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质量分析合集12篇

时间:2024-01-11 10:48:35

生物教学质量分析

生物教学质量分析篇1

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需要学习掌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执业医师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该课程都占有相当比例,并且此门课程还为医学生学习临床课程奠定坚实基础[1]。由于生物化学存在概念较抽象、内容相对枯燥、知识点比较分散等客观现象,导致长期以来被医学生认为是最难学习掌握的课程之一。面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医学教育改革潮流,我们迫切需要改革生物化学理论与实验课的教学方式。TBL、PBL和CBL等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还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2]。该文以作者所在院校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为例,探讨多媒体教学、思维导图和TBL教学模式联合应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经验。

1基于创新能力培养,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目前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很多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手段已经陈旧,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实验教学内容要进行重新设计,优选实验教学内容。针对各专业的教学特点,设计满足各专业的教学实验,实验中要重点设计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内容上要选择生活中实用性强并且操作性强的实验项目,例如针对各专业开设精氨酸激酶的提取、分离、纯化以及纯度检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技术内容学习上要选择对学生日后科研能力培养有帮助的项目,例如低温离心技术、分光光度技术、蛋白质电泳技术等。同时还需要增加本领域的前沿领域实验内容,例如质粒DNA提取,该内容属于基因工程的常用检验技术,针对蛋白质、染色体等内容,涉及到变性、分离、纯化、提取、染色等内容。在设计性实验内容涉及上,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实验题目,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实验方式进行设计,并且要求学生独立准备药瓶、试剂等材料,教师予以相应的指导。通过开设上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在掌握好基本实验技能的前提下,学生更掌握了新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技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同时更加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意识。

2结合生活经验讲解生物化学的应用

生物化学原理在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作为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此认识比较薄弱。因此在课堂讲解实验原理的过程中,需要对此进行讲解。在该校开设的实验中,应注重此点,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唾液淀粉酶最适pH值测定”实验[3]中,给学生设问为什么馒头咀嚼会产生甜味,为什么发烧时人的胃口不好等问题,让学生对酶促反应的机理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血清γ球蛋白纯化及鉴定的实验”中,讲解硫酸铵沉淀在单克隆抗体药物生产工艺中的应用。在“双缩脲测定蛋白含量实验”中,讲解三氯氰胺造成的“毒奶粉事件”。

3针对专业和教学内容,采用合适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大学教学中广为普及,但在实验课方面,如何准确使用尚需优化。多媒体具有感官刺激优势,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4]。在生物化学实验中,需要用到紫外分光光度计、微量移液器、摇床和离心机等的使用。在以往教学中,往往安排第一次课时讲解使用。实际情况表明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容易出现操作事故。通过录制讲解视频,通过软件剪辑在重要步骤处标注注释、提醒学生注意。将视频提前发放给学生,让其进行预习。这样有效解决了教师指导设备使用时需要反复操作的问题,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来熟悉设备,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5]。在“pEGFP-N1质粒提取及鉴定实验”中,由于涉及知识点是分子生物学水平,利用传统板书和PPT字幕进行讲解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微观的过程也不能清晰地展现出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教学效果会有很好的提升。另外,对安排这一实验模块的意义,可以通过播放2008年诺贝尔奖和钱永健的资料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运用思维导图,协作学生把握知识体系

由于生物化学实验内容覆盖面广,所用设备和实验方法也较多,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梳理思路,掌握生化知识体系[6]。仍以“血清γ球蛋白纯化及鉴定的实验”为例,“纯化及鉴定”为中心主题,围绕此中心列出蛋白质化学部分的相关知识点及实验方法,并进行合理串联,构建成图谱,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对蛋白纯化和鉴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把握。并且对理论课学习和实验进行结合,有助于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5TBL教学模式在生化实验中的应用

在实施生化TBL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如同理论课教学,教师讲解任务变少,工作重心是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7]。以“唾液淀粉酶最适pH值测定”实验为例,教师导入实验项目、目的要求。然后让学生按实验分组为单位设计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由学生自行选择实验耗材,配制实验试剂,操作相关的实验仪器[8]。实验结束后首先组内讨论,自评结果,教师再引导整个实验班级学生互评,并进行反思分析。综上所述,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才能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促使其主动融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衣同辉 李淑艳 张春晶 王宏兰 郭红艳 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生化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宋志宏,任明,高国全,等.构建TBL教学模式培养医学生沟通与合作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113-114.

[2]刘小珊.TBL在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0):785-787.

[3]徐晶,李淑艳,张春晶,等.JiTT模式在医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以唾液淀粉酶最适pH的测定为例[J].中国卫生产业,2016(17):106-107.

[4]聂光军,岳文瑾,薛正莲,等.多维视野下的《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探索[J].生命的化学,2015(2):286-290.

[5]李荷,刘彩虹.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1):32-35.

生物教学质量分析篇2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38-01

一、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生物实验课是对人类认识和生物科学进行研究和思考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初中生物学教学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初中阶段的生物实验过程中,生物教师耐心指导和引导学生利用与实验相关的的材料、药品,以及生物仪器设备等进行试验,并严格按照试验的步骤和营造指定的条件进行生物实验。生物实验教学工作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生物界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基本技能和仔细的观察、分析并综合运用生物知识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生物实验教学工作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点。

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一)生物教师对于生物实验教学工作不重视

不少生物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都采用应试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按照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一板一眼地进行教学工作,严重忽视了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还会令学生对于学习生物的兴趣逐渐消失。这个问题不仅会令学生对于生物实验的教学内容记忆不深刻,而且还会令学生对试验中发生的原理不理解,这对于整个生物教学工作的开展是有害而无利的。

(二)校方生物实验设备质量过差

由于校方对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不重视,因此而没有定期对生物实验室中的实验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和更新。加上不少学生的第一次生物实验是在初中阶段进行的,而在第一次的生物实验中,难免会不小心损坏实验设备和仪器,如玻璃片、烧杯等易碎的玻璃实验设备。除此之外,不少学生的生物实验室的建造时间较长,实验室中的设备难免会过于陈旧,如果校方不及时更新和维修相关的生物实验设备,将会严重影响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完善。

(三)生物教师进行的教学工作不足

学生在进行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生物老师的耐心引导和悉心教育,才能够顺利地完成生物实验。如果生物老师自身的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不规范、不合理等,将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令学生所学到的生物实验知识出现错误,而生物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拖慢学时,令生物实验教学质量大大下降。

三、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对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

生物教师应该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除了之外,校方领导还应该加强对于生物试验室设备的管理力度,定期对其进行检查、维修和更新,才能够帮助校内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教师要注重课余时间与同学们的互动,通过课余时间与同学们产生互动,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心中与教师间的距离,还可以树立教师亲切的形象,令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与教师产生信息双向的关系,无形中提高了课堂互动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平时的互动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从而在制定相关的学习方案时可以更加贴合学生的日常学习实际。

(二)令生物实验教学内容简单化

不少学生对于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感到枯燥、单调,而且还会有某些难点重点难以理解。生物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简单化,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举个例子,在进行“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实验的时候,生物老师可把教科书中每一个步骤的每一步都精简成一个字,这个字是这个步骤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动作,例如“一擦”、“二滴”、“三撕”、“四展”、“五盖”、“六染”、“七吸”,通过这种口诀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形象、快速地记住每一步,从而高效地熟悉这一实验过程。足以可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多动动脑筋,将可以为学生解决一大学习难题,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实验内容的时候不会因为遇到困难而失去学习兴趣。

(三)做好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课前准备

教师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工作之前,应该根据需要做到的实验准备相关的材料和仪器。在初中阶段的生物实验中,有几个实验是需要教师提前准备才能够让学生更加顺利地完成实验。例如,在进行“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这一实验的时候,如果教师没有提前对洋葱叶进行特殊处理,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学生是难以撕取洋葱叶的外表皮,导致粘上叶肉看不清表皮细胞。在进行这一下生物实验的教学工作之前,教师可将洋把葱头切开分成四部分(下面连着),然后在光照保湿下培养2~3天,然后当教师进行这一项实验的时候,让学生独自进行撕取洋葱叶外表皮这一步骤的时候,学生就能够轻而易举地把洋葱的内表皮与叶肉易分离,而且还不容易破裂,还可以不染色就能看清细胞的形状及部分结构,染色后可观察细胞核。教师只需要在进行教学前做好准备工作,将能够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四、结言

