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合集12篇

时间:2023-12-26 10:29:55

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

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篇1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当今的许多城市中,建筑对于城市空间的蚕食与骚扰已经使现代城市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空间质量的恶化。这里面固然有物理环境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是在城市建设中,建筑设计的决策者与设计者对城市空间形态的认识不足, 对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缺少必要的了解,往往趋于一种暂时的利益而忽视了城市长远的、整体的效益, 不当的设计使空间分区变得混乱,建筑的密度越来越高,空间的密度越来越小, 和空间形态毫无关系的建筑会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如果说由于建筑设计的不当所引发的城市空间的无序化,是由于20 世纪社会的剧烈变革、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那么面对即将到来的21 世纪,我们应该格外注重城市空间整体质量的创造,为大众提供高效、舒适、轻松的生活空间。这一切则取决于建筑设计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解。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作为一个空间体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具有空间体的形态特征,并对城市环境的物质形态产生直接影响,在居民的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一般而言,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四方面的特征。

1、开放性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指出:“在市区街道和市中心,社会性活动一般来说是浅层次的,大多数是被动式的接触—作为旁观者来领略素不相识的芸芸众生。”这一规律就要求活动空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即不能够将其用围墙或其他物理方式及管理手段封闭起来。

2、可达性

对大多数人而言,城市公共空间应是可达性良好的。

3、市民性

城市公共空间的服务对象应是社会大众,而非仅供少数人享用。彼得G·罗伊在《市民社会与市民空间设计》一文中指出:“与其他概念定义相比,‘市民特性’并不适用于反映个人、精英、神权乃至君主的意志。(市民空间)相对不受任何风格或外在形式的影响,富于变化。”

4、功能性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一种令视觉愉悦的开敞空间,同时也是一种供某些日常生活使用的环境。

二、简述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构成要素及基本功能

1、公共空间的设计概念

在施工建筑上,在全面考虑各种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在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包括对以通道等交通空间联系使用空间的组合、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公共建筑的技术问题、公共建筑与设备等多方面形成融合各种要素的组合设计。根据自身建筑需求客观情况做好定位,具备品位、舒适、时尚,含有许多资讯等元素。

2、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在公共建筑空间的要素构成中,包括各方面的综合体现,能充分展示出公共空间的组合设计魅力,正是公共建筑实际所需求的。公共建筑中的建筑要素主要包括采暖通风、空气调节以及电器照明等。从多发面来考虑,主要包括有,恰当安排设备用房,解决好建筑、结构与设备上的各种矛盾,注意减噪、防火、隔热。结合设备课程,了解采暖、空调、照明各种系统的选型原则和适用范围等等,基本上有接待空间、娱乐休闲空间、会议空间等主要要素组成的。

2、概述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基本原则

(1)自然和谐的空间美感。在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上,要突出舒适、美感、体现自然和谐的空间应用。在突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的情况下,公共空间设计也要体现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从美感的角度出发,对材料的使用,多采用简便、舒适、大方得体、空间感强的材质,重视材料的合理使用,在节能上,使用低能耗的节能产品和技术,以贴近自然、对人体无害、新能源的使用,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以追求自然系统为原则的生态设计,注入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将使用者的需求和健康放在第一位,让客户感到舒适和美感度更高。

(2)以人为本的总体把握。在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上,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尤其是面对不同建筑需求、不同人群、不同文化特征、服务对象、生活习惯、背景等构成,把握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上的多样性,在健康、安全、舒适的前提下,适当的注入个性化的设计特点,在突出人整体感觉的情况下,实现公共空间多样性、美感性、人文性等综合因素的统一。

三、建筑设计概念在城市公共空间层面的拓展

伴随城市生活与城市空间的纷繁演变,公共空间危机成为世界范围内日益普遍的城市问题。人们发现,在重建良好城市公共空间秩序的过程中,建筑设计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微观层次,建筑设计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影响尤其大。

1、城市公共空间的立体化和室内化

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一般指向外部空间的秩序,其与建筑内部的渗透也多集中于地面层。伴随着城市内部不断趋于密集,空间结构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城市土地的平面二维划分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多种职能共存的需要。密集的城市交通设施和各类建筑挤占了大量地面空间,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产业结构调整则产生了更多的公共活动需求,必须依靠垂直向度的发展化解其间的矛盾,形成各职能空间的穿插叠层来整合城市环境,促进土地的集约化使用。城市公共空间的室内化是城市空间结构立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公共空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概念中外部空间的范畴,还纳入了建筑的室内公共空间、过渡空间和地下空间等内容。

2、建筑空间的复合化和开放化

建筑空间是人类出于生活生产需要而能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功能和形式是描述建筑空间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当代,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城市生活的多样化发展,对建筑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类型的使用要求。但传统的建筑功能概念却不涉及将城市生活中的公共交往活动,在空间形态上就表现为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分离。

(1) 功能与职能。当代城市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除了具有自身基本的功能之外,还须在城市中承担相应的职能。职能是以满足服务对象的最终使用目的为导向的积极功能的体现,包括建筑的用途、功效发挥以及对外部环境的积极影响。职能概念揭示了人的活动在建筑使用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全面地描述建筑客体属性与人为活动主体需求之间的效用关系,将外部需求纳入建筑自身体系的范畴,从而建立建筑社会化使用的主动机制。

(2) 建筑空间的异化。建筑积极介入城市环境,其职能要素不断突破建筑本体功能的限定而越来越多地接纳原本属于城市的职能,这反映了当代城市生活中多因素交织、多元共生的整体关系,也产生了新的公共活动方式和相应的建筑空间形式,主要包括:城市街道渗透、穿越建筑内部;城市交通系统利用建筑空间组织切换与集散;屋面成为城市广场;空中花园成为城市绿化与景观系统新的组成部分;超大尺度的室内空间容纳多类型的城市活动。建筑与城市两个环境层次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形成相互咬合渗透的交错连接,建筑日渐突破单体和类型的概念,与城市公共空间产生紧密的联系。

四、结论

建筑设计应当充分理解这些城市空间层级的相互关系和不同点,以满足不同的空间需要为前提,注意不同空间层级对建筑的不同要求,使建筑在每一个层级中都能完整地表达出建筑本身与空间形态的特定意义。这需要建筑师有一定的功力,但主要的还是在于要建立一种观念,一种把空间形态看得比自己的作品还重要的观念,只有把空间形态、空间环境质量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地实现它的文化价值。

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篇2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酒店行业也进入了一种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中国,酒店设计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形态。然而,怎么的设计方式才是合理的,怎样的设计才能独树一帜,这就需要一个完整且较为系统的设计路径。酒店得设计设计路径可以从前期调研、概念阶段、方案阶段和施工图阶段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前期调研

酒店作为服务性行业的载体,不仅要满足投资方的需求,同时也要满足客户和酒店管理方的需求。因此,酒店设计的前期调研、周边环境资料的整理是整个设计过程中极为重要,是酒店设计路径的构架基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调研。

环境分析

地理气候分析

地理气候作为基地的大环境,不仅影响着建筑形态,同时对室内设计也起着主导作用。

在前期调研阶段,需要对基地大环境的光照、风向、气温、雨水量、基地周边的地形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古北大酒店位于北京市密云镇司马台旅游度假村开发,东距密云县10公里,西南距密云县城60公里,西距古北口镇15公里,位置十分优越,距北京120公里,交通畅捷。基地属暖温带季风性半干燥气候,四季分明,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因受地形的影响,冬季多东北风和西北风,夏季西南风。年降雨量62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7、8月份,年平均气温11.3℃。如图1,基地的建筑模型与基地环境的整体关系,图2,基地与北京市之间的距离和驾车到基地的时间。

经济情况

基地周边的经济情况能完全反应出诸多问题和意识形态。首先应从大经济圈进行分析,其次是对该基地地区大型国家经济计划和经济发展方向、基地产业结构分析、基地人口消费与支出统计分析,这些都能直接人们的消费水平和倾向。酒店基地位于密云镇,为一个北京近郊的旅游度假胜地,2012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数据显示,外地来京旅游人员每年以10.1%速率增长,而其中景区游览和住宿所占消费比为6.2%和19.6%,北京为该地区提供了强大的客源后备力量。

场地分析

对整个建筑场地的分析,是室内设计的基础。作为室内设计应对建筑整体有着充分的了

的了解,首先从建筑的布局、朝向、结构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手绘、草图模型的形式对整个建筑了如指掌,才能发现建筑设计存在着那些不足,在后期室内设计进行有效的规划来进行弥补。实地调查必不可少,所谓身在其中,方得其意,只有身在场地之中才能了解周围环境的优劣处,同时也可以从两维走向三维,甚至四维的空间状态,正确认知建筑师想要表达怎样的设计理念。

主楼是古北大酒店的核心区域,也是最能体现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整个建筑以曲尺形蜿蜒在山下,建筑立面开窗也似长城城墙上射击口,外墙整体以石材堆砌,屋顶以绿色植物覆盖,仿若她不是环境中孤立出来,而是整个环境的一部分。建筑整体与山体的走向相结合,庭院式的大堂位于一楼,大堂上空以玻璃覆盖,充足的自然采光,通透的环境使得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互融合(如图3所示)。而建筑外墙的石材是按照三种模数进行拼贴,(110,230,470,590)*110*240、(230,470,710)*230*240、(350,690)*350*240,对室外材料模数的分析可运用到室内材料的模数分割,使室内空间成为建筑整体空间的延续(如图4 所示)。

美学分析

客户群及审美取向分析

客户群则是将来酒店的服务对象,对客户的深入了解对后期的设计才能达到双赢。审美

取向是对酒店后期风格定位极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司马台长城作为基地的大环境,地域决定粗犷的形式更能体现出厚重的历史感,酒店主要服务对象为来自北京的客户群,在审美上更加趋向于国际主流的设计风格。另一方面,客户的角度看来度更在乎景观、人文资源和强调情调、高品位享受与大自然和谐的度假酒店则需要其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与环境融合。

建筑美学分析

酒店建筑是室内设计的基石,对建筑的美学分析为后期室内外空间的统一性奠定了美学

基础。古北大酒店建筑的设计概念源于群山脚下一幢由石块堆砌而成的建筑,厚重的墙类似长城带来一种朴实、厚重感,而极具线条感的矩形洞口却是一种现代感,历史与现代,环境与建筑的完美融合。建筑将概念融入到设计中,并与基地人文相结合,曲尺形的平面由长城的墙垣形式变化而来,整个建筑蜿蜒在长城脚下。

