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的作用合集12篇

时间:2024-01-02 10:17:27

手工艺的作用

手工艺的作用篇1

一般来说,软质类编织材料一般都是用于室内,因为这种材料不适合室外的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它应用在室内,不仅会给人一种非常柔和的感觉,同时还有吸光、吸音的效果。软质类材料经常应用在壁画的创作中,例如,壁毯就是代表之一。它凭借材质的柔和、自然和美感应用于很多建筑环境中,通过多收手工工艺的利用,使其艺术效果较为饱满丰富。

编织材料的种类有很多,比如:以生丝为原料的丝毯,不仅富有光泽,而且质地华丽。羊毛编织则显得非常朴实纯厚。毛毯机织由于肌理的特点,更擅长表现较大的色块,而不擅长细致色彩变化以及线条的表现,价格不高。

软质类材料的工艺手法也有很多,它可以通过经纬道数的多少,来确定壁毯细致的程度,自然道数越多壁毯就越精细。虽然,壁毯手工艺编织水平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这并是表现其编织工艺的特点,在经纬线的限制下的手工产生的肌理并呈现出疏密有序的这种视觉效果,才是其真正的工艺特点。壁毯的工艺手法,是以手工最为复杂多样,基本结法主要有:平结、双套、转结、挂线等等,随着工艺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壁挂的工艺效果也更加明显,给人们带来了良好的审美体验。

硬质类材料以及工艺手法

相对于软质类材料来讲,硬质类材料的种类更为丰富,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具体内容如下:

1.金属类

金属材料的应用时间已经较为久远,特别是在东西方的传统工艺中,其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并且非常精湛,因此,其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金属工艺手法有很多种,具体变现为锻造、铸造、化学腐蚀以及焊接等等。在工业技术更为发达的今天,为金属工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材料,实现了传统和新型材料的深度融合,丰富了壁画的工艺手法。金属类材料在壁画创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铜质材料和不锈钢材料的应用上。铜质材料因其良好的拉伸延展性广泛地应用于锻造技法中,现代很多壁画的创作都是采用铜板锻造的工艺。不仅造价较低,艺术效果也非常好。而不锈钢材料一般具有材质坚硬、质感强等特点,非常适合表现现代气息,但是其锻造难度高,其形态因受硬度的影响而不能自由舒展。金属材料的特点就是不易变形、经久耐用,并给人一种高贵华丽的感觉。

2.木质材料

木质材料应用壁画的创作,可以将各种天然木料都应用进来。这可能是因为它是天然生长起来的,人们都愿意与之亲近,会给人一种非常自然和温暖的感觉。很多木材有着天然的美丽纹理,特别是在刨开以后,它的纹理显现地更为明显,这也正是木材的魅力所在。一般在壁画的创作中,木质材料的应用主要是采用镂空的方式和建筑进行结合的。由于其形态表现比较宽泛,因此,其艺术效果也非常丰富。但是,木质材料的缺点就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会产生开裂或者变形的情况,因此,很难进行大面积使用。

3.玻璃钢

玻璃钢主要是通过制模来表现将各种肌理的效果体现出来,它可以模仿出石材、金属、木材等材料的艺术表现效果,但是它的特点就是耐久性不是很强,并且材质的特征并不明显。因为,玻璃钢作为其他种类材料的仿制品,必须依赖于制模这道工序,其特点是重量非常轻。

4.石材类

石材类材料特点就是经久耐用、质地较硬,非常有厚重感,一般用在规模巨大、形体简洁的公共建筑,以此来渲染建筑的庄严性和高贵的气质。主要分为人造石材和天然石材这两种。人造石材的工艺主要是以制模和翻制为主,通过对天然石材的模仿,来达到石质的效果,耐久性较强,经济实惠。而天然石材种类繁多,其质地也有很大的不同。石材材料在壁画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浮雕壁画和建筑的结合,但是,石材类材料不擅长直线的表现,因此,很难达到规整的效果。

5.陶质材料

可以说,陶质材料不仅具有古典型,其现代性也得到很好地突显。在近些年的壁画创作中,陶质材料应用已经较为普遍。这种材料不仅能将绘画的表现性和雕塑的起伏性都充分表现出来,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釉色、陶土、温度的结合利用,使陶质材料有着不同的肌理和艺术效果,这种材料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自然质朴,表现效果非常理想。

结束语

手工艺的作用篇2

中图分类号 TG444.7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天然气H2S含量13%~18%,CO2含量8%~10%,我公司承建的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集气站项目中,根据设计要求使用了INCOLOY825(φ114×17.5/14.2;φ89×11mm)特种抗硫管材。

目前抗硫管材的焊接在国内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由于管道内输送的是高含硫化氢的天然气,介质输送压力高达30MPa,焊接工艺较为复杂,对焊接质量的要求极高,特别是井口管道使用条件苛刻。参与该项目的国内几家施工单位的焊工没有此类工程的施工经验。也尚无成熟的焊接工艺借鉴,焊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管道使用安全。

其焊接工艺为手工氩弧焊打底+手工电弧焊填充盖面。在前期的焊接技能培训中,组织焊工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通过不同焊接操作方法的试验摸索,优选的大摇摆操作方法显现出明显技术优势,该操作方法尤为适用于INCOLOY825合金的焊接。在施焊中采用此种操作方法进行焊接,焊缝根部熔合及内表面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焊接一次合格率达到98%以上。

1 焊接工艺分析

近几年来,手工钨极氩弧焊工艺在国内外承压管道建设中应用较广,但是采用大摇摆焊接工艺操作的方法焊接有色金属管道使用的较少,其操作方式与国内的传统操作方法有显著不同(国内手工钨极氩弧焊的传统操作方法是:手靠着或不靠着工件,采用直线运作焊枪的方式进行熔焊),该操作工艺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而INCOLOY825合金则具有焊接低熔透性、在根焊时需对管内进行充氩保护。结合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及INCOLOY825合金的焊接特性,将大摇摆焊操作方法应用到实际施工中,可加快焊接施工进度,确保焊接质量。

1.1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

采用手工钨极氩弧焊,在规定的焊接参数条件下,焊工操作方式上通过氩弧焊把的陶瓷嘴靠着焊缝坡口两侧 ,采用较大的摇摆幅度和一定的摇摆节奏来熔化焊丝和根部的焊缝,使达到一定的熔孔效应或熔池效应,以在焊接过程中及时观察和掌握焊缝的形成,从而及时调整手工送丝的质量和频率 ,按个人技术水平掌握的良好幅度和频率来摇摆焊接,保证根部焊缝质量。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具有大间隙、小电流、细焊丝、大摇摆的特点。

1.2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的结构特点

大摇摆焊焊接接头的结构特点如图1所示。

图1 焊接接头装配结构

焊接接头的结构必须满足如下要求 :根部装配间隙必须保证 a=3~5mm,在 4mm为佳 ;钝边量 b=0.5~1.5 mm;采用相同材质 、一定直径规格的点固棒点焊组对焊口。

1.3 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优点

大摇摆焊接工艺操作特征如图2所示。

f-摆动频率;A-摆动幅度;d-根部熔孔直径

图2大摇摆焊接工艺操作特征

(1)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的焊接接头结构,其根部装配间隙比国内的传统操作工艺间隙大 2~3min。根部打底的第一层焊缝采用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 ,根据熔孔效应判断根部成形质量,保证根部焊透和熔合良好,在焊缝收口处预留 15~20mm焊缝暂时不焊,作为根部焊缝成形的观察窗口(图3)。这个观察窗口为焊工观察 、分析根部焊缝质量提供了良好条件,只要配备一把聚光小手电简就可判断根部质量 ,若有缺陷便可及时做好返工处理。最后再焊接此观察窗口。因此,采用大摇摆焊接工艺操作能够提高根部的焊接质量,提高焊接合格率,减少焊缝的RT检验返修率,降低 RT检验成本,提高焊接效率 。

图3 焊接观察口

(2)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的焊接接头根部装配间隙较大,在根部打底焊时,如果在现场疑难位置焊接,对于开敞性很差的位置,能够较为容易地达到焊接熔池背面送丝(图4)。控制背部焊缝成形和透明度,提高根部焊接质量和焊接合格率。

图4熔池背面送丝

(3)采用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 ,由于焊接摇摆有一定的幅度和摇摆节奏 ,只要在坡口两侧停留的时间合适 ,层间熔合质量就可以得到保证。由于焊接摇摆具有一定的幅度和摇摆节奏,喷嘴中的氩气保护具有良好的跟踪保护性,对焊接熔池和热影响区有跟踪保护和冷却的作用。因此,采用大摇摆焊接工艺操作可以提高焊缝的表面成形和质量。在整个焊接过程中,减少气孔的产生,细化晶粒,提高强度,同时使焊缝具有良好的致密性 ,对于不锈钢材料还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

