求、自省、自得的过程,教师把握时机恰当给学生提供启发帮助,使学生的认知达到质的提升,进一步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能够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达到融会贯通。

第四,相互启发,教学相长。一方面,孔子十分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孔子要求教师要虚心向学生学习,通过教师的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二、现今启发式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的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应试教育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贯彻启发性原则时,人们的认识与做法并不一致,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不少教师认为启发性原则很重要,但在教学中难以运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适时启发,这对教师素质具有很高的要求,即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要做到这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很多教师无法做到这一点,仍然采用一讲到底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是虽然很多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但在运用这一原则时却存在认知误区。误把对“学”的过程的启发当成对“教”的过程的启发,在课堂先由教师讲授,然后以提问设疑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启发。显然,在启发的着眼点上不符合孔子启发式的原旨。

三、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

1.运用启发式教育,首先要创造一个轻松愉悦、和谐融洽的教学情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充满自由、愉悦的精神状态下,最能集中注意力,最能激活思维,最能迸发创造力,从而也最能提高学习效率。在教育实践中,孔子十分注重教学情景营造。孔子采用座谈会的形式组织教学,他让四名弟子围绕圆桌促膝谈心,以这样的形式使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交流,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孔子作为座谈的主导者参与座谈,用平等友好的话语消除师生间的隔阂。

2.运用启发式教育,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志趣。孔子对自己弟子的实际情况的了解非常透彻,所以在各种不同场合都能熟练灵活地运用启发式教育。教师要学习借鉴孔子的这种精神,做到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情况,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启发。

3.运用启发式教育的核心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教师首先要分析了解限制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发挥的一些因素,然后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孔子总是不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做到“自求自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要太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而是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启发,达到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目的。当今教育日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教育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潘林飞.透析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J].教育文学,2007,6.

[2]蓝利萍.论孔子的教学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发[J].教育与职业,2006,5.

启发式教学思想篇3

辩证唯物反映论表明,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是主体能动的反映客体的过程。人的认识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任何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都是隐藏在现象之中(教育教学的规律性也是如此),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的能力,才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注重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调动他们主观能动性,掌握认知规律,以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既要尊重教育客观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促进有效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和学虽然是一种双边活动,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从本质上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掌握知识的过程,启发式教育正是遵循教学过程这一本质规律,才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实践,发掘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取得实效。

二、启发式教育思想符合事物发展内外辩证关系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运动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启发式教学正是反映了这一辩证法思想,认为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而教学内容、教师水平、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因素对学生来说,都是外在的东西,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启发式教育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突出主体性。那种忽视外因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影响或否认内因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作用想法及做法都是错误的。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形成师生之间的内感(合力)效应,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启发式教育思想符合唯物辩证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事物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有规律地运动着。只有抓住事物的相互联系,才能了解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启发式教学反映了这一辩证法思想,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同时也是兴趣、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过程。认知是情、意、行的基础,而情、意、行反过来又能激发和促进认知的发展,因此,教学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辩证发展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坚持用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把教学之间各要素做到优化组合,处理好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认知过程的不断深化。同时,启发式教育还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传统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的帮助者、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知心朋友;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经历、体验和感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启发式教育符合唯物辩证法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这两种状态,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启发式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注重一个“量”的积累,当这个积累达到一个“度”的时候,趁势利导,做到举一反三。教师要抓住火侯,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能对学生“开其意,达其辞”。同时教师启发学生的问题难易要适中,恰到好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跳一跳,摘桃子”,使学生的思维提高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启发式教学还必须了解学生实际和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认知“量”的增加向认知“质”的转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五、启发式教育思想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即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世界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启发式教学正是反映了这一辩证法思想,认为教学过程是多组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发展的矛盾运动过程。启发式教学重视教材本身内在的矛盾性,重视学生学习认识过程的内部矛盾运动。重视研究教学过程矛盾运动的特殊本质,认为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包含着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等三对矛盾。这三对矛盾中,学生与教材的矛盾即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掌握教学内容的任务要求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其他两对矛盾是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产生的。因此,启发式教学把研究学生与教材的矛盾作为研究其他两对矛盾的前提,不是孤立地熟悉和弄懂教材,而是把分析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同了解和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能力和思想情况结合起来,在充分研究学生与教材这一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去吃透和掌握教材。抓住这一主要矛盾,把分析教材内在的矛盾性和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起来,在深入分析学生与教材这一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法和选用教学手段。在解决学生与教材这对矛盾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并用来促进教师与教材、教与学两对矛盾的解决。这样,就会“吃透两头”,相互促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相结合,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断揭露教材中的矛盾,分析和解决矛盾,使感性认识不断上升到理性认识。