文化分析

文化脉络分析是对基地环境下人文特色、历史古迹、旅游特色各个方面进行发掘,对后

期酒店设计元素提取、设计理念提出的重要基本信息之一。酒店位于密云县,司马台长城则是密云镇最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古迹,司马台长城建于明朝洪武初年,是唯一一段保留明长城原貌的古长城。长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组成,以砖瓦为主要材料。古北大酒店就位于一个极具历史沧桑感的地区,京郊沟域文化、长城司马台、城池古堡的形式都体现出独特的文化气质。

二、概念阶段

酒店设计中概念阶段是将前期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后实施的第一步。在概念阶段主要从设计理念与风格、设计元素提取和平面布局四方面进行。

设计理念与风格

设计理念是整个室内设计的核心,须以最简洁的方式呈现,同时可以多种形式在室内设

计中表现。设计理念的提出主要基于前期调研资料。它可以是从建筑本身的深层次剖析,或者是对基地环境和文化深层次的理解,也可以是对投资方意图和理念的深入了解,或者是所有因素的综合提炼出一种形而上的理念。古北大酒店的设计风格也是基于前期的基地调研和设计理念的提出,酒店的风格主要以现代装饰主义为主,也混搭了欧式和中式风格,风格的相互融合是以设计理念“共生思想”为引导。

古北大酒店的设计理念为“共生思想”,理念源于对整个建筑和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综合理解。对建筑的深入剖析使设计师了解到基地建筑想要表达是一种现代、隐蔽和低调的形态,即与基地周边环境一种共生。而室内设计师将这样的理念继续发展,从三方面表现室内与环境的共生,历史与现代、异质文化以及自然与人文,这些概念的提出都源于酒店所处司马台的地理位置、建筑形态结构剖析。例如,光与界面空间共生的类型可以是空间渗透、空间象征、空间层次、空间边界、空间聚焦、空间分离与连接等,而庭院式大堂空间的建筑形式可以通过光这一介质将室内外空间达到环境的共生。大堂上空以玻璃覆盖,将阳光和自然景观引入室内,在艳阳和星光下,将人们从封闭的空间中释放,回归大自然的怀抱(如图5所示)。这就是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室内与室外自然景观的融合,共生思想的体现。这样的理念融会贯通到设计,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在整个室内空间中。

设计元素提取

设计元素提取是在前期调研资料和设计理念基础下,提炼出更纯粹的形式来表现整个室

内空间。同样的山水石都有可能成为设计师笔下的设计元素,但怎样的形式才最适合用在基地,这都受到基地环境、当地人文等各个方面的约束和影响。

古北大酒店中元素中“L”形的提取主要源于长城造型的基本元素,同时“L”形也是整个建筑平面规划造型,也象征着坚固、阳刚、理性,能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拱形元素提取来自长城中拱门的构建,也是中西文化中共有的基本构成元素,同时亦是中西文化共生的重要体现。在严肃的长城脚下,拱形给予一种轻松的气氛,使厚重的历史感与悠闲地度假文化共生的体现。以“”的矩形组合,源于司马台长城的残垣断壁上射击口的组合形式,同时也是主体建筑的立面之一,该元素的提取不仅有着历史的沉淀,同时将建筑的形式也融入到室内空间形式中,即是一种建筑和室内的共生(如图6所示)。

图6 设计元素提取

平面布局

概念阶段需要对整个酒店空间进行功能区域划分和流线组织调整,进而得到较为合理的平面布局。建筑自身有一定的功能分区和流线组织,作为室内设计,在前期调研阶段对建筑的整个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剖析出建筑设计中流线存在的不足和功能上的缺陷,同时还要将业主和酒店管理公司的意见融入到平面中,再进行更为合理的流线设计和功能区域面积调整。以古北大酒店主楼一层大堂区域为例(如图7所示),在建筑设计中,空调机房的设置较为分散,在后期的平面调整时,将空调机房集中设置。全日制餐厅的面积根据业主要求,需将餐厅面积扩大,由于全日制餐厅的面积扩大,员工餐厅受到限制就只能调整到负一楼。在进行平面布局时,不仅要考虑到平面的功能,还需要从三维的角度来考虑整个空间的形态,将设计理念融入其中。最终,在概念阶段需要输出较为完整的平面图以便后期方案阶段深化。

三、方案阶段

方案阶段主要是针对概念阶段的成果进行细化。对每个空间进行平面、立面相结合的整体空间设计,以元素的形式、整体的空间感、材料的质感或者是灯光的营造的氛围进行表现,绘制效果图。在古北大酒店的方案阶段,通过对空间和光线的处理、材质运用等来体现“共生思想”的设计理念。“相反相成”是共生原则之一,在材料的选择上,不仅使用了与建筑外墙相应的毛面石材,同时以奢华的光面材质进行对比使用,最大限度的体现新旧之间的包容性与适应性(如图8所示)。方案阶段,更重要的是与业主和酒店管理公司进行有效沟通,最终在满足业主和管理公司的要求下,对方案就行修改完善。

四、施工图阶段

施工图阶段分为两步,初扩设计和深化设计。初扩设计就是对业主已经认可的方案设计进一步的深入,在初扩设计时需统一方案阶段的共性元素,对平、立、剖面进行进一步设计。而在深化阶段,不仅要考虑的细节和尺寸问题,同时还需要考虑其他工种之间的配合,例如与室内工程同时进行的水电、暖通之间的协调。深化设计需要对装饰工程中施工节点绘制,是后期指导施工的重要图纸之一。在完成施工图绘制后还需进行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施工图说明书编写。

酒店设计确实无章可循,也可以无限创新,但这都可以基于这样的一个设计方法与路径,通过这样的设计路径所得到最终的酒店设将不再是各种抄袭和拼凑,而是能让业主、酒店管理和客人都满意的独特的酒店设计。

参考文献:

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篇3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270-01

一、公有和私有的概念

(一)公有和私有的概念

私有的概念在空间范畴内可以用集体的(Collective)和私有的(Individual)这两个术语来表达。换一种更为确切的说法,你可以认为:

公共的――认何个人在任何时间内均可进入的场所,

而由集体负责对它的维护;

私有的――由一小集体或一个人决定可否进入的场所,

并由其负责对它的维护;

公有和私有这一极端对立的概念,就像一切事物存在的原理一般――“一般与特殊”“主观和客观”“个体与集体”一样,没有明确的界定意义,任何一个人在都想有自己的空间,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拥有一个良好的可以能更好的产生人际交流的公共空间也是我们每个人所期望的!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相信是我们每个设计师所共有的责任!

二、外建筑师对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的运用案例

(一)私有空间的公共可进入性

内部和外部概念的相对性,首先是一个空间的组织问题,一个空间倾向于街道般的气氛,抑或更倾向于内部空间的氛围,取决于空间的特征。而且除此之外,人们感觉空间内部的或外部的,或两者之间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尺度、形式和材料的选择。

1、中心办公大楼

原先的都市计划,完全遵循20世纪初“传统的”开敞结构,既没有严格的沿街排列建筑,也没有建筑物形成的街道“墙”,因此产生一种与邻近建筑物毫无关系且自成体系的建筑形式。本方案没有采用一个单栋庞大的结构体量,而采用玻璃顶廊道似的走道(他们基本上是公共可进入空间),把建筑物划分为许多独立的小方块,形成无数较小的单元,而组合成结构密集更为通透的综合体。

更有甚者,由于综合体各处有很多的出口或者入口,因此它看起来更像城市的一个部分,而不像一座单体建筑。实际上,它更像一个聚落 。

这种设计的构想,不仅使工作人员能够轻而易举地离开工作空间,进入综合体――中间的咖啡吧小憩并喝杯咖啡――好似他们在城市中心散步――而且,这一空间甚至可以被称为“公共空间”。

2、费雷登堡音乐中心

本方案试图避免创造进入一个音乐圣殿似的传统的音乐厅,而代之以不那么正式的,而且不那么肃然的形式,希望对不期而来的人产生一种欢迎的气氛。除了整体的“形象”的革命性的变化之外,进入的“结构机制”也已经有了决定性的改变。你不再需要从一个强加的主要入口进入,而是分阶段进入。首先,你进入一个通往许多入口的有顶盖走廊,(就好似你在进入一个百货商场),而后你发现你进入了让一个音乐厅的前厅,从那里在进入一个真正的音乐厅。沿着走廊的许多出入口,同时也通往广场――当他们全部打开的时候――使得建筑物成为街道的一部分,而事实上这正是每周一次的中午免费音乐会开放时建筑的使用方式。

(二)公共空间的私有领域主张

“两者之间”概念是消除具有不同领域要求的空间之间鲜明划分的关键所在。因此关键在于创造一个过渡性空间,它从管理层次上说属于公有或属于私有,但同时从两个方面均可进入。也就是说,对于两方面来说,任何“对方”使用这一空间都是可以接受的。

1、阿姆斯特丹 老年人之家

建筑物内作为街道的走廊,对于行动严重不便得住户来说就像一座城市,以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 没有别人的协助是无法离开大楼的。沿着这条居住单元布置的居住单元,都有像巴黎走廊似的空间,它一方面即属于住户,另一方面它们又属于街道空间的一部分。住户把他们的物品放在那里,他们照顾这里的空间,就好像他们在家里栽种花草一样,仿佛街道层的一种回廊。但是这一门廊似的空间,对于过路人是完全可以进入的,它仍然是街道的一部分。

关于最大或最小尺度,建筑设计受到如同无穷尽的网络般规范和观念系统对设计在每一个方面的控制。在这一严格控制之下,要保留为数极少的几个平方面积用于上述之特定目的,是极端困难的。

在住宅建设中,从管理层次上来看,对于居住单元尺寸的减少是不能接受的,或者认为加大走道面积是不必要的。总之,每一平方米的功能都是用量化的使用性来衡量的。住户对于这一并不属于他们住宅内部的空间,仍投入了爱护和关心,包括看起来很小的细部――窗户。老年人之家住宅大门边上的灯,按在低矮而凸出的墙内,下面就可以放置一块,踏脚毡。住户可以用他们装修剩下的地毯,因而将他们家庭的地面延伸至大门以外。