(4)大摇摆焊操作难点。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主要是装配间隙、焊接过程中的摆幅及频率、坡口两侧的停留时间、送丝量的控制。如何在焊接过程中合理匹配这些参数,需要通过严格的培训方能达到。

1.4INCOLOY825合金的焊接工艺特点

镍基合金在耐腐蚀、耐高低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点。但由于其特性决定,在其焊接过程中需采取一些特殊措施方能保证焊接质量。常见的焊接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4.1杂质污染和晶界开裂

镍在高低温下均具有良好的塑性及加工性能,在结晶温度200℃~600℃以上退火可消除加工硬化,提高塑性。镍的化学活性低,在氧化初期形成的氧化膜能防止其进一步的氧化和腐蚀。镍与Cr、Mo等其他元素形成合金后,力学性能、抗腐蚀性能、抗氧化性能显著改变,热导率和电导率下降。纯镍焊接性能良好,但极易被铅、硫等杂质污染,延晶界开裂。所以在焊接时应注意防止污染。

1.4.2热裂纹及晶间腐蚀

焊缝中的低熔点杂质元素易与镍元素形成低熔共晶物;其熔池流动性差,表面张力大。增加焊缝晶间腐蚀、焊接热裂纹的发生倾向。此外,镍对氢、氮等比较敏感,容易产生气孔和弧坑裂纹。对于含Gr、Mo等元素的焊接接头具有晶间腐蚀倾向,主要是由于焊接接头在敏化温度范围内停留时间较长,造成晶界附近贫Gr贫Mo引起。因此,在焊接过程中应采用较小线能量,防止Gr、Mo等元素的烧损;同时,收弧接头要饱满。

1.4.3气孔及氢瘤

O2、H2、CO2在液态镍中溶解度较大,但在冷却时溶解度明显减小,熔池中的气体来不及逸出,可能会在焊缝中产生气孔和氢瘤。因此,在焊接过程中要对焊接区域进行可靠的保护,使熔池得到脱氧,避免气水等缺陷。镍基合金熔化焊具有低熔透性的特点,但不宜采用大线能量增加熔透性,一般采用较大坡口及较小钝边。例如,坡口加工时采用较大坡口角度(75°)和小钝边(0~1.5mm),焊接时摆动焊枪,增加熔深。

1.4.4焊接区域的保护

根据以上几点分析,在镍基合金的焊接施工中对焊接区域的保护极为重要。在采用手工钨极氩弧焊根焊中,必须在管内持续充氩,防止氧化。且在焊接过程中,须对焊缝进行观察,焊缝区、热影响区金属呈银白、金黄色说明气保护效果好,方可继续施焊。

2手工氩弧焊大摇摆操作工艺在INCOLOY825合金管材焊接上的应用

根据以上对大摇摆操作方法及镍基合金工艺性的分析,我们在施工中将大摇摆操作方法应用到镍基合金的焊接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1)大摇摆操作方法要求较大的组对间隙,在镍基合金的焊接过程中需要足够的间隙以便对内部焊缝进行观察。

(2)镍基合金熔池流动性差,大摇摆焊操作方法可以对熔池进行有效地搅动,有利于熔池内各种气体的逸出,防止产生气孔。且有利于焊缝内表面成型。

(3)镍基合金的焊接要求采用较小线能量。大摇摆焊操作工艺具有细焊丝、小电流的特点,有利于防止焊接接头热裂纹。

(4)镍基合金具有低熔透性的焊接特点。大摇摆焊操作工艺组对间隙大,主要控制焊缝坡口两侧的停留时间,可以对坡口两侧金属有效地熔合,增强焊接接头熔透。大摇摆对焊接熔池和热影响区有跟踪保护和冷却的作用,降低了焊接接头在敏化温度范围内的停留时间,避免晶界贫Gr、贫Mo,以提高焊接接头的抗晶间腐蚀性能。

(5)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结构的装配间隙比较大,焊接填充金属量多,焊缝较宽,变形量大,如果装配控制不当,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采取反变形措施。

3应用效果

大摇摆焊接工艺具有焊接合格率高 、焊缝成形好、返修率低等的优点,对镍基合金的焊接尤为适合。在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应用效果良好,镍基合金管道的焊接一次合格率达到98%以上,大大降低了焊缝返修率,提高了焊接质量,加快了工程建设速度。

参考文献:

手工艺的作用篇3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文化成果也已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同文化区域传递着。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西方当代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作为多元化艺术现象的一部分传到了中国。

中国的手工艺的复兴就同时具备“工艺美术运动”和“西方当代手工艺术运动”的特征。就是说中国当代手工艺的复兴一方面反对工业化的粗制滥造,另一方面反对当代艺术的空洞以及现代工业设计的大批量复制。笔者认为只有从中国具体问题着手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这些问题也构成了中国当代手工艺复兴的起点。

中国当代手工艺的复兴主要面临两个问题。首先,手工艺的市场逐渐萎缩。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打开国门,大批量价格低廉的工业机械化生产的生活用品涌入中国,实用手工艺也迅速失去了其原有的市场。另一方面,随着辛亥革命的结束,手工艺也失去了封建皇室贵族对于手工艺的需求。就这样手工艺的市场逐渐缩小。只有高档手工艺品以仿古的形式一直延续到当代。

其次、手工艺的创作观念落后于时代,一直延续清代风格。诸葛铠先生归纳了三个原因我认为比较贴切。一是以父子师徒世代相继的传承方式,使技艺和风格逐渐走向程式化,一时难以扭转。二是近代文化转型的不平衡性,使传统手工艺无法迅速与时代靠拢。(这种不平衡性就是近代社会上出现的古今混杂、中西并举的现象)。三是高居于现实生活之上的高档工艺品,本来就是用以升值的藏品和,以仿古为上品,自然可以无视社会变革。

中国近代手工艺所面临的问题逐步发展延续的同时,中国当代手工艺复兴的条件也在逐渐形成,

首先,中国当代手工艺的复兴离不开近代以来工业的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工业与手工艺的关系并不是像第一次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所宣扬的那样对立,也不似现代手工艺工厂生产所“标明”的统一。二者应该对立的部分是手工艺中体现手工语言的那一部分,这一部分是制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手工工艺直接作用于材料,而形成机械制品无法表达的那一部分内容。

其次,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在中国也形成了人性的回归带来的手工艺需求。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开始,人们在吃穿的基本需求得到初步满足之后,消费需求开始转向了用的领域。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工业社会内部造就了一大批厌恶工业制品的手工艺簇拥者。

第三个条件是艺术多元化,打破了人们思想上的限制,

艺术表现形式开始逐渐丰富起来,以此为背景,新工艺观念开始兴起。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式开始的时候,也正是西方70年代的“多元主义复兴之时,它助长了后现代主义自身树冠状结构的蓬勃分杈,它包括:贫穷艺术、观念艺术、工艺即艺术、地景艺术等等”的时期,各种艺术观念也从此传入中国。此后,懂得历史且善于反思的中国人一定比较容易理解“多元”的意义,不再教条地把写实主义作为评价艺术的标准。人们对于艺术也更加宽容,这种思想方面的解放为当代艺术形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第四、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理论研究逐渐展开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笔者认为张道一先生“工艺美术综合之美”的提出是针对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研究中的纯艺术和纯设计倾向开出的一剂良药,从而把工艺美术概念放在学术研究中比较正确的位置。

手工艺的作用篇4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的老祖先在打造第一件石器工具时,美术便开始诞生了。严格来说,这不仅仅是人类的第一件美术作品,更是人类第一件同时具有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手工工艺作品。

一、手工工艺分类

手工工艺是指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的工艺美术。它既可以是纯手工的,也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来制作,但前提是工艺师直接的手工作业仍然是作品的最主要来源和最直接的方式。

手工工艺品由自然材料制成,因地制宜,并且能够无限量制作。手工工艺品实用、美观,具有艺术性、创新性,同时,因工艺师个人素养等多种因素,手工工艺品又兼具独特性特征。手工工艺品能传达文化内涵,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 材料美、结构美等多种特征,有时候还可以反映宗教或社会象征意义。

手工工艺由于受到诸多条件制约,因而其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例如:根据材料来分,可以分为纸工、泥工、木工、金工等;根据作品功能和性质又可以分为实用手工工艺和陈设手工工艺等;根据时代和加工条件又可以分为传统手工工艺和现代手工工艺等。