六、启发式教育思想符合人类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启发式教学正是反映了这一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认为“启发”并非乱加点拨或随心所欲地引导,而是遵循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进行启发诱导,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按着认识的发展规律不断深化。启发式教学除重视分析教材的结构外,还十分重视学生认识规律的研究。强调引导学生对具体事物(事例)进行观察和直观描述,在具有一定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层层分析,去揭示事物的本质,进而概括出一般规律,也即由特殊上升到对一般的认识;强调在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即以一般为指导去研究尚未认识的事物的特殊本质,并深化原来对一般本质的认识。这样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按着学生认识规律层层启发,步步引导,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不断深化,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启发式教学思想篇4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要遵循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在教学中,用什么样的方法讲课一定要根据本节课的具体情况而定,包括授课对象不同即使是相同的内容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然而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具体教学方法,都可以将启发式教学贯彻其中。因为启发式教学渗透于一切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中,体现了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的渐进性、反映事物规律和本质的透彻性、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和是非分明的鲜明性,更重要的是从教学效果来看,它能给学生带来新颖感、可信感、适用感和趣味感。

一、高中政治课堂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教育思想宝库。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能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通过教师创设各种学习情境或问题情境,展现探究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质疑,使其对学习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欲望和要求,这种教学思想符合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心理活动规律,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我们的教育来说,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学习中感到快乐,不知不觉中学好政治。

二、高中政治课堂如何坚持实施启发式教学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要求我们实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民主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保证,这样学生才会把教师当作亲人、朋友,这样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愿,从内心获得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行之有效的启发能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感和枯燥感,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因此,在新课程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用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甚至敢于向教师的观点提出挑战。现代教学下的启发侧重于学习的过程,再加上现实复杂性,这就更使得学生的讨论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讨论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关键是看问题的思路是否合理,在讨论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分析,哪怕是分析问题的过程或结果都发生了错误,也要给予应有的鼓励,不能对任何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有丝毫不尊重或侮辱,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平心静气地看学生,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启迪者。

2.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实行启发式教学,最根本的要求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高思想觉悟。具体来说,其要求有: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启发因素,抓住学生身边的事例,设计好有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学高二《生活与哲学》中“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时,为了搞好教学,我在上课前先进行了以下准备:(1)选材料,我选了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同时也选了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先进事迹。(2)设问,我首先问“人吃饭是为了活着还是活着是为了吃饭?”接着问“人活着干什么?”“怎样才能让别人羡慕你?”接着讲德国诗人歌德的一句名言“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添价值。”所体现的哲理。最后,让学生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的道理。

3.由“结果启发”转变为“过程启发”

能力只能在过程中体现,单向思想交流的结果启发,势必影响启发式教学的效果。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下的启发式教学,“假启发”比比皆是。教师先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地把这个结果问出来。所有的启发最终不管学生如何作答还是被教师拉回“标准答案”上来。学生的参与是虚假的主体参与,独立思考成了牵引思考,课堂民主成了假民主。弗莱雷也曾经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一些要求:“要提出能激起思考的问题;要能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学生不仅仅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答案提出疑问。”思想政治学科是开放性的,许多问题的结论不是唯一的。过程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的提问指向思考过程而不是答案,让学生受到思维过程上的启发,要求教师把启发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向自己提问,自己启发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就需要以问题为主线,层层深入。

总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具体过程和结果有强烈兴趣,才能使他们以良好的情绪、巨大的热情、集中的注意、积极的思维和活跃的思想来进行学习,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中有乐、乐中促学”的良性循环。

启发式教学思想篇5

一、提问启发

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除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引导,设置问题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问启发式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它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出问题的结果。例如,在讲《助人为乐》一课时,配合挂图,讲雷锋冒雨送老大娘的故事,然后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位老大娘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心里如何想?”“当雷锋送老大娘到家,与老大娘告别时,老大娘心里又如何想?”“雷锋衣服淋湿了,为何还笑得那么甜?他心里想什么?”

这种提问启发,既丰富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利于学生思维活动铺开,让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人物情感,探究事态的发展。这对强化学生道德认识,加深道德情感,开发学生智力是极其有益的。“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语)。为此,教师要善于设置疑点,多积累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既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平铺直叙,又使课堂气氛波澜起伏。

二、反问启发

在启发式教学中,“启”是关键,“发”是要害,合理的“启”可以得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适时运用反问启发,可使学生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所谓反问启发,即用旁敲侧击的手法,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来多角度发问,以转弯抹角地进行点拨,促使学生消除思维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本旨。

在讲“奴隶社会中,奴隶受剥削的根源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劳动力”这一问题时,学生似懂非懂。用反问手法:“如果是奴隶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劳动者,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则学生茅塞顿开。

由此一步步引导学生解决“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间的关系是什么?”等系列问题。这样层层反问启发,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奴隶、农民、工人受剥削的根源,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善于激疑,多从反面提出问题,“制造矛盾”,以此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激发其思考,逐步引入教学佳境。