三、公共领域和私有领域的主张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筒子楼改造(概念设计)案例

(一)案例介绍

本方案的改造对象位于安徽省芜湖的安徽工程科技学院院内,是一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栋职工宿舍楼,共5层。现在仍住着一些单身的青年教师,但是环境极差,导致这些老师的生活环境质量极差。鉴于此,特对这栋楼进行了一次设计上的大的改造,希望能为这些青年教师的生活质量带来提高。

(二)改造过程中的公有和私有领域

本方案在改造前期就对要改造的筒子楼进行了定位,即:增加单个住户的私密空间,保留公共交流的空间,改善光照和通风环境!由于本次方案改造后的针对人群是青年教师,正对这群人的特有的需要,在设计时,就进行了基本的定位!把原有的5层楼增加至6层,一层用作公共空间(工作、图1学习、娱乐),2-5层仍然作为居住使用。

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篇4

(1)城市公共空间顾名思义,就是为人民公共使用而服务的空间体系,没有任何的限定,其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给人们营造更为舒心的活动空间,并充分地体现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的意义所在。可以自由地出入其中,欣然共享其设计目的,基本上是可以适用于任何人群。(2)从形态上,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为一个只有底,没有顶的四方体空间,它是整个城市的外部空间的形式之一,而且具有开放性空间的特性。对于城市的整体设计和规划而言,主要的设计对象,也是城市的外部空间这部分。我们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实际的城市规划的整体情况,帮助城市形成良好的空间秩序从而更好地,规划出合理的空间范畴。

在不妨碍城市合理发展的条件下,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表现的类型,出现了很多新的形式。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居住区的小区里面,专门为居民活动身体设计的公共设施的空间,就是属于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公共使用空间。其中还包括一些权利范围内的使用,但是开放的情况不是那么明确的场所,我们把这种空间称之为公共性的私有空间。例如,在国外的一些城市调查研究中,由于他们本国的区划条例的规定,属于私人机构的,高层建筑底部架空形成的公共空间和一些城市中成立政府与私人联合机构开发的公共空间,还有一些是城市委托给私人公司管理的,公共公园和一些可以进行多样性公共活动的比较大型的购物中心和商业街区等。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纳为多种类型的公共活动的空间场所。但是相比之下,城市的重要特征的表现形式,一般都是体现在狭义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上比较多,因为其范围比较小,针对的人群比较集中所以可以更有效的反映出市民的需求点,通过设计可以形成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区域。设计上也更为独立一些,没有那么多的限制。而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在时间和内容上一般都是一些特定的,人群服务比较多,在空间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受商业利益的影响比较多,形成了潜在的消费文化,在设计上显得目的性和针对性比较强,限定的范围比较多。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更好地丰富城市的空间内容,在城市中所占的比例也是越来越大的。在城市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狭义的公共空间承担了更多休闲娱乐和交往活动等功能,在体现城市的文化特征和场地的归属地形成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二者之间要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在整个城市的社会组织和形成空间秩序等方面的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的文化和城市的归属感的形成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除了考虑其物质实体特性构成的美学特征以外,还应该更多地考虑城市中公共空间人们的需求点和活动的类型,还有各个空间所代表的实际的意义等现实问题。

2 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的历史息息相关

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篇5

大量的城市形象工程随着工业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涌现出来,也要由此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公共艺术作品。当人们所居住的空间环境遭到破坏之时,他们对生活状态的考虑就会更多,会更崇尚返璞归真。那么显然,对公共艺术设计而言,原生态设计理念的重要性就更加得以凸显出来,从这一角度看,公共艺术设计所推崇的就是自然和物的一种完美结合。

一、公共艺术的基本概述

1、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是一种在公共场合下介入,并展示于公共场合的,并且为大众所高度认可的艺术。从大众这一角度看,雕塑、装置、壁画以及环境艺术等都可以被囊括在这一范围内。公共艺术可以说是城市面貌和形象的一种体现,当然同时,其也是城市发展程度的映射。

2、公共艺术的特点

公共艺术的主张是以人为本,其主要是通过对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利用来对大众生活加以创造,用以美化空间的环境,顺应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通常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和长久性的特征,另外,其与环境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这主要是因为公共艺术只有能够融入于整个环境、融入于市民大众生活当中,才能够更好地对城市的文化、历史和环境等加以展示。

3、公共艺术的发展

公共艺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当面,是传统的装饰思想在现代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变。随着空间环境恶化和生活观念转变而来的是人们思想及其所追求意境的转变,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装饰所追求的不再是个性和另类,更多的是强调情感性以及民族传统风格等,是用现代思维方式来对传统进行反思,并提取其中的精华,再将其应用到艺术作品当中;另一方面,在进入现代以后,公共艺术是向着多元化趋势来发展的,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及其主体大众的需求变化要求公共艺术必须要朝着多元化发展。

二、原生态设计的阐述

1、原生态的概念

通俗地讲,原生态所指的就是生存在自然状况之下的,还未经人雕琢的一种最原始的状态,这不仅是对自然,还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强烈渴望。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可以说其是环境等各个方面因素得以协调发展的一种隐喻。

2、原生态设计的概念

原生态设计是一种新兴的设计理念,是在现代城市当前这种文化缺失、环境破坏和生态缺失的状况下所应运而生的一种设计理念,其出发点就是要对本土特色、生态环境以及文化底蕴加以保护,所有的设计都在现存的空间环境中进行,考虑的重点就是对该环境中的资源、材料等进行充分地利用,要表现出设计作品与环境和大众之间的一种共生关系。

3、原生态设计的特征

原生态设计理念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体现,所以在原生态设计理念当中,最主要的一个特性就是文化特征,除此之外,其还具有自发新、独特性、自然性和民间性。

三、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的渗透

1、空间环境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

空间环境和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具体便现在这二者的交融和沟通这两方面。一方面,空间环境和原生态设计理念这二者的交融对公共艺术设计者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在公共艺术作用的创作还是在其展示过程当中,都需要对着重强调作品与环境、与资源的和谐和统一。因此,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时,一定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要在不破坏生态和谐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用先进的技术与材料来处理作品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的污染;另一方面,空间环境和原生态设计理念这二者的沟通,要求设计者们要将环境艺术的整体性考虑到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过程中去,因为只有在环境的整体性不受到威胁的基础之上,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主题才有可能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

2、人文情怀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

人文情怀可以说是一种需要被代代相传的良好文化现象,不仅如此,其还是创作公共艺术作品的精髓所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的过程当中,除了要体现出当地人的各种生活习俗之外,还需要体现出其文化传统,这不仅是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极富人文情怀的一种显著体现,更多的是对当地人文的一种至高尊重。人文情怀与原生态设计理念这这的融合能够使所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本身更具文化气息,这样一来,其就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受众的喜爱。无论城市化进程怎么推进,社会生活怎样变化,每个地方的人都会存有一定的人文情节,而对公共艺术设计而言,就是要对这些人文情节进行挖掘,然后再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出来,用以展示城市的无穷魅力,与此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受众的情感共鸣。

3、材质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

放置于空间环境中的所有公共艺术设计作品,都与环境中各种自然因素及其已经存在了的材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另外,这些艺术作品与这些自然环境因素和材质的和谐统一的实现也是原生态设计理念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一种体现。材质和原生态设计理念这二者的融合除了要对材质将给艺术作品带来的效果加以考虑之外,还需要考虑材质可能会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设计者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时,不仅需要对作品结构及其表现形式加以考虑之外,在设计之前,还需要对材质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调查,按照作品的相关要求来选取材质,从而使材质和表现之间能够达到一种完美融合的效果。比如,我国的奥运主场馆——鸟巢,场馆外壳主要材质是气垫膜,在保障防水基础的同时,还能够使馆内草坪接受到更多光照,除此之外,看台还能够根据观众数量的变化需求而发生变化,这也是原生态设计理念与其功能性的一种完美融合。

4、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表现

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原生态设计理念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进行公共艺术作品创造时,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节约空间资源,要在这一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对空间环境的服务作用,而与此同时,空间资源也能够被很好地反映在这些被创作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之上。因此可说,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在资源的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引性作用。很多建筑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被拆除或者重建,这既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当地的风俗文化,而原生态设计理念就是要对这些被浪费了的资源加以利用,使其能够再生;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和艺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得更加活跃,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原生态的设计理念下,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

四、结束语

原生态设计理念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渗透可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公共艺术设计本身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更多的新内涵。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这个社会怎样变化,人们对和谐环境、对健康的需求和追求都是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所着力追求的,就是从生态的角度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公共艺术需求,并以一种和谐的、合理的艺术形式将其表现出来。

作者:王涵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

参考文献

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篇6

源起于“圃“”囿“”台”的现代园林,融入了风景区、城市公园等多种形式与类型,日益成为了城市中不可缺少的公共开放空间;游玩城市公园与风景区也逐渐成为了现在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精神需求。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是万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也说明任何复杂、高级的物都是由简单、低级的物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组合而成的。但是,低级、简单的“物”的自然堆积,并不一定会产生高级、复杂的“物”。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整体性“”功能性”,即是否按照一定的结构,形成了新的功能,形成了新的整体。从现象入手,以城市公园为例,可以发现,一般城市公园里面都有水体、园路(包括广场,铺装)、草坪与植物、建筑物、构筑物(桥梁等)以及山体、地形。通过比较,当把一块自然的土地建设成为城市公园时,反映在土地上的变化,大概有以下几点:地形的改造;除了建设园路,水体所做的地形改造外,还有为了植物种植、空间营造,视线控制等需要而进行的改造。营造水体。种植树木,花卉,草坪。修建园路以及桥梁。建设园林建筑以及小品。完善服务设施。建设工程设施等。很显然,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改善城市环境,城市公园的建设是必需的。不管怎样,包括城市公园在内的各种风景园林,是为了解决居民的户外休闲活动需要,而进行的环境建设。满足“安全入内游玩”是首要条件,其次才是观赏。当然,居民的这些活动形式背后,是他们内在的社会交往需求和对自然的依赖。“安全,舒适,有趣”是人们对环境建设的基本考量。“安全,舒适”是对硬质环境建设的定性评价;“有趣”是人们对软质环境建设的艺术性要求。形而上的分析上述问题,城市公园建设实质上要解决“玩什么”和“怎么玩”这两个方面问题;即设计中的“道”和“术”。设计与施工原本是融为一体的,随着社会职业分工的越来越精细,设计与施工不得不实行分离。设计成为了施工的潜在过程,设计之于施工的意义更在于对设计之道的把握。设计之道,俗称“玩什么”的问题,要解决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是把人的需求从“抽象”逐步“具体化”的过程。设计之术,俗称“怎么玩”的问题,要解决的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把物与物的关系,场地与人的行为规律,逐步合理化以至最佳的过程。总之,城市公园的建设是自然人化的过程,即在自然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各自然要素,置入人工物的过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宜人、优美的自然环境。设计过程,便是基于场地,针对设计问题的求解过程。显然,设计答案不是唯一、绝对的。宜人优美的环境不存在固定的终极模式,这就指出了设计之中应该遵循“艺术性原则”,以“美学”原理寻求设计之道的来源。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设计环境总是人的环境,总是人使用的环境,而人是具有共性的,具有内在的、一致的行为规律,这就指出了设计之中应该遵循“理性原则”,以人“行为规律”寻求设计之道的来源。科学和艺术的统一,成为设计之道的来源,也是设计矛盾观的具体表现。从哲学高度看,设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体现,人类主观改造世界,多数情况下都是以“设计”为中介进行的。设计的前瞻性,就是设计的计划性,说明了设计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设计构成要素的组织是以“合目的”性方式组织起来的。