综上所述,除了上述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许多有效的途径能够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在能够改变传统的思想和教学观念上,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比例,全面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生物思考方式。

参考文献:

[1]曾春莲.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21):76

[2]梁慧荣.生物实验教学中“度”与“导”的艺术[J].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9(09):90-91

生物教学质量分析篇3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6-0057-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6.017

一、从学生认知视角看物质的量的概念的特点及教学启示

1. 物质的量的概念的表述特点及教学启示

纵观现行三个教材版本,物质的量的概念的表述不如其它化学概念表述严谨且统一,“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是人教版[1]的表述,“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之一,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简称为摩,符号为mol)”是苏教版[2]的表述,“物质的量,像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等物理量一样,也是一种物理量,通过它可以把物质的宏观量(如质量、体积)与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数量联系起来”是鲁科版[3]的表述。这些表述与学生熟悉的用“是什么”或“什么叫做”句式的概念表述方式相比,既没有用于理解的明确内容,还缺少用于准确判断的标准,学生很容易产生不知所云的“认知困惑”。从高一学生建构概念角度相比而言,人教版概念的句式简明、表述集中且内容略微具体,符号、单位等的表述层次分明。

“难以具体界定”体现了物质的量的概念的“体验性”特点,即“教”(为什么这样学)需以促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为什么要学习它及学了它有什么意义为目标,不能引发学生体验的教学,必无法博得学生的认同,必陷入咬文嚼字和机械训练。

2. 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间关系特点及教学启示

宏观量(质量、体积等)、微观量(微粒数目)与物质的量间既有确定的相互换算关系,还有“质量与摩尔质量”、“体积与气体摩尔体积”、“摩尔质量与气体摩尔体积”间存在着类比关系。

第一,教要能引导学生体验概念建立模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物理量都是为了实现宏观与微观间数量的联结才引入的,而整个概念、运算体系是以物质的量为核心,以宏、微转换为目标架构的。学生若能建构起物质的量的概念,就能自觉从“含义、符号、求算公式及变型、单位”四个方面理解并建构要引入的新物理量。

第二,教要能引导学生发现概念关系。学生若能自行建构物质的量的概念,就能发现上述概念知识本体及相关知识间的类比关系,也能自己建构起物理量间的计算体系。

教学若注重知识传递而忽视核心概念的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的丰富度和灵活性就会欠缺。如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定量转换关系着眼,就会频繁促使学生采取低水平的处理模型,即机械套用计算公式的数学化运算,造成对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概念的化学内涵建构的缺失,学生对饱含化学味问题的解决能力必欠缺,如“■的意义”、“100g 9.125%盐酸中H+和H2O个数比”等问题。

3. 物质的量的概念的隐含价值及教学启示

物质的量建构的不仅仅是宏观和微观间的“数量”关系,还有对微观粒子的认知。见表1所示。

物质的量是从定量角度认识物质的结构及进行推理的有力工具,学生能否领悟其概念的内涵不仅影响宏、微互算的水平,更影响对物质定量认知、研究的能力。忽视体验忽视生成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对化学及自然科学形成通透感受,也弱化了学生对化学学习价值的认识。

二、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困难

1. 教师会制造认知困惑。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建构基本需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故教师定要关注学生认知建构的科学性。以数“豆子”或“小米”的学生活动,用“千粒重”来体验用NA对微粒的集团化处理的必要性,这种“类比”实有不妥。第一,从高中生心理特点来看,“集团化”是学生能想到的处理“小而微”物体的方法;第二,豆子、小米是不均匀的实体,表现在各组所测的“千粒重”的数值有较大偏差,这不利于学生建立微粒映像。还有选择“千粒重”为标准是既能保证“均值”又便于“数”,这和选择NA为1mol的标准的意义之间并不匹配,对意义建构作用也不大。

“硬币”虽具备了微粒质量均匀的特点,但各组学生都会利用平均值得到每枚硬币的质量(数据基本一致)再进行计算。可能是“硬币”还不够小,他们并不认同以一定数量的硬币的质量作为计量标准进行换算更便捷,“数硬币”和用NA作为1mol的标准的意义之间也有“貌合神离”之嫌。正因为的确很难找到具有微观特质的宏观实体作为体验对象,物质的量的概念教学显得就比较难。

2. 高一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知很模糊,对宏观、微观、微观粒子等尚难以清晰、较准确的表述,对微粒的一些“属性”更没有切实的感悟。例如学生知道引入相对原子质量是为了“方便”,不过学生对“小”的程度及使用的不便实无感受。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的知识就更有限,甚至有宏观和微观相混淆的现象,如有学生认为2个氢气和1个氧气反应生成两个水分子及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等,在物质、符号、微粒之间转换困难重重,而正确使用物质的量的基础是学生能准确理解化学符号表示的微观意义及结构并能正确书写。学生对微粒的映像、量值特点、结构的认知都还很匮乏,而物质的量的表征对象恰是微粒。

在学生眼里微粒虽然很小但有质量,有质量就能在一定质量物质和微粒数目之间换算,至于稻荽理的“不方便”,他们认为计算器及电脑都能化解这种“不便”,何况数学、物理中数据处理也常有“不方便”。这就需要物质的量的概念教学要凸现出化学的思维方式,真正让学生体验到物质的量是如何做到了物质质量和微粒数之间超越机械的“简捷”,说穿了是化学人的智慧结晶,是化学思维的特点。这应该是理解这一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基本物理量的本质,也是概念建构的切入点和关键。

3. 较高的物质的量的应用水平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符号表征能力,要能从化学符号中发现其蕴含的宏观的、微观的量的关系,并能以之进行相关事实归纳或能用符号抓住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对结构、变化的规律(计算电子转移数等)进行概括等[4]。这就得严格把控概念建立学段(起始学习学段)练习题、测试题的难度,谨防“一竿子插到底”。

三、物|的量的概念教学主要环节的对比实践与反思

1. 在注重学生知识生成的前提下,以两种方案对物质的量的概念教学进行了实践。试验班级为高一④、⑤两个平行班级,其中④班学生基础较弱(班级是以语、数、外总成绩为依据分的),⑤班学生思维较活跃。两个班的总人数均为48人。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出方式在两个班级实施了不同的方案,表2、表3分别为高一④、⑤两个班的主要教学流程。

高一⑤班在物质的量的概念形成上采取了和高一④班略有不同的策略,其它流程基本相同,所以表3中只展示了物质的量的概念的教学过程。

(1)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教学内容。人教版、苏教版和鲁科版教材在物质的量的概念引入的导语中做出了暗示。具体见表4。

可见,“m和N”的对应关系问题既是最切近学生认知能力又是最能体现物质的量的意义的基础问题,1mol是在这一问题背景下提出的,它的规定是“有讲究”的(是具有化学思维特征的、在问题解决中顺应产生的等)。三个版本教材基本是先讲物质的量的概念,然后介绍摩尔质量(鲁科版另起了标题,其它教材是分段介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大都将物质的量的概念和摩尔质量分做了两个学时,导致学生基本无法把物质的量的概念进行意义建构,学习只能是“听老师讲”、“按套路做”。本实践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将概念提出的背景、生成和价值融入问题解决过程中,较好达成了概念的意义建构,尽管概念建立背景可能和历史不尽吻合,但经实践证实至少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2)为什么淡化NA。教师评价小组指出对NA教学不够,其实,淡化NA一方面是课时的需要,另外也是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选择。概念的建构是学习重点,而NA不过是代替近似值的符号,如同会用3.14自然会用π。何况,从各级考试的评分标准来看,用物质的量来回答微粒数也是可以的,至于非要强调它的单位是mol-1实在是大可不必,从“n=N/NA”左右两边的单位量纲要统一的角度轻轻一带即可。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各教材对其单位处理不尽相同。