二、手工工艺时代传承与现状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悠悠五千年,使古老的中国取得了灿若星河般的各种伟大成就。其中,中国传统的手工工艺更是为世人所瞩目。在文化史、美术史、设计史的发展过程中,手工工艺是贯穿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因而手工工艺的发展在艺术史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工艺(Craft)又叫“手工”、“手工艺”,在我国古代称之为“百工”。春秋时期,齐国所著《考工记》中对“工”的见解非常卓越,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同时,它对“百工” 也作出如下解释:“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埶,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这不仅指出了“百工”的重要性和地位,同时也对手工工艺含义作了解释:利用各种材料的自然特性和形态制造出各种适合人们需要的器物。现今,我们常常将“手工工艺”定义为“以实用或观赏为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材料、简单工具和手工技能制作产品的活动”。

我国传统手工工艺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各种石器、骨器、陶器和各种编织物等。夏商时期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唐代的锦缎、铜镜,宋代的瓷器,明代的景泰蓝,清代的家具,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手工工艺随着时代的变迁直至今天依然演绎着手工工艺强大的生命力及隽永的魅力。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手工工艺与其它艺术形态一样是人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反映。马克思认为,在整个社会结构中,艺术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它受经济基础制约并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由此可见,手工工艺随着时代的进步,它的内涵也在不断随之拓展和延伸。

随着科技水平、文化艺术的日益发展及设计审美、艺术观念的演化更新,新材料、新工艺的大量出现,推动传统手工工艺向现代形态转变并为大众所接受,手工工艺制作模式及形式比以往更加丰富多彩。现代手工工艺不仅仅可以依靠纯粹的手工来完成,还可以借助其它辅助手段来不断异化、拓宽传统的手工工艺表现领域。

三、高职院校手工工艺课程开设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高校。相对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其它普通高校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是既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又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无论设置的高职院校数量还是在校学生数量都为世界之最。高职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等方面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促进社会发展,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级技工的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中,手工工艺课程的设置状况不容乐观。一是传统观念对手工工艺课程的淡薄,二是专业方向对手工工艺的疏远,将之束之高阁,使之远离尘嚣。即使设置手工课程的,也大多为专业艺术院校的工艺美术之类的专业。

手工工艺课程特别是传统的手工工艺制作在高职院校课程组建中有着异常重要的意义,对学生的思维开发,培养学生创造、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技巧和手工技能的获取

高职的学生尚处在求知欲、好奇欲较强的青少年阶段,通过手工工艺课程的学习,可以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爱动脑、多动脑的良好习惯及思维技巧,掌握手工工艺制作流程、技巧,开发形象思维能力。

2、发展立体造型观念,培养学生想象力,启发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手工工艺有许多是三维尺度的立体作品,比如泥塑、陶瓷、漆器、石雕等。通过手工课程的开设,可以极大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及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精神。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养成耐心、细致、严谨、周密、求实、有条理、有计划的好习惯,促使其成为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较强的心灵手巧之人。

4、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团队协作不仅仅是衡量一个公司、一个企业工作效益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评价一个学生学习、生活能力的主要尺度。有许多手工品在制作过程中是需要集体创造、完成的。因此,学习手工工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交流。工具、材料的共享,共同的目标方向及在制作过程中的鼓励与协作也同样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学会与他人分享劳动成果和成功的喜悦。

5、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建设人类共同美好家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伴随而来的人类人为的破坏致使大自然的环境日益恶化。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我们有义务去保护好我们自己的家园。利用废旧的物品来制作手工工艺品不仅可以使资源循环利用,又可以美化生活,保护环境,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为使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洁净的星球上而努力。

四、高职院校手工工艺课程开设、发展策略

高等职业院校与学术型普通高校相比,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学生动手及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文化课、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以够用、适当为标准,其它课程还是以实践、实训和顶岗实习为主,目的就是为了打造技术娴熟、操作灵巧的高级技术工人。

手工工艺制作是一种操作性极强的活动,所以高职院校都应该把它作为一种基础或专业课程来开设和建设,使学生在手工工艺制作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去挖掘新形式表层下的原始本质,让学生在工艺制作中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升华。

1、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手工工艺课程建设

手工工艺不是艺术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的专利,它更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名学生所应该获得的主观诉求和正当权利。手工工艺带给我们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仅使我们在劳动过程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艺术技巧,也同样使我们进行自我的人格完善,在艺术创作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2、因地制宜,开设富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手工工艺专业

手工工艺并不是随便就可以开设的,它要受到地域、环境、季节、经济、文化渊源等多方面的条件制约。手工工艺有千百种:天津的泥人,宜兴的紫砂,潍坊的风筝,陕北的剪纸,杨柳青的年画,景德镇的瓷器如此等等,既有着丰厚的文化传承,也有着材料产地的限制。高职院校开设此类课程时既要考虑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比如金器制作、高档玉器制作等),同时也要考虑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3、根据条件,创办种类丰富、材料齐全的手工工艺制作作坊

在高职院校里,可以开设的手工工艺课程有:剪纸、折纸、烙画、根雕、泥塑、漆器、蜡染、扎染、刺绣、十字绣、丝带绣、中国结、风筝、宫灯、布艺、面具、脸谱、麦秸画、蛋壳画、壁挂、皮影、年画等等。开设此类课程时既要因地制宜,也可以根据条件采取引进来的方式创办一定数量、可以满足学校学生需要的手工作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手工工艺制作营造良好氛围。

比如:扎染手工制作中,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一块洁白的布匹,经过若干道工序,变成丰富多彩、浑然天成、巧夺天工样的漂亮图案后,都会为之惊叹,既体验到劳动的快乐,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更为以后的学习增强了自信心。再将之裁剪为合适尺寸,制作成一套套美丽的服饰,穿之在身,那种满足感、骄傲感也只有参与其中的人才能够体会的到。

4、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健全手工工艺教学管理体系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最鲜明特征,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创作的一些优秀的手工工艺作品可以通过企业推销出去,使学生既有名,又有利,“名利双收”。

另外,高职院校的手工工艺课程的开设要从大局出发,以行政和各教学部门积极配合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强有力的政策性管理机制,采取有力、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再加以市场化管理,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创造财富,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5、教育学生重视手工工艺课程的学习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其重视对手工工艺课程的学习,主动承担起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手工工艺的历史重任,积极奋进,勇于开拓,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真材实料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手工艺的作用篇5

中图分类号:F407.8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26-03

传统手工艺产业集聚区以省会石家庄为建设基地,实现创意、生产、教育、展示交流、销售一体化。使其成为省会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也让大众更加了解河北省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平台,同时带动河北旅游业的发展。发展模式的制定需结合现代市场需求,以市场调动传统手工艺产业。帮助传统手工艺生产成功转型,解决艺人及传承人的生活生产经费问题,增加就业机会。

一、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

我省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武强年画、蔚县剪纸、藁城宫灯、衡水内画、大名草编、曲阳石雕、易水砚、大厂花丝镶嵌、衡水法帖、定瓷、安新芦苇画等均为河北独具地域风格和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门类达几十种。目前,这些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存在大量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状况。建立产业集聚区域,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以现代管理方式、市场规律进行重新规划,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实现传统工艺在新时期的发展。同时,打造地域品牌,吸引外界商机,实现文化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从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模式来看,主要为个体生产和家庭作坊式生产,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生产工具和手工加工的生产形式。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由手工完成,对生产者的技术要求较高,需经过专门训练,生产周期长,数量有限。目前传统手艺品的生产大部分集中于当地村户。整体来看,工匠及手工艺人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作为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利用农闲的时候进行手工业副业生产,批发零售。经济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制约都成为阻碍传统手工艺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难以在艺术创作、技法创新投入精力,更不易在创新研究上投入资金,容易导致技术失传并与时展脱节。

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工艺品制造加工的生产模式。采用标准化生产,进行专业化分工,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因市场大批量开发往往失去其中的艺术细节,文化内涵也大大削减,成为纯粹意义的商品,只得其形不得其神。一些价格较低的产品更有在做工中偷工换料的情况。

二、传统手工艺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文化保护存在误区。目前,在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工作中投入精力主要围绕手工艺品展开,整理现成品,编辑名录,收集入库,只保存了民间艺术的表层现象。在保护中没有将其作为活态文化进行认知,制作过程的保护、传承、创新这一核心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在价值观念、信仰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不可能依靠简单的保存,或依然要求人们仍生存于旧式民居环境中从事手工业生产,以维持其原有面貌。对传统手工艺的收录虽最快速、便捷,但也只是一种被动保护。遵循传统手工艺发展规律,对其在文化与市场角度进行合理开发是根本问题,应变被动保护为主动发展。