二、景观是环境美的存在方式和本体

与设计不同,生活与环境总是被感知的。在游玩城市公园的同时,人们总是希望能够体验到“有趣”,游玩结束后,能够回味无穷,一切都基于“感知”。人们如何感知周围的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对此有所帮助。游玩在城市公园里,置身其中,一定是处在一定的空间中。因为,只有“空间”才能容纳“人与物”。处于空间中的人,感知周围的物时,并不是同等对待的,而是有选择的。人们总是关注对自己有用的“物”,这就是视觉的选择性;其实,并不是视觉进行了选择,而是人脑进行了选择。虽然,很多物通过光的反射进入了人的视网膜,但是,并没有形成有用的信息传递到“视觉信息中枢”,因此就没有形成“视知觉”。这样,环境中就有、也必须有一些这样的“眼”,能够形成刺激与“视知觉”。将环境中的这些“眼”称之为“景观”,所以景观就成为了人们认识环境的最小单位,从审美的角度可称之为环境美的本体。景点———景区———全园,便成为了景观组织的基本模式。这些都是从景观要素的物质层面上来说的。除此之外,景观还有功能、生态、文化等范畴。源于“物”的多样化属性,物的存在相对人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有不同的关系,因而会有不同的属性。不同的物,以相同的目的性被组织在一起,形成了景点;不同景点之间,因某些方面的共性,被组织在一起,形成了景区。这样,景区便有了空间属性。同时,景区因有了空间属性,便能容纳人,承载相应的活动能力,这被称之为“功能”。景区总是有一定空间形态,具有一定形式。这种形式的确定,一方面源于“空间功能”,另一方面源于“文化”。也就是说,形式追随功能。而满足功能的形式有很多“,文化语言”是选择和采用“功能空间”的具体形式。自然的形式如规则的方形或圆形等,进入人类社会系统后,便有了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形式组合便有不同的社会意义。人们总想通过环境中有意义的社会形式,去影响人的行为,增添游玩的趣味。归根结底,主要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的人,一个是文化的人。综上所述,可以确定,景观是环境美的本体;是风景资源的核心;也是城市公园空间的核心。

三、景观是一个开放的概念

为了交流与表征无时不在的诸多现象,人们创造了语言和文字,使用了一些“名词”,如苹果、马等;为了表征更大范围的同类现象,使用了“水果“”植物“”动物”等更加抽象的名词;此时这类名词已经没有具体的现象与之对应了。这类名词进入了人的思维、观念领域,被称之为“概念”。所以“概念”是思维范畴的术语,而“水果“”植物”等名词名称,只不过是用语言去固定思维的内容,而不是概念本身。正如中文的“水果“”植物”与英文的名称不同,而概念是一致的。如果把世界分成“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三个部分。依据概念名称的对象归属,风景园林与景观都是归属于人类社会的概念,它们是在自然界的基础上人工改造而成的,夹杂了诸多的人类意志。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相应现象也会更加丰富多样。因此,景观的含义是多义的,其概念也是不断发展的,它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很难确切的被“定义”。或许人们追求的共同本质,原本就不存在“,家族相似性”更加接近真相。人们可以用景观“家族相似性”的条件去判断景观的归属,只要现象符合相应的条件,都可以被称为“景观”。

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篇7

“邻里”这一概念是伴随着“邻里单位”思想的诞生而产生的。美国社会学家科拉伦斯・ 佩里(Clarence Perry)在1929年《纽约区域规划和他的环境》(Regional planning of New York and Its Environs)一书中,系统的阐述了“邻里单位”的设计思想。他指出,邻里单位设计要考虑六个要素:规模、边界、开放空间、机构用地、地方商业和内部街道系统[1]。

在中国,“邻里”这一概念很少运用在公园设计以及公共空间设计中。我国近期公园分类系统设想将公园分为基干公园和特色公园,其中基干公园分为居住小区游园、居住区综合性公园、区级综合性公园、市级综合性公园;特色公园分为:儿童公园、游乐公园、文化旅游公园、文物古迹公园、历史名园、纪念性公园、风景名胜公园、郊野公园、植物园、专类植物园、盆景园、动物园、专类动物园、其他专类性公园。单从统计资料来看,中国公园的类型似乎很多,但究其实质,我们就会发现,一些如科技公园、体育公园、少年公园、老年公园等一些专属类公园的数量很少,居住区公园和居住小区游园的数量也远未能满足实际需求,一些规模较大的专类性公园和纪念性公园在内容设置上正向综合性公园演变。在一个城市,一般政府部门也会大力规划和建造城市主题公园,用于树立城市形象和对外宣传,而对于邻里公共空间和公园的规划与设计的重视就少的多。

“邻里”公共空间作为公共服务性设施是要建立一种满足邻里需求,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儿的生态社区。所以我们领会“邻里”概念,应从人情、人性需要方面出发,而不是简单的一个设计概念。所以,邻里公共空间应该是这样一种城市开放空间: 由草地、林地和种植区等软质景观组成, 通常位于街区内, 其细部和设施服务用于不同类型的活动, 如运动、休闲等, 具体用途依邻里的密度和区位而定, 主要服务于当地的步行者。

以北方一个小县城为例,我们仔细观察了“邻里”单位内的人群活动。通过连续几个月持续在自己住所半径为2公里内的“邻里”公共空间进行观察,距离住所1公里处是这个县城的唯一一条河流――万福河,近几年,沿着万福河规划出了一系列带状滨河景观区域。这条带状景观区沿河流设计,东西走向,分四块区域,我们考察的是距离自己住所最近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块区域,这块区域内有两处高大的林木区,三块铺着水泥方砖的空地,距离河流的北面大概四五十米处有高约2米的堤坝,堤坝上设有健身器械。于是这条带状景观区域成了附近居住区甚至是半个县城的邻里活动中心。由于县城邻里单位的绿地、景观、公园少之又少,滨河景观带的形成为人们的休闲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场所,所以尽管这个滨河景观带并没有出色的设计理念,除了天气寒冷的冬季,其余大多数时候,使用率还是很高的。我们仔细观察了使用滨河景观休闲区的人群,其中,大多数为老人和孩子。很多退休的中老年人在此处的开阔地进行太极拳、舞剑、扭秧歌、耍鞭等一系列的健身活动,时间大多数为下午和吃过晚饭;还有一些年龄较大的老人,每天来到这里就是和朋友聊聊天,消磨消磨时间。其次是孩子(这里的孩子指3岁以下儿童),因这类儿童没有自我保护意识,没上幼儿园,要由大人看护,这些儿童每天由大人陪伴到这里呼吸新鲜空气,结识小朋友,到健身器械上玩耍,时间大多为上午10点之后到下午4点之前,随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这两类人群比较固定,很多老人都是相约到这里进行健身活动,时间、地点也相对固定,有大人陪伴的儿童大多数都是邻里街坊,每天基本都是这些人,所以大多相互之间都认识,会打招呼,会进行交谈。另外还有一些流动性较大的人群,有放学或者是相约到某个地方去的路经此地的中小学生,在健身器械上玩耍一会儿,几个人在此打闹一会儿;偶尔还会有一些谈恋爱的在此小坐一会儿;还有一些过路者在此休息一会儿。这块“邻里”公共区域,有专门对植物进行维护的人员,主要是对植物进行灌溉和修剪,也有专门的保洁人员,清扫落叶和垃圾,保持环境卫生。(如下图)

从以上情况得知,“邻里”公共空间作为人们接触自然,与人交往的地方,不是让人参观、向人展示的,而是要供人使用、使人参与、让人成为其中一部分的。“邻里”公共空间是供人分享快乐、倾诉烦恼的场所,是寄托希望并使其成为具有归属感的地方,离开了人的活动、人的行为, 任何公共空间都没有意义。所以,在邻里公园的规划与设计中, 要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满足人的身心需要,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对于“邻里”公共空间的设计, 我们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 要考虑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在到处充斥着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含有绿色树木、花草的公共休闲空间一直被认为是城市中的绿洲,对于那些到此地的人们和过路者而言, “邻里”公共空间的自然环境首先要带给他们感官上的放松, 使人觉得是在与自然界亲密接触,满足人们渴望户外的心理。所以,设计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创造富有变化的自然环境, 把人们渴望接触自然的感觉最大化。如提供不同颜色及形状的植物, 栽植芬芳的观花乔灌木及可吸引鸟类的植物。二是可以提供解说性标牌来标明植物的种类或公园的设施与特色,增加其知识性与趣味性。三是给那些不需要大量修剪的树木以适当的空间,使其能够净化空气,而且很大程度上我们是用树木来划分层次和界定树下的使用空间的,而不是树下的草地和花床。四是保留一块让植物自然生长的地方,附近的人们还可以栽种自己喜欢的植物,这样一块地方可以在人与区域之间建立起一种精神联系,使其更具有归属感。五是在区域内,弄清场地的小气候, 日照、阴影、避风等自然因素将会对公共空间的使用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其次,要考虑满足人们交往的需求。虽然“邻里”公共空间的使用者大多数是去“ 接触自然” 、“ 放松身心”, 但通过观察却发现,人们在公园内许多情况下是在进行社会交往。比如,有些带孩子去玩的家长更多的是考虑孩子在这里不会孤单,不会自闭,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嬉戏甚至吵闹,自己也可以和别的家长交流育儿经验以及倾诉烦恼。大多数的老人来到这里就是要和邻里街坊聊聊天,下下棋,消磨时间的。那些进行健身活动的中老年人的主要目的也是参加社会活动,增加退休后与人交往的次数。所以,“邻里”公共空间的设计必须最大化的考虑公众参与,设计之前对邻里社区进行调查采访,而不是一味盲目的进行程式化的设计,由此才能得出“邻里”的真正需求。

【注 释】

[1][美]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俞孔坚, 孙鹏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李永雄,陈明仪,陈俊.试论中国公园的分类与发展趋势[J] .中国园林,1996.