三、举例启发

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运用一定教具,如实物、实验、电教等,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理解和掌握知识。其中“举例”不乏为思想政治课中启发教学的一重要手段。因为学生周围处处是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好素材,由此为切入口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传授新知时,有时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截然不同的问题进行对比,以启示学生找出问题间共性、异性及其本质联系,这就是采用对比启发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大量运用此手法,引导学生对人物、事物乃至时空、场景等进行对比,从而领会教学内容,强化自身的道德认识。

例如,在《人生观》一课教学时,通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大汉奸两个历史人物作对比,可启发学生了解“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意义。文天祥起兵抗元、誓死不屈,作《过零丁洋》诗,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殉国,流芳百世,受世人景仰。

而不顾民族存亡,国家安危,与日本侵略者“同舟共济”,也作《过零丁洋》一诗,其最后两句为:“凄然不作零丁叹,检点生平未尽心。”甘作奴才,成了一条断了脊梁的癞皮狗,受历史的唾弃,而遗臭万年。通过对比,使学生知晓,人生观就是人们对生活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并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联想启发

所谓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而想到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它不仅是人们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也是情感、意志过程不可少的心理因素。

启发式教学思想篇6

一、提问启发

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除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引导,设置问题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问启发式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出问题的结果。例如,在讲《助人为乐》一课时,配合挂图,讲雷锋冒雨送老大娘的故事,然后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位老大娘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心里如何想?”“当雷锋送老大娘到家,与老大娘告别时,老大娘心里又如何想?”“雷锋衣服淋湿了,为何还笑得那么甜?他心里想什么?”这种提问启发,既丰富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利于学生思维活动铺开,让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人物情感,探究事态的发展。这对强化学生道德认识,加深道德情感,开发学生智力是极其有益的。“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语)。为此,教师要善于设置疑点,多积累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既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平铺直叙,又使课堂气氛波澜起伏。在教《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教师提问:“本课中为何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全意爱着的中国’?”在引导学生回答时,又可适时补充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比较一下,若这个句子只出现一次,其效果又有何不同?”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问题的实质。当然,教师的置疑既不能呆板平淡,又不能深浅过度,更不能无针对性,否则游离教学本旨,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二、反问启发

在启发式教学中,“启”是关键,“发”是要害,合理的“启”可以得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适时运用反问启发,可使学生豁然开朗,柳岸花明。所谓反问启发,即用旁敲侧击的手法,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来多角度发问,以转弯抹角地进行点拨,促使学生消除思维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本旨。在讲“奴隶社会中,奴隶受剥削的根源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劳动力”这一问题时,学生似懂非懂。用反问手法:“如果是奴隶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劳动者,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则学生茅塞顿开。由此一步步引导学生解决“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间的关系是什么?”等系列问题。这样层层反问启发,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奴隶、农民、工人受剥削的根源,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善于激疑,多从反面提出问题,“制造矛盾”,以此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激发其思考,逐步引入教学佳境。

三、举例启发

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运用一定教具,如实物、实验、电教等,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理解和掌握知识。其中“举例”不乏为思想政治课中启发教学的一重要手段。因为学生周围处处是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好素材,由此为切入口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传授新知时,有时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截然不同的问题进行对比,以启示学生找出问题间共性、异性及其本质联系,这就是采用对比启发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大量运用此手法,引导学生对人物、事物乃至时空、场景等进行对比,从而领会教学内容,强化自身的道德认识。例如,在《人生观》一课教学时,通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大汉奸两个历史人物作对比,可启发学生了解“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意义。文天祥起兵抗元、誓死不屈,作《过零丁洋》诗,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殉国,流芳百世,受世人景仰。而不顾民族存亡,国家安危,与日本侵略者“同舟共济”,也作《过零丁洋》一诗,其最后两句为:“凄然不作零丁叹,检点生平未尽心。”甘作奴才,成了一条断了脊梁的癞皮狗,受历史的唾弃,而遗臭万年。通过对比,使学生知晓,人生观就是人们对生活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并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再如教《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时,教师在讲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提出问题,课堂讨论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对照自己,对照同学,赞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倾向,从而使学生明辩是非、真伪,懂得善恶、美丑,提高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若教师运用了大量相互对立的观点和材料,启发学生对比,同时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会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四、联想启发