(3)教师评价小组在两个班作业(巩固性作业)对比反馈中指出,高一④班学生总体的作业完成速度比⑤班学生要快,高一⑤班有7个学生比较慢,进一步反馈发现⑤班作业较慢的同学中5人化学中考成绩较差,2人是查阅相对原子质量浪费了时间。作业正确率反馈表明两个班都完成的很不错。两道难题分析如下,两个班学生对“M/NA”的涵义(填空题)正确理解率基本持平(④班为91.7%,⑤班为89.6%)。对理解“M/NA”的涵义有障碍的学生主要是课堂上有些慢而脱节所致,自己可以解决。对“100g9.125%盐酸中H+和H2O个数比”问题(填空题),两个班正确率均为83.3%,调查发现④班有3人不知道用物质的量进行过渡,⑤班有2人,其余学生基本是计算错误。可以说,成绩较差学生对逻辑推导出1mol的标准的接受程度不如发现法(直接),但对成绩较好学生无明显差别,对后续学习会有何影响,需要有计划地持续跟踪调查。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以学生认知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是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新常态。概念教学如果没有建构的过程,没有对事实的观察,没有理性的分析,没有实践的体会,只有书上的定义和强加给学生的注意事项那就是不讲理的教学,与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是背道而驰的[5]。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3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1-12

[2]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5版)[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7-9

生物教学质量分析篇4

教学质量是课堂的生命,教学质量低下的课堂是失败的。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更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高中生物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改理念,研究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生物教学的高效发展,这是生物教学的需要,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一、研究新课改精神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新课改提出,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措施,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教学效果的生成。因此,作为生物教师,要积极相应新课改精神,积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思想,能够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促进学生自觉高效学习为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用新课改精神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促进生物教学的有效发展。

比如,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研究教材内容,研究教案,根据教案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只需要明白教师所讲的知识,识记必要的知识就完成了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发展,需要积极进行改革。教师要认识到传统课堂只重视讲解,忽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弊端,能够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主体性为目标进行课堂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比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是以什么方式传递的?它们的速度怎样?激素的分泌有着什么样的调节机制?激素从产生到起作用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等等,这些内容书本上都有,且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对于一些难点问题,比如,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不同特点。这个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概括性,学生自主探究难以形成完整的答案,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解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只有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以新课改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才能有效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

二、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生物教学中, 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选择的教学手段合理科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会得到明显提升。如果教师沿袭传统,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采用一种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缺乏创新,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手段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组织教学,开展活动教学、实验教学等等,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以促进生物教学的不断发展。

比如,在教学“植物的矿物质营养”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县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使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对一些基本知识和理论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组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不懂的问题提出了,把自己困惑地地方说出来,引导学生之间合作解决疑惑问题。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所学开展生物实验,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常见的一种植物,进行栽培,分别添加不同数量和种类的矿物质,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知所学知识的正确性。这样,通过丰富教学手段,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生物教学联系生活,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

与其他学科相比,生物学科与生活联系的更为紧密。生物知识的形成,理论的得出都是人们在研究生活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生物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开展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生物素养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教学“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引入教学中去,促进教学的发展。教师可以引入“彩色小麦”这种物种开展教学,彩色小麦的钙和铁蛋白质的含量远远超出了普通小麦的含量。同时这种小麦的成分中还有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碘和硒。这种小麦品种就属于基因突变。教师可以把这种小麦运入太空中的状况描述出来,创设一种情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所关联的课本内容。这种生活与学科知识整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本节内容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重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评价的多元化。能够根据学生动态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考试成绩评价的单一模式,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通过学生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有个清晰的认识,端正学生的态度,发挥学生学习主人公精神。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全面客观,关注学习的学习过程,弱化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通过教师评价,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要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评价,使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的完善发展。

生物教学质量分析篇5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249-01

药物分析是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是制药学科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药物分析又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又要有药物化学、药剂学等专业知识。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多而杂,比较难学。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对药物分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归纳总结和探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1 制药技术专业药物分析的课程特点

众所周知,药品不同于一般的产品,是用于防病、治病、诊断疾病、增强机体抵抗力的特殊商品。为了保证用药的安全、合理和有效,在药品研制、生产、供应以及临床使用过程中都应该执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并采用各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对药品进行严格的分析检验,实现药品的全面质量控制。为此在在制药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设置药物分析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它充分体现了化学制药专业对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药品质量观念的重视。药物分析课程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不同于一般商品的药品具备强烈的质量控制观念,教会学生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明确的化学合成药物、天然药物、生化药物及其各种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使学生能胜任对药物原料、工艺过程、临床使用全程控制药品质量,并能探索和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最佳最新方法。紧紧围绕着药品各个环节的质量问题,这就是药物分析课程的特点。同时由于药物分析课程的特性,也决定了药物分析教学的独特性,即涉及的内容繁多,包括药物分析的基本理论、制剂分析的特点与基本方法、药典与质量标准的结合、药品质量的科学管理、药品质量控制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等等。

2 医学院制药技术专业加强药物分析教学的措施

2.1 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很多制药技术专业类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较深的理论很难理解。因此,在章节的安排上,我们要不拘泥于现有教材本身的体系,而采取提前起步、难点分散、适当重复、前呼后应的方法;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我们认为,从本课程的性质出发,应体现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在药物验中的应用,而分析化学和药物分析这两门课之间的桥梁是分析方法,所以,在授课时以分析化学的各类方法为主线,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常用药物来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删掉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如生化制剂分析以及一些仪器装置与原理。此外,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把药典知识、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药品管理、药品质量标准以及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等方面的内容也作为讲授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药物及药物质量管理有关的知识。

2.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材由于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可使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还可使学生减少听课中的枯燥感。多媒体课件集多媒体信息于一体,具有较强的表观能力和对人体多种感官全方位的刺激。根据心理学研究,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远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如制作一些动画课件,将一些复杂药物的空间结构形象化。多媒体课件可以迅速呈现大量文字、图像等信息,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板书,但是多媒体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大量知识“板块式”出现在幻灯片或投影上,往往学生还没有对其消化吸收,教师已经进入新的知识界面,这样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建议在应用多媒体教学中,适度运用“板书”形式教学,使知识系统全面且重点、难点突出,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相关知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2.3 加强师生互动的教学:在药物分析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争做到学生与教师的思维同步。关键就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我们在“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两者中,要求学生更注重于“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讲授各类分析方法时,引导学生从药物的结构特点人手,剖析结构与选择的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当教学进行到一定学时时,安排一些课堂练习,通过“举一反三”,一方面巩固以前所学的基本理论及运算,另一方面还培养学生的研究探讨精神。另外,开展讨论也是一项重要的互动措施。教师在讨论时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学生是主角。在每次课前5~10min给出几个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在讨论中,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如果学生在讨论发言中出现错误,教师应引导其他学生加以纠正,必要时教师予以指正。这样的讨论,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社交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2.4 注重实验基本训练: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目标,如何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古老而有新鲜的话题,而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尤为重要。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是学生巩固、加深理解药物分析理论的重要环节,它对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起着重要作用。在实验课过程中,从实验准确性、实验速度、实验习惯、实验记录及报告等方面严格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及时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养成规范操作、正确使用和爱护各种仪器的习惯,搞好实验课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了让同学们熟练掌握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使他们一走出社会就能适应当今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实验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

总之,制药专业药物分析工作不仅仅是药物质量的分析检验和控制,其研究和教学内容已经拓展到了药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并发挥着关键作用。加强药物分析学专业理论和实验技能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药物分析的重要性、掌握药物分析的方法和手段、熟悉各类药物分析研究工作的规律、特点和步骤,是将药学专业学生培养成为药学专门人才的重要课程。

参考文献

[1] 邹春阳,吕洁.药物分析多媒体课件制作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4:239

生物教学质量分析篇6

《药物分析》作为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及相应的知识技能,能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并具有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 1 ] ,是一门研究药品及其制剂的组成、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及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等内容的学科。其主要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以及有代表性的中药制剂和生化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大多难以把握药物分析的特点和规律,无法提高学习水平,有的甚至难以入门。如何帮助他们消除这些障碍,全面提高药物分析的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值得教师认真研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药物分析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进,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理论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级技术人才[ 2 ] 。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此目的指导下笔者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接受能力,选择难易适中、先进实用的教学内容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时以分析化学的各类方法为主线,在介绍各种常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测定条件等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简单的、学生较为熟悉的药物供学生讨论。