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篇8

Abstract:Open public space is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 a precipitation. Its appearance is not only for people living environment more perfect, also records the city unique words. Regional and historic feature here reveal a unique splendor. This paper will analyzes open public space from concept, traditional, modern, components on open public space, expectations readers have certain knowledge.

Keywords:open;public space;element;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6-0072-02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不论在规模或者速度上,都在以超高的速度发展。“开放式公共空间”成为新时期我国城市建设的丰硕成果。城市人民在物质文化需求的层次上更显迫切,城市人民的物质文化建设急需加强。各大中小城市已建的、在建的和待建的集观赏、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各式各样的开放式公共空间,在众多城市的核心地带和各个角落如雨后春笋般争先冒出。这些开放式公共空间不仅凸现了城市的环境建设,构建了崭新的建筑文化风貌,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平添了许多情趣。

2公共空间概念

“公共空间”概念的出现标志着在建筑和城市领域中出现了新的文化意识,即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功能至上的原则,转向重视城市空间在物质形态之上的人文和社会价值,并因其中含有的“公共”与“空间”的双重概念,而使其自产生开始即成为一个跨学科的讨论议题。城市规划学者科洪(Colquhoun)将城市空间划分为建成空间 (built space)和社会空间(social space)。公共空间的发展变化蕴含一定的社会机构运作机制的客观规律性,是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城市空间不仅作为城市发展的物质的存在:包括视觉和使用上的功能,还包括时间、运动等的主观体验过程。另一方面,公共空间概念的复杂性来自于“公共”(public)的概念。对于什么是公共/私人的定义区分,实际构成近代西方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学科讨论的核心问题。公共“这一社会和政治领域的概念,显示公共空间”具有较一般城市空间更突出的社会价值属性。

3开放式公共空间的特征

“开放式公共空间”这个概念,是随着人们对城市规划研究的深入而逐步出现的。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城市建设中有许多公共空间的出现。虽然这些公共空间,历史上没有给予明确的专业称呼,但是究其基本特点,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特征完全符合开放式公共空间的特征。这些特征往往与人的意识形态紧密相连。

3.1交流的场所

交流是公共空间产生并发展的基本要素。这种特征贯穿公共空间的整个发展过程,只是在各个时期表现的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3.2权力的象征

回溯历史可以发现开放式公共空间,往往作为统治阶级彰显自己权利,弘扬自身功德的地方,而将这一特征表现的最为淋漓尽致的便是广场空间。如法国凡尔赛宫前广场,权力象征占据了主导功能,权利成为开放式公共空间其最重要的主题。虽然这种特征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开放式公共空间的发展,但却弱化了公共空间的公众性。

3.3对英雄人物、重要历史事件的纪念

公共空间作为一种承载着了人们的情感历史的载体,拉近了人与空间的距离。如巴黎的凯旋门与星形广场。

4 新时代开放式公共空间的特征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开放式公共空间在继承了公共空间的历史特征的基础上,契合了新时代的一些元素,给予了现代开放式公共空间一些新的含义。

4.1社会生活交往的场所

开放式公共空间是城市开发和城市建设中人们交往的空间,是营造城市活力点的重要地段,它的存在能促进城市中不同社会阶层或团体和谐共处,在公共活动中进行交流、融合。

4.2政治参与的平台

城市是城市中居民的家,每个人对行政都有自己的看法。这就使得开放式公共空间要有公开、透明和公正的特征,是公民发表平等的言论和行动的地方。

4.3多元化和包容性

公共空间除了物质空间特性上的可达性吸引力外,更重要的是社会意义上的可达性。它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征是形成社会相互理解和共融、促进社会安定和谐,体现了现代公民平等的特性。

4.4人性化

当今时代,人们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日臻完善,人性化是现代城市的典型特征。

5现代开放式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5.1形式特征要素

5.1.1形式感

人们之所以对环境产生美感,是因为环境在基本形式上有一定的变化:或封闭、或开敞、或变化、或单调。以视觉感知为基础给人心理上造成一定程度的形体暗示,形成对环境的一种认知感,从而传达出一定的形式感。

5.1.2秩序感

视觉的秩序可表明空间的位置和呼应的关系,可让人感觉到空间上的对应关系。现代开放式公共空间在组成元素上的调整,通过打破过分秩序化带来的单调和低秩序化带来的杂乱无章,使空间具备了某种张力,产生人心理上的愉悦感。

5.1.3比例和尺度

古典主义中存在一个和谐的比例――“黄金比例”,即1:1.618。和谐的比例可以给人带来美感,整体或者局部比例的运用,可以带来审美上的不同感觉。通过尺度上的运用,创造出精巧亲切或高大雄伟的空间尺度感。

5.1.4装饰

装饰是环境布局的细节构成,从城市居家环境到公共空间布局的层次均有一定的体现。可以体现出地域内在的特征,表现某种独特的样式与风格。

5.2空间要素

5.2.1规律与节奏

条理性和重复性是创造韵律感的必要条件,规律是简单的重复,而节奏是在规律基础上的一定程度的变化。规律和节奏的交织运用,可以创造出富有独特的亮感而强调它的运动感,给人或是丰富或是单调的印象。

5.2.2层次性

人群行为活动规律的研究发现:休憩的人群总是想办法寻找到一个背部有依靠并可以观望其他空间的休憩处;而寻求交流的人群喜欢寻找到一个可以聚集人群的地方。根据这些规律,公共空间的布局需要在开放性上有一定的层次分级,以满足不同人群对空间上的需求。

5.2.3连续性

公共空间不仅仅是构图形象上的连续性,而且在给人的感觉上也是连续的,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完整的一个整体又是通过各个部分的相互组合形成。通过空间组织的序列,装饰元素变幻,景观元素的塑造等等产生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连续性。

5.2.4时间性

优质空间的创造要建立出自己的独特记忆,也是公共空间设计的灵魂之所在。在空间表达的同时与时间感相结合,在那些容易引起人们怀旧感情的东西和新东西的对照下,容易让人产生对过去的事物的一种追忆。

5.3视觉感观要素

5.3.1光影

光影照射通过强调公共空间轮廓或者质感,表露或隐退,收缩或者延伸,引导出空间的情绪或者模糊的特性,公共空间突出表现的节点和不同层次的立体感。光影的运用创造空间气氛,加强质感的表现,强调边界,表现活力并赋予特色。

5.3.2色彩环境

美好的环境少不了不同色彩的一种搭配,通过周围环境的色彩设计可以突出周围环境的美观,或给人一种建筑隐藏在周围环境的感觉,使公共空间融为一体。

5.3.3边界

边界的塑造是对空间环境的一种界定,形成一定的固定场所空间感知。简单的直线边界给人一种庄重、安稳的感觉;变化的边界表现出一种活力、自由的风格,形成自然轻松的氛围。

5.4文脉要素

城市的发展和文化、文脉、历史发展过程唇齿相依。仔细深入地观察开放式公共空间,往往可以解读一座城市发展的演变历程。各种文化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在开放式公共空间中,开放式公共空间的文化风格让我们审视过去传统精神所在,表现时代的演变和自然关系之间的变化。

5.4.1地标形式

五光十色的城市中,开放式公共空间设计通常形成突出的地标形象。在单调的城市环境中,能有一个极具代表性、充满想象力的建筑或者空间,让人感觉城市的活力,城市的精神,给人一种完整的城市印象。

5.4.2空间结构

开放式公共空间是大家都可以共同享有的地点,每一个个体所拥有的自由价值,在公共空间上都展现出来。在二维、三维空间上的重要程度体现出不同物质空间的文化含义,使公共空间文化含义丰富、生动而灵活。

5.4.3场所感

公共空间是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集中展示区,是城市的最大宣传广告牌。在时间维度和社会维度上彰显出不同的场所特征。通过建筑风格以及空间形态上的控制,可以看出城市发展演进历史留下的痕迹。

5.5自然要素

5.5.1水环境

水环境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然风格,给人独特的视角和良好的视野。开放式公共空间的水体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自然要素的文化遗址。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喷水池、人工瀑布、水木、水体等以水为主题的装饰小品。

5.5.2土、石、木环境

土、石、木是人类居住的古老材料,反映了当今人类综合化回归的强烈愿望。开放式公共空间中的土、石、木环境,营造出城市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回归自然的渴求欲望,表现出人类对未来的生存环境的期望。

5.5.3植物环境

观赏植物的美观包括色彩、形态、风韵之美,并且还有绿荫、隐蔽、境界、防风、放火等使用价值。公共空间的植物环境是城市的小花园,人们穿行其中可享受到大自然的优美环境,使公共空间成为人们向往的休闲场所。

6结语

开放式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人生活方式的展示,而且是一个地区文化、环境、政治上一种巧妙平衡。开放式公共空间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它的使用者归根到底是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失去了人,它的存在便毫无意义。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设计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所有的城市空间建设都需要回归于人,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黄宗仪.都市空间的生产:上海的全球化发展.台湾社会研究,2004(3).

[3]汪原.关于《空间的生产》和空间认识范式转换.新建筑,2002(2).

[4]张京祥,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5]顾朝林,概念规划.理论・方法・实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潘泽采,空间化:一种新的叙事和理论转向.国外社会科学,2007(4).