所谓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而想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它不仅是人们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也是情感、意志过程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联想来启发学生理解、记忆概念和原理及有关内容,使学生借助奇特联想、类比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联想手法,来进行归纳,演绎和类比推理,进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思想认识。如《我国公民应履行的基本义务》一课,内容多,难记忆。对此可用联想手法,让学生把国家这个“大家”想象成为家庭这个“小家”,并提出启发性问题:“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你应履行哪些义务?”通过一比一问,使得问题具体形象化,易为学生接受。又如,对我国古代指南针、造纸、印刷、火药等四大发明,学生易把发明的次序弄错。对此可用联想手法启发学生记忆:猎人打鸟,首先瞄准方向,然后再扣扳机,火药最后发射出去。指南针是指示方向,故在第一,火药在“最后”。只有先发明纸,然后才能印刷,故造纸在前,印刷次之。这种联想看似滑稽,但对记忆确有好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重视学生掌握知识间联系,引导学生分析事物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联想力,这也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矗。

五、情境启发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探究性问题设置、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及电教手段的运用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营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达到启发、感染目的。在讲《团结起来力量大》一课时,拿出一盘散沙和一些水泥,在演示中让学生知道“一盘散沙并无力,如果加上水和泥,凝固以后硬无比”的道理,并用一手指和五手指举排球做实验,创设一种“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亲眼目睹,耳有所闻,心有所悟。这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加深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为配合《人生观》一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一小品让学生表演。某宾馆来了几位客人,陪同人员向服务员介绍:“这是市长的儿子,那是局长的女儿,……”。服务人员极为反感,义正严辞说:“他们是不是没有职业和姓名?捧出当官的父母,难道身价就变了?我们可不吃这一套!”学生真情表演,教师现场点化,启发发问:“这里体现了哪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学生经情境的渲染,通过热烈讨论悟出了:短短的场景却是一场人生价值观的剧烈交锋,即以等级、地位、权势,还是以劳动贡献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

思想政治课中教学情境的设置旨在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启发学生思索,籍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情境的设置要围绕教学目的,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合情合理,健康有益,不能只图“热闹”而游离教学目的。新晨

启发式教学思想篇7

一、提问启发

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除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引导,设置问题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问启发式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出问题的结果。例如,在讲《助人为乐》一课时,配合挂图,讲雷锋冒雨送老大娘的故事,然后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位老大娘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心里如何想?”“当雷锋送老大娘到家,与老大娘告别时,老大娘心里又如何想?”“雷锋衣服淋湿了,为何还笑得那么甜?他心里想什么?”这种提问启发,既丰富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利于学生思维活动铺开,让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人物情感,探究事态的发展。这对强化学生道德认识,加深道德情感,开发学生智力是极其有益的。“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语)。为此,教师要善于设置疑点,多积累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既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平铺直叙,又使课堂气氛波澜起伏。在教《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教师提问:“本课中为何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全意爱着的中国’?”在引导学生回答时,又可适时补充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比较一下,若这个句子只出现一次,其效果又有何不同?”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问题的实质。当然,教师的置疑既不能呆板平淡,又不能深浅过度,更不能无针对性,否则游离教学本旨,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二、反问启发

在启发式教学中,“启”是关键,“发”是要害,合理的“启”可以得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适时运用反问启发,可使学生豁然开朗,柳岸花明。所谓反问启发,即用旁敲侧击的手法,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来多角度发问,以转弯抹角地进行点拨,促使学生消除思维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本旨。在讲“奴隶社会中,奴隶受剥削的根源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劳动力”这一问题时,学生似懂非懂。用反问手法:“如果是奴隶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劳动者,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则学生茅塞顿开。由此一步步引导学生解决“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间的关系是什么?”等系列问题。这样层层反问启发,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奴隶、农民、工人受剥削的根源,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善于激疑,多从反面提出问题,“制造矛盾”,以此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激发其思考,逐步引入教学佳境。

三、举例启发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运用一定教具,如实物、实验、电教等,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理解和掌握知识。其中“举例”不乏为思想政治课中启发教学的一重要手段。因为学生周围处处是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好素材,由此为切入口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传授新知时,有时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截然不同的问题进行对比,以启示学生找出问题间共性、异性及其本质联系,这就是采用对比启发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大量运用此手法,引导学生对人物、事物乃至时空、场景等进行对比,从而领会教学内容,强化自身的道德认识。例如,在《人生观》一课教学时,通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大汉奸两个历史人物作对比,可启发学生了解“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意义。文天祥起兵抗元、誓死不屈,作《过零丁洋》诗,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殉国,流芳百世,受世人景仰。而不顾民族存亡,国家安危,与日本侵略者“同舟共济”,也作《过零丁洋》一诗,其最后两句为:“凄然不作零丁叹,检点生平未尽心。”甘作奴才,成了一条断了脊梁的癞皮狗,受历史的唾弃,而遗臭万年。通过对比,使学生知晓,人生观就是人们对生活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并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再如教《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时,教师在讲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提出问题,课堂讨论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对照自己,对照同学,赞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倾向,从而使学生明辩是非、真伪,懂得善恶、美丑,提高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若教师运用了大量相互对立的观点和材料,启发学生对比,同时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会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四、联想启发