并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全面提高药品质量的主题,抓住药品质量控制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三方面的基本规律,紧扣各类药物结构的特点与分析方法之间关系,突出剖析具有特性的方法,尤其重视同一分析方法在不同类型药物分析中的异同点比较。此外笔者还结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把药典知识、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药品管理、药品质量标准以及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等方面的内容也作为讲授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药物及药物质量管理有关的知识,在课堂和实训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具体地讲授过程中,药物分析教材中各类药物基本上是以化学结构进行分类的,所以笔者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结构- 性质- 检验(即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这条主线,并结合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引导学生从剖析药物结构入手,分析其相应的理化性质,介绍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门课程。

2 实训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高等医药院校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之一,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3 ] 。高职高专教育中,实训课所占比例较大,这就要求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笔者对药物分析实验内容进行改革。

首先,笔者设计一些基本技能实验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以及基本仪器设备的训练与应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例如通过对盐酸普鲁卡因、葡萄糖及其注射液等一些不同类型的药物原料或制剂的性状观测、真伪鉴别及纯度检查实验,使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药物分析中常用的性状观测设备及性状描述术语,了解并掌握药品真伪鉴别的物理和化学方法,熟悉药物纯度检查的常规项目及限量的计算,并能熟练规范地进行检查操作。

其二,笔者还增加了综合性实验,主要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药品质量控制,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实验内容主要综合药物分析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分析。

如通过对牛黄解毒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制剂的质量全检验实验,学生能熟悉并掌握药物分析检验工作的程序、项目和过程,为其独立进行药品质量的检验、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等工作积累技能。

另外,笔者根据药物分析方法学的要求以及药物分析在实际工作总的发展趋势,安排的七次学生实验涵盖了旋光法、薄层色谱法、容量分析法、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常用药物质量控制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笔者的最大教学资源来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际工作中将会用到的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3 教学方式。

药物分析课程是一门理论紧密结合实践,操作性、应用性强的学科,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把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严格的技术动作、细微的结构等,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反复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另外,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笔者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环境中,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目前假药劣药给人民群众健康造成重大损害并受到法律追究的实例,近年来接二连三出现的严重药品事故:广西半宙制药集团第三制药厂生产的“梅花K黄柏胶囊”非法搀入过期的四环素,致湖南株洲中毒58人;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未按批准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生产记录不完整,从而导致欣弗(克林霉素膦酸酯葡萄糖注射液)集中出现患者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80多例,死亡9例;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因使用了强毒的工业溶剂二甘醇原料,导致多名患者肾衰竭等。假药劣药给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给患者与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最终生产厂家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考核方式。

为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笔者对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进行改革。期末总评成绩包括2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30% ,根据学生实验课表现及实验报告、讨论分析的情况作出综合评定。二是期末考试成绩,占70%。在理论课试卷设计上,着重主观题的分量,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情况和学生知识面。这样,试卷不再是成绩的最终结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保持,既保证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避免了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现象的发生。

生物教学质量分析篇7

关键词:药物分析;分析化学;药学专业;教学改进

 

《药物分析》是高等院校药学相关专业设置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是一门研究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化学结构已知)及其制剂质量的一门学科,涉及到物理学、生物学、微生物学以及化学等多个领域的方法和技术。《药物分析》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对不同于一般商品的药品具有强大而丰富的理论和实际的质量控制概念,在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采购和使用等各个环节中能够胜任质量控制工作,并且在遇到药品质量问题时,能够研究其基本规律,探索其内在原因,并且提出新方法解决问题[1]。在此过程中,分析化学中各种分析手段与药品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密不可分,因此分析化学在《药物分析》课程中扮演了重大的角色。本文将重点讨论分析化学在《药物分析》课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分析化学的新技术的引入来改进《药物分析》的教学。

 

1药物分析与分析化学的联系与区别

 

在《药物分析》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对于分析手段在药物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等各项中的要求与使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体会到了药物分析要求的不断提升对于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药物分析其本质还是对于目标物理化性质的定量描述,目前对于物质定性/量描述的方法都可以归入分析化学的范畴中来。分析化学中的各种手段为药物分析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撑。在药物分析中,无论是经典分析手段中的容量分析(滴定分析)还是先进的仪器分析手段中的光谱分析与色谱分析,这些技术都在分析化学中有着详细的介绍。对于学生而言,在分析化学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理解药物分析中各个项目的设置背景有着很好的帮助。如在抗生素高分子杂质检查这一知识点中,正确的理解尺寸排阻色谱的原理及适用仪器,对于该知识点中“自身杂质外表对照法”的理解就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另一个例子是,对于分析化学中红外光谱原理及特点的理解则对于药物分析中鉴别项的学习有着很好的帮助。总的来说,只有对于分析化学有着的详细与扎实的掌握,学生在药物分析的学习中才能更好着眼于药物质量相关的分析策略。如若不然,学生会将大量的学习精力放在各类分析手段的学习中,无法掌握药物分析的教学重点。

 

药物分析和分析化学紧密相关,在理解二者联系的同时,更要理解二者之间的差异。对于分析化学来说,课程更关注的是分析手段本身,例如各种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构造和基本操作等,包括经典分析方法中的容量分析、重量分析,以及仪器分析中的光谱分析、色谱分析和电化学分析等。而对于药物分析来说,分析目标物才是课程的关注重点。药品与一般的商品不同,它是一类与人体疾病和健康密切相关的特殊商品,针对药物的品质鉴定和含量分析有相应的药典,而这些都离不开化学分析方法。但是,用于药品分析的化学分析方法与一般的化学分析方法又有着不同要求[2]。因此,任课教师在向学生讲授这两门课时,要以不同的侧重点为基础授课,并最终可以让学生回答出这两个问题:为什么药物需要进行此项分析?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分析?

 

2分析化学的“新技术”与药物分析的“老传统”

 

分析化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的重点也更多的偏重于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由于分析化学近30年来的飞速发张,基于“老原理”的“新手段”也层出不穷。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色谱法。经典的色谱法在20世纪初便已经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直到现在色谱法也是药物分析中极为重要的一类方法。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色谱领域取得一次重大进展,即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诞生。最好的分离技术与最好的检测技术的结合对于解决复杂样品的分析困境提出了极好的解决策略。然而,药物分析中此类技术的应用却极为有限。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方法的稳定性;仪器及操作的成本;方法的推广性等。所以如何以药学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为基础,对分析化学的教学进行有重点的取舍是所有药物分析专业任课教师必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药物分析》课程不仅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其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两部分,即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但是,传统的《药物分析》理论教学更多的偏重于讲授课本知识,过分的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而与实际生产融合较少,特别是理论教学过程中易产生内容的滞后性等问题[3]。我国高等院校药学相关专业使用的《药物分析》教材以《中国药典》为基础,系统地介绍各种药物性质、分析要求和质量控制方法和技术。目前,《中国药典》每五年更新一次,现行版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在此版本中,许多药物的质量标准被修订和完善,更重要的是纳入一些新药分析,以及一些新的质量控制方法和项目。然而,教材的更新通常是在新版《药典》出版之后进行,修订后的教材实际应用到教学课堂中可能已经是1~2年之后,导致一些教学内容的陈旧滞后。同时,《药物分析》的实验教学部分也存在问题。目前,《药物分析》课程开设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照本宣科,难以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差,以后走入工作岗位会困难重重,直接降低了药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3药物分析改进之路的思考

 

3.1分析化学教学改进

 

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分析化学是基础。打下好的基础对于后续药物分析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适用于化学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安排对于药学专业来说并不是最佳选择。对于课程的设置,任课教师应参考药物分析的学习要求,可以将滴定分析、光谱、色谱这三部分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其他分析化学内容则可以适当的简化要求以适应药学的专业特点。

 

3.2药物分析理论教学改进

 