[7]孙成仁城市景观设计.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8]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汪安民,等.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安东尼・奥洛姆,陈向明.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曾茂娟,任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篇9

(1)建筑基本呈长方形结构,在1-2层建筑左右两侧及南向各有局部裙楼,采用框架柱网结构,走廊区是密布柱网,首层中间部分为凸字形两层共享空间大堂。不仅空间不大气,而且缺少优秀的主题立面,且服务间储物间及贵宾接待室都直接从大堂出入,贵宾接待室也显得狭长小气,对此要有合理的解决方案。

(2)首层大会议室及调度大厅高度只有5米,空间压抑,建议通过建筑方案的优化解决,要通过室内设计方案的优化其先天缺陷。

(3)电梯厅在建筑后部的中间区域,电梯数量与巯散通道都满足需求,但首层电梯厅北向设计了出口,没在雨棚等缓冲空间、对建筑的空间气场感觉也不好。

(4)各楼层的平面功能布局很概念化,有些布局造成黑房间,需要提前做出调整。所有楼层没有设置残疾人专用厕,也没有设置行政专用卫生间,对于国际标准的人性化设计感觉也有差距。

(5)建筑外立面采用了玻璃幕墙,建筑设计没有提示室内采用何种护栏,强制性规范要求有护栏设计,但护栏的设置必然影响室内空间的美观,这是一个较难问题,需要业主与装修设计研究解决方案。

二设计概念初探

1基本设计原则

(1)风格协调,既要端庄气派,又要表现出现代大型企业的勃勃生机。重点部位要大气、豪迈,细部处理要灵活、新颖,具有现代气息。总体思路要把握安全经济,美观大方、功能齐全、使用方便、突出重点。

(2)整体设计必须满足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功能需求,力争布局合理,满足功能需求,垂直与平面交通组织合理,后勤服务功能齐全,并适当预留发展空间。

(3)按照现代国际化企业的特点,设计理念必须新颖、独特。要有较高的风格特色和时代品位,满足选材简约、布局和谐,空间设计、布局、家具设计等要有鲜明的主题与特色,富有企业特有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力求突出企业个性与风格,做到与周边环境与建筑的和谐统一。

(4)设计方案必须符合国家颁布的现行的各项设计规范及标准。特别是近两年国家修订及推出了一系列包括设计、施工、材料等多方面的新规范,一定要在本次设计中得以遵守和执行。

(5)设计方案应考虑为建设单位节约投资,所以如何通过设计概算,准确控制施工预算,是本次设计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2设计指导思想

(1)室内装饰风格建议采用以纯建筑美学的表现手法尽量注重发挥结构本身的形式美,但同时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特有的基本风格用现代简约的表现手法,尽可能的表达企业特色、现代时尚风情和国际化理念的融合。

(2)装饰设计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推行绿色环保,以人为本的新世纪理念时代,努力营造人与环境充分和谐统一空间。

(3)企业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中发展壮大的,就必然根据其自身的经营特点,在整个室内设计中,要努力体现企业的这一特点。

(4)独特与创新,创意与发展是本次设计应努力去表现的核心概念。

(5)方案设计应突出实用性,合理利用空间,充分发挥空间效应,努力推广数码时代的空间布置。

3设计理念风格与创意初探

(1)确认一组设计核心主题词,是指导整个室内设计的核心理念。项目业主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整套企业文化内容应该成为室内设计理念的基础与源泉,而我们的设计师希望能够通过与企业的充分交流去感知企业文化,认知企业核心价值观,进而找到设计的核心主题词。

(2)高标准、高起点组织设计。主题设计基调应该是融合现代感和时尚见简约特色,主格调是高雅、大方、气派和豪迈。

(3)室内设计的主体艺术观应该是走国际化的办公空间主导理念。采用的文化主题应该体现既有核心理念,又有时代创意的发展,并力争在不同功能空间溶入与其功能相对于的最具不同风格的创意,恰到好处的将个性溶入共性之中。

4具体的设计基本方针

(1)设计方案构思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合理、科学地考虑内部布局与流程,充分满足使用要求;

(2)将完美的建筑功能、灵活的室内空间、生机勃勃的当代设计及创新的技术结合在一起,营造出现代而充满活力的综合办公空间,充分体现当代美学思想与办公功能需求的完美结合;

(3)设计风格应新颖、富有创意,体现出空间流畅、流线清晰、简洁明快的特点,能较好的表现出现代企业建筑的内涵和高科技的时代精神,具有一定的超前意念;

(4)要求设计方案应能体现原建筑设计特点,重视室内绿化设计.通过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运用合理的搭配,营造良好的绿化环境;

(5)色彩设计上应采用适合企业文化的色调,并处理好各种空间的过渡协调;

(6)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旋,尽力降低能源消耗,体现生态思想和节能观念,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4初步合理化建议通过对原建筑设计平面与空间理念的初步了解,公司多次参与大型企业集团办公楼装饰设计的经验和参与修改功能布局设计的实际经验,对办公环境功能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的预测,对3A智能化建筑现状及发展的关注,以及装饰与环境的以人为本,绿色环保概念的研究,就本工程的有关设计提出以下合理化建议。

4.1对办公楼建筑设计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1)作为企业办公大楼,首先在平面功能上要满足不同部门的具体需求、也要考虑部门之间的平衡,还要准确把握不同部门的差异化使用需求对建筑空闻与室内设计的不同要求,但同时还要力求保持整体的基本一致性与不同个性空间的调性,建议办公楼在建筑设计之初,就要认真研究将来进驻部门的功能需求及编制各部门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使得建筑设计能够针对需求做出设计。

(2)建议建筑设计方案完成后,提前确认室内设计单位,从细致的室内空间布局视觉上提出建议,对完善建筑设计及后期室内与建筑的配合都有益处。

(3)本项目建筑层高除去首层部分为5.1米,主塔楼只有6米,由于要满足机电管道设备的安装高度,使得室内装饰完成后走廊高度只有2.2米,办公室内净高也只能达到2.5米,空间感觉较压抑。目前国内的高端写字楼,建筑标准层层高都达到5米。一般也在9-2米之间,在目前建筑总高度没有超过100米的情况下,建议新建筑标准层层高调高至9米。

(4)新办公大楼建议一定要参照新的国家绿色建筑标准,解决好各项建筑标准的落实,其中包括建筑保温、建筑节能、残疾人通道、人性化设计等标准的落实。

(5)传统的电梯轿厢高度都是2.2米,现在随着褛层高度的提升,电梯轿厢一般也将高度大幅提升,顶级写字楼轿厢可高达9米。最少也要达到2.8米。这是写字楼标准的一个重要标志。

(6)建筑设计要提前考虑并同时兼顾多专业安装设计交叉组合,提前考虑解决好装饰效果特别是天花及空间高度与专业安装相结合的问题.尽量保障完成装饰后的空间高度。

(7)建筑设计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推行绿色环保,以人为本的新世纪理念时代,努力营造人与环境充分和谐统一的空间。建议适度考虑一些共享空间或灰空间。

(8)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尽力降低能源消耗,体现生态思想和节能观念,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2关于企业文化与室内装饰相结合的思考与建议

(1)作为企业总部的办公搂,在总体风格的把握上,如何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独特的装饰设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在进入实质性设计之前必需加以解决的主要设计理念。如何选择一个既有企业文化的主导主题,又具备较强的亲和力,让你的客户自然的接受并喜欢的主题元素,作为贯彻设计的要素,这是需要反复推敲的。

(2)可以考虑以企业的CI、VI设计为基本元素,提供适度变形或不同的材质与装饰设计手法,而溶入装饰设计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设计难题。

(3)企业文化是否要融入室内设计?如何适度表现?包括主导风格与主体元素的运用,以及主题元素在细节设计中的连续性运用两大部分,都要在设计之初做出基本决策。

(4)对于面向世界的外向型企业。其接待空间有时要考虑接待对象的不同层次与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不同心理感受。

4.3装饰与配套设计的建议

(1)应在装饰设计的同时,结合其它专业设计作好配套协调。其理念建议是,以消防设计为基础,在基本不作调整的前提下,以装饰的平面空间概念为主,适当修改照明、空调等配套设计,尽量融为一体化。

(2)装饰设计应同时考虑智能化综合布线,建议适度超前。有可能对计算机系统采用单独配电系统并接双路电源,信息点同时结合宽带网的设置而给予足够的预留,并通过设计加以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装饰处理。

(3)公共空间应强调舒适性和简洁明快相结合,满足照度要求和室内空气循环。

(4)卫生间应作为装饰重点,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可适度超前。在通风、排气、防水为前提的基础上,通过装饰展示文明程度。

(5)建议采用现代的装饰手法,适度引入高科技概念。材料选用应注重传统与新兴材料相结合,自然材料与现代金属材料相结合,并应以耐久性作为取材标准。

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篇10

一、公共空间

一般提及公共空间,首先提及的是众多公共场所,而公众对公共空间设计的认识,大多则停留在其作为公共场所的功能应用层面。在此笔者拟从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对立面———公共性问题入手,对公共空间的讨论重点放在公共性问题上。

(一)公共性

汉娜•阿伦特曾对公共性下过定义:“公共性是人们之间公共生活的本质属性,它表现为在公开环境中和在具有差异性观点的评判下形成一种共识,进而巩固一种维系他们之间共同存在的意识的过程。因为公共性的存在,公共空间对于处在其中的每个人来说都意味着一种重要资源,或者说是一种‘公共财产’,它是个人属性的东西上升为共同物品的主要渠道。”笔者对阿伦特所定义的公共性有基本共识,公共性以环境的公开状态为条件,人们从私密走向公开,关注公共问题,参与公共活动。公共性表现为一种过程,是一种公共过程。人们互存差异,以公开、平等为基础,在观点上形成共识,这种共通感觉,有赖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掌握。

(二)空间公共性

建筑学对空间公共性的定义是指物质空间在容纳人与人之间公开的、实在的交往以及促进人们之间精神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属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对于公众和他们的公共活动来说,空间公共性概念作为动词,指空间对它们所产生的一种影响,即空间公共性作用;对于空间本身来说,指空间因为作用于公共生活和公众而表现出的某种属性,如某某空间具有某种公共性。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的,但其公共性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下文主要探讨公共空间在设计上主动地承担公共性属性。