2.文化意识薄弱。与单纯的手工艺品整理保存不同,想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引导当地民众主动参与生产、创新过程,建立文化意识并形成群众基础。随着传统手工艺的功能作用和生活中的地位逐步下降,目前大部分传统手工艺中的文化价值和潜在经济价值尚未被开发出来,民众文化意识薄弱。仅有少数民间工匠或老艺人从事这项生产活动,其目的也是以其生存或增加经济收入为主。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就业空间,新时期的农民更多地选择了其他行业作为收入来源。相比之下,经济收入不高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在目前就业市场中不具备优势,即便是一些以手工艺品生产为生的家庭在祖业继承上也出现了问题。因此,相关单位应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传统手工艺产业的经济收入,建立文化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年轻一代群众基础,使其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价值形成正确认识,同时建立整体文化氛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3.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差异。传统手工艺多为农耕社会生活的日常用品,或传统民俗的组成部分。从使用人群到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的现代社会中,其原有的实用性往往不再重要或被更为先进的现代产品所替代。传统手工艺成为了以欣赏、装饰为主要功能的特殊产品。但大部分传统手工艺品的观赏性又与当今社会的主流审美观念不相符合,只能被少数从事艺术工作的群体所认可。传统与现代社会审美观念的极大差异,使其传承和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大量传统手工艺品由于缺乏创新,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取得优势。

三、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市场需求

在市场经济下,市场竞争成为产品生存的手段,创造经济价值是产品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前提。目前,传统手工艺以收藏观赏为主要功能的产品,其审美功能远大于使用功能。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主要集中于旅游商品、家居装饰、海外出口等领域。特别是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旅游文化产品成为游客消费对象,在一定程度拉动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能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触。加上新型文化元素的融入,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力,迎合消费者审美认知。如北京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可观成果,顺义“巧娘工作室”、北京通州的烙画葫芦、北京怀柔的藤式布贴画、北京延庆的豆画、昌平小汤山农业园的鸵鸟蛋雕刻画、平谷的桃木雕刻等均在新时期找到发展的立足点并形成品牌效应。又如天津杨柳青年画、上海金山农民画、陕西户县的农民画等已逐渐走出地区并走向国际市场。总之,发展手工艺文化产业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可行之路。

四、传统手工艺产业集聚区建设措施

1.成立手工艺人创作工作室。手工艺人工作室是集研究、创作、生产、人才培养、订单销售于一体的创作型生产机构。在产业集聚区内根据不同门类成立相关工作室,发挥行业带头作用。手工艺人虽掌握熟练的制作技艺,但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如何进行产品创新、满足现代消费需求,无法单纯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将手工艺人进行组织管理,形成区域性文化组织,将民间工艺生产转向艺术研究的层面。推进手工艺人等级评定制度,给予相应荣誉称号及奖励措施,划拨研究经费,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同时,工作室也承接订单,进行手工生产,产品以求精为特征,建立品牌效应。除创新研究外,工作室的主要职能还包括招收学徒,担任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使学徒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参与创作及生产。使传统手工艺在相对单纯的教育管理环境中得以发展,保持独立性及固有特征。

2.建设手工艺作坊一条街。在产业集聚区内建设手工作坊一条街,由若干独立或相互合作的手工艺作坊聚集而形成,按不同地域进行划分形成特色手工艺品生产区。转变传统经营方式,在发展中加入现代经营理念,合理引入现代生产技术替代部分手工制作过程,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调整价位,使传统手工艺更贴近大众消费。手工艺作坊一条街以销售店面或前店后厂形式进行组织,以独立经营为主,兼顾生产合作。手工艺作坊建设弹性较大,可以是雇佣工人进行生产的大规模作坊,也可以是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的小规模作坊。手工作坊之间以市场竞争带动发展,生产灵活,市场反应力强,通过建设发展打造区域知名度,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以手工艺作坊一条街带动旅游业发展,开发旅游纪念品,形成旅游业与手工艺产业的互动发展,成为河北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3.形成创意产业园区。利用石家庄批发市场环境优势和艺术工作者的集聚优势,形成文化创意创作空间,打造创意孵化基地,使其成为工作、交流、展示和居住的空间。产业园区的建设为创意群体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并成为与社会进行交流的平台。引入现代管理体制,建立创作工作室和办公场所,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包括创意工作室、美术馆、策展机构、创意产品机构等。集艺术创作、作品展示、交易活动、服务提供于一体,是手工艺产业集聚区新的发展点。每年定期举办传统手工艺产品博览会,宣传本土产业的同时也吸引外界商机。打造文化创意展销空间,定期在美术馆举办专题展览,在石家庄各大公园内部建立艺术活动展演区,为大型艺术活动提供活动场所。

4.建立专业合作经济平台。开拓市场是传统手工艺生存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扩大宣传范围,提高民众自觉发展的驱动力。将传统手工艺推向国内外市场为发展中的资金投入增加了来源,使其能够自主发展。从单纯的区域市场推向复杂的国内、国际市场也带来了发展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第一,开拓国内外市场要建立在扎实的现实基础上,选好发展时机,避免盲目投资。第二,把握发展方向,保持原生态艺术特征,特别要保持发展理念的端正,在市场环境中保持理智的创作观念。在手工艺产业集聚区建设中成立专业经济合作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专业经济合作平台由政府统一管理,通过对市场的考查评估制定产品开发方向,提供技术服务,安排组织产品生产,提高产业发展的科学性,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同时,制定市场指导价格,规范经营行为,协调生产方与销售方的关系。弥补分散个体生产完全交付于市场,缺乏整体规划而产生的不足。由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品牌将产品输入市场,设专门商店进行销售,销售所得按比例返还生产方。同时建立电子商务体系和实体店面营销体系,接收订单安排生产,实施商品化运作。

5.发挥政府在建设中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作用。(1)完善资金支持。物质基础是手工艺顺利传承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为手工艺人从事创新、生产、研究工作提供物质前提,另一方面也是接班人培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将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纳入财政预算,制定产业发展支持计划,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项目补助、研发支持、信用体系建设等。制定和完善优惠税收政策,产业发展初期减免税收减轻产业负担,以优惠政策吸引手工艺产业创业发展。以金融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扩宽融资渠道,建立符合手工艺创意产业贷款特点的审批方式。扩展手工艺产业投资渠道,充分吸纳社会和海外资金支持产业的发展,鼓励由单一投资向多元化投资方向转变。(2)加强科技支持力度。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手工制作与机器生产的融合,提高生产效率及质量。如,苏绣的生产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画稿制作阶段,以电脑喷绘替代传统的手绘上色,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未对产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应鼓励高校、研究所发挥人才培养作用,为手工艺产业提供科技及创意型人才。加强手工艺创意与人文、艺术、历史的融合,赋予其更深厚的人文内涵,保持生命力。推进市场营销信息化发展,扩展市场,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实现科学化管理。(3)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组建手工艺创意产业协会,进行积极引导,健全自律机制。通过产业协会的核心作用整体规划行业发展,推行行业标准,实现生产发展的规范化。维护行业权益,促进行业交流与合作,实现产业结构的科学规划及协调发展。加强行业协会的社会服务功能,开展行业调研、人才培养、品牌宣传、品牌保护等,提高手工艺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向政府部门提供行业发展趋势的报告,提出行业发展政策。

五、总结

手工艺的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研究具有必要性和适时性。在综合分析传统手工艺产品市场需求、生产形式、生产主体等要素的基础上,对当下新环境中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为其在新时代的民间生活中找到新的文化生态平衡。从生产性方式保护的角度研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途径,使其能够走上现代产业发展之路。结合传统手工艺的生产特征及以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特征,为产业集聚区建设制定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设策略及管理组织机制。

参考文献:

[1]左叶松.安徽泾县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传承问题之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

[2]杨晓玫.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苏菲.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几点思考[J].河北学刊,2007,(5).

[4]余婕.浅析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新手工艺”之路[D].南京师范大学,2009.