在教师层面,在《药物分析》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过分依赖于教材,考虑到教材相对于新版《药典》的滞后性,应及时的适当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吸收知识的新颖性。在学院层面,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相关比赛,通过以赛促教的方式拓展教师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以便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并提高授课质量。除此之外,基于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也应进行改进,考虑到《药物分析》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多样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CBL)以及问题式(PBL)等多种教学方法,甚至允许教师和学生交换角色,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其它同学及教师分享与药物分析相关的某个主题,以此改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4]。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积极分析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课堂分享过程中,也能训练自己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最终目的是充分的发挥学生潜能,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3.3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进

 

从课程特点出发,《药物分析》课程对于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5]。因此,可以将原有实验课程要求进一步细化为三个具体层次。首先就是原有实验室基础实验技能培训,主要要求学生掌握药物分析实验中的常规操作,使学生具备了解已有实验原理。验证已知实验结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可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开展“设计性实验”训练。即要求学生在熟悉了解某一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能自行提炼出实验主旨与目的,并围绕目的设计出完善的实验方案。在经过以上的学习与提升之后,最终希望学生可以独立进行并完成“综合性实验”。该层次着力于为学生补充教科书上没有明确提及的知识盲区,通过查阅文献,分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完成从分析目标选择,实验方案调研与设计,实验项目及指标的建立等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理解问题重要性的能力。为学生毕业设计或是继续深造中所需要的创新能力奠定必要的基础。

 

4结语

 

本文通过对药物分析中分析化学的角色定位进行系统的思考,结合作者自身的化学背景,对《药物分析》课程改进提出可能的想法。最终希望,课程设计与内容设置与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接轨,使学生培养内容更具实用性与科学性。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授课水平与知识范围,也对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通过对《药物分析》及相关专业课程的不断思考与改进,现代高校才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潘小姣,王勤.《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经验总结[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5):126-127.

 

[2]董钰明,冯葳,段生玉.药学专业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的关系[J].兰州医学院学报,2001(4):77-78.

 

[3]卫亚丽,何可群,伍丹,等.药学专业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探索[J].广东化工,2015,42(14):230-241.

 

生物教学质量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药物分析是药物自设计、制备、质量检验与控制、药学研究直至临床试验,每一环节均涉及的内容,是我国药学专业规定设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是整个药学科学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学习过程大多难以把握药物分析的学科特点和规律,加之课程内容的枯燥繁琐,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学习难度大。如何全面提高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值得教师不断探索的。笔者在长期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并有所体会。下面就教学思路及实施方案和教学方法方面的经验心得做一个交流,以期为药物分析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积累经验和借鉴。

1 教学思路和实施方案

药物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笔者对药物分析教学思路的凝练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如何将基础理论知识由浅入深、层次明晰地传授给学生;二是如何将开放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设计理念融合到理论教学过程中,从而逐步奠定学生独立科研实践的基础。

1.1 理论教学思路和实施方案

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将理论知识进行模块化,确定各模块的教学方式、学时比例、重点难点和模块间的关联性。最新版的药物分析教材(第七版 杭太俊主编)共二十一个章节,按照知识的特点其内容主要分三大模块:基础知识、各类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和药物分析新方法新技术。

第一模块基本知识点,包括药品质量标准体系及药品质量控制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各类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的理论基础,该部分按照新的教学大纲安排理论学时约占25%,实验学时约占26%,主要采用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和基于问题的探究为辅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药物杂质检查这一部分,重点讲述了一般杂质检查方法中的氯化物、铁盐检、重金属和砷盐检查法等主要知识点后,引导学生思考“看似千差万别的各类一般杂质检查法中,它们本质的设计理念是相同的,这个共性的原则是什么呢?”抛出问题后,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鼓励他们积极陈述想法,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当学生普遍掌握该部分知识所涉及科研方法的设计思路后,在讲述特殊杂质检查的过程中,启悟学生思考“各异的特殊杂质检查法,是否有着和一般杂质检查法相同的设计原则?”“在这理念指导下,方法的建立者针对检查对象及其基质的不同,又是如何在来加以改进和变化从而巧妙的解决问题呢?……”在基本知识教学模块教学中,笔者认为透过繁杂的知识点,总结共性规律和方法设计理念,并在讲授过程中选择适当时机抛射给学生,实现以教师讲授为主和基于问题的探究为辅的教学方式的有机切换,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扩展学生举一反三的思路,能将“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末节抓核心”这一学习方法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在“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课堂互动中,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可有效地将药物分析学的学习方法形象化地展现给学生。

第二模块是各类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是讲述各类型药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及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方法。旨在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培养其研究药品质量的综合素质。该部分理论学时约占60%,实验课时约占56%。本部分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基于重点内容的探究学习来开展教学。为充分利用课程学时,避免自主学习的无方向性和无层次性,将本模块的教学内容按50%进行划分,前50%章节主要以教师活动为主导。通过教师引领和学生学习实践,使学生逐步理解本模块知识的框架结构、学习方法、重点难点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组织课堂应努力做到:始终围绕全面提高药品质量的主题,抓住药品质量控制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三大方面的基本规律主线,并紧扣各类药物结构特点与分析方法间关系的讲解。同时,教师需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将“药物结构理化性质质量控制方法”这一逻辑关系和基本思路传授给学生。有了前期铺垫,教师即可将后50%章节内容的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通过PBL教学方式将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行探索、自我发现的自主学习过程。具体实施可紧密结合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将学生按章分组。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提前布置章节学习提纲,适当增设与章节相关的趣味思考题或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访问相关网络数据库,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各小组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归纳总结、课件设计,培养理顺知识结构、凝炼重点难点的学习能力。之后的课堂教学,教师择优选举代表1~2人,针对小组学习成果,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陈述和交流。采用PBL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同时扩展课堂时空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人既是物质性也是精神性的,教学成败不仅取决于教学活动本身,学生的精神面貌、道德观、价值取向等也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本模块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一些议题和故事来启迪学生对人良好素养、科研精神等方面的思考。例如进行“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了解“青霉素的发现历程”,进而从弗莱明因“实验失败”而发现青霉素获诺贝尔奖的人生经历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弗莱明是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他是以怎样敏锐的观察力从一个“失败”的培养皿中获得启发和成功的?”“他是如何对待科研的?”在讲解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时,通过一个已淘汰的碘量法,从方法设计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在当时有限的科研条件下,方法建立者是如何突破思维定势更合理设计空白实验的?如何巧妙地将UV法计算理念引入滴定法中解决摩尔比未知的数据处理难题的?”进行“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的教学过程中,从“各类维生素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巨大贡献”角度启悟学生“珍视科研成果和敬畏生命”……基于以上,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地将素质教育融合于专业课教学中,激发学习热情的同时,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第三个模块是药物分析新方法和新技术及其应用。该部分理论学时约占15%,实验课时约占18%。本学习阶段,理论教学主要安排两方面教学内容。一方面依据教学进度布置2次社会热点与前沿技术的专题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兴趣,积极捕捉专业热点与发展前沿,通过检索期刊文献、听取学术报告,确立实践研究课题方向,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例题报告和PPT讲稿,并指派2名代表在全班进行专题汇报交流;另一方面以体内药物分析为研究范围,鼓励学生翻译相关外文文献,小组为单位推荐2~3名代表,用第一人称口吻,以论文答辩的形式来汇报文献工作,由教师和学生5~6人组成的答辩小组可就文献内容和涉及的知识点提问。本模块知识教授的方式,紧紧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运用中掌握、在探索中创造,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科研意识。专题研讨会和模拟论文答辩,培养了学生组织、汇报能力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

1.2 实验教学思路和实施方案

药物分析实验,其内容涵盖了药学的主要分析手段。从技术角度看,滴定分析是实验操作的基础,在药品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的制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光谱学及色谱学等仪器分析法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看,实验教学的作用之一是辅助和深化理论教学效果。鉴于以上两点考虑,要使实验教学充分地发挥其培养效能,就必须科学地设计实验内容和合理地安排实验进度。