(三)公共空间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一个向所有公民开放的,公共意见能够自由形成的空间。它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这些公众既不是作为商业或专业人士来处理私人行为,也不是作为合法团体接受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规章的规约。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处理关涉普遍利益的问题时,他们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组合,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哈贝马斯的观点与阿伦特的公共性的定义相似,将公共性作为公共空间的主要属性,从哈贝马斯的观点看出,为了实现空间公共性,必须要有一个作为物质存在的公共空间载体来承载公共性赖以展现出来的社会活动。

(四)公共空间的功能、目的

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低门槛的开放空间,使公共空间为公民公共生活能力的发挥创造了最直接、最廉价的环境,使公民公共性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公共空间内的活动具有综合性,可以包容公共生活的任何方面,公共空间的活动一般是非正式的、即兴的、非营利性的,使人们在这种氛围中更容易接受,有利于唤起人们对政治参与和政治监督的责任感,鼓励人们从日常生活中去创造共同体的意义,也有利于对公民进行价值教育。社会公共性是目标,空间对其作用的可能性是根本,公共空间不仅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载体和舞台,而且也可以潜在地影响人们公共经验的获得。公共空间应该促进人们之间的平等交往,每个人都能在其中表现自己;每个人都有机会超越必然世界而成为一个自由的人;每个人都能因此而获得永恒,而作为载体的公共空间也可以因此获得公共性认同,成为理想的公共空间。

(五)现实中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公共空间只是作为一个物质场所而存在,而其公共性意义被忽略,即使是作为场所存在的公共空间,也存在设计上缺少实用性、审美上不能被公众所欣赏、教育上不具有引导公共性认识的问题无论从功能上还是形式上都无法体现出公共空间的公共属性。其结果是损害了大多人的利益,失去了其公共性的基本属性,具体表现为:公共场所只作为一个空间存在,其公共性被忽略,设计缺乏实用、审美不能被大众欣赏、教育上不具有引导公共性认识以及培养社会责任感之用。

二、传统手工造物原则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公共空间作为物质存在,其存在形式对活动在其中的人在思想、行为上产生直接但缓慢的作用,而这些被改变了的思想、行为会反作用于人的社会活动,通过设计思想对公共性的重视,提升物质存在空间对人的公共性的积极培养。基于公共空间公共性的上述特点,笔者希望通过传统手工造物原则对作为物质存在的空间设计的启发作用,推动设计者对公共空间公共性问题的再思考,摆脱制约公共性建设的各种局限,努力构建具有真正公共性意义的理想空间,间接地提升公民的公共性。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最早由庄子提出,后由董仲舒发展,其哲学思想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从手工哲学的角度来看“天人合一”,天即是天道,人即是指人工造作。人们在造作这种形而下的器物时,也在不断追求对形而上的大道进行表达。大道无形,不是对道的形式的模拟,而是通过悟道所掌握的规律的物化。在工艺制作中表现出一种顺应天道、探求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的工艺原则,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标准。从《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才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度掌握。公共空间设计需要“天人合一”设计思想指导的必要性:1.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为善,具有可持续性。2.将人与天融合,学会审时度势,懂得按照规律建造,懂得节俭适度。3.一切尽在“道”中,对天道的认知具有公共认知属性,可以使公民体会到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潜移默化参与到公共活动中来,起到很好的认知教育促进作用。

(二)以人为本

传统手工造物从古至今一直追寻的根本原则是以人为本。传统手工造物,将人作为主体对象来研究,而不是为了造物而造物。以人为根本对象制作器物,要以方便、适合人的使用为基础,也要考虑到作为社会的人,既研究生理、心理、环境等综合方面的影响,也研究文化、审美、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需求。而且传统造物会注重对人格的培养,如太师椅的设计并不似沙发那么舒服,却蕴涵着做人要中正的暗示,时刻使人自省。将以人为本的原则应用在公共空间设计中,重点则是设计中空间的物质存在与精神需求上的公共性的相互交融。另外,“以人为本”的“人”不是特指某人或阶层,而是以全体公民为主要对象,只有在明确了设计的目标是服务大众的基础上,才能称作公共空间建设。公共空间设计方案也应该由公民自主选择,公民有参与决定的权利,这种模式自身也具有公共意义。

(三)空间观念

传统造物中空间观念包含两个层次:平面构图;立体空间。平面构图,是指对器物上的装饰纹样的规划;立体空间,是造物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在传统造物原则中,田自秉先生在《工艺美术概论》中对造物对空间的认识,有一点很值得关注。他不单考虑器物实体结构上占有的空间,而且与体相关的体之外的使用空间以及物品所放置的位置、物与物之间、物与环境之间,都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对器物空间的充分考虑,可以更好地发挥其适应性和有效性。这一思想在公共空间设计上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公共空间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空间规划,在常规规划中,重点要考虑整个空间分几个功能区域,计划各个功能区域的体量,处理各个功能区域之间的关系。在造物空间观念的启发下,这种注重功用性质的存在已经属于第二性的,而这个空间作为一个对象存在与环境中应属于第一性的存在,以往经常忽视其自身作为第一性的存在,忽视了这个整体空间与周围大环境的关系的探讨。第三性既是指承载公众社会活动的抽象空间,要考虑到在此空间中的公民之间的一种地位平等、思想自由关系,使在这个空间中活动的人与人、人与公共空间、人与环境和谐,也要考虑到对离开空间后的人的持续影响。

(四)系统观念

系统观念指,在设计和制作中对各个因素和各种材质统一考虑,以达到系统化。传统手工造物与现代化生产之间最突出的区别即是手工造物从设计到制作到物品交换都由一人掌控,有利于系统观念的施展。公共空间设计中也应坚持系统观念,设计前要对空间目的有理解、对空间环境进行考察、丰富空间的人文内涵等;在设计时要协调各个系统之间的观点使互相配合达成共识,设计也要在发展中不断发展完善;设计方案要考虑到空间对当代社会公民的意义、对未来公民的意义。这三点看作一个系统的不同方面,加以统筹。在公共空间中考虑系统整体性问题,就是现代的“交叉学科”研究,通过空间设计与其他学科的相关联,并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突破以往对公共空间学科研究的局限性,展现无限可能。

三、意义

运用传统手工艺造物原则打造真正具有公共性的公共空间的意义:在传统手工造物原则指导下设计的公共空间,其本质可引领人们崇尚一种自然、适度的生活态度;可使人们弥补工业化大生产以来追逐利益、机械产品造成的单调冷漠环境、利己主义等猖獗造成的心理缺失,促进人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使公共空间具有精神层面上的公共属性,公民在其中享有自由与平等,保有自己独立人格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性事件批评,提升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实现自身公共性价值。传统手工艺造物原则是流淌在中华人民血液中的准则,其价值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意义,已上升为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那些“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造物准则已和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密不可分。虽然在当今手工造物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但是对这些原则的共识和认同依然留存于我们内心深处。用此流传千年的原则指导近年来由西方传入的新概念———公共空间设计,遵循此原则构建的公共空间,将会阐释出中华民族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对公共性的独到见解,也是以中华文化为背景向世界展现出我们的风采。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于雷.空间公共性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篇11

前言

在生活条件稳步提升的今天,城市公园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公园成为了市民们锻炼、游玩、交流的重要公共空间,各种社会阶层、社会背景、年龄层的人群越来越多的进入到城市公园中进行活动,城市公园的社会包容性也随之日益成为现今公园设计讨论的热点。

1 包容性设计内涵

1.1 城市公园的通用性

通用性设计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RonMace于1990年提出的,他认为,“产品和环境的设计要能够为所有人使用,具有最大限度的可能性,不需要调整或作其他特殊的补充设计”,将通用性设计看作是一种超越了建筑空间实体的包容性理念(1-3)。

城市公园的通用性旨在在公园设计中把握人的实际需求和行为特征,在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原理的指导下,以人的空间需求为出发点,探寻不同使用人群的行为特点,通过设计使得空间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能容纳多种人群的多样性活动需求。

1.2 包容性设计内涵

“包容性设计”概念最早是在1994年作为一种设计方法被提出,其内涵是,设计者通过设计使得其产品能过摆脱使用者年龄和能力的限制,适应尽可能多的人群需求。包容性设计是一种全面且综合的设计,在设计成果从构思到使用寿命终结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能被不同年龄和能力的使用者所使用。(4)

1.3 包容性设计与通用性设计等相关概念辨析

“包容性设计”与“通用性设计”、“设计为人人”、“多样性设计”等有着相似的含义,虽然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提出了不同的专业术语,但这些概念都是基于人口老龄化和残疾人士融入主流社会这两个主流趋势而孕育发展的。英国等地区广泛使用的是“包容性设计”概念,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使用的是“通用性设计”概念,而在欧洲和印度使用的是“设计为人人”的概念。“通用性设计”是指产品和环境的设计无需作出调整或特别设计来尽可能适用于所有人。“设计为人人”是指创造产品、服务和系统来迎合尽可能广的使用者的能力范围和实际使用情况。包容性设计在英国贸易和工业部“前瞻计划”中则被定义为“一个过程,使设计师、制造商和服务供应商确保其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最广泛的受众的需要,不受他们的年龄或能力的限制”(5)。也就是说,“通用性设计”和“设计为人人”是一个比较难以实现的目标,相比较之下“包容性设计”是一个较易被民众参与使用并且可以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过程。

2 包容性设计应用于城市公园设计的实际意义

城市的公园作为重要的社会公共空间之一,应当更加注重包容性设计,以容纳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儿童、青少年和老人等这些在社会中需要特别关照的人群。城市公园的提供给这些人群社会、心理和文化上的支持尤其重要,这三方面也是公园包容性设计应着重的要点。

经过包容性设计考虑的公园可以起到一个纵向的功能作用,使得进入公园的孩子、家庭乃至周边社区都能得到不受年龄和能力限制的持续发展。

3 城市公园包容性包容性设计的相关理论探讨

3.1 行为迹象

“行为环境”是指把环境看成是人与物质环境互相作用的综合体,以此来衡量建成环境的合理性和受欢迎程度。通过人在活动中留下的“行为迹象”可以有助于分析人与环境的关联程度。从而可以使设计者从中发现设定的环境和实际使用者的行为环境存在哪些问题,以便在日后改进。城市公园里存在多种年龄范围、能力等级的关系,因此只有更具多样性的环境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体验需求。将行为迹象的概念应用于城市公园设计时,就能为使用者提供切实可行又充满探索趣味的体验环境。