手工艺的作用篇6

民间传统手工艺分类大致从艺术性、民俗性、生活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根据张道一等有关民艺专家的分类观点,民间传统手工艺分为八类,装饰美化类是其中类别之一,是指民众对环境和自身的美化和装饰,主要包括节令活动、人生礼仪等民俗生活中的年画、窗花、布画、杂画和室内装饰品;民众对自身的装饰,包括服饰剪纸花样、鞋样等。装饰美化类民艺品起源大都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目的,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其原初的功能有所减弱,审美功能不断加强。装饰类民艺一般只限指在二维的平面范围之内,有平面造型艺术的特征,无论是创作观念、表现方法还是存在形式,与一般所指的美术范畴更为接近,从而集中体现了民间艺人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具有朴素的艺术风格和造型特征。

二、装饰美化类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

1、现代生活方式改变了民间装饰艺术的生存土壤民间传统手工艺根植于传统的农耕生活,最大程度地继承了原始文化或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本元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的文化积淀,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但是随着我国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步伐的加快,受社会政治经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习俗、人文观念和审美发生了较大改变。新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在一夕之间,许多具有民俗特色的村落、具有历史韵味的街道被无情拆除,代之以冰冷无温度的现代立方体,隔离了传统邻里间情感交流与人情往来,移风易俗间,耕植传统民间装饰艺术生存的土壤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许多传统手工艺因无存在的理由而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2、价值观的改变导致民间装饰类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后继乏人目前,我国很多年轻人择业价值取向从集体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轻视社会责任的承担。选择社会热门职业,忽视那些可以为人民服务的冷门职业、基层职业。择业标准趋于实用化、功利化,将满足自身物质需求和发展作为择业价值标准,轻视精神、责任和义务。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越来越少,以装饰类传统手工艺作为谋生手段的作坊,社会生存越来越艰难。要练就达到大师级别境界的技艺,要耗费人生很长的经历,且经济报酬微薄,属于冷门寂寞的“无前途”行业。在当下全社会追求高报酬,青年择业价值观本位化现状的大环境下,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后继乏人。3、传统的手工艺传承形式束缚了民间装饰艺术的创新查阅我国传统手工艺发展历史资料,装饰类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是通过师徒、父子、母女间的口传心授以及物传,将工艺技术的艺诀、经验、装饰艺术样谱代代相传。这种传承方式有利于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后人在前人一脉相承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得工艺、图式逐渐完善,但是也正是这种相对固定内容和形式,束缚了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使得装饰样谱跳不出原来的样式,有的几乎几代一成不变(如图不同时期的杨柳青年画)。如表现连年有余必用莲花和鱼元素,表达长寿要用寿星翁或松鹤等元素,这种程式化使得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图案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受到束缚。

三、装饰类传统手工艺活化途径探索

装饰类传统手工艺,产业化规模很小,随着民众观念和审美的改变,已经不作为普遍的日常装饰使用,大部分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品被用作收藏或者发挥工艺礼品的功能。虽然新的生活方式,使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消亡,但是其物化过程反应了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将会对新生手工艺的产生起到启智和推动作用,这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动态传承。虽然传统手工艺的生存日益维艰,但是依靠政府部门的保护政策,以创新为钥匙,通过全社会多方努力与配合,满足不同受众的审美需要,在流淌着传统血脉的土地上,传承之路必将充满希望。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民间装饰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颁布一些有助于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政策、制度,为传统手工艺的“活化”保驾护航。一方面,加强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民生的前提下,尊重农村民俗习惯,保护传统村落文明,避免村落“空心化”,重新构建传统手工艺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土壤。另一方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工作力度,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资助力度,鼓励地方院校开办非遗专业,加强非遗人才培养,保障传统手工艺后继有人。再次,引导和推动传统民俗活动正常有序开展,很多传统手工艺因为民俗活动融入到生活中,涉及到服饰、室内装饰、活动物品等。通过各级政府部门多渠道入手,尊重传统民俗,构建传统文化环境,让年画、剪纸、刺绣等传统装饰手工艺回到百姓生活中,把民间传统最富有创造性的源文化留住。同时,用现代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广泛传播传统文化、传统民俗、传统手工艺,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深入了解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平台,增强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2.发挥传统手工艺文化技艺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传统手工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它最大程度上承载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造物智慧,包括造型语言、工艺技法、民俗内涵等等。可以说是典籍之外的-支活态文脉。但是市场需求决定发展规模,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审美的转变,导致传统装饰类手工艺产品需求量剧减,使得原先轰轰烈烈的传统手工艺产业日益萧条,如苏州桃花坞年画,朱仙镇年画等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市场上的鞋子、衣服、帽子等服饰用品琳琅满目,再也不用为了满足使用功能而自己动手。因此,因服饰制作而存在的民间服饰的花样剪纸也很少见了;有些传统技艺随着科技的进步,也被现代化新生产工艺所取代,如传统手工雕刻到现代的数码雕刻,原先的雕版、丝网印刷到现代的数码印刷,传统刺绣到电脑刺绣等,不仅节约人力,效率也飞速提高,但同时也导致了因快速工业化带来的产品同质化问题。多元化的市场需求,需要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文化性、情感性特征,这给传统装饰类手工艺活态化留出了继续存在的空间。传统手工艺独特的人文魅力是对机器标准化产品的情感补充,为消费的多元化提供了富有人文气息的选择。传统手工艺的社会功能已经大大弱化,传承的核心是传统手工艺技艺和传统造物思想。要以创新为动力,发挥工匠精神,运用传统技艺,制作限量版的艺术品或纪念品,把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品的艺术人文气息发挥到极致,满足小众爱好者和收藏者的需求,不失为保护和传承装饰类传统手工艺的一种方式。3.发挥DIY的亲和力,让传统装饰类手工技艺走近市民生活。根据装饰类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流程,开发成DIY体验项目,既能让民众丰富生活,排解日常工作压力,也在参与过程中了解手工技艺操作流程,体验中国装饰类传统手工艺文化与智慧。如剪、刻纸类工序较少的可以开发成单独的项目;如果工序多的,如年画类,可以按照工序分解成画稿、刻板、印刷等几个项目,组成系列项目,体验者在精心制作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手工艺的悠远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制作的过程,也是放下繁杂,自我精神享受的过程。4.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传承与创新并驾齐驱。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换言之,这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查阅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历史,没有哪一门传统手工艺是亘古不变的,都会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和审美心理的变化而产生流变,有流变就有创新。传承与创新不是矛盾关系,而是相辅相成沿着螺旋线向前发展的关系。没有创新的传承是难以为继的,同样没有传承的创新是没有依托和支撑的。装饰类传统手工艺融入创意产业行业的途径有多种,用现代解构的理念和方法,根据创意产业具体产品设计的需要,局部融入,可以是艺术形式、工艺的运用、传统图样的提取应用。在艺术形式应用上可以运用现代软件编程技术,既能体现传统装饰类图样的艺术风韵,又提高了效率,通过变量的改变,还能改变图样的视觉效果。比如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就能把剪纸的镂空特点用于建筑设计、产品展示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形象代言人的服饰设计中,形成一种通透、斑驳的艺术效果。在装饰纹样的运用上,要用现代创意思维方法对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图样进行提取,并运用现代造型方法进行新的构想与再创,“借其形,承其意,传其神”,打造具有东方文化品质,符合现代审美的视觉形象。传统装饰美化类民间手工艺的“活化”,要营造适合传统装饰类手工艺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不仅要原样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技艺、装饰图样,传承传统手工艺技艺和传统造物思想,更要以创新为灵魂,用现代设计给过去一个未来,使民众在享受现代设计过程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记忆,产生中华民族文化归属感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潘鲁生唐家路民艺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3.1p32

〔2〕王楠论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1P170

〔3〕潘鲁生工艺美术的转型与复兴[J]上海工艺美术2016.3.15P8

手工艺的作用篇7

目前,艺术水平高的作品依然有市场,因而促使不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与部级非遗传承人不断开发制作艺术精品;而另一部分企业和设计制作者,正在转变观念、开拓思路,将现代设计语言融入传统工艺品,希望传统工艺品能够走进生活,而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艺术品。

正如一件精美的瓷器需要一副土坯,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手工艺文化基础之上,深入学习和运用传统工艺的文化元素、语言及工艺等,提升设计能力与制作水平,提高作品与当下审美观的契合度等,使传统手工艺制品具备大众所喜爱的新时代艺术形式及风格。只有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才能开辟更广阔的市场,才有传统工艺真正的振兴,而类似成功的例子屡见不鲜。如四川的刘氏竹编,刘氏两代人在传统与现代观念上的碰撞与统一,使传统手工语言成功运用到现代生活用品上,制作出的现代竹编生活用品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北京的文乾刚雕漆艺术工作室在传统雕漆工艺形式上趋于现代,技艺手法上借鉴雕塑、版画手法,给作品带来更好的艺术表现力与现代感;而浙江台州的台绣服饰有限公司⑻ㄖ荽统刺绣工艺语言经过创新设计,与时装结合,开发出了具有新颖艺术形式的四季时装,受到市场和业界的双重肯定。

拉近传统工艺与现实的距离,让传统工艺在振兴中寻求发展。我所理解的“传统工艺振兴”有两层意思:一是坚守传统,二是创新。但坚守传统并非泥古,坚守的本意是要热爱、学习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工艺的文化成果及工艺理念的精髓;而传统工艺的本质是创新,是智慧、精神创新的结晶,而手工技艺在表现创新设计中也会创造出新的表现手法,也在不断创新和丰富传统工艺的语言和技法。

手工艺的作用篇8

手工艺(craft),这“一词最早于公元9世纪的西方文献中出现过,是一般造型艺术的统称……大多是用来形容以巧妙的技术所制作的物品”,本文笔者所提及的手工艺主要是指用手工工具并通过手工劳动创作出具有欣赏性工艺作品的活动,它区别于一般手工爱好者自娱自乐的制作活动,也区别于运用工艺手法复制美术作品的活动,它强调了手工艺作品在造型、色彩、手法等方面的创新。充分认识手工艺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及意义是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新时代进行改革与发展的必要前提。