实验内容的筛选要围绕理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保证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学时分配比例合理的基础上,要注意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时机和组织实施。笔者根据本校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特点,参照现行版《中国药典》和相关的药物分析试验指导教材,编排了相应的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实施方案。实验内容从分析项目看,包括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药品检验的基本程序;从分析方法看,包括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校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常用方法;从分析对象看,包括原料药、单方制剂和复方制剂。

实验进度的安排和组织,以设计性实验为例,笔者鉴于“定量分析方法验证“这部分内容在实际科研中的重要性和学生难于掌握的特点,开设了相应的设计性实验。第四章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从定义、规范和计算方法角度进行简单论述。因此,经过此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该部分内容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在第一模块安排设计性实验则难度较大;到“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本类药物大部分是采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特别适合选作实例来进一步使该知识点形象化、具体化。经过此阶段学习后,布置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方案预设和陈述;到“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选择具体药物进行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和实施。如此根据知识模块间的关联性,通过三章理论教学与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分析方法验证”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从死记硬背上升到自如应用。

“自主性实验”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特点,一般为较复杂和大型的实验,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多种实验技能解决有一定难度和探索性的实验问题,一般于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结束后开设。自主性实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实验准备(方案设计)阶段——进行(方案试验、方案实施)阶段——总结鉴定阶段。具体实施方案如下:教师先根据相关的学习内容,提出体现学科发展趋势、注重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参考选题,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专业特征,以小组为单位,选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拟定实验方案初稿,并写成书面材料。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验原理归纳、技术路线规划、实验所用仪器及耗材准备、实验操作步骤设计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经集体讨论及教师指导小组审评后形成可行性方案,并付诸实施。实验结束后,师生均要给出详实的实验教学效果总结,同时学生还要按照学术论文的形式写出详实的实验报告。自主性实验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得到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通过充满探索性的实验过程,让学生体验失败与成功,领略科学研究的艰辛。

2 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教育教学中理解这句话意味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包含着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而教师应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教师作为“传道解惑”的一方,是否想、是否能以及如何将学生领进门,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如教学态度、教学素养、教学方法等。仅就教学方法而言,有导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构建主义教学法等。

导向式教学法是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行探索、自我发现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笔者在药物分析的实践教学中,在总结共性规律时,多以问题导向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始于问题而又止于问题,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运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或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情景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例如,笔者在讲解提高药品质量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引用媒体报道的因药品质量问题而导致医疗事故的新闻来加深学生的思想意识;讲解维生素A的三点校正紫外法,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引入了学生熟悉的直接紫外测定法案例作为参照,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三点校正法的计算过程。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恰当适宜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能给枯燥的专业课程知识增添活力和吸引力,并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启发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地开启知识大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教学中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多采用这种教学方式,通过讲解药物结构中的官能团来启发学生回忆有机化学知识,从而联想出药物性质。再依据性质联想药物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等。这样不断启发联想,从而强化药物的结构与鉴别方法和含量测定方法之间关系的理解。例如:维生素E易水解,水解后产物具有酚羟基结构,而且对位有-O强供电基团,启发学生回忆具有这一结构的化合物的性质,从而联想到氧化还原反应,再由氧化反应的特点,联想到鉴别方法、含量测定方法及贮存条件;通过扩展抗衰老机制的现代研究成果,启发学生联系维生素E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加课程趣味性。

建构主义教学法是指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通过组织自主实验、社会调查、论文撰写、文献综述、主题演讲和教学评论等教学活动,构建主义教学法可以给学生营造多维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结语

综上所述,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为培养学生具备药品质量全面控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教学思路及方案实施和教学方式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总结。总之,我们在今后还需在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地探索、总结与创新,才能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和方法,才能适应新时期对高校教育工作的要求,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淮海工学院2012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课题XJG 2012-1-8

参考文献

[1] 刘冬琳,吴杰.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价值工程,2011(8):6-7.

生物教学质量分析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12-02

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树立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管理的观念,培养学生在药品研究、开发、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必要的分析检验能力,并具备探索和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思路和技能[1]。21世纪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的医药研制由以前以仿制为主向未来的自主研发转变[2],市场迫切需要国家药典和药品质量标准同国际接轨,这使得与其紧密相关的药学专业中药物分析学科的教学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同时GMP、GSP、GLP、GCP、GAP等管理规范的实施,使得社会对药品的研究、生产、流通、使用及中药栽培等各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现代药学人才需求目标。笔者作为承当药物分析教学的教师,对近年来在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体会进行总结,以期和广大同行们进行交流。

一、背景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的药学专业成立于1996年,药物分析课程一直作为本校药学专业的重点专业课,课程教材以卫生部推荐教材为准,并及时更新版本,已经使用过从第三版到现在的第七版规划教材。实验教学根据自身教学条件并参考其他同类院校的内容展开,达到了药物分析课程的专业要求。但是随着本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尤其2012年本校更名为医科大学后,招生数量将进一步增加,原有的单一药学专业设置也增加到药学、药物制剂和临床药学三个专业的新格局,新的发展形势要求我校药物分析专业课程也应该不断地改革发展,我们通过与云南多家大型企业管理人员的访谈,并调研了全国制药企业对药学人才需求状况、岗位核心知识和技能要求,本着“以就业为导向”,按“必需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重新修订和完善了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订出新的培养方案。三个专业对药物分析课程的要求侧重点不同,药学专业侧重基础、药物制剂专业侧重应用、临床药学专业可以多介绍体内药物分析的内容。

二、课程内容改革

按照新的教学要求,重新修订了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的教学大纲,去除了原有教学大纲中过时的、重复的内容,适当增加了顺应学科和专业发展特点的新教学内容。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第七版)药物分析各论中对药物的分类按照药物结构与药理作用相结合进行分类,改变了以往的按药物结构分类,其优点是可以让学生强化各类药物的结构与药效的关系,但缺点是有时在同一章介绍的药物因结构差异太大而导致分析方法没有任何关系,如第十章中巴比妥类药物和苯并二氮杂卓类药物的分析方法各不相同。第七版教材在第六版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体内药物分析”和“合成抗菌素类药物分析”,强化了药物稳定性试验的内容。此外第七版教材中依据中国药典2010版,对很多药物的分析方法做了修改,并有意识地将ChP2010版与2005版的内容进行比较,如阿司匹林片剂的含量测定,既介绍了2005版的两步滴定法,又介绍了2010版中采用的HPLC法。很多药物的杂质检查增加了有关物质检查,对映体纯度的检查和立体选择性分析的例子,高效液相色谱在含量测定方面的应用,液/质联用在体内药物分析方面的应用都得到了加强。

按照药学专业中各个专业方向进行授课内容的调整。昆明医科大学现设三个药学专业:药学、药物制剂和临床药学。以临床药学专业为例:临床药学专业主要为各大医院培养能够为用药提供指导的临床药师,临床药师的主要职责是深入临床了解药物应用情况,对药物临床应用提出改进意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结合临床用药,开展药物评价和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等。因此应该侧重体内药物分析的讲解,尤其各种新的分析技术是体内药物分析工作者依赖以开展工作的技术平台,是构成体内药物分析学科的支柱。例如近年体内药物分析领域中最活跃的前沿技术主要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该技术集液相色谱的高分离能力与质谱仪检测的高灵敏度、高专属性于一体,已成为体内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研究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三、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是药学的灵魂与精髓所在,加强药学实验教学既是提高药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3]。实验教学是药物分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人才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规范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培养目标,我们根据药物分析的课程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原料药和制剂进行实验,其中所涉及的分析方法包括各种容量分析法、光谱法以及色谱法。2010版药典做了很多改进,特别是很多药物的分析方法都由原来的容量分析法改为色谱法,因此我们的实验内容现在也进行了相应调整,逐渐增加了色谱法的实验比重。为了能够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我们还设计了一套综合性的药物分析实验课程,涉及阿司匹林的原料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体内分析。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从根本上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保证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自己要熟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强调药物的特殊性和药物分析在控制药品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有效方面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教师发表教学改革研究论文,争取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立项。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提高教学内容的实施效果。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应用多媒体、CAI、网络教学进行授课。以教学观摩、教学比赛等形式开展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学习。到目前为止,100%课程都能够应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立体化,提高了授课效果。通过本校药物分析教师团队的不断努力,现在药物分析课程已经成为本校精品课程之一。

新时代为药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更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接受挑战,快速发展,积极改革,为新时代培养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具备为提高药品质量所需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符合时代和市场要求的创新型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溢,郝敦玲,卢倩等.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7,23,(5):40-41.