所谓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而想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它不仅是人们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也是情感、意志过程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联想来启发学生理解、记忆概念和原理及有关内容,使学生借助奇特联想、类比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联想手法,来进行归纳,演绎和类比推理,进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思想认识。如《我国公民应履行的基本义务》一课,内容多,难记忆。对此可用联想手法,让学生把国家这个“大家”想象成为家庭这个“小家”,并提出启发性问题:“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你应履行哪些义务?”通过一比一问,使得问题具体形象化,易为学生接受。又如,对我国古代指南针、造纸、印刷、火药等四大发明,学生易把发明的次序弄错。对此可用联想手法启发学生记忆:猎人打鸟,首先瞄准方向,然后再扣扳机,火药最后发射出去。指南针是指示方向,故在第一,火药在“最后”。只有先发明纸,然后才能印刷,故造纸在前,印刷次之。这种联想看似滑稽,但对记忆确有好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重视学生掌握知识间联系,引导学生分析事物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联想力,这也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矗。

五、情境启发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探究性问题设置、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及电教手段的运用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营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达到启发、感染目的。在讲《团结起来力量大》一课时,拿出一盘散沙和一些水泥,在演示中让学生知道“一盘散沙并无力,如果加上水和泥,凝固以后硬无比”的道理,并用一手指和五手指举排球做实验,创设一种“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亲眼目睹,耳有所闻,心有所悟。这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加深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为配合《人生观》一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一小品让学生表演。某宾馆来了几位客人,陪同人员向服务员介绍:“这是市长的儿子,那是局长的女儿,……”。服务人员极为反感,义正严辞说:“他们是不是没有职业和姓名?捧出当官的父母,难道身价就变了?我们可不吃这一套!”学生真情表演,教师现场点化,启发发问:“这里体现了哪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学生经情境的渲染,通过热烈讨论悟出了:短短的场景却是一场人生价值观的剧烈交锋,即以等级、地位、权势,还是以劳动贡献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

思想政治课中教学情境的设置旨在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启发学生思索,籍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情境的设置要围绕教学目的,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合情合理,健康有益,不能只图“热闹”而游离教学目的。

启发式教学思想篇8

第一,要有民主平等的观念。民主平等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条件。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宰、权威地位,学生则处于从属、绝对顺从的地位。与此相反,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者和引路人;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权威,而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倡导者。教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甚至异想天开的设问,对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和尊重。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不是固执己见;敢于说他人没说过的话但不是目空一切;敢于对书本上的“定论”挑战但不是无知妄言。而只有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这一切,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才能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启发式教学思想篇9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c)-0147-02

Application of modern heuristic teaching thinking in Physical Chemistry teaching of high profession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GUO Xiaohui BEI Zhanyu LUO Xiaobing

Luohe Medical College in Luohe City in Henan Province, Luohe 462002, China

[Abstract] Four-phases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physical chemistry in high profession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activity based on problem as clue, teaching content as foundation, knowledge as skeleton, active exploration as core, collaboration as form, It can arouses the learning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help them break through learning obstacle, motivat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culture their thinking ability. Good teaching effects have been received, and heuristic teaching thinking has been embodied.

[Key words] Heuristic teaching; High profession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Pharmacy; Physical chemistry

物理化学被称为“化学的灵魂”,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药学专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提供方法论和理论指导。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具有良好物理化学素养的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工作中都具有适应能力强、后劲足的特点,因为他们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动手能力,更容易触类旁通,自学理解能力强,能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动。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其实践性和技术性,培养出的人才为技术型实用型蓝领人才,决定了物理化学教学必须体现“基础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和突出实践特色的教学思想。但是,由于物理化学是一门概念性、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公式多、公式推导多,不同公式又有其特定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化学运动中的普遍性规律的科学,内容丰富而抽象,是四大基础化学中最难学、最枯燥,也是最难教的一门课程[1-2]。物理化学这种学科特点决定了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在物理化学教学中贯穿始终是学生学好物理化学课程,突破学习障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

1 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

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是一种科学、民主的教育思想,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得到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方法和一般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在各种教学方法之中[3]。

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参加学习活动;主张科学地协调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认为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发展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相统一;在教学与发展关系上,启发式教学认为教学的目的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发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讲授上,启发式教学重视“少而精”,尤其强调“结构的重要性”,使学生掌握“教材结构”、“学科结构”;在教学效果上,启发式教学培养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创造性人才[4]。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教学的核心环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为最高境界。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2 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在物理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实施