首先,手工艺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的价值表现在它适应于基础美术教育的改革。《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我们看到手工艺在基础美术教育教学中受到更为广泛地重视,从现行的湖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本中看,手工课程以及包含手工操作的综合课程加起来占到了美术课程总数的40%以上,其中小学阶段平均每学年的相关课程比例在49%左右,初中阶段平均每学年的相关课程比例在41%左右。因此,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基础美术教师的重要渠道,应适应基础美术教育的改革。在对师范学生进行文化素质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要重视手工艺课程或包含手工操作的相关课程的开展。

其次,手工艺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的价值表现在它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在我国教育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贯备受重视。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能有所创新、有所发现和发明的人,而不是培养简单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事情的模仿性人才。”

创造力可以说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的培养,并不是学习简单的专业技艺,也不是单纯地学习制作上的创新,而是学习动手操作与思维创新的意识,手工艺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的价值表现在它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并且能将其发挥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之中。

再次,手工艺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的价值表现在它利于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手工艺与人民大众的生活紧密相连,早期手工艺直接为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提供物质服务,手工艺的根基是本土生活文化,并且手工艺形式多样,材料也是因地制宜,所以手工艺相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多地融入了本土文化内涵。著名民艺学家柳宗悦曾说:“工艺文化有可能是被丢掉的正统文化,原因就是离开了工艺就没有我们的生活。从早到晚,或工作或休息,我们身着衣物而感到温暖,依靠成套的器物来安排饮食,备置家具、器皿来丰富生活……因此,如果工艺是贫弱的,生活也将空虚……如果工艺的文化不繁荣,整个的文化便失去了基础。”手工艺的教育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手工艺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的价值还表现在它有助于形成美术教育的生态意识。形成良好地美术教育生态意识对社会文化与美术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手工艺作为一项有别于大工业机械化的活动,更多地采用了自然材料,运用了纯手工的方式进行创造,具有更为深层地生态价值,“人们迫切地要求学校开设新课程和增添相关内容,以使人们获得更多地有关生态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育的生态价值也随之凸显出来。”手工艺课程相比较于其他美术课程,从材料的选取到资源的利用再到废旧资源的再利用,整个过程都蕴含了较强地生态观念,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良好生态意识的培养,也有助于美术教育生态意识的形成。

手工艺的作用篇9

让传统实用手工艺产品应该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使其古为今用才能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1.造型方面进行设计创新。产品不能一味仿古,技术与艺术结合增强产品艺术性。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工艺匠人技术高,但相对审美水平较低,不能推陈出新使得手工艺停步不前,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在造型方面创新,可以让设计师和传统艺人合作完成作品,将市场需求的产品造型与工艺技术相结合,就能捕捉住市场,也让手工艺顺应着时代不断的发展传承。 

2.从工艺制作技术方面,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为一体,可以给手工艺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的工艺品市场上制作分离成各自为政的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艺术,技术要求高,耗时长,个体劳动为主的制作。这种工艺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但人工花费大,设备落后,耗时长,很多后辈缺乏耐心毅力去学习传统手工艺技法,出现从事人员缺乏的情况。另一个方向是与工业生产结合批量生产的工艺品。在技术方面和大众化生产方面解决了问题,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缺少艺术人员监督设计,忽视了产品的人文涵义和产品的质量要求,导致工艺品艺术性和粗制滥造。 

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在制作中,手工艺术家,设计师与生产企业共同合作,制作中手工艺与当代科学技术交叉综合。让科技来解决一些复杂技术问题,如一些雕刻工艺上,将传统的手工雕刻工具改变成现代的电钻雕刻,让雕刻艺人制作时间体力消耗上都具有很大的减少。 

手工艺的作用篇10

90年前,诗人戴望舒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油纸伞、姑娘,已近百年。

传统手作油纸伞传承人――陆玉贷老人说,自己从十五六岁,便开始学做油纸伞。那时候家里穷,没办法继续念书,就待在家里,跟着爷爷学起了做伞。听爷爷说,自己家族从祖公开始,已经做了数百年的油纸伞。而已近百年的油纸伞,正面临消失的窘境。不仅如此,还有铁匠,还有吹糖人,还有鬼工球,甚至还有弹棉花,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发展前景都不乐观。

什么是传统的手工艺?在研修班上,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调研员李晓松在接受《中国名牌》采访时说,传统手工艺具有历史传承及民族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并多采用天然材料的制作工艺。用传统手工艺制作出来的产品就是传统手工艺品。

李晓松具体解释说,首先,以部级非遗项目为例,部级项目的硬性标准是要有100年以上的历史,所以传统手工艺一定要有历史传承。其次,传统手工艺在特定的民族环境中产生,所以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比如部级的剪纸项目很多,但是长白山的剪纸和陕北的剪纸风格有很大的不同。第三,传统手工艺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便是生活的一部分。第四,手工劳动是传统手工艺的核心。第五,传统手工艺大多采用天然材料,比如木雕。这是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手工艺相区分的重要特点。

这些核心要素像框子一样,框住了传统手工艺中的精华。对于传统手工艺的这些核心要素,首都博物馆副馆长黄雪寅表示,国家推崇工匠精神,这必将对中国的手工艺起到推动作用。

侧重艺术与生活

中国传统制伞工艺传承千年,云南、四川、江西、湖南、台湾等十几个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制作工艺,而且传到日本,称为日本和伞。显然,它已不是简单的生活用具,更是文化现象。

对于手工艺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生导师张夫也说,第一是文化生态的建设角色。第二,可持续性发展不能以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和谐的保护发展。在谈到第三个角色时,张夫也说,现在世界上,尤其是发达国家有一个基本的共识:艺术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所以这些国家的综合大学,都设有艺术门类的专业,只要提到教育必须要涵盖艺术教育,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绝不能称为真正的完整的教育,而作为艺术的一部分,手工艺扮演着提高文明素质的角色。

张夫也对《中国名牌》说,手工艺是艺术产业的一部分,可以健全人格,是国家文化的缩影、国家文明的标签和国家形象的表征等。

随着传统手工艺的振兴,“做手艺”也成为眼下年轻人热衷的文化新时尚。年轻人的加入,使得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开始出现破墙而出的希望,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出路何在的讨论已不是以往那般沉重。对于中国的手工艺的现状和不足,业内的看法比较一致。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张爱平总结称,中国的手工艺历史传承悠久,制作技法高超,但在设计理念、品牌创造方面尚有不足,有特色却难以形成品牌,因此迫切需要培养文化管理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提高中国手工艺的竞争水平。

现代设计的升级之路

那么中国手工艺应该找到一条什么样的升级之路呢?北京国际设计周策划总监曾辉对《中国名牌》说,这条路就是用现代设计的思维,把传统手工体系重新挖掘出来。曾辉说,一说到现代手工艺便有一种倾向,就是过分强调手工艺产品的艺术性。

比如说,中国是瓷器大国,家里吃饭的餐具,喝水的茶杯以及花瓶装饰等等,很大部分都是瓷器。但如何通过现代的思维来帮助传统手工艺进行现代设计,这是当下的新命题、新思路。为此,曾辉举了中国长卷的例子。中国的长卷是古代中国人阅读的重要方式,一个长卷能够浓缩千里江山的四季流转。在一个长卷上能够表达出的意境,是单幅作品无法传递的。但是现在这种长卷少有了。能不能将长卷的方式在当代应用呢?来自香港一家企业把长卷用于公司的宣传册,让人眼前一亮,过目不忘,这就是将传统工艺融入转化为现代设计的成功例子。

曾辉还举例说,意大利皮鞋业有很多家族企业,有一家企业一年只做800双皮鞋,所以皮鞋的手工艺非常精致,这家企业不求扩大规模,不求搞连锁,不求搞资本扩张,就踏踏实实做好一双皮鞋,这就是手工精神,工匠精神,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当然如果其中能够诞生名牌奢侈品,那就是另一番景象。曾辉说,欧洲工业化国家对手工艺非常珍惜,所以很多品牌保留延续到现在,形成百年老店。所以大家热衷去欧洲购买奢侈品,比如爱马仕背包。

手工艺的作用篇11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148-03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各地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手工技艺。这些久经历史岁月的考验,经世世代代能工巧匠之手一点点积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已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传统手工技艺因其选材独特、构思巧妙、技艺精湛,成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如景泰蓝、四大刺绣、旗袍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间的推移,许多传统手工技艺逐渐式微,被人淡忘,甚至消亡。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得以传承下去,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这些问题值得大家探讨。