生物教学质量分析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107-02

制药工程专业属于药学、化学、化工、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新兴交叉学科和朝阳产业,也是近年来人才需求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紧密依托东南大学的学科优势,自2007年起开设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学生掌握新药研发技术,强调制药工艺和工程技术的结合,强化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专业还设有“药品质量控制技术”方向,侧重于培养学生掌握药物分析、药品检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与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具备进行药品生产、全程质量管理及各类药品检验分析的基本能力。

作为成贤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重要分析类专业基础课程,药物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树立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观念,使学生能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具备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能力[1]。课程涵盖了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药剂学和中药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和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应用面广、内容更新快的特点。成贤学院的药物分析理论课程为32学时,实验课程为16学时,这就形成了计划学时少和教学信息量多的矛盾,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将所有的常用药物逐一讲解,也不可能逐一回顾所有涉及的基本知识。

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针对成贤学院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分析课程提出教学改革和创新方案,通过调整教学结构和内容,扩充课程知识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符合时代和市场要求的制药专业人才。

1 与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教学结合

药物分析、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这三门课程在内容、教学和实验上互为基础,相互交叉,其中分析化学在药物分析中占比重最大,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药物分析的学习和学生从事药物分析工作的能力。然而,分析化学只重点介绍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使学生在学习时对各种方法在制药工程领域中的作用认识不深,因而主动应用分析化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药物分析的能力常显不足。因此,在药物分析的教学中,应加强与分析化学的联系。例如,化学分析法中的剩余量滴定法在2010版《中国药典》中应用较多,如水解后剩余滴定法测定阿司匹林,剩余碱量法测定氯贝丁酯,剩余碘量法测定异烟肼,溴量法测定5位取代基含不饱和键的巴比妥类药物等。因此,应加强化学分析法的理论及实验教学。

从课程的发展前景看,仪器分析法是药物分析的发展趋势。原有的药物分析课程多集中在容量分析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的讨论上,而对其他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介绍较少。然而,随着生物制剂、中药材成分分析、中药制剂和药代动力学等新型药物分析任务的不断涌现,旧有的分析方法往往不能满足药品分析任务的需求[2]。2010版《中国药典》中,色谱法已成为目前药物含量分析的主流方法。所以,在药物分析的教学中,加强色谱法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药物分析的掌握。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应加强新型仪器分析方法和技术的介绍,如LC-MS、GC-MS等,并针对各类药物的适用方法做相应的深入讲解。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

由于药物结构式多、课程信息量大,应改变过去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的优势[3],把原本枯燥的药物化学结构和分析过程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方式和动态模型讲解,同时利用色彩、字体、格式、标注、强调等多种方式突出课程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此外,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提问式教学,给学生布置一些药物分析方面的小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制多媒体课件,走上讲台讲解。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强个人创新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此外,还可建立药物分析课程网站,方便教师与学生互动。成贤学院正在建立化工与制药工程系网上教务平台,提供药物分析的网络课件和学习资料,并设置讨论版,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及时解决学生课后遇到的难题,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网站以小木虫等学术网站为根基,提供制药工程相关领域的新动态和新进展,使学生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增强就业竞争力。

3 加强实验教学

药物分析除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独力设计实验的能力[4]。成贤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根据药物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和学生就业的需求,在验证性实验中选择了典型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实验内容,并加强了仪器分析,如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差示分光光度法等实验内容,共开设了4个实验:葡萄糖注射液的快速分析法、阿司匹林片的鉴别和含量测定(两步滴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查阿司匹林中杂质、维生素B1原料药及片剂的含量测定。旨在培养学生如何根据药物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同时,使学生在查阅资料和书籍的过程中达到综合复习已学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并对药物质量研究有全面直观的了解。

在实验教学中,严格规范学生的基本操作、数据测定、记录及分析实验结果。对于一些常规仪器,如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操作,安排1~2人一台仪器,让学生能独立操作;而对于一些大型精密分析仪器,如红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先通过仪器仿真实验软件来播放仪器的相关信息,如仪器的内部结构、操作流程等,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再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练及学生的实际独立操作加深印象,达到教学的目的。可考虑将实验课程安排从验证性实验过渡到设计性实验。安排学生选做1~2次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文献,提出设计方案,并组织学生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解决方法,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要求学生最后写出实验小结。

每周可安排固定的时间开放实验室,学生预约任课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药物分析实际问题带进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可根据教师的一些药物分析类科研课题设置开放性实验,学生自主报名,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验研究。本专业在数年毕业设计和创新实验中发现,学生对产品结构表征及纯度分析的需求日益增加。原先采取学生送样实验教师打谱的方法,为培养学生自主操作能力,现多由学生自己完成样品的扫描分析过程。

另外,经过本专业数年的发展,及新仪器、新分析方法的产生和教材的更新,教学大纲和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可通过网络或实地考察兄弟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药物分析课程大纲对现有大纲进行调整,做到优化课程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还可引进或外聘博士及以上学历、高职人员、海内外优秀人才承担药物分析的教学工作,加大本校与外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和职业培训。

4 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在过去的3年里,本专业已与东大苏州研究院、南京化工园区、南京生物医药谷、金陵药业、先声药业、泰州医药城等20余家骨干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有50%以上的学生进入相关企业院所进行药物分析类毕业设计;并从去年开始与南京药石药物研发有限公司、江苏柯菲平医药有限公司、江苏威凯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开展“3+1”合作办学。

5 成效与展望

通过学科交叉、利用网络资源以及加强实验教学等手段,使本专业学生产生了学习药物分析的浓厚兴趣。学生无论是和他人的交流、合作能力,还是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能使学生提前进入本专业生产开发第一线,了解药物分析的新技术和新进展,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层次,校企双赢。改革的同时,也促使教师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进而提高了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

纵观当前的药物分析教学改革,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程度,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实现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杭太俊.药物分析[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

生物教学质量分析篇11

随着中国经济、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到中国求学。2016年,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以汉语学习为主的留学格局也有大幅改变,医药、工科、经管等专业的留学生就读人数越来越多[1]。江苏大学作为全国首批27个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的高校之一,药学专业留学生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因此,提高药学留学生的教学质量是江苏大学药学院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药物分析学是药学专业的学科基础核心课程之一,旨在研究、探索药物质量及其控制规律[2]。目前学院已经完成了三届药学专业留学生的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任务,在课程的内容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手段等各方面展开了诸多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有借鉴性的成果。

一课前工作

打铁还需自身硬。全英文教学对于大部分国内教师来说都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每一位任课教师在走上讲台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思想上要有足够的重视提高自身的教学积极性,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要把留学生全英文教学视为“教学相长”的重要机遇和途径。同时,我校也有各类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留学生教学。

(二)加强语言培训,尤其是与学生的沟通及交流能力我校鼓励留学生任课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各类英语师资培训课程。同时,药物分析教研室近三年先后有三名教师赴美国、新加坡等国家进行语言及学术交流学习,教师队伍的整体语言及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三)备课充分在教材的选择方面,目前国内还没有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药物分析》教材配套的英文版本,因此我们在该版教材的基础上,给学生配套了Satinder.Ahuja等编著的《Handbookofmodernpharmaceuticalanalysis》、DavidG.Watson等编著的《PharmaceuticalAnalysis-AtextbookforPharmacystudentsandPharmaceuticalChemists》,以及DavidC.Lee等编著的《PharmaceuticalAnalysis》等辅助教材,以改善教学质量。在课件制作方面,力求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图文并茂。此外,教研室按阶段进行多次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在讲课的思路、课堂沟通与交流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精心地设计和准备[3]。