3.2 场所精神

场所在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基地”,在广义可以理解为“土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个人情感在空间上的物化,可理解为对特定地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又因为文化的存在,使得这种场所精神得以传播和延续,使得特定文化背景的人群有着同样的空间感受,在实际的空间体验中获得共鸣。将场所精神的概念应用于城市公园设计时,要求设计者既要在所设计的城市公园中体现当地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又要在这个共同的文化大背景下,寻找不同群体各自的文化认同,使城市公园具有文化包容性。

3.3 和谐性

和谐性是指在设计时需要在人与环境中去求平衡,并将具有差异性,甚至矛盾性的因素互补融合,构建成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和谐性设计要求设计者在设计时综合性地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包括:人的生理需要,相关的自然环境,不同人群的心理、情感、和审美取向,从这些方面激发使用者的参与兴趣,从而提升使用空间的附加值。和谐性的概念应用于城市公园设计时,可以用来分析行为活动场所之间的异同点。另外,也适用于分析同一类型各行为场所之间的活动变化规律。这样可以使设计专注于空间使用者认为真正重要的部分,对该空间进行重点详细设计,并能给设计者提供关于不同人群活动特征的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4 结语

包容性设计以广谱的角度来探讨人性化设计,相对于不同理论研究的重点提出城市公园包容性设计的可能。对于空间使用需求被排除在与建成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有关的决定过程之外的群体,可以把社会包容应用为一种理念。这种设计理念可以推动我们建设可以将不同社会背景、年龄阶段、能力水平的使用者考虑在内的共享型的社会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 Story MF, Principle of universal design.Universal Design Handbook, McGraw-Hill, New York, USA, 2001: 110-123.

[2] Eugene S, Accessibility and Universal Design: A Primer on U.S. Regulations and Emerging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eature Article, Panasonic/Matsushita Electric Corporation of America, USA, 2004: 36-40

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篇12

Abstract: the concept planning in the introduction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thinking,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by the project, contradictory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for establishing the correct target and direction, and improve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concept planning.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LiangFeng lake district concept plann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plan for the plan design Angle from a direction to guide the whole planning design process, and finally form of more scientific concept planning scheme.

Keywords: planning; Conceptual planning; Nanning city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策划,即策略、谋划,是指人们为了达成某种特定的目标,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艺术,为决策、计划而构思、设计、制作策划方案的过程。策划应用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就是立足市场,通过对项目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构思,提出可能的发展方向,评价项目发展潜力,以此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本文以良凤湖片区概念性规划为例,强调策划设计概念,目的在于拉近设计与现实开发的距离,促进空间理想转化为现实。以策划为导向构筑空间设计的目标和构想,可以使城概念性规划更加贴近开发运作的现实要求,进而提升市场经济下城市设计工作的实效性和成果的可操作性。

2 项目背景

近年来南宁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一江、两库、六环、十八河、一百湖”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致力建设“中国水城”, “绿城”南宁不断做深、做活“水”文章。通过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将南宁建成一座“水畅、湖清、岸绿、景美”的“百湖之城”。通过水城建设打造成为“中国水城”,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

良凤湖是近期启动的人工湖区之一,片区位于南宁市江南区的南部,地处大沙田片区、南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三区的交汇点,临邕江和五象岭森林公园,基地中部蜿蜒的良凤江穿流而过,整个片区交通便捷,自然环境优美。但由于该片区在城市格局中属于城郊结合部,城市空间开发一直处于一种低端开发的状况,城市建设没有较好的梳理与山水之间的关系,片区现状的建设较为杂乱无章,湖区周边的滨水空间和周边的山水环境,旅游环境极为不协调。

目前,良凤湖综合整治工程设计已经完成,湖区的开工建设已迫在眉睫,如何以湖区的改造为机遇,通过对核心湖区景观资源开发带动周边用地进行重新整合,同时结合良凤江森林公园的旅游文化开发重新定义该片区的功能定位,并较好的梳理山水相依的网络绿色空间,对于塑造南宁水城整体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技术路线

采用“分析资源―发展策划―总体概念规划”的工作方法,首先结合SWOT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空间层面的发展需求以及可能给予良凤湖片区的发展机遇,综合评析现状发展条件与制约因素,接着将各方发展机遇以及自身所必须的应对策略转化为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并谋划具有竞争优势、具体可实施的定位、职能和产业选择,最后通过策划的主题理念确定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通过具体项目的空间安排使发展目标、定位在空间具体化,在发展定位的指导下,结合用地布局进行专项规划以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4 主要策划概念

4.1 规划理念

规划主题:凤栖城湖。

规划在尊重自然山水的同时,引入LOHAS(乐活)的生活理念,重视健康和保护环境为前提,强调现代与传统的有机结合,将创造与休闲融入生活。塑造一种慢活主义、绿色休闲主义生活内涵,通过梳城理水,强化山水关系,改变片区现状建设杂乱无章的现状,重塑片区山环水抱的城市自然特色。

4.2 主要发展策划概念

4.2.1 完善片区结构――“产业孤岛”向“城市新区”

新的发展要求和态势都使得南宁市经济开发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游离与城市母体之外的“产业孤岛”,而需成为中心城市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规划对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存的用地余量进行盘活,转型,严格的控制沿湖地块的开发利用,将开发区从单一工业生产区转变为发展高新技术、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生活设施配套齐全的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开发区,成为南宁中心城的有机组成部分。良凤湖片区核心区的开发将成为经济区功能转变的“领航员”。

4.2.2 优化片区职能――24小时生活形态的TBD和MICE

引入城市游憩商业区TBD和MICE(奖励旅游)的设计概念,在功能布局上体现混合式商务中心布局的特点,集行政办公、金融、贸易、信息、商业、会展、旅游、居住、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一方面,良凤湖地区在功能上应强调高端商务、科技研发及商业休闲、运动主题;另一方面,在经营特色上强调与一般消费地区有所区别,迎合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呈现多层次、全天候的活力。业态引进要求发挥滨水资源优势,注重新兴体验,以滨湖休闲运动为触点,以特色商业、文化娱乐为延伸,以商务、酒店、公寓等为支撑,激发各类商业活动,以创造充满现气息和独特风情体验的都市中心。

4.2.3 营造片区空间――塑造魅力城市空间,体现水城的特色。

山水相依的环境景观格局是基地的最大特色,而处理好良凤江与基地的关系又是如何打造特色的重中之重。规划通过景观轴线、绿廊将基地与水面紧密的联系起来,景观轴线上的景观节点设置有地标性建筑,最终使景观在大局上疏密有致,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山水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的紧密配合,形成五彩缤纷的良凤湖。

水体景观主要从观水和亲水两个层面来处理。运用城市阳台的理念,形成湖边生态带,最大限度地接近水体;充分利用区域内外的丰富水系,沟通诸多水体,体现南宁水城的城市特征。

4.2.4 构建片区策略――通过城市经营确保开发时序合理

良凤湖地区的功能布局及开发时序的安排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①环境引力, 以独特的景观环境增强片区的吸引力,提升人气;②设施带动培育,沿良凤湖沿岸发展商业休闲,为新区完善服务,提升人气,待时机成熟,大型购物中心和高端酒店逐渐进驻,依托原有基础,逐步形成城市公共设施集中带,工业区开发完成;③多点机遇激发,接收和主动吸纳一些区域性的大型项目,如游乐园,旅游接待中心、高档酒店等,它们将成为中期有力的激发点,给整个片区带来内生的动力和活力,④完善增长,逐步推动片区及游憩服务区的住宅、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形成服务完善景观优美,居住怡人的美好蓝图。

5 规划方案

5.1 规划结构

以基地的山水自然格局为屏障,优化空间结构,充分体现其“山水相依,湖城环抱”的特色,发展商务办公、休闲商业、会奖旅游、特色居住等,形成完整的新型生态城市。一带:沿良凤江水系形成的滨水景观休闲带;四轴:友谊路、五象大道延长线、良凤一路以及银海大道形成的“井”字型发展轴线。五分区:游乐公园区、游憩服务区、核心区、新城区及老城区。通过休闲、娱乐、商务、商业、文化、生活等多元功能的融合,激发地区活力.

5.2 土地使用特色

在土地使用上,规划注重土地开发和景观环境环境紧密结合,充分考虑区位环境、资源共享和业态经营的相互结合。环湖地区以公共开发为主,布局广场、公园、文化、体育健身等公共设施,突出自然体验;沿城市主要干道公共轴线布局大型商业、商务、酒店、商住等片区级公共设施,突出风尚体验。

5.3 公共交通规划

公交优先是本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组织了以轻轨、公交为骨架,水上巴士为补充的水路交通系统。为保证片区内部大规模游客人流组织的便利、有序,方案设计了一线串一环的游览专用公交系统,一线为:良凤湖西两侧的城市体验线,接白沙大道与良凤江主题游乐公园;一环为围绕新城区核心的旅游线。水上巴士:在水上休憩公园设置水路换乘枢纽(游船码头),沿良凤江设置多个水上码头,沟通东西两岸,构成高效、富有特色的水上交通系统。内部游船游览系统:在游乐公园区及核心区设置多个游船码头,沿良凤江设置多个水上景点,形成水上旅游线路。

5.4 旅游线路规划

结合规划定位,在具有一定的资源基础上,发展特色旅游,主要体现在“会奖旅游+生态游”,将城市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紧密结合,形成大旅游产业链,形成多样旅游体验。其中城市体验游主要结合核心区的门户景观,以及旧城工业区的改造,营造新旧共融的城市印象;湿地体验游位于良凤江上游设置,突出旅游的生态性,可赏析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并体验自然生态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滨水观光游结合水系设置,环绕的水系与森林公园相互映衬,城市倒映在山水之间,尽情展示水城、绿城的魅力;滨水欢乐游结合现有的旅游设施,继续完善设施配套,提升现有的旅游品质,最终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欢乐水世界。

6 结语

概念性规划非法定规划,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开发主体多元化、不确定性因素多、实施周期长等特点,本次设计工作是基于通过引入策划思想的尝试与探索。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少或避免主观规划与现实发展之间的矛盾,使规划更具科学性,从而保障概念性规划得以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刘宛.总体策划―城市设计实践过程的全面保障[J].城市规划,2004,(7):

59-6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