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许多传统手工技艺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大部分传统手工艺产品生产规模小、经营方式落后、效率不高,手工制作的方法已逐渐被机械化、规范化、标准化所替代,导致许多传统手工艺企业的生存成了问题,手工艺者下岗、转行现象严重。尤其是许多人追求的不再是技术的精湛或作品的独特性,而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沉不下心来学习研究、精雕细刻,而是一味降低成本,导致量多质次,更阻碍了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此外,随着那些担负着传承重任的老艺人年龄的增大,后继乏人,许多绝技都已少人知晓,极有可能“人亡技绝”。一份调查数据显示,1979年以来,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的204人,到2005年仍健在的仅有147位。“大师”减多增少的趋势,使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形势堪忧。如果再不重视这些古老技艺的传承,我们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那些优秀传统手工技艺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古董”艺术,后人只能瞻仰而无从继承。

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教育势在必行

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困境已引发职业教育界与行业人士的强烈危机感。经过有志之士的奔走呼告,极力抢救,传统手工技艺渐渐走进社会大众的视野,并在大家的努力下出现了少许的回归。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在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方面已走在沿海各省的前面。现在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也开始行动起来,由政府牵头,尝试出台了一些扶持传统手工艺行业的优惠政策,这无疑是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发展的福音,由此必将带动各地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重视。

但是,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无论是社会上的盈利性机构还是非盈利的培训单位,多是采用临时、短期快速培训的方式,目的在于解决社会富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或是为了满足特定人群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兴趣与爱好,这些做法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无论哪门手艺,都需要长时间、系统地学习与训练,经过长期不断的摸索与熏陶、继承与发扬,最终才能形成个性鲜明、具有代表性、有一定内涵的手工技艺产品。如福建省福州的寿山石雕、脱胎漆器,莆田的红木家具,泉州的惠安石雕、影雕、提线木偶,厦门的珠绣、漆线雕,漳州的掌上木偶,闽南地区的宗教、戏曲服饰制作等等,这些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均经过了几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各自一套系统而严谨的制作流程与技术要求,绝非经短时间的培训就能掌握的。

职业院校的教育者也意识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艺术传承不能就此淹没在经济大潮中,他们开始行动起来,把研究、学习、传承传统手工技艺当作己任,并开始努力推行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教育。各大专院校也纷纷开设了各具特色的手工课程,如手工编织、蜡染、扎染、珠绣、堆绣、绢人、糖人、花草纸、彩陶、银饰制作、石雕等等,并逐渐形成本校的特色专业(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不足。

2013年初,教育部正式批准了首批100所中、高职院校的申请,在公布的《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名单》中,有32个省、市、区(包括新疆建设兵团)共计100所学校100个示范专业,结束了各大院校各自为政的局面,使民族文化传承正式进入全国职业教育的示范专业建设行列。福建省有5所大、中专院校的5个专业成为示范专业点。

中职学校在传承传统手工技艺中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传统手工技艺人才的培养。中职学校在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于大专院校。大专院校重在系统研究传统手工技艺的历史渊源与技艺发展情况,偏重学术研究。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务在于技艺上的继承,即专门学习、掌握某项传统手工技艺,重在实操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在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人才的培养方面更实用、更有效,正好与大专院校起到互补的作用。中职学校开设特色手工课程,可改变传统的“师徒式”一对一的教授方式,使传统手工技艺的教学正规化、规模化,一届毕业生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可达近百人,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师徒式”人才培养数量少的局限,为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其次,有利于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传承。传统的“师徒式”传授方式主要靠口耳相传,很难积累系统的实物、文字、图像等有形可查的资料,工艺技术容易失传。中职学校在设置专业或课程时,可不断积累有关工艺的各种文字、图像及实物资料,并通过整理历史文献、采集实物、口述资料等形式,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提炼升华,使传统手工技艺从个体化的手艺转化为系统性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传统手工技艺的整体水平。同时,通过资料、教材等形式将这些手工艺知识和技能详细记录下来,可使传统手工技艺得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易于后世学习,也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造有利的条件。

再次,有利于促进传统手工技艺的技术提升。传统手工技艺要发展,离不开继承与技术革新。许多传统手工技艺日渐走向没落,一方面,是因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技术落后、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中职学校为了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在课程设置上要求教学内容丰富多样,这就间接地对教师的技艺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所传授的技艺不仅应是对传统技艺的继承,更要适应当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习实际,并要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做法势必促使教师不断改进、完善原有的技术,丰富产品的种类,使学生既能掌握传统手工技艺,又能贴近生活,从而促进传统手工技艺的技术革新与提升。

最后,有利于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中职学校的任务之一是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学校围绕当地紧缺人才设置专业,所设置的特色专业往往与当地的特色经济密切相关。在一般情况下,很多传统手工业是当地的特色经济、特色行业。正规化、规模化的特色手工专业教学不仅可为当地特色行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持,也可为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从而促进当地特色经济的发展。

中职学校手工艺课程的教学实施

目前,中职学校开设传统手工课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以兴趣小组、选修课形式出现,除艺术类学校外,其他中职学校的传统的手工艺课无法成为必修课程中的一门。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教学实施上存在很大困难。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认为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确定目标,编制教学计划。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传统手工艺,选择一、两个传统手工艺项目作为主要学习目标,所选项目要考虑到可操作性强、地方特色明显、适合中职生学习特点等方面。笔者所在的厦门市有几个传统的、濒临技绝的手工艺,与服装专业相关的如珠绣工艺、掌上木偶与宗教用品等小服饰制作。为了让中职生爱学、肯学、好学、学好,经过一番调研,服装专业最后确定以微型服饰制作为主要学习内容,循序渐进,学习时间为一年,分基本技艺学习、设计与成品制作学习两个阶段。

中职学校在实施教学时先尝试以第二课堂形式引进传统手工艺学习,在教学条件成熟时再把手工艺课纳入正式的课程体系中。笔者所在的中职学校,从2010年开始开设服装手工制作(包括堆绣、贴绣、吉祥结编织、布艺等内容)、闽南手工糕点制作(包括月饼、炸枣、麻薯、甜果等)、手工钥匙打磨等手工艺课程,其中,闽南手工糕点制作已正式编入烹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服装专业也开始考虑将珠绣、宗教服装手工制作以选修课的形式纳入服装专业课程体系中,并作为专业特色,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将厦门的传统特色手工技艺发扬光大。

其次,采用小班制的教学模式。传统手工艺课教学因受技术限制,很难以大班形式授课,主要采用小班制形式授课,人数10~15人为宜,地点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配备所需的设备。以服装手工课为例,开始以周六第二课堂形式授课,实行二年后条件成熟,开始尝试以选修课形式进行。课时安排每周4课时连上。一个班15人,配备1~2位手工教师授课,分3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以组长为代表,负责本小组成员学习任务的安排与进度。实训室配备多媒体设备、版桌、烫台、电脑、展示柜及学习必备的专业用具。在实训室里即可完成从设计、打版、制作到成品展示的所有任务。

再次,多途径的师资保障。困扰特色手工艺课程教学实施的问题在于手工艺教师难寻。解决这一问题有几个途径:(1)从民间寻找能工巧匠来校授课。如我校就从社会上找到厦门当地很受欢迎的布艺“手工制作达人”、“面点制作大师”来校兼职,担任手工艺制作课程教师。(2)从行业协会中获取人才资源。如我校从厦门纺织服装行业同业协会聘请到高级版型师来校指导手工打版。(3)借助合作企业的人才优势为学校服务。如聘请企业专业技师和工程师来校授课、进行技术指导或开设讲座。(4)挂靠高校,通过师资培训、开设讲座、来校挂职等形式解决师资缺乏问题。我校服装专业的做法是从社会上聘请能工巧匠做为长期的兼职教师,同时安排本校教师通过外出培训、跟班学习的方式,培养出自己的手工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不足的问题。通过三年来的努力,我校的手工教师基本上能承担服装手工制作基本技术的教学任务。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职学校的特色专业将会使各地的传统手工技艺重现艺术生命,重新走进文化艺术殿堂,让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再次感受“中国元素”神奇瑰丽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手工艺的作用篇12

2011年,我??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第35条提出,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1]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指出,“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传统工艺企业,建设传统工艺展示、传习场所和公共服务平台,举办传统工艺的宣传、培训、研讨和交流合作等”。[2]自2005年以来,云南省启动非遗建档保护工作,形成了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如何对这一重要档案发掘利用,学界进行过相关研究,如黄经庭《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开发》[3]、刘青《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播研究》[4]等,但未涉及非遗档案的发掘问题。该问题的研究,可对展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珍贵价值,做好其非遗档案的发掘利用工作提供启示。