二课堂教学

根据我国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目前药物分析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模块:第一块是药物分析的基础知识;第二块是各类典型药物的质量控制;第三块是现代药物分析方法的发展和应用。我校药学专业留学生大多数来自亚、非、拉等发展中或不发达国家,化学基础普遍薄弱,因此在课程的内容设置方面,需要对不同模块的学时比例进行调整,尤其是加大第一模块药物分析基础知识的学时比例。另外,在同留学生的接触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留学生的思维模式比较活跃,传统的讲述式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案例式或研讨式教学往往可以激发课堂学习的氛围。比如在介绍各类典型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时,先详细讲述巴比妥类、芳酸芳胺类、吡啶喹啉等几大类药物的分析方法,随后在分析杂环类药物中苯并二氮杂卓类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时,笔者以劳拉西泮为例,从迈克尔•杰克逊非正常死亡案件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劳拉西泮等苯并二氮杂卓类药物的结构与性质,并根据之前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基于性质来分析该类药物的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方法,最后回归案例,扩展到劳拉西泮的体外及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介绍,同时引用一到两篇最新的有关劳拉西泮药物分析的英文文献,介绍该类乃至整体药物分析方法的最新进展。通过这种整体的案例研讨式教学,留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大大提高,同时还能激发学生课后自主拓展学习的兴趣。

三课后拓展

留学本科生在我国求学,由于语言以及网络环境等问题,开展课后自主学习往往捉襟见肘。因此,除了兴趣培养,还需积极引导留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等平台进行课后学习[4]。比如:1、推荐留学生浏览国内外专业的药物分析板块的网站和论坛,如小木虫、丁香园等论坛都具有相关专业板块甚至英文交流平台可供留学生交流学习。2、国内慕课、网络公开课等在线课程资源中有较多药物分析相关的双语课程学习资料,可供留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使用。3、介绍Elsevier、Springerlink、Johnweily等数据库中药物分析相关的SCI文献资源,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查阅适量的文献进行课后阅读,并且在课堂上分配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分享阅读心得。4、课后积极主动地通过微信、腾讯等公众平台与学生保持联络,了解学生在药物分析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想法等,予以及时解答及帮助。

四实践教学

辅助实验、见习等实践类课程是学生巩固药物分析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教研室尤其重视药物分析实践类课程的建设。在药物分析实验课方面,教研室针对留学生编写了全新的药物分析实验中英文双语讲义,所有实验项目及要求都和国内学生一视同仁。在学期末,学院积极安排留学生参加药检所、医院、GMP实训中心、以及大型医药企业工厂的见习工作。此外,我院药学留学生在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程修完之后,还需必修一门综合实验课程,系统囊括了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等学科知识,全面涵盖药物的合成、制剂、质量控制等环节,从而全方位地将包括药物分析在内的多门专业课知识融会贯通,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考核机制

完善的考核机制是督促留学生自主学习,检验留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除了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之外,我们根据教学进度,在整个学期贯穿了多次随堂测验、课堂讨论、学生汇报等内容,并且将每一次课堂活动都按比例纳入期终评分,平时各项成绩总分占比达到40%。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期末的应试负担,也大大激励了留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课后学习自觉性,收效显著。

六结语

开展留学生教育、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从总体上来看,药学专业留学生药物分析课程教学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积极学习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在留学生全英文教学上的先进办学经验,另一方面还应充分结合我国药学教育体系的实情,在办学理念、教学方法上开拓创新,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建设较高水平、富有特色的留学生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十以来留学工作情况介绍[EB/OL].

[2]杭太俊.药物分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生物教学质量分析篇12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高职教育,药物分析课程都是药物分析技术等药学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高等教育的药物分析课程是一门采用物理学、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全面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化学组成、测定药物组分含量的各种方法和原理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的药物分析课程基本上都是参照本科确定的,只是在内容上进行了一定删减,课程设计理念和课程结构没有改变,课程的教学目标仅仅是通过系统地学习与研究各类药物的鉴别、含量测定、杂质检查方法及其差异性,培养学生具有根据药物的结构特点,建立药物的各种分析与质量控制方法、解决药物及其制剂在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问题能力,或配合生产工艺研究创新质量控制方法、制订新药质量标准等能力。参照本科的压缩形式组织高职药学类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虽然学生的理论知识会比较系统、扎实,但是学生往往在技术应用能力上即根据药物质量标准进行检验以及对药物的质量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比较差,这显然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

培养与医药企业发展相适应,具有较宽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或管理能力,能在药品生产企业从事原辅料、半成品、成品的分析检验以及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监控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高职药学类专业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必须对高职药物分析课程进行改革。现结合实际教学,就我院高职药学类各专业药物分析课程改革,谈谈我们的想法和实践情况。

一、从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及医药行业相关职业岗位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高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如果按学科型 “以掌握并区别一系列同类药物的分析方法”的理念组织教学,教学目标仅仅是使学生掌握同类药物的各种分析方法,那么其结果是面对要检验的样品,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完全不能将所学知识与药物检验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因此,必需首先从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及医药行业相关职业岗位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高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需根据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药物检验相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与技能要求,学习与掌握药物质量检验有关的各项技术,能根据相应的药物质量标准,准确无误地进行检验,从而完成检验任务,并能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检验中的现象及原理,培养分析与解决药物质量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态度,成为医药行业中从事药物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根据高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重新确立以药物检验工作任务及各项检验技术为主线的高职药物分析课程的设计思路

完成一个化学结构已知的药物的质量检验任务与质量分析工作,无非是按照质量标准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对有效成分之外的组分进行纯度检查或安全性检查,如果是制剂还应进行各剂型项下的检查,同时能理解检验中的相关现象、方法及原理。因此课程内容不能像学科型那样,重点放在系统讲授同类药物的质量分析方法及差异性等理论知识上,应转变为以药物检验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结合工作任务构建药物检验相关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应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融合药物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等相关内容;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药物检验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要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及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高职药学类专业课程《药物分析》更名为《药物检验技术》,并“以完成药物检验真实工作为载体,以药物检验所涉及的性状检查、鉴别、杂质检查、各类制剂常规检查、含量测定等专项技术模块为主线”重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再结合一系列具体药物的质量检验与分析实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药物质量检验各项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技能。在专项技术学习时设置相应的单元实训教学环节,在具体药物质量分析学习时设置药物检验综合实训教学环节。这样将检验技术的教学融合在药物检验具体工作任务中,突出了本专业课的职业定向性,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能真正满足药物检验职业岗位要求,实现了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

事实表明,通过这样的调整与教学,学生能很快适应药物检验岗位实际工作。面对需要检验的样品,学生能够应付自如地进行检验工作了,再也不会无所适从了。

三、根据药物检验工作的任职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转贴于

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数来自于高等院校,由于自身受学科型教育影响,因此,在教学中难免带有明显的学科教育痕迹。如果不在课程内容上进行细化与要求,那么即使提出了以检验工作任务及检验技术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容易迷失职业教育的方向,即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为了突出药物检验职业能力的培养,规范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我们根据药物检验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建立了该课程的课程标准(见表1)。通过进一步细化与分解各项检验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指引教师在教学中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向转变。表1 《药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节选(略)

四、建立能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的课程考核内容和目标,努力达到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学习效果评价的一致

按照以往的课程教学思路,考试形式必定是以理论考试为主,重点考核学生对药物分析方法、原理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内容一般局限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原理等,忽视药物分析理论知识的应用,考试题型多为填空题、是非题、判断题、计算题。这显然与改革后的课程教学目标不吻合。

为了有效检验教学效果,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药物检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原理掌握的程度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程度,我们在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上进行了改革。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形式进行考核。闭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有关检验基本概念、原理等知识性内容,开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完成实际检验任务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开卷考试中,提供一定数量的待检药品及相应的质量标准,然后围绕完成实际检验工作,从试剂的选用、溶液的配制、仪器的选用与校正、测定的原理、结果的判断、检验记录与报告书的书写、试验现象的分析、异常情况的处理等方面出一些考试题目。这样,教学组织及学习效果评价都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凸显了药学类职业教育的特色。

高职药物分析课程改革实践表明,为了使高职药物分析课程与本科的有所区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必须在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教学组织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实践。

友情链接