保持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引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和引领学生达到理想的学习境界;同时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形成交互的教学氛围,构建师生一起共同探索学习掌握新的知识的画面,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笔者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案例,详细说明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依据物理化学教学内容、知识结构、所处位置以及所起作用的不同,针对于课程整体或部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建立了体现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教与学的四阶段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以问题引路的教与学启动阶段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首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必经之路。目的是点燃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巧妙的导入,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迫切期待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好的课堂导入,如高手对弈,一落子便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妙;如钢琴家演奏,发出的第一个音符就悦耳动听,给人一种艺术享受。

在绪论章节或对知识模块的概述部分等课程教学的启动阶段,如果教师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实践证明:从教学内容出发,以问题引路,促使其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很有成效的方法。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人们长期经验的总结,它不能从逻辑上或理论上加以证明,但它的正确性已由无数次的实验事实所证实。如何引入到热力学第一定律教学内容呢?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由境入情,情境交融,学习欲望达到旺盛状态,教学过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描述:在一个封闭的刚性绝热的有限的体系内,一枚炸弹爆炸后,体系的温度是升高、降低还是不变?体系的内能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会做出种种回答,教师这时结合运用能量守恒原理,灵活设置问题情境,并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寻找答案,当学生最终恍然大悟时,会深感学以致用的无限乐趣,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热力学第一定律实质上就是能量守恒原理。

2.2 启发引导,实施探究,以问题为桥的教与学过渡阶段

经过学习的启动阶段,学生基本上进入到了目的明确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通过学习,形成认知结构的知识点,知识链和知识脉络。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思维的灵感方面,以问题为桥梁开导启发学生,将问题设计的中心放在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容易引起误解的概念和原理上。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

在得出热力学第一定律实质上就是能量守恒原理的结论后,以复习的方式,总结归纳出,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两种文字表述。第一种文字表述: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形式,但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总的能量保持不变。

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一种文字表述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让学生自己总结,最后形成:自然界的能量是固有的、不变的,有确定的值,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永远保持不变;但不同形式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或不同物体之间的能量可以相互转移,也就告诉我们能量的改变有两种形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通过做功实现;或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通过热传递实现;对于封闭的刚性的绝热的有限的体系内,不管内部发生什么变化,如火山爆发、海啸、核弹爆炸,其能量是个确定值,因为体系的体积没有变化,所以W = 0;体系与环境之间没有热传递,所以Q = 0,因此U = 0。由此,不仅回答了第一阶段精心创设的问题,体系内部温度升高,但体系的能量保持不变,而且引出了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线索的知识结构体系,涉及内能U、功W和热Q。由此,教学内容自然地过渡到内能、功和热的学习。层层深入,层层递进,层层展开,逐步形成具有完整性、有序性、有机性和创新性认知结构的知识点,知识链和知识脉络。

2.3 自主合作,尝试探究,以问题深入的教与学扩展阶段

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课堂提问必须依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知识结构、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出的问题应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例如,在讲授理想气体自由膨胀、恒外压膨胀、多次恒外压膨胀以及沿等温线膨胀做功时,得出结论:在气体恒温膨胀过程中,沿等温线膨胀体系对环境做功的值最大;同样,在气体恒温压缩过程中,沿等温线压缩环境对体系做功的值最小;如果膨胀过程和压缩过程始终态相同,沿等温线膨胀和压缩所做功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由此,引出一个重要概念“准静态过程”。“准静态过程”是一种理想过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无限缓慢地压缩和无限缓慢地膨胀过程可近似看作为“准静态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准静态过程”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共同思考,运用已有的知识,得出结论,逐步把问题深入。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理解“准静态过程过程体系对环境所做的功,压缩过程环境对体系所做的功大小相等,符号相反,整个循环过程的所做功为零;在这个过程中,由体积由V1膨胀到V2,再由V2压缩到V1整个过程中,体系恢复到了原来状态,即U = 0;根据U = Q - W,所以Q = 0,即在环境中无热的得失;亦即在体系恢复到了原来状态的同时,环境也恢复到了原来状态”。这种过程称为“热力学可逆过程”。

2.4 总结应用,拓展探究,以问题悬疑的教与学总结阶段

由于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将所有问题都讲完全,所以可以将一些问题留到课后去思考,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悬念,自己去寻找答案,为后续内容的引入埋下伏笔。例如,说“热力学可逆过程”的概念非常重要,为什么?通过课后思考,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也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内容的学习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以问题为线索,以主动探究为核心,以合作交流为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可为其终身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卑占宇,罗晓冰. 高职院校药学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8):106-108.

[2] 李浩,张喜斌,金真. 地方院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114-115.