1 发掘意义

1.1 有利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是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以手工劳动创造的制作工艺[5]。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产品市场需求萎缩、从业人员减少和断代传承问题严重等方面。“由于学艺艰辛、收入不稳定等原因,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传统手工艺。”[6]为保护这一民族文化遗产,云南省依托非遗保护名录的申报建设,积极开展建档工作。从传承视角看,建档只是基础性工作,开发利用档案并最终让非遗生存延续下去才是最终目标[7]。具体而言,发掘利用对其保护意义表现为:一是实现传播性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的开发,可以“把手工艺的观念、思想推向社会”。[8]同时,还“可拓宽生存和发展空间,促进其传承发展”。[9]二是实现活态性传承。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可在“不违背手工生产内在规律前提下,将传统手工艺导入当代社会生活及产业体系,在参与生产实践过程中得以保护和延续”,[10]实现其活态性传承发展。

1.2 有利于推进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发展。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极其丰富,制作成果主要有漆器、木器、金银器、玻璃器、玉器、陶器、瓷器、服装、刺绣、染织、皮革和剪纸等。其非遗档案记录了这些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方法、生产经验,以及产品形式,发掘利用不仅可展现其作品所蕴含的民族审美思想、艺术观念,同时还可研发创新特色品牌,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在发掘利用实践方面,如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后,西双版纳州文化馆同时在玉南罕、玉问、玉拉三家建立了三个传习户,以传承人玉南恩为核心,依托传承人非遗档案,对曼飞龙艺人进行培训,研发创新陶艺产品。近年来,所生产的陶罐已由原来 20元卖到 70 元,并形成产业化规模生产,收入由原来的 2000 ~ 3000 元/ (人?年) 变为 1万~2 万元/ (人?年)[11]。又如云南省个旧斑锡产品依据其非遗档案进行研发创新,不断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如今已拥有工艺品300多种,先后在昆明、北京、青岛、浙江等地建立了7个销售点。2010年,斑锡的产值从原来的100多万增长到了500万以上,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良好态势[12]。

2 存在问题

为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云南省各民族地区依托其非遗档案,开展发掘利用工作。如德宏州文化馆利用非遗档案开展第一批至第四批部级和省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非遗档案展览,展示了部级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省级景颇族织锦技艺等保护项目,以及省级葫芦丝制作技艺传承人杜德光等非遗档案。2009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省文化厅编撰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收录了230位传承人,其中对诸多民间工艺能工巧匠的自然情况、成长经历、生产工艺、特色作品,以及荣誉称号等进行详细介绍[13]。2011年,大理州拍摄的《剑川木雕――匠心独运》,对这一民族品牌进行宣传。总体而言,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发掘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以下滞后问题:

2.1 资源建设不完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建档局限性问题。从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建档情况看,主要依托保护名录进行建档。就建档范围而言,云南省现存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有10000多项,而入选各级非遗保护名录并进行建档的只是其中的部分项目。如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其中,传统手工技艺89项,云南省5项;第二批共518项,其中,传统手工技艺97项,云南省5项;第三批共191项,其中,传统手工技艺26项,云南省1项;第四批共153项,其中,传统手工技艺29项,云南省1项。而省级、州(市)级和县(市、区)级保护名录建档也存在着数量限制问题,其资源建设局限性问题十分突出。二是资源分散性问题。关于非遗建档主体,2005年《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8条规定:“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可向所在行政区域文化行政部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a代表作项目的申请。”[14]在此体制下,非遗保护中心、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艺术研究所、寺庙、民间个人等都可进行申报建档[15],这就造成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保管的分散性,极不利于这一档案文献的整体性发掘利用。

2.2 利用方式陈旧性问题。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利用工作看,普遍存在方式陈旧性问题。以普洱市为例,迄今为止,普洱市共有各级非遗保护名录597项,其中,部级有5项,省级有43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09人,其中部级有3人,省级有54人。目前,普洱市文化局已设置专门档案室,对国家和省级等重要非遗进行建档保护。从利用方式看,首先是提供非遗档案查询利用。调研情况显示,除部分宣传报道和编研需要查询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外,公众查阅利用较少。其次是实物展览,2012年,市文化馆设立普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对省级非遗名录拉祜族葫芦笙、傣族传统制陶技艺等进行展示。再次是编研出版。2012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普洱市编写的《普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汇编共刊载400余项普洱市非遗项目,对其中36项传统手工艺进行详细介绍。普洱市的非遗利用情况在云南省各州县具有普遍性[16]。除上述方式外,其发掘利用方式还有影视传播、网站平台展示等。如2015年,云南卫视录制播出的《手工云南》;以及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站对部级、省级传统手工艺保护名录和传承人的展示介绍等。总体而言,其发掘利用工作存在着宣传、展示多,传承活动相对少的问题,这极不利于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活态性传承,以及特色产业的发展。

2.3 数字化建设滞后问题。主要问题有:其一,已开展基础性建设,但数据库建设滞后。如普洱市文化馆对非遗传承人建立了专门档案,建档材料包括:证明书、授权书、推荐表,传承人调查报告、专题片光碟、电子文档和图片光碟,以及代表人命名文件等。从建档材料看,开始重视申报电子文件的建档,但尚未开展专题数据库建设[17]。2017年,作为部级非遗保护项目的白族扎染技术完成了数字化采集工作,对其进行数字化归档,但也存在着专题数据库建设问题。其二,宣传介绍性利用多,系统性专业性展示少。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建设为例,该网站设计了首页、组织机构、新闻公告、政策法规、保护名录、传承人、信息公开、申报指南、学术视野等栏目。其中,保护名录包括第1批至第5批部级、省级保护名录;传承人包括第1批至第5批部级、省级传承人的简要介绍。如第1批部级传承人,傣族剪纸传承艺人思华章的介绍共一个幅面,包括图片和文字两个部分,其中,图片包括作者像,以及两幅剪纸和一幅作品图片;文字则简要介绍了思华章性别、籍贯等自然情况,简要成长经历,主要剪纸成就,成果参加的各种展示,以及获得的荣誉称号等[18],介绍简要,不能满足其手工艺传承发展的现实需求。

3 发掘路径

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发掘利用首先要做好宏观保障工作:一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1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发展的精神,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的发掘利用工作。二是鉴于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建档主体的多元性,建议由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牵头,成立由非遗保护中心、文化局、档案局、文物局等部门参加的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规划协调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发掘利用工作。三是加大经费支持与人才建设力度,以保障其发掘利用工作的长期开展。如2010年起,云南每年从省级财政专项安排2000万元,用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工作。此外,云南省文化厅还举办多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培养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保护与开发人才。具体发掘利用路径如下:

3.1 完善资源建设工作。其一,拓展建档范围。为打破非遗名录建档的限制性,建议依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则[19],整合协调非遗保护中心、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分工合作,将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的,以及濒危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进行建档保护。其二,加强资源共建。一是构建资源共建体系。也就是依托各级非遗保护中心或档案馆,通过整合协调机制建设、目录体系构建等方式,将各单位或个人保存的非遗档案纳入其资源建设范围,最终建成省级、州(市)级和县(市、区)级四级资源体系。这一资源体系的建设首先可以了解全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档案分布情况;其次,便于档案部门对各单位建档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最后,可依据其资源分布情况,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资源开发进行协调规划,共同做好其发掘利用工作。二是开展数据库建设工作。建议各保管单位利用申报建档电子文件,开展本单位非遗档案数据库建设工作,依托当地档案馆或非遗保护中心,进行数据库资源汇总,构建地区数据库,最终完成全省非遗档案数据库建设工作,以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档案的数字化开发提供数据库资源基础。

3.2 创新发掘利用工作。

3.2.1 重视宣传教育,强化形象性发掘利用。基于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实践性的特点,建议对其进行形象性开发利用:其一,实物展览。也就是依托文化馆、档案馆、图书馆或博物馆等保管机构,设置主题展厅,集中展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产场所、用具,以及特色产品等,以起到展示宣传的效果。其二,影视传播。如2011年,剑川木雕被列入第三批部级非遗保护名录,为宣传这一民族品牌,当地政府拍摄纪录片《剑川木雕――匠心独运》,讲述剑川木雕发展历史,展示木雕工匠精湛技艺,介绍精美木雕作品,在传播宣传这一特色民族工艺品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云南卫视拍摄《手工云南》,分10集集中展示云南少数民族雕刻、编结、印染、刺绣、髹饰、金工等手工技艺。该片开播仅三天就创下了网络点击量逾60万的纪录[20]。其三,网站展示。网站展示有两种类型:一是静态展示,即按照特定专题,以文字、图片等方式,介绍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历史、类型构成以及现实发掘价值等。二是动态展示,以专题片播放或特色数据库开放的方式,以文字、影像、声音等多媒体形式,全面展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产场所、制作方法、工艺精品等,这对形象了解其制作工艺,更好地宣传、培育和传承这一民族传统手工艺有现实意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