启发式教学思想篇10

一、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1.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关系到教学质量。目前有许多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积极性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的教法不当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思想品德课理论性比较强,教师的教学如果枯燥乏味,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如果具有科学性、有用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思考,就会使学生感到上思想品德课既有兴趣也有所得,自觉性与主动性自然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教学质量也能够相应提高。

2. 熟悉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学生

《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依据,思想品德教材是《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必须首先熟悉《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和思想品德教材。认真地备好课,深透地掌握《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和思想品德教材,是思想品德课实行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条件。只有认真地备好课,深透地掌握《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和教材,这样,教师在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层次清楚,引人入胜,启发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思考,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就必须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条件和可能,提出与学生内心需求相适应的问题,从而做到难易适度,方法适当,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学生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

3. 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思考

“学问”就是边学边问,有效而恰当地提问是师生交流的桥梁。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从教师提出问题开始的。但并不是凡是提问,都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事实上,许多提问不但无法激励学生的积极思维,反而会挫伤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例如过于简单,无须思考的问题,或问题过难,学生无法回答,都会挫伤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一些需要思考,需要探究并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积极要求。

4. 材料的选择要合适,具体形象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必须以占有材料为基础,而材料的选择要合适,能够准确地说明所要论证的观点,让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分析,以提高认识。同时,所用的材料要具体形象,须从学生的感性知识出发,用学生熟悉的知识和具体事物,最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物或社会的热点内容,以引起联想,加深思考;或用学生了解的典故、成语进行比喻,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 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建立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会勇于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教师如果冷若冰霜、盛气凌人,学生则会产生抵触情绪,不可能冷静地思考问题。因此,教师要关心、爱护、尊重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地进行启发式教学。

二、启发式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它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启发式教学。

1. 提问启发

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外,还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问启发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

2. 举例启发

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运用一定的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理解和掌握知识。其中“举例”就是思想品德课中启发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因为学生周围处处是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好素材,由此为切入点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举例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身边活生生的例子联系起来,这样,就能使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就更加容易理解理论,掌握理论,运用理论。

3. 对比启发

在品德课教学中,对相互联系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比较和新旧对比,既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促进积极思维,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用对比进行讲授、提问、演示等,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

4. 情境启发

启发式教学思想篇11

2011年7月1日,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强调要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培养造就青年英才,要使每个人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的实施和推广,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英才,引导大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无“处”可启:启发式教学的条件需求与高校规模效应之下供给能力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的蓬勃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越来越高,教育领域也在新形势下做出了相应的变革。高考制度恢复后,高等教育领域的投入加大,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1977年冬天,全国约有570万青年报名参加了高校招生考试,各大专院校从中录取了27.3万名学生,录取率4.8%;1978年,610万人参加了高考,40.2万人被录取,录取率6.6%;2010年全国共有957万人报名参加高考,计划招生657万名,平均录取率近70%;根据《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 105万人,各类高等学校在学人数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储备了优秀的人才,缩小了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为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条件却没有相应跟上,具体表现在基础设施、师资条件、教学管理等方面。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为9 298人,其中,本科学校为13 100人,高职(专科)学校为5 904人。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15.6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34.31万人,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33∶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指出,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总体上按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配备都没有达到这一标准。为了缓解师资不足、教室紧缺的困境,很多高校的教学领域,如外语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公共课,甚至如高等数学等专业课程,通常采取大班教学的模式,教学合班人数一般在130人左右,上课过程中经常出现坐在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楚黑板或者PPT、听不清内容讲解,很容易导致课堂混乱、纪律松弛。此外,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也带来了教学互动的困难,表现为课堂互动频率、范围的降低,导致课堂气氛单调沉闷,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

(二)无“力”可启:传统教学理念与“90后”新思维的矛盾

2011年10月21日《现代快报》、《扬子晚报》等多家媒体刊发了“老教授不顾选修课学生人数少坚持授课11年”的新闻,说的是南大天文系72岁的萧耐园教授为大四学生上选修课,面对偌大的教室,应来100人以上只来了6个学生,依然讲得津津有味。2011年9月17日,《天府早报》刊发的“7旬辽大教师课堂仅3人物理老师方凯称很难过”新闻里,方凯老师称“教书50年没有遇到过课堂上逃课仅剩三名学生的情况,那堂课结束后,自己的心情很低落,不知道自己的课程哪里出了问题,应该怎么改进”。这些现象其实是传统教学理念与“90后”新思维矛盾的突出体现。

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90后”作为新一代大学生的中坚力量,他们和传统的大学生相比,崇尚独立自由、个性分明,却不知道独立自由为何物;思维活跃、敏感冲动,却不懂得权利义务的关系;互联网时代信息轰炸下,他们生活的世界更加开放多元,也更加独立,信奉“我的地盘我做主”。面对“90后”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如果不能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就可能会变成一场独幕剧,教师在台上讲的兴高采烈,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即使继续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教学能力也没有任何意义。

(三)无“法”可启:“灌输论”的教学方式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性思想性的矛盾

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3]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往往强调注入式教学,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讲清讲透,“我说你听,我打你通”,忽视了教育教学的特性、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既不符合认知规律,也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背离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功能。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显著增强。如果继续坚持生硬僵化的灌输和注入的教学方式,只会是在破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让人厌恶疲惫。

科学性思想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特性。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而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4]次贷危机后的西方,对马克思的认同在不断加剧。自2011年9月17日“占领华尔街”活动爆发以来,类似的抗议已扩散到美国其他地区,“占领芝加哥”、“占领洛杉矶”等示威活动陆续展开,并蔓延到旧金山、华盛顿、波士顿、丹佛等美国847个城市,主要指向华尔街“贪婪”、金融系统弊病和政府监管不力,示威群众不相信美国市场经济体制、认为美国的分配极不公平、两级分化严重。现在的西方舆论重新认定马克思当年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是正确的,据德国媒体报道,《资本论》2008年的销量是2005年的3倍,以前被当成古董的《资本论》,现在却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这一巨大的反差,值得我们去反思,在当今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该如何去更好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在高校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措施与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导致了“启而不发”、“启不透发不足”的现状。当前,应从观念、制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坚持教学主导与教学主体的规范科学,实施和谐现代教育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当前,启发式教学的实施开展,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的辩证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设计,控制教学过程,维护教学秩序,进行课程考核;与此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构建师生之间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良好关系,以顺利开展教学过程,师生共同谱写教学的协奏曲。

(二)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

启发式教学在高校的实施和推广,需要教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以在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严格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授课教师要加强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钻研,学校要为教学改革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工作氛围,教育主管部门要为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如广东省教育厅制定的《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在课程设置、学分、课时、课堂教学班额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规范了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为提高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建设水平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三)实施专题讲授串联章节,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

授课教师在对课程定位、课程内容、教学体系深化理解的基础上,联系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关心、经常思考的热点问题,冲破传统教材体系的章节限制,以多学科综合形成的优势,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社会热点难点,把课程教学分解为若干专题,融入价值观、能力培养、知识背景等相应内容,实施专题讲授。

专题讲授的优势在于主题明确、论述广泛深刻、启发性强。通过专题教学,可以改变原有教材枯燥僵硬的观感,增强了理论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在专题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训练,优化教学目标,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人教学魅力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和职业精神,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地从信仰理想、知识结构、教学科研等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立足于学术前沿,熟悉和掌握本学科形成发展的历史、最新理论成果以及发展趋势。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从历史文化、互联网络和日常生活中汲取教育智慧,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背景去说服学生,以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去打动学生,形成适合自身特性的讲课风格,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强启发的效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广东海洋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周边的社会资源,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如湛江戒毒所、吴川市蛤岭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基地、遂溪机场、湛江港等,授课教师分批组织学生参观调研。这种“接地气”的做法,一改以往枯燥的教学方式,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湛江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体会到书本无法给予的生动和乐趣。

恩格斯指出:“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因此,人对于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5]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破除妨碍启发式教学实施推广的障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赋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头脑”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2]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1-07-06.

启发式教学思想篇12

启发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教学方法的一段论述。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学生处于求懂而未懂透,想说而说不出的积极思维状态中,老师才给予开导。教师“举一”学生应“反三”。这段话强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分析,举一反三,探求新知。这个见解,对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启发式教学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发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有效地发展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教学方法。它的本质特点是:注重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调激励学生,但不使学生感到有压力;指明学习途径,但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启发式教学体现了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思想政治课实行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明力。启发式教学方法着眼于学生是学习的能动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它能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积极、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把学生一步步地带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佳境”,使他们逐渐体味到这一科学理论内在的巨大感染力、说服力和所具有的指导力量。

第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知、情、信、意、行的统一和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培养和发展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促成学生知、情、信、意、行的统一。启发式教学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问题,既可以锻炼观察、辨别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促使他们在对于社会、个人、人生等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并以此来激励自己,砥砺意志,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三,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寓意深刻的话:理想的老师其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固然应该掌握现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即应该知道“是什么”和“这么做”。但如果仅限于此,学生只授到了“鱼”而没有被教会“渔”,他们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所以,教师的更大责任在于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地探求和获得新知的能力,即不但应“授人以鱼”,而且更应“教人以渔”;不但应该使学生知道“是什么”和“这么做”,更要使他们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办”。

二、启发式教学的本质要求

思想政治课的启发式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中的一部分。多年来,一些有责任感的教师已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要使自己的实践更富有成效,必须在总体上把握好启发式教学的本质要求。那么,启发式教学有哪些方面的本质要求呢?

第一,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启发式教学不是某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而是贯穿于各种具体教学方法之中的总要求,是一种精神,它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实现。因此,对启发式教学方法必须正确理解,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例如,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的教学,用得最多的是讲述法和讲解法。只要教师讲解中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材料典型,并在关键处善于设疑,同样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只有把内容和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在教学中贯彻启发